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视角

2024-05-16

国际物流视角(共12篇)

国际物流视角 篇1

1 引言

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20%,而发达国家一般才占10%左右。如果物流成本降低1至2个百分点,将带来大约2000亿元的社会效益。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副部长洪善祥指出,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相对缺乏是导致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物流地产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建成相关物流设施后,再转租给客户,比如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公司等。现代物流地产的范畴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

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已经达到极限,为了提升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提升整体效益。在这个大前提下,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为物流的产业化和专业化带来了契机。物流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符合国际标准的物流设施需求的增加。

2 物流地产在降低物流成本中的作用

中国仓储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45.3%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这是由于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企业转变而来。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原始和单一,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导致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物流地产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1 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公司,物流设施占企业固定成本比例高。如果依托物流地产商,企业选择租赁物流设施,可以满足企业快速增长的需求。相反,如果企业自己投资物流设施,固定资产成本增加,可能因为对长期市场的发展缺乏预期而增加资本的压力。企业如果有资金,应投放在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上。作为物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他们的物流管理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2.2 提供高效的物流设施,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指出,71%的企业认为现有的仓储设施存在数量不足、不符合客户的特定要求、技术装置落后、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现有物流设施急需引入新的物流地产商对其进行整合和改造,如增加立体仓、保温仓等,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开发出基于商品出入库的库房管理系统,对商品数量的出入库及库存状态进行有效管理,使客户产品仓储的残损率控制在极小范围之内,从而减少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

2.3 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物流用地成本

据统计,物流园区空置率已经高达60%左右,势必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增加物流用地成本。这是因为当地没有客户需求,如果政府与地产商联合开发物流园区,那么一定可以按照当地主要产业特征,制定相关的物流园区规划,使得物流园区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从而降低物流用地成本。

2.4 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物流管理成本

物流地产能将地产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通过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汇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帮助客户实现不断增加的财务目标,物流地产商一般采用收购的方式,把客户拥有的物流设施购买回来,将其重新改造后,根据长期业务关系签订租约。专业的设计、专业的客户资源、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模式,既保证了物流地产设施的先进性、使用和管理的统一性,又有效地保证了物流企业的利益,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

3 物流地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物流地产模式的价值就在于更有效地帮助客户(物流企业)管理资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虽然,物流地产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已经凸现,但仍面临不少问题。

3.1 用地过程中的违规现象

物流地产项目大多位于中心城市的郊区和边缘地带,土地价格原本就比中心区便宜,而且房地产大幅圈地,地价自然更加便宜,这就使得一些地产商利用对物流项目的优惠政策钻空子。如打着物流的名义跑马圈地、炒卖物流土地资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河南郑州香江物流园,承办该项目的香江集团打着发展物流业的旗号,以每亩不足10万元、低于同等地价两倍的优惠价格得到了一块物流用地,但第一期工程并没有建为物流园区,而是建成了小商品市场,第二期工程还未开工,该集团就拿着出卖一期工程房产的钱款走人了。

3.2 盲目开发的现象普遍

各类主体受廉价土地吸引,纷纷进入物流地产业。潜在的巨大利益驱动了各地物流地产项目的快速上马,以中国物流园区空置率高达60%来说,缺乏对物流地产的前期策划和论证,导致了物流地产战略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充分,造成了物流地产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对如前期客源压力、运作模式压力、回收期比较长以及市场风险等风险估计不足。

3.3 国内的物流地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中国物流市场高度分散,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存在,从而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与普洛斯相比,国内物流地产开发呈现点状布局,远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地产网络。物流地产是一个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只有不断布点,形成一定规模的仓储网络后,才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收益率。

4 促进物流地产健康发展的建议

物流地产将地产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因此,物流地产成为城市物流体系的强力辅助,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物流效率。

4.1 国家要有统一规划

物流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是发达国家早已高度重视的问题。25年来日本在全国22个城市中建设了24个流通基地,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租赁、定货、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物流运营成本。德国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基地(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我国的物流地产建设与发展可以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特色,制定出符合区域特征的物流地产规划。

4.2 各地政府引导招商与物流地产相匹配

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物流其实也涉及到一个房地产开发的问题。由此造成的情况是,虽然政府也在开发物流园,却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与工业区、工业园的发展配合,创造协同效应。因此,政府在引进物流地产时,要于当地生产力布局、交通条件、用地规模等相适应。同时相对城区住宅及商业用地而言,物流地产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利润率低,因此各地政府为了吸引有实力的资金进入该领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倾斜。

4.3 监管物流地产土地的使用环节

由于土地价格便宜,一些地产开发商开始涌向位于交通要道的物流用地。因此,政府一定要合理把握土地的出让环节,监管土地的使用效率,避免地产商让仓库变身商业或者住宅项目,空置用地等待价格上涨后再倒手转让获利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出现。

4.4 提高房地产商进入物流地产的风险意识

一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他们片面追求政绩,以低地价来吸引开发商,有一些开发商简单地认为低地价是大馅饼,而强吞下去,最终消化不了。也有的想先占领土地后变土地的“性质”(就是由工业用地变为物流用地,再由物流用地变为建筑用地或其它用地)。这些多是企业的一厢情愿或投机行为,其投资风险之大不言而喻。

4.5 以“客户需求”为目的,进行物流地产开发

物流地产和商业、住宅地产不一样,这里没有暴利,追求的是一种缓慢而稳定的利润回报。而这其中,需要承担很大的空置率风险。因此必须拥有强大的客户资源才能保持物流地产赢利。

4.6 加强物流地产商的管理能力

物流地产经营除租金收入外,还有营运收入。物流地产的开发商不仅仅是建几栋标准化厂房,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为进驻企业提供横跨整个生产供应链的全套服务,包括设计研发、物流运输、生产制造、人才培训、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管理服务。

5 结论与展望

日前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3个部门及相关协会举行会议,部署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物流地产作为物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它的调整和规划势必关系整个社会的物流效率和物流运营成本。因此物流地产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现代物流业、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大有裨益。

