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

2024-11-01

新疆经济(精选12篇)

新疆经济 篇1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4]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新疆经济 篇2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宝洁公司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顾客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选择合适而正确的开发市场以及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宝洁公司设法通过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使宝洁一次性尿布在与其他品牌的尿布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决策和开发过程,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过程。现代市场营销是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又追求企业的长期合理利润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面向市场、注重满足顾客需求。而宝洁一次性尿布的这个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

新疆经济 篇3

关键词 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impact of material capital,human capital and labour forc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using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ridge regression, and provided the advice to improve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human capital 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1 引 言

源于对财富增长问题的探究,经济学应运而生,而且从诞生之日起至今,经济学都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问题当作研究的重点.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制度变迁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是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下,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不同.2010年以来,中央两次召开新疆工作会议,提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在新疆大开发、大建设和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将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就业人口看作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两个基本因素[1].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把资本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2].约翰.穆勒认为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分工等要素有关.约瑟夫·熊彼特在《财富增长论》中最先将经济增长归因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3].索洛和斯旺(1956)建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提出提高技术水平、储蓄率和降低人口出生率等可以实现经济增长[4].阿罗(1962)、宇泽(1962)、罗默(1986)、罗伯特.卢卡斯(1988)等新经济增长理论学者将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等变量纳入生产函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型.我国学者研究后也发现,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制度变迁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卢卡斯(Lucas,1988)将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人力资本具有的 “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5].所谓“内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本身就是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外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提高不仅能够提高投资者自身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影响到其他生产要素,推动其他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国外学者研究后提出: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异质性人力资本集聚后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开放和交互式集体学习,相互学习和分享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并在聚集体之间以及聚集体对其他领域之间发生知识溢出,进而促进创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而新的人力资本不断加入会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和集体学习效应,传递给集群其他人力资本,抑制由于知识老化造成的人力资本经济效益退化[6].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一方面,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水平的制约.在传统农业社会,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对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土地,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明显;进入工业社会后,人力资本的作用逐渐显现,生产管理经验变得重要;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知识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相关,但是人力资本水平并非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能力,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还需要实现人力资本健康、知识、技术等自身不同部分之间以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技术、制度等其他因素的合理配置.新疆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而资源型产业对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要求较低,人力资本在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抑制.

3 人力资本对新疆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方 法

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证研究中,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中,比较常见的生产函数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和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等.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市场处于均衡稳态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取对数可以转化为线性函数,便于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其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要素指数代表着各生产要素的指数,便于做出经济解释.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广泛应用在研究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它采用的是边际分析方法,用于分析要素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规模效应和其他系列问题.其公式为

Yt=AtKαtLβtHγt.(1)

其中,经济体的总产出Yt表示第t年生产总值,At表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Kt表示第t年物质资本投入,Lt表示第t年劳动力投入,Ht表示第t年人力资本投入,α表示第t年物质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β表示第t年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γ表示第t年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分析新疆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大小.

nlc202309051121

由于各生产要素之间往往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性,当自变量系统中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或回归分析结果中的方差膨胀系数大于5时,虽然最小二乘法的估计量在所有线性无偏估计量中是方差最小的,但方差却不一定小,最小二乘法的估计量的稳定性要差.岭回归分析是一种修正的最小二乘估计法,它可以提供一个比最小二乘法更为稳定的估计.岭回归分析是以损失部分信息、降低精度,找一个有偏估计量,这个估计量虽然有微小的偏差,但回归系数的标准差比最小二乘估计要小,精度大大高于无偏的估计量,获得的回归系数更符合实际、更可靠,对病态数据的拟合要强于最小二乘法,是用于共线性数据分析的有偏估计回归方法.本文应用岭回归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2 指标的选取

本文采集2000~2013年新疆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作为样本数据来研究新疆人力资本与经济变量GDP之间的关系.

1)人均GDP.用人均GDP数值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各年的人均GDP 数值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统一换算成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各年国内生产总值.第t年人均GDP用Yt表示,单位:元.

2)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很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取教育年限法,即:人力资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就业人口数.人均受教育年限按如下方法计算: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人数×16+高中及中专人数×12+初中人数×9+小学人数×6+文盲人数×2)/地区总人数 .第t年的人力资本存量用Ht表示,单位:万人.年.

3)物质资本投入.取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物质资本投入,第t年物质资本投入额用Kt表示,单位:亿元.

4)劳动力投入.选取当年从业人员人数表示劳动力投入,第t年劳动力投入用Lt表示,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新疆人均GDP、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4)》,新疆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1~2014)》.本文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 数据均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用ln Yt,ln Ht,ln Kt和ln Lt表示人均GDP、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见表1.

3.3 实证分析

由人均GDP、物质资本投入额、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的劳动力投入各年变化不大,年平均增长3.3%,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缓慢,年平均增长4.47%,物质资本投入额年平均增长48.2%,2010年开始增长很快,人均GDP呈线性递增趋势,年平均增长6.27%.下面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对产出做弹性分析.对生产函数(1)两边取自然对数有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0.136,劳动力的产出弹性0.667,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0.217,即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新疆人均GDP增长约0.136%,劳动力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拉动新疆人均GDP增长0.667%,人力资本存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拉动人均GDP增长约0.217%.该结果表明,新疆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最大,说明增加劳动力投入会加快新疆经济增长,劳动力的输入是拉动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是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再次是加大物质资本的投入.

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对测量目标增长的贡献率反应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大小[7].

要素贡献率=(生产要素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生产要素产出弹性×100%

新疆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0.482,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51,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55,这说明新疆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带动型,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而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最低.

3.4 结 论

通过新疆人力资本积累、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弹性分析,得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其次是人力资本积累,再次是物质资本投入.但物质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而人力资本积累的产出弹性却高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可以推测人力资本要素处于边际生产要素递增阶段.可以看出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创造最大财富的并不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劳动力的数量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新疆的人力资本积累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够显著.

4 改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新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全,中央及国家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高度重视,先后于2010年、2014年2次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产业等方面全面支援新疆建设.新疆在全国19省市大规模的支援下,有了较快发展,2013年,新疆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分别位列第6、20和25位,人均GDP位列第18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位列第23位,人力资本存量位列第17位.新疆的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而要加快新疆经济增长,就需要将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立足自身,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4.1 加大教育、健康投入,持续积累人力资本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新疆优先保障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2011年已经达到6.3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77个百分点.但是新疆的教育投资比例失调,2012年新疆基础教育占到教育总经费的65.25%,高等教育占12.63%,中、高职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9.32%.为了发挥教育财政资源的最大效用,需要在保证对初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加大中、高等教育多渠道筹资力度,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职业教育和南疆、农村,以双语教学为重点,以南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为抓手,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南疆以及农村人口素质,通过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nlc202309051121

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较低,每千人医院、卫生站拥有床位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城市,预期寿命也较低.因此,国家要进一步统筹医疗卫生经费,加大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改善农村和社区的医疗卫生设施,恢复或重建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抓小病,抓初级保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从基础上保证人力资本的健康素质,有效增进健康人力资本存量.

