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意识

2024-12-24

欣赏意识(精选5篇)

欣赏意识 篇1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看, 加强有效积累

没有适当的文学阅读积累, 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适当的文学阅读积累是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基石。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吸纳———释放”的心理过程, 没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吸纳, 文学欣赏就无异于缘木求鱼, 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来说, 积累是基础, 这其中还包括社会生活积累、优秀文化积累、情感体验积累、语言积累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酝酿生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阅读吸收, 二是实践体验。文学作品欣赏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积累的重要途径。其独特性在于文学作品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认识生活、感受文化和体验情感的平台, 使得“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但怎样积累、从哪里着手, 则需要教师系统指导。

第一, 教师要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 学生要广读熟背。从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上来说, 文质兼美的篇目自然是多多益善, 这主要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阅读积累中加强指导, 有针对性地筛选梳理出古今中外不同样式的文学必读书目, 成为将来选学的依据, 让学生的欣赏有目可依。目前许多语文课程标准上都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积累提出了相应的背诵要求, 教师要根据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阅读篇目。讲清目的和要求, 分阶段安排;指导课外阅读, 品评读书笔记, 交流读书心得, 使学生进入由浅入深的文学欣赏训练序列。

第二, 加强文学史介绍, 指导名著的阅读欣赏。因为每一部名著都是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的产物, 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任何一篇名著的欣赏都离不开社会及文学发展的轨迹, 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客观准确地理解文学现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是一个需要有量的积累而产生质的突破的过程。

第三, 注意生活贮存和语言、情感、体验积累。文学欣赏的积累一方面是作家作品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生活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作者利用自己内在的情感、认识来评判作品的情感及认识的过程。文学欣赏从这个角度上说, 其含义涵盖了整个人生。多组织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体验积累的活动是实现学生文学欣赏积累的重要手段。目前, 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已成为有效积累的重要前提, 成为培养积累能力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文学欣赏的知识, 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快速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学生实现良好积累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学”, 而不是教师的“教”。在文学欣赏积累过程中也要充分贯彻这一原则, 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学欣赏, 利用潜在的欣赏时机时时处处进行欣赏积累。从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文学欣赏意识大都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而没有得到细心呵护和培养, 以至于形不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文学欣赏教学在诸多方面都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培养学生的欣赏意识, 促使学生文学欣赏从自发走向自觉, 是学生进行欣赏积累及欣赏能力培养的关键。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欣赏的主体还给学生, 也为学生有效提高积累提供了可能。在这里, “主体”指一切实践着、认识着的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在此过程中,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 因而显示出充分的主动性。而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 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因此,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能通过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来实现。

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的认识活动取代学生的认识活动, 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奉送”真理, 而缺少自己去发现真理的心理准备;教师则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去瞎摸乱撞, 不如“全盘授予”来得省事。整个文学欣赏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头有尾而取消了过程, 而文学欣赏积累的效度正在于“过程性”之中。由于整个欣赏缺乏内容感知, 缺乏想象发挥和情感共鸣, 当然就谈不上深刻的感悟和认知了, 积累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把欣赏主体还给学生, 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着眼点移到学生的实践上来, 并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学生在欣赏实践中获得认识的飞跃, 让学生在不断受到欣赏实践成功的鼓舞下, 逐步感受到自己作为欣赏主体的价值而产生欣赏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所构想的从“教”到“不教”的过程, 就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予以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的历练, 这正是学生在心理上、能力上逐步成为主体的关键。久而久之, 学生不仅在文学欣赏积累上得到质和量的提高、欣赏效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学生的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心理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 这对学生文学欣赏意识的形成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提出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要讲究科学性, 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是欣赏能力形成的保障。按照由低到高的能力训练体系, 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阶段性目标要求, 一方面可以与学生的认知构成一定的冲突, 并且这种冲突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来说是经过努力训练可以解决的, 冲突解决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学欣赏信心的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 这种阶段性目标要求同时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近期培养提出带有一定强制性意向的培养要求, 为学生的文学欣赏实践能力提出近期发展目标, 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有线索可依。这种能力发展的“阶梯状”目标, 往往由于认知冲突的解决能诱发学生更大的欣赏兴趣, 也便于学生的文学欣赏培养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螺旋式能力培养结构, 同一作品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欣赏要求有能力层次上的差别, 便于能力的稳步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及时补充文学欣赏所需的各种社会认知、生活体验、文化积累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促使学生按照近期目标自觉要求自己, 有意识地进行欣赏实践和锻炼。教师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出阶段性要求, 一方面要遵循文学欣赏培养的科学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对欣赏意志力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这是文学欣赏意识培养的关键。

