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2024-06-08

成长(精选12篇)

成长 篇1

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信息作为资料保留下来, 有序地存档, 并称之为“档案”, 说明了社会、学校对儿童的关注程度上了一个台阶, 是有意识的关注。档案前, 添上“成长”两个字, 是教育理念上的突破, 反映了对儿童的尊重, 对儿童发展规律的深度关注。无疑, “成长档案”是个好事, 好事如何把它做好?要从一切为了儿童的成长的角度建设“成长档案”。

一、“成长档案”建设的过程是理解儿童的过程

“成长档案”是理解儿童的窗口。多角度地了解、观察, 有助于理解儿童。为了理解儿童, 首先要保证档案的真实性。任何一份档案的涂抹或美图, 都会导致对儿童的理解产生误差。真实性包括档案的含金量, 同样是“一等奖”是哪个等级的、获奖比例是多少。其次要保证档案的全面性。成长档案不是光荣册、荣誉簿, 也不单是学科分数、各项评比的结果, 不仅是数据, 还应该有现象的描述、事件的记录。档案的多样性, 才可能体现儿童的客观性。

“成长档案”的建设遭遇了现实难题。极少数学校是奉命搞“成长档案”, 学期初提要求, 学期末收上来检查归档, 这是为档案而档案。有的学校第一年“轰轰烈烈”, 有动员、培训, 中期有检查, 期末有展示交流, 装帧得漂亮、装得厚的被评为“优秀”, 等“成长档案”风刮走, 就冷下来直至无声无息, 这是为展示而档案。

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努力地探索怎么建设“成长档案”, 也有不少心得和经验, 但因为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应试压力大, 使建设“成长档案”力不从心。分数是硬的, “成长档案”是软的, 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只能选择放弃或随意应付。忙碌确实是一个问题, 但如果我们仍然坚持建设“成长档案”, 会发现, 我们把成长的背景也归档了。我们理解儿童, 是要置放在一个背景中去理解的, 这个背景越广阔, 我们站得越高, 我们对儿童的理解越理性。

每一次搜集、整理和归档, 都是一个和儿童对话的过程。儿童用自己的档案默默地告诉你:他 (她) 在想什么, 他 (她) 此刻是这样的人, 他 (她) 在成长, 也渴望成长;档案更告诉你, 儿童的成长之路很多时候是不平坦的, 但一路的风景很美。

二、“成长档案”建设的过程是发现儿童的过程

儿童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他 (她) 不是缩小的成人, 他 (她) 自有自己独特的世界, 有着独特的情感世界和成长的规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漠视甚至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当下, 更显走近儿童发现儿童的紧迫性。

通过档案, 去发现儿童的学习规律。学习是儿童的主要任务, 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是儿童最重要的体验。事实上, 学习不应仅以分数论英雄, 教师通过档案, 努力发现儿童的学习潜能, 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把潜能发挥出来变成特长。

每一门学科都有学习规律。如作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年级的作文可以称之为“写作”, 到了高年级, 只能称之为“作文”。前者, 能自由书写;后者开始“察言观色”。这实际上不是儿童成长误入“歧途”, 是教师作文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如果教师始终把好作文的标准定义为“写真事、说真话、抒发真情”, 顺应儿童写作规律, 学生的作文只会越写越好。

如儿童的美术作品, 有些教师往往用“画得像不像”作为标准, 那就很难读懂儿童的画了。儿童画的线条、色彩等, 是他 (她) 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他 (她) 们表达的自由, 是读懂他 (她) 们的作品, 而不是“指导”。

通过档案, 去发现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的心灵世界, 受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家庭教育等的影响。我们要努力发现儿童人格发展的状况。由于生理原因、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 一些儿童的人格发育状况令人担忧, 像一颗小苗受到了病虫的侵害。如, 有的儿童具有“暴力倾向”, 有的“懦弱”。深入了解发现, 原因之一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简单粗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 会缺乏同情心, 心里总是留有阴影。因此, 建设“成长档案”, 不能忘记搜集儿童家庭、周边环境的档案。

通过档案, 去发现儿童的需要。儿童的成长是满足儿童需要的过程。如低年级的儿童, 更需要“玩”, 高年级的儿童需要“有趣、思辨”, 禁锢就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安全需要尤其重要, 每一次考试后报分数, 每一次教师请家长处理不当都是损害儿童的安全需要。如, 题海战术、加班加点, 导致大量儿童的厌学, 就是损害了儿童学习的需要。

三、“成长档案”建设的过程是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正因为每个儿童都不一样, 我们的世界才绚丽斑斓。在平常的教育中, 发现一些教师“插手”太多, 包办代替太勤, 反而成了儿童成长的负面因素。随着成长, 儿童有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 何况, 能力也就是在解决“成长的烦恼”中得以培养的。

学校要陪伴儿童成长。很多成长档案都来自于学校层面, 如各类检查评比的结果。一所学校管理学生越细越严, 所谓的“半军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等, 档案袋是厚了, 但反映的却是对学生的严格的控制。不可否认, 有些学校的“成长档案”是为学校的“严格”管理服务的, 档案的内容涉及学生在校一日的全部内容, 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时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取消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检查评比, 把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社会要陪伴儿童成长。现实是, 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原因等, 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有的地方只能满足儿童“长”的需求;有的地方达到了研究“成长”的层面;有些区域探索“成长档案”, 研究如何让儿童成长得好、成长得符合规律。因此, 建设“成长档案”从某种角度来说, 是一件奢侈的事。一份好的“成长档案”必定有社会各界的身影和声音。学校不是真空, 何况教育本来就是为培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人做准备的。

教师要陪伴儿童成长。教师是儿童成长最近的人, 也是儿童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有人说, 儿童是教师的镜子, 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播下什么就收获什么。也可以说, 我们播下什么, 就收获什么样的档案。档案, 只是一个结果, 它会提醒我们尽量少去打扰儿童的成长。很多时候, 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能够做的是安静地陪伴在身边, 有时帮他 (她) 擦去眼泪, 有时扶一把, 有时饱含着哀伤默默地注视他 (她) 们, 有时为他 (她) 们祝福……他 (她) 们的心灵世界之门, 我们最好不要轻易敲响, 但要努力温暖他 (她) 们, 与他 (她) 们同在;因为他 (她) 们在成长。

说到底, 建设“成长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成长。

四、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在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向儿童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 不仅是“教学相长”。要学习儿童的纯真, 特别是在当下, 师德状况令人担忧, 教师更应该向儿童学习。要学习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很多教师因为年龄等原因, 过早地丧失了想象力。事实上, 无论是教育工作还是生活情趣, 都离不开比较丰富的想象力。要向儿童学习求学的欲望。只有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 教师的思想才可能保持年轻状态, 老有老的美丽, 主要指的是气质———气质来源于思想。

在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捕捉、分析“档案”的能力。教师要有“大档案”的意识。一种档案是纸质的, 是可以放进档案袋的;还有一种档案是需要捕捉的, 如儿童的表情、儿童的声音、儿童的感情。从某种角度来说, 后者更为重要。纸质的档案、相片甚至视频, 虽然越来越丰富档案, 但无法替代教师观察的现场感、亲近感。不是每一份材料都有必要归档, 因此, 教师要有选择能力, 标准理应是“成长”, 因而必须真实、必须全面、必须典型、必须有史料价值。

在建设“成长档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具有人文情怀。要尊重“成长档案”, 从内心深处懂得它的珍贵。“成长档案”也有私密性, 切不可未经儿童同意公之于众, 也不能在同事之间流传, 有的档案要永远藏在心间。“成长档案”应该在儿童离开母校后带走, 它永远属于儿童自己。教师的人文情怀还表现在, 儿童的成长是要有榜样的, 最好的榜样是教师。要用教师的美, 装扮“成长档案”的美;用教师的文明, 装扮“成长档案”的文明;用教师的勤奋好学, 装扮“成长档案”的勤奋好学;用教师的成长, 装扮“成长档案”的成长。

一份儿童的“成长档案”折射出的是教师的“成长”和教育的“成长”。

成长 篇2

2、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大把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3、南宋词人陆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陆游哪里知道现代的少年啊,“不识愁滋味”的时间似乎总是那么短暂,一眨眼,愉快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剩下的则是升学压力带来的烦恼。

4、成长的道路虽说是坎坷的,也是平坦的。坎坷在许多事情需要你去努力,平坦在亲朋好友都会给你一定的帮助。成长的道路是单调的,也是多彩的。单调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多彩在还是有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事情。成长的道路是枯燥无味的,也是有滋有味的。枯燥无味在要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有滋有味在父母不在时,提心吊胆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5、但是成长却也会让人担心它的到来,因为我们还想好好珍惜那短暂却无忧无虑的日子,虽然幼稚但内心却是从未有过的纯洁,是一片无边无际,蔚蓝色的天空,是在天使光辉照耀保护下的的baby!

6、成长是一次次的野外拉练。跌倒了再爬起,没有埋怨,没有气馁,没有停留。

7、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程。从呀呀学语的儿童,到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到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每一个成长的过程都饱含了我们奋斗的汗水。

8、读书是我成长的快乐。读书能使我们走进新的一个世界,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你所不知道的,你感兴趣的,能使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渐渐的,你会爱上这个世界,爱上读书。

9、成长的快乐似天空的繁星,似乌云下的雨珠,似大海中的鱼儿一般数不清。现在我要问----说自己没有成长快乐的人,你们的成长真的没有快乐,还是你们无知得没有发现快乐的踪影。

10、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编造关于你的是非,甚至是攻击你。人贵在大气,要学会对自己说,如果这样说能让你们满足,我愿意接受。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的而否定你。

11、我走出剧院,满脸灿烂的笑容,可以赛过阳光的妩媚,花儿为我摇摆,溪水为我歌唱,成长是多么快乐!

