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配模式论文

2024-09-22

利益分配模式论文(精选7篇)

利益分配模式论文 篇1

摘要:开源制造日益成为新的生产方式, 然而, 开源制造面临着和自由软件类似的困境, 如何实现既开源有能保护自己的合理利益?本文参照自由软件的发展经验以及论文索引方法, 建议了一个开源制造的分配模式, 旨在解决这一重要问题。

关键词:开源制造,自由软件

开源制造成为新的生产方式, 但是, 开源制造也伴随着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难题:如何防止简单复制。比如, 一款新产品刚问世, 就立刻被制作成山寨产品。原则上, 这是无法避免的。开源社区的精髓技术自由传播。那么, 这如何保障原创思想者的利益呢?换句话说, 没有专利保护的开源社区如何不被山寨打垮?因为强调专利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开源, 没有开源, 就没有技术的自由流动, 因此, 在创新的深度上就大打折扣, 就会失去开源所带来的优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软件业的经验教训获得灵感。

一、开源制造与自由软件业的对比

软件行业中历来就有自由软件的说法, 自由软件所指称的软件, 其使用者有使用、复制、散布、研究、改写、再利用该软件的自由。更精确地说, 自由软件赋予使用者四种自由:不论目的为何, 有使用该软件的自由;有研究该软件如何运作的自由, 并且得以改写该软件来符合使用者自身的需求, 取得该软件之源码为达成此目的之前提;有重新散布该软件的自由。

如果软件的使用者具有上述权利, 则该软件就被称之为自由软件。也就是说, 使用者能够自由地散布该软件的原版或改写版。使用者也有自由改写软件的权利, 并且可以将这些软件再利用在工作上或是娱乐上。使用软件的这份自由权适用于任何人和组织。再散布软件的自由必须同时适用于原版和改写版软件的二进制码和源码上。因此, 为了使软件真正成为自由软件, 使用者必须能够取得源代码。

因此, 开源与自由是几乎同一个概念。开源制造与自由软件是同一个问题。当我们谈论自由软件, 指的是自由而非免费。实际上, 为获取自由软件 (或者开源软件) 以便研习, 修改和任意拷贝, 也可能产生费用。软件也需要专门的知识进行改进, 提高和应用。这是程序员收入的真正来源, 很多客户, 尤其是公司, 愿意付款以获取软件的定期安全更新和性能改进。

自由软件公司得益于由大量自愿贡献者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分散的开发系统。自由软件产业内部的收入少于与其相对的私有软件产业, 但也不可小觑。最终, 单个的用户一般不用花钱也能用上自由软件。自由软件不是要去掉程序员收入, 只是把源代码看作不应隐瞒用户的开放知识。它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商业模式运作。很多已采取这种模式的公司都运作良好。

与此类似, 开源制造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利益分配方法。这里需要改变一个观念, 即开源制造与开源软件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实, 所谓制造业和软件业并无本质不同, 只不过制造业操纵的是原子, 软件业对付的是比特而已。程序员们编制各种程序模块, 把自己的模块和别人的模块组合在一起, 测试功能, 不停调整, 希望实现符合目的功能。制造业也是如此, 自己生产零件, 也订购别人的零件和技术, 把所有这一切整合在一起, 完成一件产品。这两种产业完全可以采用类似的利益分配方式。

二、开源制造的利益分配

关于开源制造, 人们普遍存在疑虑, 通常会认为, 如果人人都可以复制想法, 创新就会受到抑制。事实上, 自由往往是催生富有创意的成功产品的关键。任何人都可获许且被鼓励从事其上的工作;很多人都愿意参与进来;不必重复开发, 可以直接在已有的技术上进行改进。

开源制造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利益分配, 虽然参与制造公关的人大部分只是出于兴趣和荣誉感, 但这些人也要养家糊口, 不可能长期从事没有报酬的工作。因此必须给出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

这里可以参考传统的论文发表中对文献的处理方法。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名科研人员的学术表现, 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发表论文的总引用次数是衡量一位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因为它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同行的署名评议。

总引用次数是指某科研人员所发表论文的SCI被他人引用次数的总和。这种算法实际是基于一个假设, 即该人对所有署名论文都拥有全部荣誉。对于有多位作者的论文, 这种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 因为不是每位作者都应该拥有全部荣誉。针对论文的引用次数和针对作者的引用次数是不同的。通常意义的引用次数是针对论文的, 而不是针对作者的。如果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作者, 那么这两种概念可以混用, 而对于有多位作者的论文, 混淆两种概念会导致不公正甚至误导性的结果, 导致系统地奖励那些经常排名靠后甚至‘挂名’的作者。因为对于某一篇论文来说, 评审人员可以看到作者排序;而对于申请者提供的一个数字 (引用次数) 来说, 评审人员则无从知道究竟有多少引用次数来源于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工作, 多少引用次数来源于排名靠后的工作。所以, 需要一个量化的指标用来计算针对作者的引用次数。对于一个产品也是如此, 制造一个新产品必然要引用别人的技术, 这里存在的问题与论文引用类似。

为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提出一种根据作者排序计算带权重的引用次数的方案。一名作者的带权引用次数为论文的引用次数乘以作者权重系数。除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外, 其余作者所分得的荣誉按其作者排列顺序以等差级数递减。总之, 对一篇论文,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权重引用次数与论文引用次数相同, 其他作者的权重引用次数随排名位置递减。这比不分青红皂白, 使所有作者都获得全部引用次数的做法更合理。这种方法可以扩展, 用于产品制造, 根据被引用的比例给出估值, 并让出一部分利益给技术的原创者。

三、开源制造利益分配与专利

这种方法和专利有何不同呢?专利制度旨在保护技术能够享受到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 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主体使用专利, 都必须通过专利权人的授权许可才能获得使用权。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专利的使用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专利无效、专利撤销、过期专利等一一被列入专利法律范畴。只有充分的认识诸如此类的法律制度, 才能充分的利用专利资源, 为企业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专利权人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利权, 即国家依法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创造者或者其权利继受者独占使用其发明创造的权利, 这里强调的是权利。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 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 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授权或许可。

受到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 即专利技术, 是受国家认可并在公开的基础上进行法律保护的专有技术。“专利”在这里具体指的是技术方法——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技术或者方案。 (所谓专有技术, 是享有专有权的技术, 这是更大的概念, 包括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某些不属于专利和技术秘密的专业技术, 只有在某些技术服务合同中才有意义。)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 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 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该国内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并需要定时缴纳年费来维持这种国家的保护状态。

对“专利”这一概念, 生活中人们一般笼统地认为:它是由专利机构依据发明申请所颁发的一种文件, 由这种文件叙述发明的内容, 并且产生一种法律状态, 即该获得专利的发明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专利所有人的许可才能利用 (包括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等) 。

