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及输尿管

2025-01-24

肾及输尿管(通用4篇)

肾及输尿管 篇1

肾及输尿管结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单纯用西医的方法治疗效果欠佳。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肾及输尿管结石患者76例, 男43例, 女33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或一侧腹痛, 呈绞痛或酸胀痛, 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经B超检查确诊, 结石最大直径≤1 cm, 伴有程度不同的积水, 排除肾及输尿管先天性畸形、肿瘤、狭窄、息肉、肾结核等。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肾绞痛给予阿托品0.5 mg或度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 以解痉止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扩张微循环, 增加肾血流量, 补充水及电解质。结石﹥1 cm者给予体外碎石, 结石≤1 cm者直接给予排石疗法。疼痛消除后口服中药排石汤, 组方:金钱草30 g, 海金沙30 g (包煎) , 鸡内金15 g , 石苇15 g , 冬葵子15 g, 车前仁20 g , 瞿麦15 g , 扁蓄15 g , 牛膝15 g, 王不留行15 g, 甘草6 g, 气虚者加人参15 g , 黄芪30 g;大便结燥者加大黄6 g (后下) , 枳实12 g;结石难排者加穿山甲10 g, 桃仁12 g;血尿者加小蓟15 g, 白茅根15 g;疼痛甚者加白芍30 g, 延胡索12 g。每日1剂, 水煎3次, 每次煎200 ml, 3次药液混匀, 早中晚3次口服。15 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无变化者视为无效。治疗期间多饮水, 多运动, 身体条件允许者可做跳跃运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结石排除, 症状消失, X射拍片或B超结石阴影消失;好转:症状改善, X线拍片或B超结石缩小或部位下移;无效:症状及X线拍片或B超检查结石无变化。

2结果

1个疗程排石31例, 2个疗程排石25例, 3个疗程排石15例。治愈58例, 治愈率76%, 好转13例, 好转率17%, 无效5例, 无效率7%。

3讨论

肾及输尿管结石属中医学“淋证”、“腰痛”、“腹痛”范畴, 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疾病。单纯予以西药解痉、止痛、消炎、排石疗效欠佳。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因下焦湿热蕴结, 致运化失常, 湿热内生、流注下焦、热灼膀胱、尿中杂质聚结为石。治疗采用清热利湿, 通淋排石之法。方中海金沙、金钱草具有清热利湿, 通淋排石之功, 鸡内金能消坚涤石, 正如张锡纯所言:“鸡内金, 鸡之脾胃也, 中有瓷、石、铜、铁, 皆能化之。”石苇、冬葵子、车前仁、瞿麦、扁蓄均有通淋排石之功, 牛膝、王不留行除有利尿通淋作用外, 还有活血通经的功效。诸药合用, 相辅相成, 协同作用, 使下焦蕴结的湿热得以化解, 水液代谢通畅, 尿量增加, 大便次数亦有增加, 用药期间即使结石在输尿管中运动, 也不会出现肾绞痛, 只有憋胀结聚的感觉, 一旦结石排出, 患者即感舒适。本方通过增加尿量, 解除输尿管痉挛, 增强输尿管蠕动能力而起到排石的作用。

在治疗时, 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应用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随证加减, 灵活应用, 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肾及输尿管结石

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腹腔镜切除术 篇2

1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8年8月, 我院收治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3例。男1例, 女2例。年龄24~47岁, 平均年龄35.3岁。主诉反复腰胀不适, 经超声、IVU、CT以及尿路逆行造影证实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其中2例重复肾输尿管开口于膀胱, 1例重复肾输尿管在靠近肾门处狭窄闭锁。IVU和CT增强显示, 所有患者上位重复肾功能不良, 但下位肾功能正常。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 取斜仰卧位。在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右 (或左) 上腹外侧、肋弓与腹直肌交界, 分别放置10mm、10mm和5mm Trocar。电钩将结肠外侧腹膜沿Toldt线切开。剪开Gerotas筋膜和肾脂肪囊, 显露肾门血管以及输尿管结构。重复肾血管主要来自主动脉和下肾动脉分支。对于进入重复肾的较粗大血管可先试行钳夹, 阻断血流后, 可观察到重复肾颜色由红变暗。用Hem-o-lok夹闭重复肾动脉支并切断。重复肾的静脉较为纤细, 可用超声刀处理。重复肾血管完全阻断后, 其暗红色泽与正常下肾具有明显分界。沿分界线用超声刀切除囊变的上肾。在尽可能低位水平用Hem-o-lok夹闭重复肾输尿管并切断。切除囊变的上肾后, 残留于下肾表面的囊底部分切忌用电凝烧灼, 以免损伤下肾肾盏导致漏尿。肾周留置18F胶管引流。切除的组织经脐旁Trocar取出。释放气腹, 手术结束。

