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不足

2024-12-11

创新能力不足(共12篇)

创新能力不足 篇1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市场总体表现良好,呈稳定增长态势。但总体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凸显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2014年, 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退出,又面临城市限购、限行等限制措施的陆续出台, 以及国外主要品牌的强力竞争等诸多压力,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持续下降的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月,汽车产销呈稳定增长,月度产销创新记录;其中, 乘用车表现依旧好于商用车。1-11月, 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012年全年,同比增幅较前10月继续回升。

尽管汽车产业总体继续呈增长态势,但自主品牌汽车市场表现却明显逊色。据统计,2013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646.21万辆,虽比上年同期增长11.5%,但却低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

单位:万辆、%

单位:万辆、%

相比于自主品牌乘用车前11月的表现,主要国外品牌增长非常明显, 其中,日系车的增长尤为抢眼。

从去年前11个月主要外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情况看,日系增幅继前10月继续提升;德系、 美系、韩系和法系保持较快增长。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累计市场份额分别为19.2%、16%、 12.5%、8.9% 和3.1%。

从前11个月主要外国品牌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情况看,日系增长7.1%,增幅较前10月提高5.4个百分点;德系和法系增速继续高于行业整体增速;美系和韩系低于行业整体增速。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累计市场份额分别为24.8%、 17.8%、16%、9.7% 和4.2%。

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情况也不尽人意。统计数据显示,11月汽车企业出口为8.77万辆,比上月下降2.09%, 比上年同期下降4.4%。1-11月出口89.37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7.35%。 其中乘用车出口54.86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9.63%;商用车出口34.51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3.5%。

亟需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前不久,天津市正式加入汽车限购、 限行的城市行列,有关“双限”的讨论, 再次成为汽车产业的热点话题。

在连续多次的中汽协例行汽车信息发布会上,媒体屡次提起限制措施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对此,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坦言,自主品牌汽车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好不容易摇到号,很多消费者都会考虑买一辆好一点的车。”

从北京市等其它城市限购的情况来看,限购也确实推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层次,消费者整体购车的档次在提高。

面对短期内难以改观的不利局面,董扬认为,自主品牌汽车应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努力研发更加环保、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

这一点上,自主品牌汽车应向一些国外品牌尤其是日系车学习。尽管销售受阻,但日系车很快从低迷的市场中恢复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凭借过硬的产品,以及在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努力。

从现实情况分析,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特别是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工艺技术研究投入偏低, 能力较弱等方面,为此,业内建议, 抱团合作或许是中国品牌做强做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不足 篇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把“能力不足”列为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之一,犹如醒世洪钟,振聋发聩。作为党校的一名教师,特别是近年来承担了学校的信息工作之后,具备较强的文字写作水平是就成为我个人工作之要、发展之需。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个人实际,我深感自己文字写作能力的欠缺,还需在强化学习力、增强感悟力、加大转化力上下深功夫、真功夫。

一、强化学习力,扎实打牢理论根底

一要深学理论。写好文字材料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体现出的是思想深度、生活厚度,透出的是哲学、逻辑、思维等功底。机关公文的政策性、指导性、时限性都很强,如果对党的政策理论和各项法规吃不透把不准,对省市区情不了解,写材料就有可能偏离正确方向。因此,自己要以使命在肩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不安的危机感,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确保所撰写的材料观点鲜明、立场正确。

二要广读书报。文字材料的写作需要占有丰富的素材。自己要养成每天阅读省内外主要报刊的好习惯,及时关注国际国内的

又有针对性,不千人一面;更有指导性,不泛泛空谈的好文章,就要瞄准解决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工作落实的难点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更深地问政于群众,更细地问需于群众,更广地问计于群众,从而为写作提供内容具体、真实可信、实在管用的鲜活素材。

三要从精彩范文中悟。模仿和借鉴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自己要对积累的优秀范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别人是如何把握主题、提炼思想、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和怎样站在领导角度提出指导性意见的,并对范文中的遣词造句、说理技巧进行剖析,看其主谓宾、定状补是如何运用的,在文风上有何特点等。通过分析对比,从中吸收精华、汲取真经,领悟真谛、为己所用。

三、加大转化力,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一要在瞄准弱项中攻难关。要全面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就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笔能力,做到用活资料、融会贯通。自己将对不擅长的文体,本着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弱就攻什么的原则,盯住短板补弱,瞄准软肋壮骨,敢于“哪壶不开提哪壶,提了哪壶开哪壶”。

营销人员对数字能力信心不足 篇3

对广大营销人员的调查结果揭示了他们对数字能力极度缺乏信心。在那些自认为是数字营销专业人士的被调查者中,感觉自己对数字营销十分精通的还不到一半(48%)。大部分数字营销者从未接受过任何正式的数字营销培训:其中82%的人表示边工作边摸索。

营销人员对其公司营销方案的效果信心不足。只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公司的营销是有效的。尤其在数字营销的效果方面,只有9%的人对 “知道他们的数字营销是有效的”表示 非常赞同。然而,营销人员在衡量营销影响力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68%的受访者对营销支出的投资回报倍感压力。

“营销人员正面临一个两难境地: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感到力不从心,很难跟上行业变革的步伐。更糟的是,没有人提供给你一本全面的数字指导手册,”Adobe首席营销官Ann Lewnes说,“但是,营销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不确定性也不能让他们慢下步伐。那些大胆推进数字营销力度和投资,理智迎接挑战,努力培养数字化团队的营销人员将在数字化大潮中获益。”

“营销人员是有压力的,有些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缺乏成功的信心。他们过于渴望提前知道什么才是创意与智慧的数字战略,并试图控制复杂程度,衡量实际的影响力。此外,当前的市场营销是不断变化的,”麦肯锡公司麦肯锡数字全球领导David Edelman说,“但是,你必须亲身实践并从中学习。挑战有了风险才有意义。拿出10%?20%的预算用于真正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吧。”

很大一部分(76%)的受访者强调行业快速变革带来的压力,他们认为营销在过去两年所发生的变化比之前50年还多。66%的营销人员认为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数字营销策略。

“企业领导认识到了数字营销的营收潜力。营销人员随机应变,迅速提高数字能力。挑战在于如何摆脱数字文盲,开始通过构建数字方案以及不断的衡量和优化,把其产品和服务与数字机遇结合起来,” Gartner营销领袖研究常务副总裁Yvonne Genovese表示,“意识到数字营销带来的正面效果,如客户的参与、维系和转变,将会快速推动数字营销的成熟和领先地位。”

