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共12篇)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 篇1
董良:现任SKF设备资产管理总咨询师;国际设备可靠性管理专家。
董良:到底什么是现代设备管理的理念核心内容?众所周知, 企业最终关注的是利润, 而设备管理的职责是保障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设备管理需要费用, 财务上是支出, 因此, 传统上设备管理在企业里被视为费用中心。现代设备管理所考虑的费用除了通常的维修和保养外, 还包括因为设备原因影响到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可能造成的安全、环境及财产损失的后果。因为节省的费用将直接转化为利润, 现代设备管理不再视设备管理为费用中心, 而是利润中心。
现代设备管理的关注点在于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费用保障生产对于设备运行的需要, 因此, 现代设备管理理念的核心应该是管理和优化费效比。近来颇为流行的RCM、RBM、SIL、备件优化和LCC等方法也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建立和实施的。
任何成功的管理都始于目标的设定并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 管理是一个过程, 是将相关的任务按照时间先后设定顺序、确定内容及指定负责人, 并对所有这些细节加以管理的流程。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流程中的每项任务是否能按时、按质的完成, 而有效的流程管理是质量和效率的保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程管理, 例如国际连锁企业麦当劳和肯德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极为重视流程管理。笔者曾经在欧洲生活和工作了近20年, 感觉到欧洲的企业非常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化, 严格依照规范和流程办事, 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管理是所有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设备管理也不例外。设备管理的每项工作都应该有其相应的流程, 例如计划维修工单流程、故障抢修流程、故障根本原因分析流程和备件出入库流程等。在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 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调研、分析和规范现有工作流程, 并根据设备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修改、提升和添加流程的内容。客户设备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逐步实现了管理的流程化。
目前, 国内外企业都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和生存竞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设备管理则面对既要保障设备安全、高效地运行, 又要不断节能、降耗、降费用的双重压力。据此, 研究和从事设备管理的人们一直在运用现代设备管理的先进理念、流程和方法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不断探索和提升设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并提出和实践了各种方法, 例如关键性分析、RCM、RBM、RBI、SIL、4大标准、RCA、TPM、RAM、BPR、APM、备件优化、CMMS/EAM和LCC等。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目标为出发点, 制定相应的设备管理的目标, 然后按照管理的PDCA流程去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 根据具体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最终实现所设定的管理目标。
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 设备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以及绩效管理的可视化。因为这些是管理的基础,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和中国文化的“变通”相冲突的。只有夯实设备管理的基础, 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设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为做强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德峰:广州正泰数据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计算机管理开发应用中心主任。
刘德峰:要明确现代设备管理的理念核心内容, 就必须清楚设备管理及维修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及其产生背景。
上世纪20年代以前, 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 并且是由有经验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复, 这就是事后维修。后来维修与生产分离, 进入专业化维修阶段。
自社会化大生产出现后, 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经济上的损失已不容忽视时, 美国人于1925年前后率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 设备管理开始进入预防故障、减少损失的预防维修阶段。
1954年,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出“生产维修”理念。目的是通过全面减少、消除生产现场4M (Machine机器、Material物料、Man人力、Method管理及程序) 方面的损失 (4M×6大损失=24大浪费) 和现场作业改进, 将生产系统的效率提高到极限水平。可以说, 通用电器公司的生产维修体制是从生产效率极限化的角度, 将设备维修业务作为生产组织管理的一个有机部分去理解。这一生产维修体制于1960年被引入日本, 至1971年, 原日本设备管理协会的中岛清一等人借用“生产维修”概念, 建立了日本式的TPM (全员生产维修) 后, “生产维修”一词开始成为设备管理的专用概念。而改造后的TPM实际上已与通用电气公司的“生产维修”理念相去甚远。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军方提出了设备管理后勤工程学观点。它从“后勤支援”的要求出发, 强调对武器装备 (设备) 的系统管理, 特别是提出了以最小化武器装备设计及购置、维持费用与费用为目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因为平衡寿命周期费用合理的两项重要因素是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要降低维持费用, 需要较优的可维修性和可靠性, 而可维修性和可靠性是由设计及制造决定的。所以, 如何平衡设计、制造费用和维持费用的关系, 就成为装备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后勤工程学的提出, 使设备管理从传统的以维修为主管理转为复杂化的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1970年, 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倡议状态检修CBM (Condition-basedMaintenance) 或称预知性维修PDM (Predictive Diagnostic Maintenance) 。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当前的工作状况为依据, 通过状态监测手段来把握设备状态, 诊断设备的健康状态, 以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 从而使设备的维修达到最佳效果。
在后勤工程学的启示下, 英国的丹尼斯·帕克斯于1971年提出, 以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设备管理的目标, 提出应以设备的一生而不是其中一个环节作为研究和管理对象, 综合运用管理工程、运筹学、质量控制、价值工程等管理方法, 对设备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装、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技术、组织、财务等多方面的系统化管理, 这便是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出现, 代表着设备管理有了自己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并由经验管理进入科学化管理阶段。此后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发展, 主要是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宽和拓深应用的领域, 尤其是大量应用可靠性分析及评测技术, 对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检测、评价和分析, 这样的管理方式可称作以可靠性为主的管理。
近10年来, 由于建立在技术物化基础上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或流程乃至以产品制造为目的构建的技术系统成为制造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且技术装备或技术系统正变得日益复杂、精密、庞大和智能化, 设备管理开始向更为综合化、系统化的以其运行价值为主要管理目标的方向发展。这一新的趋势可称作以价值为主的管理。
这种以价值为核心的现代设备管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则是通过设备管理价值链的建立, 将设备管理的经济价值 (以财务目标、生产目标、流程效能目标、学习与成长目标来表达) 分解到主要管理要素上, 从而确立设备资产管理要素与价值目标之间的关联, 使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工作定位及其管理目标明晰化, 实现从下到上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设备资产综合管控体系的构建。
张孝桐:原宝钢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管理委员会委员。
张孝桐:现代设备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以设备管理作为完成产品作业任务的“基础保障”和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而这种理念核心内容的实现最终往往取决于设备管理流程的合理实施。设备管理流程的真正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为设备的用户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所以, 设备管理流程的起点是设备用户, 终点也是设备用户, 即设备服务端对象。然而企业设备管理组织往往存在着种种弊端, 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缺少完善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现有机构职能或重复或缺失, 且常与检查和奖金相关, 缺少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意识。
2.缺少每台设备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设备运行状态无专人负责, 所有责任都推给领导, 未明确谁是企业设备的“主治大夫”。
3.缺少分工协作的管理意识:企业管理的分工过细, 在设备管理上各管一段, 缺少协作, 形成了“都在管却都不全管”的局面。
4.缺少多技能的复合型员工:员工技能单一, 电气系统还另设“监护”, 一份工作, 两份酬劳, 适应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
5.缺乏设备系统信息的相互沟通:与操作系统的沟通不足, 设备管理资源分配不合理, 忙闲不均。
完善的设备管理流程是严格遵循“设备管理的用户需求”而设计的, 所以这种流程不会是唯一的, 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作为管理者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并结合企业实际优化完善管理流程。
在设备管理流程的推行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和阻力。一般来自于个别领导的因循守旧, 简单的套用过去的成功模式, 不加改进, 甚至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和方法, 过于注重自身的努力而不懂得发挥广大员工的巨大能力。对员工缺乏足够的信任, 不激励、不任用, 甚至用负激励, 抵消掉了员工的热情, 后果就是管理流程流于形式、执行不彻底等。
实施设备管理的“重心下移和建立设备管家制”, 严格流程管理, 可以将设备管理的重心下移, 充分解放各级领导, 各尽其职, 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使设备管理职能合并、统一、转换和集中, 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协作, 使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变得更有序、更简单, 更有利于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摘要:上期专家视点栏目邀请到董良、刘德峰、张孝桐三位专家就“什么是现代设备管理?其关键要素有哪些?现代设备管理与传统设备管理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进行了各自的阐述。本期继续请这三位专家就“现代设备管理的理念核心内容及管理流程”进一步加以阐释, 以期引起更多设备管理工作者对现代设备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关注和思考。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 篇2
