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十原则

2024-05-08

家庭教育十原则(精选7篇)

家庭教育十原则 篇1

第一, 要求我们在理论上透彻, 直指人心。要直接了当地揭示教育子女的规律, 要指出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而进入正确的思想。

第二, 它在方法上是具体可行的。包括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冲突、矛盾, 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都有具体的方法, 包括应该怎样对待接受不了批评的孩子, 都有具体的处理方式。方法简单明了可行, 你只要学就能做, 只要做就能用, 就有效。

第三, 在实施的时候, 首先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给自己设计好一个家长的形象, 然后给孩子设计一个形象, 并用一定的程序来稳定这个形象。

第四, 互动的原则。什么叫互动原则呢, 就是家长和孩子相互作用, 共同发生变化。不是一个方法, 一扔扔给孩子, 家长没事;或是家长拿过来看两下, 孩子没事。互动就是你用这个方法去对待孩子, 孩子反过来马上就会反馈信息给你, 这样相互作用, 孩子就会发生明显的进步, 而家长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第五, 充分考虑到当代父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它并不需要家长们长时间地去陪读, 去取代老师辅导各门功课。任何一种家教这样提倡, 我觉得是误区。孩子本来在学校有老师了, 有一大堆功课了, 回到家里再上一大堆课, 把所有的家长都拴在孩子身上, 这是不可取的。

第六, 从0岁开始到16岁, 都可以实施。16岁以上的孩子大一点了, 也可以实施, 甚至他本人就可以对自己实施。真正的启发一个生命, 不管你在什么年龄段, 能够真正有一种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建立五种积极性, 全面素质得到发展, 成长为完整、成功的人生。

第七,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 必须是全面的教育, 还不光是一般的才能概念, 还应是一个广义的才能概念。学习能力也好, 社会适应能力也好, 与周边世界的生存能力, 包括他的身心健康, 方方面面, 都应该有全面的发展。

第八, 有一套高效学习的指导方法。我们认为, 只要孩子是个健康的孩子, 只要方法得当, 都有可能成为学习的天才。如果从小没有得到正确方法的指引, 那么这个机会就可能失去。希望家长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把这些方法掌握起来。

第九, 正确的家庭教育最终要造成父母与孩子人生的成功。比如, 孩子进步了, 家长也开心了。刚才那个小孩说得很好, 妈妈应该乐观主义点, 是这样吧?大家记住啊, 您乐观主义点, 您方法得当一点, 不仅孩子发展好一点, 你的人生也会好一点。

第十,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将给您与孩子的人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当你的心态好了, 你用微笑面对周边的世界, 无疑你在生活中还能增加很多人缘和机会。我想任何一个横眉怒眼走在马路上的人都会少好多机会, 是这样吧?问路都可能不太好问。

成功交际十原则 篇2

一表人才。这就是要给他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里说的“一表人才”不是说一个人必须长得帅或者漂亮,而是作为个体的人应当具有良好的内心修养。修养,既包括对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也包括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其外观表现为气质、语言和行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气质,用现在比较时尚的话来说,就是“知性美”。也就是说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培养个人的学养,“知性美”慢慢就显现出来了,“修”是慢慢学习、锻炼的过程,“养”是不断地积累和沉淀。

两件西服。不是只有两件衣服,而是看不同场合调整不同的衣服,不要过于标新立异,给人一种疏远的感觉。穿得体的衣服(包括鞋),这是个人所树立的外在形象。尽量不要穿奇装异服,也许这样的衣服很时尚,能彰显个性,但我们毕竟不是艺术家和明星,它并不适合我们的职业和工作场合。打比方说,如果你是白领,出入写字楼,那么最好穿职业装;如果和朋友去郊游一定穿运动休闲装。

三杯酒量。这是社交场合一种必要的修养,能喝适量的酒,对健康有好处,对人际关系也有好处,也就是做人要随和一点,不要在嗜好上面与人格格不入。人在职场,难免要有一些应酬。一个人完全不会喝酒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过量喝酒会破坏人际关系,因为酒能乱性。在中同,“酒”是一种文化,它可以沟通关系,联络情感,比方说,大家举杯,你也跟着举杯好了,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场面的破坏者说“哎呀,我实在不能喝酒”。一般来讲,人家给你倒酒时,你可以说:“够了、够了”“谢谢”,这是一种淡然处之的气量,使你在各种场合都能和人打成一片。

四圈麻将。“麻将”在这里泛指各种社交游戏,比方说,打球、钓鱼、下棋、游泳、卡拉OK等等,可以增加与人互动、沟通,增进彼此了解的机会。就是说,一个人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种活动就不参与,把自己孤立起来,让大家觉得你不合群。各种社交游戏不一定要很精通但是要了解一些可以使自己参与其中,与大家一起快乐;实在不懂,也可以做个好观众,好看客,为人加油、鼓掌,分享他人的快乐,使氛围和谐。

五方交友。它要求一个人的交际圈子要广一些,各种各样,各种行业的朋友都要有一些。有些人一辈子喜欢自设范围,兴趣不同,行业不同,甚至觉得对方的身份比自己低,就不和人来往,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不计较身份、地位、职业和兴趣。太计较,朋友的范围就很窄小,视野也很有限。五方,就是东南西北中,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有机会打个交道,说不定就会成为好朋友。记住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是“贵人”?就是想象不到帮你的人才是贵人。

六出祁山。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更知道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刘备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心里就很清楚结果如何。但他仍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六次伐魏、连续出兵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既然做出承诺,虽然做不到。但也要尽力去做。只问应不应该,少问有没有可能。换言之,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要有“六出祁山”的毅力,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做事情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七术打马。术是法术,就是要用一些不同的方式,巧妙地做事。打马,俗称“拍马屁”。但是要人都能看出来的“拍马屁”是很失败的事,这样的人给人感觉虚伪,很难让人信任。这里的“拍”是拍到好像没有拍到一样,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打比方说,老板出了一个好主意。你说:“啊,这个决策真是英明。”听起来会让人起鸡皮疙瘩,大家听了都知道你是在拍马屁。相反,如果你说:“啊,这样的主意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样的话听起来让人舒服,也没有感觉到你在拍马屁;如果老板当面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你要顾及场合不要当面顶撞,背后再找老板直言相告,这样表明你是一个坦诚的人,对事情有自己看法的人。所以“七分马术”是巧妙地说话,巧妙地做事。也就是要保持70%的融洽氛围,留下30%的直言相告。

