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提升(精选12篇)
教学能力提升 篇1
一、引言
教学质量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院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教学督导, 形成了领导查课和专家查课制度, 每学期所有授课教师都要接受查课督导;二是加强新教师的认证, 形成了教师岗前培训和验收制度, 对教师上岗资格提出强制性的严格要求, 而且已经具有上岗资格的教师讲授一门新课前还要进行试讲把关;三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形成了青年教学骨干培养制度, 强化对他们的检查和指导。同时, 学院还坚持每年进行优质授课评比。这些活动关系到每一位教师, 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 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 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近年整体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的前提下, 要想再上升一个台阶, 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潜能, 进行更具体的指导和贴切的评价。从这个角度上讲, 目前的授课质量评估模式还存在很多有待细化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二是指导方式相对单一;三是教学质量的奖惩区分度不够。针对这些情况, 下面就从评估结果的全面性、指导教学的多元性、优质优酬的导向性等方面入手, 探讨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
二、改革评价主体动态重点督导
当前授课质量评估的主体是领导、专家和学生, 他们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为1:3:6。这种模式是相对客观的:学生自始至终的课堂学习, 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 理应占有最大的权重;专家对每位教师至少听课4人次,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院专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评估结果有一定的权威性, 因此所占比例较大;而领导需要听查每位教师的授课, 具体到某一教师个体未必次数很多, 因此所占比重较小。
但在实际操作中, 质量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假如专家4人听同一次课, 那这次课的质量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评价成绩, 而这次课准备的充分性和教师当时的状态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这样确定成绩未免有失偏颇。既然这些样本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那么就可以弱化专家的评价, 而将其主要职责回归到督导上。
1. 专家动态督导。
让我们对督导的初衷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所谓“督”, 是督促课堂的教和学, 目的在于规范授课秩序, 解决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所谓“导”, 是对授课进行指导, 目的在于提升授课水平, 解决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可见“督导”的初衷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再让我们分析学院的教学现状, 是不是有必要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和“导”。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体现在授课效果上。一大批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 其个人责任心和荣誉感本身就会督促自己研究教学, 不断提高。比如连续三年教学质量评估为全“优”或连续五年优良率100%且优秀率60%以上的教师就可以归为此类, 不妨将他们称为高水平教师。高水平教师对课堂秩序和讲授内容有独特的驾驭能力, 对他们是否进行“督”和“导”, 其效果未必有明显不同, 因此不必再将他们列入被督导的范围。当然, 这种“免检”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有的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遇到瓶颈问题, 需要专家帮助, 提出申请后, 可以列入被督导对象;或者在逐年的质量评价中, 不满足高水平教师标准的, 就必须列入被督导对象。这样院专家就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帮助的教师, 这种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对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效果会更好。
专家的主要职责在于督导, 评价成为其附加的任务。由于随机听课导致评价有一定的偶然性, 那就弱化专家的评价, 具体说就是将这部分评价权重由30%降为20%或更低, 释放出来的那10%回归给学生。而对于“免检”的高水平教师, 则将专家所占30%的评价权重全部回归给学生。
2. 学生全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教的质量由学的效果直接反映出来。学生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最全面, 他们的评价也最容易做到真实客观。然而, 学生评价如果组织不当, 也会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甚至导向性, 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比如对每位授课教师只进行一次性的打分评价, 就可能由于结课时间过久部分学生对教师印象已淡漠, 或者课程没结束学生还没有对教师形成完整的印象, 很容易陷入上述误区。再加上评价细节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给教师, 对改进教学也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学生的评价不应是一次性的, 而应贯穿于全课程。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实时性, 二是公正性。
实时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生的感受实时客观反映出来, 做到真实有效;二是学生的评价和意见实时反馈给被评教师, 做到及时修正。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网上评价平台, 公开评价的指标和原则, 根据课程安排, 给学生开放评价权限。每天课程结束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对当天的任课教师作出评价。而教师也能实时上网查询学生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和主要的问题所在, 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公正性的解决需要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全程数据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技术处理。所谓技术处理, 就是为了消除个别学生情绪化或随意性的影响, 在每天的统计数据中, 剔除离散性过大的个别数据, 再求均值。这一过程很容易通过编程实现, 其结果能够反映客观情况。对课程全过程的评价进行综合, 就能对授课教师作出公正的评价。
三、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多元指导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督导和评价,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提高授课质量。
我们都有这样的授课体会:如果一节课下来, 对授课中的情况进行及时交流, 就会认识深刻, 调整和修正也会更及时、更有效;而如果等学期结束再回顾三个月前某一天课堂表现有哪些优劣, 恐怕就难以记起, 只能有个大致印象, 要改进就不会太具体了。因此, 为了提升教师授课能力, 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流。不论领导还是专家, 听课后的反馈最好及时到位, 以保证指导效果的时效性。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往往不能保证督查指导及时面对面交流, 那么网络就是很好的载体。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校园网上的飞秋、邮件都可以进行。但为了评价和交流的严肃性, 同时学院掌握客观完整的资料, 可以建立网上专用的交流平台, 供大家充分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教师的自尊和上进心, 平台为每位教师设置一定权限。想象一下, 授课教师当天就能上网查到自己的评价结果,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同时也能实时看到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在下一次上课时就会整改。这样及时有效的交流一定会提升教学能力, 惠及广大学生。
通过督查指导, 问题提出来了, 但究竟怎么整改效果最好, 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还需要一定的反复周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原则性指导交流固然能提升教学能力, 临场教学观摩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在校园网上, 就有近年来教学评比获奖者的授课视频, 这种观摩学习启发和带动了很多人。这种教学视频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既方便快捷, 又作用明显, 那么学院能不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视频资料呢?
