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基地建设

2024-11-04

生产基地建设(精选12篇)

生产基地建设 篇1

复方丹参片是我司第一主打产品,年产销量超3亿元。为了从源头控制丹参药材的质量,公司组织相关人员,邀请药学、GAP等方面的专家,对全国丹参道地产地进行考察,对丹参道地生产区域分布和区域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对各产地生产的丹参药材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进行了广泛和充分的调研。遵循“产地地道,品质纯正优质高效,资源布局和生态保护合理,药农种植加工经验丰富,政府重视,产业基础好,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原则,最终选择在河南南阳的方城,以河南农业大学中药系为技术依托单位,按照中药材GAP标准的要求建设道地丹参药材规范化产业化基地,为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生产和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绿色丹参药材。

1 发挥道地药材的资源优势,建设丹参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丹参在我国分布甚广,南起江西、湖南,北达辽宁,西至四川,广布于海拔120~1 300米的山地丘陵[1]。经调查,我国现有的丹参产区主要有:山东沂蒙山区,河南方城,陕西商洛,四川中江,江苏盐城,西藏林芝地区,还有山西、湖北、甘肃等地区[2]。道地性是我国中药产业的绝对优势,“道地药材”(或称“地道药材”)是一种品牌,是无形资产,是长期以来公众对其优良品质的认可,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珍品。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国的“道地药材”,并使之发扬光大。

1.1 方城———丹参的地道产地

《本草纲目》载,弘景曰:“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桐柏山是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之桐柏也”,此桐柏山即是方城境内的桐柏山。据南京博物馆存孤本:清《方城志》(康熙三十年修三十六年刊)载:“方城疆域之广轮,盖同古裕州,星野分之桐柏山淮水之上游,峰峦联络,溪间环绕,野多陂陀膏腴,物产桔梗、丹参极佳,乃地道之帮,医崇之上。为别丹参之良莠,好恶真伪,医者用之有据,故金代谓之‘裕丹参’。时拐河店(今方城县拐河镇),四方辐辏,抱布贸丝,药行商贾牙侩照地以时,各相贸易”。

方城古称裕州,盛产丹参,因品质优良,疗效显著,为区别于其它产地丹参而冠以地名———裕丹参。裕丹参得名于金代,鼎盛在明清,至今流传着“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的歌谣佳誉。

2003年裕丹参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丹参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

这说明方城自古以来就是丹参的适生地和道地产区。

1.2 方城裕丹参,品质纯正,质优高效

纯正优良的种质和繁殖材料是生产优质药材的物质基础。公司丹参规范化基地栽培的丹参原植物经河南农业大学中药系药用植物学专家高致明教授鉴定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为《中国药典》历版收载的正品丹参。

方城产裕丹参1991年荣获“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银质奖”,2001年获国家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丹参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和河南省“无公害产地认定”。

近年来,方城丹参GAP基地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无公害仿野生丹参生产”专利技术规范化生产的丹参,皮色红赤如丹,药材质地坚密,皮厚木质芯细,纤维少,折断呈放射性菊花状,药效平稳而有力。经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新药研究中心、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反复多次检验:丹参酮Ⅰ含量≥1.1%,隐丹参酮≥1.9%,丹参酮ⅡA≥0.35~0.55%(现行版药典标准丹参酮ⅡA≥0.2%),丹酚酸B≥7.0~9.0%(现行版药典标准丹酚酸B≥3.0%),丹参素≥2.4%,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高于现行版药典标准的近两倍,重金属和农残均低于《中国药典》和绿色行业标准。方城基地所产丹参其酯溶性成分(以丹参酮ⅡA为代表)和水溶性成分(以丹酚酸B为代表)的含量高且均衡,质量与药效俱佳,非常适合复方丹参片使用。

1.3 整合当地优越资源,建设丹参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原则选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应重视“道地药材”的地理学和“原产地”概念。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生产出绿色优良的药材产品,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淮河上游,250km桐柏山脉与400km伏牛山脉交汇于方城,在方城境内绵延100km。东经112°38′~113°24′,北纬33°04′~33°37′。方城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5℃左右,无霜期长,约221天,5cm地温多年平均15.9℃,年均降水800~900mm,相对湿度平均71%。方城,因此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药材,使方城成为盛产中药材的“天然药库”。经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方城境内现存野生中药材品种达800余种,其中重点中药材品种有127种,占《全国药材资源普查重点名录》制定的363种的35%。道地药材品种有丹参、桔梗、板蓝根、猫爪草、全虫、蜈蚣等7个品种;主产地药材有木瓜、柴胡、苍术、山楂、夏枯草、连翘、野菊花等20余种。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为方城的中药材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2006年,河南省农业厅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授予方城“河南中药材品种展示基地”。

方城山区、岗丘、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47.1%、22.2%、30.7%,形成三面环山半包围式的天然屏障,正如宋徽宗《民岳记》所讲:“真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能所为者”。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方城楚长城时写下了“春花沧江月,秋色碧海云”的著名诗篇。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左右,氮含量低于0.8%,有效磷大于10ppm,速效钾高于150ppm,为砂质壤土,排水便利,非常适宜丹参的生长。

方城县是农业大县,工业欠发达,河溪多为源头,境内无工业污染。本公司丹参GAP基地空气清新,无污染,为天然的氧吧,经唐河县环境监测站检测,基地空气质量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大气质量指数II为0.6~1.0之间;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灌溉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3095-96)旱作类标准。基地环境质量优于中药材GAP的要求。

1.4 方城丹参种植历史悠久,药农种植加工经验丰富

方城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使得方城成为河南省中药材的主要分布区和栽培区,丹参在该地区的种植历史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丹参,70年代发展迅速,90年代丹参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万m2,2000年丹参种植面积已经达到近500万m2,近年来丹参生产有较大发展。在河南农业大学、方城县裕丹参研究所和各乡镇中药材协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药农具有丰富的药材种植与加工经验。丹参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2 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丹参产业的大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方城中药农业的优势,促进丹参产业的大发展,县政府从政策引导,技术服务,转向帮建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2005年9月牵手世界500强的“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在方城成立了“南阳白云山和记黄埔丹参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此公司作为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投资方城建设丹参药材生产基地的子公司,负责丹参基地的日常运营。方城县政府在协调企业用地、发动药农种植方面给予基地公司大力的支持,并提供优惠政策。龙头企业引入资金、技术、人才和供应链,解决了丹参基地建设资金和产品销售等问题,带动方城丹参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丹参基地的科学发展

公司拥有自主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无公害仿野生丹参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增强固氮菌及硅酸盐菌在贫瘠土壤中微生物活力技术”分别荣获南阳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中“无公害仿野生丹参生产技术”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无公害仿野生丹参生产技术”的优点是采用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控制生产中的一切污染源,确保药材产品的安全可靠;“固氮菌及硅酸盐在贫瘠土壤中增强微生物活力技术与应用”的优点是大大增强了方城山坡山岗贫瘠土壤的肥力;“地膜覆盖技术”的优点是可保温保湿,减少杂草生长,延长丹参的生长期,促进丹参的生长;“避阳喷灌育苗技术”的优点是出苗快、出苗齐,小苗生长良好。这些优势技术为丹参基地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4 建立高效的中药材GAP基地生产运营模式

中药材GAP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药、农林、外贸、金融、技术监督等部门,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广大农户的广泛交流和协调配合。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支持,更应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生产运营模式作为保障。

随着中药产业化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已成为大趋势,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土地流转,这使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户通过出租、出让、入股等方式将耕地的使用转让给企业,将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转变为可以大面积耕作的药材栽培基地。公司创造“公司+政府+基地(GAP示范基地+种子繁育基地+科学试验基地)+农户(协议)或大户”生产模式,我们认为此模式是最佳的。

该模式特点: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等科技力量,产学研相结合,建成并完善种植、研发、加工等环节紧密相连的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实行“九统一”管理,即“统一种子、统一育苗、统一移栽、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统一收购鲜丹参、统一资料记录并建档保存”。企业和药农密切合作,政府起着沟通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的作用;科研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丹参栽培中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根据自身需要,由公司租用土地建立适当面积的研究、示范、种子种苗等基地,GAP示范基地+种子繁育基地+科学试验基地实行“农场化管理”模式;公司亲自实施规范化管理,雇请当地农民进行田间操作。公司技术人员向药农示范推广丹参GAP规范化种植技术,让其学习和领悟丹参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要领和科学内涵。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户分散、难管理等问题,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又保证药材质量,且降低基地运行成本。

