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长(精选12篇)
教学成长 篇1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师教学反思, 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 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 全面发展的过程。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 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 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 反思一般有: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反思新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 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还要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主要内容。如: (1) 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 (2)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 (3)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 (4) 所设计的活动哪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5)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6) 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7) 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效果……而且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进行反思, 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 快速、灵活、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并做出调整和反应。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 教学行为是否明确;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是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做法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每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 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等。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针对教学全过程, 进行思考性的概括,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设计到操作包括前两段反思结果重新思考, 教师可以反思已有的行为与课标的理念是否相符, 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可以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践的差距, 完成从理念向行为的转化, 使自己的行为跟上课标要求;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或对学生当堂的练习批阅后进行反思, 把课堂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 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适宜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另外, 教师应该通过反思, 捕捉课堂中一些偶发的灵感火花, 日积月累, 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 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学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 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直面缺点, 认真剖析, 和学生一起反思, 一同成长。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 使之成为今后可借鉴的资源, 同时也能激发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在教与学中不断地发现困惑, 促使自己拜师求教,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习新方式, 从而从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师,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永葆青春。
教学成长 篇2
总之,整节课巧妙的利用了多媒体,设置了多个活动让学生参与,使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轻松、愉快、热热闹闹的学习,知识掌握较好,顺利的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此外,本节课从始至终紧密与生活联系,做到实际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有知识,知识指导生活的理念。
我的教学成长之路 篇3
我真正接触课改是在2003年9月,因为之前我从三年级起就带着的那个班学生刚毕业出去,所以我又得从头开始再带一个新的班级了。而课改开始时,我所教的那个班学生还学的是旧教材,且当时还没有在学校全面普及开来,很多时候只在个别环节中慢慢运用。这使得我很少接触新课标,当然平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渠道也有一些机会了解到跟课改有关的问题,只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极少用,这也是当时整个学校的教学状况。可这时课改已经实施了有四个年头之久了,我其实等于是刚刚才开始接触新课标。对于我来说,我得从头学起,也就是说一切我都要从头开始。此时,正值我们学校换了新领导,校长及主管教学的领导都下大力气狠抓老师们对课改的学习和认识,课改全面实施势在必行。
我很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处境,新教材,新教法。我明白不懂就得学,不然就很难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当务之急我得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以新的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于是,我找来新课标的有关内容研读,改完作业后,我就拿出来看,尽量把重点和关键部分记在脑子里,我想这样起码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的思想,使我的旧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扭转。所以那时候,备课时我总是找一些好的教案如饥似渴地看,看别人设计的整个过程,更看各教学步骤中的评议。例如教学案例说这步这样教的原因是什么,符合课改哪些理念等。让我理解新课标理念含义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的方法。在授课时,我不怕摒弃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以最能体现新的教学模式的方法来取代旧的模式,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尽量让学生感受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的实际效应。事实证明,学生们在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学习中获得了实惠。我也因此收获了快乐。
