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职业教育

2024-09-04

基层职业教育(精选12篇)

基层职业教育 篇1

摘要:基层医改的走向大致有:服务主体从乡村医生到全科医生,服务对象从扩大覆盖面到提高保障水平,服务范围从疾病治疗到健康教育,服务技术从追求高端到倡导适宜,服务评价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这些走向显示:国家基层卫生政策不仅仅是为弥补基层薄弱的“政策倾斜”,而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战略选择”。面向基层医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重要性,他们将是医学重心前移的开路者、医学模式转变的探索者和医学本质回归的体现者。

关键词:基层医改,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新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之一[1],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从2009年4月至今6年多的时间里,在 “强基层”原则与“以农村为重点”方针下,基层医改稳步推进,一些基本的改革走向从中呈现出来。

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走向

1.1服务主体:从乡村医生到全科医生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以全科医生为重点:(1)加强对原有乡村医生的从业管理,原则上新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2]。(2) 加强培训,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3]。(3)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4],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5]。(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经转岗培训或岗位培训,将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6]。(5)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7]。

1.2服务对象:从扩大覆盖面到提高保障水平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 (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其覆盖面稳步扩大。到2012年,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都达到95%[8]。基本医保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其中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每年80元[9]逐步提高到2015年每人每年360元以上[3]。在医疗救助方面,取消了医疗救助起付线、稳步提高封顶线, 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2014年达到60%[10]。另外,作为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基层的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医院。

1.3服务范围:从疾病治疗到健康教育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即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更重要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涵盖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养老、母婴保健、对居民生活环境进行卫生监督协管及开展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与方式的健康教育等 (参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

1.4服务技术:从追求高端到提倡适宜

20世纪以来,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逐步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这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应对危重、疑难疾病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分疾病的轻重缓急而一味求高求新,必然会带来更加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新医改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功能是在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时,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包括增补药品)[11]。其中对中医药技术的使用,基层卫生政策更是从 “鼓励”到“大力推广”,再到“应该”。 2003年提出:“国家鼓励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2];2009年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12];2015年提出:“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 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7],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13]。

1.5服务评价: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有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很多因失去生存根基而关闭,而城市中公立医院则被推向市场,医院的绩效管理主要采用经济效益标准,这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4],但是在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在坚持公益性质的公共医疗卫生领域里,政府承担主导责任[12]。《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指出:“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因此,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和监管等方面的责任, 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13]。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卫生技术人员的绩效管理上采用社会效益标准,具体表现在:(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收支两条线”[12]。(2)支出方面,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12],取代单一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3)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 前二者旨在排除经济效益标准,后者是在社会效益标准下调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4)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经常性补助机制。(5)明确乡村医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15],完善其养老政策,使其参加各种社会保险。

2基层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定位:国家卫生战略选择的实践者

国家对基层卫生事业的一系列投入与支持,我们与其将其理解为一种为弥补基层薄弱的“政策倾斜”,不如说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战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基层的医学生将来要成为基层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这是一个应充满自豪与自信的职业。

2.1医学重心前移的开路者

“预防为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方针,新医改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把这一理念更全面地付之于实际行动。相应的,医学重心从“征服病魔”前移至“维护健康”。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是一个表象,真正需要我们去认真解决的是怎样维护健康的问题。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我们要从统计学意义上取得重大疾病、慢性病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延后的效果,这才是对“看病难”问题的釜底抽薪式的解决办法。而这必然要依赖于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

如此重要的工作任务需要合格乃至优秀的卫生人才来完成。但目前承担这一战略性任务的基层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却存在“队伍老化”、“学历总体水平偏低”[16]等问题,同时,其中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却由于对职业发展前景不满意而流失严重。我们面向基层医学生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提供“下得去、用得上和留得住”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高度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卫生技术水平,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志向; 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上为他们在基层创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同样不可或缺。例如,有关研究建议建立乡村医生职称晋升体系[16],或者进一步探索设置一套适合基层的职称晋升体系,这一体系应是基于“维护健康的能力与业绩”的评价标准,它区别于以“治疗疾病的能力与业绩”评价标准的职称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其所服务人群中取得的可核查的卫生业绩(如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重大疾病、慢性病发病率的降低,通过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而改善的生活环境以及通过健康教育而形成的居民良好生活方式,等等)能得到这一评价体系的认可。我们可以设想,在大城市大医院里有专科的主任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里也可以有全科的主任医师。这样,基层医务人员就不必象基层公务人员那样:“村长干好了,升为镇长,再干好了,往县里、市里提拔”,他们在基层就能实现职称晋升与事业发展。

2.2医学模式转变的探索者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东方的思维方式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17]。起源于西方的生物医学也难免侧重于分析思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进而人类疾病谱也发生重大变化, 于是新的医学模式,即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在对待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在原来分析思维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引入综合思维。但是,当某种疾病发展到中晚期以后,患者进入大医院向专科医师求助时,综合思维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经变得狭小。也就是说, 新的医学模式更适合在疾病初期或疾病预防中充分运用,从空间位置上来看, 其发挥大作用的天地无疑就是基层。

2013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居民“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11]。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2015年新增设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专科医生以“专精” 技术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全科医生以“整体”视野做基层民众的健康“守门人”,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双翼,缺一不可。

2.3医学本质回归的体现者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她的“温度”集中体现在医者以自己的生命状态来体验、 理解和判断患者的生命状态。但是,现代医学却出现某种趋势:机器对人的过度替代、技术分工高度精细及人文关怀的温度被隔断的技术主义[18]。在这种趋势里,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医者在逐渐失去自己的身体,而患者则在逐渐被简化为身体, 并且最终被机器转化为一个个符号;而在疾病治疗的环节中,患者“就像流水线上飞速转来的机器”,而医者“也像上了游戏轮盘的小白鼠”[19]。排除少数夹杂着逐利因素的情况外,这也许是人类在利用高科技提高应对病魔的能力的同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医者、患者都很辛苦,彼此需要的是更多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暖煦煦的医学“温度”更多地要依靠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来保持与传递。它体现在:(1)基层医生以适宜技术 、 适宜设备 与基本药 物为患者 治病 , 医患之间 的和谐关 系就融于 “视、触、叩、听”或“望、闻、问、 切”的细节之中。(2)基层医生的独特优势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如为辖区居民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新生儿家庭访视 ; 儿童的疫 苗接种与 健康管理 服务 ; 孕妇产前 、 产后访视 与健康检 查 ; 老年人的 健康养老 服务 ; 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居民的食品、饮用水、职业和学校等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协管等。从维护健康的角度上看, 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要远高于科学家正在探索的人类头颅移植技术[20]。我们应把医学主流与医学前沿分别开来,基层医生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医学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根基。

