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理问题(精选12篇)
水管理问题 篇1
一、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其重点着眼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 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要满足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自然资源, 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 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使人口、资源和环境更加协调与发展,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水资源管理
1、制度创新, 加快立法进程, 完善管理办法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管理, 是与水的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流域管理机构发挥作用的能力, 取决于其法律地位。运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责、权力, 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水管理体制, 是迫切的任务。
2、体制创新,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全国的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应集中于中央水行政主管部门, 代表国家对全国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国家级应侧重于水法规、政策、规范、审查、监督、协调方面宏观管理, 由流域机构执行直接的监控管理。
水资源的利用落实在行政区划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管理应在行政体系上有所体现, 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
3、机制创新, 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
在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前提下, 开发者和投资人应具有使用上的优先权。按照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的原则, 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 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划分水资源的权属关系, 使用范围、方式。当流域水资源分配中明确了权属关系, 应积极推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水资源的政策, 建立用水交易权和许可的水市场, 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水的分配, 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科技创新, 加强水资源调度运行的全过程监控
已经建成的水情信息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础水文数据库系统等, 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运用, 使水资源管理在手段上有了质的提高, 但与管理的迫切要求相比, 还远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 进行水资源系统运行的在线监控;运用优化技术, 进行水量分配的实时调度;运用交互式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5、管理创新, 建设以节水为导向的需水管理模式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在当地增加供水能力已相当困难。未来的出路主要是依靠需求管理来控制需水增长, 通过节约用水和调整用水结构来满足需水要求。流域管理要从传统的增加供水能力为主, 向需水管理为主、开源为辅的方向发展。流域管理机构除坚持以供定需的原则实行水量分配外, 还应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建立用水考核制度, 制定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 利用经济手段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等政策, 促进高效用水。
三、洪水管理
在总结过去防洪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认识到要采用“洪水管理”的思路, 新的防洪思路不再单纯地是与“洪水”斗争, 而是理性地与洪水协调相处;不再是努力通过工程手段将洪水约束在人们期望的水库或河道中, 或者把洪水尽快地宣泄到大海去, 而是为洪水找通道和滞留空间。
1、未雨绸缪, 制定洪水管理计划
在洪水管理计划中, 应研究洪水特性与防护对象之间的关系, 包括:洪水特性研究, 洪水淹没范围, 洪水管理研究, 洪水标准确定。
2、树立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
相对于其他自然灾害而言, 洪水灾害是能够为人们所管理和控制的。我们可以估计洪水所造成的结果, 对于不同等级或类型的洪水, 可以分析其淹没范围、水位、传播速度以及损失等。
3、合理运用工程措施, 突出非工程措施的运用
工程措施是防洪的基础, 而非工程措施作用越来越被管理者和防汛部门所运用, 其“预防为主”的特点尤为突出, 通过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 减轻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目前应加强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和应用。
(1) 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防洪减灾的基本保证, 《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在防洪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 洪水预报和预警
洪水预警能够有效地减少洪水灾害, 因为当有足够的预警时间时, 人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避险措施, 包括转移财产, 撤离到水位以上的地方等等。预警时间越长, 则损失将越小。
(3) 防洪预案与紧急计划
提前做出预案, 以便在洪水来临时采取及时的应急措施, 包括人员培训, 公共的信息发布, 定期的演习, 通信设备的安装, 人员撤离计划, 交通工具的准备, 抽水和其他排水设备, 以及洪水后对上述措施的评估。
(4) 洪水保险
洪水保险是通过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分散洪水的风险。但在许多国家由于保险公司不愿承担极大的风险, 往往难以开展。美国的洪水保险制度则是洪泛区管理的强制性措施之一, 并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四、水资源保护
目前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 各地环保部门负责排污口的监测与管理工作, 流域机构目前在水污染防治中主要是负责流域水质的监测工作。
五、结论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水资源管理应当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进步的过程, 政策导向、社会制度、经济实力、技术手段等的完善, 使水资源的管理模式也会随之改变。近年来在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 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已经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 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正在稳步推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战略性转变, 必将能够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其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当前突出的洪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去几十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问题的危害程度并未根本缓解。人们对水的认识的提高, 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洪水相处、减轻人对水的侵害成为当前的重要话题。新的治水思路强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从管理对策方面探索解决水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求管理,洪水管理
水管理问题 篇2
(2)水培水位和换水频率一般刚开始水培时水位开始不能过高,特别是土培转水培的必让一部分根能露出水面吸收氧气,进入生长稳定期后可适当提高水位,但有条件还是仍尽可能使一小段根露在水面上。换水在初期可二三天换一次,进入生长进入稳定期可一二个月一次,或者不换水只加水。
(3)营养液的使用营养液可自配,但药品繁多,计量麻烦,一般非专业人士不提倡这么做,可以从市场上选择水培专用的全营液,使用时注意宁稀勿浓。没生根,或者生长不稳定,不要加营养液后,加后,要记得半个月换一次水,并重新添加营养液。
水管理问题 篇3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4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近年来,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却呈递增趋势,仅2014年一季度,全国范围内媒体曝光的污染事件就有10余起。2011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称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204条河流409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到了16.4%,其中,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另外,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42.3%。
水污染问题已经让我们忧心忡忡,与此同时,水资源总量也在不断下降。1997年测量的水资源总量为27855亿立方米,2004年就已经下降为24130亿立方米,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在1972年出现第一次断流,到了1997年仅一年间就断流226天,近700公里河床干涸;长江上游20多条河流从20世纪50年代起平均萎缩了37.1%,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将这条长度与水量均居世界第三的长江,列入世界面临干涸的10条大河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100多个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
调动市场机制才能解决水问题
对于以上水资源问题,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了北京周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已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报请国务院审议,这无疑会使更多的政策倾斜于技术、设备革新与工程扩建。但是,目前针对水资源的整体规划与政策导向,行政化色彩过浓、政府买单过多、缺位市场调节。解决水问题应该从调动市场机制、完善水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入手,通过在水市场中进行水权交易,促使水资源由低效益用途向高效益用途转变,增强对水资源的质量监督,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使每个用水者都把水资源当作一种经济资源来看待,从而引导人们的用水习惯和节水意识,从市场的角度合理支配水资源,形成水资源保护、配置、节约的良性循环。
出台有利于水权交易制度的法律法规
水权交易是指水资源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通常先由国家将水权分配给各省市,各省市再细分到基层,各地用不完的指标则可以相互交易。之前的水量转让是政府之间私下里的相互协调,而水权交易则是在国家赋予地方使用权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原则公开交易。
据了解,2011年水利部制订的《水量分配工作方案》,对全国各地用水指标进行了明确,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党连文说,现在将进入水权确认阶段。水权配额的确定主要结合两项指标考量,一是对当前各地用水是否合理进行评估;二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用水量的预测。
一方面,我国有关水权交易的法律规定只体现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个别条款中,对于这一制度来说,立法层级太低,法律规定太少,对水权交易制度的建设很不利。另一方面,水权交易制度的主体、客体,法律规定不明确,使得水权交易在实施层面处于混沌不清的尴尬境地,无法可循、无路可走。
部分地方水利部门人士认为,明晰水权已经成为水利市场化改革的迫切任务。当前要尽快将水权交易条款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借鉴国外的水银行制度
国际社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了水资源的资本化。关于水资源资本化有很多种形式:有水银行、水资源股票、水资源基金、水资源期权、水资源期货等。从转变节水意识、体现水的经济价值和对蓄水、调水、用水的角度来看,水银行是对水资源进行分配、调用、收益、保护的全面有效手段。
水银行是储存有意愿的卖家的水通过为竞价方和出价方提供服务信息,建立交易平台,撮合买卖双方完成交易的清算所和造市者。
美国爱达荷州州议会指导州水资源局在1979年成立水银行。其运作方式是沿袭20世纪30年代民间运河公司(canalcompanies)经营租赁水池(rentalpool)的管理方式,在租赁水池中贮存农业多余的水资源,并给缺水用户供水,在不涉及水权交易的情况下,利用民间运河进行水量输运,调配地区工业、农业、公共用水,大幅度降低水资源的运输成本,并提高了水资源交易的时效性。
1991年,美国加州历经5年的干旱,州政府设立了加州水银行,并利用水银行进行救旱。在干旱期水银行进入水市场,农民购入灌溉水、抽取地下水、从水库引用剩余水等,并由水银行制定一固定且高于卖水价的售水价,将水售给需水用户。
美国得克萨斯州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早年即有许多私人的水利公司存在,1993年在州政府的建议下成立了美国得克萨斯州水银行。得克萨斯州水银行与爱达荷州、加州水银行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得克萨斯州水银行的宗旨为:避免干旱发生,并使水市场交易更为活泼。所以水银行成为水资源买主与卖者之间的中介机制,买卖双方只要向该州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提出申请,就可以暂时或永久移转水权或所持有的水量。亦即得克萨斯州水银行提供各种水价和其他必要的交易信息,活化水市场的信息交流,并进行执法把关。
英国伦敦使用含水层的人工补给进行干旱水资源管理。该城市使用地下含水层作为实体的水银行。Enfield/Haringcy人工补给工程是Thames水务公司为缓解伦敦干旱缺水,满足伦敦用水紧张局面而进行的几个地下水战略工程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该工程由新建的14口补给井和现有的9口补给井组成。能提供战略水资源90ML/d。提供的地下水水质满足英国或欧共体的有关法规标准。该工程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供水水源,还是保持河流不断流的重要水源,产生了很大的生态价值。
水银行作为中介商,可以采取公示、拍卖等方式确定不同时期水的价格,公布水资源转让的报价,促成交易。水权售价和供水成本之间的差价可以用来保证转让水资源的运输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水银行的运转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水权的购买、分配、水的输送,水银行通过与拥有富余水量的水权人签订实现水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跨流域、流域内水资源余缺的市场调配,更好地匹配不同需水者对不同水质的需求;实现干旱期间农业、工业及居民用水保障,解决缺水城市持续发展所急需解决的水问题。
水资源也是商品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千百年来决定着人类的迁徙、繁衍与文明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川流不息的源泉。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不可再生的先天性又决定着人类必须与其渐渐枯竭的命运相斗争。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更好地使用水,利用水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正如国际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所说:“如果水不见了,整个城市,人类社会都会消失不见;如果没有了水,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你很难有什么作为,中国有水资源问题。当然,你们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如果你不能好好解决,那么一切都会消失。”
水管理问题 篇4
关键词:小农水,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兴则国富民强, 水利废则国穷民衰。水利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有利于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切实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用水安全。近年来, 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 精心编制农田水利规划,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 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利基础设施损坏报废、工程多头管理、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 在目前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需要加以重视并认真解决。
