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转化率

2025-01-22

淋巴细胞转化率(共9篇)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1

从而使上百万人的粮食安全面临威胁。

Green Muscle由悬浮在矿物油中的绿僵菌真菌孢子组成, 这种真菌可以在蝗虫体内生长, 产生毒素, 削弱其活力, 从而使其成为鸟类和蜥蜴易于捕获的食物。大多数受真菌感染的蝗虫会在1周至3周内死亡, 死亡速度因温度和湿度条件不同而略有差异, 总的致死率为80%左右。与化学杀虫剂不同, Green Muscle只杀死蝗虫和蚱蜢, 对鸟类和蜥蜴等不会产生副作用。

从今年5月21日起, 世界粮农组织与中南部非洲蝗虫控制组织共同发起, 在坦桑尼亚对1万公顷的农作物喷洒了Green Muscle, 结果表明可以控制蝗灾暴发。这是Green Muscle首次大规模使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 他们将斥资200万美元, 继续在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进行Green Muscle喷洒行动。

专家指出, 由于从喷洒到蝗虫死亡需要一段时间, Green Muscle更适于预防蝗灾。 (科技日报)

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i PS细胞) 再进行克隆等研究, 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 但是该领域一直受到细胞转化率太低的制约。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期发表最新科研报告说, 科学家发现, 通过基因路径阻断可以将这一转化的成功率提高约百倍。

来自不同国家的5个科研小组同时报告了相关进展, 其中包括最先培育出i PS细胞的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的科研小组。科学家发现, 通过阻断一个名为“p53”的基因的路径, 可以将皮肤细胞转化为i PS细胞的成功率提高至10%左右, 是原有转化率的大约百倍。

目前, 将普通细胞转化为i PS细胞的常用方法是通过病毒载体将4个基因注入细胞内;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只使用2个或3个基因, 或者不使用病毒载体, 获得的i PS细胞会更安全, 更少出现不良变异的可能, 但是转化率也更低。新发现可以提高所有转化方法的成功率, 更好地兼顾效率和安全。

不过科学家提醒说, “p53”具有抑制细胞癌变、阻止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2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以及质粒ProkⅡ对其转化的研究

研究了根癌农杆菌LBA4404和C58C1生长的.培养基类型、菌株生长状态、转化溶液、质粒与感受态细胞共放置时间、质粒加入量、液氮速冻时间及热激条件对质粒ProkⅡ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70 mmo/L CaCl2作为转化溶液,YEB培养基制备的、OD600为0.5的LBA4404感受态细胞与10 ng质粒DNA,于0 C共放置30min,液氮速冻5 min,37 C热激5 min时转化率最高,达1.40×105 μg-1;以70 mmo/L CaCl2作为转化溶液,YEB培养基制备的、OD600为0.5~0.6的C58C1感受态细胞与20 ng质粒DNA,于0 C共放置10 min,液氮速冻1 min,37 C热激1 min时转化率最高,达1.33×105 μg-1.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4(7)分类号:Q813.1+1关键词:根癌农杆菌 感受态细胞 质粒ProkⅡ 转化率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3

对于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学家们还在探路。但在某些“专家”的建议下,急于治病的患者也想提前享用这一“未来技术”。于是,无所不能的干细胞“急吼吼”冲上了病床,危险和乱象接踵而来。

在昨天举行的第48期院士沙龙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透露,我国首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伦理规范》已进入国家卫生部的审批程序,不久后将正式出台。

干细胞治疗陷入“灰色地带”

在神经损伤、器官修复等领域,万能的干细胞被寄予厚望。我国对于干细胞研究一直持鼓励态度,目前,所有试验仅限于研究范围,至今未对除造血干细胞之外的其他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发放通行证。

病急乱投医,“神奇的干细胞疗法”不断吸引着病患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小白鼠”。“眼下,一些机构开展的所谓‘干细胞疗法’,正处于科学与不科学、规范与不规范的‘灰色地带’。”受卫生部委托,沈铭贤和一批知名伦理学家于2009年至2010年对国内的干细胞治疗现状进行了调研。

混乱的现状着实让专家们捏了把汗:一些人打着干细胞治疗的旗号,吹嘘炒作,声称“干细胞就是干什么都行的细胞”,甚至夸大疗效,用有效率达90%之类的数据吸引患者;某些机构不做研究,或以研究为名,将未经科学家评审和伦理审查的技术匆忙应用于临床,并收取高额费用。

“疯狂的干细胞”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自然》、《经济学家》杂志对此先后发表评论,《自然•生物技术》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干细胞综合征”。

