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几点认识(精选12篇)
备课的几点认识 篇1
在教学中, 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要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向40分钟要质量。要想搞好课堂教学, 关键在于备好课, 上好课。教师应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 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 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那么面对新课程, 教师该如何备课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1. 更新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所以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上述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因此, 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 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 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备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细致、越有针对性, 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合理分析学生的情况。
2.1 了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的知识预备状态, 主要是看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有何经验基础。
这样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自己总结与概括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 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积×2, 对这个公式中的规则学习, 学生必须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加”、“乘”等数学概念, 否则学生不能自主地探究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也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 准确地诊断学生的起始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效备课的基本前提。为了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教师可以做好课前询问、问卷调查、做些小测试等准备工作以减少数学教学中的“无效劳动”,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2 分析学生知识背景。
数学知识经常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建构新知识, 又使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升数学知识的价值。如教学“环形跑道内外跑道相差多少”的问题时, 让学生去学校操场实地感受、尝试, 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后, 学生能迅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道的差距是在弯曲跑道处, 并能很快地解决问题。
3. 教师要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系统了解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系统了解”, 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出某章、某节是何内容, 而是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 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 (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 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 等等。
认真探讨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知道: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 具有相对稳定性, 几年如一日 (使用同一版本) 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 缜密的数学体系, 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 定理、公理的引入, 数与形的结合, 立体感的建立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4.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地说, 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 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既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 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 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 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难点, 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的内容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 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 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5. 备课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 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 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它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 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 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 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6. 提倡写教后札记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 课后备课 (回头看) 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它是实实在在的教研行动, 能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后札记的内容可以是自诊调节式、经验总结式、实况摘录式的, 还可以记录教学中的失误, 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困惑, 新的教学设想等。札记可不拘形式,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 篇幅可长可短, 数量可多可少, 可一课一记, 也可几课一记。有见地、有真切感受的札记, 实际上是论文的胚胎。写札记是很好的“思维体操”, 有助于养成思考的习惯。札记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管理上应十分重视并急需加强。
参考文献
[1]方井梅.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备课.
[2]林素云.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备课.
[3]江丽花.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备课的几点认识 篇2
去年暑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了,在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后,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特点以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初步地认识。当我拿到新的语文书时,看到那一幅幅充满童话色彩的图画,那优美的语言文字,着实让我兴奋不已,连大人都爱看的书,小孩子也一定会喜欢;可在这同时,我也有些迷茫,怎样去教呢?怎样能把这些知识都让学生消化吸收?毕竟是第一次教新课本,我想这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更是一种促进,是要让我自己去努力去攻克难关了。
开学初,学校就备课方面进行了改革,由以前单纯的教师教学过程,转变为教与学的分开,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列入其中,同时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了学习方法这一环节,使教学有法可依。结合的新课程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干脆把原来的教学目标也改为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的目标综合。
坐在电脑前,没有以前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又没有教案可依赖,我想得更多的是怎样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新教改精神体现在教学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有了以下几点浅显地尝试:
一、围绕备课重点,重视过程与方法。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的改革,由原来的一学期的350个字扩大到了500个字,而一堂课要认识的字也有十五六个字,要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全都认识,且会写其中的七八个字,真是困难重重。既然一年级重视的是识字教学,我把备课的`重点也放在了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上。首先是查阅资料,找找都有哪些识字方法,如图像法、记笔顺法、以旧字代新字法、换偏旁法、形近字比较法等等,另外,还了解提高识字兴趣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后,就把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于备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所用的语言是启发性的,而学生对于教师所出示的问题可能怎样想,会有几种说法,或者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等等这些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同时,在把识字的方法放手给学生时,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只要适合学生的记忆就可以给予肯定,把这些放在备课中备注栏目,把当时设计这一教学思路的想法、意图也及时写在备注栏目,让我在教学前参考时,不仅就对当时的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提示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同时,也可以结合新的情况及时加以灵活运用,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备《家》一课时,针对开学才两个星期,学生认字不多,且本课又有很多词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学过程:找出你认识的生字朋友,读给你的四人小组同学听,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四人小组互相学习字音;把不认识的生字朋友画下来;集体交流已认识的朋友;提出不认识的朋友请全班帮忙解决;而备注则是注意指导小组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识字方法加以肯定;针对学生可能读错的音如zu和zhu及时加以区别。
二、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强调学生的学。
一节语文课,串讲串问,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学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则是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加强学生的“学”的过程犹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了其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
小学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 篇3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追求语文教育教学的真谛,让语文课堂做到富有实效。
一、备课时充分驾驭教材——“博采众长”
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
在语文备课时,我们只能将教材作为切入点,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和能力系统引发开去,向其他学科、其他时空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课标》指引下的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必须超越教材本身,充分地延伸和联想。
例如在备《山行》这首诗时,我就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想象,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我们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象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画下来,使他们充分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们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