值得注意的是, 专利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独占”与“公开”, 以“公开”换取“独占”是专利制度最基本的核心, 这分别代表了权利与义务的两面。“独占”是指法律授予技术发明人在一段时间内享有排他性的独占权利;“公开”是指技术发明人作为对法律授予其独占权的回报而将其技术公之于众, 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有关专利信息。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全世界每年90%—95%的发明创造成果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 其中约有70%的发明成果从未在其他非专利文献上发表过, 科研工作中经常查阅专利文献, 不仅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起点和水平, 而且还可以节约60%左右的研究时间和40%左右的研究经费。

四、结论

开源制造中的利益分配将与传统的专利分配方式不同, 即在研制过程中, 任何技术都是开源的, 不需要征得原创者的同意。这样就保证了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被改进和融合。原则上制造者可以不给技术贡献者任何报酬, 也不需要考虑是否专利侵权。之所以要返还利益给原创者, 是因为任何制度要想长久, 必须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忽略利益分配, 就无法持续改进产品, 因为一个开源社区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合作社, 是一个经济实体, 要想达到长久的连续生产, 必须象一个经济实体一样正确分配劳动收入。而论文索引统计方法可以借鉴过来用于开源制造。

参考文献

[1]姚锡凡、练肇通、李永湘等.面向云制造服务架构及集成开发环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J]2012年第10期

[2]陈小晖.政府政策为开源软件护航.开放系统世界[J]2004年.第3期

[3]陈琪、陆颖隽、李志芳、邓仲华.虚拟化与信息资源云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2年03期

电子商务利益分配模式浅析 篇2

O2O所定义的交易双方是生产企业、实体店与客户三者, 由生产企业开展网上经营业务, 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 大多数生产企业网站仅仅提供产品宣传而不具备销售功能, 而具备销售功能的往往是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生产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传统实体销售渠道企业以及顾客四方的利益博弈。在实际应用当中, O2O的应用受到挑战, 具体表现为线上线下交易各有优势与缺陷但由于利益冲突难以合作。

1. 线上交易缺少体验。

消费者对网上产品的了解主要通过网店经营者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参考数据, 消费者只能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主观判断, 在购买之前并不能够进行亲身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网店经营者有足够的诚信, 提供真实可靠的而不是经过PS处理的图片和产品信息, 这是一种考验, 与此同时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 在每年11月11日网购激增的背后对网络产品与实际收到产品质量差异大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网络购物存在风险, 网上产品的类型受到限制。

2. 线下经营成本较高。

与线上经营相比, 线下经营需要支付各种税收以及租赁场地费用等支出, 这些支出需要转嫁到产品价格中得到弥补, 在这种情况下线下经营在价格方面是无法与线上经营进行竞争的, 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线下经营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建立企业网站进行企业以及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活动。同时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产品依赖天猫、聚美优品等平台开展销售活动, 那么对于传统销售渠道企业来说, 他们是否愿意接受网上销售这一形式?对于服装、电子等产品来说, 由于线上价格优势, 不管传统渠道是否愿意, 自己经营的产品在网上销售都是无法避免的, 专卖店的利益受到冲击。而对于购买过程中体验比较重要的产品如前文所说的家居行业、汽车行业等则可以在这一冲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生产企业、传统销售渠道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利益诉求, 来分析线上线下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寻求三者合作的模式。

三、原因分析

1. 发展趋势重叠。

这些传统卖场并非抗拒电子商务, 而是抗拒其他电子商务平台。大多数品牌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网站作为自己产品的宣传平台, 稍加发展便具备销售功能, 比如红星美凯龙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红星美凯龙星易家, 居然之家也将上线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想象, 未来这些传统家居卖场与自身电子商务平台将打通实现自身的O2O。

2. 自身利益冲突。

传统卖场这种商业地产模式, 和天猫扮演着相同的角色:经营流量, 盈利模式是收取租金和流水倒扣。传统卖场提供的价值即在于为商家提供销售地点。“如果红星美凯龙都去天猫卖, 商家还有必要通过红星美凯龙来卖吗?没有道理。”双方根本的冲突在于利益分配。如果天猫用户到线下卖场购物, 使用线下卖场的购物体验资源, 使用电商移动POS进行交易, 却没有给线下卖场“好处”, 则直接触动了卖场的利益。

3. 产品特性。

任何一种产品消费者都希望能够获得现实体验之后进行购买, 而线上无法满足这一效果, 对于服装、部分电子产品等由于款式、价格的优势消费者可能会容忍体验的缺失, 但是如果可能的话, 价格、款式同等情况下, 消费者肯定更喜欢实体购买。而有一些商品即使网上销售存在价格样式的优势, 消费者也不会在网上购买, 比如家具、汽车、价值比较高的其他类产品, 因为对于这些产品顾客对产品体验的需求要大于价格的吸引。

4. 小结。

线上线下各有自身的优势, 那么产品线上线下整合成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第三方电商平台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也是消费者的期望。本文认为在上述三个导致线上线下冲突的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冲突, 因此寻找生产企业、传统销售渠道、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利益分配模式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分析模型

1. 基本假设。

(1) 对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对全部合作成员进行量化。 (2) 合作企业所提供的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越多, 在利益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3) m表示参与合作的企业的数量。 (4) n表示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数量。 (5) 通过合作企业之间协商可以确定各要素重要性即权重, 如果该权重无法通过协商确定, 则可以通过对比模糊分析法解决, 本文不再讨论。

2. 建立利益分配模型。

采用综合模糊平价法建立模型

(1) 建立合作成员与其所提供要素的量化矩阵, Xmxn表示第m家合作成员中第n个要素的量化结果:

(2) 建立各影响利益分配要素的重要性即权重向量:

(3) 综合模糊评价结果为:

(4) 最后对所得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各合作企业所应分享的利益比例。

五、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 电子商务由于其经济便利的优势得以迅速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传统想也企业的合作, 通过线上与线下合作, 共同满足顾客需要, 并通过各自在这一过程中所提供的资源、贡献以及所承担的风险等因素分享共同利润, 从而实现O2O所要求的分工与协作。

参考文献

[1]张侨.多级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6) .

