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服务

2024-09-12

引导服务(共12篇)

引导服务 篇1

摘要:论述了为加快当地水稻生产机械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和加快推动水稻机插秧跨越式发展:一是坚持从源头抓起, 多方引导, 调动农民的发展应用热情;二是坚持将服务贯穿全程, 强化落实, 夯实机插秧发展应用基础。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发展

1 概况

近年来, 为了加快水稻生产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徐州市引进和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 通过推行双膜育秧、中小苗移栽、机械化插秧生产技术, 解决了影响水稻机械化生产最关键的技术难题, 改变了水稻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 弯腰曲背几千年”的人工种植历史, 从而为实现插秧机械化探索出一条适合推广应用的模式, 可大大降低水稻插秧的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把生产推进到新阶段。但是机插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 由于其技术含量高、农民对机插认识不足、缺乏发展信心、传统插秧模式影响深远, 对机插秧技术推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直接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普及应用。

为了推动机插秧技术深入发展, 确保顺利实现“十二五”末全面实现水稻机插秧的奋斗目标, 农机推广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 明晰思路, 强化责任, 加强引导, 完善服务, 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的成熟性和普遍适用性, 消除农民疑虑;广泛开展试验示范, 用事实证明机插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让农民放心;积极组织机插秧社会化作业, 减轻水稻插秧压力, 让农民舒心;热情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 帮助农民节支增收, 让农民开心, 从而消除影响机插秧发展的根源问题, 真正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使机插秧的增产增收优势深入人心, 形成人人争用机插秧、个个发展机插秧的良好氛围, 促进机插秧跨越式发展。

2 加强引导, 激发农民的应用热情

2.1 政策引导

要结合当前农机化发展的良好形势, 积极宣传机插秧技术知识及党和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 让农民认识到机插秧技术的优越性, 全面了解和掌握其作业方式、技术流程、生产机具的使用要求等。

2.2 效益引导

要积极向广大农民宣传, 帮助农民认识到运用机插秧技术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即 (1) 节省秧田。机插育秧秧田大田比达到1∶80~1∶100, 仅为手插秧田的10%, 可大幅度节约耕地, 增加农民收入。一个4口之家按0.27 hm2稻田计算, 可节省秧田0.015 hm2左右, 可以增加收入130多元; (2) 省工省时, 节本增效。机插秧比传统手工插秧效率提高20~40倍, 降低成本40%以上, 并可降低自然灾害影响, 提高插秧质量; (3) 高产稳产。机插水稻平均每667 m2产量都在550 kg左右, 较人工栽插稻每667 m2平均增产达30 kg左右, 且产量稳定, 相当于为农民直接增收51.6元/667 m2; (4) 双向互赢。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 不仅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促进水稻稳产高产、农民节本增收, 而且带动购机农民增收致富。目前, 一般单纯机插作业收费在40元/667 m2左右, 育秧、机插作业服务收费一般为100元/667 m2左右, 一般机手单机年收入可达0.8万元以上, 一年半即可收回投资, 受益期在5年以上, 从而消除他们的发展疑虑, 增强发展信心和兴趣。

2.3 典型引导

在机插秧推广中尤其要重视典型的培养和树立, 树立率先发展这面大旗, 吸引和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要切合各镇村实际, 积极引导农机大户、种田大户等当地具有较大影响的小能人、土专家发展机插秧, 并提供资金、物资、技术等扶持,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形成机插秧发展样板, 进一步增强对农民的说服力, 发挥出能人效应, 带动周边农民积极发展。

2.4 示范引导

要调动农民的发展热情, 提高发展兴趣, 还要充分利用农民好奇的心理, 在把握好整体发展节奏的前提下, 大力开展示范区建设, 在发展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镇村规划建立面积不等、形式多样的示范点和示范片, 通过示范区内作业展示, 广泛吸引农民参观、学习、咨询、了解, 扩大机插秧社会影响, 尤其通过示范区内机插、手插作业的实际对比, 将机插秧增产增收效果真实展示在农民眼前, 用事实证明机插秧的可行性和增收致富作用, 取信于民。

3 加强服务, 夯实机插秧发展应用基础

3.1 落实购机补贴

要积极对上宣传汇报, 争取财政支持, 加大对机插秧的财政补贴力度。在确保省、市、县财政及时到位的同时, 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镇村给予力所能及的补贴, 减轻农民发展压力。同时认真履行好财政补贴落实职责, 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程序、严格措施、阳光操作等措施, 将党和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 为农民发展机插秧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3.2 抓好技术培训

要把技术培训作为机插秧开展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 积极采取理论传授、实践演练、电教观摩、现场动手等形式多方调动农民的参学热情, 提高学习效果, 增强生产实践能力, 建成合格的机插秧从业人员队伍, 推动机插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开展, 保证机插秧成功率。为保障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要着力打造一支好的队伍, 争取从推广、培训、维修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好、实践本领强、文化层次高、领悟能力快的技术人员进行职业化定向培养,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能胜任各种形式的培训指导服务工作。

3.3 创新服务形式

要从培育机插秧发展主体入手, 指导农民创建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 在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行强强联合,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市场化运转, 社会化服务, 拓展机插秧发展空间, 增加收入。引导农民自发组织或者农机部门引导成立的机插秧服务组织, 每年机插面积占全市总机插面积的70%以上, 而且从事跨区服务, 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机插秧的高效益和高回报率鼓舞了农民的发展热情, 促使农民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机插秧服务活动, 使机插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引导服务 篇2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为了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国家引导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服务业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引导资金是指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或国债中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项目等的补助性资金,目的是调动地方和企业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引导多渠道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

第三条国家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市场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向,按确定国家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

第五条国家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式主要是对相关建设项目进行一次性投资补助,补助标准一般控制在项目总投资额的10%以内。

第六条各省(区、市)应设立地方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与国家引导资金配套使用。使用国家引导资金的地方,东部地区要按照1:2以上的比例,中西部地区要按照1:1以上的比例同时安排地方引导资金。

第七条国家引导资金的申请和审批程序是:

1.申请国家引导资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引导资金使用方向和国家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结合本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编制服务业重点领域(行业)发展规划(含相关重点项目),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2.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对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送的服务业重点领域(行业)发展规划进行审核、批复。

3.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服务业重点领域(行业)发展规划的批复,按基本建设程序和审批权限,负责审批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国家引导资金的报告。

4.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对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的国家引导资金申请进行审批,下达国家引导资金投资计划。

第八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编制的服务业重点领域(行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重点行业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场前景及对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作用的分析,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等。同时,在服务业重点领域(行业)中遴选出若干重点建设项目,并附建设项目表,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性质、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资及筹措方案等。

第九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服务业重点领域(行业)发展规划,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国家引导资金申请,应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1.国家引导资金申请报告。主要包括:申请国家引导资金项目基本情况,总投资规模,地方配套资金及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2.建设项目表。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性质、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起止年限、项目总投资、申请国家引导资金数额、地方配套引导资金数额、自有资金数额、银行贷款的数额等。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

第十条申请国家引导资金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

2.项目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地方配套资金、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已经落实,一般能在当年启动,并在1—2年内建设完成;

4.项目完成后,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对国家引导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第十二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国家引导资金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并负责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和组织竣工验收,将中期评估报告和竣工验收报告等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十三条国家引导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承担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外,还将进行以下处理:限期收回已拨付的国家引导资金;暂停所在省(区、市)下一申请国家引导资金资格。

第十四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发挥引导作用 服务行业发展 篇3

一、市场环境

期刊是文化产业中的一种特殊商品,具有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功能。作为一本期刊,首先要考虑如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环境中,发挥期刊的优势,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行业的经济发展。《中国盐业》杂志一贯秉承,先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个原则,21年来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在杂志创办初期,中国盐行业仍然处在计划管理的经济运行模式中,产品单一,服务对象及涉猎领域也极为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期刊的定位发展。但是,盐行业始终是《中国盐业》杂志不可或缺的第一大环境和要素,因此,杂志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盐行业也发生了从体制到模式的深刻变化。首先就是工业盐完全进入了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以市场为杠杆的调控机制,也给工业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而中国盐行业也从单一的食盐产品发展到多品种盐,并展开了多种经营模式,主业不断扩大增加,我们的行业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盐业》杂志通过对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分析,制订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在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基础上,我们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杂志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国盐业总公司,现已成为中国盐行业唯一一家中央企业,亚洲最大的盐业企业和重要的化工企业。到2011年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442亿元,各类盐产量达到1516万吨,盐化工产量900万吨,部分产品还进入世界和全国前列。中国盐业总公司在做好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正式提出“情系万家,中盐如盐”的社会责任口号,一如既往地搞好合格碘盐供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功应对2011年“3·16”全国食盐抢购风潮,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一个诚信负责的盐与盐化工企业展现在世人面前。

