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

2024-05-29

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共8篇)

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 篇1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历史教学中虽然有新课程的改革, 但是改革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 并没有在实质的问题上进行探讨, 给出的只是虚假的繁荣。历史都是将过去的内容以现在的角度展现给人们。历史教科书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 将历史分为了一章章一节节的, 就像一个完整的事情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历史课的内容看似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它们之间往往有着必然的联系。传统历史教学却阻碍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把历史教学变成一个死的课本, 没有活力,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种教学结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是急需得到改变的。

1. 历史教学观念落后

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来看, 教师注重的是在教学中讲解知识却忽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所以这只是一味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 对今后的实际用处非常小。课堂上教师讲求的是师道, 而忽略了和学生交流, 大大减少了历史学科的魅力。

2. 历史教学的方式简单乏味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停留在教师的身上,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对课程有足够的认识, 从而导致学生历史课程的成绩普遍不高。

二、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课引入探究

1. 新课引入———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在历史新课的引入中, 倡导主动学习, 尊重历史史实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调动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积极性,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在过程中寻找答案。比如当学生了解到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时, 他们会发问:这同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否一样呢?这时教师分析“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就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理解。

2. 新课引入———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事物的教学都是通过本身来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历史课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想。这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 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 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合理的课堂秩序, 为学生加强对于辅助材料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尽一份力。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以简洁生动的形式更好展现了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种形式更有利于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能力的同时, 加强了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结合。比如讲述“西安事变”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图像来展现当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以及怎样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点及难点。

三、新课引入探究应遵循的原则

1. 结合历史进行新课引入探究性教学

在新课引入探究性教学中应该遵循主体性、合作性和开发性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放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中提倡合作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开辟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 积极整合探究性学习的内部与外部资源。

2. 把握新课引入的过程结构

探究的模式应按照初步学习、整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的顺序实施。新课的引入应该以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为参考, 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明确历史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步骤, 在改革中积累经验, 在交流中搜集数据。

3. 站在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角度进行探究

在历史教学的新课探究中, 应该将课程的设计与执行相结合, 在精心选择改革的方式的时候, 以学生为主导, 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 学生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价值观的形成都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探究中成长。

4. 新课引入的其他原则

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不能牵强附会, 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和熟记的。在历史的导入中还要注意选择的材料要不断翻新内容, 不能千篇一律。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内容要与文章相符, 所选择的故事或资料要富有启迪性、益智性, 而且新课导入时所选用的知识或者背景, 不能占据新课讲授的太长时间。

参考文献

[1]于春燕, 王文峰.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操作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

[3]张道芬.谈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 2008 (5) .

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 篇2

摘 要: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学中,通用技术被上升为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要素,显示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意向与教学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合通用技术思想,是把技术的思想运用于物理,以知识的实际运用反哺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解技术,理解一切发展来源于科学。本文就通用技术的教学意图、物理教学与通用技术理念的互通处、如何将通用技术应用于新课程物理教学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新课程 物理教学

物理新课程标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究与学习过程中,应用物理学研究方法、数学工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倡客观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在理论学习、物理实验、小论文、小制作和科学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在以上能力中,学生学习物理后在科学探究与学习过程中,应用物理学研究方法、数学工具的能力有了提高,但是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很缺失。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进通用技术理念,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操作、创新等多项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有效性。物理课堂引入技术思想是一种联系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活动,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通道。

一、通用技术的教学意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用技术理念被应用于教学,它是一门在实践基础上,融创新、综合、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在物理教学课程中引进通用技术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增加教学的广度、实用性、专业性与降低学习难度的技术。通用技术教学理念以操作学习与设计学习为外形,实践新课程理念,以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为方式,成为新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减少讲授知识板块的比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通用技术教学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强调书本内容,不能变通式教学的缺点,增加教学内容与生活、科技、社会发展现状等内容的联接,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从课本中发掘自身的潜能。最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通用技术教学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点机械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更强调知识点的理解性学习,让学生将学习当做一项成长中的“副业”而不是一种任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物理教学与通用技术理念的互通处