当被问及营销人员面临的最大困难时,“争取客户”高居榜(82%),其次是“不确定营销活动是否有效果”(79%),以及“证明营销活动的有效性”(77%)和“获得营销投资回报”(75%)。

MEGAPORT 100 Gbps网络服务

日前,澳大利亚电信市场网络互联运营商Megaport采用Brocade MLXe核心路由器实施的网络平台,成为博科首次在该地区提供的100 Gbps网络服务。该解决方案基于博科100 GbE网络产品,提供基于大规模路由容量的经济的解决方案。Megaport坚信该解决方案足以扰动澳大利亚互联市场,满足因企业数据量激增而产生的需求。

Megaport首席执行官Bevan Slattery表示:“我们希望带来通信网络互联方式的革命。很长时间以来,这个行业主导厂商一直采用传统技术,通常受困于基于有限容量的限制性价格模式。Megaport的服务是基于大规模互联矩阵,它让运营商利用单个物理以太网接口即可无缝地与其它厂商连接。我们希望对网络运营商、内容托管和云服务提供商的运营成本带来积极的影响。”

自从2013年7月成立以来,随着客户采用突破性解决方案,Megaport目前扩展到悉尼的18个大型数据中心,已经连接了超过700Gbps带宽。鉴于预计需求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Megaport希望在整个亚太区率先推出100 Gbps网络互联服务。

Slattery表示:“我们认为,提供最高的端口速度至关重要,这就是高性能Brocade MLXe以太网平台成为我们服务基石的必然原因。客户应当能够获得10或100Gbps的连接速度,降低一个点需要多个交叉连接的需求。我们相信,更好的网络将鼓励企业机构利用我们经济的服务推出新产品。”

惠普MSA 2040助中小企业

数据的飞速增长伴随虚拟化应用对存储性能的苛刻需求,使IT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许多中小企业无法适应,往往为了价格而牺牲性能。中小企业需要可扩展的存储解决方案,支持不可预测的工作负载和持续的数据增长,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需求。

全新惠普MSA 2040存储阵列价格低廉,却拥有同类产品中最佳的性能和灵活性,让中小企业顾虑不再。惠普MSA 2040存储是第一款提供12Gb SAS、10Gb iSCSI 主机连接并支持16Gb光纤通道的入门级存储阵列,这些新特性使中小企业拥有业界最快的主机互联和入门级阵列中最广泛的连接选择。惠普MSA的销量目前已突破40万台,继续领跑入门级存储区域网络(SAN)阵列市场。

惠普MSA 2040存储系统的全新架构优化了性能和未来灵活性。因此,客户能够升级到高性能互联技术,迅速提升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性能。

创新能力不足 篇4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国内部分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企业利用世界上的成熟技术进行模仿生产, 自己缺乏技术能力研发市场上需要的产品, 也没有必要调查和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即使消费者有某种需求, 也没有企业对这种市场上没有的产品进行研发和生产, 造成某些类别和品种的商品缺货, 使得部分消费者处于“有钱无处买”、“想要没得买”的境地, 出现实际消费量小于理论消费量的现象。理论消费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的差额, 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性短缺”。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 部分需求不能被满足, 是一种真实的短缺, 但这种短缺是由于技术能力不足所带来的,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能力不足所致, 是研发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一种短缺。

虽然有“需求决定供给”的说法,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供给, 企业为争取利润最大化, 会尽量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来。但问题是, 尽管需求摆在那儿, 如果供给方没有相应的观察市场的能力, 或对市场需求视而不见, 或发现市场上有某种需求, 企业却不愿开发相应的新产品, 或没有能力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那么, 市场上的部分需求就不会有企业去加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需要由企业自己发现, 自己研发相关的产品去占领。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恰恰会导致企业获取信息、研发产品等的能力偏低, 从而无法填补市场的空缺, 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

如图1所示, 在整个市场上, 消费者希望并有能力得到满足的需求曲线为D1、需求量为Q1, 但由于某些种类的产品没有被研发和生产出来, 致使消费者的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而导致需求曲线往左下移动到D2的位置, 实际需求量仅为Q2, 最终在理论需求量和实际需求量之间形成Q2Q1的差额, 这个差额就是“技术性短缺”, 是由于企业的技术原因在事实上没有被生产出来、但消费者存在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 适于农民工使用的家电、家具, 适合城乡居民使用的家庭娱乐设施、防蚊灭蚊高效装置, 适合农村使用的节水器具等等, 仍然得不到完全满足, 这说明并非缺乏市场需求, 且这些需求并非要有特别高精尖的技术才能解决, 缺乏的仅是开发市场和研发产品以适应需求的能力。 (图1)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无效供给过多, 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

数量、性能、质量、外观等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 才能形成有效供给。反之, 在数量上超过消费者需求的供给只能成为无效供给;产品的性能、外观等不符合消费者要求或质量不达标, 消费者不会购买, 因而也会形成无效供给。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生产者只能生产较为单一的产品, 为了生存并保证获得足够的利润, 而大量生产同一类产品, 致使供给大量超过需求, 形成无效供给;同时, 技术研发能力的滞后, 使得企业在性能、质量上也就无力顾及了, 最终也会体现为无效供给的增多。

市场是无限的, 但这只是相对于总体市场和时间长河而言的,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 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需求一定是有限的, 只有当市场供给的产品功能差异化明显时, 才会形成需求不断增长的局面。一个中产家庭同时买一二部彩电足矣, 不可能买10部彩电, 但可以同时买10种以上不同功能的电器, 如DVD、音响、冰箱、空调、电扇、洗衣机, 等等。而这些功能相异的电器, 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同时也才能使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购买欲望。由于产品一旦买回家后, 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内不会更新购买新的同类产品 (耐用消费品更是如此) , 因而如果没有其他种类的产品供其消费, 那么在一定时期内, 居民对于这种功能相同的同类产品的消费即告“停止”。如, 居民购买了彩电后, 要等到大约10年以后才会考虑更新。只有当功能各异、差异化明显的产品不断地面世, 才能使消费者持续进行购买和消费。这时, 如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偏弱, 就会出现生产单一功能的产品过多的现象, 从而形成无效供给。性能和质量不符要求的产品虽然也能找到部分消费者, 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大部分消费者不会为劣质产品、不想要的产品买单, 因而也会形成无效供给。而无效供给越多, 越会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局面。

