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与新组织

2024-10-27

新经济与新组织(通用7篇)

新经济与新组织 篇1

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

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就是资源及环境资本被消耗掉的过程。人类的生产与消费对自然界的干预强度如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能力, 结果就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 使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因此, 通过可持续生产, 变现有的产生污染的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 将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 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得以缓和;通过可持续消费, 克服盲目的过度消费和各种愚昧消费, 可以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减轻对生产规模盲目扩大的“引力”。

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 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可持续消费比可持续生产更重要。例如, 如果没有一次性物品的消费, 就绝不会有一次性物品的生产。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能自觉地抵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那么任何一家企业就绝不会再继续生产一次性物品, 整个社会就会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 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此种生产与消费模式, 是造成全球环境持续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 那么, 我们同样可以说, 可持续消费是构建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可持续消费?所谓可持续消费, 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

实现消费“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双赢, 这正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

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说, 消费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当代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 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 有利于生态平衡。它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 也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毫无疑问, 生态环境承载力一旦被突破, 消费当然就没有“可持续性”。

因此, 可持续消费对我们现有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反对过分节俭, 只满足温饱而忽视消费的“发展性”;又要反对奢侈消费, 特别是反对不加节制地只注重物质享受, 忽视生态环境制约, 忽视社会公正制约, 即忽视消费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消费模式应遵循和体现以下三方面原则—————

(一) 适度消费原则

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存在, 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以后, 这一矛盾日趋复杂和尖锐, 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 适度消费原则要求人类把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无论对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 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过度消费, 也要反对过分节约。过分节约的低消费虽然减少了消费中的物质消耗, 但降低了生活水平, 抑制了生活情趣, 不利于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

适度消费原则要求坚持以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 以人的健康生存作为目标, 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对人类健康无益甚至有害的愚昧消费等。

过度消费是超出了人自身正当需要的消费, 实际上也并没有提高消费水平或增进消费效果, 但却消耗了更多的资源, 它本质上只是满足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与心理需求。过度的多余消费可以为企业带来滚滚利润, 但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却是弊大于利。

(二) 公平消费原则

公平消费应该体现在提倡面向全体公民的消费模式, 不鼓励或限制少数人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挥霍消费及畸形消费。

(三) 以人为本的消费原则

以人为本的消费原则指的是消费结构上要形成合理的比例, 实现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这里特别要注意在消费结构中不断提高精神消费比重。

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的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例如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过分追求时尚、频繁更换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发展中国家过分的人情消费、各种迷信等愚昧消费。在总体消费中, 增大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在物质消费中, 增大绿色产品的消费比例, 把对环境有害的各种消费控制在最低限度;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等等。

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本质要求, 是建立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 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得到满足,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 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精神消费主要通过教育类、知识类、文化类、科技类的消费, 加强对社会发展的道德关怀和人文思考, 确立和维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并真切地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价值性, 使人类个体增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涵养,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消费特别强调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地位, 强调不断提高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所以, 可持续消费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 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新经济与新组织 篇2

日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红伟与有关单位新任职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任前集体谈话,勉励他们要珍惜新岗位、明确新要求、创造新业绩、树立新形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工作,靠人品取得信任,靠工作展示能力,靠成绩赢得尊重,靠素质求得进步。

要珍惜新岗位。同志们得到提拔重用,体现了市委和市委组织部对大家工作上的肯定和政治上的关怀。有的同志从专业性岗位转向党委、政府的综合管理工作,有的从上级机关到基层任职,有的由一般同志提拔为领导干部,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市委关心、单位党组织推荐、广大干部群众信任支持的结果。因此,同志们要珍惜组织给你们创造的机会,把新岗位当作新起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新的、更大的成绩回报组织的关心和培养。

要明确新要求。随着职务的变动,身份变了,环境变了,但提拔重用不意味着自身素质就相应随之提高,大家共同面临着适应角色转换,提高综合素质的问题。要明确新的岗位职责,适应工作;要尽快进入角色,找准位置;要加强学习,努力锻造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市委组织部将对新调整干部进行重点跟踪考察;要全力维护班子团结,同志们一定要认识到,合作共事是一种机遇,是一种缘分,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团结出和谐、团结出干劲、团结出成绩、团结出干部。一把手要做到办事靠大家,遇事多商量;副职要维护好班长的权威,乐于为副,甘当配角;班子成员之间要坦诚相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补台,有错处要相互提醒,有失误要相互担待,有难处要相互帮助,努力营造齐心协力谋事、愉快舒心干事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合力,尽快打开新的工作局面。

