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风格

2024-10-20

后殖民主义风格(共7篇)

后殖民主义风格 篇1

影片《阿凡达》不但征服了我们的感官, 突破了纯粹的审美, 而且还让影片赋有了较丰富的思想意味。《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道:“《阿凡达》最终能够拍出来, 是一次奇迹。这是一部科幻电影, 是我喜欢的东西, 科幻电影要表现的是我们现在无法接触到的事物, 这是一种预言, 它会让你反思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我拍《阿凡达》的初衷之一, 我对现在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感到深深的忧虑。”卡梅隆成功了, 他让观众的视觉得到了极大地冲击, 影片精美的画面和恢宏的气势有目共睹, 里面那些飘浮的群峰、灵异的怪兽和发着光耀的奇花异卉像梦一样地成功移入了我们的内心, 并促成了我们对当下的文明和文化的再一次反思。

自然主义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19世纪下半期自然主义在法国产生后, 迅速传播到欧洲、美洲、亚洲等地, 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是, 继承现实主义观点, 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 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 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是, 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 排斥虚幻的想象, 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擅长描写群众场面, 注重群体的写照, 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 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淡化情节, 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 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 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 显得生动、形象。

《阿凡达》的叙事情节、主人公命运、电影背景中无处不流露出浓浓的自然主义风格。

1 故事中的自然主义

《阿凡达》是一个传统的, 也是经典的好莱坞式故事, 看到开始就能料到结局, 但它还是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灵异的能量, 让我们这样的凡人在短暂的时间内灵魂出窍, 像影片中那位下肢瘫痪的男主角杰克一样, 得以从另一个星球人眼里审视自己所属的人类。当杰克来到潘多拉星球之后, 却发现这个被人类渲染为毒气蒸腾、妖魔聚生的恐怖地方, 其实是一个巨树参天、山峦悬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斓、美丽无比的奇幻花园。那里的生物虽然面目狰狞、威力无比、脾气可怕, 但它们对杰克的攻击只是因为宁静被侵扰, 与其说是攻击, 不如说是自卫, 它们习惯了含羞草的掩护和夜色的静谧。在雨林里居住的土著部落———纳威人, 虽然虎鼻豹眼、蓝色皮肤、身材高大、奔跑如兽, 但他们善良友好、团结互爱、恪守诺言、正直勇敢, 并且有着与大自然通灵的本性, 受到夏娃女神的庇护。经过一系列让人心惊肉跳的丛林历险之后, 我相信所有观众都和杰克一样被潜移默化地“洗脑”, 我们逐渐剔除了自己身上暴力的“兽性”, 恢复了已在消费文明进程中正不断丧失的温暖“人性”。当杰克的身体在黑色的丛林里被闪着神异光芒的灵树种子所包裹, 那些种子就像轻盈飘浮的杨花柳絮, 像在大海里浮游的透明海蜇, 发着内源的光, 传递着和谐的信息。这也正是自然主义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关系。随着故事抽丝剥茧而至结局, 我们发现《阿凡达》依然在讲授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贪婪和堕落必将导致毁灭, 而只有爱才能永存甚至拯救人类的灵魂。这也是自然主义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关系的体认。

2 人物命运中的自然主义

《阿凡达》在充分展示美国超凡的科幻想象力和卓越的机械创造力的同时, 反过来呼唤和宣扬一种纯真、原始、自然的感情。就像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一样, 人物命运总是和自然环境紧紧依存, 自然环境折射着主人公的命运。导演卡梅隆巧妙地将“潘多拉”森林的命运与纳威人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观众对树木的倒下, 动物的死亡还可以事不关己的话, 看到纳威人的哭泣则无法不无动于衷。这时观众在导演的引导下, 凭借天然的内心直觉, 对自然美的认同, 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偏向于自然。我们也逐渐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 万物有灵的倾向, 天地之间, 从草木到智慧生物, 都具有灵性知觉, 甚至互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别, 万物都是自己的姐妹和兄弟, 属于互相援助的同一个整体。整部波澜壮阔的《阿凡达》是以主人公杰克睁开眼睛开始的, 又是以阿凡达 (杰克的化身) 的睁开眼睛结束, 也许前者意味着进入地球人的世界, 后者意味着返回到纳威族中。当杰克第一次抵达潘多拉星球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旧的生活结束了, 新的生活开始了!”显然成了导演有意埋下的预言。杰克在变成阿凡达进入纳威人的生活慢慢学习并在最后终于成为一个纳威人的过程中, 他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自身人性的重生和觉醒。就像他在片中不断提到的, 他已经模糊了梦境和现实的界线, 他甚至忘记了来到潘多拉前作为一个人类的生活, 由此可见他已从思想认知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而象征杰克完成重生这一过程的时刻则是片尾那双瞬间睁开的纳威人的双眼。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当杰克面对人类的残暴时毅然背叛了同类, 在善良与正义的驱使下, 他在“真身的所属”与“化身的所属”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用人类抗争的勇气和智慧带领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纳威人与人类决战!在彩色的飞鸟与金属的飞船之间, 我们都将胜利的期待给了飞鸟, 都将正义的支持给了弱者, 都像杰克一样义无反顾地背叛了人类。在《阿凡达》中, 人类第一次战胜了自我。在影片的结尾, 在灵树之下, 杰克的元神在纳威人祈祷下从真身飞进了化身。当他突然睁眼的时候, 我们都无比的喜悦, 内心好像无数的灵树种子汇聚到一起, 光芒万丈。

