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联合移植论文

2024-10-24

肝肾联合移植论文(精选4篇)

肝肾联合移植论文 篇1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及肾疾病的有效方法,其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比单纯肝移植或肾移植复杂。我院自1996年成功施行首例肝肾联合移植[1]以来,至今已完成肝肾联合移植16例,现将肝肾联合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2岁~68岁,中位年龄44岁;其中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合并慢性肾衰竭5例,巨大多囊肝多囊肾合并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5例,急性重型乙型肝炎肝肾综合征肾衰竭6例,其中2例合并肝癌。

1.2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术后病人进入重症监护病房,5例采用环孢素A(CsA)、激素和/或硫唑嘌呤,9例采用他克莫司(FK506)及皮质激素,2例采用达利珠单抗及皮质激素,3例加用霉酚酸酯。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后,仔细观察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制定其预防措施。

1.3 结果

16例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后,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4例出现肾功能异常,12例出现高血糖,6例出现高血压,1例出现精神症状,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2 护理

2.1 熟悉用药史

手术后病人进入外科重症监护中心时,多数已长期在其他病区治疗。由于免疫抑制剂如CsA、FK506等治疗窗窄[2],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等会对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应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后致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过高或过低产生药物毒性或影响疗效。因而对肝肾联合移植术的病人用药史的熟悉是非常有必要的。应组织护士学习,与医生一起讨论相关病例,完善和修改药物治疗方案,减少或杜绝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护士对移植病人用药史的熟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病人入院时主要症状、体征、临床诊断、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手术前后主要生理指标、药物过敏史、用药史、血药浓度监测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情况、会诊记录及药物应用分析、评价、建议等。

2.2 用药健康教育

由于免疫抑制剂口服吸收个体差异大,肝功能状况不同,代谢速度不同,故对个体需要而言,剂量差异较大。有报道[3]在常规剂量下发生高血药浓度,产生毒性反应。因而护理时必须指导病人正确服药,注意按时、按量,并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FK506应在饭前1 h或饭后2 h~3 h服用。另外,由于合并用药或食物有时会影响血药浓度,如氟康唑、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可提高FK506的血药浓度[4],葡萄、柚子可提高CsA的血药浓度[5]。护理时应教育病人及其家属治疗期间不能擅自用药,进食自带食品必须征得医护人员的同意。

2.3 定期监测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

绝大多数免疫抑制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均与其血药浓度过高有关,所以肝肾联合移术病人术后2周内,隔日检测血CsA或FK506的浓度,随时调整给药剂量。血药浓度标本的采集应在早晨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剂之前。

2.4 常用免疫抑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目前FK506及CsA仍为移植术后抗免疫排斥反应的一线用药。由于FK506较CsA肝毒性小[6],有研究表明,与CsA相比,长期应用 FK506的肾移植病人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更低,且不良反应较少[7,8]。因而近年我院肝肾联合移植用药基本以FK506为主。

2.4.1 肝功能的监护

CsA肝功能损害较FK506多见,护士应严密监测病人肝酶、肝代谢的化验结果,观察肝功能损害的症状,如厌食、疲倦及皮肤巩膜黄染等。饮食上应给予优质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碳水化合物和低盐饮食。在应用保肝药物时要注意该药物对免疫抑制药物的协同作用,防止血药浓度过高。

2.4.2 肾功能的监护

主要表现为血肌酐逐渐上升。FK506引起的肾功能损害较CsA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少而轻,主要是由于血药浓度过高所至。注意区分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和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引起的肾功能损害。护士必须注意以下内容:①尿量的多少,尿量是观察移植肾存活最直接的指标,早期尿量30 mL/h~50 mL/h,则表示移植肾存活。本组病人要求尿量多于100 mL/h~200 mL/h,以利于体内毒性物质排出;②移植肾区胀痛情况;③血肌酐上升速度;④FK506或CsA的血药浓度。如肾功能损害进展快,尿量减少明显,移植肾区胀痛,血肌酐上升速度快,则应注意急性免疫排斥的可能。

2.4.3 高血糖的监护

高血糖是肝肾联合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移植后早期大剂量激素应用也可能成为诱因[9]。FK506可导致胰腺血管退化,胰岛细胞脱颗粒及空泡变性,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减少,影响糖代谢。护理上应让病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因精神紧张、焦虑会导致激素分泌增高、血糖升高;严密监测血糖、尿糖;遵医嘱使用胰岛素,观察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如心率加快、烦躁不安、皮肤多汗等应及时处理;避免在皮下注射胰岛素后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胰岛素迅速吸收引起低血糖;饮食量要恒定,可进适量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和水果等,忌食高糖、高淀粉食物。

