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大发展

2024-07-04

生产大发展(精选12篇)

生产大发展 篇1

1 滑县农业发展现状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 地处黄河故道、豫北平原, 东经114°40′, 北纬35°30′, 海拔64.9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3.9℃, 年总积温5 074℃, 无霜期210天, 年均日照时数2 161小时, 全年降雨量628毫米。土地、气候、日照、降雨等天然因素非常适宜冬小麦、夏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全县县域面积1 814平方公里, 辖10个镇12个乡1个产业集聚区, 1019个行政村, 总人口133万, 耕地面积195万亩, 常年种植粮食面积260万亩左右, 总产130余万吨, 素有“豫北粮仓”之美誉。粮食生产连续20年居全省第一, 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

2011年, 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5.6万亩, 总产132.9万吨, 其中小麦面积169.5万亩, 总产82.9万吨;花生种植面积46万亩, 总产13.8万吨;瓜菜种植面积62万亩 (复种面积) , 总产210万吨。家禽存栏1 560万只, 出栏2 340万只;生猪存栏47万头, 出栏51万头;林木折合面积43.6万亩, 其中经济林3.5万亩, 活立木蓄积240万立方米。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近40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培育形成了“优谷源”面粉、“滑丰”牌种子、“张存有”牌道口烧鸡、“尚品”牌家具等一批名牌产品。全县注册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57家, 入社成员近3万人, 其中:农业服务类210家, 农业种植类230家, 林业类34家, 畜牧类88家, 农机服务类49家, 其他46家。

2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

滑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 畜牧养殖业、高效农业等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较低,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2011年, 全县人均粮食生产收入2 427.3元, 占人均农业总收入的89.9%。土壤自身属性是决定地力水平的主导因素, 是粮食生产是否高产的基础要素。从当前的情况看, 全县农业生产在土地利用上不尽合理, 农业资源区域布局有待进行科学规划。全县耕地以潮土为主, 占耕地总面积的97.6%, 这种土壤适宜粮食作物的种植;风沙土占耕地总面积的2.4%, 这种土壤不适宜粮食作物的种植, 但一些畜禽养殖场不是建在风沙土区, 而是占用了潮土区, 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粮食生产。

2.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当前的情况看, 农业大县往往经济欠发达,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年来, 滑县的粮食产量虽然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但据2011年省统计局公布的县域经济排名, 滑县只排名第57位;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 299.7元, 低于全省平均值6 604元。国家实行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 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尚未真正扭转, 粮食价格比不上农资及生产生活所需物品价格上涨的速度, 光靠粮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打工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最活跃、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2.3 农业从业人员减少

从现阶段来讲, 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导致农业从业农民数量偏低。全县农业人口117万人, 劳动力72万人, 外出进城务工达40万人, 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年多于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平均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的现象, 并且这种趋势没有减缓的迹象。将来谁来种地已成为绕不开的农业生产重大问题。此外, 每个乡镇农技人员也仅有1人或2人, 而且多数不是专职人员, 还要服从乡镇整体工作安排, 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影响了农技服务质量。

2.4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经过近些年的建设, 当前全县的农田水利状况基本上能够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比如一些水井老化, 出水量偏低, 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灌溉;电力配套不到位, 一些地方还存在用柴油机浇水的情况, 成本要比用电高出很多;田间道路状况较差, 多数地方还是农忙土路, 遇到大雨时无法通行。近几年, 全县争取了一些农开项目和水利项目等,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能够惠及的群众很有限, 不能从跟本上改变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总体水平较低的状况。

2.5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县龙头企业的数量较少、而且规模不大, 初级加工多, 精深加工少, 农业产业链条短,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工业反哺农业和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不够规范, 有效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较弱, 没有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离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差较远。

上述问题的存在, 既受历史环境、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又与思想解放不够、创新发展不够密切相关, 主要原因有: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固于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 缺乏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的创新观念和发展理念。同时, 发展农业财政富不了、农民富不了的现状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滑县地处内地平原, 人多地少;气候适宜但降雨偏少, 地下水位较深, “引黄入滑”刚刚开始, 还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加上没有其他矿产资源, 交通不是十分便利,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三是发展资金不足的制约。作为一个农业大县, 在工业上是小县, 在财政上是穷县, 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财政收入仅3亿多元, 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 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虽然争取了一些项目资金, 但对于100多万农民和近200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来讲远远不够。四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制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形成的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已不相适应,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导致标准化生产难、市场开拓难、效益提高难;此外, 农业整合投入、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3.1 整合农村土地资源, 做好农业区域布局

一是通过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腾出大量村庄占地, 进行土地改造,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认真调查土地状况, 摸清土壤土质情况, 进行土地划分归类,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全县划分成若干个生产区域, 统一水电路管网建设,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确保旱涝保收, 稳定粮食生产。畜禽养殖、林果种植要规划建设在白道口、瓦岗、半坡店等乡镇的风沙土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 结合一些地方有瓜菜生产基础的实际, 在高平、慈周寨、八里营等乡镇划出一部分耕地发展高效农业。要重点做大、做强、做优粮食 (小麦、玉米) 、畜禽 (肉蛋鸡、生猪) 、瓜菜三大农业产业, 形成产业优势。

3.2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 支持粮食大县发展

国家要把粮食生产大县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项目予以扶持发展。在农村社区建设、道路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 要把粮食生产大县放在第一位, 要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 不牺牲种粮农民的经济利益, 确保农民最低收入水平, 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吃上“定心丸”, 不用再为没有工业发愁, 不用再为财力紧张作难, 一心一意抓好农业, 再创粮食产量新高, 全面打造粮食核心区,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3.3 加强农业队伍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稳定提高粮食产量, 必须科技兴粮, 提高单产。一是要加快良种繁育推广普及步伐,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切实形成育、繁、推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的良种推广体系, 实现小麦、玉米良种全覆盖, 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 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三是加强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要充实科技人员力量, 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加强技术培训,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专业从事农业生产。四是农业科研院所要在粮食生产大县设立分支机构, 及时研究解决粮食大县生产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 加快科研转化步伐,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力。滑县粮食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创新发展, 创造了高产创建的成功经验, 就是要有高素质劳动者, 播种优良种子,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把农业科技贯穿生产全过程。

3.4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规模经营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是新形势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和服务, 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并落实到位,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 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设高效农业园区、经济林园区、畜禽养殖区、粮食生产基地, 逐步消除100亩以下的种植农户, 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风险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秩序, 解决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后顾之忧, 维护土地流转双方合法利益, 确保农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3.5 实施标准化生产, 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制度,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实现“三品一标”全覆盖, 打造全国标准化生产大县, 形成滑县的一张名片。滑县进宝有机蔬菜合作社注册了“进宝”牌商标, 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 蔬菜远销杭州等大城市, 还吸引了日本客商前来洽谈合作事宜。发挥道口烧鸡等传统品牌的优势, 实现传统品牌效应, 同时打造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 做到品牌叫得响、产品有市场, 全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6 提升产业化水平,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来抓。要立足小麦、烧鸡、生猪三大资源优势, 倾力做强做大三大产业,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发展精深加工, 促进农产品附加值。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形成种、养、加相结合, 产、供、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100%, 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利益共赢。

滑县农业只是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大县的一个缩影, 我们坚信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举措, 必将有力推进滑县农业的大发展, 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促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进程, 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面促进“三化”协调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生产大发展 篇2

力保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的意见

省农业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水利厅 省统计局 省粮食局

省气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2011年,我省克服了秋、冬、春连旱和病虫害多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任务更加艰巨。为抓好2012年全省粮食生产工作,力争实现连

续十年增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奖

惩机制,确保全省粮食稳定增产。

(二)任务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力争连续十年增产,全年

粮食总产达到900亿斤以上。

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一)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确保稳定增产的基础。各地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要从全年生产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在全省小麦

播种面积5438万亩的基础上,力争秋粮播种面积达到5400万亩,增加5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通过扩大粮油、粮菜、粮棉等间套复种面积,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防止棉花、花生、蔬菜等其他作物生产大幅

波动,确保大宗农产品均衡供应。

(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国家“五不准”(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要求,落实好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核查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

不改变。

(三)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积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粮食种植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方,鼓励和支持各类服务组织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搞好粮食生产。

三、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的作用,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加快粮食新品种培育,尽快选育、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的小麦、玉米新品种。深入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围绕制约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瓶颈,尽