如图2所示,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对于某种商品来说, 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曲线在D4位置, D4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4点, 形成均衡数量Q4。但由于企业技术能力偏弱, 只能进行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张, 致使某种商品的产量由Q4上升到Q3, 由产量Q3与供给曲线S决定的需求曲线为D3。即, 受技术能力限制, 某种产品的实际产量为Q3, 实际产量与供给曲线要求需求曲线也由D4往右升到D3、需求量由Q4右移到Q3位置, 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曲线只能位于D4、真实需求量只能位于Q4位置, 导致真实产量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之间形成一个差额Q4Q3, 这个差额就是“无效供给量”。同时, 由于真实的需求曲线在D4位置, 产品不能以P3成交, 而只能以P4的价格成交。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我国产品种类不丰富, 但生产的某种产品的产量往往很大、甚至位居世界前列, 造成大量产品生产出来后即使大幅降价, 在国内也无人问津。为解决国内无效供给的问题, 方法之一就是出口, 并且是低价大量出口, 造成大量贸易摩擦。 (图2)

三、启示

根据以上内容,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既然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为扩大居民消费, 更根本性的措施还是要从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着手, 而仅有刺激消费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说过:“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 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 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 我们已经看到, 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所以, 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 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2、刺激居民扩大消费不仅是将既有的、已经被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时卖掉, 通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鼓励购买小排量的汽车等实施扩大消费的政策, 更是要将居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应通过自主创新, 实施产品的差异化战略、研发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等, 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 至少要尽可能地减少“有钱无处买”的境况。任何功能繁多、性能优异的同类产品, 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消费需求, 因而依靠技术手段研发不同功用的产品既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手段, 也是扩大居民消费之举。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规模的大小, 与新产品、功能相异产品的多少成正相关关系。扩大居民消费最有效的办法, 就是通过减税、免税、补贴等政策, 鼓励新产品上市, 鼓励企业多研发和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产品。

参考文献

[1]谭韵.刺激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选择.税务研究, 2009.1.

[2]武淑琴.边际消费倾向与GDP的内在联系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2009.2.

员工能力不足辞职报告 篇5

您好!

在20xx年x月x日,我加入了这家公司,那个时候我带着对未来工作的美好期盼,想着在这家公司我能够大展宏图,但现实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我在学校时成绩是很好的,因此我可能也有些自满了,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不怕,带着这样盲目的自信,我加入了这家公司。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想打退堂鼓了,工作任务的繁重稍微有些超出了我的想象,不,应该说我自己的能力低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

公司的那些同事干的都是和我一样的事情,然而他们却能够每天完成任务准时下班,有些甚至还没到下班时间就早早的完成了任务。而我却不得不天天靠着加班来完成工作任务,这让我的内心稍微受到了一点打击,但我想着可能是自己刚来没多久,对于这份工作还不太习惯,等适应了几天应该就好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每天努力的在工作,可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发现我自己成长的太慢了,我还是免不了每天的加班。想了很久,觉得这份工作虽然很简单,但不适合我,说明白点就是我的能力不足,所以决定辞职。

对于这份工作,我也曾经努力过,坚持过,到最后还是胜任不了的话,我也就只能选择辞职了,这样对公司对我都好。期间有几次因为我而拖慢了公司的进程,虽然您并没有责怪我,但我还是感到十分的抱歉,我的确不是公司需要的那种人才。

经过了这次的事情,我对于自身也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自满了,这也是我在公司这段时间的收获之一。下次找工作的时候,我会提前了解工作内容,判断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再做决定的,不过以后我应该会换一个工作的方向了。

在这段时间里,耽误了公司的不少事务,因此还被不少同事讲闲话,但归根结底还是我自己能力不够,不适合这份工作,与其一直错下去还不如早些作出决定,我在公司的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没做出什么贡献,反而一直在拖后腿。虽然您没有说什么,但我自己却感到我没脸在这里待下去了,但我不后悔来到了这里,这样的教训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

请您批准我的离职,希望您早日找到合适的员工。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创新能力不足 篇6

据统计,联想2008年第二季度业绩与惠普、戴尔、宏基等竞争对手相比之下逊色不少,净利润仅为2344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大幅倒退78%,远逊于市场预期,运营利润由2007年同期1.2亿美元降至2966万美元,降幅达75%。

2008年初,联想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交出的两份财报显示,上一财政年度净利润增长两倍,2008年第一财政季度净利润较2007年同期增长65%。尽管这样,他承认联想在自身战略执行上,无论是新产品推行,毛利率的把握以及区域战略的执行都不到位。令人不解的是,几个月时间联想业绩下滑会如此之快,快到让人们忘记杨元庆曾取得的成绩,快到网上传言杨元庆因业绩不佳即将离职。随着可能出现的高层人事变动,联想整合的不确定性大增。

此时,通过撤换管理层来阻止业绩下滑是最佳选择吗?联想收购整合的4年中,最大掣肘就是跨国运营人才与能力不足,而最大的收获是积聚了跨国管理运营的经验教训,而集大成者,莫过于4年来从未停止巡视一线的杨元庆,联想目前正在面对全球整合与扩张的巨大压力,联想董事会此时要找更适合的人选来替代他不容易。

联想内忧外患

联想收购整合是按稳定、变革、扩张进行的。杨元庆曾经表示,2007年,联想已启动扩张战略,主要就是推动联想全球的消费电脑业务。不仅将联想中国的业务模式逐步复制到一些新兴市场甚至欧洲,而且有可能通过新收购来扩张。

其实,联想收购的变革与增长阶段并不能截然两分。因为,联想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联想对原IBMPC业务的改造,即便到现在也没有结束。联想在变革,扩张这两个阶段不能如愿推进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联想“蛇吞象”式收购埋下的隐患一直存在。在2008年全球经济景气下降和产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这些隐患及相应风险被暴露、放大。市场没有给联想留出按原定节奏解决这些隐患的空间。

联想跨国管理能力不足是最突出问题。由于跨国运营能力欠缺,联想收购后始终不能把联想中国模式向全球各地复制。事实上,联想选择不再花巨额营销费用去吸引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消费级用户,而是通过互联网和零售店销售产品。将目光瞄准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土耳其等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在这些地方复制中国模式。

这种战略能否奏效还不能肯定,但经济危机加重联想内忧外患。业内人士称,2009年联想供应链上的挑战会空前强大。联想是多方供货,供应商比戴尔等竞争对手多,相应的管理成本很高。库存,渠道的积压,对供应商的补贴,扶持和管控,供应链交叉供货受其他厂商波动影响,都是很大的挑战。如果下游的分销手段和终端的促销工作没跟上,联想将会很难过。

