乡镇图书室

2024-06-06

乡镇图书室(精选11篇)

乡镇图书室 篇1

摘要:本文结合图书育人的时代背景, 现状和必要性, 从实施办法, 更新观念, 变革方式三方面论述了乡镇图书室是育人的殿堂。

关键词:图书室,育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教育的社会化与终身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乡镇图书室作为社会最基层的文化领域知识传播的窗口, 具有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进行开放式、连续性教育的优势, 是丰实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教育、冶炼情操的重要场所, 是社会化、终身化教育的殿堂。

一、图书室育人的时代背景

当今知识爆炸、科学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 乡镇图书室作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为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几年来乡镇体制改革、职能转变等原因, 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图书室藏书数量的增长和类型的发展变化, 逐步实现室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网络, 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在图书室工作中的应用等, 加上广大农民对科技兴农信息的迫切需要, 着图书室成为育人的殿堂。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图书室育人已代表世界先进教育水平。培养广大群众强烈的情报意识, 以及搜集、判断、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 这是当今新时代农民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图书室育人的现状

我国图书室育人事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过去和当前的时间里, 很多乡镇图书室 (室) 处于被动甚至瘫痪状态, 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 日常经费和购书经费难以保障, 没有馆舍或着馆舍陈旧, 书刊奇缺, 服务人员素质低下且无提高途径。虽然这几年来有大的发展变化, 但与先进国家相比, 距离遥远。联合国曾要求3000人拥有一所图书室, 而我国1999年统计共有公共图书室2767所, 每40万人才具备一所。且全国还有144个县无馆, 有108个县有馆无舍。而美国只有2亿多人口, 公共图书室就有9000多所。我国全民族科学水平总体上偏低, 我国人均教育程度不足五年, 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国民的素质与观念已成为制约我国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于是大力发展教育, 培养“四有”人才, 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关乎我国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

三、图书室育人的必要性

乡镇图书室是巩固、扩大学校教育成果的最为理想的教育阵地。是利用教育、导读教育、检索教育和参与实践教育等多种教育的结合, 并具有教育面广、影响力大、形式灵活多样、物力人力省、出成效快、受益时间长和年龄终身性、层次多元性、时空随意性等特点, 是教育对象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可靠有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最理想场所。是所有社会文化组织中最完美、最贴近群众生活的网络。

四、图书室育人的实施办法

1. 思想性是藏书的重要原则。

乡镇图书室是通过书来发挥其德育作用, 建康有益的书能使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低级庸俗的书会使人意志消沉, 甚至犯罪堕落。要重视指导性文献的收藏, 包括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及对其进行实践和研究后的新理论成果, 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文献。优秀的文献, 即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较强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收藏。在采购图书、补充藏书时, 要认真鉴别图书的思想内容, 兼顾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需要, 注意品种、门类, 复本要适当, 为农民群众提供学习、继承、借鉴和批判的资料。坚决杜绝淫秽、色情及凶杀、迷信等刊物的收藏。尽可能满足农民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欲”和青少年拓宽知识面, 提高水平, 陶冶情操, 美善品德的“需求欲”;从而充分体现藏书思想性的原则性。

2. 导读工作必须注重。

著名作家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 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 一本好的书是滋润心灵的甘露, 能激发人们思想积极向上, 是指引方向的航标。图书室主动对农民群众进行阅读引导和指导, 介绍优秀的作品给群众, 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文献、良莠并存的文献, 图书室工人人员导读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导读服务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良好的世界观的形成, 影响到图书室教育农民群众的效果。

3. 青少年是重点对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需的精神食粮, 是读书育人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 是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中坚,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在21世纪的精神风貌。重视发挥图书室书刊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甚至是举足轻重的教育, 充分利用和发挥图书室这一学校教育的前沿阵地。

五、更新观念

新形势下, 图书室人应及时调整观念, 理清思路, 要融图书室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为一体, 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潜能。例如图书室利用自身文献资源和设备及人力优势主动而有计划地和学校联合, 参与教学、教育等活动。图书室根据需要定期举办读书专题活动, 启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聘请资深人士为读者专题讲解, 并答疑解惑, 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经常开设“图书室服务课”, 介绍工具书的如何使用和检索查询的方法等, 并且逐步提高读者的自学能力, 使之从“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化, 变消极教育观念为主动教育观念, 积极主动拓展教育方式和手段, 更好地适应农民群众图书室, 并满足农民群众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需求, 真正培育能适应社会的人。

六、变革方式

教育的发展向图书室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如何更新观念的同时, 进行方式变革、手段创新, 加强教育潜能的挖掘已成为图书室发展的必然。图书室应全方位地拓宽传统的教育方式, 积极进取的态度, 因此制宜, 大胆探索, 把丰富多样的图书、报刊和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料针对农民群众的需求对象, 提供给各个年龄、各种类型的成员, 对人们的文化、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修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提高农民群众利用图书室的能力。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和书评活动等, 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举办展览、学术报告会和培训班、讲座等各种活动, 向读者传输新知识和新技术, 培养读者的兴趣爱好, 陶冶读者的情操。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室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 进一步强化其教育职能。通过多媒体教育、网络化教育及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凭图书室信息的系统性、完整性, 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技术设备的完备性优势, 开展优良的网络服务及辅助教学, 创造比传统教育更生动活泼, 方便、快捷、直观教育环境。

社会的进步指明了图书室育人的发展趋向, 图书室应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与时俱进, 服务于社会, 成为育人殿堂。

参考文献

[l]齐向华《信息化社会中图书室的教育职能》图书室杂志1999 (12)

[2]尚群《强化图书室教育职能》图书室理论与实践1996 (4)

[3]贾巍巍《浅谈图书室在信息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图书室杂志1996 (3)

[4]田文清《未来教育与图书室教育职能》图书室理论与实践1996 (4)

乡镇图书室 篇2

摘 要: 发展和普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事业不仅仅是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建设的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乡镇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为此,文章探讨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主要创建目的及创建优势,对提升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综合工作水平,促进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持续、优质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管理;优化;建议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广泛性,将成为乡镇社会教育和乡镇终身教育的可靠途径。乡镇文化站建立藏书丰富、人性化服务的图书室,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明需求,令其在图书室中查阅生产实践、情报信息资料,扩充信息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水平。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乡镇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向农村的延伸,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文化设施。可是,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进一步研究加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优势及目的

1.创建优势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创建过程中,应将有限图书信息资源全面激发无限价值作用。就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水平来讲,管控起来相对便利,这是由于其藏书总量毕竟较中小型公共图书室藏书相对较少,因而管控实践仅需清晰、充满条理性、次序性,便可满足农村群众核心需求。

2.创建目的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它是农民群众终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场所。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相对大城市来说,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规模远远不及城市图书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镇的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求知欲望也在增加。图书室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让人们的生活多了许多乐趣。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除了具有公共图书室的传承文化、传递信息、文献信息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教育中心、休闲中心等作用以外,还有其特有的目的,还是乡镇实施知识工程的主阵地,乡镇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搜集保存与开发地方文献的主体等。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是最贴近广大农民读者的文化场所,在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中,广大农民读者不仅能读书看报,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及时了解时事、政策、法规,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还能够查阅文献信息,解决各种生产难题,增强市场意识和利用市场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从乡镇的图书室中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熏陶,满足乡村农民读者消遣休闲娱乐的需要;并达到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这种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加快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发展,从而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较好地发挥和完成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职能和任务。

二、做好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工作的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新机制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将对图书室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的力度,要把图书室建设列入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室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增加投入。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各乡镇在筹措办馆经费过程中,要“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列入政府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办馆经费,取得显著成效。

(3)建立一支具备专业技术的队伍。实践表明,要办好乡镇文化站图书室,除了领导重视、经费保障等外部条件之外,还有赖于一批思想好、懂业务、会管理、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管理员,也就是说要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作用,才能使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得以巩固发展。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敬业称职、训练有素、踏实工作的管理员队伍是办好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重要保证。

2.规范农村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管理工作

(1)制订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评估标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作为公共图书室系统中的最基层图书室,参照公共图书室的评估定级标准,按照标准要求、规范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各项工作。要根据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结合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实际,制订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评估条例。

(2)规范文献编目工作。文献编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文献编目如果不规范会影响到图书室业务管理的科学性,造成管理的混乱,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胜任。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可采取委托县级馆统一编目的办法解决此难题,以保证文献编目的标准规范。

