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工作量

2024-09-14

Web工作量(精选12篇)

Web工作量 篇1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工作流系统收到了异构分布的松散环境的挑战。基于此种现实条件下, Web服务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耦合性和独立性的模块化应用程序, 为传统工作流系统的改进和提升带来了可能。本文即在Web服务的基础上提出基于Web服务的工作流过程模型并进行分析, 阐述其BPEL事物机制及事物节点的特性。

一、WEB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1、WEB服务的概述。

Web服务是一个平台独立的、低耦合的、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模块化的应用程序, 具有在网络信息中被描述、发布及查找的性质, 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组件, 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能与其他软件进行互操作。

2、Web服务的特点。

1) 封装性。Web服务作为主要作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 因其客观要求自然具备使用对象的良好封装性, 即对于使用者而言, 使用对象仅能看到对其开放的功能列表。2) 耦合性。Web服务的耦合性对于使用者而言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当Web服务内部需要进行变更或者改进的时候, 完全不会影响使用者或调用者的Web服务体验, 即只要Web服务的调用接口不发生变更, Web的任何变更便相当于是一种透明的行为。3) 规范性。作为互联网上的一种常用服务, Web服务同其他服务一样, 需要使用标准的开放协议来进行描述、传输和交换, 以规范化使机器更加易于理解, 便于操作。4) 高度可集成性。Web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跨平台的相互操作, 因此Web服务采用最简单、易于理解的标准协议作为组件描述, 完全屏蔽了不同软件平台的差异, 因而实现了当前环境下高度的集成性, 在跨防火墙、B2B集成、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优势巨大。

二、工作流技术的现状

1、工作流技术概述。

工作流技术起源于办公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所提出的概念。工作流技术是将具有固定流程的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进行拆分, 最终分解成不同动作的集合, 从而实现自动化处理, 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 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工作流技术的缺陷。

1) 定义不明确, 缺乏统一的概念模型。由于每个人对于工作流的理解以及处理事务的方法各异, 导致长期以来未形成公众都认可的工作流概念模型及其定义。没有形成公认统一的工作流标准, 围绕其进行的功能化产品开发便无法实现交互, 降低了工作流管理产品的便利性, 丧失了市场竞争潜力。2) 工作流应对错误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在具体的工作流运行过程中, 极有可能会出现多对一或一对多的资源使用情况, 从而产生数据的重叠, 工作流技术及管理若未实现并发控制的管理, 会出现重复运作的情况导致数据的重复甚至失效。3) 工作流的性能较低。仅就目前的工作流技术而言, 工作流产品在应对突发问题时无法灵活应对, 产生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繁琐的日常工作日益增多, 当前的具备工作流功能的产品无法满足每天处理万以上单位甚至每小时千以上单位的产品需求。

三、工作流过程模型分析

1、业务层过程模型。

业务层过程模型是工作流过程模型的主要形式, 它采用基于XML业务流程执行语言而进行建模, 结构化活动和事件处理程序是其主要功能。结构化活动可以表示由ECA规则运行的路由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2]:定义执行活动顺序、定义并行活动、等待消息到达或进行消息到达超时警报、定义嵌套活动:关联变量和故障处理、根据处理条件进行分支程序处理、执行活动到条件满足或条件不满足、限定反复执行的次数。

2、逻辑层过程模型。

逻辑层过程模型基于ECA规则的状态活动网络图而进行建模, 活动之间的联系由ECA规则确定。当逻辑层的各个活动与相应的Web服务进行绑定时, 逻辑层会根据具体的操作事件和执行状态触发相应的ECA规则, 从而实现逻辑层活动的路由控制和状态迁移。活动状态和已绑定的Web服务操作可以同步并能正确触发业务层相对应的规则, 从而保证整个过程模型正确有序的执行和对异常状况的及时正确反应。

四、工作流过程模型的特性分析

1、BPEL自身的事物机制。

BPEL是基于XML流程编写的编程语言, 是工作流过程模型的形式规约语言, 作用域是其事物机制的集中体现。作用域是结构化活动中的一部分, 根据该部分活动定义执行上下文, 最终形成可执行的运行机制。在该机制的作用下, BPEL可以实现撤销的指令下达, 实现定义错误情况的补偿处理。BPEL的补偿方式分为两种:显式补偿和隐式补偿。显式补偿为compensate活动的执行, 隐式补偿为按相反作用域的相反顺序自动运行的补偿处理程序, 无显式程序处理是其触发条件。

2、事务节点的事务特性。

事务节点会始终监测工作流过程的运行状态, 当工作流过程的每一个节点都得以完成后, 事务节点才会将所监测到的数据反馈到工作流引擎当中, 一旦某一节点执行异常, 事务节点便会执行相关的补偿操作 (采取行为视所采取的事务提交协议而定) 。总而言之, 事务节点在工作流过程的整个运行当中充当协调者的角色。

五、结束语

工作流技术经历多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进展, 但有关关键技术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 还需要众多学术界和管理界人士进行研究和完善, 不断提升工作流过程模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从而为工作流产品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许科峰, 高建民, 陈富民, 高志勇.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及实现.计算机应用.2004, 03

[2]李红尘, 史美林, 陈信祥.工作流系统中的业务过程描述及分析.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1, 38 (7) :798-804

Web工作量 篇2

1、负责web前端开发、调试和维护;

2、负责界面构建、兼容、优化,与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协同配合,研究并改善用户体验;

3、设计及实现前后端的数据交互,对代码质量及进度负责;

4、负责维护和改进前端技术平台,维护前端工具链、前端技术组件;

5、工作认真细致,有责任心,有激情,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任职要求:

1、熟悉主流前端框架,如React、Vue等,使用vs code 者优先 ,熟悉常用的算法思想,设计模式,解决问题能力强;

2、精通HTML5、CSS3等开发基础网页制作开发技术,及移动端H5响应式页面开发,实现各种交互效果,并兼容PC端及移动端各种浏览器,精通响应式;

3、精通JavaScript.对JavaScript、Ajax异步编程、组件化开发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熟悉es6, es, http协议,tcp/ip,restful风格;

4、熟悉 mysql ,sql等存储组件的使用和基本原理,熟悉浏览器cookie、Local Storage等本地存储技术;

Web工作量 篇3

关键词:音乐工作室网站 界面设计 用户体验

音乐工作室是一个外包服务企业,其网站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推广企业的品牌形象,以便更多的用户知道它,同时也是为了将提供的服务、公司形象展现给用户,挖掘潜在的隐性客户。实际从网站中获取信息的人数远大于客户的数量,优质的用户体验是将这些“偶尔的浏览者”转化为“实际的客户”的关键因素。任何在用户体验上所做的努力,都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这一理念应贯穿于整个WEB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中。

萌玛音乐工作室是一家即将在无锡成立的音乐外包服务型公司,该工作室主要提供有关游戏(包括客户端游戏、页游、手游等)配乐以及影视音乐相关的服务,意在以业内专业的游戏及影视配音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外包服务。由于它目前正在创建之中,并不像小旭、绯雨等业内成功的工作室有名气,因此要创建网站推广公司的品牌形象,传递公司的相关信息,重点突出专业优质的外包服务流程。

一、萌玛音乐工作室网站界面设计

1.设计内容

根据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分类,音乐工作室网站界面设计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数据交互界面设计:指人们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属于人机交互的重要形式。

图形界面设计:语言、文字和图像这三个渠道,是人类传递信息主要方式。其中有7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也就是从图像中获得。因此,对图像界面设计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产品设计的创新。

语音界面设计:被公认为最自然流畅、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是语言。研究表明,人类的听觉通道存在很多优势,听觉系统与视觉系统的合理搭配,能够带给人类强烈的存在感与真实感等。

行为交互界面设计:人机行为交互是计算机通过定位识别人类,跟踪人类的肢体活动,从而理解人类的动作和行为,并作出相应的智能反馈。

设计人员从音乐工作室创建者提供的需求中提取出具体的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结合用户体验、用户界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同类音乐工作室网站进行可用性测试,针对视觉传达、信息设计、导航系统设计的优缺点,将抽象的需求问题具体细化到功能设计和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中,最后根据音乐工作室的特点,设计整体的视觉风格和品牌形象。

2.用户研究

在创建产品的每个步骤中,都要把用户列入考虑范围,以设计出诱人的、高效率的用户体验为目的的方法,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

用户研究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它是一种理解用户,将用户目标、需求与自身产品的商业宗旨相匹配的理想方法。用户研究的首要目的是产品目标用户群体的确定,产品概念的细化明确,并依据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具体操作特性、感知特征、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实现以用户实际需求作为产品设计导向,最终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习惯、期望的产品。对公司而言,用户研究有助于节约时间、开发成本资源,加快产品的迭代过程。对用户而言,用户研究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具体功能,并将其设计得易用且更强大,使得产品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

常用的几种用户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情境调查、竞品分析、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等,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偏好。在产品设计初期,用户研究帮助设计师细化功能,确定核心功能;在进行需求规格说明阶段,用户研究可以定义目标用户群体与需求分析;之后进入产品设计阶段,包括任务分析、概念设计、原型制作,在每一个设计过程都要贯穿可用性测试,用户研究帮助选择被试制、设定测试方案;之后便是进入开发阶段,从大的层面看,用户研究把产品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合理化,更贴近符合用户的真实需求,为功能定义提供依据。

