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咨询制度

2024-10-20

专家咨询制度(精选12篇)

专家咨询制度 篇1

一、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探讨

《刑事诉讼法》第192 条: 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但是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证人是由于其对案件事实的亲历性参与到庭审过程中, 是除当事人以外了解案件情况的人; 而专家辅助人是运用专业知识来对鉴定意见提出问题, 作出意见。鉴定人是由公检法机关依职权参与到诉讼中, 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专业性鉴定意见的, 是法定的证据种类; 而专家辅助人是由于当事人, 检察机关或者法院的申请, 对于鉴定意见的专门性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与到法庭质证中。

因此, 专家辅助人是不同于证人、鉴定人, 其在参与诉讼的过程中, 虽然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 但是其应当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

二、专家辅助人的价值作用

( 一) 弥补现行鉴定制度不足, 保障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所能够解决的专门性问题仅限于“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 使得诉讼中的许多其他的专业性问题无从解决。同时, 对于当事人无权对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交付鉴定的问题, 该制度的存在为诉讼当事人开辟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即通过申请法院通知专家辅助人出庭, 对于案件的专门性问题给出己见, 作出专家意见, 来证实诉讼主张, 保障举证责任。

( 二) 弥补庭审质证的不足, 发挥质证法律效果

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在质证时无法切实指出鉴定意见存在的问题, 只能就外显问题来进行发问。从立法本意来看, 专家辅助人, 正是站在对立的角度, 全方位审核针对诉讼中专门性问题而作出的鉴定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的“短板”所在。对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帮助法官和当事人理解鉴定意见, 为案件的裁决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 也使得法庭审判在质证方面走向实质化, 将错误的或者虚假的鉴定意见置于法庭之外。

( 三) 帮助解决专门性问题, 提高证据认定能力

一方由鉴定人或其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接受质证, 另一方是由专家辅助人来找寻鉴定意见的漏洞, 双方围绕专门知识、专门技术、科学原理、具体操作步骤及结果等专门性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专业争论。专家辅助人的介入, 无疑将帮助法官发现在鉴定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对鉴定意见进行鉴别, 提高鉴定意见的精准度, 更好的实现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保证庭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四) 增进当事人诉讼权利, 平衡双方诉讼力量

公平和正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追求的价值目标, 然而在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 只有侦查、检察和审判机关享有完整的司法鉴定启动的主动权, 而这种控辩双方不平等的局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事人一方的不重视。

当事人专业知识的缺乏妨碍了其法律权益的更好行使, 专家辅助人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弥补了当事人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的不足, 能够更好地进行质证, 维护自己的诉讼利益。

三、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不足

( 一) 专家辅助人是否具有发问权

在《刑事诉讼法》和《最高院刑诉司法解释》中,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专家辅助人可以就鉴定意见中存在的问题向对方的鉴定人申请出庭进行发问, 但是在民事证据规定中可以对鉴定人提问。但是民事案件中的规定, 在刑事诉讼中不适用, 因此, 有需要进一步规定。

( 二) 专家辅助人意见的证据属性的不足

当前法律并没有对专家辅助人的意见属性进行明确, 但不可否认专家辅助人意见既能够帮助控辩双方对鉴定意见进行质疑, 解决质证能力不足的问题, 也可以为法官判定专业性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 对法官的心证形成重要影响, 因此看来, 专家辅助人发表的质证意见应当被认为是控辩方辩论意见的延续, 只不过其是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含量的辩论意见。

( 三) 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的不足

《刑事诉讼法》规定, 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在立法上并未被明确提及, 对此也不可能完全参照和适用对鉴定人的规定。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和功能主要在于凭借自身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法庭上维护聘任方合法的诉讼权利, 强化己方对鉴定意见的说明和质疑能力, 以实现控辩双方在质证环节的积极对抗, 因此就有必要依据来明确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 四) 专家辅助人的聘用及提出意见的不足

当事人或者控诉方、法院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到诉讼中, 那么, 法院审理时如何界定他们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门知识? 当事人如何确认专家是这一领域的权威, 是否需要对于专家的资质进行明确的规定?

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

( 一)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询问权

我国法律中并没有规定专家辅助人具有质询权,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专家辅助人作为控辩双方聘请的辅佐其审查鉴定意见的人, 出庭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法庭允许的情况下, 专家辅助人有权与鉴定人或者其他专家辅助人进行辩论, 有权代表被告人发表对于鉴定意见的看法, 对于其意见应作出记录。为了进一步保障专家辅助人更好的发挥作用, 应该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专家辅助人所应具有的权利。

为了更好的行使询问权, 对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发现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需要对鉴定过程中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也需要对原始检材的真实性及获取合理性等问题提出意见, 这些内容不是专家辅助人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的, 需要的是对案卷材料的阅读来发现疑点。因此应当通过一定的措施, 例如立法或司法上的规定, 明确赋予其阅卷权。规定专家辅助人可以摘抄、复制鉴定意见书、基本案情等与鉴定有关的诉讼材料。

( 二)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资格选任

在英美法系国家只要对法庭审判有帮助, 就有可能作为专家证人出现在法庭上, 参与案件的审理; 而大陆法系国家则遵循严格的鉴定人准入原则。对鉴定人的教育程度、专业素养、个人声誉等方面进行限制, 并且鉴定人员必须属于某一鉴定机构, 实行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制度。

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以鉴定人资质为一般原则, 以其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为例外。我国拥有充足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 由鉴定资格的人员担任专家辅助人可以保证他们所具备的技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可以提高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也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避免诉讼拖延。而对于特殊情形, 科技的发展和行业分工的细化带来的问题也随之显现, 对于不一定存在职称、学历、执业资格等资质标准的新兴行业和冷门专业, 可以由法官来进行衡量是否是具有鉴定人资历的专家辅助人。使得具有特殊知识的专家参与到案件的质证中, 推动案件的进行。

( 三) 明确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置, 应当表现为提高当事人在司法鉴定程序中的参与度。作为独立的诉讼参与人, 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应当承担与鉴定人相同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弥补鉴定制度本身的弊端, 提高对鉴定意见的质证能力, 我们应该在专家辅助人既有权利的基础上对权利本身作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例如, 了解案件涉及的材料和证据; 鉴定人对鉴定的过程进行说明; 有权对是否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发表个人观点; 拒绝委托等权利。

为了更好的规范专家辅助人的行为, 在规定专家辅助人的权利的同时, 应当对义务也加以明确。按时出庭的义务; 客观中立的义务; 回避的义务; 保密的义务等。对于由于他们的过错造成的不利后果, 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左宁.我国刑事专家辅助人制度基本问题论略[J].法学杂志, 2012 (12) .

[2]尹森杰.专家辅助人制度探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

专家咨询制度 篇2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专家对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作用,推动我企业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以提高企业安全保障。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车间的专家定期安全检查以及事故隐患整改的管理工作。3 引用标准及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 4 专家定期安全检查协议的要求

专家定期安全检查协议须要明确聘用双方权利、责任。即企业应与聘请或委托的社会中介组织签定定期安全检查协议,明确在实施专家定期安全检查中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商定安全检查时间、内容等相关事宜。专家的有关要求

5.1 资质要求。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化工类专业技术职称或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

5.2 知识要求。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具有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熟悉国家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5.3 专家来源。专家来自大型化工生产企业、化工科研、设计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

5.4 专家开展安全检查的要求。受聘的专家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开展安全检查,如实反映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合理并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或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安全检查不得走过场,不得弄虚作假。6 专家定期安全检查的工作内容

6.1安全检查频次。本公司属橙色监管等级危化品生产企业,应聘请专家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检查。具体检查频次由企业与所聘请的专家共同商定。每次参与安全检查的专家不少于2名,其中最好有1名为化工工艺方面的专家。6.2安全检查内容。

6.2.1 查思想,即查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素质。

6.2.2 查制度,即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在生产活动中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有无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现象。

6.2.3 查纪律,即查劳动纪律执行情况,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6.2.4 查领导,即检查公司领导是否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议程;是否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是否坚持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安全机构是否健全,全员安全管理是否发挥作用。

6.2.5 查隐患,即深入现场,检查公司的设备、设施、安全卫生措施、生产环境条件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6.2.6 查整改,对以上查出的不安全因素即检查出来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对公司安全生产起到监督检查作用。

6.3 建立专家定期安全检查记录台帐。安全检查过程中,专家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应逐一和企业交底,并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检查结束后,专家应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并在检查记录上签字。检查记录由专家和企业分别留存,并报开发区安监部门备案。

6.4 加强事故隐患整改。针对专家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建立隐患整改档案。能整改的应立即组织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采取切实保障安全的措施,并制定整改计划抓紧整改。对危及生产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要立即停产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应按规定上报开发区安监部门。

6.4.1 确定事故隐患整改责任。事故隐患坚持“谁存在事故隐患,谁负责监控整改”的原则,由存在事故隐患的车间、部门组织整改,整改责任人为各车间、部门主要负责人。

6.4.2保证事故隐患整改实施。各车间、部门相关人员,对查出的隐患都要逐项分析研究,并提出整改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凡当班组能整改地不准推向车间,凡车间能整改地不准推向公司主管部门的原则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同时对事故隐患整改结果进行复查。6.5 建立事故隐患整改台帐。企业应建立专家定期安全检查隐患整改记录台帐,详细记录每次整改情况、完成情况、复查情况,形成记录备查。

本制度相关要求由安全部会同各车间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7.相关记录

构建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 篇3

摘 要:仲裁,凭借其意思自治性、保密性、灵活性等优势,对不少纠纷当事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随着进入商事仲裁程序的案件数量增多,涉及专业面扩大,对我国商事仲裁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商事仲裁实践中专家证人的现实情况,提出构建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的建议。

关键词:商事仲裁;专家证人;构建制度

一、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现状

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庭或当事人可以把专门性问题交由鉴定部门鉴定。但是,我国商事仲裁中还不存在专家证人制度,随着社会分工变得多样、科技发展更迅猛,商事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专业性的特点,这就暴露了我国商事仲裁在裁决专业问题上的不足。

1.民事诉讼中专家证人制度的现状

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①这是我国最早出现“专门知识人员”字样的法律文件,但文件没有提及“专家辅助人”,也没有把这种说明专业问题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认定为“专家证人”。

2.仲裁中专家证人制度的现状

现行《仲裁法》颁布于1995年,当中并没有明确有关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只在第四十四条对鉴定人做出了规定。

我国一些仲裁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对专家证人问题做出规定,不少仲裁机构中对专家证人的规定还局限在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之中,专家证人制度在我国还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证据制度而存在。国际上,仲裁机构在各自的仲裁规则中对专家证人制度进行规定已成趋势,也是商事仲裁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商事仲裁程序中引入专家证人制度的必要性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引入了专家证人制度,但仲裁却不适用此次司法解释,在立法层面来看,我国商事仲裁中专家证人制度的适用仍然是空白的。

