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2025-01-22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精选10篇)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1

摘要:作为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传球是组织战术的基础。排球中最基本的动作就是正面传球, 正面传球是掌握背传、侧传、跳传等其他技术的基础, 所以掌握好正面传球技术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正面传球技术, 因此, 排球教师在正面传球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排球,正面传球,教学方法

传球是利用手腕弹击将球传至目标人物的击球动作, 是排球比赛中攻守的衔接, 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战术配合质量, 进而影响到扣球效果。在排球教学中, 学生普遍难以掌握排球正面传球这项基本技术, 首先, 是因为传球动作用力比较复杂, 对于初学阶段的学生来讲, 在传球时, 手指、手腕弹力的大小程度, 如何缓冲来球力量, 手指、掌、腕部诸屈肌产生短暂退让动作等一系列情况, 他们都难以理解和体会。其次, 拇指屈肌力量大于伸肌, 这导致在传球的瞬间, 双手不易形成半球形, 难以很好地与球吻合, 致使学生难以正确掌握传球手型。由于教学时数不多, 上手传球技术难度又大, 一旦学生在初学阶段形成错误动作, 将直接影响后期排球技术的改进、巩固和提高。

要提高排球正面传球的教学质量, 其中最为基本且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正面传球的教学难点, 然后根据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1 排球正面传球的教学难点分析

排球正面传球技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手型与用力。手型和指力都需要手指、手腕的协调用力, 但排球初学者虽然能够理解教师对这两个环节的原理和技术要领的讲解、示范, 但他们毕竟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 手指和手腕协调能力还比较差,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正确、规范的动作, 常常会出现错误动作。虽然在排球正面传球的其他环节, 如准备姿势、迎球、击球等, 学生也会出现错误动作, 但是相对来说, 这些环节的错误动作都比较容易纠正, 只要教师语言提示就可以。而手型和用力这两个环节的错误很难纠正, 尤其是还受到教学时数的限制, 因此, 这两个环节是排球正面传球的教学难点。

传球主要有两种手型, 即“一字形”和“斜前形”。前者是两手成半球状, 两拇指相对, 成“一字形”;后者是两手成半球状, 两拇指斜向前方, 成“斜前形”。这两种传球手型都是在触球时手指自然张开, 以食指全部、中指的二、三指节以及无名指、小指末关节触球, 两手成半球状, 然后手指与球吻合, 手腕微微后仰, 两臂弯曲, 手肘适当分开。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一字形”是用拇指的中部触球底部, 以拇指内收、屈并向对掌运动进行的动作协同其他手指和手腕屈的运动作用于球体, 将球传出;而“斜前形”则是用拇指的内侧触球底前部, 以拇指的屈和对掌运动协同其他手指和手腕屈的用力将球传出。就触球部位而言, 大拇指是出球最多的部位, 也是整个传球手型中最为主要的部位, 承受球的压力最多。因此, 要想突破传球手型这个教学难点, 最关键的是掌握大拇指的运用。

排球正面传球用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主要是用手指和手腕的弹力以及伸臂伴送、伸膝蹬地全身协调用力将球传出。在触球的瞬间, 手指和手腕有一段极短的被动缓冲来缓冲球速, 然后手指和手腕向前上方用力, 较为柔和地将球传出。要注意的是, 触球时间过长就会持球犯规, 而触球时间过短则会忽视缓冲过程, 影响到传球的准确性, 因此, 如何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退让缓冲、向上用力这两个动作是突破排球正面传球用力这个教学难点的关键。

2 排球正面传球的教学方法

排球普修课一般有72学时, 包括一般二传在内的正面传球有12~16个课时。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课次比重为3 5%, 第二阶段的课次比重为3 0%, 第三阶段是2 0%, 第四阶段则是15%。其中, 在第二阶段中, 改进、提高正面传球技术的课次约为4~5次;在第三阶段中, 提高、巩固一般二传技术, 进行技术串连的课次约为2~3次;在第四阶段中, 提高对抗中二传技术运用能力的约为2次。排球教师应按照课时安排, 合理设计每个阶段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教学质量最优的目的。

首先, 多次讲解。在排球正面传球教学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教师应多次采用讲解法, 从不同视角, 讲述排球正面传球手型中拇指的位置、形状, 手肘放置方法, 用力环节中退让缓冲、向上用力的方法及原理, 一定要强调拇指前途的危害、手肘过分外展对手型的破坏性以及短暂退让动作时间把握的准确性。在做徒手击球手型示范时, 教师应采用正面位和背面位;而在示范两肘放置方法时应先用背面位徒手示范, 继而背面位用球示范, 最后是侧面位用球示范。在示范每一个技术难点时, 教师都要预先对观察视点予以提示, 并采用慢动作甚至是静止动作示范, 以便学生看清并理解动作要领。需要注意的是, 在排球正面传球教学初期, 教师宜多采用正确的动作示范, 来强化正确的动作表象, 而要慎用正误对比示范法, 因为在教学初期, 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难以辨别正误, 容易适得其反。

其次, 反复练习。练习是学生掌握技能的基本途径, 要想快速正确地掌握正面传球技术, 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反复练习, 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练习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同样也要参与进来,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手段。教师对练习手段的设计要从四个方面予以考虑: (1) 练习方式必须少而精, 因为排球教学时数有限, 学生练习的时间有限, 少而精的联系方式才能保证练习的时间、次数和效果; (2) 练习手段要符合学生的条件, 因为学生手指、手腕有良好的本体感觉是大拇指运动和被动缓冲的需要; (3) 设计练习内容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练习内容注意先后次序, 注意由易到难; (4) 设计练习方式要有针对性, 要以手型和用力的不同特点为依据。

突出技术难点的练习手段特别需要注意。在第一阶段, 应采用辅助性练习、限制性练习、诱导性练习和简化性练习。辅助性练习即先进行原地徒手模仿练习, 然后进行向前上步徒手模仿练习, 等手型与步法配合熟练之后, 进行其他方面移动徒手模仿练习, 这段练习时常3 5 m i n为宜。限制性练习即在排球上画出正确的击球手型接触球的手指部位, 练习时, 让学生在按球上的记号做好正确的手型, 持球进行模仿练习, 强化手指与球接触的本体感觉, 然后用一根宽于两肩10cm的橡皮绳固定住学生两肘关节之间的距离, 纠正学生在做徒手模仿和用球练习时肘关节过分外展的错误动作, 加快正确动作的定型。诱导性练习即一人持一球, 先置于额前, 感知手指与球的接触, 然后做传球动作, 感知击球手型, 进而做自抛半高球动作, 用传球手型在额前上方接球, 再做传卧式吊球动作, 强化手感, 以形成正确的击球手型。简化性练习即没有同伴配合, 学生自行操作, 对墙练习, 距墙50cm, 对墙传击高于自身头部30~50cm的球, 然后距墙3m, 将球抛向墙上2.5m处, 待球反弹后再次传向目标, 然后连续做自传再传出练习。这些练习能够降低练习的难度, 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球手型和用力这两个难点上, 有助于学生快速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 避免作出多余或错误动作。