由这首诗,我还引发学生课后搜集与春夏秋冬有关的诗,开展“春夏秋冬诗歌大比拼”,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竞赛的乐趣。
二、备课时充分利用资源——“关注生活”
现在的教材无论在呈现方式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注意了生活化。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备课时,我们要特别强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就在身旁,学习是鲜活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例如备《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时,我在揭示课题前,先要求学生从词典里查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揭示课题设疑:“无字词典”指的是什么?聪聪的爸爸是怎样引导聪聪通过查“无字词典”来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这两个词语的?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初读程序。为了使学生更加关注大自然,关注周围的生活。在让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所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后,我又准备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去观察。例如:草长莺飞,大雨滂沱,夕阳西下,一帆风顺,连绵不断,湖光山色等。
经过尝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特别浓厚,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善于绘画的他们,还完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夕阳图,令人赏心悦目。
三、备课时学会调查与创生课程资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愿望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为创设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内容,我开设讲故事比赛、学用成语、古诗赏析、演讲、辩论等课型,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在教室里为每一个学生开设小“书柜”,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资源可独享,更提倡共享。另外班级适当订些《少年报》、《语文报》等多种读物供学生选择阅读,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园地”、“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相互交流,还可以在网上下载文章供学生赏析。
备好课是教好学生的前奏曲。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让我们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对备课的几点看法 篇4
1 备教材
1.1 备教材及其他相关材料
对于备课, 不能课前抽一点时间看看教材, 就可以上课了。成功上了一节公开课的一位历史教师, 在别人问及花多少时间准备这节课时说:“对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 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 或者说现场准备, 只用了大约15分钟。”从中可以体会到, 正是因为平时的日积月累, 到关键时刻才能厚积薄发, 取得成功。苏霍姆林斯基对备课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他说:“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书就是在备课, 备课就需要读书。持之以恒地读书, 才能不断地补充教学的知识。教师不能为备课而备课, 而要有为备课而读书, 为读书而备课的气派。读书是备课最好的捷径[1]。
现在, 不少人心浮气躁, 难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教师只为备课而备课, 这样很难上一堂感人至深的好课。正是由于显性备课对文字教案的偏重, 致使有些教师将教案抄来抄去, 专门应付检查。更有甚者, 利用网络下载别人现成的教案以敷衍检查;将同事教案的电子文本拷贝打印的也有;上课不怎么用教案, 过时补教案应付检查的也不在少数。隐性备课, 不仅包括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包括对上课工作的思考, 还包括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的综合展现, 以及教师的生命体验[2]。教师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 从生活中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通俗易懂, 才能被学生接受、理解。当然, 除了多读书外, 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 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结构等也很重要。
1.2 结合实际寻找案例
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而案例教学则是好方法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中处处留心, 为教学寻找素材。首先,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收集新闻和热点话题。如一位教师在备哲学课“人的价值与劳动奉献”时, 收集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事例, 用妇孺皆知的、社会已有评价的事例来阐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如医学专家华益慰、汶川地震的“范跑跑”、青海玉树地震的香港义工阿福。课上得生动有趣, 在省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有一位内科学教师在新闻上看到十几、二十多岁的农村孩子到一家皮鞋厂打工, 10个月后开始有数人牙龈出血, 并且越来越严重, 后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医生提醒, 家人怀疑子女得病和他们的工作有关。因为他们在皮鞋厂刷胶, 而用来粘合皮革的胶是由苯加橡胶配制而成, 其含苯量可达80%~90%。苯属挥发性物质, 如果车间通风不良, 空气中苯浓度较高, 长期吸入很容易引发慢性苯中毒, 最终导致人体骨髓造血障碍, 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引发出血现象。讲课时, 教师把这个视频放给学生看, 加深学生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症状的认识。网络中有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可供教师教学使用, 要善于收集。其次, 教师要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如一位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 班上有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 同宿舍学生知道后担心传染, 纷纷要求更换宿舍。于是, 在讲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时就此让大家讨论:日常生活会不会传染?什么情况下会传染?怎么预防传染?这个事例发生在学生身边, 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学生踊跃参与讨论, 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1.3 制作优质课件
现在, 教学条件越来越好, 多媒体课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内容通过语言可以讲清楚, 有些内容需要图片直观展示, 有些内容需要视频生动表达。如皮肤科的皮疹图片表现最好, 某些技能操作则用视频表现更直观、清楚。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力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使课件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直观性、生动性等, 让现代科学技术更好为地教学服务。
2 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所备教材、案例都是为学生准备的, 因此备学生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首先,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中职生大多十六七岁, 心理不太成熟、社会经验少, 接受能力差, 学习习惯不好。备课时注意每次课内容不能过多, 要重点突出, 忌急、快、灌。其次, 要了解班级情况 (如学生是否活跃等) , 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教学思路, 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和出现的问题, 设计相应的对策。比如, 《诊断学》教材上说诊断是从问诊开始的, 但在一个很活跃的班级, 有学生说诊断可以从视诊开始, 如黄疸、贫血。教师遇到这种情况要鼓励学生, 表扬其善于思考。再次, 要了解每一位学生, 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特别关照, 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教学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 强化正确的信息, 激励学生成长。因此, 教师备课时, 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全面分析,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备教法
多样、活泼、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使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备教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中职学校, 更应重视实验教学。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教师用摄像机把学生的操作录下来, 然后放出来让学生找错误。这样学生会对常见错误印象深刻, 从而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
3.2 方式要灵活
有效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 集中注意力, 学习效果好。
(1) 让学生走上讲台。可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讲课, 提前布置任务, 让学生有所准备。课前让学生就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并提出问题或疑问, 大家回答;也可在课中让学生进行讲解,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哪些;可以在课尾让学生进行总结;也可以整堂课由学生讲解。学生没讲清楚的问题, 教师可以和学生讨论, 进一步解答[3]。
(2) 将知识技能竞赛穿插于教学中。将竞赛穿插于教学中, 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分组模仿执业医师考试, 随机抽题, 现场解答, 根据标准答案打分;或用PPT, 一张片子一道题, 学生抢答, 答对加分, 答错扣分。在内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 一个知识点可能就和一个诊断有关, 为了加深记忆, 可在每个章节后进行复习, 如“粉红色泡沫痰”、“铁锈色痰”、“酒后腹痛呈弯腰抱膝位”、“血糖7.8mmol/L”、“肺实变体征”等,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联想到什么诊断?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
3.3 上课讲求实效, 目标简单清晰
解剖课讲鼻窦、枕骨大孔等位置时会讲前后左右都是什么组织, 内容多, 难记忆, 如果给学生一个模型, 让他们准确找到这些部位, 可以快速达到学习目的。
3.4 编写短小精悍的情景剧
如黛玉的故事 (肺结核) 、清晨老人锻炼时心绞痛急性发作的处理等。选一些学生来表演, 突出病因、症状、诊断、处理措施等。这样既复习了理论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还生动有趣, 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总之, 备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要备好课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既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 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备课必须科学、有效,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在某种意义上得由教师帮助养成。作为教师, 要尊重“主人”, 尊重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 教师备课时, 要研究学生, 把全体学生的情况备进教案中, 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时考虑到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 教师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 整个教学工作才会有一个新的局面[4]。
参考文献
[1]zmy0123.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吗[DB/OL].http://taoli.jyb.cn/home.php?mod=space&wser name=zmy0123.2012-12-25.
