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价值

2024-09-29

探究价值(精选12篇)

探究价值 篇1

随着档案价值鉴定形式的拓展与广义档案鉴定的出现, 使得原本明确的档案鉴定学的研究对象变得相对复杂, 增加了档案价值鉴定的难度, 也无形地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影响档案价值鉴定的因素, 以探讨科学有效的档案价值鉴定方法。

一、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档案价值鉴定是有据可依的, 其主要依据是由相关档案管理单位建立并实行的鉴定标准。1987 年l2 月4 日国家档案局颁发的 《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便是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通常讲, 档案价值鉴定以其实用价值作为依据。从分类上具体地讲, 档案价值应包含档案的历史价值、实际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所谓历史价值是指它能够记载历史, 以供后人参考;实际参考价值是指档案对人们实际生活和活动的参考、启发。收藏价值是指某些具有纪念意义或者观赏的价值, 而且这种价值随着时间推移价值不断增加。

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 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档案鉴定工作的开展必须有条理、有组织地进行。一般情况下, 由领导、档案鉴定专业人员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的档案鉴定小组负责, 同时必须遵循相关的流程, 办好相关的手续, 要谨慎对待该项工作,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务必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不可随意敷衍了事。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核心思想应是“改善”而不是“删除”, 首先应该考虑如何保存和妥善保管有价值的档案, 然后才是找出无价值的档案进行删除和销毁。删除和销毁档案务必严谨, 抱着科学的态度进行, 同时要严格按照流程, 参考他人意见。删除建国以前的重要档案, 除了相关领导同意签字外, 还需要申报国家档案局获得批准方可进行。不得擅自进行档案的删除和销毁。在销毁工作进行时务必注意保密工作, 需要有专人进行监督, 监督人需要实名签字, 并记录销毁的具体时间地点。

二、档案价值鉴定的影响因素

(一) 思想保守。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 档案人员往往害怕承担相关责任。与其他档案工作相比, 档案的删除和销毁工作责任更大。如不进行删除, 虽然影响档案整体质量, 但档案依然存在;如果进行删除, 万一处理错误, 责任重大。档案鉴定工作人员的这种过于保守的思想, 会影响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质量。加之其工作难度较大, 鉴定标准存在局限性和模糊性, 使工作人员在具体开展工作时不敢下手, 怕承担相关责任。许多主管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领导也存在思想过于保守的缺点, 不敢签字, 不敢承担责任。

(二) 鉴定程序冗余。档案价值鉴定的程序冗余, 是影响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开展前, 档案工作人员首先, 要进行整理, 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人力、物力;其次, 档案整理完成后, 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鉴定小组, 对所需要鉴定的档案一份一份地查看;再次, 如有超出档案存档期限的档案, 处理手续复杂繁琐, 并需要相关专业人员才行。

(三) 鉴定标准模糊。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实质是判断档案的实际使用价值、历史价值和保存价值, 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 删除不重要或到期的档案, 妥善保管重要档案。该工作有据可依, 主要参考国家档案局所发布的《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但这些规定主要指的是文书档案, 对于科技档案、基建设备档案、生产档案、合同管理档案等, 规定较为模糊, 有的甚至没有。这显然给档案鉴定工作带来了不便, 使档案工作者在鉴定工作中无依据可以参考, 无从下手。而当前所依据的国家档案局发布的规定, 是在1987 年制定的, 距离当前年限较远, 随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新事物和新问题的不断产生, 上述规定体现出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于许多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难以解决, 或者解释过于牵强, 给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三、档案价值鉴定的方法

(一) 选择关键性的业务活动节点。档案文件的形成和流转是有规律可寻的, 档案鉴定人员为了明确某一职能业务活动的关键节点处, 并为指明“节点”形成和积累的“文件清单”, 必须深入掌握本单位的各项业务职能活动的特性与规律。信息管理系统中, 需在根本上保证档案资源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的质量要求, 才能方便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文件形成的检查和积累情况。确定关键性业务活动节点可以说是实现档案价值鉴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前提, 也是体现档案管理中超前管理的思想。

(二) 定期编制档案保管期限表格及相关文件处理表。档案价值鉴定需要参考相关的规定和依据,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在确保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高效率的同时, 提高相关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档案保管期限表格及相关文件处理表格的质量, 主要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对相关档案的认知水平、社会阅历、文化程度和工作态度等。

(三) 对“弹性”原理的有效应用。传统观念中, “弹性”原理往往指的是“就高不就低”, 而当前的档案价值鉴定中的“弹性”原理, 往往指的是“就低不就高”, 对在短时间无法确定保管具体时限的档案, 先按最低的保存期进行保存, 在保存期到后再进行重新的鉴定和判断, 再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保存。档案价值鉴定中的“价值三元组”的新方法, 可以作为提高我国档案价值鉴定水平的参考方法。这种方法阐释了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的3 个重要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此, 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做到相互兼顾, 才能提高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英玮.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若干关键性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3.09

[2] .贾丽丽.阴宏光.浅谈档案价值鉴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档案, 2007.03

探究价值 篇2

1 企业价值的定义及内涵

企业价值的定义及内涵是很丰富的,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理解。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企业建立过程中全部支出的货币价值,即企业各单项资产的评估值之和就是企业价值。

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可以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企业价值,其大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从市场交换的角度看,企业价值是企业将来经营期间的现金流贴现的现值之和,由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决定。

从发展的角度看,企业价值取决于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和潜在获利机会。

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探究 篇3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价值;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

中图分类号:DF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12006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曾经一度盲目追求最大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生态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忽视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大,其决策和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是公共产品,一般不具有产权的排他性,所以人类长期认为其是可以自由获取且充足的产品。人类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免费享用生态系统服务,却较少关心这些公共产品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维系,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现状迫使人类不得不转而重视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Costanza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一文中指出生态服务是人类从自然和生态系统获取的各种利益,包括直接的生态产品和支持功能、调节功能等其他生态利益①在生态服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形势下,为了保护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开始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协调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利益补偿制度应运而生。生态利益补偿制度是通过调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激励积极的生态保护行为,是抑制消极的生态破坏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现受困于生态价值难以合理评估。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性,加上人类各个发展阶段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有所不同,生态价值难以量化和简单计算,所以不建立起合理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生态利益补偿就难以有效实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了补偿依据,而且为补偿多少、如何补偿等问题也提供了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

资源的稀缺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人类劳动决定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资本,有偿使用和为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是实现其相应的资本权益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得不经常在维护自然资本和增加人造资本之间进行取舍, 在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组合之间进行选择, 在不同的维护和激励政策措施之间进行比较,一旦被迫进行这些选择, 我们也就进入了评价过程”[1]。事实上,人类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已经对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价,只是这种评价缺乏明确的货币化的价值表现形式,所以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人类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并充分保护好生态系统,为人类的永续经营提供保障。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内涵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含义

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既需要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水、工业原料等生态产品,也需要间接获得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系统服务,还需要获得认知发展、消遣娱乐、美学享受等其他生态利益。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中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不同利益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MEA) 项目是 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正式启动的。该项目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进行的科学评估计划。

。人类活动范围和频率不断增大,对无偿享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与此同时,人类需索无度、肆意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模式也造成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降低。这一矛盾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福利。人类必须转变生态系统服务任意获取且永远充足的观念,应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利于约束消极的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引导积极的维护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不同功能相对应,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人类可以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并使用的生态产品所产生的价值,这类价值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其量化和评价相对简单,并已基本形成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准则。(2)间接使用价值。指无法或难以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对间接使用价值进行量化评估需要借助于替代成本、支付意愿等经济学方法。(3)存在价值。指生态系统的存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这种内在价值脱离了对人类的效用,与人类是否利用无关。对这类价值的承认和测度能为决策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本身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生态价值评估就是对以上价值进行货币化的评价,以便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变化和最新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以确定生态资源存量的合理值,完善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endprint

