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假说(精选11篇)
科学假说 篇1
科学理论, 一般都是先提出假说, 再通过对它检验, 证明正确后, 才上升为理论的。所以,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 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在日常生活中, 多种食物中都含有人体必须的Vc, 由于Vc自身含有不饱和键, 所以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容易损失。为了探究在烧菜或其他情况下, Vc的损失以及损失原因, 我们学校化学兴趣小组, 应用科学假说的方法, 对在开放体系中不同温度下的溶液中Vc含量减少的原因进行研究, 以此来模拟食物中Vc的损失。
1.问题的提出
将30mL800mg·L-1Vc溶液放在洁净的100mL烧杯中, 在不同温度下用水浴恒温加热10分钟, 经水流快速冷却后, 用0.02mol·L-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 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 Vc含量不断减少。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Vc含量的降低?
2.构成假说
2.1假说一:因为加热分解而使Vc含量减少。
2.2假说二:因为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使Vc含量减少。
2.3假说三:因为加热分解和被氧气共同作用而使Vc含量减少。
3通过实验验证假说
3.1假说一的验证实验。
3.1.1实验步骤
①用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配制800mg·L-1Vc溶液250mL, 在沸水刚开始冷却时即加入0.1g淀粉。
②将Vc溶液注满5个相同的医用安剖瓶中, 然后用插有注射器针头的橡皮帽塞紧瓶口, 如右图。
③将5个医用安剖瓶同时放入沸水浴中, 当水再次沸腾时开始记时。
④10分钟时用镊子取出一个医用安剖瓶, 拔下针头放入冷水中冷却。
⑤将冷却后的溶液迅速倒入大小合适、洁净的试管中, 立即用碘标准溶液快速滴定, 记录所用的滴数和终点颜色。
⑥每隔10分钟, 按步骤④、⑤操作。
3.1.2 实验数据
碘量法比较各安剖瓶中溶液的Vc含量表
3.1.3 实验结论
在100℃下加热不同时间, 溶液中Vc含量并无改变, 说明在100℃下Vc是稳定的。从而证明假说一不正确。
3.2假说二的实验验证 (在室温下完成) 。
3.2.1 实验步骤
①用100mL的玻璃注射器抽取30mLVc溶液, 将其注入到100mL干燥洁净的烧杯中。
②立即用碘标准溶液滴定, 记录所用的滴数和终点颜色。
③用100mL的玻璃注射器抽取30mLVc溶液, 将注射器中的空气小心排出后, 继续从瓶口朝下的集气瓶中抽取氧气, 至刻度为100mL。
④然后将注射器玻璃针头部分用橡胶塞塞紧, 将注射器振荡10分钟。
⑤将振荡后的溶液注入到100mL干燥洁净的烧杯中, 立即用碘标准溶液滴定, 记录所用的滴数和终点颜色。
重复③、④、⑤步四次。
3.2.2 实验数据
室温下测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溶液中Vc含量表
3.2.3 实验结论
20℃时, 在有纯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振荡10min, Vc的含量和没有氧气存在时一样, 说明在较低温度下Vc是稳定的。即使与氧气作用, 也是非常缓慢的, 在短时间内难以测出, 第二个假设不正确。
3.3 假说三的实验验证
3.3.1实验步骤
①用100mL的玻璃注射器抽取30mLVc溶液, 将注射器中的空气小心排出后, 继续从瓶口朝下的集气瓶中抽取氧气, 至刻度为100mL。
②将注射器玻璃针头用橡胶塞塞紧后, 放入55℃水浴中加热10min, 并不时晃动。
③将加热后的注射器放入冷水浴中冷却后, 将Vc溶液注入100mL干燥洁净的烧杯中。
④迅速用碘标准溶液滴定Vc溶液, 记录所用的滴数和终点颜色。
⑤然后分别在63℃和80℃下, 分别按①、②、③、④步骤操作。
3.3.2实验数据
在开放体系中用碘量法测不同温度下溶液中Vc的含量。
3.3.3实验结论
通过验证实验三, 我们发现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 Vc含量是减少了。这说明假说三是正确的。
5.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 我们得出结论如下:在开放体系中, 加热Vc溶液, 其含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温度和氧气的共同作用,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 Vc减少的越多。
该探究实验的研究结果很有现实意义。第一, 它可以更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概念。即认为是因为加热造成了蔬菜中Vc的损失。其实温度 (100℃或以下温度) 只是Vc损失的一个必要条件, 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在做菜时应采用热锅快炒法, 以防止Vc的损失。第二,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好对Vc的保护。即应尽可能的将Vc放在低温的地方, 并且最好将它密封起来。
参考文献
[1][美国]帕迪利亚.科学探索者·物质构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基础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武汉大学.分析化学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宋心琦.实用化学化工辞典.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5.
[5]南京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组.大学化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科学假说 篇2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皮尔士认为,猜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去想象不知道的事情也就是从观察到的令人惊讶的情况去推测可能出现该状况的缘由皮尔士说人是有一种自然本性的,即一种猜测的本能,能够获得正确假设人是有某种洞察力的,能把握自然普遍存在的规则,这种能力是本性的普遍特质类似于动物的本能就是为了从确定包含是足够的(或几乎是足够的)到确定其必要后来皮尔士又把猜测升华为溯源推理更贴近溯因推理。溯因推理就是一种猜测本能要获得知识必须首先假设人类头脑有天生的这种本能,但这样的推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美国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下文章中进一步对该问题作了发挥正式提出了溯因推理、科学家“所致力的工作是从被解释项到解释项”的追溯扩它不是演绎性的也不是归纳性的这里的所谓被解释项,就是科学家们认为需要加以说明的现象而解释项则是能够因果地推出被解释项的某个命题虽说溯因推理作为单独的推理形式还在争论中但不可否认很多科学家都认识到溯因推理在科学活动的应用非常广泛,而建立科学假说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第一步本文试图阐述溯因推理在科学假说中的应用。
从事科学假说研究,就是要找出该种事物在运动变化中的本质规律深究此事物因果方面的关系科学假说研究绝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这个事物表面的现象和联系,必须要充分的深掘到事物的内部,对事物本质性和因果关系予以科学地展示要想把握住各种事物中的因果衔接链条能够正确无误并且科学的解释这个事实,那么应该从最后的结果中去追本溯源揭示此种原因技照此种结果预测科学假说原因这就是一个溯因推理过程进行溯因推理是以因果关系的事物为前提能对科学假说的的因果性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使科学假说通过提出、解释、修正、评价等一系列阶段后向科学理论过渡。
溯因是对已知的事实作出科学解释的方法溯因推理是根据已观察现象去猜测其内在机理的思维形式溯因推理也被人们称为溯源推理或者说是回溯推理溯因推理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溯因推理是指根据事物发展所造成的结果推断形成结果的一系列原因的整个逻辑思维过程;狭义的溯因推理则指从结果出发运用一般规律性知识推测出该结果发生的原因的推理习简单地说溯因推理运用的思维规则是这种从果到因的规则要求从这个事物的结果逆推得出事物的本质原因。
事实作为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也就是凭借着人们自身以外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化条件,按照特定的某种主观作用产生的意识从而顺利完成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事实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结果从可知论观点出发,事实是能够认识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彻底实现很显然的事实是必然囊括在人们从事活动的经验范围之内为此很多人通常情况下就把事实复杂化为经验事实作为我们人类社会着手实践经验精华,我们人类社会没有那个实践活动不会带来一个不变的最终结果,而这样的一个结果就可以看成是一个事实
而科学事实是建立科学假说研究中首要的客观理论基础汪何科学假说的提出也都不能是空穴来风的科学事实作为科学假说系列研究活动中的必要制约条件和结果可靠性的保证是科学假说观察及其实验的结晶。科学事实是一个已知的具有科学精确性的客观情况而实际存在,在科学假说研究中就需要科学事实对科学假说进行阐释普遍没有特殊性的科学假说可以用既有的科学事实定律和定理轻松的解决可是对于许多纷繁复杂的科学假说段有办法用知道的定律或定理来充分的加以科学说明,就必须找寻另外的新科学事实理论来给出判断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运用到科学的解释也就是溯因推理的逻辑方法说明科学假说最终向科学理论转化的道路。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进行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我们从事某种生产实践活动之前时就会首先在我们的头脑里形成这个生产活动过程和会有什么样实践结果的相应观念类似情况地人们要完全准确地认识到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和本质规律之前,科学工作者就要在头脑里预先对这些有关人类社会的奥妙和秘密做出必要的猜测当然这里的猜测就会分为两种性质的:第一种就是毫无科学依据虚幻的、盲目态意且荒诞无知的臆想,宗教轮回和迷信的因果报应思想;第二种就是有科学的知识同客观的事实作为依据的、尽力去揭示出自然界奥妙的猜想就像各类工作者建立的科学假说。
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最终就是想要通过认识了自然界的本质及规律后进而改造自然界科学假说活动作为认识我们自然界十分重要的环节,它采取对已把握的经验事实和材料作出一定加工同整理的方式,以便于能够为科学理论提供我们需要的条件和根基由此观之科学假说是人类科学发展里必不可少的形式启既是工作者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还是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假说呢?