与专家证人相比,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得到政府部门的审批和认证。如此,鉴定费用以及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自然要比专家证人的高,仲裁当事人自然更倾向选择收费较为低廉的专家证人。构建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可以降低当事人的成本,增强商事仲裁的经济性。

三、构建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

根据我国的《立法法》,仲裁制度应当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确立。

(1)构建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应当在《仲裁法》中规定专家证人由仲裁庭指定为主,由当事人指定为辅。

(2)专家证人的选定。除非当事人另行达成协议,仲裁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启动专家证人制度。②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专家。当事人指定的专家通常无需仲裁庭进行审查,但当事人恶意利用专家证人拖延仲裁的进程或专家的介入确无必要时,应赋予仲裁庭拒绝当事人指定专家的权利。

(3)专家证人的资格。对于专家证人的资格,应当规定较低专业资格要求,这不但体现仲裁程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也能减轻当事人聘请专家证人的经济负担,兼顾仲裁程序的经济效益。

对于国内专家,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案件类型制定各领域的专家名单。仲裁庭和当事人有专门性问题需要解决的,可以选择在名单中所列的专家。当事人若要指定专家名单以外的人员或者指定国外的专家,应当向仲裁庭和对方当事人提交该专家的基本情况。对于专家应进行书面审查和事实审查。同时,也要赋裁庭拒绝当事人指定专家的权利。

(4)专家证人的权利与义务。阅卷、调取证据以及获得当事人配合的权利。专家证人权利的来源于出具专家报告。专家在出具报告之前,仲裁庭指定的专家有权要求双方当事人提交出具报告所需要的资料。无论是仲裁庭指定的专家或者是当事人指定的专家,都有权针对其他专家的专家报告提出问题,并要求其作出回答。当事人可以要求向另一方对方专家证人提出交叉询问。但是书面方式提出反驳往往是更为有效和快捷。③

披露义务。专家证人在案件中是对专门性问题进行作证的,具有可替代性。相对于仲裁庭指定的专家证人来说,当事人指定的专家无疑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其在被指定前,应当将自己与双方当事人有无关系及有何种关系及时书面向仲裁庭提交,由仲裁庭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定与否的决定。

保密义务。专家证人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仲裁庭指定与当事人指定。仲裁庭指定的专家,必然会了解到双方当事人的情况和立场,这就要求仲裁庭指定的专家证人自觉避免与双方当事人发生接触,如有接触的需要,应当通过仲裁庭进行。当事人指定的专家,是受当事人的委托参与到仲裁程序中来的,在参与仲裁案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了解到对方当事人的情况。专家证人在仲裁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裁决结果的作出有一定影响力,要求其承担适当的保密义务对维护仲裁保密性、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是合理妥当的。

出具专家报告,出庭接受质证的义务。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的作证方式应当以专家报告为主,以出庭作证为補充。基于书面报告对问题阐释的有限性,若出现以下其中一种或以上的情况,就应当允许专家出庭作证:当事人申请其指定的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当事人申请仲裁庭指定的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并经仲裁庭同意;仲裁庭认为有必要要求其指定的专家证人出庭作证。

注释:

①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201 次会议通过,自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②范铭超、陆佩华:《商事仲裁中构建专家证人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载《求索》2007年第1期。

③齐树洁、程祥《仲裁程序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述评》,载《仲裁研究》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毛新凯.《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载《经济师》2004年第7期.

[2]崔起凡.《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独立专家证人——以国际仲裁取证规则为中心》.载《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专家论道 篇4

一、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医保支付制度是实现医保基金“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总抓手, 是合理掌控基金流向、流量、流速的总闸门, 是发挥基金的保障、调节、平衡、发展四大功能的“牛鼻子”, 还是“三医联动”的助推器和医保发挥监督制约作用的主要手段。认真研究并着力抓好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 管好这个总闸门, 不但能实现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这个财务目标,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医保基金保障基本、调节运行、平衡利益、促进医保和医疗事业共同发展的功能作用。

(一) 医疗费用的大幅快速上涨对支付制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老百姓盼医保, 盼的不是制度招牌, 而是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实惠。统计显示, 2010年, 全国医保基金为每个住院患者次均支付费用5648元, 较上年增加516元, 增幅为10.1%, 但患者个人比上年还多支付了267元。在基层调查中, 居民反映, 过去没有医保 (新农合) 时, 看一次病只花几元、十几元, 现在动辄几十元, 甚至一二百元。虽然可以报销一部分, 但自己掏钱反而比过去多了。其实, 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负担加重的“双增”情况不仅表现在2010年, 而是持续多年大幅上涨。从2006年—2010年的5年间, 职工医保次均住院费用共上涨2085元, 涨幅达32.9%;次均住院基金支出共上涨1531元, 涨幅达37.2%;次均住院个人负担上涨554元, 涨幅达25.1%。“看病贵”不仅增加了基金支出, 而且依然是老百姓个人的一项沉重负担, 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势在必行。

(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要求大力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其中, “一实四虚”和“三强一弱”是集中表现。“一实四虚”, 即医保高歌猛进, 扎实前行, 而基本药物、基本服务、基层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步履维艰, “只闻楼梯声, 不见人下来”;“三医联动”实际上是“散而不动”甚至“散而乱动”;“三强一弱”, 即保障需求大释放、服务成本大提升、老龄化大提速, 而筹资尽管也有增加, 但却难以抵挡“三强”之势;福利陷阱也是一个亟待引起高度警惕的问题, 利益多元与矛盾 (责任) 集中, 利益诉求由参保权益向公平转变, 而公平又常常被误读为花钱 (基金) 上的人人有份、不分大病小病的全覆盖, 甚至保障水平上的全民免费医疗, 泛福利化大有泛滥之势。现实的情况是:成本与需求轮动上升, 支出跟不上需求, “提待”消化不了费用增长的负担;筹资跟不上支出, 基金增量化解不了卫生资源结构失衡的矛盾, 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医保不是结余过多, 而是储备不足, 医保事业的发展隐忧重重。

(三) 支付制度改革本身也亟待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目前, 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形成基本共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支付方式从按服务项目付费单一方式转变为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和混合支付方式付费等多种方式;二是不同支付方式各有利弊, 对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服务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优势和劣势也不尽相同;三是支付制度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施条件;四是从后付制转向预付制, 以家庭责任医生为基础的按人头付费是未来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在形成上述基本共识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一是在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中, 认为越往后越好, 越往后控费力度越强、管理越简单;二是把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作为检验支付制度改革的标志和目的, 一听说在支付方式中还保留按服务项目付费就认为没有改革, 一听说实行了总额预付或其他支付方式就说好, 表现出对支付制度改革的要领不甚明确, 把改革的要求和措施当成了改革目标, 忽视了绩效。

(四)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也是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主流趋势

外国的医疗服务提供方也存在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等不合理现象, 欺诈骗保等违规行为同样多有发生。为此, 各国都注重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并成为许多国家医保制度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基金平衡与有效使用, 让医保支付标准和水平、患者自付水平更具有可控性和可预见性,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改革的趋势也是由后付制向预付制、单一支付方式向混合支付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和考核转变, 按病种或疾病诊断分组 (DRGs) 付费是住院患者支付方式的发展方向。

二、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目标和路径

推进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 逐步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适应, 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系统完整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在对医疗服务合理分类的基础上, 抓住总额预算、支付方式和结算办法三个环节, 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医疗保险支付的制度体系和谈判博弈机制。

(一) 构建以医保基金为主导的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机制

当前医疗保险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最大挑战是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和配置失灵。由此, 构建以医保基金为主导的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机制, 是医疗保障发展战略的核心命题。一是要确立医疗保障是资源的理念。明确医保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是需要配置的, 资源配置是受利益机制引导的。医保资源的有限性,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其保障效益的最优化和基金效率的最大化;医保资源的配置属性, 要求付费者搭建医保资源与医药资源配置平台, 由替参保人支付服务转向代表参保人购买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利益引导机制, 要求医疗服务购买者树立资源配置与成本控制的运营理念, 购买服务重在调节资源, 基金管理重在控制成本。二是要把握两个根本问题: (1) 医药资源的配置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还是以市场调节 (服务提供) 为主, 是供给主导还是需求主导, 是分配还是购买; (2) 构建医疗保障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靠筹资为主还是靠提升绩效为主。三是实现医疗保障资源战略目标要推进城乡、区域统筹, 提升基金功能;促进团购, 引入谈判机制, 完善付费制度;强化预算, 建立基金运营的绩效激励机制, 即将支出预算引入服务管理, 将收支预算引入区域共济, 将预算作为基金运营与服务管理的基本工具, 贯穿于就医、付费和绩效考核的全过程。

(二) 将控费工作由医保机构转移给医疗机构

要建立“超支自理、结余归己”的付费机制, 激励医疗服务提供方主动控费。医保机构不需要检查每一个病例的费用, 其工作重心是监督医疗服务质量, 即把一个病种的住院患者群体或按人头付费的门诊就医群体搞定, 使他们获得“性价比”较高的医疗服务。

(三)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团购”优势

一是要认清团购在支付制度中的作用。在国外, 团购被称为战略性购买, 决定全局的策略才能称得上战略, 可见团购何等重要。所以, 经办机构由“结账者”向“团购者”转变, 不是工作方法问题, 而是牵动全局的战略之举。二是分清一体化团购与非一体化团购两种模式。一体化购买是指对收费的和非收费的全套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进行集团性购买, 在国外一般由卫生行政部门统管, 其前提是卫生行政部门必须与公立医疗机构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即管办分开;非一体化团购是指基本医疗服务由医保机构购买, 公共卫生服务由卫生行政部门购买, 我国实行的是非一体化购买。三是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团购目标:注重公平性, 让所有参保者不会因为经济因素而不去看病;注重可及性, 让所有参保者能在合适的医疗机构看病;注重效益性, 让所有参保者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服务;注重综合性, 让所有参保者享受到“六位一体”的保健服务。四是建立竞争性守门人制度。不应局限于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一、二级小医院、大中型医院设在社区的门诊部都可以成为定点机构, 公立的和民营的要一视同仁。五是推行社区服务多元付费方式的组合。实行按人头付费 (适用于大多数普通门诊服务) 为主, 按项目 (适用于费用较高的个例) 、按病种 (适用于诊断和服务路径明确的慢性病管理) 付费为辅和医务人员底薪制。六是控制不合理转诊。由守门人负责医疗资源的配置, 这才是守门人制度的含义所在。

