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时期

2024-07-07

后殖民时期(共3篇)

后殖民时期 篇1

著名会计学教授W·T·巴克斯特20世纪50年代所著的《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会计》一文因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开创性的理论贡献被收录在由美国著名会计史学家阿纳尼亚斯·查尔斯·利特尔顿和英国著名会计史学家巴兹尔·塞利格·耶梅1956年主编的《会计史论文集》一书之中。在这篇文章之前, 鲜有文献对美国早期会计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该文在掌握大量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对18世纪美国殖民地时期会计基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是研究美国早期会计史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

一、作者简介

W·T·巴克斯特 (1906-2006) 是会计史、经济史和商业史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英国第一位会计学全职教授。巴克斯特出生于英国的格里姆斯比, 幼时随母亲移居爱丁堡。1931年至193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度过了两年的求学生涯, 期间开始对约翰·汉考克家族经商记录资料进行研究。回国后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博士学位论文《汉考克家族:1724-1775年间在波士顿的经营业务》1945年被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巴克斯特先后任职于爱丁堡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并于1947年取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会计学教授职位。巴克斯特改变了人们认为会计只是簿记活动的传统观念, 在会计研究中引入了经济学的观点, 将会计发展成了一门学术学科。他在会计计价和会计准则运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提出了分摊的经营费用是一种机会成本的观点, 公私部门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逐渐接受了他的观点, 他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损失价值理论, 至今仍在英国公用部门中使用。巴克斯特在通货膨胀会计、资产评估和会计职业问题和会计教育上都研究颇深、成果丰硕。同时, 巴克斯特还是位会计史学家, 他对美国18世纪英属殖民地时期易货交易等交易形式下会计记录系统的发展过程研究深入。在促进会计协会发展方面, 巴克斯特是大学会计教师协会 (AUTA) 的创办者之一, 该协会为英国会计学会 (BAA) 的前身。2004年, 巴克斯特被BAA授予“终身成就奖”;2005年, 加入了美国计名人堂, 成为美国会计名人堂的第77位成员。

二、文章逻辑架构

作者按照殖民地时期美国会计的基础体系, 将文章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易货交易的产生原因及其交易形式, 作者对货币短缺及带来的后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部分为易货交易簿记及其记录方法, 这部分作者论述了易货交易簿记的记录形式, 并以Henchman的两个分类账为例做了详细说明, 作者发现大部分的记账方法仍然为单式记账法, 还没有出现完全的复式记账法;第三部分为易货交易簿记的利润计算, 作者驳斥了利润计算、复式记账是一个成功资本家基本要件的观点, 并说明了其理由;第四部分为个人账户的记录形式, 不同经营者间的账户记录形式差异很大, 还没有出现规范、一致的记录形式;第五部分作者论述了美国殖民地时期出现的信用凭证, 对信用凭证的产生、记录形式、结算方式进行了说明;第六部分为作者的评述, 作者对殖民地会计记录方法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的原因从更广阔的经济社会视角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三、文章主要学术观点

(一) 易货交易的产生及交易形式

作者认为, 18世纪的英国易货交易已经很少见了, 但在美国这种交易方式却很普遍。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数量少。人口数量少, 导致一个市场中仅有少数几个交易者, 加上人们并不专门从事某种生产从而有较多商品提供, 因此易货交易得以存在。其次是货币体系不完善, 数量少且质量低劣, 不足以保证人们充分使用货币进行交易。英国政府不允许殖民地自己制造货币, 而另一方面英国的货币刚到美洲, 马上又被送回本国了, 以支付给急需货币的制造业。因此, 尽管殖民者以英镑、先令和便士进行计算和交易, 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账户上的虚拟货币, 并没有真实的货币。这种情况下, 各种各样的货币得以在市面上流通。流通中的货币不仅面值多, 而且国别多, 如英国的几尼、西班牙金币、葡萄牙金币等。为了解决货币短缺的问题, 殖民者发行了各种各样的纸币, 如弗吉尼亚根据仓库卷烟而发行的“烟票”;马萨诸塞由私人组合形成的“土地银行”和“银金属银行”发行票据。同时省政府也发行了没有担保的票据, 承诺这些票据可以用来支付税款。纸币发行政出多门且种类繁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加大了不同殖民地间单位货币的价值差异。硬通货短缺导致人们没有将硬通货看成是一般等价物, 而把它看成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供应量很容易发生变化。巴克斯特对康涅狄格州的Adam Stanton在1796-1801年间每星期的销售记录进行分析后发现, 当时人们的交易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直接的易货交易、赊销和现销, 但大多数交易者的簿记只记录了赊销和现销, 而没有涉及易货交易。

