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资源

2024-05-08

园本资源(精选12篇)

园本资源 篇1

幼儿阅读能力是指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 从对获得阅读积极体验有促进作用的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顺利完成人与图书交流这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的一种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 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一步拓展其学习经验。”园本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我们应充分挖掘、拓展、整合园本资源, 引导幼儿体验周边的环境资源和社区资源, 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阅读环境, 让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促进幼儿阅读认知、情感、能力的协同发展, 使阅读成为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

一、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以下简称“我园”) 努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引导幼儿与图书中展示的人、事、物相互作用, 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思考迁移, 真正地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 发展想象力、思维力。我园为幼儿打造充满童话色彩和阅读氛围的阅览室, 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喜好的图书, 满足不同年龄幼儿阅读的需要。幼儿园形成常规每班教师轮流定时带大、中、小班幼儿到幼儿园阅读室, 伴随舒缓的轻音乐, 幼儿自主选择适宜的图书进行阅读;每个班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阅读区, 提供适合本班幼儿年龄阅读的图书、舒适的地垫。温馨的书香氛围不断吸引孩子前往驻足、阅读, 每天的餐前、餐后、自由活动等时间总能看到孩子自主阅读的身影。我们还利用幼儿园走廊创设与幼儿阅读的故事情景让幼儿身临其境, 产生与图书的共鸣,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老师经常陪幼儿一起阅读, 一起感受图书中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变化, 老师的阅读行为会对幼儿阅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幼儿亲身感受老师喜欢阅读, 孩子对老师的崇拜会使孩子模仿老师, 从而喜欢上阅读。

二、寻找有效途径, 培养阅读能力

1.将阅读活动与一日生活结合

对幼儿交流对话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进行, 小组交流活动是最适合的方式之一。幼儿在老师引导下, 能充分与同伴交谈, 各抒己见, 自由问答, 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在开展创造性游戏的时候, 教师作为孩子的玩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在互动的游戏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是师生间、同伴间自由表达和相互交流的好机会, 教师要积极主动引领孩子, 促使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主动分享交流。

2.将阅读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

幼儿园不同的区域活动与图书阅读活动整合, 更突显图书角的教育功能和其他各区环境材料的有机联系。教师在分析读本和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在活动区投放适宜的材料, 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 体会读本的内涵, 获得快乐阅读的体验。如在大班开展《喜欢钟表的国王》阅读活动时, 教师抓住图画书独特的创意构思, 在语言区投放了各种钟表图片, 在表演区投放了故事图谱、角色牌等材料, 在数学区投放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时间表等, 让幼儿在阅读图书的时候通过对丰富的区域活动材料的整合, 感受钟表的主要特征, 进一步理解诙谐幽默的作品风格, 丰富和作品相关的经验。

三、挖掘社区资源, 提高阅读能力

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 而是在家长、幼儿园、社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 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因此我们要发动社会资源, 建构一体化教育, 帮助幼儿提高阅读能力。比如, 我园固定每天下午四点是亲子阅读活动时间, 我们会轮流邀请各班家长来园与幼儿一起阅读, 从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到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看到的故事情境, 家长陪孩子一起从学习如何翻阅图书到自己整理图书, 引导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一步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时, 我们还积极联系社区资源, 比如开放公园、瓷厂;邀请资深本土艺术家, 与孩子们聊聊家乡的历史与未来, 等等。有了这些资源的加入, 幼儿对阅读愈来愈感兴趣。本土文化与幼儿的阅读能力很好地结合, 使幼儿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又获得了爱家乡的情感。

我园为了更好地在园本课程中发展幼儿的阅读能力, 结合我园开展的早期阅读课题研究, 开发整合并有效利用园本资源开展早期阅读活动, 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为今后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让本土文化与幼儿的阅读能力很好地结合, 使阅读成为引导幼儿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我们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成效, 但还要不断地探索, 充分利用园本资源深入挖掘幼儿的阅读潜能, 继续寻找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

园本资源 篇2

本学期我们以美术课教研为主,通过集体教研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在互相教研时,根据每个班不同的班型,有不同的教法。看完课后教师互相评课,也讨论出上美术课最好的方法。不错过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积极求教,探索创新,并付诸于行动,这些都加快了我们对教学进行,新老教师在团结中共同进步。

听评课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在每天的听课过程中,认真听课,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记录,对好或不好的地方及时在旁边做好标注。没有夸大其词,每位教师都从新教师成长这一角度出发,即充分肯定执教教师的闪光点,又中肯的给出了建议,使得评课活动真实有效。

每节课前要根据幼儿来设计好课的每个环节,在根据班级幼儿的智力能力提出每个环节的问题。美术课上大部分都有教师示范画的这一环节,在教师进行示范画时,教师的讲解要细致、语速要慢、而且教师的语言组织必须有序,让幼儿一听就明白。

在幼儿绘画之前教师要对幼儿有明确作画要求,使幼儿知道绘画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这样会让幼儿的绘画更加的美观又干净。

美术课上教师要用自己的兴趣来带动起幼儿对画的兴趣,幼儿有了兴趣之后才会用心来作画。幼儿的兴趣是最最主要的!。

通过欣赏活动的开展,幼儿变得更敏感,对周围的事物更关心,能主动观察大自然,发现美的事物和因素,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水平。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有了显著提高。

在本学期里,我除了学会怎样上好美术课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深意的去评价美术课。在以前评课的时候我总会去潜意识的评每一位了老师的课,总是从教师教具上找问题、语速上找问题、板书等等和浮潜的小问题拿出来讲。

先在我知道了,首先要看教师没个知识点有没有强化,教师强调重点知识有没有到位。幼儿有没有学会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幼儿原因在那里。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就要找出教师本节课的不足,目的是让教师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不单单是找出不足,还要找出教师优点,有点是教师本节课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大家一起来学习。

开发园本教材,挖掘幼儿教学资源 篇3

一、联系本市实际开展园本教研

2012年3月,我园在开学教研会议上,园领导要求教师立足开发适合本园实际的园本教材,教材的采集、编写既要满足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同时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接到任务后,我园教师先后走访了我市的青海盐湖城、格尔木旅游景点、地方志编辑部等,翻阅了我市有关教育发展方面的资料,最后让懂得电脑技术(Photpshop)的教师,制作并印刷出一本市幼儿园的园本教材。由于在教材中,教师采集拍摄的图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赞美了我们青海省及格尔木市的风景、风情,介绍了我园独具特色的美丽校园等,并在教材中有我们教师自己创编的儿歌、手指操、拼音顺口溜等。该教材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

二、在教研课题中开展园本教研

两年来,格尔木市幼儿园立足于本园实际教学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专题教研活动,推进我园的园本教研发展。2012年春季开始,我园领导在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形式、内容的不同需求后,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希望拓宽教研活动的类型,力求体现教学的真实性、研究的朴实性,积极发挥园本教研的引领、交流、学习作用,体现园本教研“以园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各年级组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开展教研课题,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将课题和园本教研有机结合起来。

两年来,我园积极拓展园本教研的内容与形式,重视用“研”的形式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帮助教师用先进理念指导自身实践,从而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此后,我园又多次召开园本教研工作会议,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研课题,让教师成为园本教研的主人,课题从最基本的备课、写教学反思、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规范和学习兴趣入手,教研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一线工作,真正体现了园本教研“以园为本”的理念。