第二阶段, 应采用简化性练习、强化本体感觉练习、增强对球控制能力练习和条件逐渐增加练习。简化性练习即每次课用5min时间做对墙固定传球目标的连续传球练习, 注意要对墙近距离、中距离交替使用, 然后肩对网站立, 连续做网上自传, 高度要达到6 0 c m, 还要在球场做纵向前进与后退的连续自传练习。强化本体感觉练习即两人一组, 交替用力传实心球与排球, 交替传高弧度与弧度较平的球, 交替传近距离与远距离的高球, 以强化击球对手指、手腕压力的分化感, 强化手指与球接触部位高低的分化感, 强化击球时球的落点在空间定位上的分化感, 从而体验到不同击球的用力程度和不同传球的出手方向。增强对球控制能力练习就是在地上画一个直径为1.5 c m的标志圈, 学生站在标志圈内做连续自传练习, 或学生隔网站立在进攻线上做对传练习等。条件逐渐增加练习即两人对传, 一人固定在网前边线附近;另一人移动后传回, 或三人成三角形传球, 或网前四人交叉跑动传球等。这些练习突出了技术难点, 有助于学生不断强化完成正面传球动作的本体感觉, 提高学生对空间定位等的感知觉能力, 进而提高完成正面传球时对球的控制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正确讲解, 言语要简单明了, 讲解与示范结合, 分解技术动作时一定要细致到位, 让学生看得更透彻更明白, 适当采用正误对比教学法, 还要与学生多沟通, 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有错误动作, 教师要及时纠正, 要针对学生的时候情况, 个别学生个别对待, 有需要时要进行一对一辅导,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正面传球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清亮.浅谈排球正面传球的训练方法[J].华章, 2012 (14) .

[2]陆荣瑞.排球正面传球教法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 .

[3]王广瑞.排球正面传球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J].内江科技, 2011 (3) .

[4]牛胜男, 朱秀娟.浅析排球正面传球的练习方法[J].才智, 2011 (36) .

[5]苏东.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分析及教学方法[J].群文天地, 2011 (24) .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2

授课教师:

吴磊

年龄:

34岁

教龄:

12年

职称:中教一级

工作单位:北京市第八中学怡海分校 模块内容:排球模块教学(女生)教材名称: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

授课年级:

高一(1、2)班

班级人数:26人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一、指导思想

1.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

2.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排球的教学以及各种游戏的开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回归自然,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突出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积极开动脑筋。

4.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在快乐中锻炼,在锻炼中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促进身心健康之目的。

二、教学背景

1、内容分析:高一——排球模块课(女生),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第一节课。(本教材共六节课)

2、教材分析:

1)锻炼价值:增进健康、强健体魄;培养与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勤奋、助人、拼搏的优秀品质;培养人的信息意识、提高配合及应变能力;

2)双手正面上手传球的动作要点:正面传球动作主要是由准备姿势、迎球、击球、手型、协调用力5个动作部分组成。在这些动作中最主要的是触球时的传球手型。手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手控制球的能力和传球的稳定性,只有掌握正确的传球手型,才能保证正确的击球点和较好的手指手腕弹性。

3)技能目标:根据正面双手上手传球的动作结构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及学生身体素质基础,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通过各种方法巩固手型的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正确的触球手型。

3、学情分析:

1)心理特点:有利的心理特点,高中女生比较喜欢排球运动,排球运动身体接触相对于足球篮球项目少,又是一项易于掌握的运动项目;不利的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存在娇气的情绪,在练习时会出现怕疼、怕脏的情况。

2)思维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他们可以带着疑问去听取老师的技术讲解,然后自己或者小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琢磨体会动作的技术要点。

3)体育基础分析:

1本课的学生是高一年级1、2班的女生,我校高中生源质量较○好,经过初三一年的身体锻炼,现在高一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错,通过开学初的摸底情况,感觉本届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好,一些基本的技术、技能掌握的情况比较好。

2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排球运动,在开学初的摸底调查中,有○95%以上女生愿意在高中阶段学习排球技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4、场地器械:本课在篮球馆进行,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主要器材:排球26个、手持摄像机一部、技术挂图一副。

5、学习特点: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互相纠正。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的技术动作概念,使学生能够主动愉快的参与活动

2、技能目标:初步学习正面双手上手传球技术,使95%以上的学生做出正确的手型和发力动作,80%以上的学生可完成自传低球(球弹起30-50厘米),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养成主动参与实践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团体意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传球的手型、击球点、传球时的身体协调用力。

2、难点:传球时的身体协调用力。

四、教法手段

1、在教法上,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突出教材重难点、在导入主教材时,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正确的技术。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进行分析、比较评论得出比较明确的答案。从根本上使学生在第一次课中体会正确的正面双手上手传球的技术动作,从而根本解决本次课手型的重点。

3、在教学中采用了讲解、示范、教具演示、条件设置练习等方法促进学生获得运动技能。

4、通过多级目标挑战学习,使学生会评价练习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1分钟)

1.课堂常规(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2.教师明确技巧练习中注意事项,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准备部分:(8分钟)

1、绕篮球馆场地线慢跑:方形跑,对角线跑、8字跑、三分线跑。约100秒。

2、排球操(4x8拍)。头部运动 伸展运动 踢腿运动 扩胸运动 体侧运动 体转运动。教师领做镜面示范,学生随口令练习

3、体育游戏:猎人打野鸭(用2个软排,强调球击膝盖以下部位为有效得分,全部打光,或者40秒交换)

4、熟悉球性练习。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要求速度由慢至快,幅度由小至大。

(三)基本部分:(33分钟)

1、双手传球动作基本手型练习:3分钟

1)明确正确手型,详解并示范正确的持球手型。2)学生持球成正确手型,教师巡检并纠正。3)做徒手模仿练习。4)做抛接球练习。

2、巩固手型练习:5分钟

1)蹲下,对地传球,球反弹高度不超过10厘米

2)近距离对墙传球,击球点,额前一球远,反弹不超过10厘米。3)传固定球练习,两人一组,一人持球于另一人额头处 4)教师提示手腕发力。

3、学习原地双手上手传球技术:(22分钟)

1)教师示范双手上手传不同高度的球。2)质疑,如何控制球的反弹高度? 3)结合挂图进行讲解、并示范: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明确动作节奏与用力顺序。4)学生根据示范与挂图,自主练习自传低球(不超过30厘米)体会由下至上的协调用力顺序。

5)分别请出几组同学做对比示范,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

6)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让学生适当的增加传球的高度。7)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技术情况,开展集中讲解和个别讲解。

8、易犯错误及纠正: 1)传球手型不好,影响传球效果。纠正:多做徒手练习、对墙对地传球等基础练习,巩固技术动作。

2)击球点不稳,忽高忽低。纠正:多做抛接球练习。3)身体不能协调用力。纠正:多做简单抛传动作,控制肘关节的角度。

9、教学比赛:(3分钟)

两人一交换组进行一分钟的自传低高度球练习,报数,评优。

(四)结束部分(3分钟)

1、放松练习

2、总结(表现、技术点评、安排下次课内容等)。

3、师生再见。

4、集体收器材。

七、生理负荷预计及学生学习效果

1.生理负荷预计

平均心率:95-100/分钟 练习密度:35%左右

八、安全预案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与措施

1、在准备活动中加强手指、手腕、肩肘膝踝关节的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语言提示,防止因学生距离过近,造成撞伤。

中学排球上手传球教学四步曲 篇3

关键词:中学排球;上手传球教学;四步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67-01

在中学排球上手传球技术教学中,合理的课时教学步骤对于技能的快速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索,四课时连续编排教学,即:简单模仿、变式训练、自发感悟、自觉分析等四步骤渐进式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会很高。

一、简单模仿建表象(第一课时)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和考试等诸多压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思维惰性,尤其是对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更愿意看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中应多让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简单模仿教学。例如:在教授高二学生排球上手传球技术动作时,老师刚宣布课的内容是上手传球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你不要说的那么多,做一个示范动作给我们看看吧!”,我当时看到学生这样的学习欲望时,原本按照教案计划从讲解技术动作方法和技术动作运用时机等环节着手进行教学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了及时的教学策略调整,做出了连续多次自传球的动作,然后又请组内老师配合示范了两人对传球和一传一垫一扣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赢得了学生阵阵掌声。老师示范结束后,学生们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及时分发了器材,让同学们分散自主尝试练习,教师适时给予指导。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变式训练提兴趣(第二课时)

