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

2024-06-12

问题串(精选12篇)

问题串 篇1

所谓“问题串”教学,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围绕一定目标和某个中心问题, 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点的逐层深入, 设计不同的问题, 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其有序地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以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因此,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串”教学法, 巧设“问题串”, 引导学生围绕知识核心展开讨论, 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进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串”, 提高教学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巧设问题串, 深化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起点和认知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概念, 掌握概念, 才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有些数学概念较为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而难以把握, 这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问题串”教学法, 在引入概念后, 针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巧设问题串, 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 深化数学概念, 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如在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时, 教师可以根据“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小于|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一基本定义, 即||MF1|-|MF2||=2a (2a<|F1F2|) 设计下列问题串:

问题1:若将定义中的“2a<|F1F2|”改成“2a=|F1F2|”, 其余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若将定义中的“2a<|F1F2|”改成“2a>|F1F2|”, 其余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3:若令定义中的常数2a=0,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4:若去掉定义中的条件“小于|F1F2|”, 其余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5:若去掉绝对值, 其余仍保持不变, 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 深化学生对双曲线概念的理解, 把握双曲线概念的内涵, 掌握双曲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进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巧设问题串, 突破教学难点

在高中数学中, 有些难点知识较为抽象, 加之学生的知识储备少, 迁移能力薄弱, 教师若一味地对这些难点内容进行直白地讲解,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巧设疑难问题的问题串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数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观察、联想和创造能力。因此,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教学难点, 设计一些阶梯式的问题串, 将难点知识细分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小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 培养探究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为例, 在学习由y=sinx的图象如何得到y=Asinx (ωx+θ) (θ>0) 的图象时,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这一重点内容, 把握其区别, 并加以灵活运用, 教师可借助“问题串”教学, 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由y=sinx的图象如何变换才能得到y=sinω的图象?

问题2:由y=sinωx的图象如何变换才能得到y=sin (ωx+θ) 的图象?

问题3:由y=sinωx的图象变换得到y=sinx (ωx+θ) 的图象与由y=sinx (x+θ) 的图象变换得到sinx (ωx+θ) 的图象有何不同之处?

通过这样的问题串,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顺利渡过难关, 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巧设问题串, 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 学会发现、探究、总结数学规律, 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进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析、归纳、推理、联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数学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数学规律, 因此, 在高中数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问题串”教学方式, 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串,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寻求规律, 进而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数学问题, 学会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高学生探索、推理、发现问题规律的能力。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 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若a1=1, an+1=2an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2:若a1=1, an+1=2an+1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3:若a1=1, an+1=2an+n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问题4:若a1=1, an+1=2an+kn+b (其中k, b均为常数,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样的变式型问题串,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从“变”的现象中去探究“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中发现“变”的规律, 进而把握问题的本质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问题串 篇2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有直观情境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探究问题,在多方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从实际生活出发,合理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串”,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串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问题串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串的时候,要考虑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的研究学习中,营造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很快爆发学习的动力。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方程、函数、圆、应用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要认真把握好,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串”,把知识放进现实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所以把问题串应用到教学中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案例:以九年级上册学习画三角形的外接圆为例。

问题1:如何在球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

问题2:过一个点能画多少个圆?

问题3:过两个点能画多少个圆?

问题4:过三个点能画多少个圆?要分情况讨论吗?

问题5: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圆呢?跟前面的问题有关吗?

对这个“问题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入手,增强学生对外接圆概念的理解,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启发,逐层推进引导,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知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透彻的理解。

二、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有生活情境的问题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个成功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主体,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创设有生活情境的问题串,指导学生去动手大胆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

题。有效地设计问题串,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案例:学习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稳定性。

问题1:为什么晾衣架是三角形呢?

问题2:晾衣架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吗?

问题3:两者有什么不同吗?能运用学过的什么知识去解

释呢?

这几个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设计问题串的时候注意加入生活情境,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具有生活情境的问题串,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能认真听好数学课。

2.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有实效的问题串

学生的学习有两种发展水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控制好难度,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能力等。问题处于“最近发展区”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有效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幅度适中,有问有答,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度。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可以驱使学生在多种互动中生成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用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找准问题切入点,整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创设有实效的问题串。

案例:学习九年级下册求扇形的面积:

问题1:假如风扇的可达范围是3米,转动的角度是100度,那么风扇的扫射区间多大?

问题2:小学学过圆的面积公式,能想起来吗?

问题3:那么扇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呢?跟圆的面积公式有

关吗?

问题4:学了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能求出风扇的扫射区间多大了吗?

问题1可以马上吸引学生,问题2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问题3和问题4是对本节知识的研究学习。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能很容易得出公式以及很好地运用公式。问题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不断的追问中让学生接受挑战,激发学习欲望,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通过设计变式问题串,培养学生灵活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不要太单一,可以通过变式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这样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对比加强,使学生触类旁通。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得应用条理化,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变式问题串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应用能力。

案例:

如图,直线l及直线l外两点A、B

问题:在直线l上找出一点P,使得PA+PB最小。

点P在哪里?

4.通过教学反思,提炼完善“问题串”

教师在每节课后应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情况,随之调整导学案和教法,通?^教学反思提炼完善“问题串”,以便巩固和完善课堂。我们可以设置反思问题串,教师展示之前相关的问题,提出反思的问题,组成问题串,反馈各类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当进行变式问题训练,不断提炼完善“问题串”,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案例: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时:

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x2-2x+1=0有几个解?(以前学过)

问题2:二次函数y=x2-2x+1与x轴的交点有多少个?

问题3:已知抛物线y=x2+mx-2m2(m≠0),该抛物线与x轴有多少个不同的交点?

