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用学

2024-10-30

英语语用学(精选12篇)

英语语用学 篇1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来交际。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英语教学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不只是学习英语知识。要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除了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外,还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讲解并不深入,所以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语用学与语境

语用学——根据语用学家Levinson(1983)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由此可见,语境在语用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么什么是语境呢?Leecn的解释是:说者和听者所共有的对语言的解释有作用的任何背景知识。因为语境包含着多种因素,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也不同,语境对语言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考虑语境这个因素,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

2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与英语教学

2.1 词义理解

英语中有许多词如果脱离特定的语境,就很难准确理解,甚至产生歧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将词汇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找出其典型意义,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教词汇。如“bank”这个词就有河岸、银行等意思,如:Let us go to the bank.这里“bank”既可译为“河岸”,也可译为“银行”。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如在后面加上一句“I want to save some money”,就会非常清楚“bank”的词义了。

许多词都有多种语用功能,为了了解这些词的确切含义,就必须正确掌握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功能,现以“well”为例。

(1)How long have you studied English?

Well,I should say for three years.

“Well”在这里的作用为拖延时间,以便思考。

(2)Do you like this story?

Well,not really.

“Well”在这里表示说者想给出一个不是听者所期待的答案。

(3)Do you have a coat with you?

Well,I never thought it would be so cold.

“Well”在这里的作用是表示惊讶。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kirt?

Well,the color is nice.

“Well”在这里表示顺接。

由此我们看到,“well”在这4个例句中所起的语用功能是不同的,我们只有知道了这个词的语用功能,才能正确把握其在句子中的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推断词语的语用功能,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交际中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2.2 语言知识的呈现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语义,而没有涉及语境及语用功能。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be doing形式时,经常采用的是动作描述法,即自己一边做出读书、写字、跳舞、擦黑板的动作,一边说:“I amreading、I am writing、I am dancing、I a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或者一边让学生做出读书、擦课桌的动作,一边对其他学生说:“He/she is reading,He/she is cleaning the desk.”这种教学方式只告诉学生be doing形式表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动作,并没有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为了什么样的语用目的来使用这一形式。因此,教师应结合语义、语境和语用功能来教授语言知识,比如在教授be doing形式时,可以对学生说:“I am standing,you are sitting,and We are having English class now,most of you are listening to me carefullly…”

2.3 在英语教学的练习中融入语用学内容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或传统的练习方式安排练习内容和形式,很少涉及练习内容的语境和语用功能,从而使学生对练习缺乏兴趣,通过练习只掌握了语义。如果教师设定语境,让学生按照相关语用功能进行练习,则学生就能在学会语义的同时掌握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哪种语用功能,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利于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4 区分句子意思和说话者意思

我们学习一个句子,不仅要了解其语义方面的意思,即句子的意思,还要把握其语用方面的意思,即说话者的意思。例如:“Who's he?”“He's a very famous singer.”“Haven't you heard of him?”“Haven't you heard of him”一句从语用功能上来看,或者从说话者意思来看,它其实是表达说话者的惊讶之意,相当于:“I'm surprised that you haven't heard of him.”因此,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向学生说明在特定语境中句子的语用功能,那么往往会造成学生只能听懂句子意思,却无法理解说话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1)相同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比如:“Lights,please.”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Turn on lights,please.”或者:“Turn off the lights,please.”(2)不同的句子可以完成相同的言语行为,如向对方借自行车时可以说:“May I borrow your bike?”“Could you lend me your bike?”“Lend me your bike,please.”至于具体选择哪种表达方式,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文化背景不同,相同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就有可能不同。就拿日常交际中的问候语来说,在中国,我们常用“你上哪儿?”“吃了吗?”“你在干什么?”等作为问候语,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常以询问别人的私事来表示关心别人。而英美国家的人不喜欢别人询问私事,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西方国家的一些禁忌、风俗等。

3 结语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密切,语用学的理论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语言能力并不等于语用能力,一个语言能力非常出色的人,如果不知道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那么他在实际交际中就不会成功。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在实际交际中语言得体,将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相结合。

英语语用学 篇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传统的`基本语言知识传授模式,过分注重学生理解和分析规范语句的能力以及对语法规则的掌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空有满腹理论却无法流畅交流的尴尬局面.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交际技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贯彻语用学理论则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语用学在英语词汇、语法、听说三个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作 者:高海燕 GAO Hai-yan  作者单位: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300221 刊 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年,卷(期): 22(1)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语用学   大学英语教学   传授模式  

英语语用学 篇3

【关键词】语用学视域;高校英语;翻译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也随之增多,英语作为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语言,它在商务活动中的工具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贸易往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语用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语境在交际过程中作用,以及语境对人们话语理解和使用的影响[1]。语境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是指实施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任何语篇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就会有所不同。语用学研究以语境为核心理论,其中还包含有语用等效理论、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礼貌原则,它们都对英语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作用。语用学理论介入翻译研究中为翻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采用语用学理论来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其中基于语用学视域下高校英语翻译策略则包括以下几种:

1.等效翻译原则在高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等效翻译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其概念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两门语言,并结合语境来对语用意义进行确定的一种语用翻译。这种翻译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具有很大的共同特点,在翻译中更加从追求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面最大限度的保存原作的内容,并用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对内容进行表述,以求等效。例如汉语中的“打白条”,在翻译中并不是逐字将其翻译成“to issHe blank paper”,而是采用“to issue IOUs”的表达方式,其中“IOUs”是I owe you的谐音转变而来,通过这个谐音的利用能够有效实现原语境意思的表达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目的[2]。一直以来,翻译人员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语言的等效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

2.Grice的合作原則在高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Grice提出会话的合作原则,其概念是在语际活动中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交流双方往往存在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表现为双方在交流中应该遵守的原则。英语翻译的意义就是忠实、完整的展现交流双方符合目的的、有意义的对话。在翻译的过程中,信息量、真实性、相关性以及简洁性和明确性是合作的四条准则。以“average”为例,第一句为Industrial averages were up.在这句话中,average的意思是平均价格而不是平均;第二句为If a particular car go is partially damaged,the damage is called particular average.在这句话中,average的含义是“海损”,这就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关联性。

3.Leech的礼貌原则的应用

Leech的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同情准则、赞誉准则、慷慨准则、一致准则、得体准则以及谦逊准则。在商务英语中,礼貌原则,尤其是同情性准则、一致性准则以及得体性准则对于交流的顺利开展以及目标的达成有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从一致性原则来说,翻译者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它主要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更加注重实用效果,因此在词汇、句法上具有区别于一般语言的独特特征,并且还要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3]。以联想电脑为例,它最初的英译商标是“LEGEND”,它充分体现了中文的内涵,并能够引起西方消费者的共鸣,但是最终其商标确立为“Lenovo”它更加符合西方崇尚的创新文化精神。从得体性原则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进行保护,这就对语言交流的得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翻译中表达要委婉。例如“厕所”译为“toilet”,但是在商务情境中我们不能说“Sorry, 1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而是应该说“Sorry, I have to refresh myself”,这种表达充分表达了对人的尊重。从同情性准则来说,在英语翻译中往往利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来对其进行体现。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表达“如您能在卖季开始之时即能交付货物,不胜感激!”这句话,理论上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We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let us take delivery before the selling season”,另一种是“Please let us take delivery before the selling season”从表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与第二种祈使句的表达方式相比,第一种表达方式显得更加婉转,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同情。另外,在英语翻译中还经常采用通过虚拟句式的方式来体现同情原则。

4.结语

英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做好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是保证经济贸易往来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在其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之间的综合转换,同时还要考虑不同语言自身语法规律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制约,如果不能做好这些就会大大降低交流的效果,还有可能导致交际行为中断甚至失败,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交际主体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语用学角度对现代商务英语翻译进行研究能够为英语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这需要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实现,进而促进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5):61-62.