利益分配模式论文 篇3

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方式

合作博弈也称为正和博弈, 是指在所有局中人合作情况下, 能够产生合作剩余, 即博弈各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而整体利益大于其每个局中人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合作博弈强调集体理性, 本质特点是形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契约。正是由于合作博弈产生的利益才使合作得以形成, 合作博弈揭示了合作存在的必然性。为了能够使合作契约存在、巩固和发展, 合作博弈主要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所得到的收益, 即收益分配问题。

夏普里值 (Shapley Value) 是合作博弈中的核心概念, 是利益分配问题的解。这种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方法既不是平均分配, 也不同于基于投资成本比例的分配, 而是基于各局中人对经济效益产出过程中的重要程度 (即边际贡献) 来进行分配的一种方式。Shapley值给出了合作博弈唯一预期的支付向量, 简单并且较合理地实现了合作总体利益在各成员之间公平有效的分配, 此解的特点在于它是始终存在的。

合作博弈模型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局中人集合和特征函数。

局中人集合。局中人集合由所有对系统结果有影响的独立利益主体构成, 这个集合中的元素称为局中人, 代表独立的利益主体。假设物流金融模式中有n个利益主体构成, 则用集合N={1, 2, …, n}表示。N中的任一子集S表示局中人可能形成的一个合作, 即S N。很显然,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物流金融模式中, n=3。

特征函数。对任何可能的局中人的集合S N, 都对应着一个实值函数V (S) , V (S) 表示集合S通过协调其成员的能力所获得的最大收益。本文的特征函数指物流金融模式的参与各方合作后的总收益。

因此, 则称I=[N, V]为n人合作博弈, V为博弈的特征函数。

在Shapley值法中, 合作博弈I=[N, V]的各个成员所得利益分配称为Shapley值, 并记作:

, 其中表示在合作博弈I下第i成员所得的分配。Shapley值法满足以下三公理:

对称性。参与人因合作而分配到的收益与他被赋予的记号顺序i无关。

有效性。如果成员i对他所参加的任一合作都无贡献, 则给他的利益分配应该为0;完全分配, 即各参与人的利益之和等于全体的合作收益。

可加性。对I上任意两个特征向量U与V, 即如果N人同时进行两项合作时, 每人的总分配分别是两项合作的分配之和。

Shapley值证明了对任意N人合作博弈存在惟一的一个向量函数满足上述公理, 它的第i个分量为:

其中, |S|是子集S中利益主体的个数, n为集合N中的元素个数, V (S{i}) 为子集S的效益, V (S{i}) 表示子集S中除去局中人i可取得的效益, V (S) 与V (S{i}) 的差值表示局中人i对子集S的收益所做贡献的大小。记可看成是加权因子。

Shapley值法分配方案考虑了各局中人对集合所作的贡献, 如果贡献大, 则所得的分配也多, 反之则少, 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 也反映了个体在集体中的重要性程度。这种分配方式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 因为分配的结果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理性, 而且以全体成员的利益为出发点, 满足了集体理性。

建立物流金融利益分配机制

物流金融模式中, 银行通过扩大贷款来源从而取得更多的利息收入, 第三方物流通过提供附加服务增加收入来源, 中小企业取得融资从而节省更多的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物流金融的三个参与主体合作可以被看作是多方合作对策, 利益分配可以看作是多方合作对策利益分配, 因此可以用合作博弈理论中的Shapley值法来解决。

影响物流金融模式利益分配的因素有资本投入, 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还有各参与主体承担的风险以及参与合作努力水平和积极性等, 比如诚信状况和违约意愿。

通过物流金融服务, 各利益主体通过合作会产生比原来更大的效益, 也就上文提到的“合作剩余”。规定各方降低的成本和减少的风险承担都为产生的效益, 物流金融模式产生的总利益如下表1。

当物流金融各参与主体创造的利益之和减去所投入的总成本即为物流金融模式产生的总利益。由于物流金融模式已得以实施, 说明他们合作博弈过程产生的总利益一定为正值。那么要使物流金融契约更加稳定和有效, 就要保证每个参与合作者都要比不参与合作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而促进各方更加积极地合作。

将Shapley值法运用到物流金融利益分配模式中, 基本假设如下:物流金融模式由局中人I= (1, 2, 3) 组成, 这三个利益主体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 三方均意愿达成物流金融契约。三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议是可强制执行的, 即该博弈为合作博弈。物流金融利益分配原则基本成立, 满足Shapley值要求的对称性、有效性和可加性基本公理。物流金融模式的利益分配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此只简单考虑经济效益, 用资金来表示收益, 并将降低的成本和风险认为是利益的增加。

小结

利益分配模式论文 篇4

近年来,仓单质押融资理论和业务引起了国内外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3,4,5,6]。仓单质押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开展方兴未艾,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融资贷款的新兴业务之一[4]。苏联解体后,东欧、中亚部分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尝试开展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也获得快速发展[4]。资料表明:自2009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帮助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在印度、保加利亚、东非和南非等一些国家广泛开展,有效解决了中小型涉农企业的融资难题,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经验[5]。我国的仓单质押在最近几年才引起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部分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开始对仓单质押融资展开研究,然而对于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开展研究,鲜有相关文献提及[2,3,6,7,8,9,10,11,12,13,14]。具体来说,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仓单质押金融产品设计、业务模式及操作流程设计以及风险管理防范等方面,代表性人物有罗齐、朱道立、徐明川、熊小芬、李军等[7,8]。实证研究主要结合行业或者特定企业开展,在农村物流金融方面,胡愈、徐红莲等对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建设的金融供给短缺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现代农村物流与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2,3,6,14];赵海军、李毅学等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融资过程中银行企业的贷款流程和风险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1,7,8];于辉、甄学平、白世贞、匡海波、晏妮娜等对仓单质押融资决策模型及质押率确定等开展了系列研究[9,10,11,12,13];王忠伟等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及风险防范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7]。然而,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机理及其利益分配模型是仓单质押融资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其开展研究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操作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操作实践,首先构建了几种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机理及其贷款额度数量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基于交互协商有关理论提出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利益分配协商过程模型,并论证了有关三方“协同效益”产生的内在机理。

1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分析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经历了以银行为主导的业务模式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轴的业务模式发展转变,分别对应于三种常见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自有仓库仓单质押,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统一授信仓单质押[7]。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交换如图1所示。

三种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中,异地监管和统一授信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是在自有仓库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自有仓库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三方盈利分析如表1。

同样,异地监管和统一授信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均具有表1自有仓库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一般特点;另外,后两种盈利模式具有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和优势如表2。

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机理分析

2.1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交易成本及利润率确定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是指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具体包括谈判、签约、履约、监督经济绩效等费用[8]。为了对借贷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比较,这里把向银行支付的利息纳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交易成本中。同样,银行的交易成本也包含其筹资成本。因此,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有关各方的交易成本可以界定为各方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所花费的费用,具体包括谈判、签约、履约、监督经济绩效等费用。

当质押物价值一定,不妨假设:令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押物价值为m,质押物的机会成本CO,质押物的保管成本CS,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成本CP,保险费用CI,贷款的收益率f;银行单位货币筹资成本r1,贷款利率r2(0<r1<r2);银行的信息成本I,监管成本M,质押率z,其他变量含义见对应解释。则有关三方交易成本及利润率确定如下:

(1)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交易成本及利润率

(1)借款企业交易成本CE= 质押物的机会成木CO+质押物的保管成本CS+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成本CP+ 保险费用CI+利息(FEr2);

(2)贷款额FE=质押物价值m×质押率z;

(3)借款企业的收入RE= 贷款的收益率f× 贷款额FE;

(4)交易成本利润率KE=(收入RE-交易成本CE)/交易成本CE;

(2)商业银行交易成本及利润率

(1)银行的交易成本CB=信息成本I+监管成本M+筹资成本(r1zm);

(2)银行的收入RB=贷款利率r2×贷款额(mz);

(3)交易成本利润率KB=(收入RB-交易成本CB)/交易成本CB;

(3)第三方物流企业交易成本及利润率

(1)管理费用CT=监管费用M+仓库费用CS;

(2)物流企业收入RT=仓储收入RS+代理佣金RY+增值收入RZ;

(3)交易成本利润率KT=(收入RT- 管理费用CT)/管理费用CT.

