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编工作

2024-07-23

图书分编工作(精选3篇)

图书分编工作 篇1

图书分编主要是针对图书馆的所有图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这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 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科学的图书分编应当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与最准确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 图书分编工作是否做到位也决定着图书馆管理效率。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不仅有着繁复的科目类型, 还有着多样化的信息样式。例如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形成的电子图书资料信息系统, 只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明确的分编处理, 才能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使用率, 实现图书馆的有序管理。

一、图书分编工作的特性

(一) 分编工作的脑力劳动特性

图书分编工作是一项脑力劳动, 这不仅是由它较为复杂的分类体系决定的, 更是由于图书资源数量的庞大, 为这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脑力劳动量。图书分编的最基本工作内容就是以准确的分类和归类标准将图书进行分类整理, 同时还要以编号形式对每一本文献进行编号, 由于整个图书资源数量的庞大, 进行图书编号时应当有准确的编号原则, 同一类型图书编号也要统一安排。同时图书分编还要求分类原则能够符合日常人们查阅资料的使用习惯, 使分编后的图书使用更加便捷。因此这个过程需要对图书的类型、内容进行准确的判定, 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脑力来实现的判定过程, 同时还要考虑多方面与阅读习惯相关的内容, 使图书的分编最合理化。

(二) 分编工作的技术特性

由于图书分编工作有着极其复杂的分类系统, 同时还要考虑到多方面的读者使用习惯问题, 因此图书分编就有一套专门的分编工作技术性原则和指标, 来判定是否是完善的图书分编。这就有了技术上的要求, 以分编标准来判定工作必然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图书分编要求、规则、习惯等, 同时还有一些技术性的原则来判定是否是正确和合理的图书分编。此外, 由于图书量的巨大必然要依赖计算机手段来完成对图书的分编。而分编系统的建立必然有着一定的技术性要求, 在图书分编工作的操作中用到这些技术是必然的, 这也是分编工作的技术特性之一。

(三) 分编工作的非熟练劳动特性

非熟练劳动是指图书分编无法通过不断的操作实现工作的简化与习惯, 即无法通过习惯操作达到熟练劳动的目的。图书分编工作不仅复杂, 还有着极大的工作量, 这更加重了图书分编工作的困难性。工作人员不仅要针对每一本文献进行归类、编号, 同时还要判定某一文献是否具有单一特点, 对于非单一特点的文献进行归类分编是非常困难的。正是由于这种文献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使图书分编无法通过不断的操作实现熟练劳动, 只有运用思维准确的判定某一文献的所有特点, 并将其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类目划分, 才能实现有效分编。

(四) 分编工作的创造性

图书分编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技巧, 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在一定的工作技巧基础上, 对每一部文献进行基本的分类与编目, 但是又无法完全以工作技巧为原则实现对所有文献的科学分编。因此, 除了要求对技术有熟练的掌握之外, 更要有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敢于突破目前工作上存在的缺点和弊端, 大量的运用创造性思维与工作方法来提高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根据我国目前专家对图书分编工作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一部分新的工作思路, 利用这些原则来完成图书分编将会实现更高的工作质量。

(五) 分编工作的有效性原则

图书分编应当明确工作目的, 一切都要以图书的有效利用为原则, 这是图书分编量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图书分编工作不能一味的求高效、求专业, 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 对图书进行分编安排, 使其在发挥使用价值时能够最有效。

二、图书分编准备工作加强途径

(一) 提高工作人员的分编素质

由于图书分编工作丰富的特性, 对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同样较为复杂和全面, 这就要求在前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性工作素质。分编不仅有着极明显的脑力劳动特性, 更是一项非熟练性劳动, 对工作人员灵活的思维能力及丰富熟练的资源分类经验有着基本的要求。同时由于图书分编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行业与专业, 只有完全对这些复杂的行业或专业分类熟练掌握, 才有可能实现科学高效的分编工作。因此在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选择上首先应当对其进行全面的筛选, 使每一位分编人员都掌握了足够的图书分编工作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以能够坚持国家发展原则和方针政策为前提;其次应当能够以热情的工作态度和虚心的学习精神投入工作;最后还要能够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能够在团队协作的工作过程中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 采用科学的编目规则, 运用有效分类工具