两年来,我园教师撰写的课题、论文,如《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如何提高幼儿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等等,先后在市教研部门立项。目前,尚没结题的课题正在探索和研究中。

三、在教师观摩课中挖掘园本教材

为进一步提升我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两年来,我园经常举办教师观摩课比赛大练兵活动,并在教师观摩课中挖掘和发展园本教研的资源。

每次比赛园领导首先要求参赛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教案、教具及课件,挑选本园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其他听课教师进行交流、点评、评奖,并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如2013年春季我园举办的观摩课比赛中,我园的这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刘美英老师执教的中班语言课《小兔子找太阳》,直观教具运用得当,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具有综合性、趣味性、启发性的特点,课件制作精美,师生互动热烈,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王红老师执教的大班音乐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动静交替、衔接紧凑,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情境中体验,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李英梅老师执教的小班音乐课《蚂蚁搬豆》,活动设计合理,注重创造平等和谐的师幼氛围,课堂气氛融洽,构思新颖,充满童趣。

通过教师观摩课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仅给教师搭建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和一个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教育功底,大家在相互交流、互相鼓励中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丰富了我园的校园文化生活。

五、在教学质量检测中开展园本教研

为及时了解我园各幼儿班的教学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两年来,我园于学期末均举行各幼儿班教学质量检测活动,试题由教务处根据学科进度自行命题,试题紧紧围绕教材,注重基础、体现能力。

进行教学质量检测是对各幼儿班一学期以来的教和学情况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考核,促进教师注重教育教学质量,为幼儿入学打好良好的知识基础。

园本教研是实践纲要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开发符合我园实际的园本教研活动。

园本资源 篇4

为了更好地使幼儿从小接受环境保护的启蒙教育, 近年来, 我们鼓励并指导城乡幼儿教育学校, 高度重视, 不断探索, 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环保教育系列活动, 在教育中渗透, 在渗透中培养, 在培养中形成,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使广大幼儿在潜移默化间初步形成了环保意识。

一、优化环境布置, 创造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

新颖美观的环境布置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可谓举足轻重。为了给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美好环境, 我们幼儿园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如建造新楼, 粉刷墙壁, 清除卫生死角, 植树养花、增加绿地, 添置各类富有童趣的大中型玩具, 从布置、造型、色彩等方面努力强化环境的童话色彩, 并在一些空角设立了植物角、饲养角、科学观察角。教室的墙面都有计划、有目的设计了不同主题的画面。如大班“海底世界”、“神秘天空”, 中班“秋天的树”, 小班“保护花卉”等, 让幼儿一进幼儿园就犹如走进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 这些墙面主题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对现有环境的保护欲。就小班主题墙面“保护花卉”这一设计来说吧, 效果极佳。在以往, 我们小班的小朋友采摘花卉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的小朋友两个冲天辫上都能插上三四朵的小红花, 有的小朋友连裙子上也都别上不同颜色的小花, 引得蝴蝶都围着她们飞。现如今, 通过我们对主题墙面画的讲解 (最好以童话的形式向幼儿展现) , 孩子们会很快认识到保护花卉就是保护我们幼儿园的环境, 往更大的方面来讲,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全人类。另外, 我们每园、每班都有种植区、自然角, 引导幼儿进行种植活动, 让他们给花木浇水, 拔草, 给鱼儿换水喂食,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喜爱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与意愿。

二、针对年龄特点, 环保教育渗透到各教育活动中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就如同智力开发一样, 不应是单独进行、孤立发展, 而是应该针对年龄特点, 与各科教育教学、幼儿游戏活动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首先, 我们结合各科教学, 对幼儿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例如, 在大班《社会》教学中, 结合讲“水”、“声音”等来教育幼儿喝干净水、开水, 不喝脏水、生水, 要做到随时关闭水龙头, 懂得节约用水, 不去浪费水资源;在中班《科学》中, 用青蛙捉害虫来教育幼儿计数, 并及时告诉幼儿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能保护庄稼, 是人类的益友, 我们要去爱护它, 应该对捉蝌蚪、捉青蛙的行为予以制止或揭发;在音乐课中, 教幼儿唱《我们爱护小树苗》等歌曲, 并教育幼儿学习歌曲中的内容去做, 要自觉保护小树苗, 不去攀爬或折断损伤;在大班绘画课《可爱的小鸟》教学中, 通过边示范边讲故事《不爱鸟的国王》, 使幼儿在掌握绘画技巧的同时, 认识到小鸟能给大自然带来生机, 要懂得保护树木、庄稼, 知道爱护小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的道理;在语言课看图讲述《窗外的垃圾堆》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先带孩子们在幼儿园内观看, 看看园内哪些地方是清洁的, 哪些地方是脏乱的, 然后对幼儿加以适时地引导, 让幼儿明白乱扔垃圾是一个不好的行为,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随手一扔, 试想, 我们的校园环境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社会环境又会是什么样子?试问, 你们愿意生活在蚊蝇横冲直撞、臭味刺鼻呛人的垃圾堆旁吗?通过幼儿的回答或动作,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让幼儿理解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其次, 寓教于乐。在游戏和讲故事中增加环境保护的内容, 如角色游戏“小小环保员”、“环卫站”、“废品收购站”等。此外, 还有音乐游戏“快乐的小鸟”, 体育游戏“运树苗”、“植树”等。有时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以幼儿熟悉的或喜爱的人物为主角, 使幼儿从有趣的情节中受到教育。

三、家园共育, 强化幼儿的环保知识教育

利用黑板报、家长园地和家长会议等形式向家长进行环保宣传, 并向家长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要求。要求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爱清洁, 在收拾打扫房间时, 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洒洒水, 扫扫地, 抹抹桌椅, 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苦以及劳动后所换来的优美环境;教育孩子玩过玩具后, 不能乱扔乱抛, 而要收拾整理后放回固定的位置。家庭的阳台和庭院环境也要注意美化、绿化, 不要乱堆乱放杂物。在这些有限的空间里, 教育孩子要保持室外环境的卫生, 更不能从楼上阳台、窗口向楼下抛物, 或攀摘花卉、果实。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时, 也应该叮嘱孩子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随地吐痰, 不随地大小便。

四、培养习惯, 为幼儿的环保行为奠定基础

记得一位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换言之, 要想为幼儿今后的行为奠定基石, 那就一定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为此, 我们幼儿园会经常开展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幼儿教育活动。如:“纸屑我来捡”、“果皮我来拾”、“伸伸手, 弯弯腰, 垃圾不再随风飘”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让幼儿从点滴做起, 从自我做起。大家都知道,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 所以,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我们更应该首当其冲,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下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充分来说明这一点:九月初, 我们小班的小朋友刚刚入园, 还没有来得及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方面的特别强调。但是, 我们却会奇怪的发现有的小朋友每每看到果皮纸屑都会拾起来放进垃圾桶内。一个、两个的多起来, 更多起来!但我们问其为什么这样做时, 有很多小朋友的回答居然是“人家中班和大班的哥哥姐姐都这样做, 我们也就跟着学了”, “我们的园长都拾, 老师也拾, 所以我们也拾”。由此可见, 幼儿的模仿力绝对是我们成年人所不可估量的。