国际物流视角 篇2

19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国际收支平衡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一直到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逐渐看淡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因为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要高于国际收支平衡。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不平衡问题成为全球经济问题的焦点。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情况又有所变化。但全球不平衡问题依然是各国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或资源跨境配置问题。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发生了畸变,从经常项目逆差变成了经常项目顺差。其原因之一是,防范危机的宏观政策目标压倒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中国长期存在的“双顺差”说明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是高度不合理的。中国必须加快实现国际收支的合理平衡。但是,中国国际收支的不合理状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问题。而货币政策只能影响某些有关变量的某些方面。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第一步应该停止干预外汇市场,让人民币尽快升值到位,使中国能够首先把资源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减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四种定义

在讨论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首先要明确,国际收支不平衡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般而言,它有三个不同的定义。

一个是贸易平衡,另一个是经常项目平衡,还有一个是经常项目加上资本项目等于零的平衡。在文献中,一般来讲,所谓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项目加上狭义的资本项目(长期资本)之和等于零。它的差额就是外汇储值的变动(这里暂且忽略误差遗漏项目)。如果把短期资本的跨境流动也包括进去,我们还可以有第四种平衡,即经常项目加资本项目之和等于零的平衡。所谓平衡就是指某种既定状态可以长期维持下去。至于多长可以称为“长期”则只能就事论事了。

中国学者讨论国际收支平衡时往往指第三个定义。但是,西方学者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所说的“全球不平衡”主要指的是经常项目不平衡,特别是指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长期共存,这一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长期贸易不平衡状况。经常项目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贸易项目和投资收入项目。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的投资收入

项目是逆差,而美国则始终是顺差。因而,全球不平衡主要又是指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长期贸易不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演进

19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国际收支平衡重要性的认识就不断发生变化。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1820年以前,重商主义占支配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尽可能地保持贸易顺差。由于贸易差额是用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支付的,尽可能地保持贸易顺差意味着尽可能多地积累黄金和其它贵金属。当时的统治者执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既有经济考虑,也有政治考虑。他们认为,本国对其他国家保持大量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本国国力的增强和其他国家国力的衰败。这样,贸易顺差就成了一种政治武器。

当时有一个法国经济学家批评重商主义,他认为重商主义强调的顺差实际上就相当于把出关后的产品扔到大海。他认为,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贸易商将出关后的产品扔到海里,就无法换回进口品。而这样一来,出口国的财富就因顺差的增加而增加了。当然,这是非常荒唐的。所以他说重商主义是一种看似有理但实际很荒唐的经济学。我过去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我国出口的目的是为了积攒美元、增加外汇储备,还不如把产品扔到大海里,然后直接让中央银行发钞票给出口商。现在才知道,这种话人家一百五六十年前就说过了。

1820年以后是自由贸易时代。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占据了支配地位。从182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有市场,但出发点不再是重商主义,而是保护“幼稚产业”。李斯特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自由贸易的核心理论是比较利益说。根据这种理论,自由贸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贸易不应该以贸易顺差为目的。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和硬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跨境流动可以自动维持贸易平衡。贸易顺差导致顺差国流通手段的增加,并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反过来导致顺差国竞争力的下降,直至该国贸易实现平衡。对于贸易逆差国来说,相反的调节过程将导致该国贸易实现平衡。

1914年到1945年是去全球化时期,在这个时期,贸易顺差成为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手段,贸易摩擦非常严重。为了克服经济萧条,所有国家都拼命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力图把通货收缩、失业转嫁给别的国家。为了实现贸易顺差,各国就搞贸易保护主义和竞争性贬值。这种政策犯了合成推理的错误:全球作为一个整体,各国贸易差额之和必然等于零,不可能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加重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使所有国家都遭受了损失。凯恩斯甚至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未能找到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有效办法是导致革命和战争的原因。基于战前的惨痛教训,于是就有了1945年到1971年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下,通过国际协调和逆差国的内部经济调整(如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实现的。由于汇率稳定和贸易壁垒逐渐降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由大家所熟知的“特里芬两难”导致的。同现在相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不十分严重。美国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了经常项目平衡。即便如此,由于贸易项目出现逆差,资本流出增加,公众对美元保持对黄金固定比例的信心迅速丧失。有一种说法,美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同美国海外驻军有关,如果从西德撤出六个陆军师,美国的国际收支就可以迅速好转。不管怎么说,由于外国人持有的美元相对美国黄金储备的比例过高,投资者不再相信美国可以继续维持四十三美元对一盎司黄金美元的兑换比例,纷纷抛售美元换取黄金。非官方市场上黄金的美元价格飙升,美国黄金储备迅速流失。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对黄金贬值。此后,多种汇率制度并存、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无制度”代替了以美元-黄金为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发达国家相继放弃资本管制。这样,一国出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经常项目逆差)就至少有三种手段加以解决:贬值、吸收资本流入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下的国际救援。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直到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特别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之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特别是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尽管发生过一系列国际收支危机,各国政府对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注度并不很高。自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为了抑制通胀,美国政府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利息率飙升创下战后历史最高记录。高息导致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升值;而美元升值进而导致贸易逆差的增加。从1982年开始直到今天,美国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在九十年代末期,美国的贸易项目一度出现顺差,经常项目逆差显著减少。但是在本世纪初,美国的贸易和经常项目开始急剧恶化。

应对“全球不平衡”

2012年,由于经常项目逆差的急剧增加,美元出现所谓“战略贬值”。美国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开始把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但是,美国的经常项目为什么会急剧恶化呢?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将其归罪于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储蓄过剩”。他们的“逻辑”是:中国的储蓄过剩,导致中美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储蓄-投资=经常项目顺差);中国用经常项目顺差所得到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库券,导致美国利息率的下降和资产泡沫的膨胀,并进而导致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储蓄不足”;而美国的储蓄不足则是造