二、同类工作室网站竞品分析

对竞争者的方案进行研究,但使用时不能单纯的去复制对方的内容,或是完全模仿对方的表现形式。在设计萌玛音乐工作室网站的用户界面初始,我对以下四个业内比较成熟的同类服务网站,进行了简单的可用性测试与体验,主要是研究其他同类服务网站的信息分类、导航系统设计、信息呈现的逻辑层次、可用性问题等,并列举出他们的优缺点。

网站一:小旭游戏音乐制作

全局导航

首页、音乐音乐、游戏音效、游戏音乐、游戏主题歌、游戏视频配乐、团队介绍、页游配乐、IOS游戏配乐、动漫配乐、SNS配乐、游戏演唱会、小旭新闻、团队视频、联系我们。

页面信息呈现方式

多采用文字(展示新闻、介绍)、图片(形象具体)、视频(MV、音乐会)、播放器(音乐作品)。

整站布局与色彩搭配

小旭游戏音乐制作网站的布局导航采用顶部的布局结构,根据浏览加载页面由上至下的方式,方便用户观看网站的内容。由于整个网站的内容和信息过多,采用模块式区分各个区域的信息,可是过多的区分模块,会造成信息逻辑紊乱。在色彩搭配上,采用了黄色、玫红等鲜亮色彩,并搭配整个页面背景,渲染出小旭音乐团队的活跃、积极的个性,与游戏、音乐主题相关联。但是过于鲜亮的颜色不利于用户的长期浏览阅读。

体验分析

优点:1)整个网站内容丰富、成熟的作品很多;2)突出了作品、服务流程、团队介绍;3)信息呈现结构显示出层次;4)顶部的导航划分细致;

缺点:1)导航划分过于细致、无主次层次感;2)内容显示过于密集,缺乏条理;3)导航与页面定位不一致,容易使用户迷失;4)网站的整体视觉过于鲜亮,抢夺用户的注意力。

网站二:绯雨音乐

全局导航

Web工作量 篇4

关键词:Web服务,工作流,UDDI,并行处理

1 Web服务协同的工作流模型

Web服务协同是指从现有的Web服务中选取不是别复杂、可用且符合应用服务需求的服务, 并将其组合新服务即复合服务的技术。基于工作流技术的Web服组合主要是通过建立工作流逻辑模型, 来实现服务的动发现与调用的协同, 完成相关任务。

通过分析当前Web服务工作流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Web服务组合的特点, 并根据前人所提出Web服务语义表示模型, 现提出一种改进的Web服务组合工作流模型, 该模型采用面向服务的 (SOA) 架构, 为服务实施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Web服务组合工作流流程执行系统模型。这个系统包括4个模块:扩展的UDDI服务注册与查询模块、服务的组合工作流设计模块、监控模块、工作流的执行及工作流的服务动态选取模块。Web服务协作工作流模型如图1所示。

Web服务协同工作流模型有以下特点:

(1) 扩展了UDDI。利用目前现有的公共UDDI基础, 对UDDI进行了扩展, 以实现支持Web服务的语义查找和服务组合工作流的执行。

在保留了公共UDDI中对Web服务的相关描述信息的基础上, 借鉴了OWL.S和WSDL对Web服务描述的方法, 结合将对Web服务的表示和描述转化为对Web服务所包含的一个或者多个操作的描述, 提出了描述一个完整的服务资源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下面的内容:

语义的信息:用来描述该服务所完成功能所应当具有的语义属性, 方便计算机理解、利用和处理。为了实现对语义描述的支持, 还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库, 来描述该领域的统一的行业知识, 对系统中不同实体间的交互和理解提供语义基础。

功能的信息:主要描述服务中每个操作所能够完成的具体功能, 各项服务对外提供的函数的相关接口信息和各自需要的输入与输出的参数的个数、格式、顺序等信息。

性能的信息:主要描述所提供的服务的服务质量等一些非功能的性能指标。如完成服务所需要的执行时间、服务的可靠性、使用服务的费用、可用性等。

基于以上的几点, 本文提出了Web服务的操作的表示模型, 由此提出一个Web服务的语义表示模型是:WS= (UDDI (s) , Oper (s, o) ) 。UDDI (s) 表示公共UDDI中所注册的信息;Oper (s, o) =。Constrlnfo (s, o) 代表了服务s在操作0上的约束信息描述;Operlnfo (s, o) 表示了基于本体的服务s在操作o上基本操作的信息描述;Qoslnfo (s, o) 用以表示服务s在操作o上的服务质量描述, 它包括操作的执行费用、执行时间、可靠性以及使用频繁程度等;IOInfo (s, o) 则用以表示服务S在操作o上的IO参数信息描述。有了这样一个模型之后, 所有的服务提供者在UDDI中注册服务时, 都应当按照此模型来填写相应的服务信息, 从而便于更好地实现服务的查找与协同工作流。将此Web服务表示模型应用到具体领域之前, 还必须先建立领域本体。领域本体一方面涵盖了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则构成了UDDI中Web服务表示的框架。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使得Web服务提供者在注册Web服务的时能提供更多相关Web服务的属性信息, 同时也方便基于语义的Web服务的查找。

(2) 工作流服务可以实现动态选取。根据服务组合设计模块所提供的XML文档, 跟据动态规划算法所选出服务质量最高的服务组合来完成工作流的协同执行;并且为工作流协同执行及监控模块提供相应BPEL4WS文档。

(3) 服务组合工作流程设计。依据客户的需求和服务的约束条件, 由设计者为客户设计出满足需求的Web服务工作流协作流程, 并且为工作流服务动态选取模块来生成相应的描述组合的XML文档。

(4) 实现了工作流执行及监控。通过建立组合服务调度执行引擎, 来执行、协同、监控组合WEB服务, 当发现了错误服务后返回给工作流动态选取模块, 同时请求重新选取服务, 以完成工作流的动态执行。

此Web服务协同工作流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用户在进行Web服务协同工作流的设计和运行之前, Web服务的提供者根据Web服务的语义所表示的模型在扩展的UDDI中注册相应的Web服务, 包括服务的基本信息、Qos信息、约束信息以及参数信息等。服务的设计者根据扩展UDDI提供的约束条件来设计服务的协同工作流程, 由此生成一个XML的设计文档, 传递给工作流服务的动态选取模块。工作流的服务动态选取模块负责解析该设计文档, 负责把每一类服务的约束条件提取出来, 并到扩展的UDDI中进行查询服务。UDDI中将满足用户需要的各项服务返回给动态选取模块, 之后动态选取系统将按照设计文档中活动的顺序进行参数的匹配, 按照动态规划的算法和用户的约束条件, 根据一定权重量化各各服务Qos分量, 来计算出最好的服务组合, 服务组合序列及之间的参数关系将保存到BPEL4WS文档中, 然后传递给工作流执行监控模块去处理。工作流执行监控模块将按照可执行文档, 通过调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调用接口, 来完成Web服务工作流的执行流程。假如出现某个服务不可用或者出现错误的情况, 则需要将错误信息返回给动态选取模块, 并且重新制定一个执行计划来完成工作流的执行任务。

2 基于工作流的Web服务并行化协同

基于工作流的服务组合方式虽然实现了服务组合的动态性, 但在执行过程中, 仍然需要串行的发现服务, 当需要实现服务所提供的功能时, 必须首先发现可用的服务, 随后在进行服务的相关调用。这样的方式存在一个问题, 即在发现服务的这段时间之内, 流程必须处于等待状态, 而服务的发现过程本身在目前来说也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这样就会导致流程的执行效率变差。本文的目的之一在于将服务的发现过程实现并行化, 使得在相对理想的状态下, 流程的总执行时间为:一次服务发现时间加上执行时间 (服务调用+其它操作) 。而对于较长流程, 也可以极大的缩短其执行时间, 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对相关服务的需求。服务合成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服务合成框架中, 通过对工作流划分的模块, 将流程中的需要访问的服务划分到各个服务发现模块中, 用以实现服务的并行化的方式来查找, 可以较好提高全流程的执行效率。图2中各模块具体介绍如下:

(1) 工作流业务逻辑模型。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相关的建模工具建立逻辑流程。

(2) 工作流业务流程的划分。在工作流逻辑模型建立完成后, 该模块接着对流程进行分析和划分。这里主要是针对流程中的服务来进行划分, 将流程中的各个服务依次划分到相关服务发现模块中, 在该模块中指定一个缓存区M, 以便存放服务发现模块所返回的相关信息。

(3) 服务发现。用于执行流程的过程中动态的发现服务, 多个模块并发执行就可以实现并行化。在该模块中需要对每个服务指定一个引用地址D, 该地址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用来存放发现服务时获得的相关信息, 如服务的接口描述等信息。若某一项服务发现失败, 则需要返回失败信息。

(4) SWFL。 (service workflow language) 是IBM所制订的一种基于XML的描述语言。它描述了服务之间是如何进行组合的, 以及它们如何进行消息的通信, 通过工作流业务逻辑模型转换而来, 是可执行的服务流程语言。在将工作流逻辑模型转换相应的SWFL时, 只需将服务用缓存区M中的对应地址D来代替即可。

(5) SWFL工作流引擎。用户启动流程之后, 工作流引擎就开始了流程的监控、管理其执行, 同时用户需要给各服务发现模块发送一个需要执行的命令, 这些模块就会开始运行。在传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SWFL中所提供的是服务的相关功能信息, 因此需要首先发现服务, 然后再调用相应的服务。而本框架中的SWFL采取了将服务的相关信息转换为一个地址, 访问服务的时候只需去访问该地址, 在获得了服务的接口等信息后, 然后再调用服务, 最终实现服务的组合。如果获得的不是服务的相关信息, 而是服务发现的失败信息, 则停止执行, 同时反馈当前执行的结果及失败的相关信息给用户。