要创造新业绩。对领导干部来讲,创新创造非常重要。大家在新的岗位上,要积极开拓创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同志们不能因循守旧,要有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新举措;要坚持务实重干,靠实干铺路,凭实绩说话,勤奋工作,想事、干事、成事;要始终充满激情,保持朝气蓬

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竭尽忠诚谋发展,满怀信心干事业,奋勇争先创一流,用最佳的状态创造最佳业绩,不辜负市委的信任,不辜负群众的期望。

要树立新形象。廉洁勤政,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同志们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公仆;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要正确对待权力和地位的变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首先向三位同志表示了祝贺,并充分肯定他们过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希望他们戒骄戒躁,在新的岗位上不辜负总社党组和老干部的期望。

佟宝君指出,纪检监察部门对新提升和调整新岗位的同志坚持实行任职廉政谈话制度,是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要求。针对大家职务和岗位的变化,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及时提提醒打打招呼,实际上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这几年,总社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但更注意把预防放在第一位,廉政谈话就是一个实际措施。通过勤打招呼,使党员领导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在人生道路上不犯或少犯错误,平稳健康成长。

佟组长强调,老干部工作非常重要,从人数上说,总社老干部比在职的还多,队伍庞大。而且有的资格很老,资历很高,这些老同志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是我们在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一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老干部的工作不是中心,胜似中心;不是大局,影响大局。作为离退休干部部的领导责任非常重大,要沉下心来,全心全意的做好老干部的服务、保障工作。二要发挥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党委书记,要注意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与行政一把手搞好协调、配合。副职要协助配合好一把手的工作。大家在一起共事,要相互支持、配合,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同存异。对班子集体讨论的决定、决议,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也可以向上级反映,但行动上要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真正做到班子团结、形成拳头,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三要加强管理。离退休干部部有自己独立的财务,有企业,多少有点财权。近两年,审计中发现在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平时也陆续有些反映。对此,老干部部党委要引起高度重视,对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加以纠正。

对审计决定明确整改的问题,要不折不扣的落实。有的问题因条件所限,整改可以延时,但不能不了了之。财务和经营管理方面,要吸取经验教训,加强规范、科学管理,防止发生问题。四要正确对待群众不同意见。老干部对我们很关心,要求很严格,对我们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疏漏提出批评,加以监督,这是好事。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尽管有时话重些,态度急躁些,甚至有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我们要多理解、多体谅、多解释,多一点热心、爱心和耐心。五要廉洁自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每次提拔的官员都要进行一次谈话,告诫他们要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若是横征暴敛,闹得民怨沸腾,一旦东窗事发,那时候,不要说敛来的没了,连井里的水也都没了。这就是有名的“守井之诫”。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守好自己的那口“井”,别总嫌自己那口“井”的水不满,而去违法违纪,非法敛财,导致身败名裂。

新儒学与新经济 篇3

传统文化需要尊重和检讨

当把一个民族提升到文化发展层面来看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待它的过去?主要看它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先承认这个传统文化是我们所固有的、独有的、自有的,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要承认、接受,然后再来检讨它。好的发扬光大,不好的革停掉。有什么欠缺再补足它。不能此时学英法,彼时又学美德,总是一面倒。最后却迷茫了。所以现在讲新儒学,是要以孔孟、以北宋发展的理学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说到新儒学,《近思录》这本书在整个东亚文明圈风行700年,但最近这一百年没落了。但是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崛起,可以重新找到自信。当中国再度崛起的时候,我们凭什么自豪?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老外本来在打桥牌,只要摸上麻将,他就不想打桥牌了。德国人只要一吃我们的中华料理,就不吃法国菜了。法国人更牛,说法国菜是世界第一,可是要知道,单是巴黎就有6000家中国饭馆。