3 电影背景下的自然主义

当你在影片中看到那奇异的景色, 听到那神秘的声音, 你的脉搏是否发生了轻微的变化, 你的内心会不会也生出一种对影片中所呈现的自然生命之神奇的赞叹和敬畏?我们是不是真该这样的反思一下“Our Great Mother does not take sides, Jake.She protects only the balance of life”, “All energy is only borrowed.…You have to give it back”。 (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终有一天你要还回去) 。影片中,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万物之间, 呼唤万物都是通过天然的bond完成。正如自然主义大学者左拉所说:“社会中与在人体内一样, 存在着一种密切连带的关系, 把不同的部分、各部分的机体互相连结起来, 假如有一个机体溃烂的话, 其他的机体也要受到感染, 以致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发作起来”。如今人类无止尽地索取于自然, 无视她的和谐;忽视能量的平衡, 打破她的规律;割断与其他生灵的通性, 只以盛气凌人;无数生灵在人类的贪焚中无声消失。而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族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与技术, 但是他们有对自然的敬畏, 对神灵的崇拜。纳威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比如今的地球人类要好得多。正如影片传达给观众的这个自然主义的概念, 我们不过是自然播下的种子, 一切从自然中获取, 一切也要还给自然。纳威人对自然的敬畏使他们有保护自然的动力, 我们失去了这种敬畏, 必定有一天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阿凡达是“化身”, 影片中自然是我们自己的化身, 那个被侵略的虚幻星球———潘多拉, 则是地球的化身。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地球———我们的母亲, 我们肆虐地摧残她, 她还会一如往昔地疼爱我们吗?地震、海啸、是否都是她伤痛的呻吟?就像患病的人体, 以疼痛, 咳嗽, 喷嚏为症状实则做自身的修复, 达到新的平衡?所以我认为影片的背景是要反映自然力量对反自然的工业化的警醒。虽然钢铁可以摧毁大树, 导弹可以将土地轰炸得寸草不生, 但是那种内在连结的自然力量, 那种先于生命产生而存在的磁场, 才是一种最根本的强大。“人定胜天”在如今的时代看来是否有点越来越像笑话。“爱、意志、能量的流动和平衡、心灵的交流……”纳威人的这些用词却告诉了我们, 宇宙终究是不可扭转的强大的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辩证的接受自然主义的思想和文学态度,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纳威人为什么誓死也要保卫他们的家园他们的圣树。“阿凡达”———这个从天神化身借来的概念, 是人类通过高科技让心智及灵魂与躯体连接的奇迹。然而在纳威人那里, 他们用原始的、神秘的连接方式, 也实现了灵魂与躯体的对接。这个对比概念的设定, 是出自对人类的高科技发展的必要性的质疑, 以及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情怀。有对比就会有结局, 我们也相信“自然主义”的美好结局, 从而引发我们对美好的渴望, 对自我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谭宝全, 潘荣先.电影解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6.

后殖民主义风格 篇2

元稹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描写客观事物,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黄河奔腾咆哮,冲决一切,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表现出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

(二)抒发主观感受,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 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渴望摆脱羁绁,腾风凌云,得到自由。他高呼:“大道 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摧残槛中虎,羁绁 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 能!”(《

赠新平少年》);受诏赴长安时,他高兴万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长安三年无所作为,最后又受排挤,他在诗中大呼:“时清不及英豪 人,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他憎恨权奸,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要求恢复祖国统一,就在诗中表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的沉痛诗句。

在李白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句法变化多端,不受格律的束缚。

当时律诗正在兴起,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七律只有十二首,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长短错落,变化多端。如“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 人推。”(《襄阳歌》)“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又如长江,浩浩奔放, 千里一泻,来势犹壮。”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一)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在李白笔下,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

明月,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

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政治失意,感到孤独时,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夜台中没有李白,你卖酒给谁呢?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特别是老人死后,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完全合乎情理。

