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共12篇)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 篇1
0 引言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中国高等教育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 这是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 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关注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改革, 将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制度建设。从04年以来, 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国内许多高校做出有益尝试, 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探索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 国内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纷纷建立高校班级导师制[1]。
班级导师制实施至今, 从不少高校反馈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引起各高校对班级导师制的反思。我校从05年开始推行班级导师制, 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依然凸显出许多矛盾。因此, 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对现行班级导师制进行改革与实践。
1 高校现行班级导师制现状
目前, 各高校实施班级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2]。据调查, 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多数采取辅导员制和班级导师制双轨运行模式, 其基本架构形式是学校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 再为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班级导师, 将班级导师制作为辅导员制的有益补充和加强[3]。许多高校对于班级导师的选聘和职责规定也大致相近, 简言之即选聘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专业学习, 同时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然而, 现行班级导师制推行以来, 其特征性和障碍性矛盾也凸显出来。
1.1 班级导师与辅导员职责似明非明
尽管各高校制度设计时均明确了二者的职责, 但在操作层面上, 班级导师与辅导员往往拿捏不准, 使得辅导员与班级导师协调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管理的真空和空白, 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而事实上,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行们都知道, 许多涉及学生的具体事情是无法区分其性质的。更进一步说, 一定要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精确地区分各自的职责本身就是一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 是学校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现象。
1.2 班级导师职责退化和弱化
班级导师的职责从理想状态角度看是非常丰富的, 可以具体到实施专业启蒙、指导学生制定选课计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4]。但是, 实施过程中因为客观和主观原因, 导致班级导师职责逐步退化和弱化, 一些高校甚至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新生入学, 班级导师作一次专业介绍;进入高年级, 班级导师作一次课程介绍;毕业前夕, 班级导师作一次企业介绍。这种“三次”导师所发挥的功效与学校管理层制度设计的初衷实在相去甚远。
1.3 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的复制和遗传
辅导员一般由专职人员担任, 学校学工部负责管理和监督;班级导师一般来自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 不少学校将班级导师队伍的管理放置于二级院系或教务处。这种辅导员制和班级导师制双轨运行模式自然就形成两颗“大脑”和两套运行“系统”的格局, 是种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的新的表现形式。客观的说, 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上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 当两颗“大脑”和两套“系统”互斥或不能协调运作时, 其效能是可想而知的。
除此以外, 现行班级导师制还有待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班级导师制还缺乏广泛宣传和发动、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与参与不足、班级导师制下的个性引导欠缺等问题也进一步迫使我们需要正视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5]。
2 构建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现状,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已经得到高校普遍认同, 高校都意识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班级导师制就是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全员育人的具体措施之一, 制度设计是期望以此对良好学风的养成、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撑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6]。以上作为现行班级导师制的制度设计理论依据是充分的, 而暴露出的特征性和障碍性矛盾需要对制度的具体设计做出进一步改革和实践。
2.1 新机制班级导师制的制度设计
2.1.1 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班级导师制
这里所说的“党委统一领导”绝非宏观意义上的党委统一领导, 而是指高校党委应当切实将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制的运行和管理纳入党委的中心工作, 从源头上切断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的繁衍。学校制定系列政策, 例如学校党委行政每年定期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 从学校层面打破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制度, 不断完善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顶层设计工作;明确要求二级院系每月召开党政联席会议, 必须将班级导师和辅导员工作列入联席会议议题, 成为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制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学工部受学校党委委托作为双轨制的具体实施部门, 协助二级院系共同开展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监督和考评工作, 形成对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制的有效监督和反馈。
2.1.2 实行班级导师第一责任人制
各个高校对于班级导师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 一般要求班级导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具有中高级职称和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知识结构合理, 熟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等。这种标准选聘的班级导师往往已经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坚和骨干力量, 其中不乏学校的管理部门中层干部、甚至校级领导[7]。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上看, 不论是年轻的辅导员主动找到班级导师协助自己开展工作, 还是班级导师主动找到辅导员要求协助其工作, 都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尴尬情结。久而久之, 造成二者职责愈发模糊、班级导师职责退化和弱化。因此从制度设计层面完全可以将班级导师作为班级全面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辅导员协助班级导师开展工作。这样不但不会导致辅导员工作的松懈, 而且会因班级导师的全方面充分投入而实质性加强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3 加强班级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
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注定将比其他教职员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面临来自教学、科研、职称等学校方面的考核压力和家庭的压力会陡然加大, 因此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班级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 否则既无法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班级导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和矛盾冲突。这种激励和考评制度应当是客观的、公正的、人性化的, 特别是当有管理干部参与班级导师工作时, 高校更应该高度关注此项工作, 否则产生的负面危害效应将是极其严重和久远的。
2.2 新机制班级导师制的实践要点
2.2.1 快速反应, 动态调整, 逐步提高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运作效能
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是对现行班级导师制的调整和改革, 在推行的初始阶段, 要有效处理学校管理层、导师辅导员层和学生层三个层面的关系, 对暴露出的矛盾应快速反应, 及时动态调整, 逐步提高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运作效能;并明确底线, 杜绝管理真空, 不能因为制度改革将一批或一届学生作为制度改革的牺牲品。
2.2.2 解放思想, 广开门路, 逐步提高班级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将会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和分配造成影响和冲击, 特别是一些高校受制于编制, 班级导师库建设捉襟见肘, 严重影响班级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建设。在实践中, 一些高校和教育系统的离退休人员、行业企业人员却对这一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可见, 高校完全可以解放思想, 广开门路, 坚持选聘标准, 扩大和丰富班级导师的来源和渠道, 逐步提高班级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2.3 优势互补, 互动提高, 促进两只队伍良性发展
高校的班级导师和辅导员的选聘条件和范围各不相同。尽管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明确班级导师是第一责任人, 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要充分发挥班级导师重在“导”和辅导员重在“管”的作用[8], 重视班级导师的经验和辅导员的激情相结合, 使二者优势互补, 组织班级导师和辅导员培训学习, 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增强二者工作认识和理解, 共同把握育人规律, 促进班级导师和辅导员两只队伍良性发展、提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3 结束语
班级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将为我国高校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和保障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 才能使班级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越来越重要作用。
摘要:高校现行班级导师制作为辅导员制的有益补充和加强, 推行以来凸显出特征性和障碍性矛盾。在不打破班级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双轨运行模式条件下, 通过调整现行班级导师制运行机制, 实行真正意义的党委统一领导和班级导师第一责任人制, 并加强班级导师激励和考评制度。实践中注重提高新机制下的班级导师制运作效能、提高班级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两支队伍能力和水平良性发展, 使班级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新机制,班级导师制
参考文献
[1]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 2009 (1) :68-70.