[2]郭翠菊.怎样上好一堂课[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
[3]吴芹.让学生走上讲台[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2) :56-58.
新课改生物备课的几点做法(精) 篇5
————生物学科备课的几点尝试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进行了近三年的高中新课改实践,对于备课有几点做 法,拿来与各位同行们交流一下。
(一 在把握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新教材。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有 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对高中的生物知识体系的把握已经相当到位, 这是 我很羡慕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从初中教学半路出家的, 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 师(和我一样 ,才刚刚步入高中的教学,虽然我们的理念是全新的,但对高中 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性不够,这是我们欠缺的。旧的高中教材三本书(必修一、二, 选修全一册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 体系是相当完善的, 应该是备课时要参考 借鉴的书。因此我认为在备课时, 不仅要吃透新课标, 还要把旧教材拿来做一个 对比,对教学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修改。
如必修二开篇的《减数分裂》 ,新教材对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的阐述与以往完 全不同, 并不是按照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两条线来叙述的, 而是 先在第 1课时介绍两次分裂的时期和特点, 第 2课时再出现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各 时期的细胞名称, 并且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没有图示, 也没强调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给学生们补充卵细胞形成过 程的图解, 让学生自己发现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 再以图表归纳总结。以 往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的 DNA 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这个 环节也要补充到教学设计中, 对于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有帮助, 同时也培养 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研究题目,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授课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我 们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所 以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教, 学生也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 但不可忽
视的是新课程的教学最后的终结性评价还是高二非选修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 和高三选修班学生的高考,平时学得再轻松, 考试不能通过, 这样的教学还是失 败的。到目前为止, 我们手上只有一本课程标准, 当然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核心 依据, 但我经常在想这两次考试怎么考?我现在任教四个班, 一个非选班, 三个 选修班, 对于非选班我的教学依据就是课程标准, 不再增加任何多余的教学内容, 但选修班我适时的补充一些知识, 到底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补充?我充分地研究了 课本配套的两本练习册《学习评价手册》和《实验》。在备课时,研究教材后, 我会先把两本习题册做一遍, 如果发现一些知识点课本上没有涉及, 但习题上却 出现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在选修班我是进行补充的。
如必修三《人体的稳态》中有关“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在新教材中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并未强调感应阶段、效应阶段、反应阶段。而 《实 验》 P8的第 4题填图题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很多课外的习题书上也有不少 题目和三个阶段相关,所以针对选修班我在课堂上仍然做了适当的补充。
(三 更新对教材的认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反映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新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更新 “相对老 化的知识结构”。高中生物增加了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第五章中提 到的“细胞凋亡”、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有关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必修三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等。还有一些内容原本只出现在老教材的 “课外 阅读” 部分, 现在课本中教在正文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如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 化中的“中性突变”学说,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等内容,这就要求我 们要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我的做法是首先阅读课本、教学指南, 吃透教 材内容, 研究题目, 发现其蕴含的知识点, 并借助网络进行知识扩展与储备。如 在“细胞凋亡”一节中书上提供了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 DNA 电泳 图。我在对 DNA 分子的电泳作资料收集时,在网上获得了三种细胞的 DNA 电 泳的动态图, 于是收集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 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感 性知识,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 设计教学案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我们这一类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 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上课极易分神, 更不愿意做笔记, 所以我在进行必修二教学 的过程
中, 尝试进行了教学案的设计。我们玄武区从去年起就开展了“四边” 活 动, 即教师边导边教, 学生边学边练。我的教学案设计的主旨就在于让学生在课 堂上“动”起来,边听课边思考,边学边练。在“教学互动”环节中我尝试配套 教材的 “积极思维”、“放眼社会等栏目设计一些填空题、图表题, 引导学生带着 问题进行自学阅读或小组讨论, 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 “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过程中,针对“ 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一个自 学阅读题,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间存在的关系, 并充分理解 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图解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再如对于“基因的自由组合 定律的应用”、“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我设计了 具体的题目, 把教材上枯燥的文字叙述转变成遗传图解的形式出现, 学生通过阅 读思考、讨论填写, 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的书写原则, 又 构建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
