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复发直肠癌

2024-12-03

局部复发直肠癌(通用9篇)

局部复发直肠癌 篇1

相关统计表明[1],直肠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约4%~46%,一般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的难度较大,目前临床普遍采用放疗。为进一步探讨放射治疗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采用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5年7月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53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6~75岁,平均56.4±2.4岁,病程3~12年,平均5.6±1.2年。所有患者没有出现骨、肺、肝等远处转移,放射治疗前均采用MRI检查或盆腔CT检查,明确肿瘤复发部位。病理性质:低分化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36例,黏液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期:B期3例,C期24例,D期26例;局部复发部位:吻合口1 1例,会阴部20例,盆腔2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采用四野同中心放疗,给予40~46Gy剂量,每次2Gy,1次/天,每周5次。结合患者CT检查结果,根据模拟机定位确定临床灶,局部剂量应追加10~20Gy,所有剂量56~60Gy,共治疗28~30次。部分患者采用全盆腔三野同中心放射治疗,两侧野和后野合并,剂量比例控制2:1:1,和上述缩野方式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瘤体变化

参照国际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个月后对比腹盆腔CT和放疗前CT检查结果,可分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有效为CR+PR。

1.3.2 疼痛缓解

参照患者主诉,采用自身对比法对疼痛分级,完全缓解:完全无痛;中度缓解:疼痛较治疗前显著减轻,患者睡眠没有明显影响,基本可以正常生活;轻度缓解: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但存在明显疼痛,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无效:疼痛较治疗前没有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瘤体变化:放疗1个月后,53例患者CR3例,PR27例,SD16例,PD6例;有效30例,占56.6%。疼痛:放疗前伴疼痛42例,放疗后疼痛完全缓解4例,轻度缓解8例,中度缓解17例,疼痛缓解率为69%。正常组织急性反应:膀胱放射反应4例,均属于Ⅰ级且患者耐受;急性反射性直肠炎30例,其中Ⅰ级24例,Ⅱ级6例。结束放射后2~3周均缓解。

2.2 远期疗效

所有患者随访3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6%、37.7%、5.7%。死因:肺转移7例,肝转移30例,多发远处转移10例。

3 讨论

直肠癌术后2~3年内最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本研究患者复发时间约4~66个月,大部分在2年内复发。因此,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应密切随访,建议每隔3个月行胸部X线、纤维结肠镜、B超、钡灌肠等检查。盆腔CT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病灶,可辅助进行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检查、癌胚抗原监测。直肠癌术后患者存在疼痛、阴部坠胀等症状,或伴有分泌物增多、阴道硬结等应考虑局部复发。据报道[2],没有接受过放射治疗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如果肿瘤较小、一般情况相对良好,则预后尚佳,临床症状缓解率约85.3%。本研究表明,放疗1个月后有效率为56.6%,疼痛缓解率为69%,正常组织急性反应较轻,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随访3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6%、37.7%、5.7%,可能与患者均进入晚期有关。

综上所述,直肠癌术后患者应在2~3年内定期回医院复查,发现局部复发应采用放射治疗,适宜放疗剂量推荐56Gy(40Gy+16Gy),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刘有恩,窦昭峰,郭保昆,等.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0,22.

[2]Guiney MJ,Smith JG,Worotniuk V,et al.Radiotherapy treatment for isolated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of rectosigmoid cancer following definitive surgery:Peter MacCallum Cancer Institute experience,1981-1990[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7,38(5):1019-1025.

46例直肠癌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篇2

关键词 直肠癌 预防 复发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0~2006年手术的137例直肠癌患者,其中1~3年复发者46例,年龄24~84岁,平均56岁。男31例,女15例。乳头状癌3例,印戒细胞癌21例,低分化腺癌22例。Dukes A期0例,B期13例,C期33例。

手术术式的选择:①对黏液腺癌,Dukes C期的直肠癌,对侵及前列腺者应行扩大切除,力争行Miles术式;对侵及阴道后壁者应连同子宫及阴道后壁整块切除,对年龄小于45岁女性患者尽量保护对侧卵巢。对侵及前列腺者,力争行盆腔清扫术,对侵及同侧输尿管者,在对侧肾功能良好的前提下,输尿管及瘤体整块切除,以免引起输尿管损伤、坏死及术后肿瘤复发。②对侵及邻近脏器且有远处转移者,可行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術。③近年来经基础临床研究证实,腹膜反折以上直肠癌的扩散只有向上而并无向侧方和下方转移,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淋巴扩散也主要是向上,只有极少数恶性度很高或晚期癌向上方淋巴管被癌栓堵塞时才向下方扩散。Miles金标准术式已明显较前改观,保肛术式的不断完善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不断提高。但无论何种术式,首先考虑的是根治性,其次才是功能性。