(二)生态价值评估要素

生态价值评估是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的前提,为生态系统服务评值既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又能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有效的货币化补偿依据和标准。在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与生态系统不断耗损退化的矛盾越发凸显的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作为一项新兴的资产评估业务,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的角度都有着越来越广泛的需求。

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必须研究和分析生态价值评估的各个要素:(1)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依法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且专门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资产评估法(草案)》中指出“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定注册评估师专业类别”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二章第七条。

,因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导致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程度高,所以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评估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在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下进行评估工作。(2)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拟被评估的对象,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和外部性不同,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也有所不同,除了评估可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经济效益外,还需要评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态价值的评估需要考虑其存量、流量,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3)生态价值评估的依据是指评估人员作出价值判断的根据,通常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评估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信息、生态学的相关技术支持、经济学有关原理等。这些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是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前提。(4)生态价值评估的目的不是为每一项生态系统服务贴上价格标签,而是为了帮助人类掌握区域生态系统资源存量的历史变迁和流量的现状变化,从而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纳入经济体系中,迫使人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代内、代际公平。

(三)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

生态价值评估作为资产评估的特殊组成部分,因其评估对象的特殊性、价值类型的多重性和评估技术的专业性而有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价值评估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生态产品或某一项生态服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整体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传统资产评估涉及的是委托方和利益相关人的利益,生态价值评估所评估的公共商品和社会资本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相关。“生态系统评估的中心任务是评价生态系统现在的状况、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并提出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状况而应采取的对策”[2]。(2)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也应在生态价值评估的考量范围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本身的存在价值和运行规律,并且除了对人类的效用以外,生态系统对其他物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人类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偏好也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所不同。如果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而罔顾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后代人发展的权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3)生态价值评估需要采取多尺度的评估途径。“通常意义上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过程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 [3]。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任何一种特定尺度上的评估结果都会受到其他尺度来自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过程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应对生态价值开展多尺度的评估。生态过程与评估活动尺度上的相匹配能够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操作性极大提高,对确定生态系统各项指标信息的合理值提供科学依据。(4)生态系统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评估既要考虑生态资产存量的计量,也要考虑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流量(即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变量)的测度。要对生态系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下进行综合评估。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作用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自然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由于生态资产效益外部性和其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人类长期忽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是将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与促进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生态价值评估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量化和货币化的评价,能够帮助人类更清晰地认识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状况,对人类的永续经营作用巨大。

第一,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了的信息,有利于帮助决策者提高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方案的科学化。生态系统服务是一种间接的经济价值,与一般的资产在所有权和流转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价值循环和价值补偿难以通过市场直接交换。所以必须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以经济学手段把隐含的生态成本显现出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价值。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于2000年4月在联合国成员国大会上说:“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信息,就无法拟定有效的环境政策。”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就需要决策者根据科学合理、可信度高的环境信息和被货币化了的生态价值制定环境政策,引导人类活动尽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和影响。

第二,生态价值评估有助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保护和加强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实现人类的永续经营。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现实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已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通过对生态价值合理评估,使决策者意识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才能

在制定发展计划时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符合人类福祉的指标体系。为保护生态系统,应该对生态价值综合、全面地评估,在多个时空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确定生态资源和服务的存量合理值,推行绿色GDP,实现人类发展的代内、代价公平。endprint

第三,生态价值评估是实现生态利益补偿的首要条件,通过评估使补偿的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为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生态效益补偿是一种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4]的效益。实践中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在补偿依据、补偿多少、如何补偿、补偿给谁等方面都缺乏公认的标准。因此,应建立生态价值评估机制,以完善的、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确定补偿标准,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数量化的技术保障。生态利益补偿量化、标准化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生态价值评估,评估结果是补偿的科学依据。

第四,生态价值评估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将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态系统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形的生态产品,又为人类提供无形的调节、支持等诸多生态服务。人类在获取这些效益和福利时往往认为是无价的、可以自由获取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生态系统被过度消耗,生态平衡被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生态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确定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利益补偿,才能科学地反映现行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意义

如前所述,生态价值评估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对维护生态系统、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生态价值评估是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系统功能的渐次衰退而逐渐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新型资产评估类型,生态价值可以被描述、测度和估价也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而日渐成熟起来。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能够充分发挥和保障其在维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首先,生态价值评估的制度化是建立正确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全面、综合地对生态系统进行价值化评价,把这种评估行为和过程制度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其次,生态价值这种特殊资产的评估由于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评估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用制度规范生态价值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对行业管理和建立行业规范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类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状况和能力在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作用下,会有更为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使评估结果更具可信度。再次,由于生态价值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甚至影响到全人类的福祉,由谁评估和评估主体的法律地位等问题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评估主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生态价值评估行业的完善,是管理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制度支撑。最后,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能够保障生态效益补偿的科学化和有效性,通过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价值度量方式,再以法律规范和制度化的形式对整个评估过程予以确认,促使生态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想

(一)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是对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作为生态资产,与传统的资产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如经营的永续性、功能的多样性、评估的专业性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生态价值的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有所不同,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时要综合评估相应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在不同评估目的主导下,所选择的评估价值类型不一样,得到的生态价值评估结论也就不同。生态价值的评估涉及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除了对生态系统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外,还要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传统的资产评估一般只对资产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流量只是作为计算存量价值的工具之一。生态价值评估的计量、计价方法也具有复杂性,需要借助于专业化的生态学知识和经济学原理。种种原因表明,生态价值评估应区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应在资产评估法中对生态价值这一特殊的资产类型作特别的规定和解释。

传统的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的货币化判断,是随着市场化产权交易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针对不同评估领域的评估制度。生态价值评估是整个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态资产的量化并货币化的评价和判断。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无论从宏观尺度反映国家、局地的生态系统状态和发展趋势,还是从微观的具体经济行为看,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以下简称《资产评估法(草案)》)

这部专门的资产评估法(草案)规定:“资产评估业务包括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和其他经济权益的评估。”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

从这个评估业务的分类可以看出,并未对生态价值评估作出专门的规定和说明。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是为了满足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如生态利益补偿的补偿量、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景观价值的评估等对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对整个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具体策略

由于生态价值的多样性和评估的复杂性,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在生态系统整体评估框架下对评估的行为和过程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和要求。笔者拟从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方法等方面对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和完善资产评估法进行探究。

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

生态价值评估涉及公共利益,应属法定评估,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确认和其法律地位都应在涉及生态价值评估的法律中作出专门规定。《资产评估法(草案)》对于法定评估特别规定“应当依法采用公开方式选择评估机构”⑤。生态价值评估工作要求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严格,必须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才能完成。生态价值评估的结果将影响决策者作出判断并牵涉众多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公益。所以,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可信度、道德可靠性及客观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的执业要求也非常严格。《资产评估法(草案)》中对注册评估师、评估机构和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都作出了相关规定,这些普适的通则对生态价值评估同样有效。除了普适要求外,还应针对生态价值评估的特殊性设立专项资产评估机构,通过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培训专业评估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吸收国内外生态价值评估的发展动态和实践成果等途径使评估人员和机构掌握系统的生态价值数量化的技术和结合生态经济学的货币化评估手段。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责任性和风险性都相对较大,应对其给予相应的行业和法律地位,保障评估行为和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endprint

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效用,按生态系统的要素分类,生态价值评估可分为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评估、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等。