问题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此案例中通过设计相关联的问题串,能够引起学生反思,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去反思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把错综复杂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不断反思去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三、问题串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郭沫若曾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乐,忘记劳苦,喜欢学习数学。因此,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期待和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积极提问,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2.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较大的抽象性,要求比较灵活,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很好地运用开放有效的提问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问题串所得到的答案进行重新整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网络结构,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开展有效的数学思维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设计以下的问

题串:

问题1:怎样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2:什么样的方程组适宜用加减法?

问题3:在应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注意什么问

题呢?

问题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要根据什么去选取解法呢?

这样设计问题串,能帮助学生把知识网络化和系统化,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应用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要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动手研究和合作讨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应用“问题串”进行教学,设置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问题串”教学始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努力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真正有效锘的数学课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八年级上册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串”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问题1:同学们猜猜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结合图形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问题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8,请计算出三角形的斜边?

在?@个案例中,环环相扣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巧妙地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问题的互动中生成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问题串 篇3

问题串的使用不仅让学生有所思考,并且学生根据教师的有层次、由简单到深入逐渐递进式的一串问题,会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思维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兴趣。本文就如何巧用问题串来促成生物课的有效教学,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一、巧妙利用问题串创设引入情景

通过问题串式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未知新知的由浅入深的思考认识,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究。好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以及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索寻找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和全面性让学生思有所悟、有所得,体会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免疫调节》一节中教师可以展示一组疾病、疫苗的照片然后发问:(1)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那么人们是怎样预防疾病的呢?(2)当我们不小心划伤了,伤口会经历感染红肿、化脓、结痂、痊愈几个过程,这中间有哪些细胞参与呢?是一种怎样的调节呢?(3)什么是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包含哪些?免疫调节是怎样实现的?(4)图中的疫苗属于免疫中的什么物质?这类物质还有那些?(5)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抗原,那么抗原入有哪些途径侵入人体呢?入侵后会经过几道防线?

分析:学生看着展示的图片思考问题并在脑海中搜索已学知识或和小组成员讨论或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串将本节课的大部分知识点都隐含在问题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在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得到问题的准确解答,不仅更加深刻地学习了知识而且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的喜悦,教师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会有重点地实行新课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利用问题串突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如果一节课重点不突出或者说重点没解决那么这节课可以说不是很成功的,教学重点的解决不仅是教会学生考试要求的知识点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重点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例题帮助学生在掌握解题技能的同时训练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会学习、能学好。如何将重点利用问题串来突破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能够将教学重点巧妙地处理重点内容:

1.以问题形式化难为易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这时候我们不能整一大堆的专有名词来体现教学水平的高超或是个人知识水平的深厚,那些都不能让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

2.化整为零逐个突破。这是突破教学重点比较常用的的方法。根据学生做题分析,大部分学生喜欢小问题比较多的生物大题,对题目完整比较综合的大题会出现分析不完全,有的甚至对难题束手无策。

3.化抽象为具体。问题串的设计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来私人订制,具有自己的风格。然而要明确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让学生学习更简单、更高效、更有创造力!

例如:在《伴性遗传》一节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通过红绿色盲的遗传分析伴性遗传:(1)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吗?(2)为什么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3)假如一个致病基因在X、Y的同源区那么后代男女患病概率相等吗?(4)如何通过伴性遗传的特点分析一个家族的患病情况?

分析:伴性遗传这部分如果仅仅靠教师理论讲解学生容易弄错,有些遗传的计算也会漏情况,这里就需要教师列举生活实例通过问题串逐步分析分析,带着学生一步步去理解吸收。

三、有效利用问题串构建知识体系

生物的知识点是比较多而且比较杂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对学习过的生物教材能够以“上帝模式”观察将所学习的知识,有条理地存储在大脑中(将知识点整理成树状图),需要使用的时候直接调用不会出现混乱记错的现象。经过多年教学发现,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回顾旧知梳理章节内容的有效方法,这也就使得问题串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

例如: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一下提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1)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2)是谁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他是通过什么实验来解释的,他的实验有什么规律?(3)什么是减数分裂,生殖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异同之处?(4)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分析: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回顾了第二章的所学内容,理清了这几个知识点的联系形成了自己对本章内容的的认识。

总之,问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小组合作以及自主探究新知能力的有效方法。而且问题串具有一定的教师教学设计特点,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但是课堂的反馈有时候是不在我们预设之中的,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需要每位教师切实根据学生的情况酌情选配,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敷衍了事违背了问题串的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难易适度、因材施教的设计原则。

核心问题,问题串的核心 篇4

“问题串”是教师备课时, 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需要, 联系教法, 而预设的一系列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不断深入的问题.问题串是一节课中的主干问题的组合, 问题与问题之间有着较强的逻辑性, 整体性.“核心问题”是指教师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分析, 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精心设计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整个问题串的核心, 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二、如何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设计应该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知识, 与技能, 而且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 培养的能力, 深入细致分析教学任务,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关键, 从中找出有必要深入研究, 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 进而设计出核心问题.

1. 在物理教学的重点处设计核心问题

影响某一事物发展的因素众多, 我们要抓住问题的重点, 解决主要矛盾, 掌握了重点知识, 就能带动全面, 使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因此, 教师设计核心问题时, 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的重难点处, 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 创设物理情境, 提出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核心问题.

案例1密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的设计.

密度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的基础上, 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进一步理解.密度概念及相关知识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 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

创设情境:教师将大小不同的铁块或铝块, 分别放于天平的两端, 可以观察到体积大的铁块或铝块的一端下沉;将体积和外形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物块放在天平的两端, 天平不平衡.

提出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学生发现物质的质量m和体积v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启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物质的质量m和体积V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并尝试用密度解决简单问题.密度是反映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物理量, 因此, 核心问题设计在建立密度概念之前是恰当的.此种提问方式突出了教学重点, 并且问题具有开放性, 不会限定学生的思路, 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对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提出多种猜想和假设.