固定资产是维持企业运行的重要资产,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是无法替代的主要生产资料,其占到了企业总资产的很大比例。此外,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使用以及保存的状况对于企业的预算和财政规划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将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形成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局面,才能做到设备的数量、价格、年限等相关信息的井井有条。
①设备登记入册
一种固定资产从其被购入企业起就应当登记入册,另外,设备管理部门要按照登记的手册设立专门的账册,同时按照每项产品的工艺流程为使用该固定资产者编号。这样一来,两个部门保存着每种固定资产的信息,实现了全局管理、数量清晰、价值清楚。
②管理设备档案
设备档案是用于记录设备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的重要工具,具有为日常设备用、管、修等的职能,从而提高了设备用、管、修等记录的可查性。因此,设备档案除了记录设备的主要内外特性和安装、调试以及其附属设备的情况之外,其运行状况、保养、维修记录及事故报告等也被列入其中,这无疑能够成为预防性维修的理论依据。
备件、零件的管理
所谓的备件、零件,指的是设备说明书中明确列出的易损件、各种配套使用备件、主要用于承重而自身薄弱的零件、需要外协加工或者生产周期相对较长的零件、故障频发的零件、受高温高压时有腐蚀性的零件、容易变形、破裂、产生疲劳的零件和作为备用的电机和泵。对备件、零件的管理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影响到设备的安全稳定长期运行,也不能由于备件、零件等的储量超标而造成资金的积压。
①定额储备备件、零件
对于容易损坏的备件,如机械密封的动、静环、对轮垫、三角带以及油封等应有一定量的储备;对于配套使用的备件、用于承重而自身薄弱的零件,如齿轮、轴承和联轴器应当有至少一半的储备;对于需要外协加工或者生产周期相对较长的零件,应当用一套的同时储备一套;故障频发的零件应当想办法替代或者改进;高温高压时有腐蚀性的零件、容易变形、破裂、产生疲劳的零件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增加储备量。
②备件、零件的储备形式
对备件、零件进行储备,不仅仅是为了设备的安全稳定长期运行,同时也是为了动态调整储备的定额从而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对此除了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外,还要充分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定期和供应商进行结算,同时提醒他们为企业储备一定量的标准备件。
设备选、用、修、改的管理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之一,要保证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即必须选好、用好、修好、改造好现有的设备。
①设备选型管理
使用设备的前提是选设备,只有选出的设备符合了企业生产的需要,那么设备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创造最多的经济效益。对于化工企业,可以将设备选型和实际中的生产使用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设备而不只是一味求高价;选择经济适用的而不是盲目跟风,无谓地更新换代。因此,对于每种设备的选型,首先需先经过生产一线车间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确认,如工艺、技术等的设备人员,再由公司的设备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如专业的机械、电气、仪表人员,最后才能将清单提交至供应部门,从而从采购的源头保证了设备选型的科学。
②设备操作规程的制定及培训
设备操作规程是设备能否被正确操作与使用的先决条件,指导员工进行设备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文件。操作规程实用员工才能严格执行相关规程,否则,只是追求表面华丽的操作规程只能是空文一纸,不但不会对设备操作起到任何的指导作用,反而会由于人员长期习惯性的操作方式而给设备使用提前埋下安全隐患。
③设备改造和节能降耗
设备改造和节能降耗,不仅仅是化工企业生产部门的关键任务,同时也是企业设备管理部门一直追求的目标。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积极引进先进节能降耗管理系统的同时,向相关兄弟单位探索设备改造和节能降耗经验。
现代消防设备的维护及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现代消防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探析
近年来,火灾继续蔓延的情况时有发生,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消防设备在日常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维护保养,比如消防管道供水不及时、或者消防灭火器失效过期的现象时常发生。我国对于现代消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养有很严谨的规范和条例要求,公安部制定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条例严格要求各个部门都要设立消防安全管理系统,还要求相应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对各类现代消防设施进行定期保养和管理,杜绝火灾蔓延现象的发生。接下来将针对现代消防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进行探索,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其重要性。
1.现代消防设备日常管理探析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设计出建筑物应法规发挥的作用,还要建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建筑场所,所以要把防火检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消防工程公司必须本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自觉的做好消防工程和消防设备的质量关,加强全体人员的消防意识。现代消防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想落到实处,要从细节抓起,对消防管理人员、消防管理工作有严格的要求,还要做好防火检查工作,真真正正的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
1.1.消防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
消防管理人员首先是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对现代消防设备的使用方式非常的熟悉。其次,消防管理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不能挂闲职,充分了解自己肩上的那一份重担,一时的疏忽与失误可能会造成数千人的死亡。最后,法律也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消防管理人员法则,认真监督消防管理人员的工作。
1.2.消防管理工作要求
第一要熟悉建筑物内消防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明确具体的消防设备的位置,不至于火灾发生时不知所措。第二消防管理团队人员一定要熟悉消防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还要定期的向市民宣传现代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市民的防火意识。第三业务管理委员会、防火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日常消防管理工作计划,合适进行日常的维修,进行日常维修保养时应当注意哪些部分,消防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哪等等。
1.3.现代消防设备的防火检查
现代防火设备的相应检查一定要落到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坚决杜绝火灾的肆意蔓延。检查防火设备的供电、照明的情况,检查手动报警器或者消火栓是否被认为破坏,灭火器是都被盗走或者过期而不能使用,最后还有检查安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通道的门是否被锁上等安全隐患,是做好消防设备安全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2.现代消防设备日常维护探析
不得不说,现代消防设施的日常管理虽然做的很得当,但是仍然存在这现代消防设备的大面积瘫痪状态。火灾发生时,消防设备俨如一个摆设,不能长期有效地运行,消防设备的设置和运行存在着很多的隐患,比如,火灾发生时自动报警器不能报警,自动喷水灭火器不能喷水,消防控制人员不正常在岗、设置不会处理紧急火灾情况最后造成事故延误而酿成大祸。所以消防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势在必行,必须提到日常的工作计划中来。
2.1.现代消防维护工作的具体要求
设备要想真正的长期服务处于完好备用的状态,一定离不开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现代消防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自动报警系统的维护与保养、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气体灭火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应当每日检查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功能,并且正常填写那个运行系统和控制器日检登记表等。每年对火灾自动报警器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具体的检查和维修,并认真填写年检登记表。自动喷火系统的日常维修包括每年定期对水源、的响应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构材料是否完好完整;每天还要对储水的房间温度进行检查,检查温度是否保持在5摄氏度左右,水源控制阀的装置状态、开闭位置是都处于正常状态。应急维保问题也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一般问题可在24小时内到现场解决,紧急问题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解决,以免留下后患,酿成不可估量的大祸。
2.2.现代消防设备维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特大的一些火灾事故全都是起因于现代消防设备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不到位,所以保证建筑物内各个消防设备不间断运行,随时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可以真正的起到及时发现火情、扑灭火灾、防止恶性事故发生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消防设备的日常维护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比如消防设备维护保养质量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和各个县市的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平衡,维保单位的质量水平差异也很大。从业人员水平较低,对相应的维护工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消防的相应应用也很不熟悉。消防系统的维护保养费用没有相关的定价标准,过高的价格会给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价格过低又会造成保养不得当,造成更大的消防隐患。
3.结束语
现代消防设备的使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重要的建筑物之中。现代消防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是防火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管理工作是维护保养工作的重要前提,并且维护保养工作也是提高灭火系统灭火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延长灭火系统的寿命。由此可以说,现代消防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轻管理而重维护会使得工作杂乱无章,重管理而轻保养只会使得设备更加的老化,对消防工程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管理和维护工作两手抓,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保证消防设施的正常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许志明.浅谈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安装和使用中常见的问题[J].广东科技, 2011(14).