基层职业教育 篇2

中国网 滨海高新讯 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3月28日带领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考察天津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苟利军一行先后来到红桥区求真小学和位于北辰区的天津民族中专,实地了解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课程专业设置、实习实训设施、后勤服务保障和德育工作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了北辰区、红桥区有关负责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和两所民办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举措,协调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推动我市民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苟利军对红桥区求真小学和天津民族中专办学治校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苟利军强调指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于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天津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多元办学主体、多种办学力量、多样办学形式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鼓励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投资教育、兴办教育,营造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民办教育的成功经验,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项目申报、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多方面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要把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摆在首要位置,找准定位,凸显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共同提升天津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大学教育应该着眼于基层 篇3

官僚治校的实质就是大家共同追求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等教育的头重脚轻,导致那些最肯吃苦、最有工作伦理的民工子弟求学无门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许多移民,對美国人有一种成见:美国人在生活上要求太高,但工作不够勤劳,坐在已有的财富上不思进取,不仅在制造业上竞争不过勤劳的中国人,在教育问题上,也被刻苦的亚裔学生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在这次经济危机,我们则看到一个奇观:被认为太懒的美国人竟通宵熬夜地读书。据《纽约时报》报道,一些地方的社区学院从早晨六点就开始上课。甚至有些学校居然在半夜十一点四十五到两点半之间开课。

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美国人在经济危机中的绝望和奋起,而且也反映出社区学院的价值。这是我们观察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经常被忽视的一面。

长期以来,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为中国的大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版本。“言必称哈佛”似乎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时尚。如今在美国的一流名校,不仅能看到大量中国学生,而且一到暑期就有各种针对中国政商界的培训班。常青藤对中国来说早就不陌生了。

但是我们经常忘记,美国的将近四千所大学中,有1200所左右是社区学院。其中最大的Miami Dade College有17万学生,比一般大学规模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学校,和中国的中专、大专非常类似,开设护理、烹调、电机、文秘等实用的课程,学制两年,学费也非常便宜,主要由地方政府经营,也有不少私立。其服务对象是中下层的劳动阶级。在布什在任期间,为了对付经济危机,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资助构成了联邦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核心。面临当今的经济危机,奥巴马政府也宣布了高达120亿美元的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时把社区学院的学生人数再增加500万。

为什么美国政府如此重视社区学院?因为这种教育机构经常是下层社会向上流动的第一级阶梯,是创造就业、进行产业升级的第一步。美国的劳动市场比欧洲、日本灵活得多,对职工保护相对较少。工人失业后,需要再培训,哈佛、耶鲁鞭长莫及,但在社区学院花几千美元,两年就学会一门新手艺,马上可以再就业。

在这次巨大的经济危机中,美国一流大学危机重重,这些一流大学纷纷裁员、冻结教授的工资、取消扩张的计划,甚至变卖家产,以应不时之需,根本别想政府帮忙。与此相对,社区学院则学生人数大涨。比如波士顿地区著名的Bunker Hill College学生人数一年涨了16%,加州的一些社区学院学生人数竟上涨了35%。根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本科生在校人数从2007到2008年基本持平。但社区学院的在校生则从3.1万涨到了3.4万。在私立名校危机重重、州立大学也纷纷削减经费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则慷慨解囊,向社区学院注入大量资金。

现在不管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美国衰落”的声音不绝于耳。其实,美国是否会衰落还远非定数,一切要看美国人自己怎么努力。刚挣点钱就买栋自己支付不起的大房子享受,指望着某天发生奇迹支付所有账单,这样的国民,多大的家当也会被挥霍一空。但是,如果大多数美国人都像这些社区学院中熬夜的学生一样奋斗,我们将看到的就是美国的崛起。

当然,我们还无法判断美国未来是崛起还是衰落。因为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这种在社区学院奋斗的美国人。不过,这一景象至少说明:这种低层级的学校,实在是一国国力的基础。在产业升级的社会,是社区学院不断培养着高质量的熟练劳工。另外,除了实用课程外,社区学院也提供一些四年制大学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如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许多学生毕业后,如果想进四年制大学深造,就转到相应的学校继续修两年,把社区学院的学分带过去。从我个人在四年制大学的教学经验看,从社区学院转过来的学生往往是最优异的学生。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们吃过苦,懂得珍惜机会,更有责任感。

多年来我一直主张,中国的高等教育太重视高端,培养了太多的博士。但是,未来二十年,将有几亿农民进城。一些西方评论家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把这些农民训练成过硬的现代产业工人,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在中国的大学中,迄今为止也听不见人们谈论这些问题。官僚治校的实质就是大家共同追求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等教育的头重脚轻,导致那些最肯吃苦、最有工作伦理的民工子弟求学无门。教育经费集中在几个豪华的校园,里面充满了那些被各种补习班所培养出来的城市中高产阶层的子弟。这一局面不及时纠正,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就不得不面对一群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以及严重的高技术工人短缺。所以,中国要学习美国的大学制度,就应该像人家那样注重基层。★

基层职业教育 篇4

一、识读基层意识及基层意识教育内涵

1、基层意识教育内涵

基层是指各行各业中最低的、基础的组织或部门,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线单位”, 包含从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 到非公有制组织、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的广阔空间。基层意识即知识分子自觉地走与生产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的自觉反映。基层意识教育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

2、基层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校认为基层意识教育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基层认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 了解社会需要, 充分认识基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基层成才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 立足基层,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三是适应基层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基层意识教育主要内容为: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基层, 培养大学生培养基层意识;增强大学生实践观念、群众观念、服从观念、劳动观念, 增强大学生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面向基层, 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基层意识教育是我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必然选择

1、基层意识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必需加快基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基层要发展, 必须需要大量人才, 基层蕴藏着巨多就业创业机会, 有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基层”这一概念对大学生并不陌生, 但大学生对基层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十分注意, 加之传统就业观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观念更难以形成, 基层就业难以实现, 因此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是非常必要的。

2、基层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正确成长的内在需要

基层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健康成长。基层是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江泽民同志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这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当代大学生要就业与创业, 要发展与成才就必须到生产第一线, 到基层去, 扎根于工农群众之中,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基层意识教育是我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需要

我校是坚持以地矿类学科为特色, 以工、农学科为优势, 理、文、管、经、教、医、法等其它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型院校, 所倚重和服务的是石油、农业、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等四大行业, 其所特有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工作条件, 都需要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毕业生。我校办学思想赋予了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重任。