无瘤化操作为规范化切除: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原则下,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和淋巴清扫的根治性。无瘤化操作应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术前检查时直肠指检尽量轻柔,不能反复挤压瘤体。肛镜检查时不能机械性损伤瘤体。术前肠道准备时不宜反复灌洗并尽量不要用逆行灌洗法。口服泻剂应列为首选。术中切口选用右、左下腹旁正中切口,或左下腹斜切口。我们多采用右下腹旁正中切口。锐性分离骶前筋膜脏、壁两层之间达尾骨尖水平,此时应避免损伤骶前静脉丛和盆腔神经丛,为术后性功能保护提供良好平台[1]。吻合完毕后腹腔用蒸馏水1000ml及0.5%的5-Fu1.0液再次冲洗腹腔并反复冲洗切口。对已有远处肝转移者,术中行肝动脉插管、皮下置泵,术后给药。我们曾加用1125密封籽源置入术,使预后更加理想,半年后可再行体外1125密封籽源内置术。1125密封籽源无明显不良反应,这无疑是临床治疗肿瘤的又一领域。虽然目前临床病例不多,但1125密封籽源的应用可望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术前辅助治疗:术前辅助放射性治疗及化学治疗,对低位直肠癌可减少局部复发率,术前化疗主要通过动脉灌注化疗药物,通过介入术前有效放疗。可使瘤体缩小,减轻周围组织粘连,以提高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成功率。

结果

本组术后1、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2%和43.5%,其中有3例2年内接受再次手术治疗,2例介入治疗。局部复发者8例,远处转移者38例,远处转移者3年存活11例,5年存活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2个月。

讨论

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可有三个途径,即向上方、侧方和下方,最远转移可至肿瘤远侧3~5cm处,但超过2cm以上者不足2%[2]。

直肠癌的扩大淋巴结清扫主要包括上方向和侧方向的淋巴结清扫。上方应清除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侧方的淋巴结清扫,除直肠中淋巴结、直肠下淋巴结外,还应清除直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间淋巴结和髂总淋巴结。扩大根治的开展使直肠癌的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Dukes C期的患者,扩大范围的清扫是提高预后的重要保证。

术后化疗的正规性和连续性是有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术后患者的恢复状况综合分析,我们常采用术后6天即行常规化疗。方法为:5-Fu0.5g/日、艾恒0.2g/日连用5天,同奥0.2g1次,1个月、3个月、半年、1年重复,持续3年。近年来用于直肠癌的化疗新药不断出现,其中开朴拓、奥沙利铂及希罗达已引起临床上的广泛关注。开朴拓是特异性DNA拓朴异构酶的抑制剂,通过与拓朴异构酶和DNA形成复合体稳定结合,特异性抑制DNA重连步骤,引起DNA单链断裂,使DNA产生不可逆损伤。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癌药,可引起链内和链间DNA交叉连接,抑制DNA作用更强。希罗达是一种新型口服氟嘧啶单氨酸,是5-Fu的前体,采用手术后口服的方式应用,更方便患者。

围手术期与患者及亲属的良好沟通: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约占1/3~2/3,不能保肛的前提下,手术前、后要充分与患者及亲属沟通,以免患者术后心理、精神压力过大,产生悲观、自卑甚至厌世情绪。术后对患者及亲属提供肛门解剖的移位、性功能障碍、术后化疗及家庭生活和周围舆论等带来的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得到全方位服务。

综上所述,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必须“生命第一,功能第二”。在保证根治性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其肿瘤下线距肛线>5cm,瘤体占肠腔<1/2周径,Dukes A、B期中的高分腺癌者尽可能行保肛手术,Miles术仍是重要的术式。手术前检查,术中无瘤术的操作及围手术期的放、化疗及心理咨询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已成为治疗直肠癌的一体化疗法。

参考文献

1汪建平,蔡观福,黄美近,等.手术者因素对直肠癌病人术后性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1):688-689.