2结果

3例患者术中平稳, 出血量少。术后恢复顺利, 不需要输血。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50~80ml, 以后逐渐减少, 第3天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d。术后随访, 患者腰部不适症状缓解, 超声或CT提示肾上极囊性积水扩张消失。

3讨论

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是泌尿系统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文献报道, 发病率约为0.8%[1]。多数成年重复肾及输尿管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因合并重复肾囊性扩张、异位开口输尿管梗阻或尿路感染, 出现发热、疼痛以及腹部肿物就诊。超声一般只能显示重复肾, 输尿管显示不清楚, 除非重复输尿管合并积水扩张。CT、IVU或尿路逆行造影检查有助于重复肾与肾上极囊肿或上盏积水鉴别。对于合并梗阻感染的重复肾及输尿管, 以往治疗上主要采用开放手术, 切除囊状扩张的上位重复肾及输尿管。手术创伤大, 患者恢复慢[2]。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些学者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重复肾输尿管获得成功[3,4]。笔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腔入路治疗3例成年人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 也获得满意效果, 下面就我们的一些体会结合文献做一简要讨论。

腹腔镜处理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畸形的关键是术中正确分辨上位肾与下位肾血供及输尿管。重复肾有其独立的血供系统, 主要来自主动脉和下肾动脉分支。手术中, 对进入重复肾的较粗大血管可先试行钳夹, 观察阻断血流后重复肾颜色的红暗变化有助于辨别血管。结扎切断所有重复肾动脉支后, 上位肾呈缺血暗红色, 与正常下肾存在明显分界。可沿此分界线环绕1周切除上肾。

在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中, 30%病例表现为膀胱以外异位开口的单根输尿管, 70%为膀胱内异位开口的重复输尿管畸形[5]。Robert认为, 对于后者, 术前逆行下肾输尿管插管可帮助术中判断上肾或下肾输尿管[5]。对于重复输尿管的处理, 主张尽量靠近末端切除, 避免扩张的输尿管残留死腔反复感染导致输尿管残端综合征[6]。Robert主张, 输尿管残端开放不予结扎, 以方便引流, 但术前应施行排尿性膀胱造影检查, 排除膀胱重复输尿管返流存在[2]。

术后尿漏是腹腔镜重复肾部分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可能与重复肾残留缘渗液有关[7]。笔者认为, 彻底结扎切断重复肾的血管分支也是防止术后尿漏的关键。因为重复肾尿液主要来自肾小球的不良滤过, 彻底阻断重复肾血供后, 则导致肾小球萎缩而滤过停止。近期我科曾处理1例重复肾外伤患者, 术中仅将下肾切除, 残留重复上肾而发生术后尿漏。经DSA栓塞上肾血管后, 尿漏随即停止。此外, 在切除囊变的重复肾后, 切忌对残留的囊底部分进行电凝烧灼, 以免损伤下肾肾盏发生漏尿。

总之, 采用腹腔镜治疗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 安全易行, 并发症少且恢复快。

摘要:目的:初步总结重复肾及输尿管腹腔镜手术经验。方法:重复肾并重复输尿管3例。男1例, 女2例。平均年龄35.3岁。主诉反复腰胀不适, 经超声、IVU、CT以及尿路逆行插管造影证实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畸形。经腹腔径路腹腔镜探查患肾。将结肠向内侧推离, 分开肾周脂肪囊, 暴露肾门血管和输尿管。辨别上肾输尿管予以结扎切断。切断上肾血供后, 上肾与正常下肾存在明显分界线, 超声刀沿分界线切除囊变的上肾。留置引流管23d。结果:3例患者恢复顺利, 出血少。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50~80ml, 随后逐渐减少, 第3天拔除引流管。平均住院7d。结论:采用腹腔镜治疗重复肾及输尿管畸形安全易行, 并发症少、恢复快。

关键词:重复肾及输尿管,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Schlusscl RN, Retik AB.Ectopic ureter, ureterocele, and other a-nomalies of the ureter〔M〕.In Walch, PC (ed) .Compbell's Urology〔M〕.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2.2007-2052.

[2]Robert A, Gill IS.Laparoscopic upper pole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duplicated renal collecting systems in adult patients〔J〕.Urol-ogy, 2007, 69 (6) :1202-1205.

[3]Janetshek G, Seibold.Laparoscopic hemi-nephrectomy in pediat-ric patients〔J〕.J Urol, 1997, 158 (3) :1928-1930.

[4]Wang DS, Bird VG, Cooper CS, et al.Laparoscopic upper pole heminephrectomy for ectopic ureter:surgical technique〔J〕.J En-dourol, 2003, 17 (4) :469-473.