12、成长是摘抄本上的一首首小诗。或欢快或哀怨,开心时高声吟唱,低落时黯然泪流。

13、成长是无尽的阶梯。一步一步的攀登,回望来时路,会心一笑;转过头,面对前方,无言而努力的继续攀登。

14、快乐无所不在,快乐无处不有,只要你去挖掘、去寻找、去探索,你终究会发现它,得到它。我在成长中寻觅快乐,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15、成长的感觉是春天拂过脸颊的微风。春,温暖,柔和。阳光在微笑,轻风拂过。垂柳低垂,芳草萋萋。清晨的露水从上天的女儿那儿顽皮地落下,沿着叶子的脉络滑动着,欢笑着,好开心啊,它们滋润绿叶,滋润树木;绿叶在成长,在变绿,树木在吐芽,在酝酿。春的天空有许多的风筝,自由自在。春的气息夹着甜蜜,夹着清新,弥漫在我成长的天空。

16、成长的痕,是看似坚强却十分脆弱的。忘记是谁说的:青春,没有自以为是的坚强。是的,青春,本就有伤痕。沟沟壑壑,坎坎坷坷,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早已将原本灿烂的心抚平、冲刷。花季的粲笑,雨季的微笑,我们无法忘记,亦无法丢弃。

17、儿时憧憬的美好生活在哪儿?为什么成长竟是如此苦涩、令人烦恼?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有这么一段残酷的经历?回想起过去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美好生活,再想想现在考场上与好友的紧张战斗,真是今昔难比。

18、人的成长,需要不断跨越一层纸的距离。这段距离,对于不同的人,所要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圆满完成的。谁不想快乐的成长?谁不想早一些成熟?可是,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是要历经一生的漫长道路,学习不间断的学习,才会将一个不成熟的人,逐渐打造为炉火纯青的金石。

19、成长的滋味究竟是什么?是甜的么?还是涩。幼儿时代,陪伴着我的是糖,棉花糖,入口就融化的甜。再大些,伴随着我的便是棒棒糖,一圈牛奶一圈水果味的棒棒糖,是一种循环了又循环的甜。现在的我,甜酸涩,似乎成了我成长中的三部曲,而恰似这种滋味的,是柠檬。

成长民企 健康成长 篇3

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制定正确的战略、寻找新的投融资途径、规避金融风险、实现成长与再成长、审视企业成长与社会责任以及高速成长中的企业管理规划等,是企业家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1月13日,由《当代经理人》杂志和中华留学人员创业协会主办,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和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协办的“当代经理人论坛2004年会暨第七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着重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探讨。

成长百强与健康成长

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当代经理人杂志主编郑海航作为主办方阐述了此次论坛的意义: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转型和加入WTO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大批创业者的形成和壮大。社会往往关注大企业,关注著名企业家,实际上成长中的企业,同样优秀。他们是成长“黑马”,是行业隐藏的冠军。他们需要社会关注,需要社会认可,需要展示风采的舞台。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他们,为他们搭建舞台,我们要有标准,要有严格的社会认可的标准,他们的风采才能更真,才会更美。

以成长百强为代表的优秀成长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成长百强这个平台,这些企业不但获得了社会关注,而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营效果。在今年国家宏观调控、银行信贷收紧的背景下,这些企业获得的投资合作机会使他们赢得了重要发展机遇。

2004年是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的关键时刻,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寻找高成长的同时,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也要认真考虑其所在的产业是不是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方向。

以德隆为鉴:反思民企经营多元化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说,不少中小企业在一味追求“做大做强”时,没有正确处理长、短线投资的节奏,使企业因资金链过长而面临断裂。许多企业家几乎每天都忙于应酬、忙于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投资机会永远都有,似乎每个都是座金山。在这个时候,优秀的企业家更应该学会放弃。

例如,德隆公司从2004年开始,其股价大幅下跌,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在哪里?真正的问题是德隆所谓的多元化经营策略,这是它失败的主因。

德隆系掌门人,德隆集团董事局主席,德隆国际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唐万里说,德隆没有把长中短期整合好,因为德隆太注重横向和内容方面的互补性,就是以产业和经营整合为主的企业导向。如果德隆成功收购西安、重庆、济南重车厂的话,就可以控制全国70%重车,但这些都是长期项目,一遇到宏观调控就下来了。德隆在两年之内把所有的投资都做完了,但是这些投资的收益长短期是不互补的。

如果你拿产业整合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那么资金链就会断裂,你要发展,就要符合多元化企业发展的规律,如果你想做企业多元化,你必须使业务能够互补,分担风险。多元化企业一定要做到稳定现金流,如果做不到这一步,你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所以摆在各位面前有两条路,每一个企业都从成本做起,你发货成本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可以降低,降低到最后你就没有办法再降了,下一步怎么办?必定要做产业整合,并且是找到业务能够互补,分担风险的产业整合。

民企热潮冷却 反思骨牌效应

著名国际投资银行家、麦格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温天络说,对民营企业来说,2004年5月20日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日子。欧亚农业正式被香港交易所除牌,成为第一家被取消上市地位的民营企业。两年前,欧亚农业的停牌事件已经使炽热的民企热潮冷却了不少,自欧亚农业暴露假账问题后,不少民企亦发生诸如此类问题。有的企业更在上市不足一年时间内业绩发生剧变,从而加深了市场对民企的偏见。

据市场统计,自1993年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至2003年的10年间,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额逾7850亿港元。至2004年2月底,香港上市公司数目达到1043家,和内地相关的上市企业数量更超过250家,市值亦过万亿港元。

另有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度香港创业板中新上市公司显著增长,增幅为两成三,在全球38个第二板市场中排名第二,增长动力皆来自于内地民企。自1999年香港创业板开设以来,基本对上市企业没有明确的盈利要求,只需24个月的活跃业务纪录,即使亏损亦可申请上市。渠道便利促使不少内地民企热衷于赴香港上市,引发了民企融资的热潮。

然而,一连串负面事件相继发生。2004年6月17日下午,远东生物股价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急挫九成,最后更因港交所未能联络到公司法定代表而遭勒令停牌。急挫事件余波未了,"骨牌效应"更引发多家民企股大幅波动。其中,浙江玻璃股价在半小时内,挫近七成后又急速反弹,其它主要民企股价亦大幅波动,形成香港市场的小型民企股股灾。

由于该类事件仍在调查中,市场猜测大多围绕着大股东持股抵押、诚信、欠债后失踪或企业税务、诉讼、虚假文件及会计账目造假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经过粉饰的“造壳”企业。对于健康的证券市场,民营企业家不要因为短期的市场“成长阵痛”而影响上市决定,民企管理层应该从中学习及体会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并且加强企业内部监察以提升公司管治及透明度,这是所有企业成功运作的要素。高透明度的企业管治不但能防止上述同类事件发生,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通过高水平的管治,不但可提升公司声誉,取信于股东,也可增强有业务来往的企业信心,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提升股东价值。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敦大学的教授、美国水生物自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CEO麦约翰表示,从中国长远的经济角度来讲,有两点非常值得大家注意,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紧缺的能源不能匹配;其次是生产力方面。这两点都跟水资源非常相关。水资源的紧缺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每提高一个单位的GDP对水资源的消耗是发达国家10倍到15倍。从中国水资源的分配和降雨量来看,分布非常不均衡,而且降雨量在最缺水季节非常的少,在不缺水的季节又非常的多,同时又造成洪灾,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慧聪商务网总裁郭凡生认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主要问题在于根本制度。一个好的制度,懒人可以变勤劳,笨人可以变聪明,没有钱可以挣钱,没有人才可以吸引,没有技术可以创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会让聪明人变笨,把勤劳人变懒。

成长企业要长期成长,就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伟大的企业源于伟大的制度。制度是企业为了实现效益目标而制定的规则。这个规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企业财富的分配规则,包括企业的工资制度、产权制度、奖金制度、期权制度等等,主要解决企业生产出来的财富分配。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想长期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激励制度要有明显的改变,即创建变资本为主为知识为主的激励制度。

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当人的积极性都很高的时候,用什么管理方法把大家的积极性归纳到一个科学的轨道上来,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呢?就是管理制度。现在的民企管理制度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从传统管理变成数字化的管理,这是最核心的。信息对称非常重要,而在我们信息对称的时候发现,我们基本数字不对称,基本的东西都是纸的,都是大约的,所以企业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数字化管理。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让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模式。

企业健康成长与管理、执行力

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CEO唐骏说,企业面临很多的挑战,包括国际宏观经济的影响,自身经济的影响等等。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怎么在未来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问题。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低廉的生产基地,但“中国制造”不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或者是更长时间的低成本优势。

我曾经提出4+1的核心竞争力, “4”是资本、技术、品牌、市场,“1”则是管理。企业都希望这样完美的结合,但这太完美了。只要有“4”里面其中一点,再加上1,企业肯定有自身发展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用过去传统的政策、法规对民营企业采取保护措施了,过去中国政府在强调改革开放的同时,保护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各种的税收制度和扶持的方式创造了一些灰色的经济体系规范,让我们企业成功发展了,但未来我们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规则、规范下健康发展是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通过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完善内部的管理理念、规范,让员工认同你的企业文化。

二、通过企业文化吸收优秀人才。企业有没有吸收最优秀的人才的能力,是衡量企业文化好坏的标准。未来企业之争一定是人才之争。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吸收优秀的人才进入你的企业,通过这些人才完善组织、管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环境。

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之下,一定要走向资本市场,把企业搬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永远让自己的企业处在一个国际化或者国内化资本市场当中。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改善企业资本组织架构,兼并、扩大企业。

四、最后发挥作用的是企业的执行力,执行力最根本的核心是靠内部的管理,内部的管理需要什么?需要管理的规范、理念、体制,还需要一个会管理的人。

北京点击科技总经理王志东分析说,成长中的企业会面临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挑战?而这样一种管理挑战我们又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工具能够去实现?现在的工具都有哪些?有哪些手段?有哪些可能?而这些工具又能够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全新的模式?

