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服务

2024-05-21

工作服务(精选12篇)

工作服务 篇1

►►一、高校图书馆工作引入服务科学的概念

“服务科学”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12月份发布的《创新美国:在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中持续繁荣》报告中首次推出新的主题, 作为21世纪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之一。关于“服务科学”的研究, 国际国内同行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国际国内的IBM公司结合服务科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将服务科学更名为“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 简称“SSME”。认为“SSME”是服务科学、服务管理及服务工程三者的结合。

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为怎样服务更能得到读者满意而设立多种服务机构, 建立多种服务功能的参考咨询室等等, 但还是不尽如意, 在我国对服务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具有代表性研究的有: (1) 郭重庆院士指出, SSNE是一门研究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 旨在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的现代先进管理科学。 (2) 刘作义、杜少甫认为SSME的研究对象是“服务”的基础。 (3) 王培林对服务科学也有重要的研究。以上三位学者的研究说明SSME在我国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全新的研究领域, 它对图书馆的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务是一个广义范围的概念, 广义到很多方面都可以称作“服务”。可以说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服务”, 而且是循环往复、错综交杂的。世界各国学者对“服务”的概念及范围功能也都有过精辟的概述, 希尔就认为服务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发的经济实体的情形或状态的改变;柏利则指出服务是行动或效果;拉伍罗克认为服务是本质特征与用户关系交付模式;格若恩鲁斯认为服务是指为用户问提出解决方案的某一系列活动;菲慈斯莫斯则认为某一用户以合作生产者的身份进行生产所具有的无形的经验。

为读者服务, 满足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 一直是图书馆工作讨论的主题,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SSME能否引入图书馆服务, 直接关系到SSME理念及方法的应用与推广, 在此基础上, 图书馆具有SSME的属性, 同时对图书馆服务具有支撑的优势。

尽管人们对于服务的定义各执一词, 但人们普片认为与产品相比, 服务通常都遵循IHIP范式, 即具有无形性, 异质性, 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储存性四大特征, 其中无形性是最主要的特征, 决定了服务消费更多地依赖于人的心理感知。不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服务需要用户的亲身参与, 异质性则决定了服内容具有更多的动态变化性, 所以说服务是以人为核心的一个系统工程。

服务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 涉及到的要素包括客户行为、心理、服务环境、客户体验、自动服务等等, 同时也包括组织的行为, 绩效激励, 以及服务有效性、服务环境、服务心理、人员互动等等,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服务是一门科学, 是管理和工程科学, 将服务看作科学的一部分, 引入科学的方法解决与服务相关的各种问题, 并由此提高效率, 和促进创新, 就是服务科学的管理与工程, 即服务科学。

尽管服务科学的研究是由商业领域推动的, 与具有公益性的图书馆工作, 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 但两者在研究理念、关注热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却又被相似之处。所以, 服务科学研究对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研究有着启发和借鉴。

►►二、服务科学为高校对图书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自从有了图书馆, 服务就是图书馆永久的话题, 无论我们做什么、怎么做都离不开服务。

随着技术与人文领域的不断发展, 服务业与许多其它学科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与管理学、经济学、包括计算机学科在内的工学也在不断地走向融合, 所以, SSME强调的是跨学科性。图书馆服务也是借助于多学科优势建立的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分支, 它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文献检索等学科, 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服务。

SSME的表层涵义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入服务活动领域, 推动服务发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以技术为“手段”, 服务是核心目的。SSME包括人、技术及管理这三大基本要素, 人是服务系统中最具创造性的因素, 是SSME的核心, 也是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技术是SSME的发动机, 也是服务供应者和被服务者共同创造价值的载体。而管理则是SSME实现的关键, 它不断优化配置资源以获取更多、更好的价值。图书馆图书馆的服务正好包含SSME的三大基本要素。

在技术方面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忠实的应用者, 从手工借阅到网络化管理, 从书目数据到数字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现代图书馆重视读者心理需求吧, 强调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观念;在管理方面, 图书馆管理活动融合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和业务管理, 几乎所有管理学的内容。

服务科学的特色在于强调服务创新, 作为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 一直都在探索服务创新, 对SSME的理论研究, 正是为图书馆的业务内容注入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服务内容, 图书馆服务就会更加完善。

美国国家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过,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读者要求, 对图书馆来说, 服务质量是读者感受图书馆服务好坏的标准。一方面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也对服务质量做出了评价的主体;另一方面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 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 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这也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 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过程, 也是创造共同价值的过程。图书馆服务是传播知识、促进文明社会的进步。因此,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必须是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为原则, 在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作中, 提供有实质性的能解决各种问题的信息情报。图书馆要提供具有独创性的, 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在服务上就要有新思想、新举措, 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需求。SSME正是应用新技术、新举措, 使图书馆服务呈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纵深化方向发展, 以满足和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培林.图书馆引入服务科学 (SSME) 的可行性分析[J].图书馆杂志, 2011.4

[2]王培林.服务科学的研究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 2008.3

工作服务 篇2

以“康复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影响三代人、造福全社会”为服 务宗旨,践行“以人为本、科学戒毒、专业康复”的工作理念,积极 探索吸毒人员实行“网格化、信息化、多元化、常态化、社会化”的 五化管理机制,总结形成了“宣、教、帮、安、戒、管、查”工作法,全面做强做实基层基础禁毒工作。

禁毒工作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的禁毒工作,根据上级工作要求,结合本辖区实 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配合乡镇(街道)禁毒办做好本辖区各 项禁毒工作。