(五 注意练习和测检的分层设计。学生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 加深理解和实际运用知识,是构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下高一开设 9门功课, 在没有分科前, 这 9门学科是齐头并重的, 学生无法有侧重点, 课后作 业负担相对较重, 不少同学把完成作业当糊差事。在客观事实面前, 如何发挥出 作业的重要意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分层布置练习, 对于生物配套的两 个习题册, 《学习评价手册》上的课前预习部分“自主梳理”和大部分的“自我 评价”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 《实验册》则作为一部分中等偏上学生及优等生 的习题补充。在进行章节的知识检测时, 检测题的设置也要体现层次性, 一般有 差异的题目分值在 10— 15分左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计分方式也不同,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检测分数差值缩小, 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 在 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进入一个 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给青年教师的几点备课建议 篇6
备课,这一环节无疑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充分地备课就谈不上好上课,更别说上好课了。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前充分地作好准备,一个求创新求进步的教师面对曾经教授过的文章也一定会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补缺补差,求新求变,而不会年年翻“老唱本”。而作为刚走上讲台的教学“生”手,更是应该充分备课,可是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备课效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笔者从教之初也有这样的困扰,或拿到课文无从下手,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盲目死板套用现成教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终于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如今面对新文本已经能够迅速形成教学思路,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完成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由一位教学“生”手逐渐成长,虽谈不上成为了教学能手,但至少也是一名教学“熟”手了。这其中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一点小小的帮助。
备课,首备文本。文本是备课和上课的依据,只有反复阅读才能让自己对其有体会有认识,这样在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时才能判断优劣便于选择。(当然这种优劣的评价是很带个人情感色彩的,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体现教师不同教学个性的学科)此外,对文本熟悉也便于在课堂上具体操作,不至于难以很快找到学生突然提出的文句,甚至连自己要找的文句一时都找不着,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海阔天空云言八方之前,首先应该是能对课文里的语句信口拈来,特别是那些要求学生背诵的语段,教师要能做到在引用时是流利地背出来的而不是捧着课本读出来的,比如笔者在教授《琵琶行》《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过秦论》时都可以完全脱离课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深情绵邈,或痛心疾首。语言的自然流淌,让情感释放得更真实畅快,不仅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感染力,学生能情动于衷,也就自然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备课,次背教师教学用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权威的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每一课它都指出了教学目标和重点,这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至于全盘通杀。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文本,每一篇都是精品,每一篇都是典范,每一篇都有许多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的地方。但新课标的教材内容大增,可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笔者在刚教学时,生怕自己有遗漏,生怕自己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因此每次备课都准备很多教学资料,将每篇课文都讲解得全面而通透。结果是笔者和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而如今,笔者在备课时是紧紧扣住教参的教学要求,抓住其提出的目标和重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不至于被众多资料弄得头晕,学生在学习时也学得少而精、少而透。在人教版必修二的散文单元中,笔者根据教参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在《荷塘月色》中学会鉴赏手法多样语言精美的写景散文,在《故都的秋》中学会鉴赏文字简洁平实的写景散文,而在《囚绿记》中获得了全新的写景方法。三篇与景有关的散文给了学生三种不同的收获,有限的文本,教学者去同就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最亮的点,交给学生作为引路的灯,照亮远方前进的路。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准绳,一课一得两得,已经是笔者目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备课,三各学生。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师们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备课也是笔者在备课时很注重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各个班级的学习习惯和氛围也是各有差异的。教师备课如果千篇一律,不把学生的特点考虑进去,那么在上课时就很有可能唱独角戏,或者是对“牛”弹琴。笔者目前教授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文科班以女生居多,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较强,自觉性也教高,理科班则反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古文时,文科班学生回家自读原文,不能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提问,教师当堂解答再强调重难点,而理科班学生则全是在课堂上完成课文的口头逐句翻译。这样文科班学生课堂上节约出来的翻译时间用以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用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理科班则较扎实地完成了古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备课,四各自己。教学,既应有共性,也应有个性,教学内容如此,教学方式也应如此。在备课设计教案时,教学手段就应是自己得心应手的,善于朗诵的就多范读,善于写作的就多写例文,电脑高手就多设计多媒体课。笔者擅长朗诵,曾低声吟读《祭十二郎文》,让学生潸然泪下,也擅长模仿,在上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方言篇时,曾把七大方言的代表方言说得有模有样,赢得满堂喝彩。笔者还擅长唱歌,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先播放邓丽君所演唱的该词,然后告诉学生邓丽君没有笔者本人唱得好,因为她没有老师对这首词理解得深透。学生带着深深的悬念和期待,认真学完该词。当最后笔者投入地清唱一曲之后,获得大家诚恳地认同,虽然音色没有歌星甜美,但老师确实比歌星唱得更悲婉动人。(当然以上这些方法也只能是课堂上的辅助手段)老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在课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声情并茂。教师做得精彩,做得出色,学生才能深受感染,才能投入地去学。一旦投入了,还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达不到呢?