事实上, 学院有很多优质课、精品课。将这些课程的资料和教学视频放到校园网上, 对全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能力提高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此外, 我院还有很多教学名师。年轻教师都想学到他们的精髓, 做出像他们一样的贡献。但是往往缺乏对他们的了解, 总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把他们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 年轻教师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 感受他们授课的深厚知识底蕴和人格魅力, 其效果会远远胜过听几次报告、做几次交流。这种感染力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总之, 要提升教学能力, 需要多元性的指导。既需要及时的交流指导, 更需要观摩学习。网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教学名师授课视频资源的丰富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优质优酬导向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质量的优劣反映了教师付出劳动的多少, 授课质量好是因为比别人花了更多心血、流了更多汗水。因此, 优质优酬实质上体现的是按劳分配, 是对辛勤劳动的认可。
目前的教学酬金是按授课学时这一单一指标发放的, 这说明劳动的“量”是被认可和重视的。而对于同样的“量”, 在备课上下的功夫不一样, “质”会有很大区别。表现在授课质量评估上, 就有“优、良、中、差”的区别。在不区分“质”的情况下, 教师出于责任心也会对自己严格要求, 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心理上有时会感觉被“批处理”了。“质”的区分体现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关注、认可和重视。我国古人曾说过“士为知己者死”, 受到重视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这种效果是仅仅靠“责任心”所无法企及的。可见, 优质优酬不是经济驱动, 而是对劳动的尊重, 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大多数教师的潜能都被激发出来, 学院的整体授课质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实现优质优酬的关键在于区分“质”中所包含的劳动。由于质量为“差”的教师不具备上讲台的资格, 排除在考虑之外。为了具有可比性, 我们假设教师的能力水平相当, 对课程的熟悉程度相似。为了达到授课“中等”的水平, 必须将一次课要求的内容完全吃透并讲得出来, 假如用时为6小时。而要达到“良好”的水平, 还要查阅并引用相关的前沿知识, 而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重组, 体现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至少需要2个小时。再想冲刺“优秀”, 就需要研究教学方法、认知规律, 从趣味性、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又需要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这样, 从劳动量上, 优、良、中的比例大约为10:8:6, 即5:4:3。事实上, 对于教学内容较熟悉的教师, 在内容整合重组和教学方法研究上所花的时间会更长, 因此, 这个比例还应增大。
五、结语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工程。首先, 要对教师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 这是评价主体改革的初衷。其次, 要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 为此我们研究了优质优酬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第三, 要给勤奋努力的教师以方法指导, 这是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观摩名师授课的目的。当然,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 教学改革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王新庆, 金红晓.以人为本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0) .
[3]刘跃华, 陈广玲.关于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4) .
教学能力提升 篇2
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学会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以讲政治的要求处理问题。只有在政治上坚定和敏锐,遇事才能掂得出分量,处理得主动及时。
一是坚持阅读党报党刊,做好摘录保存工作;
二是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党政节目,对国家热点、重点政政治问题了解透彻,有坚定立场;
三是通过网络平台关注时事,培养政治敏感性。
二、提升业务水平。
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广泛汲取各种“营养”;
二是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任劳任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做事、处事之道,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三是向实践学习,通过多下基层,看实情,查实事,立足实际,锻炼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
四是积极参加厅、各机关处室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接受系统培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业务知识面,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提升日常办文水平。
要勇于发扬“钉子”精神,善于挤时间学习。克服办公室岗位特殊、工作繁重、平时难以集中时间系统学习的实际,保持应有的韧劲、拼劲和钻劲,时刻把学习挂在心上,挤时间看书看报、上网阅读,把学习巧妙地寓于工作之中,在学习中干好工作。要拓宽学习知识面,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有层面性。重点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的积累,广泛收集政治理论书刊、党报党刊发表的理论文章和领导讲话等,掌握政策依据,把握政治路线,有针对性的为我所用,避免出现写材料凭感觉、讲错话的现象。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吸收、归纳和整理相关知识,标注出处,以备参考,对网上出现的信息资料、短信语言,必要时可以复印或下载,丰富资料库。细心留意,仔细观察本行业、本单位的发展情况、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信息动态,从而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做日常工作的有心人,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留意收集领导的讲话、指示、发言,紧跟领导思路,把握领导意图,了解领导用语风格,从而总结提炼出对全局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看法。
四、提高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一是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与人相处沟通的艺术,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二是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沟通协调的顺利进行。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提升教学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篇3
在这里,笔者就提升教师的能力,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激情可以带来灵感,让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更多共鸣。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如果教师上课没有激情,一进教室一讲到底,一个腔调,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只管教、不管导,课堂气氛沉闷,又怎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心智的启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成绩日趋下降。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笔者认为学生欣赏你、佩服你,才会对你的课兴趣浓厚。
二、提升教师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能力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必需。
三、提升教师“授人以渔”的能力
每节课都要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学生会学了才是教学最终目的。“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教学生会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最终达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提升教师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的能力
现在大部分教师中缺乏“归纳”的意识。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在对解题能力进行指导时,教师只满足于解答“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得满分的方法,这样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但也有的教师机械呆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解题等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那么应当怎样实施“学生归纳法”呢?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心中要明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一定要在归纳法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二字,尽量为学生的归纳、反思提供时间和机会。因为只有学生对规律、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能让学生倒背如流,但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境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学会实施归纳的方法。学习与归纳是紧密联系的,而学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归纳要放在学习之后,即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容易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当然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回顾相关的规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进入学习实践。但是“回顾”的应当是之前的学习实际,而不是抛开学习实际去空背规律、方法。
最后,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学生个体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的结论。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固然可以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能力呢、智慧呢,可以靠灌输得来吗?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则显示出必然的劣势,传统教学方式太过原始,由此而导致的传统课堂“配置”过低,笔者甚至怀疑传统课堂的“立意”是错误的,方向也是错的,它无法承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样的课堂学习能力从何而来?得舍弃“马车”换乘“汽车”,尽管有些不情愿,试着“心一狠”吧,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并且培养“学习能力”,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的方式这一理念,坚决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尤其是关于“教”和“教师”,我们以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压力其实更多就来自于这样的定位,而发展教师“专业化”其实就是在培养“二传”技艺,问题是即便是“二传”的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假如今天的课堂是否会因为教师的情绪不高、愿望不强而技艺发挥不好呢?高效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怀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锻炼学生的“一传”—让学生动起来,和知识直接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成长、收获,知识一旦离开了应用,课堂一旦拒绝生成和生长,教学一旦变成了灌输和填充,那让学生得来的则只能是“死知识”,而“活知识”必须生根、开花、结果,能够让学生一生“带得走”、“用得上”,因此我们从相当高度上认识学习能力,我们主张,唯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生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我们要在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中、向先进学校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相信通过我们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努力,高效课堂定会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能力提升 篇4