在生产中,公司与基地,基地与农户以契约(协议)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公司采用反哺农业的方法,以无偿的方式为协议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同时实行科学和规范的管理,严格践行GAP规范。

5 科学规划,以销定产

中药材生产具有“少了是宝,多了是草”的特点,因此基地的生产规模要适度。丹参属深根类作物,具忌连作宜轮作的特点。为实现丹参轮作,本公司规划丹参产业化种植基地的面积达2000万m2。每年按照总部的供应计划,规划基地的生产规模,基地生产的所有药材提供总部作为复方丹参片的原料。现已建成一个7万m2仿野生丹参种子繁育基地,无公害丹参优质种苗繁育基地20万m2,科学试验基地6.7万m2,一个丹参种质资源谱田,一个野生丹参抚育园133万m2,产业化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万266m2。

6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将SOP落到实处

6.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对丹参整个生产及加工储运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我们在总结河南农业大学科研成果和基地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按GAP规范健全了质量控制体系,我们遵循“一切行为有标准,一切行为有监控,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有复核”(简称“四个一切”)原则,对选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加工、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制订了标准操作规程。其中有人事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管理规程类(SMP),生产、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类(SOP),质量标准类(TS),共计文件150多份;并设计有与文件相对应的记录表格。遵循“四个一切”编写的文件既科学、规范、实用,可操作性又强,便于施行。质量控制体系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修正,不断健全和提高。

6.2 严格规范实施SOP

为了保证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及规范实施SOP,根据面积和行政区域将种植基地划分为若干个种植组,由基地负责人(即组长)统一管理,种子、农药、化肥由基地统一供给、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施药。仓管员协助物资的发放并建帐,质控员负责对整个过程实施监控;技术员和质控员长驻基地,负责培训、指导、检查和监督,确保种植工把SOP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执行的偏差,同时指导和催促种植组长及时准确填写种植记录并收回种植记录;还负责病虫草害等的调查,根据灾情制定防治措施并监督实施。丹参生产全过程的记录及时真实和完整,有专人归档和保管,做到质量可追踪。

6.3 明确人员职责,规范基地的管理

修订技术员和质控员的工作标准和奖惩办法,加强巡查,进一步完善田间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每个技术员、质控员划分责任区,做到“人人有责,奖罚分明”。和种植户签订协议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制订奖罚条例,按公司要求做得好的有奖励,不按公司要求的要扣罚,严重者不回收药材产品并取消其协议户资格。

7 加强教育与培训

为了规范种植工(农户)的操作,我们建立了两级培训体系,采用脱产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上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把中药材GAP的要求、中药材生产技术及种植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为培训的内容,请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公司的员工和种植人员进行培训;召开种植技术推广会,请专家在会上介绍并示范种植技术;每个单元操作,公司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巡查,手把手教种植工操作并纠错,直到每个种植工都领会且操作规范为止。通过强有力的培训与实施,保证了种植工能够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生产全过程有控制、可追踪。

8 科技创新,构筑新的技术平台

河南农业大学与基地公司在方城县杨集乡齐富庵村租用农民的土地合作建设了6.7万m2亩的科学试验基地,作为基地公司的科研试验基地及河南农业大学中药系的教学和实习基地。在原有丹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丹参种质及新品种选育和繁育、生态生物控制、丹参连作障碍等研究,开展丹参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加工贮藏技术等研究,做到规划周详、生物多样、合理轮作,科学加工和贮运,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技术,解决生产中种质退化、品系杂、重金属和农残超标等技术难关,对丹参药材实现有效的控制和评价。

9 加强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

选育培育优质丹参种源是保证丹参高产稳产和优质的根本条件。2006年基地公司成功选育出早熟和晚熟品种,于2007年经河南省农业厅初步审评暂定名为豫丹参1号(早熟品种)和豫丹参2号(晚熟品种),目前正在北京进行DNA鉴定。早熟品种9月下旬枯萎,9月中旬即可采收,晚熟品种小雪前枯萎,两者相差50多天。早熟品种可解决丹参原料青黄不接,晚熟品种生长期长,品质好,产量高。此外,采收期的错开更有利于生产、供应、贮藏与运输等作业的安排。两个新品种的成功推广,将非常有利于基地实现产业化。

龙凤沟位于方城县杨集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然天成,空气清新无污染,山清水秀,景色优美,龙凤沟水库水质清澈,清甜如甘露,白鹭戏水,堪称世外桃源。公司租用龙凤沟林场,封山育参,建设野生丹参抚育园133万m2,抚育园内野生丹参生长旺盛;在低坡丘陵地带,开垦山地,建设仿野生丹参种子基地7.14万m2。优质的种源保障了丹参基地的生产和药材的品质。

1 0 绿色生产基地的建设

中药材质量是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核心,疗效和安全是中药产业的核心问题,所以,绿色中药材生产是中药材生产的必由之路。我国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对中药中含有的重金属及砷盐、黄曲霉素、农药残留、微生物等均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达不到绿色标准的中药产品,将得不到消费者的信赖及国际市场的准入,有可能被迫退出市场。目前在许多基地,药材栽培、管理措施缺乏科学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采收及产地加工粗放、不规范,导致药材质量降低、黄曲霉素和微生物等超标。我们的做法是:种植地块的选址应选择在无污染源的农业区,大气、土壤、水质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且远离交通要道,多施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化肥;病虫害防治采用综合防治策略,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主。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少施或不施用化学农药,必要时可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保护性农药和生物农药,如:多菌灵、波尔多液、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采用人工除草,禁止使用除草剂。规划区轮作作物如小麦、大豆、玉米等的种植过程中亦应遵循上述原则。控制一切可能的污染源,确保种植过程无污染物的带入。不符合要求的地块不得选用。

农家肥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并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后才能施用。严格监控堆制农家肥的肥源,禁止施用城市垃圾、工业垃圾,医院垃圾和粪便也禁止其作为堆肥的材料。

随着丹参野生资源的减少,而丹参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大力建设道地丹参药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道地丹参药材的生产,提供“质优、安全、稳定、可控”的绿色丹参药材,成就“药材好,药才好”,提升中药产业的质量和疗效,造福人类安康。

摘要:南阳白云山丹参基地位于丹参道地产区河南南阳方城,环境条件适宜丹参的生长,所产丹参品质纯正,质优高效。介绍了基地采用“公司+政府+基地(GAP示范基地+种子繁育基地+科学试验基地)+农户(协议)或大户”的生产模式,推广应用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按照中药材GAP原则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将SOP落到实处,实现了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对道地丹参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和同行共同探讨,为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生产基地,GAP,质量控制体系,SOP

参考文献

[1]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444.

[2]邓乔华.河南方城丹参GAP基地的选择研究[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3):74.

[3]邓乔华.谈谈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立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路[J].医药与保健,2009,17(3):120-122.

[4]张辰露,孙群,叶青.连作对丹参生长的障碍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5):1029-1034.

[5]姜卫卫,张永清.丹参栽培研究概况[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5):57-61.

[6]王新民,介晓磊,李明,魏志华.我国中药材的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和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6):107-110.

[7]邓乔华.裕丹参采收加工与贮运标准操作规程的初步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7,9(7):35-39.

[8]邓乔华.关于丹参药材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J].中药材,2001,24(7):521.

[9]林蔚兰.影响丹参药材质量因素调查[J].中药材,2008,31(5):638-639.

[10]林蔚兰.三个丹参主产区生产情况调查[J].中药材,2008,31(3):338-340.

[11]邓乔华.丹参种质繁育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的初步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4):4-6.

