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信息(精选11篇)
贸易信息 篇1
一、引言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是指无需借助货币实现的、以货物或服务交换货物或服务的经济活动。广义易货贸易是指不用货币结算的、以物(或服务)易物(或服务)的交易;狭义易货贸易通常是国际间由于交易双方缺乏硬通货,确定第三国的硬通货作为记账货币的以物易物的交易。现代易货交易借助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易货元(Trade Dollar)等虚拟货币,将传统易货贸易进行升级,实现了“鼠标+水泥”的跨越。较之于货币经济,现代易货贸易改变了货物运动模式,由“货物→等价物货币→货物”转变为“货物信息→易货额度→货物”。
易货贸易在二战以后再度兴起,德国、芬兰、前苏联等中央经济体甚至鼓励本国涉外部门开展易货贸易。1973年,从事易货贸易的国家只有13个,到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易货贸易(及其派生方式)的国家约有90个,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0%,且该比重还在继续增加[1]。我国开展的易货贸易主要是国家间的易货贸易,通过两国间签订交换货物和付款协定进行[2]。洪涛认为,现代易货贸易兴起的原因主要有:电子商务技术日臻成熟、全球经济进入过剩时代、世界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现代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等[3]。韦尔特(Welt)、孙刚和王晓平认为,不发达国家从事易货贸易主要是为了保存硬通货、改善贸易平衡、冲破壁垒进入新市场、提高制造能力、维持出口商品的价格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事易货贸易主要是为了争取销售机会、稳定供应来源、建立新市场网络。
概括而言,现代易货贸易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1)互联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多边的、网络化的自由交易,克服了传统易货难以实现需求双重偶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的低效率,降低商品搜寻成本;(2)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告别短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买方市场已是世界经济常态,大量库存商品积压,无法回收现金流,出现“有货无币”的窘境,企业为避免资金链断裂尝试开展易货贸易;(3)世界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国际易货贸易发展总是与特定事件紧密相关,比如美国“9.11”事件、阿根廷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伊朗面临全面经济制裁等;(4)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通过现代易货实现销售和采购一体化,融资效果较好;(5)通过易货建立稳固的国际贸易关系,许多国家和地区愿意推动易货贸易深化国际分工,如北美、澳洲、西欧和中东地区;(6)规避金融风险,现代易货贸易不涉及货币,可以较好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二)易货贸易的收益与局限
C.普林徳加斯特和L.斯托尔(Canice Prendergast,Lars Stole)认为,即便在货币经济中,易货贸易仍能带来不可小视的收益。易货贸易通过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流动性、将市场分割成高需求和低需求两种类别使企业通过价格歧视获得垄断利润而备受企业青睐[4]。赵忠秀认为,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的日臻成熟为建立国际易货贸易新格局提供条件,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5]。洪涛基于现代易货贸易50多年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易货贸易发展因素和优势特点,指出加快我国易货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顺畅运行。在企业层面上,易货贸易在下列情形下优势明显:(l)服务业出现剩余;(2)亟需建立新市场;(3)清理积压库存;(4)设备利用率不足;(5)资金链断裂;(6)融资困难。在国家层面上,易货贸易的优点主要有:(1)基本不动用外汇,有利于贸易双方避免因国际货币市场动荡而造成的货币风险和信用风险;(2)有利于国家平衡国际收支,避免因外汇不足而影响进出口业务,又为出口提供更多机会;(3)有利于贸易双方以进口为筹码,冲破对方的贸易壁垒,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4)有利于进出结合,统筹安排、避免盲目性;(5)冲破经济封锁,维持贸易关系。
易货贸易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易货贸易的风险方面。韦尔特认为,由于货物贸易所承担的义务经常不遵照供求规律,易货产品质量的不匹配也使得公司缺乏积极性,公司很少真正经营没有货币交换的对等贸易,纯易货贸易并不普遍[6]。蔡珍贵(2004)认为,由于交换货物的种类及定价标准可能相差很大,品质标准较为复杂,因而交易双方在签约时很难确定货物的品质及相应的数量。在易货贸易方式下,最大的风险就是已交付货物的一方可能收不到另一方应交付的货物[7]。总体上,易货贸易风险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1)“价虚”,是指易货贸易的双方都高估各自所供应商品的价格,造成“高来高往”。(2)“货虚”,是指在数量较大的易货贸易中,易货商品的品质、数量与合同规定不相等的情况。(3)“人虚”,是指在易货贸易中鱼龙混杂,一些未经国际贸易业务专门训练、市场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商业信誉不好的个人或公司在交易中弄虚作假。此外,国家内部易货贸易还会产生偷税漏税,贪污寻租,激化社会矛盾等消极影响;跨国公司之间的易货安排往往涉及商业秘密,如商品作价、技术转让,销售渠道等,容易被跨国公司垄断资本操纵把持,影响正常贸易渠道。
(三)易货贸易与现汇贸易的关系
支付是伴随交易过程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之一。与支付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支付工具,大抵可分为实物和货币两类,分别对应于易货贸易和现汇贸易。易货贸易和现汇贸易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是相互补充,还是相互排斥,抑或二者的关系应视不同经济环境而定?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研究和探索。
清泷和赖特(Kiyotaki,Wright),特瑞乔斯和赖特(Trejos,Wright),松山(Matsuyama),威廉斯和赖特(Williams,Wright),班纳吉和马斯金(Banerjee,Maskin)等学者研究发现,当市场充斥着劣质货币时,易货贸易会重新出现,但是当市场重新找到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货币之后,这种低效率的交易方式就会淡出经济舞台[8,9,10,11,12,13,14]。科朗童(R.E.Kranton)认为,随着易货市场搜寻成本的上升,互惠易货贸易合同就有自我强化机制,给易货商带来更高的效用水平,即便这种交易方式缺乏效率。但是,一个有序运行的易货贸易制度仍会被大市场打破和取代[15]。C.普林徳加斯特和L.斯托尔以货币市场资源配置为参照基准,建立博弈论模型研究易货市场是否能够实现效率状态,他们发现,只有当易货贸易足够频繁,信任得以建立时,易货贸易的资源配置才会趋近于货币市场的效率状态[16]。郑先炳认为,持续恶性通货膨胀使货币丧失价值储藏功能,最后连交易媒介功能也不复存在。这时人们开始以物易物,仿佛又回到原始商业经济时代[17]。邹根宝认为,易货贸易大多起因于易货国外汇不足,无法以现汇支付方式与他国进行交易。在用外汇支付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易货贸易较少被采用[18]。石丁认为,以物易物缺乏通用标准衡量商品价值,交换不便,也不公平,货币应运而生是社会的进步[19]。崔有祥等认为,现代易货在中国是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是对现汇贸易的补充[20]。俞荣根,丁新正认为,电子商务与传统易货概念的结合成为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的典范,现代易货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正成为现金交易的有益补充[21]。梁士伦认为,以货易货只能作为企业在特殊时期的短期应急方式,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根本解决商品流通和企业发展问题。企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只能靠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并非靠以货易货[22]。帖木尔·纳兹罕诺夫面对哈萨克斯坦再度出现的易货贸易,推断当国家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之后,市场经济秩序重新恢复,经济得到发展,易货贸易及其俱乐部也就失去意义[23]。
全球经济因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兴起而变得更加扁平,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不散、欧债危机、局部地区冲突不断的背景下,现代易货贸易制度凭借自身优势,重新获得青睐。然而,由于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易货贸易难以取得正常现汇贸易的高效率。本文试图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讨论易货贸易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分析其对我国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有益启示。
三、易货贸易资源配置效率考察
前文有关易货贸易局限性的总结蕴含着一个事实:易货商对彼此拥有不对称信息,持有货物方对自己的货物和资信拥有完全的信息,而对交易伙伴的货物和资信则拥有有限信息,易货双方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作出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借鉴C.普林徳加斯特和L.斯托尔的重复博弈模型,下文将对易货贸易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考察。
(一)对称易货贸易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基本假设:[24],而如今中国与中亚贸易已经过渡到现汇贸易,且大量边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1993年之后,由于俄方物价、关税不断上调,卢布大幅波动,中俄边境贸易现汇贸易正在逐步取代易货贸易。20世纪80到90年代,缅甸货币极其不稳定,人民币备受缅甸居民欢迎,缅甸政府于1992年底决定,允许缅商携带人民币入境,人民币在缅方边贸区内视为合法,中缅边境贸易由易货贸易转向人民币结算的现汇贸易。
在易货贸易大户中,伊朗长期受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对外经贸往来受到全面抑制,2011年11月21日,美国对伊朗发动新一轮金融和能源制裁,2012年4月17日欧盟禁止成员国为伊朗石油贸易提供金融服务的决定正式生效,致使很多国家无法向伊朗支付进口原油的硬通货,伊朗也与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叙利亚等国开展易货贸易以应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中国也与伊朗开始酝酿易货贸易,以支付300多亿美元的石油欠款。2012年5月7日,伊朗政府宣布与我国的部分石油贸易将采用人民币结算[25]。伊朗对人民币的接受欢迎态度,更显示了人民币结算对转变易货贸易的可能性[26]。
五、结论
上文通过建立易货贸易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易货贸易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模型推导,并讨论了易货贸易与现汇贸易的关系及其对我国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启示。我们得出以下三点基本结论:
(一)易货贸易是在特定情况下对现汇贸易的有益补充
易货贸易虽然古老,且绝大多数早已被现汇贸易取代,却依然能在特殊情况下继续发挥资源配置功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许多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融资约束、销路不畅、库存积压等问题,易货贸易“以买促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上述难题,有利于企业危机中求生存;局部地区局势紧张,资金流通渠道受阻,也需要借助易货贸易实现商品流动;伊朗、朝鲜面临经济制裁,外汇又极其短缺,现汇贸易也无法正常展开,易货贸易成为它们的无奈选择。这些特定情况使得现汇贸易无法覆盖所有商品交换活动,易货贸易成为一种有益补充。尤其借助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推动现代易货贸易的重要力量。中国应充分理解现代易货贸易兴起的原因和趋势,鼓励我国企业有效利用现代易货贸易的优势以加强对外经贸联系。
(二)现汇贸易终将取代易货贸易并巩固开拓市场关系网络
易货贸易作为现汇贸易的补充,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重新出现,当这些情况消失,市场又出现被广泛接受的货币时,现汇贸易终究取代易货贸易。现代易货贸易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却仍需借助易货额度作为交易媒介,以国际硬通货为单位的价格来衡量商品相对价值,这说明易货贸易仍无法完全摆脱货币因素。现汇贸易取代易货贸易之后,先前通过易货贸易构建的商业网络继续得以维持,并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现汇贸易还有利于寻找新市场,扩宽商业网络。
(三)中国应尽可能争取易货贸易过渡到人民币结算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中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开展易货贸易,强化与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巩固好市场关系网络;积极争取与自身实力相一致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积极推动国际能源贸易的结算制度改革,推动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应盲目求快,而应客观理性分析现汇贸易取代条件是否成熟,人民币结算是否具备市场基础,这些都依赖于中国在易货贸易阶段构建市场网络的成果。
