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价值比较(共10篇)
诊断价值比较 篇1
子宫异常出血通常指月经量过多或持续期过长、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于频繁、绝经后出血等。近几年, 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 宫腔镜和经阴道超声为子宫异常出血诊断提供了有效、简便的方法[1]。本文探讨经阴道超声与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1年6月至2 01 4年12月慈溪协和医院收治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为已婚, 排除宫颈、阴道感染和血液病。年龄29~55岁, 平均 (38.3±10.4) 岁;月经量过多30例 (33.3%) , 经期延长26例 (28.9%) , 月经频繁16例 (17.8%) , 绝经后出血15例 (16.7%) , 月经间期出血3例 (3.3%) 。
1.2 方法
宫腔镜检查:选用日本Olympus纤维宫腔镜, 镜头前端直径为4.9mm, 视野角120°。膨宫介质为生理盐水, 宫腔压力100mm Hg左右, 流速260ml/min。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进行常规消毒, 术前阴道置入米索前列醇400μg软化宫颈, 宫颈管用碘伏棉签进行消毒, 宫颈管内口插入2%利多卡因棉签浸润麻醉两分钟, 棉签不能插入宫颈的将利多卡因局部注射于宫颈两侧。以宫颈钳扩张宫颈, 将宫腔镜缓慢置入, 观察宫颈内膜是否有异常, 详细记录黏膜颜色、形态、厚度, 宫腔积液和占位性病变情况。
经阴道超声检查:采用GE 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阴道探头频率5~9MHz, 检查前将膀胱排空, 选膀胱截石位, 涂耦合剂于探头顶端套内, 将其小心地放到阴道中, 探头的顶端到达宫颈部或阴道穹隆后扫查多切面, 对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大小、肌层与内膜分界及回声, 并采用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情况。
病理学诊断:宫腔镜、阴道超声检查过程中若观察到的异常内膜, 进行刮诊和活检。未发现异常者, 定点取样活检。标本通过4%甲醛固定液进行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厚度4μm, 随后行苏木素-伊红 (HE) 染色,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病理学的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疾病诊断学》。
1.3 诊断标准
1.3.1 宫腔镜
(1) 妊娠残留表现为子宫腔内局限性凸出不规则团块, 颜色为暗紫色或棕黄色, 质地不均表面无血管, 残留时间过长可表现为灰黄色絮状物或淡黄色圆形物。 (2) 子宫内膜息肉形态多为卵圆形, 表面光滑, 可见纤细血管网;多数息肉有长短粗细不等的蒂, 形态与膨宫压力无关。 (3) 子宫内膜增生表现为平滑不透明的多发息肉或苔状隆起, 表面有走行规则的细小血管或腺体增生, 腺管极性消失。 (4) 子宫黏膜下肌瘤多呈椭圆形, 表面白色光滑, 被覆内膜常呈萎缩状, 可见树杈分枝状血管网, 有蒂。
1.3.2 阴道超声
(1) 妊娠残留表现为异常团块回声。 (2) 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异常回声团块, 以宫底部、后壁高回声多见。单发息肉边界清晰, 多发息肉边界模糊。子宫内膜基底层超声可见条状穿入血流, 部分表现为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 (3) 子宫内膜增生分为简单型增生与复杂型增生。前者内膜增厚, 回声增强, 内可见多发小囊状无回声;后者增生内膜呈团状高回声向宫腔内突出。另外不典型增生内膜增厚, 回声强弱不均。 (4) 子宫黏膜下肌瘤表现为圆形团块, 多呈回声均匀的低回声, 肌瘤变性表现为强回声或囊状无回声。瘤体血运丰富, 表现为“彩球”征, 带蒂黏膜下肌瘤可显示一条供血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 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宫腔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符合率明显比经阴道超声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2,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子宫异常出血为妇科门诊患者的20%~40%[2], 该病病因复杂, 子宫病变、内分泌紊乱、长时间服用绝期后激素或抗凝血药物均会导致子宫异常出血[3]。
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以检出宫腔中占位性团块并估算子宫内膜厚度。该方法无痛苦、简单易行, 并且能够重复进行。但是经阴道超声不能对宫腔直接观察, 对于直径不超过1cm的黏膜下肌瘤和微小内膜息肉, 只能显示回声异常、增厚或增强, 灵敏度、特异度低[4]。宫腔镜是一种纤维光源内窥镜, 可以直接观察患者宫腔病变情况, 对微小病灶有放大作用, 对体积较小的肿瘤、增生、息肉等检查灵敏度高, 且定位准确, 更易于活检[5]。本文中, 宫腔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符合率明显比经阴道超声高, 特别是子宫内膜增生, 可能因为直视下内膜增生的形态和血管分布特异性强, 而超声容易将子宫内膜增生与肌瘤等病变混淆。
综上所述, 宫腔镜对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于经阴道超声, 可能有利于了解子宫异常出血机制。
参考文献
[1]杜丽艳, 王瑛, 祝琴.宫腔镜下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35 (21) :147.
[2]贠世娟, 王秀业, 徐辉.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病理观察及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4, 31 (8) :627.
[3]陶春梅, 李仲瑞.围绝经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562例病因分析[J].新医学, 2011, 42 (7) :452.
[4]佟冬冬, 王显华.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异常出血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22) :2639.
[5]侯杰, 王宇珍, 陈慧君, 等.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9 (8) :70.