不仅如此,2007年和2008年还是PC市场格局激烈变化的年份。笔记本电脑销量全面超越台式机趋势已不可逆转,3C(电脑、通信、消费电子产品)融合有了标志性的产品——上网本,电脑向消费电子产品方向转化已成定局,同时,经济下滑和PC市场衰退迫使品牌厂商必须选择以整合求生存,并购是大势所趋。这种关键时刻,联想能力上的短板被充分暴露。不仅错失上网本市场,而且并购时也时常被竞争对手压制。

如竞购欧洲PC厂商Packard Bell(以下简称阳)失败,在最后时刻被宏楚杀个措手不及,痛失全球行业第三的位置,业内人士认为,PB一役充分暴露联想在收购IBMPC业务并初步整合后的盲目乐观。收购PCD是IBM主动联系的,是IBM给联想并购机会。PB一役环境和财务技巧复杂,联想完全没有这种并购的经验和能力。对于不久前联想放弃收购一巴西电脑制造商,他表示可以理解,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有的估价不合适。

事实上,联想面对并购或不并购已处于两难境地。戴尔,宏基等一线厂商都在并购,联想如果不并购,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长远发展根本就不可能。如果并购则对联想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业内人士认为,联想现在的风险是竞争风险,甚至还大于当初的并购风险。因为联想是通过蛇吞象变大的,与竞争对手相比内功不足。

产品定位失误

随着降低计算机成本成为业界主流趋势,联想产品战略暗疾也日益凸显。业内人士告诉记者,ThinkPad产品本身由一系列、X系列,Z系列组成,IBM战略思路非常清晰。T系列是主体,针对商务机市场;X系列是衍生品,给时尚女士使用;Z系列是一个触点,专门做流行趋势探讨。并购后,一个主体、一个衍生、一个触点的产品战略并没被继承下来。

Z系列的触点完全被联想抛弃了。据称,X系列是丁系列简化版,联想在运营上却侧重于×系列,相对来说降低了对了系列投入。联想把IBM作为衍生品X系列变成了主体,降低了原本是主体的了系列。从中低端产品视角看,联想的确带动了ThinkPad在中低端产品号召力,并借此提升了联想自身品牌形象。但从中高端市场来看,联想显然伤害了ThinkPad品牌价值。当然,3~5年内不会对联想有太大负面影响,它让联想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也让销售量和利润有所提升,对IBM PCD扭亏起了很大作用,但长远看则留下不小隐患。

业内人士称,电子消费品竞争重要的是产品差异化,已不是成本。但联想更多考虑的还是价格竞争,并没有放心思在利用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联想已把中高端业务,特别是高端业务做丢了。国金证券在香港抽样调查发现,从2007年,商务人士采购笔记本电脑时,富士通比ThinkPad更受白领青睐。

2008年,联想在产品品牌方面做了重大调整,推出了ThinkPad和IdeaPad双品牌战略。ThinkPad统率旗下商务类产品,IdeaPad则统率旗下所有消费类产品,联想寄予厚望的上网本也归属于此。但IdeaPad目前来看并不成功,业内人士认为产品定位有问题,没有特色,只凭低价很难打动消费者。近日,联想集团全球消费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张晖离职,联想官方称这是他出于个人职业发展考虑,但舆论普遍认为与业绩不佳有关。

关键问题还是在品牌意识上,权威人士强调,ThinkPad国际化影响太大,联想已经把IBM贵族血统当成了包袱。此时,联想应有意识地回归贵族血统。当联想发现卖电脑变成卖白菜时,就要为自己的做法买单了。

面临严峻考验

迹象表明联想管理层可能会出现某种调整,焦点是董事会是否撤换杨元庆?业内人士认为要杨元庆下台不合理。杨元庆可能下台应该是几年前联想多元化失败的时候,而4年来,并购后的工作总体上是成功的,联想目前的困难有联想内部问题,但受宏观环境影响不可谓不深,重要的是不能操之过急。而且,联想集团股权是多元化的,除非整个董事会都不看好他。

目前,联想很多高管已是外国人了,换谁来做董事长才能服众?如果选个外国人那不太可能,毕竟联想被看作国人的骄傲。谁能协调好中外股东、中外管理层的关系,又能业务过人、解决联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杨元庆性格强悍,应该有决心扭转当前局面。董事会对CEO阿梅里奥也末见得满意,甚至撤换阿梅里奥可能性要大过撤换杨元庆,只是换阿梅里奥同样面临接任者难觅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从企业运作常识和联想传统风格来说,潜在的接班人肯定是有的。联想换将一直会有备份,如果一切都系在一个人身上,那就变成家族企业了。联想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跟杨元庆个人关系并不大。据一名与联想高层交往密切的人士透露,杨元庆的位置确实不如以前稳了,但依然不太可能下台。因为杨元庆下台就伤害了联想的根基,现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者。不管如何,联想高层现在正面临严峻考验。

柳传志曾经承认,同样强势、进取、看重执行的杨元庆和阿梅里奥,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CEO,两者之间强弱关系如何平衡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对杨元庆而言,除了精通业务,更要学习用斗争、妥协的手段来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层来加强领导力。在这些方面,杨元庆在一年内是否完成自我提升与转型,外界不得而知。

能力不足迟早被淘汰 篇7

近期, 辽宁东港市提拔“80后”女副市长备受社会关注, 有网友提出多项质疑, 包括提拔是否违规、学历是否造假、是否有亲戚任领导干部等, 而人们亦看到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了有效回应, 舆论从普遍质疑渐趋平静。这一网络热点再次提醒人们, 年轻干部成长需要经受更为严格的“挑剔”眼光。

探究类似事件频发的背后, “年纪轻轻能有多少政绩”、“能力究竟怎么样”的质疑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党面临“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而包括能力不足在内的“四大危险”, 已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进入攻坚期”, 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 干部的能力素质也将经受来自各方越来越多、越来越严苛的考验。

对干部的要求, 我们常常讲两句话: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德与才如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能力有许多种, 在当前, 干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上。说易行难。习近平同志曾经这样描述一些干部, “与新社会群体说话, 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 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 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 给顶了回去。”这是在讲干部会不会说话的问题。不会“说话”, 根子上既是一个态度立场问题, 也有一个能力素质问题。态度不正, 会说但不说, 或乱说一气;能力不行, 想说却说不出来, 二者都会导致“说不上去, 说不下去, 说不进去, 给顶了回去”的尴尬局面。