生产基地建设 篇2

设施水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建 议 书

项目名称: 承德市保财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设施水果

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承德市保财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 项目建设地点: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土洞子村 编 写

时 间:2013年1月23日

第1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承德市保财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设施水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1.2 建设性质 新建

1.1.3 建设地点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土洞子村 1.1.4 建设单位

承德市保财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 1.1.5 法人代表 肖保才

1.1.6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充分利用承德市土洞子村良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及果树酒研究中心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新扩建果树基地1050亩。新增生产果树日光温室5000平方米。推广果树新品种5—6个。

1.1.7 建设内容

(1)田间工程:土地平整400亩;土壤改良400亩;坡改梯300亩;新打机井1眼;蓄水池一座800立方米;修建田间道路

1.5公里。

(2)生产性基础设施:新建日光温室30栋占地100亩,保鲜库500平方米。

(3)生产种植工程:引进果树新品种15个,种植果树2万株。

(4)生产性辅助设施:变压器增容50千瓦1台,架设输变电线路1.5公里,灌溉设备2台(套);农机具3台套。

1.1.8 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田间工程投资450万元,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350万元,生产种植工程投资150万元你,生产性辅助工程投资50万元。

1.1.9 资金筹措

项目总筹资1000万元,申请上级扶持资金60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400万元。

1.1.10 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2年。1.1.11 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盛产期新增年均销售收入350万元,年均总成本220万元,年均净利润130万元。

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大大提高项目区果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带动承德及周边地区果树生产,促进果树产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和满足了承德市市民休闲、娱乐需要;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提高,科技致富能力显著增强,促进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新增400亩果树生产基地,亩可增加收入4000元。

3、生态效益

项目采取标准化生产,在生产中,采取节水灌溉、增施农家肥、减少田间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等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通过推广果树丰产栽培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使项目区果树生产向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既保护和改善了环境,又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2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示范功能

本项目中,果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将为承德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一个高效的技术平台。该平台将通过果树栽培与果树生产过程中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以及先进果树种植技术展示形成高水平的展示样板和试验研究、教学实习的平台,并辐射带动承德周边地区果树及水果产业的发展。

2.2.2 有利于承德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果树产业是一个效益较高的产业。果树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产业,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就业方面有着巨大优势。果树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效应稳定和持久。如果通过培训,农民可以参与到果树种植管理以及农业旅游服务等工作中,对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项目区内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耕种土地和发展养殖业,农村劳动力丰富,农民对改善农田基础建设、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有迫切的愿望,建设的积极性较高,能够保证按需投工投劳,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2.2.2当地党委政府对项目建设较为重视,成立了项目建设前期协调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项目前期申报和协调服务,宣传动

员农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2.3项目区内有完善的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学研究所、农田基本建设办公室等,镇农业站,村级有农业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2.4项目实施单位:承德市保财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由冯营子镇土洞子村、石门子村、上栅子村等3个村农民入股形成,对双桥区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及带动作用,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做出很大贡献,两年来共培养果蔬技术人员20多名,引进优良果树新品种品种30多个品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社员102户,果园面积达到450亩,蔬菜生产面积800亩,该合作社在促进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投入产出,开展农民培训等发挥出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第3章 建设单位及建设地点基本情况

3.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承德市保财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

法人代表:肖保才

承德市保财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与2009年,是698户失地农民用仅有的山坡地入股成立的民间组织。聘请了管理专家、科技专家和顾问。引进栽植先进优良果树品种8个,定植果树2万株。

3.2 项目建设地点

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土洞子村位于市区西南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7°48′-118°03′,北纬40°57′-41°05′之间,距市区15公里,距北京市221公里。全村有1个村民组,73户、275人,男女劳动力115人,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50亩,有果树2.5万株,2012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

第4章 市场或需求预测

4.1市场预测

据近几年对承德周边地区果树生产的调查发现,一是虽然几年来果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二是承德周边没有规模较大的果树生产基地;三是几年来承德的果树消费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在承德市区周边建立一个果树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有市场的。

4.2需求预测

在国外果树产区,城市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参加果树园旅游活动,通过体验果树园劳作、果树采摘等田园生活接触自然,使其原始的亲和自然的本能得到满足。果树产业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同时具备观光、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从而达到了减轻市民工作和生活压力,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第5章 项目建设内容

5.1 田间工程

本项目田间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新打机井、田间道路硬化方面的建设。

5.1.1 土地平整

项目区因为是山坡地,跑肥跑水,不利于耕作。为了满足果树标准化生产需要,应进行平整,平整面积400亩。

5.1.2 土壤改良

项目区目前是普通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较差,地力不均衡,不能满足要求,所以需对其进行改良。方法是对肥力太差的地块进行压绿肥;秸杆还田;增施农家肥,亩施农家肥10方,提高土壤团粒结构;或选择使用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达到果树对土壤肥力的要求。

5.1.3 打机井(含配套设施)

根据实际情况,需打机井2眼,井深达到40米左右,出水量达100吨/小时,通过增加提水能力满足500亩果树园灌溉需要。

5.1.4 蓄水池

种植区内原有蓄水池较小不能调节用水需要,在种植区的最高处建一座新的蓄水池。蓄水量为800立方米。

5.1.5 田间道路

原种植基地现有田间路不完善,由于没有规划田间作业道,影响田间作业,故选择一条入田间主要道路进行硬化。道路采用砂石路面,长1500米,宽1.8米。

5.2生产性基础设施

土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日光温室、保鲜库。5.2.1 日光温室

为满足不同季节生产果树的需要,在种植区内新建设日光温室10座,跨度8m,脊高度3.5m,后墙高度2.6m,脊位比0.7。单栋面积500平方米,日光温室30栋占地100亩。主体骨架采用热镀锌组装式构架。

5.2.2保鲜库

为满足项目新增生产能力需要,在生产区内新建一座500平米的保鲜库,作为采摘后成品分级、包装和储存之用。采用砖混结构,防潮地面、内墙保温。

5.3生产种植工程

引进果树新品种15个,种植果树2万株。5.4 生产辅助设施

生产性辅助设施主要包括输变电线路。5.4.1变压器

新建50KVA变压器一台,按农田电网要求建设,保证本项目新增功能建筑的用电供应。

5.4.2输变电线路

建设输电线路1500米。5.4.3设备购置

项目设备购置主要包括灌溉设备、保鲜设备及农机具。

1、灌溉设备

为满足基地的灌溉要求,需新购置移动式提水设备2套,便于对项目区分区进行灌溉。

2、制冷设备

购置制冷控温机组2套。

3、农机具

为了提高基地机械化水平,根据需要购置拖拉机2台、旋耕机2台。

4、货运运输车

根据项目建设需要,购置货运运输车1辆。

第6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6.1 项目建设期限 2年

6.2项目实施计划

2013年1月-2014年12月)。

2013年1-3月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进行田间工程建设招投标,搜集设备厂商资料等前期工作。

2013年3月—2014年9月完成土建工程、田间工程建设。2014年9月—2014年12月进行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和人员上岗培训。

2014年12月项目竣工验收。

第7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7.1估算依据

该项目投资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田间工程、生产性辅助设施,设备购置、科技培训和项目前期费等,参照当地实际建筑投资定额,依据农业部对《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专项申报指南》要求的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进行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如下:

(1)各专业设计提供的有关单项工程量,包括基础设施、设备及安装工程;

(2)当地目前同类型工程的参考价格;(3)近期建筑材料及设备的市场价格;

(4)有关费率选取参照农业项目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规定;

(5《)河北省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

7.2投资内容

项目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田间工程投资450万元,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350万元,生产种植工程投资150万元你,生产性辅助工程投资50万元。

7.3资金来源

项目总筹资1000万元,申请上级扶持资金60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400万元。

第8章 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

盛产期新增年均销售收入350万元,年均总成本220万元,年均净利润130万元。

8.2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大大提高项目区果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带动承德及周边地区果树生产,促进果树产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和满足了承德市市民休闲、娱乐需要;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提高,科技致富能力显著增强,促进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新增400亩果树生产基地,亩可增加收入4000元。

8.3 生态效益

项目采取标准化生产,在生产中,采取节水灌溉、增施农家肥、减少田间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等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通过推广果树丰产栽培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使项目区果树生产向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既保护和改善了环境,又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9章 结论和建议

9.1 可行性研究结论

(1)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项目符合农业部《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要求。

(2)投资规模适宜,结构合理

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生产工艺和产业化建设要求。

(3)技术方案设计科学合理,设备选型先进适用

利用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生产方案设计科学合理,与项目区的建设条件相适应。项目所选购的设备先进适用。

(4)技术条件有保障

项目合作单位技术条件好,近年来陆续有新品种推出,并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条件有保障。

(5)项目管理系统健全

项目实行企业化经营制度,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投产运营。

(6)经济效益显著 9.2 建议

(1)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内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议尽早建设、早受益。

(2)项目内各种建设内容间密切相关,每一建设内容的运行情况都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效益,因而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以确保项目的正常建设和运行。

(3)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到位后,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对建设资金要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专款专用。

(4)加强工程实施的监督管理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讨 篇3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绿信会计公司教学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含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是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室,实训室已像企业一样具有的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由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真实的设备、工具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并生产有形的或无形的产品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1.以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运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建设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生产要素配置方法,组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实现自负盈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实已经是一家公司,学生必须按照相应岗位要求来工作,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按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有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给来实训的学生按生产的效益提供一定的报酬。

2.建设的目标不同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具有双重性,即要满足学生教学实训的目的,同时还要具有服务社会的目的,向社会有偿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经济效益,教学与生产交替实施,训练,生产一体化;而校内非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单一,仅以服务教学为目的。

三、我院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1.我院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简介