生态价值评估要对各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某些领域已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1996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林业部发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虽然该技术规范对林地、林木和森林景观三种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作出了专门规定,但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涵养水源、保护土壤、调节大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价值评估并未作出规定和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价值评估,需要特别的法律规范或政策制度专门予以规范。制定专门的规范可以对某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作出更全面、科学的价值判断,对不同的价值类型在分别细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价值评估框架体系,对实物存量的计量方法和价值流量的计价手段更具针对性和细化,实现评估结果所提供的价格信号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最终达到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顾平衡。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是指分析和判断拟被评估的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这些方法可以部分地适用于生态系统某些方面的价值评估。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评估多是对资产存量的评估不同,生态价值评估更为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生态价值评估包含但不限于传统资产评估的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生态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1)市场价值评估法。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生态产品和某些调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该方法依赖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和对可市场化的服务的需求,市场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价值判断。(2)替代市场技术的方法。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无法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其价值循环也不依赖于可交易的市场,所以不存在市场价格,可以利用可替代的市场技术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描述和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其中包含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3)条件价值法。某些生态系统服务既不存在实际的交易市场也难以寻找到可替代的市场,于是通过描述假设市场的不同情景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公众的支付意愿。该方法曾在1 600多项关于环境政策方面的研究中应用 Gregory R.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 values.In:Dale V H,English M R,eds.Tools to Ai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New York:Spf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9.

,因其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而应用最为广泛。(4)集体评价法。是指通过公平公开的程序聚集不同的社会团体一起讨论生态系统服务这种公共产品的经济价值,该方法受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而形成。这种方法反映了社会平等性,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生态价值进行更为公平和民主的评估。以上方法可以分不同情况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但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服务的多样性,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只能尽可能地追求相对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估行为和结果。

综上所述,生态价值评估是人类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基于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性和对评估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资产评估。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生态价值评估有着高于传统资产评估的难度和要求。为了保障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技术化和科学化,有必要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层面,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将其规范,以实现评估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达到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充分保护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参考文献:

[1]赵景柱, 徐亚骏, 肖寒, 等. 基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13 个国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1):121-127.

[2]赵士洞, 张永民. 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内涵及挑战——介绍《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J].地球科学进展,2004,8(19):650-657.

[3]张娜.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内涵与分析方法[J]. 生态学报,2006,7(26):2340-2355.

探究价值 篇4

一、历史成本模式下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

与国际会计准则41号的基本思想一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确认生物资产或农业产品,即控制权、经济价值、可靠计量。控制权是指企业必须拥有因过去事项发生的结果而拥有该生物资产的所有权或者控制权。经济价值是可以预期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可以计量是指生物资产或农业产品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生物资产准则第5号第六条规定:生物资产应该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二十二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2)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

按照历史成本进行入账,与其他非生物资产及农业产品的确认与计量没有区别,就会计方法上看,似乎资产确认和损益计价都比较简单,但显然不能体现出生物资产和农业产品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长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增值和损益变化。因此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在使用方便的同时,则以损失会计报表对资产实际价值低估、会计期间的损益变化有失真实为代价。公司价值评估时,应该对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下的会计报表进行较大调整。

二、公允价值模式下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

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的,在公开交易的市场上可以得到公开报价。对于生长期较长的生物资产来说,公允价值的确定难度较大。当生物资产无法在目前情况下确定市场价格或价格时,其损益的计量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2011年,某农场有100株某品种树,这100棵树已经生长了15年,这种树的成熟期为30年,成熟的树木最终成为房屋或家具的原料。农场的平均资本成本为6%。在交易市场上,只有成熟树木的原木木材才有市场报价,根据市场报价建立成树原木的公允价值。公允价格中不包括搬运到市场上的运输费用,不同年份相同等级的成树交易价格假设如下:

2011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格每支原木为:171元

2012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格每支原木为:165元

按照100支一捆批发原木,那么一捆成树原木的价值为:2011年为17100元;2012年为16500元。那么,从现在(2011年)开始计算,20年后农场的100株树成熟,这些资产的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这样估计:

在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上该项资产的价值为:

17100÷[(1+6%)20]=5332

在2012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上该项资产的价值为:

16500÷[(1+6%)19]=5453

在利润表中,生物资产按照最初确认的公允价值,减去当期估计的销售成本,形成当期损益,如果当期估计的销售成本超过资产限期的公允价值,则可能造成会计亏损。而且,在两个资产负债表日之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作为收益或损失,列示在利润表中。

在上述农场的案例中,两个资产负债表日下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同,其差额为121元(5453–5332),应当作为收益列示在利润表中(除非事实表明这个增值已经无法实现)。有两个原因造成121元的收益额:市场价格变化的事实;树木在农场里不断成长的自然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价格变化造成的损益,生物资产依然保持为上一个资产负债表日的自然状态,用当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减去上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

(2)生物自然生长形成的损益,以当期价格进行计算,生物资产在当期生物自然状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减去生物资产在上一个资产负债表日的生物自然状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41号要求披露,生物资产和农产品当期期初确认的公允价值减去当期估计的销售成本后所累积的会计损益。准则不要求披露上述两种原因(价格变化和生物自然生长)造成的会计损益具体计算过程,但是由于有助于当期的业绩评价和未来趋势,准则鼓励两种原因具体会计损益的披露,特别是生物的生长周期超过一年的。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可以弥补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对生物资产的价值低估,实质上历史成本有时无法衡量生物资产逐年递增的自然价值,用公允价值对生物资产进行会计价值的确认,从而得以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这对于生物企业的价值评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新准则中采取了“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混合计量模式,从制度上肯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将来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档案价值探究论文 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档案价值;资源

现阶段,人们处于知识时代背景下,知识作为一种具有无限挖掘潜在价值的宝贵资源,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档案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地位。从实际情况来说,部分管理者对于档案价值的认识程度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注重对人的管理,忽略了档案的价值,难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在强调知识流转的环境下,档案价值有了新的特质,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知识管理背景下档案价值特性和体现

探究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 篇6

【关键词】耕地估价;问题;对策

一、耕地资源价值的现状

1.耕地价值专业化程度较低

现行的职业标准并不符合具体的规定,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存在对评估价值进行私自操控的现象,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非常低,监管强度不足,评估价值执行工作人员的执业素质及专业操守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2.耕地价值作为政府支农投资的参考方式应用不足

最近几年,我国纵使增加了对“三农”的扶助力度,譬如: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向农业开发拨付一定的款项等等,可是,在对耕地收益价值评估的投入及注重程度上,以促使耕地价值评估在确定未来政府部门的投资方向及投资参考作用上并未得到显著程度的展现。

3.耕地价值并未农业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伴随着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其中,耕地经营权流转速度越来越显著,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转包、租赁经营等开始渗透到各个地区。可是,一些地区并未真正的落实耕地估价方面的工作,以造成耕地经营权在流转上欠缺科学合理性的计量,耕地流转过程中在分配利益及相关补偿方面并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这严重损伤了广大农民耕地的积极能动性,这对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及现代产业化的进一步实现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耕地价值存在的问题

1.评估前提不明确

针对耕地收益价值做出系统性评估前期,需要首先进一步明确评估状况,以此才能够全方位精准地对于最终的收益性能做出全面的考察。当前,许多评估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常见问题:第一,不能确定评估基准日。伴随着时间的改变,耕地价值产生了巨大的显著改变,但是评估基准日的科学合理性能并不能准确的加以确定,这样会造成最终评估结果的误差;第二,农作物种植机制不明确,这会在极大程度上给评估结果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针对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最终的产出价值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三,耕地开发度比较模糊,其中,耕地内部场地的平整度、种植生产条件的实际情况等,都会对最终的评估结果造成极大程度上的影响。

