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理论

2024-10-05

现代理论(共12篇)

现代理论 篇1

现代企业理论, 从其所运用的方法上划分, 可分为三大理论:一是交易费用理论;二是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三是产权理论。这三大理论都是与现代契约理论分不开的。

一、交易费用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交易费用理论是由科斯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的出现”, 并运用“交易费用”来说明“什么是企业”和“什么是企业的边界”这两个基本问题。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产权经济学认为, 所谓交易费用是个人交换他们所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确定其排他性权利所需要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 它是订立和履行契约的费用。

然而, 交易费用的本源在哪里?契约经济学家认为, 其根源就在于契约的不确定性。根据哈特的观点, 交易成本的来源在于:一是在复杂的、无法预测的世界中, 人们很难预测未来事件, 无法根据未来情况作出计划, 往往是计划不如变化;二是即使能够对单个事件作出计划, 缔约各方也很难对这些计划达成一致协议, 他们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背景来理解、描述各种情况和行为, 过去的经验往往不起作用;三是即使签约各方能对未来计划达成一致协议, 也很难将其写清楚。比如, 在出现纠纷时, 法院不能明确这些契约条款的意思, 而无法执行。哈特还认为, 一个不完全契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修正, 并需要重新协商。重新协商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成本, 有些可能是事前成本, 有些可能是事后成本。其原因:一是各方可能会对修正契约条款争论不休, 它既耗费时间, 又浪费资源, 所以是无效率的;二是不仅事后讨价还价过程是有成本的, 而且由于各方具有不对称信息, 可能达不成协议;三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 缔约各方都不愿意作出专用性投资, 这种投资的最佳效率与事实上的投资不足之间的效率损失, 是一种重要的成本。

□文/朱传杰

威廉姆森也对交易成本与不完全契约的关系做了系统研究。他直接把“契约人”作为他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假定条件。威廉姆森认为, 现实中的人都是契约人, 他们无不处于交易之中, 并用各种或明或暗的契约来规范他们的交易。他认为, 交易费用经济学采纳两个重要的行为假定:一是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 缔约者要想签订一个包括对付未来随机事件的详尽的契约条款是不可能的;二是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 仅仅相信缔约者的口头承诺是天真的, 现实中的契约人时时刻刻会损人利己。威廉姆森认为, 所有复杂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作为对付契约不完全手段的可操作的、连续性的决策模式是可观察到的;得不到可履约支持的“许诺”使当事人面临不履约的危险;采用一种市场化和非市场协商的保证条款有助于交易的进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交易和契约都是非常复杂的, 不同的交易需要不同的契约关系。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充满机会主义的世界中, 面对这种类型的交易, 新古典契约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交易关系, 只能有三种选择:一是放弃这类交易;二是将这些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匹配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三是设计一种不同的契约关系。为了解决现代经济关系中复杂的交易关系, 需要设计交易专用性程度高且能够持续的交易关系, 这就是所谓关系契约。这种关系契约是随着交易时间的延续和交易的展开, 而不断修正的契约关系。

在具有专用性资产安排的契约关系中, 产生了一种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 即使用市场机制的一种特殊成本, 进而出现一种后契约的机会主义行为, 也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或称“敲竹杠”问题。如何解决“敲竹杠”问题, 许多契约被经济学家设计出来, 比如收益分享契约、成本分享契约以及第三方仲裁等。但由于信息成本过高, 或由于信息不对称, 而无法实现次优结果。由于有限理性、不确定性、机会主义交易费用的存在, 在专用性投资中, “敲竹杠”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法院促使当事人进行谈判以减少“敲竹杠”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有必要创立一种自动履约机制, 使交易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契约是依赖习惯、诚信、声誉等方式完成的, 付诸法律解决往往是不得已的事情。根据这种情况, 一个自动履约的契约就可以利用交易者的性质和专用关系将个人惩罚条款加在违约者的身上。这个惩罚条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的内容是终止与交易对手的关系, 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的内容是使交易对手的市场声誉贬值, 使与其交易的未来伙伴知道其违约前科, 以致不相信该交易者的承诺。当然, 如果交易者发现在这个自动履约的范围以外, 还存在一个比施加的个人惩罚条款损失还要大的收益时, 自动履约机制就失灵了。如果个人具有无限的履约资本, 缔约当事人对所存在的潜在“敲竹杠”现象, 是不在乎的。但是正由于个人履约资本的有限性, 才限制了自动履约的范围。

二、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无论从本质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 都是一种契约关系, 代理经济学可以说是一种契约关系学。詹森和麦克林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 一个人或更多的人 (即委托人) 聘用另一个人 (即代理人) 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公司治理中, 委托-代理制的建立过程, 从本质上分析, 就是“交易”活动的过程。自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必然是委托-代理制。如果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交易费用, 那么委托-代理制不管以什么契约来建立, 都将是效率最高的, 其结果都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资产所有者、股东、董事、监事、经理人员和其他相关利益人的福利会达到大家都满意的结果。这就像物理学上没有摩擦力的“永动机”一样, 会永恒地转动。但是这是理想中的事情, 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 公司治理必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委托-代理制来运作, 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委托-代理制难以十全十美, 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只能进行帕累托改进。

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主要有寻找交易伙伴的费用、谈判费用、签订契约的费用以及保证契约条件的履行而进行监督的费用, 即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实施费用和监督费用。这些交易费用的存在, 会降低组织制度的运行效率, 而影响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是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是产生代理成本的基本原因。从规范委托-代理角度研究契约关系, 又可从实证和规范两种角度来研究。从规范的方面看, 主要是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 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包括补偿性激励, 从而为代理人提供适当的激励, 促使其选择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动。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 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 企业完全是一种法律假设, 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一个链接。运用这个理论, 一是可以研究在一个既具有债权又有外部股权的混合融资结构的企业中, 企业家为什么让企业的总价值低于他是唯一所有者时的价值, 而且这一结果与垄断体制还是竞争体制无关;二是可以研究为什么企业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失败与企业效率的损失完全一致等问题。

三、产权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对契约的研究是产权研究的核心。哈特和格罗斯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契约是不完全时, 没有在契约中详细规定的那部分权利, 即剩余权利应该归资产的所有者所有。这就从契约角度说明了资产的控制权到底应归谁所有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 在现实世界中, 产权的分配是绝对重要的。

在现代复杂的经济关系中, 契约理论必须解释现代各类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偏爱发行股票?企业的内部债务和外部债务是什么关系?阿洪和博尔顿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发展了一个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他们指出, 随机状态控制是一种举债筹资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他们认为, 一个缺少资本的具有能力的企业家与一个富有的投资者之间的不完全长期契约被看作是“纵向一体化”, 由于企业家所关心的是名誉和收益, 而投资者只关心利润, 双方的目的是有冲突的, 即初始的契约结构能否以及如何使当事者的目标达到一致;当初始的契约不能达到一致时, 控制权应如何配置。当重要的变量不能在契约中写明时, 控制权的分配就变得非常重要。不同的控制权会带来不同的资本收益。

四、企业家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市场上, 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中心的企业理论———企业家理论或企业管理者理论, 也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奈特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伯利和米恩斯又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的企业管理者理论。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均是对企业契约理论“只见物不见人”提出了挑战, 将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装置。张维迎认为, 如果说企业契约理论关心的是对企业的“需求”, 那么企业家理论则偏重于企业的“供给”。企业家理论将企业看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装置, 没有企业家 (精神) , 企业就不能生存。奈特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了讨论, 他指出, 在不确定性下, “实施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 首要的问题或功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干?”这“首要的功能”即指企业家的功能。因为不确定性是无法保证的, 企业家不得不承受不确定性。关于企业家的特点, 许多经济学家都做过不同的描述。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是创新者, 能够“改变和革新生产的方式”。卡森认为, “企业家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决断的人”, 是一个“市场的制造者”。鉴于企业的特殊作用,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 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择一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 并让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竞争将他造就成为企业家。