贸易信息 篇2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因素将是影响今后特别是21世纪国际贸易走向和发展的最重大的因素之一。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国际经贸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国际贸易领域深远的影响,也是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新内容。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EDI(电子数据交换),又称无纸贸易,始于60年代,80年代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近提来,在EDI基础上使用信息网络技术以及Internet(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网上贸易功能的拓展带来了电子化的商贸手段电子商?/FONT>EB(Electronic Business或 e?/FONT>business)的兴起,成为国际贸易动作的发展方向。这种依托Internet, 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工作方式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连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是全球信息流动在国际贸易领域得以实现的形式。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窨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瞬间化、智能化、无纸化、简易化,发生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如果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每年可带来大约1000亿美元收益,因此贸发会议将之誉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还有专家认为,据现在的发展势头,未来,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是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来完成的。随着世界经济便于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比重还将会逐步增加。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窜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跨国传递和资源共享,满足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通过以下几种功能实现的:
1.广告功能。Internet上有介绍产品的网页(Homepage),公司和厂家的网页,国际贸易信息数据库和征求产品代理的广告等,可以展现公司和企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寻求最佳的国际分工合作伙伴,便于国际名牌效应的产生,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上半年,全球网上广告额为2.1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了256%。
2.情报功能。通过电子商务的各项网上服务,可以了解客户的各项最新信息,其他公司的动向,跟踪国际市场和国内外产业政策的变化,掌握最新市场动态,明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惧顾客的需求信息和对产品的意见反馈,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3.业务功能。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交换信息、磋商交易、订立合同、转让货物、报送商检、进出口代理、付款交付等综合贸易及服务功能都能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传输和处理,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和用户资源,为贸易商寻找买主,得到订单,销售产品,从而降低成本,养活交易环节和交易费用,开发贸易机会,加快交易的节奏,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据世贸组织(WTO)预计,到全球网上交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到通过网络进行国际电子贸易可能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
(二)电子商务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一场新的革命
电子商务是经济便于化的技术基础,它冲破了国家间设置的一切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1.国际贸易运行环境的重大变化--“虚拟市场”的出现。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酱、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导致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2.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的重大变化---“虚拟公司”的出现。现代信息沟通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由众多公司相互联合而成的公司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功能似乎具有某种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3.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动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立法的挑战
电子商务应用后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如:无形产品的网络交易对征收海关进出口关税和国内其他财政税收产生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新问题;网络信息的隐私权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子数据及网上信息的证据效力问题;电子签名和认证问题;书面的形式要求问题;有关合同成立的一系列问题,如合同成立的时间,发盘的撤回、撤消、有效接受等;海运提单的转让问题等等,都要求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使之有利于保护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贸易遵循统一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运行。19联合国贸发会第29届年会通过的《电子商业示范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目前只起“示范”作用,不具有强制性,但向各国立法者提供了一套国际公认的规则,
创造了一种比较可靠的法律环境,为一个具有强制力的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国际信息贸易的兴起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20,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过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各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下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化以及国际贸易总是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
(一)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
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高达5950亿美元,超过了世界农产品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已上升12%。据OECD《观察》杂志报道,在过去10年中,全球信息技术市场以8%的增长率发展,增幅可观。美国力主在年底的WTO部长级会议上讨论的《信息技术协议》,即到年取消信息技术产品的全部关税,到193月,已有39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协议,它们代表着世界上大约92.5%的信息技术产品市场。这项协议与同年2月26日达成的基础电信协议一起,共涉及10000亿美元的全球贸易额,超过了农产品、汽车、纺织品三者的贸易总和,加速了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进程。
(二)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
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电子商务将之向着可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和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的范畴。
(三)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贸易、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众同时提供服务。由于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改进,美国一些技术性咨询公司带来大量贸易盈余,仅在1995年该待业就带来12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提供网上信息搜索服务的雅虎(Yahoo)的股票价格已升到1996年发行价23倍,8月25日的市场现金价值为91亿美元,这一天每股97.5美元的价格是当年预计每股赢利32美分的305倍。
(四)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软技术在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可流动的信息,某些专家将国际技术贸易,包括专利许可证、技术决窍贸易等,也纳入国际信息贸易的范畴。现代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制成品中的科技含量增高,在竞争日趋剧烈的国际市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此起了扒波助澜的作用。信息流动使新技术传授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获取所需技术的机会增多,开发新技术的可能性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以及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进程,国际技术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国际技术贸易增长。
三、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
全球信息流动在改变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内容基础上,使国际贸易的未来蓝图力量对比以至相关理论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国际市场理论
1.正面效应。信息的应运建立了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冲破了诸如时间和距离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市场垄断减弱,整个市场体系变得比以前更公平,从而使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发挥作用,为世界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信息较为完备的服务环境,促使信息社会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而出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信息流的运转,大大降低了生产中的物耗和能耗,为决策者快速准确地提供市场和需求信息,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纠正市场的盲目性,减少政府决策的时滞和失误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产盲目扩大的趋势得以缓和,使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市场经济接近完全竞争而使企业竞争行为发生革命性变化,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更为高效合理地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全球信息流动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实现,市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性社会化大流通的形成,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使全球范围内动态地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信息的跨国传递,世界共享不断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将世界经济融合成全球为整体的“网络经济”,促进了全球统一的,网络化市场体系的形成。
2.负面效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流动的连锁反应机制也提高了偶发事件在未来导致重大后果的可能性,促使国际经贸中“蝴蝶效应”的出现,这种效应也产生了社会交易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信息流动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加速,金融衍生工具校园加,促进了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融资,资本的收益回报加快的同时,由于经济运行速度加快,生产要素流动更加无序,也增加了各国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难度。全球信息网络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国际金融业务变成只是一种信用信息符号之间的流动,在瞬间即可完成,也为国际投资者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尤其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从而引发各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动荡,这也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之一。
(二)自由贸易理论
1.网上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发达国家将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种积极的贸易工具,主张全面自由化。年5