诊断价值比较 篇2
关键词:核磁共振;CT;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比较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23-02
在医院的急诊科室,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急重症中的一种,患者头部受到外力后导致重伤,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急性颅脑损伤的创伤复杂,并且多为脑组织血肿及其他部位骨折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造成预后较差[1]。临床研究显示,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改善急性颅脑损伤的预后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目前,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方式主要是核磁共振和CT影像学检查两种方式。本文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6例行核磁共振和CT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判断损伤部位及血肿厚度,分析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50.6±4.7)岁,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观察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8.9±6.8)岁,采用CT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在受伤72h内进行检查,确诊金标准以《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为标准。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仪器为荷兰飞利浦(1.5T)磁共振机,在患者的病灶部位行横轴位及矢状位扫描,层厚参数设定为6mm,间隔0.1mm,扫描过程中在病灶部位进行2~3次扫描[3]。
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检查,检查仪器为日本东芝公司螺旋CT全身扫描仪,在患者的病灶部位行轴位扫描,层厚参数设定为6mm,层距为2.5mm,扫描层数为128层,对于部分患者的病灶部位可以行薄层扫描,层厚设定为2.5mm[4]。
1.4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与临床确诊结果的符合情况,计算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对颅脑损伤部位及血肿部位进行判断,并进行统计学比较[5]。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行核磁共振与CT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例数为32例,准确率为92.1%,观察组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例数27例,准确率71.1%,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查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行核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判断情况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枕叶30例,额叶21例,颞叶17例,轴外1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检查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枕叶21例,额叶12例,颞叶8例,轴外3例,对照组患者核磁共振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的明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行核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的判断情况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小于1.5mm16例,1.5~6.0mm23例,6.1~9.0mm26例,大于9.0mm11例,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2%、74.2%、100.0%、100.0%;观察组患者采用CT影像学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小于1.5mm9例,1.5~6.0mm19例,6.1~9.0mm15例,大于9.0mm11例,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4%、61.3%、57.7%、100.0%,对照组判断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临床准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颅脑内部血肿,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脑水肿、脑疝[6]。核磁共振与CT影像学是临床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常用手段,核磁共振检查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发生共振现象,以脉冲激发磁共振信号,然后采集磁场中患者体内的信号,进而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再经过后期分析,对损伤部位、血肿厚度进行判断,在临床诊断上具有准确率高、判断损伤部位和血肿敏感度高的特点。CT影像学检查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用X线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之后把采集的信号经过后期处理成像,在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上,CT影像学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成像迅速的特点,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颅脑部位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但王晋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对于少量积血或积液的诊断漏诊率较高,并且症状明显患者CT检查诊断出仍会出现阴性结果[7]。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临床准确率分别为92.1%、71.1%,对照组的临床准确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颅脑损伤部位明显高于采用CT检查的观察组,同时对照组采用的核磁共振诊断血肿厚度小于8.0mm的临床准确度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与陈家志研究结果一致[8]。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准确率高,能够有效判断损伤部位及血肿部位,适合小血肿诊断;而CT检查则具有诊断迅速、定位准确等优势,因此,在临床检查时,医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远望.急性颅脑损伤中CT与MRI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70-71.
[2] 许凤娥.磁共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临床对比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6):394-395.
[3] 梁金瑞.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技术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4,(33):187-188.
[4] 张伟.CT与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26):172-172.
[5] 范淑俊,薄锋.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34.
[6] 何蓉,胡莹.核磁共振与 CT 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9):313-313,315.
[7] 王晋,张新堂.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对比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5):102-103.
诊断价值比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4年9月诊治的111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1 9~3 5岁, 平均年龄 (27.33±2.68) 岁, 停经34~79天, 平均停经 (52.34±10.51) 天, 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异位妊娠, 并实施尿妊娠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阳性80例, 弱阳性20例, 阴性1例,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有105例停经, 占总数的94.59%, 存在程度不一的下腹疼痛84例, 占总数的75.68%, 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情况92例, 占总数的82.88%, 宫内带环且环位正常45例, 占总数的40.54%。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阴道彩超与腹部彩超检查, 阴道彩超检查方法为:检查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11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预先调整好各项参数:扇扩角2000, 探头频率6 MHz;检查前要求患者将膀胱尿液排空, 并保持截石位, 常规将加入稠合剂的消毒型避孕套套在阴道探头上, 并将探头放入阴道后弯隆, 注意保持动作轻柔, 在获得较清晰的图像后详细观察和记录相关情况, 包括子宫的体积、盆腔包块的位置和体积、内膜厚度, 另外是对子宫、附件的关系进行观测, 并观测包块及周边有无彩色血流信号, 峰值流速、有无子宫直肠窝积液、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等指标。腹部彩超的诊断方法为:检查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6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预先调整好各项参数:探头频率3.5 MHz, 叮嘱患者保持适度的膀胱充盈, 检查过程中保持平卧, 按照常规方法实施盆腔纵、横、斜扫查腹部耻骨联合上部, 确保子宫、附件清晰的显示出来, 并进一步对周围有无包块及其与子宫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观察, 并准确观测腹盆腔积液、液量多少等。
1.3 效果判定标准
统计两种彩超方式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情况以及两种彩超对附件区包块、假孕囊、卵黄囊、盆腔积液、胚芽的检出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阴道彩超共计检出107例, 检出率为96.40%, 腹部彩超共计检出84例, 检出率为75.68%, 阴道彩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彩超 (P<0.05) 。见表1。同时, 阴道彩超对附件区包块、假孕囊、卵黄囊、盆腔积液、胚芽的检出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异位妊娠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该病主要是由于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输卵管手术、受精卵游走、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周围肿瘤压迫、宫内节育器放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近年来输卵管手术、宫内节育器放置增多等多种因素, 异位妊娠发病率也不断升高, 若没有及时诊治很容易引起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 积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早期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由于异位妊娠患者的早期症状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性出血以及闭经, 并无其它明显表现, 因此容易受到忽视而漏诊或者诊断过程中被误诊[4]。
彩超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异位妊娠的常用手段, 且主要有阴道彩超、腹部彩超两种方式, 腹部彩超操作简单, 诊断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广阔的视野, 且诊断定位比较准确, 而这种方式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诊断准确率降低, 比如患者腹壁脂肪较厚、膀胧无法适度充盈、肠道气体干扰等, 这些因素会降低腹部彩超的图像质量, 增加了诊断难度, 降低了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5];而阴道超声则充分利用了高清晰度的阴道探头, 且诊断过程中与被检查部位距离短, 几乎为直接接触, 因此该方式不会受到肠气的干扰;同时, 阴道彩超具有很高的探头频率以及分辨率, 大大提高了扫描图像的清晰度, 即使是各种非常细微的结构也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来, 临床医师能够依据诊断图像准确的找到孕囊着床的位置, 并准确的判定孕囊的真假性, 加上患者检查中不需要憋尿, 在减轻患者不适的同时缩短了诊断时间;另一方面, 阴道彩超对于早期胚囊、卵黄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等的观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效提高了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阴道彩超检出率为96.40%, 腹部彩超检出率为75.68%, 阴道彩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彩超 (P<0.05) , 同时, 阴道彩超对附件区包块、假孕囊、卵黄囊、盆腔积液、胚芽的检出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表明, 阴道彩超能够更加准确的诊断异位妊娠, 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比较阴道彩超与腹部彩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4年9月诊治的111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对所有患者进行阴道彩超与腹部彩超检查, 统计两种彩超方式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情况以及两种彩超对附件区包块、假孕囊、卵黄囊、盆腔积液、胚芽的检出情况。结果 阴道彩超共计检出107例, 检出率为96.40%, 腹部彩超共计检出84例, 检出率为75.68%, 阴道彩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彩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阴道彩超对附件区包块、假孕囊、卵黄囊、盆腔积液、胚芽的检出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阴道彩超能够更加准确的诊断异位妊娠, 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阴道彩超,腹部彩超,异位妊娠,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洋, 刘艳, 王浩华, 等.经腹部与阴道彩超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24 (35) :87.
