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超声足浴

2024-09-17

中药超声足浴(精选7篇)

中药超声足浴 篇1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 即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 但在躯体上、心理上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 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状态[1]。睡眠障碍作为亚健康状态的常见症状和首发症状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观察了中药超声波足浴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作用, 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从本院体检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中共纳入亚健康个体9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55 例, 女35 例; 年龄28 ~ 49岁。均符合文献[2]标准。采用国际公认的反映睡眠主、客观质量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PSQI) 对纳入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测评[3], 总分达到7 分及以上者为睡眠障碍, 总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将90 例随机分为中药超声足浴组 ( A组) , 中药足浴组 ( B组) , 普通足浴组各30 例 ( C组) 。3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A组: 在超声波足浴盆 ( 杭州铭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加入中药足浴剂 ( 配方: 牛膝、当归、白芍、熟地、黄芪、桂枝、夜交藤、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冰片、薄荷) 并开启超声波15 分钟, 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析出;然后将双脚浸没于药水中, 热水浸过三阴交穴, 并开启超声, 浸泡15 分钟; 关机后继续浸泡15 分钟。B组: 在普通足浴盆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加入中药足浴剂 ( 同上) , 将双脚浸没于加入药剂的热水中, 水位高过三阴交穴, 浸泡30 分钟。C组: 仅用热水泡脚30 分钟。3 组均每晚临睡前浸泡1 次, 30天为1 疗程。治疗期间禁饮茶、酒、咖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3]变化。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 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均以 ( x珋± s) 表示, 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样本均数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显著。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4]标准。

3. 2 3 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A组30 例, 痊愈6 例, 显效10 例, 有效12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93. 33% ; B组30 例, 痊愈4 例, 显效5 例, 有效10 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66. 67% ; C组30 例, 痊愈1 例, 显效4 例, 有效6 例, 无效19例, 总有效率36. 67% 。3 组比较A组疗效优于B、C组 ( P <0. 05, P < 0. 01) ; B组疗效优于C组 ( P < 0. 01) 。

3. 3 3 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变化比较见表1。

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与组B干预后比较ΔP<0.05;与C组干预后比较▲P<0.05, ▲▲P<0.05

4讨论睡眠障碍是亚健康状态在神经系统方面的具体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容易引起其他疾病, 是多种疾病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

亚健康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的范畴, 乃阴阳失衡、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治疗上多以平衡阴阳、益气养血、安神定志为主要原则。足浴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 主要通过中药浸泡和刺激足底反射区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效果。足浴可使药物通过皮肤、腧穴吸收, 循经入脏腑, 再通过脏腑的输布, 到达病所, 发挥其功效, 具有药物、腧穴的双重治疗效果。中药足浴正是循外治之理, 宗内治之法。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 夜交藤、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补心益脾、安神定志; 桂枝温经通脉; 牛膝、当归、白芍、熟地补血活血、滋阴补肾; 薄荷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更加入冰片散郁火, 其性走而不守, 引药上行。现代研究认为具有辛香、开窍、走窜的中草药有显著的透皮渗透作用, 在药浴液中使用桂枝是为了增强药物的渗透作用。诸药合用, 使人体气血阴阳调和,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本研究利用超声波的促溶作用, 直接将中药萃取进行足浴, 有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析出, 又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6], 促进有效成分的渗透, 从而使有效成分直达病所, 超声波同时具有促进足部循环、刺激足部腧穴, 使药物和经络腧穴共同发挥调理作用, 提高了足浴的疗效。故能更快地改善临床症状。

PSQI是在多种有关评定睡眠质量的量表分析评价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可将睡眠的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 可用于临床病人睡眠质量的综合评价, 本组研究显示, 中药超声波足浴和中药足浴均可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睡眠症状评分, 而中药超声波足浴效果更加明显。提示, 中药超声波足浴能明显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睡眠状况, 为传统的外用疗法治疗亚健康睡眠障碍的一种有效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 (2) :1.

[2]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75.

[5]杨菊贤, 杜勤.慢性疲劳与失眠是亚健康的重要表现.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3, 15 (1) :48.