杂志作为期刊媒体也见证、记录了这一切的发生。如:2011年第7期上的《凝聚强大合力 服务民生大局 科学应对抢购风潮 确保首都食盐供应》,就是一篇关于中盐北京市公司应对食盐抢购风潮保障市场供应的纪实性文章;2011年第10期上的《食盐抢购风潮引发的思考》,则是从另一角度反思抢购风潮的前因后果。

快速的发展给杂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当然杂志也面临转型和自身发展的挑战。杂志要想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创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在办刊的规模、形式、内容甚至是经营模式上有一个新的突破。整合期刊资源,提高杂志市场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把《中国盐业》杂志办成在社会各界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一流期刊。要引领行业期刊发展,成为盐行业期刊中的龙头期刊。

三、发展定位

一本期刊,特别是一本行业期刊。不仅是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更要引领一个行业的宣传方向,向社会宣传盐行业,宣传我们盐业人。所以杂志要有明确的办刊方向及定位,根据中国特有的经济模式和快速发展的现状,尤其是盐行业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产业,杂志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它的办刊方向。

一是要确立宣传方向。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在哪个国家,期刊的首要任务都应该是传播、积累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文化生活知识。这也是《中国盐业》杂志首要的宣传任务。宣传当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宣传国家对盐业、盐化工和相关产业的方针政策;宣传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验及做法;宣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手段和科学技术;宣传企业经济活动情况;宣传盐文化及企业文化相关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职工读者。

二是不断扩展受众面、读者群。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大家每天都在从各个方面享受着信息带给我们的生活便利。《中国盐业》杂志要在现有的受众面和读者群的基础上,扩大我们的受众面和读者群,要从盐与盐化工行业、企业扩展到与之相关的行业、企业,从直管上级部门扩展到相关及国家各个部门,甚至可以延展到社会上关心盐业的各级部门中去,从对口学校扩展到各大院校,让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都了解盐业,了解盐化工行业,从相关领域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人员扩展到盐与盐化工的上下游的产品供应商。受众面的扩大必然带来读者群的扩大,只有在广大读者群中扩大影响,我们的杂志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容,杂志的影响力才会在社会上不断地扩大。换句话说,杂志的影响力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盐行业影响力的扩大,两者相辅相成,唇齿相依。

三是不断完善通讯网络,建立优秀的写作队伍。一个完善的通讯网络,是一本期刊的关键要素。《中国盐业》杂志现有覆盖全国盐行业的通讯站长队伍,他们不仅要负责杂志全年的征稿工作,还要组织本单位或者是和本地区有关的通讯稿件的审核及发布,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工作,杂志才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盐业是个古老的行业,不乏优秀的作者,我们将这些优秀的人才整合起来,组成《中国盐业》杂志社特邀编委和特约撰稿人这支有力量的队伍,他们用手中的笔剖析出一个个问题,用所闻所见写成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四是扩展覆盖面,增加发行量。一本好的刊物,发行量和覆盖面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决定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盐业》杂志近年来不断扩展覆盖面和发行量,从提高杂志自身质量和水平做起,因为只有杂志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同时,我们还积极宣传杂志,建立了一整套的行业内外的发行网络。

五是提高和增强杂志核心竞争力。增强杂志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保持杂志在盐行业和盐化工领域的宣传核心地位,要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国家及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行业、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还要做到有深度、有思考、有前瞻性,这就对我们的编辑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中国盐业》杂志的编辑,不断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提高了,杂志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也就是说,提高杂志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办刊水平。其次,还要保持与各企业的紧密联系,作为一本行业期刊,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只有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杂志才能有长远的发展。最后就是要有品牌效应,把杂志办出品牌,办出特色,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的管理要求。从策划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版面设计最后到印刷发行,都有统筹科学的管理要求,优化每个环节和程序,我们的杂志才能成为有特色有品质的行业期刊。

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引导服务系统 篇4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信息检索,引导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如何综合利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现最大的优化, 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 是图书馆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 读者对“人、机和书”一体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目前各高校所采用的图书馆系统, 在开发过程中, 仍然没有突破以图书为核心的理念。如何引进“资源、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图书馆系统设计理念, 实现图书馆管理以用户为中心和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将图书馆关注和管理的重点从单一的图书转移到资源、服务和管理三大要素, 开发出一套资源信息化、服务人性化和管理高效化的系统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需求分析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硬件设施, 也是教学与科研的支柱之一。目前, 很多高校都只有图书馆的借还书处的检索机可以进行图书检索, 经常出现使用检索机排队的现象。检索到书目以后也只能通过比对索书号范围, 一个个的查找书架, 直到找到所需要的书, 这大大的降低了图书馆借书的效率。另外, 图书馆中一般都配备有自习室和阅览室。用户一般倾向于去人少一些的自习室或阅览室, 而怎么找到最理想的自习室或阅览室, 则需要用户使用穷举法一间间的排除查找。普通的大学图书馆用户, 不一定同时熟悉所有大学校园内图书馆主馆和各分馆的房间布局, 当用户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图书馆, 想要迅速的找到理想的自习室或阅览室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 不加认证的图书信息查询不利于以学校为主的信息查询服务, 并且不能统计图书馆查询情况以及各类书籍受欢迎程度等图书管理数据信息。

二、系统的构想

针对这样的现状, 可以提出如下的构想:将具有认证检索功能的37台客户机按需求量大小分配到图书馆各馆舍的每层中, 为教师学生提供图书检索服务, 并且在查询前通过校园卡进行身份认证, 来确保高校学生教师优先使用权, 记录图书馆查询情况。然后在主图书馆添加1台集中式管理服务器, 将这38台机器通过与网络中心连接起来。这样的构想呈现出来的是两种模式的结合, 分别是一体机/服务器的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的B/S模式。其中, 前台用户服务子系统设计为:前台用户服务子系统部署在图书馆各分馆内HPTouch Smart 300PC一体机上, 图书馆读者能够进行图书服务指引 (如服务查询、信息查询等) 。后台系统管理子系统设计为:后台管理子系统也部署在图书馆各分馆内HPTouch Smart 300PC一体机上, 主要实现内存图书信息修改、删除、添加等功能。

在一体机/服务器构成的C/S模式中, 各一体机本地保存用户的刷卡认证信息和查询图书位置的图片信息, 体现了分布式的特点, 在客户机本地保存认证信息能使用户验证系统响应时间更短。通过认证后, 进入借还书功能模块可以通过检索书名和ISBN号, 可以查询到书目的馆藏位置图片, 图片中显著标明书目具体的位置。图书馆的藏书量非常大, 书目位置图片只能保存在分布式一体机数据库中才能保证查询书目馆藏位置功能的响应速度。另外, 自习室和阅览室人数查询功能, 也是在C/S模式中实现。由于自习室和阅览室人员流动较大, 时效性强。所以这一功能也只能做在客户机本地。但是, 本地客户机数量仍然有限, 无法同时满足全校师生查询书目和了解图书馆的要求, 这就需要引入B/S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也就是BSS模式中, 图书馆用户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信息检索系统。例如, 在校内办公区、学生寝室、或在校区外用VPN连上校园网后, 通过学号工号及密码认证后可分权限访问。登录成功以后, 当用户进入B/S模式中的借还书模块, 可以通过书名和IS-BN号码查询到书目的详细信息。另外, 还可以查询到用户借还书情况和各楼层平面布局图等。

另外, C/S模式中的图书馆服务引导系统是指以仿照平板电脑应用的方式, 全触摸式操作查询平面布局、藏书位置、阅览座位布局和自习座位等位置信息, 个人借阅信息、各阅览室当前在室人数、自习座位实时空余数等数据信息的图形化显示。进一步整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可提高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利用率, 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指引。图书服务指引主要包括对图书馆各楼层平面布局、藏书位置、阅览座位布局、自习座位平面图、个人借阅信息、各阅览室当前在室人数和自习座位实时空余数等数据信息的图形化显示。在系统中以树状结构化方式罗列图书馆各项服务以及功能区域的概要介绍, 并与平面布局图关联。

三、系统的作用

第一, 分布式的图书馆检索和引导服务系统, 通过高校网络中心机房并借助校园网的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使用。第二, 一般原有的图书检索系统不能远程检索及查平面图和大致藏书位置, 用户找书过程耗时间较长。本系统采用C/S架构和分布式数据库, 在本地图书馆部署一体机, 引导服务系统在读者输入需要找书的书名或ISBN号, 系统就会显示出那一类书和书的位置平面图位置显示。如果再点选显示书目位置就会在平面图中显示那一本书的具体位置, 这样读者能最快速度去书库找到要借阅的书。第三, 引导服务系统还有其他的引导服务功能, 如:阅览、自习、查新和咨询等, 如果选择的是去图书馆自习, 就能利用系统查询每个自习室的位置、己有人数及空位数等实时信息, 使读者不用一间间的去找空自习室和阅览室, 而是可以按照引导服务系统里的提示有针对性的享受服务。第四, 图书检索系统和引导服务系统完全集成, 把两个独立的系统整合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 在图书馆一体机上, 采用校园卡读卡和软键盘输入学工号和密码两种认证方式, 界面上仿造平板电脑应用的设计, 实行全触摸进行翻屏、缩放屏幕、选择和确定等操作, 更加方便和快捷。第五, 系统将改进原有的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方式, 可以更好的履行高校图书馆在提倡全民读书服务中的作用, 能最大限度的突破时空限制, 营造全民读书的良好环境, 使广大师生更愿意读书, 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将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

总之,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师资力量。目前, 建设主要包含两点:一是图书馆自主资源的数字化, 二是检索和引导服务系统的优化, 如何帮助用户科学的、高效的发现信息, 是数字化图书馆在新时期将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魏群义, 彭晓东.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

[2]张兴, 吕亚娟.近五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述评.图书馆学研究, 2010.