快研发集成推广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二)加快关键技术推广。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发布2012粮食生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扩大省财政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实施规模。小麦要重点抓好冬春控旺防冻、氮肥后移和一次喷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玉米重点推广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种植的“一增四改”和适期晚收等增产技术措施,搞好病虫草害预警和综合防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深耕深松技术。

(三)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农时季节和重要环节,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指导和服务,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田间管理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要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搞好农民“冬春大培训”,不断

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四)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继续把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小麦、玉米“

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00个以上。打造一批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示范镇,受到国务院表彰的16个粮食生产先进县,要率先全面启动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受到省里表彰的34个粮食生产先进县,每县要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受到省里表彰的6个产粮大市,每市也要选择20个条件适宜的乡镇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国家和省级奖励资金,原则上要全部用于高

产创建。

(五)切实抓好防灾减灾。科学制定和完善粮食作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切实做好气候条件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动态,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研究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

科学抗灾减灾,努力将各类灾害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一)认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推进73个任务县和12个后备县的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粮食产能县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实施标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力争建设高产稳产良

田26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20万亩。

(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实施31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突出抓好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13个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建设,加快全省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与改善灌溉面积1200万亩,新增“旱能浇、涝能排”

高标准农田500万亩。

(三)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启动实施耕地深耕深松工程,大力推广“整村连片、整乡推进”的作业模式,力争2012年完成1500万亩深耕深松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补贴。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力争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鼓励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启动健康施肥行动,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五、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搞好小麦面积核定工作,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尽快发放到农民手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增加补贴资金。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适时启动预案,努力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

围,重点搞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继续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对2012粮食种植面积大、总产增产幅度

大的市、县继续给予奖励。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农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统计调查、粮食、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农业部门要搞好粮食生产指导,加快新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统计调查部门要密切关注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分析研究,准确反映粮食产量;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气象部门要抓好天气

预测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在关键农时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基层和农民群众解决粮食

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注重搞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粮食增产的良

生产大发展 篇3

关键词:胡麻;发展对策;清水河县

中图分类号 S5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38-02

清水河县是内蒙古中西部区的胡麻主产县,胡麻是其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广大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种植马铃薯效益较高,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种植胡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调查分析该地区胡麻生产现状,找出制约胡麻生产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胡麻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气候条件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部,位于东经111°18′45″~112°07′30″、北纬39°35′00″~40°12′30″,海拔约有921~1 832m,东西长约80km,南北宽85km,总土地面积2 859km2。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丘陵、高平原等,土壤以栗褐土为主。

全县主要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自然灾害天气较多,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为2 938h,年平均气温7.1℃,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为45℃,≥10℃积温为2 830.1℃,无霜期148d。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一般在3月的中、下旬到11月中、下旬。年降水量约为410mm,70%集中于7~9月份。大气较干燥,年蒸发量2 160mm,年辐射总量为571.52kJ/cm2,平均风速2.8m/s。

1.2 胡麻生产情况 2011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4.8万hm2,粮食总产约60 000t,油料作物1.8万hm2,油料作物总产约10 000t,其中胡麻面积为0.56万hm2,胡麻总产约6 000t,占油料总产的60%,胡麻产业在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及生产条件,生产的胡麻无公害、无污染,营养丰富,品质好,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1.3 加工状况 本县胡麻加工企业很少,都是小型作坊,产品只有简单的胡麻油,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农户用胡麻直接兑换胡麻油,1㎏胡麻换0.33~0.35㎏胡油;另一种是来料加工,作坊向来料者(农户)收取加工费。虽有少数产品是经过脱酸、脱臭、脱脂、脱磷、刨光后的成品油(即色拉油),但品质仍很低,市场竞争力弱,销路不广,每年只能生产一个月左右,极大地限制其生产能力。

2 发展胡麻生产的必要性

2.1 其不可替代性要求胡麻生产稳定发展 清水河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旱作区,胡麻是其主要的油料作物,没有其它油料作物可以替代。该地区人们长期食用胡麻油,有喜食胡麻油的习惯,而且随着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的需求还将增加,这就要求胡麻产业稳定发展。同时,连年的干旱,使胡麻成为救灾、避灾的重要作物,特别是其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也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作物。

2.2 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需要发展胡麻生产 近年来由于种植马铃薯经济效益高,连年连作,对土地造成很大的生态危害,调整种植结构或轮作倒茬势在必行,而胡麻耐瘠、耐旱,是较好的轮作倒茬作物。同时,通过优良品种的繁育与推广来带动胡麻产业向高产、优质化的健康方向发展,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山旱地,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大胡麻的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胡麻产业经济效益。

2.3 新产品开发将带动胡麻生产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胡麻加工的高科技、高层次、高附加值趋势十分明显。胡麻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开发,麻纤维和麻屑的综合利用以及胡麻饼粕蛋白综合开发,特别是胡麻胶、木酚素、高纯度α-亚麻酸的提取应用,使得胡麻加工的利润空间成倍增长,能带来高于其他常规产品10倍至20倍的经济效益,其原料价格提升的空间增大,必将带动胡麻产业持续发展。

3 胡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品种混杂、退化。大多数农户自己留种或串换用种以及收购商从邻近地区购进商品作为种子使用,种子质量难以保障,所产胡麻籽粒质量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由于经费短缺或宣传不到位,许多高产优质品种不能有效推广;二是广种薄收,管理粗放,投入不足,造成胡麻低产;三是近年来由于胡麻相对于当地马铃薯种植而言,经济效益较低以及人们生态保护观念淡薄等因素,制约了胡麻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工业不发达,商品转化率很低。

4 发展思路及对策

4.1 以国家胡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契机,为胡麻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十一五”期间,国内科研育种单位相继育成一批综合性状好的胡麻新品种,如轮选2号、陇亚10号、晋亚10号等,要进一步加大这些品种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加强抗旱节水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的应用,彻底解决生产用种多、乱、杂及栽培管理粗放等问题,提升胡麻生产水平。

4.2 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胡麻生产 由于种植马铃薯经济效益好,多年连作对土地造成极大的生态危害,必将面临结构调整或轮作改良。因此,要充分发挥胡麻在旱地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积极发展。

4.3 高值化技术开发 推广种植高亚麻酸品种(含量55%以上),利用有机栽培与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优质原料生产,开发出以胡麻籽、胡麻籽油、胡麻籽功能成分为原料或配方原料的具有高营养及健康功能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开发胡麻高附加值产品,拉动产业的发展。

4.4 加强联合,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部门等的横向联合,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引导农民自觉接受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市场、信用、质量等意识,适应胡麻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利琴,杨建春,吴瑞香,等.大同、朔州地区胡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23-23.

生产大发展 篇4

当前制约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设施因素, 也有技术因素;既有政策因素, 也有市场因素。解除这些制约, 需要各级政府科学应对, 求实创新, 不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最基础的资源。一方面, 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落实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 防止耕地撂荒。另一方面, 要集中项目, 整合投资,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 加快标准农田建设。要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项目等, 提高耕地产出能力。“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项目要更加重视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工作。我省应尽快制定《四川省耕地保养管理办法》, 确定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地位。

二、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是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广辟筹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真正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广泛吸纳农民、集体、企业等民间资金,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农田水利投入体系。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有关水利建设资金要捆绑使用, 整体推进, 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结合起来,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改革种粮补贴方式

建议合并管理粮补项目, 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3种资金科学测算后合并补贴标准向农民直接发放, 同时切实改变目前补贴“一刀切”的状况, 实行分类补贴, 对自产自给的农民按实际种粮面积给予补贴, 种粮的就补, 不种的不补, 多种多补, 少种少补, 按粮农的社会贡献即实际出售给国家的商品粮数量给予补贴。在实际操作中, 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县, 利用粮食补贴资金增量部分进行试点;为确保农民将补贴资金真正用于粮食生产, 可尝试直接向种粮农民发放化肥、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办法。

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与服务, 促进依法、规范、有序、稳妥进行, 切实维护农民长远利益和受让方合法权益, 保障粮食生产的基本需要。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 专项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探索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村民自主管理, 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贮藏、运输以及纠纷调处等问题,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五、强化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网络科技环境等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加强新品种选育和轻简栽培技术研究。增加对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 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让农民掌握和应用粮食生产先进实用技术。

六、健全价格调控体系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行1年一定, 并充分考虑当期粮食生产成本, 随着农资和工价的上涨及时予以调整;要切实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 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同时, 政府要合理制定和调整农资价格, 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测和调控, 维护农民利益;实施农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对销售价格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限价、差率控制等干预措施, 控制市场价格过快过度上涨;建立农资产品淡季储备制度, 对农资生产企业按照政府限价销售本地市场的给予适当补贴, 对化肥生产企业减免政府性基金;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 保护农民利益。

七、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要严格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 切实把粮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落到实处, 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检查。切实加大对产粮大县、国有粮食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直接奖励到县、直接奖励财力和一定3年不变的产粮大县奖励长效机制, 使产粮大县真正享受到“以工补农”的政策实惠, 有效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教案 篇5

本框包括两目: 第一目:生产与消费,介绍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此目还介绍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识记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2、能力目标:①思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我们要维护党的基本路线,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今后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五、六、教学手段:

1、演绎法

2、探究讨论法

3、教材和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如何发展 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七、教学设计理念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是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这框内容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来说说在家里和学校或者外面都使用过哪些高科技产品?这对你们的生活的娱乐方式带来什么变化?