[2]阳瑞莲.阴道彩超联合腹部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0) :48-49.
[3]陈海玲.腹部彩超与阴道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 (下半月) , 2014, 63 (3) :179-181.
[4]万梅.异位妊娠患者应用阴道彩超与腹部彩超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照[J].北方药学, 2014, 18 (3) :133-133.
[5]孙翔.腹部彩超与阴道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5, 72 (1) :46-46.
诊断价值比较 篇4
【关键词】 肺癌;液基;痰脱落细胞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08-02
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世界各国均大幅度增长,占据恶性肿瘤的第二、三位[1]。本病发病隐匿,早期常无临床症状,易被忽略。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是晚期,故其治疗效果一直不满意,因此早期确诊具有重要意义。痰液细胞学检查就是将怀疑肺癌患者排出的痰液进行涂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涂片中癌细胞形态特点,做出初步的细胞类型诊断。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基细胞学在痰液标本中诊断肺癌的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本组所选86份痰液标为我院2005年1月-2012年4月临床所送,均怀疑为肺癌,其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2.5岁。所有患者的痰液均在清晨收集,对于痰量少及未有自然排痰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促进排痰。
1.2 方法 将收集的痰液分成2分,一份做成传统的细胞涂片2张,另一份中加入装有30mlDTT保存液(2g二硫苏糖醇:50%酒精400ml)的TCT小瓶中,混合均匀后放置3分钟,后将此混合液震荡5分钟,观察混合液有无凝结,若有凝结,可给予适量的DTT,直至溶解充分。
将制作好的溶液倒入离心管中,给予离心10分钟,去掉上清液,再加入离子水至10ml,再次震荡混合均匀,离心去上清液,然后加入生理盐水至10ml,震荡,放入机器上,自动涂片,巴氏染色。
1.3 肿瘤细胞诊断分级 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肿瘤细胞诊断采用3级分类法[2],即阴性、阳性、可疑。所有检测标本均与传统涂片方法进行对比,采用双盲法由同一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1.4 统计数据处理 结果以传统方法检查结果为参照,分别计算液基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确诊率和漏诊率。通过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种方法检查结果 86份样本中,液基细胞涂片阳性32例,可疑2例,可疑病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后均被确认为阳性。传统细胞涂片阳性25例,可疑4例,经免疫组化检查后其中1例为阳性。86例患者后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后有41例被确诊。
2.2 被确诊患者中两种方法的比较 液基法灵敏度、特异性、检出率及漏诊率等均优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注:传统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3.41%(26/41)、83.33%(15/18);液基法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93%(34/41)、100%(7/7)。
2.3 两组方法检出率比较 液基法肿瘤检出率为39.53%(34/86),漏诊率为17.07%(7/41);传统法肿瘤检出率为30.23%(26/86),漏诊率为36.59%(1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首位原因,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随着工业的发展,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病的男性病人中肺癌已居首位[3]。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方法,原因在于本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而确诊时已是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肺部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此种方法简单、方便、安全、设备要求低,且能反复检查。传统的细胞涂片虽然在肿瘤检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据有关文献报道,此种方法约有20-60%的假阴性率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导致其检出率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在制作涂片过程中,大量的样本细胞被抛弃;②玻片上存有大量血细胞、黏液等干扰物,影响确诊率,且观察时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临床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而液基细胞学检查比较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难题,同时还具有诸多优点[4],比如取材方便,无创伤性,可重复性;细胞在液体中固定,避免空气干燥造成的细胞退变,保持了原有的细胞形态结构;分解黏液,溶解过多的红细胞,经离心去除大部分白细胞,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有诊断价值的细胞,减少黏液、红细胞、白细胞的遮挡;薄层细胞技术使细胞在涂片分布集中、均匀,既避免細胞重叠、遮挡,又节省阅片时间,减少漏诊,提高工作效率;染色过程由电脑全自动控制,每张涂片单独染色,无漂浮物或细胞交差污染,试剂永不重复使用,保证细胞染色鲜明,图像清晰。
正是由于液基法具有以上优点,明显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组研究中液基法的敏感性比传统法高19.52%,特异性高16.67%(P<0.05),同时确诊率和漏诊率均优于传统法,由此不难看出,液基法具有更大的优势。但笔记建议临床勿盲目的只用液基一种方法诊断,最好用传统方法作为对比,或两者合用,以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玉麟.肺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1-372.
