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2024-10-19

几点我对新课改的认识(精选4篇)

几点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改,认识

从2010年下半学期开始,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 本人感受颇多。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笔者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

一、应该由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引领者

要搞好新课改, 负责引领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基本功、新颖的教学理念, 能够灵活驾驭教材,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每一章之前, 教师应该集体备课、说课,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课后及时反馈, 听取学生的学习感受, 结合各位教师的教学体会, 汇集突发情况, 修改教学设计, 写出课后反思, 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新教材许多内容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工具, 如, 教学函数、二分法、三角函数图象变换、旋转体等时可以用几何画板;在产生随机模拟数、作散点图时可用Excel;日常教学中可以制作直观简洁的Powerpoint课件, 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二、正确处理好课本、学案、辅导书的关系

1.

学生认真研读课本, 对重点、难点、疑问作标记。

2. 认真完成学案。

高一新生处于初高中的衔接处, 面对眼前大量的教学内容、繁多的知识点以及纵横交错的知识点间的联系, 感觉会很混乱。因此, 教师对每节课都要认真编写学案, 在课前发下去, 让学生在做学案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更到位、更简练, 从而使部分难点、疑问得到解决。

3. 用好教辅资料。

为了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提高, 选用教辅用书是必然的。虽然目前教辅材料琳琅满目, 但让学生自己选择会较为盲目,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 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教辅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 学生可以解决更多的疑问, 多角度理解知识, 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

三、运算能力的训练应时刻贯穿于教学之中

每年的高一学生都令任课教师十分头疼, 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越来越差, 这严重影响着他们高中数学的学习。

原因之一:现行初中数学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删除了一些繁、难、死、旧的知识, 新增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提高数学能力, 大大地降低了一些内容的难度。但现行高中数学教材, 从难度上来看是加大的趋势。所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时刻要求学生记忆立方和、立方差、两数和的立方、两数差的立方以及三数和的平方公式;给学生讲解分解因式的技巧, 如增项减项法、十字相乘法、双十字相乘法;训练学生对二次函数的配方、作图、识别;加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韦达定理的应用, 并对含有参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讨论求解;在立体几何中补充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三角形的重心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的定理内容及证明。原因之二: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使用计算器, 没有良好的数感。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体验和建立起来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训练学生的心算、口算、笔算能力。

四、在相关模块处及时地穿插复习

高中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太快, 许多学生对当时学的内容掌握得非常熟练, 但是过一段时间后, 会把最基本的定义、公式都想不起来。新教材有许多相关知识可以为复习提供机会, 如, 学了二分法后, 在算法中再次见到可以复习一次, 在选修1-2的结构图部分又可以复习;立体几何学生在必修2中学了后, 当时由于学生学习水平低, 理解的不太到位, 认识也很肤浅。在选修2-1中学习空间向量时可以让学生回头整理立体几何中平行、垂直、角、距离等概念, 让学生用几何法和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 在比较中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在类比推理中可以把圆和球、等差与等比许多定义、公式进行对比;三角函数中公式特别多, 记忆量特别大, 许多学生很困惑, 学到一定程度, 可以先放一下, 到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部分, 可以先让学生回头梳理一下三角函数中的公式、图象和性质, 在解三角形中综合应用, 这样学生会对三角函数知识结构认识得更清楚, 在实践中体会学习它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对公式、图象的记忆兴趣。在新教材中这样的相关知识很多, 不追求一次到位, 要分散安排。在多次反复中再现知识, 使学生加深理解, 形成能力, 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几点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鼓励学生表达。要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写作,就要让学生喜欢写作。“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的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 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增强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所以,教师可以开展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特别,教师应该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叶圣陶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带领学生感受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就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生活,通过参加各项校园活动,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如,布置教室,设计黑板报,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等。当学生充满激情地感受校园生活时,生活也会馈赠给学生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的场景,也会使学生的内心世界荡起涟漪,当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时,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帮助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得多,生活积累得丰厚,才会形成倾诉、表达的欲望,才会有想写作的冲动。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学生写出所思所想。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其实,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写《我生气了,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宣泄感情,表露心声。

五,鼓励学生参加实践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积极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劳动场面的作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对劳动的艰辛有所认识,对劳动成果的甘甜有所体验,对劳动的快乐有所感受,这样的文章才会比较真实、充分,而且有真情实感。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

几点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3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也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则成为广大一线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其集中体现出“育人为本”的理念,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指导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加强学习,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尽快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准确认识和把握教材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新型的编写体例,强调内容的综合性、专题性和选择性。教材以专题式知识体系取代了传统的通史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古今中外贯通的特点,尤其是必修教材,其知识容量更大,概括性更强,但教材的叙述篇幅却比老教材要少。历史教师该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学会取舍,以灵活使用教材。