图书馆在建立分编系统的工作中, 应当以科学的编目规则为基础, 利用有效的分类检索工具, 实现对图书的有效分编, 同时实现科学的图书分编质量。

目前在图书馆分类工作体系的研究上, 比较权威的方法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这部书不仅对图书的分编规则进行了科学的构建, 更利用严谨的分类划分与编目结构体系为图书分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文献编目的分类原则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为类为主, 同时加入文献自身特点分析与分类原则, 使编目有稳定性的基本原则, 又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文献形式与类别的准确分类和定位。运用有效的编目工具需要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基本原则, 建立起完善的图书馆编目管理体系, 以信息化的工具为图书编目提供有效性的基础支持。

(三) 细化分编工作安排

要完成科学完善的类目分编还有一项工作前提, 就是以细化的工作分工和原则, 来约束分编工作的具体任务, 实现完整、有效的高质量分编效果。由于图书分编有着复杂的工作体系与繁重的工作量, 因此需要对分编人员进行明确的任务安排, 确定具体的工作要求, 从工作流程、工作量、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职能划分, 将分编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分编人员的身上。在图书分编工作的实际操作中除了有严格的工作程序之外, 即使同一分编原则和要求也会出现不同人员分编方案不同的现象, 这是由于个人对文献的理解差异造成的, 为避免这种现象需要设定同一工作重复某一流程的方式, 采取不同人员对文献的普遍认知做为最终的分编方案。

三、图书分编过程工作加强途径

(一) 加强图书分类工作

有了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实施图书分编工作时, 首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图书分类。文献增加后首先需要对文献进行查重处理, 确定是否已经有相同资料;然后开始对图书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 确定其类型、类目、内容概要;其次分析并确定其所属类目, 再根据具体的图书内容实施次级分类, 并标注正确的索引编号;最后对图书的分编质量进行审核, 确定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分编流程, 及时调整至最佳类目状态。在编目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根据图书的具体内容和分类进行改正, 利用科学的审查原则保证图书分类和编目工作的准确性。

(二) 图书编目工作的加强

在科学完整的图书编目流程工作基本完成的过程中, 还应当集中精力加强图书编目工作。一般读者对图书的信息需求与检索是以编目为主要依据的, 错误的图书编目会直接影响读者图书检索的效率, 以及收集今年的准确性。图书编目工作的加强原则是以科学的分编工作流程为前提, 实施对编目步骤的加强。由于目前已经基本运用了计算机编目系统, 因此在寻找目录的准确性上主要依赖工作人员的主观判定。图书编目人员必须要能够严格执行分编工作流程, 按标准实施对图书的目录分类和编码。

(三) 图书典藏工作加强

图书典藏也是图书编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前期完成了科学合理的图书编目后, 还需要根据使用频率、类别相似性等原则实现分类典藏。相似与相近的类目应当就近安排, 使用频率高的应当安置在最容易拿取的位置, 而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则依次向比较偏僻的位置安置。同时还要遵循类目相似性就近安放的原则, 结合类目的编号确定是否使用了最合理的编号原则。

四、分编后期工作加强途径

(一) 建立编目工作质量监查体系

编目与典藏工作完成后, 后期对图书编目的监管也非常重要, 根据读者的使用和检索习惯对现有的图书编目进行质量的监查, 判定编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编目工作监查体系, 从读者查阅、取阅, 管理人员整理、存放等多个方面检验是否运用了最为合理的编目方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实施合理调整, 以随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保持编目系统的质量。

(二) 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提高编目工作质量

图书馆的图书编目信息反馈系统是最能体现编目系统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与读者建立起的互动信息反馈连接, 及时收集读者对分编工作的看法和意见, 并针对其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判、研究和分析, 以完善的分编流程与科学的分编原则进行图书编目的调整。

结束语

面对目前我国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巨大的压力, 以及其复杂的特性对工作水平的要求, 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加强对分编工作的质量管理, 才能更好的实现在不断增多的图书资源和信息量过程中, 继续发挥图书的资源力量, 为提高人们的信息学习与接收能力提供基础支持。图书分编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繁重的工作, 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应当采取正确的手段改善工作状态、完善工作原则, 建立起科学的分编工作体系, 同时明确分编原则及目的, 更好的实现图书馆分编, 进而更好的发挥图书馆资源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梅英.论图书馆分编工作的质量控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08:77-79.

