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练习法

2024-05-30

比赛练习法(共7篇)

比赛练习法 篇1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我们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汽修专业7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38人,对照班41人。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征询专家对问卷的效果程度进行测定,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发放问卷20份,回收15份,回收率达到74.9%,问卷效果达到评价要求。

为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惰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实验后将问卷分别发放给实验班和对照班,采取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

1. 2. 2 教学实验法

本研究以“比赛练习法”为自变量,以学生的惰性情绪为因变量。两个班上课内容一致,不同的是实验班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赛练习法”手段来完成。对照班则采用一般的练习方法完成,实验时间2013年5月至7月。

2 研究结果

2 . 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惰性情绪的比较

由表1可知,实验班学生的惰性情绪平均值低于对照班的学生(分值低说明惰性情绪较高),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0.05。

2 . 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惰性情绪比较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比赛练习法”教学,改善学生上体育课的惰性情绪,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的人文精神,使其能够自觉学习体育知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比较其惰性情绪的变化,通过实验说明:实验班惰性情绪得分均值有所提高,对照班的惰性均值变化不明显(见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从其变化幅度比较,两班具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来看“比赛练习法”对学生心理产生了影响,对消除学生的惰性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 3 实验班惰性情绪前后结果变化比较

实验前的测试结果表明,其惰性均值为25.00分,测量后均值为32.50分,差异显著(P<0.05)。惰性情绪分值的提高,学生的惰性情绪有所下降,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见表3)

2 . 4 惰性情绪影响因素比较

2.4.1 实验前后两班各指标变化情况

影响学生因素很多,我们主要从教师因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分析比较。教师因素不显著(P>0.05),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身因素变化差异显著(P<0.05),说明消除学生惰性情绪要培养其体育兴趣。(见表4)

2.4.2 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影响因素比较

我们从实验前后各影响因素变化发现,学生因素和教学内容因素变化非常显著(P<0.01),教师因素变化显著(P<0.05),这说明“比赛练习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改善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有效消除学生的惰性情绪。(见表5)

3 结论和建议

3. 1 结论

(1)“比赛练习法”有效改善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惰性心理和情绪,它以简单的练习方法,改变了学生的练习态度。(2)体育课过程中采用“比赛练习法”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3)“比赛练习法”以其竞争的体育形式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信心,促进和改善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

3. 2 建议

(1)体育教师要提高认识和自身素质,认真和精心设计好“比赛练习法”每个环节,要目的明确,而且要与所教授内容紧密联系。(2)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适宜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和方法,消除学生的惰性情绪,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3)体育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爱好习惯,关心学生的成长。

摘要:在体育各项目教学中运用“比赛练习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消除学生体育课惰性情绪,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良好的教学效率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比赛练习法,惰性情绪,体育课教学

浅谈钢琴基础练习法 篇2

一、关于坐姿

弹奏钢琴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呢?坐时, 身体的重心要依靠臀部和脚尖支撑。一般来说, 弹奏者只应坐到凳子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 不要把座位都坐满。上身直立, 腰不要塌陷, 弹奏者可以从腰或者更下一些部位用上力量, 上身略向前倾, 使重心略靠前, 便于将力量向前传送至手指。坐的姿势以自然, 端正, 有利于弹奏为原则, 不要僵硬, 紧张, 或过于松懈。座位的高低, 要根据弹奏者的高矮来决定, 原则是肘, 前臂, 手与键盘保持一个相同的水平高度, 或略高于键盘。座位的远近, 也要视弹奏者的胳膊的长短来决定, 要使在弹奏时, 胳膊可以自如的移动。一个小小的技巧:坐在钢琴前, 将两臂在自然放松的情况下向前伸, 两手握在一起, 使两臂形成一个椭圆形, 轻轻放下, 如果正好落在白键上, 这个座位的远近就是比较合适的拉。脚的位置, 一般可以放在踏板附近, 这个位置比较适合于演奏, 也有利于使用踏板。

二、关于手型

钢琴弹奏的最前沿工作是由手指完成的。根据人手的生理形态和乐器制作的键盘结构形态, 必然产生出适应弹奏需要的手指触键的态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手型”。弹钢琴要求手放松, 自如的呈半圆形, 手指略向里弯曲。试着先轻轻握拳, 然后慢慢放开, 直至手形成一个半圆状, 这就是演奏钢琴的基本手型, 过于平直和过于勾曲都会造成紧张。

手型的基本要点

1、手指自然弯曲、同手掌—起构成—一个半圆形, 呈空握球状球状;

2、掌骨关节 (通常称第三关节) 及所有手指关节都应凸起。

应避免和纠正最易出现的手指第一关节和第三关节 (指掌关节) 塌陷呈凹状;

3、手指应自然分开原则上刚好—个指头对准—个琴键;

4、整只手 (从整个前臂到手) 应以水平位置摆在琴键上、应使手指摆正, 与琴键排列平行、大指应同样放在琴键上面;