2.2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机理分析

为了表述方便,假定质押物的机会成本CO、质押物的保管成本CS、界定和保护产权的成本CP、保险费用CI以及利息(FEr2)之和为O.考虑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融资和未参与融资两种情况[8]。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未参与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融资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押物价值为m,银行的信息成本为I,监管成本为M,质押率为z1;参与融资后,因为业务规模扩大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信息收集和辅助监管,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押物价值扩大为jm(j≥1),银行的信息成本降低iI(0<i≤1),监管成本降低为iM(0<i≤1),质押率为z2(0<z1<z2≤1)。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未参与融资银行和借款企业的交易成本、收入、单位交易成本利润率依次表示为:C1B,C1E,R1B,R1E,k1B,k1E;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融资银行和借款企业的交易成本、收入、单位交易成本利润率依次表示为:C2B,C2E,R2B,R2E,k2B,k2E.其余变量含义如前文假定。分别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和未参与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融资进行成本、收益、利润率对比,通过公式推导和量化分析,进而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机理进行研究。

(1)第三方物流企业未参与融资

(2)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融资

通过比较式(1)、式(2),并且由0<r1<r2,0<i≤1,j≥1及0<z1<z2≤1,可以很容易得到:

由式(3)可知,当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后,银行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单位投入换回了更多利润,实现交易双方收益的帕累托改进。对银行而言,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库存农产品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情况相对银行更加了解情况,并且承担部分监管任务,这将大大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和监管成本,使得银行在相同的质押物价值下,可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将使其业务增加进而大幅增加银行收入。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而言,等价值质押物通过仓单质押能够取得更多贷款用于投资,这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扩大农产品再生产规模,赚取更多的利润。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承担质押物的监管任务将大大增加其基础业务收入;同时,承担质押物的价值评估也为其带来了额外收益。因此,通过对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银行组成的直接融资模式与银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模式比较可知,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融资模式能够实现三方共赢。

2.3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风险控制贷款额度数量模型

融资操作实践中,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一般期望一定额度的农产品质押物获取尽可能多的贷款,而作为提供融资贷款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则希望贷款额度适量降低[10]。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义务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尽量提供给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个人合理的贷款额度,因此可以构建一个风险控制贷款额度数量模型。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所监管的农产品数量为Q,该农产品当前市价为P,近两年该农产品价格波动最大幅度为ΔP,假定贷款额度的风险控制系数为ξ(实际操作中一般取值范围为0.55~0.75),当 ΔP/P越大时,表明该种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相应风险也较大,那么ξ的取值就尽量小[8,9]。一般来说,农产品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大,因此ξ的取值较物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质押物取值较小。然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通过协商可以在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实际操作中,通过完善仓单质押政策制度、设计完善细致监管模式尽可能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高融资额度。后续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各方面风险影响因素并建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融资风险识别模型[1,16],利用相关变量预测ξ的取值,进而通过对ξ参数的调整达到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融资风险加以控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可以获得银行的仓单质押贷款额度设定为:

3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利益分配协商过程模型构建

根据交互协商理论,为了描述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多主体利益分配过程,本文建立了多主体双边协商过程模型[15],其中两两双边主体协商过程基本一致。下面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例加以说明,假定质押贷款融资过程银行已授权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式(5)所示。某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就某农产品i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协商。协商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出初始建议Prop0A→L(i)开始,协商过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交替建议与反建议组成,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建议被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或协商达到基本条件,则终止协商。另外,也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出拒绝(reject)提前终止协商。协商建议表示为:ProptAL(i),其中A和L分别代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t为协商轮次,tmax代表上限协商轮次,i为农产品种类类型。

其中,PL(tn,PropAtn→-L1(i))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tn轮次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建议所做的决策,EL(x)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建议x的评价函数,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专家域知识或先前融资案例的经验加以确定。PropLtn→A(i)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tn轮次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出的反建议。由上式可见,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收到来自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tn-1轮次的建议后,有三种反应行为,可以拒绝或接受对方建议,也可以在对该建议评价不满意的情况下提出自已的反建议。最后被双方接受的建议就是本次协商的仓单质押协议结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反应行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类似,但是目前主导权一般掌握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银行方面,其他两两主体协商同样可以用该过程协商模型加以表述。

一般来说,Ec(x)为评价函数,x作为协议内容的考虑因素,包括产品的类型、企业规模、企业信用等级等,具体可以参照质押率确定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10,13],并可以进一步对其开展研究。在具体利益分配时,主要通过协商规则和评判函数的设定加以具体体现[9,11,12]。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就完成农产品i进行协商后(设协商结果为Pi),还商定,如果仓单质押融资贷款获得成功,银行和各自企业除了获得前面提到的收益外,还能获得额外的报酬,即成功签约企业Ai获得的分配xi如式(6)所示:

其中,v(s)为相关各种农产品仓单质押获得的的整体收益,可以根据农产品类型、需求状况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进行预测,ωi为额外报酬的分配系数,并满足,ωi由银行职能部门以及各相关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协商确定[12]。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整体收益的好坏体现在最终所有质押协议签订形成后,可重新分配给各种农产品仓单质押的旁支付上。旁支付,将式(6)代入得,进一步推导可得,ai∈Cpot(q)表示每一种农产品在银行所获取的商业贷款数额,q表示银行授权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上述协商过程将使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取得的最大旁支付。另外,所有利益相关农产品获得的收益之和∑ΨCk(ai)=v(s)+∑δai(Ck),可见实行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除了实现预期收益外v(s),还可产生协同效益∑δai(Ck)。

该协同效益主要产生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融资贷款后,有效解决了其资金短缺的问题,并可以实时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相应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仓储业务以及仓单质押等增值业务,获取相关收益;银行方面也会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存贷业务量,从而进一步拉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相关各方均获得了规模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实现了业务各方的“互利共赢”局面。

4 结论

目前在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开展过程中,仓单作为存货凭证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其质押贷款的功能却没有被完全开发。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形势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果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管理得当,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对涉农中小企业以及农民提供发展农业的各种贷款,并降低各方的金融风险,有力支持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现银行、涉农企业或者农民、物流企业三方共赢。本文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及其利益分配模型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建立的模型从一个方面论证了结论:首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开展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不仅提供了新的放贷机会,而且大大降低了放贷风险。其次,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而言,利用仓单质押向银行贷款可以解决涉农中小企业或者农民的融资难问题,并实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最后,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开展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增加其配套服务功能,提高仓储的附加值,从而提升物流企业的综合价值和竞争力;同时可以促使银行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都信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盟关系,可以使各方更好地融入到农产品产供销供应链系统中,并有力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进一步对农产品贷款额度的风险控制系数开展研究,通过质押率的设定更加科学地厘清各业务主体的盈利分配比例;同时可以进一步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利益分配协商过程模型中的评价函数和收益函数进一步开展研究并进行量化仿真实验,以期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实际业务操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摘要:仓单质押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开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手段之一。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融资贷款进行缓解。本文在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三种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通过数量模型对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推导,从一个角度论证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帕累托改进;提出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贷款额度风险控制数量模型;基于协商理论,提出了描述各方利益分配的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利益分配协商过程模型,并论证了相关各方除了可以获得协商的固定收益外,还可以获得因增加投资而实现的生产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协同收益。