正由于企业契约是不完全的, 企业家市场, 即通常所说的经理市场, 不但要考虑对企业的激励问题, 而且应同时考虑对企业家的控制 (约束) 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控制市场”概念, 这种市场既不同于经理市场, 也不同于资本市场, 而是一种新型市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 既要给企业经理以适当激励, 包括利用股票、股票认股权、影子股票、股票增值分红权、奖金、长期绩效计划、“黄金降落伞”、声誉激励等, 又不能使企业被内部人控制, 以避免丧失控制权。同时, 又要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 尤其是恶意收购。要研究对经理的控制问题, 就要考虑企业经理的主要约束变量是什么, 换言之, 经理的目标函数是什么, 控制能力在经理之间是如何分配和安排的, 激励是如何提供的, 如何识别能力, 如何再分配控制权。罗森的研究表明, 将控制权分配给有能力的人越多, 这种控制权就越有效率。在有能力的经理的边际生产率大大超过无能力的经理的情况下, 最有能力的经理占有最大公司的最高职位。另一方面, 在控制权分配一定的条件下, 对经理的支付结构会在激励和保险之间达成妥协。霍姆斯特姆从约束的方面分析了依靠限制而不是奖励来控制经理人员行为的重要性。实证研究表明, 要设计一个多任务目标的代理链, 使激励方案的重点转移到对代理人所有活动进行平衡的激励方案上来, 对代理人任务的组合可以降低激励成本。

张维迎在综合了企业契约理论和企业家理论的基础上, 于1994年提出了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该理论认为, 一是将企业的经营权安排给经营成员比生产成员更优, 这不仅是由于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而且由于经营者的行为最难监督, 让经营者拥有简单剩余索取权所导致的“综合积极性”损失较小;二是将充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赋予物质资本所有者是最优的, 因为物质资本所有者的选择传递有关当事人经营能力的信息, 只有那些愿意当企业家而同时又拥有足够个人财产的人才能被信赖为合格的企业家;三是将经营才能、个人财富和个人风险态度识别为决定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均衡———职业划分的三个基本因素。将股份公司理解为能力和财富之间的“合作”, 它为有才能而无财富的人从事经营活动提供了可能。这里, 作为物质资本投资者的股东承担着选择有才能的经营者的职责, 并同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均衡结果为:有才能又有财产的人成为“企业家”, 有才能而无财产的人成为“职业经营者”, 有财产而无才能的人成为“单纯资本所有者”, 既无才能又无财产的人成为工人。这四种人之间的均衡关系的演变依赖于总人口中能力、财富和风险态度的联合分布。■

现代理论 篇2

新世纪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但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次“十五”师训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当自己认真研读以后,才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毋庸置疑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当之无愧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教育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高素质高水平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和谐,这就是新的教育观。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改变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等等。

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3)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以及在与学生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教”,变苦学为乐学,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双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乐、学者亦乐。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去”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倘若不抓住教师敬业精神的灵魂,素质教育就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教师敬业精神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欲兴事,先兴人,铸造爱岗敬业的高尚形象,并努力提供一切所必需的条件,使每个教师忠诚于新型的教育事业。

成功教育认为,教育面向的是人,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激发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础素质的准备。

成功教育既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又有改革教育方法的意义。改革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教育的本职任务、教师的本职任务原本就应该为社会培养成功者,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主动发展。成功教育把激发、形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作为培养目标,强调为学生修身发展的长远需要服务。改革教育方法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教育,通过教师创造成功机会,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内化教育要求,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主动发展个性。

加强师德师分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现代统计理论综述 篇3

关键词: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统计方法

统计学中几大影响比较大的学派是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和信念学派。在很长的时间内,频率学派或称经典学派的观点、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余两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早已应用贝叶斯学派的理念来处理问题。所以有必要在理解这几大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来了解不同思想的统计方法。

一、两大学派的特点和分歧

频率学派坚持对概率的看法是频率的稳定性,所以,凡是不能重复进行的试验的有关结果都不能应用概率作出判断。但是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来对统计问题作出判断。在实际经济环境中,情况总是比较复杂,很难具备可以进行重复试验的条件,这个时候频率学派的理论就很难运用上了。与之不同,贝叶斯学派认为,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个度量,既可以是反映重复试验的频率稳定性,也可以反映人们的某一些类型的主观信念。只要可以接受到任何先验信息,就都能对特定问题进行逻辑推理。

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之间激烈的争论,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使得统计学最为一门信息科学在学科体系上和思想上更完善。这两大学派争论的分歧:其一,对概率这个概念的认识。经典学派认为概率是纯客观的,是频率稳定性的内在依据。而贝叶斯学派则认为概率应包含客观概率与主观概率;其二,是对统计问题的看法。频率学派研究的重点是样本空间,认为样本是变化的,参数是固定不变的,并从中寻找规律来推断参数的性质。贝叶斯学派的重点是研究参数空间,认为样本就是已观测到的值,它已不再变动而参数则是随机变量。需要探讨的是,参数取值的变化规律;其三,利用信息的范围不同。贝叶斯学派既利用样本信息又利用先验信息,而经典学派只局限于从样本获取的信息。其四,推断的过程不同。贝叶斯学派是从参数的先验分布到后验分布。而频率学派却仅是根据样本的信息对参数作出推断。可以说,先验分布这是区分这两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在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上,对于单一方程模型,最常用的有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法等。对于联立方程模型有常用二段最小二乘法和三段最小二乘法等。基本的理论框架是对未知参数的模型建立,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和预测等内容。并以此来研究各种模型,如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而贝叶斯分析则采用不同的思路,来进行参数的估计,检验和模型的比较。一般有如下思路:在得到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模型,求出似然函数,同时先验信息得到先验分布,运用贝叶斯定理,推导出后验分布,分析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经典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贝叶斯分析的方法,孰优孰劣,也不可以一概而论。经典的方法在发展体系上很严密,有严谨的数理基础,而贝叶斯方法则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推进现代统计及相关学科理论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统计计算方法和软件的发展

随着现代电脑技术的发展,统计学也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统计的计算方法的发展,特别是在针对贝叶斯方法的计算得到了新的进展。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直接的抽样手段,得到后验均值的估计值,主要包括直接抽样、分层抽样、筛选抽样等;它们的缺陷在于只能用于比较简单、低维的后验分布。第二类为 MCMC(Markov chainMonte Carlo),近年发展迅速,在各个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高维的复杂数据,这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遇到困难了。而MCMC方法为这一复杂的计算过程开辟了新的方向。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抽样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抽样问题,而不是直接从复杂的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利用电脑技术模拟这个过程。

由于庞大的计算量,复杂的高维数据,单靠人工计算是不可行的,针对各种统计计算方法的软件极大的促进了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在相关的经济领域,分别有MATLAB、S-Plus和R版本,在相关的生物统计领域还有WinBUGS,使用比较广泛,只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模型自己来编写程序。