[2]赵琦.论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标准——语用学的视角[J].广西师范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4):45-49.

语用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4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大学英语教学近年来进行了改革, 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往往注重讲解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 却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首先是一种知识实体, 我们需要去记忆词汇类的东西,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语用学所研究的正是实际应用中的语言, 本文尝试论述了如何将语用学的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二、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指示语、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前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关联理论等。语用学主要研究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如何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言。何自然教授指出:“语用学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人们说话时要表达的事物往往不仅限于所说语句本身的意义, 有时由于说话场合不同甚至会出现所说语句结构与所表达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听话人就要懂得说话人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要明白说话人到底是直言不讳, 还是指桑骂槐, 或是声东击西。”由此可见, 语用学研究的就是语言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具体意义。我们不但要能理解语句的构成成分, 表面意思, 更要运用自己的语用能力去判断说话者的深层含义和真实意图。因此仅仅强调英语词汇等基本知识的记忆是不行的, 真正的英语教学应该是采用一种交际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

三、语用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1、词汇教学

词汇是英语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每个词汇都有其固有的一个或几个含义,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是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所反映出来的可能会是不同的意思。词汇有它本身的文化意义, 也就是词汇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 再加上语境的变化, 单纯的记忆词汇的意思就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词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语法意思, 还要介绍文化内涵和语境差异对词汇的影响。

把语境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 可以使学生明确某个单词的运用情况,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能够正确使用, 而不会导致语用失误。在语境中学单词, 还可以避免传统词汇教学的枯燥, 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善于创造和利用各种语境, 把词汇教学变得生动,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词汇的含义。

2、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在新旧四六级考试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大, 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道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很多学生误认为提高阅读的方法就是大量积累词汇, 而教师在课堂上对阅读题的讲解也常是逐字翻译, 结果是学生不能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理解, 阅读能力则无从提高。而语用学所主张的语境教学理论可以用来指导阅读教学。要能够正确的理解全文,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语言外的东西, 例如背景知识与上下文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要引进语言外的知识, 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 关注西方文化与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才能正确理解全篇内容。

3、听力教学

在四六级考试改革之后, 听力的比重增大了。现在的考试越来越侧重于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尤其是听的能力。很多学生听英语的方法就是努力去听懂每一个单词, 而忽略了对整个句子或文章的理解, 结果就是每一个单词都听的很清楚, 最后却不能理解整个句子或判断出说话者的意图。如果学生了解语用学的一些相关理论, 弄清楚会话原则, 就会做出合理的推断, 提高做题的正确性。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在我们说话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是直来直去的, 而是根据不同的场合或目的来表达意思, 有时会含蓄婉转, 有时会拐弯抹角, 甚至会出现句法结构与表达的意义毫不相关的情况, 也就是会话含义。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理解言外之意。其中我们可以利用合作原则进行判断。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语用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把语用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摘要:语用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进语用学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从语境的角度去学习英语, 将会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外语教学。

关键词:语用学,语境,合作原则

参考文献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策略 篇5

2009-04-24 14:1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41摘 要:英语委婉语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人们对它的选择和使用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例子,观察并探讨说话人在使用委婉语(主要是语境中的委婉语)时受言语交际中的目的—意图原则驱使而采用的一些语用策略。它们分别是:假信息策略、适当冗余信息策略、模糊策略、迂回(正话反说)策略、求美策略和得体策略。关键词:目的—意图原则;委婉语;语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4-0083-5

Abstract: English euphemism is a phenomen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People choose and use it to achieve their go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some pragmatic tactics the speaker is spurred by the Goal-Intention Principle.The author discusses: unauthentic information tactic, proper redundancy tactic, vagueness tactic, periphrases tactic, seeking aesthetics tactic and properly worded tactic.Key words: Goal-Intention Principle, euphemism, pragmatic tactics

1.引言

《语言和语言学词典》(1981: 83)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Euphemism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substituting an inoffensive or pleasant term for a more explicit, offensive one, thereby veneering the truth by using kind words.”(通常,委婉语被认为是用可被接受的或让人感到愉快的措辞,代替更直接、让人不快的说法,以此达到通过说好话来粉饰真相的目的)。委婉语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运用比较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使谈话的双方能够采取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会感到窘迫。委婉语通常是通过间接言语行为而达到它的委婉的目的,但它不等同于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In indirect speech acts the speaker communicates to the hearer more than he actually says by way of relying on their mutually shar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oth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together with the general powers of rationality and inference on the part of the hearer.”。Searle(1979: 115)它强调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委婉语只是通过间接言语行为而达到它的委婉的目的,以促进双方关系的和谐。委婉语可分为狭义委婉语和广义委婉语。(束定芳、徐金元,1995)狭义委婉语是指委婉语词典中收集的一些话语性不强的词和短语,具有共时性和约定俗成的特点,与社会习俗有关;广义委婉语是指人们在具体语言交际中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临时构建的委婉语。

迄今为止,委婉语的研究者们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婉语的起源及发展,委婉语的定义、分类及构成手法。英汉委婉语的比较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委婉语,从西方的语用学角度运用语境、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准则、整合概念、顺应理论等来论述委婉语,各理论成果各有侧重,为委婉语的解读作出了贡献。本文拟借钱冠连教授的《汉语文化语用学》中提出的相关理论来对英语委婉语(主要是语境中的委婉语)进行探讨。

2.英语委婉语与语用策略

委婉语是一种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说话者思想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委婉”作为一种辞格,与其说是“手段”,毋宁说是“目的”。细心观测英语中大量的委婉语,就不难发现:它们正是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以达到“委婉”这一目的。(李国南,200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是有目的的,而人们对委婉语的选择更是有目的和意图的。钱冠连的《汉语文化语用学》一书中提到:语用原则和策略,与其说为了交际成功,倒不如说就是接受了社会人文网络(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对人的干涉。所谓交际成功,是指:(1)信息传输完成;(2)说话人遵守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接着他提出了言语交际的两条原则:一是目的—意图原则,二是相关原则。他认为,有了交际的总的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说话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没有交际的总的目的,就不可能在每一个话轮中将目的分解成意图,于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就无法开始或中途失败。这样就必须把目的—意图驱动过程作为原则来遵守,这便是目的—意图原则。(钱冠连,2002:152)话语是跟着意图走的,语用策略也是跟着意图走的。策略恰当,则交际成功;策略不当,则交际失败。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语用策略,它们的排列次序是:得体、谢绝夸奖、虚抑实扬的恭维、把对方当成第三者、把自己当第三者、借第三者说出自己的意见、多种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伴随、运用权威、回避、表面一致而事实否定、以言代行的答复、禅宗公案极端手段,共12种。(钱冠连,2002:164)当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远不止这12种。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一种无法用Grice的合作原则解释的语言现象。笔者认为它的使用受目的—意图的驱使而使用了假信息策略、适当冗余信息策略、模糊策略、迂回(正话反说)策略、求美策略和得体策略。

