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金融系统(共9篇)
商业金融系统 篇1
摘要:目前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信贷、理财等已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 同时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服务渠道迅速发展。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出现了许多威胁系统安全的问题。如何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和风险管控, 已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关键课题。本文对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以及病毒防范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 对银行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策略,风险管理
一、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金融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主要防范的是主机、路由器、交换机等物理运行环境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同时需要防范各种自然灾害, 防范各种人为入侵及盗窃, 防止擅自操作和使用设备, 防止信息的丢失、泄露和破坏等。因此需要从基础设施、网络设备、故障处理、电磁兼容及防电磁泄露发射等方面为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和条件。
二、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银行金融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中的关键, 应根据银行金融系统网络结构的特点, 利用防火墙和路由器ACL访问控制技术、网络物理隔离和VLAN等技术, 保障系统网络各级中心之间、各级中心内部以及与第三方连接的安全。
(一) 安全手段
1. 硬件互备及均衡
网络中的关键设备, 如各级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 都要采取双机热备或负载均衡方式。同时, 为了保证系统通信的畅通, 防止因通信线路异常而引起的传输错误、业务中断等, 银行金融信息系统广域网应采用线路备份手段, 保证系统的数据传输不间断, 同时有负载均衡能力。
2.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用于控制对银行金融信息系统资源的访问, 防止未经授权而利用网络访问系统资源, 利用已得到鉴别的身份或利用有关的信息, 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实施访问权的控制。
3. 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 在外部网与银行金融信息系统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 从而保护内部系统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害, 同时具有IP地址转换功能, 以便对外能有效屏蔽网络内部IP地址,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4. 入侵检测
在网络安全管理中, 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和系统监控管理软件外, 还应使用网络监控设备或实时入侵检测设备, 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 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5. 安全审计
在银行金融信息系统中, 须设置对信息包及信息包内容监管的系统和设备, 用以探测信息包的异常来源和去向, 对信息包的内容进行检查。
(二) 网络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策略的实施要考虑到内部网络安全策略和外联机构接入的网络安全策略。
1. 内部网络安全策略
内部网络安全策略指金融信息系统内部的各种安全策略。从网络上来说, 将各系统划分到不同的网段将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所以, 在系统内可以将核心业务系统的网段与其他金融业务系统的网段分开, 将生产网段与开发网段分离。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实施访问权的控制, 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访问安全。在系统内放置Web服务器时, Web服务器与生产局域网之间实现隔离, 以保障生产系统的安全。对于Web服务器, 也要采用适当手段进行安全保护, 建立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合理利用访问控制、线路备份、网管软件、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安全手段, 保障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2. 外联机构接入的安全策略
主要指接入银行金融计算机网络以外系统的各种安全策略, 涉及与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人民银行清算系统等其他外联系统之间的网络安全。
三、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主要是指保障银行金融信息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的安全以及应用访问安全。
(一) 主机安全
主机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硬件平台, 要采取冗余备份措施, 不但可以相互备份, 还可以做到均衡负载。主机的备份方式有热备、互备、集群3种。
(二) 操作系统安全
操作系统的安全是银行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操作系统应提供用户身份认证、资源权限划分、访问控制和日志审计等手段, 保护信息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
1. 操作系统安全等级
操作系统、各业务子系统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前置机操作系统以及市、县和网点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均应达到NCSC认证的C2级安全等级。
2. 操作系统的访问权限
一是严格控制目录与文件的访问权限, 以实现对系统资源的保护;二是取消或减少局域网内主机间的互相信任关系, 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三是关闭不必要的且有安全隐患的网络服务, 如rsh, rlogin, ftp等;四是严格控制网络文件系统NFS的共享资源及其存取权限, 以防外来侵入。
3. 操作系统的用户与口令管理
一是科学设计用户组和用户账号, 合理设定各类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二是加大用户口令的复杂程度, 禁止用户不设口令或使用过于简单的口令;三是设置口令的失效期, 以强制用户定期修改口令;四是必要时可按登录时间、登录机器的IP地址、MAC地址等因素限制用户的访问请求。
4. 操作系统的安全审计
启用操作系统的安全审计功能, 定期查看各种系统日志, 如系统启动与关机日志、用户身份切换日志、成功登录与失败登录日志、定期作业日志等, 通过系统日志及时发现并排除系统安全隐患。
(三) 数据库安全
1. 数据库系统安全性
银行金融信息系统要采用高性能的主流数据库产品, 同时要注意数据库版本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所采用的数据库系统应符合NCSC认证的C2级安全标准, 应提供严格的数据库恢复和事务完整性保障机制, 提供完整的角色管理和自主控制安全机制, 要支持软、硬件容错, 逻辑备份与恢复, 物理备份与恢复, 在线联机备份和恢复等功能, 保证在发生故障和灾难后能够很好地恢复数据库或重构数据库。
2. 数据的完整性
要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完整性功能。在设计数据库时要通过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的定义, 使数据库系统拒绝接收不合语义的数据, 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应加密存储。
(四) 中间件安全
系统如果使用交易中间件, 则也应对相应的中间件产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如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交易报文加密等, 以保护中间件相关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必要时应进行中间件软件安全漏洞信息跟踪, 并及时安装安全补丁。
四、备份恢复
(一) 操作系统
主机操作系统备份的目标是:具备对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力, 满足无数据损失或损失最少、系统恢复速度最快、业务中断时间最短的要求。要加强操作系统的备份与恢复管理, 内容包括:软件版本信息、网络配置信息、磁盘卷组信息、内核参数的配置信息和用户账号信息等;要建立可引导的系统恢复介质, 确保当主机系统或操作系统故障时系统能够正确启动, 操作系统平台能够快速恢复, 并将多份操作系统备份异地存放。
(二) 数据库
1. 数据库的逻辑备份
在数据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数据库对象进行的备份, 日常进行逻辑备份的意义在于必要时可以进行“对象或行恢复”。
2. 数据库的物理备份
数据库的物理备份指在数据库关闭的情况下对数据库的数据文件、控制文件等的备份。物理备份的特点是基本与数据库操作无关, 通常可以利用现成的操作系统工具 (如UNIX中的TAR命令) 很方便地实现。
3. 数据库的联机备份
一是在数据库打开并且对用户开放时对数据库文件、控制文件等的备份, 是数据库实现7×24服务的基本成份。联机备份的优点是备份数据库时数据库可以继续正常操作, 缺点是实现起来较物理备份更复杂。物理备份和联机备份一般只对恢复介质故障有用。系统应配置专门的数据库备份管理软件及磁带库等存储设备, 以简化和备份与恢复有关的管理任务, 避免在备份时对数据库进行任何的状态设定, 并实现真正的增量备份。
二是数据库备份的目的是为了恢复, 所以在系统正式运行前, 应在测试系统上进行多次完整的备份/恢复测试, 保证系统上线时就具有第一手的数据库恢复经验。另外, 现在出现了各种新的存储技术, 可以在业务正常进行的情况下, 在短时间内对数据库实现磁盘到磁盘的实时镜像, 这样就可以灵活地设置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策略, 满足业务数据快速、完整、安全恢复的需要。同时, 在配置足够带宽、相应存储设备的条件下, 还可以实现整个数据库数据的远程异地灾难备份, 有效地保证业务数据的安全。只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购买相应的存储设备和软件, 投资较大, 有条件时可以考虑采用这种备份方式。系统数据备份的存储介质选择磁带库或光盘库来实现。
(三) 网络设备
网络中的关键设备, 如各级平台的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 原则上要采取双机热备或负载均衡方式。
(四) 设备冗余
为防止关键设备的单点故障而造成系统的瘫痪, 应对关键设备进行冗余配置:一是中心交换机、路由器;二是对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采用高可靠性的备份机制;三是将系统逻辑集中数据存储于磁盘阵列设备中, 并使用磁盘阵列技术;四是电源、空调等辅助设备。
(五)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的备份可通过操作系统和内置磁带机设备完成, 但考虑到应用软件版本更新、升级频繁, 各部分程序模块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需要保留以前的旧软件版本来保证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和高可恢复性, 应在全国中心配置专门的版本管理软件来实现应用软件备份的集中管理。
五、病毒防范
防止病毒的侵害, 发现和清除已经入侵的病毒, 是保证所有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病毒的防范主要包括技术和管理两大方面。在技术上可在系统中安装防病毒软件, 以提供对病毒的检测、清除、免疫和对抗能力;在管理上应制订一整套有关的规章制度, 提高企业员工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加强软件的管理, 不随便安装和使用软件尤其是盗版软件, 限制软盘和U盘的使用等。