[2] 贺青.痰细胞学液基薄片与传统涂片的对比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7):438-439.
[3] 马中正.诊断细胞病理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23.
诊断价值比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脑动脉狭窄患者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CTA组和MRA组, 每组80例。CTA组男53例, 女27例, 年龄36~81岁, 平均 (65.8±3.6) 岁。MRA组男52例, 女28例, 年龄35~81岁, 平均 (65.7±3.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进行检查之前, 使患者保持仰卧位, 叮嘱患者保持呼吸的均匀, 为了避免检查的过程中, 患者出现电极电量触发检查患者的心脏疾病, 根据患者的病情, 在检查前为患者服用适量的硝酸甘油。
MRA组:MRA诊断检查, 使用MRA检查设备GE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 对患者大脑双侧的动脉图像进行采集, 并使用常规的平扫SE或者是快速的自旋回波序列T1WⅠ检查以及T2WⅠ检查。MRA使用3D-TOF法进行检查, TR取值为39 ms, TE取值为7 ms, 采集矩阵设置为192×512。完成两种诊断检查方法的检查之后, 对采集图像进行处理以及影像分析, 处理方法为使用最大信号强度的投射法以及多层容积法进行重建。
CTA组:采用GE64排CT对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螺旋扫描, 扫描成像参数分别为层厚设为0.625 mm, 重建间隔为0.625 mm, 矩阵设为512×512, 视野调整为25 cm, 图像的处理分析, 综合使用最大密度投影、VP图像, 对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分析诊断。其中CTA检查的患者, 以DSA作为脑血管狭窄诊断的金标准。
1.3 狭窄诊断标准
针对MRA、CTA两种诊断方法对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进行比较分析。脑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 参照Samuels标准, 狭窄率%= (1-Ds/Dn) ×100%, 其中Ds为狭窄处管径, Dn为脑血管动脉正常血管直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脑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 CTA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MR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详见表1。
%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 脑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与多种脑血管疾病均有关联性, 如脑卒中、脑梗塞、脑梗死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在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 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现增长趋势[2]。从当前临床诊断结果发现, CTA、MRA是两种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诊断手段、方法, CTA诊断技术目前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具有无创性、快捷性、高敏感度等特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 不断有新的诊断技术出现, MRA就是一种新的诊断技术[3]。
诊断临床治疗中, 目前经常采用的诊断技术CTA、MRA进行分析, 这两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 均具有无创性、安全性、易操作性等优点, 可以将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成像质量提高。本次研究中CTA、MRA诊断技术对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无较大差异性, 均较高, 而且CTA诊断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于MRA诊断技术对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而言, 相对较高一些。
CTA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时间较长, 所以在临床诊断中, 会根据以往的诊断经验, 将延迟时间设定为12~14 s, 而且增加扫描时间, 同时为了保证诊断中, 患者血管内对比剂浓度, 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水平, 会实施双相注射, 通过这种方法达到检测的峰值平台效果, 虽然这种检测方法有多种优势, 但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达到检测效果, 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其缺点在于图像中的静脉显影较多, 为诊断图像重组和诊断带来困难[4]。且在CTA诊断中, 对比剂浓度不够、灌注较差等, 均会造成患者的脑动脉狭窄诊断出现假阳性。
MRA是一种新型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技术, 脑血管诊断中, 成像质量高, 血管边缘清晰, 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的脑动脉分支, 相对于CTA诊断技术而言, MRA诊断技术的成像时间较长, 在诊断中需要患者保持不动, 避免发生薄块错误, 而且在后期的图像处理中, 如果对比度调节不当等, 将会造成脑动脉狭窄诊断出现假阳性。
综合CTA、MRA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 两种诊断方法, 具有各自的优势, 同时也具有一些缺点, 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 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CTA可以作为首选方法, 并为MRA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支持。
摘要:目的:针对CTA和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脑动脉狭窄患者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CTA组和MRA组, 使用CTA、MRA对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针对脑动脉狭窄轻度患者的MRA、CTA的敏感度分别为70.59%、72.22%, 特异度分别为90.74%、92.73%, MRA、CTA针对中度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7.50%、93.33%, 特异度分别为92.73%、94.64%, MRA、CTA针对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8.24%、94.12%, 特异度分别为94.83%、96.61%, 两种检查方法针对脑动脉闭塞的敏感度均为100%, MRA与CTA对脑动脉闭塞的特异度分别为96.67%、98.33%, 两组检查方法对轻度脑动脉狭窄、中度脑动脉狭窄、重度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 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高于MRA的敏感度、特异度, 所以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 将CTA诊断方法作为筛选的首选手段, 可以为MRA诊断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诊断结果。
关键词:MRA,CTA,脑动脉狭窄,诊断
参考文献
[1]Samuels O B, Joseph G J, Lynn M J, et al.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acraninl arterial stenosis[J].Am Neuroradiol, 2000, 21 (4) :643.
[2]高源统, 罗敏, 李阳, 等.脑动脉狭窄的CTA和MRA及DSA对照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3) :255-259.
[3]刘立海, 艾明华.脑动脉狭窄的CTA、MRA临床应用比较[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 (7) :646-647.