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 一是靠国家政策引导, 当前国家和各地也相继相应出台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创业制度与政策,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通道基本打通。二靠学校教育引导, 这是高校要做的工作。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其二是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 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意识、基层发展成才意识。基层意识教育就是要给大学生讲透这样的道理:基层空间广阔, 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试验场;基层事业无疆, 是大学生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基层大为作为, 是大学生成就伟业的沃土, 基层就业创业, 建功立业, 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

三、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创新途径、全面开展基层意识教育

1、统一思想, 确定目标

我校开展基层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献身事业”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主线, 以树立面向基层, 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培养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劳动观念与奉献精神、服从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基层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全面开展与推进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 培养能够“下得去、干得好, 留得住”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社会人才。坚持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我们牢牢把握“核心、重点、基础、目标”四方面的要素与内容, 并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使之相互联系, 共同推进。核心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劳动观念与奉献精神、服从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主要内容基层意识;重点是基层意识教育在过程上落实“四进”, 即进“理念”、“计划”、“环节”、“头脑”;基础是紧紧依托学校成熟的德育体系,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目标是培养“下得去、干得好, 留得住”特色人才。

2、加强教育与引导, 唱响基层意识教育主旋律

我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舆论宣传等途径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 刻苦学习”之风、“立足行业, 立志成才”之风、“勇于奉献、基层就业”之风, “扎根基层、献身事业”之风, 为学生基层意识的形成、升华、固化营造良好教育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 从而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投身基层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坚持开展“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献身事业”为主线的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三是坚持舆论导向, 通过网络、校报、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 宣传基层就业先进典型, 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 指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途径, 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 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四是开展就业形势报告, 分析就业形势, 介绍基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加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去、到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奠定基层意识教育的思想基础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是我校开展基层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我们坚持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做好入口教育, 在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 我们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只有认同了所学专业, 才能主动的去学习, 创造的去学习;着力解决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的正确把握, 对学生讲清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毕业后的大致去向, 使之早有思想准备。二是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毕业生树立“学一行, 爱一行”的职业意识。三是做好出口关教育, 加强毕业生教育, 引导毕业生“爱一行, 干一行”, 培养“立足行业、立足专业、立足岗位、扎根基层、成就事业”的职业发展意识。

4、强化社会实践, 培养基层工作能力

我们通过加强社会实践强化基层意识教育, 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一是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教育, 我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 实施学程分段, 专业分流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三通一特”, 即成立一年级教学工作部, 公共课全校打通, 基础课按学科大门类打通, 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 专业课开出特色;建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和社会实践等“四元结构”的实践教育体系, 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技能为目的, 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 坚持长期性、多样性、分类指导的原则, 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 从事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广泛地社会实践, 让学生深入实际, 深入社会, 服务社会, 培养大学生基层工作能力。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服务毕业生基层就业

1、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我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基层意识教育,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 把基层就业率纳入院 (系) 就业工作的考核体系。

2、落实基层就业项目, 服务毕业生基层就业

我们抓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基层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 本着思想工作做透、组织工作做细、服务工作做实的原则, 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 引导和服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在毕业签约前, 全面介绍基层岗位情况, 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让毕业生去的明白。在毕业生基层服务期内, 有计划地深入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调研慰问、对口支援, 让毕业生工作安心。在毕业生服务期满后, 仍然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再就业服务, 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关爱、社会关怀。

3、建立基层就业基地, 拓宽基层就业渠道

为引导与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与创业,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基层就业基地。一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基地;二是在鄂西北贫困地区建立资教生就业基地, 引导师范生到此就业;三积极探索毕业生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共建模式, 为毕业生进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搭建良好平台。我校石油工程等学院与石油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广泛合作, 开创了石油工程主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共建典型模式, 同学们通实习增强了对石油行业、石油企业的认识, 为其进石油行业、石油企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层。目前, 我校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适销对路、供不应求。动物科学学院、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也与农牧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毕业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联建模式, 毕业生在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期间就找到了基层意向就业单位。

摘要:开展基层意识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引导与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 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创业、基层发展成才意识。

基层职业教育 篇5

现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按干部层级划分,根据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区县一级对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科局乡镇普通干部、事业单位干部的培训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急需培训的年轻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游离”在党校主体班教育培训之外,导致干部教育培训对象覆盖不全面,存在事实上的“盲区”。

一、干部教育培训“盲区”的表现

虽然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离落实干部大教育大培训战略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覆盖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班培训对象相对固化。一直以来,县级党校(行政学校)主体班培训对象主要以培训轮训乡科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培训对象相对固化,加之每年主体班办班期数有限,参训对象还受名额限制,从源头造成干部参训面不广,受训机会先天不足。

2、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培训落差。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干部教育培训,从上到下基本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不是工作”、“学习耽误工作”、“学习的人不干工作”,单位主体班名额本就有限,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对点名调训轻则换人,重则推脱放弃,造成干部更加少有参训机会,致使干部队伍素质停步不前,甚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工学矛盾解决不力致使想训不能训。一方面是培训机会少,另一方面是有了培训机会需要培训的人也参加不了,这种怪圈在基层普遍存在。随着平均年龄、业务熟悉程度的不断增长,胜任工作的人数却越来越少,造成很多重要工作岗位一人多岗,有的身处一线繁忙重要岗位。面对省、市、区很多专业培训,培训内容特别需要,但却实在分身乏术,单位也不愿意因为个人培训影响工作,一旦调训则工作断档,所以每次面对培训机会都只能无奈错过。

4、部分干部主观上消极参训致使能训不愿训。在我们区县一级,部分年龄约五十岁以上,已提拔到一定职级,继续向上提拔已基本没有希望的干部,有机会参加培训,而自己主观上不想培训。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

基层职业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1-01

放射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放射肿瘤学的重要基础, 任何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都离不开放射物理的贡献[1]。放射治疗物理师则是肿瘤放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成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根据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接受放疗治疗的肿瘤患者约为56.9 万人,仅占需要接受放疗人数的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殷蔚伯教授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放疗设备不足,二是专业放疗物理师短缺。中国2011年拥有物理师人数为1887人,医师与物理师比例为5∶1,而发达国家放射肿瘤医师与物理师的比例为2∶1。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文件建议测算,我国放疗物理师应为2400~3200 人,而实际上仅为1887 人[2]。更为严重的是,在有些已经明确开展调强放射治疗(IMRT )的放疗单位,还没有物理师。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和保证,这些单位并不适合开展IMRT 和图像引导放疗等新技术。在卫生部最新规范中,明确要求从事放疗的单位必须有物理师。因此一些新购进放疗设备的地区、县级单位纷纷招聘物理师并派送到三甲医院进修。