2. 在物理教学难点处设计核心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课题.突破难点的问题能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并使学生在享受排异解难的同时激起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其他相关知识,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案例2欧姆定律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

欧姆定律是学生在学习了电路、电压、电阻、电流、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的基础上,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来的规律, 其逻辑性、理论性很强, 实验难度较大, 是教学的难点, 所以教师要适时的做好引导, 恰当点拨, 加强师生交流.

创设情境:教师演示分别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给同一个灯泡供电, 请学生观察.然后用两节干电池给不同的两个灯泡供电.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 你有什么发现?

提出核心问题:学生发现:当对同一盏等供电时, 电压越高, 灯越亮, 说明电流越大;当用同一电压对不同的灯供电时, 亮度不同, 即电流不同, 说明电流大小还与灯丝的电阻有关.

到此,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已成呼之欲出之势.完全可由学生提出来.即:“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电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欧姆定律是反映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规律, 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难点处发现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经过分析转化为核心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以核心问题为中心, 预设整节课主干问题, 形成问题串”就是要使得一节课的主干问题成为一个整体, 使得教学在一条明确主线的指引下展开, 使得提问因为有了充分的预设而具备较好的启发性、激疑性、目的性, 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使得生成因为预设而更有价值.

摘要: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提问是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过多关注单个问题的预设, 缺乏对所有问题的整体性预设, 而导致的问题间缺乏递进性、逻辑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不能得到训练的问题, 提出了“以核心问题为中心, 预设整节课主干问题, 形成问题串”的做法.并对如何设计核心问题, 如何设计问题串以案例的形式加以解读.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提问,核心问题,问题串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25.

[2]黄纯.“问题教学”在物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 2011 (2) :27.

问题串 篇5

台州市实验中学 朱善聪

[摘 要]当前课改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应主要围绕核心内容展开,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而数学课堂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展开的。在数学核心内容教学中精细化设计问题串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本文结合核心概念课例以及核心内容习题课例的问题设计,并对比了“浅入深出,由小及大”,“深入出浅,以大概小”两种问题串的设计方式,最后对核心内容教学的问题串精细化设计进行了概念辨析和反思。

[关键词]核心内容,问题串,精细化设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恩格斯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的内容就是概念的体系。”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均从“问题”开始。所谓问题串,是由一连串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系列。在数学核心内容教学中如何精细化设计问题串才能使得提问更有针对性,课堂更有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实践,浅谈个人的观点。1引发“核心内容教学的问题串精细化设计”的例子

下面是两种不同课型的问题串设计的数学课: 1.1核心概念课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下的《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课教学设计。

我们如何用代数方法证明函数yx在区间[0,)上为单调递增函数?

有同学提出来用两个特殊值来检验,有同学因为表格中的数据直观地显示出随x的增大y越来越大,可能把区间[0,)上“所有的”实数都一一例举验证,有的考虑用字母符号表述。

为了启发学生获得证明思路,突破思维瓶颈,老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设计1:

2①问题1:如果对于区间(a,b)上任意x有f(x)f(a),则函数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这个说法对吗?请举例或者画图说明。

问题2:设函数在区间(a,b)上,有无数个自变量,使得当ax1x2b时,有f(a)f(x1)f(x2)f(b),可不可以说它在(a,b)上单调递增?请举例或者画图说明。

问题3:在函数f(x)x2,x[0,)的图象上任意取两点,自变量大的函数值也一定大,能否说明函数f(x)x2在[0,)上单调递增? 设计意图:问题1描述性定义的辨析,逐渐引出定量定义,让学生获得必须是两个变化的量的比较。问题2较为贴近描述性定义,但是属于对描述性定义的误解。通过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给出许多对问题否定的图例,并发现必须选能代表(或代表)区间内的所有实数的字母。“许多个”不能代表“全部”,也不实际。取“任意一个”不行,“任意三个”多了,所以用“任意两个”更能精确表述了。问题3,在前两个问题的分析之后提出一个具体函数,比较它们的函数值, 进而提出“怎样用符号来表示”的问题。

设计2:

问题1:因为函数f(x)满足f(1)f(3),所以f(x)在区间(1,3)上是增函数,对么?

问题2:因为函数f(x)满足f(1)f(2)f(3)f(4)所以f(x)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对么?

问题3:对于函数f(x)x在[0,)上任意的x1,x2,当x1x2时,是否都有

2x1x2?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说明要取遍所有的数。引导学生联想到用字母符号表示任意的数值。取任意两个,通过说理,明确符合“任意性”的要求。22点评:对定义中的“任意两个”这种表述或多或少是存有疑义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比照,去思考分析,概念中 “任意两个”这种数学叙述的重要意义。如何想到用任意两 2 点的变化方向来刻画函数的增减性是难点所在,也正是数学中惯常使用的“用局部点的性质刻画整体性质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实际使用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调性概念形式化的必要性(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当然,企图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真正理解是不现实的。在概念教学中,要从感性认识开始,使学生对概念表象,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理解”与“使用”的多次反复中达到深刻理解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数学原理讲细讲透,还必须精细化问题串的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1.2核心内容例题、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设计3 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3.2节“直线的方程”的例5是这样的:已知直线经过点A(6,-4), 斜率为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设计问题串一题多变。

问题1:已知直线经过点A(6,-4),且与x轴垂直,求直线的方程。问题2: 已知直线经过点A(6,-4),且与x轴平行,求直线的方程。问题3:已知直线的 斜率为-4/3,求直线的方程。问题4:已知直线经过点A(6,-4),求直线的方程。

问题5: 已知直线经过点A(6,-4),且在x轴y轴上截距相等,求直线的方程。设计意图: 问题1、2引出斜率不存在与斜率为0的直线方程,问题

3、问题4促进对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的理解, 引出平行直线系、引出中心直线系,问题5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设计4:解析几何习题课

题目:如图1,对于点P,若存在过点P的直线交曲线f(x)x24, 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一般方程。我3于不同的两点A、B,且|PA|=|AB|,则称点P为“好点”,点B为“伴点”。

问题1:P(1,0)是“好点”吗? 问题2:求出直线y=x-1上的所有“好点”。问题3:平面上的“好点”一定在直线y=x-1上吗? 问题4:每个”好点“对应着几个“伴点”?