[2]舒慧慧,陈琨.建筑消防设施常见问题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1).
[3]程宏斌.谈现代消防系统维护和保养[J].四川建筑,2001(03).
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探析 篇4
一、设备管理概述
(一) 设备管理的概念
设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设备管理的涵义, 理论界、学术界存在较多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 “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就是设备的日常管理。它是从设备的计划开始, 对研究、设计、制造、检验、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 是一项兼有技术、经济、业务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设备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等许多部门和单位, 所以从宏观范围来看, 设备的日常管理是社会管理。而对使用设备的企业来说, 企业的设备日常管理是一个企业范围内的微观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 “设备管理又称设备工程, 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经济性,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目的,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设备寿命周期 (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到报废) 的全过程, 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和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设备管理应当紧紧围绕企业的使命、远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经营战略规划, 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 实现企业设备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使设备管理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 设备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
企业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而且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和长远发展。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萌芽时期, 是18世纪初—19世纪后半期。这个时期以兼修、专修为主, 其特点是机器坏了再修, 即事后维修。
初创时期,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一般把这个时期分为两大体系, 即欧美的预防维修制和前苏联的计划预防修理制。基本上两者都是通过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以及计划维修来预防可能产生的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等问题。
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开始深入对维修方式进行探究, 逐渐形成了生产维修体制, 它除了常规的日常保养外, 还有逐渐形成发展了四种维修方式, 即预防维修、维修预防、改善维修和事后维修。
成熟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进入了多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的阶段, 许多国家和大型企业提出了一种全新概念, 即对设备一生综合管理的概念。伴随着这概念的深入发展, 使得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既给我们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又给我们企业前进带来了困境。作为企业原动力的设备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 设备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 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的越来越自动化, 企业设备管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在一部分企业中长期忙于重视产品市场的开拓与新产品研制, 对企业本身设备管理的思想意识十分单薄。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一部分企业正处于成长期不太重视企业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这些落后的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理念, 往往导致企业设备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处理, 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 许多企业管理意识淡薄还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设备定期检查、定期维护、定期保养和盘点的制度。
(二) 设备管理方法落后
一个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企业设备管理中, 科学的、先进的的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企业设备的重复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更能使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落后的设备管理方式与方法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 更有甚者许多企业就是倒在上面。企业落后的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不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不定期进行设备年检、24小时不停运作、维修方式落后、以换代修等情况。
(三) 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制度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稳步前行, 企业设备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心脏,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和发展。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 设备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机构重叠, 致使设备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 设备管理制度不科学、不严谨、不能根据企业现实的需要, 设备管理流程过于死板、落后, 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些设备管理制度问题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杀手锏。
(四) 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下, 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设备管理人员参差不齐, 综合素质不高, 这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我们知道企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而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往往表现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着丰富经验, 靠老经验的管理人员, 这类设备管理人员不懂的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与创新一味的墨守成规, 客观上阻碍了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另一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刚毕业的大学生拥有先进的技术知识, 敢于大胆创新, 但是往往受到经验不足、资历不够, 其先进的方法和模式难以在企业中推广的影响。这两类情况都集中表现为设备管理人员自身过于片面, 其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更有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设备管理者违反相关规定, 为自己的私利擅自挪用、变买、贱卖企业的相关设备, 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失。
(五) 设备管理账目混乱
企业固定资产账目是企业再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下一部分企业对自身的设备资产并没有进行定期的盘点、统计与核对。很多企业只是简单的登记购买了多少设备、折旧卖出多少设备以及相关的账目等基本情况。而设备管理人员对其账目也只是粗略的统计和计算, 更有甚者对设备管理采取隐形计帐登记, 以致账目漏洞百出, 与实际严重不符。而对企业设备的维修、保养、报废、购置等情况, 更是弄虚作假、欺蒙拐骗, 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加强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升入发展, 对企业设备管理的要求也越发严格, 要想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必须加强企业设备管理, 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一)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也在传统设备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又继承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途径。可以说, 新期的设备管理理论正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也是我们当下设备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一次飞跃。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所以, 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新的设备管理理论去改革当下不合理的设备管理思想, 提升我们企业的设备管理理论。首先, 我们应该转变企业设备管理者的思想观念, 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 提升他们对新时期设备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 应该把这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普及给每一个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 以此提高整个企业设备工作人员的设备管理意识, 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的主人翁精神。一个企业只有实现了设备管理理论的飞跃, 才能在企业的其他活动中发挥出指导作用, 更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强化设备管理手段和方法
强化企业设备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提高企业设备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和方法, 必然不太适应当下现代化企业设备管理的需要。作为现代化的企业应该从设备购买、设备维护、设备维修等方面改进管理方法提升效率。如, 企业可以减少设备行政审批事项, 完善企业设备维护机制, 定期进行常规保养。同时, 我们可以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手段和方法。如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技术, 特别设计算机管理、工程化管理等;强化设备工作人员的设备用工理念;开创企业员工三班、四班倒工作制度。相信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得到了强化和创新, 企业设备管理的效率将得到飞速的提升。
(三) 创新设备管理体制机制
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是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关键, 关乎的企业的命运与发展。同样, 作为企业重要管理中的设备管理, 更是助推企业发展的核心。现代化的设备管理, 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创新企业设备管理方式, 完善企业设备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设备成本制度、设备维护制度、员工操作制度、巡查制度、“三检”制度, 等等。明确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巡检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并通过规范性文件来加强管控力度, 责任落实到个人, 确保权利和责任相统一。同时, 建立设备赏罚制度, 对企业设备及其管理付出艰苦劳动并表现突出的予以物资和精神奖励;反之对那些操作不当损坏设备的应该予以批评和处罚, 以此营造一个企业良好的设备管理氛围。
