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就业

2024-10-05

硕士生就业(共12篇)

硕士生就业 篇1

随着研究生扩招政策带来毕业生数量的剧增, 研究生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在这个群体中, 在高校女硕士生中占绝大多数的女硕士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少, 初次就业率低, 就业成本大, 就业层次低, 就业满意度低等。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女硕士生的就业, 充分发挥女硕士的人力资源优势, 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影响女硕士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 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发展的影响

1. 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是在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每年对应届毕业生都有一定的需求。但受1999年以来研究生快速扩招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制的缩短带来毕业生数量剧增, 以及原先研究生主要就业的行政事业单位精简人员等原因影响, 包括女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群体内部出现了阶段性的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

2. 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3.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人才有较大的需求, 但是女硕士就业时, 仍首选沿海开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 宁愿参与激烈的区域性就业岗位竞争, 也很少有人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建功立业, 这使得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吃不了”, 其他地区人才“吃不饱”。

(二)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的影响

我国基本消灭了在教育上的性别歧视, 但在当毕业在社会上求职时,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文化导致女硕士生在求职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造成女硕士生就业难。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 即雇主在雇用女硕士生的时候, 除了对女硕士生的个人教育特征做出判断, 还把女性群体的一般工作特征强加给女硕士生, 这样形成了统计性歧视。劳动力市场认为女硕士生的生育和家庭责任会影响工作效率, 而女硕士生就业时, 恰恰处于女性结婚和生育的高峰年龄;劳动力市场还认为高学历女性不好管理, 其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独立意识对团队合作有消极影响。因此,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统计性歧视对女硕士生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态度。

(三) 自身因素的影响

1. 个人竞争力不强。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 一些女硕士生自我定位不准确, 学习兴趣不大, 自觉性差, 对自己所研究的学科既没有宏观的把握, 更弄不清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所以当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时, 就显得底气不足。

2. 就业预期的不合理。

据调查, 许多女硕士生具有择业目标短期化、功利化倾向, 她们把目光盯在了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成了她们较量的“三大战场”, 这种择业倾向, 不仅加剧了竞争, 人才高消费, 而且会日益加重当前国家人才地域性失衡的现象。

二、女硕士生就业促进的对策

(一) 发展经济, 同时要协调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有效解决女硕士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1、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 可以给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 整体就业形势得到缓解, 女硕士就业形势也会得到改善。

2、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问

题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就业结构存在不适应性。这就涉及到研究生教育怎样适应社会需求, 如何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需求,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 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 按照市场的需要和结合女性的特点设调整专业结构、招生人数, 男女生招生比例, 争取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 超前培养;第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的多样化是实现培养与需求相匹配的根本, 是解决女硕士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为适应第二第三产业的升级, 研究生教育应由培养学术型人才, 转向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 建构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1.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我国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没有任何处罚责任人的规定, 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规定惩罚措施, 严厉制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行为, 要求企业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性别公平, 从法律上为女硕士生就业公平给以切实保障。

2.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解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

国家要制定政策从经济上明确承认女性担负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价值, 并由社会建立职工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国家按企业人数 (不分性别) 和工资总额向企业征收生育保险基金, 作为社会保险金提供给生育的女职工, 为解决女性生育哺乳期间企业的负担问题。

(三) 加强女硕士生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不仅要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还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修炼。女硕士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 要广泛涉猎与自己相关的学科知识, 寻求各种机会学习先进的理念、研究方法, 争取一些实践机会, 同时要充分认识整个研究生群体“僧多粥少”的就业大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既不宜悲观, 也不盲目乐观, 做出合理的就业预期。

参考文献

[1]、刘利舲, 郑子莹.理想与现实:浅析女研究生就业状况[J].理论界, 2006 (2) :104

[2]、许艳丽.透过性别的棱镜看女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19 (1) :26

[3]、吴贵明.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290

硕士生就业 篇2

“大四毕业时的痛苦又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一位临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的无奈感叹从侧面道出了他们的就业困惑。如今,统考硕士、在职硕士、双学士以及同等学历竞争对手的“同步上市”,使硕士生就业面临着“举目皆硕士”的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进入2008年,我国在校硕士生及已经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生双双突破100万人。今年,我国在校博士生的人数将会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些经过刻苦复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

考博?残酷竞争下许多人望而却步

现就读于吉林省某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王娜同学今年7月就要毕业了,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论文的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能够留在高校任教。但一些高校的“博士”准入门槛,让王娜又不得不面临考博的残酷竞争。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留校任教是最好的选择。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每年还有两个假期。”与其他工作岗位相比,王娜认为留校任教是她的最佳选择。

但事实上,学习成绩和学术潜力都不俗的她,现在却愁眉不展。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都是由各个高校自主掌握,录取的人数也有严格的限制。重点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般每年只能录取一名博士,且个别年份有些博师生导师还不招生。因为前几年研究生的扩招,导致硕士人数激增,但博士录取人数却相对较少,这几年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博士生招生还有缩招的趋势,这让很多研究生要通过几年的考试才能迈进博士的门槛。

“今年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我考了第二,但是却被淘汰了,因为导师只要一个”。除了少数像王娜这样,读书18载仍然对学术充满自信和热情的学子外,大多数研究生对于考博的残酷竞争只能望而却步。

★ 硕士生工作信

★ 硕士生毕业自我鉴定

★ 硕士生毕业论文范文

★ 硕士生心得感悟

★ 硕士生毕业论文评语

★ 硕士生导师评语

★ 硕士生实习自我鉴定

★ 经典语录:遇挫不折,遇悲不伤_经典语录

★ 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

硕士生就业 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就业 就业教育 职业规划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然而,扩招带来的研究生累计供给与全球经济的持续放缓,对研究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地区研究生就业率甚至低于本科生。以陕西为例,在2014年,从学历层次进行分类,本科生初次就业率最高,为88.93%;高职(专科)为88.14%;研究生则是最低,为87.52%{1}。可以看出,研究生作为我国较高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已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求职目标地域集中化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仍然位居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前三名。然而,随着近几年“人才回流”的热潮,毕业生除了关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同时,也转而关注如杭州、苏州、西安、天津等二线明星城市{2}。与此同时,“围城”效益和“逃回”北上广现象依旧存在。虽然就业地域过于集中的现象较过去几年稍微有所分流,然而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扩张,北上广与极个别明星城市竞争力有增无减,这使得北上广与二线明星城市双双“就业难”。相对于这些城市,其他二、三线城市就业选择热度仍旧不足,缺口依然存在。

(二)不同专业研究生就业存在差异性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研究生的专业要求具有显著倾向性。总的来说,市场对理工科类研究生的需求大于人文科学毕业的研究生。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倾向于具有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的理工科研究生,其旨在一经聘用,毕业研究生即可通过所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用人单位产生经济价值。然而,相比于理工科来说,人文学科类的研究生,尤其是纯人文类的,例如文史哲专业的硕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理论研究,理论上来说较为合适的工作岗位集中在高校及科研院所,然而这些工作岗位往往招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例如博士或归国留学人员等等。这就造成了人文学科硕士毕业生就业渠道窄,理论及实践经验有限,最终导致夹缝中求生存。

(三)研究生结构性失业

经济结构的每次调整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够随之变动,但现实中,当劳动力市场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差异时,由此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造成研究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市场导向存在差异。我国教育自从开展研究生培养以来,专业设置较为狭窄,且没有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研究生的培养长期以来注重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这已造成目前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过剩,也导致就业压力大及结构性失业。因此,国家通过设置专业学位,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来区别于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

三、完善研究生就业辅导与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体系

为了加强研究生就业辅导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研究生从入学到就业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就业引导与教育,形成系统有效的就业教育体系。建立全方位的高校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在研究生的就业辅导中进行相应的就业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择业观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求职技巧教育以及心理辅导教育等。研究生一经入学,就应当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研究生知己、知彼,进而进行有效抉择。只有当研究生清晰的了解到自身和就业市场等相关信息后,才能进行二者的平衡,最终自身条件及职业信息准确适合的判断职业方向。

(二)适时调整学科设置,加强社会实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更加广泛与规范,专业性也更强。然而,研究生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现实需要,将研究生专業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强前瞻预测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注重联系实际案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其次,还需要加强学生在研究方法上面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西方先进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再次,在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导师对于研究生应当进行专业方面的职业规划,通过做项目、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为缓解研究生的就业问题,高校还应当增添专门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三)开拓就业市场,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国家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各省也出台相应措施给予支持。在校内,学校应当设立创业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也可通过创业策划大赛等方式为研究生的提供学术上的指导;同时也可以邀请自主创业的成功代表在校内进行演讲并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创业,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在校外,学校也应当帮助研究生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的联系,通过推进大学科技园、提供优惠政策、设立咨询服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帮助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总之,高校应当为研究生搭建舞台进行展示,使其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和经验,最终这些创业学生的成功,不仅会带动一批人就业,同时也会给其他创业初期的学生提供先例,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注释

①“今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研究生最低本科最高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4-08/03/content_11447594.htm。

②来自智联招聘“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http://article.zhaopin.com/pub/view/213846.html。

参考文献

[1]杜海玲.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219-220.