2.4.4 高血压的监护

使用CsA的病人高血压发生率较高。术后使用心电监护仪5 min~15 min测量血压或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出现高血压的病人按医嘱使用降压药。静脉用降压药要使用微量静脉注射泵,根据血压调节给药速度。硝普钠、硝酸甘油是常用的静脉用降压药,使用时注意避光。配制好的硝普钠药液6 h失效,应定时更换。

2.4.5 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护

本组有1例病人术后出现焦虑、烦躁、思维混乱、对答不切题、双手震颤。护士给予约束其上肢,使用床栏,加强巡视,保证病人的安全。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用药后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情况。

3 小结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多,护士应重视病人用药史、用药宣教、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监测,注意对肝肾功能、高血糖、高血压、精神症状等药物不良反应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常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对16例肝肾移植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病人有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4例出现肾功能异常,12例出现高血糖,6例出现高血压,1例出现精神症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应重视用药史、用药健康教育、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监测,注意对肝肾功能、高血糖、高血压、精神症状等药物不良反应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肝,肾,移植,免疫抑制剂,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晓英,黄美清.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术后SICU监护[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9):760-761.

[2]朱胜平,姚永中,刘云,等.54例肝移植术后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6):758.

[3]孟德宝,黎朝晖,刘玉爱.他克莫司的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4):760-761.

[4]贺智.他克莫司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J].河北医药,2007,29(3):262.

[5]顿跃,杜俊山.环孢菌素的不良反应[J].首都医药,2006,5:32.

[6]陈立中,王长希,费继光,等.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在尸肾移植中应用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3,24(5):274.

[7]Pirsch JD,Miller J,Deieroi MH,et al.Acomparison of tacroli mus(FK506)and cyclosporine for i mmunosuppression after cadaveri crenal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1997,63:977.

[8]Vincenti F,Jensik SC,Filo RS,et al.Along termcomparison of tacroli mus and cyclosporine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Evidence for i mproved allograft survival at five years[J].Transplantation,2002,73:775-782.

[9]王祥慧,唐孝达,徐达.普乐可复预防同种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0,21(2):118.

肝肾联合移植论文 篇2

关键词:品管圈,肝肾移植,非计划性拔管

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体, 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 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 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 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1]。非计划性拔管 (UEX) 是指插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 病人将插管自行拔除, 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的拔管[2]。

随着肝肾移植技术在我国的日趋成熟, 肝肾移植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创面大, 术后引流管特别多, 护理不当极易引起非计划性拔管, 往往对病人预后带来不利因素, 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 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非常重要。本科室于2013年6月开始运用品管圈活动加强肝肾移植术后病人的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 明显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提高了围术期的护理质量, 保障了病人的安全。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科室行肝、肾移植手术病人共58例, 男39例, 女19例;年龄38岁~62岁;其中肝移植14例, 肾移植44例;总共置管258根, 包括中心静脉置管58根, 尿管58根, 桡动脉置管14根, 胃管14根, 气管插管14根, 腹腔引流管108根 (含左膈引流14根, 右膈引流14根, 温氏孔引流14根, 盆腔引流14根, 肾旁引流44根) 。将2013年6月以前, 实施品管圈前手术者归为对照组, 共置管120根, 2013年6月开始实施品管圈后手术者归为观察组, 共置管138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病情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组织

确定活动主题, 该期品管圈由6名监护室护士担任圈员, 其中1名业务骨干担任圈长, 护士长任辅导员。通过主题评价表选定了本期主题为“降低肝、肾移植术后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率”, 计划活动日期从2013年6月—2013年12月, 定期开展圈会讨论, 通过有效的圈会召开和记录, 围绕目标, 充分调动全体圈员的积极性, 激发圈员的创意, 强化圈员的协作精神, 达成降低肝移植术后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率的目的。

1.2.2 设定目标, 解析原因

确定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的要因, 经过查检, 针对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绘制鱼骨图, 通过特征性要因分析, 得出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病人方面:病人术后切口大, 对疼痛耐受力低;个别病人麻醉苏醒欠佳, 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切口处渗血、渗液及穿刺点出汗易致外敷料脱落。 (2) 医疗护理方面:医生术中个别导管、引流管固定不牢;切口外敷料出现渗血、渗液未及时更换;护士术前宣教不到位及术后未充分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护理不当, 如协助病人翻身时牵拉管道、病人烦躁时约束不到位等导致管道脱出。 (3) 材料方面:医院引进的材质质量较差, 如一次性敷贴及胶布黏性较差、带气囊的气管插管漏气、带气囊的导尿管气囊破裂、缝合线易断裂等。 (4) 其他方面:怀疑或出现导管源性感染并发症;年轻护士专科技能培训不到位等。