严格区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对于尖端生物技术,普通患者很难判断真伪,评估风险,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必要的法规才能保障患者权益。

沈铭贤透露,即将出台的《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伦理规范》将继续支持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并以严格区分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为前提。也就是说,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属于研究范畴,不应向患者收费;临床应用则须经有关部门的行政审批。

事实上,患者对于“新技术”的追捧,干细胞并非第一次。从“开颅戒毒”到“人工心脏植入”,再到前阵子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肖氏反射弧手术”,“新技术”对患者造成的种种伤害,从某种程度上看,都是由于从研究通往应用的道路上操之过急所致。

沈铭贤认为,严格区分研究与应用,对于医学新技术的规范发展具有普遍意义。“肖氏反射弧技术找到了一个新通路,从科学探索角度看,也许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它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转化医学兴起凸现伦理重要性

与伦理学家所持的“谨慎推广”态度相比,倡导“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医学”,恰恰是要跨越新技术的应用鸿沟。作为一种没有终点的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是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这意味着它将更直接、更频繁地面对类似“干细胞”的发展之惑。

“如果把伦理比作一座桥,有了这座桥,从研究到临床会顺畅许多;若没有这座桥,研究可能就到不了临床,或者要走冤枉路,甚至步入歧途。”沈铭贤表示,转化医学的兴起凸现了伦理规范的不可或缺性,让医学伦理研究成为每位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9年3月,奥巴马甫一上任,就为美国的干细胞研究“松绑”;此前,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了一项干细胞临床试验。沈铭贤将这一系列举动看作是美国政府成功策划的一次“抢跑”——所有试验和研究都是公开的,谁做、做什么、用多少时间,都由FDA公布;这不仅有力推动了干细胞研究向临床的转化,也为将来占領可能的市场布下了棋子。不可否认,伦理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28日龄海蓝褐蛋鸡16只。

1.2 主要试剂

RPMI 1640, Gibco公司产品;ConA, Sigma公司产品;MTT和DMSO, 均为Amresco公司产品;淋巴细胞分离液,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

1.3 方法

1.3.1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

无菌采取鸡心脏抗凝血2 mL, 沿试管壁缓缓加入含有2 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试管中, 1 500 r/min离心20 min;吸取淋巴细胞层移入无菌离心管中, 用RPMI 1640离心洗涤淋巴细胞3次 (2 000 r/min, 10 min) ;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95%, 同时进行细胞计数。用RPMI 1640 (含10%犊牛血清) 调细胞浓度至2.0×107个/mL [1]。

1.3.2 淋巴细胞浓度的选择

将淋巴细胞悬液作如下梯度稀释:2.0×107, 1.0×107, 0.5×107, 0.25×107个/mL, 分别加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 每孔50 μL, 每个梯度作6个重复孔。

1.3.3 ConA浓度的选择

对照孔加RPMI 1640完全培养液50 μL, 试验孔加含不同浓度ConA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50 μL, 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分别对80, 40, 20, 10, 5, 2.5, 1.25 μg/mL ConA进行试验。

1.3.4 培养时间的选择

将上述细胞培养板置41 ℃、5%CO2、饱和湿度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培养9, 21, 45, 69 h, 然后每孔加入5 mg/mL MTT 10 μL继续培养3 h。

1.3.5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计算

细胞培养结束后, 每孔再加DMSO 100 μL, 于小型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振荡混匀约15 min, 溶解各孔中沉淀物;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仪上检测590 nm波长下各孔的OD值, 按下式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 (%) =试验孔平均OD值/对照孔平均OD值×100%。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浓度为2.0×107, 1.0×107, 0.5×107个/mL淋巴细胞悬液培养12小时时, 各浓度ConA对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较为相近, 且ConA浓度为40, 20 μg/mL时刺激指数较大;细胞浓度为0.25×107个/mL、ConA浓度为40, 20 μg/mL时的刺激指数较大。浓度为1.0×107个/mL的淋巴细胞悬液培养24小时时, 应用浓度为80, 40, 20 μg/mL ConA刺激淋巴细胞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浓度为1.0×107, 0.5×107个/mL的淋巴细胞悬液培养48小时时, 在10~80 μg/mL ConA刺激下, 刺激指数均较为理想;当淋巴细胞浓度为1.0×107个/mL、ConA浓度为40 μg/mL时刺激指数最大。浓度为0.5×107个/mL的淋巴细胞悬液在培养72小时时, 各试验浓度ConA刺激下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较为理想。