科学假说就是以已经拥有的客观事实材料与科学原理作为依据,再对未知领域的事物或者某种规律的进行猜测性的解释也可以把科学假说简称为假说,说根据对解释对象的不同深刻程度和范围大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推测性判断与说明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事物的个别的属性,比如预测作为物质普遍性的波粒二象性、预言楼兰王国的存在等这些是包含着为数不太多的假说的判断,这些类型的.假说我们就定义为是狭义的假说,即称述性质的假说;第二个是说明和推断事物的一般规律,这种假说的组成结构体系就常常是非常复杂的,包含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需要透过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像拿光谱线红移也就是哈勃定律等理论事实作为基础的大爆炸宇宙学说,还有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结合了高能粒子物理学作为理论背景矛以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的状态下被某种合理机制推动产生的原始火球可能会进行急剧性膨胀的初步推测再把研制出的微波背景辐射的预言情况相结合,最后构建成了相当之复杂而严谨的认识体系我们把第二种假说称为广义上的假说池就是知识性的假说当然,我们也是不能把这两层面上假说赋予绝对化的意义得注意的是溯因推理在这两个假说中的应用都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以上对溯因推理和科学假说基本情况的介绍,不难发现溯因推理和科学假说的契合点非常之多,科学假说中不可避免的会应用到溯因推理进一步分析溯因材料取消不合理的,某些偏差使得这些假说达到纯化最后构建合理的定律和原理若要想使这个溯因过程得到我们主观要求的科学假说机制善于思考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河要注意的是不能做凭空臆造和胡思乱想的思考,而是一定要依据前人已经达到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作出创造,无论什么样合理的科学假说都是绝对不离开相应的背景知识并且都一定要植根在相对应时代科学知识的土壤,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对经验定律或原理的一个溯因解释的原理定律,这也是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相区别的根本条件所在那么,面我就具体探讨溯因推理在科学假说中的应用:
科学假说产生的基础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实践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事物客体,并且很多是未知的这就需要收集新材料在此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新情况产生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往往就不能够对原来的想法和思考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还有可能要去重新认定那些理论,以便于更好的指导下一次从事的实践活动这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到许多的思维方法对待这类客观事实材料,这其中溯因推理就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就对被把握研究对象进行一个初步性的某种假定池就是开始了对科学假说的提出。
这时再依据科学假说涵盖内容的性质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种科学假说是溯因假说,根据已经有的客观事实和经验知识对产生这种内部运动现象的原因从而是的假说的提出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追寻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希腊人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看起来都是变化的其实有一件事情是确定,那就是一定有一种存在她是万事万物旨来源源于他,于是当时就提出过许许多多不同理论的假设情况,某些人说水是本源而有些人又反驳说火是本源还有些人又认为土才是本源殊途同归这些都是在从事推测原因在科学假说提出时溯因推理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人类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初衷总是想查明数量有限的客观事实和经过观察材料的原因从而进行思维活动因此人们提出某一假说是池往往借助从数据描述的东西出发掌握相对具有可靠性的数据并且去寻找原因里相关的充分证据的溯因推理总之提出科学假说的猜测性决定了,它与溯因推理的或然性和从已知回溯未知完全是一脉相承,因而溯因推理才在科学假说的提出具有突出作用。
正是因为科学假说在形成过后,并不是等于要终结我们的认识过程此时的科学假说处于进一步修正的关键阶段启就一定的通过客观实践的修正后方能深化为理论,而要对科学假说的实践修正的手段就是辅助以逻辑分析,这其中就必须应用到溯因推理的逻辑知识。
我们知道一切科学假说的模型都不过还是近似的实际过程罢了,此时的该模型毕竟只可以被当作是在进行了一个比较粗略和理想化状态的科学理论变革过程的描述虽然科学历史的道路上总会时常发生暂时出现许多反常被放置的情况,可是这却并不能够影响着我们对科学假说的进程作出相应必要的修正因而,每当反常情况出现之后就要根据逻辑规则来否定后件推理,这样科学家完全有理由给出下面叙述的选择:改变理论定律或者说去否定初始条件改变理论定律便表明着对已经有过的理论进行了重大的变动;否定初始条件则表明了新假设的增加,可这两者根本就避不开运用定向的溯因推理。
每个辛勤研究的科学家会做出上面阐述的选择时候的理由可以算得上极其复杂的,其中绝对包括着各位科学家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的经验、直觉灵感等当然这里面有很大成分是不能够完完全全的拿逻辑思维来剖析的该决策过程,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不管是何种决策,都是应该要服从这个事实检验后得到修正然后要是科学家开始选择了去应用定向的溯因推理来修正新的假说这条渐变的途径之后,究竟能不能够很成功地做到”保护”先前的理论这也会产生出两种情况来第一种对应的情况是经过修正的科学假说已经与原有的理论不再发生任何的矛盾那么就可以相对的认为确实成功地对理论进行了”保护”而且因为它从一定意义上成功地指导着新的科学假说理论,于是就很好的证实了科学假说的预见力还有种情况是经过修正的科学假说在某一部分上必须同原有理论的发生较小的冲突(好比像证明大陆漂移学说遇到的情况)这个时候裁们当然就有必要综合各方面再应用溯因推理来修正某些不合时宜的理论,也很自然的在这种状况中科学假说理论通过修正后就不得不发生变革。
总之在分析溯因推理和科学假说的基础上探讨溯因推理在科学假说中的应用肩利于丰富逻辑学的分支学科能够深化科学假说的理论基础完善逻辑学的内容还有利于拓展溯因推理和科学假说的认识方法论的基础。
★ 建筑产业集聚模型建构探索论文
★ 家庭物理实验在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应用论文
★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 灰色优化模型在交通量预测中的应用
★ 逆向网络链式反应模型及其在机务中的应用
★ 调压阀在水电站的应用论文
★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评课稿
科学假说 篇3
关键词: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输出假说;关系及发展
1 引语
本文主要阐述二语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互动假说与输出假说的发展演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Krashen[1]的输入假说提出如果学习者预先倾向于所学语言,那么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必要条件。Long[2]将此研究向前推进,提出要想完全地理解二语输入的本质,必须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Swain[3]对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Long的互动假说提出质疑,并提出输出假说。她指出只有二语的输出才能使学习者在词法和句法上有效地加工处理语言。这三种理论都在试图解决语言习得中学习者的内部语言是怎样建构的。为了检验分析评判三种假说,大量的应用实验研究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是复杂的,有的证明假说正确,有的质疑假说。在此过程中更多的理论模型被提出来分析语言习得,推动了二语习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 假说发展及关系
2.1输入假说
在Krashen提出输入假说之前,已有大量语言学家注意到婴儿学语和外国式语言中语言简单化,甚至不符合语法规则,却能够在语境中被理解,这种能被理解的语言输入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Krashen将这种理论发展完善后得出输入假说:人们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我们现有的水平为i,通过自然顺序我们能够自动理解i+1的内容,i+1中的1为新的内容。我们意识到i+1和内化语言的差距,通过多次重复我们就能够自动地获取所需的语法知识。Krashen强调输入语言的可理解性和获取语言的自动性。有相当多的学者指出输入假说中存在的问题。该假说很难被验证,假说中学习者现有水平的i的解释和界定不清晰,此假说是否能适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像词汇,语音等。
2.2互动假说
随着对输入假说的质疑,Long提出的互动假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此假说是在输入假说的基础上,对语言习得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
2.2.1早期互动假说。
互动假说是指在对话交流中话语调整可以提高输入理解,可理解性输入能提高语言习得,从而推出话语调整可以提高语言习得。Long的互动假说中的互动并不是现在被泛指了的人际之间的社会调整,而是在交流中语言能力较强的说话人对话语结构的认知调整(赵飞,邹为诚,2009)[4]。Long进行实验来说明他的理论。在实验中,16对本族语者和16对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完成同样的面对面的口语任务。结果显示两组成员在语言和语法难度上几乎没有区别,但从说话策略和语言功能的角度上看,两组成员有重要区别。为了解决交流中遇到的障碍,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组更加求助于谈话策略,如重复、确认、要求解释等等。在这种语言水平高的说话者和语言水平低的说话者谈话时,语言水平高者不会下意识地去教对方语法知识。帮助非本族语者的最佳途径是双方通过谈话策略作出努力合作交流,进行话语调整,也就是说互动。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理解,谈话双方尽量地调整自己的话语进行意义协商,从而使谈话内容更接近非本族语者的现有水平,也就是输入假说中的i,最终确保语言学习者接受到的信息是i+1,达到理解性输入。