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普遍担心:随着经常项目逆差累积所导致的外债积累,外部资金将停止流入美国。而一旦外部资金突然停止流入,美元就会大幅度贬值、美国利息率就会大幅度上升,从而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08年,预期已久的金融危机终于爆发,但这场危机并不是由国际收支不平衡、而是由美国次贷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爆发后,投资者为了避险,纷纷购买美国国库券。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美元不降反升;美联储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利息率下降为零。可以说,危机的实际发展进程同经济学家的事先估计几乎完全相反。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中国影片国际化 篇3

关键词:霸王别姬;京剧;视觉符号;戛纳

一、引言

《霸王别姬》一故事原取材于《史记》中汉代项羽与其爱妃虞姬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时的生离死别一幕,为世人唱颂已久,该电影获得第46届法国加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当属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传统的视觉符号被新的思潮影响而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国外通常采用将传统艺术符号与现代生活、现代传媒相结合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时尚化改进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危机。”而将这些元素结合现代因素则可力挽狂澜使得民族视觉符号起死回生大放异彩。

二、《霸王别姬》中视觉符号之京剧元素的内容分析

(一)视觉符号民族性和超民族性的统一

视觉符号的民族化和超民族性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从历时分析来说,总的情况是越古老的符号越有民族性,越现代的符号越有超民族性。京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元素,是具有民族性的。从共时分析来说,涵盖范围越小的符号越有民族性或个性,涵盖越大的符号越有超民族性或普适性。《霸王别姬》可谓是电影界非常成功的一部鸿篇巨著,值得永远典藏。

(二)京剧元素的跨国想象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贯穿了整部电影,电影以北洋军阀统治、日本入侵、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专政的四个历史时代为经线,将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戏剧人生揉合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跌宕之中。

三、京剧元素的二度编解码———文化冰山

(一)视觉符号的跨文化属性

按照霍尔的观点来解释,视听层和故事层都是人类的共享符号,传播过程中符号必须共享才能传达信息,但这个符号被共享的只是符号的自然意义,也就是他所说的符号的外延。对符号的蕴含意义却永远不能共享。

(二)二度编码,文化冰山的深度延伸

1.京剧元素中包含的理念。关师傅:讲这出戏,是这里边儿有个唱戏和做人的道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特意讲《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时提到是因为希望学徒学到的不仅是唱戏的技巧更是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还包含对“自我”的认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忠贞、追求、爱与奉献等等人类共通的元素,所以可以引起国际共鸣。

2.剧本原创度高,易被国际市场接受。《霸王别姬》是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有原创的口味,市场的接受度比较高。更主要的是因为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可以把它改成了一种悬疑、伦理的口味,其实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些艺术片的口味在里面。总而言之,中国的電影需要这样的原创。

3.影片的政治性弱。《霸王别姬》所搬演的中国历史十分的眩目。不到三小时的观赏时间内,中国江山已经数度易主。其中的历史只是复述官方历史中的一些大事纪,以历史研究的眼光来看极为肤浅。

4.京剧元素在国外的意义:娱乐性。《霸王别姬》中所呈现的京剧,在陈凯歌的一些特写与唯美的镜头塑造下,早不是关师父与艳红对话时所称的“下九流”,而是如袁四爷在法庭中所说的中国“国粹”。通过展现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周边氛围,对于国际范围来说,这个民族的国粹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背后体现的是可娱乐性。

四、影响京剧元素二度编解码的因素

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结合“霸权解读立场”、“协商解读立场”和“对抗解读立场”来考察京剧元素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众所周知,国家间不同的自然、政治环境因素积淀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了不同观众对同一部电影的不同解读。其主要差异主要包括国家形象、个人主义、宗教观等等。

(二)本族文化了解程度。受众对自己的本族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全面是理解电影的另一障碍。作者认为文化是矛盾的。文化的矛盾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一旦形成人们认识、理解世界的某种框架后,它将有助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顺利的交流。另一方面,文化也能形成某些障碍,阻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间的相互交流。这种文化的矛盾性就成为跨文化解读电影的主要障碍之一。

五、走向戛纳,将电影还给“电影”

对中国电影而言,如何以中国元素去体现全世界的共通精神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首先,必须要结合本土和国际元素,真实反映心灵和现实,展现人类最初的真挚的情感,追求无国家化的价值认同。其次,明确电影的定位。搞懂到底由谁来判定中国电影的好与坏,中国电影是拍给谁看的,中国电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是赚钱的机器,还是中国老百姓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再次,想摆脱困境,必须接地气。电影应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需要在电影中见到常见的元素。最后,艺术元素创新。艺术形式一定是反映出当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的现象,比如说很长时间之前功夫片是安全的,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新的。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2).

国际视角 篇4

在经过两年的秘密研发后, 韩国终于迈出了制造大型机器人的第一步。英国《每日邮报》12月19日为我们揭开了关于韩国未来科技公司设计的机器人的秘密。曝光的这款机器人高4m, 重达1.5t。画面中, 工程师坐在机器人胸腔的控制室里, 操控它缓缓移动。机器人的设计者Vitaly Bulgarov此前曾参与《变形金刚4》《机械战警》等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制作。

瑞典 新款电动自行车可从容应付雨雪天气

近日, 瑞典科学家发明了一款可以伪装成汽车的电动自行车——Pod Ride。Pod Ride配备250watt电动机, 可以让用户轻松应对糟糕的雨雪天气。Pod Ride外形看上去更像是一辆微型电动汽车, 其实却是一辆配备250watt电动机的自行车。Pod Ride的独特车壳能让用户轻松应对糟糕的雨雪天气, 此外还能在大多数自行车车道合法行驶。

俄罗斯 新仪器通过刺激大脑帮助患者恢复记忆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意外, 患上中风之后病人有可能会失去记忆。近日,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发出一种仪器, 通过刺激病人大脑记忆的部位, 帮助病人恢复记忆。仪器由3个部分组成:眼镜、耳机和磁刺激头盔。俄罗斯西伯利亚医疗设备科研与测试中心科学家研发的仪器还伴有音频和视频, 它能对患者脑部数个区域同时产生积极作用。