3 讨论

不同类型细胞具有不同的MTT代谢率, 即使同种类型细胞的MTT代谢率因试验条件的不同而不完全一致。因此, 在用不同种动物进行此试验时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地套用。此试验对影响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检测法的主要因素 (细胞浓度、ConA浓度和培养时间) 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发现, 鸡血液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呈现一定规律性:淋巴细胞浓度为1.0×107个/mL, ConA 浓度为40 μg/mL, 在41 ℃、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 细胞培养48小时时, 4周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对ConA的刺激指数最大;细胞浓度为2.0×107个/mL, 培养24小时时或48小时时, ConA刺激指数与未加入ConA的刺激物指数相近;无论细胞浓度及培养时间如何, ConA浓度为40 μg/mL和20 μg/mL时均可获得较好的淋巴细胞转化率, 此结果与Barta V等[2]报道的ConA最佳浓度为30~50 μg/mL基本一致。细胞浓度为1.0×107个/mL和0.5×107个/mL时, 淋巴细胞的转化效果较好;而培养48小时时的刺激指数较为理想。杨发龙等[3]利用MTT法筛选出15日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最佳条件是ConA 浓度为15 μg/mL, 细胞浓度为1.0×107个/mL, 培养时间为48 h。李祥瑞等[4]对19~21周龄SPF鸡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效果进行了研究, 认为鸡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的最佳条件为ConA 2.5 μg/mL。吴建设等[5]采用全血培养法研究了鸡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最佳条件, 结果发现ConA 浓度为45 μg/mL、培养时间为56 h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最佳。本试验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在某些方面不一致, 其原因是否与动物种属、日龄不同及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的反应性存在差异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庆章, 刘忠贵.MTT比色分析法检测鸡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的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 1994, 20 (9) :18-20.

[2]BARTA V, BARTA O, PIERSON F W.Chicken 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J].Budapest, 1992, 36 (2) :945-955.

[3]杨发龙, 岳华, 罗薇, 等.MTT法检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性反应的最佳条件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28 (2) :214-215.

[4]李祥瑞, 金红, 王秀丽, 等.以MTT比色法检测鸡脾淋巴细胞转化效果[J].畜牧与兽医, 1996, 28 (1) :3-4.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5

关键词:转移因子,转移因子脂质体,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鸡新城疫疫苗

转移因子( CTF) 是一种良好的机体免疫增效剂, 鸡转移因子脂质体( CTFL) 是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裹游离的CTF,保护CTF免受酶类的水解,延长其作用时间[1]。为探讨CTFL对细胞免疫的作用,试验通过配合商用新城疫( ND) 疫苗免疫试验鸡,观察免疫后不同时间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脏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以评价其对鸡细胞免疫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药品及试剂

RPMI - 1640培养液、淋巴细胞培养液、植物血凝素P( PHA) ,均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无Ca2 +、Mg2 +Hanks液,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 噻唑喃( MTT) ,购自Sigma公司; ND弱毒疫苗,购自中国兽医药品检查所; CTF和CTFL,由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基础教研室制备并提供。

1.2方法

将40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21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2组为疫苗对照组,免疫接种ND疫苗; 3组接种ND疫苗,同时口服CTF; 4组接种ND疫苗,同时注射CTFL; 5组接种ND疫苗,同时口服CTFL; 6组接种ND疫苗,同时滴鼻点眼给予CTFL。ND疫苗剂量为1头份/只,CTF和CTFL剂量为1 m L/只。于处理后第1,5,7,11, 14,17和21天每组采集3只鸡外周抗凝血并无菌摘取脾脏用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常规方法对脾脏淋巴细胞和血液淋巴细胞分别进行分离与转化试验并计算刺激指数。刺激指数( SI) = PHA刺激孔OD570均值/无PHA刺激孔OD570均值[2]。

2结果(见表1、表2)与分析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从表1可以看出: ND疫苗对鸡群有较好的保护力,并在第7天时各试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达到最高值; 第5天时3,4,5,6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显著高于1,2组( P < 0. 05) ,但3,4,5,6组间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第7天时各试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达到峰值,且3,4,5组高于2, 6组,有可能是在滴鼻点眼过程中,CTFL没有被全部吸收; 第14,17,21天时4,5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显著高于1,3,6组( P < 0. 05) 。

从表2可以看出,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趋势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相似,但平均刺激指数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且在第7天时达到峰值。