八口吹牛。它不是使出八分力气吹牛皮。“八分吹牛”,既包含了说自己,也包括说别人,是要“人捧人”而不是“人损人”。一个人过分地吹嘘自己,所有的人对他都没有信任感。过去有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老是默默去做,老实讲要上司慢慢发现也很难。所以,一个人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可以在适当的机会进行表达,但不要夸大其词。相反对同事做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锦上添花,“八口吹牛”也就是多给同事一些面子,功劳让给同事,他自然也会让给你。记住一句话,功劳是让出来的,不是抢来的。

九分努力。靠关系是靠不住的,别人可以帮你一次、两次,但是没有人可以帮你一辈子,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不断地努力。如果别人帮助了你,那么一定要更努力,才能对得起别人的帮助,让人觉得他没有帮错人。

十分忍耐。忍耐远比努力重要,一个人没有耐性,不能忍耐,前面的九条都是零。脾气坏是一个人的致命伤。如果一个人脾气不好,大家都会知道,但是心好是没有人知道的。一旦脾气不好,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大发脾气,那么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所以一个人要有忍辱功,这也是最难修的。“忍耐”不是压抑,而是化解,如果是压抑终有一天会爆发,化解之后就没有了所谓的“忍耐”。人的一生总要碰到一些挫折,总是有人在不断地找你的麻烦,其实这些人都是在锻炼我们的忍辱功。有人气你,你会变得更谨慎,有人总讲难听话,你才不敢自以为是,有人让你难堪,你会少犯错误;如果一个人一直很顺没有经历过挫折,他就很容易折断。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项羽,一次败仗,就自刎乌江。他所创造的“破釜沉舟”的故事都随着他的自刎灰飞烟灭。

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外圆内方的民族。“圆”不是“圆滑”,是圆融、圆通、圆满,“圆”就是大的“方”,“方”就是大的“圆”;一个人外在要随和一点,但是不能影响内心的原则。以上十则是一个人达到自我和谐与外在和谐的人生准则。

掌握十条原则做好油菜机收 篇3

选择和使用油菜联合收割机应考虑收割机的性价比。宜选用兼用机型,即通过更换一些部件、装置能实现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收割的机型,这样能降低购机及使用成本,提高机械作业效益。如可以更换专用割台的履带自走式全喂入稻麦、油菜联合收割机,专用割台是在原稻麦联合收割机割台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而成的,即加长割台,降低拨禾轮转速,增大直径,增加侧边纵向切割装置。凹板、风扇及筛子等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也有所改变。另外,机械收割油菜后可将油菜秸秆粉碎,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物大量被吸入。此后机手对该机的空气滤清器进行加高改装,从而避免了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因此在多粉尘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除了及时清理和保养滤清器外,有条件的可对空气滤清器进行适当改装,使其避开污染源而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

一台上海50型拖拉机在田间作业时,忽然出现工作无力,冒烟严重的现象。发生故障后修理人员对该机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发现发动机在发动时空气滤清器内发出“哐、哐”的响声,于是卸掉进气管道再次听查,这时发动机表现正常了。由此看来问题就出在空气滤清器内,拆卸滤清器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空气滤清器内尘土积满成泥,由此看来故障就是空气滤清器内脏物太多,致使发动机进气不足而造成的。清理保养滤清器装复后故障得到了彻底的排除。

2. 确定油菜收割的适宜时间

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油菜,重要的是要掌握好油菜的收获时间。油菜成熟过度,作业中拨禾轮的转动会将油菜荚碰落,造成浪费;过早收获,菜籽不饱满,出油率低,同时菜籽不易与果荚分离,从排杂口排出,同样造成浪费。通常要求成熟度85%以上,即晚于人工收获1星期。可根据以下四点正确判断收割时间。

(1)在油菜上部果荚能用手指捏开、下部果荚气温高时一碰即落的情况下收获为最好。

(2)对于成熟不一致的田块,在有50%的果荚气温高时可碰落、青果荚不超过3%~5%的情况下收获效果最佳。

在修理中修理人员遇到不少机手知道保养空气滤清器,却不知检查空气滤清器的管道是否严密。有的进气管道早已破损严重,机手却还不知道更换;有的管道与机体结合不严,空气滤清器“摇头晃脑”,机手还在凑合着使用。殊不知一旦进气管道破损漏气,空气滤清器便会失去作用,保养滤清器也是白搭。

怎样正确保养空气滤清器?在周围尘埃较多的环境中工作时,应保持每班清洗一次;而在一般情况下工作50~100 h清洗一次即可。清洗铁丝网时切忌要用火烧,要用汽油或金属清洗剂进行冲洗,清理干净后晾干才能使用。滤清器内加入机油时不要超过刻度线。对已出现损坏的滤清器不要凑合,一定要及时更换。

(3)油菜的最佳收获时刻是早、晚或阴天。

(4)在成熟后期,应尽量避开中午气温高时段进行收割。

3. 正确掌握收割机发动机转速

为使收割机保持最佳的使用效果,发动机应在额定转速下工作,以避免割台、搅龙、输送槽、脱粒滚筒、出谷搅龙等堵塞。在作业中,要保持油门转速稳定,当割到田头时,应中大油门继续运转一段时间,使机器完成油菜脱粒,清选干净,油菜茎秆排出机外后,再降低转速。

4. 正确掌握割幅宽度

收割机满负荷作业,可提高作业效率;但在作业中,驾驶员要根据油菜长势、田中行走条件等情况掌握割幅的宽度,使收割机保持作业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应当尽量在全割幅的情况下工作,但对于产量高、秆高枝茂的油菜,可用70%~80%的割幅作业。

