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声乐艺术人才

2024-11-24

新型声乐艺术人才(共3篇)

新型声乐艺术人才 篇1

新型声乐艺术人才是指:演唱基础深厚, 人文素质高, 具有开拓创新思维的声乐艺术人才。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和声乐研究过程中, 纵观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概况, 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 声乐教学的发展等, 笔者发现, 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手段落后,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观念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 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 人才培养周期长, 甚至最终难以成才, 严重阻碍了我国大批声乐人才的脱颖而出。如何去解决这些面临的问题以及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新型声乐艺术人才, 笔者认为, 要分四个阶段来讨论。

第一阶段:基础篇。这个阶段通过对声乐的理解以及演唱基础 (即发声、用气、技巧) 等方面的强化训练, 使得歌唱者能有较好的发音基础, 并能够自如地运用嗓音条件去演唱。我们知道声乐是由人声演唱的音乐, 而人声是靠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最基础的阶段, 但要真正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 必须从歌唱的本能、正确的发音、呼吸和姿势等方面去努力。

歌唱者在歌唱时, 喉头的作用虽属自动, 但还需个人的气力去左右它。歌唱时, 喉头的动作完全是自发的, 想唱什么音, 声带张力与振动次数就会完全与思维意识相吻合, 这是自然的人声。如果歌唱者歌唱时, 还须用喉舌、肋骨、横膈膜、腹肌等力量共同协作而发声, 那就是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而处理的科学的发声。一个初生的婴儿, 根本不懂什么是发声, 但却能用声音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由此说来, 人生来就有一种驾驭声音的天赋, 并且能随着各种生活情绪准确地运用嗓音。例如, 当我们要喊远处的某人时, 我们的声带需要能抵抗从腹部送上来的气息高压才能发音, 在这种情况下, 声带发出声音会不会产生喊叫的情况, 会不会喊破声带呢?只要你持正确的呼吸、正确的歌唱支点及歌唱姿势, 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这就是正确的呼吸与发声状态。呼吸与姿势,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专家论证过了, 尤其对于“呼吸”来讲, 当前的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仍在不断地借鉴与探索。我们在教导学生的演唱过程中, 要求学生双手插腰, 不要去注意腹肌, 在吸气时它自然会起作用, 把气吸到腰的周围, 感觉前后腰部膨胀, 然后再去呼气, 用力把腹肌及肋骨向里收, 胸部向上把气压冲到上颚, 这就是用腰力。歌唱的发音基础, 每一位学习者要经常练习,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打好这个基础, 才能有效地去把握各种声乐作品。而在发声过程中, 还会根据自己的实践创造出新的发声方法。

第二阶段:实践篇。这是努力锻炼的一个阶段, 每一位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过程中, 虽然基础很好, 演唱实力强, 发声方法好, 但如果缺乏实践去锻炼, 对于发展新型声乐人才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所以这一阶段讨论的是声乐艺术人才如何去锻炼自身演唱的方法。

人的生理和心理千差万别, 各不相同, 一个好的演唱者, 必须具备良好的必理和生理素质。有人会发出疑问, 唱歌与生理有何相干, 也许这是很多人忽略的问题之一, 人的生理机制, 即人体的结构组成, 我们把它分为表层结构:即骨、皮、血液、肠等, 及深层结构:即心、肝、肺、脾、胃、肾。我们中医学有五劳七份之说, 五劳指心、肝、肺、脾、肾五脏的劳损, 七份指大饱伤脾, 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形寒饮冷伤肺, 忧愁思虑伤心, 风雨寒暑伤形, 恐惧不节伤志。说的的确到位。学习声乐艺术当然会对人的生理机制有所影响, 特别会影响深层结构的变化。例如, 某演唱者要参加全国性的声乐大赛, 台前几分钟和上台后的几钞钟, 心跳加剧, 血液循环加快等一系列肌体发生较大的改变。所以, 这个生理过程, 也需要去实践锻炼。人的心理, 即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性格等。

