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行为

2024-10-11

参与行为(精选12篇)

参与行为 篇1

1 引言

以往的医疗活动中, 医务人员是医疗工作的组织者, 处于主体地位, 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而病人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对象, 是医疗服务的客体, 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但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病人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以及平等观念的显著提高, 病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病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去。研究发现病人越主动参与医疗活动, 表达个人的想法与意见, 越有助于减少决策冲突, 并增加病人的满意度。然而实际医疗过程中, 大多数病人依然处于从属地位, 因此需要分析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促使病人更加有效地参与医疗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病人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并不具有系统性, 且多集中于从病人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病人与医生之间交互的角度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而从病人个体心理角度分析的较少。鉴于此, 本文将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 结合控制点理论, 构建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2 理论基础

2.1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愿决定, 而且态度与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愿的最主要因素。Ajzen在原有理论基础上, 加入感知行为控制因素, 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愿, 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以用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总得来说, 计划行为理论将对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愿及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第二部分, 行为意愿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决定;第三部分,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又由一些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愿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 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感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 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 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人际信任、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另外随着计划行为的理论的不断发展, 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 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 而过去行为作为一个预测未来行为意向和行为的重要变量也逐渐加入了模型, 所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经过修正后如图1所示。

2.2 控制点理论

个体做完某项工作之后, 往往喜欢探究自己或他人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所谓的归因问题。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 后来罗特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 提出了控制点理论。它指的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个体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 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认知或定向。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来自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海德、维纳的归因理论中的控制源不同, 控制点理论主要强调个人对于自己行为控制力量位置的所在, 它认为知觉者之间会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罗特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两种类型。它们都是衡量个体差异的两个极端。内控型的人认为对于周围的环境的控制,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他们倾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 并积极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而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 无论成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机会、运气、命运、权威人士等外部力量控制的。自己的努力是不起作用的,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没有主见, 易受他人摆布。控制点是个体对事情成败的一种归因倾向, 它与行为表现和预期有很大相关性。

3 模型构建及假设提出

3.1 模型构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控制点理论的分析, 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 本文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3.2 假设提出

病人参与意愿是病人参与医疗活动的主观偏好程度, 反映了病人采取参与行为的主观概率大小。行为意愿就是个人想要采取某一行为前的动机, 也就是在行动决策之前想要采取某种行为主观表达, 因此意愿往往就是行为发生之前所必经的过程。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 假设行为意愿能够影响实际的行为, 认为个体的行为意愿是预测行为的最佳变量, 个体对特定行为的意愿越强, 表示他越有可能执行该行为, 因此行为意愿与实际的行为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在医学领域中行为意愿与实际行为的关系已经获得了许多研究认可, 当病人采取参与行为主观偏好较高, 则其很大程度上会投入到实际医疗服务过程。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 病人参与意愿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态度是指病人对于参与行为正面或者负面的价值评估。态度会影响行为意愿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当病人认为参与能够带来有利的治疗结果并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 他就会更加倾向于参与到医疗活动中。主观规范是指病人在决策是否参与医疗活动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 反应了重要他人或团体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其中这个重要的他人或团体在具体医疗情境中就是有医生、护士、病友及家人。医生和护士、家人的鼓励行为会让病人感觉到参与的重要性, 而病友的参与行为也会在无形之中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会使得病人有依从的倾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2) 行为态度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3) 主观规范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虽然理论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显示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但也有研究表明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只是对态度的作用效果比对行为意向的要弱。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活动, 有些病人不能仅仅靠自己的想法就选择是否参与到医疗活动中。病人认为参与行为是有意义, 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其的判断, 也有可能会受到医生、护士及其他病友的影响。同时, 对参与医疗活动的喜欢与厌恶偏好也同样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4) 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有显著影响。

感知行为控制是病人对执行参与医疗活动难易程度的信念判断, 反映了病人对执行参与行为促进或阻碍因素的感知。病人参与行为是一种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它必然会受到诸如时间、资源、机会、技能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也同时取决于病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到医疗活动的信念判断。由于如此的复杂不可控的因素的存在, 使得病人参与行为必然受到个体感知到行为控制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5) 感知行为控制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6) 感知行为控制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过去行为是此次病人参与行为发生以前病人参与医疗活动的经历。Ouellette认为过去的行为是影响未来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尤其是当人们的行为意图不稳定时, 过去行为对于未来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预测作用, 此外过去行为的频率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行为的强度, 高频率的过去行为其对未来人们的行为表现具有较大的影响。人们习惯以某种行为方式进行特定的行为, 当该行为发生过, 其重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将人们的行为看成某个连续过程的话, 过去行为将能够很好的预测行为意愿及将来的行为。因此, 病人曾经参与过医疗活动, 并且行为了一定的经验与习惯,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倾向于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重复和继续以往的行为方式。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7) 过去行为对病人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8) 过去行为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控制点是病人对是否能够成功参与到医疗活动中的归因倾向。Wallston等首先将该理论应用于健康领域, 指出个体控制存在的位置。内部控制是指个体认为他们能够决定自身的健康状况, 而外部控制指个体认为其健康状况是受外部力量所控制的 (比如医务人员, 机遇, 命运等) 。病人参与的目的是在就医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健康并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其参与行为也应受到病人对自身健康归因的影响。Frank基于健康信念模式而提出的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中, 病人控制点就被认为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Hideki等通过研究控制点对病人参与中信息获取及决策参与行为的影响时发现病人的内外部控制与病人的信息获取及决策参与的积极性有关, 而且倾向于内部控制的病人会积极参与到信息获取及医疗决策过程中, 而倾向于外部控制的病人在信息获取及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是十分理想。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9) 控制点会对病人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内控倾向与病人参与行为正相关。

外控倾向与病人参与行为负相关。

4 研究结论及局限

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及控制点理论,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构建了病人参与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 过去行为、参与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有影响, 且通过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影响病人参与行为, 其中主观规范对参与态度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 过去行为、内外控制点则对于病人参与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不足之处是本文只是通过理论分析来探讨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而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和检验, 这也是可以下一步继续进行的研究方向。

摘要: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病人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以及平等观念的显著提高, 病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病人参与成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 结合控制点理论, 构建了病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以期为有效促进病人参与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控制点理论,病人参与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HoJung C, JaeEun C, Dawn T.Antecedents to new food product purchasing behaviorAmong innovator groups in India[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38 (5) :608-625.

[2]Bagozzi R.P., Kimmel S.K.A Comparison of leading Theori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5, 341:437-461.

[3]章志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Ouellette, Judith A., Wood, Wendy.Habit and intention in everyday life:The multiple processes by which past behavior predicts future behavior[J].Wend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 (1) :54-74.

[5]Frank W.S.M., Fred N, Ruud J.Determinants of 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clinical studies requiring informed consent:Why patients enter a clinical trial[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1998, 35:111-125.

[6]Hideki H, Shunichi F.The influence of locus of control on preferences for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04, 55:236-240.

参与行为 篇2

XX银监分局:

根据《河北银监局办公室关于加强银行业机构及员工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管控的通知》(冀银监办发【2018】135号)文件要求,我行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

我行成立以一把行长为组长的行为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各部室负责人、各支行行长为成员,分别落实所在单位的管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部,具体负责管控工作的安排和督导落实。各部室、支行负责对员工行为开展全面排查,形成“网格化”责任区,尤其对于参与非法集资行为、违规开户、大额资金往来等关键环节进行排查监控,强化员工违法违规行为敏感度,确保排查管控工作产生实效。

二、管控内容及管控措施

1.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操守和风险警示教育,我行要求各营业单位组织全员学习监管文件和相关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思想认识。

2.健全完善员工行为监察制度,加大对员工异常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我行通过员工行为监察管理等手段,定期开展员工座谈和家访,同时对员工客户进行随机回访,全方位了解员工行为,对利用银行名义或者员工身份参与非法集资,违规私自代客投资理财,委托本行客户为员工本人投资理财,为民间融资提供担保、牵线搭桥,自办、入股参与经营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借贷平台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3.严格落实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重要岗位和敏感关节员工行为规范,禁止参与或变相参与非法集资和民间融资活动。

4.对业务环节进行排查,对员工违规代客户办理开户、储蓄存款、票据贴现等业务进行重点管控,收集涉嫌非法集资线索。

5.监控账户和资金往来情况,对员工账户交易中资金异动进行分析识别,对出借个人账户或者利用账户为他人过渡资金,与客户、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借贷平台、第三方理财机构等频繁发生大额资金往来等情况进行管控和识别。

6.认真开展舆情监测,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上涉及本行的广告、咨询信息以及媒体披露的机构及员工涉嫌非法集资的信息进行监测,时刻掌握动态信息。

7.由于我行没有退休员工,也不存在内退、二线员工的情况,因此本次专项工作未涉及。

8.初步建立机构及员工非法集资监测预警责任制,总行一把行长为第一责任人,各部门、支行负责人为所在单位第一责任人,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下步工作计划

我行计划对非法集资相关工作进行更加详细的分工和要求,明确各单位定期工作内容和报送流程,同时完善相应考核制度,完善员工参与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机制,深化“网格化”系统管理,赋予员工互相监督的责任,实现“自律、他律、律他”有机结合,定期开展员工行为排查,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处理,同时做好非法集资案件信息统计报送工作,确保报送信息及时、准确、完整。