(二) 易货交易簿记、交易循环及记录方法

易货交易听起来简单,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棘手。比如某个人想用一头猪交换矛时, 一方面他要寻找到拥有和那头猪价值相等的矛, 另一方面还要寻找到刚好那天有想要一头猪的出售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一方面采用常见的物品对货物估价, 另一方面采用簿记的方式对交易进行记录。这使得新西兰殖民地的农场主能够以在零售商簿记中记录货币信用的方式在波士顿出售他的猪。当零售商把他的信用转移给第三个人的时候———零售商这时扮演了银行的角色———易货交易变成了可容忍、灵活且有效率的交易方式, 因此易货交易簿记使交易变得更顺畅了。由于牛皮纸稀缺且昂贵, 很难找到像现代日记账这样完整的记录, 易货交易簿记通常只采用“流水账”或“日记账”的形式。现代公司的账户能够将它的个人账户清晰地分成两组:债务人和债权人, 但殖民地时期的商人采用“流水账”或“日记账”的形式记录, 当他从同一人那儿既买又卖商品时, 簿记中的某个人账户可能两边都有商品。虽然很多账户都涉及现金, 但大多账户都只是商品和服务的杂乱堆积, 这些商品和服务在账户两边都被记录。作者以波士顿的Daniel Henchman保留下来的账本中John Gerrish和Benjamin Horrocks为例进行了阐释。其中, Gerrish的账户主要是关于合资企业补给的, 借方是销售的杂货、商品货币和现金, 企业家式的经营和共同出资方式构成了殖民地经济生活的基础。从交易的簿记记录中也可以了解当时交易业务的整个交易循环。以Henchman为例, 他是波士顿的一个书商, 除了书之外, 他还从伦敦进口很多商品。顾客都是波士顿市民或乡村小店主, 他们有时会用农产品支付货款, 如黑麦和猪肉等。和殖民地时期典型的贸易三角一样, 企业主运商品至西印度群岛, 在那儿新英格兰的产品可以用于交换西班牙和其他外国货币、木料和伦敦的汇票。

虽然复式记账发展较为完善, 并已传至殖民地时期的美国, 甚至殖民地商人会特意将其孩子送往海外接受一段时间的会计培训, 但殖民地时期的记账规则中仍然充斥着粗略的单式记账法, 作者没发现有完整的分类记账。不同账户之间也没有用线隔开, 簿记中还存在大量的算术错误及其他瑕疵。巴克斯特分析了殖民地商人未能完全采用复式记账的一些原因。首先是企业经营通常不规范、漫不经心, 导致账户记录很难精确;其次是蜗牛一样的运输速度给了簿记延误最好的借口。同时由于交易范围小, 商人认为在保持密切关注的情况下, 是否记录无所谓。

(三) 易货交易簿记的利润计算

针对某些学者辩称的利润计算、复式记账是一个成功资本家的基本要件, 作者结合殖民地商人的簿记进行了反驳。对于殖民地时期的商人而言所有业务的年度利润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不必为了计算税款或讨好股东而计算年收入, 他需要知道的是当各类小企业终结经营时它们的最终成果。如果有多余的商品货币, 可以在主要投资业务外, 以副业的形式经营短期投资企业。其为了计算利润, 交易者不得不估计其所持有的商品及未完成商业活动的净价值, 估计每个债务人用可接受的财务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但是计算的工作量及带来的精神紧张是个不小的负担, 殖民者因此可能出于经济考虑而减少利润的计算。作者认为, 殖民地时期的企业由于从事远距离贸易, 为了规避风险, 经营者倾向于共同出资、联合经营, 经营者可能和六个人、甚至更多人一起持有公司股票。但代理经营者可能为了确保结算顺利完成, 要清楚利润的数额———或至少货物等应分开。作者提出,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是保留账本的最主要原因, 而不是理论上所说的计算出利润数额。