[5]方昆豪, 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响诊断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68-136.

[6]高新, 王德娟.腹腔镜治疗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见:梅骅, 陈凌武, 高新.第3版.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46-1049.

肾及输尿管 篇3

关键词:微创PCN输尿管镜,钬激光,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8例中, 男205例, 女113例, 年龄18~78岁, 平均48岁。其中单发肾盂, 肾盏结石106例, 肾铸形结石或鹿角形结石75例, 最大长径为13cm:输尿管上段结石127例, 最大长径为2.3cm, 全部病例中有98例曾经有ESWL或开放手术史, 占31.25%。

1.2 手术方法

通常在连续硬膜外腔麻醉或全麻下先行患侧逆行插入F5输尿管导管, 患者取平俯卧位, 垫高腰部, 由输尿管导管内注入40%泛影葡胺显示输尿管及肾盂, 用C臂X线或B超引导穿刺。肾积水明显者可不用术中定位。以第11肋间隙或12肋下与腋后线交点为穿刺点, 尽量穿中肾中盏, 穿中后置入0.965mm斑马导丝引导, 以筋膜扩张器经皮肾通道从F8扩张至F16, 将F16自制塑料薄鞘推进至UPJ, 建立经皮肾通道。采用WOLFF8/9.8输尿管硬镜在灌注泵冲洗下通过通道进入肾集合系统。利用国产curestar钬激光击碎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 用高压灌注冲洗或钳夹, 取尽结石。术后常规留置肾造瘘管5~7d, 放置输尿管双J管4周。术后4~5d复查腹部平片, 据情况拔除肾造瘘管或行再次取石。

2 结果

本组患者一期穿刺碎石, 共259例, 平均手术时间170min。一期取石后残留结石或因出血、患者体位不适等因素行二期取石42例, 有22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 结石清除率90.86%, 4例术中输血。4例双肾积水病例术后肾功能未恢复, 1例术后2天出现大出血, CT提示肾及肾周大血肿形成, 行手术探查发现肾造瘘处裂开约10cm, 行肾切除后治愈。无输尿管穿孔、尿瘘等并发症。本组病例平均住院14d。

3 讨论

腔内泌尿外科手术于20世纪90年代后在我国取得飞跃的发展, 腔镜技术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手术方式。传统的PCNL需扩张达F26-30, 易损伤叶间血管或撕裂肾盏颈而大出血[1], 国外Jackman在1988年提出“微造瘘”技术, 经国内吴开俊, 李俊等多年实践改良, 利用F8/9.8输尿管硬镜代替肾镜, 又改良了微创PCNL方法, 使该技术对肾单位的损伤减至很小[2]。2002年合肥科瑞达公司引进钬激光技术实现国产, 同年在泌尿外科、妇科等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钬激光是一种脉冲激光, 通过软光纤传导, 光纤末端与结石表面的水被汽化形成空泡, 脉冲持续时间0.25ms, 瞬间功率达10kw, 可安全有效地粉碎各种成份的结石。且还能有切割、汽化、凝固止血功能, 可同时处理息肉、狭窄等结石炎症改变。我科于2006年引进科瑞达激光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多功能钬激光治疗机, 结合多年应用WOIF输尿管硬镜技术经验, 成功开展微创PCN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 目前已累积一定数量病例, 将一些体会报道如下:对肾盂肾盏结石, 长径>2.5cm或铸形结石患者碎石效果与开放性手术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相比, 手术创伤小, 残石率低, 平均住院时间短, 值得广泛开展。采用C臂X线定位引导肾穿刺, 虽有辐射损伤等缺点, 但穿刺成功率高。结合输尿管逆行造影可明确穿刺进入肾盏位置, 对是否有残石术中即可明确。采用B超定位引导肾穿刺具有经济, 方便, 定位准确及对患者和病人辐射损伤小的优点.在基层单位更有实用, 推广价[3]。我们应用自制F16塑料薄鞘替代常规peel-away软鞘, 减少了灌入肾周间隙的冲洗液量, 且降低了手术费用。术前先于患侧插入输尿管导管可明确有无输尿管狭窄迂曲, 经输尿管导管注生理盐水, 形成人工肾积水, 扩大肾集合系统容积, 增加穿刺成功率.穿刺点的选择以中后组肾盏为主。中后组肾盏入路经皮肾镜能容易地进入肾盂, 并且可以大范围地摆动进入肾上盏和下盏来处理结石, 因此可以利用一个手术通道最大限度地清出肾内结石。有学者报道, 术前IVP显示中盏与上下盏夹角>90o者, 考虑中盏入路, 否则直接采用目标肾盏[4]。若未穿刺进入目标肾盏, 镜摆动辐度大, 可能撕裂穿刺瘘口, 则选择尽早中止手术, 二期重穿刺[4]。利用钬激光可同时治疗肾盏颈、输尿管息肉、狭窄。术后留置F16肾造瘘管可压迫肾穿刺瘘口达到止血、引流、观察病情的作用。有残石者可二期手术减少重复穿刺。术后若有继发出血可更换为气囊尿道, 气囊内注水压迫止血[5]。微创PCNL术需对解剖结构较熟悉, 掌握一定输尿管碎石技术的高年资医师操作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逊.微创泌尿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07-213.