为了加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在2009年由学院和老师共同出资建立了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南宁绿信会计有限公司,公司不但承担了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教学任务,同时公司也对外提高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有代理记账、代办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年检、考证培训等。公司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安排会计专业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作为技术指导顾问,公司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培养会计人才,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我院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我校在多年的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校特有的6359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所谓的6359建设思路是指“六位一体”的功能、“一系三品”的产品、“五个真实”的教学、“九个合一”的利用。六位一体是指实训基地建设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一系三品是指每个系利用本系资源,结合教学,开发培育出三个能代表本系特点的产品或服务出来。五个真实指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真实生产、真实任务、真实产品、真实市场下进行实训。九个合一:推行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教育改革,做到生产场所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

2.1接收学生实习

基地每年接纳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利用基地的资源,系统学习的零售、农资、农业等公司的会计相关业务,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在本基地实习或兼职过的学生,毕业之后有90%以上都在会计行业从事对口工作或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2.2为学生开展教学工作

基地在接纳学生到基地进行实际锻炼的同时,也利用自己的优势,安排的专业工作人员给本校的在校生提供教学服务工作,从2009年基地成立至今,共为600多名学生开设了《会计业务实训》、《会计软件应用》、《综合实训》等课程。由于基地工作员工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所授课处深受学生欢迎。

2.3提供周到的社会服务

该基地在接纳学生实训的同时,还对外有偿进行会计账务代理、代办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年检等服务,基地成立4年来共为100多名客户提供过细致、专业的会计服务,为2000多名在校生或社会人员提供过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会计岗前培训等。通过这些服务,使基地的社会职责得以体现,也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2.4提高老师的职业能力

基地先后安排了6名教师在其中担任管理工作,安排10名会计专业老师担任业务指导工作,老师们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近距离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锻炼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和他们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基地的科研水平,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

2.5以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基地

基地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基地设有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基地的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薪酬制度、考勤制度,制定了会计业务代理合同模板、代理业务收费标准。基地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明经营,依法纳税。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训,不但可以学到专业的会计知识,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亲身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增加隐性知识,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巩固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3.存在的问题

本实训基地的规模还有待壮大,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方式还有待创新,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待提高,老师的参入积极性有待调动,学校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规划中,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老师参入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里来。

四、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的两点思考

1.依托专业办企业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优势,利用好学院的场地资源、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坚持企业化发展的思路,把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通过市场的竞争,基地起码要能够盈亏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基地可持续发展下去,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创业提供一个好的榜样。

2.办好企业促专业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训场,同时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平台,学院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把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同时培养出一批理论知识过硬,操作技能精湛,了解行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出了,带动整个专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03).

[3]李三波.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生产基地建设 篇4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凭借粉笔、直尺等工具进行讲授,方法单一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迫使数学同仁都在寻找质量提升的新的突破口, 而数学实验是突破口之一,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 因此,通过基地建设,建设数学实验室,已经成为数学教育同行的共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 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建设数学实验室也是对教育法规的执行与落实;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苏科版数学教材,对“数学实验” “数学活动 ”“课题学习 ”有专门的内容安排 ,由此看来建设数学学科基地,开展数学实验,是开展这一课程内容教学的必然路径;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动手,喜欢将新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指明了通过基地建设进行 “数学实验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师、学生的转变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首先是教师的转变与发展。数学老师全程、 全员参与基地的建设,参与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与提高的过程,通过课程建设所需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教师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外出学习、 校内培训、援教帮带等活动提高了教学能力。

其次是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通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改变,爱动手、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会“数学的思考”,带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初步实现了“基地建设→农村薄弱初中质量提升”的初衷。

第三是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 两年来数学学科的发展与改变,影响了学校的其他学科的改变:帮助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建立了各学科的统一规范。 这对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数学学科基地 ”建设任重道远

其一,“数学学科基地” 要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载体,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主动发展,需要基地的内涵不断加深。

其二,“数学学科基地” 要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场所,还需要基地自身不断增加吸引力,需要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内容、新设施,努力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将是一种长期的追求。

其三,基地的管理还需要借鉴物理、化学等现有模式的经验。 首先是对数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要形成统一的思想;其次是基地建设的标准,要有学科间的统一;第三是构建类似理化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生产基地建设 篇5

根据我们对我市香芋生产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认为我市今后香芋生产的发展应该从两个方向提高:一是研究香芋的生产模式、香芋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技术,进一步打造乐昌香芋品牌;二是扩大香芋种植规模,促进我市香芋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为充分发挥“张溪香芋”的效应,应开展示范栽培,带动周边村种植,并总结、推广张溪村人的栽培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张溪香芋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因此计划以张溪村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种植,把张溪香芋常年种植面积发展至6000亩左右,以亩产值12000元算,产值约7200多万元。

一、建设500亩香芋优质高产生产基地的主要成果

推广香芋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乐城街道的洪莲、月坵、西联和长来镇前溪等村委会建立了500亩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突破了香芋长期来仅在张溪村种植的限制。示范区平均亩产1500公斤,总产量3000吨,总产值2400万元,示范户平均户增收26875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示范区全部采用组培脱毒苗种植,有效预防了香芋软腐病的发生和危害,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总之,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扩大了张溪香芋的种植面积,提高了总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做大张溪香芋的品牌。同时,项目采用组培脱毒技术,减少了农药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二、项目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以乐城街道办事处张溪村为中心,建立了面积500亩的香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其中:乐城洪莲、月坵、西联300亩、长来镇前溪200亩。参与农户400户,户均种植2.5亩。

1、以张溪村为中心,选择200户农户参与香芋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平均每户种植2.5亩,总面积500亩。

2、无偿提供香芋组培苗25万株,500株/亩,确保示范区全部使用脱毒种苗,解决软腐病危害。

3、乐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总结张溪村人多年来形成的多次压青、高肥高垄的栽培技术,并以组织实地观摩和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推广使用该技术,确保产品达到同等质量,这是示范区取得成功的关键。

4、结合近年来张溪香芋主要作为礼品销售的实际,设计精美的礼品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

5、乐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乐城农技推广站作好组织协调工作。

6、根据张溪村多年栽培香芋的经验,总结形成了《香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向农户传授。共举办了两期培训,每期15个班。同时,结合生产实际,组织示范户到张溪村实地学习。

三、资金投入

1、香芋脱毒种苗21万元。包括运输和损耗,每株种苗成本0.21元,25万株合计4.25万元。

2、技术培训1.25万元。结合生产季节,举办2期培训,每期5个班,每班50人,每期培训250户农户。包括资料、授课费,每班2000元,2期10班共需1.25万元。

3、包装设计和制版投入1.5万元。

4、产品质量认证、宣传推广品牌投入2.5万元。

5、示范区肥料补助15万元。张溪香芋之所以个大、芋香浓郁,除高水平管理外,其秘密是农户上山割某种茅草垫猪牛栏,以该家栏肥作为种植香芋的主要肥料。为确保示范区产品达到同等品质,鼓励农户割草积肥,计划给予每亩75元的家栏肥补助,500亩共投入3.75万元。

四、结论

香芋是我市著名的特产,种植效益很高,历年来,亩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受软腐病困扰和栽培技术限制,面积和产量一直难以提高,张溪香芋的名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推广张溪香芋及共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很有必要的。本项目通过采用脱毒种苗和总结、推广应用张溪香芋栽培技术,根除软腐病危害,突破张溪香芋长期来仅在张溪村种植的习惯,以张溪村为中心,建立500亩的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区,平均每户新增收入26875元,种植效益高,示范带动作用大。今后可以进一步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探讨 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1频发安全事故成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项生产经营事业大规模扩张,向着产业化、经济化、科学化、持续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在提升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的同时,也令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持续增加。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体现了与新时期相关要求不适应的状况。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令各行业能量需求、技术需求与日俱增,而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产业高能耗结构则令技术、能量等供需呈现紧张趋势。市场需求量的庞大与竞争的日益激烈令一些企业迫于利益目标而应用各类投机方式,而相关政府单位则较难对其进行准确、高效的监控。往往企业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直接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频发。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不难发现其中还包含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不良问题。由行政管理体制层面来看一些地方管理单位为了增加总体财政收入、快速发展经济,因而至安全管理环境于不顾,令财政收入争取行为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支持,因而变相增加了安全生产事故。

2创建安全生产全新机制与体系

新时期我国面临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其安全生产管理形式则更为复杂严峻。为抵御风险,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应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安全生产及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步实施及规划原则,进而有效抑制与降低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率。同时各企业应科学创建完善健全的安全生产标准及法规体系,强化综合管理、提升行政执法力度,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心合理转移至以预防为主体的轨道中来,实现安全管理生产标准及法规系列化、管理监督科学化、培训教育规范化、设备与设施现代化及服务与咨询社会化。