XXX银行

参与行为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终身体育  体育参与

青年代表了国家民族的将来,青年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状况直接决定了将来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状况。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应当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作为能直观体现其终身体育意识的现在与发展趋势。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现状,作者于2014年9月~2014年11月对武汉市10所高职院校的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现状及其终身体育意识现状。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高职院校青年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有效问卷27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有效问卷中,男生1273人(占46.1%),女性1487人(占53.9%);大一学生1233人(占44.7%),大二学生927人(占33.6%),大三学生600人(占21.7%)。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现状有大体的了解;查阅相关年鉴,了解相关数据资料。通过对4名体育专业学者和8名体育教师的访谈初步了解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对25名高职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2.2 问卷调查法

被调查学生按所在班级由班级任课老师或者辅导员召集、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并讲解填写方法注意事项、学生填写后统一回收。

调查问卷由学生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等)、一般体育参与情况(次数、时间、强度、锻炼地点等)、参与动机、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以及健康状况与身体形态的自我认知等五个方面组成。

使用EXCEL2010软件和SPSS18.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学生对“终生体育”的了解情况

终生体育理论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校生活阶段无疑是学生形成终生体育意识、掌握终生体育能力的关键阶段,但学生对终生体育的认识与了解却严重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知道并了解内容的比例仅占4.9%,而34.9%的学生是知道不了解内容。从学生年级分布上看,“知道并了解内容”和“知道不了解内容”比例随年级的增高而在增高。说明年级越高,其对终生体育的了解的自觉性和程度稍高,但是各年级差别不大,整体了解情况很低。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对“终生体育”了解情况(%)(N=2760)

2.2 课余体育参与情况分析

2.2.1 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分析

本调查结果表明,有94.9%的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有53.6%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达到3次或3次以上;男生中有58.2%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达到3次或3次以上,女生中有49.8%。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参与的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男生活动比女生活动次数多。

表2  高职院校学生每周锻炼频率(N=2760)

表3  男女生每周锻炼频率情况

2.2.2 课余体育参与项目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喜爱项目的前五位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游泳;女生喜爱项目的前五位是:羽毛球、健美操(健身操)、乒乓球、游泳、篮球。高职学生课余体育参与在参与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男女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力量技巧性项目,女生在选择运动项目上更倾向于柔美技巧性;场地器材的限制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表4)

对于学生熟练掌握项目的调查显示(表5),有高达22.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够熟练掌握的项目。没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这一群体显然无法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对于学生终生体育的实施必然是巨大的障碍。

表4  男女生喜爱项目排序

表5  高职院校学生熟练掌握项目(N=2760)

2.3 课余体育参与场所与体育消费支出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表6、表7),选择学校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达到50.1%;选择免费体育场馆器材的学生达到57.3%;学生最大的体育消费开支项目为体育服装器材。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所有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自己的家庭,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故其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主要还是选择免费场馆器材。另外其最大体育消费支出为服装器材也反映出了学生在不具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其主要消费还是首先满足最基本的服装器材。

表6  高职院校学生首选体育参与场所(N=2760)

表7  高职院校学生最大体育消费支出(N=2760)

2.4 影响学生体育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8),阻碍学生体育参与的最大障碍是场地器材的缺乏;阻碍学生体育参与的排名前6位的原因中有5个原因实际上是学生的主观因素。

表8  阻碍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

3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促进对策

3.1 学校创造学生体育参与的软硬件条件

学校体育设施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学校应当适当增加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投入为学生参加可以体育活动创造比较充足的硬件条件。

软件条件这块应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为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高校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和校园文化建设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2 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中的主导作用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将近一半被调查者(46.4%的被调查者每周体育参与的次数少于3次)的课余体育参与行为仍不够积极,体育习惯还未养成。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终生体育意识属于体育教学的深层层面,高校体育应利用其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主要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教育,体育兴趣及锻炼价值的教育,为他们养成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思想和运动能力基础。

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学生课余体育参与的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自己喜爱或者是能熟练掌握的运动项目(22.2%的学生没掌握至少一项运动项目)。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能通过体育课程掌握至少一项运动项目。

高职学生是即将踏上人生旅程的群体,其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除了狭义的运动技能准备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储备。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仅是狭义的体育,更是增添了文化内涵的广义上的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不单是室外的体育锻炼,而是应该充满了知识性的体育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应充分注意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

4 结论与建议

①武汉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终生体育的认识与了解严重不足;随年级的增高其对终生体育的了解的自觉性和程度稍有提高,但是各年级差别不大。

②武汉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中有58.2%的男生每周体育参与的次数超过3次,女生的比例是49.8%。每周体育参与次数超过3次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③选择校内场馆以及免费场馆仍然是学生进行课余体育参与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主要体育消费支出是服装器材。这些都符合学生目前的经济状况。

④阻碍学生体育参与的最大障碍是体育场馆设施的不足;但学生缺乏必要运动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阻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武.终生体育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9(5):80,84.

[2]安宇.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现在调查与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3]张中军.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杨向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巢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5]高泳.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6]汤敏.大学生自尊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5):96-97.

参与行为 篇4

一、研究方法1.研究对

1.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 对全国各省市地区的108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6660份, 剔除无效问卷293份, 收获有效问卷6367份, 其中男生2940人, 女生3427人, 有效回收率达到95.6%。此次调查的样本中男生2940人, 占到总数的46.2%, 女生3427人, 初中生2623名, 高中生3744名, 有效回收率达到95.6%。

2.研究工具

在参考了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和进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 编制了“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的问卷”, 通过两次试测, 删除无效项目和修改项目叙述后, 44道题目区分度介于0.307~0.578, 保持了较好的区分度。本问卷信度采用了常用的a系数, 检验结果如下:行为参与信度a系数是0.771, 认知参与信度a系数是0.677, 情感参与信度a系数是0.739, 三份问卷的a系数介于0.6~0.8左右, 问卷大致良好可行。问卷效度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 行为参与的KMO检验系数为0.691,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系数为0.000, 认知参与的KMO检验系数为0.546,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系数为0.000, 情感参与的KMO检验系数为0.528, Bartlett球体检验的系数为0.000, 检验结果显示, 这三份问卷时具备结构效度。

3.数据处理

数据由SPSS17.0统一录入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参与涉及学生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方面的参与。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课堂的专心和对合作任务的钻研, 会运用到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策略来完成合作任务, 伴随着焦虑感、成就感、乐趣感、厌倦感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 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的相关性

1.认知行为和行为参与的整体相关性

在观察中学得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情况时, 我们能直观地看到学生的种种行为参与, 而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我们不能通过观察的方式获悉, 那么,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种种外显行为表现与内隐的认知参与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1的统计结果看出,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相关系数为0.086**, 这说明, 小组合作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种不紧密的相关关系表明,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积极的行为参与不代表积极的认知参与, 积极的认知参与不一定伴随积极的外显行为。

2.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整体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那么, 两个维度下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和整体一样, 还是存在其他紧密的联系。具体结果如下:

(1) 行为参与的各变量和认知参与的各变量存在相关关系;

(2) 浅层次策略和专心、钻研两个变量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 深层次策略和专心、钻研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系指数分别为0.573** 和0.570**, 依赖策略和专心、钻研变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依据以上对分析结果的描述, 这表明在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深层次策略的运用, 反映出其专心和钻研的参与程度很高, 相反, 如果在合作过程中依赖同学和老师, 那么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够专心, 钻研不深入。

*p<0.05;**p<0.01

(二) 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相关性

1.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整体相关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外显的表现成各种行为, 其内在的心理和情感活动不容易被发现。那么, 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是否与内在的情感参与相吻合, 他们二者的关系如何, 从表3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相关系数为-0.082**, 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或投入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不一致的。

*p<0.05;**p<0.01

2.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上述结果中, 我们知道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是不一致的, 那么它们之间各变量的关系是如何的, 具体结果如下:

(1) 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各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2) 专心和钻研变量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乐趣感和成功感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消极的情感体验厌倦感、焦虑感和专心、钻研两个变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依据数据的结果, 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行为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显著的正相关, 也就是说学生专心参与合作, 积极钻研合作任务, 可以反映出他们获得乐趣感和成功感, 而在其专心和钻研投入不够时, 就容易厌倦和变得焦虑, 获得消极的情感体验。

*p<0.05;**p<0.01

(三) 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相关性

1.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整体相关性

外显的行为参与和同属内隐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都存在着不显著的关系, 那么, 同属心理投入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关系如何, 它们是否无相关, 或者关系错综复杂, 根据表5表明,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成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 相关系数为0.629**, 这个结果表明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高程度认知参与是伴随着很强的情感体验的, 合作学习的完成, 必然是高程度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同样也验证了其他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

*p<0.05;**p<0.01

2.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在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高程度认知参与是伴随着很强的情感体验的, 那么它们维度下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如下:

(1) 认知参与各变量和情感参与各变量存在着相关关系;

(2) 情感参与中乐趣感变量同认知参与的三个变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其中同深层次策略和依赖策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焦虑感同浅层次和依赖两种策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成功感与深层次策略显著正相关, 与依赖成显著负相关, 厌倦感同浅层次策略、 依赖成显著的正相关, 同深层次策略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以上结果表明, 当合作学习时, 运用浅层次策略, 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厌倦感, 当运用深层次策略时, 乐趣感和成功感最强, 情感体验呈现积极性, 当学生开始依赖老师和同学时, 同样能产生乐趣感, 但也伴随着焦虑, 不会产生成功感。深层次策略的运用可以降低厌倦感。

*p<0.05;**p<0.01

通过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得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关系密切, 行为参与和心理参与关系并不密切这一结论。这一结论解释了为什么教师观察到的合作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气氛热烈, 但往往合作的效果不好这一现象。所以, 在合作学习课堂学生参与的反馈中, 教师不能只将了解的目光集中在行为参与上, 而是更深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情况, 在合作教学中, 做到“知”和“情”的统一, 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选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的6367名学生为样本, 考察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学生的行为参与和心理参与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对于心理参与内部的关系, 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是显著正相关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玉静, 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参与行为 篇5