四、对统计学发展的看法

现代色彩理论 篇4

17世纪英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在研究光学时对色彩学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色彩学才第一次具有了实证科学的性质。1666年, 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 他把一房间关闭得漆黑, 只在窗户上开一条窄缝, 让阳光射进来并通过一个玻璃三棱镜, 结果在对面墙上出现了一条彩虹似的光带, 光带被称为连续光谱, 概括地说, 光带色彩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牛顿又进行了实验, 让彩色光束再穿过一个三棱镜, 这时色光又还原成了白光。究竟是三棱镜产生了奇幻的彩色光谱?还是阳光本身就是由色光组成的, 只不过三棱镜把它分解开来呢?经过多次实验牛顿得出结论:太阳的白光是由彩色光组成的。按照这个理论, 世界上只有太阳光才是有颜色的, 万物只是由于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率不同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我们平时看到的红色物体、如红色衣服, 之所以呈现红色, 是因为在阳光下物体[对于衣服则是染衣服的色料物质]吸收了红光以外的色光, 反射出红光;看到黄色, 则是由于物质吸收了黄色光以外的光, 反射出黄光;其它颜色亦然。我们看到白色物体, 是由于物体几乎把照射的色光全部反射, 色光融合又形成白光。黑色则是由于物体几乎把照射的色光全部吸收而形成的。

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 现代科学揭示出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这两种性质是相对立的, 至今理论也无法将其调和, 光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的现象被称为“波粒二象性”。人眼能看到的光被称为可见光, 即白光的成份—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 在连续光谱的红端外还有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雷达波、无线电波, 在紫端外还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可见光、红外线、雷达波、无线电波、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有各自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80纳米到750纳米之间 (见表格, 1纳米是1毫米的一百万分之一) , 不同的色光对应着不同波长范围, 例如, 黄色光的波长范围在550~600纳米之间, 处于可见光光谱的中间地带, 红光波长介于640~750纳米之间, 蓝光波长介于450~480纳米之间。波长长于750纳米的电磁波是红外线, 短于380纳米的电磁波是紫外线, 不论长波还是短波, 波长在可见光波长以外的电磁波 (包括雷达波、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 都是人眼看不到的。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 紫光最短, 波长长的传递范围远, 波长短的传递范围近, 日出日落时看到天边的红霞就是由于红光波长较长, 红光穿过大气层, 最后被人眼看到;日全蚀时月亮呈现暗红色也是由于日光中的波长较长的红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投射到月面上而形成的。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彩的差别, 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彩明暗的差别。

红外线、雷达波、无线电波和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与可见光一样都是辐射能, 辐射能是指微观粒子高速运动时发射出的能量。辐射有两种主要形式:放射性和电磁辐射。原子破裂时, 能量会以γ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 这就是放射性。电磁辐射是交变的电场和磁场向外辐射波或光子的过程。电磁辐射有很多种, 不同的电磁辐射波长也不一样。所有电磁辐射按波长排列就是电磁波谱, 在电磁波谱中, 我们能用肉眼直接看见的只有可见光。所有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秒。光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物质, 要把物体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需要耗费接近无穷大的能量, 这在现实中是办不到的。光同时是有颜色的,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既然只有光是有颜色的, 那么与此相对, 按理论来说物质世界是没有颜色的!万物之所以看起来有颜色只是由于各种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率不同而造成的。这和我们的日常直觉经验相矛盾, 我们睁开眼睛, 看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怎么能说物质世界是没有颜色的?但现实中许多事实同样是和我们的日常直觉经验相矛盾的!例如, 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我们看到的太阳是8分钟前的太阳, 此时此刻的太阳看不到, 要想看到必须等8分钟。但我们的直觉经验使我们觉得太阳就在眼前, 无需等8分钟才能看到。光从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 (半人马座α星、中文名南门二) 到达地球约需要4.22年, 即它距我们4.22光年。天鹅座α星 (中文名天津四) 距离我们1740光年, 我们现在观测到的这颗星还是它在罗马帝国的塞维鲁王朝统治时期 (公元200年) 的样子。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是220万年前的样子。除了月亮、八大行星 (冥王星已被排除在外) 被我们看到的时间间隔较短外, 所有星体被我们观测到的图像都是介于4.22年前和20亿年时间范围之前的样子。我们的直觉使我们觉得这些星光没有那末遥远, 好像就是现在发出的。笔者写这一段无非是要说明现实中许多事实是和我们的日常直觉经验相矛盾的这样一种情况。那末, 如果物质世界果真是没有色彩的, 设想一下, 我们看到的世界应该是象素描画或全色盲患者看到的、或者是象通过红外线夜视仪看到的图像那样!但光是神奇的!它把万物染上了色彩, 使我们觉得物质本身就是有颜色的。

色彩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觉现象的感觉, 产生这种感觉基于三个因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三是人的眼睛。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反射出来, 刺激人的眼睛, 图像信号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 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 即人的色彩感觉。人的眼睛是球状器官, 眼白部分被称为巩膜, 黑眼珠被称为虹膜, 眼球后部由巩膜、脉络膜、视网膜包裹着 (巩膜延伸到前部形成眼白) 。虹膜由括约肌和开大肌组成, 对位于瞳孔的晶状体起收缩和扩张作用。瞳孔的大小是由括约肌和开大肌调节晶状体决定的, 是通过神经反射而自主调整的, 可借此控制进入眼内的光强度。角膜是一种透明膜, 突起于眼球表面, 象手表玻璃罩一样扣在虹膜上, 保护着虹膜。眼球内部大部分空间填充着称为玻璃体的粘稠液体, 玻璃体也起保护作用。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三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最外层的感光细胞称为视锥和视杆细胞, 第二神经元为双极细胞及水平细胞, 神经节细胞位于内层。神经节细胞有很长的轴索, 穿出眼球, 形成视神经。色彩感觉是依光线而受刺激的视感觉。当光线通过瞳孔进入视网膜时, 光线的物理作用停止, 继而通过化学作用引起生理上的兴奋, 这种兴奋沿神经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于是产生色彩感觉。

英国科学家布鲁斯特发现用红、黄、蓝三种颜料可以混合出红、橙、黄、绿、青、蓝、紫和其他更多的颜色, 他指出红、黄、蓝是颜料三原色, 即别的颜料混合不出来的颜色。与颜料三原色相对还有色光三原色, 在太阳光所含的七种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中, 以红、绿、蓝最为基本, 它们按不同比例相混合可产生其余各种色光, 而它们本身却是其他色光无法合成的, 因此把朱红、翠绿、蓝紫称作色光三原色。19世纪英国生理学家杨赫认为人的视网膜只有三种视色素, 各对一种原色光敏感, 即感红—长波, 感绿—中波, 感紫—短波, 视色素接受光的刺激后各对其敏感的色光产生反应, 在视网膜上混合产生包括白光在内的一切颜色。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茨进一步把三种基本色光与三种色彩感受器联系起来, 指出了色彩感觉的基础, 同时也确立了色彩混合的理论。按照色光理论, 红光+绿光=黄光 (而红色颜料与绿色颜料混合在理论上只能产生黑色, 在现实中产生灰黑色) ;红光+蓝光=品红光;蓝光+绿光=青光;红光+绿光+蓝光=白光。如果改变三原色光的混合比例, 能得到其他所有色光颜色。在实际生活中, 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成像原理就是按色光理论设置的。在艺术作品中, 虽然一些现代艺术也使用色光, 但在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艺术作品都只涉及颜料, 而与色光无关。