[2]王霆,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1):1-4.

[3]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59-63.

硕士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篇4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 硕士生的就业困难也日益显现, 并逐渐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2014年4月17日,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一名硕士生就因觉得“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而自缢身亡。【1】这虽然只是个例, 但的确能反映出当前硕士生在就业时面临严峻挑战, 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硕士生就业状况的不断变化制定合理政策,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硕士生的就业质量。

为较为真实、可信地了解硕士生就业状况, 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设计了问卷, 对硕士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意识、就业准备、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 以期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争取能更好地为硕士生就业提供服务。

二、问卷调查

(一) 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面向南京地区几所高校在读硕士生, 随机发放问卷共750份, 回收723份, 其中有效问卷710份。在调查对象中男生178人, 占25.07%, 女生532人, 占74.93%;年级分布情况:研究生一年级225人, 占31.69%;研究生二年级240人, 占33.8%, 研究生三年级245人, 占34.51%。来自农村占49.72%, 城市占25.35%, 城镇占24.93%。

(二) 调查结果和分析

1. 在校硕士生的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指硕士生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 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进行规划, 并逐步明确自己未来工作单位类型、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 付诸行动去寻找适合的工作。

(1) 在今后的打算上, 84.23%的硕士生选择“先工作再说”, 而选择“进一步学习, 提高自己学历”的只占9.30%, 可见绝大部分硕士生不想求学继续深造, 一心只想就业。

(2) 就业单位类型选择。调查数据显示, 有54.08%的硕士生选择事业单位, 有16.62%的硕士生选择党政机关, 10.28%选择国有企业, 9.58%选择高校, 选择外资或三资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的分别占6.62%、1.55%, 而愿意到科研机构的只占0.14%。这些数据表明, 绝大多数硕士生还是希望到相对稳定、宽松的“编制内”单位工作, 极少愿意到外企、私企和科研机构奋斗打拼。

(3) 就业地点选择。有45.07%的硕士生选择中等城市, 43.38%选择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7.18%的选择北京上海广东等特大城市, 表示对就业地点无所谓的占3.1%, 1.27%选择小城镇, 没有人选择到农村工作。这表明, 虽然愿意到北京上海广东等特大城市工作的硕士生不多, 但绝大多数硕士生还是希望留在省会、计划单列市及中等以上的城市。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此次调查中没有硕士生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

(4) 在“在求职之初您的起薪期望值是多少? (单位:元/月) ”这一问题时, 40.99%的硕士生选择了3001-4000这一档, 34.23%的硕士生选择4001-5000, 比较乐观选择6001及以上和比较悲观选择2001-3000的各占12.39%。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硕士生对就业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比较符合现实情况。

2. 就业意识情况调查

就业意识是指硕士生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 对就业各个阶段去探索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对硕士生的需求情况、就业政策的实时变化等等, 才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

(1) 选择单位的主要标准调查。在回答“选择单位时, 您最看重什么 (可多选) ”时, 70.42%的硕士生选择“工资福利待遇”, 63.66%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 59.15%选择工作的稳定性, 这些数据和前面提到的大部分硕士生选择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基本吻合。当然也有49.3%的硕士生看重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这说明目前硕士生普遍比较看重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 总体倾向于从事稳定的工作。

(2) 就业信心调查。在回答“您对自己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就业的信心如何”时, 充满信心的硕士生只占10.99%, 比较有信心的占38.59%, 信心一般占41.97%, 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占到8.65%。这表明有一半左右的硕士生对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

(3) 就业时遇到的困难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就业竞争大, 社会岗位不足”的硕士生占63.24%, 认为自己“专业冷门”占13.66%, 认为缺少社会关系占12.54%, 招聘单位性别歧视占8.87%, 反馈的其他困难情况还有户籍限制、年龄限制、本科学校 (非211和985) 限制等等。可见, 对于硕士生群体而言, 适合的岗位不足且竞争激烈是最大困难, 对于硕士生个体而言, 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则是不尽相同的。

3. 就业能力调查

就业能力是指硕士生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结合, 是硕士生顺利就业的首要条件。

(1) 专业学习能力调查。在面对“你对目前自己所学专业兴趣如何?”这个问题时, 近70%的硕士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 而“兴趣一般”以及“不太感兴趣”的硕士生也占近30%, 这需要引起我们特别关注, 他们很可能是当初为了考研而考, 或是为了暂时逃避本科就业的压力。如果对所学内容确实不感兴趣, 其顺利毕业和就业可能都会相对比较困难。在回答“您觉得您的学习能力属于哪种”时, 52.39%的选择“比较好”, 40.14%的选择“一般”, 5.35%选择“非常好”, 可以看出大部分硕士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是充满信心的。

(2) 实践能力调查。在回答“您有工作经历吗”这一问题时, 结果统计如下:有工作经历的仅占29%, 没有工作经历的则占到71%, 可见目前在校硕士生绝大多数是从本科毕业直升上来, 缺乏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在回答“您在上大学或读硕士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问题时, 64.08%的硕士生选择“偶尔参加”, 27.75%的选择“经常参加”, 说明对于大部分硕士生来说, 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还比较少。在担任班干部情况调查中, 66.62%的硕士生有在本科或者硕士生阶段担任班干部的经历, 这说明硕士生在组织、领导活动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当然也有三分之一的硕士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4. 就业指导和培训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只有29.86%的硕士生对自己的就业有明确规划, 61.41%的硕士生有模糊规划, 而选择“走一步算一步”的占8.73%。这说明当前硕士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还不强, 学校需要加强引导硕士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

在需要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的内容方面, 33%的硕士生表示需要面试技巧辅导, 29%的硕士生希望得到具体的就业信息, 22%的硕士生希望进行求职经验的交流。调查数据说明当前硕士生主要期望辅导面试技巧, 分享求职经验, 获得具体就业信息, 而在求职简历制作、就业形势分析等方面的需求已逐渐减少。

三、分析和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分析, 当前硕士生就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的, 既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岗位数量变化, 也有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的盲目与脱节;既有硕士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也有硕士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其就业质量的提升。鉴于调查结果, 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 调控硕士生招生与就业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硕士生就业过程中供求矛盾一直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硕士生绝对数量增加与期望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 随着近年来的扩招, 硕士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 而受大家青睐的机关、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却无法与之适应, 甚至造成较大反差, 形成“僧多粥少”的竞争局面——招聘一个辅导员竟然有几百甚至上千人报名的情况屡见不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就业市场的各类岗位需求, 保持硕士生招生的适度规模, 在短时间内不宜大幅提高。这样既能保证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也能缓解就业压力。二是专业招生人数和就业情况之间不平衡。以我校为例, 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理工科招生人数较少, 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整体均较高;而传统的人文社会学科, 如文学、教育学、政治、历史等招生人数众多, 但就业率相对较低, 就业质量总体也较差。因此, 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可根据各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情况动态调整其招生人数, 不能总是按照每年常规数量编制招生计划, 导致优势专业生源少——“吃不饱”, 而劣势专业生源过多——“销不了”, 最终出现有的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 招生人数还持续走高的畸形状况。这势必影响这些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甚至会引发类似中山大学发生的那起意外事件。