新课程,新课标,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教学形式。虽然我已经是一名有一定资历的小学高级教师,但我要一边学习,一边实施,这的确是一个挑战。这时,正值教体局每学期都举行一次新课程教材培训。2004年3月底,县教体局组织全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培训,主要是对人教版的教材和对所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的培训,聆听了各位代表的发言,使我对新教材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升自我。首先是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能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往日的教学工作,随时认识到自己在课改中所走的弯路,体会到教育理论指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其次是教材的培训。我更是感触很多,真切的感触到自己的不足,真切的感触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增长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使自己开阔了眼界。
我没有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平时积极参加各类课改教学论文的撰写活动,多次获省级、市级、县级等级别各类奖项。这些年来,我按课时完成教学工作,既要辅导学生学习,又要写论文,这是何等的艰辛。但我特别享受这样的过程,它让我生活充实,工作充实,学识充实,收获也充实。我勇挑重担,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不计得失,认认真真在自己的岗位上教学。我明白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的教育教学之路还很漫长,我将向着做一名专家型教师的道路一直努力走下去,做一名受学生喜爱,受家长信赖的新时期的教师,并且无愧于新型的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教学主张”助我成长 篇4
一、“教学主张”的提炼——在团队中汲取智慧
我们历史学科备课组共有三位教师:一名高级教师,且有执教高中历史的经历;一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则具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学历,有扎实的学科背景。在提炼“教学主张”之初,基于各自对历史教学的认知及对彼此教学风格的了解,我们直言不讳,共同探寻“教学主张”的突破点。就我个人而言,两位老教师认为我学科知识储备相对丰富,可以从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角度来提炼“教学主张”,而我也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宏观把握初中历史教材,就此明确了研究方向。
在资料查询过程中,我们先“分”后“总”。先“分头行动”,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查阅报刊,利用网络等途径搜集与各自“教学主张”相关的资料。后“汇总交流”,既分享对各自“教学主张”的所思所想,相互启发,又关注其他两位教师的研究进展,出谋划策。置身其中,我发挥自己的研究优势,帮助两位教师鉴别所搜集材料的价值;两位教师则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判断我的“教学主张”是否可行。
受益于备课组的智慧共享,我认识到,应重视历史学科培养现代公民的功能,既要让逝去的历史有血有肉,还要适时关注当下,将历史与时代发展接轨,让学生学到的不是干瘪的历史,而是以历史的眼光思考世界的智慧。于是,我的“教学主张”定位为:品历史,念当下,长智慧。随后,我从提出的背景、“主张”本身的阐释、实施路径及意义价值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将之撰写成文。
二、“教学主张”的落实——在实践中发挥引领力
“教学主张”只有植根课堂,才能焕发活力。为此,我自告奋勇为全校教师开设第一节“教学主张”实践课。
在唐代“长安城”一课中,我做了如下设计:借助多媒体,展示长安城3D图片,调动学生感官,领略长安城布局之工整;比对唐代长安城与现代西安城市规划图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两者的历史沿袭;比对唐代长安城、宋代开封城、清朝北京城规划图,使学生感知其规划的政治智慧。对此,专家予以了肯定,但也指出教案设计中从三维目标到教学过程,看不到“教学主张”的影子;整节课的流程仍未跳出编者的意图,未能理解“长安城”一课的内容意在凸显唐代社会生活之繁荣。课后,我重新设计教案,调整完善教学流程,还记录下前后变化,保留首次实践课的研究痕迹,以期为后续实践课开展提供借鉴。
三、“教学主张”的成效——在探索中实现专业成长
教学相助 联动成长 篇5
联动成长
——实验小学语文联片教研心得体会 贾利锋
11月16日,在涉县教研室的组织下,我参加在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聆听了李俊红老师的《跑进家来的松鼠》和王少英老师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两节课,通过本次活动,我感触颇丰:
一、语文教师的教学从钻研教材开始首当其要。
从两位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出四句话: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如果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钻研得比较深入,准备得比较充分的话,课上才可能做到运用自如,浅显易懂。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话,才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在讲课中遇到的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当然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现在还不便于肯定或否定者除外)。总之,做好充分准备,讲课时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干脆利落。
二、向课堂引导艺术要效果。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是贪玩,就是好动,再加上有些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凭什么让性格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专心听我们讲课,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无庸置疑,只能靠我们老师不断提升自己课堂提引导艺术,让学生感兴趣,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他们,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课,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也许每位教师都懂得课堂引导艺术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学习与借鉴上还缺少目标和参照。通过这次学习,应该感谢两位勇于探索的教师。使我可以通过她们优秀的课堂引导的提炼与总结,为我解决这一难题,从而使我有章可循,有方法可学。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篇6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成长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3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15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总结出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除了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努力钻研教材、充分准备好教案、认真学习教法之外,坚持写好教学反思也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之一。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地研究、改进、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那教学过程中如何反思?