2.欠缺深层次数量分析

当前,耕地估价当中运用的是估价模型,这种模型浅露着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过于简单化,欠缺深层次的数量科学化浅析,一些评估工作者采用的是收益还原的方法,可是这种方法对于耕地收益受作物种植机制、自然条件、集约利用水准纯收益的平均数值等因素将完全忽视掉,此种计算方式促使计算过程更为简洁,可是会致使估价结果丧失一定的科学合理性。除此之外,在挑选土地还原利率的过程当中,存在单一的选择某种利率而完全忽略市场经营风险因素的问题存在,这明显的违背了土地评估机构的固有专业性与谨慎性,这对于本行业的社会声誉与公信力会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

3.参数选取主观性强

最近几年当中,我国耕地估价潜存的現实性问题是非常显著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总费用的计算问题。存在漏掉某些项目费用的计算或是在费用测算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这造成很多地区的耕地以负收益的状态存在,这对于收益还原法进行耕地价值的评估上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纯收益测算问题。目前,主要运用的是投入产出的方法来进行农业耕地收益的实际测算的,这种测算方式有可能会受到种植作物的影响造成地价的显著变化,经常会有“高收益高地价、低收益低地价”、“同一块土地,收益大相径庭”等现象的发生,这种现状将会造成耕地使用权资产价值的逐渐流失,这对于耕地地价的科学合理性评估是极为不利的。

三、完善耕地收益价值评估的对策

1.征收转用前的耕地价值

耕地价值的主要内涵为:耕地价值包含耕地固有的资源价值与资产价值,其中包括了:社会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所以,B地块征收转用前的耕地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PB=P1+P2(P(1)+P(2))+P3(1)

其中,PB为B地块的耕地价值;P1为B地块耕地的经济价值;P2为B地块耕地的社会价值,P(1)为B地块耕地的农民社会保障价值,P(2)为B地块耕地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价值;P3为B地块耕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共同概括为耕地的正外部性价值。耕地在征收转用的过程当中,造成的经济价值的损失能够通过科学合理性的经济方式来对广大农民进行补偿,创建完善化的社会保障价值机制。

2.耕地的生态价值

借鉴谢高地等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来测算,通过耕地生态系统潜在经济产量进行修正,即:

P3=uFV×b1B×11r

其中,μ是修正系数(用物价指数进行修正),FV是2007年全国耕地平均生态服务价值,b是被征收地区耕地生态系统的潜在经济产量,B是全国一级耕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平均潜在经济产量,r是土地还原利率。

综上所述,耕地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因此,对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对耕地利用保护、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乡土文化的德育价值探究 篇7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

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乡土,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生活在乡土的人们,通过长久的生活经验累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其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自然地理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千姿百态的地况地貌,气象万千的季节气候。不同的地域包含着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森林、草原、山地、丘陵、沟渠、田野、海滩、沙丘以及春、夏、秋、冬等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二)人文历史文化。

我国很多地区都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富,比如历代名人故居,民间文化遗迹,历史文化遗址等等。这些资源包含着宝贵的思想,优秀的精神,传承至今的道德伦理,对现代人影响颇深。除此之外,还包括比如地名的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化等等。

二、乡土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一种积淀,需要载体来传承。乡土文化能得以发展并且一直保留乡土特征,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人,即本土居民。

(一)物质载体。包括聚落布局、建筑、设置、用具等有形的载体。

(二)语言载体。

即本土居民的语言,属于人际间的载体。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能具体体现乡土特征。在历史发展中,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居住地,使本土居民必须采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交流,而本土化的语言又是来自于本土化的生活实践,在本土化语言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乡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三)心理载体。

即本土居民的心理特别是情感,这是内在载体。人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就会产生对这一片土地特有的熟悉感。通过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这片土地发生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感觉到越来越适应这片土地,进而萌发出对本土的强烈认同。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会渗透到人的思想,行为,并暗示自身这是本土居民应该具有的特征,成为本土居民在文化上的默契。这种积极暗示会使本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这种特色会继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历久不变。

三、乡土文化的德育价值

多种多样的乡土文化德育资源为德育教师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学校德育中,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乡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蕴含着思想的精华、道德的底蕴。它可以让学生陶冶自然性情,激发朴素乡情,感受时代气息,激发崇敬前辈的情怀。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从人格发展来看,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包含着他对个体的认同,同时也包含着他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认同。不同的群体特征不同,也造就了人所带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人总是被打上不同的文化烙印。而人们如果发现他们之间的文化特征如有共同之处,这就会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乡土文化教育就是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方方面面的资源,使学生的道德学习能从其自身经验、学习方式以及所属的文化与民族出发,从而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乡土,发展健全的乡土观念,并获得积极的乡土认同。

(二)有利于完善德育课程。

在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在教材上,以纸质教材为主,教材以理论为主,事例虽是来源于生活,但往往并不是发生在学生所生活的本土。在形式上,德育活动较少,或者活动形式不够新颖,学生对其抱有敷衍的态度,认为活动乏味无趣。为了让德育工作得以创新,提高学生对优秀品德的信服力,激发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兴趣,我们必须找出一条充满活力的新德育路子。而乡土文化既来源于生活,又发生在本土,离学生生活很近,说服力强,感染力强,事例众多。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内容,可以使德育课程生动起来,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德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

(三)有利于建立生活德育课堂。

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作为个性发展与形成的源泉。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走出课堂。而乡土文化中就包含很多可以让学生置身进去的德育资源,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名人著作等等。这些地方真切地存在于本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人的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理性的德育方式往往没有感性的体验德育效果更加强烈和明显。通过开展乡土文化体验活动,感动学生,使学生心中油然升起一种乡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地产生出主动学习的行为。

(四)有利于科学价值观教育。

一是有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就具有永恒的张力,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永恒的论题。很多乡土文化历史发展中都是以建立一个个家族、宗族、乡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强凝聚力的。这对教育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很重要的启迪。二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理念的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乡土文化中很多都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学派创始人安徽人老子提出:“道之尊,法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些思想都可以运用在环保教育的工作中,加深学生对和谐理念的理解。

四、乡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淡化原因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并且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国家又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课程相结合的思想。而在中学德育工作,尤其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乡土文化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紧密相关,因此,乡土文化德育价值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但在当代校园德育工作中,优秀灿烂的乡土文化开始慢慢淡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原因密切相关:第一,历史方面的原因。随着近代中国的没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侵入,两者的巨大差距让近代中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思想的萌芽,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第二,现实的原因。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观交流碰撞,人们面临多重文化选择。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化传统带来了进一步的冲击。基于这些原因,在我国目前社会,人们对各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越来越淡漠、陌生。从而在中学校园中,学生对乡土文化基本不感兴趣,不了解。而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还表现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栋梁,因此,重拾乡土文化,在中学校园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再认识和创新,既要扎根于乡土文化,又要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才能发挥出乡土文化在当代的德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海录.把乡土文化请进校园[J].无锡日报,2007,12

[2]陈静莹.潮汕文化进校园活动初见成效[J].汕头日报,2006,1

[3]李培明.春晖中学文化德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06,10

[4]刘次林.公德及其教育[J].教育研究,2008,11

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探究 篇8

1 历史教学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培育

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 必先去其史” (出自龚自珍《古史钩沈论》) 。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 是毋须多言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论者颇多, 但在实施上, 我们必须从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奋斗的艰难历程以及文化上辉煌的成就, 近代中国的忧患和挫折, 以及当今应有的警示和努力。这样, 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我国的历史教学宗旨即特别强调这一点。西方学者指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作为一个现代的国民, 除了具备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以外, 更要有中华文化的气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而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诸如忠恕仁爱之道、四维八德的精神, 都需要透过学习历史加以陶冶, 使历史知识和民族气质内化成人格的特质。