总之, 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程度, 反映出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文明与素质的提高, 既有社会的因素, 也有学校教育的因素, 而幼儿园环保知识教育则是第一课, 所以, 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尤其重要。在今后的环保教育中, 我们将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以期进一步提高幼儿环保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摘要:幼儿期是人的一生成长的黄金时期, 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幼儿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环保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自觉性的培养, 幼儿期是关键。

园本教研总结 篇5

我园针对现阶段教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立足本园,以人为本、以研为实,倡导教育反思,体现教师主体性,发挥教师能动性,努力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创造空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现总结如下:

教研机制:

课程是幼儿园发展的主心骨,优化课程是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园的园本教研主要从优化课程审议、完善园本课程,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方面来展开。

主要内容:

一、以特色教育为依托,继续构建园本课程

我们的特色活动主要是播音主持和创意美术两个方面。每个开学初我们每个年龄段、班级都要制定详细的特色计划,根据教师的专长分设不同的特色班,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或者征求幼儿的意见,报自己喜欢的活动,然后幼儿进行混班特色活动。每个特色班的教师会每个月制定详细的工作历,包括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进展、材料的准备等等都要经过年级组讨论、相关包段领导审核,每个学期末要把一学期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家长,形成一个以特色教育为依托,合理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艺术想象的园本课程。

二、优化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审议质量

课程审议,这是我园坚持的课程管理方针。课程建设中要把握课程内涵,利用现有资源,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要重过程且不断积累、常反思且不断优化。如何把课程做活做精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先就教学目标的适宜性、可行性等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大家一致明确先把握大框架,再调整并优化,最后汇总再审议。

其次对周内容进行审议时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课程前期预习。为了使课程审议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每位教师在审议前先对本周活动有个大概的认识和安排,针对自己的“问题”重点在年级组中进行审议,这样让每位教师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避免在以往的课程审议中一部分新老师只是被动接受的现象。其中,“我的问题”切入可大可小,大至对目标、课程容量、课程进度,小至对一个课案、一个环节,甚至一句教师的指导用语提出质疑。最后由年级组长对每位教师的个人审议情况进行梳理、汇总,以便审议时能针对主题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增强审议的实效性。

3、当教师对审议中的问题达成共识后,则要将这些观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再次回到教师的个体反思。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在备课要求上,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采取了“梯队式”管理策略,即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对于新上岗的年轻教师重在“扶持”,要求其必须备详案,以苦练基本功;对于老教师则重在“放手”,只求备简案,做到“心中有教案”;以使她们在个人专长领域潜心钻研,凸显“学有所长”。教育是一个不断实践验证的过程,当教师把活动设计中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又会碰到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又将成为下一轮审议的主题。于是课程审议在此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过程。

三、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园本培训: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来向园内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园本培训结合观摩研讨、结对帮教、技能展示等方式,丰富教师的专业活动。

2、创新学习方式,营造同伴互助学习氛围: “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轮流担任主讲,用课件、投影或文字资料等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向其他教师介绍,并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与大家分享。

3、探索园本教研有效策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首先以问题研讨为中心,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在开展教研活动前,围绕“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你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什么?”“你与同事经常交流的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有哪些?”“你是否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哪些问题和困惑?”等中心问题展开自我反思与同伴交流,引导教师关注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从日常教育教学事件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并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通过“问题交流会”梳理出教育问题“症结”之所在,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教育成效。

其次继续开展一课多研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教研形式,共同探讨如何选择、分析教材,制订教育目标;探讨如何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探讨如何以预设的课程内容为依据,挖掘课程内容的拓展点等。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果展示:

近年来,我园在园本教研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成绩如下:

2014年8月,我园以《利用本土资源 丰富幼儿园活动》为课题,在“晋中市暑期农村骨干幼儿教师培训”中,做了经验交流。

2016年6月,我园以《音乐链接缝隙 实现无痕过渡》为课题,在晋中市组织的“主题联盟教研”活动中做了经验推广和交流。

园长廉云峰撰写的论文《利用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园环境》,在校长专刊《校魂》上发表。

副园长刘秀锦写的教育随笔《遗失的美好》,在《山西教育》 期 刊刊登。

我园教师翟彦凤撰写的论文《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在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学前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我园教师王芳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兴趣及能力》,在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学前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园本资源 篇6

(一)基于幼儿的兴趣需求,主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我园立足于幼儿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幼儿喜欢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1.日常生活中的四季变化。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雪,这是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最美好的爱恋。孩子们在春暖花开里喜欢花香,在烈日骄阳里喜欢绿荫,在金秋硕果里喜欢果香,在寒冷冬日里喜欢白雪。我园基于孩子的内心需求,紧密结合课题研究,充分运用四季的季节特征,开展“春之舞、夏之歌、秋之果、冬之韵”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观察发现、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中不同季节的特征,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传统文化中的24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季节文化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我园秉承“生态环境中幼儿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有目的地选择二十四节气中孩子们易于理解、与生活贴近、可实践运用的节气,如“春风、谷雨、立夏、冬至”等开展节气主题活动,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活动、风俗习惯中,让孩子们知道春分表示昼夜平分,组织幼儿在自然角、种植园中种植一些花草等;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按照习俗组织幼儿包馄饨、剥咸鸭蛋等实践体验活动;谷雨表示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组织幼儿听雨、观察记录谷类作物的成长;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按照习俗组织幼儿包饺子、搓汤圆等实践体验活动。

(二)着眼幼儿的自然成长,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园内外课程资源,是实施园本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结合我园自身及周边社区特有的环境资源,着眼于幼儿的自然成长,不断构建改造课程内容,在多年的摸索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

1.利用学校文化,开发实践体验课程资源。

我园在课题研究的长期浸润下,推崇文化办园、文化育人,用长期积淀下来的绿色文化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开发园内自然课程资源。我园是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绿色幼儿园,虽然硬件上不如新建园所现代、豪华、气派,但我园有着充裕的自然空间资源,以“生态环境中幼儿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为核心,在我园的南草坪开辟了果园,有橘树、梨树、苹果树,孩子们亲手种下果树,在一天天的呵护中,体验与小树同成长的快乐;开辟了种植园,各班孩子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培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校园的中间开辟了班级盆栽展示区,在红枫园、绿竹园、柿子园开辟了生态体验场等,满足孩子的成长发展需求,促进孩子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2.利用地方文化,开发游戏体验课程资源。

“后塍”,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镇,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改变,现今它只是金港镇后塍街道,但它百年积淀与流传下来的独特的后塍地方文化,是不因时代政策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它依然是每一个后塍人心中值得骄傲与传承的百年文化老镇。我园遵循课程开发的本土性原则,搜集了后塍老街、抗日将领茅学勤、后塍特产、后塍典当行、崇真文化等资料,现场考察旧址、新貌,根据教育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内容,创设体验式游戏环境,如:“后塍老街”游戏体验街、“百年老字号”后塍糕饼实践坊、“学勤”后塍名人事迹墙、“后塍典当”区角游戏等,幼儿在特定的游戏环境氛围下,深入游戏主题,了解地方文化。

3.利用社区文化,开发志愿服务课程资源。

我园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多次邀请钱爱萍、朱仲贤等课题研究专家亲临指导,针对我园的研究进度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可适当向园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的建议。因此,我园在当前“社区教育联盟”的社会大背景前提下,与后塍中心社区、新塍社区、塍丰社区、高桥社区成立了志愿服务共同体。我园组建的“一抹馨香”志愿者服务团队,目前有教师、家长注册志愿者100多位,这样一个强大的队伍带领着孩子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如:推广全民阅读、给老人送温暖、文化节目展演等,孩子们在一次次的社区服务体验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小小志愿者礼貌、热情、大方、细致的优秀品质。