在排球上手传球教学的第二课时,我及时采用变式训练,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在固定条件下练习时所产生的枯燥、厌烦情绪,从而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和推迟疲劳的出现。例如:在排球上手传球第二课教学时,如果仍然采用自传球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兴趣就会下降。这时,采用变式训练就会达到巩固和提高技术,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目的,我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①变换物体的连续性练习,如:自抛自传不同高度的排球、对地传球、对墙传球、隔网短距离传球、传固定吊球等。②游戏性传准小型比赛:自抛自传球“打靶”得分比赛,自抛自传球入球筐得分比赛,自抛自传球入篮球筐得分比赛,自抛自传球入呼啦圈(移动或固定)得分比赛等,这些都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自发感悟找对策(第三课时)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通过实施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学生们渐渐找到了手对排球控制的感觉,这时,教师及时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即:传球的正确手型应该是什么?如何控制传球的方向?手指触球时如何做到缓冲与发力?让学生分小组去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们逐渐悟出传球的“手感”,教师适时地请做得好的同学做示范并发表感想,让其他同学分享,使其他同学得到启示并生感悟。

四、自觉分析促内化(第四课时)

经历了简单模仿、变式训练、自发感悟阶段后,自觉分析更显得重要,因为自觉分析是认识问题本质的最佳途径,这个过程能使理解进入到深层结构,是一个通过已知学未知、通过分析怎样学动作而领悟到怎样学会动作的过程。例如: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排球传球技术学习,学生逐渐找到了传球的“手感”,教师在第四课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传球的各种比赛,如:隔网2对2或3对3的传球比赛;3角或4角传球计时、计数使球不落地比赛等。这些趣味性的比赛形式,要求学生在移动的情况下完成,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感觉到技术掌握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他们就会聚在一起讨论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比赛中不断改进。这种在合作探究中的学习和讨论,技术要领在大脑中的印记要比被动学习掌握牢固得多。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4

因为排球教学课时有限, 而正面传球技术又较难掌握, 而且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其错误动作一旦形成, 会严重影响到其后期的排球技术学习、巩固以及提高。因此, 要想有效地提高排球正面传球的教学质量,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排球正面传球的技术难点, 然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 排球正面传球技术分析

所谓正面传球, 通常指的是面对目标的传球, 它是排球运动中最基本的传球方式, 其特点为控球的面积较大, 练习者手与全身的动作较易协调配合, 传球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都较高, 正面传球技术是掌握以及运用其他传球方法的基础技术。

1.1 排球正面传球技术动作环节分析

(1) 准备姿势:身体微蹲, 上身稍微挺起, 仰头目视球, 双手自然抬起, 手肘微屈, 放于额头前方。

(2) 迎球动作:当对方的来球在自己额头前方的时候, 开始蹬地、伸膝、伸臂, 双手手指微微张开, 从脸前直到前上方方向迎球, 要注意全身各个部位都应该做到协调一致。

(3) 击球点:击球点为额头前方约一球距离处。

(4) 手形:手触碰到球的时候, 十指应该自然张开, 两手呈半球的形状, 手腕稍微向后仰, 用双手大拇指的内侧、食指的全部以及中指的二、三指节触球的后下方部分, 无名指与小指放置在球的两侧以控制球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 两手大拇指应该相对成“一”字形状。

(5) 用力方法:做迎球动作的时候, 当手就要接触到球的时候, 双手的手腕与手指要做出前迎球的动作;当手与球接触的时候, 手指的各大关节应该继续伸展;最后利用手指与手腕作用的弹力将球击出。

1.2 排球正面传球技术要点分析

1.2.1 击球点分析

初学者在学习传球的时候, 其击球点应该尽量保持在额头正前上方一球距离处。选择这个击球点的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 能够在观察来球的时候也能够看清手以及传球的目标, 能够较好地对准球并且控制传球的方向;其次, 有利于全身的协调用力, 其击球点同身体两肩保持相同的距离, 可有效提高传球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最后, 选择此击球点, 手臂的肘关节仍然有一定的弯曲度, 因而有利于身体继续伸臂用力, 便于改变传球的方向。

1.2.2 手指与手腕的击球动作分析

手指、手腕的击球动作是否能够做到灵活准确是正面传球技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同时也是练习者提高其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练习者手指与手腕屈伸动作的大小以及紧张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传球的质量。在触球之前, 练习者的手指与手腕再配合身体其他关节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前屈的迎球动作, 这个前屈的迎球动作应做到准确及时, 且动作不宜过大, 并且应该是由手腕的前屈来调动手指的前屈。在传球的时候, 练习者手指与手腕应该依据对面来球的速度以及传球的距离, 保持一定的紧张度。通常情况下, 当来球过轻的时候, 手指与手腕的迎球动作应该做到柔和;当来球过重的时候, 手指与手腕的紧张度应该增加, 应适当加大用力。

1.2.3 全身协调用力分析

正面传球动作主要依靠的是伸臂与手指、手腕的反弹力, 再配合身体蹬地的力量。正面传球动作, 从下肢蹬地动作直至手指的击球动作, 这一整套动作, 由下而上都必须做到协调连贯, 一气呵成。假如练习者全身的力量没能做到协调一致, 仅仅是通过手臂与手指、手腕动作来传球或者身体用力没有连贯协调, 出现脱节或者用力同传球方向不一致的现象, 对于传球的效果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学习排球正面传球技术的时候, 应该做到蹬地、展体、伸臂, 要养成运用全身协调的伸展动作来击球的良好习惯, 并且在此基础之上, 不断地提高自身手指与手腕的控球能力。

2 排球正面传球教学方法分析

排球教师在进行排球教学的时候, 应该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教学, 并且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 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1 多次讲解

排球正面传球应该安排在排球学习的初期阶段, 排球教师应该多次运用讲解法, 多次讲解, 从多个角度来讲解正面传球过程中手形与手肘的放置方法、击球点以及用力方法等等。在徒手击球手型示范的时候, 排球教师应该采用正面示范以及背面示范两种方式;在两肘放置方法示范的时候, 排球教师应该先做背面徒手示范, 然后再做背面用球示范, 最后再做侧面用球示范。在对每个技术重点难点进行示范的时候, 排球教师都应该提前告诉学生准确的观察点, 然后运用慢动作的方式或者静止动作的方式进行示范, 以助于学生能够看清楚并且准确理解动作要领。必须注意的是, 在教学初期, 排球教师应该多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以此来强化学生正确的动作表象, 应该尽量少用正误对比示范法, 原因是因为在教学初期, 学生还没能够深入地了解以及掌握正确的动作, 在此情况之下, 学生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辨别正误, 往往会适得其反。

2.2 反复练习

练习是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最为基本的途径, 如果想要快速准确地掌握排球正面传球技术要领, 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 最为重要的是还是需要自身的反复练习, 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当然练习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同样需要教师的参与, 教师应该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练习方法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 练习方法应该少且精, 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 学生课堂练习时间较少, 少且精的练习方法能够有效保证练习的时间、次数以及效果;第二, 练习方法必须要做到符合学生的自身条件, 因为在正面传球中学生大拇指运动以及被动缓冲都需要其手指与手腕具有良好的本体感觉;第三, 在练习内容的制定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做到由易到难;第四, 要根据手型以及用力特点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方法。