重引导强服务 建网络搭平台 篇5

石嘴山市惠农区劳动就业服务局

石嘴山市惠农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端,区域面积1254平方公里,辖3乡3镇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5万人,农村劳动力2.9万人。现有耕地面积26万亩,已有 万亩流转到中粮集团,剩余耕地 万亩,人均可耕作土地面积 亩。农村富余劳动力 人。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惠农区政府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自主创业三策并举,着力完善组织领导、宣传引导、培训提升、保障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不断扩大转移规模,提高转移质量,打造劳务品牌,举全区之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共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人,有组织转移就业 人。其中,异地输出 人、就地转移 人,自主创业 人。实现劳务总收入达 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56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1843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1%。

一、强化管理,落实责任,着力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增加全区经济总量的基础产业来抓,列入政府“一把手”工

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成立了区、乡、村三级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由就业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干部联系点制度,区就业局领导干部包抓乡镇,乡镇干部包抓村队,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网络。

二是强化目标责任。每年初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劳务转移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还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体系,分值占整个考核体系的 %,在 项重点工作中占比最大。

三是完善工作机构。在6个乡镇分别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1名专职人员,在行政村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站,实现了劳动保障社区平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的“六落实”,基本形成了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就业服务体系。

四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区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分别深入全区十个乡镇的部分农村,详细了解了农民兄弟的想法、顾虑,找准了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工作方案》、《办法》等工作措施。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统计工作,建立了劳务工作台帐。指导乡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档案卡》,对转移就业人员基本情况、培训情况、家庭情况以及转移就业情况进行登记,建立了《务工人员花名册》、《求职登记册》、《有组织劳务输出花名册》、《稳定在六个月以上人员花名册》等表册,对农村劳动力

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上报转移就业报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转移就业动向,为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媒体造势,典型引路,着力完善宣传引导机制 一是借助媒体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石嘴山市劳动就业报》、农村电教设施等资源,开设了《就业一线牵》、《情系再就业》专栏,我们还结合区情实际编印了《创业在惠农》杂志,通过乡镇、村就业服务站所及各类技能培训班向农民群众免费发放。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劳务输出政策以及自主创业先进典型,使创业就业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录制电视专题片、组织“打工能人”现身说法以及召开劳务输出动员会、表彰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动力转移典型事迹,让返家探亲的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给城乡失业人员算劳务经济账,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激励引导,激发群众的致富创业热情。

三是打造载体造势促动。通过“六进农家三下乡”、“就业巡回服务队”、“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月”等形式,采取印发资料、张贴招工广告、上门通知、现场答疑等方式,深入农村面对面地为农户讲解国家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为农民算劳务增收帐,介绍外出就业信息,送岗位进村队,把就业信息发布的阵地延伸到村组农户,不仅形成了就业致富的强大宣传攻势,也大大减少了个体转移和输出的盲目性。我们还坚持两年举办一届惠农区职业技能大赛暨创业成果展示会,以技能比赛,现场招聘、成果展示等形式,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提高素质,注重实效,着力完善培训指导机制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根据自治区、市有关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减免费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及税费减免,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区就业培训中心,整合全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资源,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检查考核,建立指标体系,引导培训机构做到规模与质量并举,培训现就业并重,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培训工作新格局。

三是明确培训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辖区工业企业用工特点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推行订单式培训,重点开办了电工、电焊工、园林绿化、家政、餐厅及宾馆服务等就业前景好的技能培训班,实现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质量型转变。

四是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白班与夜班、早晨连中午班、长班与短班相结合的灵活时间安排和培训下乡、进社区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大大满足了广大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也降低了培训成本。

五是实行分类指导,提高培训实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动态报告制度,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年龄、就业意向和培训意向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对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重点开展电工、电焊工、园林绿化、家政、餐厅、宾馆服务等专业培训;对45岁以上土地流转农民重点开展农村

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向中粮集团、奶牛养殖园区、脱水菜企业等转移就业;

六是强化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严格筛选培训学校,对师资力量不强和无责任心的教师,坚决不用;同时严格学员管理,实行跟班制,对违反纪律,达不到规定学时的学员不予发证,有效制止一些混证书、凑任务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强化后续服务,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为了使培训后学员能及时上岗,我们将培训与就业实行有机对接,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将不能及时就业的参训人员,交由人力资源市场免费推荐就业,并实行定期抽访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培训后就业率。

四、构筑网络,搭建平台,着力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就业指导。设立了就业咨询中心,根据就业者实际情况,鼓励年轻的富余劳动力在餐饮、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型企业就业。对于年龄在46-59岁的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鼓励从事种养殖业,到企业或社区从事保安、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等,鼓励兴办家政服务、病人看护、钟点工、小商品零售、月嫂、小饭桌等。

二是构筑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强化职业介绍,开发就业岗位。加大与区内、外省的联系,掌握劳务输入各类用工需求情况,主动出击,广泛联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三是完善政策配套,创造良好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加强与中粮集团、脱水菜龙头企业等的联系对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产业工人转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切实解决好农村居

民养老保障问题。同时抢抓经济转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遇,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社会保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

四是依法维权,真心关爱,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深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认真组织开展了“百家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劳动合同贯彻执行等联合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用工行为,维护劳动力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依法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妥善解决劳资矛盾纠纷,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到98%以上。同时在各乡镇开展真心关爱活动,定期走访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用工单位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思想状况、留守家属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将留守家庭编成互助组,动员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家属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受到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好评。

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力中介机构。加大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培育发展力度,通过对劳务人员创业典型和劳务经纪人成功经验的宣传,引导务工能人投身经纪人行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在劳务经济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介组织给予表彰奖励;通过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引领带动,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运作水平,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推进了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模化。

二是依托项目,推动转移。依托脱水蔬菜、枸杞、奶牛三大主导产业,发挥中粮集团、脱水菜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就业模式。

三是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论坛会上,大学生创业示范户们为在座大学生讲诉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总结创业路上的经验教训,同时与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结成对子,签订“手拉手”携手帮扶签约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生涯规划,加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荒地开发、水面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强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做大做强石嘴山工业园区,以工业产业的聚集带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就业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提高三产服务业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勇敢地走出农村,进城进厂,务工创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学会了一技之长,“走出一个人、省下一口粮、赚回一笔钱、富裕一家人、影响几代人”的观念逐渐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仅今年1-5月份,全区累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次),劳务创收累计达到

亿元。近年来,我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离自治区、市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还的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培训,提高劳动

有关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政策解读 篇6

引导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鼓励本市企业申请国家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并提供配套资金。

(二)支持《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旅游会展等支柱服务业,科技服务、设计产业、电子商务、数字出版、专业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和教育与培训、医疗保健、体育产业、家庭服务等社会服务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

(三)支持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具体支持方式,由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四)支持与本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任务密切相关的服务业项目。

(五)支持能提供信息、技术、人才、贸易、资金等服务支撑、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六)支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各类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对其核心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等前期规划论证给予资助。

(七)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对经评选认定的创新型新兴服务业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具体支持方式,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会同相关单位另行制定。

(八)经市政府批准其他需要支持的事项。

引导资金的支持,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安排使用,主要用于设备购置安装、软件开发、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系统集成、设计咨询、研发测试、资质认证、建设期利息等。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单个重点支持项目资金支持比例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或总费用的20%,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单个一般支持项目资金支持比例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或总费用的15%,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法定基准利率确定,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最高不超过2年,单个重点支持项目贴息额度不超过400万元;单个一般支持项目贴息额度不超过300万元。

《关于开展2013年度本市服务业重大示范项目申报的通知》(沪发改服务〔2013〕004号)支持领域: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沪府发〔2012〕59号)确定的服务业重点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服务业重大示范项目。