了解了现代色彩原理后, 我们再次观察现实世界的眼光自然会有本质的改变。在绘画和设计艺术领域中, 还经常提到一些概念, 如间色、复色、色相、明度、饱和度 (纯度) 、补色、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这些概念对于学习过造型艺术的学生都是很熟悉的, 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改革开放后, 国内油画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在写实油画创作和写生方面, 存在不少错误想法和做法, 最常出现的一种观点认为:画人的皮肤时不能用冷色。应当承认自五十年代到今天, 中国油画许多杰出作品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这些优秀作品在处理人的皮肤颜色时, 冷色运用的相当自然生动!但直到现在, 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画人的皮肤时不能用冷色。这些错误观点源于对现代色彩理论的不了解, 持这些观点的人不懂得现实世界色彩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客观原理, 在进行人物写生时, 即使他们看到了冷色, 也不敢运用到画布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印象主义以前的古典油画用色非常单调。近些年有不少外国美术馆的绘画作品来中国展出, 使国内观众可以直接看到许多欧洲古典到现代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些展览中的许多作品证明后一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许多印象主义以前的作品虽未把色彩分离开来, 但同样是非常丰富的!鲁本斯画的人体在当时就被称赞为具有珍珠般的色泽, 这主要是因为中间明度区域冷色运用得当。这些内容不属于艺术观点的范围, 而是最基本的常识, 不应当在这些方面存在多种说法。

应当改变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不向学生讲述现代色彩原理的状态, 同时在现代色彩原理指导下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写生方法。对于学习绘画的学生除讲述现代色彩原理外, 还应鼓励他们多看国内外各种展览, 这样既可以提高艺术修养也可以改变当下各种错误说法。

摘要:陈述现代色彩原理, 说明自然界只有光是有颜色的, 物体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对各种色光吸收和反射率不同所致。讲述牛顿在这一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 光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的电磁波辐射。谈艺术界存在的错误观点, 提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应着重向学生讲述现代色彩原理, 同时在其指导下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写生方法。

关键词:现代色彩理论,光,色彩三原色,色光三原色

参考文献

[1]张连生.装饰色彩[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

[2]约翰·凡登著.神奇宇宙[M].靳琼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3]石公, 星空的探索[M].香港万里书店, 1987.

[4]李天祥, 赵友萍.写生色彩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现代管理理论 篇5

班级:08物流(1)班姓名:学号:08040

41戴尔作为目前全球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市场领先的电脑公司,其竞争优势之一在于其在全行业中最低的成本结构,而此成本结构部分得益于戴尔优秀的生产管理策略。

在生产之前,必须先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戴尔公司运用到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

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材料采购技术的具体流程是:首先通过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来接受客户订单;然后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平台将各个订单的消息传递给各个原配件供应商;同时,戴尔进行及时的需求预测,每天三次将最新的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提供给核心供应商,通知他们所需配件的相关信息,而供应商即可根据预测的结果及时组织相应的生产并迅速组织运货到装配厂,从而保证戴尔的生产。在此过程中,戴尔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速度,其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设备来进行的,因此说其采取的管理技术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技术。

戴尔在原材料采购上采用此种技术,不仅可以灵敏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实现零配件的趋零库存;同时能使戴尔将库存负担,原配件的进货与配送负担转移给供应商,从而减少了库存风险以及原配件的存储成本;同时采用电子化的采购管理技术,有利于扩大采购市场的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简化了采购手续,缩短了采购时间,减少了采购成本,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戴尔实行原材料的趋零库存,因此就无法通过实行大规模采购原材料来享受批量折扣,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多频次的采购。戴尔为了应对此种小规模多频次采购带来的采购成本上升问题,制定出了总量定购到达策略,即向供应商承诺一个原材料采购总额,以此总额来获得一个总批量折扣。此样的话不仅可以避免采购成本的上升,同时还有利于与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

在生产时,戴尔采用原材料分配管理战略。

由于戴尔采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及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其装配车间不设置任何仓储空间,因此原配件是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的,并通过 “看板管理”技术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进行分配。即根据客户需求的产品分析每种原材料在各个工序的分配,然后由原材料各个工序到生产线工作台附近的随需库存点领取,并向供应商下达各原材料的供应指令。这种看板分配原材料的方式,可以保证戴尔只采购和分配各产品所需数量的原材料、不多给,同时上游环节会严格控制质量,不将不良的原材料提供给各工序,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防止了原材料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均衡生产,保持原材料的周转速度,实现趋零库存。在销售方面,戴尔采用的是直销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消除了库存成本和销售费用,还通过和顾客建立关系获取有价值的顾客信息,平衡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

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篇6

一、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功的良好环境

教师要以现代生活为背景,激活与活化知识,给学生营造一种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渴望和迫切要求之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改变那种教师呆板划一地教学、学生被迫无奈地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开辟学习成功的多种渠道和途径

用老师的力量激活、重组、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常教常新的特色。

每个学生在这个多种渠道和途径的学习环境中,选择最适合自己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在每一堂课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逐渐形成追求学习成功的愿望,从而实现我们课堂教学的愿望,即我喜欢学习,我要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追求学习成功的努力中,会逐渐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成功的鼓励和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要关心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与发展,而不仅仅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逐步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毅力和意志品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信心,昂首挺胸地主动积极参与。

4.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改善现代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老师通常要度过如下五个实践阶段:

(1)对于技术逐渐熟悉和了解

(2)开始使用新技术,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

(3)尝试整合,形成习惯,主动思考应用技术的有效方法

(4)对原有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定位

(5)达到运用自如、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境地

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

1.缺少思想

有很多老师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搬”到备课本上,再按照一定的程序“灌”进学生的头脑,然后“印”到试卷上,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作答”。我们的老师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贩子”。

2.缺少文化

老师的思想从哪里来,是从丰厚的文化中来。我们在课堂上只看到知识,而看不到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老师缺少学习,书读得太少。课堂上缺乏文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缺少情感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爱心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你、敬重你,他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你的课堂,并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诲。

4.缺少个性

幽默的教师创造幽默的课堂,灵秀的老师创造灵秀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豪放的课堂,课堂应该像个花园,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三、新课堂应该是什么样

1.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课堂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又有人说:“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2.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素质表演的“舞台”,应该是学生提升素质、展示素质的平台,是他们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尽情表达的舞台。

3.新课堂应该是对问题进行充分探讨的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4.新课堂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

现代公司理论述评 篇7

一、现代公司理论学派述评

1.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费用概念最早由科斯在1937年提出, 科斯认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价格机制, 而企业则通过计划和权威来配置资源, 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替代, 企业的作用在于降低交易费用。但他并未对此深入研究, 也没有对交易费用进行明确界定。其后, 威廉姆森修正了经济人假设, 并指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了交易费用。威廉姆森还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此外, 威廉姆森 (1980) 指出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的专用性是交易成本的3个主要维度。但他并没有为交易费用的量化提供依据。阿尔钦和德姆塞斯 (1972) 并不赞同市场和企业间的相互替代关系, 他们认为企业也是一种市场, 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张五常 (1983) 认为企业是一种高级的市场关系, 即要素市场关系。

2. 现代产权理论

现代产权理论的创始人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论文中将交易成本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 论述了产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科斯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 产权无论如何界定, 通过市场交易所达成的资源配置都是最优。在交易费用为正值的情况下, 不同的权利安排会产生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德姆塞茨 (1989) 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他之所以有意义, 就在于它是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了合理的预期, 产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此外, 费尔德 (1986) 重点研究了产权的排他性, 考特和尤伦 (1988) 则论证了存在国家和法律的现实世界中产权存在的合理性。