局部复发直肠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2012年11月收治的30例进行根治性直肠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复发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 (49±4.3) 岁。30例术后复发患者中有6例在术后14个月复发, 12例术后12个月复发, 4例术后1年后复发, 复发的时间多在术后3~12个月,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定期复检时的发现, 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后可以确定所有患者均为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复发, 以上临床资料有统计学意义, 确诊后有21例患者选择根治性手术, 9例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腹部B超、磁共振、纤维结肠镜检查确定肿瘤的大小和复发的部位等。根治性直肠癌手术术后出现复发的31例患者中, 高分化腺癌9例, 中分化腺癌11例, 低分化腺癌9例, 未分化癌2例。详情见表1。

1.2.2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局部复发的病情确定30例患者的手术方法, 其中21例患者实行根治性手术, 9例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所采用的方式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而定。通常情况下, 直肠中上段会保留肛门括约肌, 下段一般不保留,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术方法并不适合癌肿体积较大的症状。在癌肿体积较大、肿瘤局部转移无法根治或者局部浸润严重时, 为了减少病患的痛苦, 可以进行姑息性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比较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0例复发患者中有21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 9例进行了姑息性手术, 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可以发现, 根治性手术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 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手术治疗直肠癌的方法发展很快, 但因术后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导致患者的生存率并无明显提高, 因此患者在术后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确保手术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在手术范围或原先的肿瘤位置上出现新的肿瘤病灶, 或者出现肿瘤转移, 就是所谓的术后复发, 术后复发一般会有便频、便血、会阴部疼痛等症状。直肠癌手术术后出现再次复发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首次手术治疗的方式、首次肿瘤分期、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降低术后复发情况要规范化首次手术的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 加强对直肠周围淋巴组织的清扫, 因为淋巴结转移越多, 那么局部复发率就越高, 盆腔内残留的癌细胞的可能就越大, 加强清扫可以预防局部复发, 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发率低、生存率高, 预后也较好[1,2,3]。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部位主要有吻合口、盆腔、腹壁切口和会阴处, 如果复发部位接近脏器, 周围复杂的结构会让手术的难度更大, 正是因为褥疮, 个别复发部位进行再手术时并发症发生率高, 给患者增加了很多手术中的痛苦, 因此在预后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复发部位的护理, 在出现局部并发症时要及早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术后定期进行检查, 对患者的肿瘤变化情况要了解, 确诊肿瘤转移后尽快采取手术治疗, 提高患者存活率。对于术后复发的治疗, 常用的临床手段是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 而根治性切除手术因为预后好和术后并发症较少更受大家青睐。

本研究中根治性直肠癌手术术后局部复发的30例患者, 有21例患者进行术后根治性手术治疗, 9例进行姑息性手术治疗, 临床资料表明, 根治性手术的临床效果明显, 能够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期,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两者对比有明显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进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预后良好,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1月收治的30例进行根治性直肠癌手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30例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中有15例 (50%) 吻合口复发, 8例 (27%) 会阴部复发, 7例 (23%) 盆腔复发。治疗方法:根治性切除21例, 姑息性切除9例, 随访3年, 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进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预后良好。

关键词: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预后分析

参考文献

[1]薛玉龙, 刘建洛.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9) :68.

[2]赵公金.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9) :100.

警惕大肠癌术后复发 篇4

实际上,还有一种称为异时多原发性结肠癌的。曾有过这一个病例:某中学教师,女性,49岁,5年前曾患直肠上段癌进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经几个疗程化疗,一般情况良好,一直坚持工作。5年后在随访时,采用肠镜检查发现该患者横肠中段又有一个0.3厘米大小的隆起病灶,经病理证实为腺癌,再次行手术切除。

以上两个病例,一例在术后半年就发现结肠内两处较大癌肿,估计是当时急诊情况下,医生在手术中未能做仔细检查而被遗留的病灶,术后又未做进一步复查。待出现临床症状时,才被肠镜检查发现。另一例术后5年,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通过定期随访发现结肠内较小的病灶。他俩经手术治疗后至今情况良好。