[6]鲁俊山.超声促渗理论在中药经皮给药中的应用进展.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9) :612.

中药足浴在骨科的临床应用 篇2

1 治疗原理

人体的足部有丰富的穴位, 与生血有关的穴位有涌泉穴、照海、太溪、水泉、解溪、内庭、冲阳、三阴交、昆仑、至阴, 这些穴位通过经络与相应的脏腑相连。中医理论认为通过刺激这些穴位, 可达到疏通经气、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全身各部位在足部都有其对应的反射区, 刺激足部这些反射区, 可引起相对应身体部位的生理反应和变化, 从而对其对应部位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中药足浴疗法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生物学理论, 应用托毒透邪、补肾活血养血方药, 通过足部药浴, 药性通过穴位直达脏腑, 并施以足部穴位按摩, 疏通经气, 调理气血, 这样达到托毒透邪、补肾活血养血的功效[1]。

2 适应证

应用不同的中药足浴, 具有广泛适应证:头晕、头痛、失眠、耳鸣、颈椎综合征、神经衰弱;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下肢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趾甲炎、湿疹足癣、足趾变形、下肢静脉曲张;风湿关节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卒中后遗症、肥胖症;胃下垂、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糖尿病、脑萎缩、老年痴呆症。还可用于美容、除斑。

3 治疗方法

药液准备:将准备好的中药放入2 000 mL 水中武火煎煮40 min 后, 再文火煎至1 000 mL, 取汁后再加水2 000 mL 煎至1 000 mL, 将2 份药汁放在盆中浸泡双足, 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为保持水温恒定, 宜用木桶。足部按摩:在浸洗过程中进行足部按摩, 先取脚趾、足背、足跟、脚掌、小腿前后足三里、承山、涌泉等穴, 再按摩相应放射区。为防止烫伤皮肤, 温度应以42 ℃~45 ℃为宜, 每次浸泡20 min~30 min, 每天1 次, 7 d为1个疗程。

4 护理要点

泡足过程中若药液冷却, 应加热后再用。饭后不能立即进行足浴, 以免影响消化。因为足浴可加强胃肠蠕动, 为保证足浴的治疗时间, 足浴前应排尽大小便。足浴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调护, 详细解释足浴的作用及方法,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 室温适中, 不要直接吹风, 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 让病人精神放松。水温保持温热, 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 太热会烫伤皮肤, 尤其糖尿病病人浸泡水温更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不宜足浴。有足癣者宜单独使用浴具, 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不宜太高。足浴时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 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 冬天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 注意病人意识、面色、出汗等情况, 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处理。

5 小结

目前, 我科将中药足浴疗法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置换术后、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2], 足内外踝骨折术后病人, 加之功能锻炼, 收到良好效果, 使病人早日康复。此种疗法是将治疗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卫生习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既方便病人的操作, 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又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前景广阔。

关键词:中药足浴,内病外治,骨科

参考文献

[1]忻维克, 左玉华, 魏丽, 等.活血通络方足浴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 2007, 38 (6) :13-14.

中药超声足浴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6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 随机平均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女25例, 男35例;年龄40~85岁, 平均年龄 (64.3±2.3) 岁;病程8个月~30年。对照组女26例, 男34例;年龄41~84岁, 平均年龄 (65.4±3.4) 岁;病程6个月~27年。两组年龄、性别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有关标准; (2) 性别不限, 年龄18~85岁; (3) 1周内3次测量血压满足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4) 既往诊断为高血压病, 目前服药治疗, 未达标患者。