(四) 建立医疗服务监测体系

监测体系的功能包括监测供方绩效和服务质量;监测指标的选择要遵循易得性、可靠性、客观性原则;监测指标的使用目的是在供方之间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将其经济收入与绩效联系起来;绩效支付制度只是一个补充, 使用方法是建立绩效公示制度, 在供方之间形成声誉激励机制, 其效果往往比绩效支付制度本身更明显;绩效奖惩指标不宜高频率使用, 一般按年度使用, 但奖惩措施的公示可以适当提高频率, 以提醒供方提高绩效。

(五) 正确处理支付制度改革与临床路径的关系

卫生系统临床路径的试点推行, 对正在推进的医保付费改革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临床路径的价值取向在于使医疗服务更安全、更有效, 而医保的价值取向在于更经济、更适宜。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可以起到促进规范、保障服务的作用, 成为医保监管的抓手。但是, 相对于按项目付费, 临床路径具有隐蔽性, 监管难度更大。因此, 医保经办机构既要把临床路径试点作为支付制度改革的机遇, 又要关注临床路径所规定的服务项目对合理控费和服务质量带来的影响, 使支付制度改革与临床路径实施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互促互赢, 共同发展。

(六) 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医院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医疗服务质量是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质量与费用的关系, 一是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待患者如亲人, 规范诊疗行为, 合理控制费用;二是医院要建立完备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强调科主任责任制, 调动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医疗质量、新技术与费用的关系, 新技术具有保障病人安全、医疗损伤最小、疗效最短 (如平均住院日缩短) 、疗效好等特点, 运用新技术并不意味着单纯大幅抬高医疗费用。这几条是北京协和医院在北京三甲医院中创造“平均住院日、历年次均住院费用最低”佳绩的真经。

(七) 探索试行按疾病诊断组 (DRGs) 付费

分组的必要性是由住院服务提供者的类型不一、住院病人的疾病种类不一决定的。分组的原则包括按医院类型分组和按病种分组。按病种分组, 包括按科室分组付费, 这是一种粗糙型的按病种付费, 而按疾病诊断组 (DRGs) 付费, 是最为精细化的按病种付费。北京市经过7年的周密准备, 已从10月1日在6家A类定点医院启动按疾病诊断组 (DRGs) 付费试点。试点目标:医院收入不减, 患者负担减轻, 医保基金可控, 实现多方共赢。

为实现这一目标, 北京市确定了以下试点原则和路径:一是试点医院的选择条件是医疗费用支出处于三级综合医院平均水平。二是试点病组的选择原则是组内差异小、病例数量相对集中、易于操作的疾病组。三是按照承认现状、多方共赢的思路, 对DRGs的医疗费用支付实行定额管理, 定额标准以上年同一病组的社会平均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四是病种分组费用由参保人员和医保基金支付。参保人员实际医疗费用超过定额标准的, 定额标准与参保人员所支付费用的差额部分由医保基金支付。五是将分组情况和支付标准下发到试点医院, 让医院提出问题和意见, 在此基础上就支付范围和标准进行谈判, 取得一致意见后, 由市医保中心与试点医院签订《北京市医疗保险病种分组 (DRGs) 定额付费试点服务协议书》。北京市的DRGs尝试, 堪称我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如能实现既定试点目标, 将对全国的医保付费改革提供一条崭新的路径借鉴。

(八) 经办机构需要深化自身改革

在转变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走法人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这样才能提升经办机构的团购能力、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管和制约能力, 激发管住管好总闸门的内生动力。

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决定了医保制度的建立必然要设计相应的支付制度, 各国都不例外。由于时间的推移、基金管理要求的变化和卫生政策的调整, 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等,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将是医保制度改革和经办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医保制度的建设进程中, 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不断发展的, 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原来建立的制度体系肯定会出现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或因素, 这就决定了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要根据具体管理资源、管理水平和医疗机构诊疗管理基础, 合理选择支付方式和结算办法, 制定服务规范和质量保障措施, 为不断完善支付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政策调整依据。

专家证人制度简介 篇5

一、我国法律对于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六十一条创设了“专家证人出庭制度”。所谓“专家证人出庭制度”是由一方当事人委托的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就案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在法庭上运用专业知识发表意见,做出推论或做出结论的一项法律活动。

二、专家证人制度的主要内容

它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专家证人出庭说明制度、专家证人接受询问制度、专家证人对质制度和专家证人询问鉴定人制度。这在《规定》中六十一条都作出了规定。

三、专家证人的证明力

根据《民诉法》和《规定》的精神及具体规定,一个证据比如专家证人、鉴定结论抑或能直接反映案情的物证,都只是证据的不同形式,其证明力的大小,是由其客观关联合法之三性所决定的。专家证人的证言,在现今的诉讼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因为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就专门性问题所作出的专业意见,具有明显的客观真实性。

在专家证人运用专业知识发表专业意见,并作出推论或结论后,审判人员还会对按程序,全面客观的审查,以此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及大小作出判断。

四、司法实践中运用的情况

《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专家证人制度,这对于专家证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是一个重大突破。在现在的民事诉讼中,涉及专业性很强的案件不断增加,专家证人制度的运用必将在司法实践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附件:运用专家证人制度的经典案例

在民事诉讼中如何运用“专家证人出庭制度”

发表时间:2007年03月26日 关键字:专家证人制度,案例

阅读次数:843 案件简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六十一条创设了“专家证人出庭制度”。所谓“专家证人出庭制度”是由一方当事人委托的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就案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在法庭上运用专业知识发表意见,做出推论或做出结论的一项法律活动。它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专家证人出庭说明制度”、二是“专家证人接受询问制度”、三是“专家证人对质制度”、四是“专家证人询问鉴定人制度”。随着《规定》的实施,民事诉讼庭审中当事人之间的抗辩性将越来越强,在诉讼。。

【问题的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六十一条创设了“专家证人出庭制度”。所谓“专家证人出庭制度”是由一方当事人委托的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就案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在法庭上运用专业知识发表意见,做出推论或做出结论的一项法律活动。它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专家证人出庭说明制度”、二是“专家证人接受询问制度”、三是“专家证人对质制度”、四是“专家证人

询问鉴定人制度”。

随着《规定》的实施,民事诉讼庭审中当事人之间的抗辩性将越来越强,在诉讼活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门性问题(如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机械电子、生物化学、知识产权等)。在涉及到专门知识的领域,“专家证人”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同时,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专家证人出庭制度”尤如一把“双刃剑”,风险性很大,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反之,则将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现笔者结合亲身承办的案件,略作分析。

【案情简介】

赵某系龙口市某酒店业主,杨某从事空调的销售安装生意。2003年4月15日,赵某在杨某处购买了长虹牌柜式、挂式空调多台,并由杨某派人为其安装于所经营的酒店的多个房间。2005年7月3日,李某被赵某雇佣为其酒店安装闭路电视线,在操作过程中摔倒在地致伤。赵某认为,李某的摔伤是因杨某销售并安装的空调漏电使墙体带电将其击倒造成的,要求杨某赔偿其为李某垫付的医疗费等损失。杨某认为,李某的受伤原因不在于空调的安装,即使空调漏电也不能致使墙体带电,故不同意赔偿。赵某于是起诉到龙口市人民法院,法院一审判决杨某败诉,赔偿赵某全部损失。杨某遂委托我所周晓钰、张仁友律师提起了上诉。接案后,两位律师分析认为本案的争议的焦点就在于空调电线的破损能否使墙体带电,在什么情况下墙体能带电,一审法院对这一关键的事实没有认清,所依据的鉴定结论也缺乏起码的客观性。针对这一情况,如何找好突破点是本案的关键,两位律师想到了运用“专家证人出庭制度”这一方法来阐明关键的技术性要点,以利法官查清本案的事实。

就此,代理律师建议当事人委托了两位具有电气工程师职称的人员作为专家证人,并向法庭提出了出庭申请。在庭审前,两位代理律师和两位专家证人做了沟通交流,代理律师向专家证人介绍了案情,详细说明案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已方要达到的目的等,并向专家证人介绍庭审程序,就有关方法及技巧做了重点说明。在庭审中,专家证人配合代理律师很好的向法官阐述了配电规范、漏电保护、墙体带电原因等几个关键性的技术要点。最终,法庭采纳了我方的观点,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将本案发回了重审。

【分析意见】

一、何为“专家证人”。

我们认为:“专家证人”专指当事人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不包括“鉴定人”,也不包括“证人”(即使该“证人”同样“具有专门知识”)。所谓“专家”,就是经过该学科科学教育的人,或者掌握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特别或者专有知识的人,如建设施工合同纠纷中,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分别是建设工程建筑、结构和造价方面的专家。“专家证人”出庭就专门性问题进行的说明和接受询问称之为“专家证言”。

“专家证人”与“证人”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即“证人”应当是案件事实的知情人(是否知其实情在所不问)。而“专家证人”只是对涉及案件的某个专门性知识表达自己的意见、推论或者结论的专家,而不是案件事实的知情人。这是“专家证人”与“证人”最重要的区别。

“专家证人”与“证人”的联系也是紧密的。从法律的目的来看,“专家证人”与“证人”都是接受一方当事人的委托而进行的作证行为,都是从属于本方当事人的,当事人利用“专家证言”和“证人证言”的目的和意图没有性质上的差别。在作证方式上,“专家证人”与“证人”一样,都要接受严格的交叉询问,回答双方诉讼代理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客观真实的程度方面,“专家证言”中是就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而言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但这种可信度也是相对的,科技手段本身的精确度、人为因素的干扰、专家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以及专家的从属性,常常使“专家证言”的可靠性打上折扣。“专家证言”没有比一般“证人证言”更高的证明力。

“专家证人”与“鉴定人”也是不同的,“鉴定人”是经当事人申请或者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对案件的有关专门性问题做出判断结论的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员。“鉴定人”的性质较为复杂,“专家证人”与“鉴定人”关系也比较复杂。“经当事人申请的鉴定人”所进行的鉴定活动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科学性及独立性决定了鉴定人必须保持中立的立场,只忠于事实,不能从属于委托的人。此时“鉴定人”与“专家证人”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的鉴定人”虽然应当保持中立的立场,但是该鉴定作为当事人举证方式的性质没有改变,此时鉴定是与“专家证人出庭”完全相同的诉讼行为,都是维护一方当事人利益的。“专家证人询问鉴定人制度”正是基于“专家证人”和“鉴定人”关系的复杂性而建立的,该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专家证人”和“鉴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涉及案件的专门性问题发表意见、进行推论、得出结论,促使法官对案件事实进行认证和评判。