4.2 发挥就业政策引导作用,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新疆人力资本存量在全国处于中游,但是通过优化人力资本配置,调节人力资本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配置包括存量调整和增量配置,增量配置的重点是通过完善和落实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引进重点行业、重点产业急需人才.在存量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从调整中、高职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入手,增加就业面广的机电、土木工程、化工等传统工程技术学科,教学内容更加面向生产实际、更加倾向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产品[8].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培训、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再就业培训,做好就业服务平台的构建,着力提升生产一线就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也要因地制宜,梯次开发.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结合南疆实际,应重点培养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本,同时做好农牧民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技能培训;北疆地区要加快第二产业人力资本的开发,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乌鲁木齐、伊宁、库尔勒等地区可以重点开发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人力资本.通过结合当地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力资本进行由低梯次向高层次转移,避免现有人力资本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出现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

4.3 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新疆要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需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农牧业现代化可以带动劳动者就业,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业和餐饮、旅游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而加快落后地区的城市化,能够带来第二、三产业的集聚.新疆在培育中心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可以吸引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入,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 New York:Random House,1937.

[2] David RICARDO.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1.

[3] 约瑟夫.熊彼特. 财富增长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0-182.

[4] R M SOLLOW. A contri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5] E Lucas ROBER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ast and future[J].Reg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lis’s Annual Reporter,2004(5):4-22.

[6] 高健.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研究—兼论其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影响[D].青岛:青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12-20.

[7] 杜运鹏.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47.

[8]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新疆经济 篇4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新疆经济 篇5

(一)经济增长依然依靠固定资产的高投入来实现

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几年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以后增长速度迅猛,最高的年份达到19%,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23%。但是高投人并未给新疆带来相应的高回报,反映投资效益的投资效果系数很低。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经济效能最集中的体现。投资方面的高投入低产出,表明新疆经济仍然带有明显的低效和粗放型特征。

-,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新疆GDP为900.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7.8472亿元;20,GDP为4203.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59.975亿元。可见,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83倍。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人支撑的。

(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

1996-年,伴随着GDP的增长,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19,新疆GDP为900.9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3045.16万吨标准煤:2008年。新疆GDP为4203.41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71023.35万吨标准煤。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33倍:新疆亿元GDP能源消费量在1.69-3.38万吨标准煤之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了47.4%,而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增加了90.81%。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甚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能源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导致新疆经济增长面临能源强制性制约。

(三)经济增长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日趋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会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1996年,新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1万吨,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33%: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02万吨,占全国2.23%。1996年,新疆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1.73%:2008年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1.32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2.65%。1996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0.85%:2008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43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2.51%。在这13年间,尽管其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呈波动状态,但工业废气排放的总体趋势却是增加的。

1996-,新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基本维持在35.3%-49.6%之间,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51.3%,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47.6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这13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振荡提高,从1996年的45.40%提高至2008年的65.92%。相关数据表明,新疆各年份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占GDP比例过低,R&D投入比重偏低

新疆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用总额有增有减。总体上是递增的,但其增速不高,导致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十五”期间有小幅下滑。十几年间其比重最大不过5%,这个比例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不仅是经济增长赖以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关系到区域内每个居民的生活福祉。R&D投入方面,十几年间总量稳步上升。但R&D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2%,远低于全国同期的1.15%。相对于新疆的经济总量及新疆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来说仍然是偏小的,十几年间也未能突破0.4%,而发达国家当前该比例基本在2%以上。R&D投入是提升区域创新实力的关键一环,所以,新疆要想在后续的发展中真正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增加创新及教育的投人是首要环节。

(五)收入差距较大,两极分化加剧

大象经济还是蚂蚁经济? 篇6

青岛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公司,十年前与今天的名单没有太大差别。

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等自始至终是青岛这座城市几家屈指可数的大体量公司,他们是青岛的经济丛林中奔跑的“大象”。可是,一片繁荣的森林不能只有大象,还应该有狮子、老虎、长颈鹿、羚羊、野马、山猪、穿山甲、鼹鼠和数不胜数的蚂蚁,这才称得上繁华、自成一体、自给自足。城市经济产业生态的原理,与自然界生物链和生态圈的规律,原是相通的。

前段时间,本刊记者走访了青岛近10家高新技术企業,产生了两个印象:

第一个印象是,青岛高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在近两年似乎形成新一轮的井喷式增长。世界第一款以意念控制的机器人、世界第一款高亮度水下灯管、能够避免输油管道漏油和爆燃的光电监测技术、能够在90分钟内识别出凶手和恐怖分子的DNA技术……技术新井喷,可能得益于政府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思维更加成熟,逐渐意识到中小公司在此轮升级浪潮中的地位。

第二个印象则是,青岛市发展科技产业的思路,逐渐从“就科技谈科技”转变为“就金融谈科技”。

从极度重视大企业创新,到转向更加重视小企业创新,从着眼点死死盯着科技,到如今深悉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青岛在处理新经济形态方面。手法渐趋娴熟。

以此为契机,本刊记者试图梳理深层次的思考点——搞高科技。应走大象经济的路子。还是走蚂蚁经济的路子?青岛反复强调自身的海洋科研实力,可是,这种实力是否被高估?“蓝色硅谷”需要多久建成?科技金融有多重要?……

高科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有两种范式——美国硅谷模式和日本大企业模式。

上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仍未繁荣起来的西部地区,有一片区域因机缘巧合,陆陆续续地出现一些蚂蚁体量的小型科技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多则三五人,少则~两人,大多数是大学工科毕业生,窝在狭窄的小屋子里搞些小发明、小创造,并幻想着有朝一日“改变世界”。

同样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遥隔太平洋的日本,已经逐渐成为体量巨大的“大象型”企业的三菱、丰田、本田、松下、索尼和东芝等巨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出系列的高品质产品行销世界。

两种范式,按照各自的逻辑同时铺开。硅谷的“蚂蚁模式”与东京的“大象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前夕,似乎同时在酝酿。

40年后,美国那片区域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蚂蚁”企业,绝大部分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可是,有几家活下来的,却成为了今天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尖端领导者——微软、苹果、英特尔、惠普公司……而这片诞生了奇迹的土地,被人们称为“硅谷”。

同样是40年后,在太平洋对岸,日本最繁华的都市圈里的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象”——索尼、松下、本田、三菱几乎无一例外陷入深深的危机,有的甚至巨亏几十亿美元。而这些公司的产品技术创新则陷入死胡同无法自拔。日本“大象”与美国“蚂蚁”在高科技跑道上的比赛,以后者取胜作为终结。

日本高科技产业为什么会输?一则在经济学界被反复研究的案例或许能够回答这一问题。

电视机,从技术角度而言,近20年来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升级。而今,我国大部分家庭安装的都是数字电视。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仍未诞生,几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还沉迷于模拟技术中。当时,日本为了在该方面迅速赶超美国,抢占市场,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内几家大企业,联合攻关,技术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日本,终于在不久之后一举攻破难关,在模拟技术上完成了对美国的超越,产品也迅速包围世界市场。

可是,紧接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就在不久后,几家美国不起眼、不知名的小科技公司,不按常理出牌,竟然创造出了诡异的“数字技术”,以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颠覆了此前的“模拟技术”。随后,数码产品,电视机、收音机、摄影机、电脑全部采用“数字技术”,“模拟技术”被全面淘汰。日本以举国体制和巨额投资换来的技术优势被毁于一旦。