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全集》第六卷185—186页)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 “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

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余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白的诗中,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昏庸腐朽。

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

语言朴素简洁,不假雕琢,又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初看如脱口而出,明白如话,但若深入下去,便觉意味隽永,经过千锤百炼,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后传响,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

后殖民主义风格 篇3

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是两个不同风格的艺术形态。它们的存在影响着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发展,也是西方艺术史上最不可或缺的两种风格流派,它们有这个字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相同的视觉震撼和心灵冲击。本文就以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的两个不同流派绘画的艺术风格,做以个人的浅析比较。

古典主义包括的范围很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7世纪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等都可包括在内。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崇尚理性,它与思想启蒙运动有紧密的联系。它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很多,17世纪的古典主义大师雅克,路易,大卫(J.L.David,公元1748-1825年),安格尔(A.D.Angres,公元1780-1867),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巨匠雷奥纳多,达·芬奇(da Vinci,Leonardo,公元1452-1519)等最为典型。

印象主义是美术史发展的必然。它的伊始应该是马奈(Adouard Manet,公元1832-1883年)在1863年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一画,此画突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画风。一种新的画派由此诞生。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与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共同向官方沙龙发出挑战的又一新兴流派。

古典主义严谨而又崇尚理性的画风与印象主义抒情而随意自由的画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就以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做些分析:

第一、光源特点

由于古典主义绘画多于表现画室内部的事物,所以它的光源多为室内光。室内光源相对比较聚,画面因此非常严谨,物体的明暗,调子,投影等缺一不可,非常注重对素描关系的表现,强调光源下明确的素描表现。

以马奈为最初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们提倡走出画室,外出写生。因而,在印象主义的绘画中,光源多为分散的室外光,也就是自然光。注重色彩表现而不是素描关系。提倡对大自然的写生作品,及对自然光的表现。印象主义绘画光源散,没有强烈的明暗关系和素描关系。提倡自然光和色彩的表现,摒弃了古典主义惯用的褐色,用自然,明度较高的颜色代替。

第二、从造型特征的比较

古典主义绘画注重格律,讲究形式。构图严谨工整。强调以线造型,提倡理性和秩序之美。从而形成了古典主义绘画庄重,典雅,安静的画面效果。在造型上追求厚重感,强调物与物之间分明的轮廓线,运用严格的以素描关系为基础的造型方法。在笔触方面。古典主义绘画追求“照片式”的逼真写实的效果,精致而柔和,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其画面的典雅情调,每一笔都讲究含蓄,有的画面上甚至完全没有肌理,追求“镜面效果”,有的画面上则在局部运用有变化的肌理效果,用以表现特殊物体的质感。总体造型严谨细腻。

印象主义绘画在造型上不太注重严谨的构图方式,也没有严格的素描关系的限制。印象主义绘画强调画家们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和感觉,主张艺术上的革新,与学院派的循规蹈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笔触方面,印象主义的画家通常不太追求严谨刻板的造型,用笔奔放而自由,善于用颜料的厚度来表现肌理效果,或者基本不追求笔触与色层厚度的变化。在笔触上无论是人物或是风景都与古典主义形成了鲜明的比较。

第三、从色彩的角度看

看古典主义作品,我们就可以发现色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在物体的亮部和中间过渡色的位置上,只有在这些位置上的色彩,才把古典绘画的色彩感觉表现出来,强调固有色的真实感。古典主义绘画重视素描,在作画时的主导色彩构成因素就是素描中的明暗对比,而色彩的对比比较弱。从光源色来看是较聚集的室内光色调一般较偏暖。

印象主义在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强调用室外光来描绘对象,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有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和环境变化的改变而改变的。同时把这一科学原理运用到印象派绘画中来。在作画中,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结合,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使绘画变得充满生机。它运用色彩的丰富变化,创造出了“以色彩为形”的绘画新理念。

第四、题材上的不同

古典主义绘画在题材上是以纪实性和记史性为主的,或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或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多为上层社会的贵族阶层所服务的。像大卫在1793年的作品《马拉之死》,是为记录下革命英雄马拉在1793年7月13日遇刺这一悲痛的历史事件。圣经题材的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神话故事题材的如安格尔的《丘比特与泰迪斯》等,都是表现这类题材的代表之作。

印象主义倡导自然之美,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游离在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化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可以说,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决定了它的题材。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无论是从光源还是造型,是色彩还是题材都是各树一帜。各有其特点。散发着不同的魅力。另外,他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典主义是印象主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印象主义绘画摒弃了古典主义很多东西,但印象主义画家最初的绘画功底和技巧都是从古典主义这儿来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说这两者是相悖而驰的。