(一)教学理念的互通处

高中物理课与通用技术课在课程理念方面具有共通之处,这是二者实现融合的关键要素。实施物理教学与通用技术教学都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化生活技能,为学生今后发展、形成现代化学习理念及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思维方式的互通处

通用技术思想与物理教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共同之处,从发展结果看,二者都是人类对生活细微处的观察结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学科性质方面看,二者都是思维的劳动,二者在教学过程上脑力劳动占据重要位置。从教学过程看,二者都存在逻辑思考、形象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二者具有紧密联系。

三、如何将通用技术应用于新课程物理教学

(一)学习内容的设计

学习形式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组成通用技术下物理教学的学习形式。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设计,设置的问题为:第一,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三者的概念。第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实验的操作练习少的问题。第三,课堂上所得出的实验数据准确性差。教师带领学生实验,记录第一次实验所得数据。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充分利用通用技术对教学实验进行改造,带领学生对转动的风扇进行调整,观察风扇各点运动有什么规律,以此引入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再将风扇转动规律与地球绕太阳所做的运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与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二)技术应用的转化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单纯的讲述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网络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中的困难。这样既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瓶颈,又可以拓展教学信息的广度,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时,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效果不强,只能看到灯泡发光,而用肉眼很难观察到的酸、碱、盐水溶液的正负离子变动情况,这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将微观的实验过程放大,让学生所观察的现象更明显,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酸、碱、盐正负离子导电的核心内容。又如,有关电的学习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电磁感应、电流形成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电的有关知识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理解难度。

结语

将通用技术引进高中物理教学中,把物理资源和通用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把通用技术资源运用于物理课堂,通过“具体化”、“简约化”、“抽象化”等隐含的不同层次,努力塑造学生“开放的过程观”、“动态的过程观”和“辩证的过程观”。让闲置的通用技术发挥作用,让物理课堂生动、有趣、实用,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探究 篇3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的记忆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教学工作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精华,其语言简练、节奏感强,但语言环境不同,语义发生较大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困难。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极其详尽的向学生讲解,造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被动性,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学生往往出现学的很认真,但考试时不会灵活变通,成绩不理想,导致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不高,兴趣缺乏。要改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现状,必须引进优秀思想理论,改革文言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引导,通过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新思路的探究

文言文的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所以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也应打破单一模式,灵活多变。本文通过对文言文教学的探究,提出以下几点新思路: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被选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文言文都是文化的精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法,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为学生介绍文言文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能够营造较为良好的古文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接受文言文,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

2.大量鉴赏,感悟语言

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文文章,在阅读鉴赏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文言文审美和鉴赏能力。这种方法适用于文章相对简单,理解相对容易的文章。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几个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在讨论中完善和改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不可忽视对文章重点段落,句子的分析,更重要的向学生教授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自己分析,形成自身文言文审美体验。

3.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同时艺术源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古代生活的生动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文言文中展示的生活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描述文章的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使学生更好的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做到触类旁通,更容易接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这样做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感悟文言文中描述的生活和情感,也能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起到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4.带领学生朗读文章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感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日积月累,形成文言语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了解文言双声、叠韵、排偶、回文、反复等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感受文言语言的节奏性和美感。朗诵的目的并不在于背和记,而是通过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累文言语感,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读思不分,提高学生的文言感悟能力。

5.善于提问,引导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学常用方法之一,提问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好的提问技巧同样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应改进提问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章理解的不同需求,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问时需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供大家探讨,讨论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理解吸收的过程。

三、结语

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和学生学习负担是新课改之后对高中文言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教育工作者应在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感悟文言文的魅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感悟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 篇4