(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俗话说:一日生活即课程。游戏、学习和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基本要素,具有灵活性、生活性,能较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培养幼儿的品德、学习品质和动手能力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1.游戏活动,注重幼儿的品德培养。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角色游戏、区域游戏是幼儿喜欢的常态性游戏内容。我园将角色游戏的重点落在幼儿的交往能力;区域游戏的重点落在幼儿的学习能力上。从不同的层面开发适合幼儿的、满足幼儿兴趣爱好的、促进幼儿发展的区角游戏活动,主要体现在小班自我服务、中班友好交往、大班动手实践上,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如角色游戏有天天快递、梦幻舞台、温馨家园、客服中心等,区域游戏有水果拼盘、美味茶吧、科学探索、生活小制作等。在多年的开发实践中,我园编印了园本的《角色游戏案例集锦》、《区域活动案例集锦》。

2.学习活动,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

基础性渗透活动:我园以《渗透式领域课程》为蓝本,开展基础性教育活动,充分挖掘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所蕴含的实践、体验活动内容,创设实践、体验个性化游戏环节,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特色性体验活动:我园在主题活动的引领下,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开发了本土性、园本性特色体验活动,汇编了《实践·体验》园本教材,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学习。

3.生活活动,重在幼儿的能力发展

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有机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能在一日生活中随机展开。如来园时的轮流制晨间接待,培养幼儿微笑服务、礼貌待人;盥洗环节的节水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点心环节的分发餐具,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游戏结束后的物品整理,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午睡时衣服叠放整齐,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等。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源源不断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提升课程资源,才能为课程改革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园本资源 篇7

一、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运用乡土资源的必要性

当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加强对乡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很大程度上就造就了乡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前很多幼儿的父辈都来自农村地区, 幼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对农村有着一定的特殊感情, 但是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转变, 幼儿的这种本土情感也在不断消逝。因此, 在幼儿园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乡土资源[1], 利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资源来应用到幼儿教学中,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创设幼儿主题活动, 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 让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大自然, 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情感, 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策略研究

1.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营造幼儿园环境, 凸显园本特色

在幼儿园教学中, 幼儿园的环境氛围至关重要, 不仅要能体现出幼儿园的本土特色, 还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得以培养。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选择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乡土材料, 经过精心加工制作成各种空间挂饰和墙面装饰物, 将其布置在幼儿园各个角落, 这样就能营造出幼儿园的独特环境氛围。幼儿园周围有许多竹林, 教师就可以充分采用这些竹林资源, 动手制作很多空间挂饰, 在美术手工课堂上, 教师会为幼儿准备一些乡土材料, 比如竹筒、稻草、细竹条、草帽, 麻绳等,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制作手工艺品[2]。竹条编制也是我镇一种传统手工艺, 园长的父亲就是一个出色的篾匠师傅, 我们利用美术活动, 邀请师傅来园展示竹条编制艺术, 一个个精致的篮子, 鸡笼, 小竹凳油然而生, 孩子们不仅见识了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我们还充分利用成品来装饰幼儿园, 孩子们给作品上色, 作画, 插上小花, 一件件称得上是精美的工艺品, 然后将完成的作品悬挂在幼儿园的走廊还有班上, 有了初步的学习经验, 教师还让幼儿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竹筒和竹簸箕, 在竹筒中插入各种花草, 这样就可以成为一道风景独特的盆景。制作好的竹斗笠和竹凳子颜色单一, 幼儿利用各种丙烯材料绘制图案, 幼儿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材料涂在模板上, 就会绘制成各式各样的图画, 悬挂和摆放在班级或主题区角展示。在墙面装饰物中, 主要有草帽装饰画、竹叶粘贴画等, 幼儿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 在草帽上画各种图画, 将草帽粘贴在幼儿园墙壁上, 这样就可以使得墙壁更为色彩艳丽, 改善幼儿园的室内装饰环境, 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走进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都能够看到和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淳朴的山里味道。充分突显了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园本特色。

2.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开展区域游戏, 增强传统文化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新课改政策也开始实施, 在幼儿园教学中提出了区域游戏, 主要包括了游戏背景、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教师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创设幼儿园区域游戏, 体现当地乡土文化特色。丹阳镇的农贸市场是极具特色的农村早市, 每天只有早上才有热闹的集市场面, 各色土特产, 山里特有的农产品, 沿街排开, 商贩们自由买卖, 场面极为热闹, 在幼儿园教学中, 教师们充分利用家乡的民俗文化, 在角色游戏室开展土特产一条街和丹阳美食一条街, 在角色游戏区摆放各样的摊位, 将早市和美食创设成幼儿主题游戏, 幼儿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 可以是小商贩, 也可以是游人, 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种角色,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们编排对白情境, 让幼儿们在角色主题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 在游戏过程中增强幼儿的本土文化意识。

在幼儿园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角色游戏所需要的物品都尽量由幼儿动手制作, 如丹阳特有的肉燕, 肉包, 面条, 年糕, 春卷, 芋糕等等,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要做什么, 做好的物品再分类上架, 在早市开始的时候进行交易, 孩子们开展活动的时候兴趣很高。幼儿园还着重对幼儿的设计理念进行培养, 开办山里人家手工艺品主题馆, 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乡土资源, 幼儿要根据现有乡土资源制作各种工艺品售卖, 常用的乡土资源有竹竿、树叶, 芦苇、石头、 贝壳等。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要根据设计工作室的要求制作各种工艺品, 要对乡土资源进行合理包装, 使其成为商业工艺品。然后产品推销部则负责将幼儿们制作的这些工艺品进行出售, 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一条龙的主题游戏, 可以让幼儿们增强合作意识, 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

教师在选择乡土资源时, 切记要及时更新, 要确保幼儿的兴趣点保持兴奋, 要尽量根据季节的变化, 合理选择乡土资源, 创新主题游戏内容, 要时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主动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融入,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游戏, 如丹阳镇每年正月元宵的舞龙灯游街活动, 教师利用废旧材料, 通过亲子活动制作每个班各具特色的龙和生肖灯等, 在每年下学期开学之际, 正好是正月时间, 开展“舞龙游灯闹元宵”主题活动, 孩子们真是开心异常, 全身心的投入, 这样的活动也成了我园的特色主题活动, 积极开展类似这样的民俗活动, 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利用乡土资源, 开展教学活动, 拓展主题内容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内容中明确强调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要以大自然中的各种资源为教育教材, 将集体活动与幼儿个体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让幼儿从学习延伸到生活、自然, 丰富幼儿的生活视野。