5、手指触键的基本位置应取在白键与黑键距离的约三分之一处。

当触按黑键时, 整只手应向黑键位置前挪, 手指应弹奏在

儿歌。这样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 让学生形象的认识五线谱, 同时通过儿歌的念唱使学生们记住了五线谱的特征。

另外, 在学习五线谱时, 还有个是关于唱名法的问题, 唱名法有多种, 我们经常接触的是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所谓固定唱名法就是不管什么调都一律按C调的唱名来唱, 带有升号的音应唱高半音, 而首调唱名法是指按照调的不同而改变唱名的方法。C调中把C唱do, D调中把D唱do其他各调音则按do re mi fa sol la si的相互音高关系及次序排定。由于小学低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刚开始时应以固定唱名法或用字母名称, 暂时不使用首调唱法, 这样便于建立固定音高。再学习唱名及其位置时能够有效的帮助儿童学习。例如, “下加一线敲敲门, do do do, 门口招手来来来re re re, 第一线上有猫眯mi mi mi, 第一房间坐沙发fa fa fa, 第二向上说话话sol sol sol, 第二房间手儿拉la la la, 第三线上笑嘻嘻si si si, 第三房间歌儿多do do do。”通过儿歌黑键前端位置。

三、关于指力放松

指力放松是整个放松的一部分。放松问题对没有理解掌握的人, 似乎有点玄妙深奥。紧张和放松这问题反映在生活中有很多实例。人们都会合理的、并不经过很多深思熟虑, 自然就处理掌握得很好。一到乐曲的演奏中就成问题。因为毕竟其主要的运动部分 (手指) 与在生活中的运动方式和量上有很大不同, 所以容易把它理解成另一回事, 我建议, 对指力放松应放在与腕、臂放松一起理解。在生活中, 用榔头敲击钉子, 举起落下, 击在钉子上后, 就一定不会再将榔头继续用力, 同时, 我们在举落过程中, 也并没有使腕臂僵硬紧张, 而是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都灵活放松, 只在一击的瞬间将臂力自然有控制地传递到榔头端部, 爆发地击向钉子。在举落过程中, 如果腕臂僵硬紧张, 掌指过度紧握榔头, 在击落的一瞬间, 会是什么结果, 地球人都知道。将这个例子翻版到钢琴击键上, 道理是相同的。

四、关于手指的能力

手指的能力是指每个手指是否有独立活动的能力, 在具有独立性的基础上是否灵活和有力。表现在弹奏上则清晰度、均匀度和流畅度。在教学中经常能见到的毛病是, 学生弹琴时手指不主动地动, 每个音弹下去时都靠手腕往下用力, 这在慢一些的段落时, 虽影响了音乐, 但还可勉强应付下来。到了稍快一些的段落时, 只见其手腕上下颠动, 速度和流畅度是根本谈不上了。而且声音很重浊, 笨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在于手指的独立性没有得到训练。根源在于教师对技术训练和声音好坏没有明确概念。这些教师往往只教初学阶段的学生, 而且只让学生把谱子上的音对付下来就行了, 至于方法如何, 声音如何是不管的。等到教了两三年教不下去了, 学生也弹僵了, 要速度没速度, 要均匀没均匀, 这也往往是大量初学者到了一定程度学不下去而放弃的原因之一。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训练指根关节入手, 即掌关节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指尖算起, 手指的第三个关节处于手指的根部, 在手指和手掌的连接处, 这就是掌关节。一般来说, 在结束断奏练习进入连奏的训练后, 就应让学生明确地知道, 连奏时每个手指都要主动, 绝对不允许在连奏中每弹一个音手腕往下压一次。在练习掌关节的主动时, 先要慢慢地练, 把每个掌关节动作先夸大地做出来, 以求明确地感觉到这个动作。而手指上下动作的本身也应慢一点, 以求明确, 然后逐渐加快下键的速度, 把声音更明亮地发出来。

最后, 练习是贯穿于从初学者到钢琴家的成长过程, 而且贯穿于一位钢琴家的整个艺术生涯。所谓“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 真正可以变通为“琴不离手”。这对于一位以钢琴演奏者来说, 不但是严峻的, 甚至是残酷的。因此, 练琴, 成为钢琴学习者终身不可摆脱的使命, 成为他赖以生存的关键。

进行五线谱的教学, 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 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五线谱的同时逐渐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总之, 小学音乐的学习是为以后学习音乐打基础的, 视唱作为一门融合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综合基础课, 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小学低段视唱学习, 提高低段儿童的视唱水平, 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2]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李重光.怎样练视唱[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6第2页

作者简介

高阳 (1974——) 男蒙古族硕士陕西咸阳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

摘要:钢琴是一门集乐理、视唱、伴奏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课。如果把钢琴学习比做盖楼房, 那么基础训练就是打地基。因此, “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关系到钢琴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

谈钢琴作品技术难点练习法 篇3

解决问题的步骤应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原则, 当钢琴作品中的技术难点问题无法逾越时, 首先要分析难点是怎样的技术类型, 即所谓的“是什么”, 找到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也就是“为什么”, 而后针对具体问题选择相应的技术练习方法, 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一、技术难点的类型及造成困难的直接原因