(3)完善图书采购及登记管理。文化站图书管理人员则应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广泛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符合其生产实践需求,方能有针对性的采购农民真正需要的价值化图书资料。乡镇图书资源的采购应符合区域生产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不应盲目的注重采购数量而忽视了资料质量。

3.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要整合资源,提供优质服务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政府协商将“万村书库”、“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几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统畴规划、整合资源、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壮大力量,使图书室的功能得以最大的发挥,逐步建成为当地的图书资料、情报信息、书刊流通的中心,并担负起对本乡镇其它村级图书室的业务辅导、组织协作等任务,还可超越本乡镇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服务于民。应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成果来丰富服务内容,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乡镇馆电子阅览室。

三、结语

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职责乡镇文化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其最核心的功能应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于大众。是集书报借阅、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乡镇文化站还起到普及指导科学、教育,培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文明风尚。抵制封建迷信,愚昧习俗等思想教育工作,并辅导其开展各项文化工作等活动,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为重要目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指导方向,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深入群众文化组织,指导培训更多的文化人才。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在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的策略和思考 篇3

关键词:乡镇图书分馆 借鉴策略 图书馆服务体系 桐庐县

中图分类号: G2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1-0131-04

The Strategies and Thinking of LibraryConstruction of Villager and Town

——A Case Study on Tonglu County Library Construction

Abstracts Libraryof villager and town is a major componentof primary-level libraries service system. The Tonglucounty library construction can be used toreference of the same trade or occupation, including change in the concept of the librarian, fight for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focus on publicity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everal problems should be think carefully by the library, such as sustainabledevelopment, extension services, qualified personnel.

Keywords libraryof villager and town; reference strategy; library service; TongluCounty

进入新世纪以来,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理念逐步得到复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之一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1]。乡镇图书分馆作为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载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易使公共文化服务透过乡镇(分)馆的服务得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最大效益,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桐庐县在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本文在概述桐庐县乡镇分馆建设的基础上,概括了可供同行借鉴的建设策略,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思考问题。

1 桐庐县乡镇图书分馆建设概述

1.1 桐庐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的背景

桐庐县地处美丽的富春江畔,上游是新安江,下游是钱塘江,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结构,是浙江省二类一档县市,全县总人口40万,辖4个街道,10个乡镇,183个行政村,12个社区。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 164亿元,财政总收入16 亿元。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通过实施“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开放活县、和谐兴县”战略,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之一,应该在解决社会公共文化供求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于2004年桐庐县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占地31.5亩,馆舍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藏书25万余册,目前还保留1989年建成的县城城北迎宾路图书分馆,两馆同时对外开发,方便和满足了一定的读者需求,但因服务区域等原因,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以县城市民为主,服务人数不到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特别市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看报难、看书难”成为众多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同时,从2006年开始,在杭州图书馆的支持下,桐庐县在全县开始推行“一证通”工程,到2008年底,在全县183个行政村,12个社区有近半的村、社区建了图书流通点。但实际上,虽然这些流通点分布广、涉及面大,有些点还与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但因后续经费无保障、管理松散、兼职人员较多等原因,实际服务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图书流通点完全是一种摆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一种能够解决群众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桐庐县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办法迫在眉睫。

1.2 桐庐县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的效果

进过多方沟通、努力,桐庐乡镇图书分馆建设于2009年初开始启动,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县14个乡镇(街道)除了县图书馆所在的2个街道以外的12个乡镇(街道)都建有分馆,每个分馆都建有电子阅览室(配备10台以上电脑);全县183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图书流通点,每个点至少配备300册书籍(达500册的有141个,1500册以上的有42个)。全县通过乡镇分馆与图书流通点的建设,基本达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2]中提出的“在城市和近郊,利用私人交通工具到达最近的图书馆时间不超过15分钟”要求,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家门口的免费图书馆”。分馆建成后,由于服务的时间、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变,加之书籍更新快,相比之前读者倍增,如凤川分馆2010年到馆读者就达到了28265人次,连总人口只有8000人的莪山乡分馆2010年到馆读者也有上万人次。

2 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的借鉴策略

桐庐县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的实践证明,乡镇分馆的设立,缩短了公共图书服务与公众特别是乡镇地区民众的空间距离,扩大了服务半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拓宽了服务范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也为桐庐县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迈出了一大步。建设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对其他地区乡镇图书分馆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 图书馆员的观念转变

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它各种因素,使得基层图书馆与省市公共图书馆相比,不管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人员素质,还是在服务水平、服务理念、服务效率上,基层图书馆都不能与省市图书馆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人员素质上,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在静态部门工作,思想比较保守,工作习惯于单一的借借还还服务模式,对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思考者非常少,怕苦怕累怕烦的人为数更是不少。要想基于这样的人员环境,建设图书新馆以开拓图书馆的服务新局面,转变馆员的观念就将是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只有有了一支思想认识高、业务素质强的人才队伍和齐心协力的工作团队,分馆建设才能有成功的可能与保障。

2.2 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

图书馆是以公益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与领导的大力支持。如在桐庐县“乡镇图书分馆”建设过程中,我们在2008年底就邀请了杭州市文广新局陈建一局长到桐庐指导工作,同时邀请了桐庐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并争取到了他们对于桐庐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的大力支持。有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桐庐乡镇分馆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2009年3月,分管图书馆的县领导主持召开了全县乡镇文化分管领导会议,4月出台了《桐庐县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为桐庐县乡镇分馆的建设建立了坚实的政府支持保障。在基层乡镇的工作中,我们也一样非常重视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如我们要在风川镇建分馆,但首先工作是邀请风川镇镇长和合村乡书记到嘉兴参观考察,嘉兴图书馆及其乡镇分馆的成功建设让他们开阔了眼界,进而我们也就赢得了在风川镇建设图书分馆的支持,所以前后不到两个月,图书分馆就顺利开馆了。

2.3 重视宣传,为分馆建设造声势

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和保障,乡镇分馆的建设就是为了满足基层读者的文化需求、建立全覆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如何吸引更多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也许办法有很多,但在我们桐庐县乡镇图书分馆建设中,我们认为造势宣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和渠道。如在2009年1月15日第一个乡镇分馆——风川分馆开馆之时,我们选择了省春节文化下乡的时机,邀请了省文化厅社文处领导、县四大领导班子及乡镇领导,在下午文艺演出前半小时举行了有当地民间腰鼓队助兴的开馆仪式,使近千名观看演出的观众都知道在风川有自己的图书馆了。同时,在每个分馆搞简单而又隆重的开馆仪式时,我们还会邀请当地的电视台、信息传媒中心、报社等主要媒体,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报道、新闻直播等多种方式,为分馆开馆造势捧场,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进而喜欢图书馆。

2.4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分馆

我国领土辽阔,各地乡镇的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等也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行政县内,各个乡镇也并不一致,在建乡镇图书分馆时,就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对选址、面积、特色馆藏、服务时间等进行调整。如桐庐县图书馆和图书馆分部(老图书馆)就地处两个街道,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两个街道就没有建图书分馆的必要,而是因地制宜的重点抓社区图书流通点建设。还如,在分馆选址上,桐庐县乡镇图书分馆的选址原则是选择公众较为集中、读者方便到达的地点,因此分馆有的在新建的综合文体楼内、有的则利用了原中心小学的校舍,还有的在东海明珠工程楼内;在分馆建筑面积上,我们也不作硬性要求,像莪山、新合等总人口不到一万的乡镇,使用面积一般有两三百平米即可,但对人口较多、读者较多的乡镇馆舍,面积一般都要求在五百平米以上,有的甚至面积达上千平米;在人员安排上,每个分馆做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2至3人,除乡镇文化站长兼任分馆馆长外,我们还根据实际情况,或聘请乡镇文化员直接成为图书管理员,或聘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聘用刚退休的教师;在人员的培养上,我们注意发挥工作人员的优势与主观能动性,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具有年轻朝气、接受学习新知识速度快等特点,因此让他们多参与图书馆的活动策划等工作。

3 乡镇图书分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如何使分馆建设更可持续发展

尽管桐庐县乡镇图书分馆建设在当地政府及领导的支持、多位专家的指导及全馆职工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更好的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使乡镇分馆建设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国内一些分馆、乡镇文化服务室的建设充分证明,使一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比新建一所图书馆难很多,因此,我们一方面积累分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以分馆建设中的失败作为前车之鉴,在思考与借鉴中完善管理体系与制度保障,提高人员素质,延伸服务范围,努力在如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前做出新的有益尝试。