二、如何运用好“专家证人出庭制度”。

我们认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应当在“专家证人出庭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毫无疑问,优秀的律师、优秀的“专家证人”的密切配合将使已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作为一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应当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走专业化道路。“专家证人出庭制度”势必向全体司法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和律师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律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目前,我国律师素质与发达国家律师相比,在业务方面的显著差异就是科技意识较弱,科技知识掌握不足。所以,律师除了系统掌握法律知识及有关业务技能外,还必须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作为核心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律师只有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专家证人”的作用,才有能力指导“专家证人”。离开了律师自身的专业化,指导“专家证人”只是一句空话。

2、掌握专家信息。作为一名专业化律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专家证人出庭制度”的重要性,在诉讼发生前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本专业专家的信息,了解本专业专家、学者、教授等学术权威和实务工作者的基本情况、理论造诣、学术流派以及业内影响等情况。要逐步建立本专业专家信息网络,并且与本专业专家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一旦发生诉讼,对涉及专门性知识的方面可以建议当事人聘请一至二名“专家证人”出庭,并且帮助当事人选择合适的“专家证人”。

3、做好庭前准备。在案件开庭前,代理律师应当向已方聘请的“专家证人”介绍案情,详细说明案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已方要达到的目的等,并与“专家证人”进行讨论,共同研究确定庭审方案。代理律师应当在庭审前向“专家证人”介绍庭审程序,对庭审的方式、方法及技巧应当重点介绍,提高“专家证人”的庭审应变能力。切忌在“专家证人”还不知道应当说什么以及应当怎么说时就让“专家证人”出庭。

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 篇6

关键词: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专家辅助人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84-01

在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即拥有在刑事诉讼专业范围内并且受到当事人的聘请,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在诉讼的过程中对案件所涉及的问题用专业的常识提出意见,分析问题并且辅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家便是针对这一行业。虽然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是一个发展厉程短的制度,但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专家辅助人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的特点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享有调查权,质询权,鉴定监督权等权利,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当然要赋予其相应的义务责任,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还规定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其中包括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解释说明的义务;出庭义务;保密义务;保持中立客观的义务。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刑事诉讼中重要作用

鉴于北美和欧洲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和我国大陆的鉴定人制度都存在多方面的缺漏,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我国目前正处在两大法系融合的大背景下,不能单单的依靠鉴定人制度或是用专家证人制度来代替,这两种做法都是有失妥当的。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不但整合了鉴定人制度和专家证人制度而且还互补了两者。因此为了效果和严密性在刑事诉讼中设立专家辅助人制度是迫切的,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一)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目标。

一切程序设计的价值准则都是围绕着公平和效率。刑事诉讼作为社会的法律制度理应赋予公平和效率等崇高的地位,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在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更应该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准则来制定,所以在评价专家辅助人制度时最核心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这两大准则,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

由于我国大陆法律上对于鉴定人的出庭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所以在我国大陆的司法实践中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申察一直以来都存在流于形式这一缺陷,也常常出现鉴定人不出庭质证。或者因为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使得在质问时不能抓住关键和疑点。我国一直借鉴北美和欧洲的询问制度,但是法庭方面对于鉴定的审查落实的情况依旧不尽人意。另一方面法庭所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方聘请专家辅助人的权利,这样一来当他们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就能对鉴定人的陈述进行质证。法官也能在双方的辩论中有大概的,更好的辨别鉴定意见的真假。专家辅助人的聘请这一环节大大增强了刑事诉讼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的参与性。关于这一方面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不仅能增强当事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参与和监督又弥补了取证的缺漏,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三)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

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立也有其本身不可避免的难点,会增加当事人诉讼的成本是其自身特点决定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立所带来的优点远远大于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可以有效的减少错误的鉴定和重复的鉴定,针对这一方面专家辅助人制度有利于提高其效率价值,为诉讼提高了的效率和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时间成本。一来专家辅助人参与法庭审理的诉讼,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鉴定意见中的问题,提出疑问,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补充或者要求重新鉴定,对于此增强了目的性。二来专家辅助人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所以比普通的当事人和法官对于鉴定标准比较深刻和了解,当事人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的专家辅助人是比较信任的,当站在本身利益一方的专家辅助人提出的意见时当事人是容易接受的。当专家辅助人帮助当事人冷静客观的接受鉴定意见时,不论是否有利于自己都不容易排斥,这样减少了当事人不服,减少了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的概率。

(四)有利于司法鉴定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1.有利于司法鉴定职员的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司法鉴定人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缺点是:体制比较混乱,不够规范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鉴定人员水平不高,某些司法鉴定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对于法律的责任感也不强,在工作时态度不严谨。各种因为鉴定职员造成的原因导致在司法鉴定中的诉讼矛盾层出不穷。2005年在相关规定出台后,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之后《登记管理办法》明细了司法鉴定人员的资格。专家辅助人不但掌握着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熟悉鉴定的方法和程序步骤,这也是鉴定人完善自身的动力所在,对于提高鉴定人员的业务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化。

现代国家是法治国家,一切的司法活动所必要遵循的条件是“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又要遵循规范化这一特点。在我国的司法鉴定工作逐步的进入规范化道路的近几年时间里。司法机关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改变了以往司法鉴定实践中鉴定技术标准不统一局面。对鉴定的工作进行更全面和更专业的监督,提高了鉴定的标准和鉴定人的责任心,最终促进了司法鉴定活动朝着标准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是极其有必要存在的职业,而有这方面的职业就必须要有相关制度对其约束和规范,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就是针对对这一职业所设立,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会引领着司法鉴定走向更加完善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夏涛.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J].中国法学,2014(09).

某军队医院首席专家制度管理实践 篇7

1 首席专家资质的认定

1.1 首席专家相关概念

首席专家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是指负责重大科研项目的设计、管控、协调和组织的该领域学术威望较高的专家。结合医院情况,将医院的首席专家定义为负责在医院中某学科项目攻关、技术研发、技术把关、质量监督、技术传授等工作的专家[1],该类专家一般不由在任学科带头人担任,但需要具备学科带头人的经历。

1.2 首席专家需具备的资质

首席专家一般要求为:(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能力牵头开展本学科某一方面的技术业务或项目,或者本人拥有其他可应用于临床诊疗的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成果或专利;(2)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国内本学科同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或曾担任学科带头人并带领学科在国内达到技术或成果领先水平;(3)在技术或其它成果项目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或取得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军事效益[2]。

结合医院实际的其它要求:(1)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身体健康;(2)专家本人愿意为医院的建设发展发挥自身力量;(3)无重大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无造成不良影响的医疗纠纷。

2 首席专家职责规定

(1)参与医院引进、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评审论证工作,以及新技术新业务开展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的评估,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及成果的论证、咨询工作。(2)参与相关专科疑难重症的会诊、查房工作,并开设专病特需门诊;根据会诊和查房中出现的有研究或探讨意义的病例情况,向医务部提出进行全院病例讨论的建议;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本专业相关疾病的学术活动。(3)参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包括终末和运行病历检查、技术督导、医疗质量检查;参与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院内鉴定。(4)负责所在学科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培养工作,并从专业方向的选择、临床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等方面予以具体指导。(5)负责动态跟踪、考察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并就其所在行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构想等向医院提供咨询与建议[3]。

3 首席专家工作制度的具体实施

3.1 根据不同专家特点制定个性化工作安排

由于不同专家所在学科及工作时间与方式的不同,需在专家职责的基础上,对专家的工作安排进行个性化、具体化的制定。工作安排制定主要内容包括:(1)参加急、重、难病例的抢救措施指导,参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2)定期组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查房,组织跨学科病例讨论,承担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以及多学科联合会诊任务;(3)定期组织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会,进行新技术新方法准入评估与效果评价,组织大项科研项目申请并指导成果申报;(4)参与各类病种的诊疗规范的制定、参与临床路径方案的修订;(5)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科在业内影响力。

3.2 设置首席专家学术秘书

首席专家由于工作繁忙,需要设置兼职学术秘书协助专家完成其职责工作。兼职学术秘书的主要工作有:(1)负责首席专家的临床、教学、科研相关协调工作;(2)负责专家门诊、多科会诊、查房、病例讨论、学术活动等组织协调工作;(3)负责首席专家之间同院领导、机关的联络沟通工作;(4)每月参加1次医务部组织的首席专家工作例会,向机关汇报首席专家工作情况以及需要机关协调解决的问题,促进首席专家各项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5)完成首席专家和机关赋予的其他职责。

3.3 完善考评与激励措施

3.3.1 完善首席专家考评机制。

医院首席专家大部分属于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充分发挥专家技术与经验优势,保证工作质量,建立完善首席专家考评机制,避免部分专家只享受待遇而不尽职的现象发生。

3.3.2 建立首席专家激励措施。

医院每年划拨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保证首席专家的日常办公与会务等经费开支;并按月给予相应的津贴,保证专家工作积极性。

3.3.3 划拨首席专家科研专项支持经费。

对首席专家科研项目、新业务新技术开展以及开展医疗技术传帮带进行资助。

4 小结

医院自2011年初开始着手规划设置首席专家,通过对专家筛选、职责规范、与专家协调具体工作方案安排、设置学术秘书等制度内容的完善,形成了一整套首席专家制度,并于2011年4月开始逐步实施。实施近一年时间,聘任11名具有学科带头人经验的高级专家为首席专家,学科范围涉及医院10个重点建设学科,为学科建设、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案6个,牵头申请国家级科研课题11项,在医院组织全国及国际学术年会或学术讲座50余次,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摘要:为更好地发挥高级医学专家的学术与技术优势,海军总医院实施了首席专家制度,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从专家资质认证和专家职责设置两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释。

关键词:医院,首席专家,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海文.竞争上岗机制在学科带头人选用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56-957.

[2]郑先公,毛宗福,罗天云,等.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学术成就与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4):12-43.