注: 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3讨论

免疫增效剂在增强畜禽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提高疫苗保护能力、有效控制畜禽疫病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更多的免疫增效剂被应用于兽医临床。实践证明,免疫增效剂具有效果快、使用简便、经济实用等特点。目前,免疫增效剂广泛应用于免疫接种、疾病治疗和抗应激等生产实践中。

在试验中为了减小误差,各组试验鸡的外部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如饲料、饮水。给予CTF和CTFL时, 每只鸡的实际用量均为1 m L,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1 m L,保证了试验的均衡性。淋巴细胞培养时,取6个平行孔,对于数值偏离较大的直接舍弃,再取平均值。

在早期评价细胞免疫的研究中,多采用酯酶染色法,但该方法难以测定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MTT法以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无污染的特点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3]。本研究将MTT法引入鸡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的效果测定中,取得了可靠的试验结果。

T淋巴细胞的活化在鸡免疫应答中起着中心的作用,T淋巴细胞能促进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ND病毒抗原是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因此CTFL配合ND疫苗使用,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率可以反映免疫增效剂的作用。

4结论

在本试验研究中,CTFL配合ND疫苗使用时,无论是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还是脾脏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均高于游离的CTF组和单独使用ND疫苗组,而且作用时间延长,证明了CTFL相对游离的CTF的作用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志龙.鸡转移因子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研究[D].天津:天津农学院,2011.

[2]王向涛,朱春燕,廖永红.脂质体与中药的缓控释[J].中国现代中药,2007,9(12):4-7.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3月~2010年5月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收的73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并成功完成随访。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诊断为NSCLC,并按肺癌国际分期标准(UICC,2002)为Ⅲ~Ⅳ期,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既往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或者距离末次抗肿瘤治疗时间2个月以上。73例患者中,男44例,女29例;年龄36~78岁,平均(62.6±11.2)岁;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58例;腺癌15例;Ⅲ期57例,Ⅳ期16例。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查体者70例为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35~75岁,平均(61.8±14.3岁)。NSCLC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构成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取NSCLC患者手术前空腹12 h清晨肘静脉血,对照组取体检日空腹12 h清晨肘静脉血,样本量为3 m L,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取血清,置-8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定血清HGF、TGF-β水平,所用HGF和TGF-β试剂盒为深圳晶美公司产品,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数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NS CLC组和对照组血清HGF和TGF-β水平比较

NSCLC组血清HGF、TGF-β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46,3.994,P<0.05)。结果见表1。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HGF、TGF-β表达与NS CL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临床分期Ⅳ期的血清HGF、TGF-β水平显著高于Ⅲ期,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941,3.898;P<0.05);肿瘤低分化组血清HGF、TGF-β水平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471,3.656;P<0.05);发生肿瘤转移组血清HGF和TGF-β水平显著高于肿瘤未转移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57,3.615;P<0.05)。血清HGF、TGF-β水平在性别、年龄和肿瘤病理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手术根治性切除仍然是NSCLC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NSCLC易转移,大多数患者术后死于肿瘤转移和肺癌复发。传统的肺癌TNM分期作为评估患者术后转移和复发的指标很难做出准确的估计。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的不断发展,寻求NSCLC新的有效的预测指标,及早对NSCLC进行准确诊断,为患者争取手术时间、预测术后复发以及病情进展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多种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增殖以及肿瘤分化密切相关[7]。研究发现HGF及TGF均是多效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多种生物学作用。HGF是一种在肝、肾组织受损后促进再生的生长因子,它具有刺激肝细胞再生的能力,并对上皮细胞集落有扩散作用[8]。TGF-β是一类多肽类生长因子超家族,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9]。在多种肿瘤研究中均已证实HGF、TGF-β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效应,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浸润转移的作用,有调节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功能,有促进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作[10,11,12]。此外,HGF刺激可促进淋巴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淋巴管形成的作用[13]。TGF-β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使高免疫原性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从而形成肿瘤[14]。本研究结果显示:NSCLC患者血清HGF和TGF-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NSCLC患者血清存在HGF和TGF-β高表达。