在钢琴初级教学阶段和中级教学阶段所能够遇到的技术难点, 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1. 五指颗粒性问题

通常表现为均匀问题, 主要是节奏的不均匀, 五指颗粒性模糊, 局部音节忽快忽慢, 声音粘在一起, 造成声音的不均匀; 导致这种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在进行五指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 使这种较为枯燥的、规律性极强的练习成为一种心不在焉的下意识的手指运动, 单纯依赖运动神经记忆, 致使转指和触键的均衡感无法掌控。

2. 速度问题

速度问题直接表现为速度上不去, 或是触键技术达不到就强加速度, 出现双手声部对不齐, 声音纠缠在一起, 音响效果混乱。一首经过处理的钢琴作品, 在速度上无法达到谱面所标识的规定速度, 使钢琴演奏无法正确表达作品的风格、情绪特点, 音乐形象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了; 导致这种问题的直接原因通常是在转换指法的过程中, 指尖触键不够敏锐, 两只手的4、5指缺乏系统、扎实的训练, 力度及独立性欠缺, 手指下键后无法迅速快捷地离开琴键等。

3. 触键力度问题

力度问题主要表现在音乐处理的情绪表现层次上。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要有音乐层次的对比, 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音乐表现直接取决于手指触键的力度变化, 强弱对比不鲜明, 渐强渐弱的控制不明显, 使音乐平淡失去表现力;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声音控制力的针对性训练欠缺, 对音乐的理解不深刻, 触键方法单一无变化, 也有的是与和弦、大跨度音程的弹奏用力方法有关。

4. 音准问题

音准问题即音符的准确性问题。主要表现在钢琴演奏中远距离的跨越问题, 例如超过两个八度的分解和弦琶音, 音位间的大跳等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手臂、手掌及手指对键盘的距离感心中无数, 在转换手指和把位的瞬间对音符对应的键盘位置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于使用手腕、手臂的放松动作没有系统的强化训练, 造成不良的习惯动作。在演奏中致使抓不准键盘, 错音频发, 刮键音、多键音混乱不堪。某种意义上, 音准问题是钢琴演奏的基础问题, 如大厦的根基, 音准出了问题, 整首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5. 声部间的配合问题

声部间的配合问题不仅包括复调作品中各个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问题, 也包括单手不同声部的配合, 双手不同声部、不同节奏型、不同演奏方法的配合, 以及双手演奏和脚踏板的协调配合问题等。这种种配合问题是音乐处理的高层次处理, 出现问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音乐的天赋, 即音乐感受力的个体差异, 头脑对音乐层次的安排, 大脑对肢体各部分的调控能力, 其次也与音乐处理的平衡训练有关系。

二、解决技术难点的具体方法

通过对不同钢琴演奏技术难点的归类与分析, 清楚了“是什么”、“为什么”后, 接下来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解决技术难点的方法, 要以行之有效的各种练习法来解决技术难点, 常用的技术难点练习法有以下几种:

1. 慢速练习

“一遍慢练等于十遍快练。”这是钢琴教师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 细心、扎实的慢速弹奏的效果是无心快速练习无法企及的。放慢速度弹奏是解决各类技术难点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解决五指颗粒性问题的训练中, 重要的并不是弹奏的遍数而是弹奏的质量。五指颗粒性练习需放慢速度、思想高度集中, 每个手指的触键都要尽量高地抬指, 用指尖快速下键, 声音要有穿透力, 触键后随即放松, 力量转移给下一个手指的弹奏上; 通过慢练, 使某些技术难点的乐段在慢速练习时得到充分的思考, 头脑中形成技术类型, 足够量的思想集中慢速练习才是快速演奏、高质量完成的必要环节, 这是相辅相成的反作用力。但是, 慢速弹奏不能是一味地逐个音慢弹, 而是要使触键的动作、音色的控制、节奏重音、节拍概念都与快速弹奏的要求统一。在慢速练习的过程中, 准确地弹奏才能使头脑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 这样才能解决音准、速度与力度等诸多问题。

有时钢琴作品技术难点乐句或乐段已经通过上述方法慢速练习取得了成效, 达到了教师的要求, 可是加到规定的快速弹奏时又出现了之前的问题, 使学生大惑不解。这并不是慢速练习对钢琴作品的技术难点问题没有相应的效果, 而是在慢速练习和快速练习中, 忽略了中速练习的环节, 中速弹奏练习是慢速练习与快速演奏之间的桥梁, 是不可或缺的过渡环节。因此, 放慢速度练习是与谱面规定的既定速度相对而言的, 教师应根据每首乐曲的具体特点及学生的接受情况适时地调整和设定所需的练习速度, 做到有针对性的速度安排。