在一个动态的和不稳定的环境下,一个企业要保持一种高速、健康成长,它要解决三个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一、敏捷性和敏捷度。企业一定要根据最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用户的需求去迅速采取最佳的商业模型、组织结构、工作方法和流程来应对这个变化并保持优势。如果你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加敏捷的话,你就能够取得成功。

二、适时。适时是企业实现它敏捷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一个企业的神经系统。企业要让所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都能够保持一种及时、有效、安全的沟通,并且与管理结合起来,使企业能够更快、更及时做出决定,实现跨部门、跨流程、跨地区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三、延伸性。企业一定要更加贴近你的客户,给予一站式的服务,需要跟你的合作伙伴、经销商保持无缝的互动,能够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抓住机会。

如何让个人成长推动企业成长? 篇4

企业管理之六大境界

第一个境界就是解决“有”的问题。在无管理时代你会发现, 你的顶头上司今天说这个事这样办, 明天说那个事那样办。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们把办每件事的方法写出来, 至少我们对每件事怎么办有系统的思考, 这就叫“有”。我们管理要从嘴上落实到眼睛上, 这就是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个是“方”。A公司的广告“上上下下看感觉”, 这就是A公司的使命。我们是研发的人、是生产的人、还是市场的人呢?我们得知道我们在哪里, 这就叫看得见。这就是方式、方法, 我们做事开始讲究了。

第三个是“正”。“聪明人”从来就做不了管理。华景陪伴过一个公司, 它从7个人变成9000人, 中间只经历了6年时间;也陪伴过一个中小型公司, 从一年6个亿成长为过百亿的大型公司。在这个成长历程中,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好的管理者就是“正”。第一个就是“一身正气”。大家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 凭什么把我的命运和未来交给你董事长呢?你可能说董事长至少不会把我们往坑里带、至少不会跟我们斤斤计较, 虽然有冲突, 但“不坏”。然而, 关键是上级要正, 员工要正。做正事, 正气当先, 正字当头。“正”是管理中一个非常高级的目标。

接下来, 是“确”。确定是什么?我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员工?什么叫合格?什么叫优秀?什么是好的客户?什么是坏的客户?什么是创新?什么是不创新?当我们把似是而非、不确定性的东西变为确定性的东西, 这就是“确”。在一个“确定”的企业你会发现, 一个博士生干的活一个本科生就足够, 一个本科生干的活一个高中生就足够。这就是“确”。

什么叫“良好”呢?“良”就是我们永远充满着正能量, 这就是个人的“良”, 往良性的方向发展。什么是“好”?我们个人的快乐、幸福并不是好, 很多人的快乐、幸福这才是好。“有方”“正确”“良好”, 其实道出了企业管理的所有东西。如何做到这样的管理?企业要做的, 第一个是定战略、第二个是调架构、第三个是写流程、第四个是定考核、第五个是优化结构, 但这只是60%, 还有40%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

企业是什么?

企业的“企”字, 事实上构成了一个企业的完整功能。

“企”字顶上是什么呢?人力资源, 我们很容易把它划归到人力资源部。而企业真正拉动我们成长的是目标。目标不是定出来的, 而是通过一个管理过程管理出来的, 它就是战略管理。什么决定战略管理?资本决定战略管理。

那么, 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塑造和造就人。一个企业最大的污染是对人疏于管理, 对人的弱点没有改造。H公司在深圳的体育馆会场开会,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H公司的中高层干部们离开会场的时候比来会场的时候还干净, 为什么?他们会把身边的每个纸屑都捡走。我们都敬佩H公司的高薪高压力, 但是, 优秀的高科技企业一定是高度纪律性的、高技能的。G公司的员工可以坐在办公室开会, 也可以坐在床上开会, 还可以躺在床上开会, 你就认为这好像就是互联网文化了。G公司一个研发工程师, 交付一件事情的时候, 准确的时间点是什么?是以三十秒计的, 你说几点几分交付, 偏差一定不能超过三十秒, 因为它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就是那三十秒, 谁第一个让客户体验到, 谁就是赢家。

那么, 一个企业的“底”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订单, 就是我们的供应链。很多人认为, 现在中国企业的品牌是我们宣传出来的, 错, 现在企业的品牌是供应链塑造的, 如果你承诺客户, 什么时候交货, 也像G公司一样, 三十秒交给它。我们的供应链运营流程能否支持我们的订单, 这是我们的“底”。

如何把“目标”和“人”支撑起来呢?靠的是我们的产品、品牌和资金, 缺一不可,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作为一个真正的研发管理者, 我们创造的是产品;作为一个真正的营销者, 我们创造的是品牌。大家一想到某个需求, 就是你, 这就是客户首选率, 品牌就是客户首选率。

创业是什么?

从无到有, 这是第一次创业。中型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大中型企业, 就是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的时候,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石头, 只要我们能支撑一面墙就行;接下来, 每一个人都将是砖头:一个优秀的研发工程师, 下一年可能要去做一个优秀的工艺工程师, 再下一年, 有可能要成为优秀的客服工程师。

当我们一伙人做了一件事, 掌握了一种技术, 达到中等规模的企业时, 这个阶段叫自行车时代。自行车是什么, 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 好像啥都能干, 好像想象无限, 好像机会很多。接下来要进入桑塔纳时代。骑自行车的阶段就好比创业。成长, 就是掌握开轿车的技能。骑自行车时, 你可以任性, 想不扶方向盘就不扶方向盘, 但是开桑塔纳时, 你必须得扶着方向盘。管理是一种约束, 使我们用有限的资源去做那么一两件事情, 把它做到极致。自行车时代, 对手在你们身边;进入桑塔纳时代, 你的对手是全行业。高管团队在缔造公司的时候, 有些人缔造了一个部门, 有些人缔造了一个岗位, 有些人缔造了一个工作方法, 人人都在创造。

不要小看一件小事。我们在纸上盖公章这个动作, 是否是最佳的?亚洲是公章国度, 因为美国完全靠签字, 进入中国, 要学会盖章。W公司为了进入亚洲, 为了能代表W公司形象的盖公章动作, 整整培训了三十七次, 甚至开掉了北大清华的高材生, 最后W公司把盖公章做到极致, 那么这也是一种成长。中信出版社出版《乔布斯传》时, 审稿审了十六次, 已经创造了中国财经出版最严肃认真的最高境界。在W公司, 任何一本产品说明书, 要审稿和修改多少次才发表?一千六百次。把平常人都不敢去做、不会做、容易做错的事情, 做到极致, 这就叫创业, 这就叫成长。

二次创业要过哪些坎儿?

中型企业在成长历程中有三个死亡点, 很多中型企业都是过了这三个死亡点才活下来的。

第一个死亡点, 我想讲讲H公司的故事。深圳有个常务副市长李先生, 是个明白人。他给任总打了一个电话, 说要带我们国家的副总理去H公司参观, 问任总在不在, 任总刚好要出差, 秘书回头就问谁打来, 听说是李先生打来的, 秘书立刻取消了出差。李先生在H公司转了两个多小时, 没看到任先生, 任先生在H公司转了二十分钟, 在找我们的副总理, 一不小心跟副总理碰到了。你说让李先生怎么做人呢?这叫啥都不确定。然后, 李先生建议H公司工作流程化, H公司开始装ISO9000, H公司就是这样伟大起来的。第一个死亡点叫什么都不确定, 不靠谱。

第二个死亡点是什么?讲个X公司的故事, 在2002年, X公司刚刚开始把市场铺开, 小有名气, 老板马先生给经理交代了一个事, 说你赶快去提20万, 我晚上要用, 结果经理是怎么去提的这20万?经理是和马先生一起创业的特权人物, 但是财务和银行都不给他提这20万, 于是他马上把人力资源部的人叫过来, 让把这个出纳换掉, 说马上要提20万。最后, 马先生晚上成功地拿到了20万, 可惜的是什么呢?根据公司提现金的规则, 他只能离开。这证明企业第二个死亡点, 是用邪恶的方法办成一件好事。为了建一个厂, 必须要拆一个厂, 表面上很顺当地把订单交了, 实际是用非科学的方法交的;表面上是把产品研发出来了, 实际上是给企业埋下了重大的地雷。X公司利用此事开始抓组织架构, 才缔造了今天的X公司。

成长吧,成长情感美文 篇5

致曾经的亲爱滴:

真的不知道你是否还保留着我原来的习惯,每周去一次书店,离开时随手拿一本新出的《格言》呢?若是,也许你就会看到我今天写下的这封信。如果你看得到,希望你可以若有所悟,在我们的爱情过后,有所成长。

首先,还是想和你好好道个歉,两年来你对我的任性那样的包容,宠的我不像样。还记得那次我们吵架吗?吵架后,没多久,你就回来哄我,我却丝毫不给面子,其实你也是很有脾气的人,然而我把你吵走,你一会儿又回来,来来回回四五次,中午饭你都没吃,还给我买好我爱吃的,终于我忍不住哭倒在你怀里。我告诉自己:你所有的好我都要记着,对你加倍的好。这种好,不仅仅是感情上的,更希望是对你未来有益的。

我不是个教育者,只是希望我把我对成长,生活,未来的一些小小感悟告诉你,不仅仅是分享,更是想我亲爱的你少走弯路。也许你说大人们不懂你的心,可是我想我多少还是懂点的吧。

高三,我们常常因为你的学习吵,不是我成绩比你好看不起你,只是想帮你。学习必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你连学习这样算是比较简单的事情,都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和勇气,到社会上你怎么面对更多无法预知的`困难呢?