一般认为,病人对第一次原发性结肠癌警惕性较高,其治愈率也在逐年提高,而对多原发性结肠癌认识很少,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统计约占2%~6%。有些病人因结肠癌术前就未能做全结肠检查,使结肠其它部位的癌肿遗漏,或仅做钡餐灌肠x线拍片,较小的病灶在拍片时往往不能看清楚,错误地认为手术切除肿瘤已经彻底了,实际上结肠其它部位仍有癌肿,没有多久时间,肿瘤逐渐长大,少数病人当上述症状再出现时,往往认为病程已到晚期,没有什么治疗办法,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仅服一些保健药品或中草药,而延误病情。上面介绍的第一例病人,属结肠多原发性癌,他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未彻底做全结肠检查,而被遗漏了病灶。我们认为对任何部位的结肠癌在术前均应做全结肠的检查。因为较小的癌灶无论是x线拍片或是在术中医生探查均很难检查到。采用肠镜可直接观察肠腔,它同时又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放大6倍,较小的米粒和头发丝均能看得一清二楚,对手术前因肠梗阻或肠腔狭窄的病人在行结肠手术后1~2个月内复查肠镜,除外其它部位的病灶更为重要。

那么,为什么肠癌手术后多年,一般情况良好,还需要进行随访复查呢?目前很多患者已经注意到,术后一定时间内作随访,防止癌肿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如肝脏、肺和腹腔其它部位。很少有病菌留在结肠长癌肿,因为大肠癌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其中与高脂肪、高蛋白和低渣少纤维饮食有关,往往这类病人术后过于增加营养,含脂肪和蛋白质饮食增加而含纤维素饮食减少,这是产生异时多原发性结肠癌原因之一。另外,少数病人由于结肠炎、结肠息肉,术后未积极治疗,数年后病灶有可能会发生癌变。

局部复发直肠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321例直肠癌患者, 男170例, 女151例。其中局部复发76例, 男54例, 女22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 (56.91±1.12) 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肿瘤外科学会制定的直肠癌诊断标准[3];腹部平片、B超、肿瘤标志物、直肠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直肠癌。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病变部位、肿瘤恶性度等基线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第1次手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153例, Mile's手术168例。按全直肠系膜 (TME) 切除标准手术:直视下锐性分离骶前间隙;盆筋膜脏层保持完整性;直肠系膜近远端肠管切除距肿瘤超过5 cm, 保肛术切除肿瘤远端肠管至少2 cm。术后并予相应辅助治疗。随访采取门诊复查、电话等形式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①性别:321例直肠癌患者, 男170例, 女151例。其中局部复发76例, 男54例, 女22例。②年龄:年龄≥50岁200例, 局部复发51例, 年龄<50岁121例, 局部复发25例。③病理分型:大体分型隆起型87例, 局部复发1例;溃疡型113例, 局部复发35例;浸润型121例, 局部复发40例。组织学分型腺癌高分化77例, 局部复发6例;低分化110例, 局部复发51例;中分化81例, 局部复发17例;黏液型53例, 局部复发2例。④肿瘤直径:<3 cm 81例, 局部复发11例;3~6 cm 140例, 局部复发42例;>6 cm 100例, 局部复发23例。⑤肿瘤位置:上段癌31例, 局部复发6例;中段癌125例, 局部复发51例;下段癌165例, 局部复发19例。⑥肿瘤浸润:侵犯黏膜下层37例, 局部复发7例;肌层156例, 局部复发53例;浆膜外128例, 局部复发16例。⑦肿瘤周径:<1/4圈65例, 局部复发13例;1/4~1/2圈137例, 局部复发37例;>1/2圈119例, 局部复发26例。⑧肠周淋巴结转移:有转移101例, 局部复发32例;无转移220例, 局部复发44例。

综上, 肿瘤局部复发与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性别等因素直接相关 (表1) 。9个观察指标中影响预后独立因素只有局部复发和大体类型选入Cox方程 (表2) 。

3 讨论

直肠癌是结直肠肿瘤外科常见疾病。临床早期无显著症状, 中晚期可扪及肿块, 或出现乏力、排便困难、腹泻与便秘交替、体重进行性下降等症状。饮食结构、遗传、息肉、高温环境等为高危因素。腹部平片、B超、肿瘤标志物、直肠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治疗, 辅助放疗、化疗及中医药治疗等[4]。

本研究探析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预后相关因素, 采用TME标准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性别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 男性尤甚, 可能与男性骨盆狭小、手术操作相对困难, 术中微癌病灶易残留有关;低分化型复发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型, 特别是低分化印戒细胞型, 可能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5]。本研究显示,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位置、侵犯程度、分化程度, 肿瘤直径、周径, 肠周淋巴结转移、患者性别密切相关, 而与年龄无关。

参考文献

[1]周鹏, 高雪梅.直肠癌术后复发的CT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9) :50-51.

