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工作

2024-09-29

就业服务工作(精选12篇)

就业服务工作 篇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 创新就业运行机制, 实行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促进全员服务就业, 学生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 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高。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30%, 年底就业率达到99.46%。2010届毕业生签约率目前超过50%。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落实责任, 建立机制促就业

1、建立机制, 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即:院领导包系, 系领导包专业, 教研室主任包班级,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 重点包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 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明确任务, 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

2009年2月19日, 学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 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 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 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科学考核, 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

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 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 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 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 (即材料达标率、求职应聘率、录用到岗率、综合就业率) 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 为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部门联动, 群策群力谋就业

1、面向社会, 抓好市场调查环节。

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 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 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夯实基础, 抓好教育教学环节。

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 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 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教育教学改革, 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合授课计划, 联系就业实际, 联系市场需求, 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 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优化环境, 抓好条件保障环节。

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 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 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 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 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 齐心协力抓就业

1、亲临一线, 当好学生就业的指挥员。

学院党委一班人视学生就业工作为学院办学的生命线, 每一位院领导分别包一个系, 亲临就业工作一线靠前指挥, 为系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策划、鼓劲, 利用自身人脉和社会资源, 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党委书记张鹤桥为所包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中铁三局、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 并牵线合作开办了黄冈职院嘉禾学院。院长陈年友为所包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院领导亲临一线, 深入所包的系, 深入企业, 共同研究就业工作方案, 分析工作难点,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就业工作的指挥员。

2、瞄准市场,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

学院党委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系部工作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作为考核系部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如果说院领导包系抓就业是在发挥领导优势, 那么, 系领导包专业则是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各系领导班子成员, 结合专业, 瞄准市场, 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系级领导带领广大干部职工, 带着深厚的感情, 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市场中寻找就业岗位, 在市场中推荐自己的学生。2009年, 经多方联系, 全院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 提供就业岗位29300个。一支实力较为雄厚, 彼此竞争激烈的营销队伍活跃在我院学生就业工作领域, 他们比技能、比业绩。2009年度生物工程系领导班子自加压力, 给每位班子成员定下所包专业20位毕业生就业推荐任务, 系领导的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使该系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 取得了2009年度就业工作全院第一名的好成绩。

3、发挥优势, 当好学生就业的宣传员。

在“四包”方案实施的过程中, 有一支中坚力量, 就是专业教研室主任们, 他们所包的是班级。这是学院领导充分发挥教师群众这一资源优势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教研室主任一般都是专业方面的业务尖子, 一线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 在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扮演了宣传员角色。他们结合专业及时向学生介绍就业市场行情, 宣传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 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当好参谋, 传递就业信息, 传授求职择业应试技巧。计科系动漫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夏文秀长期和所包专业班级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所包专业班级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该系榜首。

4、积极帮扶, 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

我们积极做好帮扶工作, 解决就业难点, 努力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切实帮助家庭贫困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逐个摸底, 逐个指导, 逐个帮扶。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有具体的帮扶对象和帮扶方案。我院2009届机电一体化11班学生李慧, 因小时候烧伤致残, 辅导员亓志学主动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在多次应聘失败的情况下, 仍帮助其参加应聘, 最终应聘到长春一家制造厂工作, 月薪2000元。我院人文系2009届商务英语5班女生符岭销, 家庭经济非常困难, 在就业干事郭胜红的帮助下, 她积极参加勤工俭学, 顺利完成了学业, 安排到黄冈伊利乳业就业, 月收入1500元左右。

5、关注动态, 当好学生就业的督导员。

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 关心学生就业安全。就业处对已登记就业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核查, 以便核实学生实际在岗情况, 采取跟进措施。各系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 对所属毕业生做到深入到教室, 深入到宿舍, 深入到学生家庭, 联系到人, 核实到人, 登记到人, 并分清具体情况 (在岗、在校、在家、不明等) 进行汇总上报。各毕业班辅导员, 加强与毕业生的动态联系, 督促确实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应聘, 落实就业岗位, 确保学生安全就业。对已就业的学生, 学校与其保持密切联系, 学生遇到困难, 就业部门及时想办法协助解决。如, 江苏弘捷电路有限公司是2006年建厂的, 由于订单不足和资金困难被迫停产。得知消息后, 分管就业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覃守云和就业处袁畅同志及时赶到江苏, 迅速与企业留守干部接上了头, 了解了情况, 为学生提出了合理要求, 同时也针对性地做好了部分学生的稳定工作, 就业学生得到了妥善安排。

总之, 我院积极创新学生就业运行机制, 通过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制, 引入了竞争机制, 派生了“五大员”, 促进了全员服务学生就业, 较好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 更扎实的行动全面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努力开创学院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日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2009年湖北省“科学发展院校行”新闻采风团来该院采风, 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该院就业工作。其中, 光明日报以“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工作”为题报道了该院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到底是什么使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吸引这么多媒体的目光?本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我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就业举措。

就业服务工作 篇2

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县是全省贫困县之一,经济相对欠发达,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比较复杂,扩大就业与再就业的任务比较繁重。我县一贯高度重视抓好就业与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几年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践、总结、分析,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几点思考。

一、我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现状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都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措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扩大了再就业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几年来,共实现城镇新就业39915人,城镇新增就业34046人,领证人员就业人数28793人,实现城乡劳动力劳务输出96603人次,开发公益岗位4957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开展创业培训7170人次,技能培训22300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7840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发放《再 1