[2]应跃兴, 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3) :87-92.
[3]生奇志.高等学校班级导师制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6) :59-61.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 篇2
很多时候,老师往往因为过于关注学生的弱点而忽略了他们潜在的能量。给学生一句鼓励、一声表扬、一个机会,说不定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奇。
我在刚刚接手新的班集体时,我就注意到了一个高个子男生,他的名字当时排在了成绩单的最后一行,但体育成绩非常好,正是凭借体育特长他才走进了这个学校的大门,走进了我们共同的班级。
入学后随着新鲜感的消退,我发现他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于是我们有了第一次的促膝长谈,从日常的学习、生活谈到他的学习状况,又谈到他以后的理想,很明显他也想使自己摆脱落后的局面,也愿意尽量做好每件事,只是有时管不住自己。
当时他唯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就是能够在校运会中为班级争光,因为这是他的特长。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苏霍姆林斯基),只要我们引导得好,就能以此为契机使其进步。
而从他的决心看,说明他是有上进心、有集体荣誉感的,我没有理由不给他一次机会。结果在校运会中,他带着腿伤参加了比赛,而事实上只要有他参加的项目也真的成为我们班的骄傲,同时,他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表扬和属于他的那份自信。
一段时间以后,他的各种小毛病又犯了,在宿舍里说说笑笑影响他人休息等违纪行为总少不了他的名字,生活的不良习惯自然带到了学习之中。
刚开始时,我采取了让他所在的宿舍成员监督他,在教室时由他的同桌来督促他学习等办法,一段时间以后效果不是很理想。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斯宾塞的一句话:“记住你应该做的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考虑能否换个角度来面对这个学生。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当我得知他仍然在宿舍滞留时,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后走进了宿舍,坐在他的床铺上和他聊起来,氛围很融洽。他谈了进入我们中学以来的感受,谈到了他所在宿舍的现状。
我耐心地听着,最后我不失时机地又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他说:“与本班其他宿舍相比,你们做得太差了,这样吧,其他宿舍也有许多的空床,把你们宿舍的人分别安排到其他宿舍去学习半年,怎么样?”
有了近半年手足之情的宿舍成员怎么会愿意分开呢?他非常不愿意把他们宿舍给拆分了,而且当时就做了很多的保证,于是我接过他的话头,用一种充满犹豫和担心的语气对他说:“你能保证你做好,但能保证你们宿舍的每一个人都做得很好吗?”“能。”他兴奋而又异常爽快的答应。
在我的引导下他诚恳地提出要担任宿舍长,亲自来管理宿舍,我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肯定了他的能力以及我对他的信任,他唰地一个立正,标准的军人姿态,严肃地说:“老师,请看我的行动吧!”随后他主动带着宿舍成员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在今后做好每一件事情。
其实保证书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产生心灵上的激励,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在近几个月的观察中,我发现这个学生小毛病少多了,而且在他的带动下他们宿舍再也没有出现违纪现象。
在学习上,他的成绩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逐渐摆脱了落后局面。
正如谬·詹姆斯所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一个学生的转化如此,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更是如此。
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 篇3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就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不仅是保证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小学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看,主要存在好动、易情绪化、好奇心重等特征。就这些特征来说,虽然有利于小学生心智的自由发展,但是如果不进行干预和管理任其自由发展的话,轻则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重则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不好的影响;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手段过硬或是过于直接,有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厌恶情绪,会给班级管理工作带去直接的阻碍作用。激励机制的构建指的是在充分掌握小学生阶段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引导式的给予学生信心的对学生行为进行肯定的方式进行班级的管理。这样一种模式,不仅不会激起学生的反感,带去负面的影响和作用,还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的思想观念,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道路。
二、小学班级管理激励机制构建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所述,我们已经对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从现阶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以及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开展爱的教育
小学四、五、六年级已经是小学高阶阶段了,学生的观念及思想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一阶段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建议应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立场,加强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隐私进行尊重和保护;除了情感关系的良好维持外,教师还应重复利用思想教育,对学生灌输一些积极上进的思想观及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认可这些具有价值的理念,,做足功夫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且维护良好的师生交流,为激励机制的构建奠定思想和情感准备。
(二)创造表现机会
奠定情感及思想基础之后,教师可以开始展开进一步的行动了,即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表现机会。小学阶段学生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始终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因此,在激励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低调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赢得学习和成长的信心和力量。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活动或是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模式克服难关,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挖掘学生身上一些独特的闪光点。比如在班级大扫除的时候,一般是由特定的小组进行打扫,但是难免遇到学校卫生检查,清扫任务艰巨,这个时候,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自愿参加。在评价阶段,教师可以将公开表扬与私下肯定结合起来,公开表扬讲究一个度的问题,教师应尽可能采用一些肯定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及表现进行认可,并鼓励其他学生朝着那个方向发展;私底下,为了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的产生,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式的谈话,帮助学生戒骄戒躁,健康发展。
(三)发挥模范榜样作用
除上述措施外,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教师还应以身作则,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策略的应用,看似是一种中性的应对状态,但是如果能够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其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完全可以匹敌语言性的鼓励和肯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认知,教师如果要进行鞭策性的教育,可能存在一些难度,但是如果在一些问题上,教师可以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如果教师想教会学生爱护好公共卫生,在教学过程中或是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必刻意提出来,遇到纸屑或是垃圾的时候,能够随手捡起来,就能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较大冲击,对学生的行为机制能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
(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应着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意识到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约束自己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与热情,以改变学生立场,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为契机,发挥另一种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比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例会上,教师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总结式与评价式的模式和途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对班级管理工作以及一周、一季班级活动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在每个讨论小组中选取一个代表发言人,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发言的内容应涉及到班级活动中一些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地方以及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提高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活跃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不仅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激励机制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建议应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入手,尊重学生的发展特征,在了解学生接受程度及接受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影响,综合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争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做出努力和贡献。
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4
关键词:班级管理,激励机制
小学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主体部分。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要有效组织协调班级一切资源, 构建并实施激励机制等班级制度,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目标。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较弱, 挫折承受力小、感情变化多端, 是学生整个人生教育中最需要激励来促进全面发展的阶段。因此, 应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实现好班级管理目标。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原则
激励指的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机制依照一定规律作用于激励对象, 促使激励发生、运作和有效运行所采取的制度、方式或措施。
1. 内部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原则