2.1 假信息策略与委婉语

说话人放出虚假信息也是语用策略。这是一种言语功能假信息。(钱冠连,1997)言语交际活动中释放、接受的非真实信息,叫言语假信息。(钱冠连,2002:183)

在言语交际中,理论上讲应该讲真话,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讲假话反而会更得体。英语中有“white lie”(善意的谎言)一词,在美国讲“white lie”已成了人们交际的策略,委婉语中使用得最多的就是“white lie”。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这便是言语得体。正如吕叔湘(1986)曾说“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用另一种说法。”可见,一味地讲真话,即传达真实信息,而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对象未必就是最好的。如:

①Tom is helping police with their inquiries.From young he has been fond of taking things without permission, and he will be in a rehabilitation home.(Tom正在配合警察的审讯工作,年轻时他就喜欢不经过允许拿别人的东西,他将被送进感化院/拘留所。)

“helping police with their inquiries”实际上“被警察拘捕,正受到质询”,“taking things without permission”是说他“偷了东西”,所以被送进监狱了,但说话者却用“rehabilitation home(感化所/家)”来代替“监狱”,保护了Tom的自尊心,维护了他的面子。

②医生常对得了不治之症的患者说一些善意的谎言:Everything will be fine with you/goes well with you.Just take it easy.这样做的目的是宽慰病人的心,使他们有信心跟疾病作斗争,对生活充满信心。

英语中很多广告筹划商充分利用了委婉语避免“call a spade a spade”的特性,采用了假信息策略,以达到促销的目的;文人政客则极尽委婉语之模糊欺骗性之能事来向受众传达虚假信息,以达到避重就轻、颠倒是非、粉饰太平、掩盖矛盾真相的目的,为他们不得人心的政策和无能以及战争罪行进行辩解和开脱,其使用动机并不光明正大。此类委婉语俯拾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话人之所以传递了虚假信息也能使言语交际成功,是因为说话人充分考虑了语境,即考虑了社会人文网络对人的制约作用。所以,有时候在说话人在目的—意图原则的驱使下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对适当的人传递了虚假信息也是言语得体的一种体现。

2.2 适当冗余信息策略与委婉语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Shannon,1948)首次提出了冗余的概念。钱冠连(2002:189)在《汉语文化语用学》指出,说话人释放适当的冗余信息,多说话或说超出需要量的话,也是一种语用策略。这和所谓合作原则的量准则是分道扬镳的,却是顺应自然之事,因为它符合目的—意图原则。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力求简洁,不说多余的话。尤其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里,求简求省成了人们言语交际的准则。但极力地求省求简会影响交际的成功,影响交际双方感情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用来替代的委婉语都比原话要长。在现实生活中当批评、拒绝别人或对别人说“不”或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或请求别人时,直言往往效果不佳,采取委婉的方式适当地多说话或说超出需要量的话可以淡化双方的矛盾,缓和听话人对自己的敌意,使听话人能乐于接受,达到交际的目的。如:

③编辑部给作者退稿时,一般会婉言道:“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we have regretfully concluded that your manuscript falls outside the scope of our current publishing program.”。这样委婉的话语可以给作者足够的面子,维护了作者的自尊心,作者也不会因为稿子没录用而怨恨编辑。如这样回复“We don’t want to publish your lousy manuscript.”,看起来是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却伤害打击了作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用于替换不雅或不宜说出口的事情的委婉语词语一般都会比被替代的原话要冗长。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2.3 模糊策略与委婉语

模糊思维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它与精确思维是同时并存的、科学的、正常的思维。模糊思维方式反映在言语中,就会有方式上的模糊表达。

Channell(2000)在Vague Language一书中描述到“Vagueness is used as one way of adhering to the politeness rules for a particular culture, and of notthreatening face.”可以说,在日常交际中,当迫不得已要涉及到令人不快或难以启齿的事物或行为时,为了使面子不受威胁,人们通常会采用较模糊的表达方式。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不同于含糊不清,而是出于语言表达的某种策略考虑。在具体语境中,模糊观念有时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从委婉语的定义,我们知道委婉语实际上就是使用一种模糊的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直率地、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

模糊表达也是一种语用策略。委婉语的间接性决定了它的模糊性。伍铁平教授(2000:392)在其《模糊语言学》中分析了委婉语与语言模糊性的关系,强调了模糊性在委婉语中的基础地位,从模糊理论出发,他解释了产生委婉语的四种机制。吴亚欣在她的一篇《语用含糊与刻意曲解》的文章里指出:语用含糊指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说话人把原来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语言表达的一种语言使用现象。简言之,就是说话人对含糊语言的刻意使用(吴亚欣,2002)。委婉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变异现象,是说话人刻意使用含糊,极尽其模糊之能事,把模糊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女性的menstruation(月经),本是一个精确概念,却用“sickness, curse of Eve, course, friend, period, blue days”这些模糊词语来婉指。在“性交”(intercourse)的表达上更是模糊得不知所云,先是“make love, go to bed with, sleep together”,后到澳大利亚英语中的委婉表达法“crack a fat, play cars and garages, hide the eggs roll, go like a rat up a drain pipe”等。(Fromkin & Romdanl, 1994: 298)文人政客更是利用委婉语的模糊特性为他们的无能和战争罪行开脱。如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003年2月在一次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就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发表了一番极具模糊性的言论:

④“Reports that say something hasn’t happened are always interesting to me, because as we know, there are know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somethings”、“know knowns(众所周知的已知情况)”和“known unknowns(众所周知的未知情况)”都是模糊词,模糊了它们的所指,增加了这些词语内涵的不确定性,为战争罪行开脱,实际上表明了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并不充分。

⑤You are somewhat distorting the facts.(你有点歪曲事实。)

“somewhat”是个模糊词,淡化了“distorting”的负面意义,缓和了听话人对自己的敌意,实指“撒谎”。

人们在传达信息时大都追求信息的精确性,但有时候使用精确词却未必就好。因为言语模糊并不影响言语的交际,却能避俗为雅、委婉含蓄,促进交际双方关系的和谐,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该明确时就明确,该模糊时就模糊。

2.4 迂回(正话反说)策略与委婉语

对某些敏感的事或不宜说之事,直截了当的话语未必会使听话人接受,有时会适得其反,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说话人就无法达到交际目的。所以有“忠言逆耳”之说。故有时候“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也是一种“迂回”的委婉手段,是一种交际策略,效果反而佳。如:⑥If people keep telling you to quit smoking cigarettes, don’t listen—They are probably trying to trick you into living.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受众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其“言外之意”:戒烟有利于健康。但是如果广告策划人员用直截了当的话语表达出来,其劝说效果恐怕就会打折扣了,尤其是有叛逆性的青少年,最好的办法就是“迂回”战术,即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⑦Wherefore it is better to be a guest of the law, which, though conducted by rules, does not meddle unduly with a gentleman’s private affairs.(O Henry, The Cop and the Anthem)