成立业主委员会才是我们业主参与管理小区和抗辩物业管理企业的侵权行为的唯一途径

.“业主”是谁?不是您一个,也不是几个,是业主委员会。如果业主们一天不成立业主委员会,就一天没有业主共同利益的主题,就无法整体的抗辩物业管理企业(或者其他实体)对全体业主的侵权行为。所以,成立业主大会才是维护您提及的那些利益的唯一合法渠道。

单个业主的投票权数超过总投票权数20%的,按照20%计算。据了解,此项规定可防止开放商等单个企业业主占有过多的票数,一家独大。依法归全体业主共有的物业,不计投票权。

参与行为 篇6

关键词:农地经营权;农户;抵押贷款;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507-04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充分赋予了农民充分且有制度保障的农地经营权,也就是说赋予了广大农民一项长期、安全的土地财产权利。同时,由于农村农地经营权的强大保值性、增值性及担保的债权安全性、不易灭失等特性,其更容易被农村金融机构所认可、接受。因此,结合我国农村工作实践,设计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实际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农地经营权的部分排他性、可分割性及一定范围内的流转性等基本产权特性已基本具备[1]。与此同时,我国《物权法》的出台也为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预留了一定活动空间,这就使得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十分完善的条件下,全面开展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工作的可能性增强[2]。同时,我国农村农地经营权最基本生活保障功能也在逐渐弱化,也为我国农村全面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提升了可行性[3]。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大面积开展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基本条件[4]。学者们通过对豫北1 050户[5]、泰州市农村50户[6]、成都农村109户[7]实际调查,结果发现,农户对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此项业务需求十分迫切,并把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看作未来一个时期大额资金需求的首要备选方式。为此,从理论角度和实践经验2个层面来讲,农村农地经营权充当贷款抵押担保品均已具有必备条件[1]。李爱喜[8]、王选庆[9]、肖艳霞[10]对我国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选择、组织机构与具体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可以考虑以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基金担保+农地经营权抵押模式,以农地经营权入股方式抵押融资模式,直接向银行申请抵押融资模式[1],公司贷款+农地经营权抵押模式[11]。曾章蓉等[12]对“明溪模式”、闫广宁[13]对“同心模式”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并系统地分析了操作模式的利弊。吴海涛等[14]根据杜蒙县种植、养殖大户的实际状况,以“五户联保”为基本单位为杜蒙县的农户量身设计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信贷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就是在传统“五户联保”信贷模式基础之上,在贷款操作环节之中加入了第三方担保人。

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是目前非常值得推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户融资新模式。然而,作为农户抵押融资的一种新型模式,农户个人对政策的理解与参与积极性对此模式的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户所表现出的潜在需求意愿对推动我国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工作有着直接推动作用。然而目前针对农户行为与意愿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开展的影响研究还较少,因此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政策行为的因素对于提高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1.1变量选取

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步伐不断推进,农户职业类别逐渐出现多样化、收入来源逐渐趋向多元化,原本同质程度较高的农户逐渐产生了异质分化现象。此现象将会对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价值认识产生不同影响。同时,有农地经营权流入、农地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农户的融资潜在意愿更加强烈。为此,本调查主要从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地经营权特征、金融机构特征等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行为的影响因素(表1)。

1.1.1农户个体特征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理论上来说,男性农户思维较为活跃,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潜在意愿相对女性农户会更加较强烈一些。另外,随着农户年龄的不断增大,农民自身婚姻状况与身体健康状况会有所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农户对新生事物相应接受能力,因此,年龄的不断增大会影响到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意愿。另外,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户,由于其进一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意愿较强烈,进而也有强烈的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意愿。

1.1.2家庭特征家庭特征由家庭总人口、收入水平、主要收入来源、对信贷政策的了解、信贷经历5个具体变量加以分析、解释。对于经商活动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占整个家庭总收入比例较高,每年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上、家庭总人口数目较多的农户家庭来说,他们想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意愿十分强烈,但资金缺口较大,为此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同时,对于曾经有过正规信贷经历、对信贷政策有着较全面而具体了解的农户来说,他们对于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费用)、信息成本(费用)也会产生较合理的正确预期,因此,其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也较为强烈。

1.1.3农地经营权特征农地经营权特征变量由土地规模、土地流转情况2个指标加以解释。一般来说,有大量农地经营权转入、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会产生强烈的资金需求,因此,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规模就更大,其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也更强烈。

1.1.4金融机构特征金融机构特征变量包括利率水平、贷款期限2方面。利率的升高,会导致农户融资成本提高,农户融资意愿就会受到一定抑制;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对生产资金的需求也有明显季节性,贷款期限设置是否合理也会直接影响到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行为。

1.1.5控制变量理论上讲,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户对于农业生产性经营依赖度及重视程度比越低,其更愿意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来增加非农生产投入。通常,距离县城越近,农业产品的运输成本越低,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也越高,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也越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越高,农民对土地在经济上、精神上的依赖表1变量的定义及预期影响方向

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均值标准差预期影响农户潜在需求(Y)0=没有融资意愿;1=有融资意愿性别(X1)0=女;1=男0.830.37+年龄(X2)实际年龄(岁)47.188.80-文化程度(X3)1=初中及以下;2=高中;3=中专;4=大专及以上 2.600.62+主要收入来源(X4)1=经商;2=外出务工;3=农业生产经营1.880.65-收入水平(X5)1=上等;2=中上等;3=中等;4=中下等;5=下等2.711.30-信贷经历(X6)0=没有信贷经历;1=有信贷经历0.140.36+对信贷政策是否解(X7)0=不了解;1=了解0.460.52+农地经营权规模(X8)

0=1亩以下;1=1~10亩;2=11~20亩;3=21~30亩;4=31~40亩;

5=40亩以上2.73

1.86

+

家庭总人口(X9) 0=2人及以下;1=3~4人;2=5人及以上4.351.72+土地流转情况(X10)0=有土地转出;1=无土地流转;2=有土地转入0.410.56+经营类型(X11)0=非农业;1=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2=农业为主兼营其他;3=纯农业2.990.558+/-区位优势(距县城远近)(X12)0=大于10 km;1=5~10 km;2=小于5 km0.400.51+乡镇经济发展水平(X13)0=不发达;2=中等;3=较发达;4=发达0.460.39+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X14)0=不健全;1=健全0.470.48+利率水平(X15)0=非常高;1=有点高;2=一般;3=有点低,4=非常低2.180.628-贷款期限(X16)0=非常不合理;1=不合理;2=一般,3=合理;4=非常合理2.660.921+注:“+”表示预期变量与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之间呈正相关,“-”表示预期变量与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之间呈负相关,“+/-”表示无法确定预期方向。

程度就越低,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积极性就越强。

1.2模型选取

由于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行为的意愿很难用具体数值加以测算,为此,本研究用“0-1”指标法来对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行为意愿进行衡量:1表示农户具有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愿意,0表示农户不具有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愿意。由于在传统的回归模型之中,负无穷大到正无穷大为其因变量的取值范围,而本研究的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政策行为意愿这一因变量取值在[0,1]之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二元选择课题,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估计较为适合。其公式为:

Logistic(P1-P)=α+∑βiXij+εi。(1)

式中:P代表农户具有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潜在意愿的概率;1-P代表农户没有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潜在意愿的概率;α为常数项;X代表性别等10个解释变量;β分别代表性别等10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1.3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圈层理论为指导思想,按照近效、中效、远效的基本原则来确定样本选取点,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调查问卷3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3.8%。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81份,问卷回收率为87.8%。被调查农户涵盖河南省4个县(市)、8个乡镇、16个村(庄)。样本中,农户平均年龄47.18岁,其中女性42人,占15.0%;男性239人,占850%。调查农户中有村干部39人,占13.9%;107人为农信社社员,占38.1%;有19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占6.76%。调查农户平均经营农地面积仅为12.62亩。调查发现,60%农户专业或兼业从事具有一定技能或手艺的工作,在农村农户通过兼业生产经营形式来(从事如烹饪、开车、修理等)补贴家庭资金需求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现象。

2实证分析

本研究使用Eviews 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表2)。模型Ⅰ是对性别、文化程度等16个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多重测量指标之间共线性现象的产生,对性别、文化程度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X4(主要收入来源)、X5(收入水平)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5 652 4,变量X7(农地经营权规模变量)与X10(农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相关系数为0.747 646,此两变量属于中度相关关系。另外,依据X7(农地经营权规模变量)系数及统计显著水平,在模型Ⅱ中剔除了X5、X10。

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显著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X1)、年龄(X2)、信贷经历(X6)、家庭收入来源(X4)、区位优势(距县城远近)(X12)、乡镇经济发展水平(X13)、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X14)、利率水平(X15)。农地经营权规模(X8)、家庭总人口(X9)、土地流转情况(X10)、经营类型(X11)、贷款期限(X1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2Logistic模型运行结果 2.1农户的性别和年龄

性别(X1)和年龄(X2)变量统计显著水平分别为10%、5%。性别(X1)变量系数符号为正号,说明性别变量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潜在意愿具有正面显著影响,即男性比女性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开展更有强烈需求。年龄(X2)变量系数符号为负,即随着农户年龄不断增长,其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潜在意愿的强烈程度逐渐降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仍然很普遍,男性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新政策的认知、理解水平普遍较女性高,男性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较强。但是,由于受“无债一身轻”等传统理念的影响,再加上年龄这一原因,男性农户也很难彻底、完全地理解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这一项新的惠农政策。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户而言,扩展生产经营规模愿意较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也较抵。相反,对于年龄相对较轻的农户来说,他们正处于生理及思想活跃的阶段,思路十分开阔,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较快、能力较强,所以对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这一新型模式有着较强参与愿意。

