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年患者

2024-06-27

老老年患者(共4篇)

老老年患者 篇1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 老年人口逐年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新通用标准规定:65-79岁称为老年人, ≥80岁的称为老老年人。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的表现, 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及老老年人, 是心脑血管疾病明确的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老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老老年高脂血症患者40例, 年龄≥80岁,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2例。符合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CEP) 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 (ATPⅢ) 的标准[1], 且近1月未服用降脂药。合并严重肝功能损害 (ALT>正常上限3倍) 、肾功能损害 (eGFR<30mL/min) 、肌酸激酶异常 (CK>正常上限3倍) 及对他汀类任一组分过敏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每晚睡前顿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商品名:立普妥, 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生产) , 持续24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正规应用降压、抗血小板聚集、降糖等药物。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服药前, 服药后12周及24周采血测定血常规、血清总胆固醇 (TC) 、血清甘油三酯 (TG)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血清肌酐 (Cr) 、血尿素氮 (BUN) 、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 、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 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 (CK) , 同时行尿常规检查。采血前3日避免高脂饮食, 空腹8小时后抽取次晨静脉血。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

根据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2]: (1) 显效: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 (2) 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升高0.104-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 (3)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4) 恶化: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上升≥10%;TG上升≥10%;HDL-C下降≥0.104mmol/L;TC-HDL-C/HDL-C增高≥1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进行正态性检验后, 总体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及个体有效性情况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12周、24周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HDL-C水平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降低TC、TG、LDL-C及升高HDL-C的总有效率结果。见表2。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患者服药后12周、24周复查血尿常规、血清尿素氮及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 服药后12周, 有2例患者出现ALT轻度升高<80U/L, 未达停药标准, 继续服用药物至24周ALT降至正常范围。有1例出现一过性CK轻度升高, 2例出现消化系统轻度不适, 后自行缓解。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老年人群高脂血症以TC、TG升高为特点, 而老老年组高脂血症以TG、LDL-C升高为特点[3]。大量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 而降低LDL-C、TC、TG, 升高LDL-C水平会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危险性降低[4]。

阿托伐他汀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能在肝脏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 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并增加肝细胞膜上LDL受体的数量和活性及LDL与其受体的亲和力, 促使LDL-C转化为胆汁酸排出体外, 进而使血浆中LDL-C, VLDL-C和TC水平下降[5]。2012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治疗脂代谢紊乱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示降脂药物的有效性以LDL-C的显著降低作为研究的主要终点, 以TC、TG的降低及HDL-C的升高作为次要研究终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老老年患者中, 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降低主要终点LDL-C效果明显、次要终点TC、TG亦显著下降, 较服药前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HDL-C的升高作用不明显。表2结果显示降低主要终点总有效率90%以上。同时, 所有受试者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仅少数患者出现一过性轻度转氨酶及肌酸激酶升高, 胃肠道副反应亦较少, 未见肌痛、肌炎发生。

综上所述, 老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不良反应轻微, 安全性好, 为老老年患者降脂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相对大规模临床实验, 本次临床观察实验样本量较小, 随访时间相对短, 有可能存在结果偏倚, 有待于更多长时的大型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 观察老老年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年龄≥80岁的老老年患者, 男性28例, 女性12例, 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观察服药前, 服药后12周、24周的血清总胆固醇 (TC) 、血清甘油三酯 (TG)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同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12周、24周患者TC、LDL-C、TG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HDL-C水平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的降低老老年患者高脂血症的作用, 且不良反应轻微, 安全性好。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老老年,高脂血症

参考文献

[1]Cleeman JI.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 [J].JAMA, 2001, 285 (19) :2486-24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 (西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1993:49-51.

[3]章晓君.老老年患者血脂情况调查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2, (2) :12-13.

[4]赵水平.冠心病整体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重要地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4) :379-381.

[5]王震宇, 禹同生, 王健, 等.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 (18) :1684-1698.