最后,教师还得备课外资料。这种“备”,不仅仅是针对即将要上的课文临时翻阅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更重要的是日常的长期的不间断的多方面知识积累。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在他们心中,我们应该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纵谈八方,能学贯中西。其实这种期望并不过分。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充实起来,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在我们身后活跃起来,探求起来,我们首先得让自己丰富起来,博大起来。而这不是一日之功,它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美术教师备课的几点感悟 篇7
一、坚持长效备课,丰富自身专业素养
长效备课是指长时的有远见的备课。美术的技艺性,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有过硬的美术技能,而美术技能则有“一日不练三日空”的特性。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天天“练功”,天天画画。这其实也是美术教师最重要的备课。瞿老师这次选的内容是徽派建筑。他拿出一叠写生画,这都是平时在安徽写生和临摹的作品。他说,一日不画,心里难受。绘画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长效备课,使他技艺超群,上课驾轻就熟。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外,还要多留意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以备教学时就地取材。比如,三年级《透视》一课,教师可以多选择两旁有建筑的道路来画;四年级《线与条》一课,教师可以多画画古镇的河道与房屋的组合等。
二、精选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兴趣
美术教材规定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目的是给教师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成了美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瞿老师这次上的是安徽教材的《江南建筑》一课。课文内容很丰富,有苏州园林、福建民居、角直古建筑等。而瞿老师选择的是徽州老房子,因为:其一,安徽学生熟悉;其二,徽派建筑融合了很多美术元素,通过绘画,可以教给学生们风景写生、透视、疏密等相关知识;其三,学生们对徽派建筑富有特别的情感。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艺术性、生活性、趣味性等原则。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变成学生的乐园。瞿老师示范作画时,画了两张有梯度的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生作画时,瞿老师以多媒体滚动播放图片,既能示范,又能开拓思路,还能激发兴趣。教师心中有学生,那么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做到心中有学生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如新接任班级时,可以向前任教师询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询问学生,让个别学生试画。教师在备新课前,认真翻看前次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备课时多想想学生说不出、画不出时怎么办,多设计几套预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要有利于情感激发。
三、知识、技能与情感并重
如果美术教育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那么我们培养的充其量只能算是画匠。美术技能的学习与人文情怀的熏陶、人格品质的教育应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美术教育肩负育人使命。瞿老师以欣赏、品析徽派建筑的美作为课的开始,让学生在自豪的情感中学习绘画。课的结尾他以“家乡美景无穷尽,妙笔生情画美景”一句来结束,将学生的乡情尽情激发,学画与乡情巧妙结合。要发挥美术教育的育人使命,我们就要在情境的创设、内容的选择、作品的创作、故事的拓展、总结的升华上下工夫,我们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
四、教案融于心中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的几点看法 篇8
一、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 而数学这门学科更强调团结协作精神.
其实,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 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拓展教学思路.但是, 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 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 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 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 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 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 突破和分解难点, 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体现课改精神.在集体备课中, 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 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总之, 集体备课终始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 否则, 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 一包草”, 中看不中用, 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 匠心独运, 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 创造性地去设计, 去发挥, 去拓展, 去创造, 而不能集体备课“一包到底”.要“统分结合”,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和格局.
二、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1. 了解备课内容, 认识集体备课的作用
许多教师经常把集体备课当成找教案, 《人民教育》也登载过一篇题为《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的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实际备课时, 不难发现, 信息时代的发展, 网络上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成果, 有的甚至是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教案精选, 用老师们的话说:“放着这么优秀的作品不去采用多可惜, 何苦要再去动脑, 吃力不讨好呢?”看看, 教师并不是不愿意自己备课而是觉得没有必要啊!显然, 教师把集体备课的内容窄化为推荐或照搬名家的现成教案.当然, 专家们的作品值得学习, 其他途径得到的资料也可借鉴, 这是新课标一再倡导的资源共享的理念, 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 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这种思想的存在说明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
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 其表现如下:
(1) 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2)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3)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4)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 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5) 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的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 不再起支配作用, 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 补充教材的内容.
2. 改革备课形式, 强化集体备课的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 我校数学备课组大胆提出了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集体备课制.同年级教师们必须先学习《课标》, 深钻教材, 根据本班实际确立导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再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最后根据需要设计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导学活动, 这样才能写出一份确实可行的教案.
几年下来, 教师们逐渐认同了这种集体备课, 并且从实践中认识到, 要写好一篇可行的教案, 确实要“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 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 而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 集体备课是实现此愿望的有效途径.
3. 确立备课制度, 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
当教师们都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必要性之后, 为了更规范化地管理, 我校数学组制定出了以下制度.
(1) 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年级组为单位, 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 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 开学初, 各年级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的集体备课, 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 再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 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
集体备课时, 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 大家有备而来, 发言踊跃, 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 都自觉地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 集思广益, 个人素质得到充分展现与提高.
(3) 安排人员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 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在本周星期五前分发给教师, 以便老师们参考、设计下周的教案.