二、组织开展毒情排查、禁毒宣传、禁种铲毒、戒毒人员帮教谈 心和吸毒人员服务管理等工作;

三、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本辖区毒情,研究解决禁毒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工作措施;

四、积极协调有关单位、部门为工作服务站的禁毒工作提供帮助; 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打击处理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中小学 的禁毒宣传预防工作。

五、完成上级交给的其他禁毒工作。

禁毒工作服务站工作人员职责

1、工作小组组长职责

负责禁毒工作服务站全面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人员岗

位职责分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禁毒工作服务站人员落实工作职责,带领工作服务站人员完 成各项禁毒工作任务。

2、禁毒社工职责

负责指导禁毒工作服务站业务工作,定期组织禁毒业务培训,提高网格员对吸毒人员身体、行为、生活、心理等方面特征表现 的认知能力和对吸毒行为、吸毒工具等的识别能力,从根本上解 决网格员在入户走访中不会或不敢与吸毒人员交流的问题。同时 负责工作服务站台帐建设,吸毒人员跟踪帮教谈心等服务管理工 作,协调相关部门为工作站提供帮助。

3、禁毒网格员职责

配合禁毒社工做好吸毒人员信息采集、跟踪监控、帮扶救助、宣传教育等工作,着重加强对吸毒人员基本情况、行动趋向、生 活状况、社会关系、现实表现等信息采集和发现登记,协助禁毒 社工和网格民警摸清网格内吸毒人员的底数和现状,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报送反馈机制,切实提高对吸毒活动的发现能力。积 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格内的其它禁毒工作。

4、网格民警职责

积极配合有关人员对吸毒人员定期随访、动态监测、危险性 评估、跟踪监管、帮教尿检等相关措施,切实加强吸毒人员的日 常管控工作。依法打击网格内的吸贩毒违法犯罪行为,对戒毒康 复脱失人员及时进行查处。

5、村居(社区)联络员职责

配合禁毒社工、网格员、网格民警开展禁毒工作,及时掌握 辖区内的毒情变化。对发现辖区内有明显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倾 向的吸毒人员,及时通知网格员、网格民警会同卫生计生等部门 动员其家属及时做好强制送医等救助救治工作。

6、禁毒志愿者职责

根据自身的优势,配合工作服务站其他人员做好禁毒预防宣

创新科技服务工作 篇3

立足科技成果评价、转化,发挥科技服务优势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科技成果评价对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已经迫在眉睫。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精神的号召,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专门成立了中国生产力科技成果评价与产业化促进工作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生产力科技成果评价与产业化促进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与产业化专委会在科技成果评价和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方面的专业经验和专业服务能力,整合资源,与全国生产力体系对接,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技术攻关、资本对接等一站式科技服务,竭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和服务支撑。”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如是表示。

“后期科技成果评价与产业化专委会通过对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创新性、成熟度、市场应用前景及推广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价,真正挖掘出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利用技术孵化、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交易、资本对接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在中国生产力科技成果评价与产业化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严长春看来专委会可做的事情很多,未来,专委会愿与协会一道致力于全社会科技成果的评价和转化工作,同时继续发挥协会在科技服务层面的资源优势。

加强行业、区域合作夯实科技服务体系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与行业生产力中心、地方生产力中心不断加强合作,陆续为数十万家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科技服务。协会引领着国内生产力中心系统在国家科技服务工作领域不断做大做强。为了一进步推进科技服务工作,完善生产力中心科技服务体系,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通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座谈会形式分享服务经验,为夯实科技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建筑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生产力绿色制造生态管理系统专业委员会等数十个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委会分别从自身的服务资源和服务经验出发,先后登台宣讲,共话科技服务。大家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期望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氛围。通过交流,各行业中心与地方中心加强了了解,达成了合作共识,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区域合作模式。这一举措为行业和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和实施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局面。“20多年来,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已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作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的领导,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欣喜地看到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科技服务体系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期待生产力促进中心系统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科技服务。

涉足文化创意产业,深化科技服务内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如何有效发挥其科技服务平台优势是协会领导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深化科技服务内涵是协会推动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日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品牌孵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小满文化集团旗下北京小满橙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力打造了囊括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盛事—“中国创意品牌盛典”。这一“盛典”将围绕“创建‘中国生产力发展基金’,投资企业品牌孵化器、中国好技术等机构和国家项目的入选企业;联合各地企业共同建设新型‘品牌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培育优秀初创企业和优秀创业人才;联合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传媒单位以及海内外相关机构的专家力量共同发起‘创新竞争力’研究,推出‘亚太(中国)创新竞争力排行榜’,表彰各领域优秀创意创新典范;发起‘一带一路’产业促进联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等工作展开,旨在深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全面深化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科技服务工作。

“协会发起的创意品牌盛典,不仅能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意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大众参与和关注,创造全新价值链,更能形成政府、企业、创业者和社会大众的多赢格局,是协会深化科技服务内涵的有力探索。”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对于协会跨界融合文化领域自信满满,并期待迎风破浪!