2 历史教学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历史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异常的作用。春秋时代的“诸夏意识”为先秦时代凝聚华夏民族的精神基础, 但其时的历史认同并不十分强烈;战国秦汉时代, 中国历史系统逐渐形成, 这一系统的主干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夏、商、周。此后, 凡是被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或边疆民族, 他们除接受了汉式生活方式之外, 便是在精神上认同了这个历史系统, 而自认为这一历史系统是“我们的”历史,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代, 胡族建国的国名有采用“夏”与“周”的, 而北魏的拓拔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宇文氏则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 而“鲜卑族”为黄帝少子“昌意”之后。今日的汉族, 则大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四川北部的羌族, 则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大禹的后代。这是一种从历史意识中所产生的历史认同之表现, 实则在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变成了汉人、汉人变成少数民族的事例也并非一二。所以, 历史认同应为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有敬天尊祖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对较淡薄, 所以“历史认同”对于维系民族的凝聚力, 其作用远大于以上所列诸要素。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 体质相同、经济生活相同者, 未必就能凝聚成一个民族而不分散, 语言相同、生活习俗相同、宗教相同的民族, 走上分裂之途者也不乏其例。“历史认同”的先决条件是保留“历史记忆”, 一个失忆的民族, 也就无从产生历史认同。所以保留历史记忆应是近代国家各级学校中设置历史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保留“历史记忆”必须通过一种历史意识, 认为“这是我们的历史”或“这是他们的历史”, 才能产生“历史认同”;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 所以中国古代学者有“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语。历史失忆必会产生“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结果而不自知, “历史认同”发生错乱, 必然会产生对民族或国家的疏离感, 逐渐地也就不认为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了, 可见“历史认同”之于“民族认同”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3 历史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 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 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解决。近年来教育和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正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历史与许多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如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 现实的政治都有历史渊源, 学习历史不忘关注现实, 能很自然地与政治时事联系起来。我们说历史教育的意义不仅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那是因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进步。史学所研究的虽然是过去的人类生活, 但时间是永恒连续、前后相继的, 过去、现在、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向度上, 因而史学思维模式在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几乎被完整地加以运用。史学思维模式是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所以离开了历史教育, 就等于离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没有了基础,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就难以谈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可持续性。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过程存在着继承性, 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过来的。毛泽东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 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学历史教学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教育我们的学生。南宋末年的爱国将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近代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矣, 何饶舌也”的革命精神, 值得后世继承发扬。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学习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操, 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学生从组织史料入手, 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事件发生的时代, 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 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找出那些问题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 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S

[责任编辑:王洪泽]

摘要:对历史课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认同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培育, 有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企业公允价值核算方法探究 篇9

对国内学者来说, 公允价值整体认识的确立大致如下2006年2月, 财政部门确立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其中第一次引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加强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走向统一。该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后根据在实践之中, 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核算体系几经调整改进。至2014年会计准则修正, 单独出具《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基本上实现了与国会计惯例的完全接轨, 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已提高到全新的水平。公允价值不是会计核算理论的推导, 但却因解决了会计核算由重利润到重资产负债价值核算这一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成为核算界的新宠。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公允价值究竟有何高明之处, 竟得核算界如此推崇, 以至于与历史成本计量分江而治。这就不得不从该计量方式自身的优越性说起。我国经历了新的一轮的财政制度的改革, 对于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了新的内涵:公允价值的存在环境是公平的交易过程, 双方在互相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交易, 双方交易的基础是自愿, 实现的目的是资产的交换以及债务的清偿, 公允价值的实现以及存在的环境。

二、公允价值在市场的交易之中的特点

公允价值在市场的交易之中的特点:一是处于相对比较公平的环境;二是所谓的市场之中普遍存在着公允价值。所以, 笔者对于公允价值的本质的确定以及规范, 便是发生在市场之中, 并且不以市场之中的经济主体主观的改变而改变的对于资产和市场负债的认定, 是一种市场活跃的体系。在市场的交易之中, 公允价值的本质的特点, 除去公允价值自身的平等自愿之外, 还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 动态性。

反映市场的资产负债的变化, 以数值的形式出现, 反映的数值的变化是实际的价值的变化。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市场之中的公允价值, 以市场为依托。在公允价值的实际交易之中主要发生的时间点是价格入账之中, 是动态的反映, 财务报告不改变的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资产负债是随着时空的转换以及改变而有所变化, 这便是它的动态性。

(二) 公平性。

公允价值的实际的内涵, 便是在其中对于公允价值发生的环境之中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指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进行明确规定交易的双方的自愿以及平等, 交易的公平以及非强迫性。公允价值之中的交易的双方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实际需求, 进行的平等、自愿以及合理的应用。

(三) 确定方法的多样性。

在实际的市场之中, 市场的活跃以及经济主体相关的变化, 会给市场的相关的资产带来经济性的比较大的变化, 公允价值随着市场自身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如若在市场的活跃期, 在实际的资产的价值的确定之中, 活跃的市场的价值需要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在公允价值的确立以及规范性确定之中, 公允的价值的确定可以以市场之中未来现金流量的量进行估计以及评价。

(四) 核算对象的全面性。

其可以核算历史成本核算的所有对象, 还有历史成本不适合核算的对象。上所述,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其公允性, 而其他特性若是损害其本质特性则会造成公允价值的滥用。显然公允性在时间上有时点性或者时段性。也就是核算价值具有动态性, 但如果在缺乏有效公平公开市场的情况下滥用, 则会造成资产价值计量的随意化, 影响计量的准确性。而其确定方法的多样性, 也容易使专业评估成为编造资产价值的手段, 尤其在牵涉内部交易的时候。因此要想最优化地使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方式就要保证核算对象价值取得的公允性。另外公允价值能更好地体现核算对象的价值变动, 但不应过多地将价值变动在未处置前通过损益核算, 这不利于对利润的公允核算。而应尽可能通过权益要素核算。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利润的操作。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核算的相关措施

有鉴于公允价值的上述特性,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 在实际的市场之中, 公允价值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监管。

当前, 新的会计准则对于相关的资产的价值的确定比较散乱, 监管的应用条件以及与监管相同方法不需要完全统一, 缺乏一定程度的相关的系统性的公允价值的指导理论, 也缺乏相关的实际操作的指南。笔者对于实际市场之中的公允价值的改善, 明确公允价值的统一的标准, 并且对于会计相关的法规以及制度, 对于公允价值的配套服务进行完善以及合理的设置。

(二) 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仍然不尽成熟, 公平的交易环境尚未建立和完善, 企业之间交易还不够规范。在实际的市场之中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的市场体系, 提升市场的组织化, 促进各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而保证市场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以及公允性。

(三)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控制。

职业人员的主观的分析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相关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确立以及完善, 在会计的工作之中, 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从而使其具备比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积累相关的更多的经验, 最终在源头上, 减少以及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公允价值的偏差判断, 防止个人的主观意向对于会计的之中的公允价值的影响。

(四) 应与历史成本计量相结合。

会计核算的现状不具备着全部的囊括性, 在会计的准则规定之中对于会计要素以及会计事项的确定不能够脱离市场的实际以及市场的发展程度而存在。笔者对于实际的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发展之中, 会计之中的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共存。