2.3 突出技术重点与难点练习

在排球正面传球技术的学习中, 一定要特别注意其重点与难点的学习。本文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介绍。

在第一阶段, 应该运用辅助性、限制性、诱导性以及简化性四种练习方式:所谓辅助性练习, 便是先采用原地徒手模式练习, 再采用行进向前上步徒手模式练习, 待学生手型以及步法都能够熟练配合之后再进行其他方面的移动徒手模式练习, 练习时间应该保持在35min左右;所谓限制性练习, 指的是练习之前便在排球上标记出正确的击球手型应该触球的手指部位, 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依照标记做好正确的手型并持球进行练习, 进一步强化学生手指与球之间接触的本体感觉;所谓诱导性练习, 指的是每人持一个球, 先将球放于额前, 感受手指和球接触的感觉, 然后做传球的动作, 感知击球手型, 紧接着做自抛半高球的动作, 运用传球的手型在额头前上方做接球动作, 最后再做传卧式吊球的动作, 以强化其手感, 帮助形成正确的击球手型;所谓简化性练习, 指的是在没有同伴配合的情况下, 学生独立对墙进行练习, 应站在离墙50cm处, 对墙传出比自己头部高30~50cm的球, 然后站在离墙3m的地方, 将球抛至墙上2.5m的地方, 等球反弹回来之后再次传向目标, 紧接着连续做自传再传出的练习。这一系列练习能够有效降低练习的难度, 有利于练习者将注意力注重于传球手型以及用力这两大难点之上, 有利于练习者正确动力定型的建立。

第二阶段, 应采用简化性、强化本体感觉、强化对球控制能力以及条件逐渐增加四种练习方式:第二阶段的简化练习, 指的是学生对墙固定传球目标的连续传球练习, 练习时间控制在5min左右;强化本体感觉练习, 指的是两人一组, 相互传接实心球以及排球、相互传接高弧度球以及低弧度球、相互传接近距离以及远距离的高球, 通过此练习来强化击球对学生手指与手腕压力的感觉, 来强化手指与球接触部分高低的感觉等等, 让练习者能够通过这项练习来体会不同击球用力程度以及不同传球的出手方向;强化对球控制能力的练习, 是先在地面上画一个直径为1.5m的圆圈为标志, 练习者站在此圆圈中做连续自传练习;条件逐渐增强练习可分为多种形式, 可两人一组, 相对传球, 其中一人固定在网前边线附近的位置, 也可三人为一组, 站成三角形进行轮流传球, 还可四人为一组, 在网前进行交叉跑动传球。这些练习都突出了排球正面传球的技术重点与难点, 有利于学习正确地掌握排球正面传球技术。

参考文献

[1]安宁.试论排球正面传球的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51-53.

[2]苏东.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分析及教学方法[J].群文天地, 2011 (12) :172.

[3]王广瑞.排球正面传球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J].内江科技, 2011 (3) :63.

排球正面上手传球 篇5

李公朴小学

赵煦阳

一、教学内容:排球正面上手传球

二、学习水平:水平三(六年级)

三、指导思想:本科围绕体育课的精神与宗旨,贯彻“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注重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通过尝试—改进—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掌握传球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和灵敏协调素质。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熟悉球性和提高排球技术,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排球活动带来的乐趣。

四、教材分析排球运动主要是由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栏网等技术构成,正面双上手传球技术是排球运动的最基本技术之一,是组织进攻的关键环节,主要用于防守与进攻的衔接,看似比较简单,但技术要求以及传球的质量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比较细致。循序渐进学好每一个环节。

本课 重点 解决正面上手传球的手型,触球部位。难点 是手指手腕的弹击球。

五、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垫球,对排球运动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垫球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垫球逐渐进入状态,引入双手传球的动作,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传球姿势,能在小比赛中合理运用垫球和传球。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六、教学目标:

1、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练习,对各项练习感兴趣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移动中双手上手传球先判断落点再利用全身协调力量,通过手指手腕拨动,将球传向目标的动作。

3、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准备姿势.击球部位和传球手型等

4、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提高身体协调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七、重点、难点:

重 点:传球手型.触球点与部位

难 点:全身协调用力将球传稳传准

八、设计意图:

1、热身激趣阶段在导入激趣部分,根据软式排球的特点,安排了一段排球舞,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气氛。在排球舞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排球技能进行自主的和合作的排球玩球,在玩球中熟悉球性、展示自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探究学习阶段在该阶段分成两大内容进行教学,复习垫球与学习传球。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纠错,在跨步垫球的练习中,主要强调判断落点,跨步及时,击球时手臂要对准出球方向。两人一组进行抛传练习,提高动作的准确度。通过复习垫球作为专项的热身后,开始学习垫球的动作,首先通过示范,让学生找出手触球的部位和全身用力的顺序和部位。学生模仿练习,在小组合作练习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学生的提问,给出解决问题的口诀,对照口诀再次进行小组合作练习,随着练习的深入,不断提高对垫球动作的理解,从而做到动作协调,传球到位。体验自主合作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3、发展提高阶段改阶段的学习内容为三对三的传球比赛,运用课上学到的垫球和传球技术,运用于比赛中,对于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三名队员间的合作是一个挑战,作为一个拓展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精神,更好的体验排球比赛带来的乐趣。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 高校 女生排球 传球教法

一、高校女生排球传球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学时少。据调查,全国90%以上的普通高校每周1次体育课,每学期上15~18次课。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要想很好地掌握排球几大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制约,中小学不重视正规的体育教学,造成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基础薄弱,她们与男生相比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不管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如何,技能水平怎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都应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女生更要有耐心,教师必须很好地钻研教法,确保她们在有限的体育课教学时间内,有更多的收获。

二、传球的教学方法

(一)传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初学者认为传球技术动作相对较复杂,掌握起来比垫球技术要难,因而常以垫球代替传球,这就大大降低了传球的作用及质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的原因:首先是女生手指、手腕力量差,害怕挫伤;其次是传球技术节奏感较强,技巧性同其他技术相比难度较大;最后是对传球技术理解不深,还处于感知阶段。

为了让女生学好传球,必须先从教学步骤着手。教师轻松、优美、准确的示范是打开女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她们欣赏教师的传球技术,羡慕教师的传球动作。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她们产生想试一试的欲望。可采用以下十种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效果较好。

1.强调五指分工:拇指托球的后下方,食指与中指发力,无名指与小指把握方向,手指全触球,手心空出,持球的后下部,手张开,发力向上推出(要有拨球动作)。

2.自己抛球后,摆好手型,在击球后接住球,但不传出,加强对手指、击球部位、接触球顺序要领的印象。

3.加强发力训练:手指、手腕弹力练习。摆好手型接住球,推送给同伴,对方接推;将传球动作分解练习,为巩固手型,熟练移动,合理取位,加深印象。

4.一人持一球,利用墙的反弹,固定手型的练习。人离墙约1球远,球在头上额前1球距离。“三屈二仰一稳定”,即膝、髋、肘关节弯曲,手腕、头仰对来球,身体要稳定。在保证手型正确的前提下,轻推球练习,手感和球感不断增强,传球速度由慢到快。

5.两脚左右站立与肩同宽,足跟提起,一脚前一脚后稍蹲(准备姿势),持球在额前,体会手型和击球部位,按教师口令,做完整击球动作,但不出球,反复做5~6次,换人练习。