(四) 建立设备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是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正如江泽民同志说的国家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人才, 那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更需要人才。企业的设备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部门, 对其人才的需求更是不竭动力。当下企业的设备管理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 必须引进掌握先进管理知识的人才, 特别是掌握先进设备管理的青年人才, 才能逐渐的实现企业的新老交替, 实现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一个企业设备管理只有实现了管理者的提升, 才能带动企业的设备管理走向美好的明天。没有实现人才储备、人才转变的企业设备管理, 必将被全球化浪潮所淹没, 最终也必将被社会说淘汰。因此, 作为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长期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培训、考察、实习等方式引进大量的设备管理人才。
(五) 提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当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 给我们企业设备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 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数据的跟踪、账目的清算以及设备的巡查等的审查, 从而保证了对企业设备效率的充分利用。这样不仅保证了企业设备数据的及时、准确, 更加减轻了设备管理劳动强度,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保证了其高效的工作状态, 从而减少了工作的重复性, 更加提高了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同时,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将录入的数据、信息等资料收入电脑, 不仅方便了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查询, 而且方便了对其的跟踪, 这比传统的纸张上记录数据更加方便和快捷, 加大了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分布情况的了解, 从而优化了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六) 建立现代化的设备管理账目标准
企业的账目是企业的生命, 同样企业设备管理的账目也是设备管理的关键。作为现代化的企业应该建立清晰、明确的账目标准。只有严格的账目标准才能规范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也才能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因此, 作为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设备管理账规范, 完善账目统计标准, 实施严格的设备清查制度, 做到账目和实际设备相符合。在实际的账目结算中, 也该做到先清查设备情况, 在做结算登记, 从而避免账目结算后, 企业设备仍然有问题或者不能工作的情况。同时, 对企业所有的设备进行分类、登记编号入档, 在每一次清查和结算中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的备注, 方便督查人员对账目进行核实。同时, 企业还应该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对设备管理账目进行抽查核对的制度, 对发现问题的账目应该及时清查, 以此保证企业设备管理的清廉有序。
四、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命运与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把握历史机遇, 不失时机的促进其发展。
(一) 设备管理的国际化
设备管理的国际化就是指企业设备管理应该积极的与国际接轨,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企业的设备管理, 自觉的摒弃传统的、不适用当下实际的设备管理模式和方法。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各国企业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大量的外观企业和资本涌入中国市场, 俨然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市场。在加上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推广, 全球化市场已逐步形成。国内的企业设备管理想要冲破牢笼, 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必须紧跟国际步伐, 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 加快设备管理的创新与更新换代, 提升企业设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立足于世。
(二)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指企业的设备管理应该大量的采用先进科技, 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的优势, 加快企业设备管理的自动化、高效化, 从而提升整个企业设备管理的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随着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科技的力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 也必然会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的设备管理便是首当其冲, 科技的命运就是创造和改变。一个企业要想在这场革命中屹立不倒, 设备管理的提升便是必然, 只有有了信息化的设备运作速度, 才能是极大的提升企业的设备利用效率, 也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设备管理的人才化
设备管理的人才化就是指企业的设备管理应该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要适应现代化的设备管理要求, 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企业应该积极的向高校、社会吸纳广泛的设备管理人才, 并通过培训、考察、实习等手段帮助设备管理的新鲜血液了解企业, 尽快成长。设备管理的人才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战略, 没有人才的企业就没落的企业, 没有人才的企业设备管理是淘汰的部门。企业只有不断培养设备管理的接班人, 才能增强设备管理的先进性, 才能保证设备管理的高效率, 更才能让企业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 设备管理的国际化、信息化、人才化是当下的发展趋势。这些新趋势必将使设备管理综合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企业设备管理只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才能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才能切实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更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突出, 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发严格。设备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要适应当下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要求。必然要求我们认清当前企业设备管理的相关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 以适应企业设备管理国际化、信息化、人才化的要求。
关键词: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主席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总参政治部翻印, 1969年
[2]江泽民:在接见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1995-07-16
[3]龙志平:《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科技与企业》2013年03期
[4]王战琦:《更新设备管理观念拓展设备管理模式》, 《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年06期
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 篇5
2、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保持机器设备正常运行。设备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及时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形成上报机制。
3、上机人员应爱护计算机,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不得频繁开关主机及显示器。不得随意拔插、拆卸机房内的各种电源线,更不得擅自拆卸更换硬件,有问题及时向管理人员反映。
4、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做到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防静电,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使用后必须断开电源和接收信号源。
5、保持设备良好性能,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6、加强农远设备、计算机教室的安全保卫工作。需安装防盗门、窗,钥匙应由专人保管,定期对上机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7、对设备的维修和添置,要严格执行呈报制度,要将故障记录和处理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报告,落实售后维修公司进行维修。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 篇6
关键词:设备 资源 管理 整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84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我省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很多,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水平、教学手段等,与城市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实施现代教育远程工程,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输送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将有效地解决农村教学资源的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有助于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
2008年以来,我们抓住河北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有利转型期,抓住教师利用现代化设备的热情,在搞好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农远资源,搞好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健全规章制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是一个长效期的管理项目和受益项目,要想高质量的管理好这些设备,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就必须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管理人员责任清,任务明。
我校对规章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视,认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二、农村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成败最重要的指标并不是是否拥有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设备,而是它的应用效益,确保应用效益的首要条件则是管理。然而,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与应用中却存在着五大难题:一是制度不健全,难以确保设备用于正常接收资源;二是硬件不足,难以保证让每个教师都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三是教师对每天接收的学科资源不了解,难以保证教师合理的选用资源;四是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不一,难以营造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校园氛围;五是思想观念没有更新,难以形成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在动力。