这是不会“说话”, 还有人不会“做事”。有的干部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形势, 凭老“眼镜”看新情况, 用旧“模子”套新课题, 结果越干越乱;有的干部沉溺于走门子、拉关系、搞应酬, “一翻书就哈欠连天, 一端酒就精神百倍”, 一遇急难险重任务就抓瞎;有的干部长期远离基层、脱离群众, 既不调查研究, 也不从善如流, 安坐大楼批文件, 敢把“武断”当“果断”……凡此种种干部能力素质上的问题, 最终都会影响一地、一部门的科学发展。

我国林木良种生产供应能力不足 篇8

张建龙介绍说, 全国林木良种年产量仅为220万千克左右, 良种穗条年产量只有15亿根, 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 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使用率仅为51%, 不仅落后于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 也远落后于林业发达国家。

此外, 中国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严重滞后。张建龙表示, 长期以来, 林木种质资源家底不清, 保护不力, 保存与利用机制不健全, 影响了良种选育进程。

此前, 中国政府提出, “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亿平方米,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如期完成这一目标, 每年要至少造林8800万亩, 确保森林面积持续增长。同时, 必须提高森林质量, 确保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

张建龙称, 这意味着, 不仅要有充足的种苗供应、以满足大规模植树造林的需求, 还要全面使用良种壮苗, 确保林木又好又快生长。

目前, 中国森林每10000平方米森林蓄积量只有86立方米, 其中人工林只有49立方米, 远低于110立方米的世界平均水平。张建龙认为, 原因主要是造林的林木种苗品种单一, 质量较差, 导致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如果选用良种造林, 森林蓄积量可以增加10%~30%。

创新能力不足 篇9

一、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是培养不足,即责任在培养方的高校而不是被培养方的学生。一方面,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学生没有抵培养该能力的动因;另一方面,在知识供给关系中,学生是被动的需求方,对于供给内容和供给量几乎没有选择空间,因此没有抵培养该能力的条件。

利用平衡计分卡探索因果关系的递进原理,可以形成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因果链图,如图1所示。图中左边部分表示从原因到结果的方向,箭头为结果,箭尾为原因;中间部分为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因果递进关系链,其中,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既是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又是教学流程管理问题的结果,而教学流程管理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观念问题的结果,终极原因是认识观念问题,终极结果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问题;右边部分为中间部分各个对应方面的具体化。整个因果链说明,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是没有培养(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没有培养的原因是没有要求培养(教学流程管理问题),没有要求培养的原因是没有想到要培养(认识观念问题)。

(一) 第一层因果关系链: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为果, 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为因

从课程设置上看, 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内容。首先, 第二课堂不受重视。没有如同第一课堂一样的教材、培养方案和成熟的教学方法, 自主性特征明显, 学生的收获大小取决于自觉性和悟性。其次, 实训和实习环节不受重视。实训教学课程停留于对教材知识熟悉的层面, 个别软件虽有互动功能, 但学生则是以“玩游戏”的心态在使用, 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 基于就业压力、安全、经费、企业商业秘密等方面考虑, 学校、实习人和实习单位都没有将实习过程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予以考虑。再次, 有利于增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跨学科课程不受重视。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都以教育部确定的课程为主干, 鲜有特色, 跨学科课程一般是选修课程, 授课教师和学生对此都并不重视, 如质量管理学、投资学、心理学、制造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的选课率普遍不高;即使选修, 学生一般也没有购买教材或者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的习惯, 大部分人满足于对教师课件的了解, 掌握程度较差。

教材问题是另一个影响原因。首先,会计学教材有重知识轻能力倾向。我国的会计专业教材倚重于对会计制度的解释和会计准则的介绍,偏重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知识传授;练习题主要是对教材中已有知识的重复,案例分析没有情景介绍,只是练习的一种翻版,更没有合作解决问题的练习,难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其次,会计学教材有唯会计视角倾向。如管理会计中“短期经营决策”所涉及的定价决策、生产决策和存货决策等内容,给人的感觉实际这就是决策的全部内容,事实上真正的经营决策要涉及到决策准则选定、备选方案确定、方案评价、方案决定和方案实施等步骤,而管理会计中的内容不过是其中的方案评价步骤而已。又如,管理会计中“长期投资决策”的多种投资评价方法介绍也是如此,给人的感觉是决策者就应当按此评价结果抉择,但是在真实经营活动中,任何投资决策都不是仅仅依靠管理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

(二) 第二层因果关系链: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为果, 教学流程管理问题为因

教学流程管理模式是评价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的标准, 根据“要得到什么就考核什么”的著名论断, 现有模式折射出的知识本位论必然产生前述的课程设置问题和教材问题。教学流程可以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生练习——考试 (或考核) 四个阶段。在教学准备阶段,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具有专职实务经验的人极少, 教师的知识主体形成于学校, 也是唯会计视角的;以科研为业绩评价基本标准的机制也使教师无暇关注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在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拷贝课件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方式在本科教学中并不多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是最基本要求, 而教学大纲与教材保持一致也是最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很难拓展;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很难有机会到实际单位参观、见习, 对会计实践缺乏感性认识, 会计知识仅仅停留于一些概念之上。在课后的复习和练习阶段, 学生主要是巩固教师讲授的知识, 不是为了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考试阶段, 学校一般要规定试题题型的通用模式, 其中客观题为主, 并预设标准答案;考试目的以知识掌握为主, 最终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力;根据标准答案判定的考试分数又成为学生评优和选拔的基本标准。

(三) 第三层因果关系链:教学流程管理问题为果, 认识观念问题为因

教学流程管理模式是外在表现, 支配它们的是深层次的认识观念, 这种认识观念 (或称为价值观、主导逻辑、组织惯例等) 形成于高校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积累, 一径形成就具有超稳定性, 并成为“隐形知识”指导日常教学活动, 难以改变。目前, 高校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认识总体上属于“生产导向+推销导向”的传统观念。此观念源于市场营销学, 其基本特征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单位内部, 形成由内到外, 以内为主的思维方式;只关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使用有限的推销方式将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这些特征在现有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中可以得到印证。 (1) 对社会需求了解有限。林志军等的研究表明, 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专业学生的三组调查对象对于知识、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上存在较大差异, 如在五种最重要的知识中, 教师认为金融学最重要, 而从业人员却将其排在第三位;从业人员将工程学排在第十位, 而教师和学生都将其排在第十八位;教师和学生认为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应包括“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和“外语技能”, 但从业人员则认为人际关系比外语才能更重要。即使近来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迫使高校对毕业生进行一些就业状况调查, 但是其调查的目的、方式以及调查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达到对社会需求有深入理解的程度。 (2) 培养目标不明确。根据孟焰和李玲的调查, 我国高校普遍认同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为“通才+专才”的目标。但是对于“通”和“专”的含义并不明确, 与国外理解的“知识+能力+职业价值观”培养目标相比缺乏可操作性;此外, 目标设置本应是结合自身条件、客观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而定的产物, 但是各个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 极少有真正适合自身的目标定位。 (3) 没有认识到研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观念是“人才立校”或“质量立校”之类, 但是实际奉行的观念却是“科研立校”, 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还限于如何按照教学要求培养出来 (“生产导向”) 并通过促销方式使之就业 (“推销导向”) 即可,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关注不够。