本研究进一步对血清HGF和TGF-β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分期Ⅳ期患者的血清HGF和TGF-β水平显著高于Ⅲ期(P<0.05),肿瘤低分化组血清HGF和TGF-β水平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表明HGF和TGF-β在NSCLC血清中高表达,并随着肿瘤的恶性程度升高,其表达水平和强度增加。提示术前高水平的HGF和TGF-β意味着该患者可能处于肿瘤晚期,表明血清HGF和TGF-β水平作为监测肿瘤恶性程度是一个可行的指标。分析其原因可以在于:肿瘤进行晚期后,肺癌细胞丧失了对HGF和TGF-β负性调控作用的反应性,导致HGF和TGF-β无限增殖[15]。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肿瘤转移组血清HGF和TGF-β水平显著高于肿瘤未转移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术前高水平的HGF和TGF-β意味着该患者已发生远处转移或淋巴结转移,进而提示研究者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以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本研究结果表明HGF和TGF-β水平在性别、年龄和肿瘤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GF和TGF-β水平与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7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胚胎发生期来自中胚层, 在发育过程中, 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群, 并获得具有成年特征的分化表型。VSMC分化的特征是表达平滑肌特异的细胞骨架和可收缩蛋白变异体, 调节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膜整合蛋白的构成。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血管病变, VSMC在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暂时变成更接近胚胎期的未分化表型, 而在增厚的新生内膜中逐渐恢复为分化表型。在血管病变部位, 表型发生转化的VSMC在增殖的同时合成与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在AS斑块形成和RS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VSMC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对高血压RS和AS等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 呈非增殖性的收缩表型, 在神经及激素的影响下调节血管壁张力、维持组织血流量。VSMC分化程度高, 呈典型的纺锤形或条带状, 胞质内有丰富的肌纤维, 可见致密体和致密斑, 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较少, 仅产生极微量的细胞外基质 (ECM) , 体积相对较小。主要通过表达一系列特异的收缩蛋白和骨架蛋白来维持收缩及调节血管张力、增殖、迁移能力。合成型VSMC分化程度低或未分化, 呈纤维母细胞样形态结构, 胞质内含极少肌丝, 但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具有强大的合成和分泌功能。细胞体积比收缩型大, 参与分泌细胞ECM和合成血管活性物质与血管壁的形成和损伤的修复以及在生长因子刺激下的分裂和增殖。

VSMC表型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由未分化表型逐渐分化为具有成年特征的分化表型。当血管受到损伤或体外培养的VSMC受到生长因子刺激时, VSMC又从分化型转化为去分化型并获得增殖能力, 这个过程称为表型转化。

2 影响VSMC表型转化的因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 的病理性增殖主要体现在其表型的转变, 即平滑肌细胞从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转变。VSMC表型受控于环境, 包括生长因子及其抑制剂、细胞外基质、机械性作用力、神经调节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

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心血管活性多肽和细胞外基质对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就是一种较强的有丝分裂因子, 能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合成功能。有体外实验发现, 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转化为合成表型时, 合成胶原的量可增加20~30倍。研究发现,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作用后的平滑肌细胞含有更多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 表现为合成表型的平滑肌细胞, 细胞间质内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分布。当肝素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同时作用于培养的平滑肌细胞时, 细胞浆内的肌丝成分较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组的平滑肌细胞增多, 且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减少, 细胞类同于收缩表型的特征。这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平滑肌细胞向合成表型的转变, 而肝素可抑制此过程的发生。

2.2 收缩兴奋剂和神经递质对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前, 神经因素对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受到关注。去甲肾上腺素 (NE) 是交感神经的主要递质之一, 它作用于VSMC膜上的α1受体, 引起血管的收缩。刘斌等用NE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和血清饥饿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用5-Brd U标记VSMC的增殖、RT-PCR检测VSMC表型标志基因SM22α和增殖负性调控基因高血压相关基因-1 (HRG-1) 的表达, 结果显示NE和OX-LDL分别作用血清培养的VSMC后, SM22α和HRG-1表达下降, 5-Brd U标记的阳性增殖细胞增多;NE分别与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α1-R-) 和β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β1-R-) 共作用时, SM22α和HRG-1的表达明显上调。而当NE作用于血清饥饿VSMC时, NE上调, SM22α和HRG-1的表达。因此, NE对VSMC有促进表型转化和增殖的作用, 且这种作用呈现像神经样的可逆性调节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肾上腺受体α1和β1来实现。

2.3 机械性作用力对VSMC分化的影响

实验表明, 让VSMC在三维Ⅰ型胶原基质中伸展, 可使细胞内收缩性肌丝含量增加, 提示机械性作用力可促进VSMC分化。

3 VSMC表型转化的信号转导调节

目前研究最多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如下:磷脂酶C (PLC) /蛋白激酶C (PKC) 通路;Ca+/钙调蛋白 (Ca M) 依赖性蛋白激酶Ⅱ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JAK/s TAT途径;NF-K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 /蛋白激酶B (PKB或AKT) 通路;TGF-β/Smad转导通路;环一磷酸腺苷通路。多条通路之间存在着广泛且复杂的交联机制, 形成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通过这一信号网络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活动。