3.2 如何延伸乡镇分馆的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价值的体现,桐庐乡镇图书分馆与图书流通点覆盖了全县的乡镇、社区、行政村,但建筑的全覆盖不代表服务的全覆盖,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公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时效、手段、方式、空间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与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全新形势下,如何借助乡镇分馆,延伸图书馆服务,也成为我们的思考问题之一。为此,我们的想法是:针对纸质媒体不再是公众的唯一选择现状,加大网络资源建设,如共享共享工程、农家书屋资源;针对手机、网络、多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现状,一方面,充分利用总馆网络服务建设的经验与基础,加强分馆的网络服务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借鉴与学习杭州图书馆等图书馆在基于三网融合方面所做的读者服务尝试,争取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在桐庐的早日实现。

3.3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政府在经费、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但也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去实现对读者的服务。由于多种原因,桐庐县图书馆及各个乡镇分馆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也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也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尽管我们之前就对每个分馆的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对于工作认真、业绩突出的员工予以奖励,但总体来看,我们做的还不够,奖罚体系还不完善、培训机制还不健全,还需在员工的素质提高方面多想办法。

4 结语

桐庐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是是桐庐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创新工程,较好地促进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公共图书馆事业,其建设的经验可供同行借鉴与指正。同时也深知,桐庐乡镇图书分馆的建设仍有许多工作还需要继续探讨和完善,也需要在思考如何更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队伍素质,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桐庐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1-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国际图联出版物第97辑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文版国际图联出版物第97辑)(精)[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有关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文化站,图书室,服务功能,探索研究

图书室是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 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从当前看, 各乡镇文化站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 从活动场所到站点功能, 从活动形式到活动内容, 从经费来源到设施投入, 使部分乡镇文化站陷于困境, 图书室只是一个挂牌的“空壳”, 图书室建设逐渐走向萎缩。如何发挥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作用, 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本文主要的探讨问题。

一、图书室现状问题分析

站所体制改革后, 乡镇财力不足, 经费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 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保障。可以看到:虽然各地都相继挂起了“图书室”的牌子, 但由于投入的财力不足、管理措施的不到位、经费上的难以保障以及人员的配备等问题, 使得许多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有的文化站图书室只是挂个牌子, 实际上图书存量不及;有的文化站有图书室, 却经常找不到管理员;有的没有固定站址, 还寄于他人篱下;更有甚的是原有的图书大量流失、或者原场地被挪为他用。这些现象的共性问题, 不得不令人担忧。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为:

(1) 是领导重视不够。可以看到“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通存在, 一些领导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上, 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不了发展规划, 资金上得不到有效支持, 原有投入的文化资产相继流失。

(2) 是管理队伍不稳。乡镇文化站图书管理人员, 都来自于流水型的闲职人员, 再加上福利少没补助, 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致使管理队伍长期以来不稳定。频繁地更换管理人员, 势必会导致管理上的涣散, 慢慢的就会失去图书室提供文化信息的功能, 呈现出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3) 是功能日趋弱化。简陋的文化设施, 使图书室成了名不符实的“空壳”, 在农民的心目中渐渐失去了依赖和吸引力。设施的管理与投资力度,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致使文化站的图书室功能逐渐弱化。尽管如此, 但还是有很多文化站管理人员迎难而上, 想方设法增加图书, 积极增加流动图书项目, 努力开展图书服务工作。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 也随着乡镇的发展而艰难地成长着。

二、图书室服务功能探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所谓的乡风文明, 其实质就是整体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培养新型的农民素养为目标, 倡导农民读好书、长技能、学文化, 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再塑农村的新风貌。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时代, 农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的意识正逐年增长, 参与活动文体活动也成为农民精神领域的一种时尚。因此, 在这个潮流中,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 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 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相互融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渗透, 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如何结合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实际, 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 巩固和发展图书室建设, 是摆在每位乡镇文化工作者面前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大家知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解决“三农”问题, 其实质不仅仅是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同时也还是解决社会整体文化的进步问题。农业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农民是否能够很快致富, 其首要条件是农民对科技文化的学习与掌握的程度高低。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作为乡镇科技、文化、信息的重要收集和传播阵地, 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交流致富经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图书室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 组织农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 从图书室的服务功能上来看, 在一定程度上图书室为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为稳定当地社会秩序具有着重要意义, 为促进农业经济,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图书室建设工作建议

加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 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 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整体推进, 塑造新农村的新风貌。要开辟多种渠道, 推进文明村镇的文化阵地建设。如创建文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文化大院、党员示范图书室等, 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塑造全新的农村风貌。

(2) 提高素养, 打造一支强有力队伍。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 重点解决好图书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要坚持标准, 择优录用, 保证稳定。要纳入议事日程, 强化队伍管理, 培养和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称职敬业、踏实求真的图书管理员队伍, 通过有效的机制保障, 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要大力扶持和培养具有一定技艺、热心文化事业的农民艺人, 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 以带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3) 深入市场, 了解农民文化的需求。要积极深入到农民中间, 广交朋友, 为他们积极地提供生产科技信息, 努力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文化服务工作方法, 切实解决农民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予以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 鼓励多元化投入, 创办文化实体。实践证明:只有加大管理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办法来发展文化事业, 才能使文化市场更活跃, 文化资源更丰富, 才能确保农村的文化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 强化对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建设, 就是对农村发展的智力投入;让广大农民都能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来, 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素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图书室建设, 无论是当前或者今后, 都将是一件十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潘育平.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问题探究[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2]郑金侠.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目录

标题: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 摘要········································2 关键词······································2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 重庆市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3(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4(二)充分发挥各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4(三)将“全国文化信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 5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为落实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以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新一轮农村文化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而作为图书馆等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关键词:贯彻落实

新农村

公共文化建设

图书馆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重庆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中国西部,下辖19区17县4自治县,是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属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但同时也算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50%左右,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既有人均收入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农村地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忧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或者说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的建设作为“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导致重庆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工作不到位;四是藏书质量不高。在藏书中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馆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重庆市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举措。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入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3.增加投入。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入渠道。

4.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乡镇图书馆要以政府办馆为主,社会办馆为辅,但具体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根据我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下几种办馆模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馆。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馆,图书馆免费为企业职工和本镇农民提供服务。

二是社区办馆。把图书馆直接交与社区管理,确保了图书馆的巩固和健康发展。

5.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乡镇领导应有超前意识,将他们送到发达地区图书馆学习,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市馆见习,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各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乡镇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乡镇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肯投入,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对这样的乡镇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协调,把服务工作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

建立图书流动站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乡镇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入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建立图书馆流动站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图书馆出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乡镇图书馆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建立特色文献图书流动站。使其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三)将“全国文化信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

乡镇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其重要原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将为农村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农民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乡镇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丰富服务内容,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乡镇馆电子阅览室。而目前乡镇馆建有电子阅览室为数不多,因此,要引导和鼓励乡镇馆创办电子阅览室。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一是电子阅览室本身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乡镇馆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二是通过与“共享工程”省、市分中心联网,使乡镇馆的实际文献数量增大几倍乃至几

十、几百倍,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三是可以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乡镇馆的购书重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点,可以放在读者借阅量大的书籍上,如文艺书、少儿书等,使有限的经费得到充分利用,借阅量少的文献如科技型文献可以利用网络提供服务。由于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那些经费投入有困难的乡镇可采用政府与私人合作的方式,由私人投资硬件设备,通过适当收费或其它方式给予补偿。此外,对于那些不具备建电子阅览室、上网的乡镇,可以通过最简单的配置(一台投影仪和一套计算机设备),采用非在线方式,由市馆针对农村特点制作不同内容、不同专题的文化信息免费提供给他们。

乡镇图书室 篇6

关键词:乡镇图书馆 政府主导 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 G2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47-05

乡镇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体系向农村地区延伸的重要环节与重要“基石”,对于不断延伸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触角,构建布局合理、全民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出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项目完成全覆盖目标,我国已建成了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在建设实践中涌现了诸多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如:市(县)馆与乡镇政府合作建设乡镇分馆的苏州模式[1-2],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联合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嘉兴模式[3-4],市、镇两级投入联合建设的江阴模式[5],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图书馆的诸城模式[6],等等。其共同特点是都不同程度的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来建设。