内部激励是任务本身的刺激, 是活动进行过程中源自于组织成员内心所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等, 内部激励具有一种持久性的作用。外部激励是任务本身之外所获得的满足感, 外在激励表现为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关怀激励等。要积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唤醒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帮助学生从学习过程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热爱学习, 自我完善, 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要辅之以恰当的外部激励, 通过两种激励相辅相成, 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目标。
2. 正向与负向激励相结合原则
正向激励是对组织成员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的奖励, 目的是让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负向激励是对组织成员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 以终止这种行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坚持以正向激励为主、正负向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符合班级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多进行奖励, 以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对违背班级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 达到奖罚分明。
3. 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 应进行物质激励, 如学生家庭困难, 可给予物质的帮助;获得优异的成绩, 可进行一些物质奖励;同时, 对于德、智、体等有进步, 或学习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应多进行精神激励, 如口头表扬、颁发奖状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在激励中要让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同时要考虑精神激励是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要合理有机结合两者, 调整其比重, 灵活运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适时与适度激励相结合原则
选择好激励时机会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要根据学生具体特性、具体情况在事前、事中、事后适时择机对学生进行激励, 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应有的作用。同时, 激励强度要适中, 强度过大或不足都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 反而适得其反, 造成消极影响, 得不到激励应有的效果。
5. 人本与公平激励相结合原则
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客观情况和自身主观愿望, 重视、关心、理解、尊重、发展学生, 赋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表决权,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在学生自主管理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 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对学生的评价、奖励等又要体现公平原则, 不可因人而异, 尤其是应构建一种公平竞争的培养机制, 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6. 个体与集体激励相结合原则
个体激励就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有针对的激励, 激励学生不断努力, 获得进步, 得到全面发展。同时, 每一个学生是班集体的个体, 应有集体的荣誉感、团队意识。因此, 还要重视集体激励, 如在班级中评选先进团小组、先进学习小组、通过集体共同努力获得先进班集体等[1], 让集体与个体两种激励相辅相成。集体激励针对整个班集体进行激励, 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或让学生从集体中获得个体努力的积极因素, 实现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需求, 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机, 规范其行为, 积极进行激励管理。在实施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 要把握激励对象的特征、时间、环境, 进行有选择的激励, 只有这样, 激励的作用才会得到充分释放, 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1. 目标激励
制定班级集体总体目标, 可激发学生向该目标奋斗的动机, 指引学生向该目标努力的行为。尤为重要的是在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下, 每位同学应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目标明确, 就会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目标激励在具体班级管理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学生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 也比较容易进行评估。学生实现了一些目标, 又可以确立新的目标, 他们也会在自己实现前期目标的激励下积极去实现下一个目标。但在目标激励具体操作中, 目标设立要切实可行, 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目标实现过程和结果可通过成长树、成长路等图形放置在教室墙上, 通过果实或征途上的小红旗等方式进行标注, 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与努力的成效。
2. 榜样激励
榜样有很大的激励力量, 很多成功的人在成长中都有榜样的激励作用。小学生常会为自己寻找自己的榜样, 但这些榜样对学生的正确发展不一定有正向功效。因此, 班级管理中要向学生提供积极教育功效的榜样。如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诗人、民族英雄等, 他们小时候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 树立报国之志, 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学生的榜样;有许多革命英雄, 他们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可以让学生学习勇敢、拼搏、奉献、感恩等精神。在班级管理中, 榜样也可以是班主任自己。班主任要全面打造自己, 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班级发展的要求, 为学生作出好榜样。其实, 最重要的是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班上可设置“周星闪烁栏”, 评“每周一星”, 诸如“纪律之星”“卫生之星”“习惯之星”等, 让学生去感受身边的表率, 更具有真实性, 影响更大。
3. 感情激励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常常是指人们对自身及其行为和周围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激励就是班主任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 探测学生的心理感受, 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诱导激励, 从而顺利推进教育管理, 增强教育效果, 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一种教育管理方法和措施。[2]小学生在认知世界过程中会有很多迷惑不解的情况, 很需要外力的一种支持和鼓励。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 要对小学生予以积极的期待, 一是要对学生投以期待的目光。目光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在学生努力的时候, 在学生困难的时候, 在学生获得成就的时候, 投去鼓励、肯定的目光, 会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到鼓舞。二是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微笑。微笑是一种雨露和阳光, 在学生困难、顺利的时候, 对其给予鼓舞和赞许的微笑, 会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激励, 而不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奈或狂傲, 而是一种努力与坚持。三是要对学生报以温馨的语言鼓励。仔细观察学生, 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发现学生的问题, 在恰当时候与其沟通, 用正面、积极、温馨而富有道理的语言去与学生的感情共鸣, 达到帮助学生解惑、奋进的功效。四是要为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帮助、打动学生, 鼓励学生。如学生学习困难时, 班主任主动联系科任教师, 给予积极补课, 让其能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同步;有学生病了, 帮助其看病,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如果学生家庭困难, 可到该同学家去调查, 为其家庭贫困发现原因, 出主意帮助其自我发展, 等等。在情感激励中, 要突出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年幼的, 但学生也是智慧的, 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对其充满信心, 相信其能做好该做的事情, 对其充满期待和信任, 学生会在信任当中得到激励, 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4. 竞争激励
竞争是班级管理激励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在班级自主管理中, 让学生承担一些事务去做, 到一定阶段进行评比, 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价而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如为了提高班级课堂纪律, 可让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竞争对象进行评比, 看哪一组能更好地回答问题, 更好地遵守纪律。这样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自己的组织纪律观念, 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班级也可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体育、文娱活动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拼搏、进取、创新能力。例如, 我国各地都有丰富的民间文化 (如唱歌、舞蹈、手工艺等) , 可多举办相关文化的竞赛和表演, 提高学生展示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素养。在竞争激励中, 要注意公平, 否则会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不利;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让学生有机会、有权利参与, 在参与中去体验、发展自己, 培养出奋斗的精神和能力;要注意合作, 竞争是必要的, 合作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通过竞争与团队的合作, 实现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
5. 参与激励
参与激励是班级人本管理重要的管理方式。要让学生具有自尊、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就要对学生授权, 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要让学生自己选出的班干部能在班主任的协助下较独立地进行自我管理, 处理日常事务, 驱动班级正常运行;同时要让班级的每位同学都参与到集体日常事务管理中, 让其承担责任与义务, 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各种活动中, 使其得到体验、感受、思考和提高。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让其切实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爆发出极强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 实现自我管理, 提高其自身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形成自觉的人力资本积淀, 形成内部效应;同时还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促进整个班级各个方面的进步, 形成外部效应, 推进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6. 评价激励