1 基层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特点

1.1 素质差异

肿瘤放射物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要求放射肿瘤物理师对核物理学、数学的优化设计、解剖医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等各方面知识均有所涉猎。而基层派送的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不少是因为医院工作需要,一个是从邻近专业招聘或刚从物理专业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另一个就是从其他科室借调而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医生、技术员或一些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他们的医学、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等单一的专业背景尚未了解物理师的工作性质,并不能胜任放射肿瘤物理师的实际工作。

1.2 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进修人员在进修前都根据自身理论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制定了明确的学习内容。在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中, 他们把个人现有专业知识与达到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差额” 作为重点, 根据时间限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鉴于进修者所具备的知识水平, 业务技能差异较大, 学习目的、要求与时间各不相同, 以致其学习内容扩展深度不一 , 这给教学内容的设定增加了不少难度。

1.3 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性

进修人员都是在职人员,进修时间短,其中一部分已成家。由于他们大多数既是原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又是家庭的“顶梁柱” ,以致他们学习精力不集中,时间不能充分保证,这也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

2 教育对策

2.1 充分了解射物理师在放射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

进修人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的学习。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如果说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 那么物理师的作用则是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临床工作中,物理师主要负责①放射治疗中剂量分布的测定和校准, ②治疗计划设计和监督实施,保证放射治疗计划的精密性、严谨性、完整性和可操控性,③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 ,④新设备的引进和验收,保证新设备的顺利投入使用。⑤辐射防护安全,保证放射治疗安全、有效的实施。

2.2 强化多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

由于进修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礎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一名合格的医学物理师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 同时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来补充, 特别包括影像解剖学与病理学的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 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因此加强了对进修人员理论学习的指导,包括: ①每周布置自学任务,由带教老师指定教材,要求每个进修生平均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如肿瘤放射物理学、解剖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学习X线、CT、MRI 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知识等。②科室有计划的安排老师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授课。③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修人员的系统学习,也有利于进修人员将临床工作升华到理论高度。

2.3 实施灵活的教学计划

进修人员教育应根据他们的特点, 以“拓宽更新、按需施教”为原则, 根据进修人员整体水平, 制定出符合医院进修教育规律及其本人的的教学计划。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选派理论知识丰富, 业务技能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带教老师。个人带教计划做到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 按缺什么, 补什么, 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来设置课程, 确定详细的教学内容, 制定出切合个人实际的教学方案。

2.4 合理安排进修计划,形象教学

肿瘤的放射治疗工作是一项多环节的操作过程,经过固定装置制作,模拟定位,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治疗计划设计,治疗计划评估、治疗前验证,治疗实施等过程。为了了解整个放射治疗流程,了解放射治疗设备的使用及性能。首先根据进修人员进修时间长短,在相关工作室合理安排进修轮转时间,即确定在加速器室治疗室、模拟定位室、CT模拟、室模具室以及计划室的伦转时间。有所侧重,重点放在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和监督实施及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上。在计划室轮转期间,参与放疗计划的设计,了解放疗计划的靶区范围、处方剂量、设计原则、如何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治疗计划、调强计划验证方法、计划传输过程等。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教学,对每一个病种应该怎么进行计划设计,老师先在TPS系统上做示范,同类病例再由学生动手参与设计。每周组织一次疑难计划的讨论,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这样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3总 结

医院进修教育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进修学习能够达到更新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的效果。但是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发展,都不断地改变着物理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由于每家临床医院的肿瘤放射治疗科所拥有的治疗设备各不相同,治疗水平和开展的项目也不一样,所以工作在不同医院里的物理师的具体工作和职责也就不尽相同。随着放疗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高精尖设备的引入,对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要能够承担得起三个方面的工作[3]:(1)常规临床服务和咨询;(2)科研和开发,包括放射治疗临床和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开发新的放射治疗产品和新的放射治疗方式;(3)教学。医学物理师的培养应该能够胜任以上工作, 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逸民. 肿瘤放射物理学[ M ] .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99: 1.

[2] 殷蔚伯,张红志,李晔雄,等.2011 年中国大陆地区第六次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 453-457.

浅谈企业基层安全教育 篇7

各岗位上的人员是企业各项制度的末端落实者,安全管理一样不例外。岗位上的人员直接进行各种各样的作业,如果其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技能不过硬,就会直接地反映到操作上,导致违反规定进行作业,酿成事故。

各岗位上的人员对本职岗位设备、工艺等情形最熟悉、最了解,在检修时,能根据本岗位各环节的瞬时运转状态和实际情况,采取有用的防范手段。在工作中,随时提醒检修的员工存在的危险因素,告知危险情况与等级,预防、遏制事故的产生。万一产生事故,使员工能够凭自己对本职岗位情形的认知优势,用最有效、最省时、最省力的手段,防止事态的扩大,控制损失。

所有岗位人员是各种各样安全管理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最有效的监督人员和执行人员。比如:他们对本职岗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让他们在进行危险作业前,主动查验工作票证、审批的手续是否办理、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得以落实,主动自查自纠违章行为,促使所有安全管理规范、制度的落地。

基层人员拥有很丰富的、贴合生产实际的经验,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会让各种规章制度更加具备实践性、操作性、有效性。

2 安全教育在企业基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

有的领导摆不正生产与安全之间关系的问题,一旦忙起来,就会把安全放置在一边,更说不上抓安全了,其内在原因就是对安全生产不重视,或安全知识缺乏。有的员工觉得安全不重要,重视安全没有明显的利益可得,安全上稍微注意一下,不惹麻烦就可以了,把安全培训教育看作形式,也有的员工把安全培训教育当成了负担,觉得开会来学习是耽误时间。

2.2 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内容脱离了实际

在工作过程中如果不及时对安全知识进行必要的更新,单靠已经学习过的传统的安全教育来取得知识,肯定无法跟得上目前企业发展的脚步。在安全培训教育中,念规章、学通报的教育内容已适应不了安全管理的要求了。

2.3 安全教育工作形式单调

有的企业的安全培训教育形式化比较严重,培训缺少一定针对性,许多层次不分、对象不问,培训的内容也不是员工需要的,对所有人员进行“煮一锅”的培训方式。有的企业的安全培训方式不够恰当,在长期的培训过程中,依照一个模板,教育方法死板,忽略了教育形式的转变。

3 对企业基层安全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抓住班组组长这个关键。班组组长是兵的头、将的尾,是所有岗位员工的代表,也是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与否的关键。基层的安全培训成效怎样,与班组组长的安全素养有很直接的联系。首先,要把班组组长的安全常识教育、安全专业技能培训当成重点,这样就能给基层安全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实行班组组长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制度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班组组长的积极主动性,把对本职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变成班组组长的自觉动作,使之经常化、细致化。