申报项目除符合《管理办法》明确的有关要求外,还需符合:1、项目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5000万元。2、项目必须对所在行业领域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并具备技术先进、模式创新等特性。3、项目已完成备案或核准程序,且已落实土地、规划、环评、资金等建设条件。4、项目必须是在建或今年上半年开工。5、每个行业主管部门最多申报2-3个项目,每个项目单位最多申报1个项目。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评审小组关于印发《2013年度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沪发改服务(2013)005号)

2013年度本市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领域为:

1、体现创新发展——信息服务领域或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服务业新兴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

2、体现转型发展——制造业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项目;

3、体现集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及为促进集聚区发展制定的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等规划类项目;

4、体现改革突破——本市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县与试点主要任务密切相关的服务业项目。

项目单位需准备的资料:

1、项目申请表、项目基本信息表;

2、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税务登记证;

3、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的批准文件(规划类项目可不提供);

4、项目建设实施地点的场地证明(自有房产证或租赁合同及出租方房产证);

5、如项目涉及土建、加层、外立面改造等,需提供规划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批复意见;

6、如项目购置设备及试验加工过程中涉及环境影响(如噪音、辐射、三废排放等)需提供环保部门的批复意见;

7、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供相关机构出具的节能评审意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见等;

8、项目单位上年度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规划类项目可不提供);

9、自筹资金出资证明(包括自有资金银行存款证明、贷款资金的银行贷款承诺书、贷款协议、贷款合同),需达到项目总投资额的60%以上;

10、申请贴息的项目须提供项目单位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或合同以及相关息单;

11、规划类项目需提供有关合同、协议和相关支付凭证;

12、涉及与其他机构合作或许可经营的须提供合作协议/批复或许可证;

13、成果或专利证书等其他相关文件。

《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12〕64号)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在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

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服务贸易扩大规模,提升能级。具体用于以下方面:

(一)鼓励本市服务贸易企业(单位)申请国家各类服务贸易发展促进资金,并按国家规定提供配套资金。

(二)重点支持《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合作协议》中明确优先发展的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根据商务部、国家中医药局等十四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商服贸发〔2012〕64号)的要求,支持中医药服务,并逐步扩大试点领域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给予绩效鼓励、认证补贴、中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补贴、开拓国际市场网络营销平台(外文网站)建设支持、聘请外国专家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单位)给予翻译费补贴。

(三)支持服务贸易境内外展会等服务贸易促进活动。

(四)支持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主要用于建立服务贸易统计平台系统等。

(五)其他需要支持的事项。

发展资金的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方式,单个申请企业(单位)当年度获得发展资金资助的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上海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12〕66号)上海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本市服务外包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本市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重点支持离岸、高端、总部型服务外包发展。具体用于以下方面:

(一)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

(二)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单位)取得国际资质认证。

(三)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单位)开拓国际市场。

(四)鼓励建立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

(五)鼓励总部型服务外包企业(单位)在上海发展。

(六)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单位)在海外设点开拓新兴市场。

(七)推进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八)上述第(一)至第(四)项、第(六)项由市级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给予支持;第(五)项由市级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和区(县)财政各承担50%。

引导服务 篇7

助老机器人是针对特殊用户的自主移动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家庭中。针对行动不便或体弱多病的老人,以辅助其生活自理为主旨,其操作简单和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助老机器人要求在室内自主避障行走,并按照要求完成一定的任务,其中包括:拥有能胜任的运动系统、可靠的导航系统、精确的感知能力和实时响应的控制系统,并具有既安全又友好地与人一起交互的能力[1]。其关键技术包括导航定位技术、功能性的机械结构技术、路径规划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本研究将介绍“服务1号”的总体设计,包括机器人本体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服务机器人的工作过程可描述为“到达目标点、对目标物进行操作”两个基本方面。在基础研究阶段,为了简化助老机器人的工作环境,笔者对障碍物进行人工标记,且障碍物大小和位置固定。在导航方面,视觉导航具有信号探测范围宽、目标信息完整等优势,在图像处理速度得到解决以后,视觉导航将是主要导航方式。

本研究采用视觉导航技术,使“服务1号”机器人能够在一定结构化环境中自动避障行走,完成简单的功能(如倒水等);并将其作为后续助老机器人研究的平台。

1 “服务1号”功能设计方案

机器人在不同环境工作,必须能安全到达目标位置,理解人类的需求[2]。在设计服务机器人的时候,本着结构简单和容易实现的宗旨,本研究对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目标物作了规定,即一定的结构化。包括:

(1) 给定全局起始点和目标点,机器人行走路面平整,路径只涉及直线或折线运动。

(2) 对简单的障碍物进行人工标记及位置、大小固定,方便机器人识别,以便避障。

(3) 操作目标物具有显著的图像特征,如颜色鲜艳,或纹理清晰,或几何特征明显。同时,目标物具有丰富的先验知识,包括CAD模型,或者通过预先训练大量样本获得的模板。便于以后设计合适的分类器,理解(即识别与定位)目标物。

(4) 围绕摄像机的外参数矩阵估计的核心问题,来解决目标物的定位问题。

(5) 目标物为普通水杯,是个已知尺寸的物体,放置在地面或是固定的高度,并且与“服务1号”胸前的摄像机高度相同。

(6) 摄像机与机器人本体具有垂直关系,简化成像变换中坐标系的转换。

移动机器人的行走分为3个部分:导航、路径规划和定位。路径规划决定了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最优路径;导航保证机器人能沿着最优路径避障行走;通过定位能在任意时刻给出室内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3]。

“服务1号”的基本工作过程为:给定起始点和目标点,利用存储的栅格地图信息实现全局的路径规划,头部的视觉传感器获取机器人前方的路面环境信息,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提取人工标记过的障碍物信息,使用双目定位获取障碍物位置信息,并在内部地图上记录障碍物的位置,根据障碍物情况进行适当的路径规划,然后由控制中心发送控制命令驱动机器人沿规划的路径行走。找到目标物后,主要由胸前的视觉传感器对三维空间中的物体进行识别和精确定位,根据机器人与目标物的距离信息控制机器人到达可抓取区域,然后根据目标物情况决定机械手动作,实现物体的抓取。

2 机器人本体设计

“服务1号”结构图如图1所示,其采用两个驱动轮,以进行差速驱动;两个万向轮用于平衡机器人本体。该机构具有结构简单、转动半径小的优点,能在室内灵活地自由移动。在到达可抓取区域后,要对目标物处理,其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设计相应的作业臂,通过控制作业臂来完成取、放、拧紧、开关等动作;如果目标物在地面上,由左手拾取并放置到平台上;如果目标物在平台上,由右手实现倒水或放置到指定位置。

2.1 机械臂部分

根据作业任务需要,“服务1号”设定了两种构型相异的机械手臂。其中,右臂采用了UΛRR+R构型,具有5个自由度,肩部关节为平动-转动万向铰链,其余关节选择转动副。具体控制时,可通过广义移动副-平行四边形机构的驱动实现整个机械手臂在Z向的平动,由于在结构上,大臂、小臂与肩关节形成平动解耦,即平面内的任意运动与垂直于该平面的移动输入无关。故而右臂可实现末端机械手在Z方向的平动解耦,用以平稳取、放、传递物体,并配合机械手在X方向的回转运动,完成诸如倒水作业的功能。该机械手臂和传统的关节型手臂相比,具有结构新颖、作业范围大、低成本、可实现Z方向平动(纯转动实现纯平动)的优点。加长的手腕部能绕竖直Z轴旋转和加长的手腕部X方向旋转,同时还使机械手具有更大的活动范围,而且机构复杂性不会明显增加。手腕前端内部安装有舵机,通过一对齿轮驱动爪片,具有结构紧凑而简单、刚度好、控制方便的特点。另外,机械手臂的主体部分均由铝型材或轻质铝板组成,重量轻便;各关节连接可靠,拆卸方便;电机和传感器连接线内置于机械臂体内,传动关系简单明了。其结构如图2所示。

“服务1号”的左臂手臂基于传统机械手臂的构型特点,具有3个自由度,肩部和肘部关节可围绕X轴旋转,腕部关节绕Z轴旋转(开合控制),如图3所示。左臂在实际作业中,主要配合右臂协调完成取、放、传递物体的作用。另外,通过控制程序可使前臂垂直于地面,实现从地面或设定高度的平台上抓起水杯,配合右臂完成倒水作业。

2.2 视觉架构

“服务1号”采用3个摄像头:第1个安装在顶部,用于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创建环境地图,实现视觉导航;第2个安装在机器人胸前,和目标物的高度基本相同,以方便识别和对目标物定位;另一个用于左手抓取的实现。为使左臂能抓起地面杯子,其采用眼在手上方式的结构,摄像机与手臂前臂固定,并始终垂直地面,这样可以在无需标定的情况下实现基于图像的视觉控制。