工作服务 篇4

一、树立“服务学生”理念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生工作方式转变的题中之义

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我们, 学生工作应该提倡“管理-服务-发展”的发展模式, 必须从教育、管理逐渐过渡到服务, 只有注重服务, 才能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欧美国家学生工作的内涵包括“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两个方面, 借鉴这一先进经验,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服务学生为手段, 树立服务理念, 拓展服务路径, 提升服务质量, 以切实有效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当前高校转变学生工作方式的主要目标。

(二) 高校解决学生工作困境的必然路径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工作, 面临着种种现实困境。学风建设状况欠佳, 很多高校在学风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不适应专业环境、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 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社会、现在和将来的现象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高校扩招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贫困生价值观错位、学习热情不高、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仍然突出, 并引发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种种现实困境对学生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想解决现实困境, 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及时、适时树立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 改变工作方式, 以有效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服务学生”理念的内涵

理念是对未来深刻分析和科学预见的理性思维, 对未来行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引性。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 树立服务理念, 是建立服务工作机制的重要前提, 也是确保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并始终以其为指引, 全力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好务。

何为“服务学生”的理念?服务学生, 即指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群体, 在工作过程之中, 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做为出发点, 始终建立“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重点, 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服务理念, 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 并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通过构建系统的服务体系, 努力建立专业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队伍, 来规范管理和服务青年学生。将“服务学生”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 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学生工作服务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 强化思想道德引导服务

陶行知曾说,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引导大学生学做真人, 是大学的重要职责, 高校学生工作者, 不但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正确求学, 更要引导其如何做人。做好此项工作, 关键要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有效引导。因此, 构建学生工作服务机制, 首先要做好思想道德引导服务。

思想道德引导, 不但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全面发展, 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各项技能和能力, 同时还要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 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祖国和社会发展大业之中, 以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在社会和祖国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以团学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道德引导服务, 是构建学生工作服务机制的首要路径选择。团学活动要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主体, 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两翼, 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 全力做好道德引导服务。主题教育活动要注重“正能量”主题提炼和氛围营造, 引导大学生思辨青春,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要走出学校, 在实践开展中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基层的意识;社会公益活动要注重培育学生关爱他人与社会、无私奉献与服务意识。

(二) 重视日常学习指导服务

学习仍是大学的主旋律, 学生工作者必须抓好这一核心主题, 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指导服务。不但要及时指导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 让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协同多方力量, 加强良好学风建设, 营造浓厚学风氛围, 以优良学风体系服务大学生日常学习。

构建日常学习指导服务体系,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抓好新生转型教育,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和熟悉大学学习方法;开展学科专业导航, 促使学生坚定专业思想, 学会专业学习方法, 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广泛开展学业帮辅活动, 学校招聘学业优秀生, 一对一、一对多辅导学习困难生;常态化开展学业讲座,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习兴趣;定期举办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 分享学习成果, 确定学习标杆, 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以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切实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好务、护好航。

建立完善的心理预警服务机制, 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心理体验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老师, 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班级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 及时发现和反馈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和就业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服务。

(四) 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衡量与检验学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学生工作者既要完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构, 又要积极探索新型就业工作机制与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联合多方力量培养学生新型就业创业理念, 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

建立就业与实训基地, 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支撑;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 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机制与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念, 培养其“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 端正就业观念,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发展、到西部发展,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探索新型就业工作方法, 开展历届毕业生校友跟踪调查活动, 注重挖掘先进典型, 以确保就业创业指导意见的针对性,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 拓展就业市场, 利用网络、手机信息等新型平台, 为在校生提供全面的就业创业信息;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邀请优秀企业代表、毕业生代表开展就业创业讲座或座谈会,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或报纸宣传先进就业创业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与带动学生, 培养其就业创业能力。

(五) 强化贫困生资助服务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 决定着学生工作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高校学生工作要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指导, 结合学校具体实际不断完善资助政策, 以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首先, 多方筹措资助经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经费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 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 广开筹措渠道, 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学费减免、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金在内的助学体系。其次, 加大资助工作监管力度。完善贫困生资金发放制度, 加大资助工作程序的监管力度, 以杜绝舞弊现象, 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第三, 健全勤工助学制度。不断增设学校勤工助学岗位, 及时发布学校勤工助学信息, 鼓励贫困生勤工助学, 自食其力, 让其在岗位中增强能力、实现价值, 以济困助学来服务与帮助经济困难生全面发展。

高校服务学生是全方位的, 服务学生的内涵也是丰富而深刻的。以“服务学生”理念为指导, 构建高校学生工作服务机制,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在思想道德引导、日常学习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和贫困生资助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 着力建构与完善服务机制, 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进, 陈万茂.学生服务理念新探[J].当代青年研究, 2010.7

[2]陈登平.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J].西部教育参考, 2009.1

[3]王林清, 蒋怀柳.强化服务意识, 推进学生工作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23

[4]高斌, 类延旭, 方仲奇.新时期高校服务育人路径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0

工作服务 篇5

放眼全球,纵观世界,服务已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为此,2005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和下发《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该规范紧扣纳税服务工作环节,从税务部门工作角度出发,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措施作了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工作涉及面广,涵盖税收征收、管理、检查以及实施税收法律救济等各个方面。标志着我国的纳税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税收与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税收必有征管、有征管必有服务。征管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两者都是为了实现税收职能,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因此,对税务机关来说,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能够起到缓解征纳矛盾、建立新型征纳关系的作用。对纳税人而言,享受到优质纳税服务能够及时了解税收政策信息,方便依法纳税,争取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开展纳税服务活动能够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是转变部门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机关的具体行动。因此,在税务系统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是税收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在着眼于提升服务观念方面,要端正纳税服务的认识、明确纳税服务的内容、认清纳税服务的意义。以往的实践告诉我们,不少税务干部对纳税服务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纳税服务意识和主动性不强,多年来形成的偏重于管理和执法,忽视纳税服务的观念一时还难以彻底转变。在日常工作中还有许多人没有把纳税服务当做是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义务,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纳税人的合理需求,轻视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少数人甚至把纳税服务当作一种恩惠和