四、训练敏锐、厚重的情感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某种情感的物化实体, 具有无可置疑的情感价值。在欣赏过程中, 作品的情感信息自然而然会向欣赏者释放, 与此相对应, 欣赏者就要具备接受这种信息、感应这种情感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力”。文学欣赏是一种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 欣赏者对作品内容的情感力决定着欣赏中的情感活动。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艺术修养和实际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取决于欣赏者想象力的充分运用, 所以在文学欣赏中艺术修养的高低、生活阅历的深浅和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决定着情感体验能力的强弱。

在一般情况下,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是强烈而粗犷的, 满怀激情而又充满多变, 但同时会显现出温柔、细腻、敏感的特点。在文学欣赏中, 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欣赏对象身上时, 情感的唤醒、激发就比较敏锐, 容易引起情感反应。文学欣赏中面对新奇事物的刺激, 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强, 对情感的刺激自然感应强烈, 感应力也显得更加敏锐活跃。

在文学欣赏中想追求一种对文学内涵的审美把握, 以及由此生发的情感愉悦和思想陶冶, 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概括, 除了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与文学解读对象有关的基本知识、表现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善感的心, 尽其所能去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情感体验, 加强文学欣赏中情感的厚度和深度。作为有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 应该深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广泛地了解生活, 体验情感, 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一颗善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 去获得更多的生活营养和审美情感经验, 充实自己文学欣赏中情感体验能力在厚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欣赏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有效的文学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欣赏意识, 促使学生的文学欣赏从自发走向自觉;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 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 培养自己敏锐、厚重的情感力。

关键词:有效积累,主体意识,阶段要求,情感力

如何培养音乐欣赏及审美意识 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意识;培养方法

音乐欣赏和审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在音乐欣赏中去领悟审美的乐趣,就像自然景观的一些壮丽、洁净、清澈、秀丽都会让人在欣赏过程中享受到一种美的感受。审美意识也是一种情感的流露,音乐欣赏能够影响人的情感,所以提高音乐欣赏和审美意识对我们个人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的节奏和强度对审美意识的影响

1.1有节奏的音乐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音乐的节奏和频率在人静态时心率波动范围内会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根据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和频率对人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影响。举个我们常见的例子,唱歌的时候,歌曲的内容是通过听觉系统传达到我们大脑的,曲子的声调能够激发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对情感的开启、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音乐强度影响人的审美意识

没有人愿意整天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科学研究表明音乐的强度大小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对人的审美意识培养阻碍。每一种音乐都会有音符的跌宕起伏,没有对比的音符就显得平淡无味,主要是因为高音调的旋律能够激起人内心的欢腾和兴奋感,这种刺激会使得人们尽情的释放压力,宣泄内心的情感,让情感在审美意识上得到升华。

二、音乐欣赏教学本质分析及审美意识的培养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接受音乐教育都是从学习音乐开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艺术、鉴赏艺术的能力。在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要能真正让学生掌握音乐欣赏,就要让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来给他们贯彻审美意识教育。

音乐从本质上分析是一门艺术学科,他的真正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学生接受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才有能力去准确评价审美意识,才能深刻体验审美的价值。另外,当音乐学习者对音乐美缺乏认知和感知就会使得他们对审美教育缺乏一定的欣赏,自然也不会与审美意识有关联,学习兴趣也由此下降。

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审美的主体,也是新时代学生主体观的集中体现,人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需求,还需要精神生活。同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学生的角色不再是接受教育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传统教学对老师的一般要求,更要具备美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美的人格、美学的修养、课堂上表演等。