同样河南信阳的“平桥模式”也是由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原则,统一建设乡镇图书馆,形成了以图书馆建设为中心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以平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街道图书室、农家书屋为支馆,以图书流通车为补充,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的区域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7]。本文以河南信阳“平桥模式”为例,从公共政策的视角,以行政伦理学为分析工具,对政府主导的乡镇图书馆建设、运行、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政府主导型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图书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平桥模式”的主要特点

平桥区是河南省信阳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划,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一个欠发达地区,辖18个乡镇,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基础极为薄弱。2010年开始实施“平桥区乡镇图书馆建设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由政府主导统筹,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基层图书馆人的努力下,经过三年来的建设,18座典雅、大方、宽敞、规范的乡镇图书馆落成、开放,社会效益逐渐显现。逐步形成了被学术界称道的“平桥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1 政府主导建设、保障经费投入、争取爱心捐助

面对乡镇经济薄弱的现实,平桥区政府主动承担起建设主体的角色,从2010年开始实施“平桥区乡镇图书馆建设工程”,投资4000万元,统一建设了18座乡镇图书馆。建设伊始就制定了《平桥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草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通过立法程序,最终形成了地方法规,保证了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该办法规定区财政统一拨付总馆后续发展专项资金35万元/年(购书经费20万元,设备维护与其他活动经费15万元);乡镇图书馆物业产权归各乡镇人民政府所有,区财政统一将乡镇图书馆后续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每馆10万元拨付到各乡镇人民政府,用于承担本乡镇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水费、电费、设备维护、互联网接入年费、管理系统升级维护以及开展活动和图书购置等;每年各馆图书采购按计划上报区文化局统一采购办理。同时积极争取出版社援助、爱心人士捐赠和公益基金的投入等多方筹集资源。如华谊兄弟公益基金向总馆和18个乡镇分馆捐赠19套设备,并提供片源建设了“零钱电影院”,由图书管理员不定期为读者播放精彩影片[8]。

1.2 统一建筑标准、分级提供服务

按照标准化要求实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平桥模式”的突出特点。按照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规定,根据测算,平桥区乡镇人口大部分在3万人左右,故乡镇图书馆建筑面积确定为821.22平方米/馆,并制定印发《信阳市平桥公共图书馆建设实施方案》(信平办[2010]6号),开始实施公共图书馆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统一由政府斥资兴建,现18个乡镇及办事处中已建设了17所占地面积不低于3亩、上下两层、建筑面积821.22平米、功能齐全的乡镇图书馆,另有1所即将建成的明港镇图书馆加上外观建筑风格等,面积将达到3750平米[9]。

“平桥模式”采用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分级提供服务。各乡镇图书馆是区图书馆的分馆,同时也担负着乡镇范围内村级图书室、流动书车的业务指导职责,保证普遍均等的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1.3 打造专业团队、实行科学管理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敬业称职的馆员队伍是办好乡镇图书馆的重要保证。2010年3月底,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从全区大学生村官中招聘了21名成绩优秀、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乡镇图书管理员,纳入事业人员编制,统一送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专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理论、业务培训,再到东莞市图书馆进行顶岗实习,全面提升馆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10]。同时积极与市图书馆、当地高校图书馆加强业务联系,以获得业务指导和帮助。

在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各乡镇图书馆,是区图书馆网络化整体布局中的一员,统一使用区图书馆网络管理平台,统一共享服务器、设备、技术、人员,无需再自购相同设备。平桥区图书馆(总馆)统一协调各乡镇图书馆的设施及图书文献,统一配备,统一流通;读者借阅证件统一编号,全区通用。总/分馆共同使用的文献流通管理系统、多媒体阅览室上网服务管理系统和“平桥区公共图书馆门户网站”,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体系内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互动互联,以网络化布局,为全区居民提供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服务。各分馆利用多媒体阅览室自身优势,配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读者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共同享受健康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多媒体阅览室配有专用管理系统,注册读者每天可以享受一小时的免费服务。

nlc202309040348

1.4 整合文化资源、引领文化发展

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础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先,调整图书馆与文化站关系,以乡镇公共图书馆整合农村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样使得原本被“泛化”与“虚化”了的文化站工作有了实体空间的依托和专业化提升。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的农村公民道德教育、远程农业科技服务、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渐次展开[10]。

其次,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不断向下延伸,由区乡图书馆对辖区内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建立长效指导和帮扶机制,为农家书屋管理员讲解图书管理业务知识,帮助提高图书书标使用、图书存放、图书分类等业务实际操作水平,以及开展读书活动[11]。以社区街道图书馆、农家书屋为支馆,以图书流通车为补充,将服务触角通过全区已建立的251个农家书屋,23个文化大院,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6个村级文化室,服务延伸到了千家万户,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12-13]。

再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场地,发挥图书馆保存、传承、发掘本土的、民族的、特色的文化成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广泛收集当地书画、剪纸、泥塑作品等民间特色艺术作品[14-15];开展各种服务三农的文化与读书活动;利用图书馆门前广场,举办广场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健身跳舞、戏剧演出、电影放映等文娱活动[16- 17]。通过开展上述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个乡镇图书馆融入了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基础,协调农村文化站、文化大院、乡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发展,保存、传承、发掘本土的、民族的、特色的文化成果,服务三农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使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具有了持续协调发展的广阔前景。

1.5 馆际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

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注重馆际合作共建,探索资源共享途径。2012年12月14日,区委宣传部长、区文化局局长、区图书馆馆长一行到信阳师范学院参观考察,与信阳师范学院签订校地协同共建图书馆协议,聘请文献信息研究所长王宏鑫为平桥区图书馆名誉馆长。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专业技术骨干多次深入平桥区图书馆及其17个乡镇图书馆走访、调研,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献计献策,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乡镇图书馆馆员定期到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学习培训,信阳师范学院资深馆员到乡镇图书馆挂职锻炼的双向互动,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图书与乡镇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进行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馆际合作共建模式。

2 “平桥模式”政策分析与评价

2.1 政府自觉执行国家文化政策

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制度安排之一,我国于1997年签署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15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国承认人人有权:①参与文化生活;②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产生的利益;③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的权利。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公民提供信息获取权、阅读权等具体文化权利,这些权利的保障有赖于政府提供相关的文化立法、文化政策、文化设施等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保障措施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要求与基本途径,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18]。“平桥模式”中的乡镇图书馆既是为公民提供信息需求的知识宝库,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综合平台,它整合了乡镇文化站的部分功能,图书馆门前的文化广场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平桥区政府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是政府自觉执行国家文化政策的实践性探索。

2.2 政府主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保障农民文化权利、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图书馆业界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话题。任何一种文化发展成果都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创造出来的,但一旦成为一种可造福于人类的成果,就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公共物品。从制度正义的要求看,共享人类的文化发展成果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正当权利。为了保证公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国家、政府或社会有必要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大规模、有序化集中存储,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平等利用服务。图书馆就是这种大规模、有序化集存与利用人类文化发展成果之需要的产物[18]。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话语中县级及以上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而县级以下的基层图书馆,特别是农村图书馆被置于了公共图书馆范畴之外[19],乡镇图书馆同样处于公共图书馆体系之外。因此,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匮乏,农民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平桥模式”是政府在突破政府管理体制和财政供给体系的前提下,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向农村地区延伸,主动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让乡镇公共图书馆成为农民精神家园的有效尝试。因而“平桥模式”是对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性突破。

2.3 图书馆专业化团队是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基石

纵观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出现昙花宿命现象,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匮乏。“平桥模式”从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职业化、正规化人才队伍的重要性,不仅对馆员进行了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培训,而且到国内一流的公共图书馆进行顶岗实习。为防止人才队伍流失,区政府对招录的乡镇图书馆管理员核定为区财政全供事业编制,由区总馆负责日常管理、业务培养和考评奖惩,提高了馆员的事业心和工作积极性。

2.4 整体化平台建设是乡镇图书馆发展的源泉

乡镇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目前,平桥区基本财力靠财政转移支付,乡镇多属依靠补贴,自身难以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和较为贫困的乡镇,由乡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更无从谈起。“平桥模式”采取整体化平台建设,将基层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图书馆的发展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试图让图书馆管理员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领军人物,通过平图讲坛、文化沙龙、阅读活动等的开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整体化平台建设可以综合利用乡镇政府文化经费和区政府文化事业经费,充分吸收和接纳社会资本参与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各级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投入资金、图书、设备等,利用整体化平台营造社会影响,让有限的财政经费发挥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nlc202309040348