问题5:如图2,设B1、B2是点P对应的“伴点”请以此为背 3 景设计一些题目,并说说解决它的大致思路。1.3两种问题串的教学设计对比

设计1和设计2,问题设计“浅入深出,由小及大”,引导自主建构。先解决小问题,再解决大问题,让学生“看得见”,“够得着”。这样的设计,第一让学生从简单的情景出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激起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第二教师真真发挥了主导者的作用,始终把握着知识的制高点,积极推进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第三课前的精细化设计和课上即时生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无缝对接,问题串的设计思考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

设计3和设计4。问题设计“深入浅出,以大概小”,创造探究氛围。先抛出大问题,由学生自发探究小问题,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当然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只要“伸伸手”、“垫垫脚”就可以够得着。这样的设计,首先教师只是从侧面引导,抛出大问题,留有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就问题带着任务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进行探究。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梯度性和过渡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工夫,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其次学生直面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种问题串的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思维、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经教师精细化设计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数学概念,巩固与应用新知识,复习与强化旧知识,同时训练与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和“精细化问题串设计”的辨析 2.1“核心内容“的理解

中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称为知识。而核心知识指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明确的、结构性的知识,因而是有广泛运用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以基本概念为基础的。中学核心内容包括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学科教学需要体现学科本质”的认识已逐渐被认同。对中学数学教学核心知识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体系,扼制“题海战术”,减轻教学负担。对中学数学教学核心知识的研究,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具体的内容依据。

2.2“核心内容教学的精细化问题串设计”的辨析 ① 为什么要进行核心内容教学的精细化设计?

首先核心内容教学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重点所在。精细化设计,往往能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带来画龙点睛的功效。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问题的设计以及相关例题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核心概念的教学。长期以来,数学教师普遍重解题、轻概念。核心概念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淹没在大量的解题技能培训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使人费解,常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数学课提不起兴趣,致使不少学生概念模糊,从而影响对数学内容的后续学习。

其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数学课能“听懂”,可不会解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来源于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怎样教,取决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大部分教师通常在课堂上采取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介绍相关概念、定理、推论→引出最后的结论。高中数学教学要依仗对数学问题的设计、例题的设计,这样才能够比较好地将学生们的思维自然地引入到数学思考中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比较容易地接受数学概念和逻辑性,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选择和设置问题、选取例题一直以来都是数学教师争相探讨的问题,也是困扰高中老师的难题。教师在设计问题中,“问题”没有针对性,价值不高,没有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往往对例题本身讲解较透,但是缺少对进行例题扩展和变式训练。而科学合理的对核心内容(包括核心概念、例题)进行设计,确保找准、落实重难点,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让学生在方法习得上有明显的提高,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恰到好处地进行自主探究,构建有思维的数学课堂,会使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核心内容教学的问题串精细化设计”的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数学概念方法,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通过对核心内容的精细化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数学思维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就是提高学生学力主观能动过程,总是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载体,也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动力.如果问题串的设计能从学生知识可接受性的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难度和适当的思维强度,就能有效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特别注意的是问题串的精细化设计,不是要面面俱到,不是无限制下注角,也不是堆砌层层关卡,道道习题,更不是简单的概念+例题+变式,“为赋新词强说愁”。对核心内容教学的问题串设计,强调知识构 5 建,重视思维训练,提倡自主生成;是抓大放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围绕“核心”,主次分明,虽“细”但“精”,是科学合理对核心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一体化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章建跃.《高中数学核心内容教学设计案例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 朱立明,韩继伟.《高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群:函数——基于核心内容群内涵、特征及其数学本质的解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07期.[4] 朱善聪.《新课标课本例题教学精细化设计摭谈》[J].《新课程研究》,2014年04期.[5] 王先进.《谈问题串的设计方法》[J].《数学通报》, 2012年07期.本文系2016年市教育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核心内容教学的精细化设计》(编号TG16283)的阶段研究成果。