怎样理解这个案例?这就如同一个武学大师把太极拳练到极致,自以为天下无双,却被不知从哪里蹦出来的小伙子用机关枪一下子射死了。背后的逻辑很清楚:美国发展高科技,凭借的是千军万马的气势,而日本发展高科技,凭借的是“大BOSS”模式。美国政府让成千上万小型科技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同乱枪打鸟,打一千发总有一发打中,而日本政府则是“舍我其谁”,选定一两个最优秀的枪手,力求“一枪致命”。

企业越大,创造力越差——这个看上去似乎吊诡的结论,其实已经被许多专门研究“大公司病”的学者剖析了N遍。一个从贝尔实验室跳槽到美国硅谷成功创业的人说:“我在贝尔实验室时,他们评价我们这些研究员,是用在哪一级的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多少文章作为标准的,在这样一种激励机制下,研究人员就把精力放在发表文章上,而不是放在技术的商业化上。另外,从普通技术人员到总裁要经过11个层次的审批,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要做一件事情的话,就要做很多的协调工作,而且要冒相当大的风险,如果事情做成了,老板会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干得不错,除此就没有下文了,如果我把事情做砸了,就会被炒掉。”

大企业极度害怕不慎失足而导致失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打江山,难在白手起家;守江山,难在万世千秋。这就是初创型小公司的创业者与大型公司的守业者的思维区别。

创业者是一群“赌徒”,将身家押在上面,不成功便成仁,他们对于创新、发明、开拓最有激情。守业者则是“管家”,把家打理得井然有序、安稳可靠,最讨厌淘气的孩子。

一些传统制造型企业发明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成果,并不会欢快喜悦地拿出来与全世界的人分享。他们的技术创新就如同老字号的独家配方,永远不为外人所知。可是,小型科技企业却有动力将自己的发明与世界分享。例如,青岛高新区有一家由留美归来教授新创立的光电技术企业,这个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往外扩散自己的技术,他们热切地盼望中石油、中石化购买他们的技术产品,盼望着美国波音公司、中国高铁和印度地铁通通来采购他们的光电监测方案。

nlc202309010244

因此,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逻辑本身就是扩散逻辑。他们的技术创新对全社会开放,与传统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内封闭有着鲜明的差别。

我国正在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可是从大部分地市的眼光和思维来看,显然还是新手。

此前,中国發展高科技盛行“一声令下”。

中央一声令下,光伏产业立即大规模上马,然后等待着三五年后的“收成”;地方政府一声令下,一个个全新的软件园区拔地而起,然后等待着三五年后该园区成为世界软件业翘楚;组织部门一声令下,把数千个留学、执教于国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召唤回国,然后期待十年后全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跃而起……

高科技产业是不能这么玩的。它有特殊的规律。据苗思维可能适合传统制造业与重化工产业,却绝不适合灵活性与变动性极高的高科技产业。

玩高科技,首先要有人才。有一批从海外归来手持尖端技术立志报效祖国的人才队伍,有一批从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有一批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高端科研机构“跳槽”下海打拼的教授和学者,无疑是撑起高科技这座大山的人海基础。其次要有金融。这些科技高手才华横溢、学富满车,可是他们只有知识,没有资金,而他们力求开创的新事业如IT、生物技术等都是“烧钱”的行当,所需原始资本至少上千万,通常在上亿、上十亿、上百亿不等。没有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和自由的投资体系,他们的事业根本没法往前踏进半步。因此,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本逻辑就是:1.培养一批“技术人”。2.聚集一批“投资人”。3.建立一条渠道让他们“相亲”。

最后,讲一个故事,来作为更深刻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注脚。

有一个勘探者,凭借长年的勘探经验,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发现了一片宝藏,不过,它埋藏在1000米以下,没有庞大人力物力是无法开采出来的。勘探者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于是跑到集市里寻找帮手:“嘿!我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块矿藏!”于是,有三个地主来到了他的面前。第一个地主瞅了瞅他说的那个地方,冷冷地说:“这里根本不会有宝藏,你是个大骗子!”拂袖而去。第二个地主也看了一眼,说:“这里有矿藏,可是太深了,而且也不知是金矿还是铁矿。”也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第三个地主了,他思索良久,对勘探者说:“嗯,这是片宝藏,挖吧!”

于是,铲土机,钻井机,数千个工人,日夜不息,终于在一年之后,挖出了大批黄金矿石,价值连城。由于这个地主是出资人,自然拿了财富的大头,而那个勘探者虽然仅取其中的10%,也成了亿万富翁。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遵循的就是这个故事的逻辑。

那些专家型创业者可被视为勘探者,他们凭借所掌握的高端科研技术,四处寻觅投资人,找到一个相信他们的愿景,愿意和他们进行一场刺激的商业探险的风险投资家——也就是故事中的第三个地主。

当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拥有幸福的结局。故事的结尾可能是另外一个版本:地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勘探者挖到1000米,却没有发现任何矿藏,大笔资金打了水漂,地主无功而返。

这就是高新技术。高投入,高收益,也高风险。

发展高科技,美国政府让成千上万小型科技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日本政府则是“舍我其谁”,选定一两个最优秀的枪手。力求“一枪致命”。

新疆经济空间开发研究 篇7

一、做大机头, 引领新疆经济起飞

新疆按地理位置, 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东疆由哈密、吐鲁番两个地区构成, 面积22.3万平方公里, 占全疆面积的13.39%, 人口115.29万, 占全疆人口的5.4%, 经济规模GDP314.34亿元, 人均GDP 27 265元, 约3 989.28美元。远高于新疆2008年人均GDP 2 886.31美元的水平。吐鲁地区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哈密地区, 哈密地区2008年的经济规模GDP约107.64亿元, 人均GDP 19 707元, 约2 883.42美元, 与新疆2008年人均GDP 2 886.31美元的水平基本一致。哈密地区辖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 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2008年人口约54.62万。吐鲁番地区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 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人口60.67万。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008年经济规模GDP达到206.7亿元, 人均GDP 34 069元, 约4 984.86美元。低于乌鲁木齐市人均GDP 43 211元, 约6 322.41美元, 高于沿海地区山东省2008年人均GDP 4 827.64美元水平。