(二) 改革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

当前硕士生就业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与传统的培养方式有极大关系。传统的硕士生培养模式重视理论研究和积累, 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用人单位看来, 只会学理论、讲理论远远不如做好具体的工作实务。以我校为例, 近年来, 硕士生在南京市四城区新教师招聘考试、说课、上课等综合考核中落后于本科生, 甚至落后一些第二批次学校的本科生。其主要原因是硕士生的培养过于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而严重忽视其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写字、普通话、课堂教学等基本功与本科生相比都处于劣势, 自然会被用人单位淘汰。又如, 很多理工科的导师在硕士生进校后, 基本都要求学生待在实验室里, 基本不同意硕士生外出参加校内外各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待到毕业外出求职时, 这些同学连基本的待人接物都做不好, 怎么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呢?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并把各专业每年的就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导师组, 根据硕士生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作出适当调整, 使其尽量符合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不能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应尽可能为硕士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 或者鼓励导师为硕士生介绍实习岗位。在抓好硕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同时, 让他们尽早接触社会大环境, 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力争改变当前文科硕士完全“散养”、理工科硕士生“圈养”的不良态势。

(三) 加强硕士生就业意识教育

从前面的调查数据可知, 绝大部分硕士生的就业态度非常坚定, 但在就业岗位和就业地点选择时都相对集中, 即大中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等, 有些研究生热衷于奔波在各地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才急剧增加, 进而出现过剩。而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因长期缺乏优秀人才,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回答“您是否愿意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绵竹计划、村官计划等项目”时, 只有27.04%的硕士生表示愿意, 32.25%的硕士生则明确表示不愿意, 还有40.70%的硕士生表示不确定。因此, 学校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硕士生的就业意识教育, 使硕士生能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 理性选择就业岗位。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基层部门、各类企业就业, 积极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等基层项目, 摆正就业心态, 合理定位自己, 争取顺利就业。

另外, 在硕士生就业过程中, 学校和导师要注意疏导其逐渐产生的焦虑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化解硕士生的就业心理危机, 如耐心倾听其就业挫折经历、解答其就业遇到的困惑等等。通过群体的共同努力, 提高硕士生应对就业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为进一步求职打好心理基础。如果中山大学的那位硕士生能在求职失利之后主动向辅导员、导师或者学校就业部门寻求安慰和鼓励, 或反之, 辅导员、导师或者学校就业部门能够主动和该生沟通其求职情况,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相信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四) 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上述调查显示, 大部分硕士生没有工作经历, 对于就业过程也比较茫然, 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对硕士生的就业指导,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就业形势, 掌握初步的面试技巧, 进而提高职业意识和求职能力。

1. 尝试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首先, 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低年级硕士生形成正确的择业理念, 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深入认识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适当规划。【2】通过模拟招聘活动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 掌握面试求职的各种技巧。其次, 就业指导课上可以对硕士生模拟职业心理测评, 为硕士生将来择业提供参考意见, 从而避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走一步、看一步”的盲目状态。再次, 开设就业指导课还可以增强硕士生求职受挫能力。求职过程难免遇到失败, 关键是在遭受失利后如何正确面对, 这也是就业指导课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及早开展类似话题的讨论和剖析, 会使硕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 硕士生的就业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2. 努力为硕士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

调查发现, 硕士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来源 (可多选) 有76.48%来自本校或外校的校园招聘会, 65.07%来自网络招聘。由于硕士生在毕业之际忙于论文写作或奔波于各地求职, 对于许多单位的招聘信息可能关注不够。因此, 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立足硕士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积极主动联系优质单位, 召开各种范围的校内招聘会, 或者通过网络、短信平台、微信、手机APP等及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 为硕士生多创设就业机会, 这也大大降低了硕士生求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例如, 我校每年在就业季都组织硕士生到浙江宁波、江苏省常州、无锡等地直接参加当地的人才引进活动, 这些活动既开阔了硕士生的就业视野, 也让他们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形成了求职者与单位间的良好互动。另外, 当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思想困惑、政策咨询、法律纠纷等求助时, 就业指导部门、导师、辅导员等要耐心、细致地帮助硕士生答疑解惑, 在准确把握各项就业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 热情帮助硕士生解决问题, 切实维护硕士生的合法利益, 决不能无视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 或者故意推诿、刁难, 使其产生不良心理后果, 影响后续的求职进程。

(五) 积极鼓励硕士生自主创业

调查中发现, 在回答“如果在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您会怎么办?”时, 只有1.69%的硕士生选择“自己创业”。可见整个硕士生群体的创业意识非常欠缺, 这种局面对于提高硕士生就业质量非常不利。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现实下,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硕士生摒弃传统的“入编”观念, 进一步拓展就业的渠道, 逐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创业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要“推动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 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3】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可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并正式列入议事日程。【4】

在上述文件的指引下,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硕士生创业指导课程, 打造高水平的专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通过组织各种就业创业大赛、模拟基金创业等活动, 提高硕士生参与就业创业的热情, 锻炼硕士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并为他们提供一定数额的创业基金、免费的专家指导、准确的政策咨询、完善的跟踪扶持等服务, 切实提高硕士生创业的成功率和巩固率。各高校应努力尝试建设研究生创业园区, 因为“研究生创业园区不仅是高科技成果的一个孵化器, 而且还是研究生适应市场运作的一块试验田, 能切实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5】这也为后来的硕士生提供生动鲜明的创业榜样, 形成就业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山大学研究生上吊身亡[EB/OL].[2014-04-18].http://edu.163.com/14/0418/11/9Q41BHPE00294M9N.html

[2]童翔, 李延.完善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103-106.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4-07-20].http://www.ncss.org.cn/zx/zcfg/qg/280740.shtml.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ncss.org.cn/zx/zcfg/qg/284059.shtml.

硕士生就业 篇5

没有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名校身世和年龄优势,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不知何时起,曾一度被人羡慕的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路上已经越走越艰难。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不仅反映了部分学生在选择读研时缺少相应的职业规划,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定位的缺失,应该引起社会的反思和重视。

与本科生竞争的尴尬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周常艳遇到了一件尴尬事:她在和本科毕业生竞争一个教师岗位时,笔试的考题是往年的高考试题,面试的考题是古诗词背诵。面对刚刚放下高考题不久的本科生,周常艳失去了表现硕士毕业生优势的机会。

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硕士毕业生王红波有着同样的经历。她告诉记者,如果搞科研,硕士毕业生相对会有优势,但如果是操作性强的工作,本科生倒是很“吃香”,因为硕士生能做的,本科生也能做。在薪酬上,硕士毕业生大多要求工资3000元以上,本科毕业生工资起点多是1500元左右,因此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工资要求相对较低的本科毕业生。

哈尔滨市一家考研辅导学校的负责人刘大伟说:“我们单位在招聘时肯定会选本科生而不选硕士生。一方面,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硕士生要求相对较高,即便是愿意屈就,也多是一时‘落脚’,我们担心硕士生跳槽。”

部分硕士生求职发现,在他们学历提高的`同时,年龄劣势也在不断增大。翟S是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两年前他不顾单位的挽留,辞掉了温州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读到硕士毕业时已29岁,很多用人单位看到他的年龄一栏都无奈地摇头。

将于6月毕业的黑龙江省某师范大学硕士生关学瑞谈到求职则有着另一番尴尬。他就读的学校是黑龙江省属重点大学,但不是“985工程”大学,也不是“211工程”大学,使他与许多理想的就业岗位失之交臂。

与博士生竞争的无奈

贺晓敏是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他告诉记者,当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到某重点高中工作,但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将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他选择了读研究生。

如今令贺晓敏颇感无奈的是,虽然三年的学习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无法找到一份满意的高校教师工作。现在很多高等院校招聘教师时要求学历是博士。他感慨道:“自己学历提高的速度已赶不上用人单位选材标准提高的速度。”

南开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金鑫介绍,现在天津一些比较好的高中已经开始招聘博士生。在高中教师这个行业中,硕士毕业生已不具备绝对的学历优势,更何况进入高等院校,硕士学历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硕士毕业生求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无奈的现状,那就是用人单位对“科研项目”的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生刘岩说,因为所学专业比较注重技术的直接应用,所以多数相关单位要求在上学期间有与企业的合作项目。硕士生一方面理论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源也不多,很少有人能拿到和企业的合作项目,即便拿到也多数是“参与人”的身份。而博士生具备学术上的优势,科研能力较强,同时能掌握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可以直接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拿到科研项目。

刘岩向记者诉苦说,她的简历已是很过硬的了,成绩优秀,在本科、硕士阶段拿了很多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干部证书等,还积极参加了不少校内外活动,但由于只参与了一个与企业搞的“科研项目”,在与博士生的求职竞争中屡遭“重创”。

硕士生就业 篇6

清华,中国父母和学子心目中的圣殿,一旦考进了清华北大,在人们心目中就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前程似锦,更不用说清华的硕士研究生了。那么,万人艳羡的清华硕士生,又怎么会因找不到工作而跳楼自杀呢?!……

誓读名校出人头地,圆梦清华真风光

范玉坤1980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范杰和母亲马月珍都是某机械厂的职工,家境很贫寒。穷人的孩子成熟早,范玉坤从小学习就非常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范杰夫妇把儿子当成了他们的骄傲,经常在街坊邻居面前夸奖儿子:“我们家玉坤真争气,将来没准是考清华北大的料儿!”