在右臂端水杯的单目视觉处理中,该机构采取水平平视,其优点是视觉架构刚度高,标定简单,但需配之水平方向的深度信息。由于水杯是个已知尺寸的物体,可以使用单目进行定位。

视觉助老机器人“服务1号”实物如图4所示,整体高约80 cm,底盘用有机玻璃做成,直径55 cm,左手臂长约35 cm,右手臂长约54 cm,机身本体和手臂采用铝合金加工而成,总体重量约20 kg。

3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器是“服务1号”的大脑,本研究采用的是以ARM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它负责机器人路径规划、运动学计算、轨迹规划、与DSP图像处理模块通信,并向伺服驱动单元发布控制命令。

3.1 视觉硬件模块系统

视觉模块负责图像的采集,是“服务1号”的视觉输入部件,并进行视觉图像的处理。针对视频信号数据量大和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服务1号”视觉部分采用SEED-VPM642模板以实现视频信号的输入,完成视频信号的采集。SEED-VPM642是一款专为各种视频应用而开发的PCI插卡的独立模板,其上主要包含:专用于数字媒体应用的高性能32位定点DSPTMSDM642,其工作主频高达720 MHz,处理性能达5 760 MIPS,外扩4 M×64位SDSRAM,外扩4 M×8位Flash,具有4路PAL/NTSC标准模拟视频输入,1路PAL/NTSC标准模拟视频输出。本研究利用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将摄像机采集到的空间背景图像进行预处理,接着对图像进行域值分割,区域提取和目标识别,以得到空间物体的几何信息(如边界信息、质心信息等)和坐标结构。

3.2 控制系统

“服务1号”视觉处理模块的结果,通过模拟HPI口控制信号经16位HPI口传送给ARM,ARM根据目标信息进行运动学计算、轨迹规划,并向电机发送伺服控制命令,包括调速和正/反转。驱动模块包括移动驱动和机械手爪、关节驱动。“服务1号”选用了以ARM7TDMI为内核的32位低功耗、高性能嵌入式微处理器S3C44B0X作为嵌入式控制主板的控制核心。

基于S3C44B0X的片上功能,其主控制板设计有如下子模块:电源及电源管理模块、复位模块、存储器模块、JTAG调试模块、模拟及数字传感器输入口、执行器件接口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通讯模块等。整个系统框图如图5所示。

3.3 机器人系统软件设计

机器人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图像处理部分、路径规划部分、轨迹规划部分和控制驱动部分。图像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图像识别和定位。对图像的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灰度阈值分割或区域增长,以得到具有不同标签的候选目标区,然后通过一定的几何约束或者模板匹配,确定惟一的目标区,实现简单的目标识别功能,并根据提取的目标轮廓进行图像坐标上的粗定位。

由于水杯是个已知尺寸的物体,可以使用一个摄像机依据已知尺寸进行目标定位[4]。根据已知目标尺寸,以及由摄像机标定得到的内参数,可以求得目标在摄像机坐标系上的深度坐标,结合之前的图像粗定位结果,再依据迭代式的目标物CAD投影与图像轮廓必须吻合的机理[5,6],求取目标物空间姿态,达到实际空间定位的目的(本研究的目标物基本上是水平地放在某平台上,所以目标物相对摄像机的位置以及姿态估计简单可行)。接着标定摄像机相对机器人本体的位置姿态参数。如此可串连目标物相对摄像机的位置姿态和摄像机相对机器人本体的位置姿态以得到目标物相对机器人本体的位置姿态。本研究在规定了机械手抓取目标物的方式后,可简单地获得机械手相对目标物的位置姿态。以上的位置姿态最终可确定机械手相对本体所需的姿态,依此,通过轨迹规划、逆运动学求解以及基于位置姿态误差最小的视觉伺服算法,可控制机械手对目标物进行操作[7]。

助老机器人工作在室内结构化的环境中,为简化工作环境,对障碍物进行了人工标记,而且障碍物的大小和位置不发生变化,故本研究采用栅格地图来进行路径规划。机器人沿着规划的路径行走,当视觉传感器探测到前方有人工标记的障碍物时,头部和胸部的摄像机构成双目视觉,用以对障碍物进行定位,并在地图中标记障碍物的位置,重新规划路径。

软件流程图如图6所示。

4 实验研究

服务机器人运动实验场景为长4 m,宽3 m的实验室平坦的地面,控制机器人以0.25 m/s的速度按直线行走,并在两处放置障碍物。经过10次实验,每次改变障碍物的位置,服务机器人均能成功绕过障碍物。如图7、图8所示。

5 结束语

本研究设计的机器人“服务1号”具有结构新颖、作业范围大、控制方便、可实现Z方向平动(纯转动实现纯平动)的优点。开发的基于ARM7和DSP双处理器的嵌入式控制系统,将机器视觉应用于机器人控制系统中,提高了机器人的可靠性和智能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能在室内结构化环境中避障行走,为后续的视觉伺服机器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辅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采用视觉导航方式,完成了基于ARM7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双处理器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开发了一种在室内一定的结构化环境中可实现“到达并抓取”功能的助老机器人-“服务1号”。该机器人结构新颖,采用轮式移动方式,具有两种构型相异的多自由度机械手臂,实现了在一定结构化环境中避障行走、双臂协调作业,完成了“到达并抓取”的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视觉伺服算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助老机器人,视觉,ARM,双臂作业,数字信号处理器

参考文献

[1]ANDERSSON M,OREBACK A,LINDSTROM M,et al.An Intelligent Service Robot[M]//Sensor based IntelligentRobots,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1999:287-310.

[2]IWASHITA S,MURASS Y.Developing a Service Robot[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echatronics&Automation.Niagara Falls:[s.n.],2005:1507-1512.

[3]HOPPENOTP,COLLE E.Mobile robot command by man-machine co-operation-application to disabled and elderlypeople assistance[J].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Systems,2002,34(3):235-252.

[4]ZHANG Z.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0,22(11):1330-1334.

[5]DRUMMOND T,CIPOLLA R.Real-time visual tracking ofcomplex structur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2,24(7):932-946.

[6]LEPETITV,FUAP.Monocular model-based 3D tracking ofrigid objects:a survey[J].Computer Graphics and Vi-sion,2005,1(1):1-89.

引导服务 篇8

1. 工具书的重要性。

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 工具书的使用非常广泛。熟练地使用工具书,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学校的书籍配备以学生需求为主, 兼顾教师。学生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 遇到了难字难词、不懂的成语典故, 就得查字典、词典;教师写文章, 必须广泛地收集材料, 常常借助于各种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对于师生来说, 工具书是自学和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师益友。

2. 如何利用工具书。

汉语里的字和词本来是有区别的, 可是在一般的字典和词典里并没有做严格的区分。所以, 汉字字典和词典有区别, 又有共同的地方, 常常可以通用。查找常用字, 可以利用《新华字典》、《同音字典》;查找一般词汇, 可以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查找普通综合词汇, 可以利用《辞海》、《辞源》等。

师生在阅读古代文献、历史著作时, 经常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 在一般情况下, 查阅《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就可以解决。

查找成语、典故、方言、俗语这些专门词语, 在一般的综合词典中如查不到时, 必须借助于专门词典, 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方言》、《诗词曲语汇释》。

师生们平时读书、看报, 常常会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及各门自然科学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性问题, 查阅普通字典便可;而比较专业一些的问题, 则要查阅专科性词典, 如《简明哲学词典》、《政治经济学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查找外文词汇, 一般查找《英汉小词典》、《新英汉词典》、《汉英词典》等。

教师写文章, 常常借助于索引, 索引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迅速检索到书刊资料, 分为书籍的索引、报刊资料的索引和其他资料的索引。

以上是我们学校的师生常用的工具书。我们要引导师生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 熟练掌握工具书, 培养师生收集、整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二、提高馆员业务技能和素质, 提供优质服务

1.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以求全面发展。

图书馆是一个多学科的信息源。身处当今信息时代, 图书馆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 精通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馆内重点藏书和一般藏书的情况, 了解丛书、多卷书、多版书及收藏情况, 掌握各种检索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学习和研究素质教育理论, 掌握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 博览群书, 兴趣广泛。

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需求, 这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存在, 依靠的是图书馆员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因此, 无论从哪方面看, 读者、馆员始终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支点。图书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 馆员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塑造自我。

当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网络服务将成为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的显著特征。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攀登思想高峰, 而且要攀登科学高峰。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在加强思想锻炼, 树立正确职业理念的同时, 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刻苦钻研专业技术, 不断更新现有知识, 逐步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拓宽知识面, 提升专业素养, 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