六、系统监控
银行金融信息系统逻辑大集中完成后, 需要建立配套的系统监控子系统, 实时监控各子系统软硬件运行状况, 并且提供迅速、准确、可靠的故障报警功能, 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发现问题, 准确定位问题, 快速解决问题, 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及早发现、排除安全隐患。
(一) 定时与即时采集监控信息
通过定时采集监控信息、即时采集监控信息两种方式跟踪监控, 对主机系统、网络存储设备、应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运行情况和出现的故障事件在监控客户端以直观、清晰的界面进行展示, 并根据用户定制的报警策略以多种报警形式进行报警, 以通知相关责任人排除故障, 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第一时间有效处理问题”, 以保障系统可靠、稳定运行。
(二) 系统监控软件的独立性
系统监控软件不能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监控对象资源消耗最小化, 并且要有独立与生产系统的数据库或者数据库用户。
(三) 系统监控软件界面友好
系统应具有清晰、简洁、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够准确、直观地展现系统的运行情况, 对监控对象要进行分类, 能够快速访问其属性。
(四) 系统设计应遵循工程思想
系统设计应遵循软件工程思想, 采用层次化、模块化、参数化的设计, 做到层次清晰, 各模块相互独立性强, 模块间耦合度最小;可方便维护各种基础数据资料;系统应在网络传输、数据存储、应用程序等方面具有访问控制、抗非法入侵、抗病毒破坏、日志跟踪等能力, 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七、运维管理
随着银行业务信息化的深入, 各个核心业务子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都集中到全国中心, 高度集中的物理设备和各应用子系统的运行维护越来越复杂, 对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IT运行维护工作对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支撑需求, 应在全国中心建立一套集中的IT运维管理系统。
(一) 集中运维管理、监控和统一展现功能
集中的运行监控管理平台, 具有多项监控和管理功能, 在全国中心能够监控全国中心运行的各种业务子系统的运行状况, 包括应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且具有业务性能监控, 能快速定位和判断业务系统错误点, 提供集中上报故障与处理功能;具有集中监控部署于各省的应用前置机功能, 在全国中心集中监控各省中心应用前置机运行状况。
(二) 自动化监控与管理功能
通过监控软件、自动化运维软件、配置管理数据库等产品实现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IT资源的自动化监控与管理。通过一些自动化监控与管理工具, 基本实现整个IT环境的7×24小时无人值守, 达到自动化运维, 减少运维人员、降低运维成本和杜绝运维人为差错的目的。
八、同址备援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应用和数据库集中至全国中心后, 在带来业务快速响应、数据逻辑集中管理等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着系统故障点集中、应用和数据库风险集中的危险, 对银行的服务质量、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同步的同城灾备能够保证数据同步, 在生产中心出现问题时, 通过快速的切换确保业务的连续性。但是当数据库发生逻辑错误时, 同步的数据保护反而会导致逻辑错误的同步, 使得同城灾备预期作用失效。针对该问题, 应该通过在数据备份上保证一定时间差的手段来规避逻辑错误风险, 因此须使用同址备援的方式在数据库逻辑错误发生时以确保业务能够持续进行。为了保证银行业务的持续性, 提高信息系统的高可靠性, 应在本地建立同址备援系统, 用于本址保护用户数据。
同址备援技术在生产中心配置专门设备, 定时备份生产标准数据和业务数据, 并保持一定时间差, 在生产系统发生数据库逻辑错误时, 能够通过回归到上一时点系统状态, 使得业务服务能够继续进行, 并通过后期数据处理保证数据完整性。同址备援系统可以考虑使用以下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存储设备上采用快照方式, 通过定期自动操作, 实现数据库系统回滚;二是采用Oracle数据库的的Data Guard模式, 使得备援系统与生产原系统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
根据以上两种实现的技术方式, 同时考虑对数据库逻辑错误的恢复功能等需求, 同址备援系统应使用Oracle数据库的Data Guard技术实现。
九、结束语
通过对银行金融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备份恢复、病毒防范、系统监控以及同址备援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策略。在系统应用层面, 应建立完备的智能令牌身份认证系统, 实现代码口令登录与挑战应答登录相结合的双因素身份认证机制, 从技术上实现安全性和权责确定性。此外, 还应建立智能安防报警系统, 保障银行营业场地、票款、人员和金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闫树.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及若干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白丽梅.Web信息系统安全策略[J].福建电脑, 2012 (6) :44-45.
[3]叶漪.基于信任管理模型的证书安全策略测试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1.
[4]符征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11) :247-248.
[5]杨明, 郭树旭.分布式应用安全策略集中化管理实现方法[J].电信科学, 2011 (6) :94-96.
商业保理:新金融蛋糕 篇2
2013年并非只是互联网金融元年。
就在微信和支付宝甚嚣尘上地搅动传统金融市场的同时,一个服务于“20万亿应收账款”的新兴行业,正潜伏在暗处大口吞纳社会资本,并且高速成长。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委会数据显示,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商业保理企业为71家,其中,当年成立企业35家。71家机构注册资本金总额为137.91亿元,平均每家机构为19424万元。而到了2013年12月31日,全国商业保理企业数量已升为284家,比前一年底的数据增长了4.5倍,全部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超过293亿元。
“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增长非常快,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确实超出我们的预料。”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商业保理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韩家平,在北京第二届(2014)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上表示。
因贸易需求而生
保理是基于企业交易过程中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由商业银行或商业保理公司提供的贸易融资、销售账务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等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信用服务。
保理业务适应了内外贸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已成为新兴的贸易融资工具,与信用证业务、信用保险一并成为贸易债权保障的三驾马车。
韩家平告诉记者,随着国际贸易活动中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受买方青睐的赊销结算方式日益盛行,这使得信用证等传统结算方式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使用率逐年下降,而赊销的比例已经上升到70%以上。
“国内贸易更是大量采用赊销方式。目前,除了资源型垄断企业外,赊销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交易方式。”
保理,正是适应日益普遍的赊销结算方式而产生的贸易金融服务产品。
据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估计,目前国内应收账款大约有20万亿元以上。诱人的市场空间以及政策放开的力度加大,当前进入和期待进入保理行业的资本很踊跃。就已经加入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的企业来看,平均注册资金已经达到1亿元,最大的会员单位,注册资金达到4亿美元。
一方面,苏宁、通用电气、京东、中信、平安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蜂拥而入,另一方面已成立企业的增资需求也在节节加大。未来,效益好的商业保理公司再融资需求缺口显见。
就目前而言,商业保理企业中既有从事外贸、航运、工程机械的传统企业,也有电商、支付企业等新兴企业,还有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类金融企业;
从资本背景来看,内资、外资、合资外资企业都有。从服务范围来看,涵盖商业贸易的方方面面,适用领域没有行业限制。
多元的投资主体和资本背景,为商业保理行业迅速成长注入巨大动力。
韩家平说,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依然会是商业保理爆发性增长的时期。业内预测企业数会增至300~500家。
对于商业保理发展迅速的原因,韩家平回答记者,一边是体量庞大的贸易额沉淀下的节节攀升的应收账款,一边是中国金融没有完全市场化,普惠金融没有发展起来的现实状况。资金停在账面没有丝毫效益,但是一旦被搅动起来,自身就可以产生价值。
在中国,占实体经济80%体量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早已不是秘密。轻资产企业无从满足银行贷款必须提供的资产抵押担保条件,就无法与金融机构对接。
“中小微企业发展急需资金支持,需求的时效性又往往比较急迫。后来我们研究国际贸易经验,发现保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转让企业的应收账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所以现阶段,商业保理公司属于类金融企业,归属商务部管理,融资手续相对简便。”韩家平解释。
国际上,商业保理业务发展已相当成熟,业务内涵及外延界定明晰。但是在中国,商业保理行业起步较晚。“2012年以前行业发展非常缓慢,甚至不能称为一个行业。”
韩家平介绍,除了市场信用环境不佳、三角债现象普遍等外部因素,还有模式、体制、法律、财税和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使得整个行业处在自然发展状态之中。目前阶段依然还面临许多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和障碍影响着行业的壮大。如应收账款确权困难、外汇结转不畅、营业税重复征收、融资渠道缺乏、融资成本较高、再保险机制不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问题。
“但是,2014年将是商业保理规范发展年。”韩家平说。
市场究竟有多大
“商业保理是基于赊销而出现的,只要有贸易和赊销,保理就会存在。”韩家平对保理业的前景非常乐观。
2012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足,我国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周期不断延长,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风险明显加大,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