排除标准: (1) 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 (2)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3) 对中药足浴药物过敏的患者; (4) 存在疱疹、疮疡、湿疹等局部皮肤病变, 或者存在十二指肠急性穿孔、胃溃疡、造血系统故障、骨髓炎以及各种肿瘤等足浴禁忌证患者。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每日给予常规的降血压药物, 严格按照高血压病的防治规定和要求,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使用的降血压药物, 包括钙离子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2]。 (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足浴治疗。足浴治疗所用中药的药物组成:桑叶30 g, 桑枝30 g, 茺蔚子30 g, 川牛膝30 g, 均采用颗粒剂。具体使用方法为:将颗粒剂加入足浴盆中, 添加适量的温水, 尽量以没过小腿中下段为宜, 并且需要将实际的水温控制在38~45℃, 每晚1次, 每次持续浸泡按摩0.5 h, 足浴完成后即可卧床休息。两组均以12~15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即可观察和统计患者的治疗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规定, 将治疗效果划分成显效、有效、无效: (1) 显效:患者的舒张压下降≥10 mm Hg, 并降至正常值范围;或者舒张压未降至正常值范围, 但下降≥20 mm Hg; (2) 有效:舒张压下降数值<10 mm Hg, 但却处于正常范围内;舒张压未下降至正常值范围内, 但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较之前治疗, 收缩压下降≥30 mm Hg, 符合三者中任一标准即可; (3) 无效:不符合上述两种情况, 舒张压无下降或者出现上升趋势。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33%,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血压下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下降, 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是由过度劳倦、内伤虚损、饮食不当以及情志失调等原因造成的[3]。足浴通过刺激足部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树枯根先竭, 人老脚先衰”, 可见足部对人体的重要性。足浴法属中医的一种外治法, 中医学认为足部为三阴经之起点, 又是三阳经的终点, 经络穴位起着沟通表里内外、调节十二经气血阴阳的作用, 药物能通过经络与穴位途径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浸洗皮肤的药液中某些成分可经皮肤汗腺毛囊吸收, 渗透进入体内而产生药效, 某些中药也具有一定的透皮吸收作用。这些机理为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桑叶中含有的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等能促进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恢复脑细胞功能, 改善脑部血液流动, 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的活性, 促使血压下降。桑枝能祛风通络利关节, 方中桑枝降血压, 为君药;茺蔚子, 即益母草之子, 《本草纲目》称“顺气活血, 养肝益心, 安魂定魄”“行血甚捷”;川牛膝可延长血浆复钙时间, 具有活血抗凝作用。此方配伍后, 使血液不致上窜, 脉络贯通, 上下血液均衡, 达到平稳降压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综上所述, 中药足浴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同时无不良反应, 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 值得临床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足浴疗法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足浴疗法, 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西药结合中药足浴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关键词:中药足浴疗法,高血压,疗效

参考文献

[1]余希文, 吴宁波, 李元红, 等.中药足浴辅助治疗高血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 29 (12) :1031-1032.

[2]刘赵丽, 张昶, 徐耀, 等.中药腿足浴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探讨[J].河南中医, 2013, 33 (7) :1092-1093.

中药超声足浴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2 月~2015 年8 月在本院分娩的200 例产妇,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00 例。观察组中, 顺产60 例, 剖宫产40 例, 年龄20~34 岁, 平均年龄 (25.0±3.94) 岁, 孕周36~40 周。对照组中, 顺产62 例, 剖宫产38 例, 年龄21~35 岁, 平均年龄 (24.5±3.86) 岁, 孕周37~41 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应用中药给观察组产妇实施足浴, 对照组未进行特殊的操作。中药足浴具体方法:取杜仲20 g、续断20 g、桑寄生15 g、独活15 g、羌活15 g、益母草15 g、麻黄根15 g、当归15 g、艾叶15 g, 通过提取浓缩收回机将上述药物煎煮成中药浓缩药液;将药液倒进木桶中, 加入3000 ml热水, 让产妇将双足放在木桶内侧边缘处, 蒸汽熏蒸, 水温降到40℃左右再让产妇将双足放入水中, 并让产妇双足互相搓动, 浸泡30 min ;最后进行足浴1 次/d, 连续治疗5 d。对比分析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与子宫复旧的情况, 并对两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乳房膨胀度标准[2] (-) 代表乳房松软, 扪诊无张力感; (+) 乳房扪诊有张力感, 乳房无胀痛; (++) 乳房扪诊有张力感, 乳房有胀痛; (+++) 乳房有明显张力感, 有明显胀痛; (++++) 乳房张力感明显提高, 皮肤表面可以看见静脉, 乳房极度胀痛, 或者乳房中有硬块。