反思什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总结精彩片段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往往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这些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以后教学参考,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如:在讲“原电池的原理及运用”这一内容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了铜-锌原电池及电子的流动情况,以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构成。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我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而是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溶液。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完成,同学们通过讨论也顺利地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课后我把以上做法写成教学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和完善,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反思欠妥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语言表达的含糊不清。教学内容处理的不当,教学方法设计的不妥,某些解题过程的繁琐等记录下来,课后要冷静思考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和探究,要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和纠正。
例如:在讲“提高燃烧效率”这一知识点时,我举了往炽热的炉膛内通水蒸气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不能节省燃料这一例子。在备课时我想这个例子很浅显,学生一定会一听就懂。可结果是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一片茫然,经了解知道原来现在家里大都使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很少有学生见过煤球炉,因而也就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面对这样的失误。课后我认真反思,积极找出原因。从此。我在引用事例时,尽可能从学生司空见惯的事和亲身体会过的经历中引出。在讲授知识点时。充分分析学生的起点,尽量做到“低起点”,使每位学生都能领会。
三、捕捉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再现这些突然而至的教学灵感并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价值、探寻科学的教学策略。这些宝贵的经历便会稍纵即逝。令人遗憾。
例如:在做“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这个实验时,我取了少量溴乙烷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准备加硝酸溶液时我突然想到很多学生容易犯不加硝酸酸化就直接加硝酸银溶液的错误,如果按部就班的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不能获得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不动声色的等反应之后直接加入硝酸银溶液,让学生观察。结果没有观察到他们预期的淡黄色沉淀。而是看到了黑色沉淀。大家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我知道大家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也故意装出惊讶的表情“怎么会这样呢?我哪儿做错了吗?”于是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最后通过讨论得出了正确的做法:在加硝酸银溶液之前还要加硝酸以中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干扰实验现象。这堂课的效果相当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很少再犯这样的错误了。课后我把这次的教学灵感总结下来并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四、激励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这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并且虚心接受,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为自己的教学材料提供新鲜血液。
例如:高中的平衡移动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对勒夏特列原理总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一次在讲解时,一位学生说:“什么勒夏特列原理,不就是对着干吗?”听到后我让这位同学解释一下怎么对着干。于是他从浓度角度谈了如何对着干,“如果增大反应物浓度,对着干意思就是不让它增大,那平衡就正向移动了”。听了他的解释后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从压强、温度角度给予了补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反思这节课这位同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抽象的原理,使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内容。我们应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并充分的利用这些好的见解。
五、完善再教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每节课下来教师都会有感悟,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如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有何新方法,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篇7
1.将新课程理念植根于心底, 让理念指导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一次无意识的对比试验, 让我下定决心退出原先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 并将新课程理念植根于内心深处。
如, 教学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一节内容时, 在第一个教学班的课上, 我领着同学一起分析, 一起完成了本节引例中的几道填空题。当时觉得那几道题挺容易的, 我一说学生就应该明白了。在第二个教学班的课上, 我突发奇想:这么简单的几道题, 我不用讲了, 同学们自己做吧。可这一做, 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随机检查了8位同学的结果, 竟是“5错3对”。最后我请做对的同学上黑板讲解, 请做错的同学向大家分析自己走进了怎样的误区。结果, 这一正一反的讲解竟顺利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的效果和前一节课比好了很多。想不到一节“懒”得去讲的课竟成了一节让我享受到课堂生成的幸福之课。这节课我印象太深刻了。从此, 我时刻提醒自己——给学生留时间, 让学生自己做!
2.收获意外惊喜, 享受快乐教学。
九年级“概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这样一个试验:准备两组牌, 每组2张, 牌面数字分别是1和2, 从每组牌中各摸1张称为一次试验。通过这一试验, 我们将会观察到试验次数足够多时, “和为3”的频率将会稳定在“和为3”的概率附近。
我让同学们以两人为一组, 每组做30次试验, 然后将全班的试验次数累计, 统计试验结果。但让我困惑的是:试验次数已高达900次了, 频率还是稳定在0.6附近, 但应该是0.5左右呀, 是试验次数还不够多吗?