平安国际商业保理董事长张涛说,中国经济发展内在需求旺盛,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贸易,都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并希望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风险加大,这也是2012年以来保理行业快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统计,2011年,我国国际及国内保理业务量达到2749亿欧元,占全世界总量20154亿欧元的13.64%,是2001年总量的200余倍。2012年,中国国内保理业务量突破22000亿元,同比增幅15%以上;国际保理业务量突破900亿美元,再度上演50%以上高速增长的神话。2013年中国国际及国内保理业务量达到343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3.5万亿元,同比上升25.06%。
据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估计,全国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早在2012年底就超过了20万亿元。未来几年,这个数字会还会有较大增幅。商业保理业务量2013年预估能达到200亿元,2014年预估达到300亿元。
交易沉淀的应收账款越多,保理服务的市场需求就越大。
张涛说,“去年银行保理和商业保理总共才做了3.5万亿元,只是做了市场总份额10%略强。目前,银行保理是主体,剩下近90%的市场都还没有满足。”
平安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国内保理业务负责人陈旭辉说,20万亿元商业保理市场目前开发很不充分。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不论银行,还是商业保理公司,都没有办法独享,更适宜将银行的政策优势与商业保理的市场资源优势结合,携手开拓这块市场。
韩家平表示,与银行从事保理业务不同,目前商务部作为商业保理的主管部门,批准的保理试点城市在不断扩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也正在加紧制订。未来,随着审批权下放,商业保理有可能突破试点城市审批制度,代之以备案制的管理方法。
“保理行业虽然不是暴利行业,但是大资本纷纷涌进,还是看好其类金融行业的特点。佣金比例也许不高,但是业务总量一般较大,‘钱’景乐观。”韩家平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商业保理行业面临空前发展机遇。
“最后一公里”怎么迈
“探索中前行”是2014年商业保理峰会的主题,也是商业保理业在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处于初创期,尚未探索出有效的盈利模式。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未能形成成熟有效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开展的业务,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和监管套利问题,业界仍存有争议。”韩家平解释了政策出台谨慎的因由。
保理业务涉及多方当事人,呈现出业务类型多样化、法律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等特点。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表示,“商业保理行业虽然是信用服务业,但又与金融、法律密切相关,与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一样是一种特殊行业。鉴于我国应收账款转让法律制度尚存缺陷,外汇划转方面暂时缺乏政策依据……对于商业保理既要稳步推进,又要谨慎从事,一开始就要加强顶层设计。”
纵然有至少20万亿元的国内应收账款市场可供分享,但是商业保理公司想要享用国际贸易的蛋糕,暂时还不可能。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鼓励天津滨海新区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据此,天津市将保理列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200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做出批复,原则同意商业保理企业在天津可以注册。嘉融信(天津)国际保理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成立的中国第一批保理公司之一。
对于像嘉融信这样有外资股东背景和国际贸易客户优势的企业而言,“最后一公里走不了,这个问题7年来至今无解。”
嘉融信(天津)国际保理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岩告诉告诉记者,保理行业不是有钱就能做。像基金投资一样,商业保理也是有细分领域的。每个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客户储备、股东背景,涉猎最适合自己的领域,比如在国内我们主做医疗。
“因为外汇划转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不了,我们最具优势的国际保理业务只能一直在等待。成立7年,业绩为零,公司成长完全依靠国内业务。”
根据王岩的解释,中国的国际保理业务现在为银行垄断。商业保理公司想要分羹,必须通过与银行合作,流程手续、效率效益先不说,银行普遍热爱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一般是不予接受的。
招商银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任贤良提供的数据,佐证了这种政策倾向不同带来的差异。
对比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分别提供的同期数据,记者发现,至2013年12月31日止,中国从事保理业务的银行会员为25家,同期从事商业保理业务的公司会员284家,约等于1:100;而就业务量而言,银行国内保理业务量为2.5万亿元,商业保理业务量200~300亿元,约等于100:1。国际业务不具备列项对比的基础。
与国内对保理手段的认知陌生形成反差,自2008年起,我国的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和国内保理业务量折合人民币已经达到2.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王岩说,“我们特别希望国家外汇管理局能够尽早出台针对商业保理的政策文件,为人民币换汇提供司法解释。我们相信政策放开是迟早的,现在的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客户的积累上。一旦政策放开,不受银行重视的众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就是我们的服务目标。”
中国的保理市场究竟有多大?可以这样说,在20亿元显见的蛋糕之外,还有一块更大的被冷冻的市场,亟待政策予以化冻。这块被冷冻的市场究竟有多大,现在根本无法估量。
有关人士评价,保理行业是兼具多种属性的行业,涉及到政府很多部门,工商、税务、商务局、外管局等,还需要政府各部门联动协调,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山东的机会在哪里
自2012年6月商务部同意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以来,中国的商业保理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商业保理试点也在多个区域逐步放开。
2012年9月,商务部批准重庆、苏州两个城市作为商业保理第二批试点,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成为目前中西部唯一的一个商业保理试点;同年12月,同意港澳投资者在广州、深圳两市试点设立商业保理企业;此后,北京、浙江、河南、辽宁等地区陆续被批准成立商业保理试点企业。
查询行业权威统计数据,除了经营保理业务的银行机构,目前,山东全境没有一家商业保理公司注册成立。
2014年2月13日,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青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作为山东经济基础最好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无疑是贯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金改路线图的重要战场。口岸优势、外贸优势、胶东半岛城市群领军优势、对接日韩的区位优势,以及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建设龙头城市的政策叠加优势,又使青岛必然承担起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的金改破冰者角色。
对于山东市场,王岩形容:“山东企业质量好,出口企业多,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政策。”类金融行业的发展不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这么简单,政策的空间、弹性、对灰色地带的边界认定,以及一个区域具不具备开展创新金融业务的资格,都非企业层面所能触及。
据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前山东不少企业正在向机而动,期待下一步政策落地,会惠及山东,并为此而积极筹备。
而在山东上层,金融背景深厚的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国家两会上的发言很能代表山东的声音:“我们的财富管理手段还是很不适应的,需要加快发展,这有赖于专业技术和人才,欢迎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进入山东、青岛,在可能的情况下,欢迎各国银行进入。”
其实,早在2006年时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就曾透过媒体公开他的金融理念——创新不足是金融业最大风险。而今,开放性更加彰显,但高端金融人才储备不足,或许会成为郭省长在山东施政的最大掣肘。
事实上,“试验性”既是青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题中之义,也是青岛、乃至山东金融破题的最大红利。但是现在从文件看,很多内容还是停留在“在现有金融框架下”。
商业金融系统 篇3
近年来,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 已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主体——商业银行, 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在已有的“订单、预付款、货押、应收账款”等供应链金融标准业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 如针对贸易时点变化产生的订单转应收、预付款转货押、预付款转应收等。新的金融产品功能的实现, 离不开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笔者就面向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2 系统设计要求
2.1 满足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要求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供应链主体参与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契约责任而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对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 或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人为原因造成信息传递错误而引发的风险。
信息系统的设计重点在于对操作风险的控制。
当然, 操作风险的防范可以通过增加操作成本来实现, 但会影响业务的收益性, 而有些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法根本无法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所以, 设计具有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功能的信息系统成为必然的趋势。
2.2 满足供应链节点企业多样化、定制化服务要求
目前, 商业银行为了满足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多样化、定制化服务要求, 越来越多地关注于供应链金融产品未来的组合和延伸, 但是这些金融产品的组合方式和延伸程度是商业银行无法预计的;除此之外, 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 对于商业银行服务的响应速度与贴切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有效支持各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2.3 满足不同产业链风险控制点差异化要求