问题串 篇6

摘要 :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堂课的“灵魂”,是生成一节魅力课堂的核心所在。问题串设计要生活化,从学生的日常所见所闻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问题串设计要诗意化,用美妙的语言陶冶学生情操,给予学生美的享受;问题串设计要精细化,搭建适当的思维梯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串设计要开放化,加强应用与拓展,诱发学生创新性思维。〖HTH〗关键词〖HTF〗:有效问题;串课堂〖HT〗〖KH*2/3〗“问题串”是课堂教学的心脏,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方向、效率,甚至成败。一个好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突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还可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几年,我潜心研究如何通过创设有效“问题串”来构建精彩纷呈的魅力地理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研究感悟:〖HTH〗一、“问题串”设计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HT〗目前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多自然地理现象与规律需要教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去诠释。在设计“问题串”时,要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以学生生活背景为基础,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以这种方式学来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通过巧妙的“问题串”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索现象的根源,实现书本知识的实践指导意义。“问题串”式的案例分析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给学生一个攀登的台阶,引领其探索新的认知领域,使地理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有趣。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梯度不能太大,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HTH〗二、“问题串”设计诗意化,陶冶学生情操〖HT〗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却无法取代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案例: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水平运动》《偶然》作者: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问题1:文章中所说的“你”实指什么物质?问题2:为何风会“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问题3:“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体现其运动有何特征?通过巧妙的融合,一首《偶然》即可涵盖《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在欣赏美妙诗词的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又在无意识中理解透知识点。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采用诗句来设计“问题串”,运用诗意精美的语言粘住学生的心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师生之间产生无法言喻的语言感悟与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得对地理美的感受、美的想象。〖HTH〗三、“问题串”设计精细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HT〗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而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缺乏感性认识。若教师直白干瘪地讲解,学生很难形成共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将学习目标细化,将知识难点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创设与之相应的、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别有一番课堂景象。 问题串的设计应确保问题串具有梯度性和过渡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多下功夫,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板块编成一组组彼此关联密切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内化与拓展性应用。〖HTH〗四、“问题串”设计开放化,诱发创新性思维〖HT〗〖JP2〗“问题串”设计,无需刻舟求剑的模式化。教师可以大胆地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串,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延展性。更可将知识和方法链接在一起,引导学生自我梳理、自我构建认知体系,体验地理研究的乐趣,感受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JP〗案例: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商品谷物农业》问题1:读课本50页“案例3”,结合美国的地形图与美国商品购物农业分布图,思考美国为何能够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问题2:中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区的区位条件?问题3:比较分析中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区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的异同?问题4:借鉴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的生产模式,提出中国东北商品农业区的发展策略。通过问题1的探究,学生明确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特点。趁热打铁,立马通过问题2把中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搬出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再通过问题3来帮助学生比较两农业区的差异。求同存异,借鉴“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从而为问题4的顺利解答埋下伏笔。采用“旧题新问、不拘泥于教材、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等方式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串,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地理观的机会,培养学生从案例、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JP2〗当然,课堂上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要讲究一个“度”字。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了解学情,预想其思维方向。对开放性问题的教学选择,必须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活动过程中,要动静有序,相得益彰。〖JP〗总之,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通过设置有效问题串,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培养学生质疑与探索的学习习惯,使地理课堂变得妙趣横生、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问题串,串起课堂精彩 篇7

一、问题串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数学内容有点抽象,但却来源于生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记忆,并且把学生生活与数学内容进行巧妙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准确把握其公式、概念等.具体方式就是围绕课堂主题创设生活情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针对“幂函数”一课,有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银行存钱的情景,并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小王到银行去存钱.选择的是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如果小王存入本金2万元,每月的利率为0.8%,试分别计算1月后的本利和是多少?

问题2:同问题1,3个月后的本利和是多少?

问题3:同问题1,12个月后的本利和是多少?

问题4:如果存入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本利和为y,存期为x,写出本利和y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式.

问题5:观察上面问题中计算得到的代数式,想一想,从实际生活出发,很多数学应用问题是不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呢?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更需要创设生活情景,结合生活常识,把复杂的问题逐一化解为简单的次要问题,并且逐层推进,层层深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主题,准确把握数学概念,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从而激发内在学习的动力.

二、问题串精细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这主导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问题引导中,把问题细化,形成问题串,不仅可以从扶到放,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因此,在问题串设计上,教师在课堂环节设计精细上下功夫,在课堂预设上尽可能联系学生实际,并且通过其问题串引导,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如,针对下列几个问题:

三个问题,三个方向,对于学生来说,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容否认,后面两个问题都是第一个问题变化出来的,而且这三个问题还具有一定层次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具体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三个问题进行比较,让他们发现题目之间的差异,以及探究其细微差别背后的原理.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概念,同时还能让他们思维得到深化,让他们在比较中理解四边形ABCD的具体形状,以及相应条件.而这还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尽可能整合习题,让问题串中的小问题,通过细微差别并且形成比较,在理解探究中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堂内容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三、问题串梯度化,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梯度,简单来讲,就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这对于学生来说,整个学习过程就不会存在跳跃,从已知到未知就会分阶段呈现,这样在把握学生思维方向的同时,还能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入.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系列问题串,在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同时,以便发现其中规律.对于学生来说,问题串呈现梯度,就好像给了学生一个梯子,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如,针对下一道题以及问题串设计如下:

……

具体教学中,教师除了预设问题串外,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考例题自己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例题,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体现学生主体性,能够通过问题串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主动积极探索问题.

四、问题串延展化,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对于数学思维来说,课堂上仅仅是例子,要强化他们数学体验,还需要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整合学生生活资源,尽可能进行有效拓展,以便在丰富学生数学思维深度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其广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能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层层推导,继而对知识进行内化与重组,最终形成数学知识网络,在生成课堂教学精彩的同时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针对“数列”这一复习课上,教师设计以下问题串:

由于教材容量限制,因而编者在编辑教材过程中,对于例题往往是精选,以便达到举一反三效果.但是如果教师仅仅局限在教材例题,一来学生训练有限,学生对具体内容理解有点形而上学,或者还不能完全融会贯通;二来由于数学定理或者相关公式往往具有一些特殊性,而教材所选例子往往只是普通性,因而在强化普遍性解题方式的过程中,让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精心选择一定的习题,在与例题组成问题串,形成互补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创新思维.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问题串意识,能够通过问题串,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具体问题.同时,整个课堂通过主问题细化形成的问题串,不仅结构清晰,而且环节紧凑,层次分明,这样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同时,还能真正生成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清,朱国荣.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串”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数学教育,2009(10).

[2]杜继渠.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9).