英国 “脑控”玩具不是梦!英已发明脑控技术

近日, 英国发明了一种可以用脑电波控制的电子设备, 这种设备未来可以应用在脑控玩具中。你只要用想法就能遥控玩具行动了。

这款电子头戴式设备配有传感器, 能够监测到脑波的电脉冲, 计算机通过对这些电脉冲进行处理, 发送到电动玩具的电路板中——这样就可以实现“脑控”玩具。

日本 推出全方位行车记录仪可进行720°全景拍摄

日本无线通讯器械制造商Yupiteru近日宣布, 他们将正式推出首款全方位行车记录仪“marumie Q-01”。marumie Q-01是一款能够进行水平360°、垂直360°、全方位720°拍摄的行车记录仪。通过使用配套的软件, 还可以对拍摄的录像进行反转、扩大及缩放等操作来进行观看, 从GPS/G传感器的记录中可以确定当时车辆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

美国 计划研制人造血液挽救更多生命

近日,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一种名为Erythro Mer的人工血液。它是一种看似辣椒粉的干粉, 在兑入无菌水后, 即可使用。

该合成血细胞的大小只有人类红血细胞的2%, 能够在常温下保存, 混入水后即可使用。Erythro Mer会将氧带到体内组织, 已经被证明适用于动物。

奥地利 研发超长续航电动车闲时可为家庭供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3日报道, 奥地利公司Johammer新近研发了一款具有超长续航电池的电动车, 闲置在家时, 这款车的电池甚至可用作家庭供电。

这恐怕是史上最奇特的一款电动车了, 亦是电动车行业的一次大变革。

德国 机器手能“读心”!可帮助残疾人生活

德国最近开发出了捕捉大脑电子信号和眼珠转动的“机器手”。机器手可以捕捉人体大脑的电子信号和眼珠转动的信息, 以捕捉信号, 帮助你做到想做的事情, 例如吃饭、喝水等。

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国际体育的论文 篇5

1引入关系网络理论视角

令人吊诡的是,依据移民见解,运用成形的理论原则来建造网络。网络具有多种功能性,使个体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行为主义者认为网络是动态的社会配置,但并不是所有人在网络调配中都有同等的空间。波利所构思的网络节点是个体和体系(它们都是离散实体)。这些实体全都单独存在,不与其它事物连接,除非他们之间建造了关系,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明显表现成独立的实体。波利拥有广阔的网络视野,并且借用了布尔迪厄(Bourdeiu)的术语。不管是建造生态的“生命网”、社会的“社会网”,还是研究物质文化的代理目标网络都主要看这些离散实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实体本身。

2从关系网络视角理解国际体育移民现象

波利的网络设想可以作为国际体育网络实体的一系列连接点。因为制度实体对个人而非个人流动性起作用。网络中的一些东西有必要去除。除非网络是一个万能的全球系统。即使全球网络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包含在内。另外,大家还关心这些结果的价值(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大家立刻想到这些判断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对于一种实体来说任何积极的结果都有它消极的一面。此外,影响一个人的流动性因素可能对其他人毫无作用。如果一个移民到达了一个地方,就位置来说,这个人是作为个体到达了那里。如果一个人因失业而去迁移,只是为了在其他地方就业,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没什么变化。人们更关心的是网络中的体系角色;虽然波利描述了三名非洲足球运动员的迁移轨迹,他们的.迁移通过体系通道得到发展,但是这些体系缺乏多层动力。足球俱乐部是关系网络的一部分,国际足联也是。那么跨国公司、传媒集团和国家体育管理局呢?在网络中个体都具有惰性,他们和公共机构都是离散实体,不可能避免多层面的突发情况。例如,加阿姆斯特朗和米切尔记录了马耳他和尼日利亚的跨国足球联系。

20世纪末,许多尼日利亚足球运动员被招入马耳他联盟(堪称欧洲超级联盟之一)中。因为他们都有雄心壮志,所以受到了邀请,尼日利亚人发现把年轻的运动员送往马耳他会给他们带来商机,那些运动员也会慢慢适应欧洲的足球环境,最后给尼日利亚人带来丰厚的利润。本质上,他把自己当作一名代理人及马耳他足球俱乐部的伯乐。然而这个准代理人并没有与任何主管部门或俱乐部建立正式的联系。马耳他和尼日利亚足球协会没有建立任何制度关系。所有那些来到马耳他的年轻人都是通过想成为代理商的家人或朋友推荐的,一些人在争取马耳他俱乐部经营权时败下阵来,非洲足球运动员也失去了商机。

国际物流视角 篇6

关键词:全球产业;集成视角;国际物流;双语人才

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大量的双语人才,想要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就应该把眼光放长远,适应全球化经济进行走出去的发展型战略实施,这是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当前各大院校都在探索着如何能够顺应国际主流的发展,走向国际化的舞台。踏实基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路,集合国际主流并且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加以综合考虑,打造出更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全球产业集成视角

1.国际主流应运而生

当一个时代的需求有所改变,那么时代所出现的产物也必然不同,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就出现了全球产业集成视角。而作为全球产业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的同学们的主要学习任务也都会随之发生着很大的改变。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达到当前国际水准的要求的综合素质较强人才,引用先进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理念,与国外的名校进行多元素的文化交流,拓展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另外对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也要有所关注,只有高水准的教学团队与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主打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功能,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当中就应该注重实践学习的开展,定期选择较优秀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国际物流双语工作。

2.长远的眼光

作为校方,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职业学校的本质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实践型人才,想要与国际接轨,首先要把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定位,采用职业标准来教育人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开展多项教学项目,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质量。放眼未来,国际经济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学习好英语以及掌握更多门语言只会提升个人在就职时候的竞争力。国民人才素质的提升之后,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就会有所提升,会直接牵动到国家的整体发展。