1 小农水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小农水设施基础薄弱, 且责任产权不明
第一,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在搞大集体时, 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利设施, 由于受当时资金、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工程建设标准低, 设施老化, 毁坏严重, 年久失修, 其功能已退化严重;第二, 先天不足, 部分小型水库没有修建渠道, “有肚子, 无肠子”, 尾欠配套任务大。已建渠道多采用石灰、黄泥砌筑, 强度低, 防渗性能差, 渠道渗水严重。渠系建筑物病险问题多, 如部分渡槽、倒虹吸管原施工中采用竹篾代替钢筋, 现已不能正常运行。部分隧洞坍塌严重, 需拱砌处理;第三, 后天失调。由于小型灌区不是国家支持的重点, 主要由州、县和群众自筹, 投入非常有限, 日常维修多是见漏补漏。更多的情况是有水就灌, 顺其自然。第四, 积疴成疾。通过几十年的运行, 渠道及其建筑物老化、损毁十分严重, 致使小型水利设施灌溉效果不足设计灌面的一半。第五,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随着集体经济逐步退出,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农民不管、集体不管、机构不管”的“三不管”状态。旧的机制不管用, 新的机制没建立, 难以发挥作用。据初步测算, 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左右, 急切需要加快建设和加强维修与管理。
1.2 小农水建设中设计施工不规范, 管理不当
1.2.1 设计方面。
设计工作中存在偷工减料行为。设计工作沿着预可研、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不断深入, 不仅意味着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 还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必须逐步补充完善, 设计方案的比较也需进一步深入论证。但实际情况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 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 只要方案可行即可。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 无设计优化。在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 由于业主的强烈干预, 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较细致地比较, 导致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设计修改很多。
1.2.2 施工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目前,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但仍存在施工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 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1.2.3 管理方面。
目前财力投入不足, 导致管理经费不足, 管理机构不健全, 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 维护管理不足, 出现了各种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资金短缺, 即使大力扶持水利建设与管理, 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难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 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 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 导致引水渠道淤堵, 泵站毁坏严重, 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 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3 体制改革滞后, 运管机制老化
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运行举步维艰。目前, 除由国家管理和控制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外, 不少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田间工程设施基本上处于弱 (无) 管理状态。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权责不明, 市、县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老化缺乏, 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弱化, 运行机制不全等。现行的运管机制,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对小农水的建养管需求。
2 开展小农水建设工作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2.1 突出重点推进小农水建设
第一, 要高度重视小农水建设。要求各地农村及早规划, 及早动手,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小农水“民办公助”项目的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大力开展小农水“民办公助”试点建设, 推进小农水产权改革,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小农水工程的积极性, 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引导作用, 引出小农水建管方式的一次转型, 取得成效。
第二, 下达任务, 落实责任。要求各地成立领导小组, 召开项目会议, 充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水利局是实施主体, 负责全面的工程的计划、安排、协调、衔接和监管, 项目区乡镇负责施工占地、青苗补偿、施工用水用电的协调, 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拨付等。
第三, 严格后期管理,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特别是要加强原有小型水库的维修、保养与改造, 充分利用, 加强管理。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观念, 尤其是建后管理, 要创新管理机制, 成立用水者协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等。根据用水条件的改善, 灌溉保证率的提高, 大力调整项目区产业结构, 种植养殖业向高、精、绿色转变, 由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步伐。
第四, 加强政策宣传, 让群众成为政策的“明白者”。小农水建设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通过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开展小农水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投资和效益的关系, 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实施“一事一议”, 让群众成为项目的建设者。小农水民办公助, 是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支持为辅。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农民是小农水建设的主体, 要发挥主体作用。
第五, 各级水利部门必须加强技术指导, 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 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工程的长期受益者。
2.2 建立和完善三大机制
第一, 继续坚持竞争立项工作机制, 竞争立项是突出六大重点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工作方式上的突破和创新。通过竞争立项, 重点向粮食产区倾斜, 使各单位在开展项目申报前期工作时就高度重视建设方案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 这将对整个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审程序, 最大限度地实现奖优罚劣、优中选优的的立项原则, 对全省各地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将会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第二, 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工作要注意三个坚持。首先要坚持公平公正。考评工作要有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参与, 充分尊重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其次要坚持末位淘汰, 将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 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最后要坚持与资金分配挂钩, 进一步加大对考评成绩优秀的小农水重点项目的财政奖励力度, 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
第三, 建立小农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重点研究国家投入后, 小农水工程的产权分配问题。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的意见》, 通过明晰产权、确定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搞活经营权、保障受益权、核实权属证书, 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结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愿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小农水建后管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3 结语
总之,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 小农水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加强小农水建设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只有通过明晰工程所有权, 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 加强工程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才能更好地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加保证农田水利的持续健康运行, 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水管理问题 篇5
王浩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的60%—70%.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就下面四个方面谈水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
二、如何看待水问题,造成此视的原因
三、目前水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解决的可能途径
一、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
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六或五。
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
水脏:水环境污染等。
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这四大类问题的基本情况是:
首先说洪水。从四个方面认识洪水造成危害的机制。先说洪水形成的生存环境。森林植被影响洪水,如森林植被好,同样的降水量,同样的气候条件,形成洪水的过程比较缓,总量也较小。换句话说,就是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风险小一些。第二个是洪水的演进环境,包括在河道里、江河湖泊里的吞吐、澄净的过程,这时就要看防洪的体系如何。第三方面,就是在洪泛区中的财产多不多。财产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第四个方面,是说洪水造成的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做为社会来讲,就是对洪水的抗拒能力和耐受能力,即灾敏感性。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四个方面能做好,就能有效控制洪水造成的灾害。
就我国目前来说,水多仍是心腹之患。如长江98-99的大水。这样的灾害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下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有所控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能有所缓解。目前,我国关于洪水的问题,大约和25年前或30年前的美国差不多。国家一方面就防洪的投入不断增多,98大水之后,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每年都在200亿以上。防洪设施整体上的改善是很快的。但受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防洪的投入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的加大。《美国国家防洪总报告》关于这些方面有些反思。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水争地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的生存空间较小,人口密度较大。
在洪涝区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为了追求小利,一些人不服从洪泛区的管理,使得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降下来。目前中国在洪泛区内生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只要人口还保持在1000万,防洪工程做得再好,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容易根治。第二,防洪的标准有待于提高。就黄河的例子说,从桃花源以下
到河口,大约有需要堤防的河道是700公里,两岸大堤就是1400公里。这1400公里中,低于黄河流域规划中的规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堤防大约是800公里以上,不够高,存在漫决的危险。洪水一来,漫过大堤。第二,堤防的质量不好!在有记载的2600年历史中,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的纪录,大约每3年有两次决口。历朝历代,大堤决口以后又重新修复,土质比较掺杂,有很多硬地和断面,即暗伤。这种情况下,就有溃决的危险,因为在结构上有危险。第三方面有冲决的危险。目前黄河断流的情况下,水很小,进入河漕的泥沙没有明显减少。每年大的有十亿吨上下。90年代以来,每年是在十三亿吨到八亿吨之间摆动。平均每年有十亿吨泥沙进黄河。出河口的泥沙很少,大部分在河槽中淤积,这种情况下,主槽被淤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水没有主槽的约束,在很宽的黄河河道里流动。在河南的黄河河道是299公里长,一般是十公里到二十公里宽。黄河水在很宽的河道里摆动。最严重的时候,4公里长的水带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在它的中心摆动了十公里。
这种摆动造成了河道的控导工程失灵。河水没有约束,对着一个地方冲,很快就冲坏了。凡是河流稳定流动,对着冲的地方都有堤防工程。而游荡的河流,即所谓的斜河、横河、滚河等,使得防洪工程很难适应动的流态,就有冲决的危险。黄河的工防都是土质工防,存在着漫决、冲决、溃决三重危险。这仅是堤防。堤防是防洪体系中的一部分,还要和水库的防洪库容等、蓄水洪区几方面结合起来搭配使用。那么总体来讲,防洪体系的标准还不够高,洪泛区内的生产活动难以禁止。另外,这些年有大的防洪投入,但今年几年会怎样,还不能确定。总的说,洪水的灾害还比较严重。如果保持现在的投入力度,大约十年到十五年内,大江大河的大的洪水危险就基本缓解了,也能维持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
位面积内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在今后五十年,在物质财产和生命财产这两方面,看到的都是升值,一旦有危险,损失就非常大。在这些方面确实需要未调谬的措施。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紧迫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缺水的问题。水少的问题,相当于慢性病,虽然没有象洪水那样惊心动迫,但造成的损害,对发展的阻碍比洪水大的多。从几方面看:第一,从授灾的范围看,洪水是一条线,旱灾是一大片,旱灾是流域性的,影响的区域大的多,影响的人口、财产也大的多。
根据世界银行九十年代的一个统计,中国每年洪涝灾害的平均损失是100亿美元,而旱灾的损失是350亿美元。我国的水研究者,经过讨论认为,世行可能对洪水灾害的估计略小,对旱灾的损失略大,但是,结论没有错,也就是干旱造成的损失要大于洪水造成的损失,这是公认的。干旱带来的影响是大的。干旱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气候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就我国来说,北方地区这二十年来始终处于干旱化趋势。80年代这十年,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了10%.90年代以后,黄淮海一代的旱象没有基本解除,比80年代略有缓解,仍然是比多年平均偏旱。另一方面,降水少的中心逐渐向四川盆地、汉中地区,向泰岭以南、大巴山以南地区偏移。这是经过全国的雨量站网的分析,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看法。从水资源的形成来看,是通过降水来形成。