老老年患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2 年4 月~ 2012 年10 月进行的调查, 被调查者为本科室门诊就诊患者与病区住院患者, 共调查508 例。

1. 2 病例选择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7 年心脏病学会与欧洲高血压学会 ( ESC/ESH) 的高血压指南中老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 2. 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 年卫生部《新药 ( 中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颁布的《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1. 2. 3 纳入标准 ( 1) 符合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 ( 2) 知情同意, 愿意加入研究者。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应符合GCP规定; ( 3) 能配合调查, 依从性好的患者。

1. 2. 4 排除标准 ( 1) 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 2) 神志不清、痴呆、各种精神疾病者; ( 3) 病情严重无法完成量表者; ( 4) 资料不全、依从性差者; ( 5) 不同意参加本试验者。

1. 3 证候调查表设计与临床调查方法

以文献调研结果为基础, 参考国内权威标准及专家咨询论证, 制定临床证候调查问卷。总结《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书中描述的高血压病的症状, 并结合既往高血压病证候学研究资料、成果制订初表问卷的高血压病中医四诊信息部分, 再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后制定正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调查与中医证候调查两个部分。

1. 4 质量控制采用统一诊断标准、统一调查表格。整个调研过程严格执行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参加课题专家组专家统一的培训, 统一调查方法。每一份调查表的收集均由两名临床研究者共同填写、核对完成。

2 结果

2. 1 性别与年龄段分布

男性297 例, 占58. 5%; 女性211 例, 占41. 5%。80 ~85岁334 例, 占65. 75%; 85 ~90 岁134 例, 占26. 38%; 90 岁以上40 例, 占7. 87%。

2. 2 高血压病分级、分层情况

1 级144 例, 占28. 35% ; 2 级232 例, 占45. 67% ; 3 级132例, 占25. 98%。分层低危91 例, 占17. 91%; 中危137 例, 占26. 97% ; 高危158 例, 占31. 10% ; 极高危122 例, 占24. 02% 。

2. 3 中医症状及舌、脉象分布

老老年高血压病症见头晕351 例 ( 69. 09%) 、头胀210例 ( 41. 33%) 、不寐205 例 ( 40. 35%) 、肥胖162 例 ( 31. 89%) 、口干158 例 ( 31. 10%) 、目干153 例 ( 30. 12%) 、心悸139 例 ( 27. 36%) 、口苦132 例 ( 25. 98%) 、水肿126 列 ( 24. 80%) 、头痛123 例 ( 24. 21%) 、心烦111 例 ( 21. 85%) 、耳鸣107 例 ( 21. 06%) 、便干116 例 ( 20. 67%) 、畏寒肢冷101 例 ( 19. 88% ) 、手足心热99 例 ( 19. 49% ) 、腰膝酸软98例 ( 19. 29%) 、口黏96 例 ( 18. 90%) 、尿频86 例 ( 16. 93%) 、目眩77 例 ( 15. 16%) 、咳痰66 例 ( 12. 99%) 、干呕57 例 ( 11. 22%) 、肢体麻木56 例 ( 11. 02%) 、胸闷54 例 ( 10. 63%) 、盗汗48 例 ( 9. 45%) 、脘腹胀满39 例 ( 7. 68%) 、神疲乏力37 例 ( 7. 28%) 、自汗35 例 ( 6. 89%) 、便溏29 例 ( 5. 71%) 、嗜睡26 例 ( 5. 11%) 。

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见舌象: 薄苔251 例 ( 49. 41%) 、暗红舌201 例 ( 39. 57%) 、白苔159 例 ( 31. 30%) 、红舌136例 ( 26. 77%) 、舌下络脉瘀紫133 例 ( 26. 18%) 、舌边瘀点、瘀斑96 例 ( 18. 90%) 、淡红舌99 例 ( 19. 49%) 、淡舌65 例 ( 12. 80%) 、原苔63 例 ( 12. 40%) 、腻苔59 例 ( 11. 61%) 、胖大舌56 例 ( 11. 02%) 、齿痕舌48 例 ( 9. 45%) 、黄苔46 例 ( 9. 06%) 。暗红舌、红舌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最为常见的舌色, 而薄苔、白苔为其最为常见的苔质。