后殖民主义风格 篇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1917) , 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很快新政权就受到列强国家的干预, 使得新政权是内外交困。但是苏俄革命的信条和激进的革命纲领、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 鼓舞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 为建立一个平等到、富强的新国空而作自己的贡献。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 当时的苏俄一片昂然向上的情绪。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这批知识分子开始探索代表新政权的设计, 出现了构成主义设计运动。构成主义的目的是改变旧的社会意识, 提倡用新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品工作和艺术品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提出设计为社会性、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已形成了以收入丰厚的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社会, 现代主义服务的对象由欧洲的平民转向富裕起来的人群, 本来具有强烈社会主义和民主色彩的设计思想在美国没有了立足的土壤。而现代主义的设计形式却大受美国欢迎。再就是由于国际交往, 国际贸易的急剧增加, 国际对话也与日俱增, 这样的发展, 促进了国际视觉语言的形成, 使国际主义设计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现代主义的核心“形式追随功能”在美国演变成“形式追随市场”形式成为设计追求的目标, 原来的民主内涵被单纯的商业目的所取代。

苏俄构成主义和国际主义都是在打破前人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构成主义的设计有着明确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目的, 具体说就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国际主义注重形式追求的是商业目的, 它的肥沃营养来自资本主义的土壤。

二、艺术特征

构成主义在艺术上具有极大的突破, 并对世界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构成主义提倡艺术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它们反对为艺术品而艺术, 主张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因此, 反对单纯的绘画, 主张艺术品家放弃绘画, 从事设计, 直接为社会服务。构成主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视觉艺术的某一要素, 如线条、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力, 从而独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关系之外, 所以艺术家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入构成主义体系中来。构成主义雕塑的几何造型和构成形式, 对二维艺术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有很大参考价值。构成主义的艺术家希望通过对造型艺术的词汇和构成手法的再定义, 为未来的人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是力图通过简单的网络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这种风格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 在方格网上的各种平面因素的排版方式基本是采用非对称的, 无论字体, 还是插图, 照片, 标志等等, 都规范地安排在这个框架中。排版公式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 使得作品自然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这有利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 对于国际化的传达目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直到现在国际主义风格依然在世界各地平面设计中比比皆是。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对当时的艺术设计形式的革新, 都是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 影响深远, 甚至持续至今。

它们的不同点是构成主义把抽象艺术带入设计中来, 创造了以几何形为主要原素的设计形式。并且政治倾向明确, 形式为内容服务。国际主义使用网格框架, 力图排版公式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注重形式, 形式让位于市场。

三、发展过程

构成主义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列宁采取的自由、宽容的政策,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 构成主义受到斯大林政府的怀疑, 不断受到批判, 最终被封杀。这些艺术家的探索虽然带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良好的意愿, 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只能落得一个痛苦的结局。但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政府鼓励国内知识分子与西方联系, 苏俄的构成主义开始为西方所知晓。一批构成主义的探索者为摆脱政府的政治干预而离开苏俄, 前往西方, 其中包括康定斯基、马列维奇、李斯基等人, 他们和荷兰风格派一道促进了构成主义进入偏重形式的新阶段。1922年, 包豪斯举办了苏俄构成主义和达达主义大会, 李西斯基带来了纯粹形式的看法和观点, 构成主义的观念也不断深化。1923年, 杜赛尔多夫的国际构成主义研讨大会和析林的苏俄新设计展览, 促进了构成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主义主义认为设计背后具有明确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目的性, 令西方精英知识分了耳目一新。其中一些人企图从现代主义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社会含义找出分离, 着手探索自己的理想主义---利用现代设计来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 避免社会革命。他们的思想主要从技术层面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苏俄构在主义离开苏俄之后, 失掉了宝贵的政治民主内涵、仅剰下技术民主内涵的重要表现, 这也是国际主义风格在美国乃至世界兴起的一大切入口.还有一些构成主义的成员从苏俄来到了德国, 直接投入到包豪斯的大熔炉里, 为西欧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运动推波助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由于大战对于欧洲和亚洲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除了美国之外, 国际的平面设计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促使了设计在二战后的发展, 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又对于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 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 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 传达功能准确, 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 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 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些先驱的努力,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从对于国际主义的这种发展结果, 批评界是具有相当的争议的。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这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米斯的减少主义设计, 代表了20世纪设计的高度发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从现代主义的倒退, 因为新的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现代主义设计原则, 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 因此是不应该提倡的。但是, 无论理论界如何争论,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却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 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 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 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简单而单调的平面设计、缺乏人情味道的家具和工业用品, 原来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单一的国际主义风格取而代之。不但设计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 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造成社会中的青年一代开始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 这种广泛的不满倾向, 是国际主义设计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它们的相同点:1、都是由少数精英们发起, 然后在美国得到发展, 并对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苏俄构成主义在前, 国际主义在后, 但他们又有着扯不断的联系。构成主义影响了包豪斯, 包豪斯又在美国发展出了国际主义。可以说他们都是现代主义设计将军麾下的猛将, 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它们的不同点为在不同的地主起源所以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构成主义为平民做设计, 而国际主义是为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做设计, 所以接受者或者说适应的人群也不相同。