Long的互动假说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实验。部分实验得出了和Long相同的观点:谈话中的互动的确可以增加可理解性输入,从而提高二语习得。然而,部分实验并没有得到如此结论。批评者提出在早期的互动研究中,过分片面地强调二语互动的功能,而忽略了语言学理论,实验结果不一致,而且语言习得实验需要进行一定时期的追踪研究,才能准确判断实验参与者的语言能力。
2.2.2改进互动假说。
随着研究的发展,Long对自己互动假说进行修改,更加注意输入与语言环境学和语言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解释这种联系怎样促进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发展。Long提出新版的互动假说:在意义协商中,建议将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能力,如选择性注意力和学习者处理二语的能力,放在一起考虑,从而发挥这些资源的最大作用;从意义协商或其他方面得到的负面反馈可能提高二语习得,至少对母语和二语之间有明显冲突的词汇、词法和句法等方面起作用。这里的意义协商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和高语言水平的说话者,为了交流的需要,彼此提供和领会对方提出的信号,从而对语言形式、会话结构和信息内容作出相应调整,直到实现彼此互相理解的过程。
2.2.3评估互动假说。
在Long提出互动假说的基础上,通过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互动假说不断完善发展。其最主要的成就是:说明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或者语言能力高的说话者和语言能力低的说话者可以积极地协商意义达到沟通,并且这种意义协商既包括语言本身也包括说话策略。在协商中,不管是在积极还是消极的情况下,学习者都能被提供重复的机会来注意到正确目标语言的形式,从而能够利用本族语者提供的正确语言形式来参与协商。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收到的负面反馈有利于自己的语言习得。
尽管互动假说取得相当的成就,不过理论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环境下进行的小规模的实验,在以英语为二语的国家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才能说明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而且该研究主要针对说话人的口语理解表达方面,在其他方面,如词法、句法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互动假说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模型来支持。
2.3输出假说
Swain提出输出假说,把语言习得的模式延伸为可理解性输入→互动→输出。她认为输出语言活动不仅能使学习者的语言流畅,还能推动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目前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和正确目标语的差距,并且有机会充分反思和分析这些问题,输出活动还能够再提供机会来练习新的正确语言。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习者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输出假说。学习者在实验当中需要将一组有家具名称的图片放在一幅公寓设计图上,所有的家具名称都是学习者不熟悉的。第一组学习者收到事先经过调整的指示,但他们在完成任务时不能协商;第二组学习者收到同样的指令,但是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进行协商解决;第三组学习者的任务是把指令传达给另一个参与者。这个研究结果顯示第三组也就是输出组的学习者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方面都超过其他两组。这个实验说明了至少在词汇方面,输出活动的确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不过一些研究却显示输出活动在学习者的语法习得中并不能够起作用。目前缺乏相关数据说明输出能够对二语习得的各个方面产生作用。
3 结语
上文提到了二语理论研究中输入假说,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的贡献,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说明了语言习得过程,却又不能解释所有的语言习得现象。在不否定三个假说成就基础上,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语言习得过程,需加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从而明白语言内化的处理过程。
参考文献:
[1]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2]Long,M. H. 1996.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itchie,W. C.and T.K.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413-68.
[3]Swain,M.1995.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Cook,G. and B. Seidlhofer(ed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H. G. Widdows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5-44.
科学假说 篇4
一、对“假说—演绎法”的基本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 许多科学的结论都是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的。例如:牛顿创立光的颜色理论过程、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过程, 这些无不体现“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 以已有的科学推论和技术为指导, 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而作出的推测性解释。
演绎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结论的推理, 或是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 运用逻辑规则, 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也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 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所谓“假说—演绎法”, 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问题后, 通过严谨的推理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得到预期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 则假说成立;反之, 假说不成立。
“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为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预期结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吻合→得出结论。
二、高中生物课本中“假说—演绎法”典型课例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 关于“假说—演绎法”的相关素材较多, 这些内容主要集中于模块二的第1到第4章, 如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历程,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方式及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 遗传密码的破译。“假说—演绎法”的最典型教学素材, 莫过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面以此为例, 谈谈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观察实验, 发现问题。
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为研究对象, 展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过程图, 由学生依图讲解实验操作流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时不时地会用到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术语, 如杂交中的正交、反交, 生物学基本概念, 如自交, 以及豌豆雌雄同花植物如何进行异花授粉。这些实验操作表述,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引导思考下, 学生会对该图解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如“为什么亲本无论正交还是反交, 后代都表现为高茎呢? 矮茎性状就消失没有了吗? ”“为什么子二代中又出现了矮茎? ”这些问题的提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用已有知识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学生的质疑声中, 教师提醒学生, 不能停留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 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尝试分析子二代中高茎787株, 矮茎277株, 两者的数据比值为2.84倍, 单独看该数据没什么特别之处, 当我们把豌豆的其他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数据一起投影时, 原本沉寂的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都约为3∶1, 这一结果引发了学生新的疑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该如何解释呢?