那么我们消费的东西从何而来呢?

教师总结 :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显然,生产决定着消费,它怎么决定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讲授新课

(1)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教师活动:

课本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中,即使是位高权重的皇帝享受的最好的出行待遇只是马车,夏天消暑的方式也只是让侍卫撑伞、扇扇子,他为何不像现代人一样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学生回答:古代的生产力不发达,不能生产出飞机和空调这些东西。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不错。这些产品就是我们消费的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出来,我们也就谈不上消费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观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板书)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教师活动:对比旧时和现在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区别。

教师提问: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大家无聊时就到处窜门,但有了电脑以后,沟通便利了,很多人无聊时就上网与朋友们聊天,或打游戏,或查资料,出现“宅男”“宅女”等新的人群。现在智能手机发展得很快,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等,出现了低头族这一新人群。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大家还能举出什么例子说说现代人与过去的人们生活消费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大家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变化,如果这些产品没有被生产出来,我们能这样消费能这样生活吗?因此,我们说,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板书)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活动:在我们同学的课室都装了很多风扇,而大家的家里更是安装了空调,大家享受到它们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样的呢?(用扇子)

连皇帝也仅仅是两个宫女在前面帮他扇风而已。很明显,随着风扇、空调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生产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啊?(不能)

所以,我们得出了第三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板书)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活动: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的出现,也就是说电脑和手机都没有被生产出来,大家还会有购买电脑、购买智能的渴望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都是生产创造出来的,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所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我们大家都无法生存,社会也就谈不上发展了,这也就说明了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动力。(板书)教师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板书)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活动: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我们的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么样呢?(提问)学生回答:生产的东西没人用

教师总结:,对!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大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消费,那么生产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生产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我们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板书)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个生产才能继续下去。

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教师活动:当今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一部手机,甚至是一个人有几部手机。有了手机之后我们都会想让我们心爱的手机变成更加漂亮,即使是一部‘其貌不扬’的手机,通过专业美容,也会变得靓丽端庄,新潮时尚,使人爱不释手;从中展现个人的个性特征,毕竟手机是大家随身的通讯工具,不打扮打扮怎么行呢?

(展示课件中关于手机美容业的图片)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发展大街小巷都有着卖手机贴膜、手机挂件的小摊。手机美容业的发展是由消费带来的,也是消费促进的。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展示数据材料)

(有人做过这样的市场测算:设定一个地级市人口500万,以每5个人1部手机计算,那么就应有 100 万部手机。如果 10 部里面有1部手机,每年在手机美容上投入20元,那么,一个地级市手机美容市场就有20元×10万部=200万元。你只要占有这个市场的50分之一,每年就有4万元的收入。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值,但至少昭示出了手机美容服务业庞大的市场潜力。)略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手机美容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手机美容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3、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下一则材料,展示图片

手机美容是一项新兴的服务,最早的手机挂绳、透明套、闪光器、闪光天线、屏保、贴画等手机附属装饰品,现在都是小儿科了,手机贴钻、换壳、镀膜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手机DIY装饰。将自己的手机变成一件艺术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

教师总结:因此,我们得出了课本29页的一个结论: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板书)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板书)

教师活动:一个在路边以手机贴膜为生的人,他赚钱了,拿了钱去吃饭(生存资料的消费),吃饱后才有力气可以继续劳动(创造新的劳动力),如果钱赚的多,他还可以去参加手机美容技能的培训(发展资料的消费),提高劳动技能和质量,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甚至是能扩大自己的商品规模,开个专卖店什么的。这样劳动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教师总结:不断提高的消费也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我们人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也就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所以说我们得出最后一个观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板书)

小结: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教师过渡:

其实,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是在不断的重复的,我们把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称为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后面的分配、交换,更谈不上消费了;而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 与消费的桥梁,沟通着生产与消费,消费则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板书)

1、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2、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4)大力发展生产力(板书)(PPT)2001-2016年世界各国GDP总值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板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图表材料,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提问: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就业物价形式稳定,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连续几年,我国GDP在世界上均保持着仅此于美国的第二生产大国的地位,看图(PPT)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已经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呢?

现实原因: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材料:联系人均GDP,中国幸福指数排名)在世界各国的GDP竞赛上,中国无疑是超车高手——05年超过英国,08年超过德国,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虽然排名世界第二,可我们却是最穷的老二。2016年中国人均GDP不足9000美元排世界第69位,虽然比前几年排名提高不少,但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我们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倍,以人均计算,中国人均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专家坦言:问题还仅仅表现在数据层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相比发达国家,无论是人民的生活质量,还是在科技、环保领域、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社会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专家指出,中国现在还不算强大,只能算肥大,不仅表现在没有多少力量,而且还隐藏这诸多致病因子,具体到中国经济,那就是含金量很低,科技创新不力,经济高增长,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沉重环境代价换取,这种隐藏的病因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相继致病了——环境污染,产品安全事故频发。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这个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只是要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和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要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如何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像跷跷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有些地方,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甚至根本得不到发展,即所谓不能充分发展,再直白点说,不平衡发展的极致,形成了一些地区不能充分发展现象,而推一把,不能充分发展的后果呢?无疑就是在发展中这些地方却陷入了贫困。整个是在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这好比一个鸟巢里的几只雏鸟,强的霸占资源,越来越强,弱的无法与之竞争越来越弱,发展不平衡,弱的吃不到,经济凋敝,发展不充分。这个一直在解决,振兴东北,中西部战略,都努力过。

但一个网购,把这些努力全弄残废了。

实际东部沿海用网购,把持住落后产业,既不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型升级,也不向中西部产业转移低端传统制造,只是拼命向内陆输入制造业产品,而中西部无法与之竞争,这些市场一片凋敝,更不能做跨越式发展,甩开沿海走高科技研发道路,发展陷入困境。

解决之道在于,如果是东部发达地区,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那么收高额税费,中西部则免税,这样,工厂自然转向中西部,网购发货地在中西部,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平衡,而失去传统制造业的东部沿海,自然进入实现转型升级的时代

2、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重要的转型时期,发展更是作为第一要务来进行。

3、怎样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板书)

教师活动:发展生产里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怎么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实施小组抢答

教师点评总结:a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课件展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生产力。设问:同学们,你们在这样的一个伟大时代里准备怎么做?