除了有关学习,还有对一些你做的不好的事情,我都会毫不犹豫的提出来,你说我只是想找个完美的男朋友,我想说真的不是,我只是想你更好一点儿。也许你最终不是我的男友,但我想如果你变得更优秀的话,以后你遇到的困难会少一点,或者说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更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

虽说现在我们都已经大学了,总是会觉得大学就是要好好放松的,可我想说的是,我们仍旧是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学知识,学能力。你说在大学里听听课拿个及格就够了,没必要像高中一样,我们最后一次吵架不也是因为这些问题吗?但你想过吗,正是大学这种放松的环境,才更锻炼我们的自觉性,到了社会上,一样没人监督你,可是你不自觉地去工作,老板会喜欢你吗?会提拔你吗?以后没有人会提醒你,也许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前进的人群抛弃了呀。

还有就是坚持,有时候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为了得到知识,更是为了锻炼毅力。你看,学校里能坚持下来考研的人真的不多,但坚持下来就是跨越了,就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做很多事都没有毅力,我不强求你学习多好,那么,就在你喜欢的领域一直坚持下去好吗?我相信,我一定能看到你做的动画,设计出的游戏!

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蝶的蜕变。你像是温室的花朵,而我却经历过风吹雨打,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成熟,可是你,永远不能只做一个大男孩,你要变得成熟起来才能更有担当。有想要坚持的事情,就不要轻易说放弃;有人生的梦想,就要勇敢的追求。青春是我们的筹码,可如果你没有毅力,轻易放弃,那就是浪费我们珍贵的青春啊。

分手的时候,你对我说,我的骄傲让你感到自卑,我很想辩解,却不知道怎么说。我是这样很自信,很骄傲的人,但我为什么感染不了你呢?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这么幸福,其实做每件事只要都尽力了,就可以无关好坏,有什么自卑的呢?自信就是对父母,对朋友,对生活的感恩。

我记得《王子变青蛙》里这样一段话:“面对敌人时,不管你有没有信心,都不能胆怯;相反的,你要想象自己君临天下,他看过来,你要更具气势的面对,让对方语塞。”现在,你的自卑,你所遇到的困难,就是你的敌人,对你的敌人,你怎么可以心软,怎么可以不战而退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我曾经这样的爱你,有那么多朋友在你身边,这不是你的骄傲和闪光点吗?自信不是奢侈品,而是你学习,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和附属品。即使我们分手了,我们仍然是朋友啊,我也还是会一直关心你,支持你。看,你的魅力多大,还有什么自卑的呢?

不说了,不然你要说我啰嗦了。让我看到你的改变吧,相信你,一如既往。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教师成长核心在于内心成长 篇6

一、内心认同——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

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教师成长的“源头”和“动力”。究其源头教师成长应当包括“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两方面,而且,教师的“精神成长”比“专业成长”更重要。但是今天,一说到“专业成长”,往往是指能不能做课件,会不会说课,或者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所谓专业成长,就是这样几个硬杠杠。很容易产生“技术第一”的倾向,很容易把教师变成教书的工具。只重视单纯的硬件改善和技术提升,忽视了心灵归宿和价值取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这是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的观点,笔者极为赞同,这也是在实践中检验过的道理,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内心认同是源头。

(一)悦纳自我

教师成长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愿意”和“认同”上。如果我们自愿选择这个职业,我们的认同感就强烈,有了这种认同,才不会产生“这山望到那山高”和怀才不遇的感觉。有了这种认同,就会在遇到困难时,迎刃而上。有了这种认同,就会坚守教育净土,体悟教育的幸福。

(二)认同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空里,肯定会受具体时空的限制。在我们目前的时间里,再落后相对于过去,也是进步,再进步相对于未来,可能也是落后。教育是理想的事业,而理想是一定超越于现实,走在现实的前面。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从自己开始,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量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承担。教育不是万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不能完全改变社会,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而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与事业更“匹配”,与学生更“般配”。

(三)享受教育

有认同感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能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能有幸福感,有幸福感才能有归宿感。朱永新老师《享受与幸福》自序里的一首诗这样表述: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就会激情迸射/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而你,也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难/你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成为青少年学生回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如果学生很多年后回忆起和我们在一起时的学习生活,能够在心里感觉到温馨、幸福、感激,哪怕只是“瞬间”,也是“美好而神圣”的,这种幸福是教师独有的幸福,这种守望是教育者独有的守望。

二、自我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特别喜欢杨澜在北大演讲时说的一段话: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现代社会变得多元化,对于什么是成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周围的人评价和判断。正如古人所说: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再者,成功有很多因素,机遇,外界的环境等等的影响,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成长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如果说有“捷径”的话:我一直坚持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就是“行思读写”,希望这四字口诀成为教师成长的秘籍。

(一)行——成为思考的行动者

教师首先是“行动者”。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跟家长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的行动。美国教育学者卡尔·罗杰斯曾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哪怕生存的环境再逼仄,哪怕现实的土壤再板结,也总有空间让我们可以见缝插针”。只要愿意,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的教室变得更加美好,至少可以为班上的学生创造一个“局部的春天”。看看《56号教室里的奇迹》里的雷夫老师在56号教室里创造的“奇迹”,我们就该有动力、有能力、有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去创造我们教室里的“奇迹”。

(二)思——成为实践的思考者

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著名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谓“经验”,就是经历和体验,所谓“反思”,就是回头去看你所经历和体验的,思考曾经走过的路,更容易让我们找到和校正前进的方向。停下来反思,看起来好像浪费时间,会让我们更累,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往前走。就像我们的拳头,要先收回来再打出去,才会更有力量。当然,事前的“预思”、事中的“正思”也是重要的。教师是行动者,但前提应该是“思考者”。只有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行动,才可能真正有效,只有用思考指引的行动,才可能更加正确。因为如果观念不对,方向不对,前进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三)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读书是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书人必须是读书人,可是现状是教师被许多杂事缠身,读书竟成了奢望,抱怨归抱怨,书还是要读的,读书的理由有千万种,最喜欢余秋雨的这句: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市教育局组织了读书活动,推荐了必读书目,下发了《教师发展手册》,在这些必读书目中选自己最需要提升的领域,选一本精读,精度需要大段时间,可选在假期了完成。而《教师发展手册》则可以用见缝插针法,就是我们在忙碌之余,每天挤出二十分钟或一节课,读两篇小短文,当然其他非大部头书籍也可以这样见缝插针的去读。时间真像海绵里的水,你若想挤总会有的。

(四)写——成为勤劳的写作者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那用什么来记录曾经拥有的岁月和时光?用文字记录时光,因为文字会比我们的记忆更耐久,比我们的生命存留得更悠远。写作其实就是表达,表达就能改变。写作是对内心的清洗和过滤,是对自己的净化和提升。

教育写作可以改变生命状态。坚持写作的人,心灵会越来越沉静,面容会越来越皎好。

教育写作可以改变教育行为。写作是思考的真正开始,长期的专业写作,会不断校准我们的教育方向,不断修正我们的教育行为,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

教育写作可以改变他人对教育的感受。当然,前提是通过写作,表达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我们的理解,会影响他人对教育的理解,我们的思考,会改变他人的教育行为。

教育写作甚至可以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每个教师都是中国教育的一分子。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变得更美好一些,中国教育的面貌,也就会更美好一些。所以,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书”,哪怕读者只有小众群体。时光悠远,成长无边,握住手中的笔,舞动起手中的鼠标,抓住写作这一捷径,去征服成长这座高峰。

综上所述,专业成长道路很多,重在坚持,贵在自觉,做一个安心的教师,以一颗柔情舒展的心,一双努力跋涉的脚,一份漫浪至纯的情怀,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做一个深邃的教育者,用灵魂来行走,用思想来导航,勤于读书,坚持写作,让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教育这片我们坚守的大地上。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教育局 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

成长 篇7

《觉醒》发行于1899 年, 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凯特 · 肖邦所著小说。自它发表之后的几十年, 就遭到多数人的谴责, 甚至一些书馆将它列为禁书。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觉醒》才受到文学界的重视。故事设置在19 世纪末期, 在法国后裔喜欢的避暑胜地格兰德岛上。女主人公埃德娜 · 庞德烈与其丈夫以及两个孩子再次度假。但由于丈夫工作繁忙, 致使埃德娜与贤妻良母型的阿黛尔 · 拉蒂诺尔以及勒布朗太太的儿子罗伯特 · 勒布朗经常相处。埃德娜从阿黛尔身上学到了自由表达情感的方式, 并使她从过去的谨慎压抑的情感中解放自己, 逐步得到觉醒。在与罗伯特交往的过程中, 埃德娜又进一步解放了自己的性欲。随着罗伯特的离开, 埃德娜开始沉浸在绘画中, 反叛意识开始觉醒。最后, 女主人公回到了她最初觉醒的地方—格兰德岛, 她在海中得到了最后的觉醒。从埃德娜觉醒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她是由身体觉醒再到意识觉醒。而她的觉醒过程也是她女性的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她的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分为萌芽——觉醒——颠覆与重建。

2.萌芽

《觉醒》主要描述了一位女性——埃德娜 · 庞德烈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的故事。她努力摘掉呀在自己身上的枷锁, 重新回归本我的故事。女主人公埃德娜是一名成功商人的妻子, 他们共有两个孩子。表面看起来, 她是在一个殷实的家庭中应该非常幸福。在这部小说所处的年代中, 女人们都应该做“房中的天使”。