在以上引领学生观察并分析孟德尔一对豌豆杂交的实验中, 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到最后提出问题, 离不开数学统计的科学方法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执著精神。
2.根据问题, 作出假说。
围绕发现的问题, 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说, 在教师的引导下, 保留部分较合理的假说,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黑板上加以保留, 如“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用大写的字母表示, 如D) , 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用小写的字母表示, 如d) ”。当学生用自己的假说解释豌豆高茎和矮茎的杂交实验时, 会面临新的难题, 如个体的基因型该如何表示, 其产生的配子中的基因又该如何表示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新的问题串中, 要求学生不断提出新的假说, 才能解释这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假设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因此纯合的高茎表示为DD, 纯合的矮茎表示为dd。”“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又是彼此分开的, 故配子所含的基因要么是D, 要么是d。”“在受精时 , 雌雄配了结合又是随机的 , D的雄配子可以与D的雌配子相结合, 也可也d的雌配子相结合。”在这些增设的假说基础上, 就能完整地解释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现象了。
提出假说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睿智, 敢于大胆猜想、质疑,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 敢于创新, 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息息相关。当学生用提出的假说圆满地解释豌豆杂交实验时, 学生会异常兴奋, 由此而倍感喜悦。
3.演绎推理, 求证假说。
在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时, 老师不忘提出新的问题:“虽然假说很完美, 但作为一条科学结论, 还为时太早, 如何才能证明你的假说是对的呢? ”在当今生物科技发达的年代,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能否用现代仪器设置 (如显微镜) 直接观察染色体, 甚至其上的基因, 只要能看到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和配子中基因成单存在, 就能直接证实假说的成立。这种逻辑思维未尝不可, 这就是《遗传与进化》模块为什么要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章节放在“遗传因子的发现”章节后面的真正意图, 目的是排除学生用现代科技手段, 包括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直接定位基因的位置所在。更何况, 基因在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区分出来的, 这给直接证明带来了困难。这时, 就得借助于逻辑推断的力量, 利用“假说—演绎”等逻辑推断的思路间接证明可观察的现象, 最终将假设肯定化。因此, “假说—演绎法”不愧为间接证明的好办法。
演绎推理假说的成立, 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假说的要点, 在老师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的同时, 不忘提醒学生:“能否用该假说来推测其他实验结果, 如果实际操作结果与你的预测完全吻合, 则说明我们的假说成立, 反之则不成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探究, 寻求支撑假说的实验方案, 尝试各种豌豆最佳的交配类型, 如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自交方案、DD与dd杂交方案、Dd与dd测交方案。在学生激烈讨论的同时, 教师要随时把问题聚集在证明假说的核心上, 孟德尔演绎推理的要点, 其实就是要证明子一代的基因型是否为Dd, 本质就是测交, 所有纯合子的自交, 后代都是纯合子, 豌豆在自然界中自身的现象, 无法证明假说的合理;而杂合子 (Dd) 的自交, 本身就是假说产生的实验基础, 不能用自身产生的推断证明自身的对错。因此, 对最佳的实验方案 (测交方案) 进行演绎推理:子一代的基因型如果为Dd, 则产生的配子D和d的比为1:1, dd产生的配子就一种d, 雌雄配结合又是随机结合的, 因此产生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高:1矮。如果推理成立, 则实际操作结果与推理相吻合。
4.操作实验, 得出结论。
限于时间, 课堂教学无法直接进行豌豆的种植实验, 我们展示了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 统计得到64株后代中, 有30株为高茎 , 34株为矮茎 , 两者的性状分离比接近于1∶1。因此, 结果与预测完全符合, 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成立, 最终得出了结论。
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学习, 学生深刻领会到孟德尔超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数据处理方法。即使我们提出的假说不是那么完整, 即使提到孟德尔提到的一项, 我们都会感到无比欣慰, 因为孟德尔的成功是他8年锲而不舍追求的结果, 我们只用了几节课的时间, 就领会到了“假说—演绎法”的精髓。它的真正好处在于促进了学生感悟创新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能力, 激励了学生勇于探索、热爱科学、大胆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假说—演绎法”对学生能力的终身意义
鸟类起源假说的回顾 篇5
鞠珍香, Jue Zhenxian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初级中学,262119生物学教学
BIOLOGY TEACHING,32(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徐桂林.张晔卿.谷永昌 鸟类起源有关问题的探讨――鸟类起源问题尚未解决[期刊论文]-中国区域地质,20(2)
2. Larry D.MARTIN 鸟类起源于基干的初龙类[期刊论文]-动物学报,50(6)3. 周忠和 鸟类起源研究的进展与现状[期刊论文]-古脊椎动物学报,38(1)
4. 阎锡海.罗茂春.YAN Xi-hai.LUO Mao-chun 鸟类进化中的模糊问题初探[期刊论文]-龙岩学院学报,28(2)5. 张玉光.ZHANG Yu-guang 鸟类跗跖骨远端形态的两种模式及其栖息行为[期刊论文]-四川动物,25(1)6. 张玉光.ZHANG Yu-guang 现生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期刊论文]-自然杂志2007,29(1)7. 瞿清明 鸟类气囊的起源[期刊论文]-化石(4)
8. 王敏 叩问恐龙蛋――鸟类与恐龙有怎样的亲缘关系?[期刊论文]-大自然(2)
9. 徐星.胡东宇.莫进尤.郑晓廷.贾程凯.尤海鲁.Xu Xing.Hu Dongyu.Mo Jinyou.Zheng Xiaoting.Jia Chengkai.You Hailu 鸟类起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基础科学2010,12(4)10. 徐星.汪筱林
“假说思考”的东方意义 篇6
而如果你的回答是“否”的话,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将接踵而至:作为一个管理者,拥有多少信息才能做出好的、正确的决策呢?
毛泽东有句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受这句话影响,大部分中国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恐怕都会先做各种各样的调查,然后再去下结论。当然,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商业环境里,留给任何一项任务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各项调查,并一一分析这些调查结果,同时还必须得出结论,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先下结论再做调查”能比前面的情况好吗?答案是肯定的。所谓“先下结论”,就是先提出一个暂时的结论(假说)。而所谓“再做调查”,指的是将调查的范围压缩得尽量小:只调查与暂时的结论(假说)有关的信息。因为只要证明之前的结论是否正确,所以,即使调查到的信息证明之前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只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另外一个暂时性的结论然后再次围绕该结论开展调查即可。与“先做调查再下结论”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限定时间内得出结论的可能性要高很多。
“在查找问题原因的时候,先做调查再下结论好,还是先下结论然后再做调查好?”内田和成认为对决策者更为有效的是后者,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假说思考法。
“假说(hypothesis)”,又称假设,是指人们对某种现象、事件做出的暂时性的解释或结论。而“假说思考”则是指从暂时的解释或结论出发,界定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曾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25位咨询顾问之一”的内田看来,对一个商业人士而言,假说思考能力比分析能力更为重要。作者详尽解说了怎样运用假说,构建假说以及怎样验证假说。最后,他还介绍了数种以最小代价掌握假说思考能力的训练方法。
科学假说 篇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国外两个假说都面临较多质疑,但是在我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假说,似乎都获得了证实。其实,两者的“矛盾”,需要辩证看待。就其假说的基础原理而言,资源要么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要么流向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成本病”和“结构红利”的原理假说不能同时成立。但是具体到实证检验层面,由于统计口径和具体指标的差异,两个假说都同时成立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具体而言,“成本病”假说所关注的是第三产业份额的变化,而结构红利假说关注的则是三个产业份额的同时调整。本文将从两个假说对比的视角,对已有的关于两个假说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回顾。
1 两个假说的提出及国外问题研究
先看“成本病”假说。20世纪60年代,富克斯(Fuchs,1968)就对“成本病”假说进行了验证,他的实证结论表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其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滞后。这一假说也面临着一些批评,例如第三产业生产率的不可测度性导致其生产率存在低估的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注意(Griliches,1994);也有学者认为(Last and Wetzel,2011),第三产业生产率度量指标的应该由单纯的劳动生产率扩展为全要素生产率;部分学者(Jorgenson and Timmer,2011)强调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存在生产率的差异,其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在实证研究文献,其结论也出现了明显的对立:一方(Nordhaus,2008;Hartwig,2011)认为经济中存在鲍莫尔成本病,另一方(Timmer et al,2007;Maroto-Sanchez;2010)则认为经济中未必存在鲍莫尔成本病。
再看“结构红利”假说。很多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支持这一假说。Timmer和Szirmai(2000)发现结构红利假说只有在印度得到了证实,而在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台湾并不成立。针对制造业内部结构变迁影响的研究中,Singh(2004)对韩国1970~2000年制造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在1970~1980年期间,结构红利假说现象显著。
2 关于两个假说的中国问题研究
在国内,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大都认可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程大中,2004;朱轶,熊思敏,2010;靖学青,2011;王耀中,陈洁,2012),认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是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相对较快的主要原因。肯定“成本病”,主要基于第三产业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即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一般认为,第三产业生产率相对滞后,导致第三产业产品价格相对上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第三产业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将小于其价格上涨幅度,从而导致第三产业总产值的相对上涨。同时要维持产量的相对下降幅度低于生产率的相对下降幅度,必须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量。所以,在具体验证过程中学者们集中关注两点:第三产业生产率是否相对滞后,其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否小于1。由于第三产业生产率相对滞后的状况比较普遍,验证的焦点往往集中于需求的价格弹性。2001年Baumol宣布,从长期来看,第三产业需求的价格弹性,不仅小于1(缺乏弹性),而且接近于0(无弹性),即第三产业在价格上涨的同时,其需求量基本维持不变。相应的,生产率下降后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量的相对上涨将更加明显。Baumol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服务业之迷”。“服务业之迷”的出现表明“成本病”存在普遍性。