此例中,“be a guest of the law”意思是“进监狱,坐牢”,作者把“坐牢”比喻成“作客”(be a guest of the law),直译是:做法律的客人。可怜的Soapy 在寒冷的冬天无处安身,监狱是他抵抗寒风的安身之所,“进监狱,坐牢”给人一种可怕的联想,用“be a guest of the law”可以淡化监狱的恐怖,给他稍许安慰的感觉。

2.5 求美策略与委婉语

李鑫华(2001:123)认为,审美意识是社会中的人所共有的一种潜意识。人的审美观念极大地影响语言,当然,也影响着委婉语的产生与运用,委婉语就是人们在言语中尽量寻求美的意义的一种表现。客观上讲,人们使用委婉语就是对美的一种追求。

钱冠连教授(1996:25)说:“‘拣好听的话说’是言语活动中一条最普通的求美策略,它表现了人对美的追求,表现了功利目的和对不宜说的话题的补救的努力。”由于人的美好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人的价值观有趋美性与趋好性,所以表现在言语上,其策略往往就是“拣好听的话说”,这也是语言本身的审美属性意义的自然显现。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委婉语属

于褒义词的范畴。众所周知,委婉的目的主要是向人们提及那些不愿或不宜直接提及的事物或行为,言词应当尽量赏心悦目、避俗趋雅,利于有声思维,引发美好联想,因此词语的褒义性是委婉语的首要特征。人们用委婉语替换那些不雅、不愿或不宜直接提及的事物或行为,本身就是满足对美的追求心理。

2.6 得体策略与委婉语

钱冠连在《汉语文化语用学》一书中将得体策略排在其它策略之前。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这便是言语得体。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修辞上的事,而是语言符号之外的事,即对人、对事、对社会规范、对道德规范、对价值观念而言的事。(钱冠连,2002:164)从宏观上讲,人们选择委婉语就是对得体策略的运用,可以说,人们使用委婉语也是为了言语得体。但有时候在使用委婉语时也得看不同的对象或时代。如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逝世的文章《马克思墓前演说》说道:

⑧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cease to think”是“死亡”的委婉语,这个短语反映了其所在语篇的主题“颂扬和怀念”,与整个语篇的文体类型“唁文”相一致,在语言风格上显得严肃而庄重,并且和前面的“thinker”一词相呼应。如果换成其它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比如说“go to heaven”、“go west”、“kick the bucket”等则显得不伦不类,与整个语篇的主题、文章类型以及风格都是不相配的,也就是说不得体的。

3.结语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它的选择和使用皆有其目的,或为了文雅清新,或为了避俗避讳,或为了缓和关系等等。正如李国南(2002)所说的那样:“委婉”作为一种辞格,与其说是“手段”,毋宁说是“目的”。人们在使用委婉语皆受目的—意图原则所驱使而采用一些语用策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用Grice的合作原则无法解释它。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英语委婉语作了尝试性的探讨,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委婉语研究者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它。

参考文献

探究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语用学 英语翻译中 具体应用

一、前言

研究表明,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其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受到语境的影响。于此同时,语用学正是针对此种情况产生的,它主要是人们利用语言来顺利进行交际的学科,也就是将语言应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它突破过去文本语言范畴,顺利转变为语境功能,已经普遍应用对语言教学、二语习得等方面。翻译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读者、译者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也应当倾向于语用功能。可见,探究语用学在该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用学相关理论

1.语境理论。顾名思义,语境指的是一门语言所应用的环境,包括上下文前后联系、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起初,国外学者提出意义分为情景、形式这两种类型,后来不断丰富,认为语式、语旨、语场这三种因素也会影响语言使用。其中,语式指的是语言作用是如何的?语旨指的是语言参与者是谁?语场指的是语言活动是如何的?2.语用失误。这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最为常见的是不恰当选取话题。3.其他理论,例如会话含义以及合作原则。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主体都应当相互配合,进而顺利交际,并且共同遵守方式、关系、质量等准则。

三、探究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要顺应语境。语言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产物,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现代化的汉语网络新词也不例外,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无论时间如何变化、语言形式以及环境怎样变迁,但是其本身的语言使用规范在任何场合都适用,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现代汉语网络新词时,要重点把握语言的使用行为规范。例如,汉语中出现的某些网络新词、热词与英语翻译是具有一定的共性。虽然形式不同,但传达的文化语义内涵相同,比如“啃老族”在英语中通过顺应语境可译为“the NEET not in education,cmployment,or trainning,”而剩女又可译为“3S lady single,seventies,and stuck”。因此,从这些词的具体生成性准则就可以判断其大致的文化含义,还有“宅男宅女”,通过语用综观的原则,就可以将其译为“otaku”,宅女很自然就会被人们译为“otaku girl”,又如“森女,在国外,mori是指森林的意思,所以森女按照语言习惯就自然被译为“Morigirl”,专门指生活在森林中的那类高冷的女子;这样的现象类似于“帕客”的翻译,本意是指“减少纸巾使用,重新使用手帕”,但是根据语用综观的习惯性,就可译为“handkcrehicfcr”。所以,按照上述案例翻译,从传统的汉语语法角度讲,网络语言并非是一种规范的社会性语言。在很多人看来,大多数网络新词都是没有实际的社会意义,但是从社会这一大的发展语境分析,汉语网络新词的出现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状况相协调,网络语言作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很容易被当今的成年人所接受,因为在他们之间通过互联网这一语言传播介质,有效地实现了网络新词语义的传达。语用学是建立在对语言的具体分析和运用的基础上,所以语用学具有跨学科特征,逐渐从传统的语义学、音系学以及句法学中独立出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翻译研究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比较文学以及文艺学等理论分支不断融合,所以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效果。

2.要注重中外文化衔接。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其具体的发展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性就是其中的一种,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结构,很多新词的出现同样也不可避免被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呈现出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土豪“这一词语的出现,显然与经济社的发展相关,单从网络新词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背景在阐述某些不切实际盲目消费的社会性群体或个人,英语中即使没有对应的词语给出一个准确的翻译,但是人们通过汉语拼音“tuhao”这一翻译与之相对应,此外例如“陈冠希的艳照门”被人们广泛关注,因此就出出现了“nudc photo scandal or photo gatc.”,同样还有章子怡的”泼墨门”“ink gatc”,清华大学曾经流传的C语言门“C+languagc gate”,等等。从翻译的结果来看,都是要注重了中外文化的衔接过程,从字面意思就可以轻松获得网络新词的译文内容,所以不同的译法显然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

四、结束语

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英语运用、实际交际、翻译等方面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需要翻译工作者提高自身的语用功能,了解言语活动的具体含义,进而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水平,而实践表明语用学对于翻译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从语用学理论视角分析英语翻译,将理论应用于翻译工作中,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要顺应语境、要注重中外文化衔接。

参考文献:

[1]范文.基于语用学视域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92-93.

[2]魏黎,程家才.语用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190-192.