三、我们的具体做法
1、完善设备,强化硬件建设
设备配备是应用的基石,我校在近一年内先后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两个,购置新电脑12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远接收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了更好的利用远程资源,我们还添置了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辅助设备。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1)、为了使远程教育有条不紊地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在管理方面,首先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主管教师为成员的农村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安排了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负责资源接受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使设备与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具体使用过程
由于课改的实施,导致教材更换比较频繁,而农远工程负责教师不可能了解所有阶段的课程内容。所以,我们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开学初由各科任老师把本学期的课程目录报上来打印张贴在农远接收室。二是负责教师把每周接收到的教育资源目录及时的填写在推送卡上贴在老师办公室里,让每个老师了解农远接收了哪些资源,再选择自己可以利用的内容。三是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室,把接收到的资源进行重新组织为自己所用(也可以直接应用)。
我们这些管理制度的确立让教师知道了农远资源有什么?可以用什么?我们怎样用?教师们用了什么?在管理上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农远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减少了设备的损害机率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孩子的乐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接收的资源在我校发挥着最大程度的作用。
(3)、积极加强引导,激励应用。
为鼓励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设备服务于教育教学,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带头上资源运用示范课、研讨课,同时利用远教资源中的优秀课例作观摩课,供教师们学习,教务处、各教研组长认真组织本组成员参与听课、评课。
四、加强培训,提高利用资源能力
远程教育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这些资源的应用效率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为此,我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教师信息落后的局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意识和能力。
1、我们定期组织教师集中收看远程教育卫星下载的资源,让教师们知道卫星下来的资源有哪些可用之处,哪些可以利用的地方。培养教师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兴趣。并且观看专家讲座、名师教学,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树立课改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我们利用教师教研活动时间,做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根据教师特点,我们把教师分为三个大组,即中年组(35—45岁)、青年组(35岁以下)专业组(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的)。对不同的组我们的要求不一样。对中年组我们只要求他们会利用多媒体上课,其他方面就不能要求太多了。对于青年组,我们要求不仅会用多媒体上课,还要求会使用一些软件,如WPS,Word,Excel,PowerPoint等,会上网查资料,会用这些程序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自己的课。而对专业组,则要求更高一些,不仅会用常用的软件,还要求会上网查资料,会制作自己的网页,会制作的Flash课件。
五、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行以求效
1、开展“资源远教进课堂”活动,为了更好地利用农远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水平,我校每周多媒体和农遠教室使用量在20节左右。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优化了课堂结构,充实的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本学年,我校有11位教师利用远程资源在市、县组织的“优质课”“整合课”评选活动中获奖。
2、整合教育资源,强化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首先,我们利用播放室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如:法制教育专题片,安全教育专题片、爱国主义专题片等。通过对学习进行这样的主题教育,效果大大好于以往的传统说教。其次,利用农远资源,了解时事动态。
现代设备维修管理方法浅析 篇7
设备维修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设备可以运行就让它运转,实在开不下去就修。完整的解释是设备维修活动是将生产、物料、劳动、服务、资产、备件统一考虑的复杂活动。单纯的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恰当的,维修的目的是保障生产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运转率和可靠性。由于其他条件不具备使正常的维修活动往往受到制约,达不到预期效果:要进行维修时没有配件;配件到了维修人员又跟不上;维修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效率上不去;维修工期过长;维修质量差,等等现象都是维修管理不到位,管理理念不正确而导致的结果。
设备维修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其指导思想应该是“用最低维修费成本来达到最高的设备运转效率和可靠性。”下面将Holcim集团现代设备维修管理基本方法进行介绍,对于回答上面的问题可能会得到启发。
1 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的基本概念
将维修的相关要素放到一个三维的图标,如图1所示。三个坐标分别是净运行资产、维修费用、OEE (设备总效率)。
净运行资产是衡量财务的指标。
维修费用是衡量维修活动的指标。
OEE用来显示一个设备的潜在最大性能。
OEE (%)=运转率×生产率指标×质量指标
显而易见,目标是在相同的净运行资产的条件下,尽量降低维修费用、提高设备总效率OEE。目前很多工厂考核的是运转率。Holcim集团认为这样太粗放了,在加上了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后,就可以反映出生产合格产品的设备产能的综合指标。理解现代设备维修管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概念:
1.1 运转率的定义
(1)描述。
a.这是主要设备的考核指标,是运行时间和停机时间相对总时间的比。
b.它将核定出每台设备可以运行的总时间。
(2)计算。净运转率(%)=100×(运行时间+休停时间)/日历时间。
注:日历时间=运行时间+休转时间+其他停工期=24小时×周期内总天数。
休转时间=设备没有运行,但可以立即运行,即:非设备原因停机时间。如销售不畅,库满停机,设备没有维修,随时可以开机。
其他停工期=设备没有运行,也无法立即运行。
(3)注意:运行时间是指设备在运行并正在投料生产。
1.2 可靠性的定义
(1)可靠性。在标准状况下,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正常的可能性。几种可靠性的相关联系见图2。
(2)系统。一个设备、技能和操作技术能力的组合。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所有设备、相关工具、材料、软件、服务和操作人员操作技能和熟练度。
2 现代设备维修管理基础元素的执行内容和目的
MAC是水泥厂设备的维修Maintenance cement的缩写。1996年以后Holcim集团控股的30个国家的78个工厂里执行了集团制定的维修管理标准,至2600年以来MAC在26个国家的工厂里不断得到改进。2006年华新水泥集团的武穴公司在外方专家的辅导下开始推行MAC模块,见图3。历时2年完成了基础元素的建立,并达到Holcim集团专家的验收认可。从2008年开始在整个集团推行MAC。计划每年推广3~4家工厂,目前上线企业达十几家。下面分别介绍基础元素和高级元素的相关内容。
2.1 基础元素
(1)维修组织。
维修组织是一个动态团队,能够极好的满足系统的维修需求,并能持续改进。
目的是组织一个先进的维修团队,需要得到公司的认可并建立完善的功能。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可选不同的组织结构。建议以功能模块定义而不以专业划分。
(2)维修培训和需求。
它包含维修技术和管理培训,它的执行都是为了帮助维修团队进步。既可以保证维修技能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培训完成员工个人职业规划,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稳定性。
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团队里的主要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逐步掌握技术和管理上的技能。
(3)资产编码系统HAC。
这是唯一的编码系统描述。所有资产和物理位置目录可以追踪每一设备各部件的可靠性、维修行为和成本。这是基本设备历史资料和技术分析的需求。在Holcim集团菲律宾的一家水泥厂可以看到十年的历史资料,设备的每一次维修记录,可以长期监控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
(4)关键设备。
是鉴定和区分厂里不同设备不同的成本。
目的是基于设备在生产线上位置的重要性鉴定和区分,或根据设备状态来设定维修优先等级。
(5)关键备件和库存管理。
备件的重要性关系到关键设备可靠运行。
关键备件/设备的定货时间也决定其可靠性。
目的是优化关键设备的运转率,使设备运营成本最小,并且通过优化“理想的运行”状态来保持设备在一个最佳的可以接受的水平。保证设备在可控的范围以内。例如:2009年5月武穴公司通过长期监控1号生料磨减速机的振动数据,发现整机的振动值在平稳运行1年1 0个月后振动值逐渐上升,平均每个月上升1m m/s。振动速度目前已达8.6mm/s。我们给定的整机更换标准是小于14mm/s。武穴公司发出一封设备运行风险报告,并提出备件的采购计划。要求备件4个月内到厂。但是供应部反映备件最快6个月才能到厂。这将需要我们对设备进行优化,最后决定:a.适当降低设备的台时产量。b.即日起该设备用电不采纳避峰节电的制度,减少开停机次数。c.设备的状态检测频次由每月一次改为每月二次。d.环境温度开始升高,设法减低润滑油的温度,稳定运行状态。通过以上措施保证设备坚持运行7个月。2010年1月完成更换。
(6)预防性维护/等级1。
显示了一个基础的预防性维修理论体系和它的基本构造的搭建。它的执行如下:
预防性维修组织的建立;
预防性定期维护制度的建立;
润滑体系的建立。
目的是设置和贯彻预防性维修的基本哲学,并养成预防性维修的习惯。
(7)工单系统。
工单系统是包含维修信息和维修控制系统,它提供:执行一个维修任务的说明,操作时间,任务的优先级,任务的描述,必须的备件,反馈,部件的使用和成本分析。目的是做计划、排程、控制和监控维修行动,并在提高运转率的同时降低维修成本。
(8)年修管理。
一个工厂年修的全部准备活动和计划。它包含所有的用来完成计划的排程、维修活动和资源。目的是降低设备的停工期,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工作的执行,降低生产和维修的花费。
(9)维修主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这是一个有计划的管理维修活动,有效地安排和执行所有必要的维修工作。通过维修主计划建立一个动态的任务池,周计划将任务池内的任务按照优先级安排在未来几周执行。日计划具体安排一周内每天的任务。
目的是控制和区分重要的维修工作,来实现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维修,这样可以避免维修的盲目性。在没有执行这个模块以前,停机次数较高,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事后分析发现,维修班很忙,但总有该修的重要任务没有安排,工人刚把工具运到现场、清开场子开始干活,临时更改任务,又将工具收起来,再去找工具,清现场。工人抱怨大,劳动效率极低。临时安排的任务备件往往准备不足,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设备停机多。实行维修主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的排程管理,自动的将优先级高的维修活动浮到前面,领导重点盯住这些任务的执行情况。一般优先级的任务由工程师负责监督执行。更次一点的任务维修班负责人监督执行。
(10)维修KPI。
维修KPI和报告是用来管理所有维修工作的主要指标。目的允许维修活动能被测定和回顾,才能基于实际的决策。
2.2 高级元素
(1)物料清单(BOM表)。
这是关键设备的部件和耗材的明细表,需要遵循一致的结构。目的是确定部件需求,用来支持完成维修活动。
(2)标准和技术条件。
这个标准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有计划的定期维护行动的描述:哪些需要做?如何做?最佳的完成时间是多少?需要多少人力?需要具备什么技能才能实施?需要哪些材料或工具?质量和安全要求是什么?