目前, 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业务空间, 其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服务对象已不拘于某一条产业链, 导致银行可能会面对业务操作流程相同但风险控制点不尽相同的现象;此外, 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处于强势地位, 银行不得不为满足其个性化要求而为其提供专门的特色服务, 这些都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配置及参数设置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满足参与方众多、业务流转复杂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参与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保险公司等。对外, 商业银行不仅是资金供应方, 而且需要通过电子银行渠道与多方进行对接;对内, 银行内部如业务、风控、会计、法律等多个部门需要协同工作完成包括贷款、汇票、信用证、保函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融资任务。这就要求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一方面能实现与各类渠道系统 (网上银行、银企直联、B2B平台等) 进行无缝衔接的功能;另一方面能顺利完成与行业信贷系统、核心账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票据业务系统、数据仓库等系统成功对接的任务。
3 系统整体应用架构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以提高银行业务操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为目标, 以平台化为理念, 并采用模块化结构, 一方面满足现有业务的需要, 同时提供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以有效适应业务的持续创新发展。
整体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平台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台账处理、业务操作、额度控管、账务处理、统计分析电子化和自动化, 以融合供应链贸易特征的专业化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业务风险。
4 系统管理功能概述
4.1 机构管理
用于对使用系统的所有机构进行设置、维护。系统结构设置包括总行、管理行、经办行三大类, 各类机构为逻辑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受理、处理单位, 并通过该机构业务的处理并完成相关后台业务联动。
4.2 用户管理
根据业务需要, 系统设置不同类型的用户, 以便于对各类用户进行业务授权、增加、修改和删除处理, 保证业务交易的安全、稳定运行。系统的用户按机构的设置分为系统管理员、总行业务综合管理员、分行业务管理员、经办行业务操作人员、业务复核人员、经办行业务管理人员几类。
4.3 权限管理
系统的权限管理分为机构权限和用户权限两大类。机构权限大于用户权限, 即某机构需要先设置机构权限, 再根据本级机构的权限范围设置用户权限。权限的分类以供应链一期业务各项产品及相关功能支持为准。通过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 对每个用户处理业务种类、限额及岗位角色进行定义, 形成与操作授权级别相对应的业务系统角色, 体现岗位分工, 控制操作风险。
4.4 基本参数管理
参数管理包括国家/地区、币种、节假日、业务产品代码及业务管理所需的其他一些参数维护。相关参数资料与核心系统保持一致。
4.5 多语言管理
多语言管理负责为系统提供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等多国语言的管理和转换。
4.6 批处理管理
批处理管理负责建立一个集中的批处理框架来统一处理系统日终与换日过程中的工作内容、顺序和数据交换方式。
4.7 日志管理
日志管理负责集中记录系统运行和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操作记录、修改记录和失败信息。
5 系统业务管理功能概述
5.1 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负责对客户的相关业务信息和客户账户进行管理。系统的客户包括卖方客户和买方客户两个部分。其中卖方客户信息一般在总行信贷系统 (或ECIF系统) 中已经存在, 买方客户通常有一些不是银行的客户。为此, 系统的客户信息需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 (1) 卖方和 (或) 买方企业是银行客户, 可直接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 (或ECIF) 导入。 (2) 卖方和 (或) 买方企业不是银行客户, 直接由供应链系统录入并同步到ECIF系统当中 (具体处理方式视银行的客户信息管理规则而定) 。
5.2 合作机构管理
合作机构管理负责对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合作伙伴 (例如保险公司、物流公司、第三方担保公司、合作保理商等) 的基本信息、账户、额度等进行管理。
5.3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主要负责对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合同以及客户相应贸易合同进行管理。其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合同主要管理的信息内容包括额度、期限、业务品种、收息方式、收费方式、交易对手等等。客户相应贸易合同主要涉及的信息项目包括贸易标的物、交易金额、付款方式、交易期限等。
5.4 利率与汇率信息管理
系统的利率和汇率信息在银行的核心系统中已经存在, 系统直接从核心系统获得利率和汇率信息。
5.5 费用管理
系统的计费方式需要以参数化的方式依照应收账款金额的一定比例自动计算管理费;系统也可依每笔转让业务的发生, 收取处理费;系统还可在融资时按一定比例自动计算融资手续费。
5.6 风险监控与预警
风险监控与预警功能是指系统可以根据业务管理需要定制和配置相应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可以在操作或管理人员的首页中集中分类展现, 以便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业务预警经处理后自动解除, 也可以人工解除, 人工解除应具有单笔和多笔解除的功能。
5.7 额度管理
系统的额度类型分为授信额度和交易控制额度 (属于操作风险控制方面的限额管理) 两类。一般授信额度包括对卖方客户的保理融资额度、对买方客户的信用风险担保额度、对保险公司的授信额度;交易控制额度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独有, 在银行其他系统没有相应信息, 这部分由系统的额度模块单独管理。对于授信额度, 纳入银行客户一般授信额度管理体系, 系统可通过信贷管理系统获得该额度。交易控制额度包括对买卖方的关联额度 (按照不同业务品种细分为:关联融资额度、关联信用风险担保额度、关联风险控制额度) 、对买方企业的风险控制额度 (有追索权情况下, 控制风险集中度) 。
5.8 业务台账管理
系统需要具备完整的台账管理, 记录所有交易构成和交易信息, 并通过台账管理为会计账务处理提供数据, 为统计查询提供数据, 为业务流程管理提供数据。系统的台账需要联动发票管理, 以发票为单位根据交易构成进行业务台账记录。
5.9 会计账务管理
系统的会计账务处理包括:保存和设置会计科目;建立和保存账务处理模式实时出账;联动核心账务系统进行连机实时上传账务, 实现连机放款、还款等操作;联动额度管理支持额度扣减和还原;联动会计凭证适时打印会计凭证;根据设置进行月、季、日提列, 包括计提、摊提等。账款管理需要支持当日冲正等处理。
5.1 0 争议管理
争议管理需要包括争议设定和争议解除两个部分。当发生争议时,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争议设定设置争议, 并选择冻结处于争议中的客户的相关授信额度或限制客户相应的交易, 或根据业务管理提示进行追偿要求。当双方协商并处理完争议后,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争议解除来解除争议设定并释放相应被冻结的额度或对客户的交易限制。
5.1 1 押品管理
押品管理负责对客户项下的相应抵质押品 (如动产、应收账款等) 进行信息记录、价值估算、所处状态等管理。
5.1 2 价格管理
价格管理负责记录押品相应的市场价格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更新。
5.1 3 业务流程管理
系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是基于商业票据 (发票、订单、仓单、提单等) , 并对该票据项下发生的历史交易进行状态标识和汇总。同时, 系统有权限的人员可以查询到对应商业票据下的所有交易记录, 包括交易时间、交易金额等。
5.1 4 逾期管理
逾期管理主要是对融资款的逾期管理, 逾期管理可以按照管理规则的约定实现设置逾期处理方式, 也可以由人工手工操作进行逾期状况变更。逾期管理, 一方面需要支持会计账务处理, 形成逾期后的账务和会计科目;另一方面, 逾期后的账务处理模式也要发生变更。例如逾期前还款原则为先息后本, 逾期后为先本后息等。
5.1 5 日终管理
日终处理为每日结束后的系统批量处理, 日终管理要求日终的处理时间可以参数化配置。换日管理是在日终处理后下一日的凌晨进行的系统批处理操作, 换日处理要求换日的处理时间可以参数化配置。
5.16 信息查询
信息查询负责建立相应的信息检索功能。
5.17 报表管理
报表管理负责按照管理和业务流程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报表信息, 包括客户回单、通知书、统计分析报告等。
5.18个人工作归集
个人工作提醒功能是按照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复核人员等各系统用户的权限和职能将该人员所需要办理的工作集中起来, 并集中展现在系统的主页上, 各级操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个人工作归集看到自己需要处理的工作。
摘要:近几年来,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业务创新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为满足顾客要求, 商业银行推出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 新的金融产品功能的实现, 离不开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本文从系统设计要求、系统整体架构、系统管理功能和系统业务管理功能等几个方面对面向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设计做了说明和介绍。
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探析 篇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探析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不断深入多领域的金融服务,全国股份制银行发展和扩张如火如荼。城市商业银行在个人和国内企业金融服务领域,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技术设备竞争,转变为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
一、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I)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2)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3)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金融创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优势,走一条符合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特点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着力点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金融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助力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具体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创新的着力点主要在以下领域:
1.着力服务流程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应以“流程再造”树立新型组织观,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在需要时应超越现有部门限制。一是进行流程重组。二是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三是实行业务流程差异化。