一、通用技术的教学意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用技术理念被应用于教学,它是一门在实践基础上,融创新、综合、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教学课程。 在物理教学课程中引进通用技术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增加教学的广度、实用性、专业性与降低学习难度的技术。 通用技术教学理念以操作学习与设计学习为外形,实践新课程理念,以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为方式,成为新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减少讲授知识板块的比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另外,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通用技术教学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强调书本内容, 不能变通式教学的缺点,增加教学内容与生活、科技、社会发展现状等内容的联接,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从课本中发掘自身的潜能。 最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通用技术教学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点机械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更强调知识点的理解性学习,让学生将学习当做一项成长中的“副业”而不是一种任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物理教学与通用技术理念的互通处

(一 )教学理念的互通处

高中物理课与通用技术课在课程理念方面具有共通之处,这是二者实现融合的关键要素。 实施物理教学与通用技术教学都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化生活技能,为学生今后发展、 形成现代化学习理念及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 )思维方式的互通处

通用技术思想与物理教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共同之处,从发展结果看,二者都是人类对生活细微处的观察结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学科性质方面看,二者都是思维的劳动,二者在教学过程上脑力劳动占据重要位置。 从教学过程看,二者都存在逻辑思考、形象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二者具有紧密联系。

三、如何将通用技术应用于新课程物理教学

(一 )学习内容的设计

学习形式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三个部分组成通用技术下物理教学的学习形式。 例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设计,设置的问题为:第一,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三者的概念。 第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实验的操作练习少的问题。 第三,课堂上所得出的实验数据准确性差。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记录第一次实验所得数据。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充分利用通用技术对教学实验进行改造,带领学生对转动的风扇进行调整,观察风扇各点运动有什么规律,以此引入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再将风扇转动规律与地球绕太阳所做的运动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与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二 )技术应用的转化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单纯的讲述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 这时教师 便可以利 用多媒体 或者网络 提高教学 效率 ,减少教学 中的困难 。 这样既可 以突破传 统教学方 式的瓶颈 ,又可以拓 展教学信 息的广度 ,优化教学 过程 。 例如 ,在学习导体 与绝缘体 时 , 学生所观 察到的实 验效果不 强 ,只能看到灯泡发光,而用肉眼很难观察到的酸、碱、盐水溶液的正负离子变动情况,这时教师使用多媒体将微观的实验过程放大,让学生所观察的现象更明显,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酸、碱、盐正负离子导电的核心内容。 又如,有关电的学习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电磁感应、电流形成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电的有关知识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理解难度。

结语

将通用技术引进高中物理教学中, 把物理资源和通用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把通用技术资源运用于物理课堂,通过“具体化”、“简约化”、“抽象化”等隐含的不同层次,努力塑造学生“开放的过程观 ”、“动态的过程观 ”和 “辩证的过程观 ”。 让闲置的通用技术发挥作用,让物理课堂生动、有趣、实用,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教学中,通用技术被上升为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要素,显示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意向与教学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合通用技术思想,是把技术的思想运用于物理,以知识的实际运用反哺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解技术,理解一切发展来源于科学。本文就通用技术的教学意图、物理教学与通用技术理念的互通处、如何将通用技术应用于新课程物理教学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幼稚园给家长的新学期寄语 篇5

小二班的各位家长:

大家新年好!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健康,乐事常在,事业顺心,诸事顺意,幸福安康!

非常感谢家长在过去的日子里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新学期伊始,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就更需要得到各位家长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协助,为了我们的孩子,大家要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永远不把“蠢”和“笨”用在孩子身上。

2、帮助孩子结识他所钟爱的领域内的“高手”,如果父母不是的话。

3、尽可能的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能发挥作用的。

4、帮孩子完成一件他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让孩子感到他比自己想象的有本事。

5、每个月都让孩子尝试一件新的事物,最好是父母也没有做过的。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更好的学习和适应。

6、积极地看待孩子,同时教孩子积极的看待自己。

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演讲稿 )告诉孩子能力是可以增长的,困难并非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可怕。