有一次我给德国人讲中华文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只要花20分钟就能把《易经》记诵半部;每天清晨还能听到3000年前的编钟曲。而德国人五百年以前的历史是讲不清楚的。全世界讲德文的人不到讲中文的1/15,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像是15个人打桥牌一天一夜,而中国是15组人在打,打了15天15夜,发展出来的繁华必然更加高妙。

既如此,中国的发展为何不如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传统文化。比如中国的太极拳奥妙精深,热爱它的老外很多,在邓小平写出“太极拳好”之前依然有很多大师遭到不公平对待,这是很荒唐的事。

东亚文明圈事实上指朝鲜、日本、越南和中国这部分,如今这里的经济飞速发展,而东南亚就是依靠华人力量崛起的。简而言之,新儒学就代表了这个地区的主流文明。我们在讲中国儒、释、道互相渗透的时候,有人听过佛教治国吗?没有。因为佛教不讲“齐家”。在中国,如果不讲家庭的价值就很难传教,更不要说治国平天下了。儒学以修身为基础,然后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就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简单讲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里面讲“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也就是鼓励统治阶级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就是中国人的固有价值观,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这些价值观践行好。

齐家之道在于五伦

西方的近代文明基本是建构在“契约论”之上的。如资本主义的三大著书,第一个就是《自由契约》。所谓《自由契约》,就是双方的意志相合的时候,就以这个司法制为原则,就要接受共同的合作意见,也就是契约束缚。可是真的有自由契约吗?其实所谓的契约从未存在过。自由契约只是让经济社会上的强者有据可依,当弱者在不完全平等的立场上讨价还价的时候,可以依法剥削弱者。

第二个基本原则叫做“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权神圣”是一个迷思,是从来不存在的。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但凡改朝换代,一切从头开始。没有谁的财产过了500年、1000年都还是你的。这是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迷思。

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有权是不能交易的,但是中国人很聪明——把所有权弱化。因为所有权最重要的,一是使用收益,其次才是处分权,处分权就是把所有权转移。把使用收益权长期化,把所有权、处分权弱化。把收益权租用50年,我用了10年,再转还40年,把它弄长一点。再比如所有权不能买卖,我把这块土地的使用收益权转给你1000年,用了30年,还剩下970年,再把970年使用收益权卖给我,这就成了所有权买卖。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还是很灵活的。德国人就搞不懂这一套。

资本主义的第三个原则叫自由贸易。可是真的有自由贸易吗?他们讲的自由契约、财产权神圣、自由贸易,实则是过度张扬的权利意识。自由主义的过度张扬,是造成西方世界这500年来斗争不断的根本原因。

儒学可以救他们。孔子讲的就是“仁”。什么是仁?仁最重要的是爱,会爱别人。二人为仁。什么叫“二人为仁”?就是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上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人”就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国人不讲个人主义,只讲人与人的关系。

每个做儿子的都要孝敬父亲;做哥哥或弟弟,就要友爱兄弟;要娶老婆,就要夫妇有别;交朋友,就要有信;如果有领导,就要君臣有义。人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五伦,只要你能把这5种人际关系处理妥当,就可以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儒学价值之所在。

有一个西班牙的大主教,他临死前反省他的一生:“我年轻时想要改变世界,等大学毕业,想治理好我的国家。现在我当了主教,却发现我的小孩、爱人都对我很有意见。想想还是中国的《大学》讲得对,要是我年轻的时候可以先提高自身修养,善待我的夫人和小孩,相信我不但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还可以造福世界。”

新经济与新组织 篇4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4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 增速较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创下近年来的季度新低。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 我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不及预期, 个别经济指标下滑明显, 宏观经济出现了调整, 进行了新常态。所谓“新常态”, 是指一种趋势性、结构性的新的发展状态, 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阶段性改变, 即从原来的旧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所谓“新常态”,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增速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和宏观政策的新常态。

经济增速的新常态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将转向市场引导的需求自主型经济, 这导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降至6%-7%的中高速增长区间。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增速更趋平稳, 虽有小幅上下波动, 但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这就是一种经济增速的新常态。

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主要是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看, 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速“下台阶”、经济效益“上台阶”。动力结构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人力、资源的粗放、无效投入明显下降, 技术进步和创新等高效投入增长 (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增加) 并推进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在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和扩张, 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的进程中, 经济内生的新动力逐步集聚, 新经济的成分萌芽成长。