就业优惠证》14610个,为促进再就业提供了坚强后盾。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县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不可掉以轻心,不可有一丝松懈。截止目前,我县总人口29万,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万。城镇总人口为万,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我县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人,我们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民工转移进城就业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四重压力,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二、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技能人才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企业岗位由于对技术性岗位要求和年龄要求普遍过高(要求30岁以下的居多)而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求职者劳动技能单一素质不高,且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有些甚至即使年龄和技术条件放宽也不愿意去。还有一些人员对技能培训认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也造成自身就业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目前我县缺少初、中、高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支撑,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尚有待时日。

二是对外劳务合作基地建设缺乏力度,特别是外省地区互通交流机制还没有建立,难以满足劳动力地区间正常流动和企业普遍用工需求。由于缺乏条件支持,我县吸引外省地区劳动力互通

功能一直较为欠缺。从工作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劳务合作基地势在必行,但目前在人力、财力、精力和管理等问题上都还跟不上,加之自身职介服务功能不健全,如缺少职业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场所、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等,影响了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企业用工的有效供给。

三是就业基础设施条件要素缺乏,特别是缺少能够举办大规模招聘活动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场所,难以满足广大企业和求职人员进场参会需要。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开展的力度也还不够平衡,受人员编制、软件技术和配套资金等问题影响,目前各乡镇的劳动保障服务站职能还不能发挥到位。

三、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也是复杂的“攻坚工程”。要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大力改善就业服务环境,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就业再就业“为民办实事”项目又好又快地完成。

二是加快平台建设,健全公共就业的服务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就业要求,打造集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服务功能完备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使之早日发挥对就

业再就业整体工作的支撑作用,使劳动保障工作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工作人员的使用上要达到正规化管理,逐渐解决平台在编人员配备问题,对聘用的人员一定要经过考试,择优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且解决一人身兼多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服务流程,规范基础管理工作和工作制度,努力实现服务的多元化、人性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改善供需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继续大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就业培训和各类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综合性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特色培训,实现就业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无缝衔接,为社会和企业用工提供取之不竭的技能人才。科学利用信息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上岗,为企业挑选合适员工,努力打造企业技术人才高地。

就业服务工作 篇3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构建全员参与就业的长效机制,保持就业工作高效运转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视就业工作为办学生命线,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以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小组,按规定配备就业专干和就业辅导员,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每年都要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会议,院党委书记、院长同时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要求全校上下和各职能部门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大局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校还实施“就业运行与绩效挂钩”新机制,也就是“三级联动责任制”和“三方面挂钩奖惩制”。“三级联动责任制”即学校领导分包学院、院(系)领导分包毕业班级、教师分包毕业生,做到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指标,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高效运转;“三方面挂钩奖惩制”即就业考评与目标管理挂钩、与院(系)工作经费挂钩、与院(系)招生计划挂钩,使学校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就业密切联系,从而保证就业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全校共有6个学院受到奖励并增加招生计划,同时也有3个学院的4个专业缩减了招生计划。

二、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紧紧围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这一主题,探索并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开展“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和“三个层面”的就业教育。

“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分别是:第一阶段,低年级学生有目标——开展职业规划训练。在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全员职业意识训练和职业规划设计训练。第二阶段,三年级学生有技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学生自己规划的职业目标,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开发的40个岗位培训班或者社会上组织的职业资格培训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实现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技能的良性对接,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评价为“给大学毕业生一把就业的‘金钥匙”。第三阶段,四年级学生有求职经验——开展就业技巧训练。在求职策略、面试技巧、简历撰写、单位及岗位识别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使学生获得求职的间接经验,提高学生的应聘成功率。“三阶段职业训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职业目标、职业技能和求职经验,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三学生岳川涵在“赢在大学”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因职业规划好、职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十佳职业规划之星”,并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三个层面”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理念教育。面对新形势,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同时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学校2009届毕业生中有522人考取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255人报名参军,121人考取“村官”,16人参加国家“三支一扶”计划,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二是创业教育。学校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的队伍中去,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勇敢地自主创业。通过举办创业报告会、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班等,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树立敢于创业的信心和雄心。学校在南阳市光电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组建的创业团队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三是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学校加强对学生开展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实施“持证上岗”,确保就业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建设,学校不仅设立了就业与指导服务中心(正处级),将其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还建立了3支就业服务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就业管理队伍和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方面,学校成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配备2名专任教师、6名兼职教师,主要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业管理队伍方面,各学院均成立就业服务办公室,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为办公室成员。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方面,一大批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就业信息员,负责及时将招聘信息通知到每一个毕业生。数量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为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为加强就业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还通过三种途径来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一是“请进来”培训。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就业技术权威机构——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的技术支持,在校内开办“《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派出国内著名就业专家为培训班授课、训练,经过学习、考试,学校36名参训教师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就业队伍“持证上岗”。二是“走出去”学习。根据需要,学校及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把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三是到企业体验。学校每年都分批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校企对接研讨会,或到企业人力资源部考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就业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以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引领,以职业指导师为骨干的就业指导教学、研究团队。两年来,就业科研团队完成省社会规划项目1项,发表与就业相关的论文12篇,编写教材10部,撰写专著1部,这些科研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就业服务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就业市场建设,畅通人才输出主渠道