二、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解决对策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包含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过程图,见图2。

(一) 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

营销观是对“生产导向+推销导向”的传统观念的发展,其原意是指,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并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它是一种外向型思维方式,以整体营销为手段,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形成“市场——企业——市场”的行动轨迹。在此,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能够明确知道本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需求者(顾客)是谁;能够及时知道需求者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能够及时制定、调整并实施满足其需求的培养方案;能够以社会需求而不是上级指示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具有不间断地与顾客(会计人才需求者)接触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营销策略。

转变传统观念,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势在必行。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只能走大众型人才培养模式之路。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使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以研究型为导向,即使是在美国也大约只有6%的大学真正属于研究性大学。另一方面,在大众型培养模式之下,各个大学还面临竞争激烈的人才供给市场局面。我国目前设立会计专业的“一本”和“二本”类大学就有307个之多。在这两种局面的共同影响下,如果人才观念依然停留于满足现有的质量标准,或者所培养的是会计人才需求市场无法感知的高质量人才,最后都会在竞争中失败。

(二)实施与营销观导向相匹配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调整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内容

与营销观导向相匹配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应当突出:设置以团队为主的项目竞争活动, 如设计以小组为完成单位的会计制度设计题目、资产评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等;增加学生参观、课程实习和与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的机会, 尤其是增加与会计部门相关的职能部门的接触机会, 了解它们对于会计部门的工作要求;改变考试方式, 大幅度减少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比重, 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而平时成绩则由作业、小测验、演讲、团队项目成绩等组成。

相应的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跨学科课程设置,并使学生明白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和学习的重要性。设置跨学科课程的目的是使会计学专业学生明白与自己职业生涯相关的职能内容及其运行方式,进而能够从这些职能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即实现换位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来自实践单位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此外,应当向学生传递这些跨学科课程的意义、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例如,清华大学2008年开设的商学导论、工业生产概论(1)和(2)三门跨学科课程,如果没有指导,学生就很难将这些课程与其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二是设置专门的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介绍及培养课程。目前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但是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开设了30个学时的“团队协作”课程外,还没有其他大学专门针对会计学专业的能力培养课程介绍。如果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设置该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教材中可以增加综合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练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五点:明确练习的目的是强化团队合作能力,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求各个小组必须进行分工,明确各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要有书面的小组成员交流记录;以口头形式报告小组成果和合作过程;交流团队合作经验与教训。

(三) 进行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经过上述活动后, 如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就要进一步强化各个步骤,将其标准化,形成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要通过单环学习方式和双环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单环学习方式是在不改变现有培养观念的情况下,检查相应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能否充分满足培养观念,检查相应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是否与教学流程管理方案相符,检查上述方面的执行过程是否与规定相符。双环学习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检查培养观念,检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这些观念就是一系列关于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因果关系的假设,它们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些观念在环境变化后是否继续有效。第二步是根据验证后的观念检查单环学习中的内容。正如阿吉里斯指出,所有组织都需要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单环学习适合于惯例、重复性的问题,有助于完成日常工作;而双环学习更多地与复杂、非程序性的问题相关,并确保组织在今后有更大变化。

本文认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是培养不足,使用平衡计分卡探索因果关系的方法发现,培养不足的原因是一个包含四个方面三层次的递进式因果链:认识观念问题——教学流程管理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问题,其中认识观念问题为终极原因,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问题是外在表现。认识观念问题体现为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观念停留于“生产导向+推销导向”阶段。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且具有双环学习特征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模式。本研究结论便于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上厘清思路,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制定有效措施;研究思路也适用于对大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容:《由团队协作课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 《科技信息》2008年第18期。

[2]邵瑞庆、杨家亲:《中美会计专业教材比较》, 《财会通讯》 (综合) 2008年第1期。

[3]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 《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4]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系统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创新不足拖生物医药产业后腿 篇10

自主创新能力待提高

据了解, 国内已批准上市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 共计13类25种382个, 但只有6类9种21个产品属于原创, 其余都是仿制。

研发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弱,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技术创新体系分散, 是主要原因。

据介绍,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只有5%, 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虽然不低, 但其中真正由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很少, 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韩忠朝说。

韩忠朝认为,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学研脱节。在应用研究方面, 我们仍习惯性地延续基础研究的传统, 以科研机构为核心组织科研工作。但科研机构没有能力整合市场、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本, 一些科研项目是为科研而科研, 为拿国家经费而科研。

而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起来。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和由企业来整合科研资源、社会资金资源、市场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此外, 体制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科研创新、医药卫生、投融资、生物制品审评、产品定价、转基因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企业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需要。

韩忠朝还指出, 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大型生物企业不仅数量较少, 而且往往集中在传统的制药工业领域, 同样制约了我国生物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这种环境中, 我国的生物企业往往不能站在生物技术前沿, 引领生物产业发展。这进一步导致了生物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低, 各地发展结构趋同, 市场竞争无序, 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

政府管理方式须改进

在韩忠朝看来,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的问题, 政府对创新的引导责任和推动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韩忠朝表示, 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时, 一定要加强前瞻性, 并且尽可能明确细化, 从而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虽然科技的发展是任何人都难以预见的, 但政府可以根据发展趋势, 在制定规划、政策和法规时, 提前确定相关领域的基本原则, 尽量走在产业发展的前面。同时, 要尽可能地使规划的落实方案具体化, 细化有关法规, 并且明确监管责任。这样, 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发展重点, 有助于避免盲目发展。

以干细胞领域为例, 韩忠朝介绍说, 在美国, 无论将干细胞作为药物还是新技术, 均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负责监管。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在干细胞治疗领域明确管理职责。供体来源于患者自身的细胞治疗, 建议归入医疗技术的范畴, 由卫生部批准其研究应用资质。来源于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通过严格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审核, 由药监部门批准其开展规范的、可监控的临床试验。

韩忠朝认为, 对其他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的审批监管也应该这样。他指出, 目前我国新药评审机构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现有的人力无法保证对企业上报的新品种申请及时给予回复;而且, 对于某些新品种, 评审人员有时会因为了解有限和规避责任, 以至于耽误了某些可能成为领先水平的新品种及时获得批准。”