东疆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东疆经济首先要做强经济中心。哈密市、吐鲁番市是东疆的经济中心, 吐鲁番市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发展经济中心的关键是建设城市, 提升城市的品质。城市也要有规模才能产生集聚和带动效应。哈密市和吐鲁番市也是新疆的区域经济中心, 人口规模差异不大, 两市的城市规模可确定在100平方公里左右, 城市人口可定位在50万。城市规划的标准要高, 分期建设, 基础设施一步到位, 避免拆了又建, 建了又拆, 造成极大的浪费。土地是稀缺资源, 城市建设要节约用地, 体现高密度, 高效率, 现代化的理念。用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集聚资本、人气、商气、财气, 形成有带动能量的经济中心, 带动东疆经济的发展。二是建设高标准的开发轴线。经济布局通常向城市四周延伸, 沿交通线两边展开。东疆的交通相对发达, 有兰新铁路、乌哈高速、312国道横贯全境, 但到县通乡的交通远没有形成环形通道。哈密到达巴里坤县和伊吾县道路通达标准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出疆通道, 运能特别紧张, 可建一条边境铁路从巴里坤—伊吾—甘肃马鬃山镇—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策克, 与临策铁路贯通, 既缓解兰新铁路运输压力, 又带动东疆经济的发展;还可贯通三北高速,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发展资源产业。东疆资源丰富, 目前已探明矿种76种, 主要优势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镍、金。煤炭储量超过1 700亿吨, 且埋藏浅, 厚度大, 交通方便。铁矿储量2.78亿吨, 铜镍储量146万吨, 仅次于镍都金川。油气资源丰富, 吐哈盆地石油总资源量约15.75亿吨, 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50亿立方米。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可以产生高经济效益。也可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 发展煤化工产业, 并把收益留在当地发展经济社会事业,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仅最近在鄯善县沙尔湖发现的煤, 预测资源量644亿吨, 探明资源量130.58亿吨, 煤田面积大、煤层厚, 煤质具有低硫、低磷、低灰分、发热量高、有害元素相对较低等优良特征, 是火力发电、气化及动力用煤, 进行深度开发带来高经济收益。东疆地区科学开发矿产资源, 可以构建以石油化工、无机盐化工、煤电能源、高载能产业、矿产开发加工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引领新疆经济起飞。

二、做强机身, 支撑新疆经济发展

如果说东疆经济是新疆经济机头的话, 乌鲁木齐经济圈就是机身。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经济要有规模才有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发展必须高水平建设城市。据研究, 最优的都市圈结构, 发达地区人口在5 000万人左右, 边远地区人口在1 000万人左右, 产业体系相对完整, 都市圈内人口和产业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吸纳完都市圈内制造业的全部产出, 运进运出的产品很少, 可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而企业、产业和城市的规模经济, 则是通过产出规模的扩大, 摊低固定成本, 产生报酬递增, 但当本地市场需求饱和时, 供给规模扩大必然带来外运量增加和运费支出, 当单位产品运费增加等于单位产品固定费用下降的时候, 报酬递增就会转为报酬递减, 供给规模也就扩大到了边界。只有产业规模和供给规模均衡时, 报酬的边际效用最优。都市圈经济产生的土地产出效应最高, 产业集聚效应最强, 投资吸纳效应最佳, 规模效应最优, 带动效应最大, 尤其是在空间上由大运量的高速通道联结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群, 各种投入要素集聚形成规模经济和空间经济, 城市间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同时缩短, 生产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极低, 投资回报率和要素收益率显著提高。发展新疆经济必须构建乌鲁木齐经济圈。乌鲁木齐有发展经济圈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和地缘优势。在经济圈辐射范围内, 煤的探明储量约100亿吨, 石油储量约86亿吨, 天然气约2.1万亿立方米;天山北麓平原是新疆最重要的农业区, 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甜菜;北疆铁路、312国道、区道纵横交织;科技力量雄厚, 集中了新疆的主要科技力量, 会聚了上百个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在特色农牧业开发、矿业勘察、油田开采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工业基础厚实, 在东起乌鲁木齐市, 西至独山子沿北疆铁路300公里沿线, 集聚了新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 初步形成石化、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建材、纺织和食品加工基地。乌鲁木齐市经济基础扎实, 发展水平也相当高。2008年, 乌鲁木齐市的经济规模GDP是1 020亿元, 户籍人口236.05万, 人均GDP 43 211元, 约6322.41美元, 高于2008年西部最大城市成都市的人均GDP水平。2008年成都市的经济规模GDP 3 901亿元, 户籍人口1 125万, 人均GDP 34 675元, 约5 73.53美元, 比乌鲁木齐市人均GDP低1 248.88美元。但乌鲁木齐经济总量小, 辐射能量和带动能量都十分有限。有经济规模才有带动能量。做大乌鲁木齐经济圈, 可将目前昌吉州的市县、克拉玛依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伊犁州的奎屯市、乌苏市、沙湾县纳入进去, 面积约11.63万平方公里, 2008年人口约597.33万, 地区总值GDP约2 418.76亿元, 人均GDP 40 492元, 约5 924.68美元, 高于沿海地区江苏省2008年末人均GDP 5 718美元的水平。做大做强乌鲁木齐经济圈在经济轴线的开发上, 必须加快道路建设。一是改造北疆铁路, 提高运能, 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独山子、奎屯、乌苏“金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需要铁路的强大支撑。要进一步加快“金三角”地区铁路建设步伐, 延伸铁路, 提高运载能力, 夯实乌鲁木齐经济圈的发展基础。二是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只有城际高速铁路才能拉进城市间的距离。新疆最发达的城市是克拉玛依, 2009年4月2日发布的《克拉玛依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08年克拉玛依生产的GDP是661亿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GDP 242 390元, 约3.5465美元, 达到2008年世界人均GDP排名第二十位的意大利水平, 高于中国香港。2008年意大利人均GDP为35 386美元, 香港为29 149美元。克拉玛依距乌鲁木齐300公里, 高速公路途中运行需三小时, 还不算进出城时间。如果建一条高速铁路,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可缩短50公里, 如果用设计时速350公里运载工具连接, 加上进出城时间, 一小时即可通达。国家扶持民族地区的发展, 可把资金用在高速铁路的建设上, 打下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三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 现代经济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和品质。城市规模越大, 品质越高, 产业集聚效应越强, 土地的GDP产出率也高。乌鲁木齐市核心区可按1 000平方公里, 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设计, 新建城区一定要有现代理念和区域特征, 避免多次拆迁多次重建, 并将已有老城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区迁出, 建设100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 修筑环形路, 拓宽主街道, 改造旧城区, 形成亚洲中部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四要培育主导产业。乌鲁木齐经济圈是新疆的经济中心。经济圈的强大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从已形成产业分析, 核心区乌鲁木齐市应着重发展商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五要高标准规划。可参照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指标体系, 对乌鲁木齐经济圈有一个统一规划, 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 还要对城市的文化给予充分的考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缺乏文化传承的城市, 城市的品位难以提升。在对旧城改造中, 要有文物保护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更大, 保护好旅游文化资源, 可以带来高经济效益。

乌鲁木齐经济圈是新疆经济的核心区, 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乌鲁木齐经济圈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伊犁州, 以及农八师、农六师的管辖区域。合作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必须克服区域中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科学布局产业, 形成产业联动的新格局;也必须激活城市资源要素, 增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集聚功能, 尤其要集聚资本、物资、信息、人才,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才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 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乌鲁木齐经济圈的构建已有良好的开端, 2004年启动的乌昌经济一体化, 在组织架构上正在积聚强大力量, 整合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的各类资源, 推进市场统一、财政统一和规划统一, 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石化、钢铁、机电、纺织、轻工、食品、医药、建材等工业为主的新疆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只有高标准建设乌鲁木齐经济圈, 高水平整合城市资源, 全力推进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钢铁冶金、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高起点培植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 旅游产业, 才能支持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做优两翼, 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北疆的伊犁和南疆的喀什在空间上构成新疆经济空间结构的两翼。伊犁和喀什都有做大经济总量的基础条件。伊犁辖阿尔泰地区和塔城地区, 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 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州直辖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阿勒泰地区辖阿勒泰市、青河、富蕴、福海、吉木乃、布尔津、哈巴河等一市六县;塔城地区辖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二市五个县。面积269 504.03平方公里, 2008年末人口440.8万, 经济规模GDP 664.29亿元, 人均GDP 15 070元, 约2 204.97美元, 低于新疆2008年人均GDP 2 886.31美元的水平。