正确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班主任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 让评价体现教育性、激励性、发展性。一是评价以素质为核心, 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的综合化评价。二是要实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平时成长可通过成长记录袋来展示, 在成长袋中放入学生平时优秀的试卷、一些绘画、手工作品、有代表的奖励记录等各种成长进步的痕迹。同时, 还可收入不同阶段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老师或家长写的评语等。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老师和学生认真总结反思记录袋中的资料, 给出对学生全面的客观评价。三是要以学生自主评价为重, 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 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班主任、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自我评价的地位,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取消百分制, 实行“等级加评语”方式, 等级可用“优秀、良好、你在进步、再努力”来评价。在评价中可用比较生动有趣的图形, 如用不同颜色的“星星”等来动态展示评价情况。通过发展性评价有效地激励学生,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嘉.谈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5
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实质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班级管理的效能体现为人的发展。在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是否给予激励,其行为活动的表现及效果大为不同。因而,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以人的行为活动的一般规律为依据。所谓激励实际就是处理好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借助外部的一些因素或措施作为吸引力或推动力(刺激变量),激发个体的需要和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机体变量),从而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反应变量)。显而易见,我们探讨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关键就是在有效地调控刺激变量上做文章,也就是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且有效的激励要素及措施。
二、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意义
构建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实践,是把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因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景意义而言,构建并实施激励机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充满勃勃生机,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就远景意义而言,通过激励机制,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1
从而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一切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
三、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实施
(一)需要激励 据多年的观察研究,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来激发其积极性。1.归属需要。学生总是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有些归属需要的满足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而有些归属需要的满足则要经过主观努力,这就具有了激励作用。2.情感需要。学生情感需要一般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喜爱,一是希望得到同学的温暖和友谊。这两个方面情感需要的满足可以极大地焕发学生的积极性。3.自尊需要。学生的自尊心是很敏感很强烈的。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4.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推动着学生奋发努力。每个学生都有成就需要,但强弱不同,因而推动力大小不同。5.发展需要。马斯洛说,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这种需要,他们都希望在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每学期开展“精英评选”活动,评出诚信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音乐之星、美术之星、纪律之星等,使班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而促成他们更全面的发展。
(二)目标激励 需要引发的行为活动总要指向一定目标。期望理论认为,人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他的行动才会得到充分的激励,班主任应善于引导学生制定目标,使班级目标形成由小目标到大目标,由近景目标到远景目标的目标系统。1.“小步目标”专栏,每次质量检测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努力目标,包括级别、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三项内容。2.设置“光荣榜”,包括五级保持者、晋级成功者、突出进步者即进步达到全年级20个位次者。这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了鼓励。3.“周周送红旗,月月添惊喜”专栏,每周按“静海一中标准学生”要求详实记录,满分的同学发给一面红旗;这样把学习与规范融为一体,两手抓两手硬。4.建立班级“记录册”,记录下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争得荣誉的同学,还有每周给班级丢分最多或违纪的同学。每周向全班公布。
(三)参与激励 参与就是要求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切磋,以便做出最佳决策。在实践中我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发挥参与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尽最大可能让班级成员来实际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决策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竞争激励 班主任在实施管理中,既看到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个体,更要看到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学生群体,从而使班级管理有更高的效能。这样,就会自觉地把群体中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化为激励要素,激发学生群体的积极性。班级管理中竞争激励的实施应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应防止任何不合理因素包括班主任的偏袒等因素的干扰。二是全员性原则,班级中学生的竞争不应只是少数拔尖“选手”的竞争,而应该是全员参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来竞争。三是发展性原则,就是使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五)情感激励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实施情感激励,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综上所述,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其创造性、主动性,鼓舞士气,增强班集体凝聚力,使更多的学生自觉自愿地为集体作贡献,使每一个人都能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信地址:山东昌邑市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0536—7068345
邮编:261300
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 小学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31-01
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要想做好小学的管理工作,必须抓好小学的班级管理。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集体,其中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引导者,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因此,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对班级一切资源进行协调,使班级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目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激励机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也得到大多数学校的重视,而如何使激励机制发挥最大作用,还值得不断思考。
1 用目标驱动激励机制的建立
目标驱动,就是通过对班级集体总目标的制定,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够不强,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需要得到恰当的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班集体总目标的建立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要想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应该结合班级实际问题,包括班级人数、年龄阶段、学生爱好等等,通过对班级的深入了解,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再由班主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班级发展目标。其次,班主任要以班级总目标为基础,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学生个人的阶段性目标,并帮助和鼓励学生努力实现目标。最后,以“大大心愿墙、小小明星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荣誉的授予,让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使激励机制的作用变得有效。
2 用情感维持激励机制的实施
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并不仅仅是建立激励机制,还应该使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长久地发挥作用,而这就需要利用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上习惯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
首先,让整个班级内部充满情感。无论是在教学的始末,还是在课余时间,班级的情感都是增强内部凝聚力的纽带。因此,教师除了在课上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吸引住学生以外,还需要在课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锁住学生的注意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其次,重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是班级建设过程所需。在课上,教师要表扬课堂上积极的学生,也要包容学生在交流中的失误。在课下,教师就应该主动找学生沟通,帮助课堂上出现失误的学生找到问题,并与学生一起寻找原因,鼓励学生课后多下功夫,而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注意避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最后,以情感为纽带,在班级内部引入竞争与合作。有竞争与合作的班级才是有活力的。比如,班主任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环保、戒烟、科技”等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筹划活动或者演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到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各小组的作品在班里进行评比。在竞争中合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用评价提升激励机制的价值