到了第二个教学班, 我们也做了同样的试验, 并且将试验次数继续累计。结果共计1800次试验, 频率还是稳定在0.6附近。我很困惑, 便和大家一起思考问题出现在哪里。
一位同学的回答为大家解开了疑团:“有的同学是把4张牌混在一起, 并未分组就直接抽取了其中的2张, 未按要求完成。这时虽然和也是2、3、4三种结果, 但“和为3”的概率发生了改变, 是
同学们听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赶忙调查了刚才有多少同学是用了“偷懒”的方法做的试验, 竟然有一半的同学举起了手……
这个看似幼稚的试验, 被很多同学认为做得没有必要, 而这一结果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做学问必须扎扎实实、脚踏实地, 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比教学中成长 篇8
一开始,我满腔热忱,觉得年轻学什么都容易,可实际工作起来遇到的困难要比预计的多得多。七年级是初中的起始年级,打牢基础是第一要务。然而,作为一名农村英语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教学严谨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在小学时都接触过英语,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为初中深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种种弊端。小学的时候大多数学校和学生都把英语当做一门副科来学习,在知识的掌握上浮于表面。造成许多学生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特别在七年级上学期,预备单元学习单词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急于表现,仔细观察,字母写得不规范,读得不标准。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都给日后的教学带来很多不便。纠正一次两次,学生当时记得,等独立做作业的时候,老师不提醒又老病重犯。和同年级的另一位老师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存在类似的问题。商讨之后我们决定,不能让这些学生一错再错。既然初中正式开始强调英语的听说读写,那就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绝后患。
在讲26个英语字母时,班上大部分同学Gg和J这两个字母的读音分不清楚。以至于在后来的单词拼写中很多学生把g和j写混。为了帮助清晰的理解,在学完元音字母的音标之后,我将这两个字母的音标给学生呈现出来,让他们自己读,学生自己发现了读音的缺陷,并及时做了纠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每次遇到这两个字母,我都会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让他们辨别,渐渐地学生自己能够准确的发音。在字母的书写上,b、d和p、q不分的现在不仅存在于学困生身上,甚至有些英语成绩居中的同学也无法区分。因此在早自习记忆单词之前,遇到这些单词我都会带领学生拼读,并加以区分,有了正确的领导,学生就能按照正确的读音和拼写方式来记忆。
开学近半个月的时间,我校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热潮。教研组长把第一节公开课安排在了我们班。按照课程进度,我讲解的是预备篇Unit3 what color is it?精心准备之后,我迎来了第一次挑战。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六种颜色和最后八个字母。在黑板的左边用六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将这八个字母工整的写在四线三格中。学生一目了然,在此时引入本单元的重点句型,询问以及回答颜色。首先让学生区分开六种颜色,随后我随机拿起班上同学现有的书、书包、铅笔盒等让学生询问和回答。班里的孩子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气氛非常活跃。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我对奥运五环的颜色以及其意义做了讲解,发现班里的学生个个听的津津有味,大部分同学都忙着做记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在最后的总结中,我通过黑板上的板书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字母和句型,学生们声音响亮整齐。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很轻松,自认为班上学生表现都还不错,掌握的也还可以。经过说课、集体评课之后,发现在教学环节中,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不足,练习的方式单一。其他老师明确指出了我教学中的缺陷。听完这些建议之后,我也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日常教学中,我改变策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并通过制作单词卡、小组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校行动起来的比教学活动中,我和学校的其他英语课教师互讲互评,每讲一节课都能学到新技能,大的如教学流程的合理性、层次性问题,小到一个知识点该如何设计操练等教学细节都是我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不知不觉中老师教得轻松了,学生学得开心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的讲课、听课、评课之后,我的课堂一步步完善起来。2012年2月底,在全县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取得了优异成绩。
教学成长 篇9
一、写下成功的收获
一堂成功的课是老师创造性的结晶, 它能从不同角度把握教材, 以最适合于学生的方法和表现形式组织教学, 使各环节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老师可把备课时独到的见解、采用的方法, 形象的设计、巧妙的导课、知识的衔接和迁移等记录下来。还可将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设的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鸣的做法;教学过程中临时改变的合理的做法;一些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对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 都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从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这样下去一定会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在教《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时, 为了讲明文章的主旨, 我根据前文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以决定战争的因素写起, 那么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去打仗吗?通过讨论, 学生既把握了文章的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又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这样设问, 比直接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二、写下失误的教训
哪怕最成功的课堂, 教学中也不免会出现失误与败笔之处, 尽管老师在备课时力求完美, 但不同学生, 决定了老师很难真正全面地把握每一堂课, 如内容安排不当, 重点难点突出不够, 教学方法不合学生口味, 知识点把握不全等。这样, 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如《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 作者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开始就把它和北平对比。有个句子很显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第三段写雪后山景, 有一句“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当我念到此处, 有个学生立即就问:“济南没有风声, 怎么又写被风儿吹动呢?是不是矛盾。这个小知识点在备课时我没有注意到, 这不能说是个失误, 虽然上课时我通过分析“好像”这个词解决了问题。但类似的失误应该写下并寻找原因, 并对其作必要的反思、研究和分析, 使它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当吸取的教训, 从而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教学。