3.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源于伯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提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命题。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 (委托人) 委托其他人 (代理人) 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 并相应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 (詹森和麦克林, 1976) 。罗斯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问题。阿罗 (1985) 将委托代理问题分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逆向选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詹森和麦克林 (1976) 提出了代理成本的概念, 并指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具有不完全性, 从而产生了代理成本, 包括委托人监督支出、代理人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三部分。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目标偏差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 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便成了该理论的核心问题。

4. 团队生产理论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于1972年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论文中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 而团队生产结果无法精确的衡量, 因此, 团队生产就需要一个监督者, 并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使其具有监督的积极性。霍尔姆斯特朗 (1982) 的研究表明促使团队成员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帕累托均衡的有效途径, 即引入一个团队之外的委托人作为剩余索取者, 并由他来设计和执行团队的激励安排。这就揭示了委托人并不仅仅是监督者, 而且是团队激励方案的设计并有效实施的组织者。按照团队生产理论的观点, 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是决定企业代替市场的根本原因。

5. 企业能力理论

彭罗斯 (1959) 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企业成长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 突破了规模经济对企业成长的理解,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成长经济”概念, 将企业成长的源泉聚焦于管理资源角度。沃纳菲尔特在1984年首次提出并论述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发表的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中率先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知识理论认为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正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模仿的知识。因此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最终都汇聚到了企业知识理论这一观点。

二、现代公司理论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新技术群落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企业网络理论开始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Brass等 (2004) 将网络定义为节点的集合以及代表节点之间某种关系的集合。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只是单个企业, 网络理论将企业的边界进一步扩大, 关于网络联盟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以及与市场的边界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企业网络关系不仅使得资源共享, 还可以通过网络声誉来降低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间网络关系的发展拓宽管理理论和公司理论的思维方式, 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自从科斯在1937年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以来, 众多学者开始从契约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组织制度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并述评各公司理论学派观点的基础上, 展望了现代公司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司理论,现代公司理论,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维迎.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J].经济研究, 1994 (11) :70-81.

[3]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 1937 (4) :386-405.

现代理论 篇8

1 如何实现植保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在对植保工作不断推进的今天, 需要秉持着科学、环保、绿色、公共的原则, 借助于对现代科技的有效运用, 结合对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开展设备的完善与升级来减少虫害的影响, 进而建立新型的防灾体系。就其工作的开展核心来说, 主要指的是地现代技术的有效使用来实现对植保工作的有效管理与发展。

1.1创新发展理念, 进一步探索现代植保建设新路子

在注重于植保工作的科学性的过程中, 需要将现代农业的活动的开展进行关注与结合。根据我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说, 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其生产里水平以及生产活动的开展方式还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有着较大联系。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存在, 我国需要很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创新发展。在开展公共植保工作的时候, 需要注重于对工作开展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做到对防疫工作的全面贯彻, 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植保建设有机地结合, 实现对相关产品的开发。

1.2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

在区域上, 要重点建成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线, 并且做到对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的着重发展。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从事于植保建设工作的相关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 但是, 受到低温的影响, 使得的病虫害的影响得以有效降低, 进而促使了农药的使用情况得以有效控制, 为有机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3对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发展, 实现对创新体系的完善

在农业生产与植被保护活动中, 需要借助于对组织结构进行转变, 进而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劳动力进行改善。就其具体的工作内容来说, 主要包括。

1.3.1对组织体系进行建设与完善

根据地域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就产业结构、生产活动以及耕作制度来进行调整, 使得多元化的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也要让监管系统、防控系统以及保障系统等农业生产保障工作能够切实开展。

1.3.2注重于对组织队伍的建设

按照中央以及当地政府的发展需求来对基础农业生队伍的组织结构进行建设。

1.4对植被保护设施进行完善与添置

在现代化的植被保护工作中, 需要将防疫工作作为其工作开展的重点, 在基础设施方面, 需要加大对人才的输出与有效使用, 也要对现代化的设施进行完善与添置, 进而为植被生态保障的形成与保护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

1.5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植被保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依赖,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 需要将科技的进步当作推动工作不断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开展防疫工作的时候, 需要充分使用先进的科技来开展工作, 做到农业生产与植被保护工作自身的科技含量, 实现其防疫能力。就玉米花生等作物的栽培活动来说, 需要做到, 选择早熟的种类, 玉米品种需要做到叶片上冲, 地面的遮阴较轻。

1.6大力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监测手段, 加快构建以县级区域站为骨干, 以主产乡镇为基点, 覆盖病虫害发生源头区、孳生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 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 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的网络化管理。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的源头区、迁飞通道和重点发生区, 要探索建立雷达监测网;在流行性病害的源头区和关键流行区, 要探索建立高光谱传感和卫星遥感监测网, 把这两个网和地面监测网相结合形成立体性、多元化、综合。

2 结语

在对植被建设活动不断推进的今天,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到整个过程的现代化建设, 将农业发展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需要将科学性与公共性作为工作开展的宗旨所在, 进而实现对防灾方式的转变, 保障国家的粮食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农业发展的提供稳定的环境, 实现农业生产活动的科技水平、制度管理水平与实际生产力的共同发展, 最终, 促使我国的植保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推进现代植保建设的工作措施, 我们认为, 要创新发展理念, 进一步探索现代植保建设新路子;要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要创新组织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要创新设施装备, 进一步提升植保设施现代化水平;要创新科学技术, 进一步强化植保的技术支撑能力;要大力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

关键词:现代农业理论,现代植保建设

参考文献

[1]叶贞琴.大力实施绿色防控加快现代植保建设步伐[J].中国植保导刊, 2013, 33 (2) :5-9, 23.

现代理论 篇9

1 控制权理论

Havvis和Revive等人最早将控制权引入到了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之中。控制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企业经理们存在着对企业控制权的偏好, 他们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来影响企业控制权的分配, 进而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虽然在名义上由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选举出的董事会是企业的控制者, 但在实际执行中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效果要比规章制度上显示的弱很多。而对于偏好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们来说, 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企业的内部资本即未分配利润用于企业投资。所以, 对于不愿失去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们来说, 企业理想的融资结构顺序应是先内部融资, 然后发行股票, 再发行债券, 最后银行贷款。但如果从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的建立的角度来看, 企业应采用的融资结构顺序却正好相反。在现实中, 企业正是通过两种融资结构的平衡来确定企业的融资结构顺序的。

2 融资契约理论

融资契约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分析了融资方式与控制权分配之间的影响关系。融资契约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如果企业的投资者想要将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企业就应该通过发行有投票权的股票进行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选择就是让企业经理成为投资者的雇员。其次, 如果将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到企业经理的手中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有利的, 那么企业就应该以发行无投票权的股票如优先股进行融资。再次, 如果企业的控制权应该掌握在谁的手中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需要依据企业经营的状态来决定, 那么企业可以先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之后企业可以通过一定阶段经营业绩的评测来考量企业经营状态的好坏。如果证明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的业绩不好, 则企业的控制权就应由投资者来掌握, 否则就应由企业经理来掌握。当在企业经营状态较好的情况下由企业经理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是有效的, 那么企业就可以采取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经理保持企业控制权的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企业不履行债务合约的所导致的结果一般有两种:企业改组和清算。当企业的外部条件依然较为良好时企业经理不履行债务合约, 企业很可能将会进行改组, 企业继续存在。当企业因为自己所面临的外在条件较为不利而无法履行债务合约时, 投资者会对企业进行清算, 企业不再继续存在。于是, 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实际上就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企业经营的状态来分配企业控制权的机制。概括来说, 融资契约理论认为, 在对企业控制权的安排问题上, 如果企业经理人对企业的经营是有成效的, 那么企业的控制权最好是掌握在企业经理人手中。如果由企业经理人控制企业不能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则企业可以依据企业的状态实行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如果这样做投资者的利益还是不能等到充分的保护, 那么企业的控制权就应该全部转移给投资者。融资契约理论提出的这三种控制权结构表明在企业融资方式的安排上, 首先可以考虑发行无投票权的优先股, 其次可以考虑发行债券或者少部分具有投票权的股票, 最后才会考虑通过全部发行有投票权的股票进行融资。