诊断价值比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01~2013-0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1 例鼻咽癌患者, 其中男54 例, 女17 例;年龄21~68 岁, 平均 (48.4±11.2) 岁。所有患者均行经鼻内镜下可疑病灶活检, 若鼻内镜未发现可疑病灶, 则取鼻咽癌好发部位如顶后壁、咽隐窝黏膜进行活检;并对超声提示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活检。71 例患者均经病理结果证实为鼻咽癌, 其中低分化鳞癌68 例, 泡状核细胞癌3 例。
1.2仪器与方法采用百胜Technos MPX DU8、DU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5~5.0 MHz、7.5~14.0 MHz。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偏向检查部位的对侧并略向后仰, 采用低频及高频探头分别对耳后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间的间隙行横、纵、斜切面扫查。超声诊断鼻咽癌的标准[4]:1鼻咽腔内肿块形成, 形态不规则, 肿块较大者可致鼻咽腔气体向对侧偏移;2对比两侧鼻咽部黏膜患侧明显增厚, 厚度>10 mm;3咽旁间隙受侵犯 (如该间隙内的软组织回声改变、颈内动静脉走形改变、腮腺或茎突回声改变等) , 同侧和 (或) 对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符合1或2, 并伴有3者超声诊断为鼻咽癌;符合1或2, 不伴3者超声高度怀疑鼻咽癌。由1名主任医师和1名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 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达成一致。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 超声与鼻内镜诊断敏感度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与鼻内镜诊断鼻咽癌结果71 例鼻咽癌患者的超声及鼻内镜表现为鼻咽腔肿块型或黏膜增厚型, 其中超声共检出64 例, 鼻内镜共检出63 例, 超声与鼻内镜的检出情况见表1。超声提示的55 例颈部肿大淋巴结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低分化鳞癌。超声提示的病理结果证实黏膜下型10例, 超声检出10例, 鼻内镜检出6例。浸润型16例, 超声检出15例, 鼻内镜检出14例。超声与鼻内镜均能清晰显示肿块型鼻咽癌, 见图1。超声能清晰显示黏膜下型鼻咽癌, 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或黏膜增厚, 而鼻内镜不易显示, 见图2。
图1男,63岁,肿块型鼻咽癌。超声斜切面图像示鼻咽癌呈不规则低回声肿块(箭,A),鼻内镜清晰显示鼻咽癌肿块(箭,B)
2.2 超声与鼻内镜漏诊鼻咽癌情况7 例超声漏诊鼻咽癌患者中, 鼻内镜检出5 例, 其中2 例表现为鼻咽部顶前壁局部突起, 2 例表现为鼻咽部咽隐窝稍饱满, 1 例表现为鼻咽顶部黏膜表面粗糙。8 例鼻内镜漏诊鼻咽癌患者中, 超声检出6 例, 其中4 例表现为鼻咽侧壁黏膜下低回声团肿块, 2 例表现为鼻咽顶后壁黏膜弥漫性增厚。71 例患者中, 2 例患者经超声及鼻内镜检查均未发现鼻咽部病变, 但超声发现鼻咽颈部有肿大淋巴结, 淋巴结活检示转移性低分化鳞癌。超声与鼻内镜的检出结果比较见表2。超声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为90.1%, 鼻内镜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为88.7%。超声与鼻内镜对鼻咽癌的诊断敏感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3, P>0.05) 。
3 讨论
鼻内镜可以对鼻咽部的可疑病灶或好发部位反复钳取鼻咽组织进行活检, 获取病理结果, 是目前诊断鼻咽癌的“金标准”。鼻咽癌的大体外形分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型、浸润型及溃疡型5 种。鼻内镜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诸如黏膜粗糙、色泽改变、浅表溃疡、局限性隆起等异常改变, 及时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5];但其偏重对黏膜层病变的观察, 对于黏膜表面光滑的病变则无法确定病变的部位, 亦不能判断肿块浸润的深度, 即不易判断黏膜下型和浸润型鼻咽癌[2]。此外, 鼻内镜属于有创性检查, 易引起出血, 操作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差。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鼻咽部结构, 对鼻咽顶壁、后壁、侧壁的显示率均达97.8% 以上[3], 对鼻咽癌好发部位咽隐窝亦能很好地显示[6]。本组中, 对于肿块型鼻咽癌, 超声及鼻内镜均能清晰显示;而对于黏膜下型或浸润型鼻咽癌, 超声检出率要高于鼻内镜, 超声表现为黏膜下不规则低回声。由于黏膜下型和浸润型鼻咽癌呈内生性生长, 可以直接侵入黏膜下、颅内, 当尚未累及鼻咽黏膜表面, 且黏膜无明显隆起时, 黏膜表现为光滑无凸起, 故鼻内镜显示鼻咽部无异常。超声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鼻咽部各壁黏膜的结构, 因此对黏膜下型和浸润型鼻咽癌能较好地显示, 并能准确判断肿块浸润的深度。然而早期鼻咽癌患者病灶较小, 部分仅表现为黏膜表面粗糙、欠光滑, 而无明显增厚, 超声难以诊断;而鼻内镜可以发现较小病灶和早期黏膜表面的细微变化, 从而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因此, 超声与鼻内镜检查相互结合, 可以指导鼻内镜对黏膜下型和浸润型鼻咽癌患者的活检部位及深度, 大大提高活检阳性率, 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两者对鼻咽癌的诊断敏感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 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如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实时成像、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等, 尤其对于临床高度怀疑为鼻咽癌而鼻内镜未发现异常者, 首次活检未能找到癌组织时, 可以行鼻咽部超声检查, 提高二次活检的阳性率。
图2男,66岁,黏膜下型鼻咽癌。超声斜切面图像示鼻咽癌呈椭圆形低回声肿块(箭,A),鼻内镜示鼻咽部黏膜粗糙欠光滑(B)
鼻咽癌容易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咽旁间隙侵犯是其常见的扩散途径, 正确区分有无转移及深部浸润是鼻咽癌临床分期和治疗的重要依据[7]。本组中, 鼻内镜可以显示鼻咽癌肿块及鼻咽部黏膜的异常改变, 但不能判断咽旁间隙有无改变、淋巴结有无肿大;而超声除了可以较好地显示鼻咽癌肿块及鼻咽部黏膜的异常改变, 还可以发现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 通过观察咽旁间隙内的软组织回声、颈内动静脉走形、茎突或腮腺回声是否异常来判断咽旁间隙是否受到侵犯。研究表明, 超声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8], 其对鼻咽癌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较MRI高43.3%[9], 对咽旁间隙受侵犯的检出率与MRI相比有较高的一致性 (Kappa = 0.543, P<0.01) [10,11]。然而由于大量骨质的影响, 当在耳后向上扫查时声束无法穿透, 超声不易判断鼻咽癌是否侵犯骨质、颅内、鼻窦等部位。但可以随时配合临床医师在动态情况下观察病灶及其与咽旁间隙的关系, 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信息;又能指导临床通过对肿大淋巴结活检, 尤其是对仅表现为颈部肿块患者的淋巴结活检, 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总之, 超声可以对鼻咽癌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发现鼻内镜漏诊病例。超声与鼻内镜联合应用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依据。
摘要:目的 对比超声与鼻内镜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71例鼻咽癌患者分别行超声及鼻内镜检查,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比较两者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结果 71例鼻咽癌患者中, 超声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为90.1%, 鼻内镜诊断鼻咽癌的敏感度为88.7%, 两者对鼻咽癌的诊断敏感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3, P>0.05) 。71例中, 超声及鼻内镜均未检出2例。结论 超声可以对鼻咽癌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发现鼻内镜漏诊病例, 与鼻内镜联合应用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鼻咽肿瘤,内窥镜检查,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病理学, 外科,诊断, 鉴别
参考文献
[1]黄光武, 邝国乾.实用鼻咽癌临床诊疗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34-35.