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以教师为中心,对错都由教师一人进行评定,这种教师“一言定天下”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那些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越来越骄傲,也使经常被批评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传统的评价机制不仅制约了评价机制激励作用的发挥,也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认识到传统的评价制度的弊端,更新观念,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学习新的评价理念,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评价的激励的价值不断地发挥出来。
第一,教学评价必须参考课堂内外的不同因素,包括课堂表现、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等。由于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成败的直接反馈,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认真批改,并在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其中普遍的错误和个别的错误。在统计好作业质量以后,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的情况,合理进行评价。
第二,鼓励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包括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把几者综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合理的评价,避免对学生过度赞扬或过度打击。除此之外,要想做好多元化的评价,还需要多渠道地获取学生信息,不片面地看待某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展开评价行动。
第三,重视评价的互动性。除了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外,学生也需要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体现班级的民主氛围,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求知欲,而在注意力方面却经常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就必须积极引入激励机制,以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锻炼,运用目标驱动法、情感维系法以及评价法来实现激励机制的真正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忠淑.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35):11-12.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 篇7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激励机制,构建
小学是启蒙阶段,小学生处在智力还未完全开发,还处于好奇阶段,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对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懵懵懂懂。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来管理教育,根据学生的特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通过激励机制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一、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机制应该是指引学生向前冲的动力,制定一个目标来鼓励他们完成这个目标,从而得到奖励。但是制定的目标要符合他们的爱好或者兴趣,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作,才能激励他们为了目标为奋斗。
小学生现在对于学习没有什么概念,还是比较喜欢玩,在课堂上枯燥的黑白色比不了教室外面五颜六色的东西吸引学生。所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学习。例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喜欢搞破坏调皮捣蛋,我们就可以帮助他制定一些简单的目标,就像成绩差的同学我们可以让他背诗词古文、阅读课外文章或者背英语单词,达到一定的数量不要求太多就给他奖励,而调皮捣蛋的同学我们就让同学们监督他,一有风吹草动,让大家提醒他、阻止他、帮助他。做得最好的同学就给 “明日之星称号”。
二、学习好榜样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崇拜的偶像,学生就像小粉丝一样,会下意识地去模仿偶像的一举一动,而偶像身上发光的正能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一般我们所说的榜样,身上都是具有很正的积极向上的能量,来激励我们向他们学习朝着他的方向前进。就像现在被央视拍成动画片的历史英雄人物,例如,勤学苦练的少年孔子,从母亲断杼顿悟的孟子,情暖母心的孝子闵子骞,唐朝智勇斗贼的少年区寄,明代识鬼少年王海日,等等。
一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小学生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好的榜样,对学生普及人物的知识和历史资料,锻炼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待事物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识,使其了解做事做人的的道理。榜样不一定就是历史人物或者现代名人,教师本身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导者,也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上课时,教师更应该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带来激励的作用。当然,同学之间也会有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几个特别优异的学生来给同学做榜样, 把优秀学生的的优点强调突出,让其他学生去向其学习,也会让优秀的学生自觉地把不够好的地方更加完善。
三、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鼓励,用情感来温暖学生,要用信任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就好像背后的支持者,做什么都会支持,使其受到情感上的鼓励。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当小学生在不小心做错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微笑。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下给一个会心的微笑,在无形中给小学生增加了自信。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流露出来的情感是最实在的直接的,当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给予相信的目光,感到伤心的时候给予温暖的目光,使其受到鼓舞。并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加油打气,使其感到温暖,重拾信心。
四、荣誉激励机制
荣誉激励是根据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其平时生活上的表现,要注重其对待老师、同学、家长时的态度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表现对其做出综合评价,合理正确的的评价能给与学生极大的鼓舞。评价方面不是只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家长和同学之间相互的评价,当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在这一个学期里的认识让小学生、老师、家长说说对对方相互了解、认识及评价,综合所有的评价做出自我总结,说出自己哪里好与哪里不好,要如何改善,提高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根据表现最好的学生跟稍微差点的同学依次排列给予荣誉称号,如“明日之星”“文明之星”“环保小卫士”“天才小艺人”“全能冠军” 等荣誉奖章。授予表现好的同学,使其受到肯定。表现稍微差点的同学赠予他们“好孩子”奖章,以此鼓励他们下次更加努力。
四、总结
班级自主管理的机制保障 篇8
一、建立策划指导机制
笔者曾就如何理解自主管理进行过访谈, 下面摘录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某领导:全天候无缝隙管理最保险, 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我们的班主任和值勤老师。管理一定要精细化, 每个时间点学生该干什么都必须安排好, 安排不好, 做不到位, 就是管理者的失职。
某班主任:自主管理好是好呀, 但出了问题谁负责?只有时时到位、处处盯紧, 否则, 一旦出事, 后果无法想象。
某家长:自主管理肯定行不通, 孩子哪离得开管教, 考不考得上大学倒在其次, 我们就是把孩子放在学校让老师多管几年, 省得跟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学坏了。
高二某学生:书上都讲民主管理、民主参与, 我希望学校自主管理形成制度, 不要走过场。
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在自主管理问题上是存在“代沟”的:对于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而言, 他们肩负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 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 社会对校园安全也特别关注, 加之对学生的能力不信任, 学校和家庭一般不愿或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而从学生角度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日趋成熟, 他们渴望开展自主管理, 期望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
对于任何人来说, 生命只有一次, 人的健康和安全是无价的, 学校和家庭以学生安全为首要目标,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我们不可能把学生永远关在校园这个保险箱里, 他们总有一天会走向社会, 总有一天要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因此, 我们不能以“害怕出事情”、“负不起责任”为由, 剥夺学生自主的权利。如果一个班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 只靠班主任单枪匹马的管理, 没有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就难以前进, 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势在必行。解决“学生安全与自主管理”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 就是强化策划指导工作。班主任老师是自主管理的主要策划者和指导者, 班主任要转变工作重心, 从重管理向重引导转变, 要从宏观层面上对自主管理进行规划和引导, 并争取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班主任制定的规划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要体现层次性和激励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划中都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 让科任教师和家长通过规划能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配合班主任。
二、建立贯彻执行机制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 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2]。我校高二 (6) 班张某经常违反校纪校规, 曾向校内其他学生进行敲诈, 并多次参与打架事件, 经班主任多次教育, 成效不显著。因为担心自己镇不住张某, 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担任纪律委员。张某申请自己担任纪律委员, 班主任和同学们也善意地投了赞成票。当上纪律委员的张某一反常态, 不再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 工作认真负责, 热心帮助同学, 在期末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张某当上干部后, 其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可以说张某的进步给全班传递了进取向上的正能量:天生我才必有用, 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发掘自己的潜力, 加强自律和自治, 就一定能改正错误, 就能自主地把班集体管理好。
学生王灿曾经向我炫耀过他的杰作:王灿等人承担运动场的保洁任务, 发现本班的“篮球明星”曾某乱丢瓜子壳。王灿邀请曾某帮忙, 完成保洁任务后一起打球。曾某正愁找不到人陪他打球, 就高兴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 曾某就开始叫苦了:“原来操场保洁这么恼火, 特别是瓜子壳最难弄干净……”说到这里, 曾某意识到什么, 没有继续说下去。从此以后, 同学们很少看见曾某乱丢垃圾。学生在互助中学会了关心人、体谅人, 实现了共同发展, 我不得不佩服王灿的智慧。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中经受锻炼、考验, 他们才能做自己未来的主人。