图书馆员应珍惜时间, 通过参加正规培训、在职轮训、自学自训等形式, 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做到爱岗敬业、业务拔尖。图书馆员在不断提高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主动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图书馆员更要以自己为人师表、管理育人的意识和水平, 以自己的爱心焕发学生成才的热情, 让读者满怀希望而来, 载着满意归去。这样, 图书馆员自身的素质、形象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证明, 正是由于图书馆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 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的队伍, 才让图书馆更靠近了学生, 才使图书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 图书馆员应积极、主动配合学校, 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和服务性较强的工作, 需要图书馆员在平凡的工作中提高认识, 热爱图书馆事业, 热爱读者, 热爱本职工作, 具有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说:“服务, 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图书馆事业首先是一种服务性事业, 从其创立时起, 始终是这样。”众所周知, 图书馆工作平凡而琐碎, 大量的细节构成了服务的主体。对于中学图书馆员来说, 更是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树立“读者第一, 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配合学校教育, 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工作, 为培养、选拔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中学图书馆应在现有条件下对现行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等应积极探索研究, 改革创新。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开展宣传、指导工作。如利用活动小黑板定期介绍新书专刊, 并把小黑板置于图书馆进门大厅显眼处, 使出入图书馆的学生能及时了解图书馆近日购置了哪些新书。同时, 还应在阅览室摆放新书专架, 展示新到的图书杂志。

(2) 改进借阅方式, 对学生实行开架式借阅。这种做法可直接展示馆藏图书, 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图书资料, 增加对图书的选择机会。还可通过外借、阅览、复制、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服务活动。

(3) 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还可以利用图画、摄影、录像、录音等各种宣传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 使学生在课外学习中, 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个性、特长和爱好, 增强对新知识、新事务的接受能力和研究能力, 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4) 图书馆员还应加强与各学科教研组的联系, 熟悉各科教学大纲及课程进度, 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阅读需要和阅读特点, 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学科必读的教学参考书, 给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奉献。这样既提高了个人素质, 又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服务, 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 克服困难, 安心学习, 立志成才。

引导服务 篇9

关键词:林科类专业,林业行业,就业问题,对策

面对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 “扩招”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后, 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而言, 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变得更为瞩目。然而, 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向较为突出。众所周知, 由于林业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 林业领域往往存在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 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优秀人才的现象, 常常出现大部分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 如何更好地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 帮助这些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出力, 促进我国整个林业、生态行业的有序发展, 就变得极其拥有现实意义。

一、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 就业区域较为集中

从七所林科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看, 国内高校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都较为集中, 基本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进行就业, 尤其是A校和G校的毕业生, 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分别达到了78%及91% 。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些高校所在地大多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中A校和G校更是处于经济在全国都较为领先的长三角地区。由此可见,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很显然, 毕业生就业区域的过于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流向时的不理性, 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性, 从而造成大部分林科类毕业生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岗位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 升学出国比例较高

2006 ~ 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结果表明: 林科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流向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基本一致, 依次是各类企业、升学出国、事业机关单位, 这表明非公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近年来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率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甚至部分高校在2009年起, 升学出国已成为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流向。究其原因, 这与这些学校的学科优势、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以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 较高的林科类专业升学出国率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目前, 我国的林业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林业生产一线人才极为匮乏和流失严重。一般而言, 较高学历的人才由于对自身的未来期望较高, 在选择就业时一般持有非机关事业单位不去的想法, 因而, 常常出现有业不就、难下基层、即使下去也待不住的常态, 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佐证。

3. 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

一般, 社会上普遍认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这一行业从业人员的质量”这一观点。因此, 文章在分析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过程中, 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此次研究中, 我们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这一概念定义为拥有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有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与有全职工作 ( 包括与专业有关及无关) 的大学毕业生数之比, 并将理想值赋为100%。七所林科类高校2006 ~2010年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整体偏低, 并显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除部分年份突破60%外, 其它各年度均维持在50%左右, 甚至G校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只有43% 。

由此可见, 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往往在进入职场的初期便与林业行业无缘, 期望这部分早已流失的林科类专业人才能在后期职业发展中再走回林业行业的想法只能是无稽之谈。

二、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1. 林业行业工作的艰苦性

毋庸置疑, 林业一直是我国最为艰苦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的主要林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较不发达、气候较为恶劣、基础设施较不完备的地区, 而林业产业又大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 需要以林区资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 我国的大部分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就都位于交通不甚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经济环境较差的林区附近。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及的, 区域经济、环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因此, 林业行业在地理及环境这些因素上就很难很好地帮助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个人事业理想, 甚至是导致这些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生活福利都得不到保障, 从而无法获得吸引人才的优势, 更不要奢望能在后续的发展中切实地留住人才。由此, 我们不难断定林业行业所处的艰苦生活环境是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关键要素之一。

2. 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

导致林业产业就业比例低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求职功利性太重。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显示, 薪酬待遇是否丰厚、单位所在地是否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位类别是否属于机关事业类等正成为当代林科类专业毕业生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

很明显, 这一标准带上了极高的求职功利性标签, 但却也很好地表现出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对能在大城市有一份薪酬待遇较好、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工作渴望。然而, 众所周知, 林业产业具备如此优异条件的单位是很少的, 很难满足大部分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这种现实需求。而相反, 薪酬待遇一般、所处地理位置较偏的单位却常常是无人问津。为此, 帮助毕业生合理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为提高毕业生前往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就业的成功率而形成建议对策就变得极为重要。

3. 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的约束

在2006 ~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情况中 ( 见表2) , 我们除了发现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比例较高外, 还不难发现这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 我们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 还是由于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过强。过强的功利性择业观使得众多毕业生只选择进入好的机关事业单位, 导致这些岗位的竞争过渡, 自然影响了进入这些单位部门的成功率;第二, 林业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很大程度上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成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进行了制约。“凡进必考”的设置往往使林业人才产生抵制情绪, 并且这样的设计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及运气成分, 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林业行业, 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引导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

1. 优化生源结构, 给予鼓励政策引导, 提高工作与专业对口率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造成毕业生在毕业后将自身母校所在地作为首选就业区域的原因主要在于, 招生时林科类高校就忽视了生源地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 家乡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仅次于母校所在地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在目前招生时, 很多林科类高校却忽视了这一要素。我们以坐落于华东地区的A校为例, 该校所处的省份并非我国的林业大省, 但在每年招生时, 该校在本省与外省的林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却一般为2:1。由于非林业大省的缘故, 该省的林科类企事业单位多为机关事业单位, 自然每年所需的这方面人才数量就比较少, 竞争激烈度本就比较高。而受到生源地和母校所在地的影响, 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倾向于选择在本省就业, 意味着就业的竞争强度更大, 多数学生只能选择从事与自身专业并不相关的职业。

因此, 若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最好的方法是在招生时就仔细考虑林科类专业的生源问题, 很好地优化林科类专业的生源结构, 将林科类专业的招生指标合理地投放到我国的那些林业大省中区, 如广西、贵州、云南、福建等;此外, 国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当赋予这部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化被动为主动, 给予来自林业大省并报考林科类专业的考生加分奖励政策, 并在入学时提供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奖、助学金机会, 帮助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

2. 加强思想引导, 激励林科类专业学生爱林献林

无可非议, 发展好我国林业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林业行业专业口径窄、条件艰苦的原因, 可选择的就业单位多为基层林场、林业站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 所以往往造成多数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体验过环境后, 就产生了要远离林业行业的抵触心理。因此, 若想很好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引导, 要在入学初就让学生们做好扎根林业基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 并采用引入鲜活案例、塑造典型形象等手段, 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帮助林科类专业的学生将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社会理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林科类专业学生投林、爱林、献林的热情。

3. 加强就业教育, 帮助林科类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是一片重灾区, 虽然受到扩招和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但与学生自身的非理性的求职择业观也是息息相关的。随着2013届本科生的毕业, 我国正式迎来了首个“90后”毕业潮。而“90后”大学生因多为独生子的缘故, 从小就受到家人百般的呵护, 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 所以更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为物质和功利, 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更高, 以致对真正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艰苦行业不屑一顾。

因此, 帮助这些“90后”学生, 尤其是位于“就业重灾区”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就变得极为必要。我们建议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加强对这些林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一是合理地利用社团文化, 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 采用身边人讲故事的形式, 将学校近年来的优秀基层就业典型编写成案例, 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能摆正心态、合理定位, 营造出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 二是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和心理咨询师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治愈心病, 要让这些学生看到长久、看到未来, 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受益于基层”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引入竞争危机意识教学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 帮助他们从进入大学起就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实现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雪, 张福新, 郭岩.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与思考[J].林区教学, 2012, (8) .

[2]杜大鹏.浅谈当代林科大学生就业问题[J].林区教学, 2011, (3) .

[3]褚必海, 孙学江.关于高校林科类专业招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 2012, (12) .