专家咨询制度 篇8

而现实中, 我们对几位有法律鉴定资格的老师进行了采访, 其大都表示司法鉴定制度的现实中缺陷重重, 亟待解决和完善。如鉴定人出庭作证率极低, 鉴定结论应当具有的权威性丧失, 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其功用无法得到正常发挥;重复鉴定, 多头鉴定, 造成鉴定资源的浪费和诉讼成本的增加。对于此次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刑事诉讼法的引进, 不论对当事人实体权利、诉讼权利的保护, 还是对于法庭事实的调查、鉴定意见的鉴别都将有着重大进步。

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已经设定了我国鉴定制度为鉴定人为主, 专家辅助人为辅的模式。从上述分析可知这样的模式是可以保持诉讼效率和节约诉讼成本又兼顾当事人权利的一种模式。正如上文所叙, 这样的制度设计是符合我国actio的分解程度的, 因此是较为合理的。而其具体如何实施, 笔者设想如下:

一、鉴定程序启动权

根据实际调研可知, 现实中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刑事案件都启动了司法鉴定程序, 作为在刑事案件中如此重要的司法鉴定, 它如何得以启动当然是其先决且关键的问题。

(一) 鉴定人的申请

新刑诉法第144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 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很明显, 该条规定体现了大陆法系鉴定人的传统。而大陆法系国家刑事鉴定的启动主要由司法机关进行, 以法官为主, 当事人虽然有权申请启动刑事鉴定, 但必须经法官批准, 也就说法官垄断了刑事鉴定的启动权。虽然在《高检规则》第199条、新刑诉法第192条可以看出检察院、法院都可以最终批准鉴定 (或重新鉴定) 。但是从144条看出, 我国的鉴定人制度在严格遵循大陆法系下更体现了于侦查阶段控方单独指定。这点从英美法系的对抗制的诉讼方法论来看显然是无法理解的。但是从诉权的分解程度上观察这个问题就不会轻易地仅仅因为鉴定人由控方指定而认为是对被告人的极大不公并认为此制度必须修改。

诉讼方式不一定能与我国既有的实体法对接, 不如仍保有大陆法系对鉴定人“事实认定”的中立地位, 即仍将鉴定人的启动交与法官, 以法官的自由心证为标准来启动鉴定人的鉴定, 而至于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则交由专家辅助人平衡。万不可不顾我国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而盲目直接嫁接英美法的证据制度导致矫枉过正而取其“失去中立”、“效率低下”的糟粕而无法在我国诉以分解程度过多下的制度下得其精华。因此, 笔者认为, 鉴定人的启动仍然可以为法官“垄断”而成为中立的事实认定者, 而被告获被害人的权利则可采用专家辅助人加以平衡。

(二) 专家辅助人的申请

专家辅助人是来源于英美法系的制度模式, 根据上文的讨论, 我们可以知晓其虽然起源于actio分解程度较低的英美法但在刑事诉讼制度中是完全可以嫁接于我国的。在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专家由当事人申请并由法官准许后方能启动。这样的规定是可取的, 因为我国刑法的构成要件理论导致法律层面的抽象化使得诉讼乃围绕法官对于各种要件事实产生心证。故而若当事人并无任何初步证据使得法官对鉴定人产生一定合理怀疑时是没有必要让其枉自启动专家辅助人的, 否则不仅对案件事实并无任何帮助更导致了诉讼浪费和拖沓。而为了防止部分法官在批准当事人申请时过于僵化, 笔者建议司法解释中可以借鉴我国新刑诉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规定只需当事人提供初步证据使得法官对原鉴定产生怀疑时申请专家辅助人进行调查即当允许。如此则可将效率与公平较好的平衡。

二、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资格确定和选任

(一) 鉴定人的资格

正如上文所言, 法院只认可指定鉴定机构或医院的人员甚至只认可登记在册的人员, 以体现其中立公正。因此我国鉴定人制度的资格也可继续原来之相关规定。

(二) 专家辅助人的资格

正如于英美法系中, 专家证人由当事人自行聘任, 其资格一般无具体标准, 只是抽象地规定专家证人在一定领域内在知识、经验、技能、训练等方面具有优于常人的能力。故从理论上说,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法庭上的专家证人。因此专家辅助人当没有具体的当选标准, 而作为“僵化”的鉴定人制度的补充。

三、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回避

为了保障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中立性。大陆法系司法为鉴定独特安排了回避制度。正如上文所言在actio分解程度较高的大陆法系国家是十分强调鉴定人的中立性。故鉴定人也需适用回避制度。英美法的由控辩双方掌握聘请专家证人的模式, 事实上仅将专家证人当作有利于本方的一种证据来源而没有鉴定人回避之说。为了解决这中立性问题, 英美法采用了证据开示制度。而由于其制度与actio分解程度较高的大陆法系不十分兼容, 并有讼累、滥诉之虞, 故本文已经再三强调其制度扎根于其实体法与诉讼法未分解的状态, 故英美法系制度并不适合我国。

综上, 我国仍然应当恪守大陆法系的固有传统, 并将回避制度保持下来, 可喜的是新刑诉的第192条第3款规定:“第二款规定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因此专家辅助人显然也有回避制度。而其具体实施的细化则可根据不同的鉴定而因事制宜。

四、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

鉴定人制度在我国已有了不少岁月的积淀, 其权利义务本应不会因为专家辅助人的参与而有大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原鉴定制度本就不够完善, 在新刑事诉讼法给鉴定人创设了出庭的义务外, 还需设立鉴定人的保护性权利、必要时的补偿权及细化例外的出庭义务的免除等。而这一切在新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修正意见稿都有一定的体现。另外在权利方面由于专家辅助人的介入, 故当增加其与专家辅助人的对质权;义务方面则当增加其对专家辅助人的协助义务。

专家辅助人无论在新刑事诉讼法或其司法解释修正意见稿都没有很好体现, 故本文在此做如下建议。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及设立专家辅助人的立法精神, 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应当享有以下的权利:

(一) 调查权

专家辅助人的调查权系其能为当事人发掘事实的基础。专家辅助人要在庭审中对鉴定意见进行全面质询。而司法鉴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故, 专家辅助人难以仅凭借鉴定意见书和鉴定人出庭时的陈述找到问题和瑕疵。专家辅助人的调查权则使得专家辅助人能更好的事实质询权等, 使专家辅助人就能对鉴定情况有更多了解。调查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专家辅助人有权到公检法等机关 (或从律师处) 查阅、摘抄和复制鉴定意见;2、专家辅助人有权在提出初步证据后申请重新鉴定并使得相关部门得以配合。

(二) 质询权

专家辅助人应当拥有质询权。其质询权主要是针对鉴定结论。质询作为专家辅助人的权利, 被质询人则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回答质询。我国目前并未相关立法可使被质询人可以拒绝回答。但与案件无关的询问;具有人身攻击的质询;被质询人具有保密义务的事项;涉及隐私权的事项等应当可拒绝回答。

(三) 鉴定监督权

专家辅助人有调查权, 故其可参与司法鉴定时当监督司法鉴定工作的实施。专家辅助人享有亲自到鉴定场所观看鉴定实施的权利, 享有见证整个鉴定过程的权利。在正如上文所言专家辅助人不可代替鉴定人, 故其只可有权参与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为限。如果在见证的过程中发现鉴定活动存在瑕疵, 专家辅助人自可发表其意见, 并记录在案。

(四) 委托解除权

若是于犯罪活动或其他侵害专家辅助人利益或善良风俗的活动时都可使专家辅助人解除委托合同。

一旦专家同意作为当事人的辅助人进行诉讼, 则应当承担以下义务:1、遵守诉讼秩序义务;2、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说明义务;3、保密义务;4、出庭义务;5、中立义务等。

五、鉴定的效率———防止无用反复鉴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第9条规定:“在诉讼中, 对本决定第二条所规定的鉴定事项发生争议, 需要鉴定的, 应当委托列入鉴定人名册的鉴定人进行鉴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2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重新鉴定: (一) 原司法鉴定人不具有原委托事项鉴定执业资格的; (二) 原司法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组织鉴定的; (三) 原司法鉴定人按规定应当回避没有回避的; (四) 委托人或者其他诉讼当事人对原鉴定意见有异议, 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的; (五) 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重新鉴定的其他情形。接受重新鉴定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条件, 一般应当高于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这些条文, 都明确规定了重新鉴定制度, 但遗憾的是没有对可以重新鉴定的次数作出限制, 结果导致在司法实践中, 大量存在对于同一事项多次重复鉴定的情形, 浪费了鉴定资源, 也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形象。

总体来说, 反复鉴定具有鉴定次数多、参与鉴定单位多、各个鉴定单位之间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和结案相当迟缓等特征。在双方均申请传唤鉴定人出庭作证, 而被法院以“鉴定人出差”为由驳回, 至此, 正如上文所言, 由于actio的分解程度较高, 我们不必也不可直接嫁接英美早已遭受诟病的鉴定, 当建立类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鉴定意见排除规则, 有当事人或专家辅助人提供初步证据并使法官产生对其产生初步怀疑而出庭作证后使得对方可进行重新鉴定的制度。

六、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出庭作证程序

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是正当程序的要求, 然而由上文可知在我国鉴定人出庭率极低, 严重影响到了司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而新刑诉已规定了鉴定人强制出庭制度。第187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 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 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 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 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然而其并无进一步的细化, 为了保障其出庭, 笔者建议其先贯彻上文所叙的鉴定出庭补偿制度与保护制度等。其中更需设立鉴定人出庭例外制度。比如鉴定人患有重病、死亡、偶遇突发事件等无法出庭是可以理解的。此时则不必苛责其必须出庭, 若有疑问则可直接重新鉴定或使其他专业人员 (如同事或其他法院指定人员) 来阐述。

参考文献

[1]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94.

[2]徐继军.专家证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2:42-43.

[3]乔宪志主编.中国证据制度与司法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52.

[4]孟粉.如何落实鉴定人出庭作证新规定[N].检查日报, 2012-7

[5]卢建军.司法鉴定结论使用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兼论我国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构和完善[J].证据科学, 2010, 18 (6) .

专家咨询制度 篇9

关键词:专家出庭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司法公信力

2012年3月14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 “法庭审理过程中,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 调取新的物证, 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庭对于上述申请, 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第二款规定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这里的“有专门知识的人”是指在某一领域拥有专业知识、技术或经验, 受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聘请, 通过向法庭申请并获法庭同意, 出庭帮助控辩双方, 对鉴定人已经作出的鉴定意见进行研究并发表意见的人。目前, 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通常将其中的被申请出庭进行询问和说明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和“专业人员”称作“专家辅助人”[1], 也有人认为将其称作“专家证人”或“专业技术人”更为恰当[2], 还有学者将其直接称呼为“专家”[3,4]。本文采用“专家”的称谓代替“有专门知识的人”, 将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简称为“专家出庭制度”。

专家出庭制度的设立有助于法官正确认定案件事实, 也可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 在刑事诉讼中引入专家出庭制度, 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 节约鉴定资源, 提高鉴定质量, 能够促进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虽然专家出庭制度的设立对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 法律对出庭专家的诉讼地位、资格、权利、义务等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过于原则化的规定不利于制度的实施。本文对专家出庭制度中专家的诉讼地位、资格及权利、义务问题进行探讨。

1 专家的诉讼地位

1. 1 专家与鉴定人的比较

虽然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四款规定:“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但这只是将两者的出庭方式归为一类, 两者的地位与承担的诉讼任务是不同的。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庭审中, 只有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有权决定聘请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 当事人只有在对鉴定意见存在异议的时候, 才有权提出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的申请, 并且不能选择鉴定人, 鉴定人的人选由法院决定。而专家出庭制度中的专家, 是由控辩双方委托, 获得法庭同意后参与诉讼的。另外, 专家与鉴定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不同。《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规定: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因此, 鉴定人的作用是为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做出结论性意见, 提供客观的、正确的鉴定意见, 由法庭判断能否作为证据采信, 最终帮助法官公正地认定案件中的专门性事实。而专家出庭制度中的专家主要是帮助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 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帮助他们理解鉴定意见、发现鉴定意见中的问题, 或审查鉴定过程。