1. 积累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活到老, 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该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 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宽, 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 首先, 不仅本专业的知识要精通, 其他学科的知识更该涉及并且要懂, 这样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 要多问、多学、多听。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问题, 多积累教学经验, 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 并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多与其他老师交流, 多看优质课的视频, 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会有一个促进的作用。
2. 教师的教学语言以及课堂的“示范性”要严谨、规范
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课堂用语的精练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也只有这样, 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才有提升的空间。当然, 教师的示范性对教学效果也起到关键作用。每一次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新的, 因此课堂上规范的书写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更严谨。
3. 教学方法新颖、科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课堂上的吸引力很重要, 那么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新, 有感染力, 从而带领学生顺其自然的走入知识的殿堂, 只有学生喜欢、爱学, 并且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更广的空间去思考、谈论、发言,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好, 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很强的, 只要他们敢想, 教师敢于放手, 那么学生就会创造奇迹。所以, 成就教师的是学生, 是他们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才使得教师的路平坦而精彩。
下面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为例, 从中体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3.1 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对于这一个文字命题, 必须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去完成, 即:已知, 求证, 证明并画图, 而这一严谨的规范过程学生容易忽略。
3.2 证明方法及其过程
这一研究过程既能说明教师的“教”, 也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下面具体说明:
3.2.1 构造邻补角, 平角以及同旁内角是证明定理的重要依据, 学生不易想到。
3.2.2 证明过程中,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即根据的填写位置不明确。
3.2.3由一个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多个结论, 学生反而只写出一个结论, 当到最后发现还需要应用到其他结论时, 就会重复使用条件, 这样就比较繁琐, 不够精简。
3.2.4 学生对前后的因果关系把握不准, 不理解前一个结论是下一个结论的条件.
3.2.5 推理不严谨, 证明过程中会出现“想当然”的现象。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及时反思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
4. 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从心开始, 进而提升自身
有反思行为的教师, 才会得到充分的认可以及进步的空间也比较大。当反思课堂中自己的教学后, 会及时改变;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后, 也会根据学情的不同及时调整;当把反思当作一种习惯时, 自身就会发出亮丽的光芒, 因此, 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得失,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本文中所举的教学实例, 我们可以想到, 学生平时书写过程中能体现学生有解题思路, 但是推理顺序混乱, 不能合理安排, 并且从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看, 学生在证明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 对初二初三的几何部分的后续学习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5. 教材的深度挖掘对教学能力提升也是关键因素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参考, 也是能力提升的理论材料。只有运用好教材, 深度挖掘, 分析, 钻研, 共同探究, 科学合理的设计一堂满意的课,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则教师就会有满足感, 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可谓一举两得。
总结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我们要秉承敬业精神, , 扎实基本功, 勤于思考, 善于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努力提升自我课堂的教学能力。相信,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难, 坚持就会得到。
参考文献
[1]温碧华, 姜建辉.浅论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J]科技教育创新, 2007, 11.
[2]张岚, 胡平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设想[J]教学育人, 2006, 11.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篇5
4个多小时的课堂和报告,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生动、有趣、轻松、高效,尤其是他的24个教学策略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钱老师提出要“读懂学生,高效对话”。要读懂学生首先要读懂学生的特点,第二要读懂学生的基础,第三要读懂学生的需要,第四要读懂学生的思路,第五要读懂学生的错误,第六就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备课中只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情况,便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在课堂上很少去读懂学生的需要。通过听讲座我豁然开朗,生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去关注学生的的思路、情感、需要……
钱老师提到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深度是课堂的创新、亮点,是在常态课基础上找创新点。钱老师提到亮点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首先要掌握数学教学的基础课,也就是去多角度去研究教材,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兴趣。
钱老师的“三讲三不讲”告诉了我要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钱老师其实在告诉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依赖,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是包办。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上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好教师。
此时,重新回味整个课堂和讲座,感觉自己对怎样正确解读教材、解读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最后,我要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我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聆听了这么多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艺术及讲座,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精美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方法,充满激情的精彩演讲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我,启迪着我,让我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在精美绝伦的视听大餐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加强理论修养提升教学能力 篇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不学无术.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其主要工作还是教书育人,为此,作为“科学(物理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下面着重谈一谈物理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既包括物理学学科知识,也包括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在物理学科知识方面,物理教师应比较清楚地理解物理学的完整体系,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及物理学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科学知识方面,物理教师应了解并能灵活运用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具有物理学科教育学、物理学科心理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物理教育科研方法等领域的知识.新课程改革给中学物理教师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挑战,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仅在知识的纵向有深度,在横向也应有宽度”.实践表明,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深入领悟物理新课程理念,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科学知识;才能引导学生缜密地运用物理语言、规律、思维分析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物理(科学)问题;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更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下面举出一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青年教师的误区,通过深入剖析,以提升大家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认识.
问题磁通量发生变化,仅仅是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吗?