通过降水来看,有这样一个规律,如降水量降低了10%,净流,就是形成的水资源不是减少10%,各个流域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至少要降低15%以上。这是最好的情况。如干旱区仍然在降雨,但基本上已不产净流了。第二大类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第一方面是大量的河道外引水造成的河道的断流。河水在重力场的影响下,都是在河床内向下流动。现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使得形成了水循环的侧支循环。通过提水、引水,形成了人工供水的水网,这样使得原有的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大类影响是使流域的产汇流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样的降水量,过去100份降水量能产生30份的净流,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会使得100分的降水只能产15份、10份的净流,甚至一滴水都没有。比方说,水土保持、水平梯田的目的就是不产流,这样使得雨水就地利用。这对当地的生产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下游产生的净流就少了。总起来说,人类有各种改变土地地貌的活动,这是没有争议的。这些活动的总体效应就是使净流性的水资源减少。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水的利用的总体有效性提高了。举个例子说,海河流域50年代内,在河北省界内,十年平均产生的水资源里223亿,到了90年代就降到94亿。
分析这几年,水资源是直线下降,很稳定的从223亿下降到94亿。可看海河流域内的两个大省,上游山西省和下游河北省,从山西入河北的净流,从太行山到张家口,除去丰平枯的影响,十年年平切进入河北省的净流是102亿,到了90年代年平均就省下26亿。在此期间,是直线的衰竭。如官厅水库,50年代十年年平均入库水量为20亿,到现在,年平均的入库水量为3.7亿到3.8亿。所以,总的说水资源减少的情况比较明显。第三类的原因是,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全球的环流发生了变化,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地表的蒸发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整个水资源的循环转让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肯定的讲,对中国对水比较敏感的北方地区来说,基本上是不利的影响,除了西北干旱区是稍微是有利的影响。在西北地区,由于温度增加,生物量增加了,这是好事,但土壤的干躁化程度也加大了。由于温度高了,水份蒸发就厉害,土壤
干躁化程度加大。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以后,大量冰川融化补给净流,出山口的净流量增加了,这对于干旱是很宝贵的资源。但由于冰川是固体水资源,其循环是极其缓慢的。象这样的融化程度,几百多没有问题,但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今人担忧的。总体来说,干旱一个是气候的影响,另一个是人类发展的影响。
两方面最后一综合,造成了我国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全国668个县级市,多少感到缺水的影响的大概是400个城市,比较严重的超过100个城市。有的城市用水十分紧张,如1995年西安,包括现在的西安,都是定时定点去领水。再有,就是大量农业用水被挤占,大的工业项目由于水源问题迟迟论证不下来。导致缺水、或水资源比较缺乏的省市,产业增长少了很多机会。那么还有就是生态环境这一方面。
第三个问题就是水脏的问题。现相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目前地表水的污深情况已十分严重。有专项的关于水污染对人的机能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结论十分明显。水环境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而且现在对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淮河过去是中国一级流域里污染最厉害的,过去每年排入淮河流域的COD 指标是150万吨。看到这一情况,国务院就下令治理,开始了治淮的零点行动。治理了几年之后,到最近一次的零点行动,排入淮河的COD 为90万吨,消减了60万吨。那么这60万吨是如何消减的呢?是靠关停并转一些中小企业,同时还采取检查行动,也就是靠临时的停产实现的。治污能力还在存活,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没有生产。总之,综合措施的结果是减少了60万吨,还有90万吨。淮河流域的自降减能力是36万吨。还要从目前的90万吨做进一步的消减。从90万吨消减到36万吨,就要对一些大的企业采取行动。这些大企业要不是利税大户,要么就是生产短缺产品,不能要停下来的。总之,停的代价极其大。这一方面就需建立集中 的污水处理厂。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也很高。一吨的处理能力,平均总在1500元人民币。就如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平均28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2亿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总在800到900人,这么高密度的人口区域,建立污水处理厂,不用说设备投资,一日吨需1500元,就征地费用就很高。从90万吨消减到40万吨,消减50万吨,算一下设备的费用,再算上征地的费用,再算上15%的运营费,这就是将污染处理到自降减能力的代价。问题的难解决就难在这些地方。
第四个问题是和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即水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水土流失,我国整个水土流失面积,从荒漠化面积来说是367万平方公里,大约一半的面积是水失面积,即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主要是几个大区,最厉害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第二就在西南的土石山区,别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地区,黑龙江、内蒙古等西北的黑土冻融地区。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大量的肥料,也造成表土丧失。如西南水土流失地区,一年剥蚀1公分的地区相当大。很多地方的土层也就在12-13公分。现在以1年1公分的速度被侵蚀。这些面积不在少数。如在黄土高原地区,最厉害地区年每水土流失大约是损失1500吨以上的物质,这是剧烈区。这样的地区,全国大约有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大约占了3.7万到3.8万平公里。年5000吨以上的流失,黄土高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方面的每年的治理投入也很大,但问题是,一边在治理,另一方面在破坏,如砍树、养山羊、开矿等。比如黄土高原一很大的露天煤矿,那个地方属于强烈侵蚀区,每年一平方公里流失1万吨以上的物质。煤矿生产以以后,流失物质就从1万吨升到1.9万吨。这就是人类活动加大了土壤侵蚀量。那么,这种生产、建设活动,造成了问题的难以治理,这有其内在的深刻性,不能依靠几项措施就能实现的。
现在只是破坏势头得到扭转,但没有根本扭转。换句话说就是总量没有减少。另一方面是和水有关的其它生态问题,特别是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退化问题,包括目前的沙尘暴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链条,一方面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为了许多的生产活动,大规模的河道外引水,以及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了下游地区极大范围内的地下水下降。地下水下降,地下水的浅水蒸发量就下降了。地下水有一个跑和的界面。这一界面在不停地往上蒸发。地下水越下降,蒸发量就越小。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是不够的,要靠植被的根系来捕捉浅水层蒸发的水汽。地下水下降,浅水蒸发量随着下降,根系捕捉到的水份就越来越少了,地表上的生物种群就开始演替。过去要600毫米支持的大一些的乔木、灌木,逐渐被小的灌木、草更替,如果再汗,湿生的草也不行了,就要被旱生的草,以至于被盐生的草,即极度干旱化程度下能生存的草代替。水份条件越差,地表的生物量就越少。地表生物量少,土壤里的有机质就越少,有机质越少,土壤干躁化程度严重,造成表土沙化。沙化以后更容易水土流失,更容易荒漠化。总之,和水有关的的生态问题是一个链条。
目前的水问题,从现象上归类,大体就是这些,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下面探讨第二个方面。
二、如何的看待这些水问题。
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目前出现的水问题有它的不可避免性。这是发展进程中,相对来说,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二,我国的水资源条件确实有不利的因素,而其不利的因素相对多些,这是自然条件禀赋上的限制。第三,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就现在的条件做得更好一些。第四,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够解决,并不是克服不了的,尽管水问题极其严重,极其广
泛,但是最终能解决,不会成为制约综合国力强大的特别严重的问题。
下面看一下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几个不利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说,水不够用。人均水资源量就少,这是最严重的一方面。从世界各国看,在参与统计的主要的150个国家中,各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如果排队的话,中国有的年份在120位,有的年份排在122位,也就是说,根据人口、水量的波动有些波动,但总的看,大数总是在120位之后,就是说人均水资源量少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在水少的的情况下,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凡是人口多、经济发达、其它的自然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偏偏水就少。在荒无人烟、基本没有生产力的地区,偏偏有的是水。
所以,在大平均本来就不宽裕的情况下,地域的分布使问题更严重。这就是第二个不利条件。
中国有十大流域,以长江为界,北方六个,南方四个。东北两个流域,松花江辽河两个一级流域;华北地区是黄河、海河、淮河流域;西北是内陆河流域,这六大流域组成了北方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中国的南方四大领域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还有就是长江、珠江以西的西南诸河,即澜沧江、怒江、稚鲁占布江,东南诸河,如寒江,瓯江等。南方四片儿人口和北方六片儿的人口大体相等,南方大约多了3.5个百分点。南方人口占53.5%,北方略少一些。也就是南北方人口基本一样。而土地面积,南方只占35%,北方占65%;而水,南方占81%,北方占19%.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就这么一个分配情况。而西南国际渚河又没有怎么开发,几乎是白白流走。长江是9600亿,珠江是4—5千亿。而北方的水是相当少的。黄准海辽四个流域,这些地方的人均水资源,如果大平
均的话,都不够500立方。
在国际上是很低了。如在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比以色列还低,这还是按照很粗浅的评估方法做的比较,如按科学的比较方法,就更低了。现在就大处说,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是320方,以色列是386方到387方。基本情况就如此。
第三,地区不均匀的情况下,该用的时候没有,不用的时候又来,就是时间不恰当。就如海河流域一代,包括北京。北京一年的水资源是40亿,降水量是100亿,这是按旧的方法计算,按新方法计算已没有40亿了。就是按1949到1956年的水文系列经过当时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计算出的40亿的水资源量,到现在仍以这一计算结果为标准,但实际上远没有这些。就北京的情况,大约80%的水基本上都在120天内来到。换句话说,一年其余的240天的水量才是20%.来北京的水资源就很少,人均的水资源量大约是300个立方。在这样的情况下,80%的水来得很集中,实际上还有更集中的,在20天内来全年水量的50%以上。就是目前所说的七上八下,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北京市、海河流城、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降水净流的规律基本上是这样的,也就是在整个20天里产生的水资源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因为这个阶段水来得很凶,只好防洪,防洪意味着来多少水就让它走多少。在这个情况下,一年的水资源在20天内就走掉一半。剩下的100天内又去掉了剩下的全年的30%.而在240天内只有20%的水。这是什么的样的水资源呢,整个海河流域的大平均是320方。北京是300方。
第四,时间窨布不均匀的条件下,人均量少的情况下,还要背起两个大包袱,就是用水的两个大需求。这不是各国都有的,而是我国特有。第一即农业用水。因为就气候条件而言,我国属大陆季风气候,雨水来得来相当不均匀,即急来急走,同时又是农业立国,是灌溉农业。不灌溉也可以,但农业生产总产值就低不
稳定,单产也上不去。在我国土地资源很短缺的情况下,要解决粮食问题,还要背起农业用水的包袱。农业用水量无法减少的。就目前来说,农业用水量是4000亿,而总用水量是5600亿,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方面,大约占70%强。
而很多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它们的降水规律,就极端的例子看,如北欧国家,月降水量大体是一条平线,365天的降水也大体是一条平线。进一步的分析,每天的降水又分3到4次,再换句话讲,就它们的植被来说,就象花匠每天定时用喷壶去浇水,大体上的水量一样。比较的稳定。这样的水,我们称为有效降水,全部都是资源性降水。如果所有的水一下子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一下子又走了,水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就农业的情况而言,我们是大国,不能学以色列,不能为了节约用水而发展高投入高产值的高效作物,我国必须保证粮食的自己供给,必保粮食需求的85%以上,这是没有争议的。目前我国的自给率是95%以上。现在许多人提议多进口粮食,因为进口水和进口粮食是一样的,粮食是最费水的。总之,这就是说,我国是灌溉农业,而其它国家不用灌溉,产量也很高,因为降水量很稳定。第二大包袱是生态环境用水很敏感。也是由于大陆气候造成的。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而春天旱又很突出,春天的水奇少。这是大陆季风气候的特点。植被的水份条件比较敏感。当然,如果不用去考虑植被问题,我国的水资源量会大大的提高。就是说,既使河道都断流了,都不害怕。而生态植被全靠天然降水去维持,我们可以把河里、湖里的水更多的往外拿。但是现在不行。在现在的气侯状况下,如果把水拿多了,就会引起以上所说的系列生态问题。非地带性生态植被是靠地下的净流维持的。而降水太集中,还没有利用就流走了,即来即走的形式,而不是分次降水,在这种情况下,在净流水资源开发的时候,要留够一份生态水。这就是经常提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经济发展水水。合理按排生态环境用水就是河里看着有水但不能全用。地域分布不均匀,时空分布不利,农业灌溉用水负担高,生态用水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方面谈谈水资源的社会因素。
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难以避免的。从49年以来,关于水的总的开发利用还是可以的。例如,黄河的一些规律大体上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二千六百年的记载,百年一改造,三年两决口,十年九旱。从三年两决口来说,从1911年到1947年,这三十六年间,黄河发生了万流量的大洪水8次,决口7次,洪水发生的频率是4.1年一次,只要发生,几乎都决口。那么,从47年以来,黄河上发生的万流量的大洪水12次,一次也没决口。解放后也大约是4.1年发生一次洪水。没决口当然是好事,属建设成就,但另一方面,决口会出好多泥沙。没决口河床就会淤高好多。先说没决口是好事,但给防洪加大了困难。另外,在这几十年来,工业的发展,供水量的增加,增加速度也是全世界最快的,总起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一般的国家,对水的需求的增加也是超过一般国家的。农业的生产,依靠着不太有利的大陆季风气候,通过灌溉支持农业。灌溉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如果做同步的比较,中国做的是比较好的。用水的效率也还可以。总之,目前发生的水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现在有一种看法:中国的水利工程使得一些河流断流,为什么不考虑生态环境呢?可这以倒过来思考,生态环境确实很重要,但是说这样话的国家,一般将河道内水量的25%用于人工水网系统就可解决问题了。而我国的人口压力大,需要将河道内水的60%用于人工水网,才能够满足对水的需求。但是,我国没有60%的常年的水。因为在北方降水的70%,甚至是80%,都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只有20%—30%的水可用。要想发展,甚至要想
生存,必须将洪水的相当一部分留住,转化成常年供给的水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必须修水库,既使要损坏生态,但这是事实,要发展,要面对这么大的人口压力,有这么大的对水资源的需求,但自然条件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就通过工程来控制。修工程确实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一定是不利的影响多,有利的影响少。有利的是对人有利,而对人以外的生态是不利的。因此,对中国的水问题,中国的生态问题,一方面要呼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有不可避免的一面。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水问题,还有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怎样更好的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问题,另一类问题是更好的处理有关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人水关系的处理,更好的发展自然生产力,怎样更好的调整生产关系,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协。