2.2信贷经历

信贷经历(X6)这一变量系数符号为正号,估计值为1.3,并且在1%的统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信贷经历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意愿具有正面影响,即有获贷经历的村民更倾向于抵押融资。由于受到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信息交易费用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所持态度非常消极,再加上操作程序十分繁杂等原因,农户正规信贷融资意愿被进一步抑制。对于曾经有过正规信贷经历的农户来说,其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过程所发生的信息交易费用因素的分析、判断也会十分客观公正,其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正确预期形成速度也更为快捷;因此,有过正规信贷经历的农户普遍会拥有较强的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

2.3家庭收入来源

家庭收入来源(X4)这一变量系数符号为负,在10%的统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也就是说经商阶层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潜在意愿更强烈。对于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户而言,其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所需的资金缺口依靠长期的自我积累就可以解决。而那些从事经商活动、外出务工的农户,事实上他们已经脱离农业,很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地经营权基本生活保障功效已逐渐被弱化。然而,农地经营权资产要素这一本质特征则日益凸出,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的全面开展也恰恰迎合了这些农户的意愿。

2.4经营类型

经营类型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被调查地区农户分化不太明显,非农业界定不太显著,样本农户兼业户占据了多数。他们在农忙时主要忙农活,非农忙时部分家庭成员会外出从事非农工作,可能只有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户才会产生需求意愿。

2.5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这一变量的显著水平为10%,估计系数为 0.306 261,符号为负号,这表明利率值同农户抵押贷款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有67%农户建议进一步调低利率水平,他们认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虽然比普通信用融资更容易实现,但是利率比同类信用融资要高。因此,只有利率水平达到农户心中的阀值时,才能有助于形成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正确预期,较强的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才会产生。

2.6控制变量

在控制变量中,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距县城远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意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影响系数为0564,说明农户所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户越愿意进行相关农业生产投资,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也越强烈。距离县城远近这一变量对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意愿影响系数为0.600,并且在10%统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距离县城越近,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就越强烈。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变量对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系数为0206,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越高,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意愿就越强烈。

3政策建议

3.1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家庭2方面,因此,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这一特殊金融产品供给模式一定要与农村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为此,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作为试点,比如可以选择那些外出经商活动比较频繁、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较高的村镇,当这些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广。

3.2逐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机制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农户的农地经营权一直充当着家庭养老等社会保障性角色,也就是说,失去农地经营权就直接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不仅要本代人承担家庭生活、居住风险,还有可能给下一代人的生活居住带来潜在危机。无论是从生活、经济理性视角,还是从社会理性视角来说,他们对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所持态度仍然非常谨慎[15]。其本质就是,在我国农村医疗机制、家庭生活保障制度不太健全、严重缺失条件下,农户发自内心、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状态。因此,只有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农地经营权的生活、养老等基本保障功效,才能把更多农户从对农地经营权全面依靠状态之下真正、全面地解放出来,逐步归还农地经营权以生产要素的本质特性,以全面提升农地经营价值。

3.3全面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相关制度

一是逐步允许一些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村农地经营权经营业务。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在我国农村全面开展之后,当农民由于生产经营不善、自然风险等原因而无法按时归还抵押贷款时,一部分农民会因此失去本来所拥有的农地。此时,金融机构必然取得抵押农地经营权经营权,假如农村金融机构以企业身份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此行为不符合金融类企业经济理性[16]。于是,金融机构就会通过农地经营权流转模式由专业的农业企业来经营,实现抵押土地经济价值。二是通过示范带动的模式,在已经办理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的农户中,选择一些典型、有影响力者开展示范、培植工作,以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健康、全面发展。三是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讲座,尤其要加大对女性和年龄较长者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宣传力度,提升农户抵押融资理论知识涵养,形成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正确预期。

参考文献:

[1]肖诗顺,高锋. 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模式研究——基于农村土地产权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2010(4):14-18,110.

[2]王文军,吴擎宇.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开禁之辩[J]. 农业经济,2011(3):61-62.

[3]黎翠梅.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探讨[J]. 软科学,2008,22(2):94-96,112.

[4]高伟. 积极构建农地金融制度[J]. 江苏农村经济,2007(9):34-35.

[5]刘贵珍. 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建议[J]. 青海金融,2009(1):29-31.

[6]林乐芬,赵倩. 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J]. 学海,2009(5):68-72.

[7]曾庆芬. 产权改革背景下农村居民产权融资意愿的实证研究——以成都“试验区”为个案[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3-68.

[8]李爱喜. 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与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5):35-38.

[9]王选庆.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2003,19(3):25-34,80.

[10]肖艳霞. 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38-40.

[11]王平,邱道持,李广东. 农村土地抵押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447-450.

[12]曾章蓉,王欢欢. 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探讨农户小额信贷新模式[J]. 农村金融研究,2010(9):66-71.

[13]闫广宁. 对同心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西部金融,2008(8):49-50.

[14]吴海涛,方蕾. 对杜蒙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调查与思考[J]. 黑龙江金融,2012(2):63-65.

[15]张青,袁铖. 地租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2):18-25.

参与行为 篇7

在实践中, 这种灌溉管理的分权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灌溉绩效改善的可持续性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参与行为。因此, 研究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内在规律, 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户实际利益变化, 显得十分必要。在这一视角下, 许多经济学家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以及由此带来的灌溉绩效和农业生产绩效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

一、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对灌溉系统的性质, 文献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上认为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的观点, 另一种是以奥斯特洛姆为代表的, 把灌溉系统看成是公共池塘资源的观点。依据这一理论基础的不同, 在分析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上, 两种观点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别。

(一) 基于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的假定条件

韩洪云、赵连阁 (2002) 认为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 由灌区资产专用性和灌区服务的自然垄断特性产生。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灌区服务供给的农户合作行为博弈模型。该模型中, 灌区内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人, 和其他农户合作的前提都是在给定其他农户灌区管理服务供给选择的情况下, 在给定的农业收入预算内, 农户选择灌溉系统这种公共物品自愿供给的价格和数量, 以便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函数。这一框架下, 影响农户合作行为的内生因素是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和所在地理位置, 外生因素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消费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公共物品价格。

基于该农户合作行为博弈模型, 孔祥智、史冰清 (2008) 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广西省农户参加用水者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 他们认为灌区农业收入水平的两个代理变量———农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灌溉耕地面积, 以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消费的相对重要性的代理变量———农业支出占每年总支出的比例, 都和农户的参与合作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而公共物品价格的代理变量——耕地面积, 和影响公共物品价格的社会资本变量, 则和农户的参与合作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张宁等 (2006) 也假定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决策的依据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带来的效用最大化。他们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分析了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农户周围人参与管理比例, 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 而农户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和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 则和农户参与意愿负相关。

(二) 基于灌溉系统是公共池塘资源的假定条件

奥斯特洛姆认为灌溉系统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 其低排他性和高竞争性有别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 开创了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组织和治理的理论, 并进一步形成了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 (奥斯特洛姆等, 2011) 。该理论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视为一个集体行动的行动情境, 受外部三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特征、社群特征和制度安排等因素。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行动情境结构, 即不同参与者的成本收益对比, 从而影响了农户的参与行为决策。灌溉系统的自然特征包括灌溉系统的规模和水文边界、灌溉用水的可获性和灌溉设施的类型和数量等;社群特征包括农户团体的规模、同质性、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社区的开放性和稳定性、社会资本、领导人的能力和作用等;制度安排包括相应的公共管制、市场安排、灌溉管理组织所处的经济环境条件等, 如外部权威的干预或命令、同一地区灌溉农业的历史或已经组建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数量和比例等 (奥斯特洛姆等, 2011;Fujiie et al., 2005;Bandyopadhyay et al., 2007) 。

基于这一理论, 张兵等 (2009) 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 分析了研究农户参与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灌溉系统的自然特征因素中, 灌溉系统配套完好率与农户的参与意愿负相关;社群特征因素中, 户主文化程度、户主对参与式灌溉管理的认知程度、非农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比例, 以及社会资本的代理变量———家有村干部, 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 而社会资本的另一个代理变量——农村人情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重, 则和农户参与意愿负相关;制度安排因素中, 政府支持变量与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黄玉婷等 (2013) 通过对江西省5个粮食主产县的农户调查分析, 证明灌溉系统的自然特征中, 农田完整率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 而水田种植作物的选择则负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社群特征中, 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制度安排中, 用水协会成立时间、用水协会规模以及用水协会成立时是否征求农户意见等因素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显著地正相关。

部分学者更加具体地分析了特定因素对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 或者特定农户群体的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许朗等 (2015) 专门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 以安徽省淠史杭灌区为例, 从网络、信任和规范3个维度测算农户社会资本, 证明社会信任指数和社会网络指数均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社会规范指数的影响则不显著。郭玲霞等 (2009)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妇女的参与程度低, 其参与意愿主要与社群特征因素有关, 主要是与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的态度、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 与年龄、家庭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二、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者们关注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带来的政策效果。最直接的影响是对灌溉用水和灌溉设施等灌溉系统的影响, 间接的影响则是对作物产量等农业生产的后续影响。不同学者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 一些文献研究认为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系统没有显著的影响, 而更多的研究则发现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系统有积极影响, 而且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可以进一步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农业收入。分别整理如下:

(一)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灌溉系统没有影响

国内较早探讨这一问题的是王金霞等人。王金霞 (2005) 的调查发现黄河流域的村集体管理制度被用水协会和承包管理模式逐步取代, 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多数流于形式, 只有那些建立了有效节水激励机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节水的目标, 而名义上的农户参与行为没能带来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王亚华 (2013) 认为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这种“自上而下”的特征, 在“层级推动—策略响应”政策执行模式下, 基层政权组织策略性地完成上级政策, 同时也契合当地实际和满足自身利益, 这导致用水户协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也伴随大量的低效和流于形式。其深层根源在于目前的基层灌溉管理实践中, 一些地区缺乏用水协会有效运作的条件及对用水协会的制度需求。对此, 韩青、袁学国 (2011) 对甘肃省张掖地区的调查也表明, 在行政干预下“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用水协会, 普遍由村委会领导兼任协会负责人, 管理决策也是行政命令式的模式, 这会导致用水户对灌区事务的管理并不具有真正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用水户对灌溉管理的民主参与并没有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 尽管他们的实证结果证明成立用水协会比村集体管理能节约灌溉用水。

(二)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有积极影响

王金霞等人对用水协会的后续研究发现了用水协会的节水效果。成诚、王金霞 (2010) 的调查表明, 和2001年相比, 2005年黄河流域用水协会已经成为灌溉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式。和村集体管理几乎没有农户参与相比, 有70%的用水协会允许农民参与选举用水协会的管理者或者邀请农民参与协会的日常会议, 而且用水协会管理透明度更高, 90%的用水协会告诉农民水费的收取方式、灌溉水量和实际灌溉面积等管理信息。与改革初期不同的是, 改革不完全是上级政府政策干预的结果, 当地的资源和社会经济特征等因素也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王金霞等 (2011) 进一步对比了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两个时间段黄河流域用水协会的节水情况, 发现用水协会的成立显著促进了作物用水减少的速度, 他们认为管理者在新的制度安排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作用下, 更加注重对灌溉系统的维护运行及灌溉供水的服务水平, 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是用水协会对灌溉用水的影响主要是在用水协会成立初期, 作物用水能显著减少, 如果继续实行这一制度, 节水的效果就不再显著。

国外学者已经证实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能对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带来积极影响。如Bandyopadhyay et al. (2007) 对菲律宾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表明,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后, 水费上缴率和渠道清淤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可以使农户的灌溉用水更加及时、足量、稳定, 因而提高了农户的水稻产量。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严谨的计量分析。刘静等 (2008) 对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最早的地区之一———湖北漳河灌区和东风灌区的农户调查, 证明用水协会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户的灌溉频率, 从而改善了灌溉质量, 这主要得益于用水协会成立后, 有更多资源投入到渠道运行和维护以及灌溉及时性的提高上。他们进一步证实用水者协会主席的有效的民主选举可以促进农民参与, 使农民在渠道的运行和维护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 从而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孟德锋等 (2011a) 认为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提高了灌溉及时性, 满足了作物需水高峰期的最优用水量, 因此, 提高了作物的灌溉用水效率, 而且孟德锋等 (2011b) 进一步认为农户参与行为增加了农户灌溉次数, 更便利的灌溉条件可以使农户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比, 进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而且在需水量更大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 进一步, 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周利平等 (2015) 的实证研究表明, 用水协会对农户水稻产量有正向影响, 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显著, 而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 周利平等 (2016) 的经验分析发现, 用水协会能显著增加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

赵丽娟 (2015) 分析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农户的计生资本整体的影响。她发现, 农户参与行为对由耕地、用水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合成的自然资本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但对农田水利设施、作物产量和农户牲畜拟合的物质资本变量、由农户家庭打工人数、看水劳动力和浇水时间组成的人力资本, 以及社会资本拟合变量都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 从而在整体上对农户的计生资本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

(三)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低收入群体的积极影响

有部分学者进一步考察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贫困农户等低收入群体的影响。Bandyopadhyay et al. (2007) 认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照顾到了贫困农户的灌溉用水需求, 比如在用水分配计划之外, 按贫困农户的需求不定时放水等措施, 满足其灌溉水量和及时性, 因此可以使贫困家庭的水稻产量比中上等收入农户的水稻产量有小幅上升, 所以不会拉大贫富差距。孟德锋等 (2011a) 认为在中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中, 用水协会来自上级部门照顾低收入农户的政策压力和扩大农户参与面的目标, 使其能照顾到低收入农户的实际灌溉需求, 从而使其灌溉更加及时和稳定, 因此, 低收入农户的灌溉用水效率比其他农户相对更高。孟德锋等 (2011b) 认为低收入农户的作物产量因为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而增加, 从而其种植业收入增加, 而且增加幅度要高于中高收入农户。

三、对已有文献的评论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 目前文献从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 或者是公共池塘资源的假定出发, 具体分析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意愿及行为的影响机制, 这对于加强灌溉管理改革中农户参与, 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 多数文献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但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已有文献指出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总结如下:

第一, 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为粗略。目前研究还停留在灌溉组织层面分析农户参与灌溉管理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 或者仅仅对比农户的参与用水协会和村集体管理的参与意愿, 尚缺乏农户参与行为层次的深入分析。灌溉管理制度, 就村集体管理和用水协会管理而言, 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下农户参与管理行为的参与机制在层次、深度上差别较大, 目前的研究缺乏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

第二, 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用水的影响, 文献有节水和用水量增加 (灌溉次数增加) 两种相反的结论, 究竟是原有浪费的水资源节约, 还是灌溉水量不足情况下的进一步满足, 这个仍需要在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而且, 中西部缺水地区和东部水量充足的地区在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上有何差异, 也没有做深入讨论。

第三, 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反贫困作用分析, 已有文献多以水稻产量作为单一考察对象, 尚缺乏不同作物产量变化的比较和作物种植结构的考察, 而且也缺少对中西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和东部雨水充沛地区的具体差异分析。

第四, 研究方法上, 现有文献研究多是截面数据, 缺乏不同年份的详细对比数据, 而且所用计量方法多是简单的二元选择模型、工具变量法、生产率测定法等, 缺乏统一理论框架下不同方法之间的对比验证, 因而得出的关于参与式灌溉管理政策效果的结果尚不一致。

综上所述, 今后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研究, 需要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灌溉管理制度下农户参与行为层次的影响机制差异, 在此基础上, 论证农户参与行为如何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途径, 以及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灌溉用水效率的差异, 进而探讨作物生产中不同作物产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作物种植结构的差异。在研究方法和数据上, 需要不同年份的追踪数据, 以及同一理论框架下, 不同计量分析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等。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 有利于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深入、持续进行。

摘要:强调农户参与、建立用水协会已经成为我国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文献研究在灌溉系统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公共池塘资源属性两种观点下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而且多数文献证实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有积极影响, 其反贫困作用较为突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改进计量分析方法, 加强数据整理, 分析不同层次上农户参与机制, 探讨农户参与行为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途径, 以及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之间产量、种植结构之间由农户参与行为带来的差异。

企业管理中顾客参与行为研究 篇8

与此同时, 企业的产品特色必须迎合消费者的购买要求, 一家企业只有彰显自身产品的与众不同,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这要求企业必须让广大消费者真正参与到消费活动中来。

所以, 以下问题急需解决。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参与能否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若有影响, 又是怎么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企业又是怎么利用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参来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

对顾客价值理论进行探索讨论的文献浩如烟海, 但大多集中于对价值概念、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顾客价值的评价等方面的明晰理清, 而将企业管理视角放在顾客参与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顾客感知价值是极少的。

1 顾客参与

1.1 顾客参与含义

关于顾客参与的定义, 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不过最早都是通过辨析顾客参与和其它相关概念来进行研究。1985年Fisk和Slipakit指出顾客接触其实是个在特定情境下的概念, 通常在交易系统中真实存在, 而他们将顾客参与定义为消费者努力和介入的程度 (包括脑力和体力方面) 。Cermak、File和Prince (1994) 指出, 顾客参与指的是与服务传递相关的行为, 与服务规范和服务传递有联系, 是顾客的个人活动, 顾客投入为单个的关联或商品对消费者而言的重要性, 是一种消费者的状态或态度。elley、Donnelly&Skinner (1990) 对四个具体的实际例子进行了研究, 得出:某些服务交易必须以顾客提供一定的信息或付出努力才得以完成。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顾客参与即顾客在生产某一固定产品或服务过程中, 付出的脑力、体力及精神、情绪上的资源投入的活动。

1.2 顾客参与的维度

从顾客参与的界定可知, 顾客参与是一个多维的变量, 理论研究界也是以多种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的。

Silpkati和Fiks (1985) 认为消费者参与有三个维度的内容:智力、体力、情感三个方面的付出与投入。

Kellogg、Youngdahl和Bowen (1997) 研究认为顾客参与的过程经过建立关系、准备、交换信息、进行干涉四个阶段。

Bettencourt (1997) 认为三个维度组成顾客参与:合作活动、忠诚度和共享信息。

Ennew和Binks (1999) 提出顾客参与的三个维度:信息共享、人际互动以及责任行为。

耿先锋 (2008) 对杭州的医疗服务行业进行调查研究, 也认为三个方面构成顾客参与:人际沟通互动、责任的行为和对信息的搜索。

景奉杰和彭艳君 (2008) 制作了包括人际互动、合作行为、事前准备以及信息交流在内的客户参与的量表。

2 企业管理中顾客参与研究

Jonna (2001) 在其研究中指出不仅生产者, 其实消费者也在积极对商务的品牌进行创造, 换句话说就是顾客也在创造品牌活动中出了一份力, 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受到消费者参与的影响, 消费者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选择和改变又受到品牌忠诚的影响, 比如顾客的重复访问、较低的顾客流失率等。