1. 2 专家与证人的比较

证人只能就亲身经历的案件事实作证, 陈述的是事实而非自己对于案件事实的意见或判断。而专家出庭制度中的专家并没有亲身感知案件, 只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鉴定意见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 对鉴定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 不属于证人证言。证人具有人身的不可替代性, 而专家由控辩双方聘请, 通过法庭同意进入诉讼, 控辩双方对专家具有选择权。另外, 证人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自己知道的案件情况, 对案件事实提供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律义务, 而专家是由控辩双方委托进入诉讼中。

1. 3 专家与诉讼代理人的比较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代理人是指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与诉讼代理人相比, 专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以自己的名义对鉴定意见进行质疑, 不需要授权即可对鉴定意见提出看法与见解。

1. 4 专家应为独立的诉讼参与人

专家出庭制度中的专家其诉讼地位与鉴定人、证人、诉讼代理人均有所差异, 因此, 应该为一类有独立诉讼地位的诉讼参与人。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中规定:“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专家可以顺应诉讼模式的转型与科技进步的形势发展, 作为一类独立的诉讼参与人进入刑事诉讼中, 接受控辩双方委托, 为委托方提供专业知识, 维护委托方的权益, 同时, 帮助法官理解专业问题, 正确认定事实, 查明事实真相。

2 专家的资格

新《刑事诉讼法》对专家出庭制度中专家的专业技术要求等资格的规定过于宽泛, 仅笼统地规定为“具有专门知识”, 未对专家的资格进行明确说明。我国在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的领域已经引入相似的专家辅助人制度, 同样没有对专家的资格进行限定。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 法庭对于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出庭的专家, 应当作出是否同意其出庭的决定。法庭如何判断被申请的专家具有专家出庭的资格不得而知。

在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中, 对专家的资格要求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从实践中掌握了特别的或专门的经验的人”。而在大陆法系国家, “专家”则是指具有大学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以及在各种行业具有特殊才能和名望的人士[5]。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四款中虽然规定“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 但鉴定人的资格要求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专家。我国法律对鉴定人的资格有严格要求, 2009年实施的《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中第十二条规定: “个人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一)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品行良好的公民; ( 二) 具有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或者具有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 ( 三) 申请从事经验鉴定型或者技能鉴定型司法鉴定业务的, 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 四) 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 行业有特殊规定的, 应当符合行业规定; ( 五) 拟执业机构已经取得或者正在申请《司法鉴定许可证》; ( 六) 身体健康, 能够适应司法鉴定工作需要。”然而, 对专家出庭制度中的专家并没有类似的规范, 对专家资格规定的模糊可能造成专家出庭制度实施的困难, 对专家资格的争辩可能会降低诉讼的效率, 使专家出庭制度本身受到质疑。

专家出庭制度中, 拥有专门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可以就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 甚至质疑鉴定意见, 因此对专家的资格要求应该高于鉴定人的资格要求, 不仅需要具备证明专业知识程度的资历和技术职称, 还需要从业年限等从事相关工作的经历证明。随着《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及《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办法》的出台, 目前, 我国的鉴定人有固定的资格认证体系, 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注册等认证规范已在全国实行。虽然专家出庭制度中的专家也可以是某个专业领域内具有专业知识但不具备鉴定人资格的人, 但公众一般更相信具有鉴定人资格的人员[6]。因此, 可以从已经登记注册的司法鉴定人中遴选符合要求的鉴定人进入专家出庭制度的专家名册。

建立专家名册有利于对专家的管理, 除此之外, 更有利于专家出庭制度的实施, 便于当事人聘请专家。在一项对136名沈阳市民进行的关于对专家出庭制度的态度调查中[7], 担心申请专家程序烦琐, 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专家的市民为全体调查对象的75% , 从侧面反映出法律对专家出庭制度的规范细则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果建立专家名册, 当有申请意愿的当事人不知道去哪里聘请专家时, 可以从专家名册中进行选择。同时, 可以建立专家的诚信档案, 对在刑事诉讼中故意做出不合理意见, 违反法律规定或执业行为规范等情况, 要记入诚信档案, 严重时将此专家从专家名册中除名。另外, 在同一项调查中[7], 86%的沈阳市民担心“申请出庭专家的出庭能力不足, 无法很好地应对质证”, 因此, 可以对入选专家名册的专家举办定期的专家出庭制度相关培训, 通过对专家进行提高应对庭审质证能力的课程培训, 使专家的语言技巧、语言能力、思辨能力有所提升。

对于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或其他家庭收入低于平均家庭收入者等无力负担聘请专家费用的当事人, 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刑事诉讼专家援助制度, 如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 “在国家司法救助法规定的情况和条件下, 当事人有权获得由国家公费提供的技术顾问的协助。”目前, 在美国, 联邦最高法院已经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 获得专家的帮助是被告人享有正当程序权利的重要内容[8]。刑事诉讼专家援助制度可以避免因为经济原因不能申请专家出庭维护自身权益的情况, 这也是实际调查中发现的公众的顾虑所在[7]。在当事人有申请专家出庭意愿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专家时, 法院应该启动专家出庭援助制度, 让当事人在专家名册中选择专家, 费用由国家负担, 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3 专家的权利和义务

3. 1 权利

作为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专家, 除享有一般的诉讼参与人的人身安全等一般性权利外, 还应该享有以下特殊权利。第一, 专家有权查阅、复制与鉴定意见相关的资料, 有权向鉴定人了解鉴定意见出具的过程、鉴定方法、鉴定工具等鉴定事项相关问题; 第二, 专家有权在庭审中向鉴定人就鉴定意见相关问题进行评论或提问, 有权提出自己对鉴定意见的质疑; 第三, 专家有权向法官直接表达对鉴定意见及鉴定意见出具过程的意见; 第四, 在委托事项违法或委托方提出无理要求时, 专家有权拒绝接受委托或参与诉讼。

3. 2 义务

专家应承担以下义务:

第一, 专家必须遵守法庭纪律, 服从诉讼指挥; 第二, 专家有义务就案件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向委托人提供意见和建议, 帮助其正确理解鉴定意见; 第三, 专家有义务在法庭中接受法官对鉴定意见的提问, 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第四, 专家有义务配合鉴定活动, 遵守有关规定, 不得干扰或妨碍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工作; 第五, 专家在为委托人提供服务时要保证科学性与客观性; 第六, 在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的庭审中, 专家有义务保守秘密, 不得泄露秘密或隐私。

参考文献

[1]尹丽华.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解读与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 2013 (3) :1-5.

[2]赵杰.论专家辅助人出庭质证制度[J].中国司法鉴定, 2013 (4) :13-16.

[3]王戬.“专家”参与诉讼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 (5) :113-117.

[4]程相鹏.专家出庭制度若干问题探讨——以刑事诉讼为视角[J].中国司法, 2013 (4) :66-69.

[5]黄敏.建立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J].政治与法律, 2004 (1) :140.

[6]杨霄芳, 张博.构建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几点设想[J].法制与社会, 2013 (7中) :36-37.

[7]刘畅, 刘宇.沈阳市民对专家出庭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 2014 (20) :82-84.

专家咨询制度 篇10

1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分析

1.1专家辅助人的概念及特点

要从两个方面对专家辅助人的概念进行理解,一方面从专家的角度进行解析,对于专家没有资格条件等过多的限制,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可以从正式教育而来,或者从实践经验而来,专门知识的运用没有统一标准。另一方面从辅助人的角度进行解析,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主要是解决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并提出专家意见,发挥的是辅助当事人的作用。

专家辅助人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服务性的特点,专家辅助人就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为委托人提供咨询, 参与鉴定意见庭审质证,充分体现了服务性。二是中立性的特点,专家辅助人不能成为诉讼中当事人攻防的武器, 其必须保持中立,主观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分析判断,客观上要依据科学的原理。三是可替代性的特点,控辩双方可以聘请任何具有相应资质的专家辅助人,也有权在诉讼任何阶段解除委托关系。

1.2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

明确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是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于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没有具体规定,有必要辨明专家辅助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专家辅助人与鉴定人、证人、诉讼代理人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更有不同,可以从对比专家辅助人与上述三种诉讼参与人的不同入手, 以便于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

在资质条件要求上,对于专家辅助人的资质无严格要求,只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可以凭借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说明解释案件专门性问题即可。目前我国对鉴定人的资格条件要求非常严格,鉴定人必须经过国家考核并由法定管理机构颁发资质证书。证人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详细、准确叙述案件过程即可,是否具备专业知识不影响其作证的资格。诉讼代理人则主要是凭借其拥有的法律知识来帮助委托人进行诉讼活动的。

通过上述比较的内容可以看出,专家辅助人明显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诉讼参与人。专家辅助人参与庭审对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理应列入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范畴,但我国新刑诉法并未明确规定。

2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立法问题

2.1对于专家辅助人的资格规定不明确

专家辅助人应该具有怎样的资格才算拥有专业知识,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法庭的审查标准以及特别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一般采取严格标准,必备的条件要求是学历、职称或者专业内的学术地位。立法规定的模糊性不利于控辩双方聘请专家辅助人, 同时也增加了法庭审查判断的难度。法律仅仅用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专家辅助人进行规范,在适用上势必会给法官和当事人带来困惑,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

2.2对于专家辅助人提出的专家意见的效力不明确

对于专家辅助人就鉴定意见提出的专家意见的法律效力问题,我国刑诉法及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学术界对专家意见是否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有着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专家意见在刑事诉讼中应该具有证据的独立法律地位,由于专家意见不同于辩护、代理意见,因此应当赋予专家辅助人提出的专家意见具有证据属性。也有观点认为,我国刑诉法第48条并未将专家意见明确列为法定证据种类,因此不具有证据属性。因此,虽然专家辅助人制度顺应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大趋势,但对专家辅助人提出的专家意见的法律效力规定仍不明确。

2.3专家辅助人的具体操作程序规范不明晰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诉讼程序操作规范不甚明确,造成实践操作性差及实际案件运用率低。第一个程序问题就是未明确规定专家辅助人参与到刑事诉讼的时间阶段,新刑诉法中只规定了可以在审判阶段参与到诉讼中,但在诉讼的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能否参加,立法并未明确。第二个程序问题就是未明确规定双方当事人可否在庭前会议中进行专家意见交换。根据对抗制诉讼模式的要求,进行庭前交换专家意见可以提高庭审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给双方当事人提供一个交流案件信息的平台。