[2]王兴伟, 张俊峰.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8) :702

[3]董连军, 吴雯丽.TACE、放疗联合斑蝥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对照[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1 (1) :153-156.

[4]林鹊飞, 夏小惠.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预防性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6) :73-74.

局部复发直肠癌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7~63岁。癌肿的病理组织类型:中-低分化腺癌13例, 高分化腺癌3例, 粘液腺癌6例, 印戒细胞癌5例, 乳头状腺瘤恶变2例, 腺磷癌1例。病程DuKes分期:A期5例, B期18例, C期7例。肿块部位:距肛门小于7 cm 22例, 7~11 cm之间的8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采用保肛手术。小于7 cm的22例中, 8例行人工吻合, 14例应用吻合器吻合; 7~11 cm中, 5例采用人工吻合, 3例应用吻合器吻合。5例DuKesA期者做局部切除, 17例未做规范的骼血管周围及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淋巴结清扫, 并较早期8例未涉及“直肠系膜全切除 (TME) ”。术中游离肿瘤前应用5-Fu5例, 术后术野使用蒸馏水冲洗者7例。术后行单纯全身化疗11例 (2-6个疗程) , 化疗后放疗19例。

1.3 复发情况

复发时间为初次手术后4~26 (中位时间11.5) 个月。复发部位:分别为吻合口、吻合口周围组织、盆腔脏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腹部切口。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全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或MRI检查以拟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对拟行再次手术者行新辅助放疗或化疗。

2结果

全部患者中19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 其中4例复发病灶不同程度降期, 8例复发病灶明显缩小。23例复发患者行再次切除手术, 其中根治性切除14例, 姑息性切除9例, 其中12例达到了临床根治, 无手术死亡病例。7例未行切除手术者中单纯造瘘者4例, 单纯放疗或化疗者3例, 根治性切除术患者3年生存率为42.86% (6/14) 。姑息性切除术患者3年存活率分别为22.22% (2/9) 。单纯造瘘和单纯放化疗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7个月和8.5个月。

3讨论

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其相关因素很多, 有肿瘤本身的因素及治疗因素。研究证明直肠癌术前的单次大剂量短期放疗可提高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并且明显降低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适用于Dukes B期和Dukes C期患者。本组病例中19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 其中4例复发病灶不同程度降期, 8例复发病灶明显缩小。陈平等[4]研究显示, 直肠癌局部复发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42.3%, 姑息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23.6%。本组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42.86%, 姑息性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22.22%, 和已有报道基本相符。说明根治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患者。

对于低位直肠癌必须按照根治性原则进行保肛手术, 否则易造成复发。对于保肛术后复发病例只要全身状况及局部条件允许, 应积极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 辅以放疗、化疗的综合性治疗, 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无法再次根治性切除的患者, 通过姑息性减瘤手术或造瘘术, 也可以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并且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 如疼痛减轻、梗阻解除等。

参考文献

[1]雷文章, 程中, 赵高平.保留肛门的扩大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4, 13 (4) :225-227.

[2]季加孚.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 10 (3) :191-193.

[3]李世拥, 于波.直肠癌术后复发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1) :33-34.

局部复发直肠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67例, 未复发173例。男152例, 女88例, 年龄48岁~65岁, 平均年龄56.2岁。将未复发患者设为对照组, 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设为观察组。

1.2 方法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Dukes分期、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等,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因素及治疗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局部复发的类型

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67例患者中, 吻合口18例, 占26.9%;会阴部12例, 占17.9%;盆腔26例, 占38.8%;会阴部切口4例, 占6.0%;腹壁切口7例, 占10.4%。其中吻合口、盆腔和会阴部是术后局部复发的主要部位。见表1。

2.2 2组患者Dukes分期比较

分析2组患者Dukes分期发现, 对照组173例患者中, Dukes A期73例, 占42.2%;Dukes B期46例, 占26.6%;Dukes C期54例, 占31.2%。观察组67例患者中, Dukes A期2例, 占3.0%;Dukes B期9例, 占13.4%;Dukes C期56例, 占83.6%。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Dukes C期比例明显升高,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Dukes分期越晚, 局部复发率越高, 预后越差。见表2。