2.着力金融服务意识创新。人是影响服务质量的第一要素,服务意识的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前提。一是改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二是改变“银行独赢”的服务观念,树立“银行客户双赢”的服务理念,在服务产生的价值理解上要发掘深层次的内容。三是改变“僵化静态”的服务观念,树立“搞活创新”的服务理念,在服务的空间上扩展。
3.着力金融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谁的产品的首先得到客户的认可,谁就占领了市场。商业银行可以从三方面采取产品创新的措施。一一是改进。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再加上客观环境的不斷变化,金融产品总不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对现有的产品不断进行改进、优化、升级,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二是移植。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发明前所未有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创新,可是当自己没有,又不违背知识产权原则的前提下吸取别人经验,针对自己的情况加以完善,这种创新就是移植。移植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其它地区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但移植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应该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改进式的,否则还不能称之为创新。三是创造,创造就是独创出别人尚没有的服务产品,从整体看,创造才是创新的根本,也是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谁能发现和解决客户需求更早、更快、更周全,谁就能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赢得市场。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策略
1.强化体制创新。体制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决定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和发展绩效。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决策迅速、机制灵活的特点,构筑与创新活动相匹配、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创新体制,通过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建立一种网络化的管理模式,是现有的规划、程序标准有自由创新的空间。同时,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考虑增设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如成立创新研究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机构,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创新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金融新产品,促进业务发展。
2.强化结合市场定位的金融创新。一是要贴近市场。通过加强对中小企和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差异性,进行多种形式广泛的市场调研,挖掘和分析中小企业和市民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贷款产品和采取个性化服务措施。二是要通过信贷产品进行优化组合,进行流程再造。要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流程,精心设计信贷审批模式,简化企业申请和银行审批的程序。三是要变革激励机制,增强产品创新的内在动力。针对中小企贷款,要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团队,建立起对中小企业客户经理的有效激励机制。
商业金融系统 篇5
对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一般来说, 因为突然的, 通常难以预期的事件导致金融市场信息错乱, 使得商业银行普遍难以有效进行融资 (Mishkin, 1995) 。当然, 这一突发事件冲击的是整个银行、金融、经济体系, 而非单个或者其中一些机构 (Bartholomew et al.1995) 。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正存在着众多风险源。这些高度不确定性的潜在风险源之间拥有着极强的内在关联共生性与自适应性, 一旦有触发因子冲击这一高度不稳定的商业银行系统, 中国银行业将极有可能再一次面临重大危机。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理和演化模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黑箱问题”,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逻辑和传导机制都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复杂系统理论为刻画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逻辑与传导机制提供了分析框架和基本思路,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商业银行能否充分识别系统性风险源、商业银行能否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金融监管能否防控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能否提高社会效率这四个假设进行分析与检验, 对于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与传导机制, 对于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系统稳健性, 以及提高政府管控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认知
金融行业相较于一般行业更易导致系统性风险 (Bullard, 2009) , 金融机构通常需要维持较高杠杆进行经营, 同时大多数金融机构还要面临资本与负债的期限匹配问题, 这些都使得金融机构相较于一般行业的部门更加脆弱。在这些金融机构中, 商业银行体系在面临左尾风险时往往更加脆弱, 并更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 (Rajan, 2005) 。当然这并非仅仅归因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 更因为商业银行体系本身就是流动性创造与回收的重要环节。当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面临左尾风险时, 流动性危机伴随着股票暴跌, 这些机构很有可能灾难性的变卖资产或者等待政府纾困, 但只要商业银行能够在此时维持良好的资产负债表, 同时有意愿向这些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 危机就能有效地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并与实体经济隔离。但若商业银行面临左尾风险时, 市场的恐慌将不仅仅导致资本市场的价格暴跌, 银行间的流动性紧缩、信贷紧缩甚至整个货币体系的紧缩, 单个商业银行的尾部风险将因此引致该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危机, 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商业银行体系是具有不良结构的复杂系统。商业银行体系构建复杂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首先, 商业银行机构内部、机构之间以及机构与外部环境等都具有及其复杂的结构和联系;其次, 该体系中的参与人在事实上广泛存在有限理性以及非理性的行为与利益博弈。同时, 在系统演化过程中, 系统与外界不断的交互过程更增加了系统的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主要有生成、传导两个过程, 针对系统性风险生成的不同过程, 商业银行和政府也都拥有相应的策略, 来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控与监管有效性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传导机制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重要特征, 随着现代金融体系更加复杂, 系统风险源冲击系统后所造成的演化与放大, 使得现代金融体系面临着极其复杂却又难以预见的冲击。BaselⅢ协议虽已提出了商业银行不同业务条线之间的风险相关性, 强调多元风险集中化度量。但仅仅认识到风险相关性, 而不能正确认识各类风险的内在相关逻辑, 难以在现代金融体系这样的开放式复杂体系中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
一般来说, 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突发自然或政治事件、金融机构以及政府 (Taylor, 2009) 。本文在理性假设和排除政府干扰的基础上, 研究风险源于商业银行内部情况下, 商业银行对内部极端风险生成、商业银行对风险银行间传递以及政府金融监管有效性这三个问题。
H1:商业银行极端风险能否可控?
从风险源来说, 商业银行内部的极端风险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动因。因为商业银行本身具有一定的防范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 而只有当极端风险造成巨额损失使得商业银行陷入支付危机时, 银行间的违约瀑布以及 (或者) 市场恐慌导致的流动性紧缩才会成为现实。商业银行风险系统是极其复杂的, 从截面上看, 多重风险源的共生关联, 使得商业银行机构内尾部风险的风险源几乎不能有效的分解, 边界也难以划定。从时间轴上看, 由于风险体系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 风险源自身也会不断地根据环境进行调整。 (图1)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Holland 2000) , 虽然商业银行内部的风控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和过滤大量的潜在风险, 但由于风险源具有高度的自适应性, 新的风险源通过对新的内、外部环境的反馈, 达到难以识别的状态。
风险源在自适应与交互共生过程中, 其潜在损失会通过一系列传递过程进行放大, 同时不确定性也进一步提高。从混沌学角度来看, 风险源具有初始条件敏感性, 细微的初始条件变化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Rosenberg et al., 2006) 。
在漫长的经济周期中, 商业银行经常会遇到极端风险, 甚至造成危机。新的极端风险的突发冲击的性质、投机的对象、信用扩张的形式、欺诈者的创造性、引发风云突变事件的性质等 (Kingleberger, 1978) 与之前的极端风险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基于历史极端风险与危机上的风险管控措施, 无法有效防控新的极端风险。图1正是从适应性演化这一角度刻画了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控对于商业银行极端风险的生成是无效的, 多重基于经典风险防控理论的相关技术的风险防控线, 就像一个筛子, 能够过滤掉大部分风险触发因子,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被过滤掉的触发因子, 则就可能演化成潜在的尾部风险, 甚至变成危机。而当危机发生后, 即使相关机构与部门针对这一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于之前失效的风控技术进行改进, 新的触发因子以及尾部风险却会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对新的风控技术进行冲击。
因此, 由于触发因子生成风险源过程中, 由于其关联共生以及自适应不断调整, 商业银行难以识别并加以管控。
H2: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能否可控?