唱歌对人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心理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头脑的客观事物, 再通过头脑的加工反映出来。演唱者要完整地表现艺术作品, 反映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与心理直接有关, 并且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那么怎样去培养生理和心理素质呢? (一) 有一个良好而健康的体魄。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锻炼。首先, 应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否则要去做声乐演唱是不可能的, 一个健康的演员, 是与平时的体育锻炼分不开的, 特别与演唱时的气息有很大的关系。 (二) 多参加演出实践。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过程, 也是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过程。多实践, 在实践中去锻炼, 在实践中去总结, 在实践中去发挥, 在实践中去创造, 在实践中去完整地表达乐思。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演唱者, 我们要注重这一过程, 把平时所学运用于实践中, 即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充分将多年的学习方法、技巧用于歌唱。通过实践, 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完善起来。 (三) 多读书, 读好书, 这是一个培养心理素质的过程。人的素质, 包括心理素质, 还需要从书中不断探掘, 汲取养分,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四) 自信, 自信是人的意志方面的内容, 但对人的心理素质也有重大影响, 所以, 每一位学唱者都要自信, 相信自己能唱好、学好, 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去克服种种困难, 争取更大的进步, 否则便会事倍功半。由此看来, 心理因素的培养对于歌唱者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人文素质篇。在教学实践当中, 常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着作为一位思想、行为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和国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应出台,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培养一大批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才能, 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既懂得学好专业, 又懂得全面发展的新型声乐艺术人才, 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我国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所以, 在声乐教学当中, 引导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是我们每一位声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文素质, 是指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 表达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当前学习者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为: (一) 文化水平偏低, 精神资源匮乏。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文化素质上的种种差别, 即入学文化成绩相对较低, 学生本身的文化底子相对显得薄弱;专业课学习任务重, 文化基础课较少; (二) 人文价值遗失, 缺乏理想信念。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 以为只要学好专业就行了, 文化课差一点无关紧要, 于是, 就导致了人文价值取向上的失败, 表现出一种缺乏理想, 缺乏高尚人生信念的现象。 (三) 受挫能力不强, 行为出现偏差。声乐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的结晶, 去学习、去探求其真谛, 需付出艰辛和巨大的劳动。但学生中往往会表现出意志薄弱, 情感波动大, 学习中稍有不顺, 便情绪低落, 心灰意冷。如何解决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问题呢?一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处理好二者之关系, 让其在学好专业的同时, 切实加强文化课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二是要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音乐艺术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感、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 它关注人生,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关注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音乐本身就是学生极好的教材, 我们不能忽视声乐教材的内容, 而应从中去采撷艺术真谛。当然,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较为复杂的过程, 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人文因素, 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新型声乐艺术人才。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篇。新时代、新节奏、新步伐、新的思想观念贯穿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打破旧的教学理念, 开拓和创造新的教学理念, 是摆在我们每位声乐教育者面前的任务。在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要放眼于社会及人的发展当中, 把理性的学习化为感性的创造, 这样对于培养新型声乐艺术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声乐教学创新理念。在这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社会大潮中, 每一位声乐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声乐教学方法, 墨守成规是教不出学生的, 故应将老一辈好的教学经验拿来, 备以致用, 摈弃他们落后的方法和经验, 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 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市场运作理念。我们的声乐教育者, 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同时, 却不可忽略市场运作这一环节。有的老师能很快使自己的学生唱出成绩来, 但有些老师却总是培养不出学生, 这不能排除运作这一环节。声乐运作是声乐方面的活动能力, 这一重要环节, 还要和老师的性格及老师在社会的名望相联系。所以, 既要提高老师的运作理念, 还要使得学生面对社会式的运作理念, 提高双方的知名度。协调各种关系是学习声乐不可缺少的事, 试想如果学生个性古怪, 与老师、同学不能和谐相处, 那他 (她) 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更何况声乐艺术本身就要“为善、为和、为美、为道”, 这就令每一位学习者需协调发展各种关系, 以备将来发展自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创新思想和理念将会日益更新, 声乐教育者要放远眼界, 以使我国的新型声乐艺术人才不断涌现出来, 并且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摘要:声乐艺术人才培养是现代声乐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何使学生在应有的阶段发挥出自己的声乐才能, 将通过基础、实践、人文、开拓创新等阶段去努力, 深挖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新型声乐艺术人才,人文素质,生理和心理