5. 正确掌握割茬的高低

割茬高低不仅影响作业质量、生产效率,而且对随后的田地翻耕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割茬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轻收割机工作部件的负荷,但不利于以后的翻耕,同时对分枝低的油菜造成浪费损失;割茬过低,割刀容易“吃泥土”,损坏机件,影响作业效率,增加收割机的负荷。一般割茬高度应选择20~30 cm左右,以减少油菜籽的损失为合适。

6. 正确掌握收割机作业速度

收割机作业速度直接影响收割机的作业效率和质量。收割机行走的速度,应根据油菜的长势和产量来确定:如果油菜长势好,茎秆高又粗壮,分枝密集,行走速度应低一些;如果长势差,植株稀疏,茎秆矮小,可选用较高行走速度。

7. 正确掌握作业路线

作业路线正确可减少收割机的空行程,提高作业效率。收割机下田时,一般从田块右角进入。为减少损失,应先用人工割2 m×4 m见方的田块,如果田埂不高,收割机可直接收割。对于小方块和长方块田,采用转圈回转收割方法;大块田,可先沿田四周转2圈收割后,再插入田中开道收割,把田块分成几个长方形进行收割。

8. 正确调整几个主要部位

(1)拨禾轮的转速要调到最低,以减少对油菜的撞击次数;前后位置要调到最后。如安装有弹齿板的应去掉,以减少对油菜的撞击。

(2)根据油菜的成熟情况和脱粒效果合理调整滚筒转速和凹板间隙。成熟度较高或高温天气可降低转速和调大间隙,在保证脱净率的前提下减少菜籽的破碎率。

(3)根据收割机工作时的清选损失合理调整风量,茎秆潮湿时风量应调大,干燥时应适当调小。其风向应调至清选筛的中前方。

(4)由于油菜籽不同于谷粒,要根据不同型号收割机要求及时更换凹板和清选筛。

(5)清选上筛、尾筛的开度应适当调大,使部分未脱净的青荚进入杂余升运器进行再次脱粒。下筛的开度应调小或使用细孔筛。

9. 做到遇湿等干

早晨露水大,油菜潮湿,一般要等露水干后,再用收割机收割;如遇到下雨,也要等油菜上的雨水干了,再用收割机收割。这样既可提高作业效率,又可减少堵塞和浪费。

1 0. 收割时做到先动后走

家庭教育十原则 篇4

[关键词] 治癌原则;扶正;祛邪;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98-02

金国梁教授系著名中医学家、师从国医大师何任教授,继承发扬何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从事中医临床30余载,现通过读何老之书文,观金师之临证,详细阐述何任教授所创的“治癌‘十二字’原则”如下。

1?治癌“十二字”原则

何任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临床的研究,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病变过程,与人体正气的内虚,抗病能力的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出恶性肿瘤的治疗要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并总结出应用扶正祛邪大法治疗癌症的“十二字”原则:“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证治之。”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法则较多,且各有长处和优点,但笔者认为,何任教授所倡导的治疗癌症“十二字”原则较为简便实用。金师将此“十二字”原则,灵活地用于临床三十余载,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临证两年余,对此“十二字”原则潜心研究,体会深刻,今总结金师灵活运用此“十二字”原则治疗肿瘤之经验,将扶正及祛邪之法、之时,随证治之之道等做简单阐述。

1.1?“不断扶正”,乃治本之法

“不断扶正”,就是指对于癌症的治疗,不间断地,自始至终地以扶助正气,培益本元,提高免疫力,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大法。此乃治癌“十二字”法则的主导思想。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都离不开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肿瘤的发病也不例外。所谓的“正气”,包括人体的阴、阳、气、血、精、津、液、脏腑功能等一切抗病的能力。“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现代医学研究亦发现机体在免疫功能下降时易患肿瘤[1]。

“扶正”就是扶助人体对“邪”的抵御能力。癌症的发生,正气的亏虚是内因,是主要原因;邪气的侵犯是外因,是次要原因。可以说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胜则邪退(癌细胞得到抑制或消除,病情控制或减轻乃至康复),正虚则邪进(癌细胞生长、转移,病情进展)。故临证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不断地扶正培本,扶正固本,扶正强本,使本强疾自去,养正积自除。所以,“不断扶正”乃癌症的治本之法。

1.2?“适时攻邪”,乃标本兼顾

中医之“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中医病因学中常见的“邪”有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宿食、痰饮、瘀血、结石等。“攻邪”,主要是使用具有解毒、散瘀、化痰、软坚等作用的中药或其他治法以达到消除致病因子,从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运用中药中具有解毒、散瘀、化痰、软坚等功效的攻邪抗癌中藥治疗癌症,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之适当,效果显著,但因为它们大多会损伤正气,因此切忌“粗工凶凶,以为可攻”的蛮干,应审时度势,根据病情需要,适时用之。所谓适时,就比如:早期患者,或未做过手术、放疗、化疗,体力状况尚好者,可以多用些抗癌中药。如果正在化疗或放疗,或手术后不久等,即其他医生用攻邪的多了,中药就应不用或少用攻邪药。因为手术和放疗、化疗等主要针对的是肿瘤细胞,也属于攻邪之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对于癌症,则以人体的抗癌力为本,癌肿(肿瘤细胞)为标。适当运用攻癌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以及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等[1],同时也可以间接或直接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扶正的效果。所以,“适时攻邪”是治疗癌症的标本兼顾之法。

1.3?“随证治之”,提高生存质量

癌症的病变是个慢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患者所出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性别有男女之分,年龄有老幼之别,病史有长短之异,病情有轻重之殊,病势有缓急之变,饮食习惯、环境因素也不同。因此,需要对每一位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视症情而进退增损药物。如出现发热、疼痛、出血、水肿等症状,就要相应的给予解热、镇痛、止血、利尿消肿等;或有因放、化疗而出现的恶心、呕吐、饮食无味、纳差等,也必须针对症状而施以和胃降逆等药物;还有因免疫功能低下、起居不慎,出现了外感,就必须暂时停用某些药物,专门治外感等。具体可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进行。这些症状的改善,不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患者抗癌的信心,还有利于正气的恢复,最终战胜癌魔。