引导服务 篇10

一、我国传媒业发展状况及其对青年成长的影响

人们公认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兴媒体——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3]。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媒业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1979年以前全国报纸总数约为250家,2012年底全国报纸总数超过2000家;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电视频道,如今全国已有超过2300个电视频道,2013年全年播出718.82万小时的电视节目,全国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1%和98.20%[4]。自本世纪初,网络媒体开始崛起,成为传媒业的革命性事件。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2.3亿,在总体网民中占比45.1%;另一方面3G、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无线应用的多样化极大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加,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5]。《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蓝皮书)认为,新媒体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交功能进一步强化。二是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功能提升明显。三是新媒体的商务应用发展迅猛。四是新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稳定拓展[6]。

当前,信息传播手段凸显多样化、迅速化和全球化三大特征,电视、广播、报纸、电脑、多媒体、光纤通讯、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传媒工具高度发达,现代传媒培育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了。正如媒体专家指出:今天的青年在接受、收集、交流信息的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传媒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许多信息交流的平台,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年来,由青年个体根据休闲、娱乐、交友、体育、旅游、车迷等多种兴趣,通过互联网络交流成立了许多的青年社会民间组织;还有许多青年通过网络博客、社区论坛、BBS等途径号召组成环保、慈善、维权、公益事业、义务贡献等活动组织,此外还有许多自发组织社团、新型协会不断涌现。

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接触和使用现代传媒比较频繁、稳定的群体,笔者以福州大学学生为对象,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相关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采取系统抽样的调查方式,随机选取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进行匿名、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2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受访者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本科阶段的学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以下特点:

(1) 从选择传媒的角度来看(如图1所示),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两种以上的传媒获取新闻和信息,其中互联网以75%的比例高居榜首,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传媒,选择电视传媒的人数占12%,选择手机传媒的人数占8%,选择报刊杂志的人数占5%。

(2) 从接触传媒的动机来看,19%是为了娱乐,40%是为获得资讯,32%是为了学习,为打发时间或仅仅出于习惯接触的人数占9%(如图2所示)。

从利用传媒的频率时间来看,平均每天3小时以上接触传媒的占40%,平均每天1~3小时的占33%,平均每天0. 5~1小时的占21%, 平均每天0.5小时以下并有接触的占6%,基本不使用媒体的为0%(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在接触传媒过程中呈现出主动、积极的状态,媒体的使用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青睐现代媒体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原因在于现代媒体独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青年成长的特点(好奇心强、富有探险精神、接受新事物快,等等)。而现代媒体对于青年的成长是把双刃剑,具体体现在:现代媒体传播中的信息既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提供青年广阔的交流学习空间;同时也存在很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社会价值取向偏失、网络成瘾、不良道德观念滋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对青年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共青团工作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挑战和优势

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等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年接受信息的方式。这一发展过程中,现代传媒传播的良莠不齐也给共青团运用现代传媒引导青年成长带来很大挑战。

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既为青年获取信息提供先进技术,又给青年提供极大自由空间,使青年既成为信息的获取者,又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冲破时间空间、文化层次、年龄地位、社会角色等传统信息传播的限制。现代传媒下的信息非常丰富生动,获取非常便捷,交流也是全方位的,但对信息的筛选赶不上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呼啸而来,日益扩大对青年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影响的广度与深度[7]。比如,网络青年自发组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值得共青团高度关注。许多通过现代传媒交流平台形成的大量自发组织,或凭着兴趣、热情,或寻求经济甚至政治目的,各自为阵、良莠不齐地开展活动。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不得不承认,共青团并未能有效介入到这些重要的青年活动之中,这也正是共青团组织完全履行职能作用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同时,虽然互联网上呈现出社会思潮汹涌奔流的局面,但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这里面还有着长期不变的主线,那就是爱国行动和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这无疑与共青团组织的职能作用产生天然的共鸣,成为了共青团组织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最大优势。从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撞机事件,到2008年藏独暴乱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干扰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从1998年抗洪救灾、2002年抗击非典到5.12汶川大地震、8.8台湾风灾……无数的青年通过网络迅速自发组织起来,以强大的爱国心、凝聚力形成了声势浩大、感人肺腑的青年爱国行动。

另外,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优势是独一无二的。纵览反对藏独、疆独、自发护卫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新时期的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互联网对新一代青年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网络青年自发组织社团普遍对社会上免费提供的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体资源和其他资源抱欢迎态度,而在这些方面共青团的各种资源优势则是压倒性的[8]。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抓住现代媒体带来的机会,更好地引导服务青年成长。

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共青团组织引导青年成长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有着极大的优势。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说的那样,挑战与优势并存。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共青团的职能、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化挑战为机遇,切实地引导服务青年成长。

三、科学运用现代传媒切实引导服务青年成长

开放包容的现代传媒为青年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是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阵地。要想占领并运用好这个阵地,就必须对现代传媒及其市场规则有深刻的认识,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特点,贴近青年的现实生活和关注点,更大程度地吸引和凝集青年,提升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一)遵循市场规则,坚持受众本位,增强共青团传媒的亲和力

随着现代传媒平台的极大丰富,传媒产业已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传媒受众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和选择余地空前增大,人们用更加挑剔的眼光选择、评判媒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共青团在运用传媒开展工作时应该更新观念,放低姿态,坚持以受众即广大青年的主体意识为本位。坚持受众本位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把“以青年为本”从政治口号转变成经营理念,关注青年的媒介话语诉求,吸收“草根文化”的活力,减少说教,重在引导,淡化广大受众对共青团组织的“官方印象”,把共青团传媒阵地打造成真正的群众性平台。

(二)发挥资源优势,开放提供平台,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吸引力

共青团具有强大的组织网络与软硬件实力,更与广大社会媒体有着长期的良好合作,这无疑是共青团开展传媒建设的巨大资源优势。而许多青年个体和青年民间自发组织正缺乏这样的资源,并普遍对社会上免费提供的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体资源和其他人力资源抱欢迎态度。而在诉求层面,绝大部分青年个体或青年民间自发组织与共青团组织是有共鸣的。因此,共青团组如果能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设开放、灵活、辅以适当准入机制的传媒平台,为有正面诉求的广大青年和青年自发组织提供传媒空间,并为其联络、宣传、组织给予智力支持,那么在加强对青年个体或青年自发组织的联系、帮助和引导的同时,也为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提供丰富的传媒产品,吸引广大青年利用共青团传媒表达诉求、伸张权利。

(三)加大公益投入,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公信力

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各种利益趋势的传媒计策百出以拉拢受众。在同一时空的传媒服务不断增加而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媒介品牌管理无疑成为传媒在赢取受众的“零和”游戏中所必须采取的战略[9]。对于传媒而言,品牌建构的核心就是传媒公信力的建立,媒体如果降低了公信力,势必最终失去受众的信任,共青团传媒也不例外。共青团工作要发挥引导、组织和动员青年的功能,关键是要开发、推出和巩固一系列青年自觉热情参与的活动。如前所述,爱国行动和社会公益是吸引青年的两大主要内容。共青团可扩大寻求健康形象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规避成本包袱,实现加大对公益广告和青年关注并热情参与的公益活动的经济投入,为青年的爱国行动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提供舆论支持,打造服务青年成长的传媒品牌,提高共青团传媒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并积极创设传播议题,让青年切身感受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值得肯定和仿效的主流内容,在实现共青团传媒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

(四)敏锐把握形势,主动介入焦点,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号召力

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有所增加,例如自发护卫境外奥运火炬传递、自发投身抗震救灾、“俯卧撑”事件、“躲猫猫”事件、“欺实马”事件,等等。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积极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通过传媒系统事先主动介入、广泛沟通,耐心疏导青年的积愤情绪,帮助青年人群的诉求准确表达的同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力求将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效防止青年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凸显共青团组织对这些热血青年的有效引导,极大地增强共青团传媒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并增进共青团传媒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五)关心弱势群体,注重维权监督,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凝聚力

关心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以及正当权利受侵犯或无法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主动深入弱势群体最底层去聆听他们的声音[10]。共青团传媒要充当好弱势群体特别是青年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主张人这一角色,在社会转型期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青年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抓住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提供就业培训、信息服务、舆论支持等方式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注重维护弱势群体,特别是青年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既要关注个案,也要关注普遍性的权益问题,既要积极反映普遍性的利益诉求,也要努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强化社会救助网络和维权监督网络,增强共青团传媒的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共青团传媒引导、服务青年成长的作用。

小学生阅读心理引导与图书馆服务 篇11

一、 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教育辅助职能的实践者,一个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掌握丰富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接近这一目标,我们注意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自学,一方面阅读各类文化艺术类图书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注重阅读各类有关图书管理之类的书籍和刊物,使自己能更好地胜任图书管理工作。同时注意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 发展小图书管理员。我们在各班的图书管理员中,选拔工作能力强、喜爱图书、热心做服务工作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图书管理知识和技能,聘请他们为图书馆的“小小管理员”,他们成了我们与广大学生联系的桥梁。