在讲授电磁学知识《电磁感应》时,人教版教材这样描述:“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导体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而教科版教材描述“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这个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磁通量发生变化是闭合导体回路产生感应电流的什么条件?有些青年教师认为仅仅是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难道还有其他方式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吗?听课与交流中,不少年轻教师认为:有.他们举出的案例如下:
案例一如图1所示,有一个足够大的绝缘水平板面,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有界匀强磁场,闭合金属铜框ACMN竖直放置,其上部的一半处于磁场的外部, 上边框焊上一个微型灵敏电流计G,现水平迅速向右平移铜框,微型灵敏电流计G指针偏转,青年老师认为这是边框AC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竖直铜框的磁通量没发生变化.所以“磁通量发生变化,仅仅是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切割磁感线是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另一个条件,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困惑释疑请看图2,由于铜边框MN在有界磁场区外部,对切割磁感线无贡献,图1过程可以等效为图2情景,边框MN不动,迅速拖动下边框AC至A′C′,则从表面上看是边框MN切割了磁感线,但本质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AC C′A′的磁感线的穿过面积,从而增加了磁通量.
该情景可以按照教科书中的方式进一步简化如图3所示:铜边框AC在有界匀强磁场中,边框MN在磁场区外部,水平向右整体迅速拖动铜框.
所以回路有“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可以从“回路磁通量是否变化”判断,也可从“部分切割的导线所产生的电动势”来判断,但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本质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所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广义的存在.
案例二(源于真实探究实验)
如图4所示,有一个足够大的光滑铜板水平放置,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闭合金属铜框ACMN竖直放置,现把下边框AC剪去,仅留下上面三根边框,AC两端点与铜板良好接触, 上边框焊上一个微型灵敏电流计G,现在铜板上水平迅速向右拖动铜框,保持铜框竖直并与铜板良好接触并良好接通,则微型灵敏电流计G指针偏转,青年老师认为这是边框MN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竖直铜框的磁通量没发生变化,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难道切割磁感线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另一个条件吗?
困惑释疑如图5所示物理情景较为复杂,看着铜框ACMN没有闭合,但实质是通过下部的水平光滑铜板组成了闭合电路,边框MN切割磁感线,哪个平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了呢?原来初态下虚线AC参与上部铜框组成了闭合回路,如图5所示,运动过程中AC两端点在铜板上滑动,直至图中A′C′处,这里等效形成了ACC′A′至C′M′N′A′的折叠直角曲面,单看竖立平面ACMN和A′C′M′N′,穿过它们的磁通量都为零,仿佛初、末位置的磁通量没发生变化,但穿过等效折叠直角曲面ACC′A′至C′M′N′A′的磁通量增加了,变化的面积是ACC′A′,故在折叠直角曲面ACC′A′至C′M′N′A′中产生了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俯视图),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案例三在如图6所示的装置中,设N、S极中间的磁场是均匀的,矩形线圈H的平面与磁铁AA′面平行并向下移动.有的青年教师说:“线圈的BC边切割了磁感线,闭合的矩形线圈中应该有感应电流.”另外的则说:“通过线圈H的磁通量在线圈运动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矩形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到底哪种说法对呢?
回答是第一种说法对.因为线圈的BC边作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了感应电动势,所以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若根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否有变化,来判断回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上述结论也是对的.因为任何磁感线总是闭合的,在磁铁外部,磁感线从N极到S极;在磁铁的内部,磁感线是从S极到N极.当线圈向下移动时,穿过线圈的磁感线条数也增加了,如图7所示.这说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因而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说线圈下移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变,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所以本质还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案例四如图4所示,一个很长的竖直放置的圆柱形磁铁,产生一个中心辐射的磁场(磁场水平向外),其大小为B=k/r(其中r为距离柱轴的半径).设一个与磁铁同轴的圆形铝环,半径为r0(大于圆柱形磁铁的半径),电阻为R,在磁场中由静止开始下落,下落过程中圆环平面始终水平.试求:圆环下落的速度v时的感应电流.
根据题意:圆环所在处在磁感应强度B=k/r0,且圆环的切割速度始终与所在处的磁场垂直,所以圆环的有效切割长度为其周长,即c=2πr0,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E=BLv=2kπv,得出感应电流I=E/R=2kπv/R .
困惑得出的结论,显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将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圆环下落到任何一个位置时,图中所示的磁感线均与圆环平面平行,那么下落过程中穿过它的磁通量保持不变,怎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难道已经深入人心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误?穿过圆环的磁通量真的没有变化吗?
判断圆环下落过程中有无磁通量变化,首先我们要研究这个辐向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图中的磁感线是辐射状的,而磁感线应该是闭合曲线,那么磁场的整体分布如何呢?
北京高考理综试卷24题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题目是这样的:用密度为d、电阻率为ρ、横截面积为A的薄金属条制成边长为L的闭合正方形框abb′a′.如图10所示,金属方框水平放在磁极的狭缝间,方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设匀强磁场仅存在于相对磁极之间,其他地方的磁场忽略不计.可认为方框的aa′和bb′边都处在磁极间,极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框从静止开始释放,其平面在下落过程中保持水平(不计空气阻力).
题目的第1问是假设磁场区域在竖直方向足够长,求方框下落的最大速度vm.
方框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G及安培力F的作用.二力平衡时,方框达到最大速度vm.
这道试题给我们展示了辐射磁场产生的方式,只要我们把中间的磁极由方形变成圆柱形,两侧的磁极做成圆筒形围绕在圆柱体周围,在圆柱体和圆筒间留下缝隙,在磁极的缝隙间就可产生图8中所示的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磁场.我们可以大致画出整体的磁场分布情况:
由图11可知,狭缝间的磁感线并不是由中心为起点辐射出去的,而是在磁极内外构成闭合磁感线,由于磁极间的距离很近,磁感线可近似看作是水平的;从俯视图中看起来,这些磁感线好像都是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当套在中心磁极上的线圈向下运动时,磁极外部的磁感线与线圈平行,没有引起磁通量的变化.但中心磁极内部的磁感线却越来越密,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来越大,引起了感应电流.所以图8中的感应电流也是由于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的,开始认为线圈在下落过程中没有磁通量变化,只是考虑了磁场的局部,而没有考虑磁场的整体分布情况,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案例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中,在学习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时,要遇到这种特殊的辐向磁场,如图12所示,在两磁极间有一个圆柱形软铁,由于软铁被磁化,在磁极和软铁之间就形成了沿半径方向的辐向磁场.