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中国将有更大的容忍度,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不动摇, 坚持改革不动摇,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保持定力。要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性, 有效运用货币政策的“有保有压”功能。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以微调、预调等结构性改革取代强刺激, 将成为今后宏观政策的新常态。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增速换挡、结构优化、政策微调。

二、重构江苏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江苏, 相比较而言, 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2014年1—9月份, 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 与1-8月持平, 虽然增幅继续高于全国水平, 但这仍是多年来少有的低增速。旧常态下令江苏人引以为豪的经济增速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 面对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必须重构江苏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如前所述,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选择应是结构性改革, 而不是需求导向的强刺激。因此, 江苏在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新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类四个方面八句话:一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包括保持定力稳增长, 底线管理微刺激;转型升级调结构, 定向调控抓重点。二是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 包括精准发力促改革, 综合治理防风险;简政放权惠民生, 激发活力增效益。

1、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新常态下强调稳增长, 短期内是为了避免经济下滑失速而产生“硬着陆”的风险, 但若缺乏合理、优良的经济结构作支撑, 就难以保持长久、健康的稳增长。应该说, 稳增长是调结构的目的, 调结构是稳增长的保障, 在新常态下, 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比单纯追求GDP增速更重要。所以,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之一, 应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具体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保持定力稳增长, 底线管理微刺激。实际上, 中国在前一段时期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因为当时受到国内经济发展障碍、美国金融危机及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为防止国内GDP下降, 采用了增加投资、放宽银根等措施, 造成了一段时期内GDP都高达9%、10%, 甚至更高的增长率, 这种超高速增长不属于正常状态, 也不可能持久, 更会带来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损害、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甚至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而要达到经济稳定的增长状态, GDP增速只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即可。所以, 我们现在要转入常态。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 最近一段时期只要保持7%左右的增速, 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同时, 因为目前的经济增速下降实际上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必然结果, 这种增速放缓能为经济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所以目前的增速放缓确有必要, 但要保持在合理区间。

由于“新常态”下合理的经济增速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变化的, 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如有专家提出将硬性的GDP指标变成弹性的值域, 变过去的被动完成增长任务为更加注重对增长质量和结构的把握, 只要能保住比较充分的就业, 对一定范围内的增速波动均可接受, 不再以增长率为唯一追求目标。同时, 在宏观调控上要将“微调”和“预调”常态化。“微调”也就是“微刺激”。宏观经济调控最忌讳对经济损害极大的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摇摆。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率虽高, 产能过剩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所以, 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微调、预调, 不搞大起大落的强刺激。应贯彻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原则, 以“微刺激”有效推进“稳增长”。

(2) 转型升级调结构, 定向调控抓重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调结构。如果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好,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始终没有调整、优化, 不仅经济运行成本将越来越高, 产品销路越来越窄, 而且可能错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目前, 我国GDP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二位, 但结构还不如发达国家, 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应在宏观调控中灵活运用“供给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注重区别对待, 突出重点;强调结构优化, 兼顾一般。如在投资事项上, 适当对高铁工程、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项目、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在财政“结构性减税”事项上, 特别注重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支持。促进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的“有效供给”机制与“需求管理”较好地结合。

江苏的经济发展要积极适应“新常态”, 把握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机遇与空间, 强化政策支持, 积极挖掘新的增长潜力。如针对传统行业的定向“微刺激”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而对新兴产业的增量培育则有利于拓展转型升级的新空间。铁路是“微刺激”的重要领域。2014年9月中旬, 江苏省启动了新一轮铁路建设, 全年全省铁路建设投资将达180亿元, 这将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成长性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将在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得到进一步显现, 江苏部分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就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成功逆势抢单, 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平稳运行, 因此要鼓励企业积极联姻互联网、电子商务, 打造新型产供销模式, 主动开拓市场, 提高生产效率。而服务业则比制造业的成长空间更大, 如在线旅游服务商苏州同程网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契机, 与全国1000多家景点合作开展大型营销, 2014年交易额预计可达150亿元, 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健康养老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更值得挖掘。所以, 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 促进江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