结束语: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我们的课就到此结束了,下面请大家做一下练习,巩固一下知识。

(三)课堂小结(见板书)

(四)课堂检测:

[例1 单选]下列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说法正确地是(A)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

C、二者互相决定

D、生产重于消费

[例2 单选]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A)

[1]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2] 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3]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4]改革开放的需要 A、[1] [2] [3]

B、[1] [2] [3]

C、[1] [3] [4]

D、[2] [3] [4]

[例3 单选] 民生厚而德正,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的道理(C)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例4 单选]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D)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例5 不定选]2009年7月18日,大陆居民组团赴台旅游正式启动迎来一周年。一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累计达到13731个团组、38.33万人次,日均1050人次。台海旅会副秘书长张锡聪表示,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实施,将至少为台湾带来超过70万人的岗位以及每年远超过600亿美元的产值。这体现了(BC)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D、消费促进生产的升级

材料题: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提问: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答案: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新供给,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其导向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带动与新型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

创造新的劳动力,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板书设计: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1)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起决定作用 分配

桥梁和纽带

交换

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与意义(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教学反思

参观考察借鉴 生产发展转变 篇6

来到平泉县希才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该公司新引进的羊肚菌大棚栽培相关情况,接着对学员提出的关于棚室建设、市场前景、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效益、技术要点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在香菇生产车间,技术负责人向学员们介绍了香菇常压灭菌的温度、压力、持续时长、如何做到又节能效果又好。在养菌室,就学员提出的菌室温度控制、摆放密度、堆叠层数、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技术负责人一一作答。

在承德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各种食用菌深加工产品映入眼帘,有松茸参汤、灵芝饮料、香菇罐头、蘑菇牛肉酱……通过食用菌深加工,创建品牌,提高了附加值,创造了更大的效益。

在平泉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物联化、可视化管理,集中精选分级、冷链储运的运营模式,让学员们都赞叹不已,都说以后也应该这样干,才能带动全村人都富起来。

来到廊坊国际会展中心,2016年全国第十二届菌用物资博览会,学员们被眼前琳琅满目的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菌种、药剂、生产工具所吸引,驻足在展台前,领取展商的宣传资料,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购买产品及业务联系。在良工机械展台前,良工免锅炉一体化灭菌锅吸引住学员刘庆丰,销售人员从灭菌锅的使用安全性、价格、工作效率、灭菌时锅内温度和压力、彻底灭菌所需时长、灭菌效果、耗煤耗电、维护保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硝铵化肥生产发展浅析 篇7

一、生产工艺

1913年, Haber法生产合成氨问世, 由于原料氨充足, 从此氨氧化生产硝酸成为世界上生产硝酸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 氨与硝酸中和制取硝铵也成为世界上生产硝铵的主要方法。氨与硝酸中和制取硝铵一般分为中和、硝铵溶液浓缩、结晶和造粒等生产过程。在硝铵的几种生产方法当中, 浓缩、结晶、造粒工艺过程差别不大, 主要是中和工艺有较大的区别, 故按中和工艺的不同将硝铵生产划分为常压中和、加压中和和管式反应器 (K-T工艺) 等方法。

(一) 常压中和工艺。常压中和工艺适用于38%~50%浓度的硝酸, 属于传统生产工艺, 依赖于常压法、综合法和中压法硝酸生产方法。该工艺存在着氨耗、汽耗、电耗高以及废水含有NH3和硝铵等难处理问题。常压中和工艺只能维持现状, 且有逐步减少的趋势。

(二) 管式反应器工艺。管式反应器工艺适用于55%~60%浓度的硝酸, 是法国K-T公司专利技术, 须引进技术及部分硬件, 装置投资费用高。目前, K-T管式反应器可以被国产高压液气管式快速混合反应器所取代, 硝铵溶液的分离、洗涤、结晶以及造粒设备已经有了国产化的创新型设备, 此工艺可以成为硝铵生产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 加压中和工艺。加压中和工艺是四川金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技术, 适用于双加压法和高压法生产的55%~60%浓度的硝酸。该工艺消耗定额低于管式反应器和常压中和工艺, 同时硝铵废水得到有效治理, 做到了零排放。

二、硝铵化肥改性生产

我国硝铵生产1935年始于大连化工厂 (现大化集团) , 当时生产能力仅为1500吨/年,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 至2006年, 我国硝铵产量已达到420万吨/年, 其中常压中和法装置硝铵总生产能力约为370万吨/年, 已迈进世界硝铵生产大国的行列。

但从2001年起, 国家有关部门就相继发文把硝铵列为民用爆炸物品, 对硝铵的生产、销售、运输、存储和使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法密函[2001]187号文要求加强对爆炸物品的管理, 遏制非法炸药生产, 对炸药的主要原料硝酸铵进行管制, 禁止硝酸铵作为化肥使用。2002年9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办发[2002]52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的通知》, 禁止将硝酸铵作为化肥销售, 同时暂停进口硝酸铵, 但允许将硝酸铵作改性处理, 使之失去爆炸性, 并且不可还原后才能作为化肥销售、使用, 改性处理后的硝态氮肥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部门制定的新的产品标准。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 已开发的硝铵改性生产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 熔融造粒生产硝铵锌。该技术生产以硝铵为基肥的系列复合微肥, 除可添加锌元素外, 还可根据需要添加钼、硼等其他元素, 将氮肥生产与锌肥、钼肥和硼肥等微肥复合融为一体, 一步完成。其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原有的硝铵生产装置, 在对硝铵设备和工艺改造中, 基本上可以把原有的造粒硝铵装置全部利用起来, 仅需对造粒系统的物料添加和控制设备及造粒机进行改造。

(二) 喷淋造粒生产硝磷铵。硝磷铵含氮≥33%, 且含有可以完全水溶的有效磷, 总养分达36%, 农业上可作快速追肥使用, 特别适用于旱地和对烟叶施用,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采用该工艺生产的硝磷铵是一种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必须注意在低p H值和高温下添加氯化钾, 否则会使物料中某些组分稳定性变差, 释放出氧化氮和氯化氢, 甚至引起爆炸。

(三) 塔式造粒生产硝基复合肥。采用该工艺生产的硝基氮磷复肥颗粒均匀, 外表光滑, 具有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环保性好等特点。此外, 只需对原造粒硝铵工艺稍加改进, 原有装置中的几乎所有设备都能得到利用, 只需添加固体给料加热器、固液混合搅拌器、差动式造粒机等少量设备, 即可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

改性硝铵在我国作为化肥销售和使用, 典型例子有川化造粒硝铵改产硝基复合肥以及泸天化硝铵锌技术等, 前者生产出的硝基复合肥产品的氮磷钾总养分≥35.96%, 为中浓度复合肥;硝铵锌是针对缺锌土壤的基本特性而研制的一种在缺锌土壤和锌敏感作物上具有高效作用的氮锌复合微肥, 辅含钙、镁等中量元素, 其含氮≥32%, 含锌≥0.4%。

三、硝铵化肥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尚普咨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硝酸铵行业深度研究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我国, 硝酸铵消费市场主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工业领域, 主要用作民爆器材的原料, 制造炸药, 少量用作氧化氮吸收剂、色层分析试剂、烟火、杀虫剂、冷冻剂、无碱玻璃等的原料。二是改性或加工成复合肥用作农用化肥。三是出口。其中炸药和硝基复合肥占了绝大部分, 民爆器材领域消耗的硝酸铵约占总消费量的64%, 农用化肥领域用量约占30.5%, 出口占5.5%。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 2009年中国硝基复混 (合) 肥的有效产能 (正常生产产能) 522万吨, 产量约270万吨, 开工率为51.72%, 其中二元硝基复混 (合) 肥的产能约370万吨, 三元硝基复合肥的产能约150万吨。

2009年中国进口的硝基复混 (合) 肥主要是三元硝基复合肥, 有110万吨。硝酸铵作为硝基复合肥生产的原材料, 其占到硝基复合肥配方40%~50%的比重, 按此口径统计的硝铵消费量和行业统计的硝铵消耗数据相吻合。

硝基复合肥有望保持15%以上增速。目前, 普通复合肥需求年增长率在6%~8%左右, 而作为复合肥中的高端品种, 硝基复合肥增速有望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种植结构变化拉动硝基复合肥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意识的加强, 在保持粮食稳产的同时, 以蔬菜、水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会有所扩大, 由于经济作物亩均化肥施用量远远高于粮食作物, 且对高端复合肥料的需求明显大于一般粮食作物, 因此包括硝基复合肥在内的高端复合肥需求量将不断提升。近期通过调研复合肥企业和经销商, 反映目前硝基复合肥比较畅销。滴灌和水溶肥拉动硝基复合肥需求, 二元及三元硝基复合肥具有的良好水溶性和极低的残渣率, 适宜于滴灌、喷灌等先进施肥方式。国家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节水处在复合肥行业多次行业峰会或论坛明确表态, 鼓励使用硝态氮作为滴灌、喷灌等节水施肥方式的可选肥料品种, 原则上要控制或杜绝使用酰胺态氮 (即尿素) 。

数据显示, 近年来我国硝基复合肥发展迅速, 目前生产企业达到30多家, 产能900万吨, 2013年各类硝基肥产量约550万吨;2014年产量680万吨, 预计到2015年实物产能将达到1500万吨。

参考文献

[1]唐文骞, 我国硝铵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中氮肥, 2007, (3) :1-5

[2]师永林, 硝铵装置改产硝铵磷肥的工艺技术开发.云南化工, 2012, 39 (3) :56-58

科学发展林木种苗生产 篇8

1 深化机制创新, 大力发展种苗

需要进一步加快深化国有林木种苗基地管理体制改革, 并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种苗生产和经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苗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二是要加强现有种苗工程建设, 确保建设成效。要重点建设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 完善种苗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要加大对林木种苗的各项政策扶持, 要把林木种子建设、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当地林业建设计划, 并予以优先安排。要加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金融支持。