1.全力开拓就业市场,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大平台

学校制订了市场开拓计划,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分管校领导亲自带队考察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洽谈供求合作,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学校已建立大型跨专业就业基地10个、专业实习就业基地60个,还与600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每年可以通过学校就业平台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是毕业生人数的10多倍。

2.抓好各类考前辅导工作

学校组织考研辅导班、专升本考试辅导班、特岗教师招考辅导班、“村官”招考辅导班、公务员招考辅导班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强化重点。每年通过考试实现就业(升学)的毕业生都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 / 3以上。

3.注重就业困难毕业生和女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学校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帮扶,学校工会动员女教职工对困难女大学生实施心理、经济、就业等多方面的“一对一”帮扶,解决了400多名困难毕业生的学业和就业问题。

五、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注重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积极开展就业调查,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和专业,优化文、理、工、经济、管理、艺术、农业和教育等学科的结构,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活力。学校还以就业为导向每年更新2~3个专业,努力为经济社会服务,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技能课学时比例,调整实习时间,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

加大学校的配套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建设,提升学生的能力。学校实施了“卧龙学者计划”,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高质量的教育促高质量的就业。

六、坚持服务宗旨,加强就业硬件建设,满足现代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学业就业并重”的服务宗旨,不断加大就业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把就业经费划拨到院(系),健全两级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就业服务网络,打造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学校建立实时就业招聘服务大厅,免费向用人单位和学生开放。就业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为学生办理派遣、咨询、应聘等提供方便。学校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招聘服务,实时提供招聘和应聘服务,提高就业效率,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

就业服务工作 篇4

一、落实责任, 实行“四包”促就业

1. 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即:院领导包一个系及督促分管处室, 系领导包相关专业, 教研室主任包相关班级,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 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 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 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

2009年2月19日, 我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 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 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 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 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

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 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 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 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 开创了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部门联动, 齐心协力谋就业

1. 抓好市场调查环节。

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 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 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 抓好教育教学环节。

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 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 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教育教学改革, 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合授课计划, 联系就业实际, 联系市场需求, 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 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 抓好条件保障环节。

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 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 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 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 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 关注动态抓就业

1.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

我们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全体干部和教职工都带着深厚的感情, 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寻找就业岗位。经全体教职工多方联系, 2009年我们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 提供了就业岗位29300个。党委书记张鹤桥蹲点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 院长陈年友蹲点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按生物工程系“四包方案”规定:系领导负责20人, 教授负责15人, 副教授负责10人, 科级干部和其他人员负责2—8人。他们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 2009年取得了就业工作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2. 当好学生就业的督导员。

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 关心学生就业安全。就业处对已登记就业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核查, 以便核实学生实际在岗情况, 采取跟进措施。各系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对所属毕业生做到深入到教室, 深入到宿舍, 深入到学生家庭, 联系到人, 核实到人, 登记到人, 并分清具体情况 (在岗、在校、在家、不明等) 进行汇总上报。各毕业班辅导员加强与毕业生的动态联系, 督促确实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应聘, 落实就业岗位, 确保学生安全就业。

3. 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

我们积极做好帮扶工作, 解决就业难点, 努力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切实帮助家庭贫困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逐个摸底, 逐个指导, 逐个帮扶。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有具体的帮扶对象和帮扶方案。我院2009届机电一体化11班学生李慧, 因小时候烧伤致严重伤残, 辅导员亓志学主动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在其多次应聘失败的情况下, 仍帮助其参加应聘, 最终应聘到长春一家制造厂工作, 月薪2000元。我院人文系2009届商务英语5班女生符岭销, 家庭经济非常困难, 在就业干事郭胜红的帮助下, 她积极参加勤工俭学, 顺利完成了学业, 安排到黄冈伊利乳业就业, 月收入1500元左右。

总之, 我院积极创新学生就业运行机制, 通过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制, 促进全员服务就业, 较好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行动全面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努力开创学院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实行“四包”方案, 是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有效方法, 可以促进学校形成全员服务就业的局面。

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篇5

一、指标完成情况

各分局在市再就业工作领导组的统一安排下,于20xx年12月25―28日现场招聘“4050”人员,各分局积极组织,设立了招聘点,公开招聘简章,经过报名、体检、面试,共与294人签定了劳动合同,经过3天―1周的培训后,在2月至5月期间陆续上岗。其中杏花岭分局招聘62人,试用期内解聘2人,试用期后本人自愿解除合同3人,现实有57人;迎泽分局招聘32人,试用期内解聘3人,实有29人;万柏林分局招聘52人,后又招聘3人,实有55人;晋源分局实有56人;尖草坪分局实有67人;小店分局实有31人。

二、采取的措施

局领导对招聘的“4050”人员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下发了《对“4050”人员管理的通知》,不仅局政治处有专人负责,还要求各分局也指派专人负责,并按照2号文件的规定,指导、督促办理了招聘、报名、面试、体检、合同鉴证、接档等有关工作。为了更好的统一管理,方便群众监督,还为所有“4050”人员统一制作了胸卡,使他们持卡上岗。