老老年高血压病常见脉象: 弦脉265 例 ( 52. 17%) 、沉脉182 例 ( 35. 83% ) 、滑脉159 例 ( 31. 30% ) 、细脉78 例 ( 15. 35%) 、数脉49 例 ( 9. 65%) 、结脉31 例 ( 6. 10%) 、代脉16 例 ( 3. 15% ) 。弦脉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最为常见之脉象, 其次为沉脉、滑脉。

2. 4 老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中医证素分布见图1 ~2。阴虚阳亢、瘀血阻络为老老年高血压病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 分别占27. 95% 和21. 06%, 其次为痰湿壅盛、阴阳两虚、肝火亢盛, 气阴亏虚最为少见, 只占8. 07%。从中医证素方面看, 阴虚、血瘀、痰浊、阳虚所占比例都比较大。由此可见老老年高血压病虚证多于实证, 虚证则以阴阳两虚为主, 而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

3 讨论

国内目前对于老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 本课题在制定技术路线时仍以2002 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颁布的《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为标准, 但通过此项证候调查结果来看, 分型结果与之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分型更为错综复杂。课题组成员也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 韩学杰, 朱妍等[1]调查500 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 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常见舌苔白腻或黄腻, 舌质暗红, 边有瘀点或瘀斑, 脉弦滑或沉涩之象, 辨证属于痰瘀互结的病例最多, 占全部病例的44. 6% 。王丽颖、李元等[2]的1508 名高血压病患者调查研究证候排名前3 位者是痰瘀互结900 例, 占59. 68%, 阴阳失调544 例, 占36. 07%, 瘀血阻络228 例, 占15. 12%; 证素排名前4 位的分别是血瘀、痰、阴虚、阳虚。

本课题以四诊信息为中医辨证依据, 通过课题组成员辨证的方式, 对每位入选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 发现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虚证多于实证, 虚证以阴阳两虚为主, 而实证则以痰瘀互结为主。这与临床报道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不尽相同, 之前的报道绝大多数以普通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调查结果以实证的痰瘀互结型最为常见, 其次才为虚证的阴阳失调型。由此笔者推断, 老老年高血压病作为一个特殊人群而别具其独特的证候特点, 因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为高龄久病, 虽以痰瘀互结为标, 但阴阳两虚为本则更为突出, 病性为本虚标实, 但以本虚为主。通过对部分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调查, 进一步明确了此类高血压病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和特点, 以期为该课题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摘要: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特点。方法:依据文献调研结果制订中医证候调查表, 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胀、不寐、肥胖、口干、目干、心悸等为多见;舌象以暗红舌、红舌多见, 薄苔、白苔为常见苔质;弦脉为常见脉象。证候以阴虚阳亢、瘀血阻络最为常见, 气阴两虚最为少见;证素以阴虚、血瘀、痰浊、阳虚比例较大。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为虚证以阴阳两虚为主, 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 且虚证多于实证。

关键词:高血压,辨证规范化,老年人, 80以上

参考文献

[1]韩学杰, 朱妍, 陈捷, 等.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中医证类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 (6) :453.

老老年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干部科住院治疗的老老年膀胱造瘘患者68例,,随机平均分为A、B2组,A组采用传统的局部换药方法;B组采用开放性换药。年龄80~92岁,平均(87.5±1.5)岁。病程5~10年,平均(6.5±1.5)年。2组疾病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选择22号尿管插入,按膀胱造瘘术后护理常规护理:造漏术后常规进行冲洗,每次NS200~500mL,术后第12天第1次更换膀胱造瘘管[2]。(1)12d前按传统方法换药:用碘伏棉签消毒造瘘口皮肤,清除分泌物,覆盖无菌敷料;A组持续使用此方法,每1~2天换1次纱布;12d后B组用碘伏棉签早、晚消毒造瘘口皮肤,清除分泌物,不覆盖无菌敷料。清毒面积以造瘘口为圆心,自内向外15cm。同时,碘伏消毒引流管,方向自造瘘口向远端消毒10cm。并用手抽插、耸动几次导尿管;如有漏尿时及时予清洁、消毒,每日温水清洁造瘘口周围皮肤,范围25cm。每日清水清洗会阴部[3]。(2)如无脱落2组均20~30d更换造瘘管1次[4],要保持集尿袋始终低于膀胱15cm以上,每3天更换1次[5]。