[2]桑萍.浅析高校图书馆分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201-202.

[3]郭涵, 郎妍妍.浅析如何做好图书馆书刊的分编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8:76.

图书分编工作 篇2

图书分编工作是由一系列分编流程构成的, 大致顺序是验收—查副本—编类—给号—制片—图书加工—审核—排公务片—移交—填月报表。由此可以看出, 图书编排过程中各个环节看似相互独立, 其实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 若是衔接不好则必定会影响工作进度, 而且各个环节之间顺序不能颠倒, 否则会发生顺序的错乱。

图书分编工作工序复杂、技术性强、工作量大, 同时是多工种、多人协作的综合性工作。有些图书馆分编工作不规范, 馆员岗位安排不当, 且没有制定工作流程, 经常出现工作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各道工序的衔接出现混乱, 经常相互影响, 失误时有发生, 工作中一旦出现差错, 由于责任不清, 工作范围及工作内容不明确, 等等, 就会相互指责, 相互推卸责任, 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 图书分辨工作流程优化是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图书馆管理越来越现代化, 图书馆管理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图书分编工作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分编流程的最优化是简化工作流程, 节约劳动力资源, 进一步推进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其次, 图书分辨工作流程优化直接决定图书管理整体水平。分编流程的最优化能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让学生更快寻找所需资源。由此可见, 工作人员必须发挥聪明才智, 为分编工作流程最优化提出见解,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针对学校图书馆的不同情况, 深入分析各道工序的具体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及其联系, 科学地组织人员, 明确各道工序的具体工作内容, 使各工序职责分明, 各工序间衔接有序, 避免工作窝工和混乱现象的发生, 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更好地发挥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效益, 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传统模式中的图书馆采编流程

传统运作中图书馆采编流程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 制订相关计划, 合理分配人力、资金、设备等, 如果将这些程序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按照所收藏的类型进行采集并且分类, 从而整合出一定的图书馆信息, 例如:馆藏图书的数量、种类及存放地点等,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数据的采集相对分离, 导致相同的数据被多次引用或者交叉使用, 从而出现重复现象, 大大增加工作量降低经费的使用价值; 相同的数据如果因为人为原因而无法整合, 就加大了读者全面读取同一资源数据的难度。此外, 各个协作流程都局限于各自的领域内各自为政, 互不干涉, 图书管理员只是关注各自所负责部分的局部利益, 对于整体的分配安排是否合理不关心, 严重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三、当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服务质量, 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而就我国当前的图书馆管理状况来说, 由于馆内所配置的管理系统的种类很多, 比如书籍保存管理系统, 借阅管理系统等, 这些同时存在的管理系统因种类过多, 使得图书馆管理变得一片混乱, 严重降低了图书馆管理质量。我国境内现有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图书馆内部存在多个管理系统共存现象 , 这些系统在实际运行时容易发生交叉管理, 不利于馆内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2.在图书分编上 , 由于不同图书馆都具有自己的、不同的图书分类体系, 因此当图书馆进行合并, 统一之后的图书馆在图书分类上会存在多个分类体系, 这一现象同样会阻碍图书馆分编工作的开展。

3.图书馆合并之后 , 统一化下的图书馆在目录检索体系上也会出现做种目录体系并存的问题, 这一问题与前两个问题一样, 很可能造成图书馆内部分管理工作发生交叉, 使用目录检索时, 相同的目录在联合总目录中多次、重复出现, 影响图书馆信息管理质量。

四、确定合理工作流程的原则和条件

合理工作流程的确定与各馆规模, 每年进书量, 人员多少及是否实行计算机管理等密切相关, 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要视各馆具体情况而定, 以下提出的一般原则及条件, 仅供参考。