在国内,虽然有部分学者(李小平,2008;曾先峰,李国平,2011)认为结构变动并没有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即“结构红利假说”现象并不显著存在,但是多数研究基本支持这一假说,例如:郑玉歆(1993)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间1980~1990年的结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吕铁(2002)发现1980~1997年的中国制造业行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大。在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方面,郭克莎(1993)、胡永泰(1998)、蔡昉和王德文(1999)、刘伟和张辉(2008)对中国农业和非农业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论都肯定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结构红利。
3 结论:关于两个假说的比较
要将两个假说直接比较,首先需要在“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剥离”第一产业份额下降造成的“干扰”。同时,这种“剥离”也符合研究趋势和各界关注的焦点。一般而言,第一产业份额的下降不仅被历史经验所证实,也已经被各界广泛认可,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合理趋势”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份额的变动。一方面,多数学者将第三产业份额提升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基本标志。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特别强调工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性,将“服务化”和“去工业化”视为经济增长停滞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趋势。问题的关键不是第一产业的份额是否应该下降,而是第三产业的份额提升是否造成了经济增长的停滞。在发展中国家重新提出这一问题,还具有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Baumol提出“成本病”问题的1967年前后,美国已经基本完成农业的现代化,第三产业生产率相对滞后的前提已经基本成立,只要第三产业的份额提升,必然意味着资源流向生产率相对下降的部门,经济增长速度会相应下降。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生产率水平相对落后,将第一、二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与第三产业相比较,往往会发现,第三产业的生产率不一定相对落后。因此,第三产业份额提升不一定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这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呢?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把“成本病”与“结构红利”假说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李翔等(2016)指出我国第三产业份额提升将会造成鲍莫尔成本病。
摘要:“成本病”假说,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资源将向生产率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部门流动,这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结构红利”假说,认为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两者的“矛盾”需要辩证看待。就其假说的基础原理而言,资源要么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要么流向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成本病”和“结构红利”的原理假说不能同时成立。但是具体到实证检验层面,由于统计口径和具体指标的差异,两个假说同时成立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简析有效市场假说与分形市场假说 篇8
有效市场理论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简称为EMH) 是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 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许多现代金融投资理论, 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 都是在EMH的基础上建立的。
(一) 简述
有效市场理论的萌芽早在1900年就体现在法国数学家Louis Bachelier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Bachelier发现, 商品价格呈随机波动的规律, 某种商品的当前价格是该商品未来价格的无偏估计值, 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为零。他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当时并不发达的资本市场研究中, 提出“市场收益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思想。Holbrook Working在1934年, Alfred Cowles和Jones在1937年对商品和股票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 发现其前后期价格变动之间的序列相关系数几乎为零。1953年英国统计学家Kendall在《经济时间序列分析》中研究了19种英国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纽约、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小麦的即期价格, 发现他们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模式可循。1959年Roberts和Osborne第一次运用布朗运动和随机游走等这些数学理论来分析证券市场价格。Roberts认为, “证券价格的变化很像是由一个正确设计的轮盘赌台上的轮盘生成的, 每一个结果都在统计上与过去的历史独立, 频率一直相当稳定”。Osborne提出了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股票市场价格可以等价为一个粒子在一个流体中的运动。这些研究表明, 股价的波动符合普通布朗运动, 呈随机游走规律, 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的。但是, 以上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实证分析上的, 并没有对现象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Fama最终把这些观察形式化为有效市场假说。1965年, Fama撰文《股票市场价格行为》, 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理论;1970年, 他又撰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 对过去有关EMH的研究作了系统总结, 还提出了研究EMH的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1. 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前提。
有效市场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得以成立: (1) 整个市场没有摩擦; (2)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3) 信息成本为零; (4) 理性人假设。
2. 有效市场理论的涵义。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 Fama认为市场是一个鞅或公平博弈, 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不能用来在市场上获利。公平博弈模型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其涵义是指:若市场有效, 则不可能用已公开的信息获得超过平均收益率以外的超额利润。
3. 有效市场的类型。
Fama (1970) 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的概念, “如果证券价格不论何时都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则该资本市场为有效市场。”对有效市场的分类是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型进行划分的。Roberts于1967年最早将证券市场上的信息分为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 这种划分又由Fama推广开来。通常认为, 根据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映程度, 可以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半强”和“强”三种类型。
(1) 弱有效市场是最低层次的市场有效性。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价格所包含的信息获得超额利润。 (2) 半强有效市场中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公开信息一旦公布, 立即被融入价格。投资者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3) 强有效市场是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资产价格反映了历史的、已公开的、内部的未公开的所有信息。投资者即使拥有内幕消息, 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二) 有效市场理论的不足
随着金融学研究的深入, 经济学家们发现, 市场上存在很多无法在EMH的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解释的异常情况:日历效应、过度波动、小公司效应等, 在这些场合下可以得到超额的非市场收益率;市场价格的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 而呈现尖峰厚尾的现象。这些与EMH不相一致的经济现象, 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表示质疑。
1.有效市场理论严格的假设条件与现实状况不符。有效市场理论夸大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用先验的理论假说和抽象的模型来规范和说明复杂多变的现实, 忽略了现实的复杂体系。
2.有效市场理论不能积极地指导人们的投资行为。它认为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了公司未来的价值, 其波动是随机游走的, 投资者很难通过投机来牟利, 任何预测市场的行为都没用。
3.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证明, 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 信息不可能充分显示在价格中。根据有效市场理论, 市场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信息, 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但是, 如果没有人去获取信息, 新信息就不能被汇总从而以最快的速度体现到市场价格中, 于是价格就不会是信息有效的。
4.套利的有限性。有效市场理论认为, 理性套利者在市场上通过低买高卖使市场价格与基础价格保持一致。但是, 市场上的投资者除了理性套利者还包括噪声交易者。噪声交易者是把不拥有完备信息却非理性地把“噪声”当作有效信息并据此进行交易的投资者。虽然理性投资者掌握了完备信息, 但是, 噪声交易者行为的不可预期性, 使理性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增加。理性投资者在分析基础信息的同时会考虑到噪声交易者的行为。逐利的本性会驱使理性投资者利用噪声交易者的弱点进行交易, 这种行为甚至会加大市场价格的波动。
5.有效市场理论忽视了市场中流动性的存在。流动性的存在不仅使得市场价格接近公平价格, 还使得具有不同投资起点的投资者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易。流动性不同于交易量, 当市场缺乏流动性时, 急于交易的人们会不管价格多少而尽快将手中的证券脱手。因此, 当市场上流动性很小而交易量很大时, 市场就容易出现混乱, 这种情况是EMH不能解释的。
二、分形市场理论
金融市场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既有一定的随机性, 又有一定的规律性, 而不像有效市场理论认为的完全遵循随机游走的假说。针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不足, 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改进的方法, 理论界也出现了多种新的市场假说, 在所有这些新的市场假说中, 建立在非线性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分形市场假说应该算是最成功的一种。
(一) 分形
分形 (fractal) 这一名词是该理论的倡导者Mandelbrot在20世纪70年代将拉丁文Fractus转化后引入自然领域的, 它的原意是“破碎的、不规则的物体”。一般认为, 分形是指“分数维数的图形”, 它是十分复杂而不规则的图形, 比如自然界的山峰、海岸线、树叶等。这些图形在数学上被认为是“病态”的。