[2]倪海峰, 黄光武, 徐志文, 等.鼻内窥镜联合MRI应用对鼻咽癌诊断和分期价值.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2) :178-180.
[3]董或杰, 朱尚勇, 龚健古, 等.鼻咽部超声成像及其解剖基础的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5) :404-406.
[4]高泳, 朱尚勇, 刘若川, 等.超声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6) :552-554.
[5]林振华, 何继忠.鼻内窥镜检查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 21 (4) :344-345.
[6]林建军, 陈凤坤, 张培丽, 等.咽隐窝的超声解剖及声像图研究.广西医学, 2009, 31 (12) :1770-1772.
[7]Ho HC, Lee MS, Hsiao SH, et al.Prognostic influence of parapharyngeal extens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Acta Otolaryngol, 2008, 128 (7) :790-798.
[8]谭永红, 郑成位, 李陶.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的多普勒血流信号特征.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 9 (3) :170-173.
[9]朱军, 缪青, 谭旭艳, 等.超声学检查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肿大的诊疗价值.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 12 (12) :926-928, 932.
[10]潘代, 朱尚勇, 刘若川, 等.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3) :203-205.
诊断价值比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 009年1月至2 01 4年1 0月该院收治的196例AP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行彩色超声和增强CT检查确诊。其中男123例, 女73例;年龄18~75岁, 平均 (46.8±6.1) 岁;病程2~5天, 平均 (3.8±0.3) 天。轻型AP142例 (72.4%) , 重症AP54例 (27.6%) ;胆道疾病病史167例 (85.2%) , 饮酒或暴饮暴食史117例 (59.7%) 。
1.2 方法
彩色超声:采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 主要检查胰腺及周围组织。增强CT:采用GE64排螺旋CT机, 先进行CT平扫, 层厚、层距设为3mm, 螺距设为1.0, 增强时静脉注入80~100ml碘普罗胺注射液, 速度为2~3ml/s, 于注射后的第28秒、70~80秒进行胰腺的动静脉双期扫描。
1.3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彩色超声与增强C T的胰管扩张、胰腺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局限性增大、胰外脓肿、小灶液化、胆总管结石等影像学表现检出率, 并将患者的影像学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计算AP的检出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 P彩色超声与增强C T影像学特征
彩色超声:胰腺肿大 (局限性或弥漫性) , 胰腺内部呈现出片状低回声, 其边缘轮廓清晰;重症AP时, 胰腺明显肿大, 胰腺内部回声不均匀, 边缘轮廓模糊, 包膜中断, 胰腺周围存在液性暗区。增强CT:胰腺肿大 (局限性或者弥漫性) , 密度正常或稍减低,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轮廓不清晰, 部分可有胰周积液, 增强时均匀强化, 无坏死;重症AP时, 有散在点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病灶, 周围脂肪层消失, 轮廓不清晰, 增强时坏死区不强化或者强化减弱, 而正常组织强化。
2.2 AP彩色超声与增强CT影像表现比较
彩色超声的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检出率高于增强CT, 增强CT的局限性增大、小灶液化检出率高于彩色B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胰外脓肿的检出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两种诊断方法A P检出率比较
增强C T的A P总检出率及轻型AP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超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重症AP检出率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 发病原因多样, 与胆道疾病、长期大量酗酒、暴饮暴食等有关, 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持续的中上腹疼痛, 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4]。彩色超声可以多角度、大范围动态观察胰腺及周围脏器病变, 具有简便、灵活、无X线辐射、可重复检查、经济的优点, 且在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但是, 超声容易受到脂肪和气体影响, 对于肠积气过多及肥胖患者诊断不灵敏, 且容易受到操作者经验的影响[5]。而CT检查分辨率高, 能够清楚显示胰腺及周围脏器组织结构, 增强CT还能显示小范围出血、坏死, 有利于AP的早期诊断, 但该检查存在X线辐射、费用高及对比剂不良反应等缺点[6]。
本文结果显示, 彩色超声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检出率高于增强CT, 增强CT局限性增大、小灶液化检出率高于彩色超声, 而在胰腺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胰外脓肿的检出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郑力文等[7]研究报道相似, 这主要因为彩色超声能够动态、多角度观察, 多个角度显示病变情况, 从而有利于发现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病变, 而CT分辨率高有利于观察小范围病变, 从而能够发现胰腺的局限性增大及小灶液化等病变情况。在AP检出率方面, 增强CT显著优于彩色超声, 尤其表现在轻型AP诊断方面。分析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轻型AP时胰腺水肿较轻, 形态改变不明显, 超声诊断相对难以发现, 另一方面可能是肠道积气过多或患者肥胖导致超声图像不典型而影响诊断灵敏度。
综上所述, 彩色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AP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各有利弊, 必要时可以二者联合, 提高AP的检出率。
摘要:目的 比较彩色超声与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 (AP) 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196例A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比较彩色超声与增强CT的影像学表现及AP的检出率。结果 彩色超声的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检出率高于增强CT, 增强CT的局限性增大、小灶液化检出率高于彩色超声, 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而胰腺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胰外脓肿的检出率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CT的AP总检出率及轻型AP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超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重症AP检出率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色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AP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各有利弊, 必要时可以二者联合, 提高AP的检出率。
关键词:彩色超声,增强CT,急性胰腺炎,诊断
参考文献
[1]许建明, 周晓兰.急性胰腺炎临床和形态学分类标准的新认识[J].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 (9) :577.