月,克林顿公布了一项政策,即(互联网免税区,Internet-Tax-Zone )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购销的商品不加税,包括关税和商业税。这个政策已得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地区)等国不同程度的支持,所以互联网免税区,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同时呼吁WTO达成多边电子商务协议凤推进电子商务自由化进程,因为信息流动对贸易自由化提出了吏高的要求。对网络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仍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2.信息流动的自由贸易后果。信息在国际范围内通过信息网络自由流动,信息处理的跨国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一些国家、地区、行业和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市场信息的限制和垄断,信息技术导致的这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消除了一些贸易及投资障碍,信息的公开性特点、平等获取原则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竞争的条件及抓住世界市场的机会,为其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
3.比较优势理论。
传统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世界经济信息化浪潮下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后,这种传统的贸易理论发生了某些变革。国与国之间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与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信息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中信息技术因素成国贸易国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这种情况也使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蔻力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动的自由贸易后果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少好处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保护贸易理论
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导致了全球网络化发展很不平衡。据国际电信联盟1997年9月的一份报告表明,截至1996年底,全世界Internet用户有2/3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21.9%分布在欧洲大陆,6.3%分布在亚洲,3.7%分布在大洋洲,拉美及非洲仅占1%和0.6%。这使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牌被动的地位,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贫富悬殊。发达国家还试图控制和垄断世界信息资源,以达到继续主导国际贸易主流的目的。美日两国在世界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中占据了解/3,以它们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贸易占国际信息贸易的90-92%,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只占其中的8-10%。这种国际贸易中新的信息技术壁垒将不发达国家排除在国际贸易潮流之外,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中新的“边缘化”的倾向。但是,网络经济要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证,信息流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这就意味着在实行比较自由的贸易政策的同时,还要实行一定的保护贸易政策。
(四)以供给为导向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现代H--O理论到新李嘉图的贸易理论都是着重从供给方面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流向的,忽略了分析需求对贸易的影响。其实,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一样,商品交换总是由供求双方决定的,只强调供给,忽视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世界市场日益成为买方市场的今天,信息流动使需求成为一种主动创造性的行为,生产成为需求拉动型生产,人们可以根据需求和市场信息的变化通过信息网络的信息流动来迅速调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需求对贸易的生产和流向起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修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流向应当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五)跨国公司理论
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 篇3
[关键词]贸易经济;信息化;重要意义;优化策略
为了促进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建设,从而改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贸易经济建设的水平提升。因为信息化的影响,贸易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对贸易革命性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改变着世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全球经济的自由化不断加深,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信息化对贸易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也对贸易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贸易经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使企业的决策水平提升
在贸易经济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能够将准确的信息及时的向贸易决策者传递,同时决策者会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有利于提高决策者决策水平,并能够快速的做出决策,从而赢得更多的商机。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较为迅速,世界之间通过互联的出现更加的联系紧密,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决策者的科学决策也是来源于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在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信息资源是较为灵活和快捷的,决策者能够快速的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2、优化了贸易组织机构
组织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在信息技术时代到来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多数的人力劳动由计算机代替,这样一来,极大的缩短了处理信息的流程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同时,上级对于下级的监管工作通过计算机的使用也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了有效的促进,从而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從而使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机制得以形成。在此基础上,信息收集的实践、信息反馈的程度也得到了简化,不仅使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增加,同时也优化了贸易组织的结构,使贸易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极大的降低了贸易组织的成本。在建设贸易经济信息化过程中,贸易组织的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交流得到了增强,从而两个出层面之中的工作人员的合作和信息的交流也较大,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更有利于先进经验的传播和应用,从而使主体地位在贸易活动中的稳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位置。
3、使贸易经济成本得到有效的减少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贸易经济活动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完善而不断的深入,从而使贸经济活动和信息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对贸易经济活动全程的影响也得以实现,有利于贸易经济成本结构的改善和健全,贸易成本最小化得到实现。首先,通过贸易经济的信息化建设,贸易组织的贸易伙伴就能够得到增多,对于市场信息能够准确的捕捉到,各个贸易伙伴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能够自由的组合,从而形成最优的贸易伙伴关系,能够促进彼此获得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其次,在贸易经济活动的进行中,在自动化生产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人工的使用大大的减少,无人化生产在逐步的实现,从而人工费用的支出得到了较大的减少。另外,风险评估系统的引入要极大的江降低了贸易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对于风险的估测也实现了自动化,同时也简化的风险估测的流程,从而使贸易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估测的成本降低。
二、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1、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
信息化对很多经济贸易领域的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新兴的科学,对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既没有课借鉴的经验,也没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这就需要对信息化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以此来形成总体的发展预期和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而制定相关的小目标,从而实现贸易经济的战略性发展,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制定这一发展战略是,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满足长远的利益。在进行市场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运行规律,分析企业现有的流程,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找出对企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系统。
2、贸易经济中采用刚性管理
在贸易经济活动中,企业走入困境的原因往往是管理过于松散,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每名员工不能各尽其责,奖惩制度形同虚设。有效的管理是经济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不当必定导致效率低下,使其在贸易经济中丧失主动权,失去生存的空间。因此,贸易经济活动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每名员工明确自身的任务,严格履行规定,一定要明确奖惩制度,完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使企业的发展与每名员工息息相关。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大规章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保证达到规章制度的预期效果。
3、建立完善的信息人才队伍
信息化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实施,这种人才不仅要懂得企业的运行规律,还必须懂得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确定明确的入门机制,保证人才有有效引入。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给予信息人才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释放他们的能量。同时,企业还应注重信息人才的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学习,使其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人才的再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先进理念,获取更先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贸易经济活动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提高了组织的决策水平,还使贸易成本的支出减少,同时贸易组织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信息化的管理深刻的影响着贸易经济活动。在建设贸易经济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要加强,走信息产业的集约化道路,从而促进贸易经济建设水平的提升,同时贸易组织可以用信息技术将自己武装,促进在市场竞争中贸易经济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医生,有利于促进贸易经济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章禄,李学芳.企业信息化建设浅议[J].煤炭经济研究,2007,(5).
[2]张虹,张贺.企业信息化呼唤实用型人才培养[J].现代技术,2006,(7)
[3]邵走山.实施贸易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2007,(9).