三、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又要摒弃“唯学生论”的偏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教学行为,重建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为此,教师应努力转变自身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是师与生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师生分享知识。有专家认为,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具有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将会大大增加,教师具有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当前新课改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这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一线历史教师转变自身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者,历史教师只有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四、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几点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4

一、读

古人读书, 讲究节奏, 要尽量放慢, 要有所求、有所思地慢慢品味书中所讲的内容和义理, 所以无论是私塾先生, 还是学习的学生, 读书之时总是在摇头晃脑, 读书之声与摇头的摆幅协调之余, 就会给大脑留有思维学习的余地, 这样,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的思维品质, 学生也会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到读书乐趣和意义。而现在的学生, 很少能够感受读书的意趣, 总是囫囵吞枣, 快节奏进行, 就像一个背负着层层包袱的人, 为了顾全大局, 不得不做周全的考虑, 哪一个也不能丢下, 哪一个也不能放弃, 只能加快脚步冲向前方, 就只好这里抓一把, 那里捋一筐, 这样的状态, 怎么能让学生在到达自己的下一个人生站台前, 汲取充足的知识养料和充裕的精神动力呢?因此, 对于学生读书,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指导。

1. 读书讲究坐姿

学生读书应当坐端正, 背部不要弯, 胸部和桌面要保持一拳距离, 呼吸自然顺畅。学生的坐姿能够反映他们读书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例如, 那些爬在桌面上, 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学生是无法去用心读书的。

2. 读书需要思考

知识只有在被思考和充分的运用后才能够成为力量。那么怎么去读书呢?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之说, 都强调了读书需动笔的道理。我在作文教学中, 经常会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随笔或感想, 而写作的对象通常都是立足于我们的课本, 如对文中某一段落或整个文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作者本身和教师讲解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就是在平时的课文讲解过程当中, 我也积极引导学生随时在书上批注自己突发性的点滴感受。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动眼、动手、动脑, 写出感想, 产生思想的火花, 当学生把这些思想的火花表达出来后, 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文章。

3. 明确读书的目的

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古人讲求一个“道”字, 可以是老子所说的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可以是孔子所说的是中庸之道, 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还可以是佛家所说的道理, 不堕极端, 脱离二边“中道”, 佛家的最高真理。简言之, 他们要探索和理解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规律, 而这种规律是指导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灯塔。对于中学生来说, 读书是理想, 它承载着我们的命运, 让我们懂得生活的奋斗目标和意义, 它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 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和强化学生认知自己的这种内驱力。

二、学

虽读不能尽其意, 只能停留在短暂的记忆层面, 要让学生把读后的切身体会潜移默化地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还需要在领会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以达到铭记于心的效果。一篇课文讲解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怎么提高呢?

1. 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点拨得当, 砾石成金;点拨失当,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便荡然无存。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从另一个侧面讲诱导启发的时机问题。《学记》在讲到启发式教育时也说:“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 扣之以小者则小鸣, 扣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不善答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教师教学, 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地诱导学生、启发学生, 循序渐进, 不可“凌节而施”。我在平时教学中, 从字词识记到背诵默写, 再到自读赏析, 集体点拨, 都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合理安排教学的每一环节。在赏析课文时, 我也利用自身的一些知识积累, 将前人对这篇文章的评析穿插地讲解出来, 让学生在鉴赏中, 提出一个个有广度和深度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习需要“争论”

首先, 是“争”。孔子提倡:“当仁, 不让于师。”在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即使是面对教师也不能谦让。《论语》中记载子路当了季氏家臣, 想让师弟子羔任费宰。孔子觉得子羔还没有学好, 不当出仕。子路说:“有民人焉, 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 然后为学?”孔子说:“是故恶夫佞者。”师生二人的争论是围绕着“从政要不要读书”展开的。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看当然见仁见智, 也不能说子路的话完全没有道理, 例如, 有的人并没系统读过兵书, 学过兵法, 但在战场上历练后成为了军事天才。当师生观点不同时, 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就此观点与其展开争论, 即使有些学生调皮, 喜欢提一些难题, 或者刁钻或者别有用心, 来难为教师, 我想教师也应该以自身过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令其折服, 因为学生的“争”说明他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用心接受和认真思考。

其次, 是“论”。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 总是与学生亲切交谈, 学生无拘无束, 毫无压抑, 畅所欲言, 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纵观《论语》, 我们会看到, 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各言其志时说:“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不在学生面前摆学术权威的架子, 这才有利于学生各展风采,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子路、冉有、公西华讲完之后, 曾皙表示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三人有所不同, 孔子鼓励他说:“何伤也?亦各言其志也。”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相互争论, 相互启发, 使学生学而不厌。这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 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 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 增强反应的敏感性, 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策略,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 又富有成效。

上一篇: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下一篇:外墙体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