1.最佳 性

在当前条件下, 分编工作的工序和操作过程及实施办法是合理的, 力求减少各工序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2.节 奏 性和 均 衡 性

分编图书时要掌握一定的节奏, 注意各道工序的均衡, 各工序加工图书既不负担过重, 又无窝工现象, 使工作人员劳逸结合。

3.直 流 性 和 紧凑 型

确定工作流程尽可能走直线, 尽量减少曲线和回线, 各工序间衔接紧凑、有序, 在加工图书的移动次数最少, 传递方式适宜, 减少劳动消耗。例如, 在加工图书时采用分批方式, 用样本书和工作单在各工序间流动, 既减轻劳动强度, 又减少在加工图书的整体移动次数, 加快图书加工的进程。

4.工 作 效率 和 质量

确定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目的。新制度的工作流程与以前相比, 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否则, 其工作流程不合理。

5.各 工 序 职 责 分明

各工序的具体工作内容、职责范围有明确界定, 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 哪道工序出问题由本工序及时解决,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6.实 践 检 验 性

确定的工作流程应经得起实践检验。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 提高了分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缩短了分编工作时间, 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认可, 实践证明是合理的。否则, 必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五、实现图书馆分编工作流程最优化的措施

1.尽 量 进 行 小 批 量 作 业

所谓的小批量作业, 是指把进购的大批图书按照具体需要和标准, 分成若干小批, 把每一小批作为一个单元, 按照流程进行收纳, 直至做完入库。在分批过程中, 每个小批的数量可多可少, 作业时间可长可短,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这样就可以根据客观需求, 把某个时段急需的任务完成, 不是急需的便可以延后, 这样交书速度快, 提高了图书利用率, 而且一旦出错就可以及时查出, 由于是小批量, 改正比较简单。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小批量的作业有利于图书的分编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相对于大批量作业而言, 小批量作业的灵活性更强, 可操作性更高, 更有利于图书分编工作的开展, 能够使图书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要想优化图书分编工作流程, 应该尽量采取大批量作业方式。

2.优 化 采 编流 程的 内 部 工作

图书馆采编流程优化的内部工作是指在信息流程过程中采用BPR模式处理, 通过这一技术将信息采集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 通过对于图书的优化整合, 合理分析目前的信息使用情况, 达到提高采集流程效率的目的。在整个优化过程中应当以读者的需求为最先考量基准, 应当对整个信息库进行整合利用优化, 而不是以任何局部的综合分析为依据, 无法照顾全局。并且在整合过程中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在评估新的采集流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发掘新的发展方向, 改进发展中的不足, 并加以改进。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对图书馆采编流程内部运作的优化。

3.完善 图 书 分 编 工作 流 程 管 理 制 度

目前图书分编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主要是对工作人员管理力度还不够, 工作人员没有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因此,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图书分编工作流程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分编流程规范制度,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这种规范和规定开展工作, 分编工作主要包括采购、分类、归档等方面工作, 这些工作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标准规范, 这样工作人员才能提高工作责任心,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其次, 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要建立职工管理制度, 其一是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细则, 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由专人负责考核工作人员日常表现, 实行评级机制, 对工作人员定期表现通过评分评级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奖惩。实施考核制度和评级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图书分编工作流程的优化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超高的专业素质水平, 了解工作重点如重查、分类、录著等, 同时要熟练MARC格式和《中国图书分类法》等方面的专业分类法体系,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进而优化分编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4.提 高 图 书 分 编人 员 的 整 体 素质

(1) 提高图书分编人员的道德素质

一个分编人员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图书分编的最终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人员是否愿意投入工作, 并且能够做好工作不仅取决于他的业务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自身思想素质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一个对工作有责任心的人, 在数据录入的时候, 对每个书号、日期、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都会认真对待, 所以几乎不会出现重号错号现象。但是没有职业道德的人, 在录入的时候粗心大意, 会造成归类错误、排架混乱等现象, 影响读者的检索结果直接降低图书利用率。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2) 加强业务培训