7、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不足,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能改变就悦纳它。

杜鹃园幼稚园

幼小二班

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新形式 篇6

生物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在中学生间开展生物科技创新活动,并将其作为一种探究学习的类型是较为新颖且有效的形式。

以厦门市鸟——白鹭,以及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课题为例,笔者尝试探讨在中学生中间开展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一般程序和具体操作过程。

一、选题

选题是开展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要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当地的实际条件确定选题。选题应该合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富有特色,并且有较高的新颖性。

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选择《朝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测定及白鹭保护探讨》作为研究课题。厦门素有“鹭岛”之称,周边岛屿自古至今均是鹭科禽鸟的活动区域,鹭鸟资源十分丰富。厦门市政府已在鹭类较密集繁殖的大屿、鸡屿两岛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黄嘴白鹭、岩鹭(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大白鹭、中白鹭、夜鹭、池鹭、苍鹭、牛背鹭等鹭科鸟类和它们的自然生存环境。课题以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维护为研究核心,通过白鹭觅食的中间环节,将生物多样性与白鹭保护相结合,探讨白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继而提出保护白鹭、保护环境的建议。白鹭在厦门的栖息地主要在鸡屿岛和大屿岛两个岛屿,主要食物来源是栖息地的潮间带底栖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状况,直接与白鹭有关,因而确定以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的测定为研究对象,是研究自鹭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研究可进一步探究保护白鹭的措施,为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在此项研究中,学生学会了到网上、到图书馆找资料;懂得了应用课堂所学分类知识区分生物类型;并且该课题的研究结果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为其制定多项措施来保护白鹭的栖息地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对生态的保护起了一定作用,具有很强的教学意义和政策意义。

二、制订研究方案并实施调查

在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准备工作、研究的形式、时间、地点、方法、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按下列程序实施研究,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1查阅资料,做好准备工作。课题确定后,学生先分头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已经做过的工作和目前白鹭栖息地的自然状况及白鹭生存状况;学习有关生态学知识,掌握研究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了解和掌握潮间带的分区、潮汐的测算。

2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将调查地点选择在白鹭栖息和觅食较为集中的岛屿——鸡屿岛和大屿岛:对照地点选择在人群活动比较频繁、很少见到白鹭栖息和觅食的厦门大学白城海边,安排在退潮时进行观察和采集。

3探究活动的形式。本活动以观察、采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采集白鹭栖息、觅食地附近岛屿的潮间带滩涂的,各种生物样本,进行分析统计,观察白鹭的生活习性,了解白鹭繁衍地和觅食地的地质地貌。

4做好采集观察准备。准备资料登记本,带齐采集用的水桶、铲子、标本瓶、解剖盘、采集筐和观察用具——照相机、望远镜,以及水、干粮等野外生活用品。

三、外出观察与采集的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手段是对照实验法,即采用相同方法,在相关的生态环境中,采集不同区域的多种样本,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中,通过采集样本、进行生物类型分类和数据统计得出结论,所以在研究过程设置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很重要。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应处理。

1时间:选择天气晴朗,开始退潮时出海,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采集和整理标本。

2记录:记录当天气温、潮时、风向、海水盐份、海水PH值,记录行进中观察到的鹭鸟飞行或栖息状况,进行拍照。

3采集滩涂生物标本:携带工具,分组,按高、中、底潮带随机抽取样方,用铁筐限定挖掘范围,取得相同体积的样方范围内所有生物体,装入桶内,约取10~20个样方,上岸立即对所有样本进行清洗,并对各样方内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统计登记。

4观察白鹭觅食地的地质地貌:根据有关书籍介绍,分析白鹭的觅食的地质状况;在不同潮汐时段,观察白鹭觅食、停栖的地点,观察滩涂上是否有红树林;对鹭群的远、近距离的活动进行拍照。