三、写下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学生总会有一些“创新的思维灵感”在闪耀,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的问题。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养分材料。况且, 语文教学的内涵很丰富, 外延更广泛。学生对接触、接受的内容有深刻的体会, 切身的感受。往往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问题。这时教师应积极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这既鼓励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我在教完《两小儿辨日》后, 找了篇课外文言短文《日喻》让学生理解。在疏通了大意之后, 我要学生用成语来概括文章内容。参考答案为“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牛头不对马嘴”, 可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盲人摸象”“百闻不如一见”“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的见解, 极好地丰富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写下教学的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的不断开展与深入, 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思维发展的融合,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灵感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 如果不及时捕捉, 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比如我在讲《社戏》时, 分析过程中, 有学生问, 我们这些白篷的船为什么不愿与乌篷的船在一起?这个细节, 我在备课并未顾及, 如果想当然地解释, 势必给学生造成误解, 甚至误人子弟, 为了化解教师的尴尬, 我充分发挥了我的机智, 把问题抛回了学生:这个同学的提问很好很细, 很善于思考, 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帮这位同学找到答案啊。这一问不仅表扬了学生, 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有学生马上就在后面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
五、写备课再设计
教完一堂课后, 应对所教内容进行全面地回顾和总结, 静心想想, 这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没有创新;知识点上有没有遗漏;组织教学方面有没有欠缺;解题的方法有没有突破;启发诱导是不是得当;练习是不是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与失, 并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 依据自身的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修订教案, 挖掘最有价值的内容, 分析整理, 找出备课与教学的实际差距, 思考一下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怎么做, 写出“再教设计”, 减少失误。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 写教学反思, 要迅速及时, 要执著坚持, 有话长说, 无话短谈, 以写促思, 以思促教, 教学反思看似多余, 只要经常写, 善于发现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 善于总结, 定能丰富教案内容, 完善备课环节, 为教学成长助力。
教学反思与教师的成长 篇10
教学前反思——走进文本, 探究学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前反思是教师根据讲授内容, 对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 师生的交往, 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等进行必要预设的过程。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它具有前瞻性,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教师在授课前, 就应该在充分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而精心设计预案, 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激情, 激发生命潜力, 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教学相长。因此, 教学前我经常反思: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比如学习《再见了, 亲人》一课,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太久,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 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 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 更是一片空白。文章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 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 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所以, 怎样让学生如亲临现场, 再现硝烟, 走进情境, 领悟离别情, 这就成了我上课前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 我查找了有关的资料, 而且多次和教授过这篇文章的老师探讨, 怎样做好课前有效的导入。于是, 在上课前, 我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播放了自己剪辑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课件, 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 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 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起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 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好了铺垫。这样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 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之, 在教学前就深入而全面地进行反思, 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空间, 才能实现知识与态度,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
教学中反思——感悟文本, 关注生成, 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学中反思是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 捕捉教学中的灵感, 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过程。教学中的反思其实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反思能保证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我们知道, 无论课前多么完善的教学设计, 一旦走向变化不断的课堂, 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师生的积极互动为主体, 建构以动态生成为特征的生命课堂。这就使得师生交往多了, 对话多了, 因而课堂上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是必然的。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 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和利用, 并因此改变预期的教学行为, 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记得在山东省创新教育优质课的评选中, 我在执教《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按照预设的环节, 我满怀深情的范读着: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段话的感悟, 当我把一个手举得高高的, 满脸期待神情的同学叫起来时, 她的回答令我措手不及。