放慢速度弹奏也可使学生克服演奏心理障碍。慢速练习、中速练习、快速演奏的各个环节都已经正确完成, 但公开演奏时仍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演奏效果时, 往往是心理负担造成的, 所以通过慢速练习以及逐渐加速的过度练习, 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利于排除杂念, 心无旁骛地投入到音乐表现中, 取得预期的演奏效果。

2. 分语句、乐段练习

分解练习是解决钢琴作品技术难点的有效方法, 是将技术难点的段落根据技术点的不同进行归纳, 将同类型的技术点分解开进行练习, 这种分解练习的具体方法包括分手、分声部、分乐句、分乐段的练习。其目的是将技术难点问题具体到点, 短时间内多次重复练习, 对症下药,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避免一遍遍地从头至尾练习带来的注意力分散问题。经过认真、准确的分解练习使学生对技术难点具象化, 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集中于每一个单一的具象问题, 这样能够减轻学生对难点的畏惧心理, 减轻心理负担, 通过练习解决难点, 闯过难关。

分解练习的关键是准确地找到难点所在, 分析是关键, 所以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客观地认识难点问题, 以及难点在整首作品的地位, 切忌因过分强调难点部分的练习而忽略了声部间、乐段间的层次关系以及音色间的明暗关系。例如有些作品的技术难点在左手, 但是主旋律在右手, 歌唱性处理是主要要求, 如果因为解决左手的难点问题, 过分地强调此部分而掩盖了歌唱性旋律的演奏, 那只会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使作品失去音乐性, 得不偿失。

3. 转换练习

转换练习包括一系列的变化弹奏。在技术难点所在的局部进行变换速度、变换节奏、移调、变换速度的方法进行强化练习。转换练习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变换练习, 增加技术难点段落的难度, 就像是常说的“带着镣铐跳舞”的道理一样, 通过变换练习强化头脑对手指的指挥和操控能力, 增强学生应变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轻松地解决作品中的难点问题。转换的具体方法因技术难点和作品性格要求的不同来确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需要在每个技术难点问题上使用一种或多种转换练习。

例如需要解决的是五指颗粒性的问题, 则采用转换节奏的练习方法。将原来十六分音符或三十二分音符的平直节奏转换为前附点节奏, 熟练后再换作后附点节奏练习, 使头脑能够在浮点节奏的短时值音符上做充分的弹奏准备, 使手指下键速度得以提升, 而后均匀清晰地完成颗粒性的快速弹奏。这种转换节奏练习通常结合力度转换练习效果更优, 将力度从中弱力度通过中强力度转换至强力度, 训练头脑指挥指尖的控制能力, 在各种力度层次上做清晰、均匀的弹奏; 如果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是速度问题, 最有效的转换练习方式是移调练习。在以大段的音阶和琶音为主要技术点的钢琴作品中, 速度问题就是重点问题, 也是难点所在, 当学生将音节琶音段落可以中速流畅弹奏的情况下, 进行移调训练, 例如将C大调作品逐一进行移调至升C大调、D大调等, 这有一定的难度, 要求学生有很扎实的视唱练耳能力, 并且对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柱式和弦弹奏技巧熟练掌握, 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 但这种移调转换练习却是加速度以及流畅性练习最扎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4. 重复练习

所谓量变产生质变, 多次往复练习是解决技术难点问题的必要方法, 技术难点段落要反复强化训练, 在遇到速度、力度、音准等难点问题时增加手指劳动强度, 使指尖下键的独立性得到锻炼, 手指、手腕、手臂相互配合形成键盘方位感, 从而形成运动神经记忆的条件反射。重复练习的高级训练阶段可以采用眼睛不看键盘的方式, 或在黑暗的环境里, 充分调动手、耳协调能力, 更准确地保证键盘位置及声音的准确性。

三、结语

以上几种技术难点问题的练习方法都不是孤立的,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合运用才能达到目的。技术难点问题在练习过后要多次往复练习, 并把解决合格的技术难点问题所在的段落贯穿到整首作品中, 使之协调流畅地弹奏。如果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到多次完整演奏而技术难点段落都没有出现错误, 没有影响作品的音乐性和完整性, 那技术难点问题才算是真正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应诗真.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富有情趣的耐久跑球类练习法 篇4

一、运球接力练习

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在篮球场或草地上进行。听口令后,各队排头从球场端线(或标志线)运球,快速推至对面端线(标志线)后转身运球返回至起点,把球交给另一学生,反复进行。

要求:(1)用篮球或足球均可,但同一次练习要统一,学生直线或沿教师划出的弧线运球。

(2)学生每次往返的次数根据身体素质er而定。

(3)持续练习时间6~8分钟。

二、变速、变向运球练习

学生二人一组,在篮球场或草地上,一人作为引导人,在规定的场地上任意跑动或急停,另一人用篮球或足球运球,跟随引导人的节奏前进或急停。

要求:(1)引导人的跑速由慢至快,变向或变速要突然,急停时不可较长时间停留。

(2)持球人运球跟随引导人的节奏,停球、变向尽可能控制住球。

(3) 2~3分钟两人交换位置,持续练习时间6~8分钟。

三、持球突破练习

学生二人一组,在篮球场或草地上,一人用篮球或足球运球任意跑动,另一人防守,防止突破,断球后二人交换位置;突破成功,防守队员跟上去继续防守。球性熟练的同学,可四人一组,二人传突结合,二人防守。此运动量略大。