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韦斯顿和布里格姆 (1978) 针对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阶段其融资渠道来源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一种企业融资理论。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在企业的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由于规模和信息约束条件不同会导致其资金需求情况有所不同, 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变化。在企业处于创立期时, 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规模较小并且缺乏财务审计, 其经营信息不充分且封闭, 企业很难获得外源性的融资, 企业此时主要依靠的是内源性融资;当企业发展到了成长期之后, 快速扩张的企业对投资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时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经营业绩, 企业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增多, 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也大为提升, 企业逐渐更多的依赖于外源性融资, 比如风险投资、场外市场、证券市场等;当企业发展到了成熟期之后, 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盈利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面较宽, 既可以在具备条件时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又可以选择金融机构贷款融资, 企业的融资缺口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化解, 即随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的发展变化, 企业的外源性融资约束逐渐由紧变松, 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由内源性为主转向外源性为主。

4 对新融资结构理论的评价

新融资结构理论的控制权理论、融资契约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从企业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相互关系和次序以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途径着手探索企业资本结构的本质规律, 较好的反映了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选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 各种理论都有自己既定的假设前提, 其结论针对企业现实情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在应用这些理论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崔秀丽.企业融资结构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3.

[2]张捷, 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 2002 (09) .

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构建 篇10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将其定义为: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连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 并对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这里的概念框架指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即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中心, 由一些相互有逻辑关系的概念所构成。目标与概念是前后一致的, 其目的是为了制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提供会计理论支持。

2 现代会计理论的种类

2.1 规范性会计理论

规范性理论, 就是试图从会计活动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 并试图导致“良好的”会计实务。规范性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 而不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所以, 规范性理论并不完全满意于现有的会计惯例和做法, 而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或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

2.2 实证会计理论

(1) 实证会计理论的起源。

实证会计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孔德认为, 哲学不应以抽象推理而应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写而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实证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拓展这样一种“理论”或“假设”, 即对还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有效和富有意义 (即不落俗套) 的预测。

(2) 实证会计理论的目标: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例如, 实证会计理论应当解释为什么一些公司采用的是后进先出法, 而不是先进先出法的存货计价方法。

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 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 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

(3) 实证会计理论的构建。

实证法要求在构建会计理论时, 应根据实际效应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人们在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方面, 已应用了实证法, 如, 会计上的利润平滑规则, 会计准则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变动, 等等。

(4)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实证会计理论所关注的是经济和会计现象, 并致力寻求如下问题的答案:

①选择不同会计方法的成本和效益是多少?

②制订会计规章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成本和效益是多少?

③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④在有关的组织契约下, 经理人员的会计行为表现有何特点?

(5) 实证会计理论的假定。

①所有的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个人都是理性的, 都追求价值效用的最大化。

②管理人员有权选择会计政策以求得效用的最大化。或改变企业的筹资、投资和生产方针以求得其效用最大化。

③管理人员通常可以采取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动。

2.3 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性会计理论的比较

(1) 规范性命题的目标。

规范性命题必须明确目标和目标函数。所谓目标函数是指那些能影响设定目标的特定行为或变量。规范会计有两个可能的目标:一是经济效率, 二是财富的公平分配, 但这两个目标都是不完美的或主观的。

(2) 规范性命题目标的缺陷。

经济效率并没有把同一时点的利益的备选方案分成不同的等级, 而对财富的公平分配则未考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我们无法确证这些偏好将按可望导致一致性的结果或统一性的形式进行综合;即使能导致一致性或统一性的结果, 可能也只是会计人员所确定的结果, 它无法解决不同个人在决策方面的差异。如果理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那么这样的理论就是不可行的。

规范会计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一定的目标相联系。但规范会计理论这些目标都是主观的, 未能对其适当性进行经验验证。实证会计理论认为, 规范会计理论中的结论是不可接受的。

(3) 实证会计理论具有以下各项优点。

①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原则的合理性, 这是规范会计理论无可比拟的。

②实证会计理论试图将会计、企业和市场纳入一个模型, 从而可以在整个经济框架结构中分析会计问题。

实证会计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 实证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比规范会计理论更具科学性。实证会计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经济学上大部分以经验为依据的研究基础。它也是科学上广为采用的理论观点。实证研究使会计研究也具备了可以核查验证的特点, 从而具备了科学研究的性质, 它将传统研究方法定性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准确的定量表述, 它是辩证逻辑方法和数理逻辑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3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3.1 合理地选择逻辑起点

近十年来, 不同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会计理论具体构造形式。从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来看, 有目标决定论、本质决定论、对象决定论和资金决定论等几种有影响的观点, 其中目标决定论在我国的影响最大。

目标决定论中会计目标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外在性。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目标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提供者 (即企业管理人员) 的意愿、会计特征和会计技术水平等因素, 而这些因素本身又总是受到当时客观环境的制约, 因而会计目标会极大地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 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空间等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的作用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1) 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政策的稳定和持续, 对会计理论的形成及实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经济管理体制的每一次改革和深化都影响着国家和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终会体现在会计理论及会计行为上。

(2) 法律道德的影响。它包括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 它是会计人员在本职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 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 不仅带来核算手段的重大进步, 而且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管理机构、会计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4) 内部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内部环境有如下特点: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 逐步向股份制企业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外向型经营管理企业;企业向集团化发展, 各种经济联合体层出不穷;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变为以经济调控为主, 辅以行政、法律手段;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可见,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会计理论。

3.2 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其一切行为活动都需围绕会计目标进行, 并为实现会计目标而服务。因而, 会计目标理应处于会计理论体系的中心位置。

(1) 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会计目标表明会计应做什么, 会计准则表明会计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 是会计准则产生的依据。

(2) 提供关于企业经济资源和经济义务的可靠的财务信息。

(3) 提供关于企业基于营利活动而产生的净资源 (资源或义务) 变化的可靠信息。

(4) 提供有助于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信息。

(5) 提供有关经济资源和经济义务变动的信息。

(6) 提供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的财务报表的其他信息。

会计理论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中介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其中, 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会计中介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 类似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是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桥梁;会计应用理论, 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等。

从横向看, 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通过会计中介理论结合在一起, 成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有机整体, 共同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从纵向看, 各个层次包含的会计理论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 它作为一种方法论, 在整个框架图中处于统率地位。

4 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

4.1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 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统一认识。

(2)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新思想、新理论的生长点, 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与研究方法的重大革新相联系, 因而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会计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 有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3)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的内容。

(4)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发展和演进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评价尺度。

4.2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1) 传统的研究方法。

①归纳法是一种从大量特殊事项的观察、计量、分类中概括出一般性关系或结论的研究方法。归纳法的特点是, 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 然后加以分类, 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理论。

②演绎法是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出发, 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演绎法以有关财务报告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 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演绎法的特点是可以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使理论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