(6) UDDI。是一个基于XML标准的跨平台的描述规范, 它可以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上发布自己所提供的Web服务。UDDI可以是企业内部之间的, 也可以是企业之间的, 这样, 发现服务时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UDDI中去发现, 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UDDI中去发现。在本中UDDI采用扩展的模式。主要目的是实现Web服务之间的有效结合, 实现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服务协作。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Web服务协同与工作流的异同点, 借鉴了工作流的参考模型及其体系结构而设计了一个参考的Web服务协同系统, 为Web服务的协作与集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 通过对Web服务的语义表示模型的改进, 在此模型中增加了对Web服务操作的语义描述信息;接着根据此Web服务表示模型提出了一个实现Web服务协作的工作流系统模型, 简单描述了此工作流模型的工作流程;最后详细描述了此工作流模型中扩展UDDI的设计与实现, 在保留现有公共UDDI的数据结构基础上, 增加了服务操作的相关数据结构以及服务组合约束信息, 更好地实现了Web服务协同工作流的设计与执行。同时对Web服务协同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设计, 提出了采用有别于一般的工作流串行机制, 而是灵活采用并行机制, 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进工作流系统的效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首先没有为流程中的安全、事务等其它的非功能特性提供支持, 同样也没有实现灵活的异常处理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协同服务的能力;其次也没有提供一个Web服务协同系统的性能评估和性能预测模型, 即不能根据单个服务节点的执行效率预测组合后的协同服务执行效率, 这将是下一步的需要完成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WfMC.TC00-1003-2007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Th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Vll[S].2007-4.

[2]YU LIANG CHI.HSUN MING LEE.A formal modeling platformfor composing web service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8 (34) :1500-1507.

[3]3ussi Myllymaki.Effective web data extraction with standard XMLtechnologies[EB/OL].http://wwwl0.Org/cdrom/papcrs/102/in-dex.Html.

[4]Jussi Myllymaki'Jackson.Automatically extract information withHTML, XML, and Java[EB/OL].http://www.ibm.corn/devel-operworks/library/wa-wbdm/.

[5]李曼, 王大治, 杜小勇, 等.基于领域本体的Web服务动态组合[J].计算机学报, 2005 (4) .

[6]张智, 李瑞轩.基于对等网的Web服务发布和发现机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16) .

[7]盖磊, 王海军, 刘俊民.一种基于XML的Web地震信息提取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 (8) .

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篇5

1、独立承担Web前端开发任务,负责公司前端产品组件的设计、规划及开发;

2、利用HTML/CSS/JavaScript等各种Web技术进行产品的界面开发;

3、整体页面结构及样式层结构的设计、优化;

4、制作标准优化的代码,并增加交互动态功能;

5、进行丰富互联网的Web开发,专注于WEB前端技术开发与用户体验的持续改进;

6、与后台应用开发配合持续的优化前端体验、页面响应速度和浏览器兼容性等;

任职要求:

1、专科及以上学历,2-3年以上WEB前端开发经验;

2、熟悉HTML/XHTML、CSS等网页制作技术,熟悉页面架构及布局,能熟练运用DIV+CSS来制作符合W3C规范的静态页面;

3、熟悉Ajax、JavaScript、Xml、DOM、DHTML等前端技术,使用过jquery、Dojo、Prototype等js框架的至少一种,能手写符合W3C标准、兼容多种浏览器的前端页面代码;

4、熟悉JSP、Java开发语言,熟悉web后台开发技术,理解后端架构,与后端工程师配合,为项目提供最优化的前端解决方案;

5、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

Web工作量 篇6

[关键词]社交化内容平台;功能分析;用户行为

[作者单位]杨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一、基本现状:豆瓣的发展情况概述

豆瓣网曾被视为中国Web 2.0应用的示范网站,在多个行业评选和第三方排名中皆处于前列。豆瓣网于2005年创办,以独到的书评、影评、乐评子板块而著称,开创了国内Web 2.0新模式。目前,豆瓣网已逐渐成为Web 2.0时代社交化内容平台的一个文化符号。

1.豆瓣网站相关数据

根据Alexa的数据,豆瓣截至2013年3月,注册用户达到68000000人,每月有超过150000000的访问游客,39万个兴趣小组;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豆瓣社区当年有59180000位用户,26万个兴趣小组,49712个小站,17745 个独立音乐人,2267 个作者译者,1562家电影院,这些人或组织分散在679个城市;根据2011年的豆瓣网志,豆瓣覆盖607个城市,5384万居民,25万个兴趣小组,29504个小站,13691个独立音乐人,1466个作者译者,1080家电影院。由此可见,豆瓣的用户数量处于缓慢但持续增长的态势中。

同样是Alexa在2014年4月的数据显示,豆瓣目前的蹦失率(bounce rate)(指访问网站后仅浏览一个页面就离开的用户比例)为37.7%,比之前上升了10%;每日每人浏览的页面大约为10页,并未有显著增长;用户平均每日花在豆瓣上的时间为6分50秒,只上升了2%。

点入率和蹦失率的比值是衡量媒介产品黏性的重要指标。如下图1,YouTube网站平均蹦失率最低,但也达到四成以上,其他网站蹦失率基本上都超过了50%,有一半多的网站用户在访问第一个页面的时候就流失了,而目前豆瓣的蹦失率尚不足40%。社交网站平均用户浏览时间为2—3分钟,大致浏览2—3个页面,这样纵向比较,虽然数据统计口径有所差别,但可以从趋势上说明豆瓣目前的用户黏性以及网站用户体验感都很不错。

图1 Shareaholic部分网站平均浏览时间、页数、蹦失率数据(2013.9—2014.2)

2.豆瓣网站板块结构

目前,豆瓣开创了豆瓣读书、豆瓣电影、豆瓣音乐、豆瓣小组、豆瓣同城、豆瓣FM等几个子网站,网站之间采取同构(homology)设计,豆瓣每个板块都是其他板块的同构,保持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记录分享、发现推荐及会友交流,这是豆瓣在用户网站使用指南中对用户站内路径的指引,分别也可对应豆瓣导航的三大组成块: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国内学者林宇昶认为,这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循环, 也成为豆瓣网主要的社群聚合动因。

豆瓣是一个动态网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调整,类似于Google的个人页面,而且推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时,在用户使用路径上,在各板块之间也采用了弹出窗口的形式,分散产品功能;但是在同一板块内,却依旧仿照英文网站,只做页面跳转,不使用弹出窗口,从而集中引导用户行为。用户路径清晰、界面简洁友好及首页个性化推荐,这都是豆瓣网所呈现的Web2.0特征。

3.豆瓣网站用户特征

在人口统计学上,与全网的用户数据相比,豆瓣的用户中,男女比例并不均衡。男性未被充分代表(under-represented),而女性代表程度过高(over-represented),而且两者的显著性都很强。这或许可以解释当下豆瓣呈现出的“小清新”特质。

学历方面,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群与总体网站样本的人群比例类似,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群体与大学学历者群体都被过高代表了。这也反映了豆瓣的用户开始呈现一定的低龄化趋势。有趣的是,研究生学历群体未被充分代表,也就是说,相比于网站用户总体,豆瓣上研究生的数量是偏少的。

用户浏览豆瓣的地点,在家中上网的人数被过低代表了(greatly under-represented),而在学校、工作地点浏览网站的人数被过高代表了(greatly over-represented),而且两者的显著度都非常强。这说明,豆瓣的用户群呈现一定程度的极化特点,网站接触地点大部分集中于高等院校、工作地点等。

4.豆瓣网站搜索数据

据Alexa数据显示,豆瓣网站的搜索量排行大部分时间在200到600之间波动,如图2。可见,对于Web2.0时代的社交化平台,其影响力并非来自如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一样的搜索量,而是用户的黏性的大小以及持久程度。

图2 2013.11—2014.4近6个月内豆瓣全球搜索排行

数据显示,平均有21.6%的豆瓣用户的流量是来自搜索引擎,到2014年,这个趋势似乎有所上升。在搜索的关键词中,5.31%的用户直接搜索网站名称“豆瓣”,1.26%的用戶搜索“douban”,排在第三位的是“豆瓣电影”,占搜索用户的0.61%。搜索引擎的排行中,21%的用户由百度搜索跳转过来,其占比例最大,其后新浪微博、谷歌中国、腾讯各占月5%的比例。豆瓣搜索关键词前五位中,后两个都是当下热映的电影名称,用户在搜索电影的过程中直接被导流到了豆瓣,这也说明豆瓣电影依然是豆瓣搜索流量的主力。

二、功能分析:豆瓣属性的四重变奏

美国传播学者Katz提出“使用与满足”的理念。之后,学者McQuail等人建构了一套“媒介—个人”相互作用的类型学(typology),媒介的功能在于对如下需求的满足:(1)消遣娱乐(diversion),逃避例行公事,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宣泄,并从种种其他限制中获得解脱,即使是暂时的;(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满足人们结伴与结群的需求;(3)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fication),媒介内容被象征性地用于探究、挑战、调整或确认个体的认同感与自我感中,媒介提供了对自我进行评估、定位的途径,使自己在处理个人认同问题上做出相应的反应;(4)监视(surveillance),媒介提供的材料可满足有关身边社会或远方世界的信息需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生活。