2 发展乡土树种, 引进优良树种

发展名特优新品种,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优。要适应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 林木种苗供应与需求趋向多元化。观赏园林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的原则是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根据当地气候、土城条件选择树种坚持多样性, 城市的绿化应由乔木、范木、草本组成, 乔灌草搭配。观赏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应该趋向于常绿树种、彩叶树种、色叶树种、观花树种、观果树种、抗旱树种、抗寒树种、耐水湿树种、沿海抗风。

2.1 注重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适应性强, 有较强的抗逆性, 造林容易成功, 市场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比新树种快, 其习性、特征比较了解, 栽培技术也比较成熟, 树种资源丰富, 栽植成本低、效率高。

2.2 注重外来优良树种和品种

外来优良树种和品种指本地没有自然发生的树种, 包括广义上的变种、种源、无性系等。优良的外来树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必须按引种程序先试验后推广。根据引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驯化措施, 包括某些特殊的栽培措施, 研究配套的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引入地区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 进行多种立地品种区域化实验。防止外来树种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灾难。

2.3 注重新品种选育

新品种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 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比如市场表现出的彩叶苗木热, 红叶石楠、红枫、加拿大紫荆、挪威槭、茶条槭、多花蓝果树等欧美流行彩叶绿化树种的品种虽然已很齐全, 但是短期内哪些品种能真正流行开来很难判定。因为在彩叶苗木的数量上, 除了红叶石楠外, 其他品种的数量非常有限, 彩叶树种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有待加强。

3 加强市场监管, 完善种苗管理

加快《种子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苗、乱引滥繁、虚假宣传、无证生产经营林木种苗的违法行为。加强林木种苗执法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和《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加强质量监管, 严格“两证”的发放与管理, 净化苗木生产和经营环境, 提高苗木质量。对“两证”年检不合格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予以取缔, 调减育苗户数量, 规范经营手段,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种苗标签是林木种子和苗木的身份证, 对它的使用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林木种苗的质量, 加强林木种苗标签的使用管理是保障种苗质量的关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包装和标签管理办法》、《浙江省林木种苗标签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 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 都应重视种苗标签的使用和管理, 种苗标签的管理者应该按规定认真检验, 如实准确地填写, 不能流于形式。

4 提高科技含量, 保证种苗质量

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兴种苗, 注重先进成果组装配套, 先进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措施。坚持科技创新, 加强科研攻关。针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特点, 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

以轻基质穴盘育苗为代表的现代化育苗体系与我国传统的育苗相比较, 它成功地解决了机械化精播种一次成苗问题。育苗过程中根系受到保护, 移栽时不受损伤, 根系活力好, 能获得高产苗木基质轻, 特别适合远距离运箱和机械化移栽。现代化穴盘育苗实现了育苗生产集约化技术管理规范化, 经营管理规模化, 产销服务社会化。

今后应加强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的调查研究, 大力推广先进科研成果, 收集和保存我市丰富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发挥大棚育苗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挖掘和开发适应黄岩区立地条件的良种壮苗, 为黄岩区增绿工程提供优质苗木, 为建设“绿色黄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 胡春姿等.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形势、问题与对策[J].林业经济, 2002, (6) .

[2]吴方林.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山东林业科技, 2003, (6) .

油梨的引种与生产发展 篇9

油梨树原产中、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的丘陵山地, 是一种速生、高生态效益的森林乔木树种。其果实的营养成分极其丰富, 食用的保健价值特优, 适合所有人群的食用。油梨的果肉还是加工各种高档西式冷盘和冷饮的高级原料。是原产地居民作为主食的主要食物之一。油梨油的成分是不饱和脂肪。不同品种油梨的鲜果肉含油率高达8%~30%, 是护肤养颜高级化妆品的上好原料, 具有深加工创新高档消费品的巨大潜力。所以, 随着人们对油梨重要价值的深入认识, 近代大力引种发展油梨生产的新潮正在兴起。

1 油梨在国外的生产发展

据报导, 油梨在原产地的墨西哥, 早在13世纪已开始人工种植。1492年, 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 中、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已广泛种植油梨。但由于油梨的果肉不甜, 且还未了解其营养价值, 所以推广种植较慢。如美国, 早在1856年已引种油梨, 但在相隔54年后, 才于1910年在加州南部, 开始商业性的油梨种植业。关于世界油梨种植业的发展,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于1983年的不完全统计, 仅在美洲和非洲的20多个国家, 油梨的种植面积就在12.38万hm2以上, 总产鲜果172.1万多t。当时美国产93.44万t, 居世界第一;墨西哥产27.21万t, 居世界第二。中东小国以色列, 油梨种植面积也达6070多hm2, 年产果量达2.04万多t。

世界油梨生产的发展, 以墨西哥为例;1973年的种植面积仅2万多hm2, 年产果24万多t, 人均消费量约3 kg;到1989年, 种植面积发展到9万多hm2, 年产果65万多t, 人均消费增加到8 kg。16年间种植面积增加3.5倍, 产果量增加1.7倍, 人均消费量增加1.6倍多。墨西哥主产油梨的米却肯州的乌拉邦市, 1970年代前原是一个山区小镇, 由于发展了油梨生产到年代已发展成一个中等城市, 人均年收入已从1970年代初的250美元左右, 增加到1989年的1300美元左右, 增长了4.2倍, 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

2 我国的油梨树引种

我国最早引进油梨树, 是在1932年, 由美国传教士, 从美国带进的“美洲”种油梨, 种植在福建省的福州师范大学的校园内。后又陆续引种到福建的仙游、漳州及厦门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各地有油梨的引种, 但由于人们还不了解油梨果实的营养价值, 所以很少有人食用, 因而各地多是作为绿化树种, 零星种植油梨实生树。直到1960年开始, 才由在海南儋县 (现儋州市) 的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及其所属在湛江市湖光岩的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 开始油梨实生树连片建园种植。表现出速生、部分植株早产、高产的优良性状。但粤西站的油梨园, 遭受1970年7月1日的强台风彻底摧毁后, 没有再进行连片的试验和生产性种植。

国内的油梨无性系良种选育种试种。是由在海南的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 于1987年从实生树中选出10株优株, 繁殖成无性系, 在近邻的“八一”农场建立0.7 hm2的系比区。1988年又从澳大利亚引进良种品系5个进行试种。在这期间,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黄文正教授又从美国引回大量无性系油梨良种, 在白沙县建立了73个品种 (国外62个, 自选11个) 的系比区, 油梨园的种植面积达37 hm2, 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连片种植的油梨园良种选种试验区。

3 广西的油梨树引种

3.1 引种实生油梨树的初始阶段

广西最早引种的油梨实生树, 是由梁海英同志, 于年从湛江粤西热作试验站前误为从海南经庞廷祥站长推介引回, 种植在当时梁海英工作单位的华南热作所建立在龙州原北标的广西热作试验站的苗圃内。随后, 以林业、园林等有关单位, 把油梨当作速生的绿化树种, 引种到广西各地。生长的表现, 除种植在南宁近郊的广西热作所及广西林科所的高岭土 (膨胀土) 的植株, 表现适生性较差以外, 其余种植在凡排水良好、土层较深厚、结构较良好的各种土壤的丘陵山地上的油梨树, 均有良好的适生性, 都有速生、部分植株早结、丰产的正常表现。一般幼树期年回茎的生长量近10 cm;生长2~3年就有植株开始结果, 8~15年生进入盛产期。15年生的高产单株, 年产果量可达250 kg;1956年最早引种在龙州原热作试验站32年生的实生高产单株, 年产果量高达500 kg。生长在桂林雁山广西植物所29年生的最大的油梨实生树, 主干胸围达195cm, 冠幅直径达15多m。

3.2 资源普查及优株选育

广西的油梨正式作为科研引种试验, 开始于1977年巴西橡胶树遭受重寒害损失后, 为了明确广西南亚热带丘陵山地的适生优势经济作物, 以利于对重寒害胶园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得到广西热带作物分院龚建武院长的支持, 由韦庆龙、谭明玮两人, 利用1978年、1979年的两个暑假, 深入对广西、广东和福建三省 (区) 的南亚热带地区, 进行了适生优势经济作物的调查及资料的收集。调查报告指出:除荔枝、龙眼、木亡果、柑橙及沙田柚等果品, 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传统适生优势作物外, 引进有生产发展前途的经济作物, 有剑麻良种及果树油梨等。