各城区分局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制定了协管员考核办法、协管员工作制度、协管员工作规章制度、协管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严格管理、奖罚分明。迎泽分局对表现好的“4050”人员进行了表彰,并号召“4050”协管人员向他们学习。万柏林分局对违反纪律的“4050”人员进行了严肃的处理,给予了停职检查1个星期的处理决定。根据考勤情况,“4050”人员每月都能按时足额的领到自己的工资。迎泽分局局长李红喜、分管副局长孙成龙还召开座谈会倾听“4050”协管员的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会上,针对“4050”协管员提出的问题,分管副局长孙成龙一一进行答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大家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安心工作,一些“4050”协管员代表还针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这些招聘的“4050”人员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各分局过年过节不忘他们,尽各自所能为协管员发放福利。

各分局还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了保险接续手续,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截止目前为止,为185名符合条件的“4050”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正在办理中。其中杏花岭办理了32人;迎泽办理了29人;万柏林办理了32人,晋源办理了40人;尖草坪办理了36人;小店办理了16人。

三、问题及建议

就业服务工作 篇6

该县主要措施:一是搭“鹊桥”,给求职者送岗位。县人社局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今年以来,该县举办两场大型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9000多个,为6000多人次提供就业政策咨询。

二是办培训,给农民工送技能。该县以“农民夜校”“田间课堂”“流动教室”“移动考场”等灵活形式开展订单、订岗、定向式、点菜式培训。今年以来,该县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0期,培训人数489 人。

三是用政策,给创业者送资金。该县通过多种形式就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的范围、贷款额度、申报程序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截至目前,该县已发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47笔,发放金额445万元。

四是建园区,给创业者送平台。该县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园区已扩大到1335亩的规模,共19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8家企业已建成投产,安排就业岗位1000多个。

五是抓监察,给劳动者送“维权”。该县扎实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活动,累计对184户用人单位实施了劳动监察,涉及劳动者3127人;接受群众举报投诉28件,结案26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2起,涉及劳动者41人;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431万元,涉及劳动者246人。

就业服务工作 篇7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 构建全员参与就业的长效机制, 保持就业工作高效运转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 视就业工作为办学生命线, 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成立以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各院 (系) 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小组, 按规定配备就业专干和就业辅导员, 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每年都要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会议, 院党委书记、院长同时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要求全校上下和各职能部门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大局观念, 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积极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校还实施“就业运行与绩效挂钩”新机制, 也就是“三级联动责任制”和“三方面挂钩奖惩制”。“三级联动责任制”即学校领导分包学院、院 (系) 领导分包毕业班级、教师分包毕业生, 做到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指标, 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高效运转;“三方面挂钩奖惩制”即就业考评与目标管理挂钩、与院 (系) 工作经费挂钩、与院 (系) 招生计划挂钩, 使学校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就业密切联系, 从而保证就业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 全校共有6个学院受到奖励并增加招生计划, 同时也有3个学院的4个专业缩减了招生计划。

二、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学校紧紧围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这一主题, 探索并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 开展“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和“三个层面”的就业教育。

“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分别是:第一阶段, 低年级学生有目标——开展职业规划训练。在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全员职业意识训练和职业规划设计训练。第二阶段, 三年级学生有技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学生自己规划的职业目标, 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开发的40个岗位培训班或者社会上组织的职业资格培训班,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 实现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技能的良性对接, 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评价为“给大学毕业生一把就业的‘金钥匙’”。第三阶段, 四年级学生有求职经验——开展就业技巧训练。在求职策略、面试技巧、简历撰写、单位及岗位识别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 使学生获得求职的间接经验, 提高学生的应聘成功率。“三阶段职业训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职业目标、职业技能和求职经验, 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三学生岳川涵在“赢在大学”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 因职业规划好、职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并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三个层面”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理念教育。面对新形势,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 同时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学校2009届毕业生中有522人考取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 255人报名参军, 121人考取“村官”, 16人参加国家“三支一扶”计划, 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二是创业教育。学校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的队伍中去, 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勇敢地自主创业。通过举办创业报告会、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班等, 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 树立敢于创业的信心和雄心。学校在南阳市光电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组建的创业团队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三是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学校加强对学生开展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 实施“持证上岗”, 确保就业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建设, 学校不仅设立了就业与指导服务中心 (正处级) , 将其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 还建立了3支就业服务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就业管理队伍和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方面, 学校成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 配备2名专任教师、6名兼职教师, 主要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业管理队伍方面, 各学院均成立就业服务办公室, 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 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为办公室成员。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方面, 一大批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就业信息员, 负责及时将招聘信息通知到每一个毕业生。数量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为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为加强就业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还通过三种途径来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一是“请进来”培训。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就业技术权威机构——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的技术支持, 在校内开办“《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 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派出国内著名就业专家为培训班授课、训练, 经过学习、考试, 学校36名参训教师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了就业队伍“持证上岗”。二是“走出去”学习。根据需要, 学校及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 把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三是到企业体验。学校每年都分批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校企对接研讨会, 或到企业人力资源部考察,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措施, 学校就业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了以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引领, 以职业指导师为骨干的就业指导教学、研究团队。两年来, 就业科研团队完成省社会规划项目1项, 发表与就业相关的论文12篇, 编写教材10部, 撰写专著1部, 这些科研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就业服务之中, 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完善就业市场建设, 畅通人才输出主渠道

1. 全力开拓就业市场, 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大平台

学校制订了市场开拓计划, 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分管校领导亲自带队考察用人单位, 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 洽谈供求合作, 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学校已建立大型跨专业就业基地10个、专业实习就业基地60个, 还与600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每年可以通过学校就业平台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 是毕业生人数的10多倍。