新常态下强调促改革, 是为调结构、稳增长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最终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民生的改善, 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应该说, 惠民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最终目标和动力源泉, 而民生改善、活力激发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改革、调整和稳增长。所以,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另一个新思路, 应是促改革与惠民生互动, 具体落实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精准发力促改革, 综合治理防风险。面对新常态, 首要的是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四化”融合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 、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等广阔舞台, 还有远未充分发掘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潜力, 要利用好这些舞台和潜力。改革能够再造微观基础, 优化宏观环境, 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所以, 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财政、金融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 对经济也是一种良性刺激。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 我们不能实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而是要强力推动改革, 以“微刺激”加“强改革”的宏观调控方式, 为调结构提供空间, 也为稳增长奠定基础。

促改革要找准发力点, 以击中要害, 达到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这些改革, 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而极大地调动个人、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应注重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的有机结合, 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有效衔接。在调控中, 坚定地实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企业工商注册程序、压缩政府“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扩展“营改增”改革的行业覆盖面、推进反腐廉政建设、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可推广经验等改革举措。

(2) 简政放权惠民生, 激发活力增效益。简政放权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以简政放权为主要体现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有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2014年3月我国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 新设立的市场主体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 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而近期新设立的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 可带动上千万人就业, 企业的成长性也极强, 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

宏观调控应更加注重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联动, 如实行以就业、收入为标准的宏观调控。由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 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与就业、收入、民生直接相关, 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有效融合点, 因此, 未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更多地由大型企业向小微企业转变, 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的现实需求。

应对新常态,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 就是努力保持自主创新的动力、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能力以及不断改进管理的潜力。对地方政府来说,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杜绝无效投资和无效增长, 积极建设地方财源。

江苏在新时期的改革进程中应敢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自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来, 江苏针对体制机制性障碍实施“定向突破”, 有的举措正在研究, 有的已经落实。如在苏州工业园区试点中国与新加坡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3个多月以来, 园区30多家企业共获得新加坡银行机构贷款10多亿元, 新加坡贷款比国内银行贷款的利息低2%-3%, 使相关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但在新时期, “旧常态”下累积的矛盾和挑战将叠加放大。如江苏企业用工成本在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 2014年又上涨10%;2014年前7个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财务费用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6.6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同比增长8.9%, 融资贵、融资难尚未缓解。这些问题已存在多年, 亟须尽快解决。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引发了各地对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的关注。而江苏省内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 须到有关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 审批条件较苛刻。由于浙江、上海已取消此类许可审批, 江苏一些企业只好到外省市备案或把总部、平台放在省外, 不仅造成本省电子商务税源流失, 更不利于形成类似杭州的互联网经济“土壤”。这些“旧常态”下累积的矛盾和挑战, 应是江苏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须“精准发力”或“综合治理”的重点, 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能。综上所述, 适度下调经济增长目标, 有利于政府适当减少频繁的微刺激调控, 将主要精力用于促改革、调结构和转方式, 切实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为今后争取更好的经济增长实绩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3个特点及带来的4个机遇[MD/OL].人民网, 2014-11-09.

[2]李克强.经济现积极趋势性变化[N].经济参考报, 2014-10-22.

[3]厉以宁.中国错过最佳调整时期, 留下许多后遗症[J].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2014-10-24.

[4]卢锋.宏观政策“知难而进”[J].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4, (8) :28.

[5]王一鸣.宏观调控如何适应新常态[MD/OL].新华网, 2014-09-07.

[6]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MD/OL].新华网, 2014-10-11.

[7]张连城, 韩蓓.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3) :22-29.

[8]张军, 陈诗一, 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 2009, (7) :4-20.

[9]刘元春.保持定力适应调控新常态[MD/OL].中新网, 2014-06-12.

新经济与新组织 篇5

摘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下,应从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领导新农村建设的素质和能力,完善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考核监督机制入手,培养和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村党组织书记 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村党组织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石,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村党组织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关键人物。

一、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按照党中央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要求,研究和解决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中的新问题,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农村社会管理,促进新农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化、农村基层民主的扩大,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对由党员选举产生的村党组织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依存度下降,村党组织在农村社会二元权力架构中逐步边缘化,“村”强“党”弱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领导能力,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提高他们的思想引导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推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他们驾驭全局的能力,团结村级班子、领导党员群众推进农村各项工作。