摘要:苏俄构成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都是平面设计史上非常重要的风格流派, 它们给现代设计以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它们的社会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发展过程论述了两种风格的异同, 试从论述中找寻艺术本源。

关键词:构成主义,国际主义,比较

参考文献

[1]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设计思想[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雅致主义风格的名词解释 篇5

在室内的装饰上面,特别是墙体的颜色,建议你选用壁纸进行装饰,在卧室内你可以选用粉红色或者是淡紫色进行装饰,因为粉红色和淡紫色是所有女生都比较喜欢的两种颜色,而卧室作为女生最重要的起居室,可以说是女生心灵寄托的地方,粉红色的墙体,挂上一个大大的风铃,床头摆上一个大大的熊,床上的四件套可以选用哪种可爱系列的,没关系,不要在乎你的年纪,卧室是自己用的,是自己休息放松的重要场合,只有自己舒服了才是正道,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四个主义对照检查

★ 清教主义及其价值观

★ 大男子主义什么意思

★ 绩效评价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感谢信

★ 病理名词解释

★ 进步主义的终结

★ 交易的名词解释

★ 就业指导的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风格 篇6

“青春启示电影”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理查德·本杰明提出,后被我国研究者多次引用。所谓“青春启示电影”,是一种从属于“青春电影”的亚类型片,与以往甜蜜温馨,阳光浪漫的青春片不同,这类影片“更具反映现实的倾向,这一电影亚类型通常乐于表现年轻人危险而有害的痛苦,犯罪,发泄和失狂忘形。”[1]冷峻阴郁的态度,无感情色彩的暴力呈现及直面现实的深刻批判性均使这类影片具备了浓郁的当代启示录的意味。

由于这类影片在题材及主题表达上的独特性,使得导演很难在全片贯穿始终地采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去记录那不堪的青春岁月,反而常常融入了个人化的主观色彩,以求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刻地剖析表面的疯狂与堕落背后所隐藏的躁动、无助与不安。因此使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青春启示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呈现出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交织的独特风格。

表现主义电影由来已久,它在《电影艺术词典》中被解释为:“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流派,表现主义在本世纪的十年代到二十年代初统治了德国文艺,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2]美国青春启示电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表现主义电影,它只是在影片中借鉴了表现主义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从而具有了一种表现主义特征。本文将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着重剖析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的表现主义风格。

一、打破常规的画面语言

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风格化色彩非常浓郁的电影画面呈现,它往往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幻觉、梦境还是回忆,在这里都被导演以某种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呈现在银幕上,与一般的常规画面区别开来,让观众印象深刻。

(一)升格或降格拍摄手法

一般说来,电影的拍摄速度与放映速度是一样的,均为每秒24格。这样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看起来与现实生活是较为贴近的,观众也比较容易接受,现如今绝大部分影片都遵循这一规律。但是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却经常出现违反这一规律的场面或段落,导演往往采用升格或降格拍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

所谓升格拍摄,即在电影拍摄时采取高于每秒24格的速度拍摄,但是放映时仍然按照正常速度放映,呈现在电影画面之中即为慢镜头的效果。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影片《篮球日记》中有一场戏是他饰演的男主角吉姆在课堂上睡着了,接着便在梦境中幻想自己手持冲锋枪,身着黑风衣款款走进教室,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一个个击倒。用升格镜头拍摄的这一场戏呈现出高度风格化的,亦即表现主义的特征。无论是吉姆开枪的动作,还是同学中枪后缓缓倒下的身影,抑或是大家脸上或错愕,或恐惧,或兴奋的神情,在慢镜头的呈现中均让人感到夸张与怪异。“这些幻想场景表现了吉姆心灵深处的无理性、神经质、性冲动和怪异。”[3]同样在反映美国种族冲突问题的青春启示电影《美国x档案》中,男主角德瑞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之后,有一场戏表现他在自己家中洗澡,晶莹的水花洒下,疲惫的德瑞缓缓闭上双眼,回忆起了小时候自己与弟弟在海边玩耍的场景。那时候的日子多么单纯,多么幸福,却再也回不来了。慢镜头中两个小孩披着夕阳在海边缓缓追逐,不仅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更与全片其它部分的快节奏叙事形成对比,也正好暗喻着人物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而降格拍摄则刚好相反,拍摄时采取低于每秒24格的速度拍摄,放映时采取正常速度放映,呈现在银幕上即快镜头的效果。例如在影片《梦之安魂曲》中,有一个表现男女主角与他们的朋友在吸食毒品过后的场景,导演便采用了降格镜头拍摄。快镜中一群男男女女时而拥抱,时而跳舞。正常的运动速度被瞬间加快了,将人物在毒品的作用下那种兴奋与刺激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真实的现实生活,而陷入了某种幻境。同时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片段是通过快镜头的组接来表现主人公吸食毒品的过程,这种对正常时间的压缩直观地表现了已经沉迷于毒品无法自拔的主人公在面对毒品时那种迫切的,渴望的,甚至接近于病态的心理。