作为学校的一个服务性部门,我们要求每个馆员都牢记“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做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 丰富的藏书是吸引学生的必要条件

藏书是构成图书馆的基本要素之一,藏书体系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只有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才能践行图书馆的教学辅助职能。

1. 学生类图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图书馆必须提供尽可能齐全的各类图书供学生选择,使其能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喜爱看的书肯定也因人而异。我校有近三千名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使我们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既要考虑到书籍的知识涵盖量,又要考虑到书籍的数量种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定期购置学生喜闻乐见、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图书充实书库,确保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辅助类图书、各类工具书的补充;另一方面也购进大量的知识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图书。

2. 教师类图书。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和组织者,他们所需要的图书与学生是有区别的。首先,图书馆要配备完整的各年级各科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师用书,各类型工具书等,这些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服务的。其次,还要配备各类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专业著作等,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科学的支撑。

三、 场地的延伸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多样选择

借阅室是图书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的核心,对于图书馆职能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全部,图书馆外围场地的作用同样很重要。

首先是阅览室。阅览室是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阅览室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好去处。

其次是班级图书角。在教室设立图书角是对图书馆的有力补充。图书角由班级自行管理,便于学生平时借阅。小学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对于一至三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自行借阅书籍、自行挑选是具有一定盲目性的。而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就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在这个“小小图书馆”里为学生挑选适合每个个体的书籍,使学生从中获得收益。

最后,还可以建议家长建立“家庭小书柜”,让家长为子女挑选图书,让孩子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四、 丰富的读者服务形式,是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学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借阅图书、开设阅读课、举办各种读书活动等。

1. 图书借阅,这是为读者服务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形式,即学生自主选择图书、自主阅读,这种形式符合学生个性差异,但是,也因其主动性强,而直接导致学生在图书选择过程中的局限性。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在借阅时通常不能很好地为自己挑选于己有利的书籍。为此,我们图书馆和学校教导处及各班主任密切配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个年级的读书目录供学生参照和选择,以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

2. 开设阅读课,这是利用自身资源体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开设阅读课,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挑选出符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图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激活、支持和维持学习事件的内部过程。为此,我校专门为图书馆开辟了一个楼层作为阅览室。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喜好,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布置不同风格的阅览室,使学生在进入楼区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为学生的阅读行为预设良好的心理期待。我们还与班主任配合,在阅览室安排了多种类型的图书,争取满足不同学生的爱好,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意识到“书籍也是一所学校”,可以使他们学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让他们学会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保持安静、爱护书籍的习惯。

3. 举办读书节,开办文学社等一系列活动,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延伸。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与学校教导处密切配合,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并开展古诗诵读比赛、情景剧表演、征文活动、“书香家庭”评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还和学校少先队一起,以“文学巨匠巴金和钱桥小学十个追求理想的孩子的故事”为契机,成立了“巴金文学社”,并创办了《小草》期刊,用巴金先生的精神来鼓舞学生多读书,好好学习,为理想而奋斗!

引导服务 篇12

这一事件发生后, 温州日报立即组织记者进行现场还原、 当事人采访等多方位报道, 并连续刊发评论, 持续发声, 通过党报的公信力引导热点, 使网民和社会公众了解真相, 迅速扭转舆论导向, 在传播中牢牢把握话语权。此后, 以这一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 温州日报与多家单位携手, 顺势推出 “让微笑为我代言”系列社会活动, 将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活动融入报道中, 增强了报道效果。

笔者作为该组系列报道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和报道记者, 现将报道思路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突发事件报道抢占第一落点

媒体要主动发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应该如何面对?作为媒体, 又该怎样引导社会舆论?笔者认为, 突发事件报道, 首先要抢占第一落点。从报道内容来说, 报道事件的真实情况,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报道事件发生的原因, 消除人们的疑虑;报道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稳定社会人心;报道善后处理的最新进展, 使突发事件报道有始有终。

“火锅店服务员热水伤人”事件发生后, 温州日报在第一时间派出多名记者, 采访现场目击者、出警民警、伤者家属, 了解冲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8月26日, 记者又独家对话嫌疑人朱某, 完整还原事件经过, 并用大篇幅组合予以报道, 第一时间发布事实, 努力以正面声音引导热点话题, 及时澄清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充斥的一些谣言和偏激言论, 起到了以正视听的效果。

此后, 温州日报一直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及时刊登后续进展。

二、“敢说会说”旗帜鲜明亮明观点

媒体要亮明观点。对于热点引导, 除了“敢说”还要“会说”, “敢说”就是敢于亮明观点、敢于提出判断;“会说”就是选择好时机, 用公众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公众, 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消除社会公众的困惑, 压缩错误观点形成的空间。

在“火锅店服务员热水伤人”事件的报道中, 温州日报在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观点:用打破法律、道德底线的暴力方式去严重伤害别人身体的行为, 应该毫不含糊地受到社会的共同谴责。针对扒受害者个人资料并进行传播、盲目同情嫌疑人、幸灾乐祸等不理性的声音, 温州日报连续刊登《是非底线不是“戏”》《暴力必须谴责》《且慢同情》《别让戾气在心底潜伏》等多篇评论、分析文章, 通过记者手记、专家观点、公众讨论等多种形式, 批驳错误观点,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上述文章不仅通过报纸刊发, 还通过温州日报瓯网、温州新闻App、 微博和两个微信公众号、党报阅报屏等六大网络媒体同步进行融合报道, 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媒体的阅读便捷性和传播迅速性优势, 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产生了“1+1>2”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 从8月26日至9月26日, 温州日报旗下各大媒体关于“火锅店服务员热汤伤人”的系列报道总有效阅读量 (点击数) 达300万。

不仅如此, 作为唯一深入采访事件双方核心当事人的媒体记者, 还利用国内外传统媒体对笔者进行采访之机, 多渠道发声, 强化舆论引导效果。事件发生之后, 笔者相继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凤凰网等媒体的采访, 参与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电视专题讨论, 广发声音, 把理性的声音通过更广泛的媒介平台传播出去。

三、善于将社会活动融入报道

媒体要勇于“出手”。一盆火锅热汤, 造成受害人和嫌疑人 (未成年) 两败俱伤的同时, 让企业陷入面临高额赔偿的局面, 也引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心理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 乃至一部分社会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这一事件发生后, 越来越受到关注, 亟待社会组织进行疏导干预。单靠新闻报道, 靠舆论引导, 难免“动口不动手”, 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 热点引导更需要媒体主动“动手”, 将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活动融入报道中, 增强报道效果。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调动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温州日报与多家服务窗口单位携手, 推出“让微笑为我代言”的活动, 让更多人学会用微笑为自己代言。

“让微笑为我代言”系列活动由心理志愿疏导、微笑走进你我、快闪传递微笑、公益视频传播、为温州鼓掌等五部分内容组成。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走进餐饮、交通、公安、旅游等服务窗口单位, 针对年轻的服务人员, 开展心理疏导行动, 帮助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

系列活动还在公众服务场所开展微笑行动, 通过给服务人员佩戴微笑胸徽, 在餐厅的餐桌、窗口、柜台上放置“微笑你我”的桌牌, 让微笑走进你我。在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 还组织了“快闪传递微笑”活动, 让街头陌生人都成为“让微笑为我代言”活动的参与者, 最大限度传递微笑与友爱。最后, 活动还拍摄一部微笑公益视频, 邀请广大群众参与, 将微笑的力量带到千家万户。

作为系列活动的压轴, “为温州鼓掌”则进一步进行了延伸, 通过线上精神传播和线下公益活动, 传播正能量, 宣传温州精神。活动通过“公益两小时”线上转发, 设立“公益基金”, 最终公益基金共募集善款10万元, 1000人世纪广场线下为温州鼓掌等活动, 传播正能量。上述活动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 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宣传, 扩大活动影响范围。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 曾在一次讲座中说:“媒体的责任在于:社会哭的时候, 不让它更悲哀;社会笑的时候, 不让它更疯狂。”对“火锅店服务员热水伤人”突发事件热点引导的融合报道 (包括系列活动) , 在三个舆论场均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较好地体现了媒体的责任。

(该组系列报道目前在参评浙江新闻奖媒体融合报道奖, 其中《是非底线不是“戏”》已获2015年度浙江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何南观.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J].中国地市报人, 2011 (1) :62-64.

[2]倪琦珺.微博时代如何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J].新闻实践, 2012 (2) :27-29.

[3]胡敏.在报网融合环境下报纸如何引导舆论[J].新闻世界, 2012 (6) :122-123.

【引导服务】推荐阅读:

服务业引导资金09-07

产业引导07-21

引导实施05-09

引导途径05-18

激光引导05-21

评价引导05-26

规划引导05-28

引导模式06-06

理解引导06-09

引导06-10

上一篇:土地财产权益下一篇:感染性主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