(二)有助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当前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出现,改变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结构,增加了党组织社会整合的难度。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村书记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树立党在农民心中的良好形象,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党组织书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和实施者,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村党组织书记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还是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环境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村党组织书记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1、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普遍偏高,依然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存在的问题。不少干部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缺少新思路;小农意识依然存在,一些村党组织书记安于现状,缺少干事政工期刊/zgsfb/创业的开拓精神及主动抢抓机遇的眼光和能力。

2、对政策的把握和执行力欠缺。在政策的执行上,缺乏创新能力,不能结合本村实际将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或者仅是凭借主观经验和对政策的一知半解开展工作,偏离甚至歪曲了政策的原本意图。

3、社会管理理念滞后、工作方法陈旧。由于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观念日益强化,涉及农村群众利益的问题和矛盾随之增多并趋于复杂化。部分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理念、管理方法无法适应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新变化。

(二)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

1、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上级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情况实行量化考核,这虽然有利于督促和规范村党组织的工作,但是现行的量化考核存在一定的弊病:(1)考核指标过于细化,几乎覆盖了农村的全部工作,导致村书记的工作既繁忙又琐碎;(2)考核过于模式化,重点不突出,缺乏从本地实际出发的考核标准,使得村书记工作方向不明确,投入大量精力,成效却不显著;(3)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目前,培训已经成为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素质的主要方式,但是,培训内容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方式过于呆板,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方式很少,真正能够解决和回答村书记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培训不多。

2、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下,村党组织的功能由单一的发展农业生产转变为发展生产、促进和谐、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等多项功能,村书记日常工作相当繁重,但是其待遇、报酬与工作付出失衡。因此,村党组织书记“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盼头,退职后没靠头”的现实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三、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村党组织书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要具备领导村民自治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维护农村稳定,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发表论文设目标。

1、提高领导村民自治的能力。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已经由党组织的一元领导转化为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村党组织书记要通过转变领导方式巩固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地位。提高统筹协调、把握全局的能力,抓住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

2、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是做好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要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这个整体的情况,还要关心每个农民的个体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群众的现在,还要关切农民群众的未来。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3、提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村党组织书记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型村党组织书记应该有知识、有见识、思路宽、点子多,懂经济、会管理,跳出“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在城乡统筹的高度谋划农村发展。

(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选人用人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关键,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聚集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来。

1、坚持正确用人标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

2、坚持村党组织书记选任的民主化。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民主选举方式。要注重群众认可,完善群众推荐测评环节,继续推行村党组织候选人户代表测评制度,扩大村党组织书记的群众基础。继续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交叉任职。

3、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建立人才档案,将从县(市、区)直机关、乡镇年轻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回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企业能人中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后备干部可任命为村支部委员,为后备干部培养打开“绿色通道”。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教育培训是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增强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根本途径。

1、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当前,村党组织书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维护稳定,二是促进发展。因此,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应该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开展政治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

益观,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听党的话、为人民谋利益,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

2、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开辟医学期刊/yxqk/多种培训途径。依托各级党校资源,开展分层次的专题培训;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结对帮扶,提高其带富能力。通过挂职锻炼等形式有重点的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选派村书记到乡镇机关、信访等部门挂职锻炼,将后进村的书记或者后备干部安排到先进村进行学习取经。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篇6

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上不去,基础不牢固,再壮美的蓝图也无法实现;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动力支持。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才能健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农村经济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渠道狭窄、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大等一些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有关。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增强县域的财力物力,才能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效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难题。要使现代文明能向农村地区传播,除了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外,还必须通过发展县城经济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吸引众多农民到县城就业和消费,这些在县城就业的农民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观念,能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

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

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会拉动工业品需求,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城镇化的过程。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协调发展路子,就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新飞跃。

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县域经济的集约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转移就业为主的方针,发展县域和中心城镇吸纳农村人口门槛低的优势,把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集约发展。

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县域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县域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搞好发展规划,合理进行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搞好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衔接,在推动农村发展的同时加快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新农村有利于县域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发展向农村延伸,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将有力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县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