2. 抓好各类考前辅导工作

学校组织考研辅导班、专升本考试辅导班、特岗教师招考辅导班、“村官”招考辅导班、公务员招考辅导班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强化重点。每年通过考试实现就业 (升学) 的毕业生都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3以上。

3. 注重就业困难毕业生和女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学校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帮扶, 学校工会动员女教职工对困难女大学生实施心理、经济、就业等多方面的“一对一”帮扶, 解决了400多名困难毕业生的学业和就业问题。

五、根据社会需求,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注重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 积极开展就业调查, 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和专业, 优化文、理、工、经济、管理、艺术、农业和教育等学科的结构, 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活力。学校还以就业为导向每年更新2~3个专业, 努力为经济社会服务, 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增加实践课、技能课学时比例, 调整实习时间, 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

加大学校的配套改革力度,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建设, 提升学生的能力。学校实施了“卧龙学者计划”, 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高质量的教育促高质量的就业。

六、坚持服务宗旨, 加强就业硬件建设, 满足现代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

就业服务工作 篇8

关于就业竞争力的涵义, 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吴华云在《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高等教育研究 (第二辑) 》中指出:“所谓就业竞争力, 是指个人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过程中能打动用人单位、击败竞争对手的特质, 是由人的综合素质和某些突出能力有机构成的人力资本。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过程, 就是个人人力资本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博弈、匹配过程。提升就业竞争力, 就是有针对性地提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匹配耦合”。

楼锡锦等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定义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 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杨少春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学习、时间管理、承受挫折、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组织管理能力等。”

郑雨兰等认为“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在寻找、保持和变换工作能力上的一种竞争优势。”

Ronald W.M, Colin L (2005) 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认为它包含了影响就业状况的系列内容和要素。不仅包含个体因素 (就业技能和属性, 工作寻求的能力等) , 还包括了个人情况 (个体和家庭工作福利、工作文化等) 和外部因素 (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等) 。”

俞锋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崔益军等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理解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

李军花等认为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程遥等认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包括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俗地讲就是毕业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 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徐明春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 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 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假定两人的学识水平相似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 他们的差异通常是就业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刘恭辉等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毕业生通过展示自身优势、胜过竞争对手、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认可的一种能力。

综上所述, 学术界专家学者对就业竞争力的定义有四个特点, 一是将就业竞争力理解为毕业生自身的能力, 主要关注毕业生个体因素;二是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一项综合能力, 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三是更多地体现“竞争”的方面, 即战败其他毕业生, 获取工作岗位;四是表现为短期效应, 多指就业阶段的一种能力。

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 并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 我们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实践锻炼,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形成的具备良好就业素质、专业素质、工作素养和条件的一种综合能力, 既内含着在找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秀能力, 又包括能够持续胜任所选工作要求的一种持久能力;二是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所形成的品牌、声誉、形象及影响对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效应, 譬如高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和水平与其在行业内及社会上的知名度等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这一点在现实就业工作中表现的较为突出;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对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毕业生指导和帮扶的水平和能力及开辟就业市场和保持就业资源方面。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 对高校毕业生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的举措

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 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向和发展规律, 既要着眼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更要注重破解影响长远发展的新情况、新课题。

1. 高度重视, 全力保障, 确保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就业工作事关毕业生的前途和发展, 事关高校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就业工作, 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各个方面保证足够的投入, 确保高校各项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高校要想方设法保障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资金落实到位, 真正把这项惠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做好、做扎实。应该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解决消除那些不利于工作协调运转的体制因素。要转变过去的“管理行政本位, 配置计划主导”的体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

2. 深化改革, 锐意创新, 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

现有的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三级级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必须充分调动院系参与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就业工作考核和评估时要将院系的工作纳入衡量和评价体系之中。要充分发动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形成全员动员、群策群力搞就业的大就业氛围。只要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事情, 都应该努力做好, 只要是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探索和创新, 都要鼓励和支持。现行就业工作体系中好的方面, 要不折不扣地继续抓好, 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要不断地予以改进和完善。要大胆探索新机制、新措施, 譬如, 燕山大学近年来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保持并扩大与原有招聘合作单位的友好关系, 在积极努力下, 与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六所高校联合举办招聘会, 既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 也加深了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和交流。此外, 可以配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培训进行很好的研究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实施推进。

3. 坚持总结研究就业理论、经验和创新就业实践工作相结合, 注重就业政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就业实践工作的理论思考。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作思路。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工作是盲目的, 而离开实践仅从主观角度假想的理论是空洞的,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道理, 用于就业工作同样适用。就业工作者工作再忙也应该经常性地抽出时间对工作进行总结, 积累好的经验, 改进不好的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坚持用先进的就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4. 积极借鉴国内外全面、客观、先进的就业评估评价办法, 推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针对时下各高校普遍重视就业率而轻视就业质量特别是核心就业质量的现实状况, 笔者建议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比较全面、客观和先进的就业评估评价办法, 引进全新的就业评估指标体系, 对一年一度的就业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 真正摸清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找准“就业软肋”, 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5. 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和业务的培训力度, 为他们

的学习和深造创造机会, 引导和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形成积极上进、勇于奉献的良好工作氛围。管理学理论中讲到, 人的因素是管理中的核心和关键因素。一项任务或者一个目标确定好之后, 人就是最重要的了。同样, 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成效的好坏, 与就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必须特别重视对就业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引导和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激励性制度和措施, 调动和发挥他们努力工作、追求上进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消除不利于他们努力工作的体制因素。