(二)非常规的摄影机运动方式

常见的摄影机运动方式如推、拉、摇、移、升、降、跟、甩等,一般都是为影片的叙事服务的。而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中有些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要么突破了这常见的几种,要么将这几种方式推向极致。总之它并不是为交代情节,推进故事而服务的,通常只是为了突显人物的精神世界,实现导演的艺术追求。

例如在《篮球日记》中,男主角吉姆沉迷于毒品,脱离了家庭与学校,流落街头,后来被一位黑人收留,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尝试戒毒。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场戏表现吉姆毒瘾发作,痛苦难耐,他在不大的房间里翻箱倒柜,渴望寻求暂时的解脱。导演在这里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360度旋转摄影的方式,并且越转越快,将吉姆毒瘾发作,头晕目眩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观众也在这种非常规摄影所带来的新鲜与刺激中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心情。

而在电影《芳龄十三岁》中,女孩特雷西喝了街边小混混递来的掺有药物的饮料,随之精神陷入恍惚。她一边走一边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埃维,摄影机随着她的目光四处摇晃,同样给人一种头晕目眩之感。

(一)范例法。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为学生准备写作所需案例,随后慎重讲解范文内容,帮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进行写作。随后教会学生自行写作的流程和方法,用趣味化、典型化的文章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和写作文章相似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良性感知,突出教学重心。该方法能够有效奠定学生基础素质与基础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重视创新思想的运用,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学生平时资料、案例、经验的积累过程,随后由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学生自行从网络中找寻案例。在课堂中展开知识点讨论,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案例和资源案例。

(三)个性化的光影设置

光的设置对一部影片视觉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导演出于特定的艺术目的,往往会采用风格化的布光。这种与自然光线差异明显的光影设置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让观众印象深刻,同时很好地完成了一种表意的任务。

同样是《美国x档案》中德瑞回忆小时候与弟弟在海边玩耍的场景,这一段落导演不仅采用了升格拍摄,同时在布光上也以暖色调为主。呈现在银幕上夕阳的光辉柔和地洒在两张天真无邪的脸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德瑞记忆中童年温暖的摸样,同时也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反差。

在《梦之安魂曲》中,男主角的女友为了换来毒品,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在她受尽欺凌从猥琐的男经理家中走出,步入电梯之后,电梯内斑驳的光影星星点点地洒在她的脸上,同时不停地晃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极其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二、极度失真的听觉元素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视听的综合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说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的表现主义风格不仅体现在打破常规的画面语言之中,更体现在极度失真的听觉元素之上,画面与声音的结合将风格化的手法推向极致。

(一)呢喃的话语

一般说来,电影中的台词通常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情绪而服务的。但是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却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对话或独白,它们从剧情中脱离出来,更像是一种幻想的话语或梦中的呢喃。“人的言语不仅是讲给某些听众听的进度报告,而且也是他们的情绪的一种自然的表现。”[4]

影片《篮球日记》基本上是以男主角吉姆的旁白贯穿全片,其中他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是独自一人,不只是我,我们都是独自一人,永远是一个人。谁等在我飞奔而过的永恒隧道的尽头,上面是高楼鳞次栉比的第五大道?我在想,在这些美好的旅途之后,这是其中糟糕的一回。”这诗化的语言和剧情的发展几乎没什么关系,也缺乏基本的逻辑性,它只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仿佛是他的喃喃自语。

类似的话语在《梦之安魂曲》中也出现在了男女主角的对话之中:

女:“是真的吗?”

男:“从我第一眼见到你的时候。”

女:“那很好呀,哈瑞!我觉得很开心。从前也有人对我这样说过,不过都没啥意义。”

男:“为什么?因为你觉得他们在逗你开心?”