比如说,现在的水问题,现象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但在本质上一个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每个区域,环境是比较脆弱的,资源是比较紧缺的。在这个阶段,又是发展中必经的阶段,百事待兴而资金有限,只能选择做该做的事。做要选择能促进发展的事情,更多的抢占一些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挤占一些生态环境的容量。另一方面,又把节约、保护的资金省下来,用于所选择的资源。如建一些工程取水,而不把钱花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方面。这就是经济发展产生的外部性,但在外部性中就体现了生产关系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更加趋于集中性的管理,还是更加分散性的管理?是靠一个部门管,还是多个部门管?是中央多管还是地方多管?是按流域多管?还是按城市多管?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多管?这其中有非常多的问题。如何看待?总之,水问题背后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另外的问题是,在管理的背后还有投入机制、价格机制 的问题。比方说,用水的效率问题,一方面是说现在我国用水的效率还可以,效率是中等,后中等学稍好一些。另外,还有很大的提高效率的余地。其中之一是水价不合理,市场经济下强调价格杠杆配臵资源。价格体系不合理,这是值得改进的一步。再有,就是开发利用的模式上,开发利用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上,在工程建设布局、工程建设质量上等,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都有可改进的方面。这些原因都是改革所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就中国的水问题,首先要看到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其次要看到自然禀赋条件的客观性,第三,也要看到还有大量可改进的方面。这些改进的方面,一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促进人水关系的调整,二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保持人和自然的大关系的和协。在此过程中,法律、机制、体制、价格、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各种的规划布局问题,以及许多的水问题,包括西部开发中的水问题,黄河的水问题,南水北调的水问题,东部城市水问题,都需讨论。
三如何看待水问题的未来发展态势
总的看,水问题是人水关系问题。从主导方面来看,主要是人的影响。基本上看,中国水问题的发展和人口发展、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大的趋势完全一致。总起来说,从水资源的需求讲。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大约是12.8亿,到人口的高峰期,大约要冲加到16亿人,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可能还有突破。中国人均水资源的需求,解放前是人均187方,到了1980年,稳步上升到450方。那个时候是中国水资源需求急速上升的时期,中国供水总量急速发展的时期。人均用水量是直线上升,从1949年的187方到1980年的450方,人口总量在飞速发展,解放时大约四万万五千万,到了1980年的10亿,翻了一番,用水总量急增。从1980年到现在,人均用水相对稳定,人口的增长,从10亿到12.8亿,用水
总量跟着线性增长。今后总的态势是,经过努力的开源节流,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律,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如果在这一格局下能够坚持,一直到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保持人均用水450方,实现各种既定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国从80年到现在,是保持人均用水450万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这二十年粮食从总产值三千五百亿公斤涨到五千亿公斤,人均用水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关于水的管理做的还是不错。那么保持人均用水量450方不变,保持今后五十年的发展,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总体来看,2050年是中国的用水高峰。人口在2050年前达到高峰,用水也大体上应在2050年达到高峰。到了2050年,人口就不会再增长了。人口高峰大约在2040年到达,用水高峰在2050年前达到。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对稳定。我国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大体是30%整,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最低预测是60%,最高是65%.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速率以一年一个百分点在增长(以人口统计中的第二口径计算)。在这样的城市化速率下,城市化大体稳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基本稳定,城市的用水设施也很稳定了。各式各样用水稳定了,农村用水也稳定了,不会有什跳跃。城市用水大约是730亿,农村用水大约是370亿。第二块是工业,预测中国的工业增长在下世纪的中业最低是52万亿,最高是153万亿,最后一般的共识定在100万亿。按这样的量预测工业用水,并且考虑用水定额比今天的日本和美国略先进一步,50年后中国的用水效率比今天最发达的国家高一点,如果以这个尺度预测中国的工业用水,大约是2000到2300亿。这个预测应是保守的,可能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估计还有些不足。对经济结构没有戏剧性变革下的预
测,如果有这样的变化就会更好。农业用水大体保持不变,还是现在的4000亿上下,在这个过程中会突破这个数。由于2050年时,中国的人口不变了,对粮食的需求也大体不变了。即使不把生物工程、基因过程这种革命性的的蛋白获取、能量获取考虑在内,仍然是在传统方式下,农业用水的总量基本稳定。并在供水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用水的高峰在2050前达到。未来水资源的需求大体如此。
洪涝灾害在未来20年仍然是心腹之患,过这20年之后,就会有大的改观。有几个原因。
第一,国家近年来对防洪的投入比较大,防洪堤坊的修筑,每年在200亿以上。第二,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大开发中,有大的控制性的水利工程要做,做这些事情时,防洪是做为大的因子在考虑。西部地区防洪设施做得好些,库容大些,对下游,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能有一定的消减。在中国的整体发展布局中,对生态环境也提高到一个高度,也有一定的投入,对洪水的生成环境在改善。同样的降水不会引起同样的洪水。同时对洪泛区的控制也在加大。生产力布局方面,在各个流域普及防洪风险图,还有些强制情措施,总之,洪水在今后20年会有大的改观,会好转,当然不会全部解决。因为西部的河流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大的调控,就会有洪泛区,那些地方还需整治。那么中国未来水的趋势,当务之急,不是洪水,比较长远的、根本性的制约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能解决,在2050年达到供需平衡。但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就比较严重,未来20年会明显加重,因为未来20年是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化快速增加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图景是,水资源短缺是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因为2030年之前,不可能有大的缓解,始终是保持紧张状
态,始终保持大的缺口。在这个过程中,洪水虽然今天是当务之急,十年以后,它的压力就小了。第三,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资源的有效性,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质就没有量。水质污染造成了有效水资源的急剧减少。
如珠江山角区到处都是水,但是到处都没有水用。水都是有毒的水。淮河流域水也不少,但污染严重。如上海是水乡,是水网地区,一平方公里的地面,河道的长度都是8—10公里,这么高的水分布密度,但不能用。污染使得本来紧缺的水没有了。第二,污染对人的影响很严重。如水污染中的三致物质,致癌、致退变、致畸变。还有雄性激素,化学结构相当稳定,在外环境境中不易降减,饮水中负积太多,就会带来身体的多种变化。
四如何解决
个人的观点是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即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少,见效更快的是调整生产关系,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是法制、机制、体制三方面入手。法制是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规划等以法制的形式规定,使大家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我国不是没有水法,在1987年通过了《水法》,还是其它一些有关水的法律,很多政策条例,但缺流域法。水法中有些大的规定是不妥当的,即分级分部门管理,就造成了多治水的局面。流域法是应建的。从体制上说,如何管理?第三方面是机制,经济上有哪些机制,行政上有哪些机制,公共参与上有哪些机制,怎么能保证这些机制运行?相互制衡?还有经济杠杆方面等。
李强:
我国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水制,而王浩从水的资源角度入手,从更高的角度,水的经济、水的政治入手,既是宏观的角度,同时从微观的角度很好的把握水资源问题。在水的问题上,目前遇到的问题很严重;如果通过一些政策、策略使得人们的更多的了解水,这样会逐渐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对水的短缺、水的污染有很大的影响。
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目前地下水情况倒底如何?
王浩:
就地下水问题,从水资源总量上来讲,是28124亿立方,河川流量是27115亿,地下水资源量是8788亿,其中有1800亿是在平原区,这对发展的意义更大。而山区用水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1800亿的平原地下水对发展很重要。由于是在地下,埋藏条件很深,不具备开发条件,或开发出来在经济上不合算。而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对发展又具有意义的平原地下水,能够开采的量1300亿。我国实际开采的是1030亿,分布的地区主要在北方,南方不到100亿的样子。那现在来说,地下水开采量大体是1000亿,未来能开采1300亿,还要增加300亿的地下水。目前的开发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地下水的超采,比如海河流域一年要超采30—40亿。严重的年份要超采60亿。淮河流域一年的超采量也在10亿以上,山东半岛超采量在5亿以上,辽中南地区超采量在5亿以上,汾河谷地、关中盆地两者相加超采量在7亿以上,四川盆地超采量在3亿以上,雷州半岛超采量在3亿以上。年地下水超采总量占80亿—100亿。超采的标准是以绝对合理地下水位为界,低于这个水位就认为是超采。合理地下水位的标准是,不太高,不容易造成地表的次生源次化,第二是不太低,蒸发量对植被合适,第三是位臵要适合汛前汛后适合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只要平均地下水位达不到合理的地下水位就认为是超采。还有就是水位持续下降,明显的造成漏斗,这几个
条件综合起来,确定是否超采。地下水有一个特点,水资源是在流域水循环中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水循环的速率不一样。换句话说,水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更新同期不一样。地下水更新最长的,象青藏高原的地下水,循环一周,即参与了海洋循环大陆循环,重新回到原来的位臵要7000年以上。在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最浅层的,即浅层地下水,周期是一年,成压力水周期是5—18年。越深越慢。对于循环同期是五年的地下水,每开采1方地下水,补充的时间要5年,连续十年每年都开采5方,就要花五十年的时间补给,这是对更新周期5年的地下水而言。
李强:第二个问题:请你谈谈南水北调。
王浩:
简要的说一下。首先对于其必要性没有人怀疑。评论一件事要先建立了一个标准。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合的财富,传统的看法很简单,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价值。只有制造物才有价值。衡量制造物的价值以总量的多少来看,所以出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社会总产值等指标。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看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出来的总量,而是通过这项社会活动,间接创造的财富有多少,经济效率的高低。总的说,这样的观点仍然是一元价值论,以制造物为财富,而现在是多元价值论,至少是三元价值论。一国的综合国力有三大资本构成,首先是人力资本;其次是自然资本;再其次是制造物,即传统的经济资本。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占一国财富的70%,自然资本占20%,制造物资本占10%.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自然资本衰减严重,正是由于此,政府才投入于生态环境建设。整个发展的观念有所不同,内涵更丰富。从一元价值观到三元价值观,自然资源确实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
了这一价值观念来看南水北调。其目的在于对大部分北方水土资源不匹配的情况扭转,形成自然资的升值,因此,对于南水北调的争议不大。第二,南水北调的基本格局是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经过山东的东京湖过黄河,一直到天津;中线从湖北的丹江口一直过黄河,在华北的太行山前经过,到北京的燕山地区,在河北的徐水的西黑山100公里有一个叉道,通到天津,总长1250公里。西线是从长江水系的大渡河水系、金沙江水系、雅龙江水系,从这三条水系调水至少要100亿到北方。
目前达到的共识是,这三条线路都是必要的,互相不能替代,同时,互相有补偿,即任何两条一起运行的合力都比一条要好。第三,工程拖延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东线的优点在于投资很少,工程很牢靠。任何大的技术问题都没有。工程的布局也没有争议。问题在于水污染。
长江下游的水质不干净,还过准河,准河是污染最严重的,而且是平交过准河,即融合了以后才过。这样以后,污染是最担心的问题。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很显明的用户站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光依靠专家的判断,得有需求方。水污染制约东线的最大障碍。从长远看,东线的运费太高。东线不是自流引水,是提水引水,是在江西都江引水站,靠电力提水。提水的净高程是47米,毛高层就超过100米。中国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也不富裕,依靠电力抽水,就目前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电力有富裕,供大于求,但以后就不同了。同时,目前东线的抽水容量还不大。中线的优点,一方面是水质好,覆盖面大,所有中国长江以北的精华地带都覆盖了。中国的总地势是东低西高,中线是在第一阶地落到第二阶地的最高的点走了一条线,所以能把第一阶地全部覆盖。最大的不利条件是工程风险高,要保持高水质,沿途不和任何一条河相交,、得跨过那些河,就要有220座跨河建筑物,每一个跨河建筑物都有工程实施风险。总串联之后,风险相当大,也没有好的实践,只能根据理论计算,要减少风险,就得加大投资,使得水费更贵。第二个不利因素是,有膨胀土问题。水一泡,渠道就会变形。另外还有高填方、高挖方问题。还有要自流,远行费很低,但有的地方就要控方、填方,超过8米就需控方、填方的路段超过三分之一。再有就是调节能力很差,从丹江口出来后,河水的容量是十亿,流经的时间超过十天途中可能出问题。还路过暴雨高峰区,太行山前等,雨洪可以避免,但要提高工程费,工程造价。还有就是跨黄河地区。因此,过黄河还有很大的争论。总的说,中线的问题都实际存在,但不是制约性的,不可解决的问题。
问题最终集中在中线的运行费用远远高于东线。东线的水大约一方1元5角,中线的水,至少要3元一方。西线的是最优的选择,战略性最好。西线的问题是前期工作还不够,主要是它在8级地震度的地方,搞工程要9级设访。另外要过过大的断层、长遂洞。大口径遂洞,世界上最大的洞是14.1米,而西线有多条12米以上的隧洞。世界上最长的大口径隧洞大约是30公里,西线最长的要130公里。中国还有断屋,一般有1公里宽,而且1000多米深,过断层不是大问题,主要是大遂洞的施工等工程问题。总起来讲,中东西这三条线,中、西、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开工的条件。只是东线受水质所控,中线造价高,有优化线路的余地。
李强:第三个问题:科技发展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水,但真正对水资源有革命性贡献的是通过基因过程、生物过程实现,是整个用水方式、能量获取方式 的极大改变。展开讲,生态系统有两类物质,一类是无机的,一类是有机的。无机物又分两类,一类是太阳能,另一类是以水为中心的无机物。有机物是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植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消费者是动物,形成食物链。还原者是细菌和微生物,包括污水二级处理的活性污泥,把有机质还原为无机质。生态系统是以水为纽带形成了物质演进,能量转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熵增加的方向就是增加无机物。能量是单一方向的运转。依靠太阳就能生存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和还得依靠地下净流性水资源的非地带性生态系统。所有的人造系统都是非地带性系统。城市都是非地带性系统。生态系统有其本质性,多样性规律。人工系统是反自然的,有另一套规律。自然系统追求多样化能量利用的充分性,人类系统追求能量利用总量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因工程将人工能够固化太阳能的物质人工种植,将所有太阳能、雨水都通过这些植物生成的干物质、湿物质全都固化,人在想办法转化这些物质。这一天快到了,对粮食、水资源等是一个综合解决的工程。
敬一丹:济南的缺水问题能否解决,下一个济南是哪个城市?