要求:(1)防守学生根据进攻学生的球性熟练度,消极至积极防守。

(2)进攻学生不得较长时间原地运球,要在跑动中运球突破。

(3)持续练习时间6~8分钟。

四、前后、左右传接球练习

在篮球场或草地上,两人一组,相距8~12米,一人原地用篮球或足球向同伴的左右、前后传球,另一人跑动接球,并迅速把球传回,反复进行。如用排球,练习方法基本相同,持球人将球抛向同伴的左右、前后,同伴可传、垫结合回球。

要求:(1)前后、左右传球的距离根据同伴的身体素质而定。

(2)传球的方法可根据学生球性熟练度自我调控。

(3)传球的速度可由慢至快,尽量减少传接球失误次数。

(4) 2~3分钟二人交换位置,持续练习时间6~8分钟。

五、跑动中传接球抢截练习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两个队(每队6~8人),用篮球在篮球场地进行,一方学生跑动中传球或拍运球(连续运球不得多于3次),另一方抢截,抢到后传球或拍运球。可采用记分比赛法,某队控制球权并连续传球10次得1分,比赛结束双方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如果用足球传接抢截练习,人数可稍多一些,在草地上场地可稍大一些,运动量也略大。

要求:(1)练习时每个学生必须全场跑动,如某学生较长时间站在原地等球,则把球权交给对方或判对方成功传接球一次。

(2)进攻方每成功传接球一次,可报出连续传接球次数,抢截后重新开始。

(3)持续练习时间6~8分钟。

六、争球练习

用篮球、足球、排球均可,场地根据学生的人数来定(一般8~12人为宜),练习形式、场地类似橄榄球活动。练习时,持球一方为进攻队,进攻时可抱球奔跑、传球前进,球进入对方的门内即得1分。比赛结束,按双方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此练习运动量和密度均可达到较高水平。

要求:(1)练习时,全体学生必须全场跑动进攻或防守,不得较长时间站立或慢走。

(2)防守时要积极主动,可采用抱拉等形式,但要注意安全。

(3)持续练习时间6~8分钟。

七、持球跑投篮接力练习

学生分成若干队,每队4~6人,在篮球场地进行。听口令后,各队排头从球场端线起跑,持篮球快速跑到对面篮下投篮,投中后(若不中则连续投直至投中),持球快速跑回起点把球交给另一学生,反复进行。此练习效果与反复跑相似。

要求:(1)学生连续往返次数,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不同而定。

(2)若要加长距离,可用两片篮球场斜对角进行练习。

(3)可采用比赛法,单位时间内投中篮数多的队判胜。

(4)持续练习时间6~8分钟。

八、耐久跑教学中融入球类练习方法的好处

第一,学生的注意力得到转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耐久跑练习,学生的耐力素质得到增强,其他方面的素质也进一步提高。

第二,教学过程减少了程式化、成人化、训练化,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的传习,而是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练习方式,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达到了锻炼的目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高耐力素质差生的自尊与自信心,他们置身于集体氛围之中,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练习,不仅锻炼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心理得到了良性发展。

九、耐久跑教学中融入球类练习方法的注意事项

第一,做好准备活动,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合理分组,布置好场地。

第三,应和耐久跑的技术教学合理搭配,使学生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同步提高。

第四,以上练习方法可单独或结合运用,练习方法、练习时间、练习时机教师应合理掌握,以期和技术教学达到最佳配置。

比赛练习法 篇5

一、一义多说

例如, 要求学生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的意思说话, 学生们想出了如下不同的表述:

1.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3∶4;

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3倍;

3.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3/4;

4.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7;

5.女生人数相当于全班人数的3/7;

6.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3;

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4;

8.全班人数比男生人数多3/4;

9.全班人数比女生人数多4/3倍;

……

经常进行一义多说练习,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锻炼说话能力, 而且促使学生知识的转化、迁移, 同时, 学生的多向求异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二、一题多问

课上由教师按层次系列提出问题, 逐一让学生回答, 然后逐一对比、归纳, 也可以启发学生逐一提出问题, 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若有差错, 可启发学生自行改正。

例如, 一项工程, 由一人独自完成, 甲要15天, 乙要10天, ( )

可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1.甲乙合作一天完成几分之几?

2.甲乙合作几天完成?

3.甲乙合作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的几分之几?

4.甲乙合作3天, 还剩全工程的几分之几?

5.甲乙合作3天, 剩下的由甲独做, 还需要几天?

6.甲先做3天, 余下的与乙合作还需要几天?