“监管部门的责任不仅仅是保证药品不出问题, 还应该帮助企业不断完善新品种, 最终促成创新药通过审批。这对民众的健康有益, 而且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韩忠朝说。

科研资金布局应结合产业

资金匮乏是制约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国外近年的统计表明, 一个创新的基因工程药物或干细胞药物平均需要超过13年的时间和超过8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我国固然有人力资源丰富和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 但仍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由于对新品种市场前景的信心有限, 银行和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动力不足。因此, 很多创新项目需要国家投入资金。

近些年, 国家对生物医药创新投入越来越大。但韩忠朝发现, 大部分国家扶持资金都用于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固然十分重要, 但容易存在与产业脱节的情况。”韩忠朝建议, 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更加贴近产业化的技术。这就需要国家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 除了包括来自科研院所和大学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以外, 应更多地引入了解产业化问题的专家, 以便对资金投入哪些领域更有效率作出更好的判断。

企业核心技术要更好保护

韩忠朝还谈到, 目前随着新版《劳动法》的实施, 劳动者权益得到了较好保护, 但对于企业, 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在一些发达国家, 高科技企业的雇员往往需要与企业签署保密协议, 从而保证企业的核心技术不会被竞争对手利用。

中国企业创新不足是个伪命题 篇11

很多人批评中国企业缺乏创新,我觉得中国企业有点冤。中国企业在拼命创新,为什么给外界的感觉是创新不足呢?我觉得主要是创新的泛滥导致创新的贫乏。这好像是一句矛盾的话,问题恰恰就在矛盾之中。

中国企业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很多也付诸行动了,这是创新的泛滥。同时,中国企业能够修成正果的创新成果却不多,这是创新的贫乏。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创新缺乏商业化流程,多数创新在商业上失败,创新本身就不存在了。

让创新的想法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才是中国企业真正所缺乏的。

对于白酒行业,我不是业内人士,但我比较关注这个行业。作为行业外部人士,我认为白酒行业是个创新泛滥的行业。它有太多的创新,但是修成正果的创新太少,所以在白酒行业创新泛滥与创新贫乏共存。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个技术问题,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商业问题。这里有两个例子。我每年参加糖酒会发现在企业展台上有很多玲琅满目的新产品时,我会对这个厂家做一个判断:它完了。一年推出几十个新产品,这种产品创新方式一定会将企业推向绝路。企业怎么可能一年内将十几个产品商业化运作成功?中国的大品牌每年展台上都只有几个产品,但是这些创新产品经过很多年的商业运作,最终保存下来了。所以说,中国白酒行业的产品创新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了就不可能在商业上成功。

第二个例子,有个走投无路的企业对我说:“我们真是没有招了!想破了脑袋都没有办法。”我说不要紧,你跟着我去市场看看。结果我陪老总在市场考察了三天,他发现每个业务员在市场都有很多高招妙招、有很多创新的做法。我对老板说:“每个业务员都有创新,那么公司的创新是什么?”这同样是一个创新的泛滥与创新的贫乏共存的局面。

每个人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泛滥。公司却没有创新,这是创新的贫乏。每个人的创新不可能自动变成公司的创新,业务员的创新没有变成公司所有人员共享的创新。

作为一个外行,每隔一段时间来看白酒行业,发现了太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这是创新。创新的泛滥恰恰造成的结果是创新的不足。因为我们大多数创新没有通过商业化运作最后结出正果。一个创新产品卖到100亿元,10个创新产品卖到1亿元,哪个创新做得好?

好的创新不是技术问题,是个商业问题。商业上成功了,人们会追认创新的价值。创新很重要,但创新的商业化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创新的价值不在创新,而是创新能够通过商业化修成正果。这涉及创新的商业化与创新管理问题。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要注意。

创新的发现和创新的过滤

我曾经问过统一润滑油企业的高管:“你们有多少个单品?”

他说:“我们有3000多个产品。”

我又问:“世界上最大的润滑油企业是谁?”

他说:“美孚石油公司。”

我再问:“美孚石油公司有多少个单品?”

他说:“它在全世界大概有100多个单品。”

世界上最大的润滑油企业只有100多个产品,而在中国排名第三的润滑油企业就有3000多个产品。是统一润滑油产品创新的多了,还是美孚石油公司的产品创新的少了?

跨国公司大多数的创新被内部扼杀,中国大多数创新被市场扼杀。因为跨国公司有创新过滤机制,所以大多数创新没有投放市场。中国很多创新在内部没有被扼杀,而在市场上被扼杀掉。我曾经在一个企业当副总,我给企业研发中心指出一条路:产品研发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在市场上寻找别人失败的新产品,把它拿回来看我们能否成功。事实证明,成功率非常高。所以创新的发现和创新的过滤比创新本身还要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创新过滤,你才会发现什么样的创新才能通过商业化修成正果。

创新的聚焦

我们都认为苹果公司是具有创新的,但苹果的创新从来都是聚焦在一个大单品上。苹果公司从来不做产品丰富化,将产品的所有创新以及为支撑创新的商业化资源全部集中在一个产品上,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最终把产品、创新转换成消费者购买力,从而实现创新的价值。所以当创新越多时,你会发现不聚焦的创新终究会走向失败的。那是把创新当作实验。我曾经到很多企业问所有业务员同样一个问题:“怎样在一个县级市场用一年的时间做到销量第一?”如果我发现每个业务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个企业就没有希望,如果多数业务员的回答是相似的,我认为这个东西就有价值。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把它的营销和创新资源聚焦到同一个模式上,让所有人员来执行,那么这个创新从商业上来说,就能够修成正果。

创新的保护

很多白酒行业的创新最终成了公共资源。比如第一个做年份酒的企业可能很懊恼,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做年份酒。我们没有把创新的成果通过法律或商业的模式给其一种保护。像古井贡酒这种原浆酒也许会走上同样一条路。

企业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创新进行保护?即便法律上保护不了,那么能否从商业模式上进行保护?