全体圈员对以上原因进行评分, 通过头脑风暴法按照80/20原则选定非计划性拔管的要因为以下几点:宣教不到位;管道固定不牢;可疑性导管相关性感染;年轻护士培训不到位。

1.2.3 拟定相关对策并实施

1.2.3. 1 做好宣教

责任护士应在术前充分评估病人, 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 宣教时应告知病人手术方法、麻醉方式, 对于术后需带气管插管的病人告知置管的重要性, 并指导其怎样用眼神、手势等方式与护士进行沟通, 配合护士达到安全拔管。病人术后清醒后, 再次告知各种置管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指导,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1.2.3. 2 正确妥善固定各管道

管理好各种管道是护理好肝、肾移植病人的重要环节之一。手术病人返回监护室后, 由两名护士接管病人, 其中一名护士与麻醉师迅速连接好呼吸机, 检查气囊充气情况, 另一名护士对气管插管、动静脉置管及各种引流管做好标记, 妥善固定, 并用约束带适当约束病人, 防止管道意外拔除。 (1) 气管插管:护士在气管插管距离门齿处用记号笔在导管外露的刻度处作标记以确定导管的深度, 并检查气囊充气情况, 做好记录, 班班交接。外露的导管用3M胶带多层交叉固定, 同时用寸带交叉缠紧外露的气管导管并在头部一侧的耳郭上方系紧, 松紧以可容纳一指为宜。 (2) 深静脉导管:本科以锁骨下静脉置管多见, 首先用10cm×15cm无菌敷贴固定静脉导管, 再使用3M胶带交叉管道固定于肩部, 将静脉导管的末端连接三通处纱布包裹后, 用别针固定于病人衣服上, 穿脱衣服时注意取下别针, 勿牵扯导管。 (3) 桡动脉置管:先用10cm×15cm无菌敷贴固定穿刺处, 再将导管绕过拇指用3M胶布交叉固定于手腕及前臂, 烦躁的病人可使用合适的约束带。 (4) 胃管:擦净鼻部油脂, 用3M“工”型弹力胶布固定于鼻尖, 再用2cm×6cm 3M胶带将胃管固定于脸颊, 最后将胃管减压球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 翻身及床上活动时避免牵拉。 (5) 各种腹腔引流管及导尿管:将纱布剪成“Y”型切口后相互交叉固定腹腔引流管, 用3M胶布交叉固定于病人的腹壁上, 最后给予腹带包扎;用3M胶布交叉固定导尿管于大腿上, 将连接的引流袋固定于床旁, 并留一定的活动空间。责任护士应严密观察各管道固定情况, 如发现病人胶布或缝线有脱落的现象, 应及时告知医生, 重新固定。

1.2.3. 3 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由于移植术后病人大剂量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抑制了受体对感染的免疫力, 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极易产生各种严重的感染。在执行各项操作时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各管道的通畅, 严密观察引流量的量和性质,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各管道周围皮肤情况。

1.2.3. 4 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技术管理的培训

做好新护士的入科岗前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工作责任感。并定期加强对护士的专科技术培训和业务能力学习, 尤其是在完成降低肝、肾移植术后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品管圈活动的基础上, 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对策拟定、标准化等进行强化和定期循环学习,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病人的安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肝、肾移植术后病人的管道护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全和疗效,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将会给病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增加病人的身心痛苦, 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 甚至引起医疗纠纷。通过开展降低肝、肾移植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品管圈活动, 我科对非计划性拔管高危人群采取强化管理, 准确评估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 整改, 建立管道脱落的登记、报告制度等措施, 有效地降低肝、肾移植病人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率, 从而保障了护理安全, 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7.5%下降到1.45%。

通过圈活动建立了愉快的工作场景, 圈员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3], 促进了医护间的交流, 在此次品管圈活动中, 我科圈员充分参与, 阐述自己的观点, 极大地提高了圈员的参与感、成就感、满足感及工作积极性。圈员之间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精神、沟通与协调能力, 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工具, 如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法、特性要因图 (龟骨网) 、流程图、柏拉图等基本工具, 排查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 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 针对要因制定与实施对策, 使护理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护理质量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刘庭芳, 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

[2]陈爱萍, 蔡蟒.ICU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2 (10) :934-937.