王浩:
简单的说,目前解决济南用水的方式是在很小的余地内腾挪。从需求讲,要层化需求,首先保证生活用水,无关紧要的工业用水要取掉。中国工业制成品总量盈余,生产出来也是积压,如洗铱机,电视机等,都可以一刀切。这样经济效率高,水效率也高,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但由于库存问题,粮食收购压力问题,可以考虑适度的切掉一部分,保持生活用水,保证紧缺供水。这是需求的管制和分层次供水。从供给讲,要加强黄河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
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仅仅是地表水、干支流的调配,还没有将地表水和地
下水统一调配,没有将当地水资源和过境的水资源统一调配。1987年国务院的分水方案仅仅对多年平均的黄河干流地表水进行了审计,1997年进行了黄河干支流地表水分月、分旬分配,但没有和地下水联系起来,没有和当地水资源联系起来。这两步需要做。这又引出一个大话题,上游一方面要水,当然黄河水分配应向上游倾,配合西部开发。但是,目前,到2010年还要坚定执行国务院的分水方案。在这个方案下,上游个别的省有超过的。这涉及到水资源谁占用,谁补偿问题,恢复机制、体制问题等。
下一个济南大约是东营地带,北京天津这不乐观。
就现在来说,黄河分水是用帐上的水分水,是今年汛后把来年的水进行分配的,是依照580亿这个基数分配的。实际上已没有580亿了。由于水资源的演变,从94—98的五年内,从水资源的公报表为参照,真实的水资源是505亿,这是按照旧的方法计算的结果,如果以新的方法计算,黄河真的地表水量是437亿。也就是说,过去旧的计算方法要改进,没有505亿,所以现在考虑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目前评价方法还有弱点,除了计算了505亿地表水,还计算了102亿的不存在的地下水。那么帐目上多了170亿。因为黄河非孤生存在,是北方环境演变的一个缩影。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都与和黄河流域有相似性问题。
敬一丹:第二个问题:如此多的年青人关注水,你怎么看?
王浩:
任何事情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年青人关心是好事,关心环境资源理所当然,同时,也对未来年青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如,水的价值问题,也就是未来经济学重要的突破。
如何看待水的价值,水的资源价值,环境的价值,过去的人是如何看待,现
在的人是如何看,其中有没有发展?在哪一点上有发展。同时,水的价值尺度既和供求关系有关,又与劳动必要时间有关,资源权属的转让有关,和资源的稀缺有关。在经济学中也是重要的问题。学自然环境的对水没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就太遗憾了,对于社会科学,水也是一个很大的折射点,水巨大的公共财产,又是滚动性的公关财产,可以在区城性的流动财产,对于发展中的外部性,对于人文科学有很深刻的意义。例如,在中国水问题交流中,发现一个问题,日本水资源的管理是多部门管理,而我国主导是集中治水。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所谓日本“和”文体的精神,注重其它部门对水部门的影响,讲究协商。水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问题,是多目标、多层次、多决策的问题。比如,水分配首先涉及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用水权,而且每个人平均用水的量大体相等,其次,如果地区产水多就多用?这是产水优先,再有一个就是现状分配用水优先,用水效率高的优先分配,公平优先原则等等。
郑也夫:农村水价问题如何看?
王浩:
这个问题在康乾时期就反复提出过,农业用水价的如何处理。历史记录,一共七个省的财富治理黄河,就有农民水价问题的讨论。各国的国情不同,解决之道也不同。大的解决之道无非而条,一是不收取。另一个是,该收多少,然后用不同方式的返回。日本对农村用水的补贴是三条,第一条,把补贴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挂固定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加,水的补贴也增加,第二条,在水工程建设时,国家给60%,地方给20—25%,真正的受益者担负剩余部分。国家担负了水利工程的大头。中国的比例没有这么大。第三,这样的前提下,核算运行费,国家再负60%,还有一些白给的。用户真正担负的就很少。走少收费取向。
我国的农业水价问题现实是,收取的成本大约在4或到8成之间,没有按成本收费。从用户角度看,总的看,北方的水支出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这样水费提价而余地。但是水费的取向,第一模式是国家拔款进行大规模灌溉区改造,改造费用不纳入水费收费。第二,改造之后,水价按成本核算。第三,水资源费和水费的统一收费。水资源费体现国家对水的管理。
第四,对农民的水收费要分阶梯累进收取。第五要坚决的剔除目前的按亩收费,改成按方收费,当然要加强按方收费。
听众:海水淡化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喝点儿水就要解小便是啥问题? 篇6
经常有女孩子问我,她只要喝点儿水就要小便,而且每次都“不虚此行”,尿量不少,而且小便的颜色很淡,中医形容这种情况是“小便清长”。同时她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喝也觉得渴,这就让她们很矛盾——喝了就尿,不喝就渴。为什么会如此呢?一句话:火力不足,还是阳虚。
虽然人体70%都是水,但真能被人体利用的水绝对不是死水,而是必须像云雾一样,是可以蒸化的水。你可以看看自然界,凡是植被茂盛、绿树成荫的地方,水分一定充足,但这种充足绝对不是发了洪水的那种充足,而是湿度很大,水要化成云雾,这样,植被才能茂盛。
人体用水时必须有把水“煮”开的火力,使水变成可以蒸腾的“云雾”,否则就像一口柴锅,里面虽然装满了水,但下面的炉灶里没有柴火。或者虽然有,但火力不旺,半死不活的,那锅里的水就很难蒸腾为水蒸气,化成“云雾”,虽然有水,但是不能为身体所用。很多身体很弱的女孩子就像火力不旺的柴锅,身体里不是没有水,有水,但不能为身体所用。
这种人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她们虽然想喝水,但一般对冰水很抵触,至少想喝温水的时候要比想喝冰水的时候多。为什么?还是因为火力不足,人体本能地寻找温热的东西。
我见过一个病例,是个高热不退的老干部,持续高热在38度左右,连续数天,人都被折磨得变形了。西医给他用了很多抗生素、退热药,没用。最后,他找到一个名中医,名中医进到他屋子里的时候,老干部正在喝水,他从暖壶里倒出水来直接就喝下去。名医以为暖壶不保温,就过去摸了下,原来那是一杯开水,病人居然能喝下去!就这一个举动让这个名医为病人的高热定了性——他的高烧不是因为有内热,他能把热开水喝下去,这就证明他的高烧是因为内里有大寒。于是,名医将温阳的大热药——附子作为君药开给了病人。谁都知道,附子是很容易上火的,稍微壮实点儿的人吃了就会鼻子流血、口干舌燥,但恰恰是这个方子让病人的高热退了下去。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一个人内里有寒的时候,他会本能地选择温热的食物、饮料。如果你是个喝了水后很快就要解小便的人,而且还喜欢喝温水,甚至热水,这就说明你的火力已经到了需要振奋的时候。你虽然不至于用附子那么猛的热药,但在饮食中增加温热的食物或者一些比较缓和、温补的药物是必需的。
药店里有种成药非常适合气虚、阳虚女性服用,叫“五苓散”,这是医圣张仲景写在他的《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至今已经使用了1800多年。这个药方的组成很简单,仅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这五味药。方子里的桂枝是温通阳气的,类似于在装了水的锅底加把火,帮助火蒸发起来。猪苓、泽泻、茯苓是利水的,喝了过多又排不出去的水停在体内,是会抑制阳气的升发的。这种人应该有种感受,比如感冒,或者尿路感染的时候,知道多喝水,结果感冒或者感染是好了,胃却喝坏了,总觉得有水汪在那儿,这就是因为过多的水液折伤了阳气,所以温阳和利水兼顾,渴就止住了,小便多也解决了。
水管理问题 篇7
关键词:油田水,现状,技术,设备,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以及水资源的缺乏, 开采石油产生的污水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石油水处理问题也成为开采石油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问题。
1 油田水处理问题现状
油田水是从地层中随原油一起被开采出来、经过原油破乳、分离等初加工过程形成的一种集悬浮固体、油、溶解气体和溶解盐于一体的多相体系。石油水对于水污染造成极大的问题, 需要合理地解决。
1.1 油田水处理技术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油田水治理专家的不断努力、政府的支持, 解决石油水问题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处理方式不断成熟, 处理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大致归类, 可以分为传统型和新型处理法。
1.1.1 传统型:
1.1.1. 1 物理法
物理法就是把油田水中的悬浮类杂质和某些矿物质等清除, 从而使得废水和污水得到更好的处理。物理处理法大致包括过滤法、过滤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粗粒化法、蒸馏法、膜分离法等。
1.1.1. 2 化学法
化学法一般是指去除油田水中利用物理法或者化学法等不能去除的某些胶体或一些溶解性物质, 尤其是污水或废水中含有油的乳化油, 只能利用化学法才可以除掉。这样就可以使污水和废水中的污染物得到清除, 水质得到更好的改善。化学法主要包括中和法、混凝沉淀法、化学破乳法、化学氧化法等。
1.1.1. 3 生物法
生物法是使用生物的生化作用把油田水中比较复杂的有机物进行分解, 变成简单的物质;把污水中含有毒的物质分解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最终使得废水和污水得到更好的净化。生物法基于是否需要氧气可以归为两类, 即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1.1.1. 4 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其实就是把物理法和化学法结合起来, 进而使油田水得到净化, 改善水质。物理化学法大致包括两种, 即气浮法和吸附法。物理化学法综合物理法和化学法可以使得废水和污水的净化的相对更加彻底, 水质更加健康。
1.1.2 新型处理法
现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专业人员的努力, 新的处理油田水方法增加了几种, 虽然不太成熟, 但是处理效率和彻底性较传统的更好。
(1) 滤膜技术就是把油田水通过筛网状过滤介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 这样就可以彻底地过滤、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质等。
(2) PAC絮凝-膜分离法是使用微滤技术对油田中悬浮物质的过滤和絮_PAC对油田污水和废水中乳化油和胶体稳定性的破坏作用, 这样可以极大地去除油田污水中的含油量、悬浮物质等。
(3) 电解盐水杀菌技术, 即利用电解饱和盐水产生次氯酸钠与细菌发生化合作用, 进而更好的杀菌, 这个技术杀菌的效果相当好, 并且还有成本低廉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4) 电絮凝处理技术, 即通过电解油田中的含油污水和废水, 进而达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固体悬浮物、乳化有机物和一些其它的污染物, 从而使得水质得到净化。
1.2 油田水处理设备现状
油田水处理现在基本包括:除油设备、过滤设备和其他设备。
除油设备:立式除油罐、气浮分离设备、压力除油 (沉降) 设备、旋流除油设备等。
过滤设备:多层滤料过滤器、PE和PEC管微孔过滤器、核桃壳过滤器、膜过滤装置、滤心过滤器等。
其他设备:洗井车、脱氧装置等。
以上就是油田水处理问题的现状, 处理技术在不断的提高, 处理设备也在不断增加和创新。
2 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油田水虽然经过了污水和废水处理站的处理,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油田水不好好处理的话, 会直接对水资源, 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 对于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分析油田水存在的问题, 尽力达到最理想的油田水处理结果, 从而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环境建设。
2.1 处理成本较高
污水和废水处理的成本较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系统的故障较多, 检修的难度比较大, 耗费时间较长, 并且系统的保障性能差;另一个是需要不断添加的杀菌剂等各种药剂的处理费用较高。
2.2 水质达标率低
由于过滤设备和一些管线的内部腐蚀比较严重, 设备里的某些零件也损次数较多, 这样就造成一些滤料漏失。还有就是存在着一些管线腐蚀的穿孔问题, 某些阀门不能正常的使用。最终导致水质不达标, 含铁量和悬浮物质的含量较高。
2.3 除油单元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
如今, 压力沉降除油罐和重力沉降除油罐是完成除油的主要设备。重力沉降除油率和压力沉降除油率较低, 与设计的80-95%有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五个以外, 还有悬浮物含量高、含聚污水没有有效处理工艺、系统抗冲击能力低和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解决油田水问题, 最重要的是利用高科技, 所以, 大力推动科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非常重视油田的开发问题, 也相当重视开发过程中的污水处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断被人们重视, 油田水处理问题被更多的人关注。我国的油田水处理技术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地发展, 将来的处理技术会更加专业和完善。这对于我国石油的开采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兰芳等.油田污水的水质改性技术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9.