选取百度搜索的“豆瓣”为关键字的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共现分析,整体语义网络明显分化为四个子网络,分别为:(1)以社交为核心,包括交友、兴趣、社区和系统等关键词;(2)以文化为核心,包括功能、书籍、图书等关键词;(3)以商业为核心,包括商业、广告、模式、盈利等关键词;(4)以信息为核心,包括服务、电影、音乐、小组、功能等关键词。

下文中,笔者将参考麦奎尔的使用与满足模式,结合简单语义群特点,归纳解读豆瓣的四重属性。

1.社交属性:兴趣互动的圈群

传统的SNS在人际关系方面满足了人们结伴与结群的需求。一方面来说,在于独处之际给自己找个伙伴;另一方面,个体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成为与他人互动的一个焦点。豆瓣在兴趣社交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最大的兴趣图谱,保持对兴趣社交的专注。

美国传播学者费斯克认为,社会互动是指处在社会语境下的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彼此进行的意义交換与协商。社会互动的主要焦点,在于符码与规则的制定者、使用者与建构者之间的传播与交换(reciprocation)。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自我更新与扩展。这种知识的更新与扩展,一方面可以利用专业知识网站或者搜索引擎的链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豆瓣等社交化内容平台所提供的新型知识扩展链来进行。国内学者彭兰就社交化平台的知识扩展特征指出,“它既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但又使知识的扩展不是过分封闭在某一个领域内,因为这种扩展不是以专业分类为基础的,而是以个体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的”。

与此同时,与其他一般的社交平台不同,豆瓣是一个典型的“以兴趣为中心”的平台模式。经过实证研究发现,豆瓣的网络密度为1.27E-05,整体密度较低,用户与其关注的人相互之间的交流十分稀疏。这说明豆瓣用户之间大部分都是非基于现实交往的虚拟关系,说明豆瓣网的社交大部分以非人际交往为中心。研究还显示,豆瓣网络的小团体(sub-graph)个数为 571250,最大的小团体包含 32 个节点。这说明各小团体之间成员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整个网络以兴趣为中心离散为各自独立的子部落。

2.文化属性:身份认同的构建

认同(Identification),是指个体将自我身份与另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过程,满足了个体自我同一性的需求。认同可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社会学者Rrycroft认为,身份认同包括:(1)将自我延伸到某些他人;(2)从某些他人借得自我;(3)将自我与某些他人融合。媒介内容被象征性地用于探究、挑战、调整或确认个体的认同感与自我感,包括对自我、自我的情景意识、同媒介情景相连的种种价值与看法以及种种事态(scenarios)所做的比较。媒介提供了对自我进行评估、定位的途径,使自己在处理个人认同问题上做出相应的反应。有学者又将身份认同分为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其中社会认同则是个体在某一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本质上接近的态度”。

此外,用户对于豆瓣网的依赖也体现在它的“收藏”功能上。对这些用户来说,豆瓣列表更像是一个整理的架子与展示的橱窗。一方面,用户随时记录自己使用过的图书、电影和唱片,并贴上个性化的标签加以分类;另一方面,用户展示这些图书、电影、唱片的过程,也是对个人身份的一次外化与形塑,从而获取身份认同的满足。

3.商业属性:弱关系商业模式的探索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交往的关系网络理论。他认为,由于知识结构、经验和背景等相似之处颇多,强关系很少能为用户带来新的资源与机会;相反,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联系较为分散,如果在弱关系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则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加新价值,即弱关系更容易带来商业营销的机会。

Web 2.0 为形成弱关系社交提供了媒介平台,而豆瓣网的理念就是打破熟人交往之间的强关系,以弱关系来维持。

豆瓣网一直被称为一个“慢公司”,它似乎在盈利模式上并不急于求成。但是就目前来说,豆瓣已经显露出了探索盈利的趋势,豆瓣在阅读比较、电影票务和FM、同城的垂直发展中都扮演平台的角色,希望借多元化经营发挥长尾效应。但目前豆瓣在移动终端上的作为依旧是对传统板块的逐步分割,并未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移动终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豆瓣在子功能方面可能被新进入者所赶超的隐忧。对于豆瓣来说,盈利模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用户易于接受和商业化盈利之间的平衡点,而Web 3.0的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荐将会是一个突破点。

4.信息属性:UGC的引爆点

Web 2.0时代的网络内容有微内容与巨内容之分。国内学者汤雪梅认为,巨内容就是媒介按照重要性、显著性、异常性和趣味性等新闻评价标准来选择的内容,比如传统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而微内容(micro-content)则是指互联网用户上传到网上的所有数据内容,也就是我们说的UGC。

UGC的价值在于交互,享受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其黏性来源于分享。格拉德威尔曾说,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即“流行引爆点”,此观点也被Web 2.0的一代人奉为圭臬。社交化内容平台的用户在进行购买决策的过程中,为减缓或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往往倾向于网络口碑的搜索。因此,相似兴趣的分享,既造就了很高的读者黏性,又带来商业价值的契机。根据艾瑞咨询《中国社交化电子商务报告2011》的调查,73.4%的被调查者出于相同的喜好,与社交网站的购物同好成为朋友,另有50.5%的人出于风格类似的原因,34.6%出于对对方的欣赏。

豆瓣非常注重鼓励用户生成信息的行为,强调用户参与原则,用户参与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Web 2.0时期,网站售卖的是用户的注意力、购买力和影响力。信息流汇聚成价值流,而价值流需要一个引爆点的效应,才能转化为商业模式中的资金流。豆瓣引爆的就是一种用户生成内容所带来的价值。

三、未来进路:豆瓣由Web 2.0向Web 3.0的进阶

计算机科学学者Tim Berners-Lee认为Web 3.0是一种基于语义网的技术,对Web 2.0时代存的用户数据资源的整合。所谓语义网,是指在现有互联网网页顶部设计的一层意义,使其更有利于信息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整合与关联。云计算、大数据都是Web 3.0时代的重要特征。用户可以将信息存储入网络服务端(云),并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提取和關联;运营商可以通过云计算的用户基础与行为数据积累,把握用户行为轨迹,挖掘关联因子,并对未来机遇进行预测。

目前来看,Web 2.0时代豆瓣网的收入模式主要有两种:网上零售商分成以及网络广告。网上零售商分成则包括电影票返利与购书网站返利两个主要方面;网络广告主要由品牌推广和植入式广告两种。进入Web 3.0时代,环境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豆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基于个性化的Web服务

曾有学者在一个研讨会上借用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的思路提出了如下的四个问题:“一种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应用和发展,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民主进程的发展,新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新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或减弱了人类的道义感,提高或减弱了我们向善的能力?”其中波兹曼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执着地追求快速提供信息的机器,结果,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新媒体让我们的国家成为信息垃圾堆放场。

Web 2.0时代的去中心化,使得过载的信息推送导致了信息壅塞和信息冗余的发生。而在Web 3.0时代,用户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由需求大量的信息变为寻求精确的、个性化的信息。基于用户生成数据以及用户行为轨迹的二度挖掘,可以挖掘出以趣味为中心的用户行为路线图,在建模预测与决策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潜在的用户兴趣点,完善个性化的用户推送和呈现界面,实现兴趣挖掘与商业着眼点的无缝对接。

2.线上线下的交互

目前,豆瓣的缺陷在于商业化线下板块的缺失。例如,豆瓣读书中的比价系统,只是单纯将信息流导入其他商业网站,豆瓣电影中的在线购票系统也面临引入其他购票供应商网站分流的趋势。这和豆瓣一直标榜的非商业气息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也陷入了所谓“微笑曲线”的怪圈。

以豆瓣电影为例,微笑曲线是指,用户生成排序的口碑评价与电影票房的走势有着很强关联的效果,盈利主体是电影的制作方;购票系统的链接,将用户信息流、资金流导入购票网站,盈利主体是下游的购票网站。这样来看,豆瓣恰好处于“U”字的低端,聚合了优质的用户资源,但商业利润反而微薄。

3.移动终端的发力

移动传播既可以由人们身上携带的各种便携终端来满足,也可能由人们在时空转换中所遇到的一切终端来提供。人们在一切情境下,都可能处于媒介与终端的包围之中。Web 3.0时代,移动终端的兴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媒介接触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在电脑侵占了传统媒体的使用时间之后,移动终端媒介目前已经逐渐蚕食了包括电脑在内的传统媒体的使用时间,并使之碎片化。端坐在电脑桌前刷豆瓣网的情景,慢慢被发生在移动空间内的、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可穿戴设备的媒介使用情境所替代。

虽然,目前豆瓣开设了矩阵式的App群落,包括豆瓣电影、豆瓣音乐和豆瓣同城等,但在移动社交型平台,如微信等如火如荼发展的趋势面前,专注做网站,而忽略终端使用体验的豆瓣网明显落后了,包括微信的公共账号推送也并未保持住与网站一样的用户黏性。这也许和传统思维下,认为移动终端注重浅而速食的内容汲取有关,但微内容并非等同于微价值,移动终端用户同样有使用精致推送内容、简捷界面体验的需求。另外,子板块分离出的客户端体验也存在被后进入者取代的危险。因此,在移动终端大量占领媒介使用时间和空间的当下,发力移动终端,才能真正将内容、渠道转化为价值。

四、小结

作为社交化内容平台的代表网站,豆瓣在Web 2.0时代的表现毋庸置疑,包括其稳定的发展速度、舒适的用户体验、较高的用户黏性及良好的口碑等,逐步形成了以兴趣为中心的圈子社交、寻求身份认同的文化属性、弱关系下的商业特征以及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信息属性,这也是Web 2.0时代社交化内容平台的一般性特点。然而,步入以大数据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Web 3.0时代,对于用户生成数据与用户行为轨迹的挖掘,从而基于用户兴趣建立个性化的Web服务;注重线上线下的交互,重视下游供应链以避免微笑曲线的怪圈;以及发力移动终端,契合媒介接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都是豆瓣等社交化内容平台需要探索的方向。

[1] 宋佳. 网络虚拟社区用户阅读行为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王京山,杜建华. 利用豆瓣网进行图书网络口碑营销的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2(6):10-13.