……

最后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作一分类、归纳, 明确数量关系, 如上面哪几个问题是求工作量?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几个问题是求工作时间的?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什么?一题多问, 层层加深, 可沟通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扩大其知识领域。

三、一题多叙

将同一问题改为不同的叙述方法, 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400米, 10天修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00米, 实际修了多少天?

根据所学的小数、分数、百分数、倍数和比的知识可分别改叙为: (1) 实际每天修的是计划的1.25倍; (2) 实际每天修的比原计划多1/4; (3) 计划每天修的比实际每天修的少20%; (4) 实际每天修的与原计划每天修的长度比是5∶4。

这样一题多叙的训练, 沟通了整数、小数、分数、倍数、比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运用并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一题多选

例如, 选择下面合适的条件, 编不同的应用题, 并解答。 (比一比, 谁编得多)

1.苹果重50千克;

2.苹果比梨重20%;

3.橘子比苹果重1/4;

4.苹果比桃重的25%轻10千克。

选择条件 ( ) , 补充问题 ( )

此练习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适宜, 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智能”发挥, 课上有的学生选择两个条件, 有的选择三个条件, 有的选择四个条件,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新奇”的感觉和成功的“满足”。

五、一题多补

例如, 王师傅和李师傅生产一批零件, 王师傅每小时生产30个, 李师傅每小时生产24个, 两人共同生产了8小时, 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你认为给的条件够吗?如果不够, 自己添上条件, 再解答)

此练习需要学生严密审视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一题多解

例如, 有一个圆柱形钢坯, 底面半径是20厘米, 高60厘米, 要把它锻造成横截面半径是4厘米的圆柱形钢材, 求锻造成的钢材有多少厘米长?在多数学生用一般解法“3.14×202×60÷ (3.14×42) =75360÷50.24=1500 (厘米) ”解答后, 提问:“能不能想办法先约法再计算, 以免计算出错?”多数学生很快想到了转化成分数形式“3.14×202×60/3.14×42=3.14×20×20×60/3.14×4×4=1500 (厘米) ”这种解法, 给了学生“创新”的喜悦, 调动了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再次鼓励, 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呢!相信你们一定能想到。学生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得出了更简便的方法, 根据反比例意义解:由v=πr2h知, v一定, r2和h成反比例。本题中v不变, 那么r缩小20/4=5倍, 即r2缩小5×5=25倍, 则锻造成钢材的长应扩大2倍, 即60× (20/4) 2=60×52=1500 (厘米) 。通过这样的一题多解练习, 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 突破思维定式影响, 提高解题能力,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在一题多解、发散思维后, 还注意让学生比较哪种解法较简便, 从而

“一……多……”型练习形式还有许多种,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比赛练习法 篇6

一、常规练习与多球练习的区别

教学中,常规推铅球教学练习是学生手持标准要求重量的铅球进行推掷练习,每人试投一次,然后学生全部投完后,统一捡球再重复练习。多球练习采用多个橡胶质实心球进行多球连续投掷练习,投到一定次数后统一捡回再重复进行练习。

二、常规练习存在的问题

常规推铅球练习,每名初学者手持一个铅球,投完以后需要捡回再进行投掷,两次推掷间歇时间较长,不利于推掷过程中建立肌肉本体感受的动作记忆,容易导致投掷出手动作的不稳定性,由于铅球球体一开始较重,普通初学者在按要求完整技术练习将铅球推出后,容易产生使蛮力,导致球体飞行轨迹推偏于投掷落地区内和飞行轨迹过高过平,而且动作表现得非常的不稳定,最终只能取得不理想的成绩,既不利于投掷方向和出手角度的合理控制也不能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三、多球练习的优点

多球练习构想是移植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的多球技术练习方法,是运用较多数量的球在单位时间内反复多次进行同一动作或者组合动作的训练方法。对纠正和微调错误动作,建立正确的基本技术动作具有较好的练习效果。铅球的投掷区域角度为34.92°(即铅球推掷出去的有效横向角度为34.92°),铅球的最佳出手纵向角度是43.3°(即通常所说的角度不过高过平的轨迹)。

四、多球练习的要求与练习步骤

(一)多球练习的要求

采用橡胶(或塑料)材质的球体,要求重量较轻,实体大小与铅球较为接近,数量充足(约20个)。教师或教练员一旁观察初学者技术动作的细节,并及时提醒和示范讲解,帮助试投者建立正确的理论和动作结合的技术概念。

(二)多球练习的步骤

1.多球练习,握持橡胶球同持铅球姿势一致, 体会出手的横向和纵向的角度,严格要求出手速度、出手角度,感受并记忆比铅球较轻的球出手后横向、纵向角度基本规范时的身体部位协调用力的本体感觉。多球重复练习,加强肌肉关节之间的神经记忆,形成条件反射,监督初学者推掷好每一次试投,让量变能够在此引起质变。

2.多球练习,利用逆境分解训练法,从原地推铅球逐渐熟练稳固技术后,逐步过渡到侧向滑步、 半背向滑步、背向滑步,其他方式如旋转式推铅球技术也是一样的,余类推地进行练习。