分形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Mandelbrot曾经给出两个定义:分形为Hausdorff维数大于其拓扑维的集合 (1982) ;分形是局部和整体有某种方式相似的形 (1986) 。第一个定义中的拓扑维是指集合中的一个点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Hausdorff维数突破维数是整数的界限, 它是Hausdorff于1919年提出的。Hausdorff认为, 维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通常认为, Hausdorff维数是分数的分形。第二个定义指的就是分形的自相似特性。自相似性指的是图形中局部和整体的自相似性, 如果把图形中的细节部位放大即可以看到细节和整体有相似的结构。
(二) 分形分布
分形分布在经济学文献中被称作“帕雷托”或“帕雷托-莱维”或“稳定帕雷托”。这些分布的性质最早是由Levy (1925) 得出的。Pareto研究了收入分布, G.K.Zipf研究了单词的使用频率, A.J.Lotka研究了学术界的论文发表, 他们都发现在这些场合存在胖尾现象。Levy分析了这3种胖尾分布并推广了概率分布的特征函数, 形成了公式:。其中, α、β、δ、ε、是特征参数。α即度量分布的尖峰程度又度量分布的胖尾程度, 其取值范围是从0到2;β是偏斜度的度量, 其取值范围是从-1到1;δ是均值的位置参数;ε是可以调整的标度参数。令α=2、β=0、δ=1、ε=1, 就可以得到正态分布的特征函数:。
分形分布具有3个特征:
一是分形分布在时间上具有自相似性, 即经过一段时间标度, 时间序列的概率分布依然保持同样的形状;二是“约瑟效应”, 即分形分布倾向于有趋势和循环, 价格的变化不是独立的, 要受到历史信息的影响;三是“诺亚效应”, 其涵义是系统容易有突然和激烈的逆转。在分形分布中, 一些数目很少的大变化可以引起大的突变, 因此, 市场价格的变化可以是不连续的和突然的。
(三) 分形市场理论
分形市场假说 (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 简称为FMH) 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在非线性系统理论的框架中讨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波动特性。
1. 分形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市场是由众多不同投资目的的投资者组成, 这些投资者处于不同的投资起点上, 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行为显然和一个短线操作的投资者行为不同, 前者可能在后者退出市场时继续跟进, 也可能会在后者频繁交易时继续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2) 信息对处于不同投资起点的投资者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短期投资者会频繁交易, 他们对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 对于他们而言, 技术分析信息分外重要。而长期投资者比较关注市场的基本信息分析, 他们通常认为只有对证券进行价值评估才可获得长期真实的投资收益。
(3) 市场流动性的存在才使得市场的稳定性得以保持。当市场存在大量不同投资起点的投资者时, 流动性才能够实现。投资起点的多样化使投资者对信息有各自不同的评价, 从而做出不同的投资决策。因此, 大量不同投资起点的投资者的存在, 是保证市场稳定的关键。
(4) 价格是短期技术交易和长期基本评价的综合体现。一般而言, 短期的价格变化比长期的价格变化更具易变性。市场价格变化的趋势反映了投资者期望收益的变化, 并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而短期价格的变化可能是投资者从众行为的结果。因此, 市场变化的短期趋势与长期经济发展趋势之间并无内在一致性。
(5) 对投资者而言, 投资起点越短, 技术因素、交易活动及其形成的流动性就越重要;随着投资起点的增加, 基础因素和经济因素越重要。如果市场与整体经济循环无关, 即使长期投资起点存在, 交易、流动性和短期信息也将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如果市场与经济长期增长有关, 则随着经济周期循环的确定, 长期投资收益的易变性变小, 投资风险将逐步降低。
事实证明, 具有分形结构的市场是稳定的、有生命力的, 具有很好的容错性。全局的有序使系统稳定, 而局部的无序为系统带来活力。
2. 分形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的比较
有效市场假说在线性范式下勾画了一个关于资本市场的理想状态, 在EMH的高度抽象的简化假定基础上建立的传统资本市场理论体系岌岌可危;而FMH从非线性视角, 准确地刻画了资本市场的真实状态。FMH具有和EMH完全不同的如下特征:
(1) 分形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存在不同的投资起点, 价格不能反应出所有可能的信息。因为同一条市场信息对不同投资起点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影响, 且不同投资者对信息的判断不同, 会得出不同的评价和预期, 所以, 价格只是反映出对某一投资起点相对重要的信息。此时,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是适用的。而EMH认为, 价格反映了所有信息, 投资者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是无用的。
(2) 分形市场假说具有长期相关和趋势。价格的变化受历史信息的影响, 具有反馈效应。价格变动不是独立的, 因此也不遵循随机游动, 价格收益率也不服从正态分布。当市场出现恐慌时, 会使不同的投资起点趋于一致。而EMH认为价格的变动是随机游走的。
(3) 因为不同投资时间起点的投资者都承担相同的风险水平, 所以不同时间标度上的收益具有类似的频数分布。这使得收益时间序列在更小的时间增量上看上去仍就相同并具有类似统计特性, 即具有分形结构。而EMH认为, 收益时间序列遵循正态分布。
(4) 全局的有序和局部的无序使短期预测是可能的, 但长期预测则不可靠。因为长线投资者使价格的变动具有长期的相关性, 即系统有记忆性。短线行为的无序使这种记忆迅速消失。而EMH认为, 价格的变动是独立的, 系统不存在记忆性。
可见, 有效市场只是分形市场在线性条件下的特例。FMH改变和丰富了EMH的观点, 揭示了一种更具有一般性的资本市场特性, 更接近现实地刻画了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以及有效市场假说所的不足之处, 阐述了分形市场假说的基本理念, 认为有效市场只是分形市场在线性条件下的特例。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分形市场假说
参考文献
[1]Edgar.E.Peters.Chaos and order in the capital markets[M].New York:Wiley, 1996.
[2]程传海, 王梅.金融市场的有效理论述评[J].开放导报, 2005 (6) .
[3]Kendall Maurice.The Analysis of Economics Time series.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3.
[4]Fama E.F.Efficient capital marker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 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5) .
[5]Fama E.F.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65 (38) .
[6]杨朝军, 蔡明超, 杨一文.非有效市场理论及实证研究.现代证券金融理论前沿与中国实证[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7]Edgar.E.Peters.Factal market analysis—Applying Chaosthe oryto investment and economies[M].New York:Wiley, 1994.
科学假说 篇9
1 听说教学主要存在问题
1)教师不够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里面,“听”和“说”是排在最前边的,但是教师对这两方面的技能培养并不太重视,因为传统的笔纸测试当中,尽管会有小部分听力题型,但口头作答基本上是没有的。此外,教师对听说相互结合的实际运用意识不够,上课时往往是听说分离。上听力课时常是教师负责放录音而学生答题,然后师生一起核对答案;上口语课时教师又常过分强调音素、音调的辨别及语义的理解,忽略了口头表达的连贯性与得体性。
2)大班教学的客观环境。自上世纪末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部分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英语师资紧张、学生大班上课的现象,再加上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太简单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有的学生又因为听不懂从而感觉上课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没有作用。在进行大班教学时,教师往往因为无法兼顾水平各异的诸多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相当无奈,缺乏成就感,而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英语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学习者在运用英语尤其是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在处理这些语言错误时存在两种极端现象,有的教师会不停地打断、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逐渐感觉失望、泄气,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及抗拒的心理;有的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置之不理,以致学生不能及时知错而改从而导致语言问题的堆积。另外,有的教师很少去客观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和错误的类型,缺乏通过分析学生语言错误了解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学计划的缺陷、教学内容是否适中、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的意识。
4)注重应试技巧而非实际应用。很多高校把学生的期末成绩与毕业证书挂钩、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以及社会对外语证书的看重深刻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不少师生最为关注的往往是应试技巧,以便学生能通过期末考试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且以往的这些考试并没有对学生口语水平的测试,从而导致教学时忽略了英语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利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越过语言障碍和外国人进行沟通。
2 Krashen的输入假说与Swain的输出假说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对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和教学实践都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和讨论,他们都强调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发生。20世纪80年代,受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论的启发,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理论由五种假说构成,其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影响甚广的是他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Krashen的输入假说主要阐述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它包含四方面的内容。1)假说与习得而不是学习有关。所谓“习得”是指通过理解语言并用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从而自然发展语言能力的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学习”则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2)人们习得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理解比他当前的语言水平略高一点的输入。情景和语境、非语言的信息,还有对这个世界的了解,都有助于学习者去理解略高于他当前水平的语言;3)流利的口语并非是可以传授的,它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在学习者通过理解语言输入积累了相当的语言能力过后才自然出现的;4)假设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是I,如果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也就是说他能理解包含I+1的语言,那么他的语言水平就能自然地达到下一个高度也就是I+1。可理解输入指的是学习者根据语境和语言结构就能理解的话语,这种输入并不必严格按照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进行精心调整,而且在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的语言课堂上也不可能如此精确调配,一般通过较慢的语速、重复、解释、句型选择等可以使得信息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就可达到目的。