(五) 完善法制环境, 加大对舞弊的惩处。

会计的公允价值之中, 会计人员自身的主观因素进行操作的空间比较大, 相关的法律对于会计舞弊的法律责任的确定需要健全以及完善, 在其中尽量避免可能出现会计的舞弊者能够恶意操纵的空间。在实际的会计监管之中, 加大监管力度。国家需要加强监督机构、财政部门以及相关的审计部门的管理以及科学运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在会计的实际应用过程之中, 公允价值的普遍使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需要一步一步进行相关的完善以及发展。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入员的配备并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对于公允价值的利用, 需要在会计的计量以及核算方面发挥优点。最终,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的逐渐完善, 通过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界人士的不断探索, 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将日臻完善, 会计按公允价值计量必将得到普遍的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公允价值必能发挥其作用,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

摘要:已经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公允价值的运用必然会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深远影响。公允价值 (Fair Value) 引入至今己历经9年会计核算实践检验。这期间, 国际国内在准则允许范围内均进行了大量实践, 尤其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 毁誉参半。然而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大家逐步认清这一计量方式。时至今日, 随着新一轮准则修订,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计量方式被郑重认可。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性资产价值核算,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张金若, 辛清泉.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信息实证文献研究的批判及重新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 2013, 4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探究 篇10

公允价值的概念最早作为个案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无形资产交换证券的初始计量中。此后开始在准则中推广公允价值, 不论是在准则中提及的次数还是计量的范围都有所扩展, 但是其推广应用一直招致反对, 反对者几次否定了公允价值在一些项目上的运用, 公允价值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体系中仅仅处于个别补充的地位。但是七十年代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的双双放开和剧烈波动, 刺激了投机和套利行为, 使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 强烈冲击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原则, 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和准则制定不断拓展和完善, 从金融工具, 到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 并呈更为广泛应用的趋势。公允价值会计在支持和质疑中得到发展, 在争论中得到完善。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方向与国际主流一致, 但发展速度快、跨度大, 在许多方面具有本国特色, 有些方面甚至走在前面。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实质等同。我国认为,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会计, 又称市值会计, 调到市价会计, 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根据公允价值的实质, 公允价值会计其实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中的运用, 其中又包括了价值的确认、价值的计量和价值的披露三个阶段。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

很多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使会计信息更能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以决策有用为主导, 兼顾反映受托责任。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等一系列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它主要取决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公允价值作为提高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 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中, 历史成本会计就暴露了不能真实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 无法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缺陷。公允价值会计反映当前经济条件下被投资公司资产与负债的价值, 更加强调假定交易及其价格的市场属性, 要求作为公允价值的交易价格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客观评价, 反映市场对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 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 增进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可获取财务信息的质量。公允价值的变化反映了经济情况发生的变化对金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主流会计模式即历史成本会计的严重背离, 公允价值会计强调相关性但是缺乏可靠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 确认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导致企业利润剧烈波动, 加剧金融市场风险, 引发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之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其强调的相关性是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股价数据的主观反映, 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上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 导致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缺乏可靠性, 目前,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缺乏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指南。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行事, 管理层更有可能操纵报表进行盈余管理。当市场情况演变成螺旋式下跌时, 价格严重背离资产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会把问题严重地放大。此时如果仍然按照公允价值为计量基准, 市场将持续失去信心, 陷入恶性循环。

三、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能会带来系统风险。

基于金融市场的频繁波动性, 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将会使该波动性渗透到整个经济系统, 从而可能带来系统风险。即在金融危机期间, 公允价值可能带来两个不利后果:第一, 公允价值对公司资产进行短期估价, 从而产生短视行为, 并且在财务报表上加以反映, 导致更为强烈的不确定性和波动。第二, 公允价值在报表中引入的波动, 通过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投机行动, 又会反作用于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而该剧烈波动又将导致较高的系统风险。

2、需要会计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之间的合作。

会计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 会计准则制定者主要关注财务信息, 并要求财务报告提供具有中立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监管者则强调企业的风险信息, 尤为关注各种不利因素。正是由于会计监管和监管者之间的差异, 导致了向市场参与者披露信息更加复杂。因此, 如何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 又能有效保证投资者的信心, 避免极端投资行为, 这也是今后公允价值会计致力解决的一个明确方向。

四、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后果

1、可能会导致虚拟经济的膨胀和实体经济的萎缩。

根据现有公允价值准则, 对于金融工具等因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的未实现损益可以进行表内确认, 而对于生产经营的收入确认则要遵循实现原则。很明显虚拟经济的金融工具的损益确认要比实体经济下的生产经营收入确认来的容易。试想一下, 一家企业既有股票投资, 同时也经营实体经济, 到了年终却发现因股票市价的上涨轻易带来的可确认的未实现收益反而大大超过管理者辛苦经营一年的实体经济利润, 这对公司管理层会是怎样的冲击?不论是出于现代企业管理者报酬契约的考虑, 还是出于人性对财富的追求, 都可能导致企业将资金退出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 而投入到回报更高的虚拟经济中, 更多的资金进入虚拟经济又会进一步抬升市价, 从而导致实体经济的逐渐萎缩和虚拟经济的进一步膨胀, 导致国民经济泡沫化。而一旦市价下跌对企业造成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 还可能冲垮原来仅存的实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虚拟经济的比重越大, 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就会越差,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影响程度就会越深。

2、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增加金融不稳定性。

次贷危机前, 关于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在经济快速发展期, 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 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就会确认可观的利润或者估值利得, 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基础, 为管理者带来丰厚回报, 进一步刺激管理者购买更多的金融资产, 加重资产的泡沫化。而当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时, 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就必须确认大量的账面损失和估值损失, 侵蚀了银行资本, 根据资本监管的要求, 银行必须补充资本金, 这又反过来迫使银行变现更多的金融资产, 进一步加剧市场价格的下跌。这种螺旋式效应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 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自金融危机后, 大量研究亦表明了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存在并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 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数据模拟发现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都会在正常、低谷和高峰三种不同的经济周期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 在低谷和高峰期波幅明显大于正常周期。我们应该要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和顺周期效应带来的巨大经济后果之间好好权衡, 对扩大公允价值运用范围保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3、公允价值会计加大了经济的波动性可能会导致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和投机化的倾向。

市价价格的波动越大就越有利于短线投机者, 但是随之增加的巨大市场风险对于坚持价值投资的长期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共振效应会进一步加剧市价的波动,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者不得不面对剧烈的市场价格波动对财务报表指标和盈利预期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损益确认会促使企业和个人投资者采取更为短期的策略以应对日益波动的市场, 就可能驱使长期投资者为获得高额回报出现短期化投资倾向, 进一步加剧市场投机氛围, 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晓榕,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6, (3) [1]黄晓榕,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6, (3)

[2]陈劲松, 曾勇, 刘晓王.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 2007, (08) .[2]陈劲松, 曾勇, 刘晓王.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 2007, (08) .