[2]周松景等.油田采油注入水处理技术[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9.
浅析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问题 篇8
关键词:锅炉,补给水,防腐,环保,管理
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处理在锅炉整体运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机组的安全、健康和平稳运行, 但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在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加以注意。
1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防腐蚀问题
电厂锅炉在补给水过程中的防腐蚀问题, 关系着锅炉的安全运行, 关系着锅炉能否发挥出设备厂家设计的相关指标和标准, 关系着电厂的运行成本和作业效率。因为, 电厂锅炉如在补给水这一工艺环节处理不当, 容易使锅炉内体产生腐蚀性的化学物质, 其在锅炉内沉积或附着在锅炉管壁和受热面上, 会进而形成难熔和阻障热传导的铁垢, 而且腐蚀会造成锅炉管道的内部壁体出现点坑, 导致阻力系数的变大, 管道腐蚀到一定程度, 会产生管道爆炸的安全生产事故, 给企业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 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1 除氧防腐
国家规定蒸发量大于等于2吨/小时的蒸汽锅炉、水温大于等于95摄氏度的热水锅炉都必需进行除氧, 否则会腐蚀锅炉的给水系统和零部件。
目前, 除氧防腐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将水中的氧气排出;二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排除水中的氧气, 使含有溶解氧的水在进入锅炉前就转变成稳定的金属物质或者除氧药剂的化合物, 从而将其消除, 常用的有药剂除氧法和钢屑除氧法等;三是通过应用电化学保护的原理, 使某易氧化的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 让水中的氧被消耗掉, 达到除氧的目的。例如, 热力除氧防腐技术是将电厂锅炉给水加热到沸点, 以达到减小氧的溶解度的目的, 这时水中的氧气就会不断地排出, 这种方法操作控制相对简便, 是目前应用较多的除氧防腐方法,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如易产生汽化、自耗汽量大等。相对于热力除氧防腐技术的是真空除氧技术, 这种技术一般情况下是在30摄氏度至60摄氏度之下进行的, 可以有效实现水面低温状态下的除氧, 对热力锅炉和负荷波动大而热力除氧效果不佳的锅炉, 均可采用真空除氧而获得满意的除氧效果。化学除氧防腐技术主要有亚硫酸钠除氧、联氨除氧、解析除氧、树脂除氧等, 都可以达到较好的除氧防腐效果。
1.2 加氧除铁防腐
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中铁含量的升高对锅炉内体造成的腐蚀可以导致锅炉氧化铁污堵、结垢等腐蚀现象, 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给水加氧技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补给水加氧技术与补给水除氧技术截然相反, 是结合锅炉不同工况而采用的一种防腐技术。目前, 我国已在《直流锅炉给水加氧处理导则》行业标准中将电厂普遍采用的给水加氧、加氨处理称为给水加氧处理。给水处理采用加氧技术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补给水的处理方式, 降低锅炉给水的含铁量和抑制锅炉省煤器入口管和高压加热器管等部位的流动加速腐蚀, 达到降低锅炉水冷壁管氧化铁的沉积速率和延长锅炉化学清洗周期的目标。
电厂锅炉补给水加氧技术主要利用了氧在水质纯度很高的条件下对金属有钝化作用这一性质, 其处理的原理是在给水加氧方式下, 不断向金属表面均匀地供氧, 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稳定的双层保护膜。这是因为在流动的高纯水中添加适量氧, 可提高碳钢的自然腐蚀电位数百毫伏, 使金属表面发生极化或使金属的电位达到钝化电位, 在金属表面生成致密而稳定的保护性氧化膜。直流炉应用给水加氧处理技术, 在金属表面形成了致密光滑的氧化膜, 不但很好地解决了炉前系统存在的水流加速腐蚀问题, 还消除了水冷壁管内表面波纹状氧化膜造成的锅炉压差上升的缺陷。但给水加氧处理必须在水质很纯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要控制好给水的电导率、含氧量、含铁量、电导率等参数。其前提是机组要配置有全流量凝结水精处理设备, 因为凝结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条件和出水品质的好坏, 是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是否能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 在应用给水加氧处理前锅炉原则上应进行化学清洗, 除去热力系统中的腐蚀产物, 可在炉前系统获得最薄的保护性氧化膜。但同时要明确的是, 加氧处理之所以可使炉前系统金属的表面产生钝化, 除水质高纯度这一先决条件外, 还必须有水流动的条件, 即在流动的高纯水中加入氧气才能在金属表面产生保护性氧化膜, 可以避免与除氧防腐技术相冲突, 以达到较好的防腐效果。
2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环保问题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的环保问题, 主要是指在补给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如果处理不当, 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尤其是当前多数电厂在补给水过程中都添加了一定的化学药剂, 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不断增加。因此, 如何通过锅炉补给水的污水回收再利用技术, 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目标就至关重要。同时, 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采用污水回收再利用技术为电厂锅炉进行补给水处理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水质情况而运用相应的处理技术开展工作, 其主要包括三个等级的处理, 即: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进行深度处理。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机理又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等。通常, 污水回用技术需要集中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组合, 即各种水处理方法结合起来处理污水, 这是因为单一的某种水处理方法一般很难达到回用水水质的要求。
污水回收再利用中通常采用的回用技术包括传统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膜分离、电渗析和土地渗滤等。如:传统物理化学工艺方法, 即以混凝、沉淀、过滤、吸附等理论为基础, 采用砂滤、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等工艺进行污水的回收再利用;膜分离工艺, 由于膜固液分离技术具有良好的调节水质能力, 从悬浮物到细菌、病毒、孢囊, 不需要投加药剂, 设备紧凑且易于自动化, 因此有人将它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生化与物化组合工艺流程, 采用节约能耗、运行费用低的生物处理作为前段处理, 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机物, 再配以物化方法进行把关处理, 具有出水水质优于生物处理为中心的工艺流程, 运行成本低于以物理化法学法为中心的流程。
3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中的管理问题
在上述文中已经对补给水处理中的一些问题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即使再成熟的技术也仍然需要人来操作实施, 所以管理问题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前, 在锅炉补给水的管理中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执行不力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 国家质检总局也于2008年批准颁布了新版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 旨在规范锅炉水处理的管理工作。管理规则中鼓励和支持国家锅炉水处理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并对锅炉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安装与调试、使用与管理、锅炉水处理的检验、锅炉的清洗和监督等事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水消防系统常见问题探讨 篇9
在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最常见的两大水消防系统,经验不是很丰富的设计者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此,对此类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规范和法律法规、规程的引用
首先,目前在水消防设计中最常引用的就是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和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GB 50084-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这三本规范是水消防系统设计的基础,此外,还有GB 50338-2003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等。
其次,在进行消防设计审查时,主管部门还会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的一些法令、通知对消防设计图纸进行审查。这是由于设计规范不是每年都会进行修订,而国家和地方会及时根据实践经验发布一些通知和规定,这就造成了时差。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注意水消防系统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还要满足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相关要求。
例:《高规》的7.6.7条规定了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的房间,其中的“其他特殊重要设备室”在条文解释里指装备有对生产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设施的房间,这类设施一旦被毁对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亦须采取严格的防火灭火设施。
其中对于不含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含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的变配电室是否需要设气体灭火系统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根据2007年公安部消防局第226号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贯彻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加强消防监督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第五条,高层民用建筑中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后对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配电室等,属于特殊重要设备室,应设气体灭火系统。
此外,不同的省市、地区会对消防系统有一些地方上的特殊要求,这些要求是以国家颁布的规范和法规为基础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的,视为“地标”。例如浙江省已颁布了《浙江细水雾灭火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江苏省的《民用建筑水消防系统设计规范》明确规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与消火栓系统的稳压设施不应合用”。
除上述三方面内容需要设计人员注意外,工程项目还应满足不同的行业标准。例如,铁路系统客运站站房,有些房间是不能采用水消防系统的,通信机械室、通信电源蓄电池室、信号电源屏室、信号机械室、信号机房等设备间就只能采用气体灭火系统和固定灭火器进行保护。
2室内消火栓系统
2.1 消防水泵接合器
《建规》规定:高层厂房(仓库)、设置室内消火栓且层数超过4层的厂房(仓库)、设置室内消火栓且层数超过5层的公共建筑,其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应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结合条文说明可以确认,对于多层民用建筑,不是每个室内消火栓系统都需要设置水泵接合器的。
对于高层建筑,水泵接合器是室内消火栓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竖向分区的室内消火栓系统,水泵接合器又要如何设置,《建规》在条文解释中说明“当采用分区给水时,每个分区均应按照规定的数量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而在《高规》里也规定“消防给水为竖向分区供水时,在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的分区,应分别设置水泵接合器”。