发展伊犁经济可采取自由贸区的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深化沿海开放, 加快内地开放, 提升沿边开放, 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在开放方式上“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设立自由贸易区符合十七大精神, 也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伊犁州的24个市、县, 其中边境市县15个, 边境线长2 355.67公里。发展边境经济, 建设自由贸易区是最佳选择。

伊犁自由贸易区背靠乌鲁木齐经济圈及其西部广阔的腹地, 面向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和商品市场, 发展前景宽阔。可利用独特的优势, 与相邻国家广泛合作, 建立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重金属基地, 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高耗能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贸易及服务业, 带动边境经济的发展。新疆与俄罗斯有54公里边境线,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联邦区与新疆可共同开发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及各类矿产资源。伊犁要抓住机遇, 创造条件, 做大贸易和石油化工产业。首先大力改善交通条件, 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 尤其要将北疆铁路延伸到布尔津县的中俄边界, 新建一条贯通自由贸易区的高速公路、延伸217国道到中俄边界与俄罗斯公路对接, 改造已有的区道、县道, 构建新的开发轴线。其次建设高标准口岸。阿拉山、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阿黑土别克等口岸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服务效率, 发展口岸经济。第三开通喀纳斯口岸。新疆与俄罗斯有边境, 但没有口岸。新疆与俄罗斯开展的贸易, 主要是通过哈萨克斯坦和蒙古转运, 转运过程中损失了大额利润。如果中俄直达通道建好的话, 新疆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可以超过1 000亿美元。开通喀纳斯口岸有利于中俄边境经济的发展与边境经贸合作的深化。喀纳斯口岸位于布尔津县的喀纳斯达坂, 距俄交界处54.7公里, 与哈萨克斯坦、蒙古的距离也只有几十公里。口岸开通后可以连接四国, 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 发展边境经济。开通喀纳斯口岸, 大力发展贸易和旅游, 对新疆及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口岸没有开通之前, 新疆要加大边境地区交通建设的力度, 畅通出口通道, 从哈巴河到布尔津的喀纳斯山口有243公里公路没有贯通, 青河至塔克什肯口岸有83公里的公路需要改造, 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博乐岔口至阿拉山口有106公里的公路需要提高通达标准, 哈巴河至阿黑土别克口岸有107公里的公路需要截弯取直。交通是经济的动脉, 有了大交通, 才有经济的大发展。有充分的准备, 开通喀纳斯口岸是迟早的事, 新疆可先与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合作开发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进行木材, 羊绒、羊毛、鹿茸及其他农产品合作加工贸易。条件具备后可开辟“中俄直达运输走廊”, 新建“俄气南输”、“俄油南输”管道。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原油占俄罗斯原油产量50%~60%, 俄罗斯原油生产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地区, 目前, 俄罗斯输到新疆的石油, 借用中哈石油管道。但随着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建运输管道, 并不是遥远的事。据200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信息显示,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加深, 俄罗斯有可能启动已搁置三年的中俄输气西线建设。尽管油气的开发是中央企业在运作, 但给伊犁提供了发展的难得机遇。伊犁要抓住难得的机遇, 蓄积巨大的能量, 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喀什是中国最西端的历史文化名城, 喀什地区辖一市、十一个县, 总面积11.17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人口377.53万, 地区生产总值277.6亿元, 人均GDP 7 353元, 约1 075.85美元, 只有新疆2008年人均GDP的1/3多一点。200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9∶27∶34,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仍然是二产业和三产业, 尤其要发展二产业, 才能带动三产业的发展。喀什地区也是边境地区, 发展边境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 喀什地区的人均GDP达到新疆2008年的GDP水平, 按年均增长15%预测, 需要五年的时间。喀什地区有叶城和塔什库尔干二个边境县, 面积5.30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41万, 占喀什地区人口10.77%。叶城县与巴基斯坦、印度相邻, 与克什米尔交界, 边境线长83公里;塔什库尔干西北部与塔吉克斯坦接壤, 南部与巴基斯坦连界, 西部与阿富汗连界, 是中国唯一的与多国接壤的内陆边境县, 边境线长达888.55公里, 其中塔吉克斯坦197.1公里, 阿富汗92.45公里, 巴基斯坦599公里。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地和新疆南部的中心城市。设立喀什自由贸易区可以加快喀什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喀什地区背靠塔里木盆地, 面向中亚、南亚地区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 有六个口岸对外开放, 是中国向西进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国际大通道, 具有“五口通八国、一陆连欧亚”的区位。从喀什到欧洲, 比走海路要近3 000~4 000公里。喀什在中亚、南亚、西亚经济圈中, 处于中心位置, 是中国连接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天然路桥和黄金通道。喀什与周边各国具有相同的社会人文渊源, 血缘相亲, 民族相连, 宗教相同, 语言相通, 风俗相近, 经济互补性强, 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具有开展城市间、区域间经济合作独具的空间优势。

新疆经济未来发展方式分析 篇8

关键词:新疆,经济未来,发展方式

5月22日, 国家能源局决定加快新疆南部地区煤炭、电源、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 用3年时间形成充足的煤源、稳定的电源、完善的电网和天然气管网, 为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供给保障。援建方面, 19省市对口援建。改革方面, 资源税费改革首试点。资金方面, 未来5年投资超2万亿。

最近关于新疆密集的新闻显示。改革开放30年后, 我国将举全国之力援助和推动新疆实现大发展, 给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同当年的改革开放一样, 新疆如何走自己的发展路线?还是完全照搬东南沿海城市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不行!新疆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历史时期已与30年前完全不同。借鉴并吸取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最重要的。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 处理不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民生、民族问题, 不但将影响新疆的经济发展, 而且可能激化民族矛盾, 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与西部边陲的稳定。

新疆又有自己的自身优势。资源方面: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 开发前景广阔。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据预测,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 占全国的40%。, 据全国首位;石油资源量209.2亿吨, 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为10.85万亿立方米, 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农副产业: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甜菜糖和瓜果生产基地。

1关于新疆建设的几点建议

1.1加强铁路建设

新疆气候冬季低温期长, 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 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 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公路在冬季常因为暴雪而关闭, 春秋的沙尘暴降低了能见度对公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新疆南部为盆地, 平坦、降水少, 很少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铁路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强。同时95%以上的出疆物资和90%左右的进出疆人员都要依靠铁路。所以铁路是新疆交通的首选。但是新疆地区幅员辽阔, 而其运输能力并没有与之匹配, 1962年底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 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2009年, 新疆铁路的总长度为3000多公里。仅有的3000多公里, 也只是通往较大规模的城市。其余广大地区依旧没有通上铁路。从国防角度, 铁路承担了绝大多数的运输力量, 如果出现战事怎样将内地兵力输送至边疆。经济角度, 新疆巨大的矿产和农副资源如何更加便捷地从产地运往销售地。按照现有的铁路规划, 到2015年, 新疆铁路总里程将有望达到12000公里, 占到全国路网的十分之一, 仍低于全国面积与铁路长度比例平均值。铁路的电气化改造需要同步进行, 铁路提速是当前的趋势, 较快的铁路网才能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效率高的优势。