浅谈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篇7

一、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1.言语行为理论

这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L.Austin) 在他的施为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奥斯汀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 人们要同时完成三种行为, 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 , 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 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 而完全取决于言语的情境。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这是语言哲学家塞尔 (J.R.Searle) 在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谈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用意”, 或者说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间接的“言外用意”。听话人必须通过“字面用意” (询问) 推断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间接用意 (请求) , 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3.“会话含意”学说:合作原则

这是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格赖斯 (H.P.Grice) 对语用学有关方面的精辟论述。格赖斯指出,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特别是所谓“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他认为, 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 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 共同配合。因此在会话过程中, 无论话怎么说, 具体说什么, 都被认为是“合作”。

二、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

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在语言教学方面, 他可应用来解决语言结构功能的问题, 即对语言进行语用分析, 解决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使用原则, 也可应用来解决外语教学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一系列语用失误问题, 探讨语用的社会因素, 从而提高学生的话语理解和交际能力。

下面就语用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1.语音教学

语音的语义信息是通过语音这种物质载体来表示的, 其中重读和语调是传递语义信息变化较多的语音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形成的语境不仅与话语内容有关, 而且与讲话的语音语调也不无关系。说话人因语义表达的需要, 对同一话语中不同的词重读则会有不同的含义, 这就要看处于什么样的语境。试比较:

(1) Put on your coat. (穿上你的大衣而非脱掉)

(2) Put on ’your coat. (穿上你的大衣而非别人的)

(3) Put on your ’coat. (穿上的是大衣而非别的)

语调是指说话时声音音调的变化所造成的旋律模式。它是句子层面上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手段, 还能生动地表达说话者所说内容的各种态度和情感。如:

(1) Tom can speak good English.↘ (该句表示一种肯定的态度, 故要用降调)

(2) Tom can speak good English?↗ (该句表示一种怀疑的态度, 故要用升调)

由此可见, 语调所传递的信息是超出词语以及整个句子所传递的信息的。

由于正确的语调在整个句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把语调这一内容看得如同语义和语法一样重要。在语音教学中, 如果学生不能区分那些容易导致歧义的语音, 就必须加以纠正。

2.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当人们听到一个词时, 就会想到它的意思, 并将意思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象。但是语言中的民族特征会由词汇反映出来, 所以同是一个词, 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反映出的意象和联想却可以不同, 因此选词不当就会引起语用的失误。例如:dragon (龙) 在中国是我们的精神图腾, 是吉祥和权利的象征, 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 然而在西方人眼里, 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 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怪物。同时, 在词义的理解和使用过程中, 语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境, 词汇都会有特定的含义。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 汉语译为“白色的、白的”, 但英语学习者对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了。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 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因此, 在词汇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用词合乎语法习惯, 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其文化;也要注意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辨别用词的准确性,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得体地用词, 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3.语境与语法教学

脱离具体的语境去研究语法知识必然使其失去活力。大学生们经过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 对英语中动词的各种时态结构了如指掌, 但写出的句子或说出的话不一定达意, 如忽视语境, 其动词形式很可能出错。试比较:

(1) Tom will go and see his uncle tomorrow, they (not see) each other since he left Beijing.

(2) Tom saw his uncle yesterday. They (not see) each other since he left Beijing.

如仅从Since从句判断, 动词的时态当然用现在完成时, 但A、B两句显然具有不同的语境。不难看出, 前者使用现在完成时, 后者使用过却完成时。

又如, 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常伴有人称、动词时态及时间、地点状语等的变化, 但如果当时当地转述, 则不存在此类问题。

——Please bring your book here when you come tomorrow.

——Pardon?

——I told you to bring your book here when you come tomorrow.

三、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不在于语法和句子结构的正确与否, 而在于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与合适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即分析句子语法结构的正确, 却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交际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与合适性的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 其结果是学生在交际中往往因话不得体而致使交际中断。此类现象的发生根源在于语用能力的缺失。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用学知识, 既能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原则, 又能让学生根据语境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所以英语教师应加强语用学理论的学习, 并用理论指导教学, 让学生懂得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影响是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阅读理解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必要途径。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首先, 应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在教学中, 教师应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 使学生知道同一交际意图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施, 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情境, 开展一些交际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课堂上, 教师应避免要求学生一律使用完整句回答问题, 以免造成语用失误现象。另外, 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时, 不要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 而应更多地考虑其使用的语境, 把语言学“活”。

其次, 认识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流时, 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 而这种语用差异往往是他们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 会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 要成功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就要让学生接触、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交际规范, 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中国学生容易在称呼、问候、介绍、告别、请求、询问、道歉等方面发生语用失误。教师应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 把语用学理论引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有关的语用规则, 特别是汉英文化差异。只有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 寓知识教学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之中, 增大语用及文化背景的输入,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达到交际的目的。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本文从语用学理论着手, 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学理论,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2]陈曦容.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的培养.巢湖学院学报, 2005, (02) .

[3]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04) .

[4]胡壮麟, 刘润清, 李延福.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语用学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语用学,英语教学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一种工具,语言的各个方面知识是一个和谐统一、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掌握了整个英语知识体系并且结合相应的语境,才能真正的掌握英语、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在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语用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

英语教学是学生通过英语书籍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等方式进行英语语言学习、交流、理解的一个动态过程,并且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对语言环境、语言文化背景等进行语用研究,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为教学目标贯彻英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一、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语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理解,语用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问。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如果语言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增加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表达,准确地理解语言的语用能力,那么,大可摒弃传统的以教授语言为目的的语法翻译法,采取语境教学法、语篇分析法或交际语用教学法,以构建一个语言环境使得教、学、用三结合。教师可以把以语言为目的的阅读课或基础课改为在老师指导下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或研究的各种实践课,如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精读、泛读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扩大词汇量;或以语用为主要目的的模拟国际会议、模拟商务谈判、模拟法庭等;抑或是以任务为核心的研究实践课,每项任务都包括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帮助同伴、写研究报告等活动,听说读写译都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他们以语用的体验和成功的体验,做到扩充知识与培养语用能力并举。

三、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的作用

1.语用学与词汇教学。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显然是更注重词汇本身的含义及其语法意义,单一地讲解词汇意义,而不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英语词汇进行讲解,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记住所学的单词的各种含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词汇完全想不起来、用不起来,甚至是一头的雾水,往往产生语用失误的现象。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情况比较多,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常常会阻碍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词汇的理解,不能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除了含义的语用差别外,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词汇的用法也有语用局限,例如conference的基本定义为会议,但是由于用法比较正式,表示较大型的会议,因此不能与常用的指小型的、一般的、常见的会议的meeting相互换。

2.语用学与英语听说教学。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能否听懂句子和选择正确答案的知识引导,忽视了对听力材料的语境、对话的含义等语用讲解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忽视了学习听力理解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技能。

英语口语在现代社会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能力,需要引起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不能像当前的被动模仿式口语教学一样,教师给出一些句型或者对话,让学生进行机械的模仿练习,甚至是背诵。英语教师应该把听说教学与语用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能够准确、流利的表达说的能力的口语水平的基础上,做到符合语言运用习惯,使日常口语表达更加得体。

3.语用学与语法教学。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似乎已经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根深蒂固,通常是英语教师根据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教材等给学生罗列出大量的、尽可能多的语法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一直不停的划重点、记笔记,最后还要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语法规律、特点、使用方法等要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只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教育的,也许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理论基础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使用英语语用能力和语法知识,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融合语用能力,结合语言形式、功能和规则,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而更高效的学习语法。比如在讲一般疑问句时,可以给学生拟定一个对话环境:你与一位同学共同用餐,如果同学问你“can you pass the salt?”这时候你要只是回答“yes/no”则表现很不礼貌,因为你同学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