1993年8月,也就是范玉坤刚读完初一时,邻居罗叔叔的女儿罗娟考上了清华大学。罗娟开学时,县政府和教委的领导亲自带着2万元奖金到他们家贺喜。居委会为此还组织了锣鼓队,披红挂彩锣鼓喧天地欢送她。当时,范玉坤也在现场,年仅13岁的他被深深地震撼了。2万元,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相当于父母两人两年半的工资!他没想到,考上一所大学竟然还可以“挣”到这么多钱!看着那壮观而又气派的场面,看着罗娟和她父母脸上掩抑不住的自豪和骄傲,他艳羡不已地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这样该有多好啊!

晚上,父亲问他看到白天的场面有何感想时,他毫不犹豫地说:“爸,我明白您的心思。我向您保证,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将来也要考上清华,让您和我妈过上好日子!”父亲高兴地狠狠拍着他的肩膀:“好儿子,有你这句话,我和你妈供你上学就是累死也值……”

有了精神动力的驱动,范玉坤成了全班乃至全校最刻苦努力的学生。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就连上厕所的时间,他都在背英语单词和语法。冬天上早自习时因为门窗紧闭,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容易昏昏欲睡,为了保持头脑清醒,他便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顶着刺骨的寒风看书,同学们都觉得他不可理喻,私下称他为“怪人”。

每次周末回家他都是一头扎到房间里,就连母亲喊他吃饭,不催个几次他都不出来,马月珍生怕他学成书呆子,不禁担心地问丈夫:“这孩子简直学痴了,将来不会学成傻子吧?”范杰却十分满意地说:“自古能成器的,哪一个不刻苦?咱家玉坤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咱们应该庆幸有这么个好儿子啊!”

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范杰夫妇再苦再累,也基本上不让儿子干家务活儿。生活上,夫妇俩长年累月不舍得吃一次肉,却每周都要为儿子单独炖上一小罐排骨汤让他补身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初中到高二,范玉坤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一直都保持着前几名。然而,1997年下半年,由于工厂倒闭,范杰夫妇同时失业,这个家一下子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偏偏祸不单行的是,范杰又患上了慢性肾炎。为了省下钱来供儿子读书,范杰不愿意接受正规治疗,正在读高三的范玉坤看到父亲身体浮肿得不像样子,心里十分难受,甚至有了退学挣钱给父亲治病的想法。由于在关键的复习冲刺期间有思想负担,再加上高考期间又患上了严重的病毒性感冒,1998年夏天范玉坤竟然在高考中失利了,只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

高考过后,父亲没有责备范玉坤,只是在收到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时把它折好收了起来,对他说:“现在工作难找,上个不好的学校不如不上,你再复读一年吧!我和你妈就是出门要饭,也要把你供成才!”

听了父亲的话,范玉坤羞愧得恨不能挖个地洞钻进去。那天晚上,他发狠心咬破自己的手指,流着泪用鲜血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考上清华,出人头地,拯救父母”12个鲜红刺目的大字。此后的日子里,他时常以此来鞭策自己,每一刻都绷紧学习的神经。

1999年的高考中,范玉坤一举夺得晋江市的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化工系录取,终于圆了梦寐以求的清华梦!消息一传出后,亲朋邻居纷纷登门贺喜,人人都是满脸羡慕的表情:“你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以后前途无量啊!你们这后半辈子可有福了!”范杰夫妇高兴地请来了电影放映队,在街道连放了3个晚上的电影。

开学时,县政府和教委的领导也赶了过来,奖给范玉坤2万元。居委会也组织了壮观的锣鼓队,锣鼓喧天地为他送行。范玉坤胸前戴着大红花,众星捧月般被人群簇拥着,骄傲之情油然而生,他似乎看到了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和父母的幸福生活……

就业受挫退而考研,无奈选择多少痛

儿子考上清华后,范杰夫妇也有了面子。夫妇俩失业后,范杰在街头摆了摊修自行车,马月珍则摆了个水果摊。许多人知情后,为了照顾他们专门跑到他们那儿去修车和买水果。范杰夫妇不禁感叹:“读清华和上一般的大学真是效果不一样,咱们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

清华大学校风比较严谨,在校读书期间任务较重,再加上体恤父母挣钱的不易,范玉坤在校期间读书很认真,没有谈恋爱。大三的时候,范杰夫妇曾鼓励儿子在学校找一个女朋友,也算是“强强联手”,但范玉坤总是一笑而过:“爸、妈,清华大学竞争激烈,现在还不是谈恋爱的时候!”

转眼间到了大四实习期,该找工作了。范玉坤和几乎所有外地学生的目标是一样的:留京。刚开始的时候,他对自己名校的出身还是很乐观的,目标自然也定得很高:世界级跨国公司,最低也是国内著名的超大型企业,起始薪酬不低于每月6000元,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无情的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2003年1月下旬,范玉坤在网上看到一家跨国企业的招聘信息后,兴冲冲地前去应聘。当他颇有些骄傲地把自己准备好的材料交给负责接待的前台小姐时,对方只扫了一眼便把材料退还给了他。他惊讶地问为什么,对方不屑地说:“对不起,由于报名应聘的人数太多,我们已经临时修改了招聘条件,要求应聘者必须是大公司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范玉坤还想再说说,站在旁边的保卫人员立即一把将他推到一边。范玉坤只得怏怏地离去。

范玉坤开始每天在学校、人才市场和招聘公司之间竭力奔走。他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名牌大学的光环其实并不能帮助自己什么。几乎每次他去应聘,都会发现他的竞争对手中很多都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而很多大公司的苛刻要求更让他底气全无——不是要求应聘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就是名校研究生以上的学历。3个月下来,他根本记不起自己失败了多少次!

眼看着毕业在即,如果找不到工作,等毕业了再找工作就很被动了。范玉坤开始调整目标,放眼全国。他一方面将精心准备的应聘资料复印了100多份,通过邮局寄往全国各地那些大型企业的人事部,一方面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几座城市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之间赶场。每天,他都望眼欲穿地希望企业给他打电话通知他前去面试。但是,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如泥牛入海……

也有几次他接到了面试通知,但当他风尘仆仆地坐火车赶到应聘公司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评委提出来的那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他显然缺少应对的经验,最后无一例外被淘汰。

2003年7月,毕业证书发下来后,同宿舍的另外5位好友有4位找到工作先后离校了,另一位没找到工作的也到校外租了房子准备继续考研。一天晚上,范玉坤在宿舍里独自算了一笔账,发现自己为了找工作已经花去了1万多元!自己一个堂堂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付出了如此高昂的成本,却竟然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这些钱,可都是父母向别人借来的啊!他将如何向父母交代……痛苦的他买了一瓶二锅头和一小袋花生米,回到空荡荡的宿舍内独自一人灌着闷酒,一边灌一边禁不住痛哭流涕……

后来,也有同乡的学长劝范玉坤随便找个小公司先干着,慢慢寻找发展机会。但是,自己十年寒窗考上清华,到头来却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着,传到乡里乡亲耳朵里,那还不把父母和自己的脸面都丢尽了?再说了,一般的工作月薪才一两千块钱,只勉强够自己生活,拿什么去回报父母?范玉坤无论如何也觉得不甘心。想来想去,他也决定选择继续考研——再磨砺3年,拿到硕士文凭再找一份好工作也值,而且考研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也好向父母交代。

范玉坤没好意思回家,他只是给父亲打个电话说了自己留京考研的打算。范杰怎会想到这是儿子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还以为他在学业上志向远大呢,毫不犹豫地说:“放心吧儿子,你只要有这个志气,就是将来读到博士,我和你妈拼了老命也支持你!”