1.2战略储备基地

我国新建立的几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均位于沿海如天津、舟山。主要原因是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海运。一旦开战, 海上运输不仅被遏制, 而且沿海的战略储备基地皆在敌人的打击范围之内。新疆位于我国腹地, 战略纵深大。我们可将石油运输路线定为中东-伊朗-巴基斯坦-新疆或将中亚、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直接储存于新疆。保证石油供给不受潜在国家威胁。加快石油化工企业, 有色金属企业, 煤矿深加工企业的建设, 将新疆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科技强省。

1.3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

喀什地区位于祖国西陲, 西南部与中亚三个国家接壤。喀什与中亚六国无论从合作内容还是从合作方式上, 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仍有许多难点和制约因素。一是从中国 (新疆) 方面来看, 企业缺乏寻求与中亚国家主动合作的强烈意识, 政府的引导、推进作用发挥不够;银行未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境外融资和业务咨询服务;缺乏支持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潜力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缺乏一大批适应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 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等等

2最后要避免沿海省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经济发展整体粗放

苏南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耗费大量土地、水、点、煤、气、廉价劳动力、巨额财政支出的基础之上,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屡见不鲜, 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2.2产业发展层次低, 升级任务严峻

无论是珠三角, 还是苏南地区, 经济发展以来料加工、简单组装为主, 整体处于产业发展链条的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低端环节, 真正拥有自主品牌、有自身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企业鲜见。

2.3外向经济的本地联系少

由于两者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 在生产发展过程中, 大部分利润被外资转移, 产业发展的本地联系性、根植性不强, 比起外资获取的巨额收益, 本地百姓得到的实惠较少。

参考文献

新疆经济 篇9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 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 与外省趋同, 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 青海地域辽阔, 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 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 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 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 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 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 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 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 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 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 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 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 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 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 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 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 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 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 中藏药生产基地, 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 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 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 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 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 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 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 (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 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 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加大力度, 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 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 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 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 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 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 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 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 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 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 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 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 这对保护生态, 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 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 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 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 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 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 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 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 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 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新疆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 周边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八个国家接壤或毗邻, 具有“五口通八国, 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 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地, 是中国向中亚南亚各国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地区近年来构筑了“两个基地、一个中心 (西进东销的商品集散地、东联西出的商品组装加工基地和旅游购物商贸中心) ”的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了“打造新疆在中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出口商品结构, 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疆经济发展相关对策。

一、新疆经济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物产丰富, 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新疆更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 是世界六大果品资源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干鲜果基地。新疆矿产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石膏储量居全国前茅。

2、区位优势。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 周边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八个国家接壤或毗邻, 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地和中国向中亚南亚各国开放的重要门户, 更是中国通向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最主要也是距离最近的新亚欧大陆大通道的咽喉。

3、市场需求优势。

新疆拥有周边中亚、南亚八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中亚五国共有人口5, 487万, 南亚三国共有人口12.37亿。根据人口发展趋势预计, 2030年前后这两地区共有人口约16亿。从消费水平看, 这些地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回复, 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中亚国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工业基础薄弱, 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对生活必需品及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化工设备、电力机车等商品有着强烈的需求, 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中亚、南亚国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能源资源储量极大, 但是其他经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这些相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 双方在经济各个方面具有极大的互利性和互补性, 为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二、新疆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开展外贸经营的各类企业及落户的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新疆大型企业29家, 中型企业244家, 小型企业1, 586家。据普查数据显示, 2008年新疆全部企业生产总值4, 203.41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1%。新疆第一产业增加值691.10亿元, 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 086.74亿元, 比上年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 425.57亿元, 比上年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9, 893元, 增长8.9%。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到2, 864美元。

三、新疆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1、自然条件恶劣。新疆国土面积中多数是山地和沙漠戈壁, 绿洲森林覆盖率很低,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2、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1) 水资源缺乏, 电力建设薄弱。灌溉节水工程不配套, 水的总体利用率很低, 很多农村人还饮用涝坝及高砷, 高氟和苦咸水, 人水矛盾较为突出。另外, 还有很多农村还没有用上电; (2) 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新疆的交通条件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相对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瓶颈。新疆道路整体上状况较差,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外销, 对投资的吸引力较弱,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更无从谈起。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瞄准的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这种交通上的劣势不仅制约着新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严重影响新疆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跨区域合作。对于新疆地区建设“两个基地、一个中心”, 即对外贸易加工基地、出口产品集散基地和中亚、南亚国际商贸中心上无疑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制约; (3) 劳动力素质低, 科技人员缺乏。新疆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严重缺乏科技人才和技术人员, 使得落户企业的实际运作成本增加。

3、产业结构不合理。

新疆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没有真正发挥该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具体表现为: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 发展多种经营的模式仍然没有形成。新疆地区农业长期处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况, 农产品的种植技术落后以及绿色产品认证工作严重滞后, 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对农产品粗加工后运往内地深加工再销往海外, 并没有真正发挥该地区的农产品资源优势。

(2) 工业经济基础差, 结构明显落后, 呈现出技术含量低和门类单一的发展格局。 (1) 长期以来, 新疆地区远离国内大市场, 交通运输不便, 生产成本高, 不具备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 (2) 新疆地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经济活力弱, 技术含量较低, 工业结构单一。工业增加值主要集中于重工业, 具体讲主要集中于工业原料生产企业。从经济区域分工方面看, 新疆地区国民经济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行业和矿物采掘及加工行业, 而这些行业大都是粗加工行业, 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较低。总之, 工业结构的单一和与之相关产业链的不连续阻碍了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等内地相关产业向该地区的梯度转移,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地区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出口结构单一, 没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新疆的出口货物绝大部分是非本地生产,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新疆作为一种货物周转地和转运通道,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在新疆地区出口结构中, 出口的商品基本都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业关联性差,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极为有限, 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新疆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

4、金融业的实际运作不利于新疆地区企业融资和在国外的利润返流。

新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信用等级评价体制相对本地区企业相对较为严格, 再加上本地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 两者共同造成了企业融资困难。另外, 本地的金融机构在周边国家没有分支机构和周边国家的种种外汇限制, 使得本地企业在国外的利润无法顺利地返流回国,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疆外向型企业的发展。

5、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拖累。

2008年以来, 随着国际金融的影响和拖累, 导致周边国家乃至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和人们购买力下降, 使得新疆外向型企业进出口商品贸易骤减。多数投资者对投资的风险性难以把握, 多处于观望状态, 加之“7.5事件”的负面影响, 投资信心一时难以激发。