我园地处山地区域, 乡土资源丰富, 竹子和稻草、树木、石板材资源随处可见,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开展主题课程, 让幼儿们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制作不同材质的玩具, 比如常见的乡土材料玩具有编草人、编草马、编草垫、竹马、竹扁担、竹水桶、竹滚筒、竹梯子等。幼儿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自己制作的这些玩具开展晨间锻炼活动, 加强幼儿四肢协调性的锻炼, 让幼儿在晨间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游戏的欢乐。丹阳本地驻军部队较多, 较多的部队子女在园就读, 我们通过镇政府开展的军地互访节日活动为契机, 邀请部队的家长和士兵来园开展拥军爱国主题宣传活动, 与幼儿互动, 幼儿园利用这些契机创设新颖的教学活动内容, 比如“送信”“重走长征路”“让我送上大红花”等, 让幼儿穿上自己编制的草鞋, 担上竹扁担,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请部队士兵为幼儿讲述红军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让幼儿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易, 让幼儿对人民子弟兵充满崇敬之情, 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感[3]。

由于我园内部就有一片茂盛的毛竹园, 学校周边都是稻田, 小溪和菜地, 乡土资源丰富, 教师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选择乡土资源。春天竹笋破土而出,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来到竹林园, 让幼儿们认识竹笋, 观察竹笋的生长状态, 认识竹笋的活动规律, 增强幼儿的探究意识。在夏季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开展一些关于水的社会实践亲子活动, 让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到附近河流中捡田螺、 抓泥鳅, 让幼儿们充分接触大自然, 陶冶幼儿们的身心素养。到了秋季, 果园里的果实都成熟了, 稻谷都黄了, 教师可以请家长带幼儿们到农田或果园中游玩, 亲手采摘各种各样的水果, 用捡到的树叶制作贴画, 到道田里捡稻穗, 让幼儿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劳。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在野外进行野餐, 为幼儿创造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 净化幼儿的心灵。每一次活动都让参加活动家长上传相片或者视频, 老师制作成PPT, 在班级及幼儿园里共享, 把相片按活动的内容分类, 及时更新张贴在每一期的主题墙上, 每个学期幼儿园都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增强幼儿的知识视野, 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乡土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为拓展我园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乡土资源所特有的浓郁的地方特点、生活气息使幼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儿在用乡土资源营造的环境中,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求、探索, 玩中有乐, 乐中有得, 教师应利用乡土资源这朵瑰丽奇葩在幼儿园发出奇异芬芳。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实施, 乡土资源开始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潜力, 开拓幼儿的思维空间。因此, 本文主要研究利用乡土材料和乡土文化创设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乡土资源,必要性,园本特色,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1]丁志红.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活化幼儿园班级课程[J].黑河教育, 2013 (12) .

[2]王丽丽, 厉宁.让教育溢满乡土芬芳——山区乡土资源的园本化开发和利用[J].山东教育, 2012 (23) .

园本资源 篇8

关键词:园本课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工艺、饮食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地区更彰显其特色。 然而,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1]。 为了使优良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应该合理有效地运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 这不仅能体现园本课程生活化并凸显办园特色, 提高幼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而且能让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中, 增强幼儿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保障园本课程中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条件

1.1国家关于幼儿及幼儿课程等方面的政策指引

2001年颁布的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明确了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幼儿园在贯彻国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时应根据地方环境、资源等条件, 从本园实际出发, 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并实施适合本园的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 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亦提出, 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 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让幼儿“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民族, 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 团结友爱”。 这些文件为少数民族族文化融入园本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也指明了二者融合的基本方向。

1.2文化传承、师资方面的现实需要与基础

1.2.1文化传承的现实需要

藏文化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而成的文化, 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 才显示出藏文化的勃勃生机, 显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 使它走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 藏人民拥有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它既是植根于藏族社会的民族文化, 又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 作为地域文化, 它产生于青藏高原, 既是这块土地上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又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创造的成果[3]。藏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历算、藏医药等各种具体文化形式, 又包括伦理道德、心理、审美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意识, 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 这所有的一切, 都无时无刻不随着丰富多彩的藏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藏文化亟待传承发展, 这必须由新一代发扬光大。 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 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幼儿处于对各种知识 (包括民族知识) 初步学习阶段, 幼儿园教育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园本课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1.2.2师资、家长、社区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作为开发园本课程的主体, 是连接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纽带, 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藏族地区幼儿教师的选拔、培训都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 逐步成立双语幼儿园。 藏区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少数民族, 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 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开发和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 这些师资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入、整合进园本课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园本课程在强调幼儿教师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突出了家长参与园本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4]。 因此, 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 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要打破传统的家长教育思想, 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要及时和家长沟通, 获得有效反馈, 等等。 幼儿家长及社区为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了保障。

2.园本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

2.1能够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获得民族文化知识

哪些民族文化资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具有教育价值呢?如何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如何获得民族文化知识的资源作为园本课程的资源呢? 以藏族文化为例, 其有流传至今的民间工艺, 如制作藏纸、银饰加工、唐卡、坛城艺术等;具有富有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 如六弦琴、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竖笛、骨笛、大号、号、热巴鼓、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特产美食有酥油、糌粑等;有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 如赛牦牛、骑马、爬山、射箭等[5]。 藏区幼儿园可根据本园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实际情况, 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序地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让幼儿更深地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知识, 感受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还能让幼儿通过参观藏文化博物馆、观察藏区人民生活、欣赏藏族服饰、音乐和舞蹈等, 欣赏藏族民间文化艺术, 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 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2开发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源

园本课程的实施以主题活动为主。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 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 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6]。 主题教学活动的特征:它是一种以某一主题为核心, 师生共同建构、共同完成的活动;强调教师、幼儿、环境、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强调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多种多样形式对主题认知的表达;是一种既强调过程与结果又强调经验与分享的活动。 幼儿教师 (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主体) 应根据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实际情况和活动的“民族特色化”的需要来选择主题活动的资源。 比如教师根据自己和幼儿收集到的资源, 包括藏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舞、藏族服饰、美食和自然风光等的材料, 设计实施多个特色的活动。 此外, 幼儿园也可以开展相关的节日主题活动, 如传统藏族节日:沐佛节、萨嘎达瓦节、雪顿节、藏历年这些都能使主题活动体现出独特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气息。 幼儿在参与这些贴近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动中, 全面地、多维度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民情, 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3.园本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实施路径

3.1在主题活动中灵活运用

为了增进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幼儿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各个主题活动中, 例如在集中教学活动中, 可以将藏族文化融入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中:在语言活动中融入藏族童谣、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文学、历史资源, 使幼儿在发展汉语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同时, 熟练表达书写本民族的语言;在音乐活动中利用藏族民歌民乐、舞蹈、民族乐器等开展欣赏、表演、打击乐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藏族工艺品如唐卡、堆秀、雕刻等并尝试动手操作, 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民间文化活动的乐趣, 探索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将藏族体育游戏摔跤、赛马等民间活动进行创新运用, 增强幼儿的体质, 并让他们感受到民间游戏的趣味性, 此外, 在区域活动的角色游戏中, 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藏族节日、特色小吃和民风民俗等, 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在智力游戏中可以开发利用藏族棋类运动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提高其思维能力。

3.2创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

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和运用, 为幼儿创设富有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化气息的活动环境。 以藏族文化资源为例,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和公共走廊、楼梯的空间环境, 提供幼儿容易接受的色彩鲜明的藏族文化图片、文字和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 比如在活动室内, 教师可以用一些精美的藏族工艺品如唐卡、 堆绣等装饰活动室的墙面和窗户, 以及一些自然风光的图画等;还可以灵活运用有藏族族艺术特色的悬挂物装饰活动室上方。 在户外的走廊墙面, 教师可以粘贴一些有代表性的藏族文化作品, 如师幼共同用纸制作的或幼儿画的藏族文化图案; 也可以用特制小木板布置墙面, 木板上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藏族文化;还可以是写有藏族文字的藏纸, 让幼儿身临其境, 感受藏族文化的美。 另外, 也可以在回廊转角处用画有56个民族娃娃的图片进行装饰, 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懂得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

总之, 园本课程建设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 联合社区、家长各方力量, 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丰富的民间资源, 进一步增强幼儿与现实生活的联系[7]。 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成为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幼儿教师应加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 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提高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同时,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中, 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园本课程, 能更好地支持每个幼儿的发展。 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中, 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 对促进幼儿在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有特殊的教育作用[8]。 尤其是幼儿园的墙饰及空间环境对幼儿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 也是最能展现幼儿园特点和幼儿表现自我、获取知识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地方。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活动环境的创设中, 不仅可以向幼儿传递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 而且可以使幼儿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3.