6.自抛自传低球,由1个→2个→3个,高度为30~50厘米,体会正确手型,手臂用力。

7.一人抛球,另一人传球,两人互换练习。

8.自传2低1高(低50厘米左右,高1米以上),注意手型,在用力的基础上,体会蹬地、伸臂、全身协调用力的方法。

9.对传近距离1~2米的球,加强对球的控制,强调迎球、引球、缓冲,后手指迅速用力传出。

10.自传一次,传给同伴一次,相距2~3米。

(二)传球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为解决害怕挫伤和被球砸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先用软排球进行过渡的练习方法,待学生克服了恐惧心理后,再改为用排球练习。

(三)传球的先决条件

传球的先决条件是,判断正确,移动及时,合理取位。不论传球、垫球、扣球和拦网,排球技术都需要运动员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就传球而言,人与球的位置、移动方向、起动速度、合理的取位,都要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认真努力反复实践后才有可能掌握。运动心理学家认为,“动作的完成一般分析则是由前期(预判期)、判断期、反应期、运动期四个连续的时期组成的”。因此,每一次传球的成功,不仅要手型正确,用力协调,还要有预判为先导,判断球的方向、路线、落点后,迅速移动到球下,及时移动到合理位置,方可传球。

三、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

传球教学的难度是必须承认的,但也不能退缩。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鲁迅曾经说过,“教育根植于爱”。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热爱学生。教师应该用各种鼓励的语言,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反复指导,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想尽一切适合女大学生锻炼的方法,调动她们对排球传球的兴趣。你付出的心血多,流淌的汗水多,认真对待每个学生,她们就会因教师的执著而被感动,刻苦努力去练。这样就能完成教学目标,甚至会使学生超水平地掌握传球技术。

参考文献:

[1]赵昌毅.排球传球教学技巧[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2]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传球,深度知觉,用力知觉,方位知觉,最优化教学

由于人们学习和完成运动技能受感知能力的影响, 由此运动感知觉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 笔者发现在体育方面从感知觉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 但与排球基础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文章并不多, 特别是结合传球教学的研究更少。众所周知, 传球的关键在于准确, 这就要求传球者对球特性的一种特殊感知能力, 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运动感知觉来加快学生对排球技术动作的掌握, 笔者认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生很有必要的;同时, 也为丰富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排球传球教学质量, 发展相应的感知能力, 使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正确规范的传球技术。因此, 本文通过设计“最优化教学”, 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 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通过最优化的教学手段, 加强对动作、动作方向和用力方法细微的感知, 使学生相应的感知能力得到发展, 从而加快学生分化抑制的形成, 尽快掌握运动技术, 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四川理工学院2006级排球选修课学生2个班, 共5 6人, 确定实验班男2 8人, 对照班男2 8人为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排球》、《排球运动》、《普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论》等专业书籍, 以及对《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各种学报期刊的广泛查阅, 深入了解其研究现状和动态, 收索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为提高研究指标的有效性, 将影响排球传球的感知觉指标个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引用问卷表格。问卷经过专家的评审、鉴定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效果良好。并于2007年9月采用函调形式向全国部分排球专家、学者及心理学专家发放问卷25份, 回收有效问卷21份, 有效回收率为84%, 并对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 确定与传球关系密切的感知觉指标。

1.2.3 测试法

2007年12月, 对28名学生进行传球准确性达标测试, 并用仪器进行感知觉指标心理测试, 统计所测数据, 计算出测试指标与传球准确性的相关系数, 进一步确定与传球准确性有密切关系相关程度的感知觉指标, 并验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1) 动作准确性测试。

教师抛球, 学生将球传到自己对面4米处球框处 (包括碰到球框边缘的球) , 否则为失误。每人10球。测试方法如 (图1) 所示。

(2) 心理学测试。

仪器:霍瓦—多尔曼深度知觉测试仪、握力器、动觉方位测量仪, 所有仪器在使用前都经过反复检查校正, 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测试方法:各指标按常规测试方法进行, 在被测对象对整个测试过程熟练后再开始正式测试。测试时间安排在学生休息安静的状态下进行, 测试人员和地点相对固定。

1.2.4 教学实验法

学采用“双重对照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进行身体素质, 技术水平及感知能力测试, 经t检验证明无显著区别。实验中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授课, 实验班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最优化教学方法。实验重点在于进行俩班间试验后各指标差值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按表1进行。在测试的过程中两班的教学时数与场地器材等同, 技术评定采取随机进行, 事先不通知学生, 评分由3名不任教教师担任, 取3人的平均值, 并与技术达标同时进行, 以保证测试成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注:Ⅹ1、Ⅹ2分别为实验组前后指标平均值;Y1、Y2分别为对照组前后指标平均值;Sx、y、d为各组的标准误;d值为各组前后差值得平均值。

1.2.5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各感知觉因素对传球影响程度的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见表2)

得分率-1

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见, 所调查的10项感知觉指标的得分率没有出现负值, 说明这些感知觉指标对传球的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用力知觉, 用力知觉反馈, 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反馈, 深度知觉这五项指标的得分率F均大于0.5而小于1, 说明这五项指标对传球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与大多数专家、教授的态度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把这五项指标作为影响传球的重要因素。

2.2 对五项感知觉指标与传球准确性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

由表3的结果表明, 用力知觉, 用力知觉反馈, 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反馈, 煞性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其相关系数均达到猎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5以上, 并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P<0.0 1) 。因而可以进一步确认这五项感知觉指标是影响传球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同时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验证。

2.3 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教学实验结果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结果, 对两班学生的传球技评, 技术达标及感知觉指标进行了测试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4, 表5)

由表4可知, 实验后两班技评、达标成绩班间对比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和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两种教法相比, 新教法对初学者传球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由表5两班实验前后感知能力的比较可知, 五项指标中除深度知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P<0.0 5) 外, 其余四项指标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 (P<0.01) , 这署名实验班的教学具有一定优势, 对初学者感知能力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作用。

通过教学实验证明:从发展传球者感知能力角度设计的最优化教学法, 对发展学生的感知力, 帮助排球基础较差者或排球初学者学习, 掌握, 改进技术动作和提高运用技术水平方面比常规教学法具有较明显的, 积极的效果, 因此新教法是有效的, 可行的。

2.3.2 分析讨论

(1) 从教学论分析

最优化教学体现了其基本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教学实验中, 首先确认深度知觉, 用力知觉与用力知觉反馈, 方位知觉与方位知觉反馈这五项知觉指标是影响传球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的条件, 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形成准确的动作概念和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最优化不是满足于提高某种效果, 而是要达到该条件下最大可能的工作效果。并且, 教学最优化原则着重强调的是教学的效果及所用的时间达到的高成效的最优途径。

(2) 从运动生理学方面分析。

它符合初学者的生理特点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从生理特点看, 初学阶段练习者大脑皮质各中枢机能活动不协调, 常有多余动作发生。教学实验中所采用的一些练习方法能限制性的引导学生对正确动作感知觉体会, 从而加速规范传球技术动作分化。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看, 新教法能使初学者从一开始传球动作练习都在正确的基础上进行, 并能得到具体清晰的动作信息, 对下次动作练习进行反馈, 控制和调整。此外, 新教法在练习中还注意利用有机体各感知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缩短了运动技能由泛化到分化的转换过程, 有利于传球技术动作的形成。

(3) 从运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

最优化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感知能力, 消除学习中存在的消极心理,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初学者而言, 完成传球技术动作的效果, 既取决于练习者对于球运行状态的感知觉, 又取决于练习者的动作知觉和对球的控制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这两方面的训练是提高运动知觉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采用预测球练习, 以提高学生对球状况的知觉能力。连续自传球练习, 可提高学生的传球动作感知和对球的控制能力, 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 从而提高知觉效果。此外, 最优化教学法注意和利用反馈的信息, 达到消除学生学习时存在的消极心理状态的目的。为此, 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表6、表7。