在图书分编的各个流程之中, 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都需要分编人员具有各方面专业素质。比如, 重查、分类、录著就需要分编人员熟悉MARC格式和《中国图书分类法》及本馆使用的分类法体系。大部分图书都有统一的套路, 但是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 具体的分类法和分类细则不尽相同, 所以工作人员必须了解自己馆所用的分类法则。否则, 就会出现偏差, 导致本馆的图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 图书分编人员还要掌握专业以外更广博的知识, 如文史哲、计算机和外语等, 这样才能够在分编图书时更加得心应手。

浅析分编工作外包之不可行性 篇3

探究供书商编目数据来源, 一个是买, 如购买CALIS或国家图书馆等联合编目中心的数据;一个是做, 或是书商自己在某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一支编目队伍, 如大学成立的采编中心, 或依托某学校图书馆提供数据, 如某些民营书店, 或干脆一无所有, 现学现做, 如某些小型书店。总的分析下来, 供书商所能提供的数据质量均有待提高。

一、国内实行分编外包缺乏能支持此模式长期运行的内部机制

大多数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原因是出于战略性和策略性两方面原因考虑的, 战略性原因是:“图书馆能够集中精力做好核心业务, 无需重新培训馆员就能重组业务, 为馆员提供更多机会到更重要的岗位。策略性原因则是减轻资金紧张而带来的运作压力。”可见, 图书馆领导级对分编外包更多的考虑是出于缓解人员与资金的压力, 而国内这几年之所以流行分编外包的模式, 更是因为图书采购量激增形成的压力而导致的。

这几年, 随着高校建设规模的扩大, 图书经费的增加, 特别是随着全国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开展, 许多中小型图书馆因为原有馆藏规模不大, 有大量突击采购行为, 据了解, 去年南京市新华书店接待现场采购的图书馆达60家之多, 大量集中采购带来的后果必然就是图书的积压, 在此形势下, 采取一定的分编外包的确有利于加快上架时间, 节省工作人员时间, 节约图书馆经费。据统计, 图书馆每种书的原始分编成本在10-15元, 如果是供书商提供则多为免费。但因此就提出编目业务从此就由供书商来承包, 这无疑对图书馆自身分编队伍的业务锻炼是很大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 编目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而以后一旦突击采购风被制止, 人员得到补充, 对图书馆而言, 这一段时间的空白, 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 从图书馆长期发展规划而言,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改革机制, 提升分编人员自身专业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不是将分编业务一推门外即可。

二、国内实行分编外包缺乏技术标准上的统一性, 缺乏一个得到业内图书馆一致肯定的编目中心, 因此供书商购买的数据良莠不齐

国外图书馆之所以提出业务外包的概念, 其基础在于OCLC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业内规范, 在技术标准上形成了一致, 尽管如此, 仍有部分图书馆馆长通过实践对业务外包提出质疑, K.A.Libby和D.M.Caudle在1997年曾对全美授学士以上学位的178个高校主图书馆就编目外包作了调查, 被调查图书馆中117个有回复, 其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 而33家图书馆中间有16个馆对结果不够满意, 并提出了各自的理由。3个馆承认外包过程中计划不足, 12个馆认为供书商服务差, 4个馆反映供书商不能够兑现所承诺的服务, 2个馆发现外包不像原先想的那样省钱。有10个馆提出了编目质量问题。可见, 编目质量不高是数据供应商最严重的问题。

国内能够提出分编外包的一个关键也是因为两个联合编目中心的存在, 一个是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 一个是CALIS高校文献保障服务系统, 这两个均于1998年启动的联合编目中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在编目数据共享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 因为中文机读目录格式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 在很多细节上仍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如一些字段的定义、书目信息的获取等, 特别是近年来出版信息的不规范也造成了著录信息出现歧义。笔者曾亲身经历CALIS编目细则的制订, 在那几次业务讨论会上, 各位专家经常就某一个符号、某一空格是否存在讨论不休, 几经周折才能相对达到一致。而在具体执行时, 更是由于各家图书馆的层次不一致、理解不一致, 数据质量也良莠不齐, 东南大学图书馆就经常与CA LIS联系, 以确定其它图书馆提交的信息与本馆馆藏信息是否一致, 以确保MARC信息的准确, 2005年, 我们图书馆修改的CALIS下载数据达3000多条。