[2]孟瑾.促进幼儿园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管理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3]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3.

[4]高立云.浅谈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5]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3.

[6]岳秀珍.浅谈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认识[J].幼教园地, 2014.

[7]张水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综述[J].四川:考试周刊, 2014.

园本资源 篇9

常州素有“龙城”之称,近年来,随着“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及“太湖湾嬉戏谷”等旅游业的开发蜚声海内外。龙城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环境中,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将常州特有的地方资源有机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热情。

一、利用龙城的本土文化,开展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

1. 深化本土文化,探寻园本课程的生命点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生活的环境。”开发本土文化的园本课程过程中,使幼儿产生了了解自然、关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本土文化特色,实用、形象、直接,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2. 改变教学方法,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打破“课堂中学习”的观念,放手将孩子带到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让孩子感受最广泛的“自然资源”。我们主要在保证每周正常开展教育活动中,穿插本土文化的教育内容,贯彻“异质同构”的艺术教育理论,保证本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3. 融合主题教学,探寻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一:《家乡的桥》

我们的家乡常州,地处江南水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坐落在各个角落的桥———古代的桥,现代的桥……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家乡的昨天,是家乡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记载;也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我们根据当前孩子议论的兴趣话题,生成了主题活动《家乡的桥》。

主题活动二:《宋剑湖·印象》

宋剑湖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是长江三角洲形成时低洼地淤塞而成的湖群之一,宋剑湖湖中大小沼地绿洲星罗棋布,汊港罗列,地形复杂,是常州市四大湖泊之一。因此结合本地教育资源与孩子的兴趣,我们生成了《宋剑湖·印象》这一主题活动,意在让孩子了解我们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初步形成保护古文明的意识。

二、利用龙城的丰富材料,创设古朴绚丽的主题环境

随着融入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展,我园创设了一个个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在墙面上、美术室里等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民间艺术图片、各种手工作品等供幼儿欣赏、阅览,感受民间文化习俗,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民间艺术的气息,体会民间艺术的美。美术活动室里,利用废旧物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品,有麻袋绣、剪纸、撕贴家乡的房子、桥,……孩子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

三、利用龙城的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我们就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把本土特色带进幼儿的区域活动。我们创设了富有常州名小吃一条街的“兰桂坊”,凸显现代常州便利交通的“BRT”,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如,大班幼儿用废旧纸盒、牛奶罐来搭建家乡的桥。中班幼儿绘画恐龙园、得园徽派建筑等特色。小班幼儿在阅览区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穿上特色服饰穿梭在特产中。

我们都知道,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家乡的教育,燃起“家乡真好,长大后为家乡出力”的情感火花,则对他的一生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本土文化课程就能为此提供可能。我们均可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特别是具有合作精神。总之,本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课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更加生活化、趣味性和综合性。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园本特色课程,成为当今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又一大趋势。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纲要》也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只有立足本土文化,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才能使《纲要》《指南》的精神得以落实。

关键词:本土文化,园本课程,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J].幼儿教育,2005.

[2]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07.

园本资源 篇10

在几年的“园本研究”活动中, 我区积极探寻一种依托“教、学、研”的一体化便捷高效的教研机制, 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共同发展, 走出了一条充满阳光、满目绿色、整体和谐的园本研究新路。

一、营造园本研究氛围, 凸显四大阳光保障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的一个基本落脚点是——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幼儿园真实的教学问题, 才有直接的意义。因而它提出“幼儿园是教研基地, 教师是教研员, 教室是教研室”的新理念。如何促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首先在保障条件上实施阳光工程。

1. 制度保障

我们首先完善幼儿园、教研大组、备课组三级园本教研制度, 特别是强化了教研组建设, 形成了知识连贯的学科教研组和以拓宽各科教师知识视野、专业领域的年级教研组两个交叉基地。并对教研组建设提出了“12345”的要求。即一主题: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题;两结合:与园本培训相结合, 与园本课程相结合;三保证:教师时间保证, 人员保证, 实效保证;四有:教研活动中有提炼出来的问题, 有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有教研专题, 有中心发言人;五研课层次:备课—听课—说课—评课—议课。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设, 强化了“以园为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做法。

2. 指导保障

作为“以园为本”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方式, 需要来自于上级教研部门自上而下的指导与扶持, 两相结合, 上下联动、多方合作, 可以建立一种相互补充的有效教学研究机制。此外,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与园本教研的融合、交流、互动, 如组织观摩课研讨、外出考察学习、教科研讲座、课程通识培训等都给予了幼儿园教研制度有力的指导保障。

3. 服务保障

园长是园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 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园长应带头搞教科研, 真正确立科研兴园的办学理念, 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做教学的行家, 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其二是园长必须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服务。既要要做好“园本研究”资金投入保障服务, 还要做好信息畅通服务, 更要主动出击争取园外机构对“园本研究”做好指导服务等。在“园本研究”活动中, 我区幼儿园全部都被评为省级示范园, 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各园用于教师培训及学习的费用达到办公经费的20%以上。

4. 评价保障

评价是“园本研究”的核心。为保障“园本研究”的顺利实施, 我区着力完善了幼儿教师的评价制度, 实现了“四个转变”。 (1) 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 将教师的教学研究、课题实验、师生关系、教研精神状态、工作满意率引入评价内容。 (2) 变权威评价为多方评价, 对教师业绩采用自评、他评、园评三段相结合的方法, 让业绩说话, 让教研能力说话。 (3) 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 对教师的教育成果业绩, 每月一公布, 逐月累加, 促使教师融入教学研究的氛围。 (4) 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成果档案袋, 让每位教师享受过程的愉悦。

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搭建四种绿色平台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主体是人, 需要幼儿园为他们提供一个能让教师相互学习、合作、成长、展示平台。

1. 教师学习提升的平台

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而幼儿园必须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 为此我园为教师建立了学习的制度, 营造学习氛围, 搭建了学习平台。

据统计, 近年来, 全区各幼儿园开展的各种培训学习活动达上百余次, 学习上千人次, 其中计算机、英语等培训一期过关率达100%。

2. 教师交流合作的平台

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 是对话, 亦是合作。实践证明教师的合作, 可以促使教师间互学互补, 从而促使教师产生新的教学思想, 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我区在“园本研究”活动中, 以“三人行”备课小组为活动的基本载体, 以课例研究为基本元素, 以圆形式互动、链条式互动、发散式互动等为表现形式, 在各幼儿园推行教师间的合作研究, 强化教师间的碰撞与共鸣。分以下六个层次:

3. 名师培养成长的平台

作为园本教研机制的重要内容, 优秀教师乃至名师的培养成长是园本研究质量高低的关键。从我区现有的幼儿教师结构来看, 有省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2人, 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 为有效地发挥其在区级中心教研的先锋作用, 我们通过以下两类教研形式, 配合章贡区“名师工程”的启动, 促进幼儿园骨干教师向名师的成长。

“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先导式教研”:以园长或其它的学科骨干等成员先组成“先导小组”方式, 先行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传、帮、带的领头雁作用, 引领其它教师参与学习、自觉实践, 最后达成共同成长的目标。

“研究志愿者共同体的合作式教研”:由志同道合的教师自由组合成的一个研究小组, 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这有着“共同愿景”的研究, 体现出愉悦和互惠。

4. 教师展示竞争的平台

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级需要, 而园本研究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让教师们在自我展示中张显能力, 我区以区域性成果展示为平台, 进行以下展示活动:

(1) 教学展示:含教师的教学大比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说课展示、评课大赛等。 (2) 素质展示:含教师电脑、普通话水平、英语及说写弹唱画跳等六项基本功才艺展示。 (3) 成果展示:含教师制作课件、论坛、课题研究、教师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展示等。

三、丰富教学科研内涵, 呈现四大和谐模块

“园本研究”需要一种全新的载体来表现它的内涵发展与成果, 通过区域性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研究实践, 我区积极探索出以“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故事、课题研究”等为代表的四个模块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 使教师从“教书匠”的身份逐渐向“研究者”身份的转移。

1. 案例分析。

这是一种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 (或他人) 的教学行为, 总结教学经验教训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既可以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可以评析他人的教学行为, 用它作为对教学某节课或某个教学片断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分析, 可以使教师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 教学反思。

“教然后知困, 知困而后反思”。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 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此, 我区着力建立了教师自我日反思、备课组周反思、课题组月反思制度, 并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3. 教学故事。

这是一种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用自己熟悉的言语方式来讲教学中发生的故事。在教学故事中, 教师们不断地反思自己最为熟悉的教学实践, 审察、体味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 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呈现得得心应手。多年来, 我区积极倡导幼儿教师撰写教学故事, “用我手写我感, 用我思促我行”, 已成功开展了三届“教学故事”评奖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也应该和园本研究活动相融合,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课题行动研究活动, 促进课题研究的内涵;通过课题研究的发展带动园本研究的各项活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实践中, 我们既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又注重相互间的整合, 使得两者之间相得益彰。目前, 我区“园本研究”实验园所开展的课题研究有国家级研究课题: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赣南采茶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研究等。

通过营造“开发—愉快—合作”的活动氛围, 建立“预设—学习—小结”的活动流程, 选择“现实—生活—有效”为活动内容的“园本研究”活动, 我们形成了以“辐射式”和“联片式”教研为主体的区域性“园本研究”新模式, 以“分享”和“欣赏”为主题促进了各园之间的合作、开放和交流。

在工作中, 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1) 园本研究缺乏上级教育研究机构的理论支撑, 园本研究还停留在自我摸索的起步之中; (2) “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是园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 如何使三者做到有机结合?

园本培训 篇11

【关键词】园本培训;“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幼儿教师。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成效,从而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幼儿教师职业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其实践活动存在大量理论上的未知领域,在学前“双语”教师的实践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从教师自身来说,专业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幼儿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是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新疆自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以来,“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已成为促进“双语”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园本培训内涵及目标

园本培训是幼教界针对幼儿教师培训提出来的,是一个与校本培训近似的词。“园本”主要有三层含义:1.以幼儿园为基本单位;2.基于并为了幼儿园的发展;3.幼儿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旨在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满足幼儿园自身发展需求以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园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专题学习、听课评课、专家引领、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小组合作、自学自修、信息交流等等,强调在不断地将理念转化为正确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既是幼儿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幼儿园园本培训。园本培训在节省了大量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时间,在“双语”幼儿教师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非常有利于学前“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语”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基本目标就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组织生活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新疆“双语”幼儿园来说少数民族教师掌握和运用汉语组织教学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在园本培训中实现“双语”幼儿教师的专业提升

面向“双语”教师的园本培训注重教师的差异并且尊重这种差异,针对存在的差异采用开放灵活的培训方式,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园本培训形式随机多样,并且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动机上满足不同幼儿教师的需要,培养教师个性,促进“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双语”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园本培训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很快转化到理性层面,尽可能的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与一些“双语”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过去教师们也参加过不少的培训,听的时候热情很高,回来以后没过多久就忘记了,培训效果无法落实。而园本培训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们甚至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问题的研讨中总结理论,很好的化解了“学”和“用”的矛盾,使专业理论实现内化,纳入教师自己的知识体系,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来说,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理论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2.实现民汉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园本培训中民汉教师的合作交流机会大大增加,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有了提高,同时汉族教师也能使用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益于与少数民族幼儿的沟通这种汉文化的引入,不是词句的生搬硬套,而是教师们在交流中慢慢领会的。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园本培训恰恰满足了时间的需求,帮助教师提高“双语”教学的能力。

3.促进“双语”幼儿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民汉“双语”的学前教育对于新疆地区“双语”幼儿教师来说并无太多成功模式以供借鉴和参考,一些有关“学前‘双语’教学”的理论也并不完全适用,大多数幼儿园为求自身发展采取前往一些学前“双语”教学发展比较成熟的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但是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使得本就缺乏教师的幼儿园无法维持正常教学,园本培训倡导在岗培训,强调实践技能,一改以往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点”培训模式,关注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师由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平等的交流者,激活了教育实践过程。并且在培训中锻炼民汉教师观察、记录和评价教学的能力,使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时间、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周期,很快产生的培训效果进一步刺激了教师的培训需求,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4.帮助“双语”幼儿教师成长为反思型、创造型教师

“‘双语’教学”对于“双语”幼儿园的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在不断摸索着的,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反思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在不断的问题反思、经验总结以及不断的创新中,教师们形成了适用于本园、本班的独有的教学思路并最终归纳为理论。

园本培训注重平等条件下的主动交流,这种沟通交流机制激发了幼儿教师反思、分析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思路被打开,热情被激活,也为他们树立了信心,教师们能够品尝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5.能够帮助“双语”幼儿教师逐步建立起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

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能够了解和熟悉幼儿的家庭和所处的社区,同时还要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并能积极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到幼儿的发展和学习中,对于“双语”幼儿教师来说这一能力尤为重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幼儿“双语”教师必须与家长以及所处社区的有关人员实现有效的沟通,这里就不仅仅只涉及所使用的语言的问题,具有主动沟通的意识与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园本培训中,教师们在这些方面也能够得到锻炼。

随着“教师专业化”呼声越来越高,教师们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自治区推进学前“双语”教育以来,“双语”幼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学习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双语”幼儿园园本培训成为教师们终身学习的重要部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园本培训让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身学习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幼儿园必须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理念顺应形势变化。人的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止步不前就将面临淘汰,在这种大的环境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维持教学工作,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成才能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园本培训不是知识的授予,而是帮助教师养成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园本培训的过程就是“授之以渔”的过程。教师不断学习,幼儿园才会不断发展,同时实现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两者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优质、高效的学前“双语”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滕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冯晓霞.反思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J].学前教育,2002(3).