4 VSMC表型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调控机制

VSMC表型转化的神经调节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要推测血管交感神经对VSMC的调控作用, 其中NE因能促进动脉VSMC的增殖而成为主要的研究切入点。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 VSMC表型的转换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VSMC表型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虽然整体上人们将之分为收缩表型和合成表型, 但这两种表型代表的仅是两个极端, 大量过渡状态的中间类型可共存于同一血管壁内。VSMC在增殖过程中其表型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变。合成型的VSMC移向内膜并吞噬内膜下的脂质变成泡沫细胞;另一方面各种损失因素导致血管壁受损, 继而释放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激活VSMC表面受体, 并引起细胞内信号转导, 最终导致细胞核内某些基因的表达, 使VSMC大量增殖。同时合成型的VSMC还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

5 结论

正常情况下, 血管平滑肌细胞接受合适的刺激, 增殖, 迁移, 并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 通过存活因子, 丝分裂素, 细胞间接触抑制及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正常调节细胞的增殖和死亡, 正常动脉的平滑肌细胞更新率很低, 凋亡及分裂指数也很低。病理条件下, 局部因素如炎性细胞因子, 炎性细胞和修饰型胆固醇, 全身因素如高血压等, VSMC表型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变, 打破了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相对平衡, 使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因此, 控制和逆转VSMC表型转化成为控制细胞异常增殖的关键性措施, 也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参考文献

[1]庞玲品, 黄石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相关因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 (3) :312-314.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8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73岁, 因全身乏力, 口干1个月, 加重伴发热, 咳嗽3天入院检查。查体:T:38;P::84次/分;R:22次/分;BP:105/100mmHg;体型偏瘦, 无力体型, 精神差, 中度贫血貌, 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脾肋下未扪及。

骨髓常规检查, 原始粒细胞8%, 早幼粒细胞3.55%, 中性中幼粒细胞18.5%, 中性晚幼粒细胞5%,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3.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镜下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粒红比值为1.16:1, 粒系占43%, 以原始早中粒细胞为主, 晚杆分阶段均少见, 原始细胞占8%, 细胞形态异常, 核染色质疏松呈沙状, 核仁清楚2-4个, 胞浆呈蓝色。红系占37%, 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可见双核及多核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有轻微缗钱状聚集。成熟淋巴细胞占13%。全片查见巨核细胞3个, 散在血小板少见。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外铁3+;铁粒幼细胞0.11, 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0.54) ;NAP积分134;过氧化物酶原始细胞阳性2/25, 其余均为阴性。

诊断:MDS-RAEB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1」, 同时伴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

考虑病人年龄偏大, 入院后予以积极抗感染, 输注红细胞悬液进行纠正贫血, 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 患者的白细胞呈一度降1.62×109/L, 血小板:17×109/L, 经抗感染、对症治疗三月余, 病情未见好转, 并且外周血常规示WBC逐渐增高至43.9×109/L, PLT降为:11×109/L。分类见分类不明细胞86%, 该类细胞胞体偏大, 胞浆偏蓝, 核染色质细致疏松、偶见核仁;杆状核粒细胞1%, 分叶核粒细胞5%, 淋巴细胞3%, 晚幼红细胞5%。经骨髓穿刺检查, 镜下见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原始粒细胞40%, 此种细胞胞体偏大, 胞浆呈蓝色, 核染色质细腻呈沙状, 偶见核仁。早幼粒细胞9.5%, 中性中幼粒细胞5.5%, 杆状核粒细胞2.5%, 分叶核粒细胞1%。原始单核细胞12%, 该类细胞胞体偏大, 胞浆偏蓝, 边缘不规则, 胞核较大呈扭曲折叠状, 核染色质纤细疏松, 可见核仁。幼稚单核细胞7.5%, 单核细胞2.5%。全片未见巨核细胞, 散在血小板难见。细胞化学染色:POX:原始细胞强阳性10/25.弱阳性5/25;醋酸萘酚酯酶:原始细胞阳性10/25, NaF抑制后原始细胞性2/25。最后诊断为;MDS急性粒-单变、肺部感染。后经抗感染, 输注红悬、血小板等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后放弃治疗。

2 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这种异常的干细胞克隆以高凋亡及失调低效的方式分化成熟, 导致终末血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及形态异常, 这一克隆最终可丧失分化成熟能力而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绝大多数AML, 为很少数为ALL) 。