目的是能确定停机时间和提供一致的、最好的履行任务的方法的人力资源。
(3)预防性维护/等级2。
这是预防性维修理论的深入。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应用振动分析和油样分析、电动机诊断测试技术等等的深层次的检测手段的应用。目的是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达到预防性维修行为。
(4)设备历史记录。
这是对设备每一条款的已被执行的维修活动的记录,包括:停工期和故障次数、运行时间、年修的描述、故障的原因,维修行动的执行等等。
目的是能够分析所有资产的维护策略以便作出资本支出决定,使其符合设备的基本的历史状况和性能。
(5)计算机化的维修系统。
这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维修管理系统,连接到所有的其它相关的系统,包括采购、库存管理、财务、销售。目的是自动化的显示和管理维修信息。
(6)原因跟踪和分析。
这是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最多的停工,通过排列分析和其它方法来决定最大可能的故障原因和决定是否要执行更正性预防性行为。
目的是鉴别、决定和计划下一次更正性预防性行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来消除或减少经常发生的故障。
(7) RCM/FMEA/RbM可靠性为重点的维修/基于风险的维修/可靠性维修。
可靠性为重点的维修/基于风险的维修/可靠性维修是分析工具。来系统地决定潜在故障模式,决定维修是否履行,鉴别维修故障预计的风险或最佳优化设备运行能力。目的是提前鉴别和执行最佳维护行动,在特殊设备上使用。
(8)设备更换策略。
这是最大地利用现有设备的策略,途径有四:快速更换、最低花费、最佳时间点替换、或更改现有系统。目的是减少维修费用,且优化资产寿命。
(9)第三方服务管理。
这是一个管理工具,用来评价、控制、监督第三方服务的工作。这能有效的管理第三方服务的工作质量,最优化控制维修成本。
(10)维修费用的汇报和申请。
这是一个长周期统计,基于时间的维修费用统计报告,决定正在运行的待维修设备资产和完成本次维修的费用比较,来决定维修还是更换。
目的是提高决策能力,包括完全修复、替换或仅作更正性维修的决策。
3 结束语
以上介绍的20个模块,基础元素的10个模块由维修工程师负责完成。高级模块部分由维修经理负责,部分由维修总经理甚至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负责。这由各工厂的组织结构而不同。通过以上模块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企业的制度或技术问题。使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决策更加科学和严谨。
摘要:以Holcim集团现代设备维修管理方法为例,从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的基本概念介绍入手,重点论述了Holcim集团制定的现代设备维修管理标准,即MAC模块的基础元素和高级元素的相关内容和目的。华新集团武穴公司通过推行MAC模块,使设备管理的决策更加科学严谨。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 篇8
英国是老的市场经济国家,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过多追求资金、利润等方面的问题, 管理分散, 形成经济效果不佳, 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设备综合工程学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理论, 得到各方面公认, 也是设备管理与维修的一大突破, 影响深远。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介绍国际上有关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开始是派出人员学习, 当时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后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派出人员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和培训活动, 同时邀请了国外的专家来华举办讲座, 同时又组织通过《国外设备工程译文集》等方式尽快的向国内介绍了国际上的有关设备管理学科的发展。通过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引入, 推动了我国在设备管理和维修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逐步接近当前国际水平。拿设备综合工程学来说, 从1979年开始了解到80年代在国内介绍推广, 很多企业在这个时期接受了这个概念, 推动了工作。一些大学也增设了这门课程, 各个工业部门也陆续开办了这一学科的讲座, 形势很好。在这一时期, 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推动了全国各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启。这与英国政府推动提出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方向是一致的, 《条例》中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用综合管理这一名词概括了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这一工作把我国的设备管理现代化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 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应该看到英国为什么建立设备综合工程学, 再看我国80年代以来推行和宣传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经验, 结合企业实际,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 共同努力把设备管理搞好。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设备管理理论上的指导原则, 是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 需要认真学习和发展, 使其为当前和今后的设备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现代设备管理的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
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发展。从开始的计算机表格式的管理 (第一代) , 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 (CAMM第二代) , 这个时期在维修计算机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多发展, 但由于应用的计算机硬件尚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 这个时期停留在辅助管理层面并且是静态的, 不能满足深层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开发出动态管理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 (第三代CMMS) , 带来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当时计算机的存储量有限, 系统需配备大容量的计算机, 成本高。因此只能在有实力的企业中应用。因此限制了这一系统的发展。当时已有少量的系统在市场上, 但不普遍。当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由几方共同完成的。首先是企业自己提出要求, 然后是由维修咨询公司根据企业的要求, 设计出系统的逻辑框图, 再由他们委托数据公司编成计算机软件输入到系统中运行。一个是不方便, 另一个是运行中要靠咨询公司一家, 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非常希望能有用一般的微机可以运行的系统。198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联第八次会议上由意大利米兰大学设计的用一般的PC机可以运行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在会上展出, 并提出了报告。这使这一管理系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引起了注意, 我国代表团也同样对此十分热心, 在会后应意大利维修协会的邀请访问意大利时, 和他们谈起这一问题, 并由中石化出面邀请意大利ENI石油集团组团访问中国并介绍这一系统及商谈合作问题。意方接受了邀请, 并由其维修咨询公司派员组团访华。在燕山石化进行了介绍, 与会者比较满意。从此我国不少企业有了这方面的体会, 也有了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国际上第三代的CMMS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发展成熟, 形成了企业中必须的管理系统, 而推出各个系统的也不是三方合作了, 而是基本由一方为主, 这一方既有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也明白维修管理系统。在这个基础上随着资产管理受到重视, 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内容, 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第四代系统 (EAM) 。目前应该是以第四代为主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共存的时期。
2. 设备维护工作尤其是操作者参加的加强
设备的维修工作 (MAINTENANCE) 从建立开始就是两部分, 即维护和修理,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同的内容, 达到广义上相同的目的, 但起着不同的作用, 但又密不可分。维护是在设备开始使用时即应开始的日常的清理、调整、检查、润滑 (此处指日常的润滑) 等项工作, 不含修理内容。因为它是日常进行的, 因此也没有具体的工作令或工单, 而是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来进行的。我国多年来重视这一工作, 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方法, 尤其是操作者参加这一方面, 是我国的特殊经验。从1986年开始曾在不同的国际会议上多次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 受到好评。也和国外的专家做过不少交流。国外企业没有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把这一工作主要作为清洁工作来处置, 交给了没有技术的清洁公司, 操作工不参加, 这样可节约开支。近年来国外也开始接受我国的这一概念。在2008年的欧洲维修团体联盟大会上就有专家发表了操作者参加维修的报告, 并在会议上举办讲座 (WORKSHOP) 推行这一专题。说明我国的经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我国这一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学习大庆的经验时已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80~90年代自己建立了不少不同内容的方法。随着行业的不同, 具体做法也不完全相同。当时影响很大, 效果比较显著。近年来随着新企业的建立, 主管部门的调整, 新的人员大量增加, 一些企业在这方面有所放松, 甚至交予外部单位和人员进行, 以节约费用。这是应该纠正的。在现代设备管理中我们应发挥自己的经验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3. 新技术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上的应用
多年来我们在维修上应用的是传统的维修技术, 从80年代以来新的维修技术不断出现和推广, 这里面有抢修性的技术和改造性的技术, 效果都不错。从刷镀、喷涂开始推广, 这些都是提高修理质量、延长零件寿命的技术。应用和研究不断扩大, 并且在新技术的应用中提出了更换件再利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之后开始了再制造工程。现在再制造工程已成为一项新的产业, 并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新的维修技术的应用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利用一些技术抢修一些损坏的零件, 使生产系统迅速恢复或不停生产, 到整个系统停产检修时可以再进行处理, 效果非常明显。这些技术如带压堵漏、零件快速修补等均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二是更换下来的一些零件利用新技术在企业内利用自己的能力进行有效的修复, 或请其他有专业能力的部门进行修复, 这些修复应达到或超过原来的水平, 再安排今后的更换利用。在此必须要进行技术和经济的综合评价, 做出技术鉴定及质量验证, 再安排。实际上效果好的, 甚至修复后已经达到或超过原零件的, 已经从修复利用提高到再制造的层次上。在此要说明, 一些修复件或再制造件, 必须经过验证;修理或制造单位必须有资格验证, 以防止质量差的再生件流入市场影响使用, 并可能带来事故隐患。三是一些价值高或有成批利用价值的零部件由专业部门在整机上利用进行再制造。这些都达到了循环经济的作用。
应该说这一方面我们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也建立了一些专业的生产点和企业, 为推动这一工作创造了条件。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 篇9
一、维修的形成及相应的维修方式
从产生机械设备以来, 设备的运转产生了磨损、故障及修理, 这是自然的规律。但当时并未认识到, 更谈不到对磨损的补偿。在这一阶段设备出现故障就要修理, 而修理的时间影响了生产也是正常的。此时是由操作工人来进行修理, 自己的设备自己修。这就是全部进行事后修理的时代。随着设备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进步, 这种方式的问题开始暴露。停机就影响了生产收入, 而修理又产生了费用, 操作工人又不全会修理。这些问题需要有解决的方法, 一方面开始有了专业的维修工, 在操作者配合下进行修理服务;另一方面开始探讨如何进行预防维修, 以减少事后维修的损失。
当时各国的企业都在考虑预防维修以代替事后维修, 以解决事后维修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开始想到的方法是预防维修, 最简单的办法是两种:一种是采用定时修理的方法, 预防故障的产生。但如何定时也各有其想法, 开始是很初步的, 后来不断完善。另一种是先检查再维修, 也就是根据检查的情况来进行修理。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或组合式的方法, 但主要是这两种。首先原苏联的一些企业在1932年左右采用了先检查再根据检查情况修理的方式, 起步较早。1936年原苏联的另一些企业 (主要是机械制造业) 开始推出定时维修的预防维修方式。经过几年的互相比较, 他们认为检查的结果不能反映设备存在的问题, 缺少如定额等数据, 效果不好。决定从国家层面推广应用以时间为基础的修理制度。经过试行、讨论、研究、完善后,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定时为主的预防维修体系, 名称为计划预修制。在实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不少改进。这一套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 (当时为计划预修制的第六版) 作为我国统一的一套维修体系推广执行。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企业采用定时维修的方式, 根据企业生产及设备的情况来安排时间间隔, 没有一套很具体的内容。与原苏联的这一套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方式目前在一些企业中仍有应用。