在小说中, 凯特 · 肖邦是这样描述女性的“她们是这样的女人:宠爱孩子, 尊敬丈夫, 认为抹杀自我, 长出翅膀成为救苦救难的天使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在这个貌似幸福快乐甚至是完美的家庭里, 女主人公埃德娜 · 庞德烈并没有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在小说的开端埃德娜 · 庞德烈就说道“她丈夫对她无微不至的体贴和一贯的忠诚似乎使这些经历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这些她是默然领会、心知肚明的。”而且在她的意识中有一种“陌生深处的无以名状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使她整个人充满了“莫名的烦闷”。 这就像是在埃德娜 · 庞德烈的“夏日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和迷雾。“她不是坐在那里暗自谴责她的丈夫, 也不是在悲叹自己的命运, 而正是命运引领她走上这条他们所走过的道路。”[1]可见, 埃德娜 · 庞德烈她没这种看似幸福的家庭中, 感到十分的无助。她不得不按照命运的安排努力扮演着好妻子、好母亲的形象。然而, 在庞德烈一家在格兰德岛上避暑的期间, 埃德娜 · 庞德烈认识了一名叫做罗伯特的男人。在与罗伯特的相处中, 埃德娜开始发现自己不应当作为其他人的附庸。再一次她与罗伯特游泳的过程中, “她的心中开始隐隐地亮起一线曙光--这种光线为她指出一条道路, 不允许她这样做。”“简单地说, 蓬迪里埃夫人开始意识到她作为一个人在整个宇宙间的位置了, 也认识到她作为一个个体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周围世界的关系。这或许像是一种有分量的智慧降临到一位二十八岁的少妇的灵魂之上——这种智慧甚至或许比圣灵常常愿意赐予给任何一位女子的智慧还要多。”[2]这是埃德娜作为一名真正的女性, 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这是她的自我意思成长的一个萌芽。但是, 这种萌芽并没有是我们的女主人公感到惊喜, 而在小说中的开始, 凯特 · 肖邦这样描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萌芽时期, 它只能使她困惑。这使她进入梦幻之中, 陷入沉思之中, 使她她被一种难以捉摸的烦闷包围着, 正是这种烦闷致使她在那天子夜里痛哭一场。”[3]女主人公埃德娜在这场萌芽的觉醒中, 她开始感到迷茫, 感到了无助, 这是她女性意识成长的第一步。

3.觉醒

埃德娜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她努力走向独立的过程!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她所追寻的。在埃德娜二十八岁之前, 她的人生是被时代所规划好的。她要努力做一名贤妻良母。照顾好丈夫以及孩子。在情感上, 她是空虚的。“她和莱翁斯 ·庞德烈的婚姻纯属偶然, 这一点跟许多其他的婚姻相似, 看起来都像是命运的安排。”当埃德娜遇到了罗伯特后, 她的自我意识开始成长。在罗伯特离开后, 埃德娜痛心地意识“她那充满激情的刚刚被唤醒的自我所需要的东西, 她得不到了。”[4]

埃德娜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是由在她与丈夫回到新奥尔良埃斯普拉内德街的漂亮宅子后, 埃德娜决定不再主动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开始的。在每个星期二的下午, 庞德烈夫人违背了她结婚六年以来必须虔诚遵守的安排。她并没有留在家里而是“出去走走”。“在这样一个符合她情绪的甜蜜的半明半暗的夜幕中, 她在寻找并发现了自己。”“她完全放弃了每周二在家接待宾客的事。”这相当于她完全放弃了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埃德娜可以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开始画画。最后, 画画已经满足不了埃德娜的心里追求。她在丈夫出差, 孩子被孩子的奶奶接走后, “她放松地深舒了一口气。一种她所不熟悉但却又很甜蜜的感觉袭遍她的全身”。逐渐, 埃德娜不再满足于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她搬出去住并准备了一个“告别晚会”。在自己的新房子里, 她放纵自己。她在经济上并不再依赖她的丈夫。她对莱芝小姐说“我自己有一些妈妈留给我的钱……今年冬天我还在赛马场赢了蛮大一笔钱, 另外我的画也开始卖出去了, 赖拍尔越来越满意我的作品……我觉得是比以前从容, 也更有自信……只请一个佣人的话, 我几乎可以不用花很多钱……我相信我一定会喜欢这样的安排, 会喜欢自由、独立的感觉。”[5]这些代表了她的自我意识从身体上到精神上、从经济独立上到自我意识独立上的成长过程。这也是女主人公埃德娜女性意识成长的第二步。

4.颠覆与重建

在埃德娜觉得她已经成功地摆脱了自己的婚姻家庭的枷锁, 并获得了自我意识的独立。但是, 当她希望与罗伯特在一起的时候, 作为男权社会的一员的罗伯特并不能理解她的行为。在这里, 埃德娜最终意识到, 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情人, 他们都把女人当作一个附属物。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并没有自己的地位。埃德娜意识到, 这种男权社会中, 男人和女人的不平等关系才是她想要去反抗和颠覆的。在这里, 埃德娜的女性意识已经觉醒。最后, 她选择了在她开始觉醒的地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埃德娜的死反映出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女性, 如果想要实现自我意识的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艾德娜的精神和社会追求并不成功, 但人们还是认为她代表了新女性的意识, 表达了做真实的自己的意识, 甚至必要时, 付出自己的生命。川戴尔评论说:“作为一部世纪之交的巨著, 《觉醒》讲述的自我的开始, 而不是终结。”这也告诉了我们: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道路还很远、很漫长。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努力, 也需要女性的自我觉醒。

5.结语

埃德娜是一个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成长的代表。在父权社会压制下, 女性都背上了顺从, 隐忍的包袱。她们只能做一名“家中的天使”。而埃德娜的自我意识成长, 体现了女性认识到自身价值和地位的时代来临。《觉醒》一书反映出了一个新旧时代变革背景下, 女性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可以说, 埃德娜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凯特肖邦的觉醒, 也是一个时代的觉醒。是一个女性主义时代的来临的呼告。[6]

参考文献

[1]Kate Chopin, 《The Awakening》[M].“everyman’s library”.

[2][3][5] (美) 凯特·萧邦 (Kate Chopin) 著;杨瑛美译《觉醒》[M].辽宁教育出版社.

[4]张沛:《房子中的“觉醒”—浅析凯特·肖邦<觉醒>中建筑模式变换与女性卞义觉醒》, 《北方文学》 (中句刊) [D].2012年第8期.

成长 篇8

1992年, 熊青云攻读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 她面临着选择:留校任教还是走向社会。大学教师是一份人人称羡的好工作, 既稳定又不累, 尤其适合女孩子, 但是骨子里的雄心壮志让熊青云一直向往着社会这个陌生复杂的环境。一次偶然的机会, 熊青云得到了到宝洁面试的机会, 机会一旦来临就要竭尽全力去争取。最终, 熊青云凭借自己优秀的能力和出色的表现博得了产品开发部面试官们的好评, 当宝洁公司向她伸出橄榄枝的时候, 这个胆大的女生却提出:“我可不可以试试其他部门?我对市场开发很感兴趣。”

宝洁公司灵活的用人制度使熊青云坐到了市场部考官的面前, 有勇有谋见真章, 面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你怎么说服别人?”熊青云从容答道:“我的朋友们要替我开生日派对, 可是场地已经被建筑系的人抢了先。我找到他们说, 咱们不如一起活动吧, 你们一方男生多, 我的朋友中女生多, 而且我过生日我还可以提供食品……”

就这样, 熊青云进入了宝洁, 成为P&G市场部的一名助理品牌经理, 参与宝洁市场部洗衣粉部门碧浪的上市工作。初入职场, 熊青云也经历了“新人”期的很多挫折。当时, 她不会看AC尼尔森的报告, 面对外国上司一句英语也说不出, 对生意几乎一无所知, 常常是花两个月的时间才写出一份合格的市场报告……然而, 成功都是从这样的磨炼中走出来的, 只要努力用心工作, 就会有所收获。

熊青云做助理品牌经理的最后一年是在舒肤佳度过的, 当时她的老板是出身哈佛的美国人, 热情执着并且很有决断力。舒肤佳沐浴露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 他坚持按美国方式在全国范围同时推广, 熊青云经过市场调研则认为应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先行推广。和老板意见出现分歧时最明智的办法是:用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的观点。熊青云明白, 如果想为自己赢得机会, 那么必须说服别人, 于是她委婉地对老板说:“能让我回去再分析一下吗?”两周后熊青云拿着完整的市场调研数据和详细的分析方案, 又面见了老板, 面对这个不屈不挠的女子, “固执”的老板最终也改变了想法。

机会有时是绝地逢生

“一线生机”可能是绝境, 但在熊青云这里却是值得把握的“机会”。

熊青云升任玉兰油品牌经理之初, 就要面对一场艰难的战役:当时售价仅3元的大宝占据了全国30%以上的市场, 引进中国不久的玉兰油非但没有增长, 还呈现出下滑势头。公司正在考虑玉兰油品牌还要不要做下去?玉兰油还能否有出头之日?