假设某室内消火栓系统分为高低两个区,低区完全在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高区有部分在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这种情况下,低区和高区都要设置水泵接合器,因为在火灾中应尽量多保护人民的财产与人身安全。
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由于室内消火栓系统基本上是按照避难层设转输水箱的串联供水方式,水泵接合器的设置在《高规》的条文解释里也可以找到答案:
“……只有采用串联给水方式时,上区用水从下区水箱抽水补给,可仅在下区设水泵接合器,供全楼使用。”另外,消防水泵接合器的设置不仅要根据规范而定,还应根据工程项目所属地的消防车的最大供水压力而定。
2.2 消防电梯间消火栓的设置
《高规》7.4.6.8规定,消防电梯间前室应设消火栓,此条为强条,必须贯彻执行。而对于消防电梯间前室的消火栓是否按照普通消火栓考虑,在《高规》中没有明确解释。
2.3 消防软管卷盘的设置
《高规》7.2.4条规定:高级旅馆、重要的办公楼、一类建筑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和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其他高层建筑,应设消防卷盘,其用水量可不计入消防用水总量。在实际救火时,消防自救卷盘对于扑救初期火灾非常有用,楼内的普通工作人员在专业消防队到达之前,可以就地简便操作,及时迅速地控制初期火情,避免火灾失控和扩大。
《建规》8.3.3条规定:设有室内消火栓的人员密集公共建筑以及低于本规范第8.3.1条规定规模的其他公共建筑宜设置消防软管卷盘;建筑面积大于200 m2的商业服务网点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
因此,无论对于多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都应尽量设消防自救卷盘。消防自救卷盘对扑灭初期火灾,防止火灾的蔓延扩大起到很大作用。
2.4 双阀双出口消火栓设置的适用范围
双阀双出口消火栓按两股水柱计算的情形只能在《高规》7.4.2条规定条件下:住宅建筑的以下情况,当设两根消防竖管有困难时,可设一根竖管,但必须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1)18层及18层以下的单元住宅;2)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 m2的塔式住宅。
另外,在公共建筑中,是不适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的,即使在消火栓箱处设置两根消火栓立管,同时该处消火栓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两个消火栓分别从两根立管接出也是不可以的。因为要求两股水柱同时到达的理论是考虑到火灾时,大火就在某一处消火栓附近燃烧,此处消火栓根本无法靠近,不论它的消火栓箱里设置几个消火栓都无法使用,只能依靠相邻部位的另一个消火栓提供消防水柱救援。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1 设计用水量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用水量正常情况下按照计算得出即可。但是,设计人员应该按照计算用水量放大1.3倍来确定系统设计用水量,这是由于建筑在做精装修过程中,尤其是商业、客运站、航站楼等往往采用网格吊顶的方式,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5.0.3条规定:“装设网格、栅板类通透性吊顶的场所,系统的喷水强度应按规范表5.0.1规定值的1.3倍确定。”如果设计人员在初设和施工图设计中考虑了后期装修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可以避免后期一些麻烦。
3.2 信号阀和水流指示器的设置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6.3.1条规定:“除报警阀组控制的喷头只保护不超过防火分区面积的同层场所外,每个防火分区、每个楼层均应设水流指示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能某一个防火分区的喷头个数很多,接近800个,该防火分区单独使用一个报警阀组,这种情况下,这个防火分区是可以不设信号阀和水流指示器的,因为在消防控制室里,可以直接辨明火灾发生的部位。
同时,由于建筑专业在划分防火分区时,有的楼层包括几个防火分区,有的防火分区包括了几个楼层,故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即使是一个防火分区,那么在这个防火分区的不同楼层也要分别设置信号阀和水流指示器。
3.3 喷头的布置
布置喷头时,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非仓库类高大净空场所(净空高度一般为8 m~12 m),喷头的间距不应大于3.0 m,同时,应注意喷头流量系数的选用,而对于净空高度不大于8.0 m的场所,按其危险等级正常布置喷头即可。
2)装设网格、栅板类通透性吊顶的场所,喷头宜布置成上下喷的形式,同时下喷喷头宜设集热挡水板。
3)酒店的客房内经常需要布置边墙型喷头,而规范中只规定了轻危险级和中危险级Ⅰ级的边墙型标准喷头的最大保护跨度与中危险Ⅱ级需要设置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流量系数K=115),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厂家的喷头参数与系统设计压力来确定喷头的型号与布置间距等。
4)汽车库等非吊顶场所需要布置直立型标准喷头,而由于结构梁、柱的设置,会给喷头的布置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且很有难度,这就要与结构专业密切配合,把梁当作端墙来布置喷头,需要时与结构专业协商适当移动次梁的位置,减少喷头个数,同时,由于建筑底图中主梁下不一定会有建筑隔墙,在布置喷头时尽量将主梁两侧的喷头间距做到2 400 mm,这样图纸外审时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3.4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
一些公共建筑高大净空场所净空超过了12 m,且面积很大,此时已不适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需要设置消防炮灭火系统,其实消防炮系统也是属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一种,系统也需要设置信号阀和水流指示器等部件。单个消防炮的设计流量基本上可以分为20 L/s和5 L/s两种,系统的设计流量由同时作用的水炮台数确定。
3.5 高层建筑内无可燃物的设备层,是否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005年版《高规》7.4.6条规定:“除无可燃物的设备层外,高层建筑和裙房的各层均应设消火栓……”。言外之意是,对高层建筑,无可燃物的设备层可不设消火栓,但是对于自动喷水系统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高规》关于一类高层和二类高层以及高层建筑自动喷水系统设置的规定可以发现,一类高层建筑的设备层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二类高层的设备层可以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6 高层住宅地下自行车库或小仓库,是否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就高层住宅地下自行车库或小仓库,是否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问题,北京某设计公司2006年专门给《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发了咨询函,得到的答复(高规(2006)第28号文)如下:对于一、二类高层建筑,如为纯住宅建筑,仅供本建筑内居住人员使用,建筑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500 m2、疏散距离短、人数少、也不经常有人停留的存自行车库,可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故高层建筑的地下自行车库,符合答复条件的可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7 自动扶梯底部是否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高规》(2005年版)7.6.3条明确规定自动扶梯底部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对于是自动扶梯的最下一层还是每层设置,却是各有见解。对于此问题,黄晓家、白洁两位资深专家在水消防分会简报2006总5期的文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中若干问题》中是这样认为的:仅在最低处自动扶梯下的下部设置喷头即可。自动扶梯的传送带表面是阻燃橡胶,其他的均为金属机械部件,其本身起火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电梯周围的防火卷帘会在失火时自动落下,把扶梯与其他区域分开。但是,在最低一层自动扶梯的下部空间,商家经常会作为储物点使用,故必须设置喷头。
笔者认为,两位资深专家论述的很有道理,但是除非《高规》修订明确此部分内容,否则,设计者还是觉得每层扶梯下都设置喷头比较安全,以确保外审时顺利通过审查。
4结语
设计工程师的技术经验只有在不断的推敲与实践中越积越多,同时,对于规范中一些不太明确的规定,设计工程师应该在满足实际灭火需要与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财产与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进行工程设计。也希望我国的规范越来越完善,防火技术与灭火技术越来越进步。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故请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针对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一些常见的难题,结合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要点,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消防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
[3]GB50084-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4]DBJ15-34-2004,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5]GB50338-2003,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关于偷盗水案件相关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案件的类型
盗用城市供水, 是指用水户包括公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等, 为达到不交或少交水费目的, 采用隐蔽或者其他不正当非法手段不计或少计用水量的行为。长期以来, 普通居民通过计量仪表盗水, 企、事业单位及洗浴、餐饮业等通过破坏供水管道、动用公共消防用水的情况比较严重, 具体包括四种主要行为: (一) 擅自在城市供水管道上连接水管用水的; (二) 故意损毁用水计量装置, 致使用水计量不准确或者失效而用水的;
(三) 非消防需要擅自开启消防栓用水的; (四) 采用其他方式盗用城市供水的。
二、案件的特殊性
偷盗水案件主要是通过自来水管盗水,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管线比较隐蔽。
偷盗水案件主要是通过埋在地下的供水管线偷水, 除非发生爆管等特殊情况, 很难发现该隐蔽管线, 即便是发现了偷盗水的管线, 对该管线的埋设年代, 也就是偷盗水案件从何时发生也很难认定。
(二) 涉案数量难以认定。自来水不同于普通商品, 使用完即消逝, 除非通过水表计量, 否则很难对案值进行认定。
(三) 案值计算复杂。
自来水作为商品, 其价格不仅包括供水价格, 还包括城市附加、污水处理、水资源费等多种代收费用。各种费用经常变动, 对案值认定影响较大。
三、盗用城市供水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一) 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除适用上述规定外, 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其悔过、收缴进行违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 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任何形式的盗用城市供水行为都使供水企业的财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理应承担相应责任。
(二) 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 其他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 利用水表固有缺陷, 主观上有意识的点滴偷水的大有人在。由于对单一用户来说, 这种行为数额小, 仅供自己使用, 社会危害性并不大, 城市主管部门和供水企业很难查处, 也很难参照现有法律法规作出相应处罚。但“涓涓之水, 汇成大海”, 长此以往, 对城市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此城市主管部门和供水企业要做好节约用水的宣传工作, 使那些贪小便宜的用户受到道义上的谴责。
四、对盗用城市公共供水水量、时间、金额认定的几点建议
(一) 盗用水量可以按下列方法确定:
1、能确定单位时间内用水量的, 所盗水量按其最大单位用水量和最小单位用水量的平均值乘以实际盗水的时间计算;
2、不能确定单位时间用水量的, 所盗水量按其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设施上擅自接管的最大流量乘以实际使用时间计算;
3、能够确定产品单位耗水量的, 按同属性单位正常用水的单
位产品耗水量和盗水单位的产品产量相乘, 加上其他辅助用水后与抄见水量对比的差额计算;
4、可以根据盗水用的水管管径大小及管内水流速度确定。
5、盗窃地下水的, 根据该工程 (或设备) 每小时最大取水量 (设备铭牌最大能力) 计算。
6、在总水表上盗水的, 按分水表水量及总水表抄见水量的差额计算。