美国及欧洲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也有较多的进展, 推出了有计划的检查, 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维修的预防维修方式, 并定名为PM系统。这一系统只是工作的指导原则, 并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 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因此各个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做法, 对检查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分类, 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他们曾受联合国的委托对一些国家的预防维修工作进行了指导, 并有专著。
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 国际上对维修工作有了相当的发展。其效果是明显的, 但尚存在不少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对维修工作的认识尚未深化, 只作为企业中的一项工作, 本身只是一门技艺, 未提到学科水平的高度来认识。由于设备技术及生产的发展, 维修工作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维修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由于维修任务的增多, 维修队伍有很大的发展, 他们从事后维修时与操作工共同完成修理工作到逐步全部独立完成修理工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维修队伍已经具有了现在的规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设备技术越来越复杂, 自动化设备的增加对维修方面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对这一点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人员尚不能有所认识, 因而未能及时增加维修的力度, 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另外各国对设备日常维护工作的认识不同, 发展也不同。原苏联对此比较重视, 在其标准中有一定的安排。我国的维修工作主张发动群众, 发动广大的操作者参加维护工作是我国企业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是我国的特色,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方一些企业未把日常维护与清洁工作分清, 把重要的日常维护看做是清洁工作, 交由清洁工来完成, 削弱了日常维护功能, 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及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时期, 维修界也对设备从经济学和资产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设备在交付生产后即形成了有形资产, 有形资产在运行中要产生磨损, 这是正常现象。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都需要进行补偿, 以恢复其正常的状态。在此谈维修主要是谈有形磨损问题。对有形磨损的补偿就是维修, 所以维修工作对企业来说是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而不是多余的或是额外的, 其费用也是企业的正常成本的一部分。
预防维修的发展给设备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些研究有关维修的课题开始出现, 推动了维修工作的发展。美国后勤工程的研究推动了有关寿命周期费用及相关的维修工程的计算评定, 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布兰查德的后勤工程学一书也受到很多的关注。此书不少国家都有译本,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先在维修界内出了一个译本, 后由军事院校又出了一个新的译本。由于他对寿命周期费用的研究和阐述, 打破了原来只是在修理工作上的探讨范围, 把这一工作推进了一步。但由于后勤工程学是研究军事装备的一门学科, 只限于研究有关军事装备的话题。但是布兰查德为国际维修管理写的一些文章还是有很好的影响的。当然在当时也有一些专家在维修工程上做了一些研究, 他们共同推动了维修事业的发展。
二、设备综合工程学 (TEROTECHNOLOGY) 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 英国政府有关部门看到英国企业维修存在着很多问题, 需进行调研并提出改进方案。他们组织了一个以丹尼斯·巴克斯为首的专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认为英国全国的维修总费用过高, 并且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可以节约的。英国政府统计的英国制造业在1968~1970年间总维修费用为11亿英磅左右, 同时由于停机造成10亿英镑的损失, 这就是由于故障带来的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他们经过调查认为, 所有花费的维修费用中大部分都是维修经理所不能控制或掌握的, 维修经理能掌握的只占全部维修费用的20%左右, 其余的大部分是由企业的物资、财务、技术及其他部门造成的。在这个基础上, 他们从系统论出发并且借鉴了后勤工程学提出的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 在1970年提出了TEROTECHNOLOGY, 即后来译为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新概念, 由牛津大学命名。1971年提出了正式的定义。经过几年的讨论与交流, 1974年提出了修改后的定义。
设备综合工程学的主要论点有下列几点:
(1) 把设备的一生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甚至涉及到对最初的设计及制造工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从选型、订购、验收、安装、试运行到正式投产以及生产中的运行、维护和修理、配件、改造和更新均为设备一生中的一部分, 各个环节要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统一考虑和安排。这一考虑对现在分阶段的不同部门从资金、制度、技术及人力等方面的运作均有相当的制约, 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协调和妥协。企业的高层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来应对面临的问题。
(2) 追求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 (LCC) 。谈到费用一般说要追求其最经济或最小化等, 并经常作为方向或目标。在此, 最小化是不可行的, 而是要求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此处说的经济的是说在经济上必须的费用要用够, 能省的要省, 追求的是经济性, 实际的概念是优化。这个观点很重要, 防止了过度压缩费用的问题, 同时也要求尽量节约。
浅谈现代医疗设备的管理 篇10
医疗设备管理是指在医疗环境下, 根据一定的程序、方法和原则, 对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加以计划、指导、维护、控制和监督, 使之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 简单的讲是指对设备从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直至报废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的总称, 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等技术方面的管理, 以及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经费预算、初始投资、维修费用支出、财务管理、经济效益等经济方面的管理。
(1)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地配置设备, 正确地使用设备, 定期及时的保养和维修设备, 才能保证医疗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 从而满足医疗工作的需要。
(2)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 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正确选择配置医疗设备,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 是保证高效率、低成本和节约资金的重要条件。
2 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
2.1 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设备的使用直接作用于人体或间接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其效果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医疗设备的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设备的管理, 将医疗设备实行分类管理。
2.2 经济性:
医疗设备的经济管理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技术论证、效益评估、成本核算等。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注重经济效益的评价与核算。
2.3 标准化:
医疗设备使用的特殊性在于使用时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标准化要引起高度重视。定期对一些医疗设备的强制计量检定就是标准化的体现。
2.4 服务性:
医疗设备特殊在于夫人与广大患者, 因此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 是医疗设备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 最大限度发挥医疗设备的诊断、治疗作用,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也是医疗设备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5 技术性: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管理经验, 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并不断提高。
3 医疗设备管理的内容
3.1 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科学、规范、有效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分级管理, 责权分明, 有章可循才能将医疗设备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2 实物管理
(1) 医疗设备的选择和评价。根据技术上先进、实用, 经济上合理的原则, 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 正确地选购医疗设备, 要做好技术论证和评价, 以选择最佳方案。
(2) 医疗设备的使用。针对医疗设备的特点, 正确、合理地使用、安排工作任务, 以减轻设备的亏损, 延长使用寿命, 防止设备和人身事故。减少和避免设备闲置、积压和浪费, 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等, 力求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3) 医疗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和修理。要合理地制定医疗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和修理计划及采用先进的检修技术并组织实施;组织维修所用备品和配件的供应储存等。保证医疗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 努力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
(4) 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的分类、登记、编号、封存、报废、事故处理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岗位责任制, 并严格按制度管理。
3.3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医院提高效益、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HIS、影像传输系统PACS等等。
3.4 考核和评估: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 篇11
煤矿企业中,机电设备是最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良好的安全管理和维护能够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和安保。本次研究主要围绕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在煤矿开采工作中的实际意义开展。对机电管理中现有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完善管理制度、制定质量监控系统、加快设备改造速度、强化人员素质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提出了提高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的措施。
【关键词】机电设备 煤矿企业 管理维护
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组成中,煤矿开采行业占了很大部分,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1]。煤矿开采行业的正常生产必然离不开相关的机电设备,由此可见,强化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对于煤矿企业的运行以及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更有效的保障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1.1提高生产效率