利益分配模式论文 篇5

一、湘西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对村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界定, 就是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村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 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格局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旅游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者 (包括生态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 、国内或当地生态旅游企业、当地社区、保护区、非政府组织 (包括环保组织和发展组织) 、政府 (包括不同层级, 其中部分位于核心层, 部分位于紧密层) 、媒体、学术界和专家、公众等;因此, 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 运用利益相关者“影响与被影响”理论,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湘西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 从而确定了湘西村寨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当地社区居民:在村寨旅游发展中, 当地社区居民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构成社会环境与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部分;其次在旅游开发后, 解决了就业问题并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中当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尤为重要;因此, 要把当地社区居民当作重要的的利益相关者, 要让当地社区居民能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并在旅游开发中获取利益, 这样才能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村寨旅游者:村寨旅游者是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是湘西村寨旅游的活动主体与基础。湘西村寨旅游的发展与服务工作都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开展的, 因此, 旅游者的需求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在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者的利益诉求。

湘西州旅游局:旅游局行使管理权, 对景区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 拟定配套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因此, 湘西州旅游局在湘西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 在村寨旅游开发初期, 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外环境进行整治, 协调各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村寨内外的维护, 其作用远远大于旅游企业;另一方面, 湘西州旅游局代表当地政府对村寨旅游进行监督与管理, 也是村寨旅游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

旅游企业经营商:一方面, 旅游企业经营商为村寨旅游的发展到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在最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时, 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甚至有些遭受到了不可逆转性的破坏。所以, 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对坚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 重点处理好旅游效益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关系。

二、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由于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村寨旅游提出诉求, 这种利益诉求的所产生的差异性, 将会产生利益冲突。如村寨的员工要求增加门票价格, 实现其工资的增长, 这就违反了旅游者的“合理价格”的利益诉求, 将不能被旅游者所接受。因此, 分析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 找出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及产生的原因, 这样才能找出适合村寨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策略, 最终使村寨旅游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不公平

当前湘西州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关于居民利益补偿的制度呈现尚不完善的状态, 关于如何分配、补偿居民利益没有明确以制度、条例的形式体现出来, 而只有有关会议纪要等涉及到了补偿居民利益、平均分配居民利益的规定。旅游企业经营者、政府、当地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核心利益相关者, 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 应平等对待, 而且居民承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大部分消极影响, 其利益也应有所补偿。但事实上, 政府和旅游企业处于利益分配的强势地位, 而城镇居民和农民居民处于弱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 区城镇居民部分收入低的家庭人均收入仅为1400元左右、人均家庭总支出1500元左右, 支出大于收入近100元, 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居民因旅游而承受的各种损失也并没能及时按规定得到补偿, 总的看来居民的获得利益远低于其应该得到的。

2. 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程度不高

现有的景区及相关企业坚持的仍是旅游企业和区政府进行决策, 而居民只是简单的服从, 居民不能真正直接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德夯苗寨为例, 共安置32名居民在当地就业, 其中临时工占25.0%, 正式工占65.6%, 其他人在公安、计生办工作, 而在这些居民中90.0%的员工都是从事简单的服务的工作, 没人进入旅游企业的管理层, 能够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很少。另外, 由于居民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意识不到如何去参与决策, 使自身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如果采取居民入股的等方式, 使居民不仅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 也成为旅游企业的股东, 将不仅使得居民成为决策者之一, 让其利益被重视, 让居民能够获得工资性、财产性收入, 增加其总体收入。

3. 湘西村寨旅游区相关部门督促力度不够

湘西州旅游局不仅应建立相关条例, 监督和促进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单位实现居民利益, 而且其自身也应有所作为的落实居民利益的实现, 协调企业用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目前, 政府关于维护居民利益实现的制度条例相当少, 而且其现存的条例和会议纪要等的实施也不到位。当居民与旅游企业发生纠纷时,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么撒手不管、无人问津, 要么弄虚作假、歪曲捏造事实真相, 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研究

近年来, 由于风景旅游区开展传统大众旅游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耗竭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保护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村寨旅游宗旨在于尊重自然和淳朴文化的异质性, 强调对生态的保护和造福当地社区居民, 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原生态生活, 成为近年来旅游发展中最热门的话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供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景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以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目标, 协调景区核心利益冲突, 力求达到景区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友好的发展目标。

1. 建立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

为更好的实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促进旅游企业与周边社区的长远发展、首先要建立沟通机制, 一方面通过沟通可以转变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双方观念, 旅游企业经营者可以更深刻认识到社区居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影响, 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利益诉求, 有针对地满足其利益, 充分挖掘社区优势与潜力;社区居民通过沟通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寨旅游开发, 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利。旅游局和有关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 加强相互沟通。

2. 构建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享机制

构建利益分享机制, 使核心利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打破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第一、要让利益共享原则成为准则, 只有将利益分享作为一个准则来实施时, 利益的分配者才会在追求效率, 同时建立公评、公正、透明的工作运行机制, 创建完善的利益共享平台, 使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文化利益在核心利益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第二、湘西州旅游局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大力加强在利益共享实现中的调节作用。关于当地社区居民利益实现、补偿工作, 景区管理局要制定一套科学、民主、有序、高效的决策制度, 将村寨旅游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多地惠及利益相关者, 尽可能地避免损害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企业要建立当地社区居民用人制度, 增加更多的岗位, 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 让居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对景区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能得到较好的维护, 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对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与重点保护。另外, 旅游企业应准许当地社区居民应参与到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 管理局对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中来要提前做好规划, 鼓励和引导周边社区居民进旅游活动, 补充旅游服务设施供给的不足, 并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 增强旅游产品的地方性, 并增加居民受益。

3. 加强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监督

从目前的调查中发现, 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 仍然存在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 极大的损害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使景区整体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 最重要的就是旅游局的督促, 旅游局应该成为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中间者, 要加强完善有关法律条例, 加强监管, 协调旅游企业与居民的关系, 促进居民利益的实现。对旅游企业来说, 政府作为旅游企业的外部组织, 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和引导, 可以弥补旅游企业有关社区居民利益实现机制和管理不足, 约束旅游企业保障居民的利益。第二成立社区事务管理机构, 专门处理社区事务, 协调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的矛盾, 维护居民合法权利, 维护社区与旅游企业的和谐关系, 发展社区经济;另外将社区事务管理机构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责任代表机构来管理居民事务, 有利于社区与旅游企业管理机构协商。因此, 对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与管理, 确保其在开发中能避免出现危害景区整体利益的行为出现, 引湘西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旅游知识学习与高水平人才培训