3.多球练习,教师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纠正,让初学者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推掷技术。

4.多球练习,基本推掷技术动作稳定形成以后,进行针对性力量提高学习,对踝、膝、髋、 腰腹、胸、肩、手臂、手掌、手指等骨骼肌肉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然后逐渐增加球体的重量,为了便于技术的提高,适当的时候练习大于球的要求重量,最后再进行标准铅球的投掷练习、考试或比赛。

五、多球练习适合的人群

比赛练习法 篇7

散打是比赛双方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术方法斗智斗勇、战胜对方的格斗运动项目。随着各国对散打运动项目的重视与投入的加大, 散打运动作为武术项目的组成部分, 技战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技术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往往一个技术得分就可以决定一场比赛的最终胜负。我通过查阅近年来散打比赛拳法、腿法、摔法得分的技术统计研究, 发现摔法在整体技术得分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 已经成为比赛得分的主要手段。散打与世界其他类型的搏击运动相比, 大量运用摔法, 充分突出民族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摔法本身对比赛的胜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主动进攻还是防守反击, 很多时候都需要摔法来完成关键一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武汉警官学院散打专业班学生摔法训练现状的方法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大量参阅《中国武术教程》、《柔道》、《中国式摔跤》等摔法训练, 进行研究分析。

2.2.2 观察法

通过对教学和比赛的观察, 详细记录每种摔法练习的功效与比赛实战中的作用。

2.2.3 比较分析法

根据散打项目的特点与相近项目 (如柔道、摔摔跤等) 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吸取更多的练习方法和手段。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摔法技术运用的分析

3.1.1 摔法总体可分为两大类:

贴身摔法和接招摔法。在比赛中的接招摔法和贴身摔法的使用性质还可归纳为两类:贴身摔属于主动进攻型, 接招摔则属于防守反击型。在比赛中主动贴身摔无论是在进攻上还是在比赛节奏、时机、战术上都明显比接招摔更具有侵略性, 这也应验了拳谚中的那句话:“最好的进攻, 就是最好的防守。”

3.1.2 在贴身摔中经常被使用的技法有抱腿前顶、抱腿转压、抱腿搂腿、折腰搂腿、压颈搂腿、夹颈打腿等;

在接招摔中有10种技法:如抱腰过背、夹颈过背、穿臂过背、接腿前切、接腿下压、接腿勾踢、接腿挂腿、接腿摇涮、接腿上托、接腿别腿等。这16种技法基本上涵盖了整个散打摔法技术, 但是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 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摔法用得得心应手。摔法技术这种复杂多变性, 决定了摔法技术无论在实战还是在训练方面, 都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3.2 摔法技术运用成功的因素分析

3.2.1 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 谁抢在先, 谁就可能把握主动权。

能否及时准确抢占比赛场上的瞬间机会是主动与被动、得与失的先决条件。被摔一方往往在抗摔和防摔意识方面明显薄弱。这方面的欠缺正是同学们运用摔法的主要原因, 摔法得分在散打规则中规定是2分, 而拳法和腿法击中目标后都是1分, 击倒在地才能得到与摔法相同的分数。可是, 在紧张激烈实力相当的比赛中用拳法、腿法很难击倒对方得到宝贵的2分。与之相反, 摔法技术不但得分高, 而且在摔倒对手后自信心的高涨, 对手体力的大幅度消耗都是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

3.2.2 散打摔法的技击特点是“快、准、巧”。

要想赢得比赛, 就要合理运用快速摔法的技击特点, 以快制快, 只要对方一出腿, 就将其抱住并加以处理,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对手技术发挥和得分的目的。

3.2.3 能恰当地控制比赛的节奏与实战中的距离。

当对手进入实战距离时, 用正蹬等腿法实施攻击, 然后迅速降低身体中心实施贴身摔。当对手运用拳、腿技术进攻时, 就迅速退出双方的实战距离避其锋芒, 等对手动作速度力量减缓时就快速进入实战距离运用接招摔技术动作将对手摔倒。

3.2.4 摔法在进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主动进攻运用的摔法多种多样, 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在比赛中同学们的动作速度都相当迅速, 一般说来上肢动作比下肢动作要快, 所以说上肢的摔法概率要比下肢的小。据统计, 10场比赛的摔法共达到了10种以上, 而下肢的摔法就多达8种, 使用的概率也非常高, 主要有抱双腿前顶摔、抱单腿下压摔、抱单腿上托摔、抱单腿旋压摔、抱单腿手别摔等摔法, 成功率达到90%以上。

3.2.5 摔法的特点。

3.2.5. 1 速度快。

如果动作幅度过大或预兆过于明显, 其动作的运行时间也就随之增加, 对方则有可能摆脱控制, 从而逃脱或反摔等。因此动作时启动要快, 幅度要小, 也就是“快摔”。

3.2.5. 2 力量大。

在实战中, 只靠速度快是不够的, 还要有力量。例如“过桥摔”、“扛摔”等, 没有较大力量做后盾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因而还要安排专门的力量训练。