为了加速油梨良种的选育, 于1979年秋, 从龙州广西橡胶所引回油梨实生种子育苗, 由韦庆龙、谭明玮负责建园种植油梨实生树0.34 hm2共125株, 作试验观测和良种选择。同时作为校园绿化, 在校园内的房前屋后, 种植了一批油梨实生树, 均表现了速生, 有部分植株表现早产的优良性状。

从1980年起, 先后会同当时广西橡胶所的朱朝恋同志, 普查了广西8个地区30个县70多个油梨试种点的油梨资源, 并引回了一些优株的芽条, 作为无性系良种繁殖。

3.3 油梨良种无性系繁殖育苗

广西油梨良种无性系的选种繁殖, 是从1981年开始, 在原广西农垦职工大学的试验地内, 先后用资源普查引回的优株实生树芽条, 由谭明玮、韦庆龙亲自芽接繁殖, 建立良种芽条增殖园。嫁接的方法, 最先是应用巴西橡胶树的小苗芽片贴接法, 后来发现, 小苗芽片贴接法的成活率虽高, 但截干后, 砧木从切口处的回枯严重, 如果不用塑料薄膜带捆封砧木的切口, 砧木会回枯到芽接位以下而同时枯死接穗。后利用油梨种子的子叶肥大、养分含量丰富, 萌生的胚芽苗粗壮, 从而改用袋播培育砧木苗, 采用粗壮的胚芽作砧木, 取相应的油梨良种的小枝段作接穗, 用劈接的方法嫁接繁殖, 一般成活率在95%以上, 同时抽芽生长快。用袋育胚芽桩苗移植大田, 不松动根系, 不停顿生长, 种植不受季节影响而获得生产安排的主动。1987年, 原农垦职工大学的何国祥教授, 正式布置油梨幼芽苗的劈接方法试验, 完全肯定了该嫁接繁殖的成功, 并总结发表论文在《广西热作科技》1989年第4期上。

3.4 油梨良种系比区的建立及推广油梨的普及宣传

广西油梨良种系比区的建立, 始于1983年 (先于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4年) 。由谭明玮、韦庆龙规划设计, 种植在南宁明阳原广西农垦职工大学的校园内。参试的品系, 是用资源普查引回的实生树优株, 用营养袋播胚芽劈接的芽桩苗10个品系, 共480株。1984年又增加6个品系, 种植124株, 系比区总面积2 hm2。这些油梨无性系植株, 种后3年的平均株高就达317 cm, 离地50 cm主干处的茎围为24.4 cm。早产品系种后第二年就有开花结果。如编号为3和11两个品种, 3年生幼树平均株产果5~10 kg;4年生树株产果10~20 kg;5年生树可达25 kg以上。1985年原农垦局副局长陈锦祥, 出访美国引回的哈斯 (Hass) 种油梨小枝, 经谭明玮亲手嫁接繁殖。在大田大砧木 (幼龄实生树) 上嫁接的哈斯种油梨, 成活截干后, 抽芽生长仅一年就开花结果。

1985年, 韦庆龙、谭明玮调到广西农垦局生产处工作后, 农垦职工大学的油梨系比区, 就交由何国祥教授负责, 继续试验区的田间管理与试验的观测。

1986和1987年, 原在龙州县的广西橡胶研究所, 由朱朝恋同志主持, 也相继自选繁殖了10个优株油梨无性系, 在该所建立试验区, 面积达6 hm2的系比区。同时, 朱朝恋同志在前人的基础上, 于1987年、1988年, 进行种子纵剖培育油梨砧木苗, 成功地把油梨种子的有效培育率提高2~4倍, 研究论文发表在《广西热作科技》1989年第4期上。

为了广泛介绍油梨的开发生产价值, 从1984年始至年我们公开撰写发表论译文资料篇, 其中1988年由韦庆龙执笔、谭明玮为第一署名人, 与何国祥、朱朝恋共同发表的论文《论油梨及其发展前景》一文, 不但被评为广西区科协优秀论文奖, 还获国外相关期刊转载。另外, 我们于1989年撰写的《论油梨人工群落重要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一文, 入选参加于当年在海南岛三亚市召开的《热带人工群落及热带亚热带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 (有美、日、印等十多个外国专家参会) , 由韦庆龙代表论文作者参会。在对油梨食用价值的宣传普及方面, 1990年, 广西农垦局还协助广西水果办, 主持举办了油梨品尝和新闻发布会。由韦庆龙提供图片和文字编写, 由谭明玮、何国祥等人亲自制作油梨冷饮、油梨雪糕、油梨沙拉和油梨西食冷盘等食品, 供到会者现场品尝, 反映良好。

关于自选品种油梨的品质, 1990年10月, 应邀到广西农学院讲学的日本水果保鲜专家岩田隆教授, 到农垦职工大学, 品尝了该校1983年建立的系比区8号早熟的、品质一般的油梨果实时评价说:“像这种品质的油梨, 可批量销售日本市场”。

1991年, 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 在广西职工大学的协助下, 以职大的油梨园为主, 录制了油梨的科教宣传片, 曾多次在中央和广西电视台播放。该片还获得优秀电视科教片奖。

3.5 广西油梨的生产性试种

1987年, 广西农垦局在国务院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 决定在扶绥县的国营山圩农场, 建立油梨生产开发基地, 并由广西橡胶研究所的朱朝恋同志负责技术协作。至1990年, 在山圩农场共种植油梨31多hm2, 其中结合品系系比观察的9.5 hm2。参试的品系共21个, 广西橡胶所自选品系11个, 职大3号2个, 国外品系7个。另外还连片种植哈斯种油梨11 hm2。还有, 在南宁市科委和农委的支持下, 邕宁县林业局, 由谭明玮、韦庆龙介绍, 于1989年在所属良庆苗圃种植油梨良种3.3 hm2, 1992年已普遍开花结果, 并于当年9月组织试种成功验收。

为了避免油梨在生产过程中, 发生在原产地出现过的、毁灭性的油梨树根病, 1988年4月, 广西农垦局还专程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的油梨根病专家, 麦克·科菲教授来南宁, 由陈锦祥、韦庆龙等人陪同, 先后考察了广西农垦职工大学, 在扶绥县的山圩农场在龙州县的广西橡胶研究所及南宁广西热作所等地的油梨种植园、点。对各地种植的油梨生长情况作了充分的了解, 对防病栽培管理, 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6 现代油梨产业化的规模种植正在兴起

近两年, 广西浩海农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吴浩平先生, 具有深远的商业慧眼, 有对事业创新的开拓精神, 及造福人类社会的爱心, 积极争取到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投资支持, 在何国祥教授全力的技术负责下, 以山圩农场1987年种植的油梨园为种源基础, 租用在宾阳王灵农场的现代化的塑料大棚, 培育大量优质的油梨良种苗木, 进行现代化的规模种植。2009年至2010年的上半年, 已在宾阳县的廖平农场规范化种植53多hm2;2010年上半年, 又在柳城四塘农场种植33多hm2, 并已整地准备在年内继续在四塘农场扩种到130 hm2以上。

已建园种植的油梨树, 由于种植前的整地、挖植坑的规格高, 基肥优质充足, 种植的苗木壮健, 种后田管规范而速生茁壮。去年种植的一年半生树, 已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从目前的长势看, 该公司当前建园种植的油梨树, 是广西试种油梨以来, 规模最大, 质量最好, 已初步看到速生、早结的苗头。只要继续加强高标准的科学管理, 必然获得高产稳产的好收成。同时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改良, 起启发性的示范作用。

浩海农贸公司在广西开创的油梨种植业, 给广西广泛大面积的油梨生产发展开了个好头。因为油梨树是一种适生性良好的、速生高大的、兼有极其良好生态效益的果树。可连片建园种植, 也可以在房前屋后, 结合绿化分散栽培。由于油梨果实的营养丰富, 含不饱和脂肪的油量高, 除了适合鲜食, 又适宜用大批量的果肉提取果油为原料, 进行护肤、美容等系列高级产品的深加工再增值的潜力巨大, 将是一项新兴的绿色化工产业。