3 “平桥模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建立后,要培养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

目前,“平桥模式”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还要让图书馆被人们用起来。没有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图书馆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平桥区政府的领导也坦言,因为没有人读书,所以要建图书馆,认为供给可以刺激需求。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各乡镇图书馆的办证人数在80~300个之间,读者主要是图书馆附近的学生和乡镇居民,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办证的较少。因此,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扩大读者群体,通过宣传发动、以村为单位集中免费办理读者证,需要借书的读者到图书馆缴纳押金即可办理。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人民群众敢于、愿意、乐于走进图书馆,逐步培养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当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到图书馆读书、上网、看报、查询各种信息时,图书馆的存在就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乐园和起居室。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让阅读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习惯,图书馆就不仅仅是一座实体建筑物,而且是人民群众的第二起居室。

3.2 政府保障性政策法律化后,要加强行业自我治理

“平桥模式”为确保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区委、区政府认真研究制定了《平桥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并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其地方法规地位,该办法对图书馆的领导机制、硬件建设、管理运营、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完成了政府保障性政策法律化,要让公共图书馆体系能够充分进行自我治理。调查中也发现,建筑主体和设备完全相同的乡镇图书馆,其运营状态和服务效果却参差不齐,图书馆读者多少、馆内的环境卫生整洁程度、藏书分类排架准确度各不相同,个中原因有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同、馆员敬业精神不同、乡镇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等。其中,专业馆员流动、晋升、婚育造成的人员缺乏、纪律涣散、积极性受挫是影响运营状态和服务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需要政府从编制上予以保障,还需要进行行业自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同时要严格落实管理办法。

3.3 在理念和空间上建立了乡镇公共图书馆后,要提升其专业化品质

“平桥模式”已经在理念和空间上搭建了覆盖全区乡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但是还需要提升其专业化品质。“平桥模式”采取的是紧密型总分馆制,乡镇图书馆是区馆的分馆(更像是区馆的派出机构),但是由于作为总馆的平桥区图书馆本身专业化水平有限,难于保证分馆——乡镇图书馆的专业化品质。因此提升乡镇图书馆的专业化品质的经济、高效路径就是强化总馆的专业化水平,完善总分馆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建立包括人员培训系统、业务指导系统、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文献物流配送系统等在内的运行体系。

3.4 “政府主导”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后,政府职能要转变为“政府保障”

“平桥模式” 是在 “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应尽职责,但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政府主导”的责任与作用主要应表现为“政府保障”,通过法治化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图书馆科学发展的自我治理机制,使政府主导、政府保障、自我治理、科学发展相辅相成[20]。

“平桥模式”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解决。我国长期形成的分级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一级政府办一个图书馆”几乎成为必然。对隶属于不同政府、不同层级政府管辖的图书馆之间建立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服务为要求的总分馆体系形成了坚固的体制壁垒。而 “平桥模式”试图通过整体化平台建设突破这种壁垒,其总馆隶属于平桥区政府,乡镇图书馆是平桥区图书馆的分馆,同时也是乡镇政府的文化基础设施,整体化平台建设需要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和配合,但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和文化站工作人员分别对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图书馆的正常业务运行经费和物业管理分离缺乏统一的监管和指导。呈现出依托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化平台建设与现有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的冲突。 因此,需要整合政府的文化职能,实施政府指导下的图书馆行业管理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所有者、建设主体、管理主体的角色和地位,建立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平桥模式”在政府主导下已经搭建了覆盖全区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建立后,要培养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在政府保障性政策法律化后,要加强行业自我治理;在理念和空间上建立了乡镇公共图书馆后,要提升乡镇图书馆的其专业化品质;在“政府主导”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后,政府职能要转变为“政府保障”,着重提供经费保障和给予政策支持,实现政府主导向行业自主和社会自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6-19.

[2]潘丽敏.吴江市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探索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3):91-93.

[3]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6):10-16.

[4]刘修兵.“嘉兴模式”让乡镇图书馆活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9-05-10(02).

[5]陈蓉,谢旗.江阴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2):103-106,126.

[6]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等.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5):4-16.

[7]孙小丰.平桥区图书馆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实践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32(2):35-37.

[8]孙小丰.平桥区公共图书馆“零钱电影院” 即将开放 [EB/OL].[2012-08-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

nlc202309040348

3e3873f201012v01.html.

[9]图情释怀.平桥区乡镇图书馆建设见闻[EB/OL].[2012-04-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3873f201012v01.

html.

[10]张因祥,张建.信阳平桥: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进步(4)[EB/OL].[2012-07-12]. http://dangjian.gmw.cn/2011-08/26/content_2536185_4.htm.

[11]曹莉, 程波.平桥区图书管理员深入农家书屋指导工作[EB/OL][2012-08-12].http://www.xypq.gov.cn/html/xzbm/43020.html.

[12]薛建祥,杨传伟.平桥区“文化惠民”遍布城乡平桥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EB/OL].[2012-08-12]. http://www.xyw.gov.cn/news/xinyangxinwen/0Gb493H01

3.html.

[13]刘国启,杨传伟.信阳市平桥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EB/OL].[2013-03-03]http://www.xypq.gov.cn/html/mtpq/79254.html.

[14]张小玉.惟妙惟肖的泥塑[EB/OL].[2012-08-12].http://www.xypq.gov.cn/html/tspq/69512.html.

[15]天翔.肖店剪纸——飞龙乘云[EB/OL].[2012-08-12]. http://www.xypq.gov.cn/html/tspq/69294.html.

[16]钱旺,李君.邢集镇二月二上演龙狮汇演[EB/OL].[2012-02-23]http://www.xypq.gov.cn/html/tspq/63414.html.

[17]张小玉.肖店广场文化精彩纷呈[EB/OL].[2012-08-12].http://www.xypq.gov.cn/html/tspq/70553.html.

[18]蒋永福.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43-45;53-54.

[19]于良芝,于斌斌.关于我国基层图书馆的竞争性话语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1,31(6):80-87.

[20]王宏鑫,仝亚伟,周云颜,等. 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整体化平台建设的实证研究——河南信阳“平桥模式”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G2.20130523.1458.001.

作者简价:陈辉玲(1973-) ,女,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实践,基层图书馆服务与实践,制度图书馆学;王宏鑫(1961-),男,信阳师范学院文献信息研究所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计量学,基层图书馆服务与实践,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周云颜(1976-),女,信阳市平桥区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基层图书馆服务与实践。

乡镇图书室 篇7

一、乡镇图书室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宣传阵地

作为乡镇一级图书室, 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图书阅览室的作用上, 其所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众, 因此乡镇图书室更是作为一种文化宣传阵地存在着。当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进行, 随着农村各地的硬件建设水平更加的趋向于城镇化, 怎样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怎样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农村的文化环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所要重点抓的中心工作。乡镇图书室就在此发挥了一个阵地的作用, 农村的广大群众可以来到这里汲取文化的营养、了解党的政策理论与方针、了解本地政府的一些工作, 使得广大农民在图书室中体会文化, 使得广大农村群众更加了解政府的政策, 从而更加地配合新农村的建设。

二、乡镇图书室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对于农村这片土地来讲,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欠缺的。近几年来, 如今的农民也不像从前需要靠天吃饭, 生活富裕了, 但是真的腰包鼓起来了, 人民的生活就算是好了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生活。如今, 乡镇图书室的建立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广大农村群众在这里了解了文化, 学到了真善美, 这不仅是读了几篇文章、念了几篇报告的问题。这是从实质上改变了农村人民的心理文化内涵, 对于彻底消除农村封建迷信、黄赌毒的社会陋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农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次改变,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农村滞后多年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而乡镇图书室就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乡镇图书室有利于营造农村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国农村这一片广阔的天地, 从文化建设这一层意义上来讲, 几乎是未经开发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情况呢?本人觉得最主要还是我国五千年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了农村, 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到目前为止, 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存在。归根

3.对本民族传统的崇拜。

承载这些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 展示给我们的是朝鲜族人民的原始信仰。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伟大奇异的幻想, 创造了优美传奇和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

(二) 鲜明的地方特征

1.浓厚的地方色彩。

2.鲜活的时代色彩。

铁岭朝鲜族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 不论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 都受到其它民族极大的影响。因此, 反映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 也必然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 多彩的艺术特征