2.1完善现场依法监督管理

为强化依法监管职能,相关单位应对生产企业展开解剖式与突击式执法检查,着重将关键环节、边远地点、重要岗位、薄弱地点作为重要检查监督对象,对配备安全设施不全、不具备生产安全条件、现场工程不满足质量要求、不合格的环节应一律停止继续作业,进而实现动态、全面、有效与合理的监控。同时检查监督人员还应不定期对生产企业展开巡查、夜查及突查,检查值班带班状况、各岗位职守状况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具体完成状况。

2.2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体系

各生产企业应落实自主检查责任,依据安全生产相关要求令各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现场管理部门、领导机构、班组、稽查站责任明确到位,形成层层管理、逐级递进、一级负责另一级的层次化工作局面。同时生产企业应强化安全目标实践管理,依据完善健全的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层级体系即安全监管、行业监管、执法行政管理三线要求创建合理科学的安全生产绩效评价考核体系,逐级履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监理安全责任奖励基金及保证金体制,落实安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与风险抵押制度,进而全面推广安全奖励季度累进机制,实现季度总结评比、月度量化考核的安全管理目标。对于发生的安全事故应严格履行责任追究体制,严肃报告事故制度,杜绝谎报、隐瞒、拒报及延报等不法行为,依据谁管理谁负责的科学原则对责任不落实、思想不重视、疏于防范、工作不到位、忽视管理与监督的渎职失职行为,安全生产各项重大隐患、被动管理状况无法有效治理的负责人、稽查人员应履行问责约谈机制,并给予暂扣资格证书、罚款等必要的处罚。对于出现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引发的安全事故应依据严惩不贷原则追究企业相關负责人责任。

2.3完善隐患治理、建设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生产企业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应完善隐患治理,推行专家查隐患实践工作机制,对安全生产中的各类隐患问题做仔细的排查、分析并履行隐患报告体制,执行公开、公示管理制度,创建班组、个人、科室、区队隐患排查管理体系,按照治理措施、责任、期限、资金、监控措施与应急预案等规定时限履行排查隐患治理的闭环完善管理。同时生产企业应清楚明晰短缺技术工程人员是引发安全隐患的间接因素,实际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不良浪费,因此应以工程师为总体核心健全技术综合管理体系。同时各级企业生产人员应认真落实事故灾害防治责任,采用适用先进技术探查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生产设备配备状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事故措施,应加强事前控制管理,完善巡回检查、动态监督机制,对于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的项目应引入必要的除湿、除尘、调节环境设备装置,进而为企业安全生产营造最佳化的实践环境。

3结语

总之,基于安全生产管理科学重要性,各生产企业行业只有秉承事前控制、安全责任管理原则,各管理单位积极履行监管职能,通过各方协同配合才能真正营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生产环境,提升综合生产效益并促进生产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山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探讨 篇7

1.1 前提条件

建立山区蔬菜生产基地必须遵守禁止破坏生态平衡、禁止盲目开垦的准则[1],结合当地的运输条件,利用山地优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妥善安排生产基地。还需要注意挖掘野生资源,并因地制宜地安排蔬菜品种。

1.2 基地的建立

由于不同山区的海拔高度、地质地貌、水分土壤状况不尽相同,在选择时尽量选择根据蔬菜生长环境,如在山地的东面和南面阳光充足的地方种植一些喜阳蔬菜,在东北方向可以种植喜阴蔬菜,并选择地势较为开阔、光照充足、湿度适宜的山区[2]。我国大部分蔬菜生产和供应中长期存在两个旺季和两个淡季的矛盾,秋淡季宜靠春菜排开播种,选用较抗热、恋秋的品种,在夏季气温稍低的山区栽培为最理想。山区发展蔬菜的种类,应考虑其产品在市场上的销价,以种植分期采收且市场差价大的果菜,如黄瓜、番茄、甜椒等为宜;其他季节性强、属于一次性收获的蔬菜,如冬瓜、南瓜、白菜、萝卜等,市场差价不大,一般不强调发展栽培。近几年,由于蔬菜生产发展的势头较猛,许多蔬菜良种的种子供应出现了紧缺、质资、价昂的局面,亟待改观。品种混杂和退化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天然杂交引起的经济性状劣变、生活力降低、抗性减弱是主要因素。山区具有天然的隔离屏障,更是良种繁育的理想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对山区野生蔬菜进行选育工作,以培育出具有更高价值的优良品种。在建立山区特产菜基地时,一方面根据各山区原有的野生蔬菜加以妥善保护和适当发展,并逐步加以培育,使之成为具有高级商品价值的地方产况;另一方面要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引进适当的蔬菜品种,在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扩大种植,使之成为特产。例如:在日本,山地野生蔬菜市场售价往往高于一般栽培蔬菜,因为山菜大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成分,不用农药、无公害、无残毒,被称为保健卫生菜[3]。

2 山地蔬菜栽培技术

在栽培技术上,要注意选择对路品种,并安排适当的季节种次。例如,番茄在城郊多选用自封顶类型,搭小架,采用早热栽培、普通栽培,产品于5-7月份供应;在山区则宜选用非自封顶类型的中、晚熟品种,搭大架,采用普通栽培、延后栽培,使产品延至8-10月份上市。具体步骤分为育苗、种植、管理。

2.1 育苗

挑选所需的种子后消毒,之后在适宜的水分环境与温度条件下浸种,根据种子的皮厚程度确定浸种的时间,浸种后催芽。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经常翻动,给予种子充分的氧气,并使其受热均匀。待种子大部分出现白色时即可播种。播种要根据不同的种类,选择均匀播撒或稀疏播撒,调节棚内温度以适应幼苗的生长。白天由于阳光照射,致使棚内温度变高,要揭开薄膜通风,以防温度过高灼伤幼苗,夜晚则要采取保温措施。

2.2 种植

种植一般在春季或秋季的阴天进行,在种植前期要控制水分并加强通风,山地病虫较多,要防治病虫,带土移植防止根茎受损,栽苗时栽植深度要恰当,以子叶节标准,过浅不易成活,过深造成僵苗,移苗后用经过稀释的人粪浇灌。在种植数量上,根据基地面积合理安排,不宜种植过密。

2.3 田间管理

山地蔬菜基地的田间管理尤为重要,首先就是病虫的防治,这是比城市周边的生产基地更为突出的问题,采取农业、生化的方式,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即便是使用也应选择毒量低、残留度低的农药,并以生物防治为主。其次是铺地膜栽培技术的引用,该技术可以很好地保护土壤,减少杂草和病虫的危害,防止土壤因为雨水的冲刷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的湿度最好应稳定在80%以上,对于雨水要及时地排出,所以在建设基地过程中要开好排水渠道,以及干旱时浇水要少量多次,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防治蔬菜植株落花落果。引进微蓄微灌技术,在山地蔬菜基地采用灌溉的新技术,利用地势差造成的压力,通过塑料水管将水流向地势处于低位田地,这样会大大地减少高温干旱的影响,还可以使每株蔬菜都得到水分的滋养。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降低水资源与电力的消耗,节约成本。另外,对于黄瓜、番茄这类蔬菜需要及时搭架,搭架的方式有笆篱式和人字型,并要定期整理枝叶,使蔬菜更好地接受阳光,不会被已枯萎的叶子遮挡,对于香蕉来说,在高温多雨的季节会生长迅速,应及时调节所需的氮、磷、钾元素[4]。

3 山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建议

山地蔬菜的价值较高,经济利益好,首先,国家应大力支持,给予资金及政策上的支持,使山地蔬菜快速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山地蔬菜生产、加工、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和菜农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山地蔬菜产区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其次,大力推广适合山区的灌溉技术,改善山地蔬菜的灌溉条件,提高抗灾能力。例如,可大力推广微蓄微灌技术,将微型蓄水池和微型滴灌技术组合而成的微蓄微灌系统,十分适宜在地势不平、田块狭小、灌溉困难的山区旱地农田上使用。微蓄微灌系统具有灌溉、施肥、抗旱、节水(水利用率达95%以上)等作用,能有效解决山地蔬菜遇旱易灾的突出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山地蔬菜灌溉质量,提升山地蔬菜的产量和品质[5]。最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加大科技创新,从品种更新、技术完善、模式拓展等生产环节中抓效益。强化产后处理技术,从产后加工中抓效益。加强技术培训,从提高农民素质中抓效益。

4 结语

从发展蔬菜生产来看,面向山区开辟新基地,不仅是繁荣山区经济的措施,更重要的在于合理地调整了蔬菜生产布局,理顺城市工商业与蔬菜种植业发展中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对改善蔬菜产、供、销,满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食用蔬菜水平,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各山地蔬菜生产基地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规划,促进山地蔬菜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由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由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向科技振兴蔬菜方向转变;通过完善政府职能,强化宏观调节功能,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做好山地蔬菜产业发展服务工作。

摘要:蔬菜是一种特殊的运送物资,运送路程过长将会影响到蔬菜的质量,所以蔬菜基地的选址一般会围绕着城市、更接近消费市场从而减少运输路程。但由于城市快速的发展,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城市附近工业排出的“三废”严重威胁到蔬菜的安全,同时城市附近的地价逐渐增加,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种种原因迫使人们寻求另外的生产区域。因此,山地资源逐渐被人们重视,不仅缩短了运营周期,还可以促进当地山区群众的经济发展,推行山地蔬菜栽培技术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探讨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的要求和方法。

关键词:山区,蔬菜,生产基地,栽培

参考文献

[1]邱正明,郭凤领,聂启军,等.我国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6(11):l-4.