采购供应链价值增值探究 篇11

【关键词】 采购;供应链;价值增值

一、引言

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有望在10年内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和中国企业的国际采购将日益频繁。然而,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传统采购模式,致使国内的采购管理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国内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与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明显。因此,加强企业的采购与供应管理,使采购成为一个重要的增值过程,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采购价值来源及其局限性

采购活动在工业领域作为一项基本支持功能已有很久的历史背景了。然而它真正成为一项企业管理职能是直到20 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那时正值全球石油危机,采购的主要职能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对许多公司来说,采购价值来源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的。采购职能也只对企业的获取成本和材料来源有明显的影响。

以成本为中心的采购概念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商业运作的核心不是采购而是营销,企业最好的利润获得方式不是通过节约成本,而是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获得的。采购的质量、价格、数量和时间必须根据其与企业的特征、价值、提前期和响应的整合程度来衡量。内部化的采购观点同样低估了营销人员在影响电子商务中商品交易的积极作用。尽管积极的采购技术可以在一个整合的运作系统中发展起来,但采购对内部顾客需求的响应不能及时反映其与瞬息万变的供应市场的相互影响。因而与采购或资源获取有关的决策被归为操作性的而非战略性的。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传统的采购存在着许多与现代采购要求不相容的地,影响了采购的效率和有效性,降低了采购的价值,主要包括:

(1)信息不能共享。由于组织之间信息私有化,未经集成,采购信息没有实现有效共享,包括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企业采购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以及管理者与实施者之间。

(2)采供双方未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这是旧的采购模式造成的,它们以临时或短期的合作机制为主,造成了竞争多于合作,进而导致了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

(3)与预测和物料需求计划结合不紧。不能有效根据生产需要组织采购,实现物料供应计划与当前需求的平衡,并与企业的库存投资和策略相一致。

(4)无法跟踪采购情况。包括请购单处理、采购单处理、询价单报价单处理、运输处理、质量控制等。

(5)缺乏制约(采购事务的授权、签发、批准、执行和记录没有进行职务分类),容易导致暗箱操作。

(6)缺乏对供应商的评价和管理。总之,信息的不对等以及落后的采购模式,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采购方式不能改变已提供给供应方的采购合同,企业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迟钝。

三、整合了内部和外部交易功能的现代采购

当今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了全球的企业经营,使供应资源在成本、可靠性和获取性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导致了建立供应资源计划和战略的必要性。供应资源从大多以成本为导向转向了以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的产品和服务资源为导向。“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不再是核心,采购的主要焦点从初始成本转向了所有权的总成本。采购组织从一个独立的“采购过程”发展到一个综合过程,交织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

由此,作为整合了内外部交易功能的采购可以重新定义其内涵为:(1)采购同时又是营销。这是就内部交易而言的。(2)采购不仅是购买。这是就外部交易而言的 。采购的内部交易功能重点是在组织内部输入生产和输出之间的连锁关系。从系统学说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每一项采购活动都是一次营销。采购组织与供应商的外部交易关系在本质上是互相作用的,其隐含的假设是,在生意场上买手和卖手都在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根据需求准备清单、配送货物、谈判及跟踪交易过程。所以供应商的营销战略决定了采购组织的采购战略,反之亦然。

四、现代采购价值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采购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采购有了全新的价值增值空间。

1.供应商方面

在决定向外采购原物料时,组织必需在多个符合要求的供货商间选择欲合作的对象,包含了对供货商过去经验及能力等的评估和优劣势分析。对供应链内的厂商而言,与供货商的关系是一种资产,并不仅是交易而已,除了采购原物料外,厂商与供货商间更可有技术及知识上的相互支持,长期来看,是一种竞争的优势互补。

根据基于JIT供应链运作要求,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进行运作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企业供应链环节的重大创新,其优势如下: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缩短采购和供应提前期、降低采购成本、削弱“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提高对需求波动的承受能力。这样就能在行业内构筑起强大的竞争优势。

2.企业内部方面

可以采用电子商务采购策略和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来提升采购的价值。采购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环节,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在采购环节引入电子商务不仅是实施JIT供应链运作的要求,而且还是迎接全球化采购和互联网采购浪潮的迫切需要。

网上集中采购相对于传统的采购流程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电子商务模式(BtoB)进行网上采购,能够优化整合供应链的价值结构,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加强核心的战略竞争能力;通过网络方便迅捷地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下游供应链信息,并使信息沿着整个供应链顺畅流动,有助于整个供应链运行的组织和协调;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供应链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这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也能减少供应商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结构的优化。这是要求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化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这种基于Internet的采购信息技术体系,使得企业内外部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用,有利于提高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有利于增加企业采购的潜在价值。

3.顾客方面

主要是通过市场驱动与顾客需求分析的活动, 再经过企业内部与上游采购供应商的一系列活动,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使整个采购价值系统完成价值增值并使企业获得利润的过程。构成企业外部下游的顾客价值的,除了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实物配送( Physical Distribution)活动外,还包括通过市场驱动来分析顾客需求,预测市场动态等价值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在通过市场驱动来满足顾客需求的客户服务活动中。来获得超过对手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这样的方式向顾客传递价值,即企业必须以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执行这些活动,或者以创造更多差别化的独特方式执行这些活动。

五、现代采购价值增值的指导框架

现代采购是基于以下供应链管理原则,在这些原则下,采购的增值问题有以下几点:

1.供应链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独立整体而不是归属于分散在供应链各不同部分的职能领域,诸如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战略采购是将组织战略与供应商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增加采购的价值,这要求采购要做到:

(1)重点管理那些能产生最大杠杆作用的战略性和关键材料;

(2)在价值链中进行物资管理活动的内外部平衡分析;

(3)评估关键原料的市场状况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

2.对最终顾客的关注——这是一种综合的方法,计划与控制原材料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流动,目标在于实现相关方的共同利益及最大效率的综合资源利用,为实现供应链服务客户的目标,对渠道关系进行管理和控制。采购必须:

(1)组成跨职能团队,从全面质量管理角度进行供应商的评估;

(2)通过各种交易合同和相关协议保证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

(3)评估供应商网络的变化,调整供应商结构,以获得供应商积极合作的努力。

3.以过程为中心的系统——以过程为中心的活动削弱了组织内外的职能划分结构。精益化供应组织为供应链管理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组织结构。采购需要:

(1)开发交易、决策支持的信息平台,对各功能进行监控,保证供应链活动渠道的顺畅;

(2)通过授权采购团队,建立组织内外的响应系统;

(3)培育内外部团队的互利关系以提高供应链的竞争性和创新性。

六、总结

现代采购无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采购的价值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采购与物流经理不得不在供应链环境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协议基础上完成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一体化业务。现代采购需要建立一套关于系统、能力和关系的物流信息系统,以便最终有效地实现战略目标。

专业化的现代采购将继续依赖供应链成员的物料管理活动的整合和合作,以节约总成本和持续改善质量为中心,使采购与物流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匹配。采购人员必须开展团队活动,从而整合内部客户和外部供应商的资源。总之言之,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战略性地运用采购手段,就等于获得了一件竞争利器,就可以通过迅速提升产品价值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无形之中也提升了采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文,赵海然,佟文立.《供应链管理—采购流程与战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王焰.《一体化的供应链——战略、设计与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3]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4]徐章一著.《顾客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5]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畜牧市场顾客价值问题探究 篇12

(一) 畜牧市场顾客价值的定义及内容

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评价。

畜牧市场的顾客价值研究就是为了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顾客的消费行为, 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指导企业组建销售策略。另一方面, 也对企业在选择有价值的顾客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以指导企业将有限的宝贵资源用在具有价值的顾客身上, 获取最大的利益。

(二) 畜牧市场顾客价值的形成

我国畜牧业近阶段取得了较快发展, 特别是随着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的变化, 为畜牧业既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和新机遇, 但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资源与市场的矛盾、成本和质量的压力、自然灾害和贸易风险的威胁直接影响着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近年来, 瘦肉精问题、猪链球菌病问题、三聚氰胺问题, 特别是禽流感疫情, 使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出现表明人们消费更加注重选择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食品, 而不只是满足简单的饮食需要。这就要求在畜牧市场上进行畜牧产品销售时要考虑到顾客对产品的感知价值与感知质量的态度。要使顾客的感知价格与产品的实际价值相一致, 使质量与价格成正相关发展, 更要注重服务、技术、品牌的共同发展。