范杰夫妇又东拼西凑了4000元钱打到了范玉坤的银行卡上。于是,范玉坤在中关村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住下,正式加入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之中。

读硕难解就业难题,自杀悲剧怎评说

经过半年废寝忘食的苦读,范玉坤成功地在2004年1月的研究生考试中考出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又被清华大学化工系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消息很快在老家传开,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当地的政府领导再次登门慰问范杰夫妇,称赞他们生了一个好儿子,为家乡人民争了光,并送上2万元慰问金,帮助范玉坤解决了学费问题。这让范杰夫妇对儿子充满了更高的期待,他们简直把儿子当成了为他们送福的天使一般!

时光飞快,转眼到了2005年下半年,很快面临毕业了,范玉坤再次满怀信心地开始找工作。有了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的金字招牌,果然让人刮目相看。2005年11月下旬,范玉坤很顺利地应聘到某跨国公司中国公司总部实习。这家公司正式员工的薪酬都在万元以上,而且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范玉坤很希望能通过实习期的良好表现而获得公司领导认可,从而获得实习期满留下转正的机会。为此,他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属于自己的工作,看上去上司对他的表现似乎也相当满意。3个月实习期结束后,他向上司递交了申请留下的报告,但让他大感意外的是,上司在找他谈话时,竟然微笑着告诉他:“对不起,公司通过对你的考察认为,你缺乏创造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尽管有着高学历,但我们公司无法为你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请谅解……”

“我对自己的工作尚未完全熟悉,创造力从何而来?同样,我初来乍到,别人对我都拒之千里,何谈我没有团队合作意识?”范玉坤心里一百个不服气却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便被“请”了出来。

这次招聘时在招聘岗位共留下了3个人进行考察,另外两个一个是海归女博士,另一个是破例留下的,学历大专但是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结果这两个人都被留下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刷掉了!

难道真是自己的能力不行吗?范玉坤痛苦万分,他的信心又重新被动摇了。好在5月上旬,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大公司招聘,他再一次被留下来实习。这次,他是和一个本科学历的应届女生竞聘同一个工作岗位。他一盘算:自己不但有性别优势,而且学历明显高过对方,机会显然在自己这边!心里便感觉有了底。

勤勤恳恳地工作了3个月,8月9日,终于到了谜底揭晓的时候了。胸有成竹的范玉坤做梦都想不到,公司人力资源部张经理找他谈话时竟然对他说的是:“真的很抱歉,公司没有选择让你留下……”那一刻,他脑子里“嗡”的一声,差点晕倒在地!

范玉坤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学校的。他怎么都想不通,他一个堂堂的名牌大学硕士生,怎么会败在一个应届毕业的本科女生手里!他只感到自己心里就像是烧着一团火,难受得要命,他恨不能把胸口切开,塞进去一大块冰让自己镇定下来。他跑到洗澡间里,对着淋浴狠命地冲……

当天晚上,范玉坤就生病了,炎炎夏日里,他却冷得盖着被子还浑身打哆嗦。住了一个多星期院,他才恢复过来,但身体似乎已经元气大伤,每天都无精打采只想睡觉,可一睡下来,就开始做着乱七八糟的梦,醒来后不但头脑不清醒,反而更加难受。有时夜晚在噩梦中惊醒,脑子的疼痛让他恨不得自杀算了。这时的他,突然对找工作完全失去了勇气和信心。他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反反复复的失败证明,自己的确是一个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的废物!

范玉坤的反常表现很快被研究生室友察觉,大家认为他的心理有了问题,便敦促他去看心理医生。范玉坤先后多次到市内的多家大医院咨询治疗。大夫认为他已经有抑郁症的病征,不宜再继续待在学校,建议他休学一段时间,回到家里进行疗养,待情绪调整正常再回学校。

于是,9月下旬,范玉坤向学校请了病假,由于害怕回到晋江引起左邻右舍猜疑,他回到了福建省泉州市的姑姑家住下。尽管姑姑、姑夫对其百般劝慰,范玉坤仍然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他恳求姑姑不要将自己回来的消息告诉父母,姑姑答应了他的请求。

范玉坤每天除了去附近的泉州市中营学院打一个小时左右的乒乓球,就是待在屋子里看看书,写写日记,同时服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但是,无聊单调的生活让他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坏。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父母含辛茹苦供了自己二十多年,我本是他们的骄傲,可现在却成了他们的累赘,我太对不起他们了!”“为什么我一个堂堂的名校硕士生竟会落到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地步?为什么……”“对我来说,也许只有死才能摆脱内心的煎熬……”

10月28日,范杰夫妇终于得知了儿子回到泉州的消息,双双赶到泉州看望范玉坤。见面后,范杰夫妇做梦也不会想到儿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两人多次在背后偷偷抹眼泪,范玉坤察觉后,更增添了内心的愧疚与焦躁。

10月31日,为了不给范玉坤的姑姑添麻烦,范杰夫妇提出带儿子回家里休养。范玉坤心里更加难受,他觉得,自己一旦回家,消息便会很快传开,不但自己无颜见人,父母也要受人嘲笑。思来想去,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做他们的累赘,“自杀谢罪”。9点多钟的时候,他来到常来的中营学院漫步,不知何时便下意识地走到了一幢公寓楼的四楼阳台上。由于自杀的念头死死地缠绕着他,他在阳台上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终于积蓄起全身的力量,纵身从阳台上跳下……

范玉坤跳楼后当场身亡。不久,范杰夫妇即闻讯赶到现场,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倒在血泊中的人是他们刚刚还好好的儿子!夫妇俩齐齐昏倒在地。醒来后,老两口抱着儿子的尸体放声痛哭:“老天,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

范玉坤跳楼自杀的悲剧在当地和清华大学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觉得他的案例有着强烈的社会意义。河南省著名社会学家周良行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父母不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孩子未来赖以立足和生存的特长和技能,而是希望孩子通过应试教育考高分读名校来解决将来的就业问题,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当前的就业竞争最需要的是特长和技能,文凭只是一种参考,用人单位更青睐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培养应试教育下的名牌大学高才生,不如培养有特长有技能的一般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与此同时,范玉坤的悲剧还给当代的大学生们敲响了警钟:目前,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难以就业,便盲目地加入考研、考博大军,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解决就业难题,以致形成了越来越盛的考研、考博热潮。实际上,考研、考博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是十分巨大的,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因为目前硕士甚至博士的就业形势也很严峻。与其这样,不如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参加工作,及早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经验,再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或者大胆进行自主创业,这样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 篇7

根据我国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位:要求硕士研究生, 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1门外语, 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摘要, 并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

因此,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二、当前就业市场状况

1、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 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 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 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就业比例比去年减少10%, 仅占总数的31%, 国有企业占10%, 非公有制单位占12%, 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

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 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 他们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 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 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

2、就业的新趋势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出现以下趋势:

(1) 硕士研究生开始大量从事行政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

(2) 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中学教育市场。

(3) 大量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求发展。

(4) 研究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开始就业层次下降, 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

从表一中可见, 这5年来从事行政管理或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数, 及到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都有大幅度提高。近3年到中学教育市场就业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而原来中学教育市场, 为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相对而言, 就业去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发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下降。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传统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 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的差距凸现出来。

3、就业形势出现学历倒挂

相关统计表明, 在有些地方, 大学中就业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

按历年的统计数据看, 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高, 本科生比专科生高, 仿佛成了定律。事实上, 这种现象也存在了一段时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 甚至专科生。