中国的很多创新被大量的后来模仿者给淹没了,这也使得创新还没有产生社会价值的时候,它已经被市场扼杀掉。当我们探讨创新时,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现代商业社会的创新思维,创新不是以我们做到了什么创新的标志,而是以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市场价值为标志。这恰恰是乔布斯重出江湖前的苹果和重出江湖后的苹果间的差别。苹果曾经毁在乔布斯手中,因为乔布斯不断地在创新,而这个创新绝大多数没有结出商业化的成果。乔布斯重回苹果后,你会发现,苹果公司所产生的所谓创新很多其实是苹果公司所购买的创新,而不是它自己的原创创新。苹果公司从市场购买创新成果,再重新把它转化成市场价值。我们认同它是苹果的创新,而不是创新者的创新。这恰恰是我们从技术角度的创新和小农意识的创新,到现在商业意识的创新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所以企业创新要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如何对创新进行有效管理,使创新纳入商业管理的轨道,而不是到处冒泡。第二,创新如何商业化。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回头看一看,洋河、红花郎这些近年火得不得了的企业,其实没有几个大的创新,但是它们把这几个大的创新做得人人皆知,所以它们成功了。在白酒行业,人才济济,我不认为白酒是缺乏创新,但缺乏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创新。

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原因

在当今大学生纷纷进行创业的时代, 各高校大力培养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对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缓解目前我国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也是高校真正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要, 更是高校大学生自由健康成长、自我选择和发展需要。通过对伊春职业学院大学生进行创业调查时发现,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普遍不足, 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能力缺乏信心, 内心充满疑虑和矛盾。他们一方面渴望创业成功, 另一方面又担心创业失败, 对创业的前景显得迷惘。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 导致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各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不够

我们曾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通过走访或电话采访或网络查询等形式就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高校大学生毕业时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人数不到毕业生人数的九分之一, 虽然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但其实际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工作人员一般由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但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方面课程的高校却很少, 多数学校都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讲授过程中附带讲一下创业的基本内容。虽然各高校都举办过有关大学生创业讲座或报告会, 但大多是没有实际内容的应景之作。虽然各高校都建立了本校的大学生就业网站, 但基本都没有专门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站, 而只是在就业网站中有一些涉及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内容。多数高校只重视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而对有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一直以来就没有被摆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从进行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 各高校的创业型师资比较缺乏, 既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指导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创业教育, 除了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外, 创业型师资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目前引进的教师一般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学研究型人才, 具备很强的学术能力但却缺乏足够的创业能力。而那些有较强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学历和职称不高的创业型师资人才, 各高校却不看重也不加以引进。同时由于我国培养教师的高校本身就不重视创业教育, 加之我们也没有专门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的培养专业, 因此出现了各高校创业型师资匮乏的现状。

再从各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来看, 各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热情、团队合作精神等不强, 学校领导和学生管理人员由于怕出问题负、担责任, 在管理和组织大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往往不敢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业、勇于创新、投身实践。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就会导致他们在教育学生时也不会特别有意识地去引导和鼓励自己的学生进行创业。各学校的舆论宣传方向也是重点宣传和表彰那些学习成绩突出、遵守纪律模范和思想品质优良的学生事迹。

二、大学生具备的创业素质不足

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特定性以及教育过程的格式性, 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力复合性不够。而复合型人才, 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 而创业则对进行创业的人才的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者要有足够的自信, 要有创新精神, 要有冒险精神, 要有勇气放弃享受、安逸和虚荣等, 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为己任。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 对大学生创业的实质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 多数大学生把创业活动理解为“实质性的经营活动”和“一般的社会实践”。而实际上, 大学生创业涉及市场、营销、财税、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设立和管理等多个维度, 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任何创业都存在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所以大学生创业更多要依靠的是理性的思考、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综合能力素质。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时准备不够充分, 对创业认识又不够全面, 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挫折, 就失去信心, 急躁草率, 甚至一蹶不振, 导致创业失败。

(二) 缺少科学的创业计划

大学生往往在创业前单凭自己的热情, 不重视市场调查, 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对当前的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创业方向把握不够准确, 总把自己的方向瞄向一些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或热门行业, 而这些行业恰恰是初次创业时缺乏足够市场经验和充足资金保障的大学生所最难以成功的。

(三) 缺乏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和应变能力

在当今提倡合作的时代, 社交圈将会决定掌握信息资源的渠道的宽度, 社交圈足够大, 获得的发展空间就更广阔, 而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常常是只身打拼, 掌握的信息资源有限, 因此而失败也不足为奇。

除了以上及方面素质的不足会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力外, 市场规则意识不足, 缺乏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学习能力不强等也会成为影响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的因素, 但可归于一点, 就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素质有待加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对于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而要想获取创业的成功, 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加强进行创业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整体创业环境不佳, 政策保障不力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就业环境下, 多数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不是一毕业就面临很大的工作风险。很多家长都不赞成大学生毕业后去创业的行为, 认为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去创业是没出息、不务正业、没本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创业的不利影响, 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人们对市场经济没有正确认识, 对经商不理解, 把经商的人贬低为“奸商”, 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 经商风险大, 没有有力的社会保障措施。大学生家长和亲友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对大学生创业曲解的社会心理对计划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必然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从我国社会整体创业环境来看,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够有力, 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充足、相关组织没有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持、对创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等。再从大学生创业政策来看, 近几年, 我国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部分高校出台了一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创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这些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各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制定不配套

大学生创业并不单单是高校自己的事情, 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行业部门的支持,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除了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外, 其他一些部门比如税务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司法部门等, 都还缺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当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进行创业后, 如果相应的市场准入条件太高, 创业环境不良, 参与市场竞争规则不公平和不规范, 创业取得的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挫伤。这些都是各部门在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过程中, 应该研究考虑和分析的。

(二) 大学生政策缺乏强大的执行力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 并颁布了一些相应的创业政策文件, 但有一些高校、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却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脱, 并没有或不积极贯彻执行这些政策, 你政策规定是这样的, 我就按我自己的意思执行, 反正你没有约束措施。甚至一些相关主管领导都没认真学习或根本不知道国家颁布的创业政策, 更谈不上结合本校、本地或本部门实际研究和制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和办法了。

(三) 大学生创业政策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是在大学毕业生办理小额贷款和经营许可证时可以享受一些特定的优惠条件, 但这无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缺乏应有的创业能力, 就发现不了存在的市场机会, 有了市场机会, 不懂创业组织的市场运行, 不懂创业团队的管理, 即使有创业资金, 也不懂财务的管理,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创业多数会以失败而告终。近些年, 在我国开展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 很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和公司, 在大约一年后大多都举步维艰, 难以维持。由此可见, 我国制定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不能仅仅是在大学生刚开始创业时给予一些优惠, 创业政策不仅要能应急, 更需要具有前瞻性, 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不仅要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近期政策, 还要有能够解决远期问题的长远政策。

参考文献

[1]黄启国.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5) .

[2]赵明民.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6) .

[3]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 2004, (6) .

上一篇:新英汉词典下一篇:特种设备事故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