3对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建议

3.1专家辅助人的资质审查

专家辅助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资质,笔者认为应该采取较为宽松的条件,并不必将范围限于具有司法鉴定资格的人员。现实生活中,诸如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医生、 大学教授等并不专门从事鉴定业务,但他们的学识、能力完全可以出庭就案件中的专门问题提出意见。专家是凭借其掌握的知识、经验帮助案件裁判者理解相关证据的人, 如将更多具有实践经验技能的人纳入到刑事诉讼程序中, 更是为了达到设置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目的。司法实践中, 法官对专家辅助人的资质审查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明专家辅助人具有专家资格的材料。另外,法院还可以从反面对专家辅助人资格做出一些限制性规定,比如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失去人身自由的人、精神状态不清醒的人不可以成为专家辅助人。

3.2专家辅助人提出的专家意见的效力

对于专家意见的法律效力如何,笔者认为不宜赋予专家意见独立证据的法律地位,我国设立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原因主要是适应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提高庭审的对抗性,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另外,在法庭审理中专家辅助人依附于控辩一方,因此专家辅助人对鉴定意见提出的专家证据意见不具有独立的地位,法官可以将其视为控辩双方的意见,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但是不能否认专家意见在诉讼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增强法官内心确信、对鉴定意见做出判断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性材料。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置强化了对鉴定意见的庭审质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反复鉴定和重复鉴定。专家辅助人出庭协助控辩双方可以确保当庭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可以弥补法官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从而形成内心确信。因此,虽然专家意见不具有证据效力却极大地影响法官对案件的理解和裁判。

3.3明确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操作程序

明确专家辅助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时间,在侦查和审查阶段是否可以聘请专家辅助人向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发表关于鉴定意见的意见,立法上未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应该在审前程序中引入被追诉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在侦查阶段的鉴定意见是否科学、客观,对于案件性质的准确定性、是否适用强制措施以及适用何种强制措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查起诉阶段,如果检察机关允许犯罪嫌疑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就应该允许其审查追诉机关出具的鉴定意见,并听取关于鉴定意见的看法。专家辅助人质证侦查机关出具的不利于被追诉人的鉴定意见,可以增强被追诉人对抗强大的追诉机关的能力,从而保障被追诉人有效辩护的权利。

建立庭前会议专家意见交换制度,随着刑事诉讼对抗制模式的发展要求,庭前证据开示交换制度的建立是改革趋势,专家辅助人制度中的专家意见具有专业性更需要开示交换程序的规制。在开庭审理之前双方当事人合理总结案件所涉及专门性问题的争点后相互交换专家意见,针对一些特殊或者复杂情况的聘请专家辅助人的案件法庭会考虑庭前交换专家意见。在交换过程中应重点保证控辩双方知悉专家辅助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做出专家意见的过程,可以使辩方做出充分的诉讼防御。关于专家意见交换的时间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在侦查阶段控辩双方可以有非正式的意见交换,在审查起诉阶段可以约定时间进行专家意见交换。针对被告人在庭审过程中聘请专家辅助人从而完成专家意见的情况,被告应该在审判结束前将专家意见提交给法院,并通知对方当事人,再由控辩双方决定具体的专家意见交换时间等。

摘要:在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中,我国首次规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主要功能是由专家辅助人对鉴定意见提出合理的异议,可以解决鉴定意见无法得到有效质证的难题。但是新刑事诉讼法中的法条规定过于笼统、不具体,并未详细规定专家辅助人在诉讼中的诉讼地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此会导致在具体司法实践中遇到许多操作难题。我国的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以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为切入点,为进一步完善规范该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专家咨询制度 篇11

一、估价专家委员会制度确立的历史沿革

估价专家委员会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制度不断变革完善中的产物。回顾新中国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制度变革的视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1年5月31日之前,即《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8号,以下简称78号令)实施之前。全国各地仅有零星的拆迁工作。被拆迁房屋产权情况:大部分房屋产权公有,使用人为公有住房承租户,交纳政策性租金。房地产市场几乎没有发育,房地产的价值在市场中没有体现。各地的拆迁安置政策指导思想是:解决被拆迁居民的居住问题,住得下,分得开。拆除公有房屋不予补偿,只需安置承租人,让承租人继续承租公有住房;对私有房屋仅补偿建安成新价。

第二阶段:1991年6月1日至2001年10月31日,即78号令实施阶段。78号令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的行政法规,对规范房屋拆迁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78号令确定的拆迁安置与补偿政策是:拆迁补偿实行产权调换、作价补偿,或者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的形式。产权调换的面积按照所拆房屋的建筑面积计算,作价补偿的金额按照所拆房屋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由于这一政策的重点在于“补人头”(即安置使用人),对产权所有人的补偿仅为房屋的重置成新价,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可能列入拆迁范围的地区户籍人口大幅增长,拆迁成本巨大;二是房屋的产权人得到的补偿远低于市场价格,产权补偿矛盾突显。1995年以后,我国房地产估价师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在1999年左右,部分地方开始尝试将房地产估价结果作为补偿依据。

第三阶段:2001年11月1日至2011年1月20日,即《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5号,以下简称305号令)。305号令确定的补偿原则与此前的78号令发生了质的变化。明确“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即补偿的是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包含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而此前的78号令实施阶段对产权人的补偿仅是房屋的重置成新价(或建安成新价),不包含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2003年12月1日,建设部印发的《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中明确“拆迁当事人对原估价机构的复核结果有异议或者另行委托估价的结果与原估价结果有差异且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自收到复核结果或者另行委托估价机构出具的估价报告之日起5日内,可以向被拆迁房屋所在地的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技术鉴定”。

第四阶段:2011年1月21日至今,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以下简称590号令)实施阶段。590号令进一步明确了“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确定”。同时规定,“对评估确定的被征收房屋价值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

从以上可以看出,估价专家委员会是在以房地产补偿估价结果作为征收补偿核心内容后,为定纷止争而建立的。同时,也说明估价专家委员会制度是现代社会事务公共治理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二、估价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定位

自305号令实施至今,房屋征收补偿核心是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房屋征收作为天下第一难事,难的是如何科学、公正、公平地确定市场价格,并让征收人和被征收人共同认可。定纷止争是估价专家委员会制度建立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要围绕着“定好规则,当好裁判”进行制度设计。因此,估价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认识。

第一,“定规则”的职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市场,每个地区、每个城市因经济发展阶段、居住人群文化差异、消费习惯不同,其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也不同。各地估价专家委员会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适宜本地操作的房屋征收补偿估价技术规范,这就是“定规则”。无论是征收人还是被征收人都可以根据事先确定的规则对被征收房屋的市场价格进行判断,最大程度上减少认识上的差异,从源头上减少纷争。

第二,培训、指导职能。虽然经注册的估价师都是经过考试考核后才能从事房屋征收估价工作,但各地估价师队伍中确存在一批技术水平、执业精神不能适应征收估价工作要求的人员。有的估价报告高估了,有的低估了,造成争议和矛盾。通过对估价师的培训教育,减少估价过程中的差错,在过程中减少纷争。对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指导估价机构完成估价。我国的房地产权属管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不适用通常的估价技术方法。比如,房和地分属不同的产权人的补偿估价问题,需要从历史的、法律的、现实的多视角进行认识和把握,估价专家委员会对此类问题要研究指导。

第三,裁判员职能。因为房地产价格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估价师可能对同一宗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有不同的认识,需要估价专家委员会进行裁判。估价专家委员会要秉承科学家精神进行科学、公正、公平的裁定。虽然有的地方估价专家委员会是由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发文成立的,但这并不能改变估价专家委员中立的科学家地位。

第四,政策建议职能。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带着公共资金合理使用和补偿征收人切身利益两个方面,房屋补偿估价是整个补偿政策的核心,因此,政府在统筹制定和调整房屋征收政策体系时应特别关注补偿估价政策,听取估价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估价专家委员会在工作中也应积极思考全局性问题,多向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

三、估价专家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一)政府组建,独立运作

关于估价专家委员会的组建,仅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释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农林城建资源环保法制司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法规司、房地产市场监管司编著,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第1版)中提到“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房地产行业组织,应当成立由房地产估价师和城市规划、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委员会,对房屋征收评估进行技术指导,受理房屋征收评估鉴定”。在实施中,各地多以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组建估价专家委员会。以徐州为例,徐州市建设、规划、房管、土地、物价五部门联合发文成立和调整估价专家委员会。虽然估价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组建,但估价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具有独立性,不应受行政机关的干涉。为保障估价专家委员会的独立性和社会公信力,估价专家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可借鉴仲裁委员会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即估价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组建,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在具体案件鉴定时,根据规则从专家库中选定专家组成专家组,具体案件由专家组独立鉴定。

(二)估价专家委员会的组成

估价专家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到4人,委员7到11人组成。估价专家委员会主任可由房屋征收主管部门有关领导担任,副主任由中级法院、政府法制办相关领导及房地产估价行业具有较高威望的专家担任,委员由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相关业务的专家、高校相关专业的学者、资深的房地产估价师担任。

估价专家委员会的职能是选聘估价专家委员会专家,建立专家库;制定房屋征收估价鉴定规则和秘书处的各项规章制度;拟定估价师培训考核计划;提出房屋征收相关政策建议。

(三)估价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的设置

估价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各1人,工作人员3到5人组成。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应由估价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的房地产估价专家兼任。

秘书处的职能是受理征收估价鉴定案件,根据估价鉴定规则选定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负责鉴定中的记录和程序管理、鉴定报告的送达、鉴定档案资料的归集存档工作,落实估价师培训考核工作和其他日常工作。

(四)专家的聘任和管理

估价专家委员会专家库由兼职专家组成,专家选聘应突出专业性,遴选德、能、勤、绩、廉俱佳的人才担任。专家要按专业划分,可分为法律、建设、规划、房管、土地、物价、房地产估价等,其中房地产估价专业可选聘10到20人,其余每个专业可选聘3到5人。

对专家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制定专家守则,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规定须要遵守的事项,强调个人守法自律,办事公道正派;二是看专家的表现,包括鉴定案件的质量、水平等;三是敞开出口,一经发现专家有违职业道德的事件,清出队伍,永不再聘。

四、估价鉴定的工作规则

估价鉴定的工作规则包括程序规则和具体案件中专家组的议事规则两个方面内容。

(一)估价鉴定的程序规则

被征收人或者房屋征收部门对评估结果异议处理的机制是先由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进行复核评估。复核评估申请人提出书面复核评估申请,并指出评估报告存在的问题。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经过复核需改变原评估结果的,重新出具评估报告;没有改变原评估结果的,书面告知复核评估申请人。被征收人或房屋征收部门对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出具的复核结果有异议的,10日内向被征收房屋所在地估价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估价鉴定的主要程序包括:受理、组成专家组、专家鉴定。