用问题“串”出课堂的精彩 篇8

新课程以来,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以教师和学生的一系列“问题”为课堂的生长点的课堂必然是相对开放、自由的课堂,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的挖掘出来, 激发学生质疑和探究的欲望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但是, 教学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我们无法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先都框出来,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外”的问题怎么办?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常常有以下几种处理:

1.面对“意外”的问题, 有些教师不想变更原来的教学计划, 对其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 迅速回到预设好的教学设计中来, 按照原先设计好的轨道实施下一步的教学;

2.有些教师在竭力地应对学生提出的“意外”, 结果却串出一系列的“难问题”, 整节课疲于回答学生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被学生“牵着走”, 教学探究活动失去了方向;

3.还有些教师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和内涵的“意外”, 仅仅限于告知该问题的正确答案或结论, 并没有发现其探究价值, 没有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探究去发现科学知识。

这些课堂教学在“问题”的设计和处理上显然是有问题的, 有效的“问题”教学方法应该表现为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主角, 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时应该围绕一个“整”的问题, 并给学生创造一种思考和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在思考这个大问题时提出一个个逐步深入的“小问题”, 拾级而上, 将这些“小问题”逐个解决后串起来实现教学大目标的完成。

二、“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步骤

课堂教学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能力的激发, 优化的教学结构下学生能够实现对质疑价值的自我评判, 使得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能够紧紧围绕着探究的目标。学生的思维在一系列的问题串动下愈来愈清晰, 对正在探究的问题的理解愈来愈深刻, 逐步在探究活动中领悟物理概念和方法的精髓。具体的应用“问题串”进行探究教学时, 概括来看应该有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预设“问题”, 学生反馈“新问题”。教师预先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 拨动学生思维的撞针,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教师识别“问题”。对于学生反馈出来的“新问题”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状态, 对“问题”的识别, 实际就是对学生第一阶段的学习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再追加一个“问题”来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价值, 明确自己需要证实什么, 并确立探究活动的方向;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在收集了一系列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和“解释”后, 下面就是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探究环节了, 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释, 同时关注并参考他人的观点, 将对问题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最终达成探究活动的目标。

上面三个步骤可以看成是一个循环, 在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进程中, 教师都可以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探究本身的理解。

三、“问题串”教学模式实例———“自感断电现象”

1.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演示中来, 如图1所示的装置,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用两只手分别抓住a、b两头, 接着笔者闭合开关S, 然后再断开。

教师:请你给大家谈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在老师闭合开关的时候, 没有感觉, 当断开开关的时候, 感觉被麻了一下。

2.思考如何用实验来把该学生的感受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想到电流传感器, 并引导学生设计如图2所示的连接图。吸引学生完成数据的采集, 描绘出如图3所示的i—t图。

3.根据实验和所得数据引出问题串:为什么A上电流和L上电流断电后瞬间都将减小?为什么断电瞬间A上的电流一下子变成了负值?为什么A上的电流在断电前比L上的要小, 而断电后, 两者的减小又是对称的呢?

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的思考 篇9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学生获取知识并不是依靠教师的传授, 而是通过有意义的自我建构得到的。“问题串”教学遵循了皮亚杰的重要理论, 探究知识建构的意义, 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式学习,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交流甚至质疑, 展示自我想法, 注重问题的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2. 高中数学 “问题串” 教学模式设置的原则

( 1) 符合教学情境。高中数学本身是较为复杂和庞大的系统知识, 因此, 在问题设置的时候要符合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与以往教学知识层层呼应,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探讨和合作学习的欲望,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 2) 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创设问题串, 不能搞形式主义, 而是要具有针对性与连续性, 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问题, 合理铺垫下一个问题,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从而自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3) 有梯度性。高中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问题设置的梯度性,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因此, 高中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平铺直叙的知识传授, 有梯度性地设置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 如辩论赛、主题演讲等, 逐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 4) 体现启发性。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模式, 本身就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因此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从而推动实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布鲁纳指出,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这表明, 好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培养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了遵循这一点原则, 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 注重对于问题的精心设计, 培养学生开拓的思维, 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 5) 注重“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即学生现有水平与其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而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 清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并且判断发生可能发展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设置问题, 在设置简单问题的同时, 也要适当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诱导学生进行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但是要掌握好度, 以免过犹不及,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高中数学 “问题串” 教学进行问题设置的探讨

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模式中, 如何有效地进行问题设置成为当今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 将问题设置概括为教学难点、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三个方面, 最大限度地提高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效果。

( 1) 教学难点。高中数学中存在很多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 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方法,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妙设置问题串, 培养学生联想、创造的能力。如教递推数列这一教学难点, 问题设置要体现“累加法”“迭代法”的教学方式, 可以设置“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什么?”“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引出累加法的求解方法。”“等比数列求解方法”这三个问题, 从而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学习。

( 2) 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每个课程都必须学习的知识点, 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十分枯燥而且难懂, 这就需要设置“问题串”,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如“函数概念”这一课程, 可以设置三个问题, 并且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让学生轻松理解函数的概念, 掌握这一教学知识。

( 3) 数学规律。掌握数学规律, 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难题, 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高中数学每个课程问题串的设置, 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不能搞形式化, 而是要设置较合理的“问题串”,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 高中数学 “问题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培养全方位素质人才。

摘要:本文试以“问题串”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作为出发点, 进而分析高中数学中“问题串”教学模式设置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恰当进行问题设置, 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指导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邵敏亚.提出一个问题, 生成一个平台究给出一串问题, 创设“生动”课堂[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基于课堂瘦身的“问题串”设计 篇10

一、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 生活中有化学, 化学里处处体现生活. 新课程注重学生在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中学习化学, 将“问题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为“问题串”提供生活背景, 不仅能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案例一在教苏教版必修1“常见物质的检验”时, 引入如下问题串:

( 视频播放新闻) 问题1: 系列化妆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某系列化妆品被检验出了含有铬、钕元素, 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 被检验的产品中每1000g含4.5mg铬, 含2. 0mg钕, 含量这么小的元素是如何被检验出来的呢?

课堂生成1: 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新闻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可以有效地得到激发. 学生在受到视觉的刺激后, 产生了渴望去求索其中的化学知识欲望.

问题2: 你家厨房有两瓶无色溶液 ( 可用图片展示) , 它们为食盐 ( Na Cl ) 溶液和苏打溶液即纯碱 ( Na2CO3) 溶液, 你们有哪些方法可将它们一一鉴别?