其内部为均匀的辐向磁场,不管通电线圈转到什么角度,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线圈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都相同.
困惑若将正负接线柱用导体连接之后,用手晃动电流表.此时,线圈的两对边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而产生感应电流.此过程中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不变吗?是否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未发生改变,但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困惑释疑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如图12所示,当逆时针晃动电流表线框时,线圈两边都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不抵消),根据右手定则,可判定从而产生如图所示的感应电流.但在疑问中,闭合电路(线圈回路)的磁通量始终不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时刻发生变化,所以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分析详见图13.
为了问题的简化好理解,我们把线圈的铁芯尽可能的缩小,若考虑线圈的铁芯,它具有较好的导磁性,磁感线的规范画法如图12所示,这里图13画出了大致的情景.电流表中的磁极如图13中的红、蓝色半圆所示,带箭头的线表示磁感线,显然,线圈(实心紫色矩形)在图中水平位置处穿过的磁通量为零,当线圈平面向左转或向右转时,在倾斜位置处穿过的磁通量不为零.
若线圈在竖直位置,穿过的磁通量是最大的.当线圈转动时,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故而产生了感应电流,所以说本质还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案例六如图14所示,一个有明显圆形边界的匀强磁场,圆形边界的半径为R,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场随时间均匀增加,B=kt (k>0),磁场中有一个闭合三角形金属框架abc,试分析金属框中有没有感应电流?剪去边框ac、bc,只剩下水平棒ab,问ab两端有没有感应电动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ΔΦΔt=BΔSΔt,故闭合三角形金属框架abc中有感应电流,这种产生的是感生电动势,进而产生了感生电流,没有导棒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仍然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所以磁通量的变化才是本质.那么,有人又有疑问:剪去边框ac、bc,只剩下水平棒ab, ab两端有感应电动势,又该怎样解释呢?
英国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深入研究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电动势的定义推导出:
ε=∮L旋·d=-dΦdt=-ddtL·d
积分式中S是以闭合回路L为边界的曲面,当回路固定不变时,
ε=∮L旋·d=-St·d.
因为B即是时间的函数,又是空间变量的函数,所以这里要用偏导数.
麦克斯韦根据研究总结得出:无论有无导体或导体回路,变化的磁场都将在其周围空间产生一种电场,这种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称为有旋电场或涡旋场.这里麦克斯韦假想了一个有界曲面,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找到了穿过该曲面的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最终推导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一个重要方程,这里虽然没有了线圈实体,但某一有界曲面依然存在.这说明对应孤立的金属棒,也要构造一个面,研究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进而用偏导数,微积分求出感应电动势,这也说明要想产生感应电动势,本质还是穿过闭合面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广义的存在.上述问题也是构造出有界三角形abc平面进行处理的.
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读写能力 篇7
一、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教材深度,找准德育切入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在挖掘到教育的契机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认知中调动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靠我们口头上劝戒就能行成的,事实上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来实现,作为课任教师就是要在自己所教的科目上帮助学生。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语文课本中那些饱含着人生是非的判断、社会善恶的评价的优秀篇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三、通过强化写作教学,全面渗透德育理念
语文离不开写作,没有写作的语文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语文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实行“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外一方面,学生作文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在高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强化德育情景渲染
要创设好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否则就没有感染力,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听你的教育而不是在感受教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 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实施探究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篇8
一、探索、猜想、验证, 再次体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 潜移默化诱发学生思维发展
合作探究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做出大胆的猜想, 再小心地求证, 从而得出重要的数学知识, 并能用自己发现的知识去解决许多数学和生活问题, 成功的喜悦将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励他们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总有一天, 他们会满腔热情地去、勇敢地去摘取数学王国里的皇冠.
例如,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数一数:数数方格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摆一摆: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任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数出面积是多少.
猜一猜:长方形 (正方形) 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就是手握打开这一扇门的钥匙, 学生可以轻松地解决相关图形的面积计算, 我相信学生一定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不知不觉中思维也得到发展.
二、优化探究环节,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活动时空是课堂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 以及探究活动本身质量高低与否, 直接影响着探究学习的优劣.只有优化探究环节, 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素材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总想通过动手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事物的目的, 并在探索的同时产生一种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及与同伴分享发现所带来喜悦的强烈愿望.事实上, 学生身边一些熟悉的材料是激发、引起探究经历的一种有效载体.如教学面积的含义时, 让学生摸摸黑板和数学课本的面, 摸摸课桌和座椅的面, 感觉一下这些面的大小.为此, 教师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具有多方面信息的材料, 以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 使学生从一些较为复杂的材料或信息中, 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 从而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多样的探究形式, 丰富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探究性活动的形式一般有: (1) 学生独立探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对探究的问题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数学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增强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对某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再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 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 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 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思维在交流中互融, 成果在交流中分享.全班同学的不同的思维火花在碰撞,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丰富和发展.
3. 精选探究方法, 激发思维的发展
(1) 创情境、可操作.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动手、动口、动脑的操作活动, 从而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迪思维、感悟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先猜想、再验证.让学生根据操作探索得到的知识经验, 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并能主动的寻找方法, 小心论证;亲历论证过程, 体验创造、发现的喜悦,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3) 细观察、勤归纳.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通过整理、分类、观察和重组等, 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通过这样的探索与发现、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使学生掌握探寻客观世界某些规律的思想方法, 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观.
教学能力提升 篇9
As a learning tool observation is often practiced in teachertraining.Being observers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 trainees learn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classroom processes.Teacher observation is self-exploration——-seeing one’s own teaching differently.John F.Fanselow (1990) thinks that the observed teacher serves as a mirror and the observers can see themselves in the observed teacher and through his teaching.When they observe others, they can gain self-knowledge and self-insight of their own classroom behaviors, and generate their own alternatives based on what they see others do.Teacher observation i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observation, consult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whole experience.As a result teachers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ir own teaching and make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observing, reflecting and drawing conclusions.