三、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分析

1、研究生扩招要适度

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困难, 甚至学历倒挂, 并不能就此否认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从平均水平来看,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还是高于本科生以及专科生的。就业市场的容纳能力赶不上研究生持续扩招的速度, 是研究生就业率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 近年来, 各高校的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已基本结束, 但不少高校研究生的规模却在急剧扩大。部分硕士生为暂时逃避就业, 选择去考博。但博士生就业面比较窄, 用人单位从成本考虑, 对博士生的需求量非常小, 很多高校博士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因此, 如果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加以控制, 必然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配养目标应符合实际需求

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 以及学历倒挂现象, 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上要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 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 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近年就业统计情况表明, 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而非研究型高端人才。

3、研究生要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应注意及克服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第一, “手低”。研究生专业素质不很过硬, 可塑性欠佳。不可否认, 研究生往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要强于本科生,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另外, 由于学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无论是怎样学历的学生都需要经历“再学习”的过程, 以适应岗位需要。此时, 研究生可塑性欠佳的弱点便显露出来。

第二, “眼高”。研究生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位。而现在, 研究生应聘的职位, 很大一部分只要求本科学历, 相应的工资待遇就会比研究生的预期值要低。一家银行信用卡部经理在婉拒研究生的应聘请求后说:“他们本身就对工作不十分满意, 所以跳槽的几率太大, 公司不想冒险。”

第三, 年龄劣势。毕业研究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上, 工作后再读研的学生年龄就更大了。步入社会, 研究生将比本科生更快地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问题, 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一定的顾虑。

所以研究生应摆正心态迎接挑战, 首先应抓紧在校时间, 夯实专业、增强实践能力;其次在应聘是要摆正心态, 由低做起, 能者自然可以步步高升。

四、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缺少实际的工作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最缺少的是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所以无论是设立专业学位还是调整学制, 如果不注重社会的要求和核心工作能力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 职业方向, 及时调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出台配套的培养方案, 而仅仅从学制长短表面作文章, 仍然不能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脱节这一根本性矛盾。

同时, 由于研究生还处于自我发展的时期, 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 学校还应秉承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身修养的引导融为一体。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 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术与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减轻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痛苦。这样才能根本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而近年来, 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其就业层次出现了下移趋势, 大部分走上了应用型、实践型的工作岗位。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淑珍.首都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增刊 

[2]、有关数据统计来源于大学就业工作资料

[3]、张文.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7, 12-04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培养,自身能力

上世纪末以来, 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每年的毕业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 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优势正在不断丧失。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合理等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方面, 大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且专业设置相似度过高。各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上, 过度偏重传统专业, 缺乏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设置, 而且所设专业与用人需求不匹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行政管理等传统专业社会需求有限, 而招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计算机等专业社会需求也趋向饱和, 经济、管理等专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需求, 然而专业设置过于相似而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种传统专业和相近专业的设置, 导致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岗位非常有限, 竞争压力较大, 就业率出现一定下滑。

2、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 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经难以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培养方式。过于配种理论和学术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导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发现其所学知识很难直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而且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并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工作中。这导致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后, 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及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

(二) 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不断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各高校在大量增加本科招生人数的同时, 也在不断加大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近些年, 硕士研究生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在急剧攀升。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出现短缺, 为了硕士研究生的教学需要, 各个高校在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上的师资力量。导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所下降, 这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另外, 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也导致研究生自身水平的下降。扩招的直接表现为研究生的入学门槛降低, 对研究生自身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不利影响。据调查, 现有的在校硕士研究生中, 跨专业和同等学历人员已经占据相当比重, 尤其以文科专业更为突出, 有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甚至出现没有一个是本科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情况。

考取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出现误区也是导致研究生整体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许多研究生都有考研误区, 有的想获得研究生学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有的为了躲避本科就业压力,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想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后, 便出现学习涣散, 不思进取等。

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的下降也是导致其就业出现困难的重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在进行面试以后, 将这些“高学历、低能力”的学生淘汰掉, 导致其就业出现困难, 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率。

(三) 硕士研究生择业标准过高

硕士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标准过高的现象, 这也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研究生在择业的时候, 都存在一定误区, 期望值过高。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将自己的择业标准放在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或者高薪水高福利行业, 但这样的工作需求有限, 导致大量硕士研究生难以如愿, 造成局部地区硕士研究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出现。

(四) 用人观念发生转变

虽然在某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 学历仍然是用人的首选。但在大部分企业中, 这种用人观念已经有较大转变。能力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 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已经取代学历成为需求的第一要素。在私企和外企引进人才的时候, 往往更加趋向于本科生和大专生, 许多职位其实并不需要高学历人员去担任, 而相反本科生更具有年龄优势和可塑性优势, 并且还具有成本优势。

二、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 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改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改善专业设置, 并不是要废弃传统专业, 而是要改善传统专业的设置, 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 转变传统专业的招生观念, 勿求多, 但求精, 与此同时, 要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将社会需求摆在重要位置, 培养研究生的目标也是要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办学的重点。还要转变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 将社会实践列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论来源于实践, 更要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社会时间环节不但能够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还能让硕士研究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甚至还有可能让其从社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 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自身能力

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大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高素质研究生导师的力度。从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及自身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转变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纠正各种错误的考研动机, 以积累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目标, 这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水平, 提高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三) 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

通过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和提高其就业能力。让硕士研究生做好正确的自身定位, 认清就业形势, 避免出现理想主义和过度自卑的情绪, 帮助硕士研究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 寻找更好的就业平台, 增强研究生的创业意识, 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 《青年探索》2004.03

硕士生就业 篇9

出于对自身现状的担忧, 我们一直在思考:面对就业压力, 研究生能够做什么?坐以待毙、被动获取帮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有学者认为缺乏职业规划和准备不足是导致师范生在求职场上遭受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做好职业规划, 了解自身所在专业的就业去向及可能从事的职业方面的信息是必需的, 而已经工作的毕业生是获取此方面信息的最大资源, 他们的求职历程和工作感悟对在读硕士生来说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此, 本课题组就工作状况及就业去向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以下简称南师大教科院) 2005—2008级 (扩招前后) 非委培硕士毕业生开展了一次深入调查, 并在此调查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师范院校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 以期借助承“前”这一途径达到启“后”的目的,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竞争力, 为就业工作尽绵薄之力。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工作状况调查

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师大教科院2005—2008年毕业的非委培硕士生, 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三大专业。调查总人数达536人, 2005—2008年毕业生分别占10.3%、24.8%、31.5%和33.4%, 总调查率为62.2%。2006、2007、2008年调查率分别为67.9%、78.6%和73.4%。2005年毕业生由于联系方式获得的难度较大, 故调查率仅为26.6%。

2. 调查方法及调查内容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 (邮件发放) 和半结构式的电话访谈法来获得数据和资料。邮件、半结构式电话访谈所用的问卷包含两个部分:一为封闭式问题;二为开放性问题。

(1) 封闭式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毕业生工作单位 (以毕业后签约的第一个单位为准) ;单位性质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 ;所属行业 (银行业、IT业等) ;工作地点;职位;招聘信息获得途径;职位的变动情况;跳槽情况;签约形式;工作满意度, 等等。

(2) 开放性问题主要有:所在职位的入职要求;工作内容;在校硕士生要想获得此职位, 读研期间可做的准备, 等等。

运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同时对部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获得相关结果。

此外, 我们还通过面对面访谈及电话访谈的方法, 对部分高校辅导员、高校教师和公务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职业访谈。访谈除了涉及以上内容外, 还涉及其所在单位的管理特征、人际氛围、工作绩效考核、薪酬福利、所学专业在工作中的优势与劣势等信息。本课题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质化研究, 获得相关结论。

3. 调查所获得的主要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 我们初步得出了教科院扩招前后硕士生的就业情况。主要结果如下:自主创业开始崭露头角;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稍难但去向宽泛;去高校工作比率逐年下降但仍为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高校教师岗趋于饱和, 高校行政岗成无奈选择, 中小学教师岗倍受青睐;男、女在职位上的分布差异显著;招聘网站、招聘会、单位宣讲会成为获得招聘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六成毕业生满意自己的工作;四成毕业生留宁但比率逐年下降;多数毕业生选择不回家乡工作;积累实习经验成为就业成功的最大筹码;专业技能过硬成为进入高校工作的主要入职条件;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应聘辅导员存在优势。