3.2.5. 3 预兆小。

例如在“接腿摔”中, 接住腿后, 下一步如何去摔, 一定要果断地作出反应, 避免被对手看出下一步动作而有所防备。

3.2.5. 4 方法巧。

拳谚曰:“四两拨千斤。”讲的就是用巧劲———顺其力而破之为巧, 逆其力而破之为拙。在摔法中运用巧劲, 不仅可节省大量的体力, 而且可提高得分的机率。

3.3 散打摔法在赛场中的运用与理解

摔法技术训练素质越高, 在瞬息万变的激烈比赛中运用的实效性就越好, 所以要加强摔法技术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大级别的选手, 要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根据对手的打法特点, 采用“相克”的摔法技术快速果断地实施攻击, 才能获得最佳的快摔效果, 以增强自信和赢得比赛胜利。

3.4 在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速度和攻击威力

3.4.1 设想假定性训练。

要求运动员精神高度集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面对对手的实战态势, 设想对手所采取的各种打法, 自己运用相克的打法破之。如设想对手采用“主攻抢打”, 我即可用相应的“反击战术”而破之。这种练习可用一个战术反复练习, 也可以用多种战术变化练习;可以单法练习, 也可以配套练习。如先“诱攻伏击”, 接着“连招快打”;或者先用“消极进击”, 然后“强攻硬取”。总之, 可以设想各种情况进行空想空击, 也可以面对沙包、树干、假人等目标, 采用“佯装巧打”或“内闪进攻”来击中目标。这种想练结合的方法, 主要目的是培养战术意识, 掌握各种战术的具体用法。

3.4.2 对友配合训练。

由教练或同伴给练习者“喂招”, 重复练习某一战术打法。例如:练习迂回战术, 确定以直线动作进行喂招, 练习向左、右侧躲闪反击;或以“主攻抢打”喂招, 练习“反击战术”。教练员还可在练习中寻找练习者的空隙和破绽, 乘虚喂招, 以纠正其错误。

3.4.3 沙盘实战训练。

由教练员或同伴根据不同对手的情况进行模拟的针对性专门练习, 以提高战术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例如:模拟主动进攻型的对手、模拟防守反击型的对手、模拟重拳重腿的对手、模长拳法的对手、模拟擅长腿法的对手、模拟擅长摔法的对手及比赛中的各种情况。模拟者动作要真实, 以提高练习者的适用能力和战术运用的能力。

3.4.4 实战比赛训练。

它虽有比赛的因素, 但其着眼点不在胜负, 主要是训练和培养练习者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运用的能力。训练时可根据其任务和内容作一些规定和提出要求。如:初期实战比试时, 为了使双方能灵活地运用技、战术, 防止受伤, 可以规定点到为止;或者只限于一次进攻与防守 (反击) , 不许连续进攻或反击;或在教练的监督指导下交手比试, 教练员视情况随时暂停, 分析练习者战术运用的情况。这样由易到难, 待战术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可安排不同打法特点的练习者, 轮流互换交手的比试;或者安排一个练习者“坐庄”, 轮战几个不同打法特点的对手, 以训练和提高战术的应变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摔法是散打技术中最难掌握, 技术含量最高, 实战效果显著的技法。因此摔法技术的训练首先要从实战出发, 在摔法练习时, 要戴拳套、头盔, 以增加使用摔法技术的难度。其次, 要加强对抗能力与专项力量, 尤其要增加腰腹力量, 提高摔与抗摔的能力。基本摔法是摔法攻击的最后环节, 所以说, 摔法是重大工程, 只有成百上千次地练习, 使动作完全定型, 不断探索和运用, 并能在实战中做到快而准、稳而活、巧而重, 才能有效摔倒对手, 获得胜利。最后,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应素质教育之所需。它的改革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而且进一步对教学中淡化“育人”的教育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新一轮课改中强调体育教师要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树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倡导以人为本,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教学观, 为打造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作者查阅近年来散打比赛拳法、腿法、摔法得分的技术统计研究, 发现摔法在整体技术得分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 已经成为比赛得分的主要手段。根据对散打比赛的观察, 摔法技术在实战运用中是一种技术优势, 它是格斗双方智利、体力、技术、技巧和心理意志的综合抗衡, 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激烈的对抗性。

关键词:散打运动,摔法练习,实战运用

参考文献

[1]陶凌荣, 丁彪.十运会散打比赛搂抱摔技术的统计与分析[J].天津体院学报, 2006, (8) .

[2]谢树雄, 郑建福.竞技武术散打比赛摔法技术运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31.

[3]李春龙, 张朝阳.从竞技散打战术的运用谈散打运动[J].河南大学学报, 2006, (9) .

[4]王凯兵.徒手防卫及控制的训练及应用[J].太原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 .

[5]佟庆辉.武术散打技法[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7, (4) .

[6]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 (下册) .人民体育出版社.

上一篇:个性文化下一篇:非典型新城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