二、高职国际物流双语人才的需求

1.双语人才的急切需求

当前我国的英语普及已经很广泛了,但是真正达到能够成功的与外国人进行交谈的人数还是较少的,因为从小学开始大家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只是能够驾驭的了考试的英语能力,如果真正的与外国人面对面进行交流则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而高职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实践性质的应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每年能够为国际物流双语人才的供应提供很大比例的人数。

2.迎合国际进行的改进

既然了解到国际物流双语人才的急迫需求,就应该针对当前的情况进行教学改进,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提供更多更加优质的人才,符合国际发展潮流。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之后的这几十年来,我国的国际物流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之后,就需要越来越多口语以及听力流利人才。迎合世界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改进是当前需要进行的重要目标。

三、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

1.双语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对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分析,双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熟练的掌握各国的语言达到与外国人进行流利的交谈是国际物流业务进行的首要前提。作为双语人才的渴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大高职学校的重要目的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向肯定是多语种交流,而不会单纯拘泥于英语这种语言,各类小语种的学习也是现在应该需要关注的问题。国际物流业务实务课程是国际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外性和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国际物流业务中涉及到的诸多外文单据如信用证、汇票、海运提单都会在该门课程中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审核信用证并能提出修改,要求学生要能制作国际物流业务结汇的全套单据。也就是说,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双语人才的要求

中国入世后。随着对国际物流业务合作的增加,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要。对国际物流行业而言,商务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人才上需要的是真正具备相关行业的产品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沟通能力。具有从事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对国际物流企业而言,一是要求工作人员能保守商业秘密,二是具有企业忠诚度。具有从事国际物流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主要是指涉外商务的沟通技能。能适应国际物流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操作技能。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水平证书。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掌握英语,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国际物流人才备受企业青睐。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国际物流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外。主要接受的是中文语言教学,他们具有较强的国际物流业务知识,但是不具备参与国际物流活动的外语交流能力,与现有的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四、结语

作为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掌握几门语言,就会多几分竞争力,国人如果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国家的整理竞争力又会上升很大的程度。国际物流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对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的考验。物流行业如今发展迅猛,而当前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与国外顺利接轨,与国外的合作越来越多,所以对于物流双语人才的需求就会持续增长,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我国的国民不单纯只是掌控了双语,而是更加全面的语种,国家也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刘刚;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05期.

[2]王佐;论物流企业转型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02期.

医疗损害及赔偿:国际视角 篇7

医疗损害与赔偿事关医患双方利益与民事或法律关系。在医疗纠纷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处理好医疗损害与赔偿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制度和法律,一直是世界各国医务管理者和法律界人士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医学法学大会上,中外医学法学工作者分别从医疗制度、医疗损害与赔偿的因果关系、医疗侵权的特殊性以及如何处理医疗损害与赔偿问题等方面交流了医疗损害与赔偿相关的法律问题。本刊在中国卫生法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从中精选了几篇论文作为特别策划刊出,相信对关注此课题的相关人士一定会有所裨益。

国际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研究 篇8

一、市场的调节力量有限

(一) 农业保险供给方面

影响农业保险供给的因素主要是系统性的农业风险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巨灾风险。其中前者决定了农业保险供给的高补偿成本, 而后者造成了农业保险供给的高管理成本, 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偏低的农业保险供给。农业风险事实上属于“不可保风险”。对从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不可保风险”进行“保险”, 这是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 系统相关性及巨灾对供给的影响

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事件必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事件 (即非系统性风险) , 农业保险才能通过各种组合加以分散。但农业风险是典型的系统性风险。所谓的相关性和巨灾性灾害都是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农业保险无法从中获利甚至是亏本导致的供给不足。

2. 信息不对称与农业保险

历史上使用商业保险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试验都失败了, 除了本身农业的风险特殊性带来的缺口以外, 主要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现在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直接或问接经营的。市场机制之所以在农业保险问题上失灵, 主要是因为农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逆向选择与农业保险, 农民相对于政府保险公司等宏观的组织更加了解自己的土地、技术、天气周期等, 由此更加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保险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保险人没有能力去设置与风险水平相称的保险费 (即合理的保险费率) 一个直接的结果。 (2) 道德风险与农业保险, 部分学者从农民在购买农业保险前后农业生产投入行为 (主要是肥料或农药) 来确定道德风险现象的存在。不同的投入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 不同的投入品施用量与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应是不一致的。

(二) 农业保险需求方面

虽然有不少的农民具有投保的愿望, 但从总体上来看, 对农业保险实际上还缺乏有效需求。有足够的证据表明, 农民可能对风险并不是强烈厌恶, 对保险并不具有一个非常高的支付意愿,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讲, 其对于风险的偏好在低收入时往往趋于风险中性, 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 不倾向于使用保险来分散农业生产中遭遇到的自然风险。

二、政府在农业保险供需对接策略研究

(一) 商业主导的农业保险

从经验上和理论上看,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不适宜纯粹商业化运作达成共识,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农业保险的单纯商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农业保险中还存在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等问题, 因此, 对农业保险进行补偿是必要的。大部分学者对农业保险不适合商业化经营以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 (模式) 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具体发展模式或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出发, 得出了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运作的结论。在对国外农业保险经验进行详尽总结后, 多数研究结论认为:发展农业保险, 走出农业保险的困境, 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法律方面支持、引进再保险和再保险基金制度、选择适合本国的农业保险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农业保险需要国家财政大力支持, 也就是要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 政府参与的农业保险

为了促使农业保险供需对接, 一些学者对如何纠正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农业是准公共产品。在此情况下为政府提供农业保险补贴提供理论依据。最知名的是Skees通过对美国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进行分析后认为, 在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和补贴力度情况下, 农业保险并非按照政府的意愿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可能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政府陷入沉重的财政负担。扭曲农业保险的功能。对农业保险的大量补贴, 实际上使农业保险损失补偿功能逐渐淡化, 逐渐成为一种收入转移支付工具。降低社会资金的效用。政府直接经营容易产生“寻租”和低效率现象。对私人保险的“挤出效应”。模式方面:一国农业保险组织模式是对于农业保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学者一般将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归纳为五个类型:政府主导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 、相互社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 、民办公助模式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 、政府垄断模式 (以前苏联为代表) 、国家重点扶持模式 (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在模式的选择方面, 不同的学者主张经营模式不同。在众多经营模式中建立以非盈利性农业合作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体制是最佳的选择。周红强调在我国须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谢家智、蒲林昌在对市场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应该坚持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总结