在培训内容上要对重点进行调整,由规章制度、通报转移到本职岗位的具体操作上来,突出本职岗位的特殊性,特别是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可以由班组组长、车间的技术员、安保部门共同针对岗位的特殊性,制订出详尽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应急处理方案,把安全工作融入各生产节点及每位员工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岗位员工的文化素养,防止出现安全即为喊口号、搞形式,空洞的宣传教育,与生产实际脱离。

在培训形式上避免教条和照本宣科,要根据实际以及工种、岗位、人群的差别,以具体操作为主,书面考试为辅,展开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喜闻乐见的培训活动,将对员工安全观念的培养、安全行为的引导,融入安全管理生产过程中。要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优势,动员企业方方面面的力量,依靠员工共同来管理。

加强监督管理。分班组、车间、厂级检查,除了对安全培训台账、记录进行检查外,要将检查重点放在具体操作上,比如:针对本职岗位的特点,随机对设备、工艺、操作以及异常情况处理与救护等方面进行提问,让岗位上的员工进行实际或者模拟操作,达到“手指口述”的目标,在现场对不足进行点评,把安全培训的检查当成一项有效、轻松的行为,切忌走过场。

总之,基层的安全培训要突出“实”和“细”,最终的目的是使安全在所有职工的心中变成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从被动地遵守规章制度变成主动地遵守规章制度,使所有职工将企业当成家一样,对家里的每个方位、每种东西以及每个外来事物,都能主动的过问、处理,尽可能地消除安全隐患,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摘要:基层安全教育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遵章守纪”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就需要基层单位从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培训教育抓起,做好“事前预防”,牢记“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企业安全培训教育的重点要放在一线的生产班组,班组的安全培训教育到位,必定能充分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方针,能从根本上遏制各种事故的发生。

基层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我院对28名检验人员进行体检, 其中男12名, 女16名;平均 (36.0±2.5) 岁;主任技师1名 (3.6%) , 副主任技师2名 (7.1%) , 主管技师14名 (50.0%) , 检验师11名 (39.3%) 。体检时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 如乙肝三系、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 (HIV) 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体检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9名, 余15名各项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1.2 职业防护措施

1.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

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体检结果进行被动免疫并详细登记。对体检结果呈阴性的15名检验人员进行3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 接种, 余13名未进行疫苗注射。

1.2.2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定义;血源性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识别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强化标准预防知识, 处理血液、体液时的防护措施;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 提高对锐器伤的警觉性。

1.2.3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要求检验人员在接触病人待查标本时戴手套, 对有可能造成喷溅的操作应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穿隔离衣等;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 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折毁锐利器具。检验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 禁止参加有潜在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检验工作。

1.2.4 安全器材应用

提供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如手套、隔离衣等;提供安全注射用品, 如真空采血试管、一次性采血针;提供废物安全处理系统, 如锐利器械回收器。工作场所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缔造安全环境。

1.2.5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评估、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报告和保密制度。如为针刺伤, 现场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刺伤部位, 尽可能挤出血液, 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 常规消毒创面处理后包扎;若为皮肤黏膜暴露, 反复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即可。疑为HBs Ag阳性、丙型肝炎 (HCV) 或HIV抗体阳性的血液职业暴露应建立登记汇报制度, 并抽血液定期检验随访, 必要时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或其他预防感染的药物。

1.3 结果

2008年3月对28名检验人员再次行健康体检, 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22名, 余2名各项化验结果均呈阴性, 表明两年来防护措施有效, 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

2 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是职业暴露防护的基础

健康档案是职业暴露防护效果评判的硬性指标, 其建立有利于职业安全的随访跟踪, 可明确检验人员在职业暴露后有无实际感染。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 接种乙肝疫苗是职业暴露的最佳预防措施。

2.2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防护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传染性物质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以使机体避免疾病感染。病人血液、大小便和各种组织液都是潜在的感染源, 经常接触有被传染的可能。据调查, 医技人员的血液HBs Ag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 可见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很严峻。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医务人员缺编严重, 经费紧张, 医院感染管理薄弱, 检验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规范培训, 安全器材未能足够供应, 职业安全存在隐患。医务人员对血源性感染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 (OR) 为2.0~2.7[2]。因此, 笔者认为, 通过对检验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 增加医院感染知识,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提供充足的安全器材, 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2.3 切实做好职业暴露后处理

尽管认真严格地进行防护, 但由于病人躁动等原因, 职业暴露仍有可能发生, 职业暴露后防护补救措施处理不可忽视。基于基层医院受许多实际条件的限制, 现场紧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要简易可行, 做到“手卫生”和伤口的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卢国强, 李雪宏, 林海, 等.医务人员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 (2) :103-105.

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研究 篇9

一、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概念、内容

武警基层中队的法制教育是指对武警基层中队官兵实施一定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制知识的传授, 使全体官兵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具备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是依法推进部队全面建设, 保证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的素质教育。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是武警基层部队进行正规化建设、依法管理和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

武警部队性质、宗旨的特殊性决定了武警部队法制教育的内容。武警部队双重领导的性质决定了武警部队官兵不仅要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也要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适用于武警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武警部队自身建设的相对独立性则要求部队官兵必须学习遵守武警部队制定的各项法律和制度规定, 同时, 武警部队担负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武警基层官兵法必须学习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部队执勤、处突、反恐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

二、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武警山东总队、陕西总队20多个中队级单位的调查了解, 笔者认为当前武警基层官兵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思想上不够重视,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武警基层中队认为部队的执勤、训练才是的重中之重, 是提高战斗力的硬性指标, 法制教育则无关紧要, 搞了也不能立即收到成效, 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对战斗力的影响不是那么大, 即便平时不搞, 所属官兵也不会出现问题, 法制教育时间被挤占、内容被压缩, 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 施教人员法律素养不高, 教育说服力不够

兵源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部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官兵更喜欢理论扎实、方法灵活的施教者, 更容易接受深入浅出、事例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反观基层单位法制教育的施教者, 多为本单位的军政主官, 他们大多毕业于部队指挥类院校, 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但法律知识相对匮乏, 法律素养相对较低, 进行法制教育相对吃力。两相对比, 法制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可想而知, 导致了法制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没有保障。