[4]洪玖.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5]卓骏.网络营销的理论与务实[M].杭州:浙江大学山版社,200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现状 篇4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对外贸易,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发展跨国公司,将产品制造、装配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分工增加了收益。我国根据国情,利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优势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并以这种方式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中。所以,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所创造的。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规模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只有1241亿美元,到2008年翻了6倍多,达8854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10128亿美元,增幅超过30%,比2008年增长14.4%;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11292.3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比重31.0%,同比增长11.5%。
虽然2008年以来实体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规模大幅度缩减,出现了负增长,但是随着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该产业的外贸发展很快就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并于2009年底呈现回升态势。
从不同经济体对贸易贡献大小看,内资企业的增速迅猛。2010年内资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31.2%,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交货值的增长率比全行业平均水平低1.7%。港澳台投资企业在2010年实现了出口交货值28.4%的增长,扭转了金融危机以来负增长的局面。此外,保税区仓库转口货物贸易规模增速也十分迅速。
从外贸进出口比例看,对外贸易出口始终占重要位置。2008~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规模占全行业外贸比重达到近60%。2009~2011年,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分别为38%、37.5%、34.8%,进口额占全国外贸进口比重分别为31%、30.2%、26.8%。可见,受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内部战略调整的影响,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规模在全国范围内的比重逐渐减少,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仍大于进口贸易。其中2010年出口贸易总额为5912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4216亿美元,全年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5.6%。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依存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始终是我国长期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政策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由沿海开放城市带动内地发展等。在这种正确决策的引领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率先开放市场,逐步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使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并通过广泛开展加工贸易融入国际市场。我国之所以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主要是因为内需市场相对不足,只有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才能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因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在跻身国际分工体系的同时,不得不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利用国内市场大、投资环境好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加工贸易取得了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成绩。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是因出口导向政策、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导致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处于较高的态势。2006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过半,2009~2011年达到55%、57.8%、54.7%。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但是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遭受了重重一击。国内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和兼并重组,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为了应对危机,我国实行了扩大内需的调控政策,并在短期内就显现出效果,控制了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若想进一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使其趋于合理化,就必须改变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各行业进出口的主要产品构成:在软件业中,应用类软件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了目前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在不断深入。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正在不断地实现优化。元器件类产品在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增速有所降低。这一变化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最为明显。受危机的影响,外部市场需求下滑,动荡不安的市场环境使得运营商投资的规模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投资类电子产品的发展。但即便如此,投资类电子产品始终是对出口贡献最大的。
近年来,我国出口的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集中在便携式电脑、手机、液晶显示板、手持式无线电话机零件、处理器及控制器、液晶显示器、硬盘驱动器、液晶电视机、存储器、数字照相机等。进口的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集中在处理器及控制器、液晶显示板、其他集成电路、存储器、硬盘驱动器、手持式无线电话机零件、四层以下的印刷电路、锂离子电池、四层以上的印刷电路、光盘驱动器等。2011出口额排名前三位的产品分别为笔记本电脑、手机、集成电路,贸易额分别达1058.8亿美元、627.6亿美元、325.7亿美元。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处于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加工制造的产品取决于位于价值链上游研发和设计环节的国家或地区的需求,所以加工制造后的制成品主要销往这些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品牌的国家。为了从中间赚取加工费,我国在进行电子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从价格相对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进口原材料,以降低加工成本。受贸易方式的局限,我国电子产品的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如我国的台湾、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而出口市场则主要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德国、英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全年出口总额的73.4%,出口规模达3345.4亿美元。
由于遭遇全球金融危机,除印度以外,我国对以上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规模的增速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为了降低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在原有合作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市场,使贸易伙伴向多元化发展。尤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开发新兴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子产品对许多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超过了20%。我国对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尼、墨西哥这五个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分别实现了102.1%、61.6%、56.4%、45.7%和40.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所依靠的加工贸易是一种粗放式的模式,即一方面需要原材料供应市场;另一方面,需要制成品需求市场。这种“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注定了我国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时必须保持与外界的高度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我国与外界高度融合的同时,必定会随时随地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一点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再次得到证实。当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一直到2009年底才稍稍得到控制。
贸易信息 篇5
一、培养目标: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当前全球信息化高潮中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本专业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与方法、熟练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品学兼优的高级信息经济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
2、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3、信息技术管理
三、学制
本专业学制为3年。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德、智、体合格即获得毕业资格。学生在标准学制年限内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经批准可提前1年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课程学习修满50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1、主修课程
本专业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3,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3。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本专业教学计划所列的选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本专业教学计划所列的选修课程。
2、补修课程
跨专业考生以及同等学力考生应补修2门以上本学科本科阶段核心课程,不计学分。补修形式及课程需由导师和信息学院同意。
3、考试与考核
课程学习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形式,由教师确定,并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审批。考试或考核不合格可重修,具体办法见有关规定。
五、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为2~4课时的课堂教学,记1学分。教学实践应在导师承担的本科或专科课堂上进行,并且由导师评定教学实践成绩。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4-5学期,时间3-6个月,记2学分。
3.科研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进行科研活动,潜心学术研究,除参加导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项目外,还应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不少于10次的学术活动,填写科研实践报告卡;并在公开刊物上独立发表至少1篇3000字以上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开题、写作均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见相关规定。
贸易信息 篇6
江苏是中国沿海经济大省,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迫切需要。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信息服务贸易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这样的背景,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江苏信息服务贸易目前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研究其今后发展的路径,对做大做强江苏服务贸易,提升江苏经济增长质量,赢得经济发展新优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江苏信息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从发展趋势来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外部需求减弱,给中国的服务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了12.2%,但信息服务贸易的增长率仍保持正值。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2010年中国的信息服务贸易比上年同比增长43%,2011年第一季度增长了38.9%;2005-2010年中国的信息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5.17倍,年均增长30.2%。
江苏的信息服务贸易在国家整体发展的带动下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势头。据江苏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江苏的信息服务贸易出口1.44亿美元,同比增长41.69%,但由于进口基数较大,仍然呈逆差状态。随着世界经济的好转,2010年江苏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猛烈,其中2010年1-2月份同比增长59.9%,信息服务贸易增速为252%。2005-2010期间江苏省信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比上年同期年均增长35%,高于国家同期年均增长率,也远高于江苏省GDP10%—12%的年均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的复苏不均衡、一些行业的增长相对疲弱的状况下江苏的信息服务贸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性。
(二)江苏省信息服务贸易结构占比分析
2005-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全国国际贸易出口总额平均比例不到10%,其中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中国服务贸易的平均占比分别为21.83%、31.97%、20.61%,平均增速分别为23%、10.3%、16%,信息服务贸易平均占比不到4%,但平均增速达到36%。2011年一季度,受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运输与旅游服务的贸易呈逆差态势,同期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也趋缓,信息服务的出口贸易却保持着近40%的强劲增长势头。
2005-2010年江苏的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仅占全国服务贸易的3%左右,结构上也是以运输、旅游等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信息服务出口贸易的平均比重只占江苏服务贸易的6%左右,高于国家的平均比例。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出口迅速发展,2009年同比增长177%,位居全国首位,在金融危机中成为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江苏省的服务贸易结构有着朝着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演进的趋势。
(三)江苏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根据2005-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外汇管理局每年发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结构指数,对中国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计算和定量分析。
表1 2005-2010中国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2005-2010年期间中国的信息服务贸易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一直没有超过4%,其中2008年中国仅占市场份额的3.4%,而欧盟成员国的为58.3%,印度19.8%,美国6.8%,说明中国的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信息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很小,竞争优势很低。
从竞争优势指数(TC)分析,中国的信息服务贸易TC指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其他国家(2008年爱尔兰TC为0.92,印度TC为0.86)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8-2010年世界大部分国家的TC指数下降,但中国却保持一种上升的趋势,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说明我国信息服务贸易领域具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
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2005-2009年中国信息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一直处于0.8以下,与世界上信息服务贸易出口大国(爱尔兰、印度的RCA指数一直都在2.5以上)相比,其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尽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信息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逐年提升,但是却始终幅度不大,因此中国还是属于信息服务贸易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
从 Michaely指数(MI)分析,2005-2010年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MI指数大部分数值为正数,基本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竞争力逐渐增强,说明中国企业已逐渐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江苏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国家整体水平一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总体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还是很弱。