( 学生思考并讨论, 课堂活跃. )

问题3: 加醋酸与纯碱反应有气泡产生, 那你真正检验的是纯碱里的什么离子?

问题4: 现有两包固体粉末: 它们为NH4Cl, K2SO4粉末, 请设计实验方案将其一一鉴别.

( 学生思考并讨论, 课堂活跃. )

课堂生成2: 若25℃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 建立新平衡后, 以下: ( 填“增加”、“减小”、“不变”、“无法确定”)

(1) 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____.

(2) 密闭容器中总压强_____.

( 3) 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_____.

(4) 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__________.

( 5) 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

( 6) 反应速率 ( V正, V逆) ______ ( 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 学生比较模糊, 无从下手, 不知如何回答此题. 这些都证实了学生对平衡常数的学习是比较表面的. )

课堂生成3: “平衡常数”的教学重难点是K与P、C、T的关系, 本质是抓T不变, K不变. 设置的五个精细化小问题, 旨在检测学生是否抓住了本质T不变, K不变. 本题K = c2 ( NH3) c (CO2) , 根据反应式, 平衡时生成的c ( NH3) = 2c ( CO2) . 压缩容器体积, 压强增大, T不变, K不变, 平衡时c ( NH3) 、c ( CO2) 的浓度都没变, 故 ( 1) 增加、 ( 2) 不变、 ( 3) 不变、 ( 4) 不变、 ( 5) 不变、 ( 6) 不变. 该题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T不变, K不变的应用, 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为了探究解题教学的规律, 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 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 按照从“特殊到一般, 层层深入, 梯度递进”的思路进行问题串的设计[2].

案例二 “酸碱滴定中的pH及离子浓度变化”的复习课上, 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 在25 mL 0. 1 mol/L 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 2 mol / L醋酸溶液, 曲线如图1 所示.

问题1: 常温下, 往25mL浓度为0.1mol/L的NaOH溶液中, 加入12. 5mL浓度为0.2mol / L的CH3COOH溶液, 则溶液的pH__7, ( 填> , < 或= , 以下相同)

变式1: 在常温下25m L浓度为0. 1mol/L的Na OH溶液中, 加入等体积的p H = 1 的CH3COOH溶液, 则溶液的pH____7.

变式2: 常温下, pH = 1 的HCl与0. 1mol/L的NH3·H2O等体积混合, 则溶液的pH_____7.

变式3: 常温下, pH = 13 的NH3·H2O与p H = 1的HCl等体积混合, 则溶液的pH_____7.

(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 并且讲出判断的理由)

课堂生成1: 问题1 紧扣习题中的问题, 创设条件, 以原题为母题, 进行一题多变, 考查不同条件下强酸弱碱、强碱弱酸混合的酸碱性的判断. 落实了溶液酸碱性判断的关键点是抓最终的溶质, 为后续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题多变式的训练, 学生思维的敏捷度、灵活度得到提高, 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激发, 活跃了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 设计有效的问题并正确运用是化学课堂的关键, 也是瘦身绿色课堂的保障. 可以说, 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节课的灵魂, 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芳香, 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们应加强对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脉络的研究,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厚燕.习题设置的有效性研究[J].高中数理化, 2014 (20) :59-60.

问题串 篇11

关键词:高职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串;教学方式

? 【中图分类号】G712;O1-4

"问题串"是指教师围绕一定教学任务或教学主题,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内,基于教学目标、学生兴趣、学习认知与学习期待等,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精心、巧妙设置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顺利解决易混、易错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践行问题串教学方式不仅能顺利解决数学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在认知与能力上得到阶梯式提升,至关重要。

一、 问题串教学方式用于解决高职数学问题的作用

(一) 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突破点解决问题

每一个高职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知识突破口,即知识生成点,一旦找到该突破口,学生只要稍加思考与动手,复杂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但每一个复杂问题都有一系列的知识点网,关键是如何指引学生发现该知识点网的生成点,问题串教学方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问题教学中,可以在复杂问题的知识生成点上设置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指引其勇于探索。

(二) 有利于将数学零碎知识进行串联

问题串教学方式是通过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相关、相似或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指引学生探疑、析疑与解疑,而这一系列问题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行为,是因为其将许多零碎、混乱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与总结,并隐含在这几个问题中。故问题串能顺利帮助学生联系新知与旧识,迅速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实现问题形式与知识内容的统一,高效解决问题。

(三) 锻炼数学思维,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问题串教学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很快找到各个数学知识的关节点,并全面把握与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探究与解决问题。而在分析与探究问题的同时,数学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便蕴含其中,问题串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高效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同时,有效习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为学生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问题串教学方式用于解决高职数学问题的策略

(一) 精妙設置不同类型的多元化问题串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想诱导和指引学生通过"问题串"打开知识突破口,促使其高效、准确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教师必须懂得问题串设置艺术,即精妙设置不同类型的多元化问题串。笔者认为,可行性的问题串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割式问题串。分割式问题串即针对高职数学中整体性、系统性、抽象性较强,而学生又难以直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式教学,将该知识分割成几个小问题,化抽象为具体,最终提高学习效率。(2)递进式问题串。学生在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由易到难、重点突出的递进式问题串,指引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3)矛盾式问题串。创设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现有知识发生冲突与碰撞,帮助学生加深与巩固知识点。

(二) 明晰问题串教学方式实施的主要过程

高职数学教师要想真正实施与践行问题串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必须要明显问题串教学的实施过程,这要有一些步骤:(1)设置好问题串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心理期待、学习规律等设置探究意味强的多元化问题串,以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鼓励学生参与问题探究活动,引领其顺利解决问题。(2)按步骤引入不同问题。问题串设置完后,可按照一定顺序依次呈现,也可以悉数全部呈现,这要依据学生的对问题把握的程度而定。要问题串呈现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巧妙指导,逐步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3)建立数学模型,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指引学生研究问题串,学生基本对问题实质有一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试着建立数学模型,引入实际例子解决问题。(4)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问题串探究中的不足并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法,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三) 把握好"问题串"设置的若干重点