(三) 教育方法老套, 法制教育的内容无法满足官兵的现实需求

多数单位在进行法制教育时, 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用老方法, 走老套路, 授课者念念教案、放放课件, 官兵记记笔记、背背条文, 没有充分利用好部队先进的电视化、网络化教学资源, 甚至有的单位法制教育仅仅是由排长、班长组织记记笔记以便于应付检查, 很少结合本单位实际或战士实际需求进行, 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大打折扣。

当前, 武警部队法制教育还没有较为完备系统的教材资料, 虽然近几年部队陆续制作下发了相当数量的普法教材、影像制品、普法手册、普法小漫画等等教材资料, 但大多数与部队的执勤任务相关, 考虑官兵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较少, 官兵学不到实用的法律知识, 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的主动性打了折扣, 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佳。

(四) 形式主义普遍,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在时间的落实上得不到保证。《政工条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对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 但是法制教育时间时常被军事训练或者其他教育内容所挤占, 法制教育的时间仅有记笔记的时间。二是教育内容上老套陈旧。由于多数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资料较少, 备课难度大, 有些单位法制教育的教案就成了“万能教案”, 一次备课长期使用、循环使用, 与部队实际严重脱节, 法制教育只重过程、不顾效果。三是缺少跟踪问效环节。75%左右的单位法制教育仅限于课堂上搞过了, 笔记本上记下了, 至于教育的其他环节考虑不多, 教育流于形式, 贴合实际不紧密, 不符合官兵实际需求。

三、加强和改进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武警基层中队的法制教育是提高一线官兵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部队日常建设中, 要本着立足武警基层中队任务实际, 着眼官兵长远发展的原则, 积极探索和改进提高法制教育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 完善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明确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目标。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任务分队, 因人施教, 要在紧贴任务实际的基础上开设兼顾官兵现实需求的教育课程, 使官兵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促进基层官兵养成自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

二是提高施教人员的法律素养。武警部队的军政警官缺乏专业的法律教育背景, 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实际工作中, 要多给予他们深造学习的机会, 组织好部队法制教员的专业培训和社会实践,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以保障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是建立教育考评体系。把官兵学法、守法、用法的现实表现与部队评选先进、入党考学、提拔任用挂钩, 激发官兵参加法制教育, 学习法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改善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教学环节

一是进行教材改革。根据武警部队的性质和基层中队担负任务的特点、结合官兵的接受能力, 编写符合基层中队官兵实际的教材。同时, 要充分考虑利用部队的局域网、电视化教育设备建立综合纸质教材、电子教案、网络教育资料的立体化教育资源。

二是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针对武警基层中队受教育官兵的层次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教学, 使教育直观易懂, 同时提高基层官兵分析思考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结束后, 要认真组织讨论, 加深官兵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三是增加法制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武警基层中队开展法制教育, 可以结合部队的学历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 引导基层官兵进行法律专业的学习培训, 为法制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三)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拓宽武警基层官兵法制实践的渠道

构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能刺激武警基层中队官兵的思想, 使其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 培养良好的法制意识。通过严格落实《政治工作条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等相关制度规定, 健全武警基层中队的法制教育的“软环境”。开展警地法制共建活动, 通过充实中队图书室法制类资料、加强网络法制育人活动、开设法律活动园地等方式营造有利于武警基层中队开展法制教育的“硬环境”。注重家庭、部队、社会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 发挥各方资源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开展积极的法律实践活动是提高和检验武警基层中队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积极的法律实践活动有助于基层官兵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转化为法律能力。一是利用武警基层部队便利的警地资源, 建立法律实践基地, 定期选拔优秀人员到地方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制教育, 检验法制学习成果。二是组建法制互助兴趣小组, 定期组织法制知识竞赛、法律互助等活动, 提高基层官兵法制实践能力。三是开展有部队特色的法制文化活动, 邀请目标单位或共建单位人员到营区进行法制知识讲座, 在基层官兵中开展小演讲、小辩论等便于武警基层中队组织实施的活动, 将法制教育融入武警基层官兵的生活娱乐之中,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晖.民主·法制·法律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12.

[2]苗琰.法制教育的功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6.

[3]周世中, 倪叶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10.

[4]蒋少散.创新背景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目标[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3.10.

[5]张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 2003 (7) .

[6]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分析 篇10

一、职业认同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重要性

建设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科, 还需要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就一流的管理和服务而言, 关键是建设一支精干、稳定的行政管理队伍, 而良好的职业认同是这支队伍高效运转的前提, 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有利于找准职业方位标, 减轻精神压力。

职业认同是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对职业认知、发展、确认自身角色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形成经常表现出一种矛盾斗争。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任务繁重、头绪众多、压力巨大, 对内外上下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的工作性质令他们很容易产生职业角色上的混乱或模糊, 必须不时地进行观点、期望、角色的比较和确认, 以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调整他们的职业规划。研究发现, 职业认同度高的个体往往能够成功处理压力并积极应对变化, 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相反, 职业认同度较低则会加剧工作压力感, 进而限制个体的未来发展[3]。因此, 良好的职业认同有利于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理性认知所从事工作的特点, 通过积极调试自己的期待和角色, 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化解工作压力, 科学规划人生。

(二) 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感, 提高工作效能。

职业认同是职业人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激励理论认为, 工资、奖金、工作条件等因素对人的工作动力的激发具有外在性, 而尊重、成就、挑战等因素对人的工作动力的激发则具有内在性[4]。职业认同作为把自己个人价值同所从事职业价值内在地统一起来的认知, 所形成的工作动力相比于外在性因素的刺激和诱导, 作用更持久和稳定。高校基层行政工作多是事务性工作, 工作程序性强, 自主性差, 长期缺乏变化和挑战, 再加上个人发展长时间停滞不前, 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有关研究表明, 良好的职业认同有助于个体职业倦怠感的降低, 有利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进而提升工作效能[5]。

(三) 有利于提升工作满意度, 坚定职业意志。

有关研究表明, 职业认同通过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有间接负效应, 即职业认同程度高的个体, 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使他们不会轻易产生离职意向或形成离职行为[6]。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面临越来越重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 而他们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历提升、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方面与同在高校的专任教师相比又处于明显劣势, 这极大地降低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使这支队伍的离职意向和离职率比较高。因此, 通过提高基层行政人员的职业认同水平, 让其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从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对提升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坚定职业发展意志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度低的原因分析

职业认同的形成是受工作收入、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成就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 从低到高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构成。如果个体没有从工作中满足其各种较低层次的需求, 也就无法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 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 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依据以上理论, 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水平偏低, 本文认为主要是由于工作无法很好地满足其各层次的需要, 造成职业缺乏吸引力, 同时在与专任教师比较过程中产生不公平感, 进而挫伤工作积极性, 导致职业认同度低, 队伍难以稳定。具体原因如下:

(一) 工作强度大、收入低, 生理需求满足程度低。

高校基层行政工作本就内容繁杂, 头绪众多, 责任重大, 加上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量也与日俱增, 工作超负荷、为工作经常加班成为许多基层行政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与同处于高校中的专任教师相比, 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又难以量化评价, 且高校的评价机制普遍倾向于教学和科研。如此导致在工作强度方面, 基层行政人员本身的投入和收入不成比例, 相对于同等工作量、同学历的职业或岗位而言, 基层行政人员在高校里面又只能算是中低收入阶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包括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靠物质收入满足的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在这一基本需求满足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 基层行政人员的职业认同水平低、自我价值感低也就不足为奇。

(二) 工作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支撑, 安全需求满足程度低。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安全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同时, 还有心理安全, 即有应付工作的能力, 对做好工作有信心。由于高校基层行政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基层行政人员必须掌握管理科学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要着重掌握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以及熟悉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这是高校行政人员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高行政人员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目前, 大部分高校基层行政人员是非管理专业出身, 普遍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知识和行政工作专业技能, 导致在工作开展中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各种任务。再加上在传统的办学习惯中, 这些工作岗位很容易被不同专业的人所取代, 导致基层行政人员的自信心更加降低, 即安全需要的满足程度更低。

(三) 工作缺乏重视和交流, 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满足程度低。

沟通是使组织成员按照组织要求工作的有效方式, 也是组织成员表达自己看法的有效途径。然而, 在高校现实的工作环境中, 有相当多的基层行政人员表示与领导的沟通有困难。很多领导来自教学、科研第一线, 是典型的业务型专家, 而非管理型行家, 自身对管理并不专业, 对基层行政工作也不理解, 不能给予基层行政人员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这很容易让行管人员产生孤独无助感。有的领导不重视自下而上的沟通, 只是习惯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 更谈不上与基层行政人员进行开诚布公而沟通。另外, 长期以来, 高校都是以教学和科研为重心, 而将行政工作看做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会做的辅助性工作, 对基层行政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为此, 很多基层行政人员感叹自己就是一部干活的机器, 工作中找不到归属感和被爱护、被尊重的感觉。

(四) 工作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 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程度低。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也是一种激发创造潜能的需要。而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获得晋升和发展, 具有相应的地位,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所期望的人。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一般具备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 家人和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都比较高, 然而其晋升和发展道路并不平坦。长期从事缺乏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基层行政事务工作, 潜在能力无法充分发挥, 取得的工作业绩也主要体现在整体业绩中, 缺乏独立性的成果, 不像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那样, 经常获得攻克难题后的成功体验。加上基层行政人员在职务晋升上希望渺茫, 在职称评定上从中级到高级这一过程困难重重, 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很不明朗, 自我实现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低水平职业认同的心理作用下, 很多人只是把工作当做是一时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终身追求的事业。

三、提升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水平的措施

职业认同水平不仅影响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热情的发挥和工作效能的提高, 影响高校管理队伍的稳定, 影响高校办学策略的贯彻落实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如何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水平成为必须解决的管理理论和工作实践问题。

(一) 推进职业化发展, 增强基层行政人员的职业归属感。

长期以来, 由于对高校行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基层行政工作没有相应的职业准入标准, 也缺乏对个人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政策保障, 致使基层行政人员缺乏职业归属感, 严重制约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基层行政人员的职业化发展, 既是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又是提高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当前, 缺乏足够的政策基础和政策支撑是推进高校行政人员职业化的主要阻碍, 要尽快地实现职业化, 就必须确保得到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一是国家要制定一部类似《教师法》的《高等学校教育职员法》, 从法律上确定高校行政人员的社会地位。同时, 还应尽快出台高校行政人员相关法规的实施细则, 如《高等学校教育职员管理条例》、《高校行政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 划清高校行政人员与其他人员的界限, 进行分类管理。此外, 还应出台国家行动方案, 如《高校行政人员职业化建设方案》, 督促高校推进行政人员职业化建设。二是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制定高校行政人员职业资格标准, 以及能力要素条件和行业准入资格制度, 建立岗位技能考试实施办法和考核认定制度。可选择若干高校先行试点, 由政府、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制定条例或相关政策对高校行政人员进行职业定位, 比如核定编制、划分职称等级、明确待遇等, 以促进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定位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 建立激励性机制, 增强基层行政人员的职业满足感。

良好的激励性机制, 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在能力, 使每个人都通过努力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较完善的激励机制至少应该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三个层次, 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物质需求是经济社会中人的首要的基本需求, 所获得的物质回报是个体用于和他人比较、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尺度。合理的物质激励对基层行政人员职业满足感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把管理、教学和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分配制度, 在工资发放、津贴分配、福利激励等方面将行政人员与专任教师一视同仁, 满足基层行政人员的合理需求, 解决其心理失衡问题及后顾之忧。人除了有最基本的物质需要, 还有安全、归属、被爱、被尊重的精神需求。基层行政工作繁琐细碎, 事无巨细, 行政人员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明显工作成绩, 所以他们的付出更希望得到服务对象的关注肯定, 单位领导的认可激励。因此, 高校应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评优评奖、定期表彰等活动, 增强基层行政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 高校领导应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 倾听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给他们以人文关怀, 形成情感支持系统, 使他们敬岗、爱岗、乐岗。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后, 高校应重视基层行政人员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可以提供给基层行政人员自我成长和组织晋升的机会, 并为其个体奋斗指明方向, 这对鼓舞士气、激发个人潜能、提高工作绩效有着很大的帮助。高校应畅通培训进修、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发展激励渠道, 鼓励他们培训进修、攻读学位、提升职称, 并创建良好的职务晋升通道, 为基层行政人员的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增加其职业满意度, 使其安心愉快地工作[7]。

(三) 进行积极的调试, 增强基层行政人员的职业认同度。

当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出现困扰时, 除了外界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健全高校保障机制外, 行政人员还应着重自我调适, 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才能保持建立正确的职业认同与期待。基层行政人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首先, 要学会自我心理教育, 增强自我适应能力与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勇敢面对和有效应对压力。其次, 要改变角色认知, 增强事业归属感。基层行政人员应合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适时调整工作期待, 积极地接受职业角色。最后,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确认识自我。要全面了解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长处和短板, 能力和潜力, 肯定并接纳自我, 对自己的事业有一个较合理的设计与规划。

摘要: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有关高校教职工职业认同的研究更倾向于教师和辅导员群体, 而对行政人员尤其是基层行政人员这一庞大群体的研究甚少。文章指出了职业认同对于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水平较低的原因, 并提出了提升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职业认同,高校基层行政人员,重要性,原因分析,提升措施

参考文献

[1]孙美红, 钱琴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 (7、8) .