陈荣秋、刘文波 (2009) 把研究背景锁定为建材装饰业, 通过对消费者参与、消费者满意以及消费者感知价值水平的实证分析, 他们认为消费者参与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成本、对工作的认知都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有正向的相关性, 且相关性是显著的, 同时, 这两个因素对消费者的满意度也有正向的相关性影响。

此外, 某些研究并没有对消费者参与的定义直接提出, 但其本质依然是顾客参与, 如范晓屏 (2007) 指出线上的互动程度对消费者的网购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线上互动其实也是消费者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 消费者参与的管理研究还有许多有待探讨研究之处, 但是众所周知, 对于企业营销来说, 关注顾客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 研究顾客的参与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 顾客感知价值、顾客参与以及行为意向的相关研究

3.1 顾客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向的关系

Zeithaml指出, 质量高难以直接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执行, 中介变量——顾客的感知价值, 才是左右消费者行为间的相关因素。

William Jen et al. (2007) 对台北市的巴士上的消费者的顾客感知价值进行调查, 发现顾客的感知价值对消费者的再购买意向有直接的作用。

Couchen Wu、San-san Hsing研究感知的利得利失时, 认为顾客的感知价值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有影响。在利用结构方程上, 构建了一个感知的利失对顾客的感知价值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并最终作用到顾客是否购买的意向上的模型。

Haemoonoh (2000) 的研究中得出, 顾客的感知价值、顾客的满意度两个因素都会对顾客的再购买意图产生影响, 其中消费者的价值借助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介变量, 才作用到顾客的行为上。

赵晓煜、曹忠鹏 (2010) 研究时选取的背景是休闲餐厅 (享乐型消费) , 结果说明, 影响行为的意向最为显著的是感知的服务价值, 且他在情绪的反应与行为的意向间的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中介性。

贾艳青 (2008) 在调查研究饭店服务时, 指出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时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与其消费行为是正向的相关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信息提供的正向影响。饭店服务中的信息分享越到位, 人际关系调节得越好, 那么消费者服务的质量也就相应的越优质。

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总结可知, 专家们主要研究顾客的感知价值与顾客的行为意向间的关系, 对两者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都有大量深刻研究。

3.2 顾客参与和行为意向的关系

Kelley&Davis (1994) 指出在俱乐部的会员制前提下, 因为消费者的参与程度高, 则大幅度增加了其再一次光顾此俱乐部的概率。结果表明, 在服务的传导中, 会员制的组织形式和消费者的参与程度高都会出现组织承诺。

Cermak et al. (1994) 提出消费者参与这一环节对消费者的再购行为有促进作用, 减少其转换卖家的概率。

LV.Casalo et al. (2010) 利用TPB、TAM和社会识别理论, 调查研究了在线的旅游社区, 调查结果表明, 消费者的行为倾向显著地受到了消费者参与意向的影响, 并认为在在线的旅游社区中, 消费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感知价值。

贾艳青 (2008) 指出消费者在享受服务时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与其消费行为是正向的相关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信息提供的正向影响。饭店服务中的信息分享越到位, 人际关系调节得越好, 那么消费者服务的质量也就相应的越优质。

娄雪燕 (2010) 调查的是电信行业中的拆机业务, 来研究消费者参与、服务的质量与消费者行为倾向间的关系。调查表明, 消费者的参与对其行为的倾向有着显著的作用, 产生正作用的因素是消费者参与过程中得到的“信息的分享”以及“人际间的互动”, 产生负作用的因素是“付出的努力成本”。

3.3 顾客参与和顾客感知价值的关系

顾客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 无意地就和服务的供给者进行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首先, 服务的供应者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消费者对服务的期望值, 从而更有方向性地提高服务质量;其次, 消费者参与过程中, 也接收到了来自供应商方的信息, 消费者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服务提供者的服务, 实现其对产品或服务合理的期望。

最后, 消费者的参与最终也会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消费者, 作为理性经济人, 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 对不确定性也是躲避的。File等 (1992a) 觉得消费者的参与过程会使风险减少。Dabholkar (1996) 也认同, 即使在缺乏金钱或其他的激励动机的情况下, 趋利避害的天性会促进消费者参加到服务中。

Lapierre研究加拿大的IT产业中的服务部门时, 得出对于信息通讯娱乐ICE服务方面的部门而言, 消费者定制是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范秀成和张彤宇 (2004) 认为服务型企业的绩效直接和间接影响着消费者参与。直接影响指把消费者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考虑到企业的服务生产中, 对一个企业的效率有直接性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则是在消费者参与到服务的过程中, 通过顾客的感知服务的质量和成本这一中介变量, 最终作用到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上, 影响其购买的行为。

张庆伟 (2007) 对消费者的参与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价值的生产和转移构成了生产活动的两个环节, 而价值的交换和感知则是生活活动的两个环节。消费者在参与生产或生活的活动过程中花费的时间、精力, 即是一种感知的利失过程, 但是另一方面, 这些活动也会让消费者得到感知利得, 如知识的获得、减少货币支出等。

刘文波、陈荣秋 (2009) 研究了消费者的参与程度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的关系, 并提出消费者的参与能在7个角度影响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分别是: (1) 消费者的参与会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提高, 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得到加强; (2) 消费者的参与对减小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风险感知有促进作用; (3) 减少获取产品付出的成本, 降低消费者的感知利失; (4) 把体验价值直接带给消费者; (5) 加强了消费者与企业间的关系; (6) 将学习价值带给了企业; (7) 消费者参与还产生了消费者的心理利益价值。

对以上的文献进行总结, 本文得出, 专家学者们都肯定了消费者参与对消费者行为倾向有一定的作用, 部分学者持有两者间直接关系的观点, 而部分学者则持有两者间的作用要借助中间变量如感知的价值等来发挥。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结合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参与的研究, 分析和总结了顾客参与、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行为选择的相关概念、关系和实证研究等, 提出了企业管理中顾客参与、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选择行为的关系, 根据研究分析的结论对营销方式提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 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便利, 有利于对顾客参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全面顾客参与理论 (TCP) 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还需要对很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讨论和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的提升是否能通过顾客参与, 消费者满意度是否能通过顾客参与增强, 从而使得顾客行为意向趋于更好, 继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构建?这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研究的方面。顾客参与和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探讨将会随着本文的研究而进一步丰富, 全面顾客参与理论也会进一步丰富。

本文通过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参与如何影响顾客的行为意向进行探究, 对消费者感知对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通过对市场的购买行为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 对商业行为中的顾客价值内涵以一种新的方式解读。其研究结论有利于发现企业营销中存在的弊端, 对企业的利润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某种程度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Amdt, Johan.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67 (4) .

[2]Bateson, J.E.G.Self-service consumer: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Retailing, 1985, 61 (3) .

参与行为 篇9

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各类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改进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取一所小学四年级的2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四个平行班级,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其中一位是新手英语教师,另一位是专家英语教师。专家教师的选择基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校长、同行的肯定评价,案例中的专家教师教龄超过10年,现任学校英语教研组长、市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新手教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参加调查时,这两位教师已连续执教所教班级两个学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英语课堂学习了两个学期,对自己的英语课堂环境较为熟悉。此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样本为275份,样本中有137名是来自新手老师任教的班级,还有138份是来自专家教师任教的班级(详见表1)。

2. 研究工具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学生报告自己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方法。为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感知,本研究自主开发了《小学英语课堂环境问卷》,问卷主要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对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测量。一般而论,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和课堂活动的推进[3]。在《课堂环境量表》核心题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管理的内容,以及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五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课堂氛围、学习活动和课堂人际关系,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从不这样、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共设20个题项。

另外,《英语课堂学生参与量表》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孔启平教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一书中所设计的行为参与问卷、认知参与问卷及情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改编而成。该问卷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3个维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行为的表现,它包含4个子变量: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参加课堂活动、课前准备。认知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包含词汇记忆、理解、运用。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自信、成就感和焦虑感四个子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共14题。

问卷涉及研究变量共为8个,它们分别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5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自我报告的3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8个维度的Cronbach Alpha值均高于0.6,最小为0.601,最大为0.841。说明本次涉及到的研究变量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样本回答较为准确可靠,也即说明此次研究样本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使用。

3. 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总体描述

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整体上表现出认可的态度。具体到每一个子指标(见表3),按照从“1”到“5”分别代表“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学生对感知到的课堂人际关系和学习活动的认可程度最高,得分为3.93,完全达到了满意程度。同时,在课堂常规、课堂秩序和课堂气氛3个维度的打分全部介于3.5~4之间,说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这三个维度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表现的整体评价也较高,平均打分值全部介于3.5~4分之间,这说明学生较为认可自己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参与(3.86),行为参与其次(3.76),最低的是认知参与(3.50)。这说明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更多倾向于情感和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则相对较少。

2. 不同授课班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数据显示,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在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个别子项目上有显著差异,而两类学生群体在认知参与上则无显著区别。表4(见下页)数据显示:在行为参与维度的各个子项目(课前准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得分均明显高于新手教师班级学生,且p<0.05,说明专家教师班级有更多学生能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另外,在情感参与方面,两类学生群体对“乐趣感”这一子项表现出差异性态度(p=0.00,<0.01),对比平均值可知:专家教师班级学生的平均打分明显更高,说明整体上专家班级学生认为自己更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这两类学生群体在成就感、自信感方面无差异。在认知参与方面,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的学生,无论是在浅层次还是深层次策略上,均无差异。

3. 不同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差异分析

专家教师的学生在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整体认可度上要好于新手教师班级。前者在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后者(见表5)。根据数据分析,在“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学习活动”“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两种授课教师班级的学生体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专家教师上课时,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课堂要遵守的规范,课堂更有秩序,教师能关注到更多学生的需求,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多样且合理,课堂人际关系更融洽。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能更有效地管理课堂。

4. 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维度与学生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这种关系较为紧密。到底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方面是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产生影响的呢?