自主管理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改革传统班委的组建模式势在必行。我们不妨采取这样一个方案:在班委会下设学习组、宣传组、文体组、劳动组、生活组等, 各组分管一类班级事务, 每组再分设3~4小组, 把所有学生分到各个小组去, 各个小组轮流执勤, 执勤的同学负责管理, 没有轮上执勤的同学则承担监督责任。这样一来, 人人都可以对别人进行管理、监督、考核、评价, 同时又接受别人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 所有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形成了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的管理格局。通过给学生提供比较全面和宽广的成长空间, 让学生去自我磨炼、自我成长, 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
三、监督调控机制
在上自习课的时候, 我校高三 (1) 班的学习委员与政治科代表抽查学生背诵政治基础理论的情况, 记不住或者记不全的学生被罚抄3至10次, 这一做法受到副班长的抵制。学习委员跑来找政治老师求援, 她请求老师命令副班长完成他们安排的任务。但老师没有直接解决学生的矛盾, 让她站在被罚同学的角度想一想, 然后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结果, 学习委员当着全班同学承认自己没有考虑到本周作业比较多这一情况, 并向被罚作业的同学道了歉, 让他们各自完成一半就行了。过了一天, 副班长把罚写的作业和自己写的检讨书交给了老师, 承认自己的错误, 请求老师和学习委员继续监督和帮助自己。学习委员的管理智慧让这位教师赞不绝口。事实上, 我们也要为这位教师的科学引导叫好, 当学生在管理中遇到困难时, 他没有直接代替学生, 而是帮忙想办法,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对管理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 把矛盾巧妙地推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治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样做, 提高管理能力, 增强管理信心, 融洽人际关系。
对自主管理过程的监督调控, 既不要有理无情, 也不要以情代理, 而是要将情理有机地融合, 做到情中有理, 理中含情。也就是在管理制度上要体现一种刚性, 严明、公正、一丝不苟, 对学生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 在情感上体现一种柔性, 宽容、善解人意、以诚相待, 根据管理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人性化的调控。但是, 一些班主任常常是以要求代替指导, 以管理秩序代替能力培养, 不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信心和习惯, 缺乏对学生管理技巧的有效指导。为此, 有的教师提出, 在班级管理中要变“管”为“育”, 变“堵”为“输”, 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教育愿望强烈的心理, 激之自教, 导之自行, 指导学生充分参与班级管理, 在自主、自动、自律、自立的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 成为一个积极主动, 全面发展的人, 最终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即班级管理自动化[3]。
四、反馈激励机制
我校高一新生余某经常不叠被子、毛巾乱丢, 室长批评他, 他毫不在乎地说:“我在家没学这个。”室长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长, 班长对余某提出了批评。但当班长再次去检查寝室时, 看到余某的被子是叠了, 但是几乎就是堆在一起。于是班长忍不住又批评了余某几句, 这时他脖子一仰说:“我就这个水平。”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班长对此事进行了反思。在接下来的几次寝室评比中, 班长对其他寝室大加表扬, 只字不提余某所在寝室的情况。一段时间后, 班长又来到了该寝室, 他眼前一亮, 看到整个寝室整洁美观, 余某床上的被子叠得豆腐块似的整齐。班长肯定了该寝室的进步, 余某说:“你表扬别人就是对我的激励, 我不想拉全寝室的后腿。”可见, 积极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从而产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趋向, 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 形成良好的班风。
反馈激励机制是保持自主管理积极性的重要通道, 班主任要借助反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欲望, 使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控, 强化自主管理的意识。班主任不妨把班级准备开展的每一项活动、目的和要求交给学生, 让学生构思、设计, 让学生承办、主持, 让学生总结、提高, 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实行班级活动自主化。班主任重点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发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 尽量少用批评、教训的口气, 而是要用建议、希望的态度来指正, 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在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 “师不必贤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教师必须直面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 正视学生的智慧, 虚心向学生学习, 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 接受学生的监督。当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教师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 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自主管理的策划指导、贯彻执行、监督调控、反馈激励四个机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运行如图所示:
策划指导机制的主体是班主任, 班主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实际, 制定自主管理的目标、对自主管理进行方法指导;贯彻执行机制的主体是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参照班主任提供的目标、方法, 具体负责落实各项工作, 带领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同时, 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工作;监督调控机制的主体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学生,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班主任, 监督主体对自主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并根据具体情况对任务进行调整;反馈激励机制的主体是班主任及其他教师, 通过反馈激励机制, 让学生认识自主管理的成效, 增强自主管理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易邵平.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型班级初探.当代教育论坛, 2008 (3) .
高校班级管理有效机制探索 篇9
一、目前高校班级管理的一些模式
1、明确班级管理目标, 制定规章制度约束
首先由高校班级管理者设定班级的管理目标, 该目标确立必须符合班级的实际, 能够满足班级成员的发展需要。在制定目标时, 一般要有班级总体目标, 还要有个人分目标, 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融合, 促进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根据班级具体实际情况, 建立、修补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使各项工作规范化, 约束学生遵纪守法、按时上课、注重宿舍卫生与安全、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等, 以达到管理目标。
2、高校班级管理责任制
高校班级管理责任制是要通过责任与参验提高班干部的服务能力, 进而增强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 尤其是使最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达到基本的学习效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之间的结果公平。这是一种基于提高所有学生尤其是自控力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计的, 以加强班干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作用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管理方式, 选拔、培养、监督好班干部队伍, 然后明确班级目标.即班干部要完成的任务、要承担的责任, 最后根据班级学风、班风等各方面结果来检验班干部围绕班级目标所做的工作, 依据完成的具体情况考核班干部。
3、建立共同愿景以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共同愿景是指班级中所有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景, 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班级这一愿景而奉献的任务、事业或使命, 它能够创造巨大的凝聚力。高校班级建立共同愿景, 树立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即班级理念, 引导班级、个人朝着同一目标发展, 以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达到有效管理班级的目的。
二、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1、传统模式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优势
考勤式制度化管理体制、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体制等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为班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制度的刚性, 在制度规范的强烈影响下, 高校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遵守校规校纪情况等可以得到保障;有利于学生干部的培养;有利于组织并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学生搭建互助交流的平台;同时, 能够加强班级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
2、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
面对有思想、有个性的90后大学生, 刚性的机械管束则显得缺少柔性的人文关怀, 漠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强压政策和制度下, 大学生隐藏内心的不愿, 走进课堂、走进活动阵地, 可以保证学生准时上课、参加各类活动等, 但难以保证学生从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成绩, 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出现厌学情绪。同时, 这种制度化管理体制需要投入很多人力, 工作量较大, 一旦松懈, 很可能走入另一个极端。而建立共同愿景的班级管理模式则显得过于理想化, 没有制度规范的约束, 仅仅依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要达到班级管理的理想效果, 缺乏压力与动力机制。总之, 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与“管”缺少有机结合、缺乏激励机制等。
三、构建高校班级管理的有效机制
针对上述提及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显著问题, 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寻求并构建更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动力机制, 是传统管理模式很难凑效, 或者效果不明显的关键因素, 因此笔者提出建立班级综合测评体系运用于班级管理中, 以解决这一问题, 并构建高校班级良性竞争的有效机制。
班级综合测评体系是对高校班级进行德、智、体、美全面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评定各类奖项的一种班级管理机制, 主要包括班级评估的内容体系和奖项评定的内容体系。首先要确定进行综合测评的班级范围, 即具有可比性的同类班级, 可简单的进行横向划分与纵向划分, 即高校内某一院系的同一年级的班级与同一专业的班级;其次再根据评估班级的特色制定评估细则, 评估细则必须量化, 以进行最客观最准确的测评;最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类奖项内容, 评定参与评估班级的获奖情况, 即给予相应的奖励。
高校班级管理中构建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 即建立班级综合测评体系, 关键内容在于制定班级评估内容细则和奖项评定内容细则, 以下将详细列出细则的一般性内容, 各个高校在运用时应根据自身特色和特殊情况进行修订。
班级评估内容体系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分别展现班级的思想道德面貌、学习风貌、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由于各个班级的原始组合是随机的, 难免存在有些班级基础强于其他班级的现象, 公平起见, 将每项评估内容的分值都分为年度分值和进步分值, 即本年度某项细则的直接得分和本年度较上年度比较取得的进步得分。