Richard Slimbach (1997:18) points out that“observing others as they teach provides invaluable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ir own classroom practices.Reflecting upon what we see other teachers do in classroom settings sometimes helps us to become more aware of our classroom behaviors.”As John Fanselow (1990) puts it, “seeing you allows me to see myself differently and to explore variables we both use.”
2 Theory
Wajnryb (1992) in her book, 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 offers practical material, underlying which there i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a number of guiding principles such as a mod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nature of help, the importance of the classroom, the“trainability”of observation skill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sk-based experience.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a mod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This mode has some key features.The teacher is actively reflecting and discovering more about himself in teaching.Observation is“learning as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meaning” (Wajnryb, 1992:9) .The teacher not only obtains new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but thinks about the new ideas and reevaluates the old ones.Wajnryb (1992:10) argues that new information is absorbed“in a way that is creative, dynamic and personal and that will mean something different to each person receiving the information”.As all adult learning is voluntary, “teachers are the primary initiator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Wajnryb, 1992:10) .Besides, the goal teacher observation must aim towards“teacher autonomy”.
Wajnryb (1992) se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served teacher and observer as“collaborative and consultative”.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from which observers will develop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nd teaching.The skills of observation can be learnt through a set of focused classroom tasks.She also believes that people learn most when they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 observation requires the observer to collect data or information from the actual lesson.Because there is a lot to observe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 such as teaching behavior and learning behavior,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concentration spans, etc., the observer uses an observation task as a guide.An observation task is a focused activity to work on while observing a lesson in progress.It limits the scope of what one is observing and allows one to focus on one or two particular aspects.It 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means of collecting data.The observer can improve hi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 reflective teaching through this course of teacher observations.
3 Method
3.1 Data collection
Wajnryb (1992) believes that the procedure of observ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hases:before the lesson, during the lesson and after the lesson.Before the lesson some preliminary activity is done.The observer chooses a particular task each time, and rea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guidance in Wajnryb’s book 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Then it’s time to make the arrangement of observations.The observer will decide on observed teachers and ask them for permission to enter the classrooms to conduct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lesson the observation task will require the observers to collect data.Fanselow (1990) suggests the first step in observation is to try to capture as many of the specific lessons as possible by taping with recorders or videos, by taking notes, and by drawing sketches or even taking photographs as lessons are observ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topics of the task, the emphasis of noting and recording is put on different behaviors happening in the classroom.The observer should write down as many occurrences in the classrooms as possible in relation to the topics.There are such topics as a classroom ethnography, attending strategies of the learner, the language of question, giving instructions of teach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managing pair and group work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so on.
3.2 Data analysis
After the lesson is the time for discuss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Wajnryb, 1992:17) .Discussing what takes place in the class with the other group members can help the observer to get a clear note of the lesson.After the observations, he/she may consult the observed teachers, sharing the collected data with them and raising questions.The topics of observation can be discussed and different opinions can be exchanged about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during the interaction.The consultation will give the observ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lessons.
Following the consultation is the writing of task reports.First, notes and records should be put in order, the data must be interpreted and then comes the narrative writing.In the process of observation the observer reflects on the observed teachers’teaching, using the observations as mirrors of his/her own teaching.Many strong points and weaknesses will be found, and teaching levels will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4 Conclusion
Observation has many useful applica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Fanselow (1990) suggests that the aim of observation should be self-exploration—seeing one’s own teaching differently.Observers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ir own teaching by observing others, and they construct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engage in the kind of learning.Observation consists of topic choosing, data collecting, construction, and task report (interpretation of data and reflection on data) .
Through the teacher observation experience they have gained many useful things in some ways.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 by Wajnyrb (1992) gives some knowledge of teaching skills as well as the guide of observation.The observation in the classroom helped see their own teaching from a fresh angle in the mirror of the observed teachers and explore reality.The reflection after the observations is of much help in assessing their own teaching.I think they will be improved in this experience.Fanselow (1990) concludes when observers collect and interpret data from observations and reconstruct their teaching, they are, of course, reinventing the wheel.
参考文献
[1]Fanselow J F.“Let’s see”:contrasting conversations about teaching[A].In Richards&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Gower R, Walters S.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M].Heine mann, 1988.
[3]Richards J C.The teacher as self-observer:self-monitoring in teacher development[A].In Richards J C.The Language Teach ing Matrix[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 1994.