2?治癌中扶正常用的治法和方药

金师在临床治癌中扶正常用的治法和方药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2.1?益气健脾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气为血之帅,气主煦之,因此,益气健脾法为扶正治癌第一法,为医中“王道”之法,何老及金师在临床中运用最多的亦是此法。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淮山药、扁豆、薏苡仁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食不振、腹胀腹泻、舌淡苔白、脉细等气虚脾弱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2.2?补血滋阴法

血主濡之,血为气之母,血中载气,血少者,气必亏,血不濡则失养、甚至失荣。因此,补血滋阴法也是扶正治癌的重要方法。代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药物如熟地、当归、白芍、鸡血藤、首乌、枸杞子、黄精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大便燥结等阴血亏虚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2.3?养阴生津法

“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已证明[2],养阴生津法治疗癌症,不但具有改善癌症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而且具有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效果、防止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所以,养阴生津法也是扶正治癌的重要一环。代表方剂有沙参麦冬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等。常用药物如生地、南北沙参、天冬、麦冬、龟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百合、石斛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干咳少痰,口咽、鼻腔、皮肤干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内热及手术或放、化疗后阴津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2.4?益肾助阳法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肾与命门本同一气。肾阳主导一身之阳气,命门火衰则阳虚之证迭出。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肾阳虚、畏寒的征象,因此,益肾助阳法在扶正治癌过程中也很常用,代表方剂有右归丸、肾气丸、附桂理中丸等。常用药物如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杜仲、续断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腰膝酸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等脾肾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3?治癌中攻邪的常用治法和方药

金师临床治癌攻邪的常用治法和方药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

3.1?清热解毒法

古人常常将某些恶性肿瘤称为恶疮,临床中,肿瘤患者较易出现壮热口渴,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口舌生疮,便秘尿黄,苔黄,脉数等热毒壅盛的临床表现,因此,清热解毒法是攻癌邪的最常用治法之一。代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常用药物如大青叶、蚤休、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猫人参、冬凌草、金银花、鱼腥草、青黛、半边莲、半枝莲、肿节风、藤梨根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热毒壅盛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3.2?理气解郁法

实体肿瘤,中医常称之为癥瘕积聚。癥瘕积聚,四者形状各有不同。一般以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不能移动为癥;腹中虽硬而聚散无常,且可活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为瘕。二者多见于脐下。积与聚,《难经》区别为积属阴,为血滞而不濡,五脏所主,发有常处,痛不离部;聚属阳,为气留而不行,六腑所成,发无定所,痛无常处。其中瘕聚属阳,多为气郁而成;而癥积属阴,常由血凝所致。因此,理气解郁法和活血化瘀法亦为肿瘤临床最常用的治法。理气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有越鞠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常用药物如橘叶、橘核、枳壳、枳实、厚朴、香附、佛手、八月札、广木香、九香虫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气滞、气郁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3.3?活血化瘀法

代表方劑有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石见穿、姜黄、穿山甲、水蛭、地鳖虫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瘀血阻滞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3.4?化痰祛湿法

临床中肿瘤患者常见有形包块,隐隐作痛,按之柔软,胸脘痞闷,形体肥胖,咳痰量多,舌苔白腻,脉濡细等痰湿凝聚的临床表现,因此化痰祛湿法也为常用的攻邪之法。代表方剂有二陈汤、平胃散、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常用的化痰抗癌药有天南星、半夏、瓜蒌、浙贝母、前胡、葶苈子等,常用的祛湿抗癌药有苍术、藿香、佩兰、草果等,常用的利湿抗癌药有茯苓、猪苓、泽泻、金钱草、防己等,是治疗肿瘤患者以痰湿阻滞为主要表现的常用方药。

3.5?软坚散结法

肿瘤质硬如石者称坚,质软者称结,使硬块消散的治法称为软坚散结法。《内经》中早就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等治则治法的论述,金师于临床常用之,其代表方剂有海藻玉壶汤、消瘰丸等。常用药物如海藻、昆布、牡蛎、地鳖虫、鳖甲、地龙、夏枯草、土贝母、皂角刺、猫爪草等,此类药物大多味咸,以“咸能软坚”也。

3.6?以毒攻毒法

金师认为,癌瘤的发生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湿凝滞、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日久均可导致邪毒内积而成痼恶之肿瘤疾患。癌毒内藏,非攻不克,故临床常选用一些有一定毒性的药物“以毒攻毒”,以达到抗癌抑瘤的目的。以毒攻毒法的代表方有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等。常用的以毒攻毒抗癌药,动物类有全蝎、蜈蚣、斑蝥、守宫、蟾皮、蜂房等;植物类有蛇莓、蛇六谷、急性子、喜树、三尖杉、农吉利、肿节风、生南星、生半夏等。

4?注意事项

临床上,肿瘤患者的症情复杂,变化多端,多种病因病理互相关联复合在一起,很多患者既有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又表现有热毒壅盛、血瘀、气滞、痰凝。因此,癌症的治疗中,并非在某一时段单独运用某一治法,而是同时运用多种治法,也就是复法。同一个处方里,往往既有扶正的治法和药物,又有攻邪的治法和药物。因此要注意,组方必须符合方剂学君臣佐使原则,主次分明,切忌根据症状堆砌药物。

[参考文献]

[1] 周岱翰.临床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5-604.

[2] 陈龙邦,刘福坤.循证肿瘤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96-100.