而更主要的是, 两家编目中心在某些技术标准上也没有保持一致, 目前基本上形成两种模式, 公共图书馆多参与并追随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著录标准, 而高校则多参与并追随CALIS高校文献保障服务系统的著录标准。因此许多供书商只能因客户的具体要求, 在两个模式间切换, 从而无法形成一个共同的数据支撑平台。

三、国内实行分编外包, 供书商由于利益因素的影响, 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自编数据

目前情况下, 供书商提供的编目数据出于节约经费的因素, 大多由供书商自己的编目队伍提供, 而这种服务是以采购合同为前提的免费服务, 因此, 无疑是业务规范或标准化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对而言, 书商经营图书的目的在于经济效益, 不会花大力气去理会图书编目数据的质量问题。

以大学为基础的采编中心, 因为是从大学图书馆衍化而来, 因此他们都有自己专门的编目队伍, 而且工作人员也多为编目部工作人员组成, 或者有编目部工作人员担任审校工作, 因此, 编目质量相对较高, 但是因为他们实行的是量化管理, 编目人员的薪金是跟他们每天所编图书的数量直接挂钩的, 因此难免要出现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的问题, 比如, 南京两家中文采编中心工作量大, 工作任务紧, 往往是多家图书馆都同时要求提供数据, 编目人员每天原编数据不得少于50种, 如此大的工作强度其质量可想而知。

而一些大型民营企业, 他们许多编目人员往往只经过简单培训后就从事编目工作, 缺乏文献编目的基础认识, 掌握编目数据标准化规则也比较机械, 有些人只能照搬在版图书提供的数据, 而我们都知道, 编目员的基本功从图书查重、著录验收到主题、分类标引, 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都会造成连锁反应, 发生一系列错误, 从而破坏整个书目数据库的质量。因此, 为保证书目数据的质量, 掌握计算机编目系统的操作技术, 熟悉机读目录著录格式、规则和要求;通晓分类、主题标引基本知识, 理解分类、标引语言的原理、结构, 熟练运用分类、主题标引的方法和规则, 是对现代编目员的基本技能要求。

至于一些近年来新出现的小型民营企业, 因其机制灵活, 品种独特, 因为可在一定基础上补充图书馆馆藏而成为图书馆新的合作伙伴, 他们大多数一开始连什么是MARC都不知道, 我们图书馆就曾经从头开始辅导过5家供书商, 他们也在大趋势下提出为图书馆提供编目数据, 他们的数据质量可想而知。

四、供书商只能提供共性服务, 无法兼顾图书馆一些传统的编目习惯

在促进编目工作现代化的今天, 编目人员不再只是面对馆藏文献进行单纯的书目信息加工, 而是要将业务扩展到对文献有更深层次的揭示。因此, 编目员熟练地掌握基础业务知识和技能, 运用良好的专业分类和主题标引能力, 建立多种目录、索引、数据库、指引库等, 为用户提供多方位、多途径的检索服务。但是各个图书馆对编目的理解不一致, 特别是对边缘学科的图书的分类在无法判断时, 会将其归入本校的重点学科或按传统习惯处理, 而供书商因为缺乏对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的基础知识, 往往在分编时无法顾及这些, 从而使相同的学科主题的图书分在不同的地方, 给读者查询带来不便。

尽管分编外包目前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 但是许多图书馆还只敢尝试用其来解决回溯建库的问题, 东南大学图书馆也曾将部分回溯建库部分外包出去, 从数据质量上看, 坦率地说, 是不太好的, 从这些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分编外包在中国如果要完全取代编目部, 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 这是不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何琳.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探讨.河南图书馆学刊.第25卷第4期

[2]叶彩英.对现代编目工作的思考.图书馆论坛.第23卷第3期

[3]刘春杰.关于图书馆业务外包利弊的探讨.河南图书馆学刊.第25卷第3期

[4]朱复成.美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得失及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1期

上一篇: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下一篇:经济运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