2.3 2组患者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比较

比较2组患者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发现, 对照组173例患者中, <3 cm 34例, 占19.7%;3 cm~6 cm 62例, 占35.8%;>6 cm 77例, 占44.5%。观察组67例患者中, <3 cm 37例, 占55.2%;3 cm~6 cm 16例, 占23.9%;>6 cm 14例, 占20.9%。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3 cm的比例明显偏高,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直肠癌原发肿瘤位置越低, 术后局部复发率越高, 预后越差。见表3。

2.4 复发癌的治疗

在对复发癌的治疗过程中, 再手术39例, 其中Miles术12例, 占17.9%;盆腔复发癌灶根治性切除9例, 占13.4%;腹壁或会阴切口转移灶切除11例, 占16.4%;单纯结肠造口7例, 占10.5%。局部放疗或全身化疗28例, 占41.8%。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部位以吻合口、盆腔和会阴部为主, 而且Dukes分期越晚, 复发率越高, 预后越差。因此在进行直肠癌手术过程中, 对病期晚、组织学恶性程度比较高的患者, 应该提高对其防治术后复发的重视。同时发现, 直肠癌原发肿瘤位置越低, 局部复发率越高,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盆腔狭小, 下段直肠无浆膜层, 肿瘤易浸润肠壁周围, 操作困难, 难以彻底清除与肿瘤相关组织, 容易引起复发[2]。

据报道, 分子生物学因素、与无瘤操作相关的因素及综合治疗也是引起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如p53基因突变与直肠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相关;临床上常见的肿瘤种植于切口, 肿瘤复发于非手术区域, 就是手术进行过程中不注意无瘤操作引起的;综合治疗直肠癌包括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 虽然有定位准确, 疗效高等优点, 但是容易增加放射性肠炎及吻合口狭窄, 引起局部复发[3]。总之, 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和类型给予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式, 提高医疗质量,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桂兴.直肠癌手术后局部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6, 13 (3) :486-487.

[2]刘俐敏.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3) :689-691.

局部复发直肠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9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局部晚期或术后复发的直肠癌患者共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34~78岁,中位年龄53岁。所有患者盆腔CT发现直肠可测量病变,并经肠镜检查病理确诊,胸腹部CT排除远处转移。病理诊断腺癌26例,黏液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1例,Karnofsky评分≥50分。单纯放疗15例,设为放疗组,放疗加Tet 18例,设为Tet组,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在治疗前,Tet组和放疗组中存在腰骶部或会阴部疼痛者分别为15例和12例,便血及肛门下坠感分别为11例和10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照射方法均采用俯卧位两侧野和后野三野等中心照射,两侧野加用楔形板,野上界L5椎体下缘,下界根据病变部位和(或)手术方式设在肛缘或闭孔下缘,侧野后界包括骶骨,前界达股骨头1/2或膀胱后缘,原发灶累积剂量50 Gy/25 F/5周后针对原发灶缩野,总量达60~66 Gy/30~33 F/6~7周。Tet组在放疗第1天开始服用Tet(北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40 mg,3次·d-1,直至放疗结束。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完成放疗。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CT扫描,评价疗效。评定标准按国际抗癌联盟及卫生部规定的评定肿瘤近期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以CR+PR计算有效率。观察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等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观察指标分级标准参照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每周记录1次。

1.4 随访

治疗后第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第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第3至5年内每年随访1次,包括门诊随访和信访。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存情况,肿瘤复发或转移者记录最早出现的时间和部位。

1.5 统计学处理

自放疗开始日起计算生存期,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随访

随访至2007年5月,最长随访时间5年,最短2年。放疗组失访1例,随访率为97.0%(32/33)。

2.2 近期疗效

Tet组最早在经放疗3 d起(中位天数7 d)便血开始减少,便血消失时间最早在放疗1周出现(中位天数15 d),所有病例在照射3周(DT达30 Gy)时便血基本缓解,缓解率为100%。放疗组最早在放疗4 d(中位天数10 d)便血开始减少,便血消失时间最早在放疗1周出现(中位天数23 d),所有病例在照射4周(DT达40 Gy)时便血基本缓解,缓解率为100%。Tet组和放疗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中位时间分别在3周(DT30 Gy)和4周(DT40 Gy),缓解率均为100%。据放疗前后CT检查,Tet组CR5例,PR8例,SD 5例,PD 0例,有效率72.2% ;放疗组CR4例,PR5例,SD4例,PD 0例,有效率64.3%。两组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均有所提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远期疗效