1.行为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对学生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模型公式为:行为参与=1.023+0.106×课堂规范+0.290×课堂秩序+0.279×人际关系+0.364×课堂气氛-0.299×学习活动。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90、0.279、0.364、0.299,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并不会对行为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2.认知参与

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认知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5+0.067×课堂规范+0.117×课堂秩序+0.171×人际关系+0.621×课堂气氛-0.214×学习活动。课堂气氛的回归系数值为0.62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学习活动的回归系数值为0.214,并且呈现出0.05水平上的显著性。而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和人际关系这3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均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

3.情感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对学生情感参与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3+0.078×课堂规范+0.220×课堂秩序+0.254×人际关系+0.298×课堂气氛-0.188×学习活动。如公式所示,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这3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20、0.254、0.298,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学习活动这2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气氛会对学生课堂参与的3个维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也会对认知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关系如图1(见下页)所示,实线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虚线箭头则表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维度对所指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结论

1. 小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不同的特点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体现在行为、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上,这3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情感参与程度最高,行为参与次之,最低的是认知参与。也就是说,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浓,且能做到课堂行为规范,即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发言、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但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如根据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归纳和概括语言规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活动很少参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投入,而忽略其认知投入。有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记忆与积累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和记忆,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教师过多地控制学生思维,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了“教学的荒地”[4]。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5]。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2. 不同任课教师班级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不同任课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可以得知,这两类学生在行为参与的各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情感参与的一个维度,即英语学习兴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参与度上无差异。换句话说,专家教师班级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参加课堂活动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好于新手教师班上的学生,专家教师班级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在课堂管理行为的四个方面,即课堂规范的设置、课堂秩序的维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专家教师得分也明显高于新手教师,也就是说,专家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更为有效。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学生的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其他的干预措施提升和改变。

3. 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预测作用。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受到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课堂气氛是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心理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潜在压力,使其产生“从众倾向”,制约学生的行为模式。课堂气氛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其思维。因此,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而课堂规范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各个维度而言,都不是重要的预测变量。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灵滨.开垦英语课堂的思维荒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参与行为 篇10

一、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受众参与心理

(一) 受众求新的心理

微视频是以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的, 依靠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流媒体进行传播, “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 是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影视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 传送到网络上, 它是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而非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种便携“移动式”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这些移动设备以及无线网络的高度覆盖率满足了受众对新事物的追求, 人们不愿意做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人, 网络“碎片化”的便捷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求新心理。

网络时代中的影视受众, 为了让自己不成为“局外人”, 跟上时代的脚步, 其迫切地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网络传播的速度是其它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开创了一个这样前所未有的开放化的环境, 人们渴望第一时间得到新的内容, 新的信息, 希望自己能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 受众求快求全的心理

网络影视“碎片化”的方式与电影、电视连续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一般在几分钟的短时间内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有时甚至还能够反映社会问题, 给人以乐趣或者启迪。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精神上享受的追求也在随之提高, 然而高品质的追求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时间碎片化”作用的加强, 使受众在心理上也需要得到一种与之相符的“碎片化”的影视, 网络影视碎片化的出现担当着这个时代传播的重任, 它以短小精悍但表述完整的剧情情节取胜, 作为一种被“碎片化”了的视频, 它极大地满足了受众所需的畅快体验, 这种形式的网络影视更易被“碎片化”的受众进行传播, 因为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满足了受众求全和求快的心理。

(三) 受众的自主表达心理

网络传播的无限制性改变了受众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让受众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微视频首要播出平台多是自媒体, 受众在观看的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看法, 还可以转发分享至好友平台与朋友实现全方位的互动。受众还可以利用自媒体的便捷性, 将自己感兴趣的微视频或者自己拍摄的微视频传至个人客户端与他人分享, 对同一个微视频产生文化认同的群体还可以将微视频二次传播, 建立交流论坛表达自己对微视频的看法, 产生一种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将会成为微视频发展的推动力。

二、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受众参与方式

(一) 人际传播

自媒体的便携性和移动性,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观看, 并且被“碎片化”了的影视更能满足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自媒体的出现把受众也带入了一个自主化传播的时代, 影视“碎片化”正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产物。网络摆脱了空间的限制, 扩展了受众间个人信息的交流, 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了强化。

新媒体的“低门槛”使越来越多的网民拥有了自己的“个人门户”, 这个“个人门户”可以构建自己的社会平台也就是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每个人获得信息都是从网络关系中, 也就是说自媒体平台上的大众传播也需要依赖于人际传播来实现。例如, 在浏览微博时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短片, 只需按下转发或者评论按钮就能参与到自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去, 或者还可以@自己微博上的好友与好友一起分享;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将自己观看到的视频发送给好友, 而对方或许正在看电视、做家务、看书等, 都可以在接收到你的信息后, 轻轻一点进入你所分享的网页观看, 当你分享的东西被对方认可以后, 他同样可以再次通过自己的“个人门户”分享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以个人为中心, 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信息的传播, 各种信息碎片在“个人门户”中实现人际传播。

(二) 自主传播

自媒体的易操作性让网络传播者信息的发布变得非常容易, 任何一个受众通过简单的手指操作就可以在操作的瞬间变成一个信息的传播者, 根据自己的想法, 传播者极具个人观点的内容。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更愿意参与其中并成为制作者的一员,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集合了个人的意愿和看法, 受众更乐于把带有个人参与制作的视频放到分享平台上进行传播, 这样更好的实现了受众的自主传播。

例如, 奇艺网曾推出过片段分享功能的通道, 为用户提供了自己动手对电影解剖的“工具套装”。通过这个简单的功能, 可以让热爱影视作品的用户, 根据自己的喜爱将所观看到的大片、热播网络剧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喜爱最具有分享价值的画面或者片段, 然后通过屏幕下方的分享链接按钮, 将自己截取的片段分享到微博、微信当中的好友圈里。通过这样的一个分享工具, 广大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 用户在欣赏片子时, 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偶像的经典造型截取进行加工制作, 然后上传到粉丝圈中;一部电影中有时会出现各种穿帮镜头, 一些影迷在观看时, 可以把这些穿帮镜头进行二次剪辑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恶搞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受众欣赏;这些被“碎片化”的内容都会被用户整合后在微博、微信、论坛等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加以传播, 用户与网络传播间的互动也由此开启。

用户不但可以对已有的视频节目进行加工传播, 同时还可以自拍视频, 上传语音照片也成为新的传播形式。新浪微博就增添了手机发视频的功能, 它不再局限于原本140个文字框内, 最大的亮点就是手机可以拍摄后即刻上传到微博上去, 让受众真正享受到“随手 (下转第44页) 拍”的乐趣。不再只是用静态的照片配以单纯的文字描述来展现自己的感受, 可以将所有开心的、不开心的, 还有想要与人分享的事都可以通过拍成小视频的模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分享到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微博开启了用户自主传播的新形式, 用户不再是守着电脑观看着永远也放不完的电视连续剧, 微博的一键分享以碎片化视频化的形式记录了更加真实的碎片化生活, 开启了视频传播碎片化的分享新时代。

(三) 等待传播

原来的影视受众通常都是聚集在一个公众的观影空间, 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观看同一部影片, 这种时间、地点性的限制使他们具备了群体性和共享性的特征。而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个人的私人空间, 网络影视受众多选择用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一些私有的电子设备观看影视作品, 它打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观影行为在无限的虚拟空间中完成, 用户更乐于通过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释放自己的感情。用户可以在家打开电脑、手机、ipad等搜寻自己感兴趣的“碎片化”影视, 可以在个人化的空间中欣赏, 正好满足一些不愿将真实情感暴露在现实中的受众。

在一些公共场合的LED屏幕下经常会播放一些“碎片化”的影视片段, 可以供休息区的人观看, 一些时候路过的人群也会被这些片段吸引, 停下来驻足观看;他们在接受“碎片化”影视的同时也是在传播着这种播出方式。自媒体的个人性就体现着用户的主要需求, 用户希望可以在家中、在汽车上、在等公交时还有在吃饭时, 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是用户觉得需要就可以随时掏出移动设备搜寻自己感兴趣的碎片化视频, 点开就可以观看, 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 用户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碎片化影视进行观看。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碎片化环境越来越明显, 被“碎片化”了的受众将成为新媒体争夺的资源, 受众参与自媒体传播的时代会快速的走进我们。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统媒体的传播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受众的参与也为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 并且也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法宝.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250.