但是, 熊青云的字典里不会轻易出现“放弃”两个字, 这是一场战役, 有一线生机, 就是机会!那段时间里, 她和产品开发部、市场研究部的同事隐匿于全国各地消费者中进行调研, 不断从女性消费者那里打听“为什么觉得大宝好”, “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调查的结果是:玉兰油太贵, 一瓶30元到50元, 大宝才3块多;对它的效果不了解;没有亲朋好友的推荐, 没想过尝试。

四个月后, 凭借实地调研的第一手信息, 熊青云决定改变玉兰油的销售方式———通过试用装推广新产品, 在各大商场设立专柜, 并且入乡随俗地在产品中加入美白防晒成分。短短一年, 初战告捷!熊青云带领她的团队创下了P&G的一个奇迹, 由此奠定了玉兰油在中国护肤品市场的领先地位。

熊青云在宝洁创造的另一个奇迹是佳洁士品牌的推广。佳洁士在1999年年初还是刚刚推向市场的品牌, 当时佳洁士面临高露洁和联合利华收购的中华牙膏围攻。熊青云需要考虑的又一个重点, 是怎样突出重围在市场中争取一片立足之地。如她自己所描述的:对佳洁士就像对待婴儿一样, 给予着特别的呵护, 看着它一天天茁壮成长。

“用数字说话”是熊青云一贯奉行的准则, 理工科的出身使她对数字有极高的敏感度, 她认为数据往往科学地反映了市场。于是, 熊青云最拿手的, 就是深入市场第一线, 掌握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由此也掌握了成功的主动权。佳洁士牙膏获得中华口腔医学会验证, 佳洁士草本水晶牙膏、佳洁士含氟牙膏接连上市……好戏连台, 佳洁士成为中国牙膏市场的第一品牌, 熊青云是幕后的总导演。

在一个个品牌推广中, 熊青云不断把握着机会, 不断感受着接受挑战的乐趣。

机会有时需要发现的眼睛

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是门艺术;热爱工作的人, 工作是门艺术。熊青云使生活和工作两者完美结合, 处处发现机会。

有一次, 女儿告诉她, 有小朋友感冒了。然后女儿也感冒了。熊青云开始思考, 为什么感冒特别容易在小朋友间传染呢?原来感冒不仅仅通过空气传染, 接触也是传染源, 小朋友游戏时, 手、身体、玩具的亲密接触也会增加感冒传染的机会。于是, 熊青云将这些细节告诉了广告部的同事, 成了舒肤佳广告的创意———“用舒肤佳洗手可以减少感冒”。还有一次, 熊青云去山东出差, 在小餐馆吃饭时, 发现当地人吃葱蒜后, 用茶叶去除口气。回到广州便与产品开发部的同事们一起找出了茶叶除菌除味的科学依据, 一年后佳洁士推出了销售极佳的佳洁士茶爽牙膏。

她出差时在街边要一碗面条, 会边吃边和老板娘聊天, 了解她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在出租车上和司机攀谈, 了解他太太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市场信息就是这样提炼的, 从生活中积累起来……

用心对待生活, 生活也会用心地对待你, 工作也同样如此。熊青云正是通过细心地生活, 用心地工作, 取得了事业上的节节胜利。

成功=机会+合作

成功除了需要机会, 还要求合作。一个分工明确、相处融洽的团队才能事半功倍地走向成功。熊青云在成功面前非常“低调”, 她认为, 之所以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合作。宝洁的企业文化很看重团队合作精神, 对熊青云来说, 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大家共同花了精力和心思完成一项任务后, 亲眼看到成功的效果。

有一次, 熊青云需要策划洁白牙贴的广告, 这个产品在美国4年都获得好评, 但是最初在中国推出, 大家一时半会儿不能接受, 于是大家想到把它与当时风行的美白面膜的概念结合起来, 提出给牙齿做美白面膜的口号, 同时找到与这个产品形象十分吻合的代言人担任广告主角, 结果市场反应非常好。

熊青云喜欢将生活中的发现与公司的同事们分享, 她觉得人与人之间沟通会产生化学反应, 而自己就是催化剂, 她是公司中有口皆碑的“好人缘”。她新年的愿望之一就是帮助公司中资历较浅、业务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的成员成长进步……

成长 篇9

——宫崎骏

宫崎骏, Miyazaki Hayao, 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 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宫崎骏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在宫崎骏的作品中, 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成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向着圆满成熟的生长。表现成长主题的称为成长电影, 就是一类主题涉及个体成长经历的电影。成长经常与青春相关, 成长电影关注的就是青少年这一群体。

一、非剧情类作品中的成长主题

(一) 成长主题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引起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注意, 不管它是否被拍成了电影。”2

——宫崎骏

在宫崎骏创作的非剧情动画电影中, 自然是经常出现的背景环境, 有时自然甚至是他影片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起着帮助乃至呵护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1988年的《龙猫》是宫崎骏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龙猫》的故事很简单, 没有剧烈的外在冲突, 主要内容是草壁姐妹在乡间居住期间结识神话生物“龙猫”的经历。草壁家移居的村庄山清水碧, 龙猫住在一棵大樟树的树洞里。这体现了作者一贯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影片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姐姐的草壁五月成长的烦恼, 五月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母亲生病住院, 父亲又忙于工作无瑕照顾两姐妹, 还是孩子的五月不得不提前扮演起母亲这一成年人角色。在影片最后的高潮段落后, 突然的变故接踵而来, 母亲病重, 父亲外出, 妹妹走失, 突然增大的压力将看似坚固完美的成人面具瞬间击碎, 五月在房东怀中失声痛哭, 五月面临人生的关口, 这是成长的关键时刻, 如果她不能顺利渡过难关化解危机, 就无法顺利进入成人世界。而此时五月没有去向父亲这一人类社会的权威求助, 而是来到樟树前, 向龙猫这一自然界的神明祈祷, 龙猫叫来了猫公共汽车, 载着龙猫和五月找到了迷路的妹妹, 并送姐妹俩去医院看望母亲, 龙猫为五月化解了危机。五月的烦恼, 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经历的, 在影片中龙猫所指涉的自然再次扮演了帮助主人公顺利成长人类之母的角色 (在五月的家庭中, 母亲恰好是缺席的) 。

(二) 成长主题与现实社会

日本可能是亚洲乃至全球生活压力最大的国家, 而面对现实、顺利地进入成年人的现实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阶段。现实社会对青少年的巨大压力同样表现在宫崎骏的作品中。

1989年公映的《小魔女快递》改编自角野荣子的漫画, 片中主人公小魔女琦琦所面临的问题比五月更为直接而尖锐, 不同于五月只是扮演成人的角色, 琦琦面对的是货真价实的成人世界, 她必须融入其中独立生存, 这是一次成人的试炼。琦琦虽然是魔女的女儿, 但她的魔法仅限于差强人意的飞行。影片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 在琦琦离家去寻找定居城市的路上, 她遇到一个即将完成独立生活修炼的魔女, 问琦琦有什么特殊本领, 令只会飞行而不懂其他魔法的琦琦无言以对。《小魔女快递》虽然拥有奇幻的故事外壳, 主人公琦琦虽然拥有魔女的身份, 但影片所表达的仍是少年 (少女) 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艰辛。

(三) 成长主题与超现实的现实社会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 现实社会有时也以超现实的形式出现, 这颇似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反映明朝社会的方式, 将成长故事放在具有超现实色彩的现实社会背景下, 使成长的沉重与艰难被奇异绚丽的幻想色彩所冲淡, 也更符合青少年观众的欣赏习惯。

《千与千寻的神隐》无疑是宫崎骏作品中, 把动画电影的超现实色彩与少年 (少女) 成长主题结合的最为完美的一部。不同于生于上世纪中叶的草壁五月有着传统日本女性的克己守礼, 沉稳坚韧, 也不同于小魔女琦琦尚有飞行这一技傍身, 千寻实在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女孩, 豆芽菜般的体形, 身体瘦弱, 精神萎靡。但就是这样的千寻, 她所面对的挑战却远大于五月和琦琦, 五月只是扮演成人, 琦琦面对的只是一次进入成人世界的考试, 而千寻面对的却是生与死的考验, “不工作就会被吃掉” (准确地说是“找不到工作就会被吃掉”) , 日本作为全球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成人世界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 何况千寻在拯救自己的同时, 还必须拯救因贪吃而被变成猪的父母。千寻的成功主要源于她敬业的工作态度, 虽然是被汤婆婆硬推出去, 但仍尽心尽力地把工作做好。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能力来评价一个人, 这的确是成人世界的标准。

二、宫崎骏对爱情的独特表达

“我想之所以日本动画片出口全世界, 却没有赢得相应荣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东西太过变态、暴力、色情。”3

——宫崎骏

在表现少年 (少女) 成长的影片, 经常可见这样两个主题:性躁动与叛逆心理。这被认为是在少年 (少女) 成长的过程必须经历的。但这却从未出现在宫崎骏的影片中, 虽然他作品中少年和少女也总是成对出现, 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往仅限于精神上的交流, 而基本上没有太亲密的接触, 在对话中也听不到“我爱你”, 哪怕是“我喜欢你”这样的表白。在宫崎骏的作品中, 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中更多包含着患难与共的友情成份, 而极少见到以性吸引为基础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因此影片中的恋情总含着友情的成份。宫崎骏在表现少男少女的恋情时, 更多聚集于精神的层面, 基于生物性本能的欲望多少被刻意地忽略了。

摘要:宫崎骏的作品, 并非以技术取胜, 而且依靠内容的丰富、主题的深刻来赢得青少年乃至成年观众。本文试图用文本分析的方法, 从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和对青春期恋爱心理的表现两个方面去解读宫崎骏作品, 揭示其魅力所在。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电影,成长

参考文献

[1].《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日本四书》线装书局部地区.2006年.

成长 篇10

———题记

我是一棵 树 。 和每一个孩子一样, 也是由不得自己就有了一个名字:枫。 告诉你,我家兄弟的小名挺有意思的: 大哥“三角枫”;我排行老 二 , 却叫 “五角枫”;三弟和四弟依次叫“七角枫”和“九角枫”。 据说人类正在研究我们家的“十一角枫”,甚至“十三角枫”呢。

一年四季的绝大多数时间,我和我的兄 弟们都很 乖。只要你见到了我们的叶子,就会喊出我们的小名, 所以,我们必须做树的榜样,做好苗子。不然的话,每片叶上尖角的个数随时都会出卖我们。 我不开花,也可以说,我的花就是我的叶。每当秋阳高照,就是一年里我最炫的时候。有文化的人那时不说枫叶红了,而是说红叶疯了,呵呵。等到我迎着晚秋的风, 脱掉美丽的红衣服, 任性地挥舞枝杈指点江山时,谁都不要试图将我和我的兄弟们区分开来 。 让你郁闷一个冬天, 我会偷着乐个不停。

我的生命力很强。中华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都是我的故乡。辽宁有个叫本溪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才更加出名呢。不信,你上网搜搜?