校一般设置学生综合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的评选等, 这些针对学生个体的评奖评优, 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指标到各个班级的方法, 而是根据班级评估结果得出的分值来核算分配比例进行指标分配, 分值越高, 班级分配到的各奖奖项份额越高, 班级获益的学生更多。班级奖项评定的一般性内容包括奖金和荣誉, 奖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综合测评奖学金等, 荣誉包括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等。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详细修订奖项内容细则, 充分调动学生班级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四、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班级综合测评体系, 与班级利益挂钩, 进而与班级的每位成员利益挂钩, 使每位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真正实现高校班集体的教育功能。这种班级管理机制在实际运用中, 要注意全程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等问题,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特别注意的是, 班级综合测评体系的评估内容要具有公平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具体化, 同时该体系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必要的灵活性, 以便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做出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彭胜光:《塑造共同愿景加强班级管理》, 《中围科教创新导》, 2007 (11) 。
[2]万成海, 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 篇10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 考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砝码, 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做出指导, 实现素质教育的尽快转变。
一、传统教育存在很多不足
1. 在教育教学中忽略民主化。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每个学生是组成家庭的平等的一份子, 他们每个人不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也具有同等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但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民主化的重要性。例如, 在进行班干部选举时, 大部分的教师会以认定的形式进行, 将自认为能力强的学生任命为班干部。这在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使部分班干部产生高傲的心理, 破坏班级风气, 忽视学生的个性意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 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单纯的以智育为中心, 忽视德育的发展, 造成学校教育的畸形发展。学生本身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存在本质的差异, 应试化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甚少。现阶段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以人为中心的本质, 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灵关注, 错失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不单纯是应试教育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的是心灵的开发, 潜力的拓展, 情操的陶冶以及独立发展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是一味的批评甚至惩罚, 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 厌恶学习。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 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班级自主管理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 目标是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树立正确的人格, 以人为本, 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能力, 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性, 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师独断制, 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正所谓, “成功需要鼓励和赞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去关心和鼓励学生, 用爱心去呵护他们,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平台。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引导, 对他们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于后进生, 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鼓励, 给他们信心, 必要时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 进行档案记录和跟进, 协助督促学生进步。
2. 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化被动为主动。在班级管理中, 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办法, 先自主选举班干部,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 由干部去带动全班的发展。班干部作为班集体的重要份子, 是教师有效实施班级管理的助手, 因此, 教师要想深入管理班级, 首先, 要树立班干部在同学中的威信, 鼓励其他同学学习他的优点, 并发扬光大; 其次, 维护班干部的尊严, 班干部在犯错时, 避免当众批评, 降低其威信, 打击其为班集体着想的信心, 但也不可袒护, 可以进行私底下的沟通; 再次, 创造同学交流的空间, 增加同学间的互动, 使班干部能够深入班集体, 获得同学的信任, 有利于班干部实施管理。教师应该放心的将班级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参与班级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会他们是班集体的一份子, 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 而是升级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即育人。将讲台交给学生, 教师进行积极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教师可以多设几个岗位,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 从中得到锻炼和激励。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意识的参与和引导, 树立参与班集体活动的信心, 增强责任感, 提高自主动手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 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全新型人才。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改变教学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逐步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全新型人才。
摘要:现阶段, 教育界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摒弃传统的“个人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使学校教育向着全面化、民主化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育理念, 注重班级管理,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实现自主管理, 真正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使现今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接轨, 教师应该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面向学生, 培养学生的个性, 加强沟通与交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 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 篇11
关键词:责任 激励机制 内外结合 竞争与合作 榜样
小学班级管理作为一种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通过班主任按照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协调班级的各种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且及时施行,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平衡发展作为最终的班级管理方向。情绪变化大,受到打击不容易恢复,自理能力比较差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所以更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促使他们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班主任要在平时的观察中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在适当的时机,积极主动地实施激励机制,最终达到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没有哪一个学生不愿意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由于他们自理能力不强,所以才会在班级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要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去准确把握管理机制的内涵,以正能量的方式,促使学生按照这股所期待的内动力去不断追求目标。
一、在责任中完善自我
当一个人有了责任,就会不自觉地去改变内心的自私想法,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然后自己的工作效率也会明显的提高。班主任可以通过让学生担任班干部的方式去真实地参与班级管理。这样一来,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帮助下可以让班级的日常事务得到有效解决,使班级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正常展开;学生在这种班干部的实践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在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中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与体验;在接受教师布置的工作的同时,不但可以促使自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而且能够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在认真负责的态度中提升了自己的个人素养。作为班干部,也可以对其他的同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其他同学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且在相互影响中,也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促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在开展班级日常事务过程中有效地推动班级管理。
二、在目标中达到双赢
作为一个班集体,应该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看见一个很想得到的东西,他会努力去想办法得到。制定集体目标和个人的阶段性目标,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导他们往一个正确的大方向走。每位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的每一个阶段,在班主任和同学的帮助、建议下制定适合自己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并督促自己付诸行动。每一位学生的耐性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按照实际情况去制定各个小目标,过高的目标容易使人感到胜利的遥遥无期甚至想要放弃,过低的目标则会让自己陷入太多的满足感,导致自己缺乏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可以通过平时的细心观察去为学生制定和修改阶段性目标,比如,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能接受太多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让他们通过每天要背多少内容,认识多少个字等方式来慢慢调整。