5采集相关的样本:白鹭觅食地滩涂的水样和土样。

按以上方式,在白鹭栖息地附近觅食场所和非觅食场所的潮间带滩涂上,分别进行样方采集和地质地貌勘察及白鹭觅食状况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数据准确可靠,可信度大,说服力强。

四、整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最后要对调查所得的数据按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环境状况和不同生物样方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果。此项研究进行下列分析:对在不同岛屿,不同地质滩涂的几次采样进行数据统计,对比;将拍摄到的图片进行分析、筛选;应用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白鹭觅食地泥滩的底栖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多样性指数都远远大于沙滩。

在分析、整理所获得的材料、数据时,应具有完整的资料,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应正确,基本可靠,数据可信,具有说服力。

五、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撰写也是研究中很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在阐述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研究项目更具价值。此项目研究报告的撰写包括三个方面。

1按一般科学研究论文要求写出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及参考文献等,附上原始记录和实地拍摄的照片。

2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提出观点——如白鹭觅食地的底栖生物多样性高于非觅食地,白鹭需要足够的食物才能生存、繁衍,因此保护白鹭觅食地也是保护白鹭所应开展的重要工作。红树林能保护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因而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底栖生物的多样性,从而间接起到保护白鹭的作用。

3分析现状,提出建议。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提出的建议有:①厦门本岛原本有多处是鹭类的主要繁殖地,后由于经济建设的增加和人为活动的频繁,繁殖地逐渐减少。鹭类生性胆怯、机警、易受干扰。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周边岛屿的管理,适当限制人类活动在该类岛屿的加剧,防止鹭类再次大规模迁移。②大屿、鸡屿两岛居民较少,有部分滩涂养殖业在此进行,争夺了鹭类的觅食地,应逐渐将赢利性的养殖业撤离保护区,适当放养鹭类可捕食的贝类。同时应该有计划地栽种红树,恢复红树林的生态景观,间接营造鹭类所适合的生态环境。③由于厦门的地理环境和白鹭的保护措施较好,鹭类的增长速度较快,在保护鹭类的问题上,应具有前瞻性,要扩大保护区,保护好附近有大片红树林的东屿,使其成为白鹭及其它水鸟的另一觅食地。

六、研究报告送交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鉴定

研究报告完成后,可请教相关专家并修改完善。研究报告是否可行、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有价值,必须经有关部门和专家鉴定,写出评审意见。最后交市科协,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 篇7

一、独立思考, 观察验证形成初步结论

小学数学中探究的“规律”, 一般是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或数学现象。如人教版一下的“找规律”, 它的观察素材就是一些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实物”、“图形”或“数字”。如下图, 用小棒摆成的“正方形”与“三角形”是半抽象的图形, 从左往右看可以看出它们重复变化的规律。下面填写的数, 则表示小棒的根数, 同时也可以独立地看成抽象的数, 通过观察又可以发现数的重复变化的规律。这样的情境与问题适合于一年级学生的思考与推理。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 情境可以变得更加复杂与抽象、问题可以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 从而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更加完整的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的过程。

四上的“商的变化规律”,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除法之后教学的, 而且之前又有了研究“积的变化规律”的学习经验。如何让学习基础与活动经验得到自然地流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学”作业,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形成猜想, 再进一步举例验证猜想。具体的预学作业设计如下:

“商的变化规律”预学单

同学们已经在第三单元学习过积的变化规律, 那么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试着完成预学案, 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1.我口算;

2.我猜想:观察左边的口算题, 我猜想……

3.我验证:根据我的猜想, 填一填, 算一算, 我觉得……

上面的一组题目, 学生在课始用5分钟左右时间独立完成。

对“商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契机。与教材例题相比较, 把学习素材再往回退了一步, 即把例题中的框架式还原为相互独立的口算题, 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 自然地进行抽象概括, 提出猜想。