通过上述有关国内外农业保险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可以看出国外学术界尤其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对农业保险的研究相当成熟。相比较而言, 国内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不能保证农业保险的供给方提供保险产品, 就根本不用谈农业保险需求。对农业保险替代品的研究比较少。农业保险的替代品有硬件 (如水利设施) 和软件 (如政府救济) 之分, 他们与农业保险相比, 优势在哪儿, 劣势在哪儿。只有通过比较, 量化他们的优劣势, 才能更好地提供农业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志宇, 方淑芬.风险概念研究燕山大学学报, 2007 (2)

[2]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 1996 (1)

[3]庹国柱, 卞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2

国际物流视角 篇9

1 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互动发展的逻辑基础:共生理论

借助于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物流服务创新同企业物流需求的共生系统是指企业物流活动各环节同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与生物共生理论相似, 物流服务共生系统也包括三个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首先, 共生单元, 是指物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行为主体, 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企业等。正是共生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共生进化促进了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发展。其次, 共生模式, 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 同时也是最佳激励兼容状态或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物流产业的必然要求, 也是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物流服务共生系统各行为主体既要分工协作, 又要适度竞争, 以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后, 共生环境, 是指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了共生环境, 即包括物流服务共生系统中各行为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经济、科技、法制、文化、国际环境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等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演化方向和规律, 其中, 共生模式是关键, 共生单元是基础, 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 其衍化出的任何共生关系都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水平、效果和共生系统的动态特征。

实践中, 物流服务共生系统具有协同性、自律性和共同发展等特征。首先, 协同性。物流服务共生系统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 这一分工协作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简单集中, 而是以物流专业化分工与物流社会化为基础, 不同规模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系统, 其并不排斥竞争, 相反有效的竞争反而是有益的激励。其次, 自律性。物流服务共生系统是一种自律性过程, 它要求各组成单元之间形成某种必然的联系, 如契约关系、社会关系等, 并依靠这一必然联系约束力形成共生模式, 从而促使系统增容, 产生新的扩张能力或者繁殖能力。最后, 共同发展。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演化路径上看, 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形成是物流企业和需求企业共同发展过程, 是一个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演化机制, 有序、协同的共同发展将加速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进化发展。

2 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互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实际上, 物流服务共生系统内外部都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中, 其运量、流向、库存量、发货到货时间、契约关系等都可能不同, 存在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 生产和流通频率决定了其不确定状态的水平, 因而必须通过各种机制进行控制, 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物流服务共生系统。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机制:

2.1 制度共生机制

资源分配是物流服务企业同需求企业形成共生系统的基本纽带, 即包括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平台等有形资源以及企业知识、文化、资金等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分散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企业的各个领域中, 或被物流企业所控制, 或被需求企业所控制, 由于不同企业因其资源基础不同而造成服务能力的千差万别, 同时, 每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 过分的掌握资源容易导致资源使用得不经济, 因而必须通过建立物流服务共生系统, 实现物流资源的快速集成和网络化物流服务, 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然而, 处于共生系统中的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企业不可能自动协调, 因此必须通过制度设计, 超越所有企业子系统的局限, 高瞻远瞩, 综观全局, 兼顾方方面面, 以约束和调节共生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进而形成自律性的和谐共生系统。

2.2 网络共生机制

物流服务系统的共生性决定系统内各企业, 包含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需求企业是以合作模式开展各项物流活动, 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性和互补性都加强了系统的稳定性。首先, 每家大型物流企业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物流企业, 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与该大型物流企业的业务关系, 也是通过互补关系, 为其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物流服务, 因而所有参与共生系统的物流企业形成物流子网, 通过资源整合, 使得核心大型物流服务企业为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提供差异化的物流服务成为可能, 同时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借助大型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生存能力, 从而加强了系统稳定性;其次, 围绕在各大型物流企业周围的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也通过各级网络交织在一起, 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对称共生也有各中小型企业的非对称型共生, 也有各子网络之间的相互渗透, 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综合体。

2.3 信息共生机制

一方面, 各物流企业信息化为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供应方提供了大量物流市场信息, 物流需求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各物流企业对物品流动可实行全程监控, 实现物流与信息流同步。另一方面, 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供应方可以借助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 各企业科学决策并协同运作, 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功效, 可见信息流动是促成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重要机制。在一个物流服务共生组织内部, 资源能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在自我信息即时更新的同时, 保持与外部信息的紧密结合, 可以实现内外部信息的快速转化, 防止闭门造车, 阻塞信息通道。流水不腐,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系统内部的信息污染问题, 进而更加有效地保持系统内外的动态平衡, 而且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处理技术有效分解系统内外部的冗余信息, 屏蔽信息垃圾, 调节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冲突问题, 实现信息流的健康流动。

3 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互动发展的对策

通过上文对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内涵、特征和作用机制的探讨, 结合目前我国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互动发展的现状, 本文认为优化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良好的共生环境

要引导物流服务共生系统中的物流服务企业与物流需求企业等共生企业向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 这就涉及共生环境的优化问题。首先, 从制度共生的角度上看, 外部政府机构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 包括产业制度层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制度, 规范系统内企业的行为, 吸引更多的企业形成共生系统;内部, 企业与企业之间应通过建立微观的契约关系和宏观的战略关系, 在规范各自行为的同时, 共同促进服务创新。其次, 政府部门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要满足物流企业和物流需求企业对各类管理服务的需要, 为各类型的物流服务系统建立起成本低、效率高的市场环境。最后, 物流服务系统内部, 应提倡建立起一种开放、宽容的社会文化, 为系统内部的服务创新塑造良好、和谐的创新氛围, 发挥其推动系统发展的作用。