四、新疆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 他的整体素质高低代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新疆地区教育水平的局限性, 不利于人们解放思想和科技信息的传播, 也造成引进企业的开工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使企业的用工优势得不到体现, 从而会降低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因此, 现阶段一方面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在引进企业开建初期采用政府补贴、企业主导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以使开工企业尽快满负荷运作,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招商引资环境。

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属于先行产业, 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非常重要。整体上看, 新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已经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具体对策: (1) 集中建设资金优先解决新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通信及各种道路附属设施建设) , 从而保证新疆作为中国通往中南亚大通道枢纽的畅通;逐步解决乡村交通难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农业已形成规模的乡村的道路, 以保证果蔬加工企业原料供应链的畅通和增加对投资企业的吸引力; (2) 加强能源建设, 尤其是电力建设。应加快电源建设和电网改造步伐, 形成骨干电网和支网, 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对能够密集使用新疆地区优势资源的产业招商力度。

新疆地区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在此经济发展阶段, 资本稀缺, 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 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发挥。因此, 鉴于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存在逆向运动, 新疆地区应加大能够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的产业, 而不应该按相对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具体措施: (1) 加大对那些既有较强出口竞争力而又能密集使用本地优势资源的行业的扶持力度, 如农产品加工业、日用品生产、纺织业以及组装加工业等四个大的行业, 这些行业一般资本投入都较低, 以此来促进整体经济的次优发展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2) 加大对那些需要大量投资并对周边国家有很好出口前景的行业的招商力度, 以此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3)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一条国际黄金旅游路线。一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 要着眼于内地和中亚、南亚市场;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旅游产品, 培养旅游产业, 以此来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和人气。

4、协调新疆地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关系, 打造相对宽松的企业融资环境。

资本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 同人力资源一样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新疆地区企业存在着融资困难等实际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 更是给当地招商引资增加了困难。因此, 要加大新疆本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就要加大协调国有商业银行新疆分支机构采取相对比较宽松的信用评级制度, 增加对当地企业尤其是对外向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同时要求企业财务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满足银行部门的评审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荷青.新疆自然资源与人口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新疆财金, 2009.4.

[2]胡国良.承接东部转移产业促进新疆外贸发展[J].新疆财金, 2009.4.

[3]段秀芳.基于新疆竞争优势的中亚市场商品需求情况分析[J].新疆财金, 2009.4.

新疆经济 篇11

毋容置疑,中国经济需要新型复苏。

——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内需扩大,内需与出口比例恰当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在扩内需、调结构上加大力度。

曾几何时,我们为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而自豪。然而今天,“世界工厂”,这个昨天听上去还让人暗自得意的称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好像一夜之间就没有了订单,大批工厂停产或关门倒闭,大批工人失业。严酷的现实使中国人明白了,长期以来我们省吃俭用,少消费多积累,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赚得一些外汇财富积累和维持经济增长的“打工仔”经济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坚决摈弃这一经济模式,实施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承受和承担。这应该是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教训,也是中国经济“危”中求“机”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外贸依存度过高。因此,中国经济复苏并再次繁荣取决于自己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和力度。从长远来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是看内需能否拉动,如果未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降低在50%以下,GDP仍然能够以10%左右的增长,才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的繁荣自主性强和并且是健康的。

——新型复苏应建立在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消费与投资的比刺激计划应该以刺激消费为主。

经济增长的最终拉动力量,是居民最终消费而不是投资。过于依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仅会进一步造成产能过剩,还有可能放缓经济转型的节奏。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提高消费需求既是克服当前经济下滑的需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新一轮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应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入手,扭转近年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所占比重上升、居民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重点,把刺激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头等大事来抓,避免走过去仅靠投资拉动内需的老路子。而大规模减税是刺激消费需求又快又好的措施。一是扭转财政和企业占据国民财富分配大头的状况,透过改革财政机制全面再分配体制,实现“藏富于民”,让老百姓有钱可消费:二是以医疗体制改革推进为契机,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三是尽快出台刺激消费财税政策,包括取消从国家到地方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对某些消费的个人所得税抵减,取消或减免汽车购置税等,四是培育消费热点,解决小康社会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费问题。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的机制、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等一系列的机制,通过社会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培养,形成一个新的耐用消费品时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闲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时代。

——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以把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的着力点。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保增长的着力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目前,刺激经济要从拉动投资转向促进就业,提高消费和改善民生。应该尽快出台诸如重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改善,加大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公共产品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改革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实施各项就业促进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多种方式用工,实施大学生就业扶持计划,对大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提供以工代赈的就业岗位等。

——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把扶持和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统一规划部署。

根据历次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产业调整经验,本次金融危机结束后,世界范围内或将迎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国各产业必然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竞争环境。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产业调整乃至产业革命,中国不能仅仅局限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复苏思维,被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应着眼于本次金融危机结束后全球产业可能重新洗牌的机遇与挑战,在稳定经济基本面、巩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紧跟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产业调整节奏,利用这次危机进行产业升级,使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有质的飞跃。加快实现从投资拉动和外需驱动的高投入阶段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内生性增长阶段转变。

——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民间投资活跃,中小企业复苏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注重鼓励民问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复苏。

金融危机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目前,中国经济相当紧迫的是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目前政策对应的实效依然倾注于对大企业的关注。有调查显示,近5万亿元的贷款资源,流向民营企业的尚不足10%,那些本来就握有较多资源的垄断性国企却获得了80%以上的贷款资源。显然,民营企业遭遇的“货币宽松,信贷紧张”局面不应再持续了。我们需要从制度监督以及机制效率上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不能仅用口号,文件或舆论声音给予安慰,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对策,在银行贷款,税费减免、降低投资门槛。放开行业投资管制、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等方面给与中小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

新疆经济 篇1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新疆

在全球经济快速融合和发展的环境中, 外商直接投资高速增长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并被重视。充分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疆有着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天独厚的地缘和资源优势, 新疆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对外口岸最多的省区, 是联结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重要通道, 新疆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均十分丰富。此外, 第二亚欧大陆桥纵贯新疆全境,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把霍尔果斯口岸、喀什设为特殊经济开发区。而新疆不仅外贸和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增长而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从2005年到2012年, 新疆累计实际利用FDI大约165926万美元。由此可见, 利用外资、扩大外贸是新疆发展经济的可行途径, 对新疆外资、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

1. 外商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

近年来, 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发展后劲十足, 对外开放稳步扩大, 特别是2012年, 在全国利用外资出现下行走势的情况下, 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 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 外商来新疆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自2005年新疆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来, 7年间新疆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期间累计签订了外商投资合同数为559个, 合同金额355818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65926万美元, 2005-2012年各年份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新签合同总额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所示, 从2005年开始新疆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稳步上升期, 实际利用外资额快速上升。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6.45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41.3%。实际利用外资1.90亿美元, 增长52.1%。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签合同金额大幅下降, 外商直接年投资合同金额为4.70亿美元, 下降26.7%。但实际利用外资2.16亿美元稳中有升, 增长13.6%。2010年新疆利用外资的规模开始回升,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9个, 增长7.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7亿美元, 增长10.1%。2011年新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0个, 比上年下降2.0%。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9个, 增长17.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5亿美元, 增长41.0%, 2012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5个, 下降20.3%;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8亿美元, 增长21.8%。新疆的外商投资的规模2010年开始逐步扩大, 稳步发展, 这也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增长, 扩大了出口规模, 促进了新疆就业以及引进了新的技术以及理念, 加快并促进了新疆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程。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信息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利用外资不仅弥补了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而且引进了先进经验和技术、促使了产业升级、提高了新疆企业的竞争力, 加速了新疆的对外开放水平。