[3]林宇昶. 豆瓣网社群聚合动因分析[J]. 新闻传播,2013(3):177-178.

[4]费斯克.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 .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00.

[5]彭兰. 网上社区个案研究之一豆瓣[EB/OL]. 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773659.html,2007-05-24.

[6]欧治花. SNS社交网络结构实证研究:以豆瓣网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2(5):198-201.

[7]王成兵. 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

[8]张洪忠,李楷. 受众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内容的依赖比较[J]. 当代传播,2009(1):29-31.

[9]汤雪梅. 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J]. 国际新闻界,2006(10):55-58.

[10]孙玮. 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学术创新[J]. 国际新闻界,2010(12).

Web工作量 篇7

关键词:Web2.0,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纵观学校, 身边的学生上网率几乎达到了100%, 可见作为网络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学生正越来越多地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舒适和便利[1], 然而, 便捷高校的网络应用, 也带来了一些很难规避的负面影响。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 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该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 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 是当前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而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其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将大大提高Web2.0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网络环境下, 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 随着学生党建工作所处环境的变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3]。其中, 首当其冲的就是网络虚拟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

目前, 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必备工具, 网络搜索成为了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登陆各种社交工具是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会去做的事情, 因此, 不难看出新媒体在改变着学生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 Web2.0时代下的新媒体, 更加强调受众对信息的评述、分析与选择, 这固然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但现阶段的高职学生涉世未深, 也无法客观理性的看待一些偏激或者不良的理念及言论, 对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较弱, 有的学生会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学生对网络传播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 产生消极的人生观, 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等等。这是在以往传统的党建工作中所很少出现的。

其次, 90后学生党员个性鲜明, 注重追求个人成功, 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90后学生更加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党员把入党当成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 在服务群众和个人发展相冲突时, 无法摆正位置;有的党员入党以后自我膨胀, 不能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甚至影响了党在广大学生中的威信。

最后, 当前党建教育形式单一, 不能符合学生党员的年龄特点, 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往往被动接受安排多, 积极主动参与少, 大大减少了学生党员学习的新鲜感和积极性。

2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

Web2.0时代下,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让传统的学生党建模式受到冲击。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 它已成为高职校园中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4], 也成为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方式的有益补充。因此, 必须依托校园网络占领思想教育阵地, 利用网络推进学生党建工作, 解决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1) 合理利用网络, 促进党建文化环境的形成。网络信息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操作便捷, 这开辟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渠道, 也带来了新手段[5]。当今社会, 互联要利用好校报、广播台、宣传栏、橱窗等传统宣传形式, 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微电影、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让核心价值教育和党史、党章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身边的一点一滴中。例如:最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八礼四仪教育, 除了进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外, 利用学校校园网和信息平台向每一位学生推送相关的宣传内容, 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八礼四仪教育的基本常识;同时, 还利用数据平台定期向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推送相关的党课学习资料, 帮助他们更快更全面的掌握我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

(2) 高效利用网络,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过往的“以自我为中心、自上而下、一味地说教、训导等单向传播方式, 而是应当紧跟时代步伐,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方式, 主动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努力融入当代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 牢牢把握学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比如:该校在学生中举办了“党史汇讲”活动, 学生围绕某一指定的内容, 自行查阅资料并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备课, 并辅以PPT、视频等形式展示了汇讲内容, 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由此可见,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效果。同时, 定期利用信息平台向学生推送问卷调查,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 充分利用网络, 拓展学生党建工作领域。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也是传播信息和知识,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舆论阵地。可以借助校园网平台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平台, 使学生党建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6]。学生党员可以利用校园网了解党与党支部的最新动态, 递交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党支部则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组织发展公示、党员教育与管理等工作, 提高高职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 Web2.0时代, 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 定期发布党建理论研究成果, 积极宣传党的知识, 建立党建理论研讨阵地, 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使党建工作走出书本、走出课堂, 走进网络、走进学生,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7]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姜维, 刘勇.加强电子党务创新高校党建:以电子党务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高校党建的新思路[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 :112-115.

[2]刘大允, 米银俊, 贝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1) :19-20.

[3]蔡晓平.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5) :103-105.

[4]林逢春, 杨文新, 李镇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86-88.

[5]陈小曼.实施高校党建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1) :280-281.

[6]王芳, 司忠业.建构高校基层党建网络平台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05 (2) :55-57.

Web工作量 篇8

随着企业的e化,管理和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两股趋势汇流成了一股新的风潮,以排山倒海之势蔓延开来。针对企业经营的流程再造和重组问题,IT界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的随需应变,即根据企业的需要能够灵活方便地改变流程。在这种背景下,Workflow,XPDL,JPDL,BPM,BPEL,BPMN,SOA等等概念和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在这些概念和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流程设计建模问题。

传统的工作流建模工具,如基于Eclipse的建模插件有三大缺点。首先,这些建模工具一般只支持单用户工作,工作流模型由专业建模人员来建立。随着工作流管理系统应用领域和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一些跨部门跨企业的业务流程需要不同人员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共同完成其工作流模型的建立。其次,这些建模工具在获取动态数据和服务上不够灵活。比如在建模过程中必然需要许多用户和组织机构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才能获取,而且这些数据经常变化。其三,传统的建模工具需要本地安装或者需要作为一个插件插入到某些本地应用如Eclipse中,这必然带来软件升级不方便的问题。

而B/S架构的建模工具正好能弥补这些不足,并且随着富客户端技术的发展应用,基于Web的流程建模工具将能实现所有传统工作流建模工具的功能,而且不受客户端的限制,因此也将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基于此,本文结合通用流程建模的特点,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功能完善而又轻便的基于Web的流程建模工具WFdesign,并在一些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针对工作流技术规范多元化现状,在WFdesign中提出了通用建模的概念,采用XML配置、自定义图元模型等技术,对所支持的多种流程模型规范进行封装,使得WFdesign可以在各种流程规范如XPDL、BPMN等基础上建模,在建立逻辑模型的时候做到完全与具体的流程模型无关,将流程数据模型相关性推迟到物理模型以后进行。

二、WFdesign整体架构

在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提出的工作流参考模型中包括五大接口:流程定义,工作流客户端应用,工作流引擎调用的外部应用,其他协作的工作流引擎以及管理监控工具。流程定义表示一种形式上的业务流程描述,由各种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网状关系组成,标识了流程的开始和终止,并且包含个体行为的信息,比如各个参与者、与IT相关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等。该接口采用的标准是XPDL(XML 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

在工作流参考模型中,工作流定义被列为第一大接口,与其他四大接口并列,可见其在工作流中的位置举足轻重。而WFdesign即可作为工作流定义接口的一个实现。图1是WFdesign的整体架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WFdesign主要包括四个模块:Flash模块、MVC架构的视图层、建模引擎模块和存储模块。用户通过浏览器中Flash与MVC层交互进行建模,在建模过程中调用建模引擎服务实现XML模型和Java Bean模型之间的数据转换。设计结果通过存储接口存储到模型库中,而模型库存储方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与传统的建模工具一样,WFdesign的最终目标是生成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流程模型或者从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流程模型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WFdesign从功能实现上主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负责图形的绘制,一部分负责图元信息的配置,还有一部分是图形和XML模型之间的转换接口和实现。由于WFdesign采用了图元信息可配置化以及面向接口的编程模式,因此可以适应多种规范之间的切换,不仅可以设计出符合XPDL的图形还可以设计出BPMN图形,甚至可以实现用户自定义的其他图形。

图2是WFdesign的内部运行交互示意图。图形绘制采用Flash技术,元素信息配置采用XML技术,而建模引擎部分采用J2EE技术,Flash和J2EE之间通过XML格式进行信息交换。流程、节点、连接线等图元的属性设置视图和服务器端交互可以采用Struts,或者其他web框架如Web Work。

三、关键技术

1. XML数据模型

X M L语言的数据描述机制使其成为一种通用的数据交换载体,WFdesign在建模过程中大量采用了XML技术。在WFdesign中使用XML配置图元信息,通过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使系统在不同建模语义如XPDL或者BPMN中进行切换,从而使其更具有通用性。在WFdesign中的配置信息主要由两个文件来完成,一个文件是controls-config.xml,它负责配置建模类别;另一个文件为该建模类别的具体的图元配置信息。在WFdesign中controls-config.xml比较简单,可定义成如下形式(以XPDL为例):

上面的XML定义指出建模类别是XPDL,该类别的图元配置文件是当前目录下的XPDL-controls.xml文件。

2. Flash和J2EE交互技术

在图3知道,Flash界面需要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并接收返回的数据,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也是通过XML技术实现的。

如图3所示,WFdesign在Flash模块中的Action Script脚本利用XML类组织要发送到服务器端的XML数据,然后通过send And Load方法发送到J2EE服务器端,并操作和解释下载的XML数据,从而完成两者数据交换。

在J2EE服务器端,主要是通过Servlet来动态处理网络HTTP请求,生成HTTP响应。当Flash将XML数据发送到服务器端时,Servlet通过DOM4J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然后将响应数据以XML格式返回给Flash。