从表6、表7可以看出, 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对两班学生产生的感知觉情况和心理教学结果也不同,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0.0 5) , 这说明新教法对提高学生的传球感知能力, 消除消极心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研究结果表明:深度知觉, 用力知觉与反馈, 方位知觉与反馈这五项知觉指标是影响传球准确性的重要感知觉因素。

(2) 教学实验表明:最优化教学法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传球的深度知觉, 用力知觉与反馈, 方位知觉与反馈能力。

(3) 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最优化教学法在传球技术的掌握及其运用 (技术达标) 方面均具有积极明显的效果, 因此该教学法的有效可行的。

(4) 最优化教学法是:教学论、运动生理学理论和运动心理学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在技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适合对排球初学者或基础较差者进行传球技术的教学。

3.2 建议

(1) 在今后教学中, 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培养和挖掘练习者相应的感知能力, 加速练习者对技术学习的掌握。

(2) 建议对不同技术进行教学训练时, 应针对各个技术的感知觉特征, 不同学习阶段可设计相应的最优化教学法内容, 实施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论过程最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2]樊临虎.体育教育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3]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4]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5]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刘吉珊.排球普修课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研究[J].体育学刊, 2000, 2.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8

“三固定”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手型练习中应该做到“固定手型”“固定高度”“固定距离”。

1.1 固定手型

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懂得手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应该预先做好触球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动作。手触球时,十指应该自然张开成半球状,手腕稍后仰,以拇指内侧、十指全部和中指的二、三指节触球的后下部,无名指和小指在球两侧辅助控制传球方向,两拇指相对成近“一字形”,两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为什么要使两拇指相对成近“一字形”。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击球瞬间,手指触球到球离手的时间一般为0.075s,但由于传球手型的拇指形状不同,其时间也有差异,“一字形”的手型为0.0734s,“朝前形”的手型为0.0775s。这个时间差的利用,对于一支高水平的队伍来说那可能就是制胜的法宝之一了,当然对于低水平的球队来讲可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但这个时间差意识应该要树立起来,它可以提高学生对正确手型的潜在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手指对球的本体感觉。

1.2 固定高度

这里说的“固定高度”指的就是,学生在进行手型练习时应该要自觉地将基本传球手型固定在自己的额骨前上方。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传球的高度,所以每个练习者都应该努力的去习惯并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练习中或是在比赛训练中,球的来势是动态的,有时高有时低,有时远有时近,又可能时左时右,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唯一能相对固定的只有你的手型的高度能很明确的表现出来,换句话说手型高度的可控制性强,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当手型的高度习惯了在这个最佳的位置时,你就可以全神贯注地去观察球的来势,进行合理地移动,升高或是降低自己的身体重心,使球的高度始终保持在你的额骨前上方,便于观察来球的情况和传球的目标,掌握场上队员的移动情况,同时对球的可控制性增强。

1.3 固定距离

“固定距离”指的是手触球的点应该是在你自己的脸额的前上方的大约一球的距离处。在这个距离点处击球,一是可以保证自己的视线不受自己的手和来球的干扰,使击球动作能顺利的完成。二是从力学的角度上来讲,这个距离的力矩的大小比较合理,适合于完成前屈迎球动作。在这个位置上击球,肘关节尚有一定的弯曲度,便于继续伸臂用力,有利于改变传球的方向。若击球点过高或或太偏前方,两臂不便于向前上方做伴送动作。若击球点过低,则不便于运用全身协调力量传球。而在这个位置上击球,便于协调全身力量,击球点与两肩能保持相等的距离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使两臂均衡用力,有利于提高传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击球的质量。

2 三弯曲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手型上的问题,提出了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应该保证“三弯曲”,即应该做到“手臂弯曲”“腕关节弯曲”“手指弯曲”以保证对球产生足够的弹力作用。

2.1 手臂弯曲

手臂在传球过程中要适度的弯曲这对于提高传球的速度、传球的准确性、传球过程全身的协调性起到相当大作用。因为,传球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的精心配合的过程,它是通过蹬地、展体、伸臂等动作将力量集中于手腕和手指上的,最后作用于球体上而将球有效传出的。在学生的练习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把手臂伸得直直的。这样既破坏了基本的手型,同时也破坏了击球的整个过程的全身协调性,使球的可控制性大大的削弱了,也无法完成一整套的连贯的动作。在完成手臂弯曲的时候,教师应该要提醒学生要自然弯曲,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肌肉产生的力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系,若肌肉在收缩前适当的被拉长,其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就更大。当面对来球并且抢位不好上肢力量要求用得更多的时候,适当的拉长肌肉的初长度进行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不要夹紧肘部或者是一高一低,夹紧肘部会使手型变形,两拇指容易成“八字型”,也会使肩部的灵活性受到限制;两肘一高一低,会使两臂不能均衡用力,使传出的球偏离传球的目标。

2.2 腕关节弯曲

实际上“腕关节弯曲”要求手部要适当的后仰。手部后仰的动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大腕关节的工作路程,从而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作用于球体上。另一个原因是使腕关节保持一定的紧张程度,使动作的完成更具连贯性,使已经产生的力量的传递途径更具通畅。保证两手的掌心是向前上方的,在最后的击球中使作用于球的合力的方向是朝着前上方飞向目标的。在练习中有一部分学生的手部是前屈或是竖立的,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来球时,手不是主动去迎击,而是被动的触球,而且即使是想主动地去触球在时间上也是仓促的,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2.3 手指弯曲

在实际学习中应该让学生们很清楚的认识到,“手指弯曲”是和“腕关节弯曲”是配套的,要学生体会一下“仰腕手指自然张开成半球形”的动作,充分的体验二者的关联性。在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学生的十指的形状是指尖向上并拢,虽然也是两拇指相对成“一字形”,结果在迎击弹球的时候采取的是扒或撩或拍或捅或搓等等的动作,单单从击球时发出的那种砰砰声音就不难想象可能是手型手指没准备好,而没有那种清脆的弹球的声音,当然的是不能单纯从声音上来判断手型正确与否的。这里应该要涉及到“手感”的问题,“手感”是手指接触球的一刹那的感觉,它是人体各分析系统综合活动形成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表现,也是一种复合的专门化的知觉形式,“手感”的产生与人体的本体感觉有关,也和练习者当时的视觉有关。更和长期训练和练习时形成的人球的默契关系有关。对不同等级的运动员来讲,不同的“手感”,在比赛的现场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手指弯曲”成半球形能有效地增加手指触球的面积,增强“手感”,更容易控制好传球的方向,体会腕前屈带动指前屈迎球并完成弹指摔腕的动作。

“腕关节弯曲”“手指弯曲”是完成击球的过程就像是最后一道精雕细琢的加工阶段,对传球的质量影响很大,必须加以重视。虽然,传球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的协调的过程,但是其中主要是伸臂和手指、手腕的反弹力辅之以蹬地和展体的力量通过和球自身的反弹力形成的合力来击球的。所以说,“三弯曲”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

3 最后一个环节是“一放松”即“肩放松”

这点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体会肩放松,教师只要让学生体会一下耸肩一、二分钟后肌肉的感觉和自然的沉肩的肌肉的感觉就能清楚“肩放松”的意义。在练习中假如把肩关节把得紧紧的,蹬地展体都不自然,而且伸臂的到位程度也受到影响,最后当然是影响传球的方向幅度等等的质量问题。从生理学上来讲能保持肩放松也能防止能量用于不必要的消耗,尽可能的将有限的能量用于需要的地方,充分体现运动的“经济性”。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9