肝肾联合移植论文 篇3

关键词:肝肾综合征,MELD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白蛋白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HRS)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脏严重损伤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少尿或无尿、肾功能提示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但肾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HRS分型:Ⅰ型,临床表现为患者进行性肾功能衰竭,2周内肌酐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226μmol/L(2.5mg/dl),死亡率极高;Ⅱ型,大部分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较好,病程进展缓慢,患者肌酐在133~226μmol/L(1.5~2.5mg/dl)之间,预后相对较好[1]。 严重肝病合并HRS的患者病死率很高,特别是合并Ⅰ型HRS的患者,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利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HRS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53例HRS住院患者(其中Ⅰ型36例,Ⅱ型117例),男113例,女40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49.5岁。按照2000年西安全国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2]和2007年国际腹水研究小组对HRS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出的新的共识意见[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根据HRS诊断依据将153例患者分为Ⅰ型和Ⅱ型,根据不同分型再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Ⅰ型对照组16例、治疗组20例,Ⅱ型对照组51例、治疗组6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充能量,补充新鲜血浆、保肝、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去甲肾上腺素和白蛋白治疗,持续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剂量0.1~0.7μg/(kg·min),用药后每4h尿量>200ml或平均动脉压提高10~20mmHg(1mmHg=0.133kPa)为有效,根据患者尿量或平均动脉压调整去甲肾上腺素用量;静滴白蛋白20~30g/d,共治疗7~10d。

1.3 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分析患者基础疾病,观察患者总胆红素、肌酐、尿量、MELD评分变化及住院病死率等指标,其中,MELD评分= 10×[0.957×ln(Scr mg/dl)+0.378×ln(TBI mg/dl)+1.120×ln(INR)+0.643×(肝硬化之病因:酒精性、胆汁淤积性为0,其余为1)]。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one-way ANOVA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疾病

153例患者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01例(66.01%),丙型肝炎20例(13.07% ) ,酒精性肝炎16例(10.46% ),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丙型肝炎13例(8.50% ),其他3例(1.96%)。Ⅰ型HRS患者原发疾病构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0,P>0.05),Ⅱ型HRS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6,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153例患者中,合并腹水117例(76.47%),自发性腹膜炎91例(59.48%),肝性脑病49例(32.03% ),消化道出血46例(30.07% )。Ⅰ型HRS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80,P>0.05),Ⅱ型HRS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3,P>0.05),见表2。

2.3 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2.3.1 Ⅰ型HRS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Ⅰ型HRS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除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除总胆红素外,肌酐、MELD评分以及尿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肌酐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2 Ⅱ型HRS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Ⅱ型HRS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胆红素、尿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和尿量与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总胆红素、肌酐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住院病死率

36例Ⅰ型HR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1例(58.3%),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住院死率(40.0% VS 8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3,P<0.05);117例Ⅱ型HR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6例(30.8%),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为(18.2% VS 4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2,P<0.05),见表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 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 05。

3 讨论

肝肾综合征是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危重肝病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肝脏清除体内有毒物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体内如NO、内毒素以及TNF-α等物质增加,引起体内扩血管物质与血管收缩物质的活性失去平衡,导致肾脏有效血容量不足。机体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以及抗利尿激素的释放等方法来进行自身调节,而肾脏血管对这种代偿机制十分敏感,导致肾脏血管的收缩和水钠潴留,从而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功能性肾衰竭,肾脏病理检查无明显器质性改变。

患者肝脏损伤越严重,发生HRS的危险性越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是评价肝病损害严重性的一个可靠指标,MELD评分越高,表明肝脏损害越严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年HRS发生率大约为20%, 5年发生率高达40%[3]。HRS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目前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4]。

目前国内外对缩血管药物,如特利加压素的研究较多,证明其有一定的疗效,但费用较高。去甲肾上腺素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的作用,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从而改善肾脏功能。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Ⅰ型HRS患者的疗效与特利加压素类似[5,6]。

153例患者中,运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选择性收缩患者内脏血管,白蛋白增加患者有效血容量,从而增加患者肾脏血供,增加患者尿量,降低患者肌酐,患者肝肾功恢复较好,有利于降低HRS患者住院病死率,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HRS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Salerno F,Gerbes A,Gines P,et al.Diagnosis,prevention andtreatment of hepatorenal syndrome in cirrhosis〔J〕.Gut,2007,56(9):1310-1318.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3]阎明,孟繁立.肝硬化肝肾综合征的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458.

[4]Gines P,Guevara M,Arroyo V,et al.Hepatorenal syndrome〔J〕.Lancet,2003,362:1819-1827.