女:“不,不是这样。我的意思是,不知道,我不知道。或说我根本不在乎是如何。只是从他们口中说出来,就是毫无意义,懂吗?当你说时,我是真的听到了。”

男:“像你这样的女孩,能够真的带给我好运。”

女:“你这样想?”

这对情侣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他们只是在互相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情,用一种随意的,散漫的,无中心的方式。

(二)狂放的音乐

在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之中,音乐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它本来就是现如今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类型片中,狂放的摇滚或动感的电音舞曲往往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背景音乐,彰显着青春的活力与不羁。同时,有意味的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更完整地突显了影片的表现主义意味。

例如在探讨青少年性别认知问题的影片《男孩别哭》中,有一场戏是女主角缇娜与莱娜和她们的两个朋友驾车行驶在夜晚的公路上。车内的音乐声非常大,淹没了其余的一切声响。我们只能看到画面上四个女孩张着嘴大声尖叫着,却丝毫听不到她们的声音。强劲的音乐诉说着四个年轻人内心的疯狂与躁动。

还有一种情况便是音乐配合着扭曲变形的画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呈现出些许怪异与神秘的气息。例如在《梦之安魂曲》中,每当主人公毒瘾发作,痛苦难耐,或者是他妈妈精神恍惚,幻觉频发的时候,一种微妙的,诡谲的,带有些悬疑色彩的音乐便会响起,很好地营造了一种脱离于现实之外的氛围。

(三)两极化的音响

美国青春启示电影中音响效果的设置为了突显影片的表现主义风格,主要采取了两种有效方法,一是夸张,二是静默。

在《篮球日记》中吉姆于梦境中幻想自己手持重型机枪走进教室,对老师和同学展开疯狂的杀戮。在这场采用升格拍摄的戏中,吉姆走进教室的脚步声被刻意夸大了,除了沉重而有节奏的脚步声外我们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同样在《梦之安魂曲》中,饱受精神压力的母亲去看心理医生,此时的她早已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扰不能自拔。银幕上通过鱼眼镜头拍摄的画面扭曲变形,同时医生的说话声也被扭曲了,那奇怪的声音听起来根本不像是人所发出来的,形成了一种夸张的音响效果。

还有一种处理音响的手法便是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要比喧闹、嘈杂的音乐优越得多,它能有力地渲染某段时间内的戏剧紧张性。”[5]在《梦之安魂曲》中,男主角幻想他的女朋友站在一艘轮船的船头,他大声呼唤她,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这种独特的处理音响的方法,使得幻境与现实在影片中很好地区分开来,从而具有了一种表现主义的特色。

[1][3]理查德·本杰明.终结之意义:青春启示电影[J].世界电影,2006(4).

[2]《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82.

[4](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40.

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对包装的影响 篇7

新古典主义内涵

新古典主义,外文名“Neoclassicism”,也被人称为革命古典主义,十八世纪末兴起于古希腊的罗马,是源于当时人们为了颂扬那些为资产阶级革命战斗而英勇牺牲的勇气与精神,运用古典主义艺术形式和当时社会题材来表现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新古典主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在欧美地区广泛而快速的得到传播,并凭借它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希望可以再次振兴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理念,在设计的风格和题材的选择上都包含着明显摹仿古典艺术的痕迹。以客观的角度理性的来描绘人与社会的关系,由于新古典主义特殊的背景,它倡导的是个人的完美道德就是要牺牲自我,强调人的责任与义务,认为应该像古代的英雄人物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尽职尽责,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将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性,以雕刻版的造型营造出典雅、庄重、和谐的艺术氛围,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手法和明朗的轮廓结构,极力削弱绘画的色彩元素。

新古典主义在继承古典主义风格的同时,又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意义,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层出不穷,但是新古典主义经过时代与历史的验证,为人们的审美艺术与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笔色彩。

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特点:端庄、雅致、和谐。当时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维从法国开始,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革新派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主观地把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语言通过筛选,保留与添加,通过新的形式来传达,对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优化,同时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新的材料、新的工艺的产生,促成了新古典主义的最终产生。新古典主义不仅保留了传统古典文化中高贵典雅的气质,还继承了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秩序均衡的艺术规律。并且在与新的意识形态的融合过程中, 改变了古典主义艺术时期文化意识狭隘这一问题。

新古典主义在室内设计方面有它独特的特点。一是整体意蕴的体现。用现代的技巧和新的材质重新来打造古典神韵,不仅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还同时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的结合,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得到了的满足。二是追求风格特色,在造型的设计中不是一味的仿古,放弃复古,而去追求神韵。三是用简化的技法、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去打造古典主义式样的基本形态。四是注重视觉效果,摆放陈列品来增添历史文化特征,常常会照搬古典家具、陈列品及一些设施来衬托室内环境氛围。五是以白、金、黄、暗红等色作为主色调,加以少量白色融合,使整体色彩看上去亮丽。