在客户端接收到XML之后即可初始化或更新Flash界面,从而完成Flash和J2EE的完整的交互过程。

3. Flash和Java Script交互技术

Flash与浏览器Java Script集成有多种途径,如get URL全局函数,FSCommand全局函数,External Interface类。在这些途径中,显然get URL最弱,而FSCommand的局限在于它只能调用一些固定的Flash控制函数,传递的参数也有限制。相比之下,External Interface的优越性就很明显了:首先,它可以实现直接与JS通讯,效率更高;然后,它传递的参数类型与数量都没有限制;最后,它还可以实现在JS中调用Flash时间线上任意的AS函数,与在AS中直接调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四、结束语

随着基于Web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Web的流程建模工具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WFdesign不同于以往的单机建模,可以在流程运行过程中动态改变流程从而使应用更灵活。WFdesign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存在,而且可以作为一个模块插入到工作流管理系统中,从而使得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完全Web化,真正意义上成为B/S架构的应用。由于采用了富客户端技术,如Flash技术和Ajax技术,WFdesign不仅界面美观大方,而且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基于Web的流程建模工具可以多用户协作、提高效率、随需应变,具有较好的流程控制,也具有更多的协作性、灵活性、可伸缩性。WFdesign已在多个项目的流程建模中试用,效果良好。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Web的工作流建模工具WFdesign,给出了WFdesign的基本结构,对WFdesign中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总体架构、XML数据模型、Flash与J2EE/JEE交互技术。该工具已在多个项目的流程建模中试用。

关键词:工作流,建模工具,XML模型,Flash,J2EE/JEE

参考文献

[1]刘怡:工作流模型研究述评[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448~452

[2]WfMC.Workflow Reference Model[EB/OL].http://www.wfmc.org/standards/referencemodel.htm,1995,1,19

[3]张新谊等:基于XML的组件化工作流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4):87~91

Web工作量 篇9

工作流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 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或角色,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控制过程、增强对客户的服务、有效管理业务流程等目的。其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时代组织与组织间应用继承的一个研究热点。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系统也称为工作流管理系统, 主要包括工作流过程模型的建立和工作流引擎的执行两个部分。过程模型的建立完成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化定义, 而引擎的执行则为工作流提供运行的环境。其中, 过程模型是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础, 其质量直接影响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2 工作流技术应用

2.1 工作流技术优点

对于引入工作流的组织, 能够在系统开发及业务应用两个层次中受益。这包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资源利用、提高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跟踪业务处理过程、减少浪费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 工作流技术应用可简化系统开发及维护。将工作流技术应用于系统开发过程中, 可降低开发风险;对于代码的实现不再是散落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 而是集中统一, 便于业务操作员及开发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2) 工作流技术应用有着较高的灵活性。工作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流程设计, 在实际实施前, 可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 重新定义和仿真。而且, 它可以在不修改具体功能的情况下, 通过修改过程模型来改进系统性能。这一点对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修改及后期维护、升级都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

2.2 Web服务概念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Web服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 因此, 它具有对象技术的所有优点。同时, Web服务的基础是以XML为主的、开放的Web规范技术, 因此, 它具有比任何现有对象技术更好的开放性。

Web服务是描述了一些操作的接口, 通过标准化的XML传递机制, 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操作。Web服务是用标准的、规范的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eb服务描述语言) 语言描述的, 这称为Web服务的服务描述。这一描述囊括了与服务交互所需要的全部细节, 包括消息格式、传输协议和位置。该接口隐藏了服务实现的细节, 允许通过独立于服务实现、独立于硬件和软件平台、独立于编写服务所用的编写语言的方式使用该服务, 这使得基于Web服务的应用程序具备松散藕合、面向组件和跨技术实现的特点。Web服务可以单独或同其他Web服务一起用于实现复杂的商业交易。

Web服务具备以下特征:①完好的封装性:Web服务既然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 自然具备对象的良好封装性。对于使用者而言, 它能且仅能看到该对象提供的功能列表;②松散耦合:当一个Web服务的实现发生变更的时候, 调用者不会感觉到这一点。对于调用者来说, 只要Web服务的调用接口不变, Web服务实现的任何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透明的;③使用规范的协约:首先, Web服务对象界面所提供的功能应当使用标准的描述语言;其次, 由标准描述语言描述的服务界面应当是能够被发现的, 因此, 这一描述文档需要被存储在私有或公共的注册库里面;最后, 所有层次上的处理都应当是可管理的, 因此, 需要对管理协约运用同样的机制;④使用标准协议作为Web服务, 其所有公共的协约完全需要使用开放的标准协议进行描述、传输和交换。这些标准协议具有完全免费的规范, 以便由任意方进行实现;⑤高度可集成能力:由于Web服务采用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标准Web协议作为组件对外接口描述和协同描述规范, 完全屏蔽了不同软件平台的差异, 实现了在当前环境下的最高可集成性。

2.3 基于Web的工作流应用

在工作流技术当中应用Web服务技术, 对于实现系统的分布处理有很大的帮助, 此帮助不仅仅局限于系统内部实现分布处理, 同时也可在企业伙伴之间实现业务集成。

图1显示的津贴管理系统将工作流系统作为Web服务时系统的结构图, 工作流系统作为服务的提供者, 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

3 津贴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目标

本着资源共享、简化操作为目的的津贴管理系统设计, 旨在建立一个方便、灵活、准确、安全的管理信息平台系统, 使得教师个人、审核人员能够从现在的手工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 实现无纸化办公, 进而节约办公成本, 实现津贴管理的程序化、智能化流程, 为数据的有效保存、有效分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功能需求分析

学院现下设部门22个, 其中教学部9个, 其他教辅部门13个, 教职工300余人。职工主要由专任教师、外聘教师、专职教辅人员和临时教辅人员组成。其中专职教师有课酬、岗位津贴和科研津贴等, 外聘教师仅课酬一项, 专职教辅有岗位津贴和科研津贴等, 临时教辅只有岗位津贴等。专任教师、外聘教师和专职教辅人员的津贴由其所属部门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制作电子表格上报人事处, 临时教辅的津贴由人事处统一汇总。所有津贴经人事处审核后交主管财务的副院长审核批示, 最后交财务处执行发放。

各部门必须按照人事处制作的表格统一报送, 报送的表格要经过上级领导审核, 对不合格或错误的报表由人事处返回原部门重新报送。主管财务的院领导审核通过后交由财务处处理。

3.3 用户群分类

对津贴管理系统的流程及业务进行分析, 系统用户主要为六类用户群体:

系统管理员: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 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 对前台用户进行审核及角色分配工作, 并且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甚至数据挖掘, 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上课情况、担任主要工作情况进行上报、修改等操作。同时可任意查询自己过往数据, 以方便教师随时导出记录。

系部审核人员:主要对教师个人填报的上课情况、职务情况、加班、请假、调课、代课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核, 以免教师个人填报过程中有遗漏、误报等情况。

教务处管理员:主要审核教师上课节数、请假、调课、代课等情况。

人事处管理员:主要审核教师请假、休假、公差等情况。

主管财务院领导:对填报的各项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核实。

3.4 津贴管理流程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津贴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各类津贴由个人填报, 系部初审核, 合格则送交教务处审核, 不合格则返回个人修改;教务处审核合格则送交人事处审核, 不合格则返回系部修改;人事处审核合格后则送交学院领导审批, 不合格则返回人事处修改;学院领导审核合格后, 则送交财务处做发放津贴处理。

3.5 系统结构

本系统使用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系统采用B/S模式, 客户端采用JSP技术进行开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S SQL 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

3.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分为两大模块, 即前台数据录入及审核模块, 后台数据管理模块。

3.6.1 前台数据录入及审核模块

前台工作人员主要分为人事处业务管理员、教师个人及审核人员三类, 所有业务流程严格遵照图2执行, 对于三类前台工作人员填报审核内容如下:

人事处业务管理员:负责对全院所有教职员工的职称、党委委员、工会委员、所任职务、津贴标准等内容进行录入,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处理, 以免有遗漏、错发等情况发生。

教师个人:填报自己每周上课节数、教案个数、担任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情况, 要依据实际情况如实填报, 填报过程中随时可保存数据, 对已经填报的数据核实无误后可点击提交, 交由下一环节处理。

审核人员:审核工作人员根据自己负责的业务范围对填报数据进行核实处理, 不合格则返回上层工作人员处理, 否则交由下一环节。

3.6.2 后台数据管理模块

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保存经过人事处业务管理员审核的教师的个人职务、职称等信息录入及教师每个月工作量情况等信息的录入情况。

审核数据模块:对于每个审核环节的数据都进行有效保存。

系统安全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系统安全保障管理模块, 包括工作人员登录状态、数据库的备份和压缩, 系统运行日志管理等功能。

3.7 系统安全模块设计

安全是管理系统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系统在安全方面主要从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数据库的安全性两方面进行考虑。

(1) 在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方面主要是对SQL注入攻击管理, 系统单独设计了一个SQL注入攻击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验证所有从客户端表单中录入的信息并进行检测, 安全合法的则进行正常执行, 不合法的信息则终止该次客户端请求, 如果发现多次SQL注入攻击情况则直接封锁该客户端IP并将该IP录入数据库直到系统自动解封或者管理员手工解封。

(2) 数据库安全性方面本系统主要是设计了一个数据库备份模块, 在Web服务器除了正常的数据库文件外, 还有一个.bak的数据库备份文件, 系统运行时每隔一段时间自动进行数据备份, 将有效数据保存在.bak备份数据库文件中, 或由管理员手工备份。