四、结语

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9

一、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语用学是研究某一语言的使用者如何利用句子而达到成功的交际的一门语言学科。换句话说,语用学是结合具体的语言情景研究特定的话语意义。语用学的三个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

奥斯汀认为:当人们在说一句话时,要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而完全取决于言语的情境。例如:You have left the door open.由说话人执行的言内行为是他所发出的“you”“have”“door”“open”这些词,用来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让某人关门或者抱怨等,要根据语境而定。言后行为指话语效果,如果听话人抓住了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让他去关门,那么说话人就成功地在现实世界中带来了他所预料的变化,那么言后行为就成功地执行了。

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例如,当要求别人为自己某件事时,我们往往不直接下指示,而是用一些婉转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Can you open the door?”说话人并不是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能力关门,而是请求他关上门。

格赖斯认为在进行会话时,说话人必须遵守或满足某些条件,以便自己说的话能够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而听话人也必须遵守某些规定,这样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会话才得以顺利进行。这被称为合作原则,具体包括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为当前的会话)提供足够的信息;不要提供超于所需之外的信息。

(2)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说真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说话内容要同话题有关。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避免表达晦涩;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明且有条理。

上述准则是交谈双方所应遵循的,但违反准则的现象到处可见,格赖斯对此的解释是说话者虽然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但交谈并不会因此而中断,因为话语从深层次来说并未违反合作原则。当听话者领悟到这一点,此类话语便产生了会话含义。

二、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 口语教学

语用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的交际上。从语用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不仅表现在语言输出的准确、流利,还要说得符合该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即说得地道。学生的普遍问题是:进行口语表达时,语音语调语法都比较理想,但很多时候,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际的时候,话语表达的合适度有待提高。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相同语言形式的语言功能也可能不同。例如有一次学生在做场景模拟对话时,对一位刚刚下飞机的客户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听起来似乎很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问候:“一路辛苦了!”但是,外国人听了其实会不高兴,他会以为你认为他没用,坐了飞机就一定要感觉到累么?这时不妨问问:“How did you enjoy your journey?”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形式,更要讲授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风俗禁忌等,让学生了解语用失误是比语法失误更严重的错误。有时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若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而带来社交语用失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模仿口语范文,再根据具体语境组织恰当的语言,杜绝母语迁移所带来的中国式英语。

2. 阅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缺乏阅读的策略,致使有的文章读了数遍仍然不解其意,抓不住中心内容。从语用的角度来说,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其段落衔接、选词措句都同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分析语言结构,要注意句际关系,注意互相间的功能作用和制约因素;要用系统的观点,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来理解文章,把文章的中心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首位,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快速摄取有用语言信息,准确领会其深层含义等能力。另外,阅读时粗知一些文体知识,了解文章从主题到论证的组织方式,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3. 写作教学

写作是知识的输出,最能体现出学生所掌握某种语言的语用能力。一篇好的写作不仅仅要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对语言用法的良好把握。当前学生的英语写作的突出问题不是语法结构的正确性,而是语言表达的合适性。很多学生背了大量的范文和套语,但在具体文章中又不能很好地根据写作内容、目的、场合和对象的变化筛选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写作,导致文章写得不伦不类,该正式的文体写得过于随便,该非正式的场合却文绉绉起来。此外,有些学生对于同义词或结构的用法研究不够深入,只知道其基本含义却不知道在特定语用环境下该如何运用才是最恰当的。这些情况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注意学生作文话语是否与所要求的语用环境相吻合,在分析学生写作错误时,有意识地分析讲解语用失误的例子,使学生在写作时逐渐加深语用意识,避免语用失误,做到措辞有效地传达信息。

三、结语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将其贯穿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语用功能,掌握言语行为的实际意义,从而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来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真正的交际沟通目的,同时也掌握了运用这一体系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语用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10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用英语恰当流畅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然而当前我们教学面临的尴尬情况是:学生全力以赴通过英语四、六级, 但依然无法进行交流。曾经有通过六级的学生苦恼地对我说:他不知如何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因为他发现与外国人交流时, 对方有时听不懂他说的内容, 他也不太明白对方的意思。这就是因为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不知道在特定语境中应选择什么形式, 或不知说什么。另一方面,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不能理解话语所隐含的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 不能根据特定的语言形式和语境特征进行有效的语用推理。简而言之, 这都是缺乏语用能力的直接表现。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我们需要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发展其语用能力。

二、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意义和语境就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是词语本身的静态意义, 而是特定话语在特定语境里的意义。而语境从狭义上来说就是语言的上下文, 从广义上来说是交际双方能正确地相互理解使交际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等。语用学的三个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

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 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 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 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 而完全取决于言语的情境。

在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 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探讨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达到目的。例如, 要求别人为自己做某件事并不是直接地下命令, 而是根据具体情况, 用一些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具体包括四条准则, 即数量准则:交谈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量, 不多也不少。质量准则:说真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说话要贴切。方式准则:清楚明了, 避免晦涩有歧义。

此外, 语用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如:指别、前提、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等许多方面。

三、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但是如果要真正理解语言和恰当使用语言, 仅仅掌握标准的语音、丰富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懂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恰当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语用学的理论指导,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1. 口语教学

听说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交际时不仅要说得准确、流利, 还要考虑当时的语境, 说得要符合该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即说得地道, 学生感觉更难。学生的普遍问题是:能写出来不一定能说出来, 即使能说出来, 很多时候, 尤其是日常交际时, 话语表达的合适度有待提高。如对出租车司机就不用说: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只要说一声:Airport, please.就很恰当, 既不失身份, 又礼貌得体。其次, 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把本民族的表达方式误用在英语表达方式里, 文化上的差异破坏了话语的得体性。如用汉语道歉时, 我们经常回答“没关系” (It doesn’matter.) 。而在英语中, 对于道歉真心接受时常使用“That’s all right.”“That’s OK.”。此外, 交际时, 还需要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如:I am tired. (我累了) 我们都明白这句话的字面意义, 但是说话者所表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我累了, 要停止工作了”还是“你应该走了”的意思,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句子的意义。

因此在口语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各种情景, 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让学生多一些表达的机会, 另一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语言形式。同时教师要介绍一些中西文化的文化差异, 给学生讲解一些语用知识, 让学生了解有时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 若使用不当、理解不当, 不仅达不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 甚至还会带来社交语用失误。此外, 仅仅依靠上课时所了解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看一些原版电影及英文报刊杂志, 收听英语广播, 让学生了解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和社会文化。

2. 阅读教学

阅读是接触英语、汲取语言材料的最重要的途径。在听、说、读、写中, 阅读对学生来说似乎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其实并非如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 甚至边读边查词典。这样阅读不仅速度慢, 而且往往是每个词的意思都知道了, 但仍然不了解文章的意思, 抓不住中心内容。从语用角度来说,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的段落衔接、句式词汇都同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主题的改变而改变。因此, 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分析语言结构。如:His house is near the bank.在这个句子中, “bank”是理解为“河岸”还是“银行”?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此外, 阅读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字面语义, 更需要从字里行间领悟言外之意。