1. 3. 2 子宫复旧评定标准产后第3 天进行检查, 愈合:阴道出血停止, B超下子宫附件并没有明显的异常;显效:阴道出血停止, B超下宫腔残留物明显减少;无效:阴道没有停止出血, B超下宫腔残留物无明显减少。子宫复旧率= ( 愈合+ 显效)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的泌乳情况比较治疗后, 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量为 (21.0±2.5) ml, 对照组为 (15.0±1.2) ml, 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2.2两组产妇子宫的复旧情况比较经药浴后, 观察组产妇中产后第1天子宫复旧90例 (90%) , 产后第3天子宫复旧95例 (95%) ;对照组分别为70例 (70%) 、86例 (86%) , 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由于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精神高度紧张、用力过度、失液与失血等情况, 在产后容易引起体弱易袭、精气受损与血脉瘀滞等情况, 甚至出现泌乳困难与子宫复旧不良等产后的并发症[3]。因此, 产妇生产后要对其进行通瘀、养元等治疗, 但由于产妇产后身体比较虚弱, 无法承受药剂药力, 在产褥期对产妇实施中药足浴的临床疗效比较好。此外, 人体足部血液循环比较丰富, 对足部实施药浴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 还可以身体对于药物成分的吸收[4]。在产妇产后足浴中, 应用益母草可以提高产妇子宫的恢复效果;应用艾叶具有温经止血功效;麻黄根有止虚汗功效;益母草、麻黄与当归等药物有补精益气效果。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肖霞等[5]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产妇产褥期进行药足浴可以促进产妇机体恢复, 改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与泌乳情况,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足浴促进产后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已分娩产妇,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使用中药对产妇进行足浴, 对照组未进行特殊的操作, 对比分析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与子宫复旧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产后第1天产妇子宫复旧90例 (90%) , 产后第3天子宫复旧95例 (95%) , 对照组分别为70例 (70%) 、86例 (86%) ;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产妇产褥期进行中药足浴可以促进产妇机体恢复, 改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与泌乳情况,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药足浴,产后恢复,临床

参考文献

[1]赵娜, 袁晓瑞, 陈琳.产后中药足浴熏洗治疗促进产后恢复疗效的临床观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3 (2) :248-249.

[2]郑红萍.中药足浴对促进顺产产妇产后恢复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4 (10) :25-26.

[3]刘火姐, 邹丹.中药足浴促进产后恢复的临床观察研究.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3 (4) :186-187.

[4]毛亚平, 赵芳.中药足浴促进剖宫产术后睡眠的临床效果.中国民间疗法, 2015, 14 (1) :29.

中药足浴辅治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 篇5

关键词:中药足浴,温水足浴,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是由于末梢神经病变, 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的特殊病变, 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溃疡、指端坏疽等[1]。目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很多, 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我院于2010年由进修护士引进中药足浴辅助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 并由护理部组织, 采用中药足浴辅治糖尿病足患者40例, 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干预前在基础治疗、年龄、足部感觉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中药 (黄芪、当归、地龙、川牛膝、川芎、桂枝等, 剂量根据医嘱执行) 足浴治疗, 先将药物用热水浸泡20min, 待药液温度降至40℃, 将患足浸入药液中, 水面在踝关节10cm以上, 最好至足三里穴, 浸泡过程中可逐渐加热水, 以保持药液温度, 每天1次, 每次20min, 1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以温水足浴, 水温40℃, 每天1次, 每次20min。

1.3 观察方法

所有病例均详细填写观察记录表, 观察内容为疼痛感觉、患肢冷感、皮肤温度和颜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2组疼痛感觉、患肢冷感、皮肤温度、皮肤颜色逐渐改善, 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 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既有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 又有肢端溃烂、足部感染等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治疗复杂而棘手[2]。糖尿病足并非不治之症, 一旦发生糖尿病足, 采取积极地治疗态度, 是完全可治愈的。糖尿病足根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 治疗方法也不同。近年来, 我国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在国内是一项新技术, 主要是利用骨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在适宜环境下, 可向各细胞分化[3]的特点。但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 开展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法的条件尚不成熟。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糖尿病足的基础治疗上, 配合温经活血中药足浴的方法, 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 建立侧支循环, 改善下肢血液供应。通过浸泡, 洗剂借助热势熏洗患足, 使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有利于药物的运转吸收, 从而减轻肢凉麻木、肿胀疼痛、肤色晦暗等症状, 达到患肢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温阳驱寒、活血通络、去腐生肌、促进愈合的目的。总之,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糖尿病足疗效可靠, 避免和减少了患者截肢的发生,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上一治疗时间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陈俊智, 蒋元武, 王诗卓.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 (4) :49-51.