[2]杜英芳.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认同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1 (16) .

[3]张炳武.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

[4]启哲.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J].职业时空, 2005 (8) .

[5]严玉梅.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沙市高校的调查[D].2008.

[6]魏淑华, 宋广文.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 2012 (6) .

“死都不下基层”折射教育短板 篇11

一场到国家级贫困县调研的暑期活动,竟让厦大女硕士得出了“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考察收获”,甚至就此坚定了“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的决心。这无疑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缺乏责任担当、惧怕艰苦环境、少却民生情感的素质缺陷。尽管微博已经删除,本人已经道歉,但思想问题未必真正解决,其折射出的教育短板尤其值得关注与反思。

必须看到,以三个递进的感叹句表达“不下基层”意愿,绝对是发自肺腑的“言为心声”,相信有这种想法的大学学子也绝对不在少数。大学生对报考政府公务员的趋之若鹜,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知思维,就是明显佐证。人们注意到,厦大女对仅为三天的基层调研,其关注点并非在“生态与经济发展”,而是接待规格、吃住条件和出行好车。对此,人们不能不质疑:这是来调研的吗?如此在意“待遇”的调研者,究竟能调研出什么?心不在焉地调研,又如何写出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

其实,人们对“死都不下基层”的围观和议论,绝非针对当事人的道德评判,而是剑指时下忽视人格素质塑造的畸形教育。尽管德智体全面发展早已是人所共知的“教育方针”,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德”与“体”的短板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彰显信息积累的“智育”,也往往只是与实践脱节、难以“接地气”的书本知识,亟须在与基层实践的结合中融化为改造社会的内在能力。而一些年轻学子信念动摇、贪图享乐、耐挫缺失的人格缺陷,更成为令人堪忧的社会隐痛。从这个意义上说,抱定“死都不下基层”的厦大女,也是一个虽可理解但却亟须引导的受害者。

“振兴中华”不能只是一句动听的口号,而应该切实成为要靠几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共同理想,“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便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更应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的社会共识。应该说,三天调研让女硕士对基层望而却步,更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下基层、接地气的重要和必须。也许,南平团市委一段“没有对欠发达地区民生的关注,只是一味抱怨物质条件,我们很难想象,这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在厦大只是一句空话”的官方微博,道出了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是对厦大的善意提醒,更应该成为对中国教育的务实反思。

谈抓好基层干部素质教育 篇12

在现实条件下, 要建立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 必须多管齐下, 从优化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政治环境、心理环境入手, 使他们能在基层工作中心情舒畅、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笔者认为要从以下3个方面抓起。

1 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在端正学风上下功夫

要充分认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乃至领导水平的重大意义, 自觉把加强学习作为衡量自己政治意识浓不浓, 政治自觉性高不高, 政治进取心强不强的重要标尺。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基层干部必须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要加强对理论、政策、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习提高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在学习中, 不能就学习而学习, 而是要带着思考深入学, 把书本知识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使每一位基层干部能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际工作;善于运用掌握的科学实用技术为基层群众生产经营解疑答难;要善于运用政策法规公正合理地解决基层工作中的各种矛盾;要带着问题下去学, 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凭书本知识, 老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 逐步摸索解决办法和途径, 并不断地总结经验。

2 优化环境, 营造积极进取, 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

(1) 加强教育, 树立形象。重视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教育是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要培植和树立基层干部典型, 用他们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安心基层, 扎根基层, 奉献基层的典型事例和高尚情操来感染和教育干部, 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正确树立群众观点, 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2)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围绕体制、技术、发展模式的创新, 努力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 敢为人先, 敢于创造;以改革创新精神, 用市场经济的新思路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 大胆地试, 扎实地干, 从实际出发, 在工作实践中出新招、奇招, 攻坚破难, 加快发展。

(3) 理论联系实际, 真抓实干。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 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一起研究稳定发展的方法, 真心诚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中可以不断锻炼, 并总结经验,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 艰苦奋斗, 干净干事。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作风, 是战胜困难, 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 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 最终要体现在干净干事上。所谓干净:一是思想上干净, 做到政治坚定;二是道德上干净, 做到道德高尚;三是行为上干净, 做到清正廉洁。所谓干事:一是干党要求之事, 勤奋敬业, 忠于职守;二是干群众渴望之事, 从政一任, 造福一方;三是干前人未为之事, 高效务实、开拓创新。只有干净干事, 才能自觉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绪,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自觉抵御拜金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的侵略, 做到一身正气, 一尘不染。

3 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除了干部自身的努力外, 组织上也承担着重要职责

(1) 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要抓好基层党委、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班子建设好, 做出表率, 从而带动基层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提高素质。

(2) 优化政策环境, 重激励“添劲”。针对基层工作特点, 应逐步建立一套激励机制, 以激发基层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劲, 首先要在政治上建立基层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重要岗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机制, 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的进取心, 通过“双推双考”增强基层干部使用的透明度, 为更多的基层干部提供竞争的机会和施展才华, 实现理想的舞台。要注重培养选拔在基层默默奉献, 业绩突出的干部,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干事的人心寒。同时在提拨考核中, 既要考核上级党政一把手加强青年干部素质教育的举措、实效、履行职责情况, 又要考核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业绩, 既要注重提拨重用前的考核, 更要注意年度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其次, 要在经济上强化激励, 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建立基层干部目标考核机制, 使基层干部人人想干事, 人人会办事。

(3) 优化工作环境, 转职能“减负”。首先是要大力精减, 清理各种毫无实际意义的会议和检查评比活动, 使基层干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工作任务, 专注于抓管理抓生产。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科学合理地下达基层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指标, 切实把保护职工的积极性和保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统一起来, 为基层工作创造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其次是明确职能, 使基层干部由过去开会、写材料、应付检查转变到加强基层管理和谋划基层发展上来, 使基层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把自身的工作和任务履行好, 同时对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对一些由于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失误, 组织上要主动为基层同志挑担子, 站出来说公道话, 使基层干部能放开手脚, 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最后要关心基层干部, 解决好一些基层资金的问题, 对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与生活待遇一定要落实, 注重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开前门, 堵后门,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 积极帮助解决干部本人与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 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更加朝气蓬勃地工作。

摘要:基层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基层干部是联系企业和员工的桥梁和纽带, 基层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管理与效益。本文阐述了如何从提高业务水平, 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加强组织领导3个方面, 抓好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

上一篇:输电杆塔结构下一篇:急性带状疱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