Tet组和放疗组便血和疼痛症状缓解持续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个月和8个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et组和放疗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4.4%、27.8%和64.3%、33.3%、2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Tet组有3例(16.7%)生存期已超过5年,放疗组有1例(7.1%)生存期已超过5年,5年生存率有提高趋势。

2.4 放疗反应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纳差、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膀胱刺激征、直肠刺激征、放射性皮炎等,详见表2。

3 讨 论

直肠癌发病率高,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三,是仅次于胃癌的消化道肿瘤,其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由于其部位深在,且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发现时肿瘤已广泛侵犯,此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可手术患者,术后1~2年复发率高达73%,3年内复发率达85%左右。对于局部晚期和复发直肠癌患者,放疗则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这部分患者多以腰骶部或会阴部疼痛、肛门下坠感、便血等症状就诊,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放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的方法,由于易导致正常组织并发症,尤其是小肠的放射耐受量问题,照射剂量受到限制,致使局部失控仍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3例局部晚期和复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局部症状缓解率均为100%,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改善局部症状的近期疗效一致,但症状开始缓解中位时间Tet组稍短,证明Tet配合放疗达到相同疗效所需的照射剂量可能减少,统计学分析无差异,考虑与病例数较少有关。症状缓解持续的中位时间,Tet组较放疗组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说明Tet配合放疗对改善直肠癌局部控制率有益,具有增敏作用,Meng等[6]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孙新臣等[7]研究发现,Tet对X射线的增效机制是抑制Chk1的表达,减弱对CyclinB1/Cdc2复合物的抑制作用,促使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受损伤的DNA没有得到完全修复即进入分裂期,导致细胞死亡,进而证实Tet是一种细胞周期关卡清除剂,体内外对X线都有明显的增敏作用,因此,Tet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放射增敏剂。相关研究[8]还发现,Tet本身具有抗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本研究中Tet组较放疗组显示出治疗优势,也可能与此有关。本研究中,近期有效率和1、2、3年生存率比较,Tet组较放疗组均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然而仍从临床角度证实了Tet的放疗增敏趋势,下一步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加强随访,以更准确地评价Tet的放射增敏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两组的毒副反应较相似,主要由外照射引起,表现为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体重减轻、骨髓抑制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仔细分析还发现,使用Tet后毒副反应未见增加,不仅没有出现不可耐受的药物毒副反应,甚至还可起到放射防护作用,与Chen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Tet加速氧自由基的清除、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总之,临床研究表明,Tet有提高直肠癌放疗效果、降低正常组织的毒副反应的趋势,在药物正常剂量范围内无不可耐受的药物毒副反应,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放射增敏剂。

参考文献

[1]Ng L T,Chiang L C,Lin Y T.Antiproliferative and apoptoticeffects of Tetrandrine on different human hepatoma celllines[J].Am J Chinese Med,2006,34(1):125-135.

[2]邓文英,孙新臣,李苏宜.粉防己碱对人肝癌7402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2):138-141.

[3]田庆中,韩锡林,孙新臣.汉防己甲素增加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4):233-236.

[4]孙新臣,曹远东,成红艳,等.汉防己甲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增敏作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12(10):753-756.

[5]吴浩,张正,杨锦林,等.粉防己碱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9):1853-1855.

[6]Meng L H,Zhang HL,Larry H,et al.Tetrandrine induces earlyG1 arrest in human colon carcinoma cells by down-regulatingthe activity and inducing the degradation of G1-S-specific cyc-lin-dependent kinases and by inducing p53 and p21cip1[J].Cancer Research,2004,64:9086-9092.

[7]孙新臣,王俊杰,甄永苏,等.粉防己碱对放射线的增敏作用与机理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2):99-101.

[8]韩晓兵,柳友清,卢运萍,等.粉防己碱对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06,33(4):190-193.