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讲授一些阅读技巧与策略, 如:略读、扫读、推测和假设等, 提高学生的语用推测能力, 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讲授词汇时, 多创立一些语境, 让学生在语境中猜测理解词汇的意义。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要从整体出发, 重视语境作用并且将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风俗习惯融合到教学中, 让学生结合全文, 考虑文章的背景和文化, 准确领会文章深层含义。

3. 写作教学

写作是学生对于所学的语言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最能体现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一篇好的写作不仅要条理清楚, 句法结构正确, 使用的词和句式也要恰当合适。而当前英语写作的突出问题不是语法结构是否正确, 而是语言表达是否合适。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英语四、六级考试, 背了大量的范文和套语, 但在写作中又不能很好地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要求来驾驭语言形式, 因此导致文章写得不伦不类。如:I perused several periodicals while I waited for the doctor.本来是口语化的句子, 却使用了“perused”和“periodicals”书卷气十足的词, 显得不协调。我们可以用“read”“magazines”两词代替。还有一位学生写:My father denounced me for being lazy.“denounced”过于正式, 搭配不当, 用“scolded”较为合适。

写作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注意把握篇章结构, 注意文章要切题, 还要让学生注意所写的话语要与所要求的语用环境相吻合。在分析学生写作错误时, 不仅要注意单词拼写、句式的语法结构是否正确, 还要有意识地分析讲解语用失误的例子, 如注意词的搭配, 注意区别书面语和口语表达, 注意词的内涵意义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加深语用意识, 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语

语用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会随着语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因此,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并将其应用到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左尚君, 戴光荣.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 (12) .

[5]吴巧巧, 廖敏慧.语用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 (3) .

[6]冉永平.外语学习的语用学综览与管见[J].外语研究, 2006, (1) .

[7]高海燕.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 (3) .

英语语用学 篇11

关键词:口语交际特点

口语是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听说(口语)是一切话语活动的基础,读写(书面语)是在听说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所以,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从交际的实际活动来看,口语最能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有语调、节奏、重音等语言手段,所以交际双方更能充分表达并交流思想。国外学者曾经就以英语为母语的一般成年人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交际活动做过调查,发现“听”的活动占其语言交际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只占9%。“听”与“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的总和可占言语活动总量的75%。

一、英语口语交际活动分析

(一)口语交际是由说者和听者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下,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只有当说者和听者对说话的背景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时,口语交际中的目的才能实现。例如,

Mother: Are you coming back for supper, Jane?

Jane: It's Monday, Morn.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似乎不是对话:妈妈问女儿是否回家吃晚饭,女儿却说:“今天是星期一。”似乎是答非所问。然而,妈妈和女儿都对交际背景有共同的了解——Jane每周星期一晚上要去读夜校,故不回家吃晚饭。因此,Jarle:的回答具有交际功能;一问一答,实现了交际目的。倘若没有对交际背景的共同理解,那么Jane的答话就是离题了。

既然日常随意交谈是双方的活动,那么就有个讲话的程序问题。有些语言学家把讲话的程序称为会话中的“轮换体系”(turn-taking system)。其基本原则是“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如果发现有一方以上的人在讲话,其中总有人迅速退让,以维护这一基本原则:如果出现了暂时的沉默,那么总会有人出来“找话题”,打破沉默。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对何时轮到自己讲话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这是因为他们对口语中的一些“套语”(COn-versational gambits)十分熟悉。例如,I think…;Ex-euse me,but…;In my opinion;Sorry,but…等“套语”常用来暗示自己要发表意见,对方听到这类的“套语”后,决不会再去抢话。To return to…;Any-way,…;To get back to…;As I was saying;Where was I?等“套语”常暗示说话人还没讲完,或表示“离题”的话已说罢,说话人想回到正题上了。谈话何时该结束,或何时该转换话题,交谈双方也能达到默契。否则,会话会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例如下面这段小对话:

A: Well, I guess you've got lots of things to do. I must go now. 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 I hope.

B: All fight. When?

A: Oh Well, I'll call you.

B: When will you call me?

按口语交际的规律,当A说出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后,B马上应该意识到:这句话只不过是告别前说的一句客套语,无须认真对待。然而,B不了解口语交际的这一特点,所以说了些使A感到为难的话。下面的这一对话显然合乎口语交际原则:

A: Well, I guess you've got lots of things to do. I must go now. 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 I hope.

B: I hope so, too. Thank you for coming.

A: Good-bye.

B : Good-bye.

(二)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换言之,同一个功能(如请求、命令)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予以表达。

John L.Austin认为,人在说话时能反映三种言语行为:

1.“言内行为”(locutionary speech act),即说话行为本身,这一言语行为着重于“说某事”。

2.“言外行为”(illoeutionary speech act)。它能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说某事”的同时“做某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其含义可以是请求、建议、提议、抗议、威胁等。

3.“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speech acl)。例如,通过警告某人可以使他警觉或受惊;通过争论可以使某人信服;通过陈述可以使某人受到启发或使他受到鼓舞等。下面几句话虽然形式不同,但在同样的背景下所起到的功能是一样:(1)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2)Open the window!(3)The window is still dosed. (4) A: Isn't it hot in here?(B: Let me open the window. )

句(1)是问句,表示“请求”;句(2)是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口吻;句(3)是虽然是个陈述旬,但间接地在说窗户没开;句(4)虽然是个问句,但决不是询问事实,而是暗示“该打开窗户”,所以B自然会做出那样的反映,四句话的语言形式不同,但在同样的交际背景下都起到了叫听者“打开窗户”的目的。在分析口语的特点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口语交际中还常借用一些辅助的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动作等。人们在动嘴说话的同时,往往还伴有非言语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门化吸气、声调等),而身体的其它部分也会有所动作。最富有表情的是面部(包括眼睛);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再推而广之,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习惯,以及各种知觉都无一不在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十分重要,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套与之相平行的符号系统,可统称为非言语交际。它包括语言、伴随语言(paralanguage)、身势语(kinesics)三个方面。在交际中,这三个方面协同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表示一个意思,例如下面一句话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不能只从词义和语法来分

析。请看例句:

Well,what did you think of that!

如果我们把well拖长,音量较高,然后下降,在逗号为一个语调组的停顿,同时眉头上升,眼睛直视对方;在说what did时用低音调和低音量,眉头低垂;在说you时音调与音量升高,眉头略皱,头略点作指示状,凝视对方;在说think of时姿势如前,音调不变,音量降低;在说that!时音量依旧,音调降低,整个词组下降表示结束,头向侧摆动作指示状,然后停下来,面作微笑。这句话表示惊奇。可是如果我们念Well时把它截短,双唇紧闭这句话的意思就会大大改变。

二、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口语的范围很大,除日常随意交谈之外,还可以包括正式的会议、报告、演说、辩论、现场解说以及讲故事等,但最能表现口语特点的是日常会话,它在句子结构、用词及表达方式上均不同于书面语。人们在使用英语口语交际时,交际的方式一般是面对面进行的,这种双向式的交流具有直接性。

首先,人们在即兴交谈时,无暇顾及句子结构的匀称。因此,句子结构较为松散;而在写文章时,人们不仅有条件而且应该对句子结构精雕细刻,使其既能恰当表达思想,又能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