班主任可以通过在教室内设置一些标志来暗示学生坚持自己的目标,比如,设置成长图,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由自己前一阶段付出的努力得到的回报的喜悦,并且激励他们进行下一阶段的目标。在努力过程中,同学之间也会进行相对应的鼓励与评价,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可以通过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改正,在多重努力下大家一同进步,然后共同为班级争取集体荣誉。
三、在了解中打破内外差异
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可以让学生保持一种比较稳定且长久的健康情绪,外在的各种激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并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在班级管理中,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自主管理意识,从多方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积极暗示,进而继续热爱自己的学习,全面发展自己。内外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所长,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而且班级管理工作也显得比较有成效。
四、在竞争中培养自己
学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很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受到表扬,因为表扬意味着他在某一方面比其他学生做得更好。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相对应地在承担一定的工作责任,而为了获得比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他们会努力把自己的分内事情做好,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把竞争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班级可以通过在合适的时间举办各种比赛的方式来激起他们奋力拼搏的精神;在课堂上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出一个比较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在讨论中要注意鼓励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发言,在发言中去享受讨论的成果并发现自己的长处,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要让他们明白,竞争肯定是会有的,但是真正的目的是在合作中求发展。通过合作与竞争的结合,让学生个人和班集体可以得到发展。
五、在榜样中对照自身
一个班级的领头羊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个人态度和形象会直接影响学生。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份子,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亲切的态度是学生最难以忘怀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注意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仪表举止是人的内在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很多学生都会以班主任作为自己仪表举止的学习对象。班主任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中,应该树立认真负责的形象,在工作中讲求方法和效率。学生在观照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后,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学习,这就是班主任的形象对学生产生的激励力量。这种学习模式也会转移到同学之间,然后学生就会有多个榜样进行参照学习,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班级管理得也就显得有条不紊。
总的来说,要把小学班级管理往好的方向推动,不能够只注重学生的文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在平时注意观察,对于学生表现好的方面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运用多种方式去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中专学校班级管理机制探索 篇12
当前, 中专学校面临着教育、育人的重要问题, 现在的学生年龄普遍很小, 其经验、经历都是一张白纸, 如果其心理受到一些伤害, 形成一些坏习惯, 会在学生的心理或身体上留下创伤。现在的学生,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倍受关爱, 甚至是溺爱, 这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很弱。在学校中, 学生都会有想要受到关注、关爱的心理。若受到一点伤害, 哪怕是轻微的、无意的, 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可能导致其心情有落差, 情绪低落, 无心学习, 甚至会有逆反心理的出现。
班主任在班集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内如果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 齐心协力, 那做任何事, 学习任何知识都会不攻自破, 迎刃有余。班主任要善于使用激励的方式,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摆正学习的态度, 把班级培养成团结、遵守纪律、积极向上的集体。
二、中专学校班级管理机制的探索
1. 影响式。
榜样能够给身边的人起到带头作用, 其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在班级中, 有很多贪玩、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的学生, 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 以行动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 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 做到一丝不苟, 不耻下问。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将授课的内容丰富化, 多备一些学生们好奇、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将新闻、娱乐等融合到一起。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够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
2. 授权式。
所谓的授权, 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中, 将权力交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宏观的决策,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处理事情的能力, 还能保证活动正常、顺利地开展下去, 进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班主任要懂得知人善用, 选用的人要能够将学生之间的气氛积极地调动起来, 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班级体能够团结在一起。
3. 融通式。
在每个班级中, 学生都会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般可分为学习好的、一般的、后进生三种。作为班主任, 不仅要做到一视同仁, 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进行不同的给予。班主任要善于将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出来, 正确地对其进行激励、教育, 使其重新树立信心。
4. 协商式。
所谓的协商, 就是指班主任在班级工作的制定过程中, 要与学生多沟通,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的精神。进行每周一次班会, 在班会上, 要激发全班学生围绕着一个主内容进行讨论, 促使学生积极发言, 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 并对学生给予鼓励。
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加以肯定, 并融入到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去, 并对学生提出赞赏, 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论是在班会中, 还是在课堂中, 教师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态度, 在学习中积极讨论,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 说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 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学生的意见、建议被采纳, 这些学生会很高兴;另一种是意见、建议未被采纳, 这些学生会闷闷不乐。班主任对后者, 要加以鼓励、说服, 及时做好沟通, 以免学生出现抵触的心理。利用协商式, 不仅可以使学生看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还能够为班主任减负, 为班级的工作打下基础。
5. 宽容式。
每个人不管是在学习中, 还是在生活中, 都会犯错, 但有错必改才是好样的。这时班主任就起到了疏通的作用。班主任在教育中, 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使其从错误中认识自己,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鼓励其重新树立目标, 勇往直前。
在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足的情况下, 不能对其进行指责, 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 去关心他、爱护他、感化他, 使其认识到错误的存在, 从而愿意接受, 并改正。
三、总结
班主任做为学校、社会、家长之间的重要纽带, 应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 起到带头作用, 凡事要求从自我做起, 正确的利用激励手段, 尽量避免、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奖励, 这样效果会加倍。班主任要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 时刻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动态, 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班主任要重视班级内部组织的各项活动, 并在活动中设有名次, 发放奖品, 要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如遇学生犯错, 要对其进行教育, 做好工作将其不良行为加以改正, 将苗头消灭, 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摘要:中专学校, 它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一个桥梁, 是一个向社会各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班主任在学校中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校与社会、家长之间连接的重要桥梁。在当前中专学校中, 学生的年龄小, 大多数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够, 很容易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 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因此, 中专学校在其班级管理中, 应创新管理机制, 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
关键词:中专班级管理,创新,机制探索,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纪明芬.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2011年06期.
[2].王崇阳.高等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0年03期.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推荐阅读:
班级管理团队激励机制方案12-08
激励教育下的班级管理08-23
班级管理中的激励机制05-28
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01-01
高职激励机制后勤管理10-02
激励机制与教师管理10-30
项目管理激励机制12-21
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06-06
激励机制下酒店管理论文12-20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