二、江苏省信息服务竞争力制约因素
(一)总体规模较小,竞争力处于弱势状态
金融危机前后的2005-2010年间,无论从出口贸易总量、发展速度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中国的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基本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与世界信息服务贸易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国内其他服务贸易产业如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贸易等相比,竞争力也表现出较大的弱势。江苏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也不能独善其身,虽然信息服务贸易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由于与中国的信息服务产业一样起步较晚,整体规模较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现出较大的弱势。
(二)领军企业欠缺,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与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品牌相比,“中国服务”功能项目比较单一。虽然江苏省的信息服务贸易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和档次上与国际上知名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如微软、甲骨文等相比,国内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缺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知名品牌的领军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格局尚未形成,使得江苏省信息服务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和产业格局中的低端,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人才供需体系矛盾,缺乏富有国际经验的中高端专业技能人才
信息服务贸易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大多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全过程。开展信息服务贸易十分需要那些具有“硬技能”(学术背景、语言技能、服务交付能力)和“软能力”(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国际经验与文化相似性)的综合素质的中高端人才,而目前江苏由于这种高素质、知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贸易专业人才不足,使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四)国内外竞争环境激烈,缺乏渠道和拓展
由于地缘经济因素和历史因素,江苏的信息服务贸易伙伴主要是日韩等东南亚国家,而与欧美之间却没有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使得欧美企业对江苏信息服务企业的开发能力了解不足,在欧美国际市场获取信息服务订单上比较困难。印度在抢占了欧美市场的基础上,凭借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高水平的运营管理,开始重视日本和韩国市场,成为江苏发展服务外包的主要竞争对手;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以人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低廉等优势,正成为江苏信息服务贸易新兴的竞争对手。
江苏地处我国区域竞争最激烈的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等省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都在把发展重心转向服务外包行业。特别是上海,具有国际化商业环境、多语种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知识产权法庭的优势,凭借其成熟的制造外包经验,广泛的国际合作、优良的硬件环境和雄厚的资金支持的实力,对江苏的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形成了挤占效应。
三、提升江苏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信息服务贸易已由于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特点而成为江苏发展的重点。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江苏的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
第一,落实产业政策,完善信息服务贸易环境。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一系列促进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江苏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完善产业环境,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加强集成和扶持,与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信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第二,调整和优化信息服务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整体业水平。努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信息服务企业加快与制造企业的融合,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及数字内容服务。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不断拓展信息服务的业务渠道,优化信息服务内涵,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第三,集中优势资源,确立品牌效应。整合企业优势资源,推动江苏信息服务贸易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的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形成集群和规模效应,提高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创新和发展江苏信息服务品牌形象。
第四,深化对外合作和交流,提升信息服务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外向型步伐,推动信息服务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是加大招商力度,与有关部门联手,在欧美市场定点开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招商活动;二是吸引境外知名跨国服务贸易公司在江苏投资设立分公司或接包中心,或通过位于江苏的离岸信息服务中心接包;三是充分发挥在江苏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利条件和欧美华裔工程师的人际关系,在欧美国家设立信息服务贸易中心、加入海外技术联盟、从国外上游信息服务贸易发包商直接接受订单。通过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江苏省服务业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的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五,实施人才战略,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吸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高端信息服务人才来江苏就业创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尽快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及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充分发挥江苏教育科研资源的优势,整合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培训资源,重新审视教育的学科结构和比例设置,更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和动手能力。逐步建立信息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信息服务贸易人才的实战性培训和订单式培养,为信息服务贸易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1]赵书华,韩菲.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基于竞争力指标的比较分析[J].经济论坛,2009.2
[2]耿乃凡.江苏省服务业、服务贸易的特征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0
[3]田奎.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9.12
[4]李尚峰.江苏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评析[J].商业研究,2008.10
国际贸易中信息化方式的应用研究 篇7
1 国际贸易中信息化方式的应用
1.1 信息化方式应用的基础——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
国际贸易信息化方式的发展, 需要共建贸易信息化相关政策, 以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欧盟自从成立以来, 就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构建科技信息社会的政策法规, 如《电子欧洲——一个面向全体欧洲人的信息社会》和《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文件, 用以更好地在区域内规范发展国际贸易信息化, 不仅如此, 各国在欧盟统一法律法规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德国于1997年正式颁布实施的《数字签名法》, 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解决电子签名问题提供法律基础保障和引导的国家;2004年8月中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也进一步地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总体来说, 世界各国的这种相关法律还是较少, 不能满足贸易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2 信息化方式应用的具体内容——国际贸易环节
1.2.1 现代化的交易磋商
在国际贸易信息化中, 交易磋商变为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国际贸易运行的一种方式, 抛开传统的交易方式, 利用简单、低成本的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通讯手段进行交易, 在网络上筛选贸易信息, 寻找合作伙伴, 收发邮件、洽谈贸易, 直到后来的签订合同, 这个流程实现了从洽谈到签约的磋商现代化, 大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
1.2.2 网络化签订合同
合同签订的信息化表现就是电子合同, 是指依靠计算机网络资源订立, 用数据电文方法生成、存储和传递的形式的合同。通常订立合同的双方依靠密码的辨认或者认证机构的认证,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贸易双方的传统盖章方式被信息化时代的电子签名所取代。这种电子签名是由符号和代码组成的, 然后经由键盘输入存储于计算机磁盘里, 与整个合同形成一个整体, 这就极大地方便了贸易往来。
1.2.3 电子信用证、电子付款
使用网络技术手段缮制单据, 使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电子数据单, 在网络平台上操作传统纸张信用证, 实现信用证电子化。2002年, 国际商会发布了一个条例名为“UCP Supplement For Electronic Presentation”, 简称是EUCP1.0, 也称作“UCP电子交单增补”, 这项条例可以专门用来解决电子交单和电子审单问题, 不仅如此, 各个国家也对电子信用证制订了相关专项立法, 使得信用证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大力广泛地推广应用。同时, 在进入国际贸易信息化后, 人们使用的是电子支付方式, 如可以进行银行卡在线转账支付、第三方平台转账支付和虚拟货币支付, 还有包括主要依靠通信网络的移动支付。这些支付方式都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 方式更加多样化, 便于贸易往来。
1.2.4 网络电子化通关、物流
海关部门利用智能工具, 改变了以往的纸质贸易单据为电子交易单, 使得统计数据更为便利, 减少出错率, 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中国海关开发了“进出口报关单联网电子核查系统”, 并且在1998年9月1日起通过中国电信等公众媒体向全国各个外汇管理部门、各个外汇指定银行提供了联网核查服务,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进行物流信息化时, 使用的设备有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 电子化的数据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单据, 使得贸易流程简化, 数据简单统一操作易行。
2 国际贸易信息化方式的影响
2.1 提高效率, 简化贸易过程
国际贸易的信息化, 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人员、资金、材料、商品的调节, 能够充分发挥出网络资源的优势, 可以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汇票、信用证等, 使得各种相关单证能够在网络上实现瞬间传递, 节省了信息传递时间, 减少了纸张录入数据的错误率。据统计, 使用EDI处理单证的费用是使用书面形式费用的十分之一, 使文件传递速度提高了81%, 降低了文件处理成本为38%, 减少40%因差错造成的损失。
2.2 降低贸易成本
国际贸易往来中, 花费的成本往往主要是指买卖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搜寻、合同订立和执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国际贸易信息化使得贸易过程中的贸易信息搜寻极大地提高准确率, 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节省人力资本, 降低人工劳作费用成本。根据美国《福布斯》统计数据表明, 贸易信息化可以节省企业交易成本的5%~10%。在国际贸易信息化里的贸易流程步骤明显比传统的贸易流程减少约为15个步骤, 使得贸易成本明显减少平均约12%。
2.3 拓展贸易模式
信息化形势下的国际贸易采用网上洽谈、网上订货、网上谈判等的新特点, 出现了一个“虚拟市场”, 贸易信息化通过“虚拟”的信息交换, 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立体的市场空间, 将全球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突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 进一步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 由于信息化的条件和方式, 传统商品贸易模式可以拓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劳务贸易和信息贸易等多种贸易模式。
3 国际贸易信息化方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交易安全性不高
国际贸易中信息化中, 由于依赖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 所以在交易中就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这种风险一是信息的泄露, 商业贸易往来数据被篡改, 失去其应有的真实性;二是身份的识别, 有时候可能无法判断所进行签名或者谈判的就是正需要的合作人, 会存在被黑客袭击的可能;三就是信息的破坏, 有时候网络或恶性攻击会将完整的信息省略掉部分内容, 或者存在漏洞, 部分消息不能全部接收, 被过滤掉等情况都有可能存在。
3.2 支付安全性不高
随着电子支付工具的广泛使用, 影响电子支付工具的作用因素繁多且错综复杂, 安全性问题是不容小觑, 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信用问题和观念问题等都对电子支付工具系统产生作用, 由此引发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这种数字形式的电子签名很容易被他人模仿或破译, 并且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极有可能被他人截获或篡改。
3.3 税制问题
国际贸易信息化完全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 目前世界各国对贸易信息化的征税标准不同, 如美国对贸易信息化实行全面免税制度, 欧盟则采取“清晰与中性的税收”制度, 即意味着对在互联网上从事交易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征收增值税, 不征收额外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里,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于这种网络贸易交易没有明确清晰的政策。
4 关于提高国际贸易信息化效率的建议
4.1 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培养信息化人才
国际贸易信息化方式的发展需要基础网络平台建设。目前, 美国已经形成一个由地下光缆、海底光缆和通信卫星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海陆空立体化高速通讯网络。而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 相继也有“金关工程”骨干网建设、“金桥”、“金税”和“金卡”四个信息化工程, 引导国内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信息化, 为信息化的推广铺路搭桥。除了信息化应用基础的建设, 还需要培养信息化人才以更好地应用信息化。针对市场的需求, 培养具有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电子工具应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会更使得国际贸易信息化应用效率大大提高。
4.2完善电子签名制度
随着贸易和技术的发展, 贸易信息化成为主流趋势, 传统手写签名会逐渐被电子签名所替代, 因此, 面对这样的国际贸易环境, 各国尤其是我国应该早日制定电子签名法的相关法律, 确立电子签名法的法律地位,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贸易信息化的需要。同时还需要认证机构的认证, 认证机构的设置除了由政府统一组织设置机构以外, 还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建立, 在市场竞争中建立信用, 强化电子签名的知名度。
4.3电子付款与银行相结合
进入国际贸易信息化后, 支付方式为电子付款方式, 如利用银行卡在线转账, 使用SSL协议和SET协议, 这种方式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时性, 降低了盗用和拒付风险。目前, 在我国, 多家银行已经开展网上业务, 其中关于金融的认证中心已经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方认证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 把电子付款与银行相结合很好地支持了交易支付信息化。
4.4 制定全球统一信息化相关贸易规则
世界各个经贸组织应该统一制定全球通用的贸易政策, 或者是在区域经济组织里建立相关政策, 制定统一规则, 以更好地约束贸易成员国, 促进贸易信息化往来。从政府角度出发, 根据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和信息化要求, 要广泛发展贸易信息化就要根据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开发、统一使用平台的原则。加快对外经贸的官方电子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开展国际贸易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政府服务平台。而从我国来看, 与美国、欧盟等国家相比, 我国的贸易电子化相关立法相对落后, 因此我国的贸易立法既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也要与国际接轨, 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安全, 就必须清晰地界定出具体的法律功效。只有完善的贸易政策, 才会推动国际贸易信息化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推动国际贸易信息化方式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成德, 侯光文.电子商务与案例评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0) .