一、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与传统排球技术教学方法的对比

“传球技术的本质就是利用全身协调力量并通过手指手腕的弹力, 将球传至一定目标的击球动作。”正面双手传球是初学者学习排球技术的开始, 是其他传球方法的基础。初学者掌握传球技术首先就是要动作技术方法清晰。“掌握手型、手指手腕灵巧的击球动作是传球技术的重点、难点, 也是进一步提高控制能力的关键。”也就是说:第一, 全身协调用力;第二, 指腕弹力, 其实还少一项, 双手呈半球型, 还要是在瞬间完成这些所有动作。而触球瞬间要连贯完成传球手型、全身协调用力、适当放松指腕将球弹出的技术动作, 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 教师也不易讲解。传统的练习大多都与实际传球技术脱节, 使学生不易理解, 还极易形成“持”、“抓”、“拍”等错误动作难以纠正, 有时还戳伤学生手指, 这与排球教学“一开始要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的目的相悖。

太极拳练习“懂劲”、“弹抖力”是通过推手“喂劲”的方法最后掌握化劲, 其技法十分强调放松、轻灵、“周身一家”和发力的顺序, 这与传球技术中要求的“触球的手指、手腕放松;力量从踝、膝、髋等关节由下向上传递, 直至指腕紧张后, 将球推拨送出”不谋而合, 也即二者都是既强调用力的顺序, 又强调全身的协调用力。教师借助太极推手“化劲”的经验, 就传球手型、指腕适当放松、“粘球感”、全身协调用力和指腕的弹力等几个传统教学中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的技术节点, 进行讲解、示范、练习。尤其是在初次学习中, 教师 (学生之间) 通过简单的太极推手的方式“喂劲”给学生, 使学生从知觉上感知缓冲并弹出球的要领, 通过“喂劲”让学生感知瞬间的“引进落空 (缓冲) 合既出 (击出) ”的感觉, 使学生用耳朵、眼睛、神经、肌肉和关节同时感知和运用在做好准备姿势利用双手半球手型对准来球 (手) 利用全身协调用力并通过手指手腕的“弹簧力”将球 (手) 击出的动作要领的本质, 使学生清晰地掌握传球技术“运动程序”。这一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认知顺序, 即过去是边练边获得再熟练, 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是先获得再熟练, 而且是传球技术感觉整体认知, 这一改变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球技术的兴趣和效果。

二、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教师讲解传球动作技术方法理解程度的对比分析

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首先要听得懂, 能理解传球技术动作方法, 能够模仿, 也就是通过听老师讲解, 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徒手动作练习只是模仿传球技术的外形, 一些传固定球的方法由于瞬时传出的弹力脱节。而太极推手“化劲”的辅助练习多一个“喂劲”, 多一个使学生用本体感知觉直接体会的过程, 并且可以模仿传球时瞬间将球传出的弹力, 以实际传球感觉 (运动程序) 基本类似, 教师边“喂劲”边讲动作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班能听明白技术动作的占75.00%、完全听不懂的一个没有;而对照班能听明白技术的人数比实验班少30.00%, 完全听不懂的还有15.00%。数据显示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有助于初学者理解排球传球技术。

三、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传球触球手型掌握情况的对比分析

在初学者学习传球时, 很容易形成用手指尖戳球的情况, 造成此错误动作的原因包括:不习惯、不协调、心理等多方面。触球时, 是手指应自然张开使两手成半球状, 手腕稍后仰, 以拇指内侧、食指全部, 中指的二三关节触球的后下部, 无名指和小指在球两侧辅助控制方向, 两拇指相对近“一”字形。手型是击球的主要接触面, 所有受力都要通过接触面完成转化。手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技术的学习。下面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是怎样学会正确手型见表2:

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可以得出, 对照班55%的初学者是通过大量练习经验积累, 师生的指点获得, 前期教师讲解示范、分解动作练习两项占45.00%。在实验班65.00%的初学者是在以太极推手“化劲”为指导的辅助练习a6、a7、a9中掌握。表现出太极推手“化劲”的辅助练习对掌握传球手型比较有优越性。

四、太极推手辅“化劲”辅助练习对初学者掌握传球技术指腕弹力、全身协调力的监测结果分析

掌握手指、手腕的弹力是初学者学习传球技术的难点、关键所在, 如果初学者掌握了指腕的弹力将球传出, 那么就可以说初学者基本掌握了传球技术。以下是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85.00%的初学者能够体会到排球入手“粘手”的感觉, 而对照班只有67.50%, 证明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对初学排球传球技术的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 对照班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获得指腕放松的技巧, 而实验班67.50%的初学者是通过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来获得指腕适当放松的技巧, 为学生节省了练习时间。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 通过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获得传球瞬间指腕缓冲并将球击出技术的实验班占65.00%, 大量练习和按压球分别占16.00%和16.50%。而对照班主要是通过大量练习占68.00%, 其余与实验班数据相仿, 这说明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可有利于初学对指腕瞬间的缓冲击球理解掌握。

以上数据表明, 实验班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分别在协调用力占68.0%, 对照班47.5%学生是通过自己漫长、大量的练习;数据显示结果, 太极推手“化劲”的辅助练习在实验班起到的效果显著。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 对照班学生感知手指手腕的放松, 有被动的压迫, 瞬间有“粘手”的感觉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练习经验积累, 教师一讲就会的概率较低, 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体现了“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的古语。而实验班则主要通过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在以太极推手“化劲”为指导的辅助练习从a4、a5、a6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同学A用拳头适当用力“喂劲”击在练习者B的手掌上, B指腕放松由缓冲化劲到化劲后瞬时反击的“弹簧力”, 不仅同学B受益, A也“听”到B的劲是老师那种感觉与否互相交流, 通过较劲交流、嬉戏中就会周身一家, 用上全身协调的力。然后过渡迁移到双手a7、a8、a10练习, 其与真实手指手腕瞬间传球时高度一致, 因此, 初学者通过互相的“喂传球的劲”、“听传球的劲”和“听老师的传球劲”是什么样的感觉后再量化练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对学生学排球技术自信的影响分析

(一) 学生对排球存在畏惧心理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躲球是没有学会技术, 没有信心, 传球保护自己的外在表现。学生怕学排球技术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学习排球技术之前, 同学们都会找学过排球技术横向、纵向的亲朋好友交流学排球技术的感受, 反馈则是:不要学, 又痛、又难、又累还挨砸。而在电视上看见高水平排球比赛大力扣杀, 使一向柔弱、文静缺乏尝试、勇敢精神的同学们对排球运动产生畏惧心理。

在过去的教学中, 每次让学生第一次传抛球、垫抛球时, 都会有躲球或戳到手指大喊的现象, 给课堂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也是提心吊胆, 怕出事故, 怕给学生造成身体、心灵的伤害。为了研究这一问题现对两个班怕球现象进行问卷调查如表7:

问卷数据结果显示, 在刚上课时,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 怕球的同学接近半数, 并且基本都是女生。在接发球和接扣球时, 怕球的情况更加严重。只要有怕球的学生, 教师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练习方法不同, 所以最后不怕球使用的练习方法不同, 实验班是通过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 而对照班则是要通过硬着头皮, 顶着末考的压力, 量变引起质变才达到目的。结果显然是实验班不管是从心理还是身体都要轻松一些, 没有给实验班学生留下阴影。

太极拳“化劲”辅助练习, 可以起到对畏惧来球学生心理脱敏的作用。“在教学中, 运动系统脱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太极拳“化劲”辅助练习中的“喂劲”就是练习者恐怖情绪的低层次刺激的表现形式, 使他在放松的状态下逐渐升级刺激强度, 达到学生不怕球的目的。