(4) 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领到资料后, 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 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 甚至再创造, 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5) 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 总结教训, 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 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 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4. 评价备课过程,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集体备课只是形式,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所以评价时, 我们重在评过程, 看看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能否查阅资料, 补充教学内容, 能否在集体研讨时, 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于初中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 篇9
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反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常规备课开展秩序性教学活动,认为这是墨守成规、抹杀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必须首先是专业、有计划、科学的行动,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笔者认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备课仍然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落后、糟粕的备课,只有不断发展、进步的备课水平。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备课的艺术与价值。
1.课堂学习方式的比例筹划。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从课堂主体结构以及课堂方式占比两方面进行改革,在备课环节做好既符合教学内容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课堂结构策划。课堂主体结构主要可包括“教师主体”以及“学生主体”,其中,“教师主体”指在教学环节中以教师的演讲为中心,学生处于聆听与接受的状态;“学生主体”指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与引导、解惑的状态。合理规划两种结构的比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活跃度、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及其现实价值的效果。另外,课堂方式占比主要指各种教学策略的相互协调,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的契合度不一,其所能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具有其差异性。教师应在明确该联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策略,尽可能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雨说》为例,《雨说》属于现代诗的一种,其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表达手法对雨进行了丰富的描述与赞美,进而对初生生命表示呵护与寄托。这篇文学作品描述了较多的场面,对场景细节、自然规律等进行拟人化,营造出积极、清新、乐观的氛围。全文语言通俗易懂,对“洗礼”等相对生僻的词汇也进行了解释;但学生可能对作者及其文化背景不熟识,对其情感表达存在广度较大的理解差异。对此,教师可选择全文浏览、精读、欣赏以“学生主体”的结构展开教学活动;对作者信息、文化背景等内容的教学环节则选择“教师主体”的结构。其中,在“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诗歌内容等进行教学方式的比例设计。诗歌包含各个层级,包括各种场景、各种规律、各种心态与情感等;对此,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由发言”两种策略,首先使各个小组分别对诗歌的景色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情感描写等层级进行针对性精读与探讨,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分享;其次,个人在集体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在自由发言环节提出疑虑与特别见解。“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课堂活动比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对进一步深化诗歌的解读与教学价值产生积极影响。
2.课堂内容的创新设计。在“雨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在备课时将诗歌演变成小说、散文或者直叙式的故事,有条件的教师甚至可将其内容设计为图像、视频等形式,在课堂上作为导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内容创新的教学形式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注意力的效果,同时也能作为创新学习的模范,为学生建立现代化学习的榜样。另外,教学方式的创新,主要指教师可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例如,《雨说》中所描述的场景众多,各具特色,教师可利用其不同的场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各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以诗歌的描述内容为启发,进行小组的情景剧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即时表演。这种活动性、娱乐性较强的策略能提高课堂活跃度,且学生在进行剧情与场景设计的过程中,能完成对诗歌的整体以及部分剖析,有助于教学内容价值的实现。
大学数学课程备课的几点体会 篇10
一、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备好课的第一步,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教材本身深入研究,二是要对有关教材的资料广泛涉猎。
首先,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教育的专用书籍,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供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全貌有一个梗概了解,依据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通盘考虑教学过程,使每一节讲授的知识犹如全部教材链条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机地把各部分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合理安排授课计划。哪些章节详讲,哪些章节略讲;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困难些,需要慢讲;哪些内容太抽象,需要引入适当的例子或借助于几何直观;安排几节习题课、复习课,等等,教师都要从知识的整体上加以考虑,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临渴掘井。如在编写授课计划时,教师要把哪一节使用多媒体,哪一节讨论,作业是什么,哪一节是习题课都详细写进计划中。这样在整个学期讲课时,教师才能驾驭课堂,有条不紊,知识脉络清晰,避免杂乱无章的现象。
其次,在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上,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了解,不能要讲什么就只知道什么,必须深入到所讲内容更深的层面上,所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比如线性方程组,按一般教材都是讲有解的情形怎么求解,按大纲要求也只是让学生掌握有解的判别及在有解时会求解,但教师就不能仅知道这些,还要知道无解的方程组怎么求,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在深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对所讲内容要反复钻研,反复琢磨。“我能不能对每个问题都了如指掌?能不能闭上眼睛通盘回忆起来?能不能做到既了解这部分内容的基本含义,又了解这部分内容在这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前面和什么问题衔接,后面和什么问题连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重点,讲解时融会贯通,主次分明。
最后,讲课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所准备。写好讲稿,只是备课成功的一半,教师还需对讲稿内容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直到漂浮脑海,呼之欲出。这样教师才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运用自如,使学生听起来如行云流水,茅塞顿开。这样既能避免照稿宣科,呆板生厌,又能保证以稿为本,科学准确。我们反对那种“卖假药”一般的教学自由主义,远离主题,任意发挥。尽管讲得天花乱坠,但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是对庄严的讲坛的
二、熟悉学生
吃透教材,目的在于切实有效地进行教学。而切实有效的教学,绝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还取决于学生“怎样学”。因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了任何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教学活动既要着眼于“教”,又要着眼于“学”。着眼于“教”就能有的放矢,“学”就能有所得。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只重视教的活动,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不重视学的活动,教得再好,学生仍然收效甚微,这一点我体会颇深。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以学生学到多少来衡量的。古人曾说:“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教师如果仅详细地分析、研究教材,而不研究他的教学对象,这种有“备”而无“准”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难以如愿的。