[2]刘昊.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J].网络传播, 2012-05 (80)

[3]赵冬梅.2013.从池大雅作品看江户时代日本文人画的特征[J].安徽文学, 2013年第10期

[4]赵冬梅.2013.日本气象厅 (JMA) 百年沿革[J].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24期

参与行为 篇11

【关键词】3-6岁幼儿 亲子体育教育 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15-02

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让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变得越来越单一,长时间的独处让幼儿越来越自闭,与社会接触也越来越少,甚至部分儿童产生了不愿与家人以外的人接触的现象,这对幼儿的成长十分不利。而为改变这一事实,教育专家们研究出了许多的方法,来增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亲子体育教育便为其中之一,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从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谈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意义

亲子活动是如今广为推崇的,由父母与幼儿共同参考的活动。对于3-6周岁的学龄,更加需要。在体育教育中,家长的参与无疑更能让幼儿放松,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提到参与性,与得长虹幼儿参与兴趣,为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体育亲子活动中,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对于增进父母与幼儿感情亦十分有效,现代家庭子女,尤其是3-6岁幼儿,多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父母的忙碌让幼儿的情感需要上产生了一定的缺失,不利于幼儿情感表达的培养,也容易产生不良事件,通过体育亲子活动,可以让父母从中弥补平时与幼儿无形中疏远的感情,这比平时只是待在一个空间各做各事来得更具效果。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十分有益。

二、从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谈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范围

对于3-6岁的幼儿而言,进行亲子体育教育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几乎不受场地限制。在家时随时可以进行,如父母在进行一身体育锻炼时,可以邀请幼儿一起参加,这一时期的幼儿对父母所从事的活动是十分好奇的,强烈的好奇心与对父母的依赖感会很容易让他们加入到亲子活动中来,不会刻意制造,并可成功进行亲子体育教育。外出时,可以在任何的公共场地,与幼儿进行亲子体育教育活动,如让幼儿与父母一起进行三人四脚的体育活动。父母可以极力配合幼儿,在相同的节奏下进行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具有十分可观的效果。甚至在外就餐时,在不打扰其他客人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亲子体育教育活动,如踮脚拿餐具,主动与服务员交流等,这些也能体现出体育教育活动。幼儿在不断的踮脚活动中,可以锻炼到小腿的肌肉、脚踝关节,还有手臂力量,而真正的体育教育不只是身体上的教育,还有心灵上的,与服务员友好流利的进行交流,也不失为优秀体育教育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学习与演唱体育歌曲,做许多能运动到全身的游戏等等。所以说,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范围是不受限制的。

三、从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谈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方法

亲子体育教育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范围不受限制,方法亦没有局限。随时随地,家长都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与幼儿一起参与亲子体育教育。

(一)从游戏中进行亲子体育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与父母一起游戏不仅让这一活动变得更加趣味,亦能增进情感的培养。而父母则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无形中进行了体育锻炼。如最常见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幼儿在游戏时,需要通过大量的跑步与灵敏的反应来完成游戏,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感觉不到体育锻炼的,单纯的开心与快乐让他们忘我的游戏,这对跑步能力与心肺功能都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锻炼作用。

(二)在生活中抓住亲子体育锻炼的机会

生活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又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亲子活动时,家长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要尽可能地依托我们的生活。比如,在休息日和幼儿一起包饺子、做玩具,和幼儿进行洗手帕的比赛,让幼儿学当家庭小主人等。

(三)将亲子体育活动活化

由于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因此,亲子体育活动的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家长在和幼儿一起游戏、活动时,要随时了解幼儿的内心动态,掌握幼儿的喜好,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及时地、灵活地改变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参与亲子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总之,对3-6岁的幼儿而言,家长参与到体育教育活动当中,有着诸多的益处。而所有的方式与方法更是不受场地的限制。家长可以随时利用生活之便,参与到亲子体育教育中来,让幼儿能在快乐的心情下完成体育教育。这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培养皆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新会,胡国艳.对新乡市亲子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2-3.

参与行为 篇12

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其监护人的责任越来越大。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源性体育风险就是其中之一,外源风险认知主体包括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幼儿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在监护人的监督保护下进行体育活动,监护人的风险认知对幼儿的体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同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体育风险认知对幼儿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大同市城区及周边四区中5所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为调查对象,并向其发放问卷。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从相关网站查询有关幼儿体育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研究自行设计幼儿教师和家长问卷。本研究以新世纪幼儿园、蓓蕾幼儿园、剑桥幼儿园、大嘴宝贝幼儿园、红星幼儿园这5所幼儿园为发放点,问卷发放与回收见表1。

对大同市新世纪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共80人)进行重测信度检验,时间间隔为两周,两次填答均为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5人,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另外请11位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分析,大多数专家认为问卷结果合理,有较高效度。

(3)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得出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

采用逻辑归纳法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本研究结论。

(5)访谈法。

据实际问题与相关负责老师和园长进行访谈了解实际情况。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幼儿教师情况调查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同市幼儿教师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居多,处于年轻化状态,工作经验欠缺,耐心欠佳,男女比例失调,女性居多。其原因是男性幼教社会认同感低,从而导致幼儿体育活动以女性教师意识为主,缺乏男性对体育活动的引导,直接影响幼儿体育行为效果。另外,大同幼儿教师学历以大专为主,且都是非体育专业。因此,对体育活动的具体操作和安全知识掌握较匮乏。非专业幼儿女教师对外源风险认知不足,至使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时间过短,严重影响幼儿身体发育。

3.2、幼儿教师体育风险认知对幼儿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1)幼儿教师幼儿体育理论知识调查。

由表2可知,大同幼儿教师体育理论知识基本处于“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阶段,其原因是大同幼儿教师以非体育专业教师为主,其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这意味着教师的体育风险认知不足,容易使幼儿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出现危险。

(2)幼儿教师体育课前准备风险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没有明确规定幼儿体育课内容,且幼儿园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因此,容易出现体育教学内容超设计不安全且不合理等问题,这对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会造成一定伤害。幼儿园一般是一个教师管理许多幼儿,幼儿生性活泼,教师精力有限,容易出现对运动器材的检查不到位现象,使幼儿在使用运动器材过程中由于安全故障导致受伤,从而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

(3)幼儿教师体育安全认知风险调查。

由表4可知,在“课中发现幼儿的异常情况”中有超过一大半的教师处于“一般”和“不了解”,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出现身体异常而不能及时被发现,这容易使幼儿对体育活动形成错误认识,从而害怕参与体育活动;在“所授体育项目的安全要求”中,只有少数的教师了解这方面知识,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知识易使幼儿受到伤害;在“急救处理知识”中大多数的教师掌握较差,对幼儿体育的风险认知不到位,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3、幼儿家长的情况调查

(1)幼儿家长基本情况调查。

在调查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年龄在“31-40岁”和“50岁以上”人群居多,这就意味着调查人群主要集中在祖辈,祖辈家长易对幼儿溺爱且看护精力有限,直接影响幼儿参与体育行为。

由表5可知,“大专或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大部分是支持的,而“中专以下”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大部分是不支持幼儿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自身体育意识有限,且家长经济能力对体育活动也有影响,因而对幼儿体育意识培养有欠缺。

(2)家长体育风险认知情况对幼儿参与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1)家长对幼儿体育意识风险调查

由表6可知,大部分家长的体育意识风险处于“一般”和“不了解”阶段,家长预防应对幼儿体育风险能力较差,体育安全意识匮乏,家长文化修养差异大,参与体育意识淡薄,为保证幼儿安全,有些家长宁愿孩子放弃参与体育活动,这也影响幼儿身体发育。

2家长对幼儿体育指导风险调查

由表7可知,幼儿家长对幼儿体育的指导风险基本处于“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阶段。其原因大部分幼儿是祖辈家长看护,幼儿活泼好动,祖辈家长年长看护精力有限,力不从心;受文化程度、体育经历等影响,有些幼儿家长不了解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生理承受范围,不懂得如何纠正幼儿错误动作,使得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不佳,这也直接影响幼儿参与体育的行为。

3家长对幼儿体育心理风险调查

由表8可知,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有些家长为了达到参与效果而体罚幼儿,使其牢记正确动作,虽此方式有一定效果,但对幼儿心理造成伤害;还有些家长在监护幼儿参与体育活动中不能保持高度集中状态,行为懒散,或易过高估计幼儿能力,就放松警惕,易酿成一定过失,从而降低幼儿之后参与体育的行为。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关于幼儿教师结论。

幼儿教师年龄年轻化,男女比例失调,幼儿体育活动意识主要以女教师思想为主,学历层次偏低以大专为主,缺乏体育专业教师,使幼儿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存在安全隐患。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育风险认知理论知识掌握较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课前准备工作不足,对于一些潜在危险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教师掌握安全知识不够,对运动项目要求不了解,出现问题后不能采取应急措施。以上影响幼儿体育顺利开展,限制幼儿参与体育行为。

(2)关于幼儿家长结论。

幼儿家长看护幼儿时,女性多于男性,且祖辈人群较大。而女性与老人属于弱势群体,对体育风险认知远不如男性,他们一般只会让幼儿避开危险活动,不利于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且家长的文化差异,也对体育风险认知有影响并同时影响着幼儿参与体育行为;幼儿家长体育知识匮乏,预防、应对风险能力差,对幼儿体育参与动作认知、纠错能力表现不足,使幼儿参与体育行为不当易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祖辈家长看护幼儿力不从心,容易使幼儿处于危险中,祖辈家长往往会限制幼儿参与体育行为。

4.2、建议

(1)对幼儿教师建议。

为了让幼儿能更好成长,应加强幼儿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管理,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的与意义,课前对场地与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支持男幼儿教师进入幼儿体育教育行列。

(2)对幼儿家长建议。

幼儿家长应加强自身体育锻炼,引导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积极学习幼儿体育相关知识,提高风险应对及急救能力;幼儿家长也应以年轻男性家长为主引导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运动兴趣。

摘要: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大同市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基本情况与对体育的风险认知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外源风险认知,幼儿,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苗,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理论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6(27).

[2]高进,石岩.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与科学,2008,29(5).

[3]石岩,宋洲洋.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1).

[4]全海英,刘旭阳,孔维峰.外源风险认知对幼儿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及解决策略[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6).

[5]杨明.青少年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程度的差异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白然科学版),2011,36(3).

上一篇:拣选配送下一篇:健美操中的美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