1.3 观察项目

采取覆盖无菌敷料和不覆盖无菌敷料(即开放性)换药3个月~3年,观察患者:瘘口感染、局部皮肤瘙痒、漏尿率、堵管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自身前后对照,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结果比较(表1)

2.2 造瘘口皮肤表面细菌检出率结果比较(表2)

3 讨论

耻骨上膀胱造瘘可有效解决老年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截瘫等病人的痛苦,但由于机体功能减退、自身基础疾病多、抵抗力下降等原因,造成病人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大部分病人对膀胱造瘘的自我护理存在缺陷[6],老年病人长期置管易致感染。

本研究发现,造瘘口的感染仍可导致局部炎性改变,分泌物增加及异味等,忽视造瘘口皮肤护理仍有造瘘口感染的危险[7]。表1说明开放性换药减少了存尿滋生病菌环境,减少了外部病菌入侵而造成感染的机会,因此造瘘口局部皮肤瘙痒、漏尿率、堵管低。表2说明2种换药方法对造瘘口周围皮肤感染均有效,开放性换药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因本组病人大多体质虚弱,自理能力较差,长期带管期间对病人本人及家庭在生活、经济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选择开放性换药是一种有效、经济、操作简单的方法,病人容易接受,并能有效控制病人造瘘口的感染情况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引发败血症等危险,从而改善病人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膀胱造瘘引流是侵入性操作,破坏了膀胱的密闭系统,使防止细菌入侵的防御屏障遭到损伤,因均为老老年患者,导致切口愈合缓慢。12d后,造瘘口从膀胱壁至皮肤已由纤维结缔组织包绕,形成窦道,即使漏尿,尿液也不会流入耻骨后间隙[8]。因此12d后第1次更换膀胱造瘘管。采用开放性换药,首先是减少了按传统方法换药需要的物品。其次还有每日的清洗可交予陪护来做,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老老年患者,本身机体抵抗力就降低,再加上基础疾病的困扰,根本承受不了任何外来的打击;如果出现切口感染,尿管强迫性继续留置,不仅会加重基础疾病病情,还容易出现膀胱痉挛的发作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并发症、排尿困难,加重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开放性换药后,患者切口愈合好。

4 结语

通过本资料统计,分析2种膀胱造瘘术的优点及缺点,并发症的种类差别较大,传统膀胱造瘘术换药,适合膀胱造瘘术后12d内的病人;开防性换药操作简便,直观,漏尿能及时发现,皮肤瘙痒、瘘口感染及堵管率明显减少,操作也相对简单,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节省了护理的人力资源和换药时间,值得临床及家庭护理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9~820.

[2]李炎唐.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253.

[3]许波,王惠.留置尿管病人尿道口消毒与清洁护理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10044~1045.

[4]胡美春.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46.

[5]沈自楠.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与尿路感染的临床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0(2):50.

[6]朱炜.实施老年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家庭护理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609~610.

[7]王燕,刘桂芹,孙秀菊,等.家庭护理干预对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9):1098~1099.

老老年患者 篇4

关键词:老老年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动态血压,降压治疗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可引起严重的靶器官损害。随着我国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人类寿命在延长, 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不断增加, 其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 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治疗日益受到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 对于大于8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治疗目标和获益程度存在争议, 本文就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差异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以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人, 大于 80岁的病人61例作为老老年组, 其中男31例, 女30例, 年龄 80岁~98岁 (83.4岁±3.9岁) ;中青年组42例, 其中男20 例, 女22例, 年龄35岁~59岁 (50.8岁±6.9岁) 。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血压, 收缩压 (SBP) ≥140 mmHg (1 mmHg=0.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Hg者定义为高血压;SBP≥140 mmHg、DBP<90 mmHg者定义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人。