[5]Alessandria C,Ottobrelli A,Debernardi-Venon W,et al.Nora-drenaline vs terlipressi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renal syndrome:aprospective randomized unblinded pilotstudy〔J〕.J Hepatol2007,47(4):499-505.

肝肾联合移植论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6月就诊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针灸门诊的82例绝经前后诸证(肝肾阴虚型)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患者年龄42~55岁,平均(48.2±4.12)岁;病程(3.5±1.51)天。对照组患者年龄40~55岁,平均(47.6±3.99)岁;病程病程(3.4±1.46)天。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曹泽毅编著《中华妇产科学》[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执行:所有患者年龄40~55岁,除月经异常外,还有烦躁、易怒、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等症状。辅助检查:促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生成素(FSH)升高,雌二醇(E2)下降。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诊断标准执行,中医辨证标准(肝肾阴虚型):潮热、汗出、头晕、心悸、心烦、耳鸣、失眠、多梦、头痛、腰膝酸痛、抑郁或烦躁、大便干燥、皮肤蚁走感、舌红、脉细数等。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者;年龄44~55岁;辅助检查提示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生成素(FSH)升高,雌二醇(E2)下降者;最近3个月未给予其他药物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者;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妇科B超和妇科检查排除子宫、卵巢疾患等其他疾病,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如贫血、高血压、甲亢等。

1.4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穴位埋线治疗[4],选穴:肝俞、肾俞、三阴交,根据患者症状表现酌情配伍其他穴位。患者取适当的体位,对埋线穴位皮肤处进行消毒,然后将约1cm长的羊肠线从8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内,保持线头在埋线针尖内缘平行或者稍向埋线针内推进,左手将患者的皮肤绷紧,然后快速将针头刺入穴位内,毫针向埋线针头内用力推进,再将埋线针头缓慢推出,从而使肠线留于穴位部位内,检查是否有羊肠线线头外露,使用胶布敷贴针孔1天(每月患者在月经周期前1周内埋线,连续治疗4次,观察每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随访)。治疗组患者进行整体评估,了解患者心理情况、生活环境、对绝经前后诸证的卫生知识掌握程度等,对患者进行集体和个体化健康宣教,如纠正患者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认知错误,解除患者不必要的焦虑,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鼓励患者多参加朋友集体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并定期随访;对照组仅予以穴位埋线治疗,4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5疗效判定标准

中医证候积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5],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执行[3]。痊愈:主症消除,症状积分下降95%以上;显效:主症消除,积分下降70%~95%;有效:主症好转,积分下降30%~70%;无效:治疗后主症没有好转或者加重,积分下降<30%。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n)

(±s)

注:治疗前后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ΔP<0.05。

3讨论

绝经前后诸证是中年妇女的常见病,祖国医学的相关古典医籍中未见相关病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在1964年修订时才将绝经前后相关症状在《中医妇科学》中正式命名为经断前后诸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以肾虚为本,肾阴肾阳平衡失调,从而影响到心肝脾等脏腑,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而妇女要经历经、孕、产、乳等的历程,津血亏虚,从而导致妇女阴常不足,这是发生本病的关键,而肝肾阴虚型是临床常见的类型。近年来,由于中医药在临床上的运用不断更新,中医针灸在治疗妇女绝经前后诸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作用持久,副作用少,因而受到中医学界的普遍关注。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灸手法的基础上,在“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理论指导下,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起来的,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疗效。有临床资料显示[6,7,8]穴位埋线能有效调节性腺轴,降低月经失调患者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郁、疲倦乏力等症状。在绝经前后诸证时期,妇女需要保持乐观平稳的精神心理状态,从而顺利度过这一段时期。临床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管理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护理质量,且患者满意度高[9,10]。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治疗周期,笔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健康宣教护理进行综合治疗。我们通过普及绝经前后诸证的相关知识,帮助病人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健康讲座、知识手册宣传等,主要是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变身心健康状况等,使其顺利度过这段时期。

综上所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心理状态等因素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笔者发现,单纯的治疗而忽略健康宣教会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因此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不能忽略人文关怀和知识普及。

参考文献

[1]窦文怡.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47-4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74-228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1.

[4]杨春英,刘炼,葛红霞,等.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10):961-964.

[5]李诵弦,于传鑫.实用妇科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77.

[6]金亚蓓,郑利芳,项洪艳,等.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作用及其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220-221.

[7]金亚蓓,郑利芳,刘芳,等.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月经失调患者Kupperman评分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8):1838-1840.

[8]杨春英,刘炼,葛红霞.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10):961-964.

[9]彭晓华,吴联专.心理护理干预管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5):104-105.

上一篇:道歉的魅力下一篇:排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