三、培养音乐欣赏和审美意识的几种方法

教学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老师“教”和学生“学”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他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接受教育的学生和爱好音乐的学习者,传统的音乐教学把老师当成主体,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真正领悟和学习好音乐。

3.1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促进审美意识的提高

对学校来说开办音乐教学主要是想通过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学生只有具备对音乐的感知才能从心理上的产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比如,音乐的旋律、音调、节奏等等,这些都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因此,老师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多参考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在必要的时候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对学生的听辨能力进行了培养,逐步的达成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目的。

3.2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目的跟其他学科不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教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音乐教材内容的提炼是每个老师需要精心研究的,不同的音乐欣赏内容可以根据难度来协调。另外对于乐曲的选择,要注意到风格多样化。

3.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老师都是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就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学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培养出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程对音乐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老师把教材内容联系生活,让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素质教学发展过程不可以忽视的一门学科,不仅表现在技能上,而且还在艺术的审美意识上有一定的研究,对于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效果会对他们的美学观念和创造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为促进整个素质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者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娟.音乐课堂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8(06)

[2]王喆.谈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05(03)

欣赏意识 篇3

同时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不同的翻译者呈现的。译者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因为他隐藏在文字的背后, 以至于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个角色。实际上译者以桥梁的作用加入到作品的解读,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感悟。因此, 在外国小说的教学中, 要有原著意识。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原文片段或不同译本, 就能在学生与小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缩短学生认识与小说之间的距离, 减轻疏离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小说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一、“译”中求同

《外国小说欣赏》选的译本很多是著名的文学家或翻译家, 如《丹柯》的译者巴金、《炮兽》的译者郑永慧、《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译者戴骢等。而经典作品常有数个著名的翻译者, 他们的翻译虽然语言各异, 各有千秋, 但在传达原意和语言效果两个方面都做到形神兼备, 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译法, 就能从中感悟译者的用心、译文的妙处。

在教学《素芭》时, 我就另选了冰心、董友忱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使学生对素芭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选文是倪培耕的译本, 结尾写道:“不出一周……这次, 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 非常仔细地察听, 相了亲, 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案例1]《素芭》教学实录 (节选)

师:素芭这样美丽、善良、聪明的一位姑娘, 命运却是悲惨的, 我们想想应该有好的生活、好的归宿, 但是悲惨的是什么?

生:她的丈夫另外娶了妻子。

师:这意味着什么?

生:被丈夫抛弃了。

师:是的, 而且更可悲的是, 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过了多久丈夫另外娶妻?

生: (齐声) 不出一周。

师:对!按照我们常人的设想, 结婚不出一周么, 如果夫妻关系不好, 妻子可能被虐待, 比如罚做家务之类的, 却没想到素芭的丈夫居然另外娶了妻子。作者这样设计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她丈夫另结新欢的时间越短, 越能体现出故事的悲剧性。

(投影)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的:“不到十天, ……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 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 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的:“没过一周, ……这一次, 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 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师:你们发现没有?冰心和董友忱的翻译中都强调了这个时间, 以突出悲剧性。虽然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不是符合素芭的性格、身份、处境、立场呢? (进入下一环节)

在《素芭》的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通过“不出一周”、“不到十天”、“没过一周”这三个译本中相似的时间词的确认, 让学生对这个短暂的时间间隔有了深刻的印象, 也对素芭的悲惨命运有了更多的同情。

还有, 如《炮兽》一文课本选用的是郑永慧的译本, 郑永慧在去世前的回忆中谈到最满意的译作就是《九三年》, 在欣赏他精湛的遣词用句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由罗国林、叶尊翻译的课文第三段的文字, 体会三个译本的异同。这些不同翻译家的译本, 让学生学会了品味语言, 引发了学生思想的碰撞。

二、“译”中求异

因为译作是译者重走作家的思想之旅, 也是译者与被译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里面自然离不开译者自己的“思想”。因此, 通过对不同译作的解读, 咀嚼不同译者的思维过程和词语锤炼, 能切实培养学生鉴赏文学经典的能力。

[案例2]《卡夫卡》教学实录 (节选)

(投影) 煤全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冷风;……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 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 (叶廷芳译, 《卡夫卡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师:请问你喜欢课文的译法还是叶廷芳的译法?