局部复发直肠癌 篇9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女性, 年龄40~60岁, 首次术后按TNM分期:Ⅱ期11例, Ⅲ期1例, 其中外院7例。病理分类:腺癌4例, 浸润性导管癌8例。首次术式:全乳房切除术3例, 区段切除5例, 根治术4例。术后复发时间:≤2.5年4例;>3年8例。复发部位:胸壁复发4例, 腋淋巴复发8例, 复发肿块:大结节8例。小结节4例, 均无远处转移。

1.2 再手术方式

乳癌根治术8例, 局部切除2例;局部切除加游离皮瓣减张缝合2例;术中局部用20%温度38℃左右的5-FU局部冲洗, 适当保留冲洗4h后外接负压引流。

1.3 术后辅助治疗

全部病人均辅助化疗CMF方案, 对ER、PgR (+) 辅以三苯氧胺10mg, 每日2次, 至少3年。

1.4 术后生存情况

生存5年2例;3年3例;2年7例。

2讨论

2.1 复发因素、机制、特点

局部复发是指手术区域内的软组织、区域淋巴结复发, 乳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在2%左右[1], 复发标志乳癌治疗失败, 局部复发大多在术后5年内[2], 与文献报告相符。局部复发机制Donegen[3]认为可能为局部病灶侵犯皮下淋巴管, 手术未能切除干净或皮片过厚, 引起肿瘤残留;游离皮片时脂肪内淋巴管切断, 使癌细胞种植于创面;区域淋巴结清除后淋巴液瘀滞, 使淋巴管内残留的癌细胞逆行播散, 癌细胞全身性播散种植于创面组织。局部复发病灶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局部孤立的大结节, 呈单发或多发性肿块, 直径一般大于1.0cm, 可能是局部肿瘤残留或癌细胞种植于创面复发所致。常见于胸壁肋间及腋淋巴的复发。另一种小结节成片状。呈多发性粟粒样结节, 直径多在0.5~1.0cm之间, 可能是术前癌细胞已存在于皮下浅淋巴管内, 术中皮片游离过厚所致, 常见于胸壁皮片的复发。本组4例胸壁复发中, 有3例呈小结节状。其余8例腋窝淋巴结复发者均为大结节状。在局部复发者均为大结节状。在局部复发再手术治疗时, 本人发现一些病例总是在腋静脉入第一肋弓根部下缘有复发淋巴结, 融合或与胸壁、腋静脉粘连, 很难分离。因此在做乳癌根治时应特别注意解剖该部, 常可找到1~2枚大小不等的淋巴结, 小者0.3~0.6cm3, 大者<1.0cm3。在腋部淋巴结病理检查时, 发现8例淋巴结已有癌转移。其中2例腋淋巴结2~4枚癌转移。若手术时未清除该腋部淋巴结是否就是日后腋淋巴结局部复发的因素, 应引起注意。

2.2 局部复发再手术原则及意义

乳癌术后局部复发治疗常采用放射治疗、化学药物和内分泌治疗。Kenndey[4]报告局部复发放射治疗有效率60%, 5年生存率20%~40%, 局部复发化学药物治疗及内分泌治疗有效率30%左右, 而局部复发再手术切除, 辅以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 则复发率低。说明再手术治疗能得到有效局部控制, 延缓全身复发的时间。乳癌局部再手术的原则, 笔者认为是术前全面全身检查, 如超声、胸片、CT确认无远处转移, 估计可能切除的病灶, 局部切除后, 游离皮瓣能补救者。

笔者体会到腋淋巴结复发的疗效较胸壁复发者好。局部复发的腋淋巴结即使已融合或与胸壁腋静脉粘连, 只要细致分离都能切除, 术后再复发率低。本组有2例乳癌改良根治术后, 胸壁复发均行根治术。虽然乳癌局部复发是全身复发的先驱症状, 但再手术加术后放疗及化疗, 均能有效控制局部复发, 延缓全身复发的时间,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Dahlstrom K K, et al.Widelocalexcsion of recurrent breast cancerin the thoracicwall (J) .Cancer, 1993, 72:774.

[2] Fentiman I S, et al.Survival, following local skin recurrent aftermastectomy (J) .Br J Surg, 1985, 72:14.

[3] Donegen W I.Major problem in clinical study (J) .Vo15, Cancer ofthe breast, 2d.WB saunders Company, 1979.484.

上一篇:机电培训下一篇:生物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