[2]陈桂英, 梁峰.43例糖尿病足病人的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625-626.

中药超声足浴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8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25例作为足浴组, 男9例, 女16例;年龄42~83岁, 中位年龄61.5岁;根据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法, 1级8例, 2级11例, 3级4例, 4级2例。将2000年1月-2007月4月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23例作为口服组, 男9例, 女14例;年龄36~80岁, 中位年龄60.2岁;糖尿病足1级7例, 2级10例, 3级4例, 4级2例。2组性别、年龄、糖尿病足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以常规处理: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应用活血药改善微循环, 溃疡创面常规清创换药处理。

中药基本方:黄芪30g, 当归15g, 牛膝15g, 赤芍15g, 金银花15g, 玄参15g,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连翘10g, 甘草6g。 (1) 足浴组:中药浓煎液加水至3000ml, 温度为40℃, 浸洗创面30min, 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以20d为1个疗程。足浴适应证:Wagner 1~3级, 以及3级以上急性感染已经控制的恢复期。 (2) 口服组:中药水煎口服, 每天1剂, 分早、晚2次服用。以20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溃疡创面完全愈合;显效:溃疡创面缩小>2/3;有效:溃疡创面缩小1/3~2/3;无效:溃疡未愈, 创面发展, 或转外科行截肢手术治疗, 或因其他并发症而死亡。以临床治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足浴组总有效率为96.0%, 口服组为95.7%,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足浴组治愈率为64.0%, 高于口服组的4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口服组比较, *P<0.05

3讨论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 由于周围神经损伤、末梢循环障碍、软组织感染等病变引起的疾病。糖尿病患者的持续高血糖状态, 加之下肢局部血流下降和组织缺氧, 导致较难愈合[3]。因此, 治疗糖尿病足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局部循环及伤口清创处理是西医治疗的基本措施。

糖尿病足属中医“脱疽”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 气阴两虚, 经脉瘀阻, 血行不畅, 湿热毒邪浸淫肌表。发病其本在血, 其标在脉络, 治疗上应遵循标本同治、攻补兼施的原则, 中药以益气养阴为主, 佐以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本文所用方中黄芪益气生肌、玄参养阴, 当归养血活血, 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络, 赤芍清热凉血, 金银花、连翘、牛膝清热引血下行, 甘草清热解毒泻火。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生肌之功[4]。本文结果表明,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疗效可靠, 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了总有效率, 降低了截肢率,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足浴外洗, 可以使药物通过皮肤快速吸收, 刺激足部血管和神经, 加速血液循环, 建立侧支循环, 从而起到消肿止痛、促进肢端血液循环的作用。研究发现, 该方尤其对原有感染、渗血、渗液的创面效果更为明显, 中药浸洗1周后渗出液明显减少, 溃疡面快速愈合。

综上所述,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 能明显改善肢端血液循环, 控制感染, 促进溃疡愈合, 提高治愈率。中药煎液外用易被糖尿病足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足浴辅治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住院时间分别将25、23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足浴组、口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足浴组予以中药足浴治疗, 口服组给予中药煎剂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足浴组总有效率为96.0%, 口服组为95.7%,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足浴组治愈率为64.0%, 高于口服组的4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药足浴,中药煎剂,糖尿病足

参考文献

[1]邓武权, 余琼武, 陈兵, 等.老年糖尿病足截肢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9, 23 (3) :183-186.

[2]梁丽荣, 谭岩, 赵维彦, 等.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 :381-383.