口头交谈时,说话人可以边说边谈,随意改变句式。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日常交谈中还可以允许使用“片语”(sentencefragments),并较多地使用省略句或缩略形式,说错了还可以自我修正。类似的情况在书面语是不允许出现的。运用书面语进行交际时活动范围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之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交际双方的直接的、共时的联系不存在了。因此,书面语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完整性。而另一方面,人们在使用英语口语交际时,交际的内容虽然可能具有确定性,但是交际的方式却具有随意性。这主要表现在:(1)人们在交流思想和情感时总是表现出自己最自然的一面;(2)人们口头交流时使用的措辞随着谈话内容、地点、对象和环境而改变,因而具有随意性;(3)人们口头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其表达形式呈现出随意性。

其次,从词汇角度来看,口语与书面语也有明显的差异。譬如,口语常使用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词语、时髦词(vogue words)及现时俚语(current slang)。短语动词及习语(idioms)也常出现在口语中,使得口语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在非常正式的书面语中则不用或少用这类词汇。此外,口语中还经常使用“填补词语”(mouth-filling phrases或hesitation fibers)。人们在自由交谈时常常出现忧虑、思索、停顿等情况。为了使口语交际不致中断,往往借助于“填补词语”。这些词语本身的语义虽然不一定十分明显,但它们却都明显地反映出说话人的举止、态度和意向。常用的“填补词语”有:mm,am,erm,ah,well,I think,I mean,shall I say,you see,you know等。在随意交谈中,不使用“填补词语”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是难以找到的。

再次,在口语交际中,有时并不需要表达十分确切,或者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某一概念,因此常使用一些词义比较模糊的词语,或者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虽然模糊词语的所指不十分明确,不那么具体,但在口语交际中它们同样可以起到表达思想的作用。因此,口语交际活动呈现出自发性。

如: She bought tomatoes,

potatoes,

beans and things like that.

再者,从语法角度来看,书面语和口语也有许多明显的差异。譬如,书面语体常使用短语状语,像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独立主格结构等,而口语则常使用从句或并列句。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

Being a farmer, he was obliged to rise early. As he was a farmer, he had to get up early.

Cleared, the site would be very valuable. If it were cleared, the site would be very valuable.

每组的第一句均有明显的书面语特征,第二句则是相应的口语体形式。在加强语气方面,口语主要采用的是句子重读、语调、停顿等手段;书面语则主要通过句法和修辞手段。

另外,交际方式与交际场合和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正式场合使用的口语与非正式场合使用的口语在用词、句子结构乃至语音语调等方面自然存在差异。正式场合使用的书面语与非正式场合使用的书面语也不尽相同。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语用学研究 篇12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于1962年由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创建, 1979 年由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等人继承和完善, 是当今语用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 人类语言并不是单纯的声音和意义的组合, 语言还可以产生行为和效果。Austin认为, 人们在说出话语时同时实施了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Speech Act) , 即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 ,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即发声说话这一行为本身, 分析的是说话人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所表达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实施的一种行为, 它涉及说话人的意图, 是说话人透过字面意义而表达隐含的真正用意;言后行为指话语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 是说话人的用意被听话人所理解后产生的效果或引发的变化。

这一理论可以概括总结为:人类说话的行为就是用语言做某件事, 完成一定的行为, 我们每说一句话就意味着对别人实施一个行为, 就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或变化, 因此我们说话时要考虑听话人的感受, 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 还要考虑恰当的表达方法和方式, 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交际。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课堂话语, 比如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 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 课堂练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师生互动, 学生的学习评价等。大学英语教师用语对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学习都非常重要, 教学内容要通过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 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进行分析。

1.问候语。大学英语教师正式上课之前会用问候语, 如“Hello, everyone”等来问候学生。这样在问候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 让他们做好上课的准备。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问候语在课堂用语中包括三种言语行为。例如, 教师在说出“How are you today?”时, 完成了言内行为, 也就是问候学生, 达到了交际的目的。也完成了言外行为, 在打招呼的同时, 规范了课堂秩序,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后, 还完成了言后行为, 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 有时候这种问候方式却显得有点呆板, 达不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例如:“How is everything? How do you feel today ?”等。这种问候形式可以把学生轻松带入课堂教学, 减少课堂上的紧张气氛, 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更多地利用语境和情境来问候学生。

2.指令语。大学英语教师的指令语在组织和维护课堂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指令语可以起管理、过渡和教学作用。例如:“Excuse me”“Be quiet”、等起管理作用, “then” “After that”等起过渡作用。“Turn to page…”、“Let’s look at…”等起教学作用。可以看到指令语常常以祈使句的形式表达。祈使句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 但语气过于生硬, 命令性较强, 可能使某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多使用委婉语, 如“would you…, could you…”等。这样在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时, 不仅要考虑这些课堂用语的言内行为, 即完成了学生的课堂安排;又考虑言外行为, 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安排课堂任务;还有言后行为, 这种礼貌委婉的方式可以增进师生情感, 拉近师生距离, 加强师生沟通,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议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委婉的指令语,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清晰。

3.提问语。提问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占很大比例而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伊始, 教师通过复习总结旧课导入新课时, 提问语就起到了很好的介绍和导入作用,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而明白了新的学习要点。表面看是提问和导入新的知识内容的言内行为, 其言外行为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言后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发现重点和难点的思维能力才是教学中的重点。在应用中具体看如下对话。

T)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conversation? 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student hesitat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 Just have a try, It does’n t matter if you make any mistak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ay something in class.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our oral English.

S) The third sentence. ! The student offers the answer (T为教师, S为学生)

上例中教师提问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言语行为理论。提问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言内行为) 并在学生出现犹豫时及时有效地打消其顾虑“Just have a try, It does’n t matter if you make any mistak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ay something in clas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our oral English.” 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言外行为) , 言后行为使学生克服羞怯心理,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研究表明, 提问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 锻炼英语思维能力, 从而熟练的掌握这门语言。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 提问本身就是在实施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就是提问的检查和启迪作用, 而最终达到促进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提问的言后行为。提问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类型的多样性, 采用多种提问方式设计问题, 使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4.反馈语。教师使用的反馈语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肯定反馈与否定反馈两类。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反馈,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 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语本身体现其言内行为, 对学生回答和表现的赞扬或批评纠错等体现其言外行为, 而其言后行为则体现在对学生心理、情感乃至学习产生的不同影响。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的反馈, 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能使学生及时了解他们正确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同时还通过赞扬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对于学生的错误, 教师应采取间接的方式来反馈, 不要直接指出。如果对学生的回答提出纠正可以尝试以下表达方式:

Are you sure?

Nearly right, but you'd better….

I think you may do it this way….

这样就可以避免使用过于直接、完全否定的语气, 既做到对学生有效回应又让学生意识到答案不完全正确性, 争取下次完全回答正确, 从而保持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起着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英语教师应该适当地运用这一理论, 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课用语既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又有明确的指导性;同时, 注重掌握课堂提问和反馈技巧, 充分发挥教师课堂用语对学生课堂活动的作用, 从而收到预期的言后行为结果, 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运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 从而找到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有效表达方式, 更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课堂用语, 使其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提高师生互动性,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言语行为理论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2.

[2]Searl, J.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74.

[4]王巧平.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语[J].教学与管理, 2013.6.

上一篇:修辞理论下一篇:药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