[4]Richards J C, Ho B, Giblin K.Learning how to teach in the RSA Cert[A].In Freeman D, Richards J C.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Slimbach R.Observation Practicum Course Packet[M].Azusa, CA: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1997.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制度研究 篇10
1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措施
1.1 加强新聘教师岗前培训后的引导, 导师跟踪指导制度的建立
新上岗青年教师正式上课之前, 院系须安排其进行试讲, 试讲不少于2次, 每次不少于1学时。试讲后现场进行公开评议, 指出不足之处, 之后让新教师在岗前培训时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带着问题去进行培训。岗前培训后安排每个新教师去听课学习一个月, 不要立即上岗, 之后进行试讲检验。试讲未通过者, 院系不得安排其作为主讲教师, 应继续学习。
学院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导师。导师应具有副高以上 (含) 职称, 作风正派, 治学严谨, 教学经验丰富。每位导师以指导1~3名青年教师为宜, 指导期一般为2年。导师应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全面负责通过听课评议、审核教案、交流指导等形式, 对青年教师在师德教风、教书育人、教学准备、内容处理、课堂板书、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讲课技巧、考试命题、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自学提高等各方面进行具体指导。青年教师应完主动联系取得导师的指导帮助, 做出教学计划, 积极听课, 主动举办公开教学, 期末撰写个人教学科研工作书面总结虚心听取考核过程中对本人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1.2 加强教学管理, 设立院系跟踪考核项目
各学院为青年教师“导师跟踪指导项目”的实施组织单位, 每学年末, 各学院应安排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跟踪考核的专项工作, 对处于指导期内的每位青年教师进行跟踪考核;考核一般以系 (或实验室) 为单位组织进行, 也可以学院为单位组织进行;考核可采取青年教师汇报学年工作 (特别是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导师及青年教师本人所做工作) , 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督导、系主任 (或实验室主任) 、导师、教研室同行教师代表讨论评议, 打分确定考核结果的方式, 由学院存档。对本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导师跟踪指导项目”和“院系跟踪考核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学年度总结, 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工作进行改进与完善。
1.3 设立讲课比赛,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4]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分学院、学校两个层面开展;各学院举行院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在此基础上, 根据本学院青年教师人数多少, 选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由教务处负责组织, 分文理科两个组进行, 每组20~30名青年教师参加, 每组根据参加教师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学校予以表彰奖励。比赛结束后, 学校将组织每位获奖个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示范课, 要求全校青年教师到场观摩学习。
1.4 开展教学进修、研修项目,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5]
学校创造条件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参加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根据学院青年教师人数多少, 每学年为各学院提供1~3名为期半年的青年教师课程进修名额, 提供3~5名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研讨会的名额;学校创造条件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工作、锻炼研修, 增强实践经验, 建立校企联合, 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根据学院青年教师人数多少, 每学年为各学院提供1~2名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参与工作、锻炼研修;青年教师进修、研修结束后, 要形成进修、研修书面总结报告, 一式三份, 分别报学院、教务处、人事处备案, 并在本学院教师会议上汇报本人的进修、研修成果与感受, 提出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5 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学期末以院系为单位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期末教学讨论会, 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在本学期中的教学表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 既要总结自己在学期教学过程中得到的经验, 也要指出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 各教师进行讨论, 并请各位导师对自己的工作给予指导意见。教学反思讨论形成书面总结, 由教务处存档, 由教学院长和各教研室主任对各青年教师的反思结果进行评判, 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2 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 使我校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创新的能力, 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摘要: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比例日益增高,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将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刻不容缓。本文从建立导师跟踪指导制度、设立院系跟踪考核项目、设立讲课比赛、开展教学进修、研修项目以及开展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对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制度
参考文献
[1]袁志忠, 袁带秀.试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9) :65-66.
[2]徐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与培训模式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2) :152.
[3]黄丽茹.高校课堂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6 (2) :107-111.
[4]孙彩霞, 沈为民.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讲课比赛[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3) :65-66.
加强听力教学 提升学生能力 篇11
一、注重方法探究,提高听力水平
作为一种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自然形成的,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听力能力则需在教学中专门培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定的听力技能和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预测能力,即对所听材料的语句成分的预料和内容情节的期盼和估计,以及根据上下文对熟悉或者没听清部分进行猜测,也就是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的能力。比如,教完牛津英语七年级上Going Shopping这个单元后,做听力练习,可先让学生预测一下,会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或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会有buy,money,come with me,carry the bags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听的过程中没听清买了什么,可鼓励学生根据下文的有关句子“I want to buy a lot of things”“I need you carry all the bags”等进行推理猜测。预测能力的培养,对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特别重要。
2抓主干,即通过听关键词、语调等手段来抓内容大意。因为事实上我们也只需要知道其主题大意,而不需逐字逐句、一字不漏地全部接受,那也是不可能的。教师可教给学生用摘录、画图等方法来做听力,特别是一些有地点、方位的内容,或者有比较性内容的短文,用这样的方法效果尤其好。
二、重视课外训练,获得更多知识
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赖课堂45分钟,要积极开展课外听力训练。例如,收听英语广播、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电视或电影、开展英语演讲比赛等,都是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余的时候,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在课外随时随地讲英语,形成浓厚的课外英语氛围。比如:饭后、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尽量用学过的交际英语进行交谈,训练听说能力。
同时,也不能忽略第二课堂的开展。第二课堂是一个极有效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实践。例如,可以组织Talk Show比赛、英语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短剧表演比赛,并请其他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他们的演出,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能听懂、会说英语的乐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帮助学生早日获得语感,提高听说效率。
另外,前文我们提到,要想提高听力,还需要对英美文化背景有大致了解。所以在课外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纸、杂志、电影、因特网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和知识背景。
三、抓住基础知识,培养良好习惯
1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
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学好音标对未来的英语学习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语音、语调的准确。初中教师应认真抓好音标教学,使初中生人人都能通过音标关,教好音标,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重视培养学生听力理解的技巧与良好的听的习惯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要教会学生听音前注意略读捕捉信息,即要快速浏览习题,捕捉一切从题面上得到的信息,要边听边记,强化记忆,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听句子回答问题时要把题干、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听对话和短文时,要抓主旨大意,切忌偏重两个词而忽视全文。同时要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听力习惯。
3正确引导学生记单词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学英语不记单词是不行的,词汇学习不仅要知其意,还要知其音。记单词最重要的方法是根据读音规则去记拼写。
四、提供听力资源,接触优秀读物
要使学生尽快地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就要选择以日常生活为主的教学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听力资源。目前国内有许多优秀英语读物可以选择作为合适的听力材料。教师应选择一些语音地道、文笔优美的文章,涉及中外文化传统背累、英语国家人文景观、风俗习惯、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教育、历史、地理知识、日常生活等等,长期坚持,既增长知识,又提高听力水平。在每周一节的听力课上,要选择内容丰富的听力材料,每分钟听80 个单词的,90~100 个单词的,100~120个单词的都要选择去听,从起始到逐渐加快,让学生有奋斗的目标。另外,给学生营造逼真的场景,不同内容的话题,力求形式丰富、多变,促使学生在听这种有实际意义的材料时,产生真正接触使用外语的感觉,调动并发挥外语学习的潜能。
选择听力材料要尽量体现真实性,内容要适合中学生,尽量选择使学生稍经努力就能够听懂的生活材料,并且考虑内容的思想性。[JP+1]泛听可不做练习题,其他题型可灵活多变,听力原文不宜太长,语音要纯正,语速要适度,以接近英语为母语者说话的正常语速为宜,每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篇12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研设计
1.调研目的。掌握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学状态,了解他们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2.调研对象。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全校 35 岁(含) 以下在职青年教师。