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 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难治性慢性进行性血细胞 (可一系、二系或三系) 减少, 伴骨髓增生及病态造血, 病程中常易发生致死性感染和出血。部分病人病情较稳定, 表现为长期"良性病程", 1/3以上的病人在数月至数年, 或更长时间发展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故本病曾称为造血组织异常增生症、低原始细胞白血病、白血病前期等。目前, 对白血病前期尚无确切的前瞻性诊断方法, 1982年FAB协作组根据这组疾病异常造血的特点, 以骨髓片和外周血片作为依据制定了MDS分型标准, 将其分为五型[2]。

初期血液学异常主要有贫血、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多数病例同时有3项, 也有1~2项减少, 并可见病态造血。其形态学表现为:

2.1 外周血:

红细胞:表现不同程度贫血, 可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也可为大细胞以及双形性贫血。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 形态不一, 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 球形、靶形红细胞, 嗜多色性红细胞, 嗜碱性点彩及 (或) 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正常、减少或增高。

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质和量的变化。外周血出现原粒及早、中、晚幼粒细胞, 粒细核质发育异常, 胞质内颗粒稀少或缺如, 核分叶过多或减少, 等形态异常。单核细胞增多, 并可见不典型的单核细胞, 内含有空泡。

血小板:单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者少见, 常与贫血及白细胞减少共同存在, 并且表现出血小板形态异常, 如巨大血小板, 甚至可见小巨核细胞及巨核细胞碎片。

2.2 骨髓象

多数病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有少数增生正常或减少, 伴明显病态造血。

红细胞系:多为明显增生, 少数增生减少, 中幼幼红细胞比例增多, 各阶段有核红大小不等, 有类巨幼样变, 可见核碎裂、核畸形、核分叶、双核或多核幼红细胞, 核质发育不平衡, 胞质嗜碱着色不均。可见巨大、多嗜性、点彩红细胞等各种异形红细胞。

粒细胞系:粒细胞系增生活跃或减低, 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可不同程度增高, 伴成熟障碍, 中、晚幼粒以下阶段的特异性颗粒稀少或缺如, 胞浆嗜碱着色不均并可出现环形核、双核等核叶形态异常。

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数正常、减少或增多, 其病态改变以核异常为主要表现, 包括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小巨核、大单圆核小巨核细胞, 多圆核巨核细胞、低颗粒巨核细胞等, 也可见巨大血小板[3]。

2.3 骨髓活检

造血组织多表现为增生极度活跃至活跃, 少数增生低下。

红系统:原始细胞增多, 表现有成熟障碍, 易见成簇早期幼红细胞造血岛。

粒系统:有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及分布位置异常。

巨核细胞系统:巨核细胞增多为主, 多见小巨核细胞。本病例符合骨髓形态学诊断为MDS-RAEB, 考虑到病人的年龄偏大, 且肺部感染较重并伴其他疾病, 不适宜化疗。均系采用对症治疗的支持疗法, 在治疗过程中其向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转变的时间较短, 且预后较差, 希各位同仁引起注意。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设学习型医院与现代化医院的辩证关系, 介绍了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创新思路, 阐述了医院图书馆在创建学习型医院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学习型医院,现代化医院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单渊东, 等主编.协和血液病学[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420-426.

[2]史青, 粟军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WHO分型临床特点[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2, 15 (2) :83-84.

淋巴细胞转化率 篇9

关键词:Smac,口腔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白斑病 (OLK) 作为一种非传染性慢性病, 是指患者口腔黏膜表面具有不可擦除的白色斑块[1]。目前, 医学界普遍认为口腔白斑是患者口腔部位产生癌变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 具有发展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 (OSCC) 的可能。在临床实践中,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疾病, 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疾病中, OSCC约占发病总人数的80%以上, 在全身恶性肿瘤疾病中, OSCC约占发病总人数的5%左右[2]。

凋亡是保持机体细胞维持稳定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可以维持机体组织保持平衡的状态。对于机体来说, 其细胞凋亡的机制是受到严格控制的, 一旦患者基因出现异常, 抑制了细胞的凋亡, 将会导致患者产生或演进肿瘤[3]。Smac是一种与细胞凋亡有关蛋白。本实验研究主要观察Smac蛋白在OLK到OSCC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来说明由OLK到OSCC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次研究所用的标本均来自郑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所存档的口腔蜡块, 或手术过程中切取而后使用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包埋的组织, 或口腔科活检组织。本次研究共选取87例组织, 其中12例属于单纯增生型口腔白斑, 37例属于口腔鳞状细胞癌, 38例属于异常增生型口腔白斑, 若对其进行分级, 则Ⅰ级11例, Ⅱ级14例, Ⅲ级12例。选取10例口腔正常黏膜作为对照组。见表1。