商业银行内部造成的极端风险, 具有两类传导渠道。第一类是银行间支付传导机制, 由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广泛的支付关系, 当一家商业银行面临支付危机时, 商业银行就会违约, 那么其他商业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 如果这些商业银行的拨备与自有资本也难以覆盖因违约发生的现金短缺, 违约就会继续, 于是一个支付违约的传递过程就此形成。在一个传递链中, 即使是经营稳健的银行也会面临破产的危险。而对于那些拥有足够资本抵御支付违约的银行来说, 它们也会因此约束自身财务杠杆, 那么这一消极的因素, 也会使得传递过程得以继续!第二类传导机制则是出于市场参与者的恐慌。在市场恐慌之中, 市场相关参与者将具有良好支付能力的银行从存在支付危机的银行中区别出来是非常困难的 (Kaufman et al., 2003) , 参与者通常只能通过采取更加谨慎的措施如收缩流动性、降低杠杆来提高自身风险防控的能力。在市场参与者都是风险厌恶的前提下, 当市场出现负面信息, 信息瀑布就会发生, 从而形成羊群效应 (Schwarcz, 2008) 。
商业银行体系传导存在于单个商业银行外部, 商业银行并没有能力去防范危机在银行-银行之间, 银行-市场-银行之间传递。
H3:政府监管能否有效管控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正如前文分析, 商业银行并没有能力有效全面地识别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源, 并控制风险在银行间的传递。同时, 从社会利益论的角度来看, 单个商业银行的行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负外部性”, 而这些行为造成的风险却是由整个社会承担的。因此商业银行并没有足够动力去识别这些触发因子, 并在银行间传导过程中去阻碍风险在系统内的传播。市场的恐慌会促使商业银行出于提升自身安全边际的考虑而紧缩流动性, 这势必加剧市场恐慌, 导致更严重的危机 (Kingleberger, 1978) 。
商业银行危机具有自我形成机制, 必须依赖政府监管来维持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政府在动机和能力上与商业银行具有极大的差异。首先, 盈利并不是政府的最重要的动机。以社会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 往往具有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动力, 这与商业银行有显著的不同。政府的监管与干预往往能够从更理性的层面来管控系统性风险, 特别在传导过程中, 政府会在纾困成本与系统性危机的灾难中进行合理权衡。同时, 政府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也更强。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运行, 利用自身强大的财力与最高级别的信用, 来解救出现危机的商业银行, 甚至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释放流动性, 缓解市场恐慌。
当然, 政府监管同样不可能消除系统性风险, 在风险生成过程中, 政府无法掌握商业银行内部运营机制的全面信息, 难以有效识别极端风险源。在风险传递过程中, 政府的纾困机制通常会造成商业银行对政府的依赖, 形成道德风险, 不利于商业银行自发的风险管控建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和传导两个环节, 结合复杂系统理论, 从动机和能力两个角度, 研究了商业银行与政府识别、防范、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 得到以下结论:
(一) 商业银行虽然能够识别大量的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源, 但是出于复杂系统自适应性和关联共生性特征, 商业银行并不具备完全识别和防控商业银行内部极端风险的能力, 而极端风险正是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风险源。
(二) 商业银行不具备防控商业银行间风险传递的能力与动机。商业银行如果自身出现支付危机, 则造成银行违约瀑布是难以避免的, 同时, 商业银行也没有能力去遏制市场的恐慌, 从而影响储户和其他银行释放流动性。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人, 也没有动机去防控银行体系的风险传递。
(三) 政府具有能力和动机去防控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风险在银行间的传递。但政府同样无法有效识别风险源, 并防止银行出现道德风险, 这就降低了银行提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主动性。
根据以上结论, 提升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沟通, 在风险生成环节上, 将银行自主防控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充分认知风险源自适应性和关联共生特征, 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在风险传递环节上, 加强政府控制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防止违约瀑布和市场恐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小年.从来没有救世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
[2]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 (第四版) , 中译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霍兰J H.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4]Kaufman, G., Scott, E..”What Is Systemic Risk, and Do Bank Regulators Retard or Contribute to It?”The Independent Review, 2003 (03) :371-391.
[5]Rajan, R..“H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er”, IMF Working Paper, 2005.
商业模式PK金融危机 篇6
《中国商贸》:对于当下这场商业公式与金融危机的PK, 您如何看待?
王璞:大家都在想创新, 想一个好的商业公式, 来帮助企业走上快速成长之路, 首先我很同情大家, 想出商业公式不容易, 可是想出以后, 第二个问题更苛刻, 你这个商业公式如果需要冒风险的话, 这个风险你能不能承受得了, 是不是会波及大家, 这个大家指的是所有人, 包括上下游、消费者、员工、股东, 包括社会。
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这次华尔街金融危机, 它引发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而这个房地产次贷危机的产生, 就是银行为贷不起款的穷人贷款买房:假说买不起房的穷人是A银行是B, 银行B为A贷款, 那么B也不傻, 明知道A还不起款还要贷给他款呢, 因为B去找了C, C是为银行做担保的担保公司, 这时D就出现了, 它把C的这些担保打了一个包卖给了E, E是老百姓、消费者, 那么D就是华尔街的风险投资家, 或者是银行家。
所以你看这里头的C和D就用的是金融创新, 而这整个链条就叫商业公式创新。在这个商业公式里头, 这个创新太聪明了, 因为它把买不起房的A给它创造了巨大的需求, 商业公式首先要创造需求, 商业公式为了满足而存在, 所以在这里面C和D迅速做大了, 所以担保公司繁华了, 投资银行也繁华了, 整个链条好像也很繁荣, 一片繁荣。
这个商业公式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做的, 集合了最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从而获取暴利, 使投资银行迅速做大, 这就是商业公式, 否则投资银行怎么发展得那么大呢, 几百亿资产, 就是它在这里边成功了, 这个商业公式不可谓不成功。可是他想到了这个商业公式带来的风险是什么了吗?他们肯定知道有风险, 可是他们不会管这个风险, 他给政府、社会和老百姓带来了风险, 可是他不会负这些责任。
这就是天才式的模式, 但是我们就要问到底有没有天理, 所有商业公式一定是聪明的大脑创造的, 但它同样可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中国商贸》:有一种说法认为, 在金融危机之下, 一个公司市值的下降并不是代表企业价值和商业公式的崩溃。但同时, 随着危机的蔓延, 一些模式单一的企业已经出现了问题。我们在采访中一些企业的经营者表示, 现阶段的经营状况令他们困惑。对于当前形式下, 企业的商业公式适合与否, 是否应该坚定地坚持, 还是该积极调整, 其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王璞:首先我认为任何商业它都对商业环境有要求, 任何一种商业公式它都把环境作为它存在的前提。但是现在这种所谓的冬天来了, 大家也没有必要怀疑自己的商业公式,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这也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而“你的商业公式是不是能够适应四季”, 这是我最新研究的课题。春夏秋冬四季、经济的高峰与谷底, 这都是经济的自然规律, 你不能跟它抗衡, 也不能寄希望于它没有。因此你的商业模式是否想到了这些, 如果你没想到, 你就不配是一个企业家。所以在这个时侯, 依赖天暖和才能生存的商业公式应该反思了。
第二就是天冷的时侯, 也可能诞生一大批商业公式, 这种商业公式也要想想天暖的时候, 你是不是被热死。
《中国商贸》:金融危机无疑在考验企业商业公式的抗衡能力, 展望2009年, 企业如何才能优化并强化商业公式?