煤矿开采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在地下开展,无法利用人工方式进行。煤矿机电设备的应用良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成为了煤矿开采行业的基础设施。相关数据表示,国内煤矿固定资产总额中,超过一半以上的都是机电设备和设施,相关的运行维护成本在总煤炭生产成本中占比接近1/2[2]。当前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机电设备也更加现代化,过去的管理方式方法也一点一点被技术性管理接替,有效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煤矿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对机电设备管理带来了新挑战,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大更多,例如性能更好、功能更大、精度更准的个,机电设备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资金、资源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3]。
1.2保障安全生产
安全是所有生产型企业的共同要求。煤矿开采行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因而该行业中安全生产更受关注。基于当前机电设备大范围使用且取得了高水平生产力的前提下,相关企业有必要实现良好的后续设备安监工作[4]。以往矿山事故资料显示,大部分生产事故都是由于机电设备故障造成。机电设备的异常工作,不但会阻碍煤矿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也会威胁到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2.1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国内大部分煤矿企业都有数十年的历史,因此其中有很多节电设备都出现了使用年限长、陈旧、有损等问题,安全、保护设置不完善,有些设备一直在超负荷运行,这会直接导致机电设备无法正常运行[5]。不达标的机电设备长时间运行,会造成非常大的不安全因素。
2.2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当今社会中机电设备对煤矿企业运行发挥着显著效用,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企业管理人员依旧忽视机电设备的管理,大批裁减机电工作人数,导致机电管理人员缺失。部分企业专门建立了机电管理部门,却并未提高安全管理职责,只将其定位于配套生产辅助性内容。上层管理人员不重视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造成机电设备无法得到持续的定期检查,不能将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6]。
2.3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矿开采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只重生产忽略管理,有些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机电安全管理系统及机电专业管理组织,日常设备保养维护都被划分到了电工的工作范畴,对于机电设备性能测试也不重视。机电设备自选用至报废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诸多漏洞,设备检测、使用制度未落到实处,工作中仍有大量不达标产品被使用,现有设备未使用编码管理,机电设备管理运行仍然有着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2.4操作人员技能缺乏
受到煤矿行业自身工作性质限制,工作环境差、承担风险大、工资待遇差等特性,若企业中没有良好的激励制度,基本上无法得到高学历、专业强的技术人员青睐,尤其是在机电设备自动化越来越普及,操作人员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中。当前国内煤矿企业中,基本都面临着专业人员不足,操作人员只是单纯依靠工作中积累下的有限经验进行操作,不能做到故障的良好消除,绝大部分机电事故都是因为管理上的不足造成的。机电设备操作过程中导致的安全隐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期煤矿开采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管理与维护的措施
3.1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严格遵循标准化设计实施整体规范系统,从设计过程中消除隐患。在设备购置中分辨真假,坚持把好采购质量关。收到设备后根据规定进行验货,如有必要可拆机检查,测试结果达标后才能应用到工程中。安装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严把质量关。所有未经过验收的设备均不能在工程中使用。实施机电设备停产检修之前,要设计详细的停产检修方案,编制检修环节。
3.2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高层管理决策人员都应培养起创新性思维观念,思想要紧随时代浪潮发展,不能被现代化所抛弃。从而才能整体掌控,勇于创新,使用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去研究、判断煤矿企业机电管理中上存在的旧问题以及将来会发生的新问题。机电设备操作人员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加强学习,对关于机电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学习和更新的过程,主动参与到有关的培训和活动中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观念,全面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的避免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出现。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直接影响着该企业是否能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直接关乎着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安全生产。煤矿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机电安全管理和维护的现实意义,提高源头控制,加强日常监测、强化过程管理、细致环节处理等,紧随时代发展改变管理观念,有效的增强机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煤矿企业乃至行业能够合理、有序、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忠.试论现代化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J].大陆桥视野.2014(2):8-59.
[2]张艳波.煤矿机电设备检修与优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25-25.
[3]党小龙.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技术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51-51.
[4]范忠德.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安全生产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3(8期):93-94.
[5]赵德刚.浅析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103-103.
探讨现代农机设备使用与管理方法 篇12
一、目前农用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不断普及, 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农耕期间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方式已经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人畜劳作的生产方式, 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2012年时, 我国耕地的机械化作业面积已经达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与1992年相比提高了一倍有余。通过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着显著的作用, 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几年, 随着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 使得农业机械化进程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在2012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近12 000亿斤, 使得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实现了我国农产品产量连续十年稳步增长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农业机械化作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户对农机了解的不全面,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同时农户又缺乏对农机的保养与管理的意识, 使得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与作业效果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在使用农机设备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1. 农机设备工作时的安全问题
安全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无论是在生产农机的过程中, 还是在农户使用农机的过程中, 安全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任何行业的生产作业都不存在着绝对的安全, 所以在进行农机操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相应的操作人员在使用农机进行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在农机工作的过程中在保证作业效果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作业区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位置, 避免由于操作失误对其他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切实做到安全操作安全生产。
2. 对于农机操作人员在其上岗前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要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安全生产培训以及如何处理农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状况的培训, 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考核, 考核合格后颁发国家承认的农机操作证。在培训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针对农机操作与使用技能方面的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主要要求农机操作人员掌握农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以及农机的适用范围与安全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简单的掌握农机的保养、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简单故障的维修。由此可以看出, 相关使用技能的培训在保证农机安全平稳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农机设备进行保养
农业机械设备是具有极强专业性的生产作业产品, 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作性能决定了它的使用寿命以及工作的效率。所以在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与保养, 这是因为良好的操作习惯以及细心全面的保养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加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较高的工作效率。从普遍意义上来讲, 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保养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技术保养和机械维修。这两个环节在农机的管理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
1. 农机设备的技术保养
在进行农业机械设备保养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进行: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以养为主以修为辅。在进行保养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相关的保养要求进行, 依据燃油的消耗情况对动力型机械按照周期进行保养, 同时要保证保养质量, 这样可以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在进行作业时处于较好的状态。
2. 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农机越来越向着小型化发展, 随着农机拥有量的迅速增加, 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农业机械设备诊断的技术也随之迅猛发展, 而且其诊断的技术及相关诊断设备日益全面且简单。比如说, 以前用水力测功率的办法去测试拖拉机功率, 发展到之后的简易机械式测功仪以及更为方便快捷的便携式电子测功仪, 这样使得许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诊断结论, 降低了维修工作的盲目性, 同时也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摘要: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机的保有量持续增加, 农机作业面积不断扩大, 这就使得对农机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正确的使用、保养与维修农机, 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最高的性能, 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最终实现农业产品产量的增加, 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设备管理理论】推荐阅读:
现代的设备管理07-28
高校现代仪器设备管理07-04
现代通信设备维护管理11-03
现代网络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探析12-16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管理制度10-01
现代化工设备06-17
现代建筑设备12-18
现代办公设备01-12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与点检实务培训的心得体会10-26
现代化技术设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