她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地方, 你把“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读成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在停留了几秒钟后, 我将错就错的问到, 大娘失去的就是她的小孙孙呀, 我这样读有什么不可以?同学们议论开来, 有的说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说明大娘可能还有其他的亲人;有的说失去唯一的亲人, 说明大娘为了救志愿军而失去的这个小孙孙是他唯一的一个亲人, 更能体会出大娘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得情谊。同学们精彩的回答, 博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我也因此更加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面对这次教学意外, 我在肯定学生敢于进行创新思维、踊跃发言的时候, 适当运用教学机智给自己留出反思的时间, 生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从而产生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在实践基础上充分而深刻的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现场的机智和智慧。善于反思、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 产生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 改变以往故步自封、千人一面的课堂面貌, 使“四十分钟”展露生生不息的活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 捕捉教学灵感, 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后反思——升华文本, 汲取智慧, 走出文本天地宽
教学后反思是通过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以“设计——实施”为流程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系统思考和分析, 经过理性的整理和加工, 纳入教师的经验体系, 进而逐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的过程。教学后的反思, 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总的来说, 教学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介入:
(1) 思所得, 发扬长处, 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 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 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 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 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 课后及时反思, 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并把它们归类整理, 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会大有好处。比如执教完《再见了, 亲人》一课后, 我把课中所得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后来这篇以《谢谢学生》为题的小随笔发表在《教书育人》上。
(2) 思所失, 汲取教训, 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 任何一节课, 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 慎之又慎,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中, 学生是否真正的做到“自主、合作”, 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吗等,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 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汲取教训, 及时弥补不足, 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 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比如新课改后, 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 完善人格。可是在现实的课堂中, 我发现并不是这样, 很多课堂是少数几个优秀生发挥的空间, 他们你争我抢的进行发言, 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 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 甚至有个别学生, 他们仅仅是看客而已。热闹的交流只是表面现象, 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 绝对谈不上有效的交流。为此, 我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反思:所谓的尖子生是谁培养的?学生的成绩上不来, 老师又有几分责任?这就是新课改中提倡的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中, 我对学困生关注了吗?在多样化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上, 他们有没有主动的参与?带着这些思考, 我再次走进《新课标》, 阅读感悟新课标的精神要求, 观看名师课堂录像, 体会在他们的课堂中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学习反思后, 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并且把反思后的结果撰写了论文《课堂上的主角到底是谁》。
(3) 思创新, 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 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 写出新教学设计。特别是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同期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 避免再走弯路,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关注细节教学 促进教师成长 篇11
关键词:关注细节教学
细节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存在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细节虽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本文将在教学细节在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细节是可以设计的
教学细节是可以设计,也是需要设计的,它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个问题的设计是细节问题;一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细节问题;一个知识点形成过程是细节问题。
1.问题设计是细节问题
我们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这样的问题设计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2.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细节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及时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 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
(2)交流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如:为什么每个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份天数特别少?每四年里为什么有一个闰年呢?等等。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
A、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同时说明: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
B、探究:为什么月份有大小?大小月是如何规定的?