2015年3月初, 我和我的四胞胎兄弟一起,带着春寒, 落户到辽东湾一个有书声、歌声和笑声的叫做学校的地方。记得来的时候, 我们坐了一夜的班车,风嗖嗖的,为了取暖,我不得不和同胞兄弟们挤在一起。睡意蒙中, 我感觉被一个什么大家伙高高吊起, 然后又轻缓地放到地面上。作为兄弟四个中的出类拔萃者,我当仁不让地选择了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楼前楼后、道东道西、 左看右看都必须是最佳的。嘿嘿,你懂的,就是那个地方。人们怕我淘气, 又用三、四根粗大的木棒把我牢牢地架在那个方格里。 我不免有些难过: 今后自己的一生恐怕就不能够出格了。没多久,随着人们不断地给我点赞,我又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站在这个陌生却又特抢眼的地方,像个威武的士兵,也像一个特有范儿的形象大使。

新家的空气、环境都蛮不错的:早晨伴随悦耳的音乐看朝阳冉冉升起,师生之间的声声问候也让我心里格外温馨;上课了, 仔细聆听,教室里传出的是学生热烈的讨论、老师平和得如春风化雨般的讲解、师生间愉悦的互动交流;课间时,学生有的在足球场上比赛,有的去图书馆借阅, 还有的在运动器械上玩耍;夕阳西下,老师带着孩子排着整齐的队形离开校园,在校门口彼此道别。我陶醉于这其乐融融的家园中,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 我偷眼瞄瞄不远处的胞弟,呵! 光光的枝头上竟拱出了新芽。我心里想:这个傻子,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啊,现在钻出来干什么? 等着一阵倒春寒,看不弄得你蔫头耷脑,身患感冒!

又过了些时日,一阵阵不同的花香扑鼻而来。先是迎春、桃红的清香夹杂着蒲公英的芬芳, 又有蜜蜂带来桃李园的花粉香气, 丁香、月季甚至零星的牡丹的香味也持续地来引诱我。可我还想好好地睡个懒觉,我的梦中也有蝴蝶在飞呢。

“五·一”过后,据说是休完了假的人们又开始上班了。我的耳边也重新响起了絮叨声:“这就是传说的‘五角枫’啊,怎么还没长叶呀?”我知道是旁边的胞弟的嫩叶让他暴露了身份,潜伏了一个冬天,再也“装”不下去了。活该,叫你不淡定!与此同时,这两天也有人不时对我动手动脚的,看我身上的小细枝,竟被无辜地折了十几处呢,亏得不是很疼。看见折我的人们对着那些小枝一副茫然的表情,我倒是觉得挺有趣的:原来你们人也有困惑和烦恼呀。

突然有一天,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两个人竟然拿着剪刀和锯子对我下起了毒手。嘴里还煞有介事地叨咕难堪大任、有负众望,浪费了这个光彩照树的地方了什么的,甚至还在警告我说,这次“修理”是给我的最后一个机会。真是岂有此理!把我的肢体七零八落地弄了一地,还给我机会,这是哪个星球的逻辑? 我不就是在别的树发芽、长叶、 开花的时候,没与它们同步,想了想自己的心事,规划一下自己的成长方式:让同类们先起跑, 再后发制树,增加新闻看点,给大家带些惊喜吗?你们人的思维怎么就不会创新,不是在搞素质教育吗?

疼归疼,气归气,其实我也能感觉到带给我伤害并不是人的本意。他们在内心深处是爱我们的,看他们含辛茹苦地伺候我们, 不是为我们健康成长吗?他们是见我对生活无所谓的消极态度而有了我是否心死的判断,他们是真的希望我有尊严地活着。看苍茫大地满眼皆绿,只有自己还在冬季,我也着实吓了一跳:自己仿佛真是骗子专业毕业的。若是人们真的认为我无可救药,把我连根刨掉,这岂不比人间的窦娥还冤?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而这身冷汗又让我紧张异常:有人说, 怪不得它不行了,看它身体里的虫子吐出了多少沫沫,这是虫子要了它的命啊!听到这里,我知道,到了必须表现的时候了。

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在侥幸躲过了手折、刀剪、锯拉之后剩下的软枝上偷偷点缀了几颗新芽,想等到人多的时候突然有力地证明自己生命的存在。我这里新芽刚上枝头,就听到那边在说,快看,快看,发芽了!发芽了!这是“珍贵的树木慢成长” 啊!我有些自责,更多些感动, 自己的成长,牵挂了多少人的心呀。我要成为人的朋友,把握成长的规律,收获成长的快乐。

人类有个叫三毛的作家说: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 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

交银成长PK新华成长 篇11

投资能力PK

在投资策略上,两只基金都是选择投资成长性企业。从资产配置看,两只基金重配的都是金融保险和地产股。它们最近两个季度的持股仓位变化都差不多,二季度末都接近94%,今年年初都是74%左右,二季度新华成长和交银成长分别是83.15%和88.07%,差别也不大。

从收益率上看,新华成长的表现要更好一些。它今年以来截至9月30日的收益率是75.99%,在所有开放式基金中排名第一,交银成长则以53.96%的收益率排名第61位。不过,交银成长的长期表现非常突出,它自2006年10月23日成立以来的收益率达到152.87%。新华成长成立于2008年7月25日,长期表现尚需观察。

风险控制能力PK

从过去几年的运作情况看,交银成长展示了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在遭遇市场系统性风险的2008年,该基金的亏损仅为45.11%,在同类基金中比较领先。交银成长在2008年上半年及时降低仓位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保持在相对低位,适度回避了系统性风险。同时,它在股票选择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取得了一定效果。

新华成长是一只次新基金,无法从长期运作进行考察,但从去年和今年的表现看,该基金也展示了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该基金自去年成立之后,先是采用了比较保守的策略,在今年确定市场反转之后大幅加仓,“涨时跑得快,跌时跌得少”,因此才坐上了前三季度基金业绩排名冠军的宝座。

管理人PK

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是全国首批成立的银行系基金之一,截至2009年二季度末,旗下共管理9只开放式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625.5亿元,位列行业第9位。交银成长基金经理周炜炜今年37岁,CFA,伦敦商学院金融学硕士,管理过的两只基金均跑赢同类基金平均收益。他历任德意志银行集团上海分行助理副总裁,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中国区副总裁,2002年加入招商基金公司,2005年8月至2006年4月担任招商先锋基金经理。2006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掌管交银成长基金。

新华基金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原名新世纪基金公司,目前旗下共有3只基金。新华基金在投资总监王卫东的带领下,今年的投资做得非常出色。王卫东硕士学位,16年证券从业经验,先后供职于广东发展银行、广发证券、华龙证券等机构,投资经验非常丰富。他现在除了管理新华成长和新华泛资源优势两只基金外,还担任新华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

PK结果

新华成长胜出

成长 篇12

关键词:孤独,文革历史,个体性情,成人视角

纵观现当代小说史中的成长主题创作, “成长”常常作为单纯的叙事角度存在, 文本通过成长题材的故事来透视社会问题, 叙事落入反映现实社会的窠臼中。但是一些具有独立创作意识的作家, 能够突破这种拘囿, 笔端聚焦于成长主体的精神世界图景,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即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在细雨中呼喊》深入到幼年成长主体隐秘的内心世界, 呈现其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内在心灵苦难, 提升了这一写作题材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深度。

一、成长创伤的外在表征

欧洲传统成长小说的叙述侧重于表现个体成长主人公的社会经历, 个人经由一系列事件由幼稚走向成熟, “改变了最初的世界观, 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或两者兼有, 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1], 最终达到个人追求自我完善的目标[1], 因而成长叙事的基调总体是积极欢快的。《在细雨中呼喊》则反其道而行之, 戳破“成长”乐观无忧的假面, 孤独、恐惧与忧郁成为成长的关键词, 呈现成长主体复杂多维的内心体验。

在成长主体体验到的伤害性情绪中, 孤独是比较明显的创伤痼疾。由于儿童的心智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缺乏走出精神困境的方法, 他们一旦感受到消极情绪, 内心承受的痛楚要大于成年人, 甚至这种由外界引发的负面情绪会始终萦绕在成长主体的心头并伴随其成长的整个历程。“孤独构成了童年阶段的一种情感底色。与成年人相比, 孩子的孤独比成年人的孤独更隐秘, 他的孤独不如成年人的孤独那样具有社会性, 那样与社会形成抗衡。因此, 儿童的这种更隐秘的孤独对于揭示童年期的情感, 尤其对于揭示儿童的创伤性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2]

孤独感首先源于成长主体身份的边缘化, 他们被排斥在家庭和社会之外, 努力追求独特的存在意义而不可得。小说中孩子“遭遇抛弃”的情节出现过三次, 其基本图式是“依赖———抛弃———漂泊”。孩子孙光林、鲁鲁、国庆在这种颠沛的生活经历中, 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颤。他们感受到孤绝的处境之后, 内心自觉的疏离感和外界有意无意的孤立互动相生, 进一步加剧了成长主人公的心理创伤。被抱养六年后归家的孙光林, 身份犹疑, 无法适应南门的生活, 游离在一切人事纷争之外, 成为一个多余人;鲁鲁本质上是另一个孙光林, “父位”缺席导致他的身份暧昧不明, 受尽同伴和成人的欺凌嘲弄;国庆成为父亲的弃儿和他人的负累。处于成长中的儿童, 正常的情感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陷入个体身份的归属焦虑中, “我是谁”被悬置, 生存的安全感极度匮乏。

孤独感还导因于“家”的分崩离析。对于孩子来说“家”是亲情和爱的代名词, 提供给幼小的成长主体以心理的庇佑, 但是成长主体的家庭人伦亲情淡漠, 充满情感背叛和物质掠夺。成长主体内心极度渴望亲情之爱, 孙光林对生病时医生抚摸他额头的动作时时感念, 就可见他对温暖之家的遥望。孤独的极致和爱的反面就是对家的怨恨, “离开南门, 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3], 成为成长主体的愿望。这一想法和实际逃离家庭的举动, 潜隐的心理动机是通过“离家”来摆脱创伤阴影。