2. 利用外资主体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对新疆地区进行项目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9个, 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5个中, 亚洲合同项目38家, 占签约合同企业总数的69.1%;合同金额3.80亿美元, 增长5.7%, 占合同金额的62.2%。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 增长24.3%, 占实际利用外资的43.6%。

3. 乌鲁木齐市稳居利用外资龙头地位。

2012年乌鲁木齐市合同金额2.41亿美元, 增长1.3倍, 占全区合同金额的39.4%, 居全区第一位。兵团合同金额1.43亿美元, 下降8.3%, 但降幅比三季度收窄15.5%, 占全区合同金额的23.4%;昌吉州合同金额0.79亿美元, 增长11.6%, 占12.9%。

4. 第三产业成为外资签约的主导方向。

2012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3.71亿美元, 增长2.3倍, 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个行业合同金额达到3.58亿美元, 增长2.4倍, 占全区合同金额的58.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9亿美元, 增长68.6%, 占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的46.6%。

二、新疆地区的经济总量发展状况及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研究

新疆地区经济近年发展迅速, 2012年新疆年生产总值达到7530.32亿元人民币, 2008年之前新疆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平稳, 2008年到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增长缓慢, 2009年我国加大新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 经济总量开始显现规模扩大并且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图二所示, 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 第三产业增长较慢。尤其是第二产业不但占新疆年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而且增长也较为稳定, 第三产业自2009年以来虽然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但占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任然不及第二产业。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信息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来源:从新疆经济统计年鉴选取相关经济数据整理得出

新疆经济逐渐从国际经济危机的逆境中稳步上升和经济增速加快的同时, 实际利用外资占新疆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年扩大, 受到政策调整, 国内经济机构调整, 经济状况的改善的激励, 2009年开始外资的实际利用比重增长快速, 如图3所示2012年占比接近0.35%。

然而, 关于FDI对经济的影响仅仅满足于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 本文选取了新疆2005~2012年相关的经济指标, 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中, 地区生产总值 (GDP) 表示经济水平, 外商实际直接投资 (FDI) 表示利用外资情况, 本文根据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汇率对GDP值进行了换算。

Dependent variable:新疆年生产总值

Method:Least Squares

Coefficient:-45816.07

Y=-45816.07+0.004004x

(-3.020938) (12.98700) R2=0.965648

1. 单样本t检验:

在单样本t检验中, T-statistic的绝对值为3.020938大于2, 可粗略判断系数通过t检验, 样本平均值与靶值有显著差异的概率较小。Prob为0.000013小于给定显著水平时系数0.0234, 则说明系数通过t检验。

2. t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65648, 拟合良好。

3. 经济意义检验:

边际资本系数为0.00400, 落在0和1之间, 符合经济意义。

4. Prob (F-statistic) 为0.

000013小于给定显著水平, 则可判断模型通过F检验。

5. 根据AIC准则, Akaikeinfo criterion为22.

18340, 较小;根据SC准则, Schwarz criterion为22.18340较小。

由图6所示可以直观看到实际观测值和拟合值非常接近。诚然, FDI的流入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FDI的流入直接扩大了我国新疆的投资规模, 通过投资对GDP的拉动促进了经济增长。

三、新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新疆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有了显著的增长, 但是与内地沿海地区相比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在新疆投资的外资企业产业规模较小层次低, 发展仍很缓慢。

其中投投资的产业一般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的一般加工业为主, 而投资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很少, 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附加值较低, 缺乏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2. 外商投资对新疆产业的优化作用小, 外商主要投资于第二产业。

在2005-2009年期间, 外商投资于第一产业投资的比重几乎为零, 主要投向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新疆的农业、林业、果蔬业等有优势的第一产业几乎没有得到投资, 其中投资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 并且都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为主, 对于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上, 而在运输、金融、通讯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很少, 外商对新疆三大产业的优化作用较小而且投资过于集中。

3. 新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履约率低。

新疆的外资的履约率近几年随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履约率较低, 如图7所示。

资料来源:由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2006年的合同履约率仅为28.4%, 2008年合同外资额为64548万美元, 而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18984万美元, 合同履约率仅为29.4%, 2009年新疆共签订外资合同项目55个, 合同外资额为47000万美元, 实际投资额为21570万美元, 履约率为45.8%。虽然2010-2010年以后实际履约率有所上升但最高的履约率仍不到80%。

4.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单一。

新疆的外商投资方式近两年来都以独资为主, 其他的投资方式例如合作开发、BOT方式、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跨国并购、跨国公司在新疆设立办事处等几乎为零。

5. 投资地域不均衡。

外商投资于新疆的主要地区集中在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虽然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改善, 对于外资政策调整逐步成熟, 对于外资引进的较快伐的加快, 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克孜勒苏等南北疆地区的外商投资都有一定的增长, 但是外商投资金额都非常小。外商投资额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快, 对外开放程度高;相反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 开放程度低, 这种不对称的投资对于南北疆的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外商对新疆的投资区域机构总体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四、加快发展对外经济的几点建议

1. 扩大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 新疆经济连续3年以高于全国0.4、2.4、4.2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无论是对于跨国投资继续增长的国际环境, 还是西部大开发赋予新疆吸引外资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及新疆和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市场环境, 均表明新疆利用外资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跨国直接投资增长和投资趋向的变化, 为新疆利用外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应鼓励外商投资新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鼓励外资在新疆设立地区总部、股权投资、跨境人民币投资, 促进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境内再投资。

2. 狠抓投资贸易促进工作, 加强国际间区域合作。

应充分发挥亚欧博览会的窗口作用, 积极扩大招商招展, 做好相关项目的推介、签约和落实工作。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境内外商品交易洽谈, 鼓励伊犁、塔城、阿勒泰、喀什、克州、哈密等地州与相邻国家开展地区间的区域合作。

3. 强化服务意识, 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应充分发挥国家援外平台对新疆企业“走出去”的先导作用, 推动我区企业承接国家对外援助项目, 拓展对外合作的渠道;跟进我区外经企业在重点国别及非洲南美洲新拓市场的投资和承包工程项目, 加强境外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的落地服务工作;提高外经企业境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提升企业应对境外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产业配套环境。新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半成品的方便程度有限, 贸易便利化程度较低, 第三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主要是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 而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信贷等服务业与工业的配套能力较弱, 产业集中、专业化和协作, 以及竞争与体制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布局能力有限, 产业链投资主要是下游初级产品的投资, 因此就产业配套环境而言就会减少外商对新疆投资的吸引。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中国新疆2009[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9

[2].李琴.FDI流入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9)

[3].于晓琳.吉林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陈圆圆.新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09

[5].赵军, 方卉.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管理, 2008 (18)

[6].新疆统计信息网.2005-2012

[7].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高校廉洁教育下一篇:龙虾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