(4)探究: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呢?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探究正是因为一年比365天约多6小时,每四年约多出一天来,因此规定每四年一闰。可是这样每四百年又会亏三天,所以规定每百年不闰,四百年才又闰。
(5)各种形式的练习。
这样的设计围绕着学生所想、所惑展开,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发人思考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它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出法则和定理的逻辑基础。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和抽象性,在教学方式上往往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的概念,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如何能够预设知识形成的情景,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细节是课堂中动态生成的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捕捉教学细节上,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我们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微不足道、“忽略不计”,而这些大师们却以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及时地发现与捕捉,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常常把这些教学细节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句赞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上课时,老师的一句赞扬,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善于多角度鼓励性地评价学生,对于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励性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很快会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好习惯,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一处“错误”--激发学生兴趣
记得有一次练习课我将3600÷60+64+36错写成了3600÷60-64+36因为是练习课,我也没仔细看就让学生们各自独立完成了。不一会儿,底下就开始窃窃私语,后来,一个学生忍不住举手说:“老师,这道题不能做,3600÷60=60,根本减不够64。”我拿题目一看,原来是抄错了。本想把题目改回来,不过转念一想不如让学生自己来试着想想办法。思考片刻后,我说:“你们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把中间的减号改成加号。”
生2:“也可以改一下题目中的数字,把64改小些。”
师:“大家的想法不错,可如果要使答案不变,应该怎么改呢?”
生3:“我们可以根据加法交换律,把+36放在-76的前面,先做加再做减。”
生4:“老师,我们还可以给64和36添括号,再根据括号前面是减法,把+变成-。也就是像简便运算一样计算就行了。”
顿时,大家豁然开朗。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有时候也可以设计一点故意的“错误”,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处意外--让课堂更精彩
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应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把这“意外”及时纳入教学当中,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一节一年级的计算课,一个学生把23-5算成了22。其他学生马上说:“不对!不对!”。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请答错的学生坐下,而是很亲切地对他说:“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反应过来了:“个位3-5不够减,我就直接反过来用5-3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教师说:“反过来算也有道理呀!”同学们都有些奇怪,教师接着说:“瞧,5-3得2,说明3-5还欠2个,咱们从20里还上欠的这2个,得18就对了!”在教师的解说下,学生们听明白了,答错的学生也不再那么不好意思,点点头坐下了。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加开发、利用。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最后,我要说:任何一节精彩的课堂都是每一个细节教学上精益求精的结果,让我们都关注细节教学,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也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钱希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宁波出版社 2008
张晓红《小学数学课堂要关注细节》教育创新学刊 2013
立足教学诊断促进教师成长 篇12
一、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诊断方式。它通过随堂听课或预约听课的方式进行, 能直观地看到整个教育场景, 包括教育者的言行举止、课程设计、学生反应等。诊断问题时, 能把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来考虑, 体现教研的真实性、客观性。在课堂诊断实施过程中, 由于面临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位教师, 他们各有其独特的学识结构、课堂智慧, 所以还要讲究策略和艺术。因此, 可以制定分层诊断策略, 将学校教师分为新上岗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3类, 视不同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诊断策略。
1. 跟踪疗法。