当前国内还没有规模的油梨园投产, 市场基本没有自产的油梨果实供应。进口在超市销售的油梨价格超值昂贵 (个重约0.25 kg需十多元人民币) , 是一般群众难得享受的。随着人们对油梨营养保健价值认识的提高, 13亿人口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 从而会促进油梨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若充分把我国除风害区以外的热带、中南亚热带宝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将填补我国油梨种植业的空白而造福人类社会。

越南水稻生产发展实证分析 篇10

越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稻米生产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变化, 产量和出口量时增时减;在这一变动过程中, 稻田面积和单产这两个稻米产量关键影响因子的贡献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从稻米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和稻米出口数量运用各种统计学工具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

(1) 统计学观察分析。直观地去分析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和稻米出口数量变动趋势;

(2) 增长率分析。计算公式为: (QN-Q1) /Q1。QN表示期末数值, Q1表示期初数值。

(3) 贡献度分析。衡量种植面积与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度一般采用分解式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以下公式来衡量种植面积与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度。公式如下:

ΔP=A’ΔY+Y’ΔA+ΔAΔY

ΔP表示基年到上年的产量变化量;ΔA表示从基年到上一年的种植面积变化量;ΔY表示从基年到上一年的单产变化量;A’表示基年种植面积;Y’表示基年的单产。根据这一公式, 总产量变化实际上是面积效应、单产效应和共同效应三个因素叠加重要的结果。

二、越南水稻生产实证分析

1.越南稻米种植面积、单位和总产量变化趋势

表1的数据显示, 从1975年到1989年越南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达到了570万公顷。1989年之后,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增加, 在1990年到1994年这段时间里年平均种植面积为639.5万公顷。而在1995年-1999年和2000年-2004年这两个阶段, 水稻种植面积分别增加到717.4万公顷和750.24万公顷。2004年-2014年期间, 由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和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减少到730万公顷左右。

从表1数据还可以看出, 1975年之后, 由于越南战争结束, 国家获得独立, 同时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帮助农民对水稻生产进行投资, 越南水稻单位平均产量逐年增加;1979年-1984年, 越南水稻单位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水平;1985年-1989年越南水稻单位产量进一步提高至3吨左右;1995年-1999年其水稻单位产量提升至4吨左右;而从2000年开始, 单位产量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增加到5吨左右。

表1的数据进一步显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越南推出经济改革政策;越南的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进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促使农民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使越南水稻总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374万吨提高到21世纪初期的3620万吨。

表1数据还显示了越南大米出口的情况。从80年代开始, 越南水稻总产量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其出口规模也上了百万吨级台阶。1990年-1994年, 越南大米年出口量达到166.15万吨;1995年-1999年, 大米出口再上新台阶, 达到336.08万吨;到了2005年-2009年, 年出口量已超过500万吨;而到了2011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已攀升至710.5万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越南稻米出口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以中国、菲律宾等大米为主食的国家的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2.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量增长幅度分析

表2、表3数据表明, 在战争时期 (1965年-1974年) ,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幅度为5.92%, 而水稻单产和总产量的增长幅度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为9.97%和17.65%。这一时期的增长幅度较低当然与越南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战后时 (1975年-1984年) , 越南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6.87%、6.13%和50.63%;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和政府发展农业生产对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革时期 (1985年-1994年) , 越南的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增长速度较快, 其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39%、28.42%和48.21%。后改革时期 (1995年-2004年) , 越南水稻生产在这一时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但是水稻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量的增长幅度仍然分别达到了10.05%、31.60%和44.80%, 其增长幅度较为显著。粮价上涨时期 (2005年-2012年) ,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1.47%, 7.11%和8.69%。在这一时期, 种植面积由于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增长幅度极为有限, 个别年份甚至有所减少, 但是由于单产与前期相比增幅较大, 其水稻总产量仍然获得了较高的增产幅度。

3.越南稻米种植面积与单产对总产量贡献度分析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和粮食单位产量的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这些因素对整个历史时期越南水稻总产量的贡献可以分解成三个效应:面积效应、单产效应和交互效应。同时这三种效应也同样可以用来分析每个历史时期越南水稻总产量的变化。根据贡献度分析公式求得三种效应, 其结果显示在表4中。

从表中可以看出越南水稻产量长期以来的增长主要是单产效应的结果, 其贡献度达到了55.82%;面积效应在2005年之前也有较大的贡献度, 这个时期越南水稻种植面积是逐年增加的, 但是到了2005年之后, 这种增长幅度非常小, 因而对水稻增产的贡献度也大大减少至15.22%。这一结果实际上表明随着越南逐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耕地面积已无增加空间, 甚至还会被工业化占用大量耕地。这一结果同样表明, 未来要维持越南水稻生产能力, 必须要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

注:各个因素贡献度数据用重量和百分比表示:括号前为重量, 括号中为百分比。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越南独立以后, 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越南水稻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越南本国的粮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越南水稻生产的进步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农业改革、种植面积扩大、单产不断提高和出口市场的不断扩大。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 越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必然会向工业化国家不断迈进, 其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效益低下的粮食生产可能会受到影响, 种植面积会不断下滑, 进而影响到稻谷总产量和出口量。中国和其他稻米进口国必须密切关注越南水稻生产发展的最新趋势, 调整稻米进口来源, 确保稻米进口数量和进口价格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肖俊彦.警惕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下降[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6) :9-13.

[2]邹文涛, 吴乐.论我国粮食安全与境外资源利用[J].海南大学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17-121.

[3]曾靖, 刘想平和王雅鹏.世界粮食危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80-82.

建设沃土良田 发展农业生产 篇11

1.充分认识沃土良田,明确沃土良田建设方法

1.1肥沃土壤的特征 首先就是具有深厚、松软的耕作层,土壤质地要砂粘适中,土壤结构良好,既能透水通风,又能保墒蓄水,水和气不发生矛盾,容易调节,作物根系能深扎密布。耕作层养分含量丰富,速效性的氮、磷、钾充足,作物吸收容易,同时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既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又能积累新鲜的腐殖质,保证作物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

1.2培育肥沃土壤的途径 人们通过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来逐步改善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形式,使其向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改善土壤的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是土壤内部物质运动形式中的最重要形式,它决定着土壤肥力的发展与衰退。同时腐殖质还能和土粒牢固结合,形成水稳定性的团粒结构,从而改善了许多土壤性质,协调了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土壤腐殖质越多,土壤性质越好,肥力越高。

1.3培肥土壤的关键措施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随着复种面积的增加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作物从土壤里带走的养分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作物需肥的要求和土壤供肥的矛盾,就必须增施肥料,充实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做到支付相抵,略有盈余,才能逐渐培肥地力,如果只消耗不补充,土壤肥力慢慢变薄,变劣。增施肥料,做到培肥养地,就要大量增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的养分。

2. 白城市有機肥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是有机肥源相对减少,一些农户有了农机设备后,不再饲养大牲畜;二是农户培肥土地的意识淡薄,只种不养,尤其是有很多农户承包他人土地不愿投入有机肥,只投化肥追求当年效益;三是化学肥料的速效性成就了一些农户的懒惰心理,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农民不愿施用脏、臭、费工、费时的有机肥,而愿意施用省时肥效快的化肥;四是有些地方高质量的过圈粪及人粪尿都用在了蔬菜保护地生产上,大田则多年不施农家肥;五是城粪下乡相当困难,处于被动状态,城市粪肥的处理成了大问题;六是秸秆的弃置乱堆和焚烧现象还相当普遍,造成有机物料的大量流失;七是各级农业部门在有机肥的基础设施和扶持政策上抓的不够,造成了只施化肥,不重视农家肥的局面。

3.忽视农家肥使用造成的后果

3.1农田日益瘦瘠 多年来农家有机肥被冷遇或遭到遗弃,使农田的有机养分得不到应有的归还。农家肥用量大,笨重,积制和运送,施用费工费力。现在农村也缺少人畜粪尿的储运设备及施肥机具,施用困难。农家肥肥效慢,增产效果没有化肥快。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门路广了。“少投入,多得利”是现在一些农民的心理。同时地方对使用农家肥的宣传督促也不力。

3.2忽视或遗弃农家肥,已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据调查,我国每年粮油作物秸秆约有5000多万吨,用于还田面积还不足20%。城乡每年产生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也有20多亿吨,其中氮、磷、钾含量约2000多万吨,但目前的利用率也仅有百分之几。

3.3由于农田有机养分得不到归还,导致田地养分的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有很多农田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受到影响。此外,农家肥被遗弃,又促使化肥需求量急剧增加,并引起化肥使用量的不断畸形升级,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形状带来严重损害。