就小学而言, 学生探究规律的主要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严格意义上讲, 这样得到的规律还只是一种猜想, 需要通过严格的证明才可以成为一般的规律。但是,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验证的策略往往是列举更多的例子, 虽然这样的验证方式不能形成严格的证明。并且,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与观察角度的不同, 不同的学生提出的猜想会不尽相同, 从而形成了真实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交流反馈, 互助完善总结数学规律

独立思考, 自主预学, 充分展示了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通过巡视, 收集学生中的一些典型做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在辨析的过程中, 完善原有的做法, 进而总结出规律, 这就是“探究规律”“预学”之后的“教”的策略。

(一) 收集典型例子

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基本上都带有个体的、主观的色彩。对于这些“规律”, 教师不是指名让个别学生发表意见, 或直接小组讨论, 而是展示教师在巡视中收集到的几种典型例子, 要求这几位学生把过程抄录在展示的题板上。用题板展示学生的作业, 张贴于黑板上, 这样既有利于比较评价, 也可以作为教学板书。

收集的典型例子一般可分为错误的、不完善的和基本正确的三类。预学作业放在课前, 会有比较充足的筛选时间, 如果在课内, 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 大致推测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规律, 不同规律可能会在怎样层次的学生中出现, 使得学生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尽快地寻找到相应的例子。

(二) 辨析典型例子

学生在独立尝试探究规律时所形成的差异资源, 抽取其中的典型例子进行展示, 并且作为小组讨论辨析的题材。这样, 小组交流更加具有针对性, 也有利于集体反馈时有共同的话题。

如在“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中, 笔者选择了三则典型的例子 (如下图) , 请四人小组进行辨析:每一位同学在小组中说一说, 你的想法与哪一种猜想相近, 你是怎样想的?再共同讨论, 哪一种猜想更加准确?你们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发现?最后在小组中讨论, 把最合理的猜想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并写在展板上。

(三) 反馈讨论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虽然知识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建构, 而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组织小组辨析与集体反馈, 为学生创设在教师组织参与下的相互交流讨论的机制, 建构起凝聚着师生共同智慧的数学“规律”。

集体反馈时, 以小组为单位, 可以请一位代表发言, 也可以请多位同学相互合作表述。如对于“商的变化规律”的三个例子, 其中的一个小组由两位学生合作完成他们组的阐述。

生:我们组认为, 这三种猜想都有道理, 只是第一种说法还不够准确, 第二种与第三种说法意思是相同的, 但第三种把两句话合到了一起, 更好一点。我们举的例子是 (如下图) ……

这时又上来了同组的两位学生, 一位学生表述相应箭头间两个数的变化情况, 一位学生指点辅助。

由于小组交流的题材相同, 更加容易引起同学间的共鸣。填写的数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在听完这个小组的讲述后, 用自己所列举的例子进行验证。规律就在这样的评述中得到了明晰。

三、策略迁移, 积累经验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四基”学习目标。“探究规律”类的学习过程, 更需要强调后两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出规律之后, 进一步创设情境, 让学生把在探究规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检验, 逐步形成更加一般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上述“商的变化规律”的案例中, 学生之所以能够比较好地发现“当被除数不变时, 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得益于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中积累的经验。在此基础上, 学生进一步研究商的其他两种变化规律时,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分工合作, 应用前面积累的经验再一次经历“举例—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 (如下图) 。

4.我有新猜想

根据“我猜想”, 在下面填上合适的数。再观察, 我有新猜想……

上面的“预学”作业, 先在组内分工完成, 相互交流, 再在班级中反馈。

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成功与否, 需要在数学活动的背景下加以检验。上面的两个问题, 笔者把研究的起点又往回退了一步, 只提供两个模型, 让学生依据之前的学习经验, 自己填写数据, 观察思考, 概括出规律。

四、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数学规律的价值

对于“探究规律”类课的练习设计, 不仅要关注“规律”的充分应用, 使学生体会到“规律”的价值, 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还要关注“规律”探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再应用,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基于这样的目标, 在“商的变化规律”的练习设计时, 教师可以安排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规律的简单应用