孩子们之间友情的疏淡变化和同龄人的鄙弃也会给他们带来孤绝感。个体依附于群体才会产生安全感, 同伴之间的对话和相互安慰是抵御孤独的最好武器。然而, 存在本质上具有“他人即地狱”的特质, 人与人之间难以达到真正相互理解沟通的境地, 而且成长者感性的思维方式也很容易造成矛盾龃龉的产生。孙光林和苏宇时常因为误解而相互嫌隙疏离, 体验到情感消亡的痛苦;苏宇死后孙光林彻底孤独, 只能把情感投射到鲁鲁身上。

恐惧是另一层情感体验, 面对难以理解的生命奥秘和生存悖论, 成长者们会茫然无措, 惶恐不安, “成长化身为陷阱或困境给他们造成焦虑和恐惧心理”[4]。成长与生俱来的陷阱首先是身体的发育以及性别意识的突然觉醒, 对异性开始产生朦胧的体认。由于缺乏基本的生理知识, 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少年人把生理反应视为丑陋的罪恶行径, 陷入精神恐慌, 心生自我厌弃感。悖谬的是, 当少年人完全掌握身体的秘密之后又深感想象和现实的差距, 失却了对“成长”美感的膜拜。小说中苏宇为了探求真实的异性身体奥秘, 走上了犯罪道路, 反讽的是, “那一瞬间他突然发现, 实际的女性身体与他想象中的相去甚远”。毋庸置疑, 身体的成长给少年人带来了诸多的心灵坎坷。

除却自身的困境, 他人的存在困境以及其中显露的残酷人性本质, 也让成长中的旁观者心生恐惧。处于家长制中心地位的父亲孙广才采用暴力惩罚机制管理家庭。家庭中的弱势者为了避免生存处境的进一步恶化, 常常使用诬陷他人的伎俩, 转嫁本要降临于自身的暴力惩罚。祖父孙有元凭借成人的话语优势, 把“打破饭碗”的过失推向没有辩白思维能力的幼孙。诬陷动机之“小”与失却人格尊严之大, 形成一种张力, 既表现了暴力带给个人以恐惧心理, 又揭示出人性的卑恶。哥哥孙光平以自虐的苦肉计方式, 诬陷弟弟最先攻击自己, 由此获得自卫伤人的口实, 无辜受害者转而成为咎由自取者, 事理的逻辑顺序被人为颠倒。亲情在这种相互倾轧中消失殆尽, 成长主体窥见人性恶端的卑琐, 恐惧于世界的荒谬秩序。

二、成长创伤的精神溯源

社会历史会在无形中影响个体的成长, 个体无法脱离出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 这是生长于同一时代下的成长主体遭遇心灵创伤的共因。“人与世界一同成长, 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6], 我们可以由成长者的人生体验和遭遇来反观历史带给成长主体的精神影响。

小说中叙事者重点叙写的时段是成长主人公从六岁到成年读大学之前, 这整个关键的成长期完全处于文革的历史背景之下。因而成长主体的创伤经历一定程度上也受制文革灾难的影响。由于文革之前的“大跃进”运动和文革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化生活, 国家完全忽略了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活极度匮乏, 维持基本的生存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 人伦亲情十分粗糙和淡漠, 父母对于子女感情的投入甚少。在这一背景之下, 孩子成为家庭经济的负累, 因而文本中才会多次写到父母抛弃孩子的故事。但历史的冷酷无法驱逐儿童本能的向爱之心, 在这种对峙中, 儿童幼小的心灵落下了苦难的伤痕。此外, 文革的一体化思想渗透到私人身体, 言说身体则触犯伦理禁忌, 对于身体发育早已成熟的成人来说, 他们可以知而不言, 但青春期的少年人对身体懵懂无知, 成长为此蒙上一层罪恶的色彩, 身体的发育史就是他们的辛酸血泪史。这种独特的身体、心灵经历只有在把性的成长、成熟视为罪恶禁忌之事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才会出现。最为重要的影响表现在文革斗争行为方式对成长个体的戕害, 文革阶级斗争频繁, 批斗和揭发事件形成了此一时代人们特定的思维方式, 但是斗争仅停留在斗争行为本身, 对被批斗的成长主体只起到精神威慑的作用, 不能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苏宇因探索身体感觉而侵犯成年女性的举动, 遭到群体批判。公开游行批斗的侮辱人格方式加重了成长主体内心的羞耻负罪感。

总体而言, 社会历史文化之于成长个体的影响只作为背景存在, 具体到个人, 其自身因素起着主导性作用。“成长给每个人带来的感觉都不同, 这与社会观念、文化背景有关, 但更多取决于个人的气质”。个体性情的敏感、忧郁强化了成长主体对外界事件的感受力, “就成长而言, 关键不是发生了什么, 而是意识到了什么”[7], 生于同一家庭的孙家三兄弟对外界的感受力完全不同, 苏家两兄弟也差距千里。个体性情的差异决定了心理遭受创伤的程度以及苦难自我修复能力的差别, 悲剧事件对于那些性情粗疏鲁莽的成长者构不成成长的困境, 而对于敏感忧郁者则是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苏宇死后多年, 我站在这座通往南门的桥上, 独自回想这些时, 我才看到敏感的苏宇, 从童年起被幸福和绝望这两个事实纠缠不清了”, 敏感的成长者对积极情感有着更深的渴求, 消极的情绪和感受对他们的杀伤力也大于常人。

除个体性情因素之外, 外界发生的事件也给予成长者以伤害性的内向反馈, 成长者在审视悲剧处境之人的同时也在无意中成为苦难的亲历者, 承接的是相同的心理压力, 目睹死亡即是这样的成长体验。小说开篇即有黑衣人之死, 这一情节具有命运预示含义, 暗示着所有人都处于悲剧氛围之下。弟弟孙光明之死让“我”开始思考生和死的意义, “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 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 儿童的通透背后是感受到生命有限性的无奈。苏宇的暴病而亡使得成长者看到人生无常和个人孤独的恒常。祖父和父亲孙广才的死亡具有戏谑的色彩, 失却个体生命本应有的庄严和尊严, 在反讽生者现实生活处境的同时又有显露人的物质性存在本质的悲凉。他人的非正常死亡让幼小的成长者过早地领略到命运的乖谬、人生的无奈以及存在本质的虚无。

三、叙事策略的创伤超越

“讲述成长正因为他们为成长所伤……世界最先留给一个孩子的印象总是被复合到他的思维结构中, 成长时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构成了一个人的基本思维类型和情感模式”[8]。既然儿童生活对主体人的塑造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那么成年人所遭遇的创伤已成既定的事实, 当下言说的意义就不止于“讲述”本身, 而是通过叙述来缓解成长的伤痛。小说中成年视角和儿童视角相互交叉运用, 成年叙事者随时插入当下自我的感受, 对过去之“我”正在经历的成长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说, 流露出自我怜惜的情绪, 稍稍缓解了心理创伤的重负。

成年人视角叠加在儿童视角之上所起到的叙事疗伤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疏导方面。儿童因其对世界的认知处于浅层, 不能理解复杂的人事, 容易产生负面消极情绪而且寻找不到合理的情绪出口, 运用儿童视角能够真实感性地呈现他对世界的最初印象以及由此而来的沉溺伤痛。而成人经历过世事的磨练能够通透地理解社会和人性存在的阴暗面, 成年叙事者可以用洞明的达观心态来安慰、陪伴这些创伤, 理性地分析人生本质性的东西, 如死亡与孤独, 把儿童个体性的生存感受上升到人类的普遍困境, 从而部分地消解成长者的焦虑不安。

成人心理创伤的修复也依靠儿童视角在心理治疗方面所起到的帮助作用。儿童视角内含回忆的心理机制, 叙事者通过回忆追寻逝去的时间从而厘清成长个体的生命轨迹, “回忆”不再单纯作为引子来起着引导故事的作用, 回忆本身成为叙事要素, 参与到成长主题内容的表达中, “为什么回溯性的叙事是人类讲故事的永远方式, 因为回溯正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 回溯在追寻到了过去的时间的同时, 也就确证了自我的存在”[9]。从故事的叙事线索和叙事逻辑结果可看出成年叙事者通过追忆个人经历完成了心理创伤的修复。小说在开篇即标明这是成年人的回溯视角, 打破顺时结构的理性时间顺序, 把故事时间最靠前的部分, 即“我”六岁时寄养在孙荡的成长经历置于篇末, 成长的最初阶段因而成为故事的结尾。这种打乱故事时间使叙事时间复杂化的构思安排旨在强调成长之伤的既定事实和结果, 之后再复归到成长主体的童稚思维, 叙事者的情绪因而由激烈变为温和, 成长者懵懂地感知与己相关的外部世界, 排除了嘲讽和怨恨。叙事即将结束之时, 成长者完成了对成长苦难的疗伤, 于苦难之后的温情普照才标志着成长主体真正走向了心理成熟。

相较于同类“成长创伤主题”小说,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 它超越了单一成长事件的局限, 借由“成长”来思考人类普遍意义上的存在处境。作家不止于对成长个体的情绪感受作简单的描述复现, 而是不断追问本体论层面的处境带给个人的困惑和挣扎。其次, 叙事的深刻性还体现在小说对人性复杂维度的准确把握上。成长创伤最终得到愈合, 个体超越生存困境的围困内含的是合理的人性逻辑, 人性内在的正面价值力量消解了人性之恶的侵蚀, 宽宥人性的软弱和卑微,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意克服了心理创伤的阴影。

参考文献

[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沈杏培.童年母题的当代书写与意义生成——新时期童年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海口:南海出版社, 1999.

[4]熊权.“反成长”与成长——从《兄弟》看余华创作的连续与新变[J].文艺争鸣, 2011 (1) .

[5]沈杏培.童心的透视—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叙事策略[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6]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7][8]李学武.蝶与蛹——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脑梗死溶栓下一篇:传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