施舍,与自己工作无关,没有把纳税服务与税务管理相结合、与税收执法相结合。二,强化征管措施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漏征漏管、偷税漏税的现象。有的税收执法不够规范,以补代罚,处罚不到位,随意性和弹性较大。

当前,在全社会都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的趋势下,作为基层分局如何找准位置充当好角色,牢固树立最优纳税服务理念显得尤其重要,即:把纳税人的合理合法需求作为改进和创新纳税服务的第一信号;把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第一目标:把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纳税服务水平高低的第一标准;把营造一流的税收环境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要务。

提升工作效能 服务群众到家 篇6

该网站的开通,将为包括出国留学人员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周到的服务。网页中“车管动态”主要介绍洛阳市交通管理工作动态,发布各类公告信息;“违章查询”为车主提供违章信息查询服务;“驾驶员业务指南”为驾驶员导办业务;“办公分布”为人们提供全市车管部门办公电子地图;“中介机构”介绍全市合法中介机构;“车市导航”为汽车经销商提供宣传阵地;“法律法规”中汇编了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交通宣传”以视频等形式宣传交通安全;“模拟考试”为科目一模拟考试系统;“经验趣谈”是购车、驾驶、维修、防盗抢的经验总结。

拓展服务领域只是洛阳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改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缩影。

“撑方便伞,开方便门”,洛阳市交警支队车管所不仅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效率,还在服务意识和为群众着想这方面下了功夫。全所民警现在都自觉树立全新服务意识,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

来自洛阳市栾川县的冯先生就真真切切体验了一次车管所转变工作作风之后的热情服务。

“人家已经到下班时间了,可车管所的民警却延长下班时间为我办理车牌手续,各个窗口的工作人员都很认真负责,尽管那天是38度的高温,他们仍一如既往地热情服务!”5月13日,栾川县的冯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货车司机,购买了一辆小双排汽车,那天他给车辆上牌照时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但车管所的民警却主动延长下班时间为他的车进行了牌照办理,事后他感激地买了两包烟送给民警也被婉拒。这只是洛阳市交警支队车管所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普通例子。

工作服务 篇7

一、图书馆的公益服务性决定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新世纪已走过了十年, 在经济社会快速进步的新形势下,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社会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质量和效率不高,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脱节。正在紧锣密鼓展开的全国分类推进的事业单位改革, 成为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公益服务的最好契机。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 一切服从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纯公益性质的单位, 必将成为此次提升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阵地。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借此次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东风, 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工作核心, 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就是服务态度的改变。

在图书馆的业务不断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人才招聘和培养不断朝高学历、高职称方向发展, 认为只要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 图书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事实上, 高校图书馆工作应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为基础, 独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队伍, 没有贴心到位的服务态度, 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不一定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更不能保证让读者满意。2002年11月颁布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 (试行) 》, 是总结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 为履行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职责而制定的行业自律规范。此准则的第三条明确规定:真诚服务读者, 文明热情便捷。由此可见, 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在职业道德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满意度不是很高, 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 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很多员工拥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 但是为什么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仍质疑声不断, 满意度不高?总结几年来笔者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实践经验, 得出的结论是:读者真正不满意的不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或专业技能, 也不是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数量的有限、藏书质量的不高, 读者真正不满意的是高校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高校图书馆员冷漠的服务态度像个导火索, 时时点燃高负荷生活压力下的读者脆弱情绪。

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历史遗留下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陈旧等等多种原因, 导致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态度的良莠不齐。有些图书馆员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服务读者, 读者到了高校图书馆像到了古代的衙门;有些图书馆员以冷冰冰的态度示人, 让读者感觉不到一点的热情;有些图书馆员甚至会和读者产生激烈言语直至身体冲突。上述种种不文明现象, 导致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有很多的不满。冲突与矛盾时有发生, 读者投诉接连不断, 破坏了高校图书馆应有的幽静书香氛围。

在日常工作中收到的读者投诉中, 常见的有逾期收费贵的问题、馆藏资源缺少问题、办证繁琐的问题、续借的不合理问题等, 而在调查完真实情况后, 我们会发现, 其实上述种种的不满只不过是个表象, 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是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不满意, 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刺激了读者的敏感情绪。面对上述同样的问题, 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给予解释, 热心地予以说明, 耐心地给予引导,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践工作中, 给予读者便捷, 读者一般会给予很大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态度会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中;相反, 如果工作人员神情冷漠, 态度生硬, 语言伤人, 就会将很小的问题激化为矛盾, 甚至升级为冲突, 造成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紧张。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尤其是服务态度决定的。分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原因有。

1. 有些图书馆员工的天生的性格秉性不适合服务工作。

常言道“山难改性难易”, 有些人生来性格被动内向, 不善表达内心情感, 即便内心一片火热也会给人以冷冰冰的表象;有些人天生性格暴躁, 脾气急躁, 没有忍耐性, 很容易与人产生冲突。高校图书馆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 工作中最需要的是热心、耐心和爱心, 而上述这些性格的人缺乏的正是热心、耐心和爱心, 性格的缺陷在后天很难弥补, 所以这样性格的人很不适合对外服务工作。

2.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边缘化、社会地位的不高, 难以让工作人员产生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常会怠工服务。