旅游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对村寨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学校教育与培训, 建立学习型社区、景区, 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围绕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为旅游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这样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 使居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也可以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造就充分认识生态旅游、高效服务旅游的社区居民以及旅游企业经营人员。挖掘和提升景区村寨的历史文化, 景区管理者组织专门人员配合社区居民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升, 并将其以一定的形式开发成生态旅游产品, 或通过建立社区档案馆、展览馆等方式保存起来, 这是建立景区等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互信与互动的基础。湘西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传统风俗习惯及独特的历史文化, 其都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要素, 将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不但可使居民了解和学习自己传统的历史文化, 更好地参与生态旅游服务, 而且也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独特性, 吸引更多的村寨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杨继瑞, 曹凌燕, 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 2010, (8) :8-12.[1]杨继瑞, 曹凌燕, 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 2010, (8) :8-12.

[2]童国强, 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2011 (02) 197-198.[2]童国强, 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2011 (02) 197-198.

[3]王兆峰等,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1) 197-201.[3]王兆峰等,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1) 197-201.

利益分配模式论文 篇6

我国是人口大国, 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国。电动汽车凭借其绿色环保、节能清洁的显著优势, 赢得政府与行业的青睐。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我国整个汽车行业, 乃至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意义重大。2015年上半年, 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征求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及配套设施建设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等利好政策, 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通知表明, 相关部门将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推广应用规模、成本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电动汽车补助政策, 并通过强制性要求和建立奖惩机制, 促使物业配合充电设施的管理运营与维护, 全面推进电动汽车普及和新老居民区充电桩建设。

然而, 尽管电动汽车产品出现已有很长时间, 行业自主创新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但电动汽车市场推广仍然面临重重阻碍, 诸如电动汽车价格偏高, 电池的续航能力差、充电时间长、充换电设施建设与管理不完善、商业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问题, 表明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电动汽车充电市场的利益分配涉及到汽车制造商、充电桩运营商、居民区物业和电力供应商等参与方的利益之争。各方之间如若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谁参与分配, 如何分配”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 势必会阻碍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电力改革的深入, 私人购买电动汽车及其配套设施成为可能。然而, 在实际的运营中, 要建设充电桩就会存在着物业公司不配合、充电设施无人维护等问题, 这向来为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的痛点。据统计, 2014年北京市个人消费者自建充电桩虽然只有1600多个, 但却涉及1300多家物业公司, 从数据显示来看几乎每建一个私人充电桩, 消费者都需要和对应负责的物业方进行交涉, 致使自用充电桩安装与维护严重受阻于小区物业, 这样的情况将导致私人购买电动汽车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将小区物业纳入利益分配的框架, 也是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合作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是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虚拟企业, 而且大多数是定性分析, 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 分析居民区内建设运营的充电设施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十分少见。邵臻、吴祈宗建立了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方案的模型, 分析了关于利益分配的原则与因素,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然而供应链企业的利益分配是收受到很多因素, 如企业的努力水平, 对供应链的贡献程度, 所承担的风险等的影响。还有的研究是单独考虑利益与风险问题从而建立模型的, 因此对具体的实践的指导意义就相对较小, 如Ilaria Giannoccaro通过改变供应链契约参数, 提出了一个供应链契约模型, 来实现供应链企业合作收益的合理分配。

本文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 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电力改革的深化为背景, 对电动汽车充电市场中的充电桩运营商和居民区物业两方的利益分配模式进行研究, 通过将小区物业纳入利益分配的框架, 解决充电设施日常维护等问题, 为促进充电设施在居民区的普及与推广, 推动电动汽车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1 模型的基本假设

本文将充电桩运营商和居民区物业分别设为A、B企业, 双方均符合理性人的假设, 即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并认为A企业属于风险规避型, B企业表现为风险中性。双方相关的参数如表1所示。

其中, CA0、CB0为常数, c<α, d<β (确保P的收敛性) 。资源投入水平与贡献系数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并假设企业合作总收益Z与创新水平均和资源投入水平正相关, 并存在着二次函数的关系如下:

2 建立利益分配相关模型

根据上述假设, 得到关于企业合作总净收益P和双方各自净收益PA、PB的表达式如下 (0≤λ≤1) :

结合 (1) - (6) 两组表达式, 进一步可以得到:

3 确定最优资源投入水平

假定A、B企业的收益分配比例确定, 对 (8) 、 (9) 分别求a, b偏导:

分别令 (10) 、 (11) 两式为0, 得到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资源投入水平a′, b′如下:

4 确定利益最优分配系数

通过分析假设, 资源投入水平a, b是分配系数的函数, 企业净收益P又是a, b的函数, 那么得到P也是λ的函数。对P求λ的偏导, 得到企业最优利益分配系数λ:

分别求得:

结合 (10) - (11) 得到:

综合以上 (15) - (20) 式, 代入 (14) 式中, 可以求得:

令, 求得关于总收益P的最优分配系数λ′:

由此得到各合作方关于于总收益的最优分配系数, 这一结果可以为企业的风险共担, 收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方案提供参考。

5 算例分析

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 某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市场存在充电桩运营商和小区物业两个利益主体, 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 充电桩运营商拥有核心资源, 属于风险规避型企业;小区物业对待风险的态度表现为风险中性。

双方对合作的贡献系数分别为c=0.78, d=0.17, 创新系数为α=0.86, β=0.20, 双方合作获得的净收益为35万, 根据 (21) - (22) 式, 得到双方的利益分配系数:

在此次利益分配中, 充电桩运营商获得净收益26.6315万元, 小区物业获得8.3685万元。

6 结果分析

从算例的结果来看, 对于各参与方而言, 充电桩运营商无论是资源投入水平、对合作的贡献程度, 还是所承担的风险方面均比居民物业要大, 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理应向核心企业倾斜, 这符合对“多投入高产出”的市场基本运行规律的一般认知。物业在合作利益分配当中, 根据分配系数得到的收益与自身在合作关系中的努力水平相关联, 因此不仅会受到结算激励和参与激励, 还会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激励与协同激励, 使得物业在合作中的参与热情增加, 从而提高合作的协同度和竞争力, 这也说明了物业作为利益主体参与居民小区内充电设施利益分配与现实需求相一致。在实际的商业模式中, 双方企业对这一利益分配系数未必满意, 这时候需要平衡各方因素进行谈判协商, 从而确定更加合适的分配比例, 实现企业“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合作目标。

因此实现电动汽车从示范运行到深入发展, 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政策、民生、资源以及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配的系统问题。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市场的规范运行下, 只要我国汽车工业抓住机遇, 提高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实现电动汽车各利益参与方的充分合作, 其产业化进程定能进一步加快, 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Z].2015-04-22.

[2]国家能源局.关于征求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及配套设施建设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Z].2016-04-05.