[2]李逊, 曾国华, 袁坚, 等.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 (20年经验) [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6 (1) :124-126.

[3]高新, 周铁, 萧翠兰, 等.单用B超引导建立经皮肾穿刺通道行经皮肾镜取石术:附102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 18 (1) :10-12.

[4]袁武雄, 樊皓明, 向旻, 等.微创经皮肾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242例[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 (1) :29-30.

肾及输尿管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0 0 8年3月至2 0 1 1年1 1月我院采用MPCNL技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04例, 男1 7 2例, 女132例;年龄22~75岁, 平均 (42.5±3.2) 岁。结石部位:肾220例 (72.4%) , 输尿管上段84例 (27.6%) ;铸形结石34例 (11.2%) , 鹿角形结石38例 (12.5%) , 多发结石44例 (14.5%) , 其他188例 (61.8%) 。左侧结石154例 (50.7%) , 右侧结石150例 (49.3%) 。结石长径1.5~5.5 c m, 平均 (3.6±0.8) c m。2 4例 (7.9%) 有开放手术史, 42例 (13.8%) 曾在外院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积水212例 (69.7%) , 其中重度积水40例, 中度积水110例, 轻度积水62例;无积水92例 (30.3%) 。

1.2 治疗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 在肾镜直视下寻找结石, 并用钬激光击碎结石, 利用灌注泵和逆行导管的高压脉冲水流冲洗出碎石, 较大的结石由鳄嘴取石钳夹出, 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用钬激光切开。术后常规留置F5~F8双J管和F14~F16硅胶管为肾造瘘管。若术中出血明显致视野不清, 先夹闭深造瘘管, 待术后5~7d再行二期碎石取石术。

1.3 结果

304例手术过程基本顺利, 平均手术时间82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200ml, 其中输血20例 (6.6%) 。术后复查X线腹部平片, 结石取净274例 (90.1%) , 其中一次性结石取净238例 (包括多通道6例) , 二次取净结石36例;2例 (0.7%) 残留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28例 (9.2%) 因视野不清改为二期手术, 术后平均住院7d。38例 (12.5%) 患者因术中操作时间过长有呼吸困难、胸闷、烦躁表现, 暂停手术, 予二期延期手术。术后出现发热10例 (3.3%) , 未见严重并发症。266例 (87.5%) 获得随访2个月至2年, 未见明显结石复发, 肾功能正常。

2 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已成为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方法, 包括三大步骤: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和腔内碎石取石, 建立适当的经皮肾通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笔者认为, B超能实时观察穿刺针经过的结构, 可以清楚分辨肾集合系统各组肾盏、肾结石部位、肾实质厚度, 以及穿刺针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 还能避开肾内较大的血管及腹腔器官、胸膜等, 从而有效降低出血、损伤周围器官及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且对人体健康无损害[2]。

从某种程度来说, 集合系统扩张越明显, 穿刺越容易。但对于某些类型的铸形结石, 即使集合系统不扩张, 因结石大, 穿刺目标大, 也容易穿刺成功。注意尽量使导丝在肾内盘曲, 达到顺利扩张通道的目的。当肾积水不明显时, 用穿刺针在B超定位下反复试探推移结石, 必要时经输尿管导管注水扩大空间, 以利于导丝置入。在扩张过程中, 扩张管应与导丝方向完全一致, 同时轻微抽插导丝, 如有阻力表明二者存在成角现象, 必须及时调整。对于单通道难以取净结石的, 可以选择多通道穿刺, 但各个穿刺点应保持2cm以上的间距, 避免因距离过近造成肾实质撕裂性损伤。若术中出血导致视野模糊经冲洗无效时, 应及时停止手术, 放置肾造瘘管并夹闭管腔, 应用止血药, 5~7d后再行二期取石术。另外, 当角度和视野受限不能完成对复杂铸形结石操作时, 不能强求施行手术。对于一些通过单个微造瘘通道难以取尽的鹿角形结石, 随着经验的积累, 需建立双通道甚至三通道取石。

本文结果显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 出血少, 恢复快, 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较短, 具有创伤小、取石率高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刘志, 陈永骞, 王金铭, 等.超声引导下微创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1 (10) :743-744.

上一篇:14岁以下儿童下一篇:物流系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