[6]陈琴.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5).

[7]戴觅觅.南疆“双语”幼儿园实施园本培训的行动研究——以喀什地区疏附县中心幼儿园为个案[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0.

园本教研应关注常态教学 篇12

一、关注常态教学存在的问题

园本教研作为贯彻《纲要》、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支撑制度,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正受到越来越多幼儿园的青睐, 但园本教研对于常态教学的关注往往不够, 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1. 教研管理者对常态教学不重视, 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

在常态教学中, 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纲要》有哪些差距, 这些差距又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教师的困惑和困难又是什么?对此, 教研管理者常常心中无数, 也不太重视, 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 而这些问题恰恰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教研需求。

2. 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脱节, 不能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困惑的问题。

在园本教研时,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在教研时思路清晰, 理念先进, 但一回到常态教学实践中, 又呈现习惯性教学, 新理念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 常常觉得茫然。针对以上现象, 园本教研应关注常态教学, 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聚焦问题, 不断验证教研设想, 优化自身教育行为, 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更好地体现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关注常态教学的有效策略

1. 重视常态教学, 转变角色。

常态教学由于是教师在自然教学状态下进行的, 相对于精心准备的观摩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老师们常常害怕教研管理者看到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教研管理者在重视常态教学时, 只有实现三种角色转变, 才能引领教师一起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变检查者为倾听者。 (1) 倾听教育设计———了解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想, 了解其对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熟悉和研究程度。 (2) 倾听评价反思———了解教师的原有认识, 判断其对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认知程度, 了解教师的困惑发现其内在需要, 寻找阻碍她发展的关键点。 (2) 变评价者为挖掘者。 (1) 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接纳式的交流和提问, 与教师一起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 引导其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将已有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 提升她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挖掘行为中的闪光点———在共同挖掘的基础上, 通过呈现幼儿的客观行为和表现, 引导教师从幼儿的表现中发现自身行为的价值, 以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并把它作为教师教育实践学习、实现教育行为创新的基础。 (3) 变要求者为建议者。 (1) 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提建议比提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接纳, 这样让她们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可以减少心理压力, 增强自主感, 为接下来新的尝试提供良好的前提。 (2) 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建议———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尝试、验证、丰富和发展新的认识, 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建议虽然是供教师自主选择的, 但实际上是一种更趋专业化的导向, 她们即使不对此做出选择, 也会受到一些思考方向和设计思路上的启发。

2. 走进常态教学, 聚焦问题。

园本教研所针对的问题虽然来源于实践, 但并不是实践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纳入园本教研的范围, 它所针对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而许多一线教师往往以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日常教学活动, 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 往往对本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无动于衷。这就需要进一步走进常态教学, 帮助教师发现并聚焦问题。 (1) 扎根策略。扎根策略就是脚踏实地去教育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升教师能力的一种方式。我园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扎根常态教学, 制定了《随堂听课研讨制度》。采用分层轮流包干式听课法, 加强一对一研讨。通过扎根日常教学, 及时了解、掌握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教学水平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并以此来检验教研效果。 (2) 小纸条策略。小纸条策略指就常态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 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小纸条上, 集中张贴, 大家相互阅读后, 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疑惑, 教研组织者根据问题情况进行梳理或集体研讨, 让常态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支点。下面就以一次活动为例进行说明。中班教师在组织新课程律动《织布》教学实践时, 有教师提出:在律动教学时教师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幼儿的自主表达与情感体验, 活动的游戏性、自主性不够……让大家用小纸条帮助她给出改进意见。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们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 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律动活动还是要以传授动作技能为主, 不然会走向过度强调儿童自主性的极端, 教师不教, 孩子是学不会的……有的则提出教师如果预设准备不充分, 忽视对教材、音乐性质等的分析, 活动时看似完全放手让幼儿自主表达, 实则大多数幼儿趋向盲目探索, ……有的教师认为律动活动开始可以先让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动作, 但当到了巩固环节, 又是教师带着幼儿一遍一遍的练习, 如何让学习既能体现幼儿自主性, 又能学会技能让教变得更有情趣……有的认为教师不能按照旧的教学习惯, 一味地我做你学、手把手地教会孩子律动, 这是有违新《纲要》理念, 也不利于孩子发展……看着这些各抒己见的小纸条, (见上图) 我们看到了教师们主动参与探索与讨论的兴趣, 更看到了教师所面临的新理念向新行为转化的艰难与矛盾, 这正是园本教研应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于是我们继续以律动《织布》为载体, 进一步对教师小纸条上的观点进行分析, 最后将核心问题聚焦为:如何在发展幼儿律动表现技能技巧的同时, 增强幼儿对韵律活动的体验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使其音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简而言之, 问题可以概括为:在音乐律动教学活动时, 教师究竟是教还是不教?由此引发教师更多的思考。

3. 反思常态教学, 转化成果。

反思是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 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和困惑, 并构建教师实践智慧和知识的主要途径。 (1) 反思对话, 解决问题。在律动《织布》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首先针对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教还是不教”的困惑, 让不同的教师就自身在实践中碰到的类似困惑和相关案例进行自由描述和交流, 呈现了对问题的真实感受。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引起大多数教师对问题的共鸣, 促使教师初步意识到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假设, 从而激发教师针对“教与不教”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 进一步明确和澄清问题:一方面, 教师在观念上十分注重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以至闻“教”色变, 在活动中不敢教授知识技能, 注重让幼儿自主探索, 实则大多数孩子趋向盲目探索;另一方面, 有的教师则返回到注重律动技能训练的极端上去, 幼儿总是跟着教师转, 主体性发展十分薄弱;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不会把握教与不教的尺度, 不会利用图谱等有效支架组织教学。最后, 当教师们对问题的症结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由骨干组教师再次现场进行了律动《织布》的教学, 回到日常教学中去进一步地实践、集体研讨共同“诊断”出有效地策略, 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提升智慧。并再次利用小纸条策略, 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2) 成果转化, 明确要求。许多幼儿园管理者都为教研“研什么有什么、不研什么没什么”的现象而苦恼。通过教研, 上课、论文比赛出成绩了, 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可隔一段时间, 教学实践又回到了老样子, 许多原来好的做法都丢掉了。其实从现实来看, 研究出来好的经验如果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 就会自生自灭, 不利于教师正确观念的巩固和教育行为的有效改善。

因此当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模糊的想法时, 我们会积极搭建平台, 让已经有这方面好经验的老师带动同伴学习:如让师幼互动积极的教师给青年教师上教学示范课;请班级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怎样构建良好的班风;让从小学武术的教师培训其她教师的体育基本功等等。

总之, 园本教研应更多地关注常态教学, 园本教研的管理者应成为黏合剂, 把园本教研工作与日常保教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让一线教师的困惑、问题和需要成为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支点。并通过关注常态教学, 让更多的教师看得见、听得懂、用得着, 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 引导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稳步提升。

摘要:园本教研作为当前幼儿园的一种主要教研形式,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但对于常态教学的关注往往不够。而常态教学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其教育理念, 而且也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常态教学,问题,策略,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园本教研再议[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 2006, (6) .

[2]朱家雄, 张婕.走向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论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向[J].幼儿教育, 2005, (9) .

[3]薛烨, 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60) .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读、想下一篇:卓越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