1.2 方法

1.2.1 诊室血压测量方法 病人坐位休息15 min后, 采用标准袖带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 共测量3次, 每次间隔2 min以上, 取3次的平均值。

1.2.2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采用德国MOBIL-O-GRAPH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 每30 min自动测量1次血压, 白昼记录时间为08:00~22:59, 夜间记录时间为23:00~07:59。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有效病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 (24 hSBP) 、24 h平均舒张压 (24 hDBP) 、24 h平均脉压 (24 hPP) 、白昼平均收缩压 (dSBP) 、 白昼平均舒张压 (dDBP) 、白昼平均脉压 (dPP) 、夜间平均收缩压 (nSBP) 、 夜间平均舒张压 (nDBP) 、夜间平均脉压 (nPP) 。

1.2.3 血压昼夜节律 SBP和DBP夜间下降率, 即 (白昼均值-夜间均值) ÷白昼均值×100%。SBP夜间下降率≥10%为正常杓型动态血压节律, 否则为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诊室测量血压情况

两组病人的诊室收缩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中青年组的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 (P<0.01) , 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压升高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1) 。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两组病人24 hSBP、dSBP水平相当 (P>0.05) , 老老年组nSBP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1) ;中青年组24 hDBP、dDBP、nDBP均高于老老年组 (P<0.05或P<0.01) , 而24 hPP、dPP、nPP均明显低于老老年组 (P<0.01) ; 中青年组SBP夜间下降率、DBP夜间下降率高于老老年组 (P<0.01) ;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老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P<0.01) 。详见表2。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老年组高血压病人以收缩期血压升高为主, 24 h、白昼、夜间舒张压较中青年组明显下降, 脉压增大。与刘振东等[2]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特点, 显示老年组与老老年组均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后者增高更为明显相符合。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动脉硬化, 血管顺应性下降, 使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下降, 导致脉压增大, 宽脉压增加了动脉的牵拉, 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大, 管壁弹性成分容易疲劳和断裂, 易发展为动脉瘤并最终导致破裂, 易使内膜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3]。有研究证实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相关[4]。此外, 血管硬化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 致左心室肥厚, 降低了心室射血分数, 心肌耗氧增加, 并可导致左心衰; 舒张期相对低的压力限制了对冠状动脉的灌注, 当伴有左室肥厚时, 舒张期灌注时间缩短更加重心肌缺血。因此, 宽脉压、收缩压升高或同时伴有舒张压降低均是有害的[5]。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曲线如长柄勺, 夜间02:00~03:00时处于低谷, 上午06:00~08:00时和下午16:00~18:00时出现2个高峰, 尔后缓慢下降, 在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称为杓型血压, 而<10%提示血压节律减弱或消失 (非杓型) , 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双峰一谷的杓型血压节律对保护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本研究显示,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明显升高, 夜间收缩压亦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这是由于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各种重要脏器与内分泌系统功能衰退, 迷走神经活性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动脉顺应性下降, 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 导致血压波动性大, 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心、脑、肾等靶器官长时间处于过重负荷状态, 脏器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 另外老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晨峰现象比较多见, 导致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 应选用长效药物, 从小剂量开始, 缓慢、平稳降压;遵循个体化原则, 需考虑伴随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当单药不达标时, 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并针对老老年高血压病人夜间血压水平较高, 下降不良及晨峰高血压现象, 调整用药时间, 恢复他们的血压昼夜节律, 保护靶器官,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31.

[2]刘振东, 路方红, 赵颖馨, 等.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12) :1560-1561.

[3]O’Rourke M, Frohlich ED.Pulse pressure.Is this a clinically use-ful risk factor[J].Hypertension, 1999, 34:372-374.

[4]Zureik M, Touboul PJ, Bonithon-Kopp C, et al.Cross-sectionaland 4-year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rachial pulse pres-sure and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The EVA Study[J].Stroke, 1999, 30:550-555.

上一篇:线损治理下一篇:站用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