(二) 对盗水时间认定的建议。
盗水时间以有证据证明的时间确定, 无法查明的, 居民住户按不少于60日计算, 单位按至少180天计算。每日盗水时间:居民住户每日按1小时计算;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业户等用户每日按6小时计算;用于经营的 (餐饮场所、洗浴场所、建筑工地) 按8小时计算。当事人有证据证明自己实施窃水的时间少于推定的时间, 经查证属实的, 可以予以认定。
(三) 对盗用城市公共供水违法犯罪金额认定的建议
盗用城市公共供水金额是指因盗水而非法占有的应交水费的金额。
1、盗水金额可以按照认定的盗水量乘以案发时当地执行的水价计算;
2、盗水后有转售的, 转售价格高于法定水价的, 盗水金额可以按转售的价格计算;转售价格低于法定水价的, 按法定水价计算;3、也可根据盗水量按不同行业水价分别计算。
荷兰水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水务局;水管理;荷兰
1.前言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总面积为 41526 km2。有限的国土面积内,至少80%为水、陆纵横交错的地形、地貌。西欧三大河流——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均在荷兰境内入海。荷兰许多区域(主要为西部和北部)地面标高低于海平面,若无众多沙丘和堤坝的阻挡,约50%国土面积会常遭水淹,60%的人口遭殃。
荷兰的历史是荷兰续水的奋斗史。在荷兰水过程和长期斗争与和平共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受到广泛赞誉来自世界各地,向世人展示了真正的生存的艺术。
我们在学习荷兰时,一方面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要从荷兰的水管理制度中需求答案。
2.荷兰水管理体制
荷兰政府组织为三级直接民选的政府,中央、省及市政府都不同程度涉及水管理,与三级政府并存并立的是水务局(WaterBoard),水务局与市政府平级,他们相互独立,但受到省政府的监督。
2.1中央政府水管理职责。中央政府水管理主要职责是建立完善的水法律体系,制定国家水政策文件,负责国家级水域的管理。在水政策的制定上,于1968年、1984年、1989年和1997年制定了四次水管理国家政策,分别侧重防洪、水质保护、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荷兰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水规划(2009一2015年),以应对气候变化、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荷兰水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伍永年等,2011)
2.2地方政府水管理职责。地方层面,12个省政府负责起草区域性水管理规划,监督市政府及水董事会水管理工作,发放供水公司及工业界抽取地下水的执照。市政府主要负责市区下水道和污废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2.3水务局职责。与水董事会相比,荷兰省、市的水管理职责较少,基层水利管理主要依赖水董事会,水董事会拥有独自的法律地位、选举制度、征税权力和明确的水管理任务。负责城市污水处理、防洪、地表水的水质与水量的管控等。在荷兰水管理体制中,与市政府平级的水务局作为特别的水管理模式,最值得介绍。
3.水务局
3.1水务局发展历程。由于地理和自然原因,荷兰于13世界便自发形成了管理水的合作组织——水务所,这是荷兰最早的民主管理形式。最早成立水务所是为了对各个水域管辖区内的水进行控制和有序管理。
到1850年,全荷兰合作形式的的水务所已发展到3500个。巨大的数量使水域管辖区各自为政,优化合并为较大规模的水务局成为必然。在20世界50年代前,水务局共存2500个。(郝晓地,2003)
1953年1月31日,冬季北海风暴加上大涨潮,荷兰海水水位突然上升,67道防洪堤被摧毁,4000个地方发生决口,1800人丧生、10万人无家可归。
这次的灾难,让近代荷兰人意识到单一而古老的防洪堤已无法保护他们的家园,同样进一步合并同时提升水务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此,他们提出了新的防洪工程即三角洲工程, 并逐渐合并水务局。到2010年荷兰全国共有26个水务局,雇员1000人左右。
3.2水务局职责。原有的水已逐渐演变为现代水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在三个层次上存在着平行的。水务局主要从事防洪、水质管理。实际功能是各界不同的水分平衡,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要求。这就需要水务局在进行综合管理中,同时尽可能与省市政府部门、农民和自然环保组织甚至自来水公司等互相协调、共同合作。
也有省政府有权设立和取消的水务局,水利局,确定工作区的范围,决定选举组织的组成和人员的水务局。省政府还负责监督水务局工作和财政平衡。然而,省政府与冲突的水管理规章的决定也可以是水务局(负监督)。水务局有权制订居民应该遵守的法则以及水务局的征税方法。(包晓斌,2011)
这种合作对抗的模式,有效制约着各方权利,是民主国家中政治体制的特点。
3.3水务局经费来源。水务局作为特殊的管理机构,它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对涉及企业和个人所征收的两项税收:水务费和污染税。
水务费按居民财产及土地拥有量征收——“谁使用谁付费”。污染税遵循“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根据污染量征收。在荷兰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税率,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王建清,2008)
事实证明,这种征收政策行之有效。对于中国,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污染治理方式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排污企业并不能完善建立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并有效运转。我国现已將环保政策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能通过付费的方式将污染治理交给专业化公司来完成,实现治污集约化。
4.总结
荷兰的水管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中重要一点是荷兰在水管理中十分重视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以水务局为例,其成员都是与水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其制度设计使得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都能得到主张,可以充分论证项目的利弊得失,最大限度地避免水事纠纷,也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同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只有各利益相关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报批并组织实施。
执行力很强这是参考荷兰成功水管理中尤为重要的一步。我们追寻其执行力的来源能发现,来自于法律对各级水管理部门责任的清晰界定,来自于政策之间的互相协调与衔接,来自于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所以,尽管荷兰有关水的法律并不多,但都被严格执行。这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我国与荷兰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荷兰是西欧发达国家,这导致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是我们还是要看清我们在水管理上的不足,看到荷兰水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种种因素,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伍永年,侯林庆,杨斌,邵曦钟.荷兰水管理研究及其对太湖流域的启示.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
[2]包晓斌.荷兰水资源管理途径与启示.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J].2011(5).
[3]郝晓地.荷兰水管理体制及水务局.给水排水.2003.
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相关问题探讨 篇12
水损害的产生是以水进入路面结构为基本前提的, 而水从道路表面进入路面结构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面层的空隙进入, 二是从面层的裂缝处进入。
1.1 面层空隙产生的主要原因
1) 压实不足是造成一些沥青路面面层局部空隙率大的原因之一。造成压实不足的原因主要有:过分强调平整度和担心构造深度使压实受到影响;仍是出于对平整度的考虑, 不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式的摊铺方式, 而采用一台摊铺机全幅摊铺的方法, 易离析, 且振捣力较小, 压实不均匀;早期修筑的绝大多数沥青路面对集料的粒径与面层压实层厚度之间的相配性几乎都没有考虑, 沥青面层的集料粒径普遍偏粗, 而与其相配的压实层厚度稍偏薄, 不利于压实, 造成面层实际空隙率较大。
2) 混合料的不均匀性大也是造成沥青路面局部空隙率大的主要原因。沥青路面局部空隙率大往往和混合料不均匀性有关。路面生产过程中沥青混凝土不均匀性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 有原材料组成变异性大的原因, 有拌和厂管理上的原因, 也有运输和现场摊铺方面的原因, 诸多原因造成了集料离析和温度离析。集料离析的最主要原因是拌和过程中的不均匀以及材料自身的不均匀, 这和以下原因有关: (1) 我国集料生产水平低。 (2) 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的沥青拌和厂都是临时在沿线设置的移动式拌和厂, 材料堆放场地不规范, 料场之间没有挡墙, 无形中对级配造成影响。 (3) 由于拌和能力不足, 同一个铺筑现场常由几个拌和厂供料, 这就带来了材料来源不同、实际配合比不同等问题。
1.2 面层产生开裂的形式及主要成因
1) 横向开裂。横向开裂是沥青面层发生最多的一种裂缝, 沥青路面上都或多或少存在横向开裂, 绝大部分是温度裂缝。一种是冬季突然大幅度降温引起沥青面层低温收缩开裂;一种是日气温变化引起的沥青面层产生温度应力, 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使面层产生温度疲劳裂缝。温度裂缝起始于路表面, 且逐年增加。
2) 反射裂缝。下卧层不连续处作用在沥青路面面层底面的应力超过了材料的抗拉强度并使面层底面开裂, 裂缝逐渐向上延伸, 直到穿过沥青面层顶面反映为表面的裂缝。反射裂缝可由下列原因引起:半刚性基层的裂缝、下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裂缝或接缝、旧热拌沥青混凝土面层上的低温裂缝、旧沥青混凝土面层上的块状裂缝、旧面层上的纵向裂缝和旧面层上的疲劳裂缝。
3) 网裂。网裂往往由于荷载的往复作用使得面层沥青混合料疲劳造成, 但也有由于基层质量不好造成的块状裂缝。半刚性材料之间或半刚性基层下部有一定厚度的素土夹层时, 素土夹层潮湿后使路面承载能力显著下降, 产生“弹簧”路段, 就易产生块状裂缝。半刚性基层厚度不足, 而其下底基层又不是半刚性材料层的路面结构, 特别是在土基压实度不足和承载力较差的情况下, 也会产生块状裂缝。
2 沥青路面水损害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2.1 外部因素
1) 降水量。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 南方多雨潮湿地区沥青路面的水损害要比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干旱地区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多得多, 而且在速度上也要快得多。
2) 降水的化学组成。降水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压入、抽吸带来的冲刷等力学作用上, 还应该体现在化学侵蚀作用上。
3) 交通量和交通组成。发生水损害的路面很多都是大交通量和超载严重的路段, 如交通量在2万辆/日左右甚至以上, 超载车重一般在40~70 t之间, 甚至更重。超重交通使路面承受的荷载远远超过设计要求, 路面产生的弯沉盆更大更深, 因此在水的作用下更易发展为形变、辙槽等破坏。
4) 行车速度。行车速度的快慢对路面水损害病害的出现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积聚在基层表面的水在高速行驶的车轮作用下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形成高压水流, 这种高压水流长时间冲刷集料上的沥青膜, 就会使得集料表面的沥青膜被冲走, 沥青混凝土松散, 强度降低, 导致路面逐渐被破坏。
2.2 内部因素
1) 施工条件。施工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压实和离析等因素上。压实不好的混合料其各项路用性能都不会好。压实不足的路面实际空隙率大, 水进入空隙后就成为水损害的祸根。同时, 绝大多数沥青路面的水损坏都是从路面局部破坏开始的, 而路面施工过程中的集料离析、温度离析和局部混合料不均匀是造成路面局部严重水破坏的根源。
2) 路面排水。路面排水是目前我国路面设计中最不被重视、最落后的一个领域。现在的路面排水往往只重视路基范围内的路面表面以外水的排除, 而对路面结构层内部的排水则很不重视, 或者根本没有考虑, 因此排水不良也是造成路面水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水的处理方法无非是封和排, 但现在大多数沥青路面是面层本身封不住水, 这除了上述的材料不均匀性等原因外, 沥青路面开裂也是面层封不住水的原因之一。
3 结语
分析认为, 降水从道路表面进入路面结构内的途径主要为面层内的空隙和裂缝, 应结合工程实际, 总结沥青路面常见的水损害破坏形式, 对水损害的影响因素进行治理, 以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虎发.浅谈水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破坏及防治措施[J].青海交通科技, 200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