1.从上到下看, 根据第1题的商, 写出余下两题的商。

以小组为单位, 先独立完成, 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说明理由。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第二层次:规律的自觉应用

2.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答案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路与依据。

第二组题目与第一组题目相比, 更加注重对“商的变化规律”的自觉应用, 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留有一定的空间, 前面的两个题目, 学生可以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 第3、4题则需要选择竖式计算, 且第4题要关注简算后余数如何处理, 可以在一般竖式与与简算竖式的比较中理解简算后余数的特征。

第三层面:探究新的规律

3.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并推测在减法中“差的变化规律”。

在四人小组中合作学习。组内分工, 每位学生研究其中的一种规律, 然后在小组中分享成果, 再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小组合作的成果。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规律的科学。“探究规律”的学习方式, 也隐含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如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计算法则的总结等等。因此, 对于“预学后教”为基本特色的“探究规律”类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 篇8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导入 技巧

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优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我们需要利用高效的新课导入技巧来优化课堂。在此,我们将常见导入方法列为:温故而知新、与生活接轨、设置悬疑法、展现优秀作品、竞赛式学习。

一、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是多数教师都会使用到的方法。在课程开始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回忆,然后慢慢引入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不仅对旧知识有巩固的作用,还可以将各种知识点梳理一遍,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探寻未知的世界。比如学习利用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的时候,不如利用学生之前学过的Word与之相对比,通过实践操作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探索的欲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与生活接轨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即使像语数外等为了考试而专门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冗长的学习中,如果觉得它们对实际生活毫无用处,恐怕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更何况非主科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如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接轨,让学生认识到有了信息技术,生活能变得更加精彩。

比如在学习插入图片时,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利用精品店中各式各样的精美贺卡,其中可以包含“圣诞快乐”、“感恩父母”、“感谢老师”等图片,展示制作这些贺卡的流程,让同学看了兴致勃勃,教师趁机进行引导,告诉他们,通过这节课,可以教导他们如何插入图片,再逐步制作自己想要的贺卡。

三、设置悬疑法

有疑问才会思考,在进行新课导入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设置悬疑,让他们进行五分钟的讨论,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将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时,由于课程几乎属于全理论,容易使课堂变得无趣,不如在学习之前先播放关于计算机安全未做到位时,计算机会发生什么故障,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对该部分知识学习的急迫感。

四、展示优秀作品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在网上搜寻相关知识的优秀作品,拓展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视野,引起学生对制作出自己的电脑作品的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展示该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的作品,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个提前的了解。

譬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引用瑞普PPT 制作大赛中优秀的获奖作品《惊变》,《惊变》的寓意深刻,画面美轮美奂,整个作品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学生很难想象这是利用PPT这个平时看起来很简单的小软件制作的。在兴趣正浓时,教师进行解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竞赛式学习

有压力才有动力。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告诉他们课堂学习的成果将以比赛的形式展现给每个人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比如对Excel的学习,首先传授基础知识,让学生细心观察,再给每组的学生同一个表格,看看他们谁最先制作好表格并且将数据算出,之后老师采用两组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介绍其中的技巧以及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课堂的开始便会产生集体荣誉感,有了竞争意识,整个学习过程中热情高涨,从而认真听讲,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然,新课导入还有许多其他方法,比如寓教于玩,通过游戏学习信息技术;比如情境重现,通过图片故事等营造全新学习氛围等等。但是在使用导入技巧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导入方法的重复使用

当教师利用温故知新的方法进行导入时,虽然它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能学习新知识,但如果导入利用的时间太长,并且教师在整个学期中使用的都是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法,即课堂的前十分钟复习,接着讲本节课的内容,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会变得毫无乐趣可言,沉闷枯燥的课堂容易致使学生精神难以集中,整堂课无精打采,导致课堂效率直线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技巧,使学生处在惊喜之中。

上一篇:分析与设计下一篇:器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