③伦理法是提出一些要求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应符合的道德标准, 作为建立会计原则、准则或理论体系的依据。这些道德标准主要包括;公允, 真实、合理、不偏不倚等。

④社会学法强调会计信息要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或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一研究方法是把“公允性”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 并强调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应。现有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的评价, 都要依据它们所规定的财务报告对社会各个集团利益的影响。这一确定方法还包含一种期望:会计数据要有助于“社会福利决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它假定已经存在一种既定的“社会价值”, 可以用来作为建立会计理论的标准。

⑤经济学法构建会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应当反映经济现实;会计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经济后果。经济现实主要是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形势;经济后果主要体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目标。

(2) 创新的研究方法。

①事项法。

事项法是使用者利用会计数据来预测、测定特定的事项 (如生产线、销售线等) 。使用者根据自己对这些事项的预测来决定其决策模式所必需的输入信息。会计人员对数据的加工, 尤其是分配、递延、预计、摊销、汇总等程序有时是多余的, 因为不是会计人员, 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把同他们的决策最有用的数据转变成最适合其决策模型的会计信息。

②系统法。

所谓系统是为达到预期的特定目标的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构成要素的具体目标, 也有使各自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不同方法。所有的系统又都有共同的特征, 即都要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要素之间的有序联结结构。每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会计理论中引入系统法, 要注意:a、正确处理系统研究方法中的因果联系, 明确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范围及其框架。b、要研究会计系统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c、在会计系统内也要确定其目标或目的, 而且应把目标作为首要概念来考虑。d、会计是一个开放系统, 它同环境保持密切的物质、能源、信息等交换, 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有序的结构。但它是动态性的, 必须根据环境变化而呈现出必要的变革。

③实证法。

实证法是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如果这些概念、程序有助于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的, 或有助于投资人、债权人或其他使用都理解财务报表, 并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决策, 则它们是有用的, 否则就是不可取的。实证法的特点是只承认存在的事实。必须对现实提出一些假说或假定, 然后通过经验或实际证据来证明, 进而取舍有关的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 直至整个会计理论体系。

4.3 根据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

(1)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特定适用的场合, 无优劣之分, 在研究中应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而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某种研究方法。

(2) 在借鉴、吸收西方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会计环境而生搬硬套。我们应以各种文化背景、会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为基础, 深入研究、剖析这些差异对中西方会计思想的影响, 寻找出中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结合点, 将中西方不同的研究方法加以综合。

(3) 应大力开展实证法的会计理论研究。实证法作为研究的一种技术方法, 已被各国会计界所接受。

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 借鉴、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 可以弥补我国规范性会计理论体系的不足, 有利于改变会计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的现状, 促使会计界更多地向当前会计改革的实用性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徐经长, 杜胜利, 陈柯.国际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于玉林, 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3]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4]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5]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实务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浅谈现代风险测度理论 篇11

一、前言

风险管理在各行各业的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控制无疑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内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风险管理在金融界更是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测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合理地测度出了风险,才能基于测度的结果给出好的解决方案。

二、现代风险测度方法的进展及评价

1、现代风险测度理论的开端VaR

VaR最初由J.P.Morgan提出,并很快被推广成为了一种产业标准。VaR方法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的金融风险测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传统风险测度工具主要有,方差、久期、凸性、beta值等,它们主要适用于单一风险及单一产品下的测度,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金融交易,传统测度方法显出了其不足,所以VaR诞生了。

VaR是指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金融产品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有很多优点:VaR可以测度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产品构成的复杂证券组合和不同业务部门的总体市场风险暴露,为战略投资者比较不同业务部门的风险暴露大小、资本配置和风险限额设置等提供了方法;VaR量化的损失值比较适用于各类信息披露;VaR充分考虑了不同金融产品之间价格变化的相关性,这可以体现出投资组合分散化对风险的贡献;特别适合于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所以现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欧盟都接受VaR作为风险测度和风险披露的工具。

同时VaR还是有一些不足:首先缺乏次可加性;VaR是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如数据分布的正态性等,有时这些假定与现实是不符合的;VaR的计算有时极为复杂;当市场风险处于正常变动时,VaR比较有效,但当出现股市崩盘等极端情形时,VaR的处理能力有限。VaR计算的是资产组合损失分布的一种百分数,它没有考虑当VaR值被超过时损失究竟是多少的问题,从而无法进一步识别风险是可以忍受的还是灾难性的。基于此1999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CVaR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法进一步识别的问题。

设 是描述证券组合损失的随机变量, 是其概率分布函数,则条件风险价值(CVaR)可以表示为:

CVaR解决了刚刚提到的VaR不能进一步识别风险的问题。不仅如此,CVaR还具有可加性,这意味着多样化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但对VaR却不一定。其次,CVaR是投资组合头寸的凸函数,可以用凸规划计算,这大大简化了风险的控制与组合的计算。VaR与CVaR作为风险测度的基本区别是:VaR是尾部损失的乐观下边界,而CVaR给出了尾部的期望损失值。所以CVaR满足了风险管理日趋严格化的要求,是一种比VaR更加保守的风险测度手段。

当然,CVaR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当证券组合损失的密度函数是连续函数时,CVaR模型是一个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具有次可加性,但当证券组合损失的密度函数不是连续函数时,CVaR模型不再是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即CVaR模型不是广义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

2、一致风险测度

一致风险测度主要是基于VaR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来的,Artzmer等在1999提出了一致性风险测度概念。一致风险测度主要是需要满足以下四条公理:

一致性的概念之所以能成为风险测度好坏的基本标准是因为:一致性风险测度引进了次可加性的要求,与现实中利用对冲或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的现象相符,并且其它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满足以上4条公理的2理低风险的现象相符,并且其它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只有测度才可能是一个好的测度。

上面提到的CVaR是一致但不是广义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所以ES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

ES模型是CVaR改进版,它是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如果损失的密度函数是连续的,则ES模型的结果与CVaR模型的结果相同,如果损失的密度函数是不连续的,则这两个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有一定差异。

考虑的不是收益分布的分位数,而是损失超过VaR时的条件损失。ES关于置信水平是连续的,即置信水平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ES发生巨大的变化,说明ES是稳定的。ES还可以通过构造功能函数来计算,从而把问题转化为凸规划问题,若通过样本求解,还可进一步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在得到ES的同时也算出了相应的VaR,因此可对风险实施“双监”。但是在计算ES时我们采用的是单一的风险权重,与现实中人们对不同风险有不同的态度不相符,所以应该根据人们对风险的不同的态度来构造不同的主观风险权重,这也是提出谱风险测度的一个原因。

谱风险测度根源于ES的思想,是ES的一种推广,同时,谱风险测度是一大类一致性风险的概括,谱风险测度只是引入了投资者对风险的主观厌恶程度。Acerbi首先提出了谱风险的概念并讨论了该理论的性质。目前虽然理论界对谱风险测度的讨论才起步,但其优良的数学、统计特性赢得一些学者的青睐,它采用了主观风险函数,在风险测度中融入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对坏的事件赋予较大的权重与人们规避风险的事实相符,在构造功能函数化为线性规划问题计算时,可得到一序列的VaR,便于实行“双限”监管。由于它的优良性质和稳健、灵活多变的特点,相信谱风险测度能拥有美好前景。

三、结束语

从传统风险测度理论到现代风险测度理论,它们在现实世界的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当然这些理论不能说就已经非常完美,他们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数理论还是存在对市场情况描述过于理想化的问题。所以,对于风险测度理论,它仍然是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的,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睿.金融市场风险度量方法论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3.