虽然以上结论基于某一师范院校教科院毕业生, 但还是能作为师范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个缩影。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

结合此次就业调查, 本课题组开发了如下的职业规划课程。各院校也可以在前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情况, 设置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1. 课程指导思想

2007年11月份, 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大高校需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 将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 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 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 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 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故我们在教育部的四大原则指导下, 设计了该课程。

2. 课程设计思路

要做好职业规划, 首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等, 因此, 我们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在研一开设。考虑到研一上学期, 学生面临多种角色的转换, 需要适应新的环境, 思考新的人生方向。故在研一下学期 (即当大家对自己面临的问题有过一些思考之后) 开设此课程。在课时上, 虽然国家鼓励开设38课时, 但考虑到目前师资的缺乏, 在一直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专家建议下, 将课时调整为18课时。

在对自己的职业或研究生三年有了初步规划后, 还需以自己的职业为目标, 积累相关经验, 并在体验职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故在研二, 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就业综合素质提升”课程, 主要以经验交流的形式来了解某些职位的工作实况, 以提供兼职或实习平台的方式让研究生尽可能地体验职业。考虑到经验交流、实习机会只限于某些职位, 故此课程为选修课, 只要能起到调动研究生开始为以后的职业做努力的目的即可。

研三到了就业冲锋的时刻, 这时面试能力提升、简历制作、入职心理调适等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故在此阶段将开设“就业准入”选修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就业状态。

以上课程主要针对的是毕业后去某单位工作的研究生。除此之外,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 研究生自主创业已崭露头角, 成为又一条可行的就业之路。我们可以紧紧围绕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 在掌握可能的创业空间基础上, 以“‘000→111→∞’创业指导工程”为突破口, 启动创业课程开发。其中“000”指研究生是创业的三无 (无经验、无项目、无资金) 人员, “111”是指学院为有志于创业的研究生提供培训机会、项目及资金, “∞”指“三无”的有志于创业的研究生在学院的“111”帮助下, 将会收获无穷。

3. 课程总目标

外因需要内因才能起作用, 但良好的外因能激发人的内因。故我们要通过“课程”这一外部动力, 来不断挖掘研究生职业规划的内部动力, 这便是我们该套课程的总目标, 即充分调动研究生的自主性。

4. 课程简介

注:三大课程可同时开设,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灵活选择课程。

本研究以南师大教科院为例, 但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如今师范类院校硕士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 课程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但愿能为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奋.师范生就业现状透析.文科资料, 2007, (6) .

[2]付春锋.浅析如何加强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法制与社会, 2009, (9) .

[3]何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创新.西南科技大学高校研究, 2008, (2) .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0

1 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差别

为了了解不同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差异, 对我校200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截止2009年12月31日) 。工学、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好, 就业率为97%;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相对较好, 就业率为93%;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为85%。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工学、管理学和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具有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 而且就业面相对较宽, 城市对应岗位较多, 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主要在学校、科研机构和规模较大的相关公司, 市场需求不强, 在就业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就业难度较大。

1.2 就业期望值过高

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截止2009年12月31日, 2009届已就业的毕业硕士研究生中, 55%左右的研究生到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工作, 7%左右的研究生升学或出国深造, 8%左右的研究生到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就业;3%的研究生从事临时的科研助理工作, 21%左右的研究生到中小企业或基层岗位工作。由此可以说明, 研究生就业目标集中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外企, “机关热、企业冷”现象十分明显, 大多数毕业生以进政府机关、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为就业的优先目标。同时, 中小型企业却受到冷遇, 大量技术性、服务性岗位招不到员工, 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 就业机会被浪费。2009年, 云南省计划招录1万名大学生村官, 经过动员鼓励, 有70多位研究生报名考试, 进入面试的研究生也有10多位。但是, 有的研究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干脆放弃面试机会, 最后只有1位研究生到村任职。

1.3 创业人数较少

我校研究生2009届毕业研究生中创业比例不到1%, 创业人数少。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许多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 如在工商注册、营业执照、小额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但是创业人数较少, 效果不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就业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研究生毕业后想“当公务员”、“端铁饭碗”, 读完研究生后还要自己自谋职业, 就没有上学的必要。其二部分研究生盲目清高, “大事做不来, 小事不愿做”, 宁可待业也不创业。其三研究生没有具备创业精神和掌握必要创业技能和方法, 创业的成功率低。大部分学生面对创业无从下手, 即使在“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中成绩优良的研究生, 也仅停留在理论上, 创业实践信心不足。

2 基本对策

2.1 改革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培养人才质量

教学内容、教育模式,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极大, 注重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与科技进步相适应,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发展趋势尽快进课堂, 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社会上保持领先的水平。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 研究生能尽快的适应社会, 从而找到适合岗位。同时, 注重研究生的人文精神、社交、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研究生是整个教育的最高层次, 培养的研究生将直接进入生产、研究、开发的部门并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之间联系密切。因此, 加强同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联系, 教师可以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形成共同办学和联合办学的局面, 以增强培养学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 在大力发展学术性研究生培养的同时, 注重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2.2 加强就业教育, 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要狠抓加强就业教育, 彻底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通过就业教育, 让毕业生真正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 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就业教育, 促进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方式, 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想, 把就业重点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2.3 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 必须对学生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使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要鼓励创业, 使研究生崇尚创业, 让创业成功者成为新时代研究生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同时, 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 必须与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此, 近几年来政府和学校相继举办各种创业计划大赛, 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培养了创业意识, 提高了创业技能, 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军.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1) :269-270.

[2]周静.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相关问题探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48-49.

[3]王银芬.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观念性障碍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 2007, (5) :154-155.

[4]魏井福, 江中文, 姬晓琴.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学生就业, 2009, (15) :64-65.

[5]宋云峰, 李松.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09, (6) :182.

[6]高桂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的分析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 :54-57.

硕士生就业 篇11

关键词:SWOT理论;多元化就业;专业能力

【分类号】G647.38

一、SWOT理论简介

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观、使用简单是它的重要优点。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然而,一个理论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所在,正是这种直观和简单,使得SWOT不可避免地带有精度不够的缺陷。在使用SWOT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在罗列作为判断依据的事实时,要尽量真实、客观、精确,并提供一定的定量数据弥补SWOT定性分析的不足,构造高层定性分析的基础。

二、SWOT理论运用于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的可行性

又是一年毕业季,师范院校关注就业率、硕士毕业生关注就业单位与薪资、在校生关注就业形势,这都体现了调查师范院校碩士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必要性。运用SWOT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中分析集体或个人发展决策的常用工具,它能帮助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了解自身优势、认清竞争劣势、把握外部机会、回避就业威胁。

(一).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的必要性

于学生而言,该调查可为在校生提供相关的学业经验与就业经验。对学校而言,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发展与改革、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因此,师范院校的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非常重要。

(二)SWOT理论运用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的可行性

通过SWOT四因素分析,研究生可以减少学习时的盲目、更明确就业方向,从而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上扬长避短;学校可以通过就业率等数据支持为毕业生搭建更好的就业平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克服就业威胁因素。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本文研究着重使用问卷法,问卷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形式,从不同维度入手,采用不记名的问答的方式,以便能收集到更真实的信。该问卷对H大学2013届毕业生发放,共发放60份,回收53份,有效回收50份。

(二)文献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满意度等多方面的专业书籍,同时收集了近年来部分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这些文献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充实相关理论,还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从而获得更多的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而且通过实践,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访谈法

本次采用了个别访谈法,对H大学文、理、工三科应届硕士毕业生各一名及某学院研究生辅导员M老师进行了访谈,从中了解了学校往届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在此,真诚地感谢M老师和三位同学的支持和配合。

四、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SWOT分析模型及其结果

(一)构建H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分析模型

通过将H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时的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并对外部可能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客观地认识,构建出了以下SWOT矩阵(见表1)。从表1,可看出H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但也存在自身的不足、面临一定威胁。

以上SWOT分析模型由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出。

(二)定量的分析

1.H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时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H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在学历社会研究生的高学历在就业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在部分招聘中研究生学历可直接跳过初试,且多发生于教师招聘,这对于师范类高校很有利。学校的研究生都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就业市场上吸引用人单位的亮点。