家庭教育十原则 篇5

“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随着观众审美素养的提高, 观众对电视文艺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好的文艺节目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正确, 它还意味着, 必须有较强的趣味性,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栏目剧在诞生之日起就先天地具有三贴近的特征, 栏目剧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内容创作, 再加上表现形式上方言化、群众演员化从而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是密不可分的。继续坚持并深化三贴近原则是栏目剧永葆蓬勃生机不揭的生命源泉。

一、了解社情民意, 在内容上与时俱进践行三贴近原则

近年, 一些栏目剧的创作内容有脱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倾向, 一些栏目剧甚至开始尝试历史戏说等题材, 这些题材已经被传统的电视剧演绎到了极致, 栏目剧走这些路子无异于自绝于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栏目剧的主要受众, 也是栏目剧服务的主体, 只有认真研究仔细分析观众的娱乐需求, 贴近观众才能赢得观众, 栏目剧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观众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让观众喜欢栏目剧的内容, 电视栏目剧创作要更多的关注普通平民的生活, 要以平民的视角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产、生活、情感、命运、利益以及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怀。

二、拓宽载体渠道, 开办多种形式的栏目剧践行三贴近原则

近年出现的一些新的栏目剧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拓宽了栏目剧的载体渠道, 为栏目剧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这类节目一是新闻类, 一般以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为原型, 在栏目中用“事件重演”的方式再现于观众, 在遵循真实的前提下, 强调二度创作和演绎, 使新闻产生戏剧张力与情节冲突。以情节吸引人、以细节打动人、以人物命运感动人。在强调故事性、人情味的同时, 特别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因素, 起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另一类是社教专题类, 社教专题类节目涵盖经济、法制、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 社教类栏目剧则实现了社教节目与影视节目的优势嫁接, 在社教节目的制作方式和节目类型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给原本刻板生硬的社教专题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 创造了社教节目娱乐化传播的新形式。

其实还有一些栏目比如少儿节目、文艺节目等等都可以不拘一格尝试用栏目剧为表现载体, 多渠道灵活地做到三贴近原则, 既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又满足观众的休闲娱乐需求。

三、强化平民路线, 表现载体上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

近年栏目剧在创作的过程中呈现出精品化大投资的趋势, 一些栏目剧投资动辄十几万, 几十万, 明星化, 电视剧电影化看似对栏目剧的重视, 实际上却是在背离栏目剧广袤的创作土壤, 使栏目剧脱离群众。栏目剧的最初形式就是由群众参与演出, 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平民化趋势。是实实在在践行“三贴近”原则, 栏目剧是最能面向观众、最充分调动观众积极参与的节目, 在各种媒介高度重视平民路线的现代社会, 观众早已不满足于做电视传媒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的参与意识与日俱增, 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观众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张扬的个性化主张使得他们从接受者的身份逐渐向参与者的身份过渡。对于电视栏目剧来讲群众的参与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这些没有经过表演训练的群众, 表现出来的往往都是原生态的东西, 虽然略显笨拙但不失淳朴可爱, 这种真实的表演使栏目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群众演员通过表演实现了自己的明星梦, 也打破了人们心中对于演员这一职业遥不可及的印象, 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心理上也容易对这些演员的表演产生认同感, 不知不觉就介入到剧情的发展当中。运用方言作为语言表现载体是栏目剧创作的又一主要特征, 其演员的台词等都采用方言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很容易在群众中赢得亲和力, 也利于节目的推广, 同时方言的表现形式也降低了演员参与的门槛, 使电视这门艺术真正成为了一种群众艺术。栏目剧中群众不仅参与表演, 还加入到策划创作的行列中来, 包括场景都是他们天天耳闻目睹的熟悉巷陌, 讲的是他们熟悉的家长里短, 这种方式体现的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与重视, 可以增强他们内心的主人翁意识。使观众觉得电视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 深不可测的东西, 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而现在一些栏目剧的电视电影化则正是舍本逐末, 抱着金碗还想讨饭吃的心理。

总之, 栏目剧的发展前途非常光明, 栏目剧只有发挥自身的特长, 继续深化三贴近原则, 根植广大人民群众深厚的土壤, 不断拓宽创作思路,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弘扬地域文化坚持品牌战略中走得更远更好。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对当今媒体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 栏目剧创作只有进一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才能永葆蓬勃生机, 永立不败之林, 真正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宣传和人民大众的文娱需求。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栏目剧,三贴近,浅析

参考文献

[1]李咏吟.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及其价值反思[J].文艺评论, 2008 (03) .

[2]吴尚全, 杨周.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初探[J].魅力中国, 2009 (09) .

[3]游汝杰, 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家庭教育十原则 篇6

著名的英国词词典学家R.R.K..Hartmann是最早对词典使用社会学予以关注的学者, 他提倡从用户视角进行系统实证研究, 有力地推动了词典使用研究的发展。在他的《词典用户社会学:假设和实证假设》一文中, Hartmann在实证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研究假设, 进一步发展了用户研究的方法论。1989年, 他提出的关于词典使用的十二条原则对于正确处理词典编者和词典用户之间的关系, 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Hartmann, 1989:102-103)

(1) 词典编者应设身处地的为词典用户着想。

(2) 理想中的词典与现实中词典不可能完全一致。

(3) 词典的类型应依据词典用户的需求。

(4) 词典编者的设想与词典用户对词典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用户“不买账”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5) 词典用户需求的分析应该先于词典的设计。

(6) 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7) 用户的需求取决于各种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查找词典的目的。

(8) 用户的需求具有嬗变性, 如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9) 词典说明部分 (参引、标注等) 的水平也应该通过一系列心理语言学的过程得以体现。

(10) 编纂词典的技艺能够并且必须得到传授。

(11) 词典的说明必须针对用户, 词典编者也必须了解自己所使用的方法。

(12) 词典用户需求的调查、研究也应该进一步得到支持。

以上的十二条原则体现了当代词典学新的理论模式——将词典看做是词典编者和词典用户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交流和传输系统。 (雍和名, 2003:17) 词典编者在编纂词典时遵循的最高准则, 即“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同时还要考虑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因素:首先, 要考虑词典的类型, 从词典用户的视角来看, 要考虑词典为谁而编, 用户有何种需求和知识结构等问题, 这也是词典编纂的宗旨——尽编者之所能使用户理想中的词典与现实的词典相一致;但要编纂出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词典, 那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指定用户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 才能确定词典的类型、大小、内容以及编排等。其次, 要足够地重视词典编纂这门技艺;最基本的包括词典编纂的原则和释义方法。要对词典从整体构架上作好规划和设想, 包括词典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以及检索结构设计, 都要考虑到用户的心理认知能力;编纂词典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精密的系统工程。 (陈楚祥, 2003:214) 他不仅要求编者学识渊博, 具有百科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多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部词典从制定编纂方案到组织成员编写, 再到最后完成出版, 整个过程中不知会出现多少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其中的编写过程更是重中之中。所以编纂词典这门技艺无疑具有继承性, 应该也必须得以传授。再者, 就是对词典用户需求的研究及其培训;词典使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词典用户的调查及词典用户培训等活动。词典编者编纂的所有词典都是受用户需求的刺激而产生的, 可以说, 词典编者对用户了解的越多, 就越可能编纂出迎合用户需求的类型的词典。通过对以上Hartmann的词典使用十二条原则的深入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编纂技艺的水平, 编纂出高质量的辞书, 就必须从词典使用社会学的两大主体——词典编者和词典用户的角度着手, 在实践中加强对编者的培养、对用户的培训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词典编者的培养