所谓了解教学对象,就是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知识基础,专业需求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对不能受教的人施教,无异于对牛弹琴[1],即是说学生应当具有接受所教知识的能力。这些年来,学校大面积扩招、中学教材大幅度地改革、大学内容下放,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深入了解调查,由此决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取舍,等等。切不能千篇一律地教学。又比如专科的学生、本科的学生他们的接受知识的水平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速度上有不同。教工科基础数学课程的老师就要注意所教专业的不同对数学知识的要求的细微区别,在每一节的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之始终兴趣盎然,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点对一名数学教师来讲,尤其年轻教师来讲,因其相对经验不足,更要下功夫。教师应课前课后要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反馈到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备好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此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条件下,配之以良好的科学的方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他还生动地把它比喻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我们研究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架“桥”,备“船”,把学生送到知识的彼岸。这就要求教师足智多谋。教学工作不是拼力气的战斗,而是对一个人智慧和才能的考验。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他的名著《大教学论》中说:“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是从错误的方法产生的。”[1]然而,有些人却自以为知识渊博、业务熟悉,认为教学方法是细枝末节,雕虫小技,不屑一顾,这是错误的观点。教学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业务水平的高低。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接受能力,其次要考虑学科性质的特点。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师就要采用明白、易晓的讲授法。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演示、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深入浅出地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生疏的专业概念和命题。如果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选择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探索和实践
———以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熊桂芳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根据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和发展的要求,本文提出,高职数学教学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并指出竞赛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
一、数学建模及竞赛介绍
数学建模是根据客观的实际问题抽象出它的数学形式,用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它强调的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
我国部分高校于1989年参加了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活动,1992年举行了第一首届全国大赛。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学生,不分专业(分甲、乙两组,甲组竞赛所有大学生均可参加,乙组竞赛只有高职高专学生可以参加)。该竞赛在每年9月的第3个星期五开始,历时半天。参赛者每3人组成一队,甲组的每个参赛队在A、B两道试题中选一题,乙组的每个参赛队可在C、D两道试题中选一题,在72小时内合作完成所选的题目并提交一篇论文。竞赛期间可查阅各种资料,组内的队员可以相互讨论。这种新颖的开放的竞赛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通过竞赛,学生可以锻炼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数学应用、科技论文写作等科研品质和素质。
二、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的意义
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和竞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模过程中,学生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资料检索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锻炼领会和掌控新知识的技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和开放性思考方式。
开展数学建模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通过完成建模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三、我院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的探索和实践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目标不能仅仅是为了得奖,为了竞赛而竞赛,而是通过竞赛来促进数学建模在平常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促进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让数学变得“实用”、“适用”。
1. 常规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不只是最后参赛十几个队员和个别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在备课中精心设计,不要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当然,并不反对课堂上的灵活机动。教师甚至对某些内容要设计几套方案来,以防止种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
当然,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反对那种为方法而方法,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也要坚决反对那些庸俗、低级趣味的方法,应纯洁讲台这块“圣地”,以保证教人始终寓于教书之中。
成功的教学不仅仅在于此,还要有课堂教学、课后辅导、
翁伯林
指导老师的任务。虽然大学生数学建模现在我国开展得红红火火,但能直接参赛的人毕竟是少数,在我校学生中不到5%的比例。在日常教学中,我校首先更新了教材,采用了更适合高职高专用的大学应用数学教材。该教材和原来的教材相比,广泛增加了数学应用案例,每章都会有数学应用题。教师在每个教学模块授课中都会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如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对电专业的学生讲授时,会针对专业适当讲些微分方程在电路中的应用。以数学建模为契机,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贯彻“必需、够用”原则,删去复杂的理论推导,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新知识,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考核中,要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 精心选拔,认真培训。
选拔和培训是数学建模竞赛前期非常重要的环节,队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竞赛成绩。我院一般每年四月在全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大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大赛,参与的学生广泛,主要为一年级学生,从中选出大约40名优秀学生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训。
第一阶段的培训主要为知识性的补充。高职的数学教学现状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大多数高职学生只是学习了基本的微积分知识,部分专业学生学习了常微分方程初步,级数等,但数学建模竞赛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都还有所欠缺。这个阶段培训,指导老师会对数学建模基础及方法,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等做介绍性的知识补习。另外会让学生了解常用数学软件的使用,如Mathemati ca、Matlab、Lingo等。讲解简单的微分方程模型、概率模型,规划模型等,并在这一阶段培训结束时,优中选优,挑出12名学生准备参加9月的全国大赛。
3. 赛前集训,强化培优。
9月赛前25天左右,也就是在暑假的时候就开始对12名学生进行赛前强化集训。集训包括以下内容:科技论文及数学建模大赛论文写作规范;数学软件的熟悉;文献资料的快速检索;往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试题解析与点评;3人一组,团队协作的模拟建模大赛。
在这个阶段,尤其不能忽视论文规范和文献检索能力的训练。首先,因为竞赛最后是以论文为最后的考核内容的,空有好的思想而不能有理有据地体现在论文上是不行的。其次,在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各种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时候在有效时间内快速的搜索到相关文献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训练在常规性的教学中因为学时、学生基础等各方面原因容易被忽视。
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但成功的教学永远是以认真备课作为基础的。教师应不断总结方法,永远把备好课作为走向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摘要:成功的教学永远是以认真备课作为基础的。要想备好课就需要吃透教材,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熟悉学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科性质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关键词:大学数学,备课,研究教法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4.