4.提高对“建沃土良田,发展农业”重要地位的认识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必须在保持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上开展的。参照一些农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和经验,凡是人均耕地较多,而人口又不密集的国家都以提高机械化程度为主,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凡是耕地少而人口又相对密集的国家则均靠大量增施肥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产的目的。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均不到1.5亩(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2.7亩,白城地区人均耕地面积6.5亩)。而扩大人均耕地面积的可能性很小,决定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必然要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方向。从多年的农业增产的实践看,单产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增施肥料;二是不断更新高产优良品种;三是调整作物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尽可能的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在这三者之中,高产耐肥品种需要增施肥料,扩大高产作物面积,也要加大肥料投入。所以增施肥料,施好肥料是我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最根本措施之一。

5.广开思路认真挖掘,开发有效肥源

5.1充分挖掘草炭资源,大力制造腐植酸类肥料 腐植酸类肥料是一种很好的有机化学肥料。它具有良好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方法简单,深受农户的欢迎。腐植酸类肥料的开发,可以为有机化肥生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5.2开采草炭土,利用天然肥源 草炭土是一种含有有机质和丰富的植物养分物质的天然肥源。大量施用草炭后,不仅直接供给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同时也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天然肥源,对于增加有机肥料的来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草炭土大部分是没有经过腐烂分解的植物有机残体,因此是迟效性肥料,在利用草炭土作肥料时,应事先经过沤制堆腐后施用,才能充分发挥肥效。草炭土也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施入地里,或晒干后作为垫圈材料和厩肥一起堆腐后施入地里。

5.3养畜积肥 牲畜粪尿中含有20%~30%以上的有机质,还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其他养分。畜粪再加上褥草、泥土等垫圈材料所沤成的厩肥,就是养分全、数量大的优质有机肥料,进入土壤后,会大大提高农业产量。

5.4种好绿肥,利用生物固氮 氮素是作物需要量最多的养分,而土壤中却比较少。栽种豆科绿肥,利用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氮素,是增加土壤氮素的好办法。

5.5充分利用沼渣、沼液 沼气近年发展较快,沼渣、沼液也是良好的有机肥。发展沼气是利用人畜粪尿与秸秆等废弃物获取能源与肥料的好方法,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发展。一是解决沼气肥的运输与施用困难,研制专用工具,并鼓励发展类似小麦收割服务的沼气肥施肥服务专业户;二是在大中畜禽养殖场和小城镇发展大中型沼气生产,对农民进行能源与肥料供应服务。

6.关于发展有机肥生产的几项措施

6.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送科技下乡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有机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到发展有机肥生产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

6.2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村推进,逐步扩大推广面 发展有机肥生产,要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抓好核心示范村,各地通过抓核心示范村组织周边村民参观、召开现场会,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逐步推开,用典型来引导农民,大积大造农家肥。同时抓好有机肥高产区建设,让农民看到效益,把使用有机肥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6.3建立健全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体系 以现有的土壤肥力和施肥效益监测网点为基础,建立健全耕地地力、施肥效益与环境监测网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制度。积极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摸清当地的耕地生产能力及分布状况,评价土壤适宜性与耕地承载能力,摸清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使调查监测结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有机肥生产健康顺利发展。

6.4建立约束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在农村建立“养地基金制”、“农村干部积肥岗位责任制”和“农肥生产检查评比验收制”。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来约束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用地养地行为,促进有机肥生产健康顺利发展。

6.5加强“五有”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肥肥源 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下力气抓好“五有”建设。

发展蜂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篇12

关键词:发展养蜂业生产,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资源丰富,适逢其时,未雨绸缪,打造品牌

1 发展蜂业生产, 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好

养蜂的投入需多大, 效益又如何?笔者家住农村, 家里坚持养蜂十多年, 当初只买入一箱凭当兴趣来养, 花钱仅几十元, 仅仅过了一年, 就发展到十来箱, 沿用的是传统的土法养蜂, 投入时间、精力也不多, 不过年复一年积累了经验, 为下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养蜂的优势凸显出来。借此机会郑重推出家庭养蜂经验:如果是从零开始发展, 不要急于求成, 投资二千元左右约买十箱试养, 待积累经验再发展。养蜂要掌握技术, 仔细观察, 注重卫生, 加强管理, 第一年控制蜂群总数在20箱左右, 待第二年强盛多分些, 但不能超过“一分为三”。正常情况下, 一箱蜂群一年可产蜂蜜25斤左右, 第一年总收入可达七千元左右, 第二年效益可实现翻番。笔者家中养蜂受人工、场地等制约仅养四十箱, 年纯收入一万多元, 是一项投资少、收益稳定、且轻松又陶冶情操的行业。

梅县松口镇上畲村老支部书记兼主任巫礼洪,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选择发展养蜂产业。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辛勤管理下, 规模不断发展, 现在已发展到150多箱, 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每年的纯收入收入一般保持在二万五千元左右。成本仅占百分之五以下。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乐于助人, 尽自己能力及诚心帮助村民养蜂,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 该村早已成真正的养蜂专业村, 养蜂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50%左右, 巫礼洪的养蜂事迹多次在《梅州日报》上登载过。

2 发展养蜂业, 资源丰富, 适逢其时

既然养蜂是个好门路, 是否可大发展?这涉及两大问题, 一是资源;二是技术。2009年下半年, 梅县水务局到我镇四社村扶贫, 发现那里大部分青壮年去深圳珠三角发达地区务工创业, 剩下大部分老人及在校学生, 再好的扶贫开发项目没人干什么都难, 经反复研究, 考虑是否可发展养蜂。局领导特地请来养蜂专家实地考察, 经仔细调查后担心资源足够的问题终打破。至于养蜂技术跟上面所说差不多, 核心问题是:防重于治、勤管理, 掌握特性就行。在扶贫单位帮扶下, 组织人力生产几百个蜂箱, 分送给各个贫困户, 不久许多家庭养起蜜蜂来。如今经过二年多实践结果怎样了?据村支部书记兼主任刘勉介绍:全村发展养蜂项目卓有成效, 全村共有43户 (全村现住户73户) 人家养蜂, 有37户成功, 有二户成效较突出各养有40-50箱蜂, 大部分是20-30箱, 其中的代表名叫叶少强, 现年53岁, 他看到大家蜂养得好, 也尝试着养了二十多箱, 去年养蜂收入一位多元, 还荣获县政府颁发的“脱贫之星”的光荣称号。全村养蜂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成多, 最近, 该村先后接受省、市、县扶贫领导小组的脱贫检查, 均顺利通过, 还获得了省级扶贫先进奖。养蜂专家来四社村调查, 发现村庄两旁满山遍野都生长着富含蜜源的树木, 有:鸭脚树、龙眼树、荔枝树、山楂树、黄皮果树, 杨梅树、山捻树等, 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出树名的树种, 且开花季节一年四季分布均匀。我们整个松口镇的环境、气候差不多, 到处树林茂密, 资源极为丰富, 是发展养蜂的好地方, 应该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蜂业, 松口镇国土面积达328.3平方公里, 是全县最大乡镇, 地处亚热带气候, 四季如春, 全年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 举目四周到处郁郁葱葱, 森林覆盖率83.6%。大力发展养蜂业这个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小、需求不断上升, 效益显著的行业正是时候。松口镇四社村全村发展养蜂业的成功实践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时间进入2012年的新年伊始, 梅州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创新, 科学谋划发展新路”其核心是绿色崛起, 对松口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松口镇将建成环境更优美的生态镇, 养蜂业是个绿色产业将得到促进和提升。可以说发展养蜂业也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3 发展养蜂业, 未雨绸缪, 打造品牌

3.1 提高认识、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意识、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日常需求的是能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身体健康的有价值、有质量的绿色产品, 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根本不会有市场。当今世界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 发展品牌生产, 正是当今世界商品生产的规律。因此提高认识,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更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引导农民树立品牌的生产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互联网、报刊、杂志、广告等发挥宣传的传统优势, 大力宣传绿色产品的好处, 生产绿色产业的重要意义, 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是短期行为, 从思想上、道德上、行为上提高人们的意识, 正确引导生产者诚实生产, 以诚实生产为荣, 造假为耻。只有生产绿色产品才是根本出路,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科普知识宣传, 推广应用, 倡导科技兴发。

3.2 加强领导, 打造精品品牌战略

上一篇:多民族班级管理下一篇:“四位一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