[2]陶建平,李翠霞.高山蔬菜的开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5):214-215

[3]别之龙,黄波.高山蔬菜发展的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长江蔬菜,2006(11):5-6.

[4]刘淑娴,孙玉文,闫晓明,等.高山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国蔬菜,2001,1(5):38-39.

生产基地建设 篇8

福建华泰集团董事长吴国良日前对外介绍, 福建华泰集团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以低碳节能为理念的TOB陶板和太阳能陶瓷, 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 福建华泰集团将建设一个新的陶板和太阳能陶瓷生产基地, 有10条国际最先进的陶板生产线将投入运行。作为环保节能幕墙材料, 福建华泰集团研发生产的新型TOB陶板产品在2年内就占领了国内幕墙材料高端市场, 上海世博园、清华大学新学堂等标志性建筑都采用了该新型TOB陶板产品。为了满足市场增长需求, 华泰集团对设备、工艺流程和产品配方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优化调整。目前, 企业第3条生产线、总长230 m的新型TOB陶板产品自动化生产设备已投入建设, 2011年6月底前第4条生产线也将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行。 (沈镇平)

生产基地建设 篇9

泸州素以“酒城”驰名中外, 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大国家级名酒。酿酒业的发展以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支柱企业, 成为带动粮食产业化, 粮食深加工的强有力龙头, 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市委、市政府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出加快酿酒原料基地建设, 2010年高粱规划在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 列为高产创建项目, 为泸县高粱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深化认识, 增强培育壮大发展优质高粱生产基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 发展优质高粱生产基地是五个“需要”所决定的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增强农民收入的需要。据测算, 种植“青壳洋高粱”比种玉米每亩可增收100~300元, 若种植优质杂交糯高粱效益更高。二是国家名酒“泸州老窖”“郎酒”和众多部优、省优酒等酿酒企业应对全国白酒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 走可持续发展, 创最佳经济效益的需要。糯高粱是泸州老窖酿酒唯一的主体原料, 被称为“酒之肉”, 是酿酒最基础的原料, 而本地高粱是郎酒酿造工艺所决定的唯一高粱原料。三是增加财政收入, 发展泸县经济社会事业的需要。四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工业反哺农业,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五是打造泸县高粱品牌, 提升泸酒品牌的需要。

2. 发展优质高粱生产基地是五个“优势”所决定的

一是自然环境优势。据专家考证, 泸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1~18.5℃, 年日照1170.3~1 424.6小时, 年降水量784.4~1 184.2mm, 无霜期350天左右, 3~5月的月平均气温14~22℃, 最适合高粱营养生长期对热量条件的要求, 6~8月平均气温24.1~27.4℃, 最适合高粱生殖生长灌浆结实和收获, 9~10月的平均气温22.8~17.9℃, 光热仍然比较充足, 还可以蓄留再生高粱, 增加农民种植效益, 由此可见, 泸县是种植专用酿酒高粱的最适宜区。二是土地资源丰富, 土质好的优势。全县现有旱地 (土) 18万亩, 且还可开发田坎以及三田 (高塝望天田、漏筛田、等雨栽秧田) 改制走旱路等土地资源, 土壤多系侏罗系紫色母岩发育而成的沙地和粘壤土为主, 土质肥沃, 团粒结构好, 富含有机质和磷、钾元素, 完全能满足高粱生产基地发展的需要。三是泸县高粱是酿造国家名酒最佳原料的优势。泸酒的典型风格除了与其酿造工艺有很大关系外, 还与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质及主要酿造原料———高粱的品质有密切关系, 没有适合其特殊工艺要求的优质高粱, 就禁不起续糟发酵工艺的千蒸百炼。泸县出产的糯高粱是国内最好的酿酒高粱, 它具有吸水量少, 吸水量高, 吸水膨胀率小和糊化温度低, 淀粉含量高 (特别是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5%以上) , 蛋白质和单宁含量适中, 脂肪含量低, 玻璃质少等品质, 佐证了历代诗人为什么要“衔杯却爱泸州好”和每到高粱收购季节, 许多外地名酒厂都要到泸县抢购糯高粱。四是市场需求的优势。泸州拥有大批白酒生产企业, 2006年年产白酒20万t左右, 其中固态白酒9万t, 约需酿酒高粱20万t, 而目前高粱产量仅1万余t, 缺口非常大。为加快泸州白酒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 仅泸州老窖、郎酒的销售额目标分别达到150亿和50亿, 分别比目前增长6~9倍以上。特别是市委和市政府泸委发[2007]18号文件的出台, 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酿酒型高粱市场缺口巨大。五是生产技术的优势。泸州从东汉时期开始种植高粱, 一直沿续至今, 历史悠久, 经过农业科技人员努力, 已培育出“青壳子洋高粱”、“泸州红一号”等优良地方品种。加之近年育成推广的“泸糯8号”、“泸糯9号”等杂交高粱均具有支链淀粉含量高, 蛋白质和单宁含量适中, 脂肪含量低, 玻璃质少等特点, 与“泸型酒”酿造工艺和窖池中的微生物群形成了共生共促的关系。拥有专门的酿酒高粱研究机构———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国家农业部建设的高粱原种基地, 这在全国名优白酒产地中绝无仅有,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 为培育壮大发展优质高粱生产基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发展优质高粱生产基地的目标

1. 指导思想

培育壮大发展优质高粱生产基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社会自然资源为目标, 加快酿酒原料基地建设, 牢牢把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大力推广普及优质酿酒糯高粱种植, 支持龙头企业, 走“企业十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 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关政策。建设酿酒糯高粱基地, 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2. 总体目标

全县选择自然条件较好, 交通方便, 无污染, 相对成片集中, 干群积极性较高的15个重点乡镇规划为优质高粱生产基地建设, 计划到“十二五”末建成15万亩优质高粱生产基地。其中2012年达到8万亩, 2013年达到10万亩, 2014年达到12万亩, 2015年达到15万亩。

四、强化措施, 奋力推进优质高粱生产基地的发展

1. 借鉴学习贵州省仁怀市先进经验

贵州省仁怀市农耕地仅46万亩, 高粱面积就达20万亩, 仅茅台酒税收就达14.5亿元。其决心、规划、水平, 皆屈指可数, 其主要经验是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县委, 县政府把发展高粱作为调整种植结构, 助农增收, 发展酒业, 强县富民的实事、大事来办, 酿酒企业, 收购企业把高粱生产视为企业发展之“宝”来抓, 政府、企业、农民及相关服务部门形成共识, 各司其职, 各显其能。二是扶持到位。县政府每年拿出60万元用于良种繁育, 良种良法推广, 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均向高粱生产基地倾斜, 尽力改善生产条件, 收购企业按每收购1kg高粱拿出0.1元作为劳务费以调动农业部门、乡镇积极性 (农业部门、乡镇各占50%) 。三是服务到位。市上成立有市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的高粱生产领导组, 加强调查研究, 向企业提出企业与农民均能接受的价格建议, 收购做到两个“统一”, 即统一由粮食收贮企业收购和统一收购价格来确保收购市场秩序。农业部门着重搞好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及技术规程制定、培训、监测、良种繁育等。

2.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目标管理

县上成立高粱生产基地建设领导组, 组长由分管县长担任, 农业局、商务局、财政局、粮食局、工商局、质监局、物价局、农发行、龙头企业等单位的领导为成员, 负责协调解决生产、购销中的重大问题, 加强调查研究为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组织保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农业局, 办公室主任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 负责制定基地发展规划, 落实订单, 良种繁育, 技术培训, 技术指导, 组织实施, 协调收购价格等具体事项。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