3.2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从信息共生机制的角度上看, 加强信息沟通与流动是维护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 而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物流服务过程中, 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而且可以通过提高物流管理的科学化, 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效益。实际上, 许多跨国物流公司在同所服务企业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中, 都十分重视信息网络的建设, 都建设有“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网络平台,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 如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 (EDI) 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 进而整合自身业务流程, 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 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通过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3.3 优化共生系统结构

网络共生机制是物流服务共生系统的重要机制。实践中, 物流服务共生系统内企业的竞争力正是建立在合理的共生网络密度的前提下, 否则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 一方面, 一定密度下的物流服务共生系统中同类企业的集聚会加剧产业内的竞争, 出于加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考虑, 各企业会加快技术的创新, 积极推动产业内部的分工细化和产业链的延伸, 从而缩小各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实力差距, 有效地增强物流服务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在吸引同类企业进入物流服务共生系统时应考虑到在该共生系统中同类企业的数目, 为了避免过度竞争的情况, 可以通过企业供应链招商的模式, 有意识地引进与物流服务企业供应链中物流服务企业互补性的相关企业, 从而达到共生互补的目的, 增强了整个物流共生系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本红, 冯良清.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1) .

[2]杨宇, 聂娜, 周晶.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金融价值增值作用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S2) .

[3]聂娜, 笃鹏, 周晶.制造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的共生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S2) .

[4]唐强荣, 徐学军, 何自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03) .

国际物流视角 篇10

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化物流业是否发展健康与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 同时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也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增值性环节。至此物流专业应运而生, 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勤于动手、眼高手低、自制力差以及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偏低的问题, 这与市场急需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严重脱节, 其制约着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进程的推进与深化。致使诸多弊端滋生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强有力的产业背景来支持物流专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特色不突出, 和当地经济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不相吻合;二是众多高职院校的物流课程开设的目标、培养方向与方式大径相庭, 欠缺培养多样化物流人才的目标, 且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知识结构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 无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化、高技能的专业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多数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时间不长。许多院校该专业的师资力量不雄厚、办学经验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实验基地设备不达标等问题, 使得物流专业教学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还有院校的专业授课只是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教授, 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需求的职业能力严重不符。

1. 高校在没有科学论证的情况下设置物流专业, 培养目标和实际社会需求严重不符。

多年来, 许多高校在没有充分考察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实际社会需求的情况下, 没有切实地分析、设计工作任务及科学论证职业能力, 仅仅凭主观经验办事, 赶“物流热”而兴办物流专业。物流与产业链息息相关, 是涉及多个不同产业与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当前一部分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不经分析考虑, 只要是与物流相关的课程都开设, 不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与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色人才的实际不相符合;还有许多高校无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学生的培养, 认为其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出众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忽视了物流产业实际发展十分迅速, 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性大的特点, 致使多数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契合。

2. 教学设计中欠缺成熟的教学体系。

部分院校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在传授理论知识, 对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的高端化、高技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学生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后无法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就业;还有许多院校在开设物流专业课程之前没有切实、深入调研物流专业岗位, 欠缺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不明、专业开发和构建不清晰, 且科学性与原则性不强, 仅仅是简单地阅读一些诸如报纸杂志等的二手资料, 单凭自己的经验收集、整理资料, 或者是参考其他兄弟院校的方案进行一些局部的调整。同时教学内容涉及面过于广泛, 多种岗位都涉足, 不能够对与将来职业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很好地把握, 还有一些课程的实用性不强, 授课过程中关于物流企业的真实案例不多, 使得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3.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众所周知, 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师的学历层次十分高, 但是师资水平却不容乐观。他们其中一些是由管理、市场营销、经济等专业转过来的, 还有的是半路出家, 后进修的MBA。至此, 他们所掌握的物流知识不够系统, 理论支持不充足;还有的是只有理论知识, 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还有的教师往往只传授自身比较熟悉的固有的知识与技能。由此看出, 倘若一所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会严重制约该高校高端化、高素质、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4. 校企合作的可行性不足, 实验基地设备十分落后。

我国物流产业起步不早, 能给学生提供绝佳实习、训练条件的大型物流公司少之又少。许多都是些技术不先进的小型物流公司。至此, 学校与企业由于受企业理念、规模、发展状况、技术水平和利益等条件的限制进行合作的困难层出不穷。还有部分高校物流实验室的设备严重滞后, 面积狭小, 而且十分不乐意投入适量的资金来完善物流实验室基础设施。

三、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的视角下培养物流人才的可行性措施

1. 严格按照市场需求, 准确设置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及职业教育要求来设置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将市场、行业、技术与岗位四要素结合起来, 并对职业岗位进行科学分析, 综合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 以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与够用性为原则来重新组合课程结构, 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补充, 最终科学构建高职物流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尽可能地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方案与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从而冲破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的枷锁。要更加重视学业考核中教学过程的引导和监督,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注重从出勤、平时作业、口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把个人考核与所在小组成绩综合评定, 这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2. 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注重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是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树立紧跟时代步伐的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 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及潜在需要来及时更新课程设置, 进而革新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内容, 最终使学生更能接近实际的职业岗位。

3. 重构课程体系过程中切实落实“学岗就”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

高校在设置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之前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业界人士的建议、看法, 充分了解目前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趋势, 严格遵照企业的用人标准, 把学生的学习、将来的岗位技能及预就业训练紧密结合, 逐步进行人才培养。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及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案, 进而及时优化、更新课程体系, 规整相关知识点, 使得“学岗就”有机结合, 从而营造与岗位需求相适合的学习环境。至此才能设置出科学的课程体系, 才能培养出更多既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又令企业满意的高端技能专门人才。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养高端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素质高的专业师资队伍, 这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此, 高校应注重营造教师成长的环境及建立、健全教师聘用、奖励和制约机制, 竭力构建一支物流知识雄厚、教学水平高及实践能力强的勇于担当的师资队伍。

5. 增强校企间合作的深度。

校企合作即科学利用高校及企业各自的优势与环境, 将课堂和实际岗位结合起来, 创造良好的氛围, 进而培养高端复合型物流人才。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不仅有利于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 减少高昂的实验基地设施建设费用及节约资金, 而且有助于企业赢得更多人才, 进而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及自创品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文忠.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关系探讨[J].经济视角 (中旬) , 2011, (05) .