[3] 姜伟,黄安定.金融风险测度理论发展及评价[J].当代经济,2007(8):137-138.

[4] 魏宇,温晓倩,赖晓东.金融市场风险测度方法研究评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0(4).

[5] Acerbi, C, 2002, Spectral measures of risk: A coherent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e risk avers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 1505-1518.

现代道路设计理论与方法 篇12

道路设计是公路建设的基础, 优秀的设计是高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保证。交通部组织开展的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活动, 正是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设计经验, 力求以新的思想和理念指导设计, 努力提高设计者的设计水平, 以确保公路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道路设计的新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数字地面模型技术、三维动态技术等。

1 GPS (全球定位系统) 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1.1 GPS介绍

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批准建立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GPS技术按待定点的状态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两大类。静态定位是指待定点的位置在观测过程中固定不动的, 如GPS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动态定位是指待定点在运动载体上, 在观测过程中是变化的, 如GPS在船舶导航中的应用。

1.2 静态相对定位的应用

静态相对定位就是至少有两台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 经过信号的差分处理可精确的计算两点在WGS-84地心坐标系统中的三维坐标差, 根据其中一点的坐标系可推算出另一点的坐标。由于静态相对定位精度高, 因此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形变观测、工程测量等领域中。

GP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主要是用于建立各种道路工程控制网及测定航测外控点等。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线路首级高精度控制网, 比如沪宁、杭沪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 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 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 同时大大缩短了工期。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动态差分定位及其应用

所谓差分动态测量, 就是将一台GPS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不动, 而另一台 (或几台) 接收机处于运动状态, 根据基准站与移动站信号的差分解算出移动站点各时刻的位置参数。差分动态测量数据处理有实时处理及后处理两种方式, 实时处理需要实时地把基准站的信息传到移动站, 需要传递数据的发射与接收设备 (称为数据链) , 后处理无需实时传递数据。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选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在利用动态GPS测定某些点的坐标时可通过后处理进行计算。差分动态GPS在道路勘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

2 航空摄影测量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 航空摄影测量介绍

为了取得供测制地形图用的航摄像片, 在飞机上安装摄影机对地面进行有规律的摄影以取得航摄像片全部过程, 称为航空摄影。航空摄影一般分为两大类: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当摄影时主光轴倾斜角很小 (倾斜角小于3°) 时, 称为近似垂直摄影;摄影时主光轴处于倾斜 (倾斜角大于3°) 时, 称为倾斜摄影。在航测中主要采用近似垂直摄影。

2.2 公路测设阶段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过程

公路航测的主要任务是为公路设计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 根据航片立体观察和判断提供有关地质、地貌、水文等资料, 以及为公路设计提供原始地形数据。公路航测的作业过程包括:准备工作、摄影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等4个阶段, 如图1所示。

准备工作。包括接受任务, 收集资料, 进行路线方案研究, 并会同航摄部门进行航带设计, 完成航摄技术计算, 编制领航图等。

野外摄影工作。选天气晴朗、阳光照射角度合适、气流平稳、雾气很小的条件下进行航空摄影工作, 以保证摄影质量, 并且要尽可能选择植物稀疏季节进行, 以消除植被影响。

外业控制测量工作。外业工作包括像片调绘和野外控制测量, 是内业测图的基础。控制测量的任务是根据已知的高级控制点测定外控点的坐标和高程, 内容包括点位选择、像片调绘、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

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包括电算加密、立体测图、底图清绘整饰、晒印等。我们采用解析测图仪或经改装加有自动记录装置的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 则可在测图的同时, 自动记录地形量测数据, 以提供能用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处理的地形数据资料, 满足公路测设的CAD与GIS数字化成图的需要。

路线设计。在完成的数字化地形图上, 结合公路设计原则与要求, 进行路线的在完成的数字化地形图上, 结合公路设计原则与要求, 进行路线的设计。

2.3 航空摄影测量在公路测设中的应用优势

利用航摄像片并配合少量地面控制测量 (GPS) 工作, 为公路勘测设计提供各种像片平面图和地面信息, 供选线和纸上定线使用, 特别是对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和地形困难地区, 效果比较明显。

利用航片上丰富的地面信息, 通过立体观察、判断和少量实地调杳工作, 可以在航测像片构成的立体光学模型上选线, 并通过航测判释和遥感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水文等有关的资料。

借助于解析摄影测量以及处于研究发展阶段的数字摄影测量, 直接产生被摄区域的大比例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三维坐标数据, 为公路测设提供原始地形数据。

利用航测技术与数字地面模型技术相结合, 可以自动高速地为路线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3 数字地面模型技术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地面模型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 M) 主要应用于模拟地形表面, 便于存储、更新、传播和计算机自动处理, 特别适合各种定量分析与二维建模, 是实施路线二维空间设计和进行全方位优化设计的前提条件。数模应用可对数字地面模型进行各种计算和分析, 它在公路勘察设计中主要应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公路选线

数字地面模型真实地模拟了地形表面, 包含有三维真实坐标数据, 设计人员可以不用到现场踏勘便可利用数模在计算机上完成公路的选线。

3.2 进行任意桩号或己知平面坐标点的高程插值

在数模边界内可以获得任意桩号或任意点的高程值, 也可以通过指定任一个x, y平面坐标, 程序通过搜索, 确定该平面点位于哪一个三角形中, 并通过插值计算准确得到该平面点在数模上的投影高程值。

3.3 完成路线任意方案的纵、横断面高程插值 (即对数模进行任意剖切) 。

设计人员利用数模不需要通过现场放线、打中桩、测横断面即可准确方便地获得路线纵、横断地面线数据。

3.4 路线方案的三维真实模型。

生成地面模型和路线三维真实模型后, 设计人员可以从任意的角度来浏览观察公路建成的景观;可以从行车时驾驶员的角度观察路线一公路全景透视图;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路线透视图发现所设计的路线是否合理, 以便及时改正;还可以将AutoCAD中的地面、路线模型输出到专业渲染、动化制作软件如3dmax或ads, 经过渲染制作后, 即可制作成漂亮的公路全景三维透视图或公路动态全景三维透视图 (公路动态仿真模型) 。

3.5 可以进行各种计算

利用数字地面模型可以进行面积计算, 如公路占地面积计算;也可以进行体积计算, 如公路土石方计算;还可以进行流水线、高程内插等计算。

4 三维设计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三维设计是一种以三维数字地面模型为基础的CAD技术。采用三维设计方法进行土木工程设计, 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方案的优化及多方案比较, 对于提高工程的技术指标和品质、降低工程造价、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均可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总之, GPS、航测遥感、CAD技术使得地面数据采集、资料获取、数据处理、数模建立成为现实, 数模又使公路设计从一维平面设计变为三维空间设计, 由静态设计变为动态优化设计。数字地面模型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则力, 还可以提高公路路线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在道路设计中可以进行多种设计新技术的应用, 可以大大改善道路工程设计水平, 同时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等。

参考文献

[1]符锌砂.公路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杜勤.道路设计的三维可视化[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4, 11 (6)

[3]王国强.道路、机场CAD系统三维工程设计模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1994.

[4]王福建等.三维表面模型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1998, 11 (3) .

[5]蒋红斐, 蒲浩等.铁路线路三维设计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J].铁道学报, 2000, 22 (4) .

上一篇:综合业务数据网下一篇:中药新药临床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