3. 建立激励机制

政府扶持部分, 按泸委发[2007]18号文件“在市级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 用于扶持酿酒原料基地建设, 建设酿酒糯高粱食品基地”的要求, 建议实施以下扶持政策:一是落实红粮基地建设推广经费, 主要用于基地规划, 技术培训, 优质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生产配套技术研究示范, 良种引进筛选等;二是落实基地建设示范补助经费, 主要用于设备设施 (诱虫灯等) 建设, 种子、肥料、农药补贴和技术集成补助等;三是支持种子良繁基地建设;四是支持龙头企业走“企业+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 将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和列入“小巨人”培育规划的粮食酒生产企业化龙头企业, 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企业扶持部分建议, 一是酿酒企业与收购企业采取预购定金方式密切合同关系;二是收贮企业对县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对农户实行价位补贴或奖励, 以提高履约率。

4. 部门配合, 明确职责采用“4+1”

(农业局、商务局、粮食局、农发行+企业) 运作模式, 农业部门根据高粱订单数额负责基地规划落实, 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商务部门积极组织酿酒企业与基地签订订单, 或酿酒企业与收购企业签订订单;粮食部门负责组织粮油购销企业, 解决红粮收购和仓储问题, 或收购企业与基地签订订单等;农发行负责收购贷款资金等;基地政府按照种植订单规模, 负责宣传、发动和组织订单生产, 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

5. 抓好技术服务

(1) 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面对千家万户的种植高粱生产,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指导, 讲科学、用科学。一是成立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大力发展高粱生产专合社, 实行从种植、管理、销售组织的一条龙服务, 进一步完善高粱发展的运行机制。

(2) 加强技术培训在政府农业部门培训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村社干部的作用, 及时组织技术力量深入村社, 走进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 做到一级抓一级, 一级培训一级负责到户, 帮助农户认识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 配置无公害农药, 科学用肥。

(3) 进一步加大投入一是政府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高粱生产做大做强, 特别是要解决镇、村两级高粱生产发展的工作经费和培训经费;二是基地镇农业项目资金严格打捆, 集中成片规模化整体推进;三是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业主进行承包、开发, 土地实行适度集中, 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

(4) 引进企业着手高粱深加工全面解决高粱生产种植户卖粮难的问题, 要积极引进泸州老窖公司、五粮液、郎酒等企业来收购, 当地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生产基地建设 篇10

1 农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主要目标、思路和原则

1.1.1 主要目标

农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 就是为实现农产品的优化发展, 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而推动农产品市场化, 促进农产品生产力的提高, 增加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达到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高速、良性发展的目的。

1.1.2 基地建设思路

农业基地建设必须本着依靠政府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则, 保证其能够稳步建设。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将市场作为建设的导向, 并结合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情况来考虑, 坚持统一合理规划、分步落实、稳步推进和协调发展的理念来构建生产基地, 将基地建设为具有地方特色和绿色加工相结合的企业, 并在建设中融入原料产品等相关建设内容。

1.1.3 基地建设原则

在建设生产基地时, 必须根据政府的要求开展工作, 同时还应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最大程度地实现规模化发展要求, 保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得到绿色食品标准化认证, 并本着多元化的投入方式来促进基地建设, 这样才能使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本条件

主要包括: (1) 农业生产基地所在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各司其职, 做好绿色食品和农业标准化的相关工作, 并根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和内容来安排具体的规划和实施问题; (2) 绿色食品基地所在地区的环境应该满足有关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 农业生产基地不能出现任何污染源; (3) 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应该有绿色食品工作的相关基础, 如当地已经建设了绿色食品的大型生产企业,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 必须保证当地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并具有比较健全的生产技术; (5) 负责生产农产品的人员, 应该符合基地建设的各项要求。在建设过程中, 应该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生产体系, 制定出便于执行的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 同时还应该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 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产品生产。

1.3 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申请和管理

1.3.1 组织管理

农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需要由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来管理, 各省级管理机构需要根据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情况来合理规划基地建设, 并做好基地的各项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也应该做好农业基地的创建和管理工作。

1.3.2 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申请流程

县级政府需要向有关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 并填写相关的申请内容。省绿色食品办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审核, 并做好实地考察工作, 然后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来检测环境质量, 并根据检测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客观地做好材料评审工作。在申请材料符合基地创建条件并批准实施后, 要与县级、省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办理单位签订创建基地任务书。如果在年检和复查的过程中存在不合格情况, 就要取消基地的建设资格。

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认证

2.1 对申请主体的要求

农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必须是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

2.2 认证申请的相关资料

申请认证时, 申请人要填写和提交有关绿色食品生产的相关资料, 填写内容: (1) 执行绿色食品规范的声明; (2) 生产操作的有关流程; (3) 公司建立的质量监控体系; (4) 产品执行标准; (5) 注册商标; (6) 营业执照; (7) 质量管理手册等相关内容。

2.3 受理及文审

省级绿色食品办在接受以上材料后, 需要做好登记和编号工作, 在5d内做好所有资料的审查, 然后向申请人发出通知单。对于申请材料不足的, 应要求相关申请人予以补充;对于不合格的认证资料, 在一定时间内不予以再次受理;对于申请认证合格的, 需要到生产基地现场进行抽样检查。

2.4 做好申请基地的检查和抽样

省绿色食品办在有关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文审意见中, 需要确定申请基地的检查计划, 并派遣专业人员到生产基地的现场进行检查。在检测合格以后, 就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2.5 环境监测

农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在调查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时, 需要由专业的检测人员到生产基地的现场进行检查, 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写真实的检测信息。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监测机构在收到检测样品、执行有关产品的标准、填写检测单、交收检测费以后, 需要在20 d内做好检测工作, 并将最终的检测报告和检测情况表一同送到中心认证处和省绿色食品办。

2.7 认证审核和评审

省绿色食品办在接受各项报告后, 需要在3 d内落实审核意见, 并将所有的材料送到中心认证处。然后由专家对各项材料作出有效的审核, 并在10 d内作出全面评审, 20 d内得出最终结论。对认证合格的企业, 可以签发证书;对于不合格的企业产品, 则在一定周期内不允许再次申请。

3 结语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需要遵照相关的标准和原则来建设, 还需要做好基地各项内容的认证工作, 才能使基地建设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建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省农业科学, 2011 (7) :106-109.

[2]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4) :1187-1188.

[3]苗青松, 赵开兵.安徽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5) :4669-4670.

[4]喻法金, 陈丽琳.湖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1 (1) :26-29.

生产基地建设 篇11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模式 校内自创 校企一体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另一方面,企业又无可用之才,国内技能型人才普遍紧缺,高技能人才尤其缺乏,甚至出现了“博士易得,技师难求”的局面。这一现状折射出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技师学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高职高专及技工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现状分析

自2004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实施以来,财政部和教育部在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专业领域进行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共支持了江苏、上海、浙江等9个省市50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与探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已初见成效,各地都建成了一批示范性的实训基地,多数实训基地已在教学、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受惠学生近9万人,培训社会人员近3万人次,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目前仍有很多学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校内实训还停留在纯消耗性阶段

实习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习教学中,有的学校采用的是纯消耗性的实习方式,这种实习方式是按照课题来进行的。其优点是学生能完整地进行课题训练,最大限度地规范基本动作,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纯消耗性的实习方式会使许多学校不堪重负,从而制约实习教学的进度与质量。

2.存在“只求所有、不求所用”的现象

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日益被重视,各职业院校都加快了基地建设,但由于观念意识不到位,校企合作、交流不够,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再加上基地建成后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僵化、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得基地建设后续乏力,成为学校的沉重负担。

3.忽略了基地在科技创新研究与服务中的作用

大多数学校的校内基地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所限,往往只是单纯作为实施校内实习教学环节的场所,没有发挥其作为高新技术的开发、试验、推广、研发以及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等的社会服务功能。

4.实训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校内实训基地还处在纯消耗性阶段,缺乏生产性实训场地,与企业、行业的交流联系缺乏,以及建设过程中“产学”与“研”的割裂和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无法吸引企业行业中的一些“能工巧匠”进来,达不到校企人力资源的共享,造成高水平实训指导师的缺乏。

三、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两大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自身条件(专业特点)和所处环境等因素,探索实践了“校内自创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和“校企业一体式的实训基地模式”两种模式。