6. 积极构建并有效利用和发挥市场体系的作用, 不断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 请进来”的战略。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仅仅坐镇学校等待用人单位走上门来招聘毕业生的思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就业工作的需要了, 高校应该广泛地开展市场调研, 走访用人单位, 经常性地深入单位了解用人需求情况, 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以及年度毕业生的专业设置、毕业生人数、分省分城市分专业的毕业生分布情况以及毕业生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发布给用人单位, 达到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的效果。同时, 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举办校园宣讲会、专场招聘会, 为毕业生联系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积极推进校园专场招聘模式改革。当前, 校园专场招聘会几乎成为高校推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但是, 有不少的校园专场招聘会举行并不理想, 譬如, 学校费了很大气力搞大型招聘会, 也邀请了不少用人单位, 而实际签约的毕业生却并不多, 导致学校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佳。因此, 建议改变过去赶集式的招聘方式, 探索举行专业类的或者行业类的招聘方式。比如, 邀请若干家机械类的用人单位召开机械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邀请若干家经济管理类的用人单位召开经管类专场招聘会等等, 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以增强招聘的针对性, 提高专业类毕业生的签约率。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也可以减少奔波于各大高校的次数, 集中地在一所高校就可以完成招聘任务,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的招聘方式和途径。现在,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 为我们实施网上招聘、网上办理就业手续提供了便利。高校应该组织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进行公关, 建立多功能的网上招聘平台, 既方便了学生在网上查询就业信息、投发简历, 也方便了用人单位的招聘, 可以大大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展高校的就业市场, 吸纳很多离学校较远的用人单位参加招聘。

[本文是2010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王昕。课题编号:JYZX201032。]

摘要:近年来, 渐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 另一个高校。高校应着力构建和完善新时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 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篇9

一、对下岗原因的认识

(一) 国家政策层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大中型企业获取的利润都上缴给国家, 造成企业自身缺乏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 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 巨大的资金缺口使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只能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

(二) 企业领导层面

下岗人员比较集中地认为, 很多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僵化, 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市场, 生产经营决策不适应发展的需求, 经营不善, 陷入困境。他们认为, 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 使职工下岗。

(三) 职工自身原因

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欠缺。我国下岗职工中老年和低学历者占绝大多数, 他们长期从事着简单重复劳动, 技能较为单一, 不能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而自谋职业也有一定的困难。

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就业观念的影响

不少下岗职工就业观念落后, 他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分配工作、企业包一切的模式, 仍然认为国有单位、正式工、长期合同才是就业, 依赖政府安置就业, 自谋职业的意识不强, 宁愿靠国家, 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 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二) 劳动力素质原因

大多数下岗职工整体素质不高, 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 比如有的行业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 但是往往这样的劳动者数量很少, 出现了新兴工种人才紧缺, 传统员工下岗失业的不良局面,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 尤其在新生代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人数连年增加的形势下, 再就业对于他们来说异常艰难。

(三) 就业性别和年龄歧视现象严重

大多数招工单位对性别和年龄都有严格的限制, 市场的需求基本锁定在40岁以下, 许多年龄偏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往往因为年龄超过限制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女性就业难于男性, 有的企业虽然对年龄限制不严, 但工作环境恶劣, 谈不上养老和医疗保险。

(四) 再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由于财政压力和社会成本过大, 严重缺乏资金建立再就业服务体系。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 企业对下岗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 失业人员无法在一个公平交易的情况下选择就业, 也得不到充分的值得信任的就业信息, 致使再就业难上加难。

三、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

(一) 加强宣传引导, 转变择业观念

要从根本上引导和教育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通过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市场就业的方针, 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就业观念, 摒弃只有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鼓励更多下岗失业人员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 为促进就业再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

培训是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基本手段。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组织和动员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的变化,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 保持适度政府投入, 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

政府应当建立保障机制, 保持再就业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并在近期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适度资金投入, 给再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岗位援助。比如,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有一些由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每天按时按点工作, 且工作强度不大, 参加工作的多是一些年龄稍大, 又没有什么技术的人员, 在为其安排工作的同时, 还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补贴, 保障其生活, 这种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 就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困难人群的失业生活无保障问题。

(四) 发挥社区基础作用, 为再就业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

就业服务工作 篇10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实现高度社会化, 主要体现为:以政府为主导, 学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共同参与合作。其优势是可高效合理、规范有序的利用社会各种资源。

1.1 政府为主导。

在德国, 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十分关注的。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 政府系统为主渠道, 中央政府设立联邦劳动总署, 地方设立劳动局, 政府的系统功能与运作方式主要是信息统计、网络服务、就业培训, 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劳动部门系统的就业服务职能, 依靠社会保障体系给予较充足的经费投入, 加强就业配选。 (1)

1.2 企业积极配合。

德国坚持的是双元制教学, 在其社会教育观念里, 企业对高校的教学、教育、就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企业主动为大学生提供顶岗带薪的实习岗位, 定期向相关部门企业就业信息, 并向学校投资和制订学生培训计划等等;部分大学生毕业前就确定了劳动雇佣关系。德国企业主动积极的配合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1.3 学校为中介。