[2]白海霞.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高专物流专业人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以丽江师专为例[J].中国市场, 2011, (28) .

国际视角下的职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国际视角;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G719.2

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这不仅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使职业教育的国际界限逐渐消失,促进了资本和劳务的流动,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应该以国际视角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积极改革。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改变了就业结构和模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需求。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原有的人才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产业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劳动市场更青睐学历高、技术水平高的人才。因而,拥有丰富知识储备、具备高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劳动力市场的主体。而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具备单一技术的人才就业出现了瓶颈,“一招吃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些经典的职业逐渐被新兴职业所取代,而职业教育在职业交替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仅要为市场培养和储备新型人才,在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也承担重要的责任。

然而,现在运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教育层次上,现有的职业教育层次主要以专科为主,并且各个层次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与高层次的教育更是缺乏沟通。其次,体现在形式和对象上,国内现有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正规的全日制教学,服务对象则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目前,层次结构有待完善、形式与对象单一的职业教育不仅发展遇到瓶颈,也不能满足市场和个体需求的提高。由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层次化低,缺乏发展潜力,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根本不能与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所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急需完善目前的教育体系,只有层次完整、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1.职业教育区域化

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但是各地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加之行业分工不均衡,使我国经济呈现区域化。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例如,在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相对发达,对高层次的技能型、智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将教育层次高移,根据市场对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对其规格进行定位,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行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较低,非农业方面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业生产过程中预设的工作岗位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叫教学思路,改变为对应岗位输送人才的固有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主动培养新型技能人才,使职业教学不受经济类型的影响,成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和不竭动力,从而促进西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化工作岗位输送人才。

2.职业教育终身化

社会的飞速进步和发展,使终身化学习成为必然。目前的职业教育也只不过是我们终身化学习的一部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倡导普职教育相结合,并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交互和协调发展。虽然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推行了相关的政策,有10%的学生能够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对接,为职业人才的深造提供机会。但是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促使各行业中的生产技术和水平也相对提升,这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需要更多的高层次职业型技术人才。为此,应当加强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在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同时,还应建立由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3.职业教育管理科学化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制,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摒弃部门的界限,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为此,应该将职业教育、岗位资格认定、人才管理等分属不同部门负责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统筹管理,制定教育培训和管理以及就业资格准入标准,规范职业教育,开放人才市场。这样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结合市场需求,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办学分散、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适当的合并或重组,建立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中心;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向各类各大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靠拢,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积极进行转制改造,突出办学特色。另外,还应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因为自由就业和劳动力在不同区域的流动,使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成为认证能力的凭证。所以,要不断完善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使資格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一样,具备类似“硬通货”的性质,从而肯定职业教学的成果,促进技术人才的发展。同时,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应关注国际发展动态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人才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国际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也会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渗透,使ISO9000标准出现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管理中,影响了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因此,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管理领域必须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开放的思想打破传统管理的枷锁,实现与国际的衔接,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更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自身不足,不断完善,大胆改革,敢于创新,进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国际物流视角 篇12

农业发展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的当前,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市场分析不足、缺乏现代化的国际化物流意识、缺乏国际化物流人才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必须要全面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全面促进我国我国农业物流的国际化发展。

2.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市场分析不足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为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行业面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当前,我国农业物流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其对市场发展和变动的分析不足。一方面,我国农业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的经验都来自于发达国家,其对整个市场变动和发展还缺乏预测意识,对影响市场变动的因素分析不足,难以有效借助全球市场的变动发展国际农业物流。另一方面,在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强化的当前,其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力,因此其存在的风险隐患较大,而我国当前的农业物流国际化对其分析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2.2 缺乏现代化的国际化物流意识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更新着现代化国际物流的发展理念,当前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现代化国际物流的意识。一方面,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更是缺乏必要的意识,地方政府在鼓励和促进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使得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受到较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在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不管是农产品生产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其积极性还较低,缺乏稳健的激励和支持政策,其获得的利润较低,因此难以全面参与到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中。

2.3 缺乏国际化物流人才

在全球大市场环境下,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必须要具有一大批专业化的国际化物流发展人才。当前,这还是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短板。一方面,现有的农业物流国际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较低,而其所接受到的培训十分有限,使其对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显现。另一方面,很多农业物流国际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从外部引进先进的国际化物流人才,使得现有的人才团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促进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因此,这同样是当前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3.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全球市场的分析

加强对全球市场变动和发展的分析是经济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通过对国际农业物流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其发展规律和市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我国农业物流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引。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宏微观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参照工业产品物流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同时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再创新,并对市场变动进行准确的预测,以此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经验借鉴。

3.2 强化现代国际化物流意识

随着全球市场变动的不断加剧,只有不断强化现代化国际化物流意识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对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促使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重视程度,通过完善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并加强国际物流的合作与协商,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物流国际化发展中来,提升其全球市场竞争的意识,更新国际化物流发展的理念,为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培养和引进先进的国际化物流人才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视角下,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农业物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引导,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技能,因此强化其促进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从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积极引进一批现代化的国际物流发展人才,为现有的从业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为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建言献策,使得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提升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问题还显得十分明显。从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加强对全球市场的分析、强化现代化国际物流意识、培养和引进先进的国际化物流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强化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以此促进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明显,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物流国际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农业物流,国际化,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徐霞,王维.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现代农业物流建设分析及建议[J].中国商论,2016(14)

上一篇:多FPGA系统下一篇:企业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