1.校内自创生产性业实训基地模式

近两年,笔者所在学校以专业为依托,结合学校开设的专业进行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开设有钳工、车工、电工、焊工这几个工种,而学校又正要新建两栋学生宿舍楼、一栋教工宿舍楼和一栋实训大楼,这四栋楼的水电安装一般是请水电安装公司来施工。校领导经过权衡和慎重考虑,决定将这些任务全部由本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是一个很好的练兵机会,正好能发挥我们学校专业特长。学校将学生和老师分成了三组,一组由电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负责四栋楼的电路安装;第二组由机械专业的老师和车工、钳工专业的学生负责水管的安装;第三组则由焊工专业的老师和焊工专业有学生负责学生宿舍600套床架的制作。

电路部分的学生负责对学生宿舍楼的电路进行安装。宿舍的电路较简单,但工作量大,他们首先从学电工的班级中选出动手能力较强、头脑比较灵活的十几个学生,由电工老师带领学生先装好一两间宿舍,工作内容包括线路设计、钉线槽、布线、装灯具和通电检测。教师让他们全过程参与,学会并能自己动手完成后,再将这些学生作为骨干力量,作为电路安装各小组的组长,带领4~5个学电工的同学,每小组再派一个老师带队,承包一层楼,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通电成功。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很多学生课余时间都在安装,都说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在实训车间学到的更具体,更贴近实际。老师的动手能力也得到的较大的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四栋楼的电路安装任务按期完成。之后,学校成立了一个电工安装工程队,承接外来的安装业务,为学校创收并提供现场实践的平台。这是一种校内自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完全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组建。

焊工部分的学生制作床架。以往,学校学生的床架全部是从外面购买,价格高质量差,加之是焊接成形拆装不方便。学校决定自己采购角铁,由老师对床架进行设计,大部分采用螺栓连接,只有少部分需要焊接。这个工作主要是在钳工车间和普车车间完成,各小组分工合作,按图施工。经过有经验的老师傅帮助,他们边工作,边改进,设计了一些专用的夹具和模具,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大学教课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更加敬佩和尊重这些老师傅。这样的实训形式锻炼了老师,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建设新的尝试。

这种校内自创实训基地模式是一种与实际生产非常贴近的方式,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其中,成就感和责任感促使工作任务得以顺利的完成,其中增加了很多苦与累,但这种苦和累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

这种模式的实训基地受到学校所开设专业的限制,需要校领导大胆尝试。广州白云技校开设美容美发专业,就在校门开办美容美发厅,免费为全校师生及周边顾客提供美容美发服务;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成立专业的旅行社;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办旅馆等。

2.校企一体式的实训基地模式

如何给学生提供与实际生产相贴近的实训场地,校领导决定引企业入校,由学校提供生产车间和学生作为劳动力。这种形式对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由于劳动力市场严重短缺,很多企业早就看中学生这一廉价的劳动力,他们也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学校引进的第一个企业是做塑胶玩具,用于手机挂链的吊坠或手提包上的装饰挂坠,比如米老鼠、唐老鸭,或是小猫、小狗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他们用半融的橡胶填充到做好的模具上,放到烘烤箱内加热烤融成形,冷却后让学生按照图样为做好的动物模型上色,而且这些色彩都很鲜艳,小动物变得亮丽多彩,让人爱不释手。这样的引企入校的实训基地模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进企业工作、上下班、加班的劳动经历,得到按劳计酬的体验,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以后,学校又与别的企业沟通和交流,接到很多数控加工的订单。学校又增设了数控专业,让数控专业的学生完成这一加工任务。原材料由企业提供,学校新添了数控设备,不够的设备由企业投入,从而将学生的“纯消耗”实习降低了成本,并能够为学校创收,大大改善了学校的经济状况,提高了老师的收入。

全面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以生产带动实训教学,在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现场环境的同时,形成了“工”与“学”紧密结合的互动机制,实现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方式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促进了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还可以由企业投资建厂房、校舍,购置设备,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学校建在工厂内,企业既是生产单位,又是实训基地。如赣州“华坚科技学校”的模式,校企共同组建实训教学领导小组,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在学生实训中,企业提供生产设备,配备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与校方配合共同执行实训教学计划。

校企一体式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是一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它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学生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提高的目的。这种模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地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营利。由于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这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另一特点。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对外承接“订单”——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和有序轮岗,完成订单的任务。其质量接受客户检验,其生产和管理成本(包含支付顶岗实习学生一定的薪酬)独立核算,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利润,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基地建设 篇12

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农民土地流转政策, 沙坡头区积极响应, 以村为单位,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以1200元/hm2的价格流转到当地村委会, 由村委会与种子企业签订流转合同, 种子企业以同等价格分包到有实力懂技术具备玉米制种条件的大户手中。土地流转后, 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更加明显。一是降低了隔离成本, 隔离条件达到安全标准;二是利于制种户进行统一播种, 统一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大型农机作业;三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制种田全区域滴灌,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据统计, 滴灌技术较大水漫灌节水50%以上, 种子增产17%以上;四是利于轮作倒茬, 减轻了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2 重视队伍建设, 强化制种基地支撑

根据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聘请技术员多达37名, 均为玉米制种的能手和当地有威望的人员。在管理体制上, 坚持以村为单位, 实行公司、乡镇农技站、村委会三重领导下的技术员负责制。每村聘请1名技术员, 由技术员负责本村制种面积落实、技术辅导、种子收购等事宜。技术员由乡镇农技站、村委会综合推荐, 种业公司审核, 报种子管理站备案, 并由种业公司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 将工作环境、业务素质、计划管理、技术辅导、质量管理、基地市场管理、配套服务等项列入对技术员考核指标。实行年度聘任, 做到优胜劣汰。同时对全沙坡头区制种技术员每年集中1~2次进行技术培训或组织到外省、外县学习考察, 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并在重要农事季节以现场会、碰头会、苗情记载等形式, 开展经常性交流。从而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 既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又能熟练掌握制种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的专业队伍, 通过他们把技术、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户到田,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 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基地建设

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 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玉米制种基地管理办法, 包括制种基地及技术员管理机制, 不定期技术员培训制度, 质量管理手册, 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种子质量保证金制度, 制种大户管理办法和落实杂交玉米优惠政策等。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 强化了杂交玉米基地的基础建设, 使基地管理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地发展。

4 开展技术攻关, 提高制种基地效益

沙坡头区玉米制种生产以“主攻单产, 狠抓质量;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为目标。工作措施包括:抓面积和组合落实, 巩固和发展种子基地;抓各项技术措施落实, 提高产量;抓基地及技术员管理, 严把生产、质量关;抓新组合开发应用, 增强种子产业后劲。在技术管理上常年聘请了县、乡 (镇) 、村三级制种技术员37名, 每月组织技术员召开制种高产研讨会和碰头会;开展高产竞赛, 将高产户的经验在年终总结会上交流。在提高产量上加强了父本、母本播差关、花期预调关、人工授粉关以及病虫防治关的管理和技术辅导工作。特别是在关键的扬花期, 召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制种工作督查组, 检查技术培训和落实情况, 及时查补技术盲区。落实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实施玉米制种村技术员和制种大户奖励办法, 每年评出了10名制种先进技术人员和10名先进制种大户及若干制种特色基地。

5 加强质量监管, 保障制种基地安全

沙坡头区种子管理站将制种基地质量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下发了加强玉米制种质量管理的通知, 将各项制种质量指标及要求发至各基地, 让制种户知情。要求各基地结合制种培训, 将质量管理技术落实到户, 并将质量管理规定大纲制成一张简易表发到每个制种户, 在质量管理上重点把好“四关”, 既隔离关、去杂关、验收关、收获关, 确保收购种子达到国家标准。在制种季节中要求制种技术员对生产及时辅导与质量监管相结合, 将质量管理贯穿制种生产各环节, 并对技术员、制种户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意识培训。将质量管理融入在制种生产中, 让农户随时都想到质量管理, 每个农事都要考虑质量管理, 实现全员全过程质量监管。扬花期及时组织制种督查组, 对各基地进行分组去杂去劣的纯度监控和植保管理等影响发芽率的质量监控;对全沙坡头区各制种基地逐户通过基地自查, 初查和复查等手段进行质量验收, 验收合格后发放种子田间检验合格证;成熟期及时了解天气状况, 及时做好亲本的隔离收、晒、藏;在种子收购过程中进行质量监控, 防治机械混杂;对制种大户区派出质量专管员进行全程监控, 确保基地生产的种子百分之百合格。

6 种企管理联动, 促进制种基地发展

上一篇:山区公路路线方案设计下一篇:身体力行 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