词典作为一种工具, 不仅是沟通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桥梁, 也是维系词典编者和词典用户的桥梁。 (张金忠, 2009:93) 随着社会对词典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词典用户对词典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词典编纂工作也要求词典编者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可以说, 编者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决定了所编词典质量的优劣。现今词典编者的身份已不仅局限于是拥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的词典学家, 而是作为词典用户可靠的代理人, 以及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的专家 (Морковкин, Морковина, 1997, с, 114) 。系统的对词典编者进行培养最早应兴起于20世纪美国的芝加哥、宾夕法尼亚等几所知名大学;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既是针对初学者, 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年青一代经验不足者提高专业技能。俄罗斯的普希金学院、维诺格拉多夫俄语学院以及乌克兰的切尔诺夫策大学等学校均开设过词典学课程的培训。我国对词典编者专业的培养相对要滞后一些, 直到20世纪末才有所发展, 现在已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词典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对词典编者的培训主要遵循“用户中心”的原则, 过去的词典编者主要关注词典的信息内容、信息结构和信息呈现的方式, 忽视了词典用户的不同需求、技能、习惯及其偏好、从而导致了词典所提供的信息与词典用户所得到的帮助之间的差距。Hartmann 得出了四个研究参数, 对词典编者编纂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词典提供了很好思路。

(1) 词典的类型, 即信息范畴的界定 (词典的内容和类型, 从一般化到具体的专业化的描写) ——回答了词典的类型的问题。

(2) 词典用户的类型, 即社会角色的定位 (使用者所处的场所和地位, 从家庭型到职业型) ——回答了谁需要词典。

(3) 词典用户需求的分析, 即活动语境的确定 (查找词典的场合和目的, 从普遍的阅读需要到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回答了为什么需要词典。

(4) 词典技能的分析, 即对词典说明质量的评定 (查词典的方法, 从普遍的目录法到各式各样的查找法) ——回答了怎么能在词典中找所需的信息 (Hartmann, 1989:105) 。

在我国, 对词典编者的培养不仅要遵循“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还要综合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大体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针对词典学专业的教育, 主要教授词典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其对象主要是词典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教学内容要详细且具有相当的专业性, 主要包括词典学、语言学与词典学、语义学与词典学、认知语言学与词典学、翻译学与双语词典编纂、语料库与词典编纂等。二是可以开展针对个别专题或主题的讲习班和研讨会, 讲习班讲授的内容可以具体是哪一部词典, 或是宽泛的词典学一般问题。研讨会也可以单独进行一个专题, 也可以围绕几个相关的专题同时进行。讲习班和研讨会的范围不限于同专业, 同区域, 应是趋向跨专业综合性、国际化。三是在高校设置词典学选修课, 普及词典学常识。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应开设专业选修课, 如, 词典学基础理论、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词典史等课程, 使其初步涉略词典学的理论和实践, 旨在将有志于词典事业的学生引向词典学的研究;而在非语言专业可以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 如词典与词典使用、词典与词典的信息检索、词典的编纂与使用等, 重在将词典使用技能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词典编者也需要不断的学习,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适应与日俱增多元化读者的需求。所以对词典编者的培养也应紧跟时代的脚步, 编纂一部高质量的词典既有大量的学术工作, 也有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现代词典编者, 已不是过去大多数人误解的“剪刀加浆糊“的工作方式, 而是从资料的搜集、建立数据库、进行标准化研究到制定大纲、细则、设计框架、确定工艺流程、运用现代化技术等一系列严密的工艺流程。编纂词典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任务, 这就要求词典编者还要具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二、词典用户的培训

培养词典编者只是词典学教学的一个方面, 而对词典用户的培训则是词典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后者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前者更重要。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对词典用户教育, 法国是走在前列的, 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运用词典的能力, 国家出版机构给予全力支持。他们认为教授学生正确地使用词典, 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辞书市场。在我国情况却截然相反, 词典用户的培训一直备受冷落。传统的词典学过多地强调如何编纂出版高质量的词典,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词典使用的培训, 因此, 用户在查找词典时往往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用户可能不理解词典中的一些信息, 如标注、体例等;词典中的信息并非以传统方式体现出来的, 如对一些复杂语法现象的描述以及词汇单位的组合诠释;有些用户在使用词典时常常会犯“一条道跑到黑”的错误, 认为词典中的释义就是对词汇的终极释义, 不会创造性地对词典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甚至, 很多的用户根本没有读过词典的前言。一部优秀的词典的出版往往要花费一个工作团队甚至几代人的心血编纂而成, 而词典用户不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词典, 更不懂得如何充分地挖掘出词典的功能和信息, 无法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词典用户培训能够指导学习者借助于词典进一步掌握所学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 从而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 合格的词典用户也应具备相应的技能, 如, 要擅于选择所需的词典, 明确的了解自己能在词典中找到什么信息, 找不到什么信息, 并且能够忠实的领会词典所传达的信息。Henry Bejoint 曾对词典用户培训提出四点要求, 颇有建树。

(1) 词典用户的培训应更侧重于实践, 而非理论 (更注重如何使用, 而非编纂) 。

(2) 培训应针对语言, 而非词典。

(3) 培训应该推广面向整个教学周期。

(4) 培训应根据预先的用户需求分析, 而有计划的进行。

词典用户的培训最终目的是要帮助用户增强语言知识, 锻炼交际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随着词典编纂活动进一步计算机化, 词典的使用能力已经大大减弱, 但词典用户培训任务却变得更加复杂化, 这些变化在进行词典用户教学时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在词典用户培训这一问题上, 我们不妨遵照以下几条原则, 虽然未必行之有效、立竿见影, 但至少可供参考:

(1) 重视出版机构的教育职能。一直以来, 出版的编辑人员只顾埋头编书, 而忽视辞书用户的教育问题, 没有充分的意识到, 词典的潜在用户数量是大大超过现有用户的, 而大量读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词典时, 又不知该“何去何从”, 以至于使许多优秀的大部头辞书著作, 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2) 发挥高校的培养作用。在高校中教授这门课程是进行用户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分专业进行, 在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分为语言学专业和非语言学专业, 语言学专业使用语言类、百科类和综合类词典的频率较高, 而非语言学专业在从事语言学习时使用语言类词典频率高些, 而其他情况下则使用专业词典频率较高。在高校中的培训还要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要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知识兴趣、语言需求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 这也要求高校的用户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启发性。

(3) 发挥大众传媒、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现今的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为用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普及辞书知识。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视频教学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联合传媒单位举办讲座、座谈会等, 真正使词典走进千家万户, 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摘要:著名的英国词词典学家R.R.K..Hartm ann是最早对词典使用社会学予以关注的学者, 他提出的关于词典使用的十二条原则对于正确处理词典编者和词典用户之间的关系, 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从词典使用社会学的两大主体——词典编者和词典用户的角度着手, 主要探讨了编者的培养、词典用户的培训两大问题, 希望对编纂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辞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词典使用社会学,词典编者,词典用户

参考文献

[1]ГакВ.Г.Онекоторы хзакономерностях развития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и[G]/А/ктуа льные проб лем ы учебной лексигкографии-M, 1977.C.11-27.

[2]Hartmann R.R.K.Sociology of the D ictionary User:Hy-pothese and Empirical Studies[G].//W.D.D.1989.V.1.P.102-111.

[3]雍和明.交际词典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黄建华, 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家庭教育十原则 篇7

笔者以语速为篇名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后发现, 整个数据库尚无对口译交传语速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 因此更加坚定了笔者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信念。 首先提出经济原则 (the economy principle) , 又称省力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的美国学者Zipf认为, 这条原则是 “指导我们所有个体和集体行为的一条主要原则, 包括我们的语言行为”[1]。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Martinet认为, 语言经济是支配人类言语活动的规律, 它不仅是“节省力量消耗”的同义语, 而且是指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2]。 本文从经济原则的角度分析视频及语料, 解释口译交传语速变化的原因, 试图从语速层面上, 在口译交传过程中力量的消耗和言语交际功能的实现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得到交传时所应采取的语速最佳策略。

二、经济原则与交传

在1962年出版的《语言的功能观》里, 马丁内把省力原则和交际需要看成语言经济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 把两者结合起来考察。 他指出:一方面, 说话人需要传达足够的信息, 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另一方面, 他 (她) 尽可能少地付出脑力和体力, 达到最省力的目的[3]。 这就是语言的经济原则。 交替传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 也受到经济原则的支配。 口译员在听懂发言内容后, 需要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 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源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 口译员一方面是最先听懂发言的人, 也就是第一听话人, 另一方面在发言人之后用目的语重新讲述一遍, 就像自己在演讲一样, 因此又是第二说话人。 这种针对同一信息内容在有限时间内既是听话人又是说话人的双重身份使口译员承受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力。 这就要求口译员必须在力量的消耗和语言交际功能的传递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从语言经济原则的两个构成因素来看, 就是在达到交际目的的同时达到最省力的目的。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越完美, 口译员的翻译越完善, 交流就越流畅。

在交传过程中, 译员的第一任务是保证语言完成交际, 因此在口译过程当中, 可以根据源语内容和交际对象的需求等客观因素对口译过程中自己的精力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这种安排所产生的结果便是一种言语的配置。 在言语配置中只有实现言语投入与言语需求的一般均衡, 言语配置才能优化, 投入的言语的总效用才能实现最大化[4]。 口译语速是精力安排和言语投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

三、研究方法及温家宝同志十年中外记者招待会语料分析

每年一次的温家宝同志记者招待会都是国人和世界瞩目的焦点。 届时, 温家宝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 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口译交传便是这一重要场合中温家宝同志和各国记者交流的唯一桥梁。 由于问题和回答的即席性, 为我们研究交传语速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但由于语料库研究工具的限制, 无法对语速进行计算和分析。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采用原始方法, 对温家宝同志自2003年至2012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视频和原始语料进行人工且机械的查数和计算。 以温家宝同志开始一段讲话为时间起点, 结束该段话并交由译员翻译为时间终点, 计算出温家宝同志该段讲话所用的字数和所消耗的时间; 以译员开始翻译为时间起点, 结束该段落翻译为时间终点, 计算出译员该段翻译所用单词数和所消耗时间。 具体方法如下:

温家宝同志:我想,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第一, 农业发展滞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耗时00:15:52-00:16:11;53字/19秒)

译员:First of the major problems we are faced with is the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low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This has seriously constrained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domestic demand. (Time 00:16:15 -00:16:29;32words/14seconds)

温家宝同志: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这是第二点。 (耗时00:16:32-00:16:44;33字/12秒)

译员:Second, some enterprises face difficulties in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orporate system will be a long -term task. (Time 00:16:46 -00:16:57;21words/11seconds)

温家宝同志:第三, 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 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耗时00:17:00-00:17:11;26字/11秒)

译员:Third, the number of laid-off and unemployed workers keeps going up, causing tremendous pressure 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ime 00:17:13-00:17:23;19words/10seconds)

此方法随传译交替进行的过程循环往复, 对温家宝同志在十年记者招待会上所讲的每一段和每一句话及译员介入翻译的每一段和每一句话都会相应的计算时间和字数, 最后得到温家宝同志所用的所有字数总和及所消耗时间总和, 二者相除, 得出温家宝同志平均每秒讲话的字数, 即温家宝同志语速 (w/s) ;然后把译员所用的所有单词数总和除以所消耗时间总和, 得出译员平均每秒讲话单词数, 即译员语速 (w/s) , 制成表格和折线图如下:

在折线图中, 上部折线为译员语速, 下部折线为温家宝同志的语速。 对比两条折线我们可以看出, 2003年到2005年及2010年到2012年, 温家宝同志的语速变化幅度较大, 在这些年份当中, 译员的语速也随温家宝同志语速的升高或降低而发生明显的改变;2006年到2009年, 温家宝同志的语速变化幅度较小, 相应的译员的语速保持在较为平缓的层面。 言语活动中存在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 (体力上) 和精神上 (智力上) 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 后者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 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 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中, 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 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2]。 温家宝同志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答记者问当中, 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有时候会减慢语速调和交际需要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疲累。 译员没有这种权利自主地选择省力的时间点调和自身的疲劳, 只能根据说话人的语速快慢作出相应调整。 在源语语速慢时相应地降速节省精力, 这样在源语语速提高的时候便有多余的精力投入, 以这种被动的方式实现精力投入、言语产出和完成交际功能之间的均衡。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 译员的语速平均比温家宝同志的语速快0.4w/s。 综上所述, 译员在交替传译的过程当中, 语速可随说话人进行相应的变化, 以保持在比说话人快0.4w/s的平行线上为最佳。

整体对比两条折线后我们还可以发现, 温家宝同志语速线波动较大, 语速区间为1.36w/s至2.16w/s, 速度差为0.8w/s ; 而译员语速线则相对较为平稳, 速度差仅为0.44w/s 。 这是因为, 作为一名高水平高素质的译员, 更多的是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口译活动中精力的消耗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安排。 这种安排越合理, 口译的言语输出就应该越平稳;译员的水平越高, 可进行言语配置的精力就应该越充沛。 因此, 最优秀的译员应该是能够保持最平稳语速的译员;即使在源语语法结构内容或者语言形式极其复杂的情况下, 仍能平稳地实现言语输出。 从这一点对上图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 担任温家宝同志翻译时间最长的费胜潮先生做得最好。 在2006年到2009年的四次温家宝同志新闻发布会上, 费先生的语速区间为2.19w/s至2.25w/s, 速度差仅为0.06。 能连续四年在如此大型的翻译活动中保持如此稳定的语速, 实在值得每位译者钦佩。 费先生的语速可以成为每位译员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 由于口译语速加快的同时也加快了信息的流通, 因此口译交传活动有关各方, 包括译员本身, 往往希望能够快速而准确地翻译出源语的信息和内容。 如有人曾提倡过口译的“准、顺、快”的标准, 有人提出过“准确、晓畅、迅速”, 还有部分人认为口译标准是“准确、迅速、传神”等。 但不管对标准的描述有多么不同, 有一点译员的看法是始终一致的———快速, 不仅要快速理解、快速记忆、快速转换, 还要快速表达[5]。 因此, 有些译员认为, 能力越强的译员, 同一时间内处理的信息量就应该越多;翻译得越快, 交际的效果就越好。 这实际上是译员的职业自尊心所导致的一种误区。 翻译的目的是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语, 准确、完整地传递源语的全部信息内容。 “快”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 而且, 一个相对较快的语速会使译员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无退路可走, 在保持较快语速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停顿或犹豫会显得极其明显。 因此, 口译员应该尽量合理地控制言语输出的速度, 实现言语输出速度和交际对象言语接受速度的均衡。 从上图费胜潮先生的语速我们也可以看出, 费先生的语速一直处于中间比较平稳的位置, 在所有译员中语速也属于中等。

除此之外, 从张璐译员连续三年的语速区间可以看出, 速度是逐年降低的, 且幅度较大。 其中2010年的语速比所有译员的平均语速 (1.83w/s) 低了近26%。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看似违反口译准则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 语言学界所提出和倡导的“经济”和“省力”是相对于交际效果而言的:在保证取得最佳交际效果的前提下, 采用相对最“经济”和“省力”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 “经济”和“省力”本身并不是目的, 达到预期交际目的才是最终目的[3]。 也就是说, 语言经济原则是以省力为核心, 以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和最终目的。 从这方面来看, 语速的降低减少了单位时间内译员处理的信息量, 力量的消耗随之减少, 心理压力减轻;时间的延长使译员可以根据源语内容对自己的精力作出更经济有效的安排, 从而更准确高效地实现所希望达到的语言交际功能。 换句话说, 译员通过降低语速在采用了最省力方法的同时更好地达到了预期交际目的,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满足了经济原则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因此, 经济原则为口译交传语速的降低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温家宝同志译员的口译经历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充足的语料参考。 语速的降低也许是今后口译交传的一个大趋势, 也是译员可以利用的一个特点。

四、结语

首先, 在口译交传过程中, 译员可以根据说话人的语速快慢作出相应调整, 在源语语速慢的时候相应地降速来节省精力, 在源语语速提高的时候投入更多的精力, 被动地实现精力投入和言语产出的均衡。 其次, 口译员应该尽量合理地控制言语输出的速度, 实现言语输出速度和交际对象言语接受速度的均衡, 而不是越快越好;对于水平越高的译员而言, 可供其进行言语配置的精力越充沛, 就更能够主动地对言语的配置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安排, 口译的语速应该更趋于平稳。 最后, 译员可以通过降低语速的方法, 在省力的同时更准确高效地达到语言的交际功能, 满足经济原则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 语速的降低是口译交传的一个大趋势。

摘要:经济原则是语言运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主张在保证取得最佳交际效果的前提下, 采用相对最“经济”和“省力”的方法和途径。这条原则影响以双语交际为特点的交替传译。本文对温家宝同志连续十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语料进行分析, 得出相关数据并制图比较, 直观并且客观地得到口译交传语速所应采取的策略, 并从经济原则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优点, 最终得出重要结论。

关键词:经济原则,交传,语速,言语输出

参考文献

[1]Zipf, 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New York:Hafner, 1949.

[2]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 1980, (4) :7.

[3]韩芸.“经济原则”发展概述[J].中国外语, 2007, (4) :54.

[4]向明友.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5) :310.

上一篇:卫星编队飞行下一篇:企业品牌企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