到底还是一个问题, 就是农村没有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这是关键。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是一次契机, 也是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 乡镇 (村) 图书室的建立, 逐渐地将闲暇时间的农民群众吸引到图书室来, 逐步的在农村潜移默化的形成这样一种氛围。这样的氛围会慢慢地淡化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非凡作用。

四、乡镇图书室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个方面的, 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既然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大部分的资金与精力都投入在了道路、房子、绿化等硬件建设上了, 如果我们将农村的硬件建设无限的扩大、投入过多的金钱和时间, 就难免会使农民群众产生一种政府面子工程的想法。因此在农村硬件建设的同时, 加大投入新农村的软件建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其中乡镇图书室是一个最基础的单位、也是农村最基层的文化宣传站点, 它的建设是一种必然趋势, 发挥的作用也是能与新农村硬件建设相辅相成的, 使得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完成的更加完整、更加的细致、更加的彻底。

总的来讲, 我市乡镇图书室的建设存在着相当的不平衡性, 有的乡镇建设的时间较早, 但是利用率到底如何?发挥的作用到底如何?人民的参与度如何?满意度又如何?乡镇图书室是不是真正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但是遇到问题我们从来不选择逃避。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原因存在, 正是因为乡镇图书室对于新农村建设有那么多的现实作用的存在, 我们的工作才有更大地动力、才有更大的目的性。

乡镇图书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绽放的一朵美丽的花朵。现时, 我们农村广阔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有一批急需灌溉的土壤, 我们的任务是将美丽的花朵送到乡、送到村、甚至要送到每家每户, 让我们的文化之花开遍农村的角角落落, 让每一位农民群众真正地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感受到生活的质变, 不单单是金钱的改变, 而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的改善, 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我们应努力切实做好缩小城镇差距的各项工作, 为最终彻底改变城乡差距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镇图书室虽然很小、很有限、很简陋, 但是其作用确实无穷的,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于改善农村的文化环境, 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鲜活的人物形象。

2. 感人的人生哲理。

3. 生动的语言特色。

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浅谈 篇8

1.1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明

据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1年统计, 截至2009年底, 我国有社区居委会84689个;『1』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统计, 截至2009年底, 我国有乡镇级区划数40858个, 乡镇文化站38736个。『2』在84689个社区居委会中, 意味着全国有84689个社区, 那么有多少个图书馆 (室) ?无人知晓。占乡镇级区划数94.8%的乡镇文化站中有多少个图书馆 (室) ?无人知晓。还有2122个乡镇级别的地方没有文化站, 就更谈不上有图书馆 (室) 了。这几组数字表明,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底数不清, 至今没有人能说得清我国到底有多少个社区、乡镇图书馆。

1.2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徒有其名

80%的社区、乡镇图书馆名不副实, 只能称之为图书室。只有少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是名副其实的图书馆。

1.3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资源服务堪忧

一是文献资源有限, 多数社区图书馆图书藏量不过千八百本, 报纸、期刊各几份, 至于电子文献就更少之甚少了。乡镇图书馆的境地也好不到哪去, 藏量最多也就五千到一万本, 报纸、期刊、电子文献和社区图书馆无大区别;二是资源陈旧过时, 相当数量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没钱购书, 很少增加图书, 所以经常是门庭冷落, 利用率极低。

1.4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设施堪忧

多数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没有计算机设备, 更谈不上上网, 无法开展网络检索、传输服务。

1.5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管理堪忧

1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或科班出身的图书管理员, 不懂分类, 只要把书摆齐就行。2上级来检查, 社区、乡镇图书馆就有人来管, 无人检查就没人来管。谁都想管又都不想管, 到最后没人管。想管是因为有它存在, 上级要求;不想管是因为没钱买书、买设备;

没有新书和设备也就没人来看了, 自然就没人管了。

2.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搞好社区、乡镇图书馆建设, 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改善社区、乡镇乃至城乡形象,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2.1 体制改革是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社区和乡镇的图书馆都不属于公共图书馆行政事业序列, 社区图书馆的隶属关系归社区 (居委会) , 是一种自发、自主的管理形式;乡镇图书馆的隶属关系归乡镇文化站, 是一种自主的管理形式。体制不畅, 社区、乡镇图书馆的自我发展只能是单打独斗, 就像一个没有娘的孩子一样。国家应该把社区、乡镇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序列, 实施垂直管理。如社区、乡镇图书馆的馆舍兴建、经费、设备购置、人员管理、产权归属等一系列问题, 都应很好的规划研究。我国的64万个行政村现在都基本建立了农家书屋, 相信社区、乡镇图书馆这件事也能办好。笔者认为, 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管理机构多、婆婆多。从最基层看, 乡镇图书馆归乡镇文化站管, 还不属于公共图书馆序列;县 (区) 级图书馆归县 (区) 级文体局管, 市地级图书馆归市文体局管, 省级图书馆归省文化厅管, 而经费都归财政部门管, 它不能按照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拨款, 并带有随意性, 因此, 从国家的图书馆到地方的基层图书馆, 推动本系统的事业快速发展很难, 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 更谈不上整个事业的长、短期规划了。我国的香港地区公共图书馆和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公共图书馆直接由政府管理, 政府有一个专门的管理委员会, 公共图书馆每年年初向政府的管理委员会报告本年度预算的支出和使用概况, 岁尾汇报本年度执行的情况, 管理委员会决定图书馆经费投入。中间环节少, 所以图书馆的事业发展顺畅。如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可以说是世界上搞的最好的, 有上万家, 服务涵盖全美几乎所有人口, 藏书量也非常惊人。全国九成以上的社区图书馆接通了互联网, 八成以上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七成以上的图书馆提供网上借阅服务。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借阅快捷, 方便读者, 服务种类多样, 讲究环境和服务, 经费由财政税收保障, 有管理委员会管理, 对所有人开放, 州立法认可, 服务不收取费用。[3]

2.2 服务模式的创新是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动力

社区、乡镇图书馆具有公共图书馆属性, 并承担收集、整理、提供反映社区、乡镇地域历史与现状的资料 (即社区、乡镇文献) 。但社区、乡镇图书馆又不完全等同于公共图书馆, 它是依据人口分布来设置的。因而具有区域性、全民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场所, 同时又是地域文化展示和发扬的场所。鉴于社区、乡镇图书馆资源有限、设备简陋的实际情况, 开展读者服务, 笔者认为餐馆的服务模式较为适合社区、乡镇图书馆。餐馆, 是让顾客购买及享用烹调好的食物的地方。餐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虽说不能天天在餐馆就餐, 但每逢节日或朋友相聚、出差在外, 免不了都会去餐馆吃饭。一般来说, 顾客来餐馆餐桌前坐下, 向服务员点菜, 然后由服务员送上菜肴, 用后付款离开, 一顿饭的过程就这样结束。餐馆的特征:规模小、服务快捷、有特色、有招牌菜。社区、乡镇图书馆同样具有餐馆的这些特征, 尤其是对区域文化的历史形成与发展非常熟悉, 收集、整理、加工、开发, 有其独特的优势, 便于利用特色文献开展服务。就像餐馆特色菜一样, 以品牌招揽用户, 既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又能使区域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同时又能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作用。社区、乡镇图书馆泛泛的服务, 只能把图书馆当作休闲场所, 而不是公民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 更不能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作用, 失去了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意义。因此, 以独特的文献资源 (特色菜) 开展服务, 能使弱小图书馆具有生存空间, 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2.3 保障经费是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的条件

社区、乡镇图书馆要发展, 必须实行垂直管理体制, 即社区图书馆应纳入市、区图书馆管理范围, 在人员、经费、资源上给予保证;乡镇图书馆应由县级图书馆直接管理。各级政府要理顺社区、乡镇图书馆行政隶属关系, 为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创造条件。政府首先要解决社区图书馆的行政编制和隶属关系, 给社区图书馆一个明确的归属名分, 不能把它看作是群众或团体自发的组织机构, 要确立社区图书馆的行政地位;确立各级财政部门拨给社区、乡镇图书馆一定的经费额度并加以保证形成硬性规定, 纳入财政预算, 专款专用;要确立社区、乡镇图书馆的使用面积并配以相应的硬件设备;政府要主导社区、乡镇图书馆建设, 统筹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在经费上不能光靠一时的补助解决运转问题, 要形成固定的、雷打不动的、适当增长的经费提供制度, 要协调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从体制上、经费上、人员编制上、融资渠道上入手, 为社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政府的决策者和图书馆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从实现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这个目标的大局出发来建设和发展社区、乡镇图书馆, 这是百年大计、千秋大业、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强国富民的大事。

2.4 服务网络建设是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基础

我国社区、乡镇图书馆遍布全国各地,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互联网把它们链接起来, 形成服务网络, 这样既能弥补各馆资源不足导致服务水平下降, 又能提升各馆管理水平, 便于统一化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信息环境使现代图书馆的馆藏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信息用户也不再仅把图书馆视为收藏书籍的殿堂, 更希望图书馆是快捷查找信息的中继站。社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公益性图书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设备建设, 是为当地群众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乡镇图书馆服务半径相对较小, 服务方式直观、便捷、灵活多样, 更贴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符合阅读便利和易用性原则, 发展和建设具有多功能特性的社区、乡镇图书馆, 能极大的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社区图书馆、喜欢图书馆。让更多的居民共享中华优秀文化资源,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2010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10年12月.P644——648.