新型声乐艺术人才 篇2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1、实用性广泛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非常广泛, 它不仅和很多相关的专业有很多融合之处, 并且在实践中, 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性, 因此,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要求极高。

2、实践性强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之后能够从自身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即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 更注重的是实践, 所以, 无论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师还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对实践有足够的重视。

3、创新性要求高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和以往的实践不同的是,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它不能等同于复制一个实践过程, 可以说,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想法都应该是不同的, 每个设计作品都是一次创新的成果。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1、专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在一些大学中设置, 在一些高职学校中也有安排, 虽然, 从范围上得到了普及, 但是, 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发展不平衡, 从教育资源的分布上来讲, 在一些专门以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作为重点的学校, 教学资源更加的丰富, 基本在这样的学校中, 集中了我国70%-80%的优秀人才, 自然这样的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展上有着更多的优势。而另一边, 在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中, 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就显得少很多, 首先, 教师的资源明显缺口, 其次, 现有的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上又不够, 最后, 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原因加剧了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2、实践环节少, 技能培养少

我国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课堂讲授为主上, 和西方国家相比, 学生的实践环节非常少。思维得不到发散, 自然就不会产生什么好的作品了, 笔者在很多高校发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 然后在课下给学生不知作业, 而学生们的反应大多是, 在距离交作业还不到一天的情况下, 开始上网搜索, 参看别人的作品, 然后在匆忙之中就完成了一次作业。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 首先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但是学校在教育上难道就没有问题吗?当然不是, 学校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没有及时进行引导, 并且, 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上也存在过失,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

3、学校之间相互模仿, 没有特色

除了几个发展相对快得学校之外, 大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还很缓慢, 并且呈现出的趋势就是, 互相模仿, 没有自己的特色, 整个的教育过程就像是被复制出来的一样。作为国家来讲, 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领域的政策并不多, 即靠国家的扶持不太现实。因此, 学校在这个专业的发展更多的要靠自己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帮衬, 但是, 相互帮助并不等于相互模仿, 以至于失去应有的特色。相互帮助的本身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相互进步, 就是说, 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首先要自我发展, 其次才能借鉴发展, 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发展规律。我们要知道, 长期的互相模仿不仅发展不出自己的理论, 同样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4、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本身,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念, 提高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质量, 要从学校, 教师, 和学生三个部分进行改革。就是说, 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决定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进步的空间。从全国主修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看, 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普遍, 重点的高校在招收学生时, 往往会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成绩的要求很高, 因此, 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生源上能够很好的进行掌控, 但是, 对于像高职高专这样的学校, 因其本身的级别不够高, 自然在招生这一块就会和重点高校差很多, 学生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 在实践中, 很多授课教师反映, 由于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同, 因此, 对每一届学生的教育情况也不一样。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需要天赋和灵感, 所以, 专业素质差的话, 很难出成绩, 这也成了很多教师教学上的难题。

三、创新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必要性

从我国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艺术设计专业还没将自身的问题解决就要匆忙的跟上社会的发展, 因此, 艺术设计在辅助其他领域的作用上显得力不从心, 没有发展的后劲, 所以我国更应该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中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要创新改革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时代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 对于新时期的高要求已不能完全胜任, 因此,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 我们要坚持创新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现在的社会,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 更加的注重专业本身的独创性, 创新成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标志, 没有创新性的东西, 根本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其次是专业本身对其他领域的作用和贡献, 人们往往认为, 所谓艺术设计, 注重的应该是艺术,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 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 但是反过来却和生活脱节, 而现在的观点则不然, 新时代的要求是, 艺术除了能够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之外, 更应该反作用与生活的各个领域, 就是说,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和社会生活应当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这相当多的问题。诸多的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在上一节, 对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简单归纳起来,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创新点少, 第三点就是, 学生本身的素质良莠不齐, 最后一点, 也是我国的一个实际情况, 我国对于艺术设计行业的政策相对较少, 其发展更多是靠自身的不断进步。