3.8 工作流流程分析

根据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津贴管理的核算流程, 依据工作流模型的过程定义, 工作人员从工作量录入、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人事处审核、主管财务院领导审核等流程, 直到财务拿到报表给教职工发放津贴的最终目的, 整个流程基本按照津贴管理核算过程的工作流程完成设计。下面对系统工作流程展开分析。

按照教师工作量填报、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人事处审核、主管财务院领导审核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管理。分为填报中、审核中、审核通过、审核未通过四种流程状态。

教师登陆进入系统后, 系统根据帐号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教师具有工作量填报、修改、预核算的权限, 填报完成后确认提交, 系统自动进入下一流程环节。

审核人员登录系统后, 系统也根据帐号权限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根据自己的业务权限对管辖的业务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 提交下一流程管理, 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状态改为审核未通过。

最后一级主管财务院领导进入系统, 系统自动识别用户权限, 若审核通过, 则系统自动通知人事处进行报表生成, 送交财务处进行财务处理, 否则退回上一流程, 状态改为审核未通过。

4 结语

本文采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设计思想, 利用角色权限实现逐级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技术的引入对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理清工作思路、网络运行流畅等效果, 相对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在前后衔接中表现更佳, 增强了管理的规范化操作运行。总之, 在津贴管理系统中运用工作流技术, 有利于进行系统分析、完善工作管理职能, 改善以前纸质办公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柳盛.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

[2]安勇.基于Web服务的工作流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5.

[3]张静乐.基于随机Petri网的柔性工作流可用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0 (11) .

[4]唐文忠.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构件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 (7) .

[5]管昌生.基于角色的动态工作流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9 (1) .

[6]艾登智.工作流技术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2) .

[7]李灏, 叶相龙, 邓军.工作流技术在协同办公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微计算信息, 2010 (3) .

[8]张方田.工作流技术在HACCP体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31) .

[9]刘玉照.工作流技术及其在竞争情报循环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 2008 (1) .

[10]李文琴.工作流技术及Petri网在教育管理软件建模中的分析及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1 (2) .

Web工作量 篇10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医疗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病理学(pathology)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西方发达国家,病理学基本实现了定量化、信息化、无纸化、资源共享和科学管理,为病理学诊断、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内许多医院的病理科虽然也开发并使用了病理管理和分析软件,但一般为单机版,不利于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不能实现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单机版本的软件对客户计算机配置和用户计算机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

随着Web技术的飞速发展,Web应用成为当今分布式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强大的Web体验已经对桌面软件产生威胁。Web体系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两层体系结构和三层体系结构阶段,三层体系结构将应用程序分成3个不同的逻辑层次:表示层、应用逻辑层和数据层[1]。Microsoft.NET是创建可交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客户端和服务器间使用HTTP协议进行通信,完全实现了跨平台、跨语言运行。

开发该病理质控工作站的过程中,笔者对病理科业务工作需求进行了调研,围绕病理检查的工作流程,将病理检查申请、收费、标本取材、切片、归档等工作流程全部管理起来,使得标本进入病理科后所发生的所有操作和活动都成为电子数据,保证了标本的质量,从而使以标本质量为重要决定因素的病理诊断更加安全、有效。

2 病理学与病理科业务流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各种变化(即病理变化)的科学[2]。

病理信息学(pathology informatics)是指与病理学有关的电子信息管理的理论,实践和研究[3]。病理信息学的实施需要有病理信息系统,即计算机辅助的病理系统,病理计算机系统或病理自动化系统。从广义上说,它属于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更多也更适合用于临床检验科室;从狭义上理解,可以仅指病理信息系统(pathology information system,PIS),需要根据病理实验室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设计和实施,比LIS要复杂[4]。

病理质量控制是指对某一具体操作过程的一致性进行评估,以确保每一次操作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这些过程包括实验室的标本接收、处理、检查、报告以及标本的保留等。病理信息系统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包括流程管理、诊断管理和档案管理。

病理科内部的业务流程为:临床医生开申请→病理检查申请登记→收费→标本取材→大体照相→切片→深切→特殊检查→初步报告→确认报告。

随着病理科业务的发展,目前的系统不能满足临床病理诊断与临床科研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病理科工作流程特殊,当前流程操作存在重复性;取材切片工作依赖于纸质申请单在不同角色的人员之间传递,效率低、易出错;当前PACS病理工作站不能及时获取患者的大体标本及取材的相关信息;对患者的蜡块、玻片信息的记录属手工操作,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及再获取,影响工作效率。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总体设计

病理质控工作站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应用(data driver application),体系结构(自上而下)分为:用户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存取层(data access layer),数据库对象层(database object layer)。病理质控工作站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用户界面层是采用基于ASP.NET Web窗口组件进行开发的;数据库相关对象包括表、视图、存储过程、序列等,是数据驱动应用的主要部件。

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取层是病理质控工作站的核心部分。其中,数据存取层封装了系统的数据访问逻辑,是应用体系结构中重要的一层,包括C#的类,与底层数据库对象通信的方法。数据存取层分为2种:基于实体的数据存取层(entity based data access layer)和命令封装的数据存取层(command wrapper data access layer)。病理质控工作站采用的是基于实体的数据存取层。

缓存层(cache layer)是提高应用效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当数据处于半静态状态(不需要频繁更新)时,可以通过在数据存取层与业务逻辑层之间加入相应的缓存层以提高站点的性能。缓存层可以作为基于实体的数据接入层的代理类而实现,可以轻易被替换,不需要太大的代码开销。缓存层封装了缓存机制使得下层实体有任何更新时可以自动更新缓存。

3.2 模块设计

病理质控工作站以病理科日常业务流程为中心,设计的功能模块有:取材工作站、切片工作站、划价收费工作站。

3.2.1 取材工作站

取材工作站包括患者信息模块和蜡块玻片模块。患者信息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查询出指定查询条件的患者信息,查询条件由医生在患者查询栏手工输入,可以查询已经预约的患者信息,已经确认收费的患者信息,或者同时查询已经预约和已经收费的患者信息;根据患者ID进行申请预约,并为申请预约的患者进行基本收费项目划价;可以为预约表中的患者分配病理号或者修改预约表中患者的病理号;可以删除预约表中的患者记录。

只有当用户已经选择患者并且被选择患者已经分配病理号时,才能使用蜡块玻片模块。蜡块玻片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显示和编辑患者肉眼所见内容与浏览图像;蜡块的CRUD操作;玻片的CRUD操作。

3.2.2 切片工作站

切片工作站的主要功能包括:根据需要输入查询条件,查询出符合条件的玻片信息;玻片的出片和修改;玻片归档;打印设置和打印。

3.2.3 划价收费工作站

划价收费工作站的主要功能包括:根据患者ID查询预约表中全部患者记录;选择患者后显示患者基本信息和检查信息;为患者选择检查项目进行划价;为患者确认收费。划价收费工作站涉及到与HIS的接口,因此流程较为复杂。

3.3 系统实现

本系统由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浏览器组成。病理质控工作站开发环境是.NET Framework 3.5,使用Visual Studio 2008作为IDE,部署在具有.NET Framework与IIS的Web服务器上。数据库要求为Oracle 9.0以上,连接南方医院的HIS数据库(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用户终端通过浏览器登录后可以执行各种操作。终端用户只需使用浏览器向Web服务器上的病理质控工作站发送请求,显示返回的HTML页面,使用基于TCP/IP的HTTP传输协议访问Web服务器,客户端不用安装任何配置。

病理质控工作站采用基于.NET的三层结构,该结构在Web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应用程序的跨平台性和互操作性,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3.3.1 取材工作站使用流程

(1)登录病理质控工作站,选择患者信息页面,使用查询功能选择查询条件,在查询的患者列表里选择患者分配病理号;

(2)选择患者后切换到蜡块玻片模块,书写或者修改患者大体所见内容,为患者制作蜡块和从相应的蜡块制作出玻片。制作蜡块时可选组织来源和填写取材数量,制作玻片时可选择蜡块来源、染色方式等。

3.3.2 切片工作站使用流程

(1)使用查询功能填写查询条件,查询结果显示在玻片列表中;

(2)对选择的玻片可执行切片操作,使其状态由制片中变为已出片,也可修改其状态使之由已出片变为制片中;

(3)对选择的玻片可执行归档操作,归档后的玻片不能改变其状态;

(4)可打印选择的玻片信息,并且可自定义打印字段。

该系统在南方医院病理科进行测试。运行环境中有1台Web服务器,1台数据库服务器,病理科若干台技师用PC。

3.4 应用分析

病理科质控工作站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病理科的信息化工作,与原有的病理诊断工作站联成一体,实现标本取材工作的信息化、切片工作的规范化以及蜡块的有序管理,有效改善了病理科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病理质控工作站后,自标本进入科室后与之发生的所有活动都成为电子数据,可追踪、可管理,为病理科的质量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实际应用中,Web方式的病理质控工作站实现了在网络中随时可使用的便利性。当该工作站与医院的其他系统互联时,可以使医疗数据达到更高程度的共享:与HIS无缝融合,减少病理科取材医生及相关登记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工作的出错率;与病理诊断工作站整合,可实现病理相关数据信息的全信息化及共享,为诊断医师提供完整的信息数据,为临床提供病变性质与病变范围的参考信息。

4 讨论

病理质控工作站与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开发的病理信息系统相比较,目的与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国内绝大多数病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C/S模式开发的单机版本,不利于实现分布式环境下的协同与互操作,给工程人员部署带来困难,不甚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易操作性低等缺点也阻碍其使用与推广。

本工作站采用了Web2.0技术进行开发,具有以下优势:

(1)用户使用浏览器处理信息,用户界面友好易操作;

(2)降低了系统对用户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从而减少了对用户进行培训的工作量;

(3)不需要在大量的用户终端机上安装客户端,对工程人员来说部署简单;

(4)以Web技术为基础实现分布式应用,使得用户可以在分布式的环境下协同工作。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病理质控工作站,它根据对病理科业务工作需求进行调研的结果而开发,采用了基于.NET的Web应用三层结构设计技术,通过系统地部署实施以及在病理科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病理质控工作站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病理科的病理检查申请和标本管理业务流程。

摘要:目的:为了解决病理科以人工为主的传统工作流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辅助病理科的取材、切片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病理质控工作站。方法:病理质控工作站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应用,体系结构(自上而下)分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取层,数据库对象层;模块包括:取材工作站,切片工作站,划价收费工作站。结果:该病理质控工作站与其他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无缝融合。结论:该病理质控工作站能够使用户在分布式环境下协同工作,有效地服务于病理科的病理检查申请和标本管理业务流程。

关键词:病理质控工作站,Web技术,NET平台

参考文献

[1]胡迎松,彭利文,池楚兵.基于.NET的Web应用三层结构设计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8):173.