[2]梁海毛, 蔡曙耘, 吴凯宏, 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 (2) :3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国消化内镜, 2007, 1 (10) :30.
[4]陈益耀, 何周桃.1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 (9) :870.
[5]李超明.B超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 :71.
[6]陈克敏.影像学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 18 (1) :5.
诊断价值比较 篇8
关键词: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富外孕
宫外孕是女性常见的急腹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生率为妊娠的0.1%~0.5%,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别对于未生育的女性患者,尽量大可能保留其输卵管功能,避免手术而实行保守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对早期宫外孕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8月~200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均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证实为宫外孕的患者,平均年龄30岁(20~44岁),平均停经天数42天(35~75天),有停经史,尿hcG (+)性,有腹痛、阴道流血者58例,有停经史无腹痛或阴道出血8例,无明显停经史者4例。
1.2 仪器
采用美国GE公司LOGOC07,线阵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9MHz
1.3 检查方法
70例患者均行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嘱患者先适度充盈膀胱,观察子宫大小、内腹厚度、宫内有无孕囊存在,附件区包块性质、位置、盆腔有无积液;后嘱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将阴道探头外套无菌避孕套后放处阴道内,多角度扫查子宫,附件区重点观察卵巢宫旁有无异常包块。
2 结果
70例患者中,经腹超声检测诊断宫外孕48例,与手术病理对照符合率为68.5%;经阴道超声检测诊断宫外孕67例,诊断符合率为95.7%。
从表1可以看出,胎囊型是宫外孕早期包块的主要表现,胎囊型宫外孕检测能力的高低是反应灵敏度高低的重要标志。阴道超声检出胎囊型宫外孕能力比腹部超声高。
从表2可以看出,经阴道超声对直径<3.0cm包块型宫外孕检出能力明显高于腹部超声检查法。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输卵管内,异位妊娠破裂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对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重复性强的检查已成为常规临床检查项目,有报道86%的宫外孕在第一次超声检查时就作出了诊断。超声检查诊断宫外孕的特异性为99.7%[1]。
经腹超声检查必须经过腹壁及皮下脂肪组织,由于声能衰减及肠气干扰降低了图像质量,且腹部超声探头频率低,距子宫及附件位置较远,在检测早期宫外孕时较难获得特异性图像。
经阴道超声检查在不受肠管气体,肥胖等因素影响,分辨力高,探头位置与子宫附件部位接近,故显示病变能力强。上述70例宫外孕病例中,经腹超声检查漏诊22例,漏诊的22例中经过阴道超声复查,有20例重新确诊为宫外孕,可见阴道超声比腹部超声在减少漏诊率方面有优势。国内学者对两种超声检测方法作了大量研究[2]认为经阴道超声比经腹超声诊断异位妊娠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曹海根.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9
诊断价值比较 篇9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58-02
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 Thyroiditis.SAT)又称为病毒性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由病毒及病毒产生的病病变反应引起的甲状腺炎症。该病常伴有继发于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腮腺炎,以20-50岁女性居多。本文应用二维(2D)和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CDFI)对SAT患者甲状腺二维图像及血流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女16例,男4例。年龄20-54岁,平均43岁。病程为10天-3个月。均经针吸活检病理组织学证实或经典型临床表现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所以患者均行超声、甲功测定。其中15例患者有颈部疼痛、头痛、发热症状。
8例有甲状腺局部疼痛及关节疼痛。双侧甲状腺受累12例,右侧受累5例,左侧受累3例。
1.2 仪器应用及检查方法:
飞利浦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5-10MHZ。
病人取仰卧位,枕头置颈后,伸颈,充分暴露甲状腺区,常规行甲状腺横切,纵切全面检查,并左右侧对比。应用二维超声观察注意病灶大小,病灶回声特点,病灶表面有无包膜等改变。应用CDFI观察甲状腺内病灶的血流分布情况及特点。
2 结果
所以患者均有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甲状腺回声减低,根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分三型。
2.1 双侧甲状腺弥漫型
12例。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回声减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呈多发、散在或融合的片状低回声。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无增强效应及衰减征象。受累面积较广泛。超声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
2.2 单侧甲状腺弥漫型
2例。仅单侧甲状腺组织受累。声像图与双侧病变相似
2.3 甲状腺结节样肿大
6例。甲状腺局限性结节性肿大,结节形态欠规则,呈低回声,边界模糊,无包膜。
2.4 血流特点
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无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甲状腺低回声区内血流信号较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增多,分布不均勻,常呈点状或短条状。病变区域内血管走行自然无受压迂曲,无血管环绕征象,PW测值病变内动脉为低速低阻血流。
3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非化脓性甲状腺炎等,临床上较多见。它的发病一般与病毒感染有关,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使甲状腺滤泡破坏,释放出胶体引起甲状腺异物反应,形成炎性细胞侵润,患者发病前常见有呼吸道感染病史,典型的亚急性甲状腺炎表现为低热,颈前区疼痛,甲状腺肿大,血流信号增多,较易诊断。但亚甲炎病程中甲状腺功能经历亢进期,正常期,减退期及恢复期。患者处于不同时期,病情较重改变缺乏典型表现,有可能出现漏诊和误诊,亚甲炎病理特征为滤泡细胞组织变性,脱落,并融洽成多核巨细胞等,此外细胞间质发生炎性变化,故超声显示为假囊性表现或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模糊,形态不规则。本组病例显示: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性:所有患者甲状腺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声不均匀减低改变,多数表现为双侧或单侧甲状腺内一个或多个边缘模糊的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不清晰,后方无回声衰减及增强,少数患者呈弥漫性回声减低,CDFI发现低回声区内血流信号,分布不均,呈点状或短条状,动脉血流为低速低阻型,甲状腺上动脉流速无明显增高。所有低回声区均有不同程度压痛。
弥漫性回声减低型的亚甲炎需与Graves病及桥本氏病有相似之处。但绝大多数亚甲炎的低回声区有不同程度的压痛,CDFI血流形态及血流分布,同时结合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一般无太大困难。对少数超声和临床表现均不典型者,则需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综上所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亚甲炎,较为直观,准确。此方法简便,快捷,无创,可多次反复检查。在诊断急性期,恢复期,或减退期,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有助于临床对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是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秦冬玲,雷冬梅。《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9.28卷17期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 苏长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2002.3(3):230-231