[3]张荣贵.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前景[J].机电技术, 2008, (4) , 82-83.

[4]张迪.电动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经济日报, 2015.

[5]庆艳华.供应链企业合作及其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6.

[6]邵臻, 吴祈宗.虚拟企业盟员间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 2006, (12) .

[7]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供需网企业合作利益分配机制 篇7

当前,经济全球化形成了超国界的巨大新市场体系,各国企业在发展中确立了高度互相依存与互相合作的关系,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日益显现其不足,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模式便应运而生[1,2]。供需网是指以全球资源获取、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和提高企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相关企业之间由于多种“供需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多功能开放式的供需动态网络模式[3,4]。为抓住某一市场机遇,供需网中的节点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拥有情况,共同组建供需合作子网。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能够提高供需合作子网中各节点企业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5]。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多个方面对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按照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将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的相关研究分为三大类:(1)基于模型考虑的因素进行研究。根据模型考虑的因素不同,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结果也有所不同。Feng Fen-ling等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铁路运输系统节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了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6]。Guan Bai-hai研究了考虑招标成本后联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问题,利用合作与博弈理论建立了联盟企业利益分配模型,深入探讨了企业成本系数、知识投资的效率系数和总利益的关系[7]。(2)结合利益分配方法进行研究。戴建华等研究了基于Shapley值法的成员利益分配问题,指出了未经改进的Shapley值法用于成员利益分配问题时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考虑风险因素的Shapley值法模型[8]。刁丽琳等研究多权重Shapley值法在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中的应用,构建了能够体现议价能力和贡献大小的利益分配模型,并运用数值仿真实验比较了原始的Shapley值法模型和多权重Shapley值法模型[9]。(3)基于契约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陈菊红等研究了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问题,分析了供应链成员收益与契约参数的关系,并利用报童模型建立了供应链成员收益共享契约最优决策模型[10]。桑圣举等分析了模糊需求环境下供应链收入共享契约问题,建立了相应原收入共享契约协调模型,并利用仿真实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11]。

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侧重于某个独立的分配原则,而不同的分配原则将导致不同的分配结果,若最终的利益分配结果无法使每个成员都满意的话,那么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将面临破裂。另外,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没有考虑利益分配机制整体的协同性,没有深入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对市场销量、价格和节点利益的整体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结合企业管理思想和供需网系统的发展规律,创新性的将企业合作意愿度和利益调节因子引入到企业的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中,利用合作意愿度深入分析供需网节点间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在机理,通过利益调节因子从整体上协调节点间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

2 利益分配的合作决策

为了抓住某一市场机遇,供需网中企业节点1和节点2共同组建供需合作子网,以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供需网节点1和节点2在供需子网中的获利分别为π1和π2.节点1生产一种产品,并以单位价格p1批发给节点2,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1;节点2将产品加价p2后投入市场,产品的单位销售成本为c2.假设节点2总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节点1也不存在供货不足的情况,节点1和节点2之间保持高度协同,节点1的产品生产量和节点2的市场销售量表示为Q.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将Q表示为Q=α-β(p1+p2),其中α和β为常数。

λ表示节点1与节点2之间的合作意愿度,其中λ∈[0,1]。当λ=0时,表示节点1与节点2完全不合作;当λ=1时,表示节点1与节点2完全合作。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节点1的收益函数表达式为:

(p1Q-c1Q)表示节点1在生产渠道所获得的收益,λ(p1Q-c1Q)是节点1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销量,鼓励节点2在市场销售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产品投放市场的前期,将收益分出一部分和节点2共享的让利。因此,节点2的收益函数表达式为:

由式(1)和式(2)可知,供需合作子网的收益函数表达式为:

节点1实现生产领域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为由此可以求得:

此时Q可以表示为:

结合式(2)、式(4)和式(5)可以将节点2的利益函数表达式转化为:

此时,节点2实现销售领域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为由此可以求出p2:

将式(7)代入式(4),可得:

此时市场销售量可以表示为:

将p1、p2和Q的值分别代入式(1)、式(2)和式(3)中,可以得到节点1、节点2和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利益表达式:

3 合作收益优化分配机制

3.1 模型的构建

节点1和节点2的合作收益优化分配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合作优化决策阶段,第二阶段为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启动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节点1为了鼓励节点2在市场销售领域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市场销量,在产品投放市场前期,将生产渠道所获得的利益分出一部分和节点2共享。但是随着产品市场销量的不断提高,节点1让利总额不断增大,最终节点1的利益将会受损,节点2的利益会不断提高。为了使双方的合作能够持续下去,节点2必须要将市场销售领域的一部分利益和节点1进行共享。只有采取这样的合作利益协调方式,双方才能找到共同的利益均衡点。现假设双方的利益调节因子为η,φ表示合作收益分配的协调转移量,则φ可以表示为:

在收益分配机制的作用下,节点1的收益函数表达式为:

在收益分配机制的作用下,节点2的收益函数表达式为:

在收益分配机制的作用下,节点1和节点2的总收益为:

3.2 分配决策对市场销量的影响

对Q在λ∈[0,1]区间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由式(9),分别对Q求λ的一阶和二阶偏导得:

由α-β(c1+c2)>0,(2-λ)>0,知因此,Q在λ∈[0,1]区间单调递增,且单调递增的斜率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产品的市场销量随着节点间合作意愿的加深而加大,合作关系越紧密,合作的意愿越高,产品的市场销量就越大,并且销量增速度增大。

3.3 分配决策对价格的影响

3.4 分配决策对两节点利益的影响

在λ∈[0,1]区间,分别对p1、p2求λ的一阶偏导:由此λβ(2-λ)3λ4β(2-λ)2可以推出节点1的利益随着λ的增加而减小,而节点2的利益随着λ的增加而增加。综合上面的结果可以发现,随着两节点合作关系的不断改善,节点1的利益最终会下降为0,而节点2的利益会不断的得到提升;在产品投放市场以后,节点1会拿出生产领域的一部分利益和节点2共享,以鼓励节点2在市场销售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使产品的市场销售量不断提升。同时节点1拿出的利益随着产品市场销售量的增大而增大,最终节点1的利益将受到损害,而节点2不仅分享了节点1在生产领域的部分利益,而且在自已的销售领域也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最终节点2的利益会不断得到提升。当λ=1时,节点2的利益达到最大值,节点1的利益降为0。

3.5 分配决策对整个供需合作子网利益的影响

4 利益分配机制的实施

从前面的分析知,随着两节点间的合作意愿度的增加,虽然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总收益在增加,但是节点1的利益在不断下降,而节点2的利益在不断增加。当λ=1时,节点1与节点2之间的合作达到完全合作态势,此时节点1的利益降为0,节点2的利益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要使双方的合作关系维持下去,达到共赢的目的,节点1和节点2之间蹬合作利益必须要进行再分配。

4.1 利益调节因子的调控范围

当λ从0变到1时,整个供虚合作子网的利益增加量为:

节点1的收益减少量为:

节点2的收益增加量为:

根据两节点和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利益变化情况,结合供需网企业合作利益分配机制设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节点1和节点2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转移量φ应满足如下条件:

结合式(8)、式(9)和式(24),将p1和Q的值代入到式(24)中,可以得到利益调节因子η的取值范围:

令R∈[4,+∞),由式(25)可以推出:

可以看出,要使双方达到共赢,其合作利益调节因子η的调控范围应满足也就是说,当时,随着节点1和节点2合作意愿的不断加深,双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4.2 利益调节因子的变化规律

两节点之间合作利益分配的协调转移量φ=ηp1Q,与利益调节因子η、产品批发价格p1、产品市场销售量Q以及两节点合作意愿度λ密切相关。如果能找出利益调节因子η与合作意愿度的关系,那么可以进一步揭示两节点之间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运行规律。

现对利益调节因子η求λ的一阶和二阶偏导:

显然,两节点在进行二次分配时,利益调节因子η起主要作用,利益调节因子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两节点间才能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无论是节点1事先拿出一部分生产领域的利益和节点2共享,还是节点2事后拿出一部分销售领域的利益和节点1共享,其分配转移量必须受到多个条件的制约。

5 算例分析

在供需合作子网中,节点1的单位产品制造成本为c1,节点2的单位产品销售成本为c2,其中c1>c2,本文假设节点1在生产某商品时,其生产成本c1=30,节点2在销售此商品时,其销售成本c2=8。需求函数中的常数α和β为弹性系数,分别设为100000和1000。节点1和节点2为了迅速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两者间采取合作的方式来生产某个性化商品,节点1与节点2之间的合作意愿度为λ,其中λ∈[0,1]。当节点1和节点2之间不存在任何合作关系时,λ=0;当节点1和节点2之间保持完全合作的关系时,λ=1;本文给出了λ与Q、p1、p2、π1、π2、πtot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图,在此基础上截取了λ的4个点,以便于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当λ=0、λ=0.6、λ=0.8和λ=1时,可以计算出Q、p1、p2、π1、π2和πtot所对应的值。同时,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利益调节因子在供需合作子网中所起的调节作用,本文给出了在特定合作意愿度的情况下,η=0.05和η=0.2时各节点的利益转移量。表1为供需合作子网中利益变化表。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分别为λ与Q、p1、p2、π1、π2、πtot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图。结合变化关系曲线图和表1中的数据,可以很方便的分析出合作意愿度λ和利益调节因子η对各参数的影响。

结合式(14)、式(15)和式(16)可知,在合作意愿度λ∈[0,1]时,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总利益π′tot是单调递增的,从表1中的具体数据也可以看到,合作意愿度从0增加到1时,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总利益从720750增加到961000,节点1的利益从240250下降到0,节点2的利益从480500上升到961000。这说明通过改善两节点合作关系可以使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总利益增加,同时也反映了两节点之间采用合作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利益分配的必要性。

由式(17)和式(18)可知,Q|λ=0=15500、Q|λ=1=31000,同时由此可知,Q在λ∈[0,1]是单调递增的,且单调递增的斜率随着λ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如图2所示)。

从表1也可以发现,当合作意愿度λ从0一直增加到1时,市场销量也从最初的15500增加到31000。另外,当λ∈[0,1]时,分别对p1、p2求λ的一阶和二阶偏导,可以推出:并且由此可以知道,p1在λ∈[0,1]是单调递增的,且单调递增的斜率随着λ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如图3所示;p2在在λ∈[0,1]是单调递减的,且单调递减的斜率随着λ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如图4所示;同时从表1中可以发现,p1从45.5一直上升到61,而p2从最开始的39一直下降到8,刚好下降到产品的销售成本价c2.

图5和图6分别为利益调节因子起作用前节点1和节点2的利益变化曲线,随着λ的不断增加,节点1利益在逐渐减小,节点2的利益在逐渐增加。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λ=1时,节点1的利益π1=0,而节点2的利益为961000。结合图5和图6的变化规律及表1的数据可以知道,两节点的利益必须通过利益调节因子进行重新分配,同时两节点之间的合作意愿度对整个供需合作子网总利益影响的变化曲线图如图7所示。在合作意愿度λ=0.6的情况下,当利益调节因子η=0.05时,两节点间利益分配的协调转移量φ=ηp1Q=57726.44,经过收益的重新分配后,节点1的利益从196122.45上升到253848.89,节点2的收益从686428.57下降到628702.13,两节点的利益都比不合作时所获得的利益要多,因此两节点有继续合作的意愿。

在合作意愿度λ=0.6的情况下,当利益调节因子η从0.05上升到0.2时,两节点间利益分配的协调转移量φ=ηp1Q=30905.74,此时两节点的利益分别为427028.19和455522.83。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合作意愿度λ=0.6的情况下,无论利益调节因子η的值怎么改变,两节点的利益之和都为882551.02,也就是说利益调节因子η不会改变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总利益,它对两节点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两节点可以根据各自参与供需合作子网的意愿程度和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利益调节因子η的大小。

6 结束语

(1)合作不仅可以使供需合作子网的总收益增加,而且可以使节点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只要两节点之间采取合作的态势,那么整个供需合作子网的收益就会增加,产品的市场销量也会增加,产品的市场价格随着合作意愿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这也说明在两节点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2)合作意愿度λ是整个供需合作子网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是节点间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当λ=1时,πtot的值达到最大值当两节点间的合作关系为完全非合作的状态时,即λ=0时,两节点间的利益无论采取何种分配方式,其结果是两节点各自的利益都会受损,即两者所获得的利益都没有采取适度合作时所获取的利益多。

(3)利益调节因子η是两节点保持长期合作的有力措施用来协调节点间的利益,以保证在整个供需合作子网利益πtot增加的情况下,各节点经过再次分配后的利益π′1和π′2相比合作前的利益π1和π2都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Naoki Masuda.Ingroup favoritism and intergroup cooperation under indirect reciprocity based on group reputation[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12,311(10):8~18.

[2]Hu W,Xu F Y,Tai D Y.An effective coordination strateg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J].Applied Mathematics&Information Sciences,2013,8(3):1~8.

[3]徐福缘,何静.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初探[J].预测,2002,21(6):19~22.

[4]徐福缘等.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72020)回溯[J].管理学报,2007,4(4):379~383.

[5]胡伟,徐福缘,台德艺.基于供需网的企业合作优化决策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13,20(2):23~28.

[6]Feng F L,Lan D.Game analysis of profit distribution of railway heavy-haul cargo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2(5):1473~1481.

[7]Guan B H.Study on profit distribution in an alliance general contractor with bidding cost considered[J].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3(4):18~22.

[8]戴建华,薛恒新.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利益分配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4):33~36.

[9]刁丽琳等.基于多权重Shapley值的联盟利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4):79~91.

[10]陈菊红,郭福利,史成东.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设计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6(3):78~83.

上一篇:练习讲评的有效策略下一篇:超市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