[2]张海燕, 郭荣.EDI合同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法律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王建军, 杨德礼.论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电子物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4]李玉娥, 栗志杰.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J].商业时代, 2012 (23) .
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 篇8
一、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的作用
(一)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就现代港口而言,是货物海陆联运的重要集散地,是各类国际商品储存、集散的关键所在,也是贸易、工业等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港区联动作用下,可以优化利用各方面优势,比如,信息、金融,借助港口原有区位,进一步扩大港口附近工业规模,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从某种角度来说,港口的发展关系到所在城市的持续发展,是海港城市发展中的重大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新时代的工业、商业乃至贸易中心。同时,在新时代下,港口已被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全程服务,构建全新的网络体系,促使该地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是海港城市相关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比如,旅游业、信息服务业,能够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海港城市的就业压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还能促进海港城市的经济贸易发展,带动临港产业,加快贸易步伐,促使城市、港口二者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中。
(二)符合新时期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现代港口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朝着物流港口方向发展,这也是全球物流发展的首要前提。据统计,在国际化贸易过程中,2/3的货物运输都是在海运作用下实现的,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港口是其核心节点,关乎其腹地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客观要求,港口新增加了很多业务,比如,资金服务、配送、加工,吸引很多跨国公司参与其中。在扩大中转量的基础上,有效促进贸易乃至全球现代物流业的持续发展。
二、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概述
就港口而言,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运输体系的核心节点,是连接生产、消费的重要纽带。在舶公司、陆上运输商作用下,港口可以和世界范围内任何供应商、消费者联系,是一种全新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连接着多样化的运输形式、物流形态。对于服务供应链来说,和制造供应链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属于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态、运营形式。唯一的区别在于:服务供应链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属于无形产品,而制造商供应链所提供的是工业产品,是一种有形产品。就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来说,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准时将商品送到对应的地点,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流、物流等作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为实现增值服务提供有利的保障。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反应型供应链、服务型增值。为此,在贸易过程中,也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一是信息集成与共享。在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运行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构建“统一化、科学化”的信息平台,相互传输信息数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成一种全新的信息网,进一步实现港口贸易供应链信息集成、共享,促使港口物流企业等能够动态了解市场运行情况,科学决策,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核心位置。二是增值服务、品牌效应。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港口都特别重视增值服务,有些在交易过程中完全脱离了已有的运输功能,有利于减少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同时,在供应链中,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在有效整合之后,便成为供应链模式的品牌,能够进一步增强港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更加优质的第三方服务。
三、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构建港口贸易供应链信息化集中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供应链中,港口物流是其核心枢纽,港口物流服务企业需要将其中的成员都看成是自己的服务对象,要兼顾多方利益,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结合重庆内河港口特点,构建“无缝”供应链,进一步提高供应链运作水平,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港口贸易供应链特点,构建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机制,要有效整合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物流信息资源,构建全新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企业物流信息处理,促使各物流企业处于有机统一体中,快速传递各类数据信息,高度分享各类信息,比如,库存信息、预测信息,甚至是战略信息,确保信息沟通流畅,减少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与质量。进而,促使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能够和其它企业分享自己的商业信息,在减少库存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动态了解社会市场客观需求,及时作出反应,满足其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加快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信息化建设。
从某种角度来说,供应链企业的研发、供应等环节都会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此,要全方位分析重庆内河港口特点,优化利用该港口优势,根据重庆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该港口城市产业供应链整合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有效弥补该地区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和港口周围的其它产业资源有机整合,优化物流产业运营服务形式,优化创新组织形式,提高自身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利用敏捷供应链管理理念。
就敏捷供应链管理理念来说,涉及到供应链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企业各方面进行系统化管理,比如,资源获取、运输配送,不同于一般性质的供应链系统,可以快速重构、调整对应的供应链,优化利用异构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要求,优化港口物流贸易信息化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港口物流发展至关重要,要充分意识到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信息化建设重要性。重庆地区要根据内河港口规模、经营目标、市场定位等,构建符合自身已有水平的港口物流贸易供应链模式,优化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促使供应链中各企业处于有机联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增加自身综合实力,促进重庆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荣荣.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1,12:111~114
[2]叶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港口物流运营模式分析[J].中国水运,2015,2:41~42
贸易信息 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推广,国际贸易
1 农业信息化的要义
1.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3次革命, 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 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 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 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新内涵。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以信息化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是新形势、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现农业发展思路的转型。应把握时机, 及时从发展农业产业化, 向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转型[1]。
1.2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机制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久的建设任务。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需要, 农业部门需新组建农业信息管理服务机构, 设立信息中心职能部门, 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通过信息化提升农业部门的整体功能, 促进农业部门效能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部门与涉农部门、电信等社会力量的关系, 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在强化政府主导农业信息化的同时,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成立农业信息化协会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的沟通与交流。
2 我国农业信息推广的基本情况及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推广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粮食生产先后迈上了4个台阶, 年产量从3.045亿t增加到5亿t以上, 创造了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人口的奇迹。农民收入由1978年的人均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元,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这些成绩的取得, 农业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功不可没。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推广的发展, 对农业推广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给予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关注。但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财力有限, 农业推广投入长期不足, 农业推广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农业经济支撑能力弱, 也是我国农业推广技术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2 我国农业市场信息推广发展面临的困境
(1) 各农业信息管理部门相互分割, 缺乏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我国涉农信息现由3个不同的部门归口管理, 其中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及协调机构, 因而各部门的信息难以得到共享, 并且由于标准不统一、方法不规范、信息间存在交叉和重复、差别较大等问题, 对于同类信息具有不同的数据和结论, 导致使用者很难选择。
(2) 农业市场信息的发布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息发布立法定规滞后。虽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不少制度和规定, 但体系不健全, 从而导致农业信息的发布极为不畅, 并且对发布效果和使用缺少评估。
(3) 农业市场信息的供需矛盾突出, 现有农业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信息都需要付费购买, 其中一部分还作为机密数据而不对外公开, 严重影响了需求群体对农业信息的采用;并且从农业信息的需求和发布情况来看, 目前, 农业信息资源特别是关于系统的农产品价格数据信息大量存在于政府部门、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 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
(4) 农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少, 基层农户难以获得信息, 获得成本较高。各地政府及农业部门都较注重推动农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 从而忽视媒体这一覆盖面最广、广大农村最为普及、农民最为常用的最直接渠道的作用。
3 农业信息推广对推动我国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
3.1 农业信息推广与农业出口贸易的关系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对国际贸易中相关农业信息的收集与推广服务, 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的重要领域。农业信息推广具有一系列的信息内容要求, 其中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对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质量评级系数推广普及,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 以达到国际需求水平, 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国际农业市场的行情及趋势分析。建立国际贸易农产品价格收集体系, 及时公布给农民及农产品生产厂家, 优先选择生产价值高易于生产的农产品, 并及时对产量过剩的农产品进行预警, 减少农民及生产商的风险。
(3) 应对世界农业贸易的挑战。及时收集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限制出口或提高关税等相关信息, 及时打通贸易壁垒, 积极应对世界农业贸易的挑战。
(4) 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内容。将我国的农业信息与世界农业信息同步, 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中, 保持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稳健上升。