[3] 徐朋彤,李国成。以甲状腺结节为主要表现的亚急性甲状腺炎 广东医学 2001.22(4):330
诊断价值比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段是23-49岁,平均年龄是(35.4±2.3)岁,病程在3个月-2年之间,平均病程0.7年;观察组患者患者年龄段是26-47岁,平均年龄是(33.6±2.7)岁,病程在2个月-2.3年之间,平均病程1年。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进行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8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西门子S2000进行乳腺癌的诊断,患者采取仰卧位,将腋窝与乳房充分暴露出来,通过直接检查法对患者的患侧乳房进行逐项扫查,尤其是患者乳房的边缘位置更要注意,防止出现漏诊现象,对于疑似病灶,医护人员要采取横、斜、纵位[3,4]等位置进行扫查,对比扫描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二维基础上,确定目标病灶后,固定探头,切换至造影模式低机械指数条件下,利用声诺维干粉剂[5]与5ml生理盐水混匀。通过20G或者是22G的塑料套管针,利用团注对患者的手臂静脉注入造影剂,剂量为2.4ml/次,在3-5s内完成注入,同时对患者的造影剂注入特点进行观察,并存储静脉图像,重点查看患者病灶部位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对患者的静脉图像与造影剂注入曲线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漏诊例数、误诊例数进行观察与统计,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s)的形式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通过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表示,通过χ2来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有效率为84.3%,对照组患者为87.1%,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肿瘤的浸润、生长以及转移等事宜肿瘤血管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而乳腺超声造影是利用血流灌注的微循环对其进行诊断。因此造影剂的动态过程与密度之间的变化能够充分反映患者的肿瘤微循环情况。而肿瘤病变组织在清除、吸收造影剂的过程中与正常的组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6]。
就目前我国的乳腺癌患者患病人数来看,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是我国女性中多发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我国女性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造影技术不断的发展,有效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乳腺癌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积极发展乳腺癌患者的诊断技术。
乳腺超声在乳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根据患者肿块的形态、内部回声、血供及肿块内部的钙化进行诊断,有的患者的血流较为丰富,且边缘不规则。乳腺超声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已经得到了认可,因此我国生物工程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超声造影技术也向着多元化发展。由于乳腺癌内的血流灌注[7]不正常以及受超声敏感度,时间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对较大体积的肿物或包块进行观察,另靶组织对低速血流显示不理想,而应用因此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超声造影,观察肿块内造影剂充填多少、造影剂增强及及减退时间等信息资料,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判断,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乳腺(二维)超声进行诊断,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造影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率进行对比与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有效率为87.5%,误诊率是7.5%,漏诊率是5%;对照组患者为85%,误诊率是12.5%,漏诊率是2.5%,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笔者发现两种诊断方法在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中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且相似度极高,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但是超声造影所需的资金较高,且对病灶的观察时间较长。如有必要的话,医护人员可以联合使用两种诊断方式,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乳腺癌诊断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保证乳腺癌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8],具备很高的诊断价值。如果有必要的话,医护人员还可以联用多种诊断方法,以保证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对乳腺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比较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维超声进行诊断,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造影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有效率为87.5%,误诊率是7.5%,漏诊率是5%;对照组患者诊断率为85%,误诊率是12.5%,漏诊率是2.5%,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乳腺癌诊断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保证乳腺癌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备很高的诊断价值。如果有必要的话,医护人员还可以联用多种诊断方法,以保证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乳腺超声,B超声造影,乳腺癌,诊断价值,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卢向军.乳腺癌全数字化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1.
[2]牛晓燕.超声综合评分法、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和钼钯X线对触诊阴性乳腺实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郭亮,何煜,袁权,李逢生,王云梅.乳腺癌的超声造影表现[J].现代肿瘤医学,2011,13(04):684-688.
[4]欧冰,智慧,肖晓云,罗葆明.声辐射力脉冲成像与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物诊断价值的比较[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23(05):383-386.
[5]余健彬,施国颖,汪建军.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江西医药,2013,15(12):1281-1282.
[6]乐坚,常才,陈敏,范亦武,周世崇,沈菊平.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与单纯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价值的比较[J].上海医学影像,2012,34(03):182-185.
[7]沈嫱,宋光辉,张建兴,林勇,党欢.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综合评价超声造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09,13(07):1058-1060.
【诊断价值比较】推荐阅读:
辅助诊断价值05-10
诊断价值研究09-11
低频探头诊断价值06-16
MRI诊断价值09-07
CTU的诊断价值06-14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11-03
闭孔疝的CT诊断价值05-22
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06-23
膀胱癌的超声诊断价值09-02
诊断比较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