(三) 畜牧市场顾客价值的来源及驱动

1.畜牧市场顾客价值的来源。

各大企业的成功归结于紧紧抓住了顾客价值来源中的几点:流程、人、服务、品牌与企业信誉等。畜牧业的发展也应该注意顾客价值中这一系列决定因素。比如:通过为顾客提供合理的服务流程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培训好顾客服务部的员工, 使他们能更好和更有效地处理顾客投诉问题;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性与收益, 降低生产故障等。

2.畜牧市场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两大类: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在畜牧市场上, 由于顾客所能获得的信息不断增多, 产品的竞争激烈程度逐渐加强, 顾客的期望值也不断改变, 所以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感性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畜牧企业的营销人员必须时刻了解顾客感性认识的变动情况, 并且要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 使其与这些有待变化的想法一致。具体而言, 畜牧企业可以通过调整顾客的感知利得或感知利失来实现顾客价值的提升。一是增加顾客感知利得。增加顾客感知利得则意味着产品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针对顾客需求设计产品和服务是增加顾客感知利得的一种基本方法。我国畜牧业现阶段的特点是:农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因而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着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挑剔, 在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危害后, 消费者更是对食品质量安全有所担心。在这种情况下, 畜牧企业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行业生产标准,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过关, 再通过对顾客需求和偏好进行分析, 针对顾客需求设计和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 力争实现企业提供物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吻合, 最大化满足顾客, 提高顾客的感知利得。二是减少顾客感知利失。价格、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都是感知利失的组成部分, 为了减少顾客的感知利失, 企业必须全面了解顾客购买价格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方便程度对顾客感知利失的影响。畜牧业的经济特性决定了畜牧市场营销对象的独特性。畜牧市场的区域性、时期差异性特征十分明显, 例如在种子市场的交易中出现延迟交货的现象, 再如饲料行业因错误的定货处理而发生发货错误等, 都可能严重造成顾客价值的感知利失。需要指出的是, 畜牧行业里, 在各项与感知利失相关的因素中, 非货币因素往往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许多顾客把时间等看做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资产。

二、影响畜牧市场顾客价值的因素

1.核心产品 (服务) 属性及利益。

畜牧企业供给价值的本质正是核心产品的属性以及产品、服务所提供的利益, 因为产品、服务是价值的载体, 而产品、服务的属性及利益则是价值更具体的体现。在畜牧业的竞争市场上, 企业要把核心产品做好, 如果做不到这点, 为顾客创造价值就永远也不能实现。畜牧业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投资期后才能看到收益的行业, 因此, 在顾客对自己的需求无法具体、清楚体现的情况下, 他们对于满足需求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产品属性所做的宣传或对过去使用情况的总结。

2.后勤支持。

我们知道, 畜牧业市场的许多产业中服务与产品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如饲料、农药、添加剂的销售, 都需要企业随核心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支持。这实际上是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为顾客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价值, 这是对核心产品价值的有力补充, 也是一种创造竞争优势的手段。

3.支持表现。

无论企业的后勤支持系统做得多好, 若没有按照预想实施, 为顾客提供卓越价值的努力都会无法实现, 达不到预定的目标。畜牧行业中的顾客价值存在于整个消费过程中, 而且在消费中顾客更关注基于结果的价值, 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

4.互动消费。

畜牧市场上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与企业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互动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由于互动是一种心灵交流, 顾客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结果, 当结果是正面的, 顾客会感知到很高的顾客价值;如果是负面的, 顾客则会感知到负价值。因此, 这个层面对顾客的影响要远大于前三个层次,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的一个主要原因。

5.情感或目的的体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价值选择的变迁经历了:理性消费→感觉消费→感情消费三个阶段。在今天这个感性消费时代, 顾客越来越注重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时与厂家的互动, 更注意消费过程中情感的体验。

三、针对畜牧市场顾客价值分析的营销建议

(一) 产品策略

1. 提高畜牧产品质量, 走绿色畜牧业之路。

近年来, 瘦肉精问题、猪链球菌病问题、三聚氰胺事件, 特别是禽流感疫情, 使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 就我国目前生产方式来讲, 农村人畜混居、畜禽散养、混放混养等落后的养殖方式还是我国畜牧养殖的主要方式。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整治和管理难度大, 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 为了有效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我们应该首先推行畜禽健康养殖模式, 注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现在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已形成三个消费阶层:即高收入阶层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一般工薪阶层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3000元) 和低收入阶层 (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除低收入阶层在购买动物性食品时把价格列为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外, 其他消费者优先考虑的是安全性、无公害、营养高、味道好等因素, 价格已成为次要因素。而市场上销售的动物性食品普遍存在随意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现象, 价廉质差。因此, 消费市场的“绿色”需求正好给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 提高畜牧产品质量, 走绿色畜牧业之路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

2. 提高品牌意识, 树立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有些农民认为发展畜牧业就是养几头猪或牛、喂几只羊或鸡, 长期将畜牧业停留在家庭“副业”式经营的层次上。而一些基层政府的领导认为, 畜牧业是一个富民项目, 对各级财政贡献不大, 因而对畜牧产品品牌建设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正确的引导以及资金的支持;对畜牧业产业化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产业化就是扶持一些专业养殖户和畜牧企业而没有树立养殖和加工, 生产与流通, 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发展的观念, 对树立品牌、创建名牌更是重视不够。意识决定行为, 观念指导行为。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名牌意识是我国农产品创名牌战略实施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 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 都必须依赖于市场的认可, 而市场是否认可又是以该产业的产品品牌价值作为主要选择标尺的。实施畜产品名牌战略, 一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我国自身畜产品的资源优势重点在优势畜牧产品中培育名牌让名牌畜牧产品参与品牌竞争, 抢占市场。二要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促使畜牧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加强畜牧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一批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的畜产品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 为各地的畜产品创建名牌提供有利的平台。

(二) 价格策略

1. 新产品定价策略。

将绿色产品视为新产品来定价。

2. 认知定价策略。

根据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价值来确定价格。

(三) 促销策略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思想已经落伍, 一流的产品也要靠科学的促销手段来扩大知名度, 塑造企业形象, 树立产品地位。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基层的广大农民具有许多共同的消费心理:由于收入水平及消费习惯等的影响, 农民在购买消费品过程中, 总是精打细算, 对其购买行为是不是“划得来”比较注重。一般来说, 农民更看重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品, 这种选价心理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针对这一点, 企业在做促销策划时可以从价格入手, 多走低价战略, 建立产品价格的差异化战略, 提高竞争力。

(四) 分销策略

1. 渠道组织扁平化。

传统的分销渠道极大地阻碍了饲料工业的发展。根据饲料市场地域分布及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渠道组织的扁平化势在必行。由于渠道的缩短, 公司对渠道的控制能力也大为加强, 政策能及时、准确、完整地被执行。同时公司可以通过给予经销商合理的利润空间、提供资金和信用支持来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因渠道的扁平化, 公司服务更易到达终端用户, 而饲料营销的服务在营销过程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建立纵向市场营销系统。

纵向营销系统则把各渠道成员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纵向营销系统可以控制渠道行为和管理渠道冲突, 减少重复服务达到经济节约的目的, 从而使饲料产品能按照合理的价格流通到农户或农场, 使其养殖成本趋向合理, 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增加终端用户对公司的忠诚度。

3. 建立行业直销。

【探究价值】推荐阅读:

对探究题的探究09-27

应用探究07-18

电学探究05-18

直观探究05-20

教法探究05-20

定量探究05-21

综合探究05-25

指导探究05-25

伪探究05-27

探究05-31

上一篇:外科肝胆损伤下一篇:多功能组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