以上谈到的就是笔者对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的几点建议, 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 例如, 越来越注重创新性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自己的理论发展, 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 我们要在保持良好发展的前提下, 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把理论和实践当做发展的重点, 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其理论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实际的发展速度, 作者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发展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 探讨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创新改革上的思维和模式。

略论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是实用领域的设计, 设计是其本质核心, 正是因为这样,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型专业, 本科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应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创新精神突出”的要求进行。这是针对专业而言的通识教育, 也是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艺术设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 要突出自己的重点以及特色。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将艺术设计作为一种高度复合型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 强调教师和学生能动性发挥, 那么就应该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不仅如此, 还应该着眼点落在学生的拓展思维和联想能力培养上, 设计出既符合大众审美观念, 又具有一定前沿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一、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结构要求

(一) 心理结构

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心理品质应具有变通流畅、自由灵活的思维方式, 能够于诸多复杂制约因素中寻求更新创意的灵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及较强的责任感, 能够综合协调、整合各种因素达成设计目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兴趣广泛, 求知欲旺盛, 热爱生活, 善于从生活中发掘设计创意和设计创新的源泉;同时还应该不满足于现状, 富有献身精神, 富于社会责任感, 以及对人类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

(二) 能力结构

就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来说, 仅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不够的, 因为艺术设计作品需要通过实践来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如果创新型人才自身不具备创新的能力, 那么任何创新的构想都成为了空想, 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正是因为这样, 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结构, 这样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自身的艺术设计, 才能够将完整的作品呈现出来, 只有通过能力的实践, 才算得上是完成了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三) 知识结构

从表面上来看, 艺术设计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但实质上却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紧密的关系, 比如说美术学、建筑学、市场学、广告学等等, 而这些边缘学科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 是艺术设计人才获得发展、拓展的关键所在。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其知识结构, 只有稳固的知识结构, 才能够承载后续的艺术创新、艺术实践。

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 重视学生思维潜力的激发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人大概有90%左右的潜力是没有被挖掘出来的, 而如果能够尽可能地去激发这些潜力, 那么人的创造将是无限的, 这样也就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人的思维潜力不仅仅存在于教学的过程中, 而是从人的出生一直延续到成长的整个过程, 而人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事、遇到的人, 都会从某个方面留下印象, 进而形成一种潜力, 这些潜力又会在某种作用下被激发出来, 最终再一次的转换成人自身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 教师在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潜力的激发, 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都需要这种潜力的散发, 进而转换成创新的动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任务性的、竞赛性的作品要求,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二) 重视学生多样思维的开启

人的思维并不是点对点的, 而是具有发散性的, 也就是说, 通过同一个事物, 学生可能会看到很多的知识点, 而这些知识可能与教学内容有关, 也可能与生活有关, 一旦学生的思维被成功的发散出来, 那么创新的意识也就因此获得迸发。正是因为这样, 在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多样思维, 尽可能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去开启学生尚未激活的多样思维, 使学生能够通过思维的多途径性找到想要的答案, 并且收获相关的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年龄特点等等, 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开启性的教育, 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中畅游, 能够有机地将知识不断的转换、重组。

(三)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始, 那么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终, 因为有了创新的意识、思维是不够的, 只有通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将所设计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构造出来, 进而才是真正的完成了艺术创作的整体过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新情景,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走进创新理念当中, 更应该为学生创设出创新的实践环境, 以确保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以实现, 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获得提高。举个例子来说, 在讲授图形创意一章的时候,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搜集已有的图案, 并且在已有图案上大胆的创新, 加上个人的风格、民族的特色等等因素, 从而创设出新的、有意义的图案, 这样既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 艺术设计是一个极具需要创新因素的专业, 而只有创新型人才, 才能够真正的满足专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为只有创新的, 才是在不断进步的, 只有创新的, 才是独树一帜的。正是因为这样, 艺术设计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结构的要求, 进而以这些要求为基点展开切实的培养工作,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瑶红.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J].艺术百家, 2008, (S1) .

[2]刘卷.基于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09) .

上一篇:创新型药学人才论文下一篇:AI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