同在上世纪80年代,长期在加拿大从事法语教学的二语习得研究学者Swain在教学效果评估中发现,尽管学生获得丰富的可理解性输入,并且在考察语言理解的听力和阅读项目上与法语本族语学生水平相当,但在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输出项目上与本族语学生有显著差异,大量丰富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没有导致相应的准确的语言输出。Swain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象不是因为可理解的输入有限,而是因为可理解的输出不足。因此,她提出单纯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流利地使用语言,她认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中的关键环节,它有三个功能:1)注意/触发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用目的语进行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语言困难或问题,对目的语领域内未知的知识也会注意摄取。也就是说,输出能刺激学习者去注意表达的方式是否正确或得体,提高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动力,同时激活认知过程,从而巩固原有的知识或获得新的语言知识;2)检验假设功能/(hypohesis-testing function):输出能对目的语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假设检验。学习者在掌心语言的过程中常把输出作为尝试新的语言形式或结构的一种方法,在尝试各种表达自己意图的方式的同时,检验这些对目标语潜在的假设是否正确。通过互动和反馈,学习者知道自己哪些假设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从而尽快达到学习和交际的目的;3)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元语言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总和,即他们通过反思和分析语言所得到的关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其他方面知识的雏形。Swain认为,学习者在执行某种任务时,不仅会表明他们的假设,而且会用目的语来思考自己的输出。可以说,元语言是为了认知目的而运用的语言,对学习者自身,观察并审视这个认知过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后来Swain又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的第四个功能,即增强流利性功能。输出能促进目的语的表达自动化,这就是流利性功能。增强流利性并非简单地加快说话速度,只有当输出与语法之间的一致的、规律的成功映射即可导致处理的自动化时,表达的流利性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能运用现有语言知识流利地表达,学习者需要有输出机会运用这些知识。
3 基于上述输入与输出假说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
在我国,英语是一门“外语”而非“第二语言”,英语学习基本上是靠在课堂里学习,平时用于交际的机会较少。尽管如此,上述关于二语习得的输入与输出假说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依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可以依据这两个假说制定相应的听说教学策略。
3.1 教师在认识上应重视听说结合的实际运用
1)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听力和口语往往是分开授课的,听力课枯燥沉闷、输出不足,口语课上学生又不积极开口。为此,在进行听说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材料的选择。要使材料有趣、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听力材料同时也是口语材料,能避免单独授课时出现的严重脱节现象。此外,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语言水平,在选择输入材料时,既要注意数量也要注意质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要求。除了课堂上的听力输入,还要鼓励学生多听地道英语音频和视频材料或通过网络获得更多接触活生生的英语的机会。语言不能单纯地依靠频繁地听一种语言结构来习得,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输入环境,而是应该不断地放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让学生沉浸在自然地道的英语环境中,增强语言敏感度。
2)在进行口头输出任务时,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从而回避开口机会。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布置真实性任务,使口头输出在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语言输出条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复练习,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通过口头输出,一方面加强表达的流利程度,另一方面促成语言知识的内化和再认知,让学生注意到其语言预期水平与现实表达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以缩小差距提供了动力。
3.2 进行交际型教学,让学生在合作式学习任务中进行听说训练
英语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出,让学生学会有效、得体地交际。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还是采取大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尤其适用于这种情况。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卡甘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至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相支持的学习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的合作式学习时,教师可考虑学生不同英语水平的搭配进行合理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利于优势互补以及各组之间展开公平竞赛。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可让小组在泛听后进行讨论,缩小组员间的信息差,并提高下一步获取信息的注意力。答题结束后,也可以互相讨论答案,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下使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也避免了单纯听老师讲答案的单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让他们通过讨论、协商合力完成任务来达到加强学生听说能力及交际能力的目的。
3.3 客观、积极回应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实施鼓励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正确得体的目的语 输出,但许多学生对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存在着畏惧心理,主 要原因就是怕说错,在做口头表达任务时,往往选择了放弃或 逃避。 大部分学生都会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评价,因此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进行口头输出时出现的错误将极大影响学 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 输出,从中了解学生当前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输出中的语言错 误,教师应持有客观及宽容态度,关注学习者输出内容,不要 一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从而破坏交际的连贯性, 而应该稍后 根据学生语言输出情况、当前语言水平和个性等,选择合适的 纠错方法。 根据 Swain 的输出假说,输出不仅是最终的可理解 的语言产品(product),更包括不断进行假设验证、修正表达的 过程(process)。 学生在将意思具体化时注意到不能用目的语 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造成思想与语言表达的不一致, 从而意识到当前知识水平与目的语之间的不同或差距。 教师 在纠错时切忌急躁和粗暴,对于某些错误可以直接纠正,某些 错误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令学生自行纠正。 例如,当学生出现 语言错误或表达不清时, 教师可以提出一连串的相关问题促 使学生去进行积极的快速的思考及改换说法以逐渐接近正确 形式。 事实证明,当学生犯错时教师直接提供正确答案或形式 有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 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修正却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动力及效果。
3.4 调整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评价形式
评价是手段和工具,其目的是服务于教学,要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能力评估最普遍的形式就是纸笔测试,而这些测试往往存在着题型单调不合理、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忽视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笔头功夫不错、听说能力低下的现象。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运用语言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为改善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情况,必须采取新的、以人为本的语言测试方式,测试任务以用为主,加大听说项目比重。此外,必须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调整对学生语言能力评价形式,加大课堂听说表现在总评中的得分比例,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内外积极进行语言输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4 结束语
在语言学习中,输入与输出是互补互动、缺一不可的。 从 某种意义上说,输入是静态的,必须通过学习者主动运用语言 的实践即输出,输入的语言才有可能转换内化,最后生成学习 者自身的语言系统。 而且输出能够增强学习者对输入材料中 新知识的敏感性,因为当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会发现自己 想表达的和实际表达之间存在差距, 从而产生对自己学习水 平的元认知,能更好地促进语言的自主学习与能动输出。 大学 英语听说教学的交际本质要求注意输入内容的更新和趣味性 以及输入形式的多样化, 同时也要强化听说输出练习以解决“费时低效 、聋哑英语 ”问题 ,注重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真实 交际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的英语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摘要: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是一个语言输入、语言内化和语言输出的认知过程,对学生吸取语言、文化知识和培养交际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但传统的听说教学效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是两个影响深远的、相互关联的二语习得理论,它们能给我国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在教学中将输入与输出结合起来,以加强学习效果,使学生能真正发挥其听说能力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语言共性假说 篇10
针对语言共性的研究有两种比较重要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和类型普遍假说。
1.普遍语法。Cook用最易懂的方式给Chomsky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了解释:语言的内在特性存在于人脑,组成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包括的不是对特别语言的特别原则,而是一系列普遍原则适用于各种语言。
Chomsky解释这种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认为没有这种内在的原则孩子学习母语语法是不可能的。因为输入的数据不足以让孩子发现特定的规则。Felix提供三种方法证明这些数据是不够的。首先,有些结构太罕见或者太边缘,以至于孩子不容易发现。第二,丢弃错误的假设的唯一方法是输入时提供负面的反馈,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孩子造出语法错误的句子时,一般大人是不会给予指正的。第三, 任何语法规则都是高度抽象的,因此不能反映语言的表面性质,孩子无法直观的发现规律。
普遍语法由不同的共性组成。Chomsky将其分为两种: 内容的共性与形式的共性。内容的共性包括固定的特征,包括发音不同的语音特征,语法种类如名词、动词、主语和宾语。形式的共性更抽象,举例,它可以制定规则来限制词序转换,以此来构建句子。Chomsky大部分是关于正式的共性的研究。