这些信息推广的开展需要建立一个对应的体系来支撑。其中主要包括了我国的农业工作系统、统计系统、商务工作系统、有关研究机构、海关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有关的企业、高等院校、有关社团组织、相关媒体等。
由于我国财力的限制, 对出口农产品的补贴部分相对较少, 使得对出口企业的保护不力。而原本进出口贸易基础就相对较弱的中国, 由于国家在财力上的不足以及对农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重视不够, 并且对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在贸易领域的保护都不够, 这就使我国在国际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3.2 国外农业信息推广情况经验的借鉴
(1) 美国农业信息推广情况。140年前, 美国联邦政府以向每州一所大学赠与土地的“土地赠与法案”和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土地赠与大学”为启动, 建立了一种以大学为依托, 大学与各级政府合作, 大学和县推广办为两大主体, 集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农村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等多种功能, 遍布全美直到每一个基层县, 旨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帮助农村青年、农民家庭、农村社区和农业发展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3]。
(2) 日本的农业信息推广体系。日本实行的是以政府与农业协会双轨协同农业推广模式, 一个是政府所属的各级农业推广组织, 另一个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 2个体系由国家和县共同出资建立, 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4]。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推广途径相比, 农协推广服务遵循“自下而上”的运作途径, 基本能满足农民的需要[5]。
(3) 法国4级农业推广模式。法国政府一向对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非常重视, 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共分为4个层次:一是农技成果推广署。其主要工作方式是为涉农企业雇用高级专家, 并负担农业科技转让期间专家的工资福利和社会福利费用等。二是农业发展署[4]。它是由农业行会和政府代表共同管理的企业性协会, 主要任务是科普宣传, 培训农业工作者和科普工程师, 促进企业、农业行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 对地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等。三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农业科技中心。四是专业农业科技协会[6]。
3.3 国内农业推广水平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推广水平的不足, 信息引导力量不够, 我国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 因而极少有农产品出口。这一背景决定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弱势地位, 农产品的外贸基础十分薄弱。
(1) 对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用贸易竞争力指数 (CAI) 来衡量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AI为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之和的比值, 这里采用我国各年的农产品进出口值来计算。由表1可以看出,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农业信息推广力度不够, 没有较好地指引农民去种植高质量、需求大的农产品。
(2)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出口农产品逐渐由土地密集型产品 (棉花、水稻、小麦、油料等) 向劳动密集型产品 (水产、肉禽、水果、蔬菜等) 转变。目前, 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水产类、水果类、蔬菜类、谷物类等, 占总出口额的60%以上。这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直接受国际农业信息推广影响。例如, 在2010年初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0个成员国, 几千种产品为零关税, 这个市场上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民去生产利润更高的农产品, 从而将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结构, 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劳动密集型、经济型转变。
(3)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 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全国总体出口贸易增速。近10年来, 出口规模一直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3%, 自2004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这些现象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符的[7]。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我国农业信息推广水平较低, 农民的无序生产使农产品仅仅满足国内市场。难以扩大国外需求, 从而形成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缓慢, 不能跟上国际发展的速度, 导致农民的信息不足, 生产的农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 无法大规模的进入国际市场。
3.4 对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亚洲、欧盟、北美等科技发达地区, 由表3可以看出, 亚洲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北美洲和欧洲增速缓慢;对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地区的出口规模虽小, 但是呈增长趋势;而日本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最大的国家, 其出口速度也明显减缓。
(亿美元)
4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一直以来, 我国农业推广水平落后于亚、北美、欧洲等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WTO成员国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都相当重视与国际市场相关的农业信息服务, 把此项信息服务作为增强本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立法, 推行信息服务的法制化。各国在信息服务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 已经有了较完备的信息系统、网络及服务体系。因此, 要想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推广现状, 跟随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中转变的需要, 尽快建立一个权威、集中、统一的农业产品信息发布体系[8]。
4.1 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共享制度, 建立健全统一的农业产品信息发布体系
建议应该由我国相关农业部门牵头, 如农业部组织国内与农业相关多个部门的包括农业产品方面的市场信息、技术、质量评级体系等数据进行集中协调加以管理, 将这些涉及到与农业相关的公共信息特别是农业数据信息、技术信息、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进行广泛的兼容并共享。
4.2 加快农业信息发布制度的建设, 同时对农业信息发布进行立法
由农业部牵头, 加快对农业信息推广及发布的管理, 并通过立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并执行, 才能减少过多的对农业信息发布的行政干预, 同时还要增强农业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及时效性。
4.3 加大资金投入, 快速推动农业信息的收集及发布体系的建设
在美国, 政府部门每年都有10亿美元的固定政府预算作为农业信息收集的经费, 而用于在农业产品的市场新闻发布每年的年度预算就高达2 200万美元。而我国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上的资金投入较少, 而且其中的主要投入都集中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 由此导致在人员配置、相关机构组建上的极度缺乏, 对我国的农业信息推广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制约[9]。
4.4 积极探索实施有效的农业信息发布方式, 同时开发推行不同渠道的方式来推动农业信息的发布
除对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利用外, 同时还应该把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农业产品的价格信息服务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并且要求媒体部门把发布农业产品的价格信息作为一项服务于社会的硬指标进行落实, 召集调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 以定期、定时、无偿的形式发布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信息。
4.5 扩大并丰富即时农业信息的发布内容
在农业信息发布的具体内容上, 要具有即时性, 除农业产品的现货市场信息之外, 鉴于期货产品价格的超前预期性和目前国内农业产品的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市场价格的中心, 还要将农业产品的期货价格信息作为重要的市场信息进行采集、发布, 并且传递到市场上的各个环节中, 特别是传送农民的手中。
4.6 依托国家的电子政务工程, 改进和完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 并且强化农业部以及各省级农业部门的数据中心建设
要强化关于国际农业产品批发市场上的价格信息系统的建设, 同时还需要搞好在国际市场上的农业产品价格的采集、分析和发布[10]。并且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以建立农业信息的交换制度, 开发农业信息数据的交换接口, 构建公共的农业信息数据平台, 从而实现涉农信息的共享。
4.7 要着重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前瞻性, 并且增强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要善于抓住最紧要的农业信息需求或者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矛盾。围绕农业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及时组织相关的信息服务。农业的国际市场信息推广服务, 在当前最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信息内容, 主要是对国际市场中农业产品的行情及走势分析、如何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质量及食品安全水平等方面。
4.8 加强农业信息的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训工作
把龙头农产品生产企业、种养大户、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作为主要的对象, 以此来发展并壮大农村的信息员队伍。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脑、电视、广播、电子屏幕等多种电子终端以及在集市中散发信息传单和建立村公告牌等多种形式。
4.9 革新推广观念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农业信息推广要逐步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以”技术为本”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二是从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三是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逐步转变为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四是从以技术为主线逐步转变为以产业为主线;五是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转变为提供产业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全程化全方位服务[11,12]。
4.1 0 加强条件建设
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搞好建设规划, 积极争取立项, 以“完善设施条件为重点”, 尽快对农技推广体系加以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办公条件,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配套的化验室、标本室、档案室、图书室等;要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与推广应用有一个稳固的平台;配置先进实用的服务手段, 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检测检验设备、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等[11]。
4.1 1 提高人员素质
大力加强知识更新培训, 建立基层公益性农技人员定期轮训制度, 不断地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 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 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持证上岗;提升业务能力, 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研、基本数据分析、基本趋势判断、基本规律把握等方面的能力。
4.1 2 建立与国际贸易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贸易制度的规定
加强与他国的协调和合作, 灵活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制订一些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规则, 并对别国提出的有损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相关规则及时作出反应, 提出合理意见。在国内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 使相关农业信息能够更快捷、有效地发布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邓波, 蔡荣波.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访谈[J].信息化建设, 2003 (4) :11-14.
[2]钱平, 高敬荣, 苏晓鹭.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与分析[J].计算机与农业, 2001 (7) :7-8.
[3]李伟克.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4]高析.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N].中国信息报, 2011-01-05 (8) .
[5]李永凯, 周慧荣.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 (1) :114-115, 141.
[6]赵苹.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策略[J].农业信息探索, 1998 (1) :2-8.
[7]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8]周可金.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1, 17 (4) :81-82, 85.
[9]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0]孙鲁威.我国农产品信息采集发布亟待统一规范[N].农民日报, 2010-03-11 (5) .
[11]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25 (1) :4-14.