在问题串教学中,问题串的设置一直是备受高职数学教师关注的话题,试想如果没有科学、高效的问题串做支撑,问题串教学便寸步难行。因此,高职数学教师要把握好问题串设置中的若干问题:(1)要与学生已知经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问题串的创设不能脱离学生已知数学知识与经验,更不能背离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感觉切实可行、熟知能解,故激发其解决动机。(2)问题串要注重的设置要具有启发诱导性。不能随意设置价值性与启发性弱的问题,否则学生将深感索然无味,另外,难度要适中,切不可过难或过易。(3)问题串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巧妙引导。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筛选问题串中的有用信息,并用于问题解决。

综上所述,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善用问题教学艺术提升教学效果,而问题串教学是问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对问题教学的深化与升华,在解决高职数学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要想充分利用问题串教学方式顺利解决数学问题,高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妙设置多元化问题串、明晰问题串教学过程、把握好问题串设置的重点等,将问题串教学方式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徐峰. 浅谈高职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串教学方式[J]. 学周刊,2015,23:115.

[2]曾大恒.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问题串 篇12

㈠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1.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科学性,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序列。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提问应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如在学习相交线一节时,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 经历探究相交线所成角的类型、对顶角的性质的学习过程, 可以设计下列问题串,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关系怎样?试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将几对角进行分类”。这几个问题难度逐渐提高,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一步一步达到了问题的解决, 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形成,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2.设计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 能力培养是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下形成的, 没有脱离知识的单纯的能力, 而能力的形成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那么, 涉及事实性知识、有着明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 指向教师的预设的标准答案, 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强化。如果学习与探究仅仅停留在回答封闭性问题的水平上, 那么学生运用的不过是低级的思维技能。封闭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基础, 而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唯一或不确定, 一般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句, 往往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扩展思维, 进行知识建构。为此, 我们有必要适当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他们经历一番探索才能回答的问题。自主探究的学习离不开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开放性问题探讨中, 学生被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 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置于问题情境中, 学生变得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例如, 关于统计, 我们可以设计成封闭性问题也可以设计成开放性问题, “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什么?调查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哪几种?”就是典型的封闭性问题, 答案指向教师预设的结果。而“怎样的统计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

再如, 关于二次函数, 设计开放问题, “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 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 甲:对称轴是x=4;乙:与x轴有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 且以这三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3。请你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方案, 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个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更深入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研讨, 解决问题, 培养了探究精神, 提高了数学能力。

⒊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进行个别提问、集体问答甚至自问自答, 也可以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研讨, 归纳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各种提问方式要结合运用, 对有确定答案且答案简短的问题应尽量采用向全班提问的方式;若需提问题答案较长或无确定答案 (如分析问题则要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答案太长的问题一般不宜选作课堂提问的问题, 可以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也适合作为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

㈡课堂提问时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灵活运用课堂提问, 可以在引入时, 也可在新授时, 还可在小结时。

复习引入时的提问, 可以借复习旧知识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建立“支架”, 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新授课时的提问, 可以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 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课堂提问还是检查教学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结时的提问, 可以借学生之口对本节课的要点作强化和使知识系统化。在小结环节, 很多时候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领学生归纳知识:通过本节学习, 我知道了___?我学会了___?我困惑的是___?

个别提问的对象要根据提问的性质与难度而定, 复习提问一般应选择学习成绩中、下的同学, 解决问题式的提问要选择思维活跃, 头脑灵活的同学。课堂提问一般要先提出问题后进行个别提问, 而不应先是叫起一个同学再出问题。

个别提问原则上不要集中在一部分同学身上,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应使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公开亮相。同时, 这样做的结果也是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因为学生都不愿在人前“露怯”, 学生都有荣誉感, 都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得好一些。而要想在课堂上少出错, 就必须集中注意力保持积极思维。在课堂上还常有学生不注意耐心听别人发言, 所以, 在一位学生发言后, 可以叫另一位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或概括别人的发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课堂提问还要注意提问语言的明确性, 提问问题的启发性、量力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㈢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分析和处理

向全班提问后, 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分析学生对此问题掌握的程度, 一般在学生回答较好的情况下教师也要复述一遍, 这并不是唠叨, 而是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答案。若只有少数同学回答, 则教师有必要对答案加上些解释了。

在个别提问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往往不很完善, 甚至于一言不发, 教师怎样处置是能否达到提问目的的重要一环。我们提问学生, 若学生不会答, 一般不应马上说“坐下”, 也不应该马上去叫另一位同学回答, 更不应该讽刺挖苦, 否则有害无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提示, 提示的语言应具有诱导性、启发性, 还可以把此问题分解成更简单的小问题提出连环问题, 这样做便于学生顺利的回答提问。

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 可以组织大家集体评价, 对有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完善再提出连环问题或者举出反例, 这就要求教师有雄厚的本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需要教师有认真的精神。如:一位教师提问学生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说有“平行”和“相交”, 教师不是简单地说“不对”, 而是拿起两支铅笔, 先摆出“平行”位置, 又摆出“相交”位置, 接着又摆出了一种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位置, 问学生:“这种位置关系叫什么呢?”, 学生很快回想起来说“异面”。这位教师让该生坐下后又说, 他回答不完全的原因是空间观念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提醒同学们考虑问题要从空间出发, 不要局限在平面内, 教师这样处理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平铺直叙。

对学生的回答应进行积极的评价, 既不能讽刺挖苦, 也不能随便给学生派发什么“××专家”之类的廉价的高帽。应真诚的发现学生回答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给以肯定, 给以鼓励。

上一篇:新媒体与动画的结合下一篇:报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