德国高校虽然是自主办学, 倡导学生自主择业, 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主要起中介作用, 一般通过校外政策和校内就业指导的内外结合方式, 帮助毕业生就业。校内指导的主要内容有“对即将进入本校学习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就业设计, 使其在校期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提高就业能力;为学生安排实际工作岗位, 使其能够通过实际的生产工作, 获取综合职业能力;设置面试技巧、就业技能、岗位咨询、能力测试等课程, 全方位提高捕捉就业机会能力”。 (2)

1.4 私人介绍所为补充。

德国于1994年出现私人介绍所, 它的运营需要经劳动总署的批准注册, 多数属于盈利性机构, 但是只面向企业一方收费, 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联系的桥梁。私人介绍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服务的范围广、灵活性强。有效补充了政府、企业以及学校服务的不足之处。

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目前, 我国大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起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并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办公室。就业服务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主要有提供就业咨询、建立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毕业生就业培训讲座、开展模拟招聘等。

2.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

首先, 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工作服务系统还很不健全, 政府与学校的配合程度不够密切;其次,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还未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之中。某些高校存在工作人员片面追求工作绩效、虚报就业信息, 就业服务部门形同虚设, 并未发挥其真正效用等问题;再次,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远远不够, 校企合作不够密切。

3.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3.1 实时掌握政府政策动态。

政府的有效支持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与保障, 起到引导和统摄全局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 不断创新科研成果, 为政府工作献言献策。同时, 应实时掌握政府的政策动态, 及时回应国家的方针政策, 以便更好的结合国情开展高校各项工作。

3.2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 前提是政府对企业有所作为, 使企业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主动对国家的人才培育有所投入。双方的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针对毕业生的短暂、临时的校园招聘会, 应侧重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育和就业培训计划的长效机制。

3.3 重视大学生的职业教育。

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的重视度。首先, 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 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其次, 设立就业心理辅导部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心理辅导的工作不容忽视, 它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4 有效利用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

中介机构的主要功能在于“统计、梳理就业数据、信息等, 为其他主体决策提供依托, 采集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高校及毕业生, 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整理, 归纳出工作经验、职业优缺点等有助于毕业生就业、成才的文字材料, 供毕业生学习、借鉴”。 (4) 因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社会资源,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与学校的就业服务部门与职业教育形成有利互补, 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3.5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作为就业服务的主体, 其自身的就业观对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再次,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摘要: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高度实现社会化,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学校共同参与, 相互协调补充的强大体系链, 其各要素之间是密不可分、不可割裂的关系。其就业服务体系值得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德国

参考文献

[1]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2][4]蔡克、刘浩《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第3期 (总第787期) ;

[3]程琪《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

就业服务工作 篇11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作用

大学生就业俨然已成为当下各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紧密相连着高校的发展,与构建和谐校园、社会密切相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全国高校普遍连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大学生已不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中不论是由于外界客观原因还是自身主观原因,存在一类就业困难群体。因此,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

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是指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产生的客观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而造成的相对于其他顺利就业毕业生而言就业更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他们因受主客观条件或因素的制约,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用人单位所认可或不得不放弃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就业出现困难的学生群体。下文中我们将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类型细化。

学业困难群体,这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原因导致学分绩点低下、获奖情况较少、没有取得相N应的等级证书以及存在不及格科目情况的学生,我们习惯称之为不具备就业资格。目前就业市场中,学业成绩是一个学生在校发展水平的主要证明形式。用人单位的招聘中,简历筛选环节除去专业、籍贯等信息外,关注最多的便是学生在校成绩绩点、不及格科目、英语和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获奖情况。因此,此类学生由于缺少就业综合竞争力,他们往往在众多的简历中只能充当用人单位招聘比例中的分母部分。

行动困难群体,这部分毕业生主要包括身体残疾、有缺陷或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或不能正常作业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顶受着巨大的多方面压力,表现为极度自卑,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一是用人单位对录用的此类学生条件苛刻或直接找其他理由弃用。二是待遇同期偏低。除工资待遇低于其他同等学力的毕同学外,还有超出普通大学毕业生限制的附加条件。

心理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形成对学校或家庭的依赖,缺少社会经验,对自身判断不准确,也缺乏对用人单位招聘的要求及各类单位招聘流程的了解,无法形成角色准确定位,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大多彷徨与迷茫。主要存在以下群体: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自负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依赖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盲从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坐等靠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交流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多数出身于贫困家庭,求学已使家庭负债累累,有一些人是靠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他们在上学期间一直受到经济上的困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其中部分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在求职过程中有着急于寻找一份高薪好工作的强烈诉求,但因交流困难,往往无法表述自身意愿,甚至由于紧张在面试过程中出现失语现象,与用人单位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找到工作的困难群体。

二、就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学校就业率的全局问题,更切实地是一个社会问题。就业指导应在大学四年期间进行全程职业指导。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初期教育,随后进入二、三年级,学校应广泛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践平台,丰富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直接体验。大四,在学生进入就业阶段后则通过咨询、约谈等方式,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择业,通过形成全程指导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在毕业前夕加入到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基数。发挥从源头上遏制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问题凸显,群体规模发展壮大的趋势的作用。毕业阶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时段,也是落实各项培养计划的冲刺阶段。在这一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就业指导,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全面掌握了解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意向,有针对性地帮助。

其次,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求职技巧。就业指导通过开展就业技能系列培训,教会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就业中的各项技能,如制作简历、网投简历、两试(面试、笔试)技巧、提高应用能力(计算机、英语等)、礼仪常识等。