王璞:我觉得商业公式很重要的是在内功, 内功是最好的抵抗商业周期的一个武器。内功就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就是别人不容易替代模仿和学习的, 能够帮助你的企业度过春夏秋冬的。这是一个动态的, 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 应对环境和资源状况, 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 并不断地提出战略举措, 这就是企业家的动态战略能力。
第二个是企业的文化力, 企业的文化力是过冬的最好的棉袄, 是廉价的特殊材料做成的棉袄。
第三个是人力资本, 人不仅仅是成本, 还是资本, 要把人本看得比资本还重, 这是第一理念, 第二你要能够吸引人才, 保留人才, 使用好人才。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比如说有没有合理的绩效指标, 有没有合适的薪酬结构。比如说你是不是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 当你培训的每个人在成长的时候, 他创造的价值有多大。一个经济危机算什么呀, 当围绕战略、围绕文化、围绕人本这些你都做到了, 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令别人没法学。所以说现在是练功最好的机遇, 因为有些内功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能练成的。所以现在咱们一定要利用这个环境, 抓住这个机遇, 这是练内功最好的机遇, 抓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机遇。
《中国商贸》:金融危机亦是一把双刃剑, 在您看来, 企业是否有可能抓住机会筹划在行业洗牌中变成胜者?
王璞:比如说面对金融危机北大纵横拿出了几个举措, 第一在这个时候人事部专门增加了一个招聘主管的岗位, 趁着这个危机的时候专门拉人。第二把所有收入最低的人员, 全部涨500块钱基本工资, 受惠率达到整个北大纵横员工数的30%。为什么这么做, 是在给他们传递一个信息:公司是在想着他们, 意味着他给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报个信, 当他们周围人都在面临降薪、裁员的时候, 公司告诉他们, 不要慌。第三个举措, 加大培训。之前我们都是内部培训为主, 都是签约导师来培训。现在我们加大外部讲师培训, 每周一次, 按照一小时一千至三千付费, 而之前内部讲师培训是不用收费的。这么做, 第一给讲师一个触动, 在这种情况下, 不是削减而是增加培训, 但最主要的是给员工的学习成长增加机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当有一天危机过去的时候, 提高能力、增加杀出去的机会。
这么做, 它跟实力有关也无关, 因为大多数时候你这么做不是因为你有实力, 是因为你觉得这么做对而去做。不能说跟实力绝对无关, 只能说与实力相关。最重要的还是商业公司应该未雨绸缪。
《中国商贸》:关于上市or商业模式, 谁更重要这个问题, 一直都存在争议, 那么在您看来, 二者孰重孰轻?
王璞:不同的商业公式有不同的侧重点, 有的商业公式就是比较依赖资本, 资本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比如如家。如家的商业公式是什么呢, 它首先进入细分的市场定位, 它定位的是酒店、中档酒店、商务人士, 而不是旅游人士。这是三个细分定位, 第四点是商务人士的核心需求, 作为商务人士的核心需求是希望能很方便地上网, 这个如家做到了, 这是如家的战略选择。那么战略选择确定以后, 它通过连锁的模式来扩张, 这是它的第二个模式。再一个就是它也需要资本, 它去找风投, 找完风投以后到美国去上市, 这是它融资的模式, 它是长融长投, 这就是如家的战略模式, 在如家的这个战略模式里头, 第三点很重要, 资本的力量很重要, 那这两个孰轻孰重, 商业公式和资本的选择, 如果它上不了市了, 那利润就少了很多, 但是反过来讲, 当它上不了市的时候, 它拿不到这个钱, 别人也拿不到这个钱, 那它的前两个战略模式就可以做成它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急于拿钱, 拿钱以后它可以做到一百家, 一千家, 它拿不到钱的时候可以做十家做五家, 它也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做细做透, 做内功, 而不是扩张。
商业金融系统 篇7
一、目前我国金融发展的概述
时代的变迁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也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有了深刻的变化, 不仅仅是金融本质和内涵的变化, 更是包含其结构、功能以及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转变。金融由过去行业性、中介性以及单一服务性的系统转变成了一个拥有复杂功能和影响的巨大系统, 巨大的变革正在世纪初的这十多年里悄然发生。
首先, 是从金融部门和科目来看, 在互联网科技的兴起和融合之下, 原来的体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不仅仅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担保、风投、私募等模式, 更从其中拓展出了众筹、小贷、理财基金、P2P网贷等等。这类金融科目的丰富不仅是金融产业分工的逐步细化, 更是金融体系的繁荣和发展体现, 对于经济而言存在一定发展助力。因为究其实质, 金融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体系。
其次, 从金融交易工具种类来看, 除了传统的纸币通货、本票、汇票、存单以及商业票据等交易媒介之外, 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大批包括移动支付终端在类的互联网支付工具, 例如:支付宝、余额宝、比特币等电子货币在传统的金融市场树立起了改革的大旗, 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不论是种类上、数量上还是市值规模都实现对传统交易媒介的超越, 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交易最为频繁的金融工具。
最后, 从金融功能来看, 资源配置逐渐成为金融核心功能, 是除了货币资金的融通与借贷之外所发展出来的, 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和衍生出的经济调节、风险规避、风险交易、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等传统金融所不具有的功能, 这也进一步使得现代金融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变。
因此, 传统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得到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
二、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相互关系
1.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是对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所服务的一种金融力量, 是为了保障我国综合国力发展而支持其中薄弱环节的社会维稳力量, 在我国不少的国计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 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对外贸易、“三农”、中小企业融资和保障类住房等方面。这些领域大多数是商业性金融所不愿意涉及的方面, 其中大多都具有所需要的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和利润低等特点, 但每一类项目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生状况, 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也将投资用于灾后重建、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等领域。
2.商业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处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之下, 但是更多的是运用市场法则对资源和资金进行合理化引导。现阶段,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商业性金融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所涉及的服务领域也十分广泛。从具体实践来看, 短期资金融通 (以工商企业营运资金贷款为主) 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导, 而长期资金融通 (以股权资金筹集及长期债券发行为主) 则以金融市场为主导。
3.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主体和目标上的不同, 因此也衍生出了不少的区别, 例如:业务宗旨、运行机制、资产与负债、监管的主客体等。但是,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 政策性金融仍旧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短时间内, 其作用和功能也是商业性金融所无法取代的。同时, 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不但要对我国的政策性金融进行突出和明晰, 防止与商业性金融混淆, 还要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发展, 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除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外, 还存在合作性金融 (例如:众筹) , 这三种金融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金融制度,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存在不同的本质。有着本质不同的金融组织形态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系统架构。该架构通过相关金融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来配置金融资源, 作用于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构成一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金融制度。
参考文献
[1]贾康, 孟艳.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基本定位的再思考[J].财政研究, 2013, 03:2-7.
[2]白钦先, 文豪.论三维金融架构--哲学的人文的历史的与经济社会综合视角的研究[J].东岳论丛, 2013, 06:42-54.