1.2 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 对所选取的标本进行Smac蛋白染色时所采用的方法为免疫组化技术SP法。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表示,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Livin的表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直接概率法。

2 结果

对标本进行Smac蛋白染色后, 结果发现其阳性表达主要存在于患者的细胞质中, 但也在个别患者的细胞核中发现了Smac蛋白的阳性表达。

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 Smac蛋白的阳性表达约为90%, 在单纯增生型口腔白斑组织中, 其阳性表达约为83%, 具有较高的表达, 而在异常增生型口腔白斑组织中, 其阳性表达显著降低, 约为60%,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其阳性表达约为37%, 并呈散在分布。对上述阳性表达值进行χ2检验, 结果发现鳞状细胞癌组和异常增生型口腔白斑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较大,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正常组和单纯增生型口腔白斑组之间的差异较小,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2。

注:1.*与正常黏膜组比较P<0.05;2. (3) 组各分级间比较rs=0.301, P=0.065;3. (4) 组各分级间比较rs=0.309, P=0.061

3 讨论

在人体组织中, Smac/DIABLO的表达具有广泛性, 并且不同的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 若该表达较低, 则易对细胞的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使患者机体中产生肿瘤。据Yoichi等[4]的研究表明, Smac/DIABLO在正常肾脏中的表达较高, 而在同源肾细胞癌中的表达较低;对肾细胞癌患者进行手术5年后, 发现Smac/DIABLO表达者的生存时间长于未表达者。Yoo等[5]采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肿瘤组织中的Smac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 结果其总表达率为62%左右。Fulda及Ng等[6,7]对不同肿瘤细胞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Smac蛋白具有高表达时, 将会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 并且Smac蛋白不会对正常细胞的凋亡产生影响, 仅仅对受损的细胞发挥影响作用, 所以, Smac蛋白将在未来的抗癌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质是Smac蛋白阳性表达比较集中的地方, 而细胞核是其阳性表达较少见的地方, 从外观上看, Smac蛋白呈黄色颗粒状, 并呈弥散分布。在正常黏膜组织和单纯增生型OLK组织中Smac蛋白均高表达, 在异常增生型OLK组织中Smac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 表达率为60.5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 Smac蛋白的分布呈局灶性或散在性分布, 阳性表达率为37.84%, 这提示Smac蛋白低表达可能有抑制凋亡作用。在不同组织类型中, Sma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的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在单纯增生型OLK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3.33%, 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证实了Smac基因在口腔正常黏膜中存在高表达;与异常增生OLK组、鳞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说明鳞状癌与Smac表达的缺失或降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这与陈冰等人[8]的报道基本符合。

参考文献

[1]Rohayem J, Diestelkoeller P, Weiglc B, et al.Amtibody response to thetumor-associat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surviving in cancerpatients[J].Cancer Res, 2000, 60 (7) :1815-1817.

[2]Du C, Fang M, Li Y, et al.Smac, a mitochondrial protein that promotescytochrome-dependent caspase activation by elimination IAP inhi-bition[J].Cell, 2000, 102 (1) :33-42.

[3]Verhagen A M, Ekert P G, Pakusch M, et al.Identification of DIABLO, amammalian protein that promotes apoptosis by binding to andantagonizing IAP proteins[J].Cell, 2000, 102 (1) :43-53.

[4]Yoichi M, Hiroyuki N, Kosuke Y, et al.Downregulation of Smac/DIABLO expression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and it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Am J Cli Oncol, 2005, 23 (3) :448-454.

[5]Yoo NJ, Kim HS, Kim SY, 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Smac/DIABLO expression in human carcinomas and sarcomas[J].APMIS, 2003, 111 (3) :382-388.

[6]Fulda S, Wick W, Weller M, et al.Smac agonists sensitize for Apo2L/TRAIL-or anticancer drug-induced apoptosis and induce regressionof malignant glioma in vivo[J].Nat Med, 2002, 8 (8) :808-815.

[7]Ng CP, Bonavida B.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XIAP) blocksApo2 ligand/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ligand-mediated apoptosis of prostate cancer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mitochondrial activation:sensitization by overexpression of second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Direct IAP-bindingProtein with Low pI (Smac/DIABLO) [J].Mol Cancer Ther, 2002, 1 (12) :1051-1058.

上一篇:特征分离下一篇:综合干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