此外,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就业信息服务,能够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可利用校园网、微博等强大的新兴网络资源。旨在高校想尽各种办法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各类就业信息,更好地为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提供切实的优质服务。

最后,就业指导可以为就业困难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提供心理辅导。随着就业实战的进行,毕业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情况更是如此,高校更应做好对此群体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辅导员和专职就业老师的双向合作,在就业过程中随时谈心,专业心理咨询、讲座,团体拓展训练,使该群体学生的就业心理承受力增强,鼓励其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面貌迎接挑战。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重点帮扶。包括学习困难学生、生理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专业困难及交流困难学生等,高校在就业指导中重点关心帮助这些学生,确定重点之重点帮扶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

总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义不容辞的应承担起这份责任,针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更是要通过科学化、体系化的就业指导,引导、教育就业困难群体学生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人生方向,通过学校和自身的共同努力,切实促进顺利毕业努力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娜.论促进高校畢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J\].高教论坛,2012,(3):25—27.

\[2\]张大伟,童振华.关于加强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思考\[J\].现代教育,2012,(1):134—135.

\[3\]陈树冬.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提升高校毕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J\].经济师,2011,(5):101—104.

【作者简介】

程程(1984— )女,陕西西安人,法学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服务工作 篇12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状

运动员安置制度改革引发运动员安置的新问题, 再就业困难成为很多退役运动员面临的残酷事实。

(一) 运动员安置制度改革, 由统一安置变为自主就业

在计划经济时期, 被运动队招用的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指令性安置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制度随之发生变化。最初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2003年之后, 除了重大赛事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安排工作之外, 其他多数运动员都需要自主择业, 地方政府会给予推荐。现在的退役运动运动员享受一次性经济补偿之后, 解除同体育系统的人事关系。退役运动员自己进入社会, 通过个人努力实现再就业。

(二) 竞技运动员更新速度快, 退役运动员人数众多

据统计, 截至2009年7月, 全国累计已停训待安置退役运动员4343人, 2010年预计新增退役人数2193名。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省、市的机构、人员饱和, 缺少安置经费。据南京日报的数据, 2011年全国在训运动员33294名, 正式在编的仅17444名, 而以试训、集训等名义在训的队员达15850人。

(三) 退役运动员多数底层就业

邓亚萍成为奥运形象大使来自于国家力量的推手, 蔡振华、刘国梁成为体育教练, 这些少之又少的幸运者无法掩盖多数退役运动员的惨淡生活。在澡堂做搓澡工人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为生计变卖金牌的艾冬梅, 街头卖艺的体操运动员张尚武。更多的退役运动员没有专业技能、文化水平低, 多数就业在社会底层, 从事出卖体力的工作。

二、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现状的成因

(一) 运动员训练体制造成适应障碍

儿童到成年的这段时间是人认知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进行社会交往、形成人格关键时期。建国以来, 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实行举国体制, 运动员自小进行封闭式的训练。狭小的生活圈子, 造成他们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障碍。他们对社会缺乏真正了解。长期运动员生涯, 他们已经习惯了集体生活, 退役后无法适应个人生活状态, 无法适应社会工作。

(二) 原有的就业安置制度造成陈旧的就业观念

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训练、退役和安置全由国家包办。运动员安置制度改革后, 很多运动员并未从思想上发生改变, 认为国家一定会给自己做一个安排。习惯了计划退役的时代的“等安置”和“靠政府”。他们认为自己为国家体育做出了贡献, 那么政府和国家就应该给自己安排工作, 正是这些落后的观念导致很多运动员失去就业机会。

(三) 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职业技能, 就业竞争力低下

我国运动队多数是专业运动员, 文化知识学习相对较少, 对安排的文化课, 多数运动员也不认真对待。他们没有机会获得运动项目之外的职业技能。运动员普遍缺乏对自己的个性的了解, 从未对退役后的生活做过打算。他们不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也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越来越科学和理性, 追求利润的需要使得企业并不愿意接纳不符合要求的退役运动员。现在仅有一少部分的事业单位迫于压力, 会接收部分优秀退役运动员。

(四) 退役运动员的伤病也是影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一个障碍

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超负荷的训练, 或多或少存在伤病。伤病有长期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运动员退役后身体条件无法够适应工作的强度, 即使有合适的工作, 身体的因素导致他们的就业困难。

很多拿到安置费用的退役人员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打算。很多时候安置费都用来治疗伤病。等到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 只好被迫就业,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成为底层的劳动者。

结语

近年来, 很多退役运动员底层就业, 生活无保障, 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人才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正视其成因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措施, 消除影响退役运动员在就业的障碍, 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振兴提供可靠保障。

摘要:运动员是我国建设事业的特殊群体, 他们为我国体育事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铺开, 运动员安置也由计划安置改革为经济补偿后自主就业。目前, 退役运动员人数众多, 多数退役后无法实现正常就业, 多数从事底层劳动, 极大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运动员训练体制造就的适应障碍, 传统的安置制度形成的陈旧的就业观念, 以及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欠缺造成缺乏就业力。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现状,成因

参考文献

[1]谭苗青.论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2) .

[2]范道芝等.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研究.体育文化导刊, 2011 (11) .

[3]赵俊杰.优秀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探析, 运动, 2012 (6) .

[4]李爱国.我国运动员运动生涯规划探索.湖北体育科技, 2011 (5) .

上一篇:频率选择下一篇:高中学生怎样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