[3]彭智, 黄海华, 郭晓瑞, 等.糖尿病足病因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 2010, 31 (11) :1500-1502.

中药超声足浴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门诊确诊为高血压病, 且辨证为阴虚阳亢型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应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 男性12例, 女性18例。对照组30例, 男性14例, 女性1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 病程情况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均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的诊断标准[2]。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 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高血压 (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 (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 (重度) 收缩压≥180mmHg和 (或) 舒张压≥110mmHg。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3]。阴虚阳亢型:主症:头晕目眩、偶有头痛、五心烦热、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兼症:心慌、耳鸣、健忘、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主症必须具备3项, 兼症2项, 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的1级高血压病者;符合阴虚阳亢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 年龄为18~70岁之间的患者; (3) 未用降压药或服用降压药已停药1周以上者。

1.4 排除标准

(1) 2级、3级高血压病患者; (2) 继发性高血压; (3) 年龄<18周岁或>70岁; (4)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5) 合并有严重原发疾病, 如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 (6) 精神病患者, 或依从性较差者; (7) 对多种药物过敏或对本药过敏者; (8) 足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溃疡或外伤者, 足部深静脉血栓形成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足浴方 (生龙骨15g、莱菔子20g、枸杞子15g、夏枯草15g、川芎10g、益母草10g、泽泻10g) , 纱布包裹, 浸入开水中, 待水温降至30~35摄氏度后, 早晚各1次浴足。每次20~30min。对照组:采用清眩降压片口服 (组成:莱菔子;生产厂家:吉林本草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2025620, 每片重0.3g) , 1.2g/次, 一日3次。

1.5.2 观测指标及观察方法

(1) 血压:每日于晨起用药前、上午9:00~11:00、下午16:00~18:00各测l次血压。3次血压的平均值为当日血压。所有患者测血压前在安静环境下休息10min以上, 采取坐位。记录用药3d~28d的血压值。 (2) 中医证候学观察:包括主症、次症、舌、脉象的变化。

1.5.3 疗效判定标准

1.5.3. 1 降压标准

显效: (1) 血压达到正常范围。 (2) 舒张压下降≥15mmHg, 但仍未达到正常范围 (须具备其中一项) 。有效: (1) 舒张压或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 (2) 舒张压下降10~15mmHg,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须具备其中1项)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5.3. 2 症状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证候疗效率=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间降压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 显效10例, 有效1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30例, 显效12例, 有效1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前后两组主要中医临床症状计分及总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30例, 显效1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 显效10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3.0%, 有显著差异 (P<0.01) 。

两组患者治疗后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主要临床症状计分及总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综上所述, 中药足浴降压疗效确切, 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有较显著的优势。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阴虚阳亢型”是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张景岳指出眩晕“虚者居其八九”, 其虚多见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 肝阳偏亢, 表现为本虚标实。中药足浴是中医外治法之一, 是中药经皮给药方法的一种。《黄帝内经》早有记载:“阴脉 (肝、脾、肾三阴经) 集于足下, 而聚于足心”, 足部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上下经络的重要部位, 中药浴双足, 开腠理, 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 发挥疗效。

本方以滋补肝肾之阴, 以平肝潜阳为治疗原则;以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 夏枯草清肝阳, 生龙骨入肝、肾经以潜阳入阴, 三药合用可达到平肝潜阳之效。《本草新编》言:“益母草能佐补药以收功”, 因此, 加入益母草化瘀利水, 同时又指出益母草“不佐之归、芎、参、术, 单味未能取胜”, 故加入川芎;加入泽泻利水, 《医经溯洄集》指出:“张仲景的八味丸用泽泻为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 别无他意”, 因此取其引经之效, 入肾经, 起阴气, 补虚损, 使肝阳不致偏亢, 同时又加入莱菔子“平气之有余, 非损气之不足”。同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利水可降压。本方, 方中诸药合用, 通过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 可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且本法药简效彰, 操作方法简便, 易被患者所接受,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足浴,阴虚阳亢,高血压

参考文献

[1]张洪平, 史海霞, 薛永亮, 等.抗高血压病中药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6) :1489-1490, 14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5.

上一篇: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下一篇: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