[2]李向红.病理信息系统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肿瘤,2007,16 (6):399-401.

[3]Henricks W H,Healy J C.Informatics training in pathology residency programs[J].Am J Clin Pathol,2002,118(2):172-178.

浅淡Web工程研究 篇11

随着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基于Web的应用系统(以下称WebApp)。开发WebApp具有一定随意性,缺乏系统的方法、质量控制和保证过程.而且,随着基于Web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基于Web的系统开发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些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需要新的方法,这些方法将有别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

正如软件危机的出现促使人们研究软件工程一样,为保证项目的开发进度和质量,人们不得不将注意力投入到研究如何规范的开发WebApp的方法上来。WebE就是用来创建高质量的WebApp的过程。但WebE不是软件工程的完全复制,而是借用了很多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最终实现的目标同软件工程是相同的——研究用来指导人们开发计算机系统的一系列的规范化方法。

二、WebApp的特点和分类

早期的“Web站点”仅包含链接在一起的少量超文本文件,这些文件使用文本和有限的图标来表示信息。今天,WebApp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计算工具,这些工具不仅可以为最终用户提供独立的功能,而且已经同公司数据库和业务应用集成在了一起。

WebApp中具有以下属性:⑴网络密集性、⑵无法预计的负载量、⑶可得性、⑷数据驱动、⑸内容敏感性、⑹持续演化、⑺即时性、⑻保密性

下面的应用类别是WebE工作中最常碰到的:

信息型、下载型、可定制型、交互型、用户输入型、面向事务型、面向服务型、门户型、数据库访问型、数据仓库型

三、Web工程的层次

软件工程是一种层次化的技术(如图1所示)。过程、方法和技术(工具)提供了WebE的分层方法,它在概念上与软件工程层次相同,一共四层:质量焦点层、WebE过程层、方法层、工具层。

1、质量焦点

任何工程方法(包括软件工程)必须以质量承诺为基础。因此,可以说支持软件工程的根基就在于对质量的关注。

2、WebE过程

软件工程的基础是过程层。WebE也不例外。过程定义了一组关键过程的框架,这些关键过程构成了软件项目的管理控制的基础,其中包括了技术方法的采用、工程产品(模型、文档、数据、报告、表格等)的产生、里程碑的监理、质量的保证及对变化的适当管理。

3、方法

WebE方法覆盖了一系列的任务: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发布。WebE方法按以下方式分类:沟通方法、需求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测试方法等。

4、工具

随着WebApp逐渐成熟及普遍,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开发出大量的工具和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一组广泛的内容描述和建模语言、编程语言、基于构件的开发资源及分析工具等等。

四、WebE过程

Web工程过程活动贯穿Web生命周期,从应用概念的生成到开发、发布、不断的精化和升级系统.为了降低开发基于Web的应用系统的复杂性,,我们提出了一个Web工程过程模型,这个模型(1)包含变化;(2)采用小的开发团队构造系统;(3)强调使用短开发周期演化或增量开发;(4)鼓励独创性、开发团队的独立性、以及同WebApp的共利益者密切沟通;(5)可度量,使项目管理者可以评估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的状态并跟踪潜在的风险。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1Web工程过程模型图

1、Web分析

根据Web特性和Web应用的特定需求,需要采用更为开放、灵活的需求分析方法.与传统软件过程的分析不同,Web分析阶段不但要分析Web系统本身的功能和性能,还要对可能的用户群体进行分析和调查.

2、Web设计

Web设计不但包括功能设计和性能设计,还要包括页面风格设计,包括页面的主色调、页面框架结构、文字颜色搭配、动画和图片的放置等.

3、Web开发

Web开发过程包括后台数据库程序的开发、页面程序的编写和所有网页的制作.在设计阶段决定的Web框架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页面设计和制作.把内容提供人员的内容连接到具体的页面.

4、Web测试

在Web工程过程中,基于Web系统的测试、确认和验收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Web的应用系统的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同,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评价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的显示是否合适.

5、Web发布

Web发布阶段主要是把开发完成,经过初步测试的Web应用系统传送到Web站点上,供用户浏览和使用.

6、Web更新、支持和管理

与传统的软件系统不同的是:Web系统是需要经常更新的.这种更新包括细微的变化到大规模的变化,可以是页面内容的刷新、也可以是整个页面结构框架的更新.我们可把经实践证明了的软件配置管理(SCM)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用到Web管理中.

五、小结

Web工作量 篇12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要求, 解决现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些指标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不符的问题, 为此, 教育部2008年4月出台了新的评估方案, 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教高[2008]5号) 文件颁布。教育部实施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制度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 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等专项教学评估工作, 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要努力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

1 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系统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任务要求, 以学校校园网为依托, 将学校在自评中收集的各类评估数据、依据材料, 进行整理、分类, 通过校园网向全社会发布, 所有关注评估工作的浏览者可以在系统的留言板留言, 同时不同权限的授权用户可以通过系统传递资料和文件, 整个系统既能使社会及时了解高等学校教学基本情况, 增强高等学校办学透明度,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同时又为校内自评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达到共建和谐校园环境。在自评过程中, 各种评估数据和依据材料种类繁多, 信息量很大, 且分布不集中, 这样仅靠手工处理方式来管理评估数据,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自评工作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国家对高校高职教学工作日益重视的前提下, 各大学对评估辅助系统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未来学校评估工作的趋势是完全自动化的评估信息管理, 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信息处理量的逐渐扩大, 手工处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管理活动的需要, 各种工作都逐渐由手工转为自动化, 将使许多复杂的、繁琐, 且需要很多人力的工作变得简单。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具有评判、诊断和激励作用的价值判断, 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了高等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评估促使学校把日常建设、改革、发展融为一体, 从而整体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由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操作上的复杂性、过程上的动态性, 建立高效用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是全球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

2 系统设计

根据我院教务处拟开发一个高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系统, 开发一个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

首先系统设计一个用户信息的数据库, 用来存储用户名和密码, 并且为不同类型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管理员登陆系统后, 可以将各类评估新闻、评估文件、评估通知和评估简报上传到系统中, 经过系统处理, 这些会在系统的主页面的各个菜单中显示出来, 以供浏览者查看;管理员可以为系统添加新用户, 新添的用户用初始名和密码登陆系统后, 可立即对密码进行修改;接下来这些用户便可以向系统中上传文件, 文件上传成功后会在上传文件页面列表, 以供管理员接收。

系统设置的用户权限分为两种, 一种为管理员, 在本系统中管理员及学校的评估办公室, 评估办公室可以对系统中所有的数据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的操作;另一种为一般用户, 在本系统中一般用户为各学院教务工作人员, 学校的新闻中心, 各学院教务工作人员根据评估办公室要求, 将各学院的自评材料通过系统提交, 以便评估办公室进行统计和整理, 并向社会发布;学校的新闻中心可以通过系统发布最新的评估新闻。

最后系统有留言功能, 以供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大家共同参与学校的评估工作。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 本系统所实现的功能模块分别为登录模块、管理员模块、上传文件模块、留言板模块、用户管理模块, 功能模块框图如图1所示。

3 系统实现

限于篇幅, 本章将不会详细讨论所有的实现细节, 仅重点讨论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的实现。

3.1 上传文件功能详细设计

ASP.NET程序中实现文件的上载无须组件, 非常方便, 界面实现如图2所示。

上传功能程序代码:

3.2 自评材料的管理

自评材料是根据评估指标体系里的分项指标, 将学校自评得出的自评结果按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分类发布, 因为分项指标种类繁多, 对于自评材料的管理, 是本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管理员登陆后, 点击自评材料, 将显示自评材料的列表, 同时在左上方有上传自评材料命令, 以方便管理员将各种自评材料上传到系统中, 与前面提到的上传功能不同, 在自评材料上传页面设计中, 加入下拉式单选框, 可以按不同类型将自评材料放到指定位置。自评材料上传页面, 界面实现如图3所示。

上传后的自评材料会在系统主页面的主菜单的评估材料里显示, 命名为zpcl.aspx, 页面实现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系统既能使社会及时了解高等学校教学基本情况, 增强高等学校办学透明度,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 同时又为校内评估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达到共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拥兵.高职院校教学与评估的网络化融合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 (4) .

[2]赵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1) .

上一篇: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