新古典主义设计理念的表面特征以豪华奢丽为主,呈现绚丽之美,极尽奢华之能,别无其他。从文化角度来看,奢华艳丽之美受到大众普遍摈斥的态度,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对于设计的创作来说,人们对美的不同形式却往往具有双重的感受。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美都是追求,富丽堂皇,绚丽多姿,或许会给人精致的感觉。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这样的艺术风格,往往被人排斥,被认为这样的风格会沦为低俗。不过,在人们的生活中,绚烂明丽又能表现出另外不同的文化底蕴。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不仅保留了材质和色彩的一些特征,能够感受传统的继承痕迹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摒除了过于复杂的表现手法和视觉效果。

新古典主义对包装的表现特征

1.设计理念的特征明显

新古典主义强调均衡、对称以及秩序等,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即为--理性。作为一种排斥主观思想的风格流派,它在包装中最常运用的手法即为简单的线条,强调出的流线感,给人一种既简单又直观的现代感。它所强调的均衡、对称等观念在包装的运用上更为广泛。这就类似于元素的简洁运用。一个元素多向运用。但这种运用,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为了显示其严肃性,排列手法通常是有序、均衡的。这种表现手法的产生跟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局势不同的政治动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市场现有的包装并未太过脱离新古典主义原本所具有的特色。它们颇具欧洲色彩。跟设计的特征相结合,摒弃花哨的色调,广泛的运用白色、黄色、金色。营造出一种欧式效果。看到这样的包装,就像置身于欧洲的街头购物一样。当然,包装所体现的类别多种多样,虽然设计的手法和观点会有所改善,但在色彩的运用上来说,白色、黄色、金色所传递出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质是色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色。这类色调更能表现出精致优雅,高端古典的感觉。

2.装饰效果的古典美

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原则是以现代的技法与材质还原古典的神韵,寻求具有历史底蕴的精神内涵。近两年来,全球刮起一股“复古”风潮。无论是服装、家具还是汽车,各类别的产品都掀起了“复古热”。而新古典主义所具备的重要原则恰恰是向潮流靠拢的精髓。对于包装而言,不仅仅是局限于表面的色彩装饰。更重要的是在材料的选取和结构的创新上有所突破。怎样能够在现有的市场上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怎样能够将不同领域的设计风格相交融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将不同的风格流派所具备的特色融入到包装中来,是一种不错的表现手法。新古典主义擅长以现代的技法与材质去还原古典的神韵,这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端庄之美的体现。设计师可以使用具有年代色彩的牛皮纸进行不同手法的印染,或者是将古典的纹样进行再设计,挑选不同质感的木材进行雕刻,做出有质感,有态度,有风格的产品包装。

新古典主义风格对包装的影响与意义

1.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当包装融入新古典主义风格时,能够迅速地提升其文化内涵。新古典主义讲究形式的地道、纯正,制作的精良、细致。在设计手法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具有很严苛的要求,这样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包装更能体现出产品和企业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原有的设计元素包裹上新古典主义风格,使得整个设计效果严谨中带着艺术气息,高贵中又不失平和感。既能达到提升品质的效果,又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从而,包装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其所传递出的文化气息也为产品的销售增添了筹码。

2.契合审美需求

新古典主义追求端庄、雅致、和谐。而在社会高速运转的今天,人们往往在忙碌中无暇顾及自身的塑造。但是,他们往往会将这种诉求转移到对消费产品的欲望中去。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和”为基。无论是满清时的唐装还是民国时的旗袍,人们对于美的定义的较高层次就是“庄重、典雅”。而新古典主义风格带着浓浓的欧式气息,将欧式的绅士、典雅的情怀带入到包装中去,同时,融入其理性的设计手法,既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未冲破“中规中矩”的界定。如果在未来的设计中能够将这一元素巧妙的运用,必将产生不错的品牌效应。

结语

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之下,包装设计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态一样,融入更多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包装具有了新古典主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同时又糅合了现代设计的简单流畅,会更加突显产品的层次,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产品包装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也使包装给人带来一种雅致的视觉享受。新古典主义风格浓浓的欧式气息,将欧式的绅士、典雅的情怀带入到包装中去,同时,融入设计师理性的设计手法,既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未冲破“中规中矩”的界定。如果在未来的设计中能够将这一元素巧妙的运用,一定能够设计出出色的包装作品。如此,新古典主义不仅丰富了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拓展了包装设计的空间,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上一篇:接触系统下一篇:水力发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