[3]董越超.美国社区公共图书馆对我国的启示.文化发展论坛.http://www.ccmedu.com/bbs49_24761.html.2006.6.30.

[4]王荣、崔宜庆.我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近况与对策.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理论) 杂志.2011.4.

乡镇万册图书馆的作用和建设 篇9

关键词:万册图书馆,作用,建设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落后, 文化建设也相对落后。而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全面提高农村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就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提高农民素质, 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贴近民心的基层文化建设。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将是乡镇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而且将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乡镇万册图书馆的作用

(一) 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民是主体, 提高农民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素质的提高,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乡镇万册图书馆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 它能够传播知识, 宣传先进文化, 启迪人们的思想, 开发群众智慧。因此, 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 正好满足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不仅为群众提供学习的场所, 而且通过知识的传播,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 缩小城乡差距

不管是经济方面, 还是文化科技教育方面, 城乡差距一直是困扰我国平衡发展的瓶颈。而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 能够及时的传递信息, 传播先进思想和科技知识, 使先进思想和科技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获得各种信息, 思想得到解放, 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紧跟时代步伐, 避免了农村信息闭塞的缺陷。乡镇万册图书馆在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 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三) 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乡镇万册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 更是贴近群众的基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农村需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而万册图书馆的建设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力宣传先进文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洪流中,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

(一) 乡镇万册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加深, 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正在经历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当前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存在如下的问题:政府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设经费不足;人员素质低, 待遇差;文献数量少, 藏书质量不高等。

(二) 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

首先, 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支持。政府不应该把乡镇图书馆的建设看成是负担, 而应该把它当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把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明确其性质、目标、体制等问题,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镇万册图书馆进行管理。政府要把乡镇图书馆建设作为乡镇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大力推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其次, 要加大对乡镇万册图使馆的投资力度。经济的投入是办好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基础。对于乡镇图书馆, 应该将国家包办变为社会公办, 坚持多渠道筹资。依托辖区内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或采取政府牵头、企业赞助、社会集资等多种形式协力创办。另外, 还要加强乡镇图书馆的设施建设投入和购书经费投入, 形成一定规模的馆舍, 使图书的种类齐全, 能够满足群众的各类知识需求。

再次, 提高乡镇万册图书管理员的素质, 增强其服务群众的本领。政府对乡镇万册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图书管理员的聘用上也是马马虎虎。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 造成乡镇图书馆管理制度混乱、开放时间难以保证、服务不周等问题。因此, 乡镇图书管理员的聘用, 应该经过相关的考核, 既要有些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热爱图书管理事业。上岗之前进行专门的职前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培养高素质, 高质量、服务热情的乡镇图书管理员。

最后, 拓宽图书的种类, 提高藏书质量。由于乡镇万册图书馆的书籍大都是以前遗留下来或者直接从单位、学校调剂过来的, 这些书大都破旧, 脱离时代发展步伐。因此, 乡镇图书馆应该适时更新收藏的图书, 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书籍, 以便及时的传播科技信息。另外, 乡镇图书馆的书籍应该种类齐全, 包罗万象, 上到天文, 下到地理, 纵横古今, 穿越未来。图书的内容要注重教育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在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就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方面。它是农村文化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 能够极大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农民素质, 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基于乡镇万册图书馆的积极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和管理力度, 使其逐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贾魏忠, 王震.略论乡镇图书馆建设[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2 (03)

[2]段颖.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2) .

如何进一步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 篇10

在农村文化阵地中, 乡镇图书馆是最基层的图书馆, 它建在农村贴近农民, 既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传播者, 在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过程中, 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乡镇图书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认识落后

1) 农民的观念落后。作为山区, 农村城镇化程度低, 农民居住分散, 交通闭塞, 相当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在种养植中凭老经验的多, 求助于书本的少, 求近帮助的多, 借助外界信息的少, 对种植信息需求尚未形成气候, 农民自觉自愿到乡镇图书馆借阅的了了无几。2) 领导的认识不够。乡镇领导对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 认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图书馆建设比不上农村其它工作重要, 反正农民对图书馆资料、农技信息的需求没有比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那么迫切, 因此在馆舍, 经费、人员配备等方面不予重视。

1.2 服务手段落后

乡镇图书馆在服务方法、手段、质量上缺乏新招, 如在怎样延长服务时间, 降低图书租金, 扩大服务范围等方面缺乏具体措施。而且大多数乡镇图书馆藏书建设不规范, 新书到馆后只做财产登记, 不进行分类、编目, 没有书目索引, 没有读者目录, 无法检索。藏书结构严重失调, 武打、言情图书占据了绝对多数, 而科技类图书则零星点缀, 造成信息资源贪乏, 使图书馆的传递情报信息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1.3 乡镇图书馆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乡镇图书馆工作职能的不确定性和考核的无目标性, 乡镇图书馆内部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 特别是乡镇领导调动频繁, 有些领导人走书走, 管理人员无法要回, 致使图书流失严重, 尤其是好书、奇书更易流失。从外部看, 乡镇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它接受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的双重领导, 双重管理, 但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往往布置任务多, 检查考核少, 听其自然, 各项图书馆管理工作软弱无力。

1.4 经费不足

乡镇图书馆建设应是公益事业, 要着眼于社会效益, 长期效益, 它需要政府、社会不断投入资金, 才能发展壮大。但实际上图书馆的日常经费和购书经费难以保证。原因一是小县城经济总量小, 财政经费得不到保证, 不少乡镇几年来在图书馆建设上几乎没有投入, 有些乡镇图书馆为了应付检查, 只能一次性拨款购买图书或采用捐书的形式, 数量上不去, 质量也不高。二是筹资渠道少。没有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 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自身又缺乏造血功能。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 目前, 乡镇图书馆正处于一次“转型”期, 即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在更新, 服务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手段等在改变。而作为县馆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的辅导工作, 其对象、内容、方式, 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乡镇图书馆的规模如何, 不得要领条件如何, 藏书如何, 乡镇图书馆要想走上正规化发展的道路, 并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必须纳入整个地区图书馆网络发展规划。这就不能缺少了县级图书馆的统一规划和业务指导。

2 如何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

2.1 走城市反哺农村的思路是农村图书馆发展的路

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公共图书馆, 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范围的大小, 对附近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若以点带面, 用城市来带动和影响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路是可行而有效的。政府要以市 (县) 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图书馆分馆为骨干、以村图书流通站为基础, 建立一套立体的、有流动性的读者服务网络体系。只有做大做强市 (县) 馆即总馆, 成为县域内的藏书中心、图书馆网络中心、书目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图书信息资源配置中心, 由总馆把资源有效地、流动地配置到乡镇分馆以至村图书流通站, 才能保障整个农村图书馆的服务体系高效运转。

2.2 加强对农村馆员的培训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 对乡镇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高、业务有专长和工作能力强等方面。现阶段有的乡镇图书馆条件还相当艰苦,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没有对农村文化工作热爱之情, 则很难有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提高乡镇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方面, 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活动,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班, 使乡镇图书馆工作更加正规化, 更加系统化。

2.3 尽早参与, 从头开始

由于县馆对基层馆不具有行政管理权, 所以县馆在以往的辅导中存在着两大弊病:一是被动;二是面窄。往往是基层馆已建成, 县馆应邀前去业务方面的辅导。而对它们的设立目标、运行情况、发展态势不加过问也无法过问, 对其中一些已成事实但显然不利于发展的硬、软件设施也无法发表意见。如此一来, 不仅造成基层馆与县馆的联系松散, 还会造成各馆之间“各自为政”, 既不利于同步发展, 也不利于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笔者认为, 当前在对乡镇的辅导中要避免这两大弊病, 必须做到尽早参与, 从头开始。从策划建立图书馆的阶段便开始介入, 对图书馆的规模、特点、运行思路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 方能使乡镇图书馆从设立之初便步入正轨, 也便于县馆进行调控, 同时更能保证乡镇馆各具特色, 同步发展。