在一般人的眼里, 图书馆工作清闲简单, 只不过是机械的借书还书, 不需要高学历、高智商的简单操作, 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没有权力、工资待遇又不高, 很多非专业或文化水平很低的人进入到图书馆行业, 导致图书馆人没有应有的自豪感, 难以产生社会责任感, 很难激起工作的热情。没有热情的服务怎么会让读者满意。

3. 高校图书馆欠缺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体制。

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 没有将收入和服务质量挂钩, 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很难激励工作人员的服务积极性。惰性是人的本能, 在长期的日复一日的枯燥的机械工作中, 工作热情和激情很容易退去, 所以很需要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

4. 有极少数的读者素质不高,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无理取闹, 甚至侮辱羞耻图书馆员, 读者的不文明现象给图书馆员一种心理阴影, 导致图书馆员对服务工作的抵触。

读者不友善的态度, 有时会刺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敏感神经, 导致冲突的出现, 于是以牙还牙, 恶恶相报, 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 对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伤害。

四、提升高校图书馆员服务态度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作为纯公益服务的文化单位, 将不断提升公益服务的职能, 其中服务态度的提升将成为重中之重。

1. 把严图书馆人才招聘的入口, 把性格温和热情, 对图书馆工作真正感兴趣, 真正适合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人才引进来。

在每年的招聘工作中, 要把应聘者对图书馆工作的兴趣, 是否有公益服务的意识, 是否有服务热情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读者服务工作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良好的服务态度应是发自内心的本能的真实表达, 而不是为了敷衍一时的冲动或伪装, 或是被迫无奈的选择。而发自内心的热心, 需要的是对工作的兴趣, 对服务工作的热爱, 对读者的友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性格的友善和热情是天生, 很难后天培养, 因此, 高校图书馆在招聘工作人员时, 应把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和对图书馆工作的兴趣作为重要指标评定。

2. 培养职工高校服务的意识和自豪感。

一直以来, 高校图书馆行业属于社会的边缘行业, 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 工作人员意识不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知识和信息经济的时代,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以自身工作而自豪,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代表了国家的文明程度, 代表着国家的进步。员工有了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才会有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3. 坚持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公益服务事业场所, 图书馆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图书馆员要有事业心、责任心, 愿意投身图书馆事业, 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调节的平衡能力, 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 对读者要有爱心、耐心。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和日常工作结合, 将职业道德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和个人对图书馆服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更是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 而将这样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图书馆日常的读者服务中, 需要的是图书馆人的点点滴滴的坚守。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指出提升图书馆员服务态度的途径有:把严图书馆员人才引进入口, 提高图书馆员社会地位, 建立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 读者友好态度的激励, 持之以恒的职业道德的培训。

关键词: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公益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希明.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J].图书馆建设, 2006 (1) .

[2]郭陪民.以“读者满意”为目标的图书馆服务标准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6) .

[3]张明霞.基于读者满意的图书馆服务质量优化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1 (2) .

工作服务 篇8

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仅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问题, 同时也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问题, 更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完善和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因此,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可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 积极探索就业指导之路

定西市卫生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实施就业带动战略。2002年学校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 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在就业中心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已步入了正常运行的轨道,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校建立了招生、就业、教学、管理互动体系, 并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真正做到了“四个到位”, 即组织领导到位, 机构人员到位, 经费保障到位和责任分工到位, 着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特别是坚持“全面培养、择优选派, 扶助困难”的原则, 出台了《定西市卫生学校关于选送优秀学生赴省外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暂行规定》,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目标及品牌效应, 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二是做好人才推介工作。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定西市卫生学校毕业生人才交流洽谈会”, 从就业形势看, 就业率稳步保持在80%以上 (见表1) 。三是加强学校与省内外医药卫生单位的合作, 不断拓展就业、实习基地, 为学生顺利就业打开了绿色通道。

3 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短且起点低

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改革就业体制, 从1988年安徽省开始试点到2000年所有毕业生均取消派遣证, 统一签发就业报到证, 我国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而19世纪国外发达国家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已开始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十多年的“市场化”的就业实践, 差距无疑是巨大的[1]。

3.2 就业指导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各职业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但就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尚需深化。在深度上就业指导内容大部分指向当前发生和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矛盾, 而未能较好地深入研究其中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广度上, 就业中的一些重要领域还涉及很少, 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职业拓展训练等;在体制上, 还具有计划经济时代中专学校集中管理的特点;在方式方法上, 仍偏重群体性指导, 个体性指导薄弱, 方法多为灌输式, 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还不充分;在指导队伍上, 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队伍尚未建立起来[2]。

3.3 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些学校虽已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在部分教职工中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就业指导仅仅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搜集人才需求信息;有的人认为就业指导是学校部分职能科室的事。这些狭隘的认识,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功能的发挥。

4 构建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中职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立和完善中等卫生学校就业服务体系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保证。因此, 必须从观念、体制、机制、模式信息反馈5个方面构建中职卫生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4.1 转变观念, 准确定位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职业学校的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们共同组成了中职学校事业发展的链条, 各科室及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彼此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中职学校应树立市场化就业管理理念, 科学决策, 促进就业管理体系的转型, 改变就业集中集权管理模式为就业集中分权管理模式:学校—科室 (学科) 两级就业管理体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负责学校实习就业学生的统一管理和协调, 同时在各科室、专业学科设立就业指导小组, 根据学校指导中心的总体要求,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建立面向市场的就业管理和服务网络, 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4.2 强化责任, 创新管理机制