(四) 个人账户

作者对殖民地时期美国个人账户分析后发现, 该时期的个人账户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 大部分账户均为个人账户, 而且不同经营者间账户的记录整洁程度差异很大, 富有商人的簿记通常较整洁, 但大多数遗留下来的账户很潦草。与现代簿记用词统一、单调不同的是, 殖民地时期的簿记对每天发生的小事件采取了叙述漫谈的方式。

其二, 个人账户通常不会立即结算, 其支付可能要经过很漫长的一段时间, 也许余额会长时间没有变化。例如, 一个叫Albany的个人账户始建于1711年, 然而直到1757年他的继承人才注明结算已经完成。Albert J.Voke也在《会计杂志》 (1926) 中评论到“债是如此小而数量多, 以至于它需要后世子孙不断关注才能完成”。

其三, 由于簿记时间漫长, 当交易双方对账户应有余额意见不一致时, 需要仔细检查账户细节, 并在一番仔细讨论和费心思考后, 对交易余额达成一致。这时, 双方必须雇佣审计师。

(五)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信用凭证

作者指出, 信用转移在殖民地交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也对复式记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信用转移支撑了殖民地在只有少量现金、没有银行的情况下建立贸易供应系统。信用转移在殖民地交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很多账户都涉及信用转移。作者以一个简单、包括交易三方的典型信用转移例子做了说明。一个乡村店主从农场主Giles那儿买了农产品, 并将这些农产品卖给了城市的商人。当农场主进城时, 乡村店主给他一封信, 捎给那个城市商人:“请让农场主Giles在你的店里买£x的商品”。因此, 两笔债在经过短期循环后就结清了, 没有使用到任何现金。作者进一步论述了殖民地时期信用凭证的延展情况。有时候信用凭证是用商品来支付的但订单实际上经常易手, 它们实际上成了来自私人的、建立在商人的信用及商品上的纸币。有时簿记结算没有涉及到货物或现金, 比如某些商人会根据交易双方的利益需求在他的簿记中登记交叉分录, 即在票据上面贷记某顾客的账户, 然后借记另一个, 这样交易者仅通过簿记转换就实现了结算。

四、文章的贡献与启示

笔者认为, 巴克斯特这篇文章的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作者开创性地对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易货交易进行了详实的论述。现代美国会计水平与质量一直处于引领世界会计发展的地位, 但对于美国殖民地时期会计的研究还很缺乏、很模糊, 巴克斯特的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之后, 加里·约翰·普雷维茨和巴巴拉·达比斯·莫里诺在1979年出版了史学巨著《美国会计史:历史视角的会计文化意义》。

第二, 作者不仅对殖民地时期美国会计簿记记录形式、账户设置、交易循环、记录方法、交易结算等方面从会计发展角度进行了详实的论述, 而且将会计的发展与当时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结合起来, 从更宏观的经济学角度阐述会计的发展变化, 践行了其“商业专门化决定会计的发展”的著名论断。

第三, 巴克斯特采取“史证研究”的方法, 结合其所发掘、搜集的大量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 将会计的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进行检验、论证, 不仅补充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资料, 使人们进一步的了解了当时经济社会和会计的发展状况, 而且作者从中得出了开创性、富有启示意义的论断, 如利润计算并不是资本家的天然需要等。

参考文献

[1]Littleton, A.C.and BasilS.Yamey.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 Richard D.Irwin, 1956.

[2]Bromwich M, Macve R, Ranger D.Will Baxter:100 Years Young,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6.