2.4 提高业务水平, 更新服务观念

编制读者目录, 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乡镇图书馆对藏书不进行分类, 编目的状况亟需改变。乡镇图书馆应按照《中图法》对藏书进行分类, 并编制读者目录, 实行规范化管理, 以利于方便读者利用;要改变服务方式, 做好送书下村。由于山区农民居住分散, 跑图书馆看书的很少, 对此, 图书管理人员不能“守株待兔”, 而应主动“出击”;广泛宣传, 强化农民的情报信息意识。乡镇图书馆作为传播农技信息的中心应大力宣传情报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引导农民对科技情报信息产生“需求欲”;依靠自身优势, 多形式开展科技为农服务。乡镇图书馆应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把主要服务方向放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上, 要紧紧围绕本地当前或一个时期农业生产经营任务, 依托馆藏资料, 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和互借活动。

2.5 加强网络建设, 发挥群体服务意识

乡镇馆应争取主动, 与县馆配合, 县馆要在科技兴农大合唱中, 唱出最高音调。由县馆牵头, 加强纵横联系, 发挥群体服务优势。在纵向上, 形成一个以县馆为龙头, 以乡镇馆为枢纽, 以文化户 (图书户) 、村图书室为基点的纵向网络, 建立城乡结合, 上下相连的协作系统。在横向上, 要与科委、科协、植保站、农技推广站以及农业服务站、各种专业科技协会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建成条块结合, 左右并联的协调协作网络。

摘要:为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乡镇图书馆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 乡镇图书馆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 县馆如何指导其开展工作, 值得我们探讨和思索。

乡镇图书室 篇11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 农村变化翻天覆地, 而乡镇图书馆却依然“三老”把门:馆舍老面孔, 藏书老掉牙, 服务老一套。这种局面即便是前些年浙江“东海明珠”工程乡镇的“万册图书馆”也未能幸免。当地领导不够重视、经费不足、读者的图书馆意识不够强、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这些种看法都不无道理, 但我们认为乡镇图书馆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缺失, 也就是在与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地方文献资料藏书结构和体系缺乏, 导致功能的弱化, 服务的到位。

首先, 从乡镇图书馆自身功能看。

第一, 地域特色文化是当今乡镇图书馆的价值所在。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特色文化主要是指该地域比如某一乡镇区域内所独有的文化。我们说, 特色文化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 当代人把它称为一个地方的名片, 誉为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地域特色文化贵在一个特, 一个乡镇图书馆这种特越是丰富多彩, 就越能彰显它的独特地位和存在价值。

第二, 地域特色文化是现代乡镇图书馆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 传统的图书馆书刊的藏与借是个长久不变的主旋律, 藏书的多少被钦定为评价图书馆优劣的唯一标准。传统的图书馆, 藏书结构不合理, 组织目标不明确, 系统运行不顺畅, 尤其是与现实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信息不够丰富, 因此, 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形势, 与时俱进。变节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逐步建立起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藏书结构和体系, 使馆藏由单一的印刷载体转向多载体, 是乡镇图书馆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 乡镇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偏面追求“小而全”。搞的千馆一面, 特色全无。顾名思义, 乡镇图书馆是某一乡镇的文化设施, 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乡镇。而一个

理规范的重建。

福建的戏曲文学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传统戏曲中, 人首先是道德和义务的体现者。而在当代一些有作为的剧作家的笔下, 人不但是社会义务和道德的载体, 人的许多自然的生命冲动, 常常是作为恶的某种根源的, 而这种恶又是很容易在艺术上用行为丑来加以表现的, 无条件的克制、扼杀、乃至麻醉, 根绝这种生命的冲动又常常作为美的精神而被赞美, 然而在《董生与李氏》中, 这种传统的模式被动摇被冲破了。《董生和李氏》是近年在中国剧坛颇有影响的剧作家王仁杰的大作, 还有他的《皂隶与女贼》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女贼也是“妇道”的反叛者, 她在被皂隶押解的路上, 夜宿破庙, 孤男寡女的情感纠葛;在路边小店曾受过女贼“偷”富济贫恩惠的店家夫妇为报恩麻翻了皂隶, 让她重归绿林。然而, 在皂隶无法交差, 公堂受审之时, 女贼却领“罪”来了。女贼是好贼, 是不守“妇道”的好女子。你说她的美德美在哪儿?美就美在她挣脱了封建传统道德的枷锁, 反叛社会, 追求世间美好的东西。

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中, 十分重视“以柔克刚”的力量。对乡镇的人口有限, 财力有限, 它的取胜法宝就在与“人无我有, 人有我异”。使它所具备的新、特、异的馆藏特点, 成为本馆中的一种垄断性特色文献, 在当地的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

其次, 从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看。

一方面, 地域特色文化是乡镇图书馆从于经济建设中心的必然选择。

常听到一些乡镇图书馆的同志抱怨, 乡镇一些领导对图书馆的观念陈旧,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投入太少。俗话说, 牢骚太盛防肠断。我们能不能在抱怨之余, 来点逆向思维, 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呢?众所周知, 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服从服务这个中心, 是乡镇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那么, 我们乡镇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吗?我们乡镇图书馆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多少贡献?

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最首要, 最基本的原则是实用性原则。这就要求乡镇图书馆资源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把馆藏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基本点放在本乡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 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特色支柱产业等的信息需求上。而这种信息资源, 最大量的来自于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有了这一特色资源, 就能最大限度的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 造福于区域内的人民群众, 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 地域特色文化是乡镇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实际需求。

读者是图书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 是图书馆的直接动力。图书馆只有通过读者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当然, 读者包括众多层面组成的社会成员。读者的需求除了生活、社交、休闲等以外, 还有更重要的是职业需求。作为乡镇所在地的乡镇图书馆, 馆藏资源主要服务对象是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者、科研项目的研究者、企业的管理者, 以及普通的生产劳动者。这些人所需要的信息主要的不是文化艺术生活休闲之类的信息, 而是与本乡镇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 特别是其它公众图书馆所缺少的地域特色文化信息。所以, 为他们的领导决策、创造发明, 提供信息服务, 以开发、培育、发展本乡镇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 是乡镇图书馆的实际需求。

乡镇图书馆何去何从?是该交出答案的时候了。挖掘本乡镇蕴藏丰厚、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 建设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馆藏文献资源这就是摆在乡镇图书馆面前的康庄大道, 因为地域特色文化是乡镇图书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有了这个源泉, 我们的乡镇图书馆就一定会根深叶茂, 永葆青春。

于以人际关系为第一成功因素的社会来说, 女性拥有的, 经过数千年传教的特有素质——柔弱, 又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班昭时代的女性性别自我提示是女性处于依附地位的一种生存方式, 那么, 现代的性别提示又是为了什么呢?

虽然《礼记》《女戒》和《新妇谱》在现今的书市上, 已没了它们的热心读者, 但“妇道”的阴魂没有因没了读者而销声匿迹。千百年来的传统道德观念, 不是扫帚一到, 灰尘就会自动消失。在当今社会, 包“二奶”养“二妈”屡见不鲜, 而这些包养者却要自家的妻子儿媳守“妇道”, 最好还是“男女不杂坐”、“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继续维护着冠冕堂皇的“道德秩序”。君不见, 就眼下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商业推销也在不断提示男女性别的差异。提示的结果至少有一方面是负面的, 这就是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 女性又主动放弃了自己好不容易挣得的机会和权利。摒弃“妇道”吧, 这不只是让文艺界去死命折腾, 去演绎那些让女人们哭、让痴情者笑的故事, 等她们哭完、笑完又麻木了。关键是女人们要为自己生命的璀灿去抗争, 去收获应该获得的一切。

摘要:乡镇图书馆是乡镇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然而, 由于至今依然“三老”把门 (馆舍老面孔, 藏书老掉牙, 服务老一套) , 而与经济建设为中心格格不入。其出路在与改革馆藏资源结构, 建设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地方文献资源, 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为读者服务。

上一篇:目标承包制下一篇:中考英语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