3.调研方式。向31个院(部)发放问卷527份,回收问卷472份,回收率为89.56%;组织全校74名院(部) 教学督导员深入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包括客观性问题和主观性问题。客观性问题包括自然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和工作状况等共计33个问题(29个单选题,4个多选题;数据处理时单选题和多选题均计算占问卷总人数的百分比)。主观性问题是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院(部)教学督导员主要了解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等。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表现及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该校通过近年来出台一系列关于青年教师学习、成长的政策尤其是激励教学的制度、措施后,该校越发重视教学工作,为青年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平台,激发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热情,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有显著提高。但还有部分青年教学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知识厚重不足
在调研中,通过督导员听课发现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一是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不足,二是知识面狭窄,三是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
1.学历层次不高。问卷调查表明,该校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36.69%,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占12%。学历低或跨专业攻读学位的教师,其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或专业的基础性训练不够或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授课内容没有厚重感,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水平。
2.科研能力较弱。督导员听课发现,部分青年教师课堂讲授只是传授书本知识,体现个人研究成果、富有个性特征的精彩讲授很少,这与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科研精力投入不足、科研水平低有直接关系。问卷调查显示,该校本科教学教师中青年教师占38.4%,而41.66%的本科教学工作任务由青年教师承担,由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很多。
(二)教学认知能力不足
1.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他们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新时期教育思想与理念掌握不多,往往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踏上讲台,教学经验积累少,教学中遇到问题不知向谁请教,向谁求助, 缺少师傅领进门的环节。他们认为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对自己帮助很大的比例占32.17%,一般的占49.88%, 没有帮助的占17.02%。
2.理解专业目标及课程的能力不足。由于课程组和教研室活动少,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不够,加上青年教师本人钻研不足,致使青年教师对本人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目标与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对专业目标的表述形式和作用也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一门具体学科,不能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全貌来理解;驾驭课程内容的能力还有欠缺,对课程目标、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还不十分精确。
3.对学生的了解不全面。他们认为学生状态不好是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占49.42%。他们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认识不足,如果确立了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既严格要求,又能富有爱心耐心,因材施教,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青年教师做足课前了解学生状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功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三)教学技能比较欠缺
通过督导员听课,发现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计不完善。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案设计不完整,只有要讲的内容,而教案应有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体现不足。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备课不认真。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宏观设计与把握不够,讲授的目的性和内在逻辑性不够突出。
2.课堂教学组织不够。部分教师组织教学不够,课堂缺少提问、讨论环节;有的虽有讨论,但学生发言往往不积极。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纪律不好。或不敢管或不知道怎样管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效果不明显。
3.教学内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授课门数多,有的达到4—8门,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客观上成为“讲课机器”。
4.讲授方法:未处理好讲与教的关系。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讲,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心中无数;部分教师语言表达基本功不过硬;部分教师讲课平铺直叙;部分教师在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有问题。
5.缺少师生互动。教学互动上,相当一部分教师不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互动效果不好。
6.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在教学改革上,大部分教师积极引入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不够,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幅度不大。
7. 教学效果不理想。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特色不鲜 明,吸引力不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够。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解决不好“怎样教”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另外,他们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讲授时数过多而潜心钻研教学的精力不足。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工作,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与研究。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策
青年教师成长一般分适应期 (1—2年)、成长期 (2—5年)和成熟期(6—10年),该校处于这三个时期的青年教师占89.98%。所以,应区分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培养与使用。在适应期,注重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通过教学关;在成长期,注重其他教学能力的培养,让青年教师具备一个合格教师所应有的教学基本功和学术基本功;在成熟期,注重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青年教师也应不断反思教学,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一)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1.提高学历层次。学校应在“十二五”期间严把进人关;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或访学),特别是对讲授公共课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制定特殊的鼓励政策,使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到50%—60%。
2.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针对进校5—10年处于成熟期的青年教师,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参加科学研究。首先,建立更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激励他们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其次,学校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攻关的热情。
(二)提高对教学的认知能力
1.加大岗前培训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思想、教育理论与规律的认识;采取各种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对专业目标的理解,鼓励他们参与课程编制与课程评价,培养其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编制的能力。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青年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 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用好的教风带出好的学生。
(三)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1.对进校1—2年的青年教师,按照学科设置二三十人的小班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实行助课制,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开门见山讲怎样才能上好课。重点提高课堂讲授技能,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基础,即熟练掌握选择内容、讲清概念、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理清脉络、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使用、语言表达、师生互动、启发诱导、掌握时间、课堂讨论等技能。
2.对进校 2—3 年和部分进校 6—10 的青年教师,采 取以下培养措施。
一是强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开展教研室活动,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互听课制度和向老教师学习的助课制度,聘请知名人士作专题讲座,开展“观摩教学”活动,为青年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教学督导员在听课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帮助青年教师解决问题。
二是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使青年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化,鼓励并提供机会让青年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精品课程培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外高校交流等,使青年教师及时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同时,要鼓励青年教师下基地锻炼, 以提高其实践技能。
三是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奖励方式。拓宽学校教学专项奖的辐射面,为青年教师单独设立教学奖项;各院(部)可设“小百花奖”等奖项,给予一定奖励,颁发证书,评职加分。或采取非校方评价方式,根据学生自己的标准评选出心仪的优秀青年教师,与校方评价互为补充。
【教学能力提升】推荐阅读: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09-12
教学科研能力提升11-17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11-09
提升教学能力交流材料11-28
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06-21
教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09-11
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能力05-30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心得体会06-04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参考建议10-11
创新班班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能力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