商业金融系统 篇8
一、金融风暴对金融消费行为的影响
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影响的不仅仅只是金融体系, 美国的就业和消费市场等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冲击面也在加大, 如中国有的制造业企业因为出口萎缩面临倒闭, 失业人数增加, 在消费者市场, 由于投资金融、地产等的消费者经济受到影响, 消费者对中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量也在减少。在金融行业, 金融风暴对消费者金融消费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卡消费量萎缩。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根源, 是美国无节制的消费行为、无约束的货币发行和信用卡的滥用。中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信用卡消费者大多为“月光族”, 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影响使得部分信用卡实际或潜在消费者对于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方式产生了质疑, 对于信用卡的使用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尤其是物价上涨工资未涨以及对于失业的状况下, 消费者偿还压力增大, 部分消费者减少对信用卡的使用。
2.证券金融产品消费低迷。由于接连的股指下跌, 消费者对于证券类金融产品的消费也逐渐丧失了信心, 产生恐慌心理。大部分购买了证券金融类产品的消费者投资受到严重的挫伤, 损失惨重, 不少消费者撤资抛售,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证券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因素, 也使得消费者十分担忧投资前景, 因而证券类金融产品市场大受影响。
3.贷款业务增加且从紧。金融风暴期间, 投资地产、金融等受影响较大的产品的消费者由于投资失利, 需要从银行争取到一定的贷款。而我国还受到CPI指数的影响,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从紧、银根紧缩, 银行对不良贷款的风险警惕增强, 贷款条件更加严格, 手续更加复杂, 消费者贷款越来越难。
二、商业银行可采取的策略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 中国金融业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如需要摆脱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 增加和带动内需, 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以强化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逐步化解消费者遇到的金融、房产、股市、车市等问题。而对于提供金融服务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 如何采取合适的营销措施改善消费者金融产品消费的现状, 促进金融服务, 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 提供多元化的产品
对于金融环境的变化, 消费者在不同时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次贷危机影响下的金融市场风险更加复杂和多变, 而目前, 导致金融工具品种较少, 金融市场缺乏深度和广度, 金融市场弹性匮乏, 金融效率低下, 特别是随着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 商业银行为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必须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表外业务方面进行大量的产品创新。对于金融业务可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创新, 如:
1.对金融基础业务进行进一步创新。针对消费者对信用卡业务的担忧, 首先商业银行要吸取美国银行的教训, 必须要有严格和标准的信用卡审核程序, 不能信用泛滥最终导致信用缺失, 对于审核合格、遵守信用、具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 可为其提供诸多优惠, 如针对银行的长期顾客、重点顾客可以获得红利贷款利率的折扣、VISA卡或信用卡的免年费、增加ATM机取款和POS机消费额度、银行保险箱租金折扣等相关的优惠, 以减缓信用卡客户的担忧。针对目前国外银行的破产给顾客带来的担忧可以通过为储户存款保险等方式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对于银行的客户, 还可以提供金融风暴环境下免费的理财服务, 根据顾客的年龄、收入, 为顾客设计合理的理财方案, 与客户坦诚沟通, 正确引导客户对未来金融投资的预期, 消除客户不必要的担忧, 使客户在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方案, 通过科学的理财方式获取双赢。
2.开创新业务。问题也孕育着机会。针对国内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 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以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外汇期权为代表的衍生金融工具, 为客户提供新型金融服务和一揽子服务解决方案, 切实为客户降低风险, 提高客户资金的安全性。另外, 对于不少消费者金融服务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资金周转和效益的转化, 因此金融市场风险的凸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服务创新的专业性、针对性, 切实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
(二) 提供差异化的营销组合
由于金融风暴对不同消费者的影响方面和影响程度各有差异, 针对不同消费者所产生的求廉、求利、求安全等不同的消费需要和消费动机, 商业银行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 以客户为中心, 更好的想客户之所想, 急客户之所急, 推出相应的产品、定价、渠道、人员等营销策略的组合。如商业银行可以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金融风暴下消费者的状况, 提供针对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行业企业等属性的客户更贴心的金融服务。中高收入消费者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大多减少了奢侈品、高档次商品的消费, 商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投资保值产品;针对保守、稳健消费的消费者可提供稳定回报的保险或金融产品;针对在低迷期购买房地产、汽车的消费者提供更低成本、更多选择的贷款业务等。另外, 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 目前金融服务的大部分业务定价都有着限制, 但是在制定具体定价时,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在金融风暴影响下, 客户更青睐成本低、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产品,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灵活的定价机制使自身金融产品的定价更贴近市场。同时商业银行在加强新业务品种开发以及营销体系、营销队伍、营销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 也可以改革传统的产品定价模式, 从关系定价和竞争定价法向依据顾客价值定价方法转变, 引入顾客对银行的贡献度来制定产品对不同顾客的定价。
(三) 提升服务品质
随着金融风暴和其对经济的影响, 银行的政策调整也时有更新, 顾客也期待能及时的了解政策调整的状况并相应改变理财方式。为更好的强化顾客与银行的关系, 银行的服务可以从时间、地域、内容、差异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如延长服务时间, 可以通过电话、手机、传真、互联网、电子邮件等各种灵活的方式实现3A (Anytime、Anywhere、Anyway) 的银行服务。在服务中淡化地域界限, 提供更便利、更低成本的跨地域金融服务。在内容上, 可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如提供私人银行服务、家庭银行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而言, 需要转换观念, 真正与顾客建立起合作关系和合作网络, 保持与顾客的直接接触、沟通的关系, 获取真实的顾客信息, 听取顾客的意见, 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真正建立起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导向的服务体系。
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同时一定要把控衍生产品的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必须进行有效监管。在稳健的金融政策下根据金融风暴对不同消费者的影响情况, 结合商业银行积极、适时、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有利、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能有效地保持银行的价值客户和忠诚客户, 消费者与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亦将更臻完善。
摘要:金融风暴使得全球经济放缓, 消费者的金融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改变。本文针对金融风暴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提出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金融创新和更好的服务方式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更好的实现金融服务。
关键词:金融风暴,消费者,商业银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建波, 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166-172.
[2]李志红.中国建设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师, 2008, (08) :181-184.
[3]金建培, 杨雪梅.金融创新发展及其风险防范[J].浙江金融, 2008, (09) :31-32.
商业金融系统 篇9
一、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含义及其发展历史
要对金融商业方法专利进行释义, 首先需明确它的上位概念专利、方法专利、商业方法专利的含义。专利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形式, 其中发明专利又包括产品专利和方法专利, 方法专利就是方法发明所获得的专利权。但方法发明获得专利权的条件是:它应该属于利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事实上, 传统的商业方法由于通常被划归为“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成为专利保护的排除对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不少商业方法与机器设备融为一体, 能够解决技术问题, 在整体上可以构成技术方案, 因此, 商业方法专利首先在美国得到承认, 并被授予了专利权。而商业方法专利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金融服务领域。美国的第一件商业方法专利就是授予了和金融服务相关 (一项管理金融服务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 的专利申请。综上, 可以对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给出这样的定义:金融商业方法专利, 是指在金融领域内, 对一些具有处理金融信息能力的装置或系统所授予的专利, 是商业方法专利的主要类别。
二、金融商业方法获取专利权的法律依据
判断一项金融商业方法能否获得专利的标准是把握本文论题的一个前提。在美国, 主流的判断标准是“机器或转换标准” (machine-or-transformation test) , 其含义为:如果一种商业方法与特定的机器设备相关联, 或者其将一种特定的物质加以转换, 使之具有不同的状态或成为另一种物质, 则该商业方法就可能被授予专利权。美国授予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专利权是依据美国专利分类的第705类别内, 该类别涉及金融的商业方法专利的主有11个项目。
与美国相比, 我国在对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授予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涉及计算机程序的专利申请能否获得授权的问题。我国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申请指南》指出: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外部技术数据进行技术处理;按照自然规律完成对该技术数据实施的一系列技术处理, 均属于可以获得专利权的技术方案。由于金融商业方法大多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操作和实现的, 因而这样的创新成果可以获得我国专利权的保护。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在应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国外金融机构已在我国积极申请金融商业方法专利, 这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能否善于用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自己的创新技术, 关乎我今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命运。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避免重蹈我国某些行业曾出现过的“有制造, 无创造、有创造, 无产权”覆辙, 就应早日拿起专利的武器, 保护好自己的创造和创新成果。首先, 加强自主专利开发和保护工作, 让跟风者无法简单模仿和直接抄袭企业的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 已经走在金融创新前列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当务之急是要认真检索和研究互联网金融领域中跨国金融机构的专利及相关布局, 检索了解他们已在互联网金融专利申请和授予方面的成果, 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如何布局互联网金融产业生态链上的专利。其次, 应该调查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对商业方法内容公开的程度。通过了解其金融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是否符合可专利性的条件, 进而向专利管理机关提出无效宣告请求。第三, 发现自己的商业方法专利受到侵害时, 及时采取法律手段来寻求保护。此外, 作为政府专利管理部门要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专利公共服务平台, 开展金融商业方法专利预警, 协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和完善专利保护体系。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融合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成果如果符合专利授权的条件, 大多会成为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对象, 利用专利保护金融商业方法的创新成果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掌握的竞争法宝。
关键词:金融,商业方法,专利
参考文献
[1]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商业金融系统】推荐阅读:
农村商业性金融05-10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06-06
商业银行物流金融07-0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07-23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08-07
发展商业性金融市场10-26
金融商业计划书范文10-01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06-15
商业银行金融生态环境07-06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