后殖民时期 篇2

【摘要】:《远大前程》作者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艰辛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他生活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虽然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猥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了下层社会,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回避或忽略了小说的世俗性,作者狄更斯难免会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文化以及表征系统的多重作用。所以当我们用后殖民的视角去解析《远大前程》我们会别有一番感受和新的收获。

【关键词】 后殖民:狄更斯:远大前程

本文讲借助萨义德有关理论与观点对《远大前程》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伦敦及澳大利亚等进行分析,揭示其中所体现的欧洲中心主义,挖掘其蕴含的帝国意识与殖民话语。

一 伦敦——世界的中心

伦敦作为皮普过“上等人”的主要场所,它无疑象征着优越高贵,文本中通过逃犯的口描述了皮普上等人的衣着,穿戴等:“他从我口袋中掏出我的怀表,又转过来看我手指上戴的戒指,而我只有畏缩地后退,仿佛遇到了一条蛇一样。“这是一块金表,一个美丽的东西;我看这够得上一位绅士戴的表。这是一个钻戒,四边镶着红宝石,我看这够得上是一位绅士的钻戒!看你身上穿的亚麻衬衫,质地多好,多漂亮!看你的衣服,再买不到比这更好的了!你还有书,”他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房间,“在书架上堆得这么高,看来有好几百本吧!”㈠从这些描写,不难看书作为世界中心伦敦的优越高贵的生活,而带来这些优越生活的基础——殖民地,却被忽略或刻意的遗忘。从皮普对得知他的保护人是一个逃犯时候的感受:“一切疑团的真相就像闪电一样向我扑来;一切的失望、危险、羞耻。各式各样的后果都成群结队地向我冲来;我被这突然的袭击压倒,几乎感到每一次呼吸都困难重重。”㈠作为别保护人的皮普对构建了他上等人生活的恩人表现出来的第一感觉竟然是失望,危险,羞耻以及呼吸困难,没有一丝丝感动之情。这是作为中心的代表皮普看不起作为边缘的代表逃犯,这也影射了中心对边缘鄙视的态度:高高在上的伦敦藐视的看着它的殖民地澳大利亚,尽管它给自己带来了财富。

二遥远的边缘——澳大利亚

18世纪末,澳大利亚作为罪犯流放地,使得大英帝国得以把众多的不可赎身的,多余的重犯遣送到澳大利亚,《远大前程》中的那个逃犯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前往澳大利亚。关于他的工作文本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我放过羊,喂养过牲畜,也干过其他行当。”㈠这么一个放羊,喂养牲畜的人可能供养一个有着上文描写的优越生活的过着上等人生活的皮普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其他行当”这四个字上,作者对这四个字语焉不详,支支吾吾。其实这四字透出了隐藏在澳大利亚,隐藏在文本的血腥的故事——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迫,也是作者隐藏在文本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这就是萨义德所说的:“这就是,把社会所需要和授权的故事空间安排在英国或欧洲,然后通过编排设计动

机和故事的发展,把遥远的世界(爱尔兰,威尼斯,非洲和牙买加)联系起来。出现的地方是故事的需要,但却是处于附庸地位的。”(萨义德)作为附庸出现的澳大利亚无疑体现了文本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

三 无声的东方

文本中有一段剧情因其不太重要而常常被人忽略,其实用后殖民的视角这段微不足道的剧情也值得重视,这段剧情就是:皮普曾经在开罗生活了十一年!而这段剧情仅仅被作者一笔带过。我不由想起萨义德所说的话:“东方作为众所瞻望之圣地就是其中一个;东方作为一种场景或说话的静态画面是另一个。”(萨义德)在此文本中东方无疑就是一个静态画面,它只是作为给西方人获取财富的一个地方,仅仅作为西方的从属附庸,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今天再品读狄更斯的作品,我们一方面要好好的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学内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小说与世界历史的联系。“看不见或忽略狄更斯表现维多利亚时代商人时的国家与国际的背景,而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这些伤人的作用在内部的一致性上,就是忽略了狄更斯小说和时间历史之间的联系。而了解那些联系并不会削弱小说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相反地,由于它们的世俗性,由于它们与其真实背景的复杂关系,小说作为艺术品会更有趣,更有价值。”(萨义德)

参考文献

[1]萨义德·爱德华 ·W《东方学》

[2] 萨义德·爱德华 ·W《文化与帝国主义》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篇3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他者”是后殖民批评理论话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的哲学渊源主要是黑格尔和萨特的理论.“他者”的文化身份其实是一个双重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有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像中国这样的非西方文化他者的自身参与.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作 者:胡铁强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6(5) 分类号:B1 关键词:他者   西方   中国  

上一篇:车辆调度物流管理下一篇:网络中的人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