浅谈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应用
1 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1.1 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
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可以说, 它也是信息技术领域中最具锋芒与发展后劲的分支。数据显示, 2010年, 全球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贸易总额达到了4万亿美元。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曾做过测算:到2020年,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的贸易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5%~60%。在具体的应用中, 电子商务融合于国际贸易的方式也十分多样, 例如, 网上支付、网络贸易电商平台等。
2015年3月, 宁夏便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中阿国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借助该平台的B2B、B2C电商模式, 宁夏境内的清真食品企业、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能够在平台上实现对外贸易, 整个交易的周期大大缩短, 成本也大大降低。2015年4月, 二连浩特也打造了中蒙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引入了1 000余家境内企业, 配合020信息平台模式, 实现了中蒙两国服饰、数码、化妆品、母婴用品、家居、家电、建材、机械八大类产品的在线电商交易。
1.2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生的信息技术发展分支, 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计算方式。通过该种方式, 网络上共享的资源和信息能够按需提供给终端设备, 而大容量的数据也能够被存储在云服务器中, 实现智能化、按需化的随时调用。因此, 它是一种十分先进的信息技术。
2015年1月, 海尔公司推出了“U+智慧生态圈”传达借助云计算思维发力国际市场的信号。2015年2月, 在第117届广交会上, 志高公司推出了智能云空调产品, 该产品拥有云升级、云定制、云诊断等5大核心技术, 可以实现在线省级、情景定制、智能适应、自动兼修、远程控制等功能。该产品一经推出, 便吸引了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空调采购商的极大兴趣。
2 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网络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应用, 很多都基于互联网平台。近年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不断推广, 针对国际贸易在线交易平台的网络安全危险也日益严重。2015年1月, 英国知名的跨国贸易电商Office的美洲区贸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 超过100万客户的信息被曝光;2013年3月, 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旗下Twitch遭黑客攻击, 数以千计的用户信息泄漏。上述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 为电商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使得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应用型人才素养不高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 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而支撑该方向实现优化发展的基础, 便是人才。然而, 就现有的情况而言, 国内各企业中, 兼具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双方面技术素养的人才十分稀缺, 企业在构建信息贸易平台、产品的过程中, 大多依靠外包的形式完成, 即: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完成。在上述背景下, 一旦信息化贸易平台、产品出现问题, 企业管理人员便容易显得束手无策。
3 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优化发展建议
3.1 提升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安全性
1) 加大对平台硬件安全的建设维护。各级国贸企业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平台建设维护部门, 在日常的工作中与管理系统硬件供应商进行即时沟通, 对硬件安全系统的更新主要包含:系统安全硬件模块的更新、系统功能模块的更新及系统硬件设施的更新几部分。
2) 注重对平台的软件安全建设与维护。主要包含对系统网络运行软件、操作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处理。此外, 构建合适的防火墙系统, 对信息化国贸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软件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软件维护内容。
3.2 大力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国贸知识的“两栖”人才
1) 加强企业两栖应用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系统总体结构的知识、系统网络的操作与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开发工具的应用常识、系统维护的操作方式、系统统计功能的操作方式、系统的参数设置方式、系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2) 培养专属的两栖类人才。在对应用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 各级企业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 逐步培养营区专属的数字化系统开发、维护人才。在培养过程中, 应掌握“人员多极化”培训的原则, 制定“两栖类课程”规划, 内容应既包含信息化平台开发、维护, 又包含国际贸易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知识, 打造企业专属的信息化国贸平台“开发-应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4 结论
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重点梳理, 并简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从完善信息安全性、加大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 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双融合发展的策略。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国各类对外贸易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将信息技术更多地引入国际贸易的发展中, 从而让企业的贸易业务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贸易信息 篇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迅猛发展。2011年世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495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翻了两番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服务于生产制造领域、金融领域、科学教育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等,具有极强的行业带动力和辐射力。为此,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才开始起步。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开展则起步更晚,但发展迅速。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011年为160.29亿美元(其中出口121.74亿美元,进口38.55亿美元),为2001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8.06亿美元,其中出口4.61亿美元,进口3.45亿美元)的20倍,年均增速为37.44%,不仅高于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年均增速(19.73%),而且远高于全球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同期的年均增速(17.07%)。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如聂红、董瑾(2008)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竞争力优势指数(TC指数)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尤其是在软件服务方面,和竞争力强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赵书华、韩菲(2009)通过对中、印、英、德、爱尔兰等国家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MS指数)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国在这些国家中仅处于中下等水平,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MS指数有所上升;胡国恒、梁文化(2011),罗玥(2012)通过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指数)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状况,提到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具有微弱的竞争力优势。
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测算与分析,但由于所使用的衡量指标较为单一,尤其是欠缺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难以全面反映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演变状况。为此,本文将通过引入测量竞争力变化多种指标的动态分析以及竞争力综合分析,对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及变化做出全面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二、测算方法
竞争力水平测算方法主要有三个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指数),相应的公式是:
MS指数变化公式:MSd=(Ai-Ai-1)/Ai-1
其中MSd为MS指数变化,负数表示指数下降,正数表示提升;Ai为一国i种产品MS指数当年值,Ai-1为MS指数上一年的值。
TC指数变化公式:TCd=(Bi-Bi-1)/Bi-1
其中TCd为TC指数变化,负数表示指数下降,正数表示提升;Bi为一国i种产品TC指数当年值,Bi-1为TC指数上一年的值。
CA指数变化公式:CAd=(Ci-Ci-1)/Ci-1
其中CAd为CA指数变化,负数表示指数下降,正数表示提升;Ci为一国i种产品CA指数当年
根据表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国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综合国际竞争力可以用下公式计算:
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1. 测算结果
根据WTO网站世界贸易统计数据库发布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年度数据,按照公式计算出的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MS指数、TC指数、CA指数以及这三个指数的年度变化见表2,按照公式计算的中国与部分国家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见表3。值,Ci-1为CA指数上一年的值。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WTO网站历年统计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出。
由于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一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及动态变化,因此本文尝试构建由前文MS指数、TC指数、CA指数组成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该综合指标由竞争力水平(Li)与竞争力变化(Tj)两部分构成,各占1/2权重,竞争力水平(Li)由MS指数、TC指数、CA指数加权后测算,权重均为1/6;竞争力变化(Tj)则由三个指标的变动加权后测算,权重均为1/6。(见表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WTO网站历年统计数据整理并计算得出。
2. 结果分析
(1)从MS指数看,自2002年以来,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已经从0.0107增长到0.0488,十年之间增长近5倍,这一数字很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但从MS指数变化来看,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速度波动较大,2003年提升速度为0.3632,是十年来的最大值;而2005年提升速度和其他年份相比很小,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受挫,市场占有率增长也较小。但危机过后,2010年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大幅上升,说明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出口的恢复能力较强。
(2)从TC指数看,自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我国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上有了很大的变化。2005年之前,TC指数比较不稳定,而且数值偏小,特别是2002年的TC指数为负值,说明处于比较劣势。2005年后TC指数稳步上升,且都为正值,这意味着我国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上基本上处于顺差的状态,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年度之间的变化则波动较大,在2002年和2005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和2011年的提升速度也都有大幅下滑,说明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不稳定。
(3)从CA指数看,2002年到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国际竞争力非常不稳定,2002年和2005年处于负值,这表明我国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方面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较弱。但2006年以来,CA指数由负变正且指数值逐年不断提升,特别是2010年,CA指数提升速度高达0.7399。反映出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4)从综合论证指标看,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综合指数由2002年的-1.6337提升到2011年的0.2048,提升幅度较大。但2011年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Li)在所比较的九个对象国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虽然与2002年相比,综合指数排名从第9位上升到第6位,但与国际上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大国相比,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差较大,特别是与爱尔兰和印度比较,2011年我国的综合指数仅为爱尔兰的6.9%、印度的10.7%。从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变化(Ti)分析,在比较的九个国家中,我国的竞争力变化提升幅度较大,由2002年的-3.1031,提高到2011年的0.1032,在九个比较对象国中的排位由2002年的最后一位在2011年处于第2位,说明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发展迅猛,竞争力提升较快。
四、主要结论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国际上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强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国际竞争力正在大幅提升,与大国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带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增强,并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进程。应进一步加大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数字化、信息化及网络化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社会服务更多领域的运用,强化对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国际业务的产业政策支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为小规模的软件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加强我国软件企业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丹,逯宇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和我国对策选择[C].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暨国际贸易创刊25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2]聂红,董瑾.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2008,(2).
[3]聂红,董瑾.中印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N].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4]赵书华,韩菲.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论坛,2009,(03).
[5]韩菲.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6]孙娜.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10,(20).
[7]孙娜.对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0,(25).
[8]翟羽,吴显亮.浅析后危机时代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J].学理论,2010,(34).
[9]胡国恒,梁文化.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学术交流,2011,(4).
[10]罗玥.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2,(6).
[11]李刚,刘吉超.入世十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8).
【贸易信息】推荐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证信息09-25
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08-23
贸易救济07-17
贸易策略07-19
版权贸易10-18
双边贸易05-09
贸易模式05-12
民族贸易05-12
贸易计量05-24
贸易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