生:我喜欢课文的译法。

师:为什么?

生:我想课文选的总是好的。 (众人笑)

生:我也喜欢课文的译法。我读着感到了寒意。

生:我喜欢叶廷芳的译法, 我不仅感受到了寒意, 而且有种痛苦感。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痛苦感?

生:我觉得叶廷芳用的都是主谓句, 句式相同, 读起来简洁有力, 而课文的句式有些杂, 就缺乏这种力度。

师:感觉很敏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高见?

生:我也喜欢叶廷芳的译法, 这段描写了由煤桶、煤铲、炉子、房间、窗子、树木、霜、冷风、天空一组景物构成的纯粹的静物画, 没有多余的文字, 特别干净。但是你能体会到那种纠结———在炉子与冷气、房间与冷风、树木和严霜中。

师:我真喜欢“干净”这个词。

生:我也喜欢叶廷芳的译法, 我觉得读着有种窒息感, 让人透不过气来。

同样可以进行译作比较的课文还有不少, 如《炼金术士》这一篇, 课文选用的是青年翻译家孙国勇的译本, 教师可以选用资深翻译家、翻译过很多保罗·柯艾略著作的孙成敖译本进行比较, 学生会有很多收获。这种“译”中求异的做法, 拓展了小说宽阔的阅读空间, 使学生从经典作品中读出新意, 读出深意, 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

三、“译”中求译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 有时让他们尝试对原作进行翻译, 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 没有情节, 没有环境, 也没有结局, 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 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学生一致反映读来有些枯燥, 甚至容易走神。于是, 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墙上的斑点》的相对简单的原作片段进行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节选)

1. 呈现《墙上的斑点》的英文原版, 请学生翻译

(投影) I like to think of it, too, on winter’s nights standing in the empty field with all leaves close-furled, nothing tender exposed tothe iron bullets ofthe moon, a naked mast upon an earth that goes tumbling, tumbling, all night long.

2. 学生之间交流翻译作品

3. 朗读文美惠的翻译

(投影) 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 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 对着月亮射出的铁弹, 什么弱点也不暴露, 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4. 请学生结合原作、自己的翻译、文美惠的翻译谈谈感受

在第四个环节的教学中, 学生的讨论特别热烈, 有的同学认为文美惠翻译得好, 语言简洁, 意境优美。有的同学认为文美惠翻译得有缺陷, 因为原作的语言有诗歌化的倾向, 用英文读很有节奏和韵律, 而文美惠翻译的就没有诗的感觉。有的同学指出“anakedmastuponan earth thatgoes tumbling, tumbling, all night long”中“tumbling”的重复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震撼, 给人延绵不绝, 余音绕梁的感觉, 更有想象的空间。而文美惠只翻译成“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精练倒是精练了, 却没了韵味。有的同学则读着自己翻译的“翻滚着, 翻滚着, 一晚又一晚”沉醉其中, 觉得自己的译作更出彩。

欣赏意识 篇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多激励、鼓舞他们,让他们好学、乐学、善学。因此,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审视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语文创新教育的新路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赅,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引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欣赏意识 篇5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 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 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 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 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 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 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 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 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 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 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根据事物的发展, 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 诗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 这样, 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彩碟翩翩起舞, 百花散发着芬芳, 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 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 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 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 诗歌用字精练传神, 散文句式优美多样, 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 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 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 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 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 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 层层叠叠的情景, “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 “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 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 讲究工整美, 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 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 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 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 琅琅上口的语感, 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 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 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能引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 通过范读, 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 听了范读后, 学生模仿自读, 去揣摩作者的情感, 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 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 通过引读, 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 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 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 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 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 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 可采用引读的方式,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 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上一篇:人力效能管理的提升下一篇:远程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