如何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各方互動的经济。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三化”进程。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察右前旗坚持用现代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把促进农产品加工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摆在重要位置,巩固种植业,拓展畜牧业,强化加工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壮大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以工业强县为主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察右前旗立足本地实际,科学研究制定县域工业的发展规划和思路,既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迅速壮大工业总量,走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扎实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是让农民在农村就能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过程。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应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重点,以现有建制镇为基础的新型县域城镇体系。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要保证取得实效,必须制定各项配套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科学编制规划,按规划有序推进。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编制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和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妥善处理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动的关系,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是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以县级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升主体素质。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新经济与新组织 篇7

关键词 邓小平党建理论 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 人才培养

我们知道,在领导我们全党开辟出一条特色的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无私了贡献,他不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了我们党的建设问题,还在工作实践中特别重视加强、改善我们党的领导作风。邓小平同志在思考关于我们党如何能够在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现代化的建设条件中把自身建设好,并且永葆党的先进性,科学的提出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论断,这不仅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建理论体系,还对我们党的建设工作作了无法磨灭的独创性的贡献,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掌握和坚持邓小平关于对干部工作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的认识到了党的政治路线是要依靠正确的组织路线作为保证的。我们国家的事情能否办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能否坚持下去,国家的经济建设能否迅速发展起来,国家的社会秩序能否长治久安等从一定的意义上看在于人的作为。对于我们国家的执政党派来说,要想做到党管党,最重要的是执政干部的问题。邓小平所提出的重要论述中就包括了建设怎样执政党的干部队伍以及怎么样建设这个队伍这两个基本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以及运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对于选拔和任用干部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其中就有创造性地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所谓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以及专业化,他特别强调要按照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使用的德才兼备性原则来选拔和培养符合四化这个要求的干部群众进入到各级的领导班子中,并且始终坚持和使用正确的选人以及用人方向。我们知道,在干部群众这个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四化方针政策是指一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科学内涵性、相互联系性以及辩证统一的方针政策,它高度集中的反映出我们党对于新时期下的干部工作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说是党在任人唯贤的干部选取路线中的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邓小平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建党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积极培养以及选拔优秀青年干部

我们知道,培养以及选拔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干部,顺利地进行新老干部之间的合作和交替工作,是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的活力以及社会主义的事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邓小平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所需要实现的第一目标就是始终能够保持我们党和国家的青春活力,这里面说的青春活力就是指领导层的干部们的年轻化。

二、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党建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新时期的党组织建设工作

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非常关心人才就业问题,他在工作期间经常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社会人才。一件事情成败与否关键是要看事情的管理者和统治者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更好的利用人才资源。邓小平同志关于的人才的之一理论,涉及的内容十分的丰富,蕴涵的唯物的辩证法的思想异常深刻。如何学习和利用邓小平关于党建理论的思想进行新时期的党组织建设是当今社会我们党领导层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在政策上做到讲台阶而又不唯台阶

邓小平通过工作经验总结出每一个人的知识以及经验的增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取得成就和树立威信的过程中需要一段缓冲时间,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以及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具备过程实施的渐进性,切忌操之过急,需要顺着每一个台阶进行逐步的向上。然而,邓小平在重视讲台阶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又不会完全拘泥于台阶形式,他曾经多次地强调我们在选才、任才的同时要摆脱常规性,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要学会惜才,通过自身权利给予他们帮助,给他们搭个顺手便梯。在新时期的党组织建设工作中,我们更加需要掌握和坚持邓小平同志这种关于人才任用的方式,在不拘泥于制度形式的基础上,做到一定程度的放宽心态,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进行适当的破格录取。

(二)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

人才是国之根本,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对于国家人才的培养,他强调要想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大批人才,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还需要国家通过一定途径加快对于人才教育的培养。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国家如果想要实现在经济以及政治上的预期目标,就需要能够适时适当的培养、提拔以及任用青年人才作为政治的未来储备力量。

三、结语

邓小平时代的党建理论对于新时期下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为我们阐释了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对于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的必要性。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在党建过程中紧密联系了党的政治路线不动摇、通过改革方式加强党建工作以及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严律党、从严治党,这是确保党建理论发展的前提,需要新时期在探索党的组织建设的同时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勇义.邓小平党建理论与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J].山东社会科学,2005,(06).

[2]付林森,高晓胜.邓小平对党建理论的发展[J].孝感教育学院学报,1996,(12).

上一篇:构建绿色建筑生态链下一篇:初中校本资源库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