为使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充分发挥学科促进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需要建立“学校主导, 学科推动, 二级管理, 相互配合”的就业工作机制和体制, 把学科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责任主体, 使其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充分地结合起来, 改变学科只承担培养任务的单一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要理顺机构, 明确学科既是学生培养主体也是就业工作主体的职能;二是加强学校—学科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服务体系, 促使人才培养与就业相结合;三是根据中职学校工作的特点, 科学分析, 建立就业指导服务流程, 使就业指导工作不留任何盲点。就业指导工作组织结构示意图见图1。

4.3 制度完善, 运行高效

制度创新是中职学校构建适应市场化就业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 规范学生就业工作, 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一是在学校内部定期公布各专业学生就业率, 建立学生就业率与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挂钩制度, 引导学生选择就业率高, 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就读;二是建立学生就业决策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设立就业信息和就业研究部门, 为就业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建设学校—学科协调统一的学生就业工作网络, 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参与、全员有责的就业工作新局面;三是建立学生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率纳入各学科各班级考核指标体系中, 年度进行表彰奖励, 营造人人重视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4.4 改变模式, 全程指导

在新的形势下, 就业指导应由临阵磨刀式, 转变为长期备战式, 推行全程化、系统化就业指导模式。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 各有侧重,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见表2) 。各个阶段相互贯通, 有机连接, 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一项关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在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 应注意做到6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二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加强校风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就业指导与职业辅导相结合;四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五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六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3]。

4.5 跟踪反馈, 制订工作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持续、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 对本校学生质量跟踪调查, 掌握就业状况, 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校教学质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职业卫生学校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同时, 要建立客观科学符合本校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 客观反映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及其主要工作, 及时修正评价体系, 保证其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而有效地促进就业指导工作[4]。

中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 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并有效运行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

摘要:中职卫校就业指导工作虽起步晚, 但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必须看到, 就业指导工作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分析中职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从观念、体制、机制、模式、信息反馈5个方面构建中职卫生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以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顺利高效运行。

关键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边海.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49~50.

[2]祁承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55.

[3]杜世禄.五位一体: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优质护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篇9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关于“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部署和要求,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联合印发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惠及广大患者。

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是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和护士队伍管理的改革。本期特别策划组织了医院管理和护理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从医院护理管理实务方面出发,针对目前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情况,从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改革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规划护士执业生涯发展、建立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以及深层管理问题等方面探讨了推动优质护理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期取得令患者、医务人员、政府满意的成效, 为医改注入新的活力。

改进值班工作 提升服务效能 篇10

一、夯实工作基础, 优化干部队伍

人才是事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教育管理, 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强学习强素质。长期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 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近年来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值班工作, 收到了以学习促工作, 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的效果。二是爱岗敬业比奉献。大力开展“比成绩不比待遇、比奉献不比享受、比能力不比资历、比素质不比关系、比工作不比报酬”的“五比五不比”活动, 要求每位值班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 干一行、爱一行, 形成合作干事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快流动调结构。加大值班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 加快干部流动步伐, 形成合理的干部队伍结构。按照成熟一个提拔一个、调整一个补充一个的模式运作, 建立跟班学习等人才储备机制, 保证干部队伍结构合理、梯次明显, 既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又保持干部队伍的流动性。

二、完善工作机制, 增强责任意识

为牢固树立“值班工作无小事”的责任意识, 我们从建立健全值班工作的机制体系入手, 明确工作职责, 谨防工作中出现偏差。一是建立分工负责制。把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合理分配, 责任到人到岗,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同时做到日常工作有分工, 中心工作有协作, 保证高效运转。二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全体干部就“工作无差错, 服务高质效”做出公开承诺, 签订承诺书, 接受领导、同事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坚持领导带班制。县委办公室各位副主任轮流值班, 指导当天值班工作。同时, 还明确了带班的县委领导。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重大突发事件, 由值班人员按照程序及时向值班、带班领导请示汇报, 保证各类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四是推行首办责任制。值班人员接到领导工作指令或接报紧急突发事件后即为第一责任人, 从接报登记、情况核实、跟踪查询、情况反馈到全程落实, 一包到底。五是严格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出事、谁负责”的原则, 对工作环节出现的失误或问题, 严格按照《无差错竞赛活动考评细则》进行考核, 年底兑现奖惩。

三、强化工作举措, 规范日常运转

常委值班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运转必须讲规范。一是重申值班纪律保证运转规范。在县委办内部, 办公室主要领导利用会议、业务学习等机会反复强调值班纪律和要求, 明确值班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坚持24小时值班, 实行昼夜分班, 值班地点在常委值班室, 不得搞呼叫转移、遥控指挥。坚持做好值班记录, 当班情况看有记录、查有依据。坚持搞好交接, 值班人员对各类事项按照“急事急办, 特事特办”的原则进行处理, 做到当班事当班毕, 因特殊情况无法处理完毕的事项必须与接班人员交接清楚, 实现值班联络的无缝对接。二是构建大值班网络保证运转规范。在搞好县委办本身值班工作的同时, 狠抓上下联动, 构建大值班网络, 确保政令畅通。我们要求各乡镇和县直单位配齐值班联络人员, 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 形成以县委县政府两办值班室为枢纽, 以县直牵头部门办公室为节点, 延伸至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办公室的快捷高效的值班网络。三是加强督导检查保证运转规范。为确保全县值班工作实现上下“一盘棋”, 我们采取实地检查与电话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 不定期对各乡镇、单位值班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加强对节假日和重要敏感时期的值班工作督查, 如每年在全国“两会”等特护期间, 在春节和“十一”长假期间, 我们都对基层单位值班情况进行抽查, 将检查结果在全县进行通报。近年来, 全县值班工作整体运行良好, 没有出现明显失误。