2.H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时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现今社会上有“研究生就业还不如专科生”的说法,通过访谈用人单位笔者也发现招聘时专科生的优势在于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较快且用工成本低于研究生。当然硕士研究生就业时还存在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实践动手能力弱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劣势。

H大学的研究生大多是本科应届毕业的,而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时都有“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款,这对于工作经验缺乏的研究生是不可改变的劣势。研究生培养都是“术业有专攻”,培养目标单一、口径窄,研究生没有普遍适应工作的统合素质。在问卷调查中,有75%的受访者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但41%的认为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能力是基本能力,对于教育系统工作尤为重要。

五、对策

通过以上SWOT2因素的分析,形成以下对策:

S—O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H大学的研究生所拥有的优势与机会是就业时可充分运用的,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校应充分发挥部属师范类学校的政策优势和社会认可度,继续扎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与指导、引导学生多元化就业。基于这些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在选择就业行业或岗位时可尽量选择教育系统或是与教育相关的,也可从事行政类或管理类工作。

W—O策略:依靠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劣势是拉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原因,在劣势中寻找突破口:结合研究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给研究生更多的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提升。

参考文献

硕士生就业 篇12

一、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积极方面

1. 主体意识觉醒, 主动性增强

环境的变化促使硕士研究生主体越来越多地立足实际发展需要, 树立和调整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 就业心态更加合理。根据调查显示:有27.7%的受访者表示为了谋得满意的职位, 参加过相关就业技能的培训, 有40.1%的受访者表示研一就树立了就业目标, 并围绕设定目标, 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在就业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提前了解就业意向单位的基本资料和发展现状, 做到“知己知彼, 有备无患”, 而且有41.7%的受访者有过主动推销自己的经历。这些都从侧面表明当前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主动性增强, 逐渐改变了之前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化思维理念。

2. 竞争意识提高, 适应性增强

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 再加上三年研究生教育, 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系统更加完备, 心态上更加成熟, 在就业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 锻炼技巧, 就业选择比较慎重。通过调研访问, 有57.8%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很重视第一份工作, 有79.8%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就业过程中有过挫败感, 感觉自身综合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些都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趋向成熟, 竞争意识提高, 并且会积极主动地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 而不是“静观其变”。

3. 高薪意识淡化, 合理性增强

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而言, 额外接受了三年的研究生教育, 既付出了时间成本, 又付出了教育成本, 而且受到传统“精英”思想的影响, 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压力更多, 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硕士研究生长期以来有种“高薪”的心理预期。但是, 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变得严峻, 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持续走高, 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薪酬追求更加趋向合理, 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调查: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平均薪酬预期是6000~8000元, 而文科硕士研究生平均薪酬预期在3500~000元。而已经公布的湖北省2014年硕士研究生平均工资为4406元, 连续两年走低, 这也反映了当前硕士研究生已经不再盲目追求高薪, 许多硕士研究生理性地选择了就业起薪适中的薪酬标准, 然后再慢慢努力, 实现“高薪”, 这种就业心态本身也说明了他们就业价值取向逐渐理性成熟。

4. 就业取向多元, 灵活性增强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判断和就业行为倾向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这种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硕士研究生群体年龄相仿, 经历相似, 极易产生思维上的共识和行为上的趋从, 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拓展空间也更大。“多重身份”现象在硕士研究生群体里面逐渐流行。他们有些在读研期间, 就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导师人脉资源, 成立微小型企业孵化器;有些则借助“互联网+”的时代环境, 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有些则充分了解和把握硕士研究生的现实心理需求, 提供体验式服务产品;有些在读研期间就发表了众多科研成果, 成为被同龄人膜拜的“学神”。这种“多重身份”现象的普遍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灵活性的增强。

二、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消极方面

1. 功利化倾向明显, 主体能力有待增强

当前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职业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倾向于选择大型国企、知名外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通过调查分析, 有21.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党政机关单位, 42.4%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国企和外企, 12.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高等教育及科研院所, 11.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中小私企。通过调查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稳定性”和“体面性”是现代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就业选择的关键考虑因素。第二, 地域选择方面。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华南、华北经济发达的区域.武汉某知名大学公布的2014年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数据显示:有29.46%在华东地区、27.68%在华南地区、32.64%在华中地区、4.73%在华北地区、3.51%在西南地区、1.31%在西北地区、0.67%在东北地区。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直接成正比, 而西部和东北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地域对硕士研究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 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需求水平。”一方面是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中功利化倾向突出;另一方面是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还不强,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频频碰壁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城市, 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现象, ‘研究生不如本科生, 本科生不如专科生’,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的不正常现象。

2. 求稳心理突出, 吃苦精神有待提升

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总体还是比较保守, 他们的就业价值心理中的抗风险意识还较为薄弱, 这种求稳心理又是伴随着某种急功近利的就业价值取向共生的: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认识, 往往在就业过程中表现的急功近利, 那么处处碰壁也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的自尊心理, 他们更加害怕失败, 害怕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评论。所以, 他们失败风险的成本更高, 而急功近利的就业观无疑加重了这种成本风险。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所反映出的求稳心理, 从根本上来说, 即是缺乏冒险精神和抗风险意识, 害怕失败, 也害怕吃苦。而且就业选择中地域就近性特征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有58.6%的硕士研究生表示会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就业, 从市场就业成本而言, 距离家乡和毕业地越近, 人脉资源的覆盖面就越强, 就业的成功率也就越高。更为重要的是, 在面临职业风险时, 会获得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帮助, 增强抗风险能力。这种外在庇护会使就业者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 久而久之, 冒险精神会更加趋于弱化, 而求稳心理则会此消彼长, 趋向固化。

3. 服务基层意识薄弱, 社会价值有待彰显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结构的调整, 欠发达地区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国家先后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这些对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确实起了很大的政策吸引作用, 但总体而言, 并没有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 使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基层社会发展中。有很多硕士研究生并不了解“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具体政策内容, 整体上对于服务基层尚缺乏明确的意识, 这些都反映了当前高校和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群体被倾注了巨大的国家教育成本投入和社会希望, 这就赋予了他们无可逃避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相较于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过剩, 许多欠发达地区却“求才若渴”, 努力创造条件来吸纳人才, 这也需要广大硕士研究生及时转变就业价值取向, 投身于基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广大青年“社会是个大熔炉、大学校, 而基层更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希望广大青年能在社会熔炉中锻造成才, 在基层广阔天地中实现理想”。青年人才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 只有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 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4. 盲目从众心理突出, 职业定位有待明晰

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极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这种环境影响因素既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又包括周围同龄就业者的价值取向影响。根据调查问卷分析,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从众心理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地域从众、单位从众和职业从众。从众心理使他们主观判断能力较弱, 依赖性强, 没有真正弄清自身优势所在, 盲目投身于市场竞争中, 造成了“人才蜂巢”效应, 有些硕士研究生通过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自身职场适应能力, 自然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获得满意的职位和薪酬;而有些硕士研究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 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这就极有可能在就业竞争过程中沦为“炮灰”, 错失就业发展的良机。

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 重要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而是准确找到职业定位。“只有在看清自己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或组织需求的有效接轨, 实现科学的人岗匹配, 从而顺利地通过职业实现人生价值。”与硕士研究生就业从众心理相对应的是, 当前许多硕士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制造虚假履历, 频繁毁约,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既影响了就业者自身的道德诚信, 又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声誉。

5. 创业意识普遍不强,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中国正处于“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下, 也正是思维制胜、理念为王的黄金时期。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 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而大学生群体, 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群体, 作为创业的主要力量, 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重任。据武汉某知名高校公布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 该校5691名硕士毕业生中, 选择自主创业的仅有15人, 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26%。而且通过调查问卷分析, 有27.4%的硕士研究生考虑过自主创业, 34.1%的硕士生想先工作、再创业, 但高达92.4%的硕士研究生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创业。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意识还普遍较低, 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创业风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趋紧, 硕士研究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 而是结构上的, 关键在于过于追求高水平就业心理造成的, 所以研究和分析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 对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论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2]毛丙波.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5.

[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张清华, 张希梅.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5]北大硕士毕业未当省长月薪8000其父觉得丢脸[N].中国新闻网, 2014-07-16.

上一篇:BOOK阅读下一篇:特殊的备自投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