浅谈语文备课中的几点尝试 篇11
开学初,学校就备课方面进行了改革,由以前单纯的教师教学过程,转变为教与学的分开,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列入其中,同时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了学习方法这一环节,使教学有法可依。结合新课程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干脆把原来的教学目标也改为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的目标综合。
坐在电脑前,没有以前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又没有教案可依赖,我想得更多的是怎样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新教改精神体现在教学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有了以下几点浅显地尝试:
一、围绕备课重点,重视过程与方法。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的改革,由原来的一学期的350个字扩大到了500个字,而一堂课要认识的字也有十五六个字,要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全都认识,且会写其中的七八个字,真是困难重重。既然一年级重视的是识字教学,我把备课的重点也放在了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上。首先是查阅资料,找找都有哪些识字方法,如图像法、记笔顺法、以旧字代新字法、换偏旁法、形近字比较法等等,另外,还了解提高识字兴趣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后,就把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于备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所用的语言是启发性的,而学生对于教师所出示的问题可能怎样想,会有几种说法,或者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等等这些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同时,在把识字的方法放手给学生时,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只要适合学生的记忆就可以给予肯定,把这些放在备课中备注栏目,把当时设计这一教学思路的想法、意图也及时写在备注栏目,让我在教学前参考时,不仅对当时的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提示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同时,也可以结合新的情况及时加以灵活运用,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备《家》一课时,针对开学才两个星期,学生认字不多,且本课又有很多词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学过程:找出你认识的生字朋友,读给你的四人小组同学听。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四人小组互相学习字音;把不认识的生字朋友画下来;集体交流已认识的朋友;提出不认识的朋友请全班帮忙解决;而备注则是注意指导小组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识字方法加以肯定;针对学生可能读错的音如zu和zhu及时加以区别。
二、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强调学生的“学”。
一节语文课,串讲串问,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教学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则是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师的“导”,加强学生的“学”的过程犹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了其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三、及时小结,不断提高。
课后小结也是备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堂课下来,肯定有可取之处,针对当时备课的初衷,或者在教学的环节中有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课堂中又是怎样灵活机动的,都可以作为课后小结写出来,这对于今后再教这一类型的课文都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帮助。例如:在讲《咏鹅》一课时,本来并没有设计画鹅这一环节,可在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并说一说时,因没有教学挂图,想到学生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出诗的优美之处,于是根据学生的描述,我在黑板上画出了美丽的白鹅,学生在惊叹之时,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咏鹅》的诗句,课堂效果可以想象。于是我在写课后小结时写道:有时画出要比讲出强百倍。而接下来的《小书架》一课,我又运用了上一课的方法,画出了小书架,这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上层、中间、下面等词语。
谈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的几点尝试 篇12
一、整体着手, 全面了解教材
新学期拿到一本新课本, 我会翻阅一下全册课本, 从整体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我们苏教版的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练习、习作”组成。我会在要求背诵的课题后标上段落, 以便了解本学期的背诵量、分布。学期伊始, 我会有一个本学期班级背诵安排的大致方向。如四上背诵篇目主要分布在第一和第三单元、第七单元。全文背诵篇目有4篇, 古诗4首, 局部背诵部分段落有5篇加上读读背背的64个成语和其他。这样自己心中会有总体的方向和计划, 背诵篇目多的这几个单元教学进度要慢一些, 背诵指导要到位, 学生才会轻松应对。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 课外笔记本上的摘抄的资料、好词妙句等内容的诵读则可以放到背诵任务量轻的时候进行。
其次, 我会了解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我想其实苏教版课文的选文意图就是课文的特点和难点所在。这一切可以从教学参考书和“凤凰语文网”上获取, “凤凰语文网”是专门配合苏教版教材使用的网站, 栏目众多, 资料丰富, 我把它放到收藏夹里, 经常浏览, 拓展与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配套资料,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科技知识等, 从而承八方雨露, 纳百家之言, 兼收并蓄, 不断充实自己。
二、精选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1. 精心找出字形、字音的易错点, 做到心中有数。
关注两方面: (1) 凡是生字、拿不准的字或说不准的词语, 定要查查词典、教参, 请教其他老师, 再教不迟, 因为知识的东西, 来不得半点含糊; (2) 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 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备课时注意加以整理和归纳, 如:缺、央、毁的部首难以识记和区分, “历”和“厉”“励”、“侮”“悔”“诲”的区分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不惜气力让学生牢固掌握。
2. 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
语文学习是范例学习, 都说学文如聚沙, 学理如筑塔。一篇课文中, 蕴藏着许多精妙的词语和句子, 备课时注意圈划和整理。如:《天安门广场》一课, 除了课后的词语积累之外, 我会整理出“尽收眼底、永垂不朽、金光闪闪、红墙黄瓦、礼花飞舞、一片辉煌、纵情
3. 探究重点句段, 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
从关键的词句入手, 力求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都不能轻易放过, 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俗话说得好, 字词有温度, 文字知冷暖。仍以《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为例, 生动的细节描写, 让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品词赏句方面有了方向。在等待中央代表团的时候, “雨点打在我的头上, 又顺着脸颊往下淌, 可是我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表示“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完全沉浸在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中。写接过鲜花的江主席时, 用“微微地俯下身, 爱抚地把我拥进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 以及“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等细致的描写, 表现了领袖对孩子的一片慈爱之情。因此, 备好重点句段, 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巧串流程, 令思路更明晰
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 能学会了什么, 该解决什么, 该培养什么, 该形成什么能力, 之后在头脑之中要有一个教学预案, 把教学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先预演一遍很有必要。当然, 备课时, 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目中有学生, 急学生所急, 想学生所想。想好如何导入新课, 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想好如何多种形式坚持四遍读文: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精读感悟、品读升华;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朗朗的书声, 浓浓的情意, 引导学生去感受“七情”, 即“喜怒哀乐爱恶欲”;想好主要赏析的段落和句子;想好主要的两三个提问;想好自己引导孩子学习该课时, 学生活动除了常规的“听说读写问”, 还用“画一画”还是“唱一唱”“演一演”?怎样上得好玩有趣?想好自己如何拓展延伸, 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设计好板书内容, 在课本上以圈点批划的方式在课本上的字里行间, 及空白地方做记号, 并清楚地知道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预案。从详到简, 熟能生巧。
四、潜心反思, 力争取长补短
课后反思, 就是教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进行反馈、小结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课后及时反思, 从一个亮点、一个不足和一个改进方法着手, 贵在坚持, 有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 做到有的放矢。
备课, 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备课的是否有效不仅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且也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备课, 常备常新, 永无止境。但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我们对每个环节都能认真地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贯彻教育教学原则, 就能备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片天!
【备课的几点认识】推荐阅读:
语文备课中的几点尝试06-25
集体备课再认识06-12
建筑火灾的几点认识09-08
班级管理的几点认识10-28
对“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05-22
对教学档案的几点认识05-10
对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09-28
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几点认识08-19
关于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几点认识09-04
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