四、创新工作方式, 提升服务层次

做好政工工作服务企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政工工作企业发展

一、政工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政工工作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分析,关键在于政工工作能否有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条不紊的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更应该通过内部的整顿,提高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其中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通过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让更多的员工认同和重视企业文化,尽心尽力协助企业的健康发展。换句话说,政工工作具有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的作用,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全面体现,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2)有利于企业管理环境优化。任何企业想要保持高质量的管理环境,不仅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的是在工作当中,让每个员工都有密切的交流,在结合员工实际情况,并满足他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需求后,提供一个能让员工表达自己看法、建议、意见的平台,这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此时,政工工作除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负责将企业规章制度拟定后的各种指标,传达给员工和引导员工端正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正确认识,以便让员工以团结的姿态,共同致力于和谐企业管理环境的营造。

(2)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优化改进。政工工作的开展,可通过提高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责任感,让更多员工认识到企业工作与自身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能够将企业工作作为自身的事情来做,以“当家做主”的责任意识,主动提出企业的不足,以及积极反映生产经营工作存在不周之处,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化改进。

二、基于企业发展视角开展政工工作的建议

在分析政工工作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为发挥政工工作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效能,笔者认为需要提出政工工作完善建议、开展建议和辅助建议:

(一)政工工作完善建议

首先是奠定政工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鉴于企业存在对政工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政工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日常工作中政工工作的合理安排,组织更多人员参与政工学习,将企业文化与党政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其次是政工工作内容的完善,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期間要求政工工作“与时俱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政工工作需要在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和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纲领,对工作的内涵予以丰富和完善,保证政工工作不至于与市场环境脱节。再次是政工工作方式的完善,会议是常见的政工工作开展方式,这是一种较为单一的形式,而笔者认为在煤矿生产经营这种相对枯燥和艰辛的企业环境中,除了政工工作会议,还需要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体现政工工作内涵,提高员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全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政工工作开展建议

首先是在煤矿安全生产活动中,党的先进性是政工开展工作的首要前提,譬如矿井的安全生产,政工工作除了要紧扣安全生产的实际,而且要发挥党在生产活动中的组织作用,尤其是党员,更应该身先士卒表现党的先进性,具体的做法是党员班子的建设,加强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党政的领导下,开展党建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工作,深入到生产活动当中,带动更多职工自觉履行和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得党的先进性得以弘扬。其次是政工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政工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在新时代来临之际,要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知识,将效率更高的政工工作开展手段,予以贯通应用,计算机网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在网络时代中,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企业员工的生活当中,包括微博、微信、朋友网等等,为政工工作与企业员工零距离接触提供了良好契机,政工工作需要借助这些平台,一方面宣传政工工作的科学思想,另一方面与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工作的互动,以便了解员工更多的看法

和想法。

(三)政工工作辅助建议

除了以上的建议措施,政工工作还需要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起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联系点,在两者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促使政工工作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从侧面要求政工工作抓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借助经营管理类工作推动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发挥政工工作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要树立模范人员和营造文化氛围,前者以先进个人和党员组成,以组织的形式,将企业经营管理特色带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其中关于模范的树立,有必要在不定期开展的政工工作中,以评选的方式,选出优秀个人或者团队,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励更多的员工参与其中,并提高员工对政工文化环境建设工作的接受程度。总之,政工工作与企业发展同宗一脉,缺一不可,在企业发展期间,只有寻求最佳的方式推动政工工作开展,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保持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研究,不仅理顺了政工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而且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政工工作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建议措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具有积极的意义,而鉴于不同企业发展条件、目标、规模等具有差异性,因此以上政工工作方法在不同企业中的参考借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予以灵活应用,必要时进行补充和完善,方可保证这些方法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妍瑾.浅谈政工人员要做企业发展的积极实践者[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6.

[2]王密旗.论企业政工人员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外资,2013,(21):265.

[3]孙云生.企业政工工作在企业发展与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文化,2013,(21):62.

外军心理服务工作浅析 篇12

一、外军很重视开展军人心理工作

美军中参加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有随军牧师、精神病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专业军士等。美国随军牧师列入军队正式编制, 通常配到陆军营、空军联队、海军大型舰艇和小型舰艇中队以及机关和军队医院, 并授军官军衔、着军服、佩牧师标志。在国防部设“武装力量委员会”, 主席为少将军衔, 各军种设牧师局和牧师学校, 陆空军参谋部和海军作战部设少将衔牧师长, 军以上司令部设牧师处, 师设牧师科。美军现有在编随军牧师共2 000人左右, 平均每700人配一名。随军牧师中绝大部分为基督教牧师, 少数为佛教牧师, 还专门为女兵配备了女牧师。

美军还在军一级设立了战斗应邀职业医疗队。该组织也是战区级的心理保障力量。医疗队由47名成员组成, 包括5名精神病医生、1名临床心理学家、28名行为科学和精神病专业军士、6名社会工作军官及数名护士和行政官员。在师一级成立了心理卫生组, 编制为5人, 其中精神病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军官各1名, 行为科学专业军士两名, 是战时军人心理保障工作的骨干力量。

英军在军人心理问题防治上主要依靠专业的医疗组织。每个基地均编有救治战斗应激创伤的专业医疗组织, 长驻基地内的社区防治队, 一般由两名精神病医生、3名护士以及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各1人组成。