1.受理

在房屋征收中,各种矛盾集中体现,而估价专家委员会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房屋征收中的所有矛盾,因此对被征收房屋估价报告的鉴定需严格程序。申请被征收房屋估价报告鉴定应当提供以下材料:(1)书面的被征收房屋估价报告鉴定申请书;(2)被征收房屋估价报告及技术报告;(3)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复核意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核,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予以受理:一是被征收房屋估价报告经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复核,申请人仍有异议的;二是申请人提出的异议是针对评估报告的评估程序、评估依据、评估假设、评估技术路线、评估方法选用、参数选取、评估结果确定方式等评估技术问题的。受理鉴定申请的,秘书处出具受理通知书;不予受理的,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2.组成专家组

受理鉴定申请后,根据需要选择专家组成专家组。选择专家,不宜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不同案件的矛盾焦点不同,需要的专家专业类别不同。秘书处要根据案件特点选择专业结构合理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为3人以上单数,其中房地产估价师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并应指定一名房地产估价师作为专家组长。

3.专家鉴定

组成专家组后,秘书处应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书记员负责程序管理、传递信息、会议记录、收集资料和文书送达等工作。专家组成员在案件鉴定中不能私自与案件当事人、代理人或利益关系人会面。因案件鉴定需要会见当事人或代理人的,应有书记员在场。

(二)专家组议事规则

专家组成员在全面阅读被征收房屋估价报告、技术报告后和复核意见后应召开专家鉴定会议。专家鉴定会议由专家组长主持,参会人员包括专家组成员、书记员、房屋征收部门代理人、被征收人或其代理人、房屋估价报告的签字估价师,其他人员非经允许不得列席。鉴定会议可参照仲裁规则进行。在确定专家组成员和书记员不需回避后,鉴定会议进入实质鉴定环节。实质鉴定环节包括签字估价师介绍估价过程、关键技术方法和参数的选择和复核意见,房屋征收部门和被征收人陈述相关意见,专家组合议。专家组合议时,除书记员外其余人员均回避。

专家组合议的规则:限定时间轮流发言,归纳核心观点,一致的观点记录在案,不同的观点集中讨论,定性问题专业优先,定量问题取众数。限定时间发言是为了既让专家充分发表意见,又保证会议效率。定性问题专业优先就是对定性问题以该专业专家的意见为主。定量问题以相对集中的意见为主。鉴定过程中如需现场察看的,应进行现场察看。虽然估价专家委员会鉴定的是评估报告的评估程序、评估依据、评估假设、评估技术路线、评估方法选用、参数选取、评估结果确定方式等评估技术问题,但也应对结果的合理水平进行确认。有一种观点认为,估价专家委员会只鉴定技术问题,不应对结果的合理水平确认。这种观点忽视了专家委员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定纷止争的本意。

五、估价专家委员会工作经费

估价专家委员会履行职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包括:秘书处的人员及办公经费,专家的调研经费、讲课费,案件鉴定的专家费等。解决经费的渠道有三个:一是对评估报告鉴定应收取鉴定费;二是对估价师培训应收取培训费;三是政府财政对不足部分应给予补助。估价专家委员会经费的来源和支出都需要制度保障。

专家咨询制度 篇12

继2009年在全院科室开展了“专家督导科主任查房质量评价工作”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建立了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即每年确定不同重点,选择不同科室,坚持专家对科室主任的重点查房督导,强化科主任查房的管理意识[1],逐年解决医院医疗质量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010年选择全院评为全军学科中心和军区学科中心的19个科室,经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督导重点为“围手术安全”和“合理应用抗生素”。

2 本年度科主任查房督导的目的、方法

2.1 目的

坚持不懈地狠抓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制度,强调科室质控小组作用,突出围手术期安全,加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做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2.2 方法

(1)修正科主任查房质量评价标准并在全院进行公示。标准由2009年的5项增加到7项,分别为“查房的组织管理”、“核心医疗制度落实情况”、“住院医师汇报与归纳能力”、“上级医生指导能力”、“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合理应用抗生素情况”和“病历内涵质量”。

(2)业务副院长和专家组长牵头进行专业对口的专家督导,药理科高级药剂师和专职病案质量质控专家全程参与;依据科主任查房固定时间,提前排序出各科室的主任查房督导顺序,专家提前掌握标准、熟悉病历、查阅资料,做好各项准备。

(3)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科的职能作用[2],在网上浏览全部在院病历的基础上每科推荐5个病例,专家结合学科主攻方向筛选所查病例,查房结束时根据7项标准进行综合讲评。

(4)药理科随机抽查5个在院患者应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点评;质量管理科随机抽取本年度出院病历和在院患者病历进行病历内涵质量点评;督导组检查科室质控小组的人员和工作落实情况;最后由专家组长综合讲评查房质量并通报科室本年度医疗工作效率、诊治质量、院内感染控制及合格病历达标率。所有数据工作依托信息化平台提供。

3 结果

在2009年对所有科室主任查房督导的基础上,2010再次对中心科室进行重点督导,巩固了前一年的成绩,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向全院通报并提出改进措施。

3.1 进步方面

3.1.1 核心医疗制度落实有所加强

查房及病历检查显示核心医疗制度落实有所加强,特别是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及转科、会诊制度。各科室能够根据人员梯次不断调整三级人员角色,对有资质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及时完成申请授权。病历中交接班、会诊等各项记录比较完整、及时、规范。手术病例术者的术前防视制度落实,术前讨论较前深刻和充分,对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评估和对术式的选择、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准备的对策发言更加全面。

3.1.2 查房模式上进一步规范

各级医生对本级所承担的职能概念清楚。经治医生能较好地体现个人的初步分析;上级医生的桥梁作用更加凸显;科主任普遍对诊断、治疗的分析更加全面、透彻,对下级医生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教学意识进一步增强,不少科主任显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

3.1.3 对患者和病历的管理更加严格

科主任不仅对患者诊治进行学术性的指导,而且对患者管理和病历质量点评很到位。包括补充病史及查体、讲评下级医生归纳及分析能力等。本次增加了质控专家面对面讲评病历内涵质量的方式,重点讲评如何体现内涵,如在首次病程记录中体现逻辑思维,详实记录科主任查房意见并体现落实结果,日常记录要体现对病情转归进行分析及本学科技术水平等。同时,严厉讲评病历中存在的各类缺陷,专家语重心长地发出“向患者学习,向病历学习”的倡议,很多科室在查房结束后索取讲评资料并会下交流,收到了较好效果。

3.1.4 督促科室质控小组发挥作用

本次督导同时检查了科室质控小组的落实情况,表彰和推广了发挥作用好的管理形式,如定期分析科室工作效率及诊治质量,根据患者意见建议加强安全措施,对本科病历实施环节质控等;对部分没有落实质控职能的科室起到了督促和示范作用。

3.2 发现的问题

3.2.1 落实核心医疗制度仍有疏漏

少数科室在人员流动情况下,不能及时根据现状进行分工调整,仍然存在主任直接二级检诊或同一人承担一级、二级医生的情况。个别科室进行重大手术前,麻醉科和病理科不参加术前讨论,造成讨论不深入、走过场。新的“手术核查制度”落实尚不严格,特别是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前的再次核查和对《手术安全核查表》[3]的签字较薄弱。死亡讨论普遍过于简单,“医护工作无缺陷”一类的套话多,对疾病的转归和治疗中的经验教训讨论不深刻。

3.2.2 围手术安全仍存在隐患

本次查出1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住院患者,骨科问病史及查体不细致,未认真复习既往出院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在肿瘤已多处转移的情况下未选择碘131同位素治疗,错误选择单纯对骨转移灶进行切除,造成伤口不愈合。因单纯追求缩短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造成术前诊断不准确,说明管理患者粗疏,围手术安全依然存在隐患。

3.2.3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表现多样

药理科共随机抽查了115例在院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情况。主要问题表现为:无菌手术预防用药档次过高,时间过长[4];抗生素长时间应用时缺乏疗效评估;污染伤口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无细菌培养结果;用药途径不合理或给药时间不合理;部分内科的诊疗操作过度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等。

4 改进措施

4.1 坚持落实核心医疗制度

再次要求科室落实合理的床、工比例,严格控制过度加床收患者,避免科室人员集中长期离岗深造。机关积极协调人员安排,对有资质的进修人员和在职研究生及时批准申请授权,确保“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的落实。建立了对科室质控小组的定期检查制度,努力形成人人知晓制度、人人落实制度的良好局面。

4.2 加强围手术安全的措施

目前机关落实了手术分级制度,建立了全院性的手术分级及人员资质的档案库;制定了职能科室定期参加科室重大、疑难手术讨论制度,加大了落实“手术核查制度”的力度,明确由麻醉科主要负责,严禁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走过场,对手术中不落实核查和不认真填写及不签字的手术病历直接降级为不合格病历。与此同时,我们接受了手术科室“进一步完善术中冰冻病理报告流程”的建议,协调院务部门和信息科在每个手术间建立手术医生与病理医生的视屏对话平台,保证疑难手术中病理检查与临床更密切的结合。

4.3 将合理应用抗生素纳入到日常管理

药理科陆续完成了对全院5个专题的系列讲座,信息科已经选择了比较成熟的“合理用药软件”和“院内感染控制软件”正在实施安装调试,年底前将完成与医院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接口。质量管理科、药理科、感染控制科人员目前正在进行软件的使用培训,并共同制定了监管规定及奖惩措施,新年度即可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合理用药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全程、实时、全面的管理,将医疗质量管理提到了较高层面。

5 体会

科主任不仅是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而且是科室医疗安全的第一负责人。科主任查房不单纯要完成学术指导和临床教学,同时要重视患者管理、医疗安全和循证医学资料的质量。我院建立专家督导科主任查房的长效机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资深专家不断深化科主任查房督导活动,不但能够深入掌握科室主任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发现和提出科室存在的问题,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提出督导重点,不断提高科主任的管理意识和能力[5]。督促科室质控小组与机关职能科室同步,充分发挥第一线的质量管理职能。

我们体会到,建立专家督导科主任查房的长效机制,不失为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举措。

摘要:目的:建立专家督导科主任查房的长效机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重点,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逐年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准确选择查房重点,不断修正检查标准细则,通过信息化平台选择病例,专家为主体对口查房督导;综合讲评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结果:发现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不断深化质量管理。结论:深化专家组督导科主任查房是促进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督导,科主任查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卢水华.科主任在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5-16.

[2]韩晨光.充分发挥质控科在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3):52-53.

[3]孙宝全,安爱红,严庆贤.手术安全核查对手术风险评估的临床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3):28-29.

[4]王霞,门可,刘丹红,等.住院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710-711.

上一篇:中厚皮片下一篇:实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