孩子们在普遍语法帮助下发现的这些规则组成他语言的语法的核心。然而不是所有的原则都是核心原则。每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元素不通过普遍语法来限制,他们组成边缘部分。Cook提供了一些例子,边缘原则是那些由于语言历史原因形成的(the more the merrier,的结构就是来自古英语)或者来自其他语言(police的发音就是来自法语)或者偶然出现的。 所以孩子习得的母语包括核心原则和边缘原则。关于核心原则和边缘原则的概念来自于Chomsky的标记理论。核心原则是不被标记的,因为他们与语言共同趋势相一致。边缘原则是标记的,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额外的。然而,标记和不标记是一个连续体相反的两个极端,规则或多或少是标记的。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有标记,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无标记。像形容词中 “大的”,“长的”,“快的”,都是无标记的,在询问一个人奔跑的速度时,我们造句会说“你能跑多快?”,而不会问“你能跑多慢?”,这里“慢”就是标记的。
2.类型学。另一个语言共性研究方向是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语言或同个族系的语言。分为有三种共性:内同共性,形式共性和蕴含共性。前两种在普遍语法中已经提到,蕴含共性是指如果一种语言有x现象,则必有Y现象。
语言类型学也将语言共性分成绝对共性和倾向共性,特别的,他们也都适用内容共性,形式共性和蕴含共性。绝对共性没有特例,如所有有S-O-V这种词序的语言,他们都有介词。 倾向共性发生在有统计倾向性的共性,但当然有例外。这里要提到一点,类型学也同意语言共性是与生俱来的。
二、母语的习得
1.语言的逻辑问题。最开始Chomsky的普遍语法是为了解释孩子是如何习得母语的。普遍语法解释了语言习得的逻辑性问题。语言的逻辑性问题就是,母语刺激的贫乏与儿童母语能力的超强之间的矛盾呢。孩子需要避免形成错误的假设,因为不是通过输入中的数据来避免的,所以普遍语法是生物学层面的天赋。除了习得的逻辑问题外还有智力发育的问题。
发育是语言的实时学习,它不只受到普遍语法的影响还有一些非语言性的因素,如记忆能力和大体的认知能力。习得是学习语言不受智力成熟影响而是完全依靠学习者语言官能。换言之,如果一个孩子不受智力和加工的限制,是观念上的不成熟,所反映的就是习得语言。事实上,这些因素还是起作用的。习得和发育相对应的是能力和表现,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的表现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所以,乔姆斯基的习得是理想化的。
2.发育的问题。White根据Chomsky观点,提出了对于发育问题的解决方法。她认为普遍语法从孩子出生就是起作用的,但是普遍的共性和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的相互影响,在不同发育阶段变得非常有价值的。孩子的语言能力控制他需要输入的数据的特点。孩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吸收不同的数据来和他改变的感知输入的信号的能力保持一致。这些数据成为普遍语法不同的参数。任何孩子在最理想语法中组建的临时语法能够建造他能认知的数据。
Felix提出不同对于发育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他认为White的叙述排除了在语法领域习得的阶段转变,将习得放到了认知能力发展的领域。他认为普遍语法就想长牙一样慢慢出现。其他原则是潜在的直到被激活。现存的语法某种程度上违反原则孩子就会重建语法。
3.核心学习和边缘学习。有核心学习和边缘学习两种。前者的发生于普遍语法相一致,后者需要其他精神官能并且在共性原则不起作用时起运作。虽然学习顺序并不是全都遵从标记的范围,但因为成熟的进程和官能的开发,不再是被认为一些变化特征只能通过标记理论解释的。另一个有关标记范围的可能,习得普遍规则可能会触发自动习得所涉及的其他规则。如,一个孩子发现目标语词序是V-S-O,他就可能知道这个语言有介词。
三、语言共性与二语习得
乔姆斯基研究的习得的逻辑问题大部分是从孩子开始的。然而假设发育停止,对于语言习得装置是不可能的。习得母语中利用到了普遍语法,我们就认为限制共性假说限制到了孩子。最好的证据是关键期假说是站不住脚的。成年人像孩子学习母语一样学习第二语言,虽然不如孩子学得好, 但他们也有相似的习得方式。可以认为普遍语法对于成人学习而与也是适用的。Wode认为学习的公理需要重组,使年龄,习得种类和环境不受束缚,这就被人们设想,存在以后一种“学习语言的独立原理”。二语习得要比母语习得复杂的多。因为二语习得有两种语言参与,目标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所以学习者携带两种语言知识在二语习得中:他的语言共性知识,和他母语特别的语法知识.必须分辨出母语中的规则哪些属于核心语法哪些属于边缘语法。
四、总结
“波特假说”研究综述 篇11
关键词:环境规制,FDI区位选择,“波特假说”
1 提出问题
随着经贸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跨国公司的纷纷崛起, 推动着资本向各国流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大行其道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 FDI对东道国带来资本和技术, 另一方面也给东道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各国实施环境规制政策, 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焦点。目前关于两者关系, 主要围绕两个观点, 一种认为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正相关, 一种认为两者负相关, 而本论述较为同意第一种观点, 即两者正相关, 其代表学说是“波特假说”。本论述通过对“波特假说”的文献进行梳理, 探析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2“波特假说”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 (1995) 针对环境规制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提出了“波特假说”, 严格的环境规制将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采用绿色技术的同时使国际竞争力提升, 从而增强对FDI的吸引力。
Friedman等 (1992) 研究发现美国各州环境控制不同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并无明显影响, 甚至还具有促进作用。Dijkstra等 (2006) 建立两国古诺双寡头模型, 认为当东道国提高环境税收使母国公司选择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 从而刺激FDI的流入。SPatareanu (2007) 通过对于东西欧25个国家数据研究发现, 投资国与潜在引资国之间的环境规制差异与FDI正相关。熊鹰 (2007)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中国FDI的影响, 结果发现我国宽松的环境规制对于吸引FDI有正向作用;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对于FDI有显著作用, 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引起FDI增加的重要原因。纂建红 (2007) 利用中国1985-2004的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与吸引外资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环境规制不是引起外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外资是引起环境规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波特假说”从动态角度来研究环境规制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 而以往认为环境规制的严厉程度与国际竞争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 是由于研究所多采取静态方法。如将分析置于一个动态的理论框架中, 技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都可能出现创新, 那么严厉的环境规制不会降低吸引FDI的国际竞争力, 相反可能通过创新来提升这种竞争力。尽管环境规制增加了厂商所要面对的环境约束条件和生产成本, 但这也会使厂商降低成本从而加快创新的步伐, 最终抵消新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从现有研究来看, 环境规制在不同条件下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性质和程度普遍存在差异。研究层面、FDI的投资来源国、行业类型和目标国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
3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 由于研究方法、时间跨度与数据选择的差异, 文献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 认为现有文献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较少使用空间模型进行测算
“波特假说”的拥护者多采用计量经济模型, 较少关注空间模型, 这便忽略了FDI的区位分布特征。而中国是多省市国家, 这些省市都在不断发展的, 吸引外资的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 多元回归、面板数据及格兰杰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便缺乏说服力, 而基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或基于多变量分析的结构方程对于环境规制与区位选择研究是新的开拓。
3.2 过多使用单一指标
CO2、SO2、NOx和甲烷等指标都可以用于空气质量的测度, 在对于不同产业的解释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 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高度相关性。在对不同产业进行实证研究时, 每单个指标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CO2排放更多用于全球变暖的研究, 而SO2和NOx排放则是研究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这样使用单一指标进行分析, 便使验证结果的解释力存在局限, 可通过使用综合指标赋予不同权重避免这一问题。
3.3 数据使用存在局限性
外商直接投资在省内分布极其不均匀, 这时候使用省级数据更会忽略外资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之间引资不均现象, 而且外资决策基本以城市为单位, 另外环境规制对于城市之间引资不均影响也要远大于省, 因此选取省为单位的数据不利于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应选取城市的数据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
3.4 未对环境规制与FDI两者关系作深入研究
关于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的研究均未达到一致意见, 多数研究只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判断, 较少涉及投资来源国的特征因素对FDI流入的影响。并未深入分析环境规制是如何影响FDI区位选择的, 较少关注两者的内在关系, 作用的程度以及作用机理如何都未涉及。
3.5 未进行针对性研究
虽然很多实证检验模型都试图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但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关系, 理论模型中的一些变量在实践中也很难获取。对于理论研究, 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 环境规制与FDI区位选择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文献并没有针对不同条件作不同假设, 以细化两者关系, 更应为未来研究找到适用条件, 进行针对性研究。
参考文献
[1]Wheeler David and Aahoka Mody.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 Decisions:The Case of U.S.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2, (33) :57-76.
[2]B.Jaffe, J.R.Peterson, PR.Portney and R.N.Stavin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 S.manufacturing:What does the evidence tell us?[J].Economic Literature1995, 33 (1) :132-163.
[3]吴玉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规制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 (4) :111-116.
[4]Porter, M.E.and C.vander 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te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 73 (5) :120-134.
[5]Friedman.What attracts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Evidence from branch Plant 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2, 32 (4) :403-418.
[6]Dijkstra, Mathew and Mukherje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n Incentive for FDI[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19 (38) :568-578.
[7]Mariana Sptareanu.Searching for Pollution Havens: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 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Development.2007, 16 (2) :161-182.
[8]熊鹰, 徐翔.环境规制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 2007 (2)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