俄军认为, 精神心理保障如同战术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一样, 是一种独立保障类型, 理应在军队活动中建立相应的精神保障体系。1995年又提出在总部、军区、军、师四级建立心理疾病防治中心。据称, 目前俄军中的心理医生已配属至旅、团级。

二、外军心理工作在平时和战时各有侧重

平时工作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训练和心理防护三类;战时工作主要包括军人战时心理障碍和疾病的诊治与恢复。

心理测验:外军普遍重视利用心理测验进行职业分配和人才选择, 主要测试有人格测验和各种能力测验。对新兵的检测通常还包括对其家族精神病史的调查。1994年法军采用美国的心理测量全套方案选择飞行员, 使飞行训练中的淘汰率由61%下降到36%。以色列军队为了确保兵源质量, 专门设计了有关责任感、自控能力、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测试问卷, 并在4个月的新兵训练中进行两次检测, 凡提高不明显者一律淘汰。

心理训练:是指对军人进行有序的心理指导和培训, 以提高军人对各种复杂情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外军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组织官兵在高度仿真的战斗环境中进行演练, 增强他们对各种战斗环境的适应性。二是推广“自控训练法”。即由专业心理工作人员指导士兵通过增强意志力来控制机体的非随意功能, 包括脉搏、睡眠和心态等。一些国家还结合不同兵种的特点, 专门设计了“精神体操”来提高官兵的心理自控能力。实施中配以医生导语和音乐, 以增强训练效果。

心理防护:是指通过咨询、谈心等非医疗手段, 对官兵进行启发疏导, 及时消除官兵的心理障碍。在这方面一般随军牧师起着主要作用。无随军牧师的军队则由精神病医生负责。美军要求随军牧师要用70%以上的时间与士兵在一起, 随时掌握士兵心态, 接受他们的忏悔。由于随军牧师多以“上帝使者”的面目出现, 又恪守保密原则, 所以能及时了解到士兵的隐私。

战时心理工作主要是以精神病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心理医疗人员为主。心理医疗人员战时的工作程序和各自职责, 各国军队大体相似。美军是以连队为基础, 采取逐级后送的方法。发现有心理失控者后, 先由配至连的卫生兵检查治疗, 若无效则送至营救护所进一步治疗, 如数小时仍无恢复迹象的再转至旅后方区域的伤员清理所和师心理卫生组所在的支援连, 3天以上无法恢复的, 转送军OM医疗队诊治。目前最为流行的治疗方法是“IMPRESS”法 (I指立即治疗;M指不脱离战场;P指接近基层;R指休息和补充食品;E指期望归队;S指简单易行;后一S指专人管理) 。美军要求随军牧师战时要深入前沿, 利用战斗间隙与士兵进行个别谈话, 激励士气, 稳定情绪, 组织心理轻度受挫者参加宗教“静修”。留在后方的随军牧师也要每日组织“报告会”, 鼓励士兵上台自述内心情感, 适度宣泄消极情绪。此外, 还通过与阵亡者家属交谈、主持或参加宗教仪式、纪念仪式或葬礼、组织士兵演讲和书写战斗经历等手段, 使在战斗中心理受创的官兵尽快得以恢复。

三、系统化、科学化、全程化防治军人心理疾病是外军在解决军人心理问题上的主要发展方向

系统化。一是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包括科研体系和心理防治体系两大部分。在科研体系上, 美军仅在陆军就组织了卫生科学学院、牧师学校、陆军行为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等十四家单位, 近千名专家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俄军十分重视精神疾病防治中心的建设。在心理防治队伍建设上, 美军提出在未来几年中组建更多的战时医疗队, 并增配师属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二是加强职业培训。美军在联勤卫生科学大学开设的多个训练班中增加了“战斗精神病”课程的时间。由精神病军医定期向部队进行自杀预防、应激处理和消除战斗疲劳等方面的讲课, 指导普通军官、心理学家掌握预防军人自杀及军人战斗疲劳和日常心理失控的处理方法;三是积极发挥社会特殊“群体”的作用。如军人的亲友、律师及有战争经验的老医务人员等, 在紧急情况下, 接收他们共同参与工作。

科学化。一是加大科研力度。总的来说, 外军的研究已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个体特征研究转向系统环境研究, 包括研究军队集体中相互关系的特点;各类心理特征对军人心理疾病发生率的影响;引起军人违法乱纪、妨碍社会的行为、酗酒、同性恋和自杀的原因;各种劳动对军人精神状态的影响;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高低温在引起精神活动障碍等方面的作用等。二是进一步加强专项法规和测试技术建设。如美军已将军人战时心理失控定名为“战斗环境应激反应”, 列入军语和军兵种野战教令, 作为战时一种主要疾病来加以防治。美军已将其陆军行为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最新心理测量技术, 作为联合科学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安装在全国的新兵征集站上, 针对士官的“自我发展测试”也于1992年启动。

全程化。所谓全程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服役期的全过程;二是军人心理疾病产生的全过程。对第一方面, 外军将进一步加强征兵中心的军人心理测试、平时军人心理疾病和心理失控的防治、战场军人心理失控及战后军人精神病和退伍军人精神疾病综合症的治疗等方面的工作。对第二方面, 外军尤其重视研究称之为“精神不健康”的发病前表现、精神障碍初期症状、适应期的精神反应以及如何提高军人精神治疗后的稳定性等问题, 从而使军人心理问题的防治最终能完全地置于控制之下。

参考文献

[1][美]凯瑟·波恩.美国陆军军官手册[K].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格式下一篇:城市地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