对于新上岗的教师, 诊断的目的重在推动其早日“入轨”, 所以, 应当采取“跟踪疗法”:即定期随堂听课, 记录新教师的一言一行, 通过“层层剥茧式”的研究, 帮助新上岗的教师梳理教学流程、思路, 从而使其快速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 并从这些连续性的跟踪记录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2. 聚焦疗法。
经验型教师是指那些已经任教多年、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 这些教师占学校教师的比例很大。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所以, 他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共性问题, 这些问题经过整合可为教学诊断提供第一手案例。因此, 对于这部分教师采用“聚焦疗法”会更有效。“聚焦疗法”即通过随堂听课, 从此类教师的课堂记录中提炼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然后展开集体交流诊断。如:一年来我校根据经验型教师在教学中的反馈情况, 梳理出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教学目标制定笼统、含糊;教学语言单一、贫乏;教学内容整合存在拼凑现象等。于是我们将这些问题确定为学校的教研主题, 组织全体教师展开集体探讨。
3. 特色疗法。
对于骨干教师而言, 诊断应重在对其专业能力的挖掘、提升, 以促使他们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因此, 对此类教师宜采用“特色疗法”。因为骨干教师在教学的某方面虽说有一定的优势, 但由于其普遍缺乏理论的积累以及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意识, 所以, 其教学特色常常未能完全凸显出来。为此, 学校可以根据“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培养原则, 让这些骨干教师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主攻领域, 然后给予任务和机会, 定期对其进行听课和系统化的诊断, 使其在不断的探究中把自身的闪光点放大、凸显。在此过程中, 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诊断的核心应在“教学策略的优化”上下功夫, 适时为此类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帮助他们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从而使其凸显特长, 提高知名度, 并在广大教师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灵活运用上述3种方式的课堂诊断方法, 一方面使管理者能通过诊断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特点, 把握整个教育动态;另一方面使教师能通过同行间的相互观摩, 汲取经验, 取长补短。让课堂诊断成为教学诊断中最有利于管理者实施管理、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教学诊断方式。
二、案例诊断
由于教师对生动具体的教学实例的关注胜于对单纯理论讲授的关注, 因此, 从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截取捕捉最为真实、典型、有价值的案例, 引导教师展开反思研究, 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案例诊断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关注、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学校管理者可以先在学校教师中展开“我的问题”的收集。通过收集过程, 倾听教师的心声, 关注教师的需求, 并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设计相应的案例文本。文本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或是一段文字记录, 或是真实反映教学全过程的案例实录等。
案例诊断的优势在于:虽然有时问题“切口”很小, 但它恰恰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因此, 在研究中使用案例诊断能激发教师的群体合作意识, 让大家就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主动献计献策, 集思广益, 充分体现教研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在遇到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时, 采用此种诊断方式效果最好。
三、微格诊断
所谓微格诊断是指借助现代教育媒体, 通过录像回放、定格分析, 进行片段式的全程追溯。这种诊断方式的优势在于能直观再现教学场景, 使执教教师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冷静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策略, 展开批判性的反思诊断;也使管理者能抓住其中一些典型细节, 从个性中发现共性, 引发全体教师的争鸣、思考。鉴于微格诊断能反复回放、深度剖析的特点, 所选择的课例, 应当是一些较有创意的案例 (不一定非得是成功的) 。所选择的拍摄对象 (教师) , 也应当从示范层面、有待提高层面等多角度选拔。如:我校每学期都会有很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 在其比赛的时候, 教导处就会组织进行拍摄, 然后再集体评议, 共同诊断课堂问题, 制定出新的教学活动方案, 然后由教师再次进行教学尝试。经过微格诊断后制定出的教学方案, 不管在程序还是教师教学理念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 取得了质的飞跃。同时, 通过这种不断聚焦式的回溯探究, 可以帮助教师解读自身的教学细节, 使其学会借助新的教育理念来挑战自身的教育行为, 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成长】推荐阅读:
教学能手成长叙事07-18
成长足迹教学反思08-26
教学与课程共同成长08-31
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11-22
农村英语教师教学成长10-08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10-15
教师成长需要教学反思论文06-16
课堂教学与教师成长09-07
百度文库成长教学设计11-27
我成长的故事教学设计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