(二) 实验中学生对传球技术难易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排球动作技术方法, 每个初学者对学习传球技术的难易程度都有不同的体会, 下面针对初学传球技术难易度体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 实验班、对照班学生都表示学习传球技术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 但是实验班的男生要比对照班男生学起来略轻松一些, 实验班的女生要比对照班女生学起来略轻松一些, 实验班、对照班总体男生比女生学起来要轻松一些, 然而对照班的男生比实验班的女生数据还要差一些。结果分析显示, 太极推手“化劲”的辅助练习可以降低男生、女生初学者学习传球的难度。

(三) 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对教法的影响分析

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法是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一种, 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 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体育教学实践也证明, 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会导致师生消耗精力过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差, 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所以, “正确理解、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对于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与传统传球技术教学相比, 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传球技术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深度, 使传球动作技术的讲解更加清晰透彻。教师讲“化劲”缓冲的技术确实能让学生看、感觉和肌肉、神经、关节等利用各种直接感知器官加深对传球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模仿。改变以往初学者先模仿“架子”后, 通过量和时间自己体悟指腕缓冲的“弹簧力”。太极推手“化劲”辅助练习简而易行。它使教师讲解缓冲、卸力方面的排球技能更加透彻。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喂劲”示范练习, 学生较容易就能感知传球技术的“化劲”缓冲的动作要领。教师的讲解学生领悟的快, 学生做的练习学生感知的快, 减少初学者在学习传球技术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的量变引起质变升华的痛苦。相当于教师直接将传球的“运动程序”给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 感到快乐。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主编.球类运动——排球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排球传球教学方法 篇10

1 CAI 教学法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应运而生。通过对文字和图像以及各种影响资料与计算机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传球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些特点。

传球技术在完成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非常短暂从而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传球的各种技术都是在立体的空间中同时完成的,而且排球在传球的过程中双方具有进攻和防守二重性。因此,这些特点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各大高校的学生在还未进入大学之前,接触排球的机会都非常的少,同时排球的运动场地有一定的人数限制,所以传统的传球技术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传球技术作为运动的一项基本技术,如何更好地让其掌握需要教师借助新型的教学方法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应用和普及则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的传球技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2]。

2 CAI 教学法在传球技术教学课件的制作

2. 1 传球技术教学中的 C A I 课件的构成

传球技术教学的CAI课件主要包括对传球的相关教学内容和训练指导以及如何演示等内容。教师在制作CAI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有声动画进行讲解。作为整个CAI课件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的按钮以任意找到传球技术教学中的内容。

传球技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有关音频资料进行循环地观看以提前了解传球技术的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还可以在传球技术教学完成之后再反复地观看相关的教学音频资料以促进自身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传球技术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辅助功能。因此计算机辅助功能能够综合地利用动画和图片以及声音等优势形成一个具有交互性质的多媒体应用系统[3]。

2. 2 传球技术教学中的 C A I 课件的制作流程

传球技术教学过程中CAI课件的制作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如图1)。

2.2.1 流程图的整体框架设计

教师在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的相关平台,将传球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思路体现在流程图中。CAI课件的流程图整体框架设计主要是需要教师利用简单、明了的层次来对课件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因此,教师在制作CAI课件之前要对传球技术教学中的教学演示和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使用三个部分。

2.2.2 对相关素材的整理和编辑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教师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录像和素材资料的播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传球技术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一些课堂中涉及到的排球运动员如何传球的过程和技巧进行视频剪辑。同时,教师可以对排球的传球技术进行详细地分解。因此,对相关素材的整理和编辑能够相应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2.3 教师和计算机的交互操作

传球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各个章节的内容[4]。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法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CAI教学法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大致10种左右的交互操作类型。因此,教师在和计算机的交互操作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作为主要线索,通过运用相关的技术从而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改善传球技术教学的氛围。

2.2.4 图形和文字的特效使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要求教师在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图形和文字的特效,从而不仅可以丰富传球技术的教学形式,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例如对发光文字和跳跃文字以及曝光文字的处理等等,都可以给整个CAI课件的制作带来生动活泼的感觉。同时,对图像的特效使用可以结合PS的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对图片进行裁剪以及调色等等。

2.2.5 音频和图像的后期处理

音频和图像的后期处理需要教师利用后期制作软件对其进行加工。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有AE、大洋、绘声绘影等等。教师为了能够使得传球技术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可以将音频和图像进行适当地处理以达到声画合一的状态。

2.2.6 画面的背景优化设计

CAI课件的制作还需要教师对画面的背景进行优化设计。教师要根据实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来合理地转换相关的程序文件。无论是RMVB格式的还是MP4格式和AVI格式都需要能够在不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中进行播放,才能够改善传球技术的教学效果。

3 CAI 教学法应用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3. 1 C A I 教学法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朝着虚拟化和合作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5]。因此,CAI教学法在传球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本校的有关排球的授课教材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传球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每一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地安排。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进行传球技术教学的时候可以事先将有关传球的动作示范和讲解进行录制或者下载一些比较规范的影像资料。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亲自示范或者播放影像资料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球的技术。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还要根据已经讲解的内容给学生设计问题,以更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其次,教师在传球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技术和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加深对传球技术的理解。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训练过程中的错误方法要及时地进行纠正。教师可以将重要的影像资料进行循环播放,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

最后,为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效果,教师还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传球技术的示范资料进行拷贝,让学生自己在课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其计算机设备上进行反复播放,并且撰写相关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2 C A I 教学法应用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效果

3.2.1 CAI教学法应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CAI教学法应用需要教师在传球技术教学中展示相关的教案。例如学生在进行传球技术的训练过程中如何做好传球的姿势、传球时候学生的手臂如何去迎球、接球的时候如何做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等等,教师可以发挥CAI教学法的优势将传球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全方位地展示,并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通过对CAI教学法的应用还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6]。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通过安排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地纠正。学生在练习传球技术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比如很多排球初学者会由于手型不对而无法形成半球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的纠正,例如让学生练习一抛一接实心球和自抛自接,在接住排球后学生要对手型进行自我检查,或者距墙40cm左右连续传球,并不断检查和纠正手型。初学者在传球过程中往往出现击球点过前或过高的情况,因此在练习中要多次做自传传球练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相关的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并且学生还可以亲自参与到CAI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在进行传球技术的训练过程要注意击球点的位置。一般来说,击球点在额前上方10cm距离处,以方便观察对方来球和传球目标。合适的击球点不仅可以保证传球的准确性,而且还有利于伸臂击球。通过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设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CAI课件制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尤其是在传球练习中,为了能够准确地控制对方传来的球,排球练习者拇指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传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仔细地指导。教师还可以利用CAI教学法及时地更新知识,通过对传统传球技术教学方法的传承和摒弃以及对科学教学经验的借鉴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3.2.2 CAI教学法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内容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侧重的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传球技术的教学进度。同时,CAI教学法应用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利用在进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而且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学生可以通过CAI教学法应用提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概括和归纳,从而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CAI教学法应用还可以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排球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为自身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还能够将传球技术中的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内容,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球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不仅如此,CAI教学法应用加强了学生和外界之间的交流。传球技术作为排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CAI教学法应用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测试以及自我总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发挥多媒体和超文本以及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从而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CAI教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7]。

4 结语

综上所述,CAI教学法应用在传球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传球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优势,提高传球技术的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会给传球技术的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还能够推动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事业的改革。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大高校的传球技术教学效果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CAI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传球技术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是通过简要地阐述了CAI教学法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排球CAI课件的简单制作,并且重点地论述了CAI教学法应用在传球技术教学中的效果分析,希望为促进各大高校的传球技术教学提供相关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上一篇:乙醇浓度下一篇:可持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