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作品

2024-05-30

系列作品(共11篇)

系列作品 篇1

人们都是在全心全力地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可见的.不可见的。作品以消解了具体的物像为基础, 主要元素是以人为个体.在玻璃纸后面以片段的方式呈现, 让人们可以只通过简单的视觉感受, 忽略了具象信息.得到一组最直观的情绪传达。在消解了物像的同时, 消解的还有我们对于一些固定见解的痕迹。也许我们不需要去理解事物的真实形象.只需通过身体而使我们的心灵感受到——当我们沉迷于这些在事物与我们之间游移的影像时.光线在我们的眼中以及由此也在我们的头脑中勾勒出与实际不同的世界。而我们在进入这一空间时, 意识到我们正在自己的心房里, 让我们"看见"我们一般情况下如何看也看不到的情绪。

系列作品 篇2

艺术作品本源中的物、器具、作品--读《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引入作品概念,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器具概念相对照,揭示出此在的超越性:此在不仅观看着认识世界,操劳着拥有世界,而且还应和着创造世界.本文通过阐释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有关作品和器具概念的论述,表明其哲学发展的一个维度.

作 者:张琳 ZHANG Li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刊 名: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 5(2) 分类号:B516.54 关键词:海德格尔   物   器具   作品  

系列作品 篇3

2013年,《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桂子山”栏目集中发表了该刊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十二篇文学作品,虽然文章体裁不同,散文、诗歌、小说各显所长;题材各异,写人、记事、状物多面出击,但是潜隐在内心的情感表达倾向却大体一致,基本上都是对作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的挖掘。它们或是对故乡情、故乡事、故乡人的深情怀念;或是对父母、子女、夫或妻的深情摹写;或是对某一时间自身真实感受的深刻表达;亦或是对某一纯朴实物的由衷赞美。

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置身于喧闹的现代化城市中的一批所谓城籍农裔的现代人呈现出归属感极度匮乏的精神状态,灵魂深处被孤独感紧紧缠绕,在此情况下,记忆深处的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往往会成为他们安妥灵魂的港湾;延续至现实生活中的父母爱、子女孝、夫妻情往往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不竭动力。“桂子山”栏目系列文章中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与对浓浓亲情的描摹占了很大的比例。黄碧斋的《挑水少年》一文既是对少年时期挑水生活的怀念,也是对教我挑水的母亲的怀念,更是对童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乡的怀念。整篇文章谈论的都是与挑水相关的事情:挑水本身的乐趣、挑水的“神秘”吸引力、母亲教我挑水的场景。文章并没有过多的谈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但作者的恋母怀乡之情在字里行间已显露无遗。舒坦的《冬日还乡》一文利用空间位置的转换,回忆了与己相关的两个生活片段。看着麦田里招摇的麦苗,作者想起了初冬凌晨与母亲往麦田背猪粪的艰难往事;看到父亲上班的地方——集镇,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出生之时父亲因高兴而醉酒晚归的往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作者却不直接道明,而是巧妙地通过对父母亲与自己相关的往事片段的回忆与怀想,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洪鸣的《故乡人物》一文通过对胡家湾三个平凡人物生活片段的描摹,以此为契机传达出了隐藏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怀乡情结。张思的《我的小学》一文通过对小学老师与同学以及发生在小学里的一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单纯、快乐生活的怀念。

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归结到底都是表露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那么接下来分析的几篇文章则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情描摹,对亲情的深情回味。郑利玲的《母亲掠影》一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母亲艰难一生中的几个片段,这里既没有轰轰烈烈的救国壮举,也没有夺人眼球的奇异婚恋,有的只是一地鸡毛般的平淡生活。退学照顾多病的母亲和顽皮的弟妹、以己之力培育了四个优秀的儿女构成了母亲生命长河中的多彩画卷。整篇文章记流水账般地对母亲平淡的一生进行回顾,更加凸显了平凡母亲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尊敬与感恩之情。高述新的《我和我的妻》一文记录了作者与爱妻之间的“不知道是不是爱情”的爱。作者与爱妻之间的恋爱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有的只是隐晦羞涩的行动证明;作者与爱妻之间的婚姻生活也没有激情似火般的热烈,有的只是平淡如水、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的谐和。正是这种平淡的爱的表达方式才足以证明了两人之间的真情;才有了两人之间对对方的那份情永远处于保鲜的状态,迟迟不会过期;才有了榨菜就饭、相依而偎看电视的难忘的快乐回忆。望子成才、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的美好愿望,儿女的健康成长、成才往往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和最大的孝心,李发舜的《犬女出嫁》一文以颇为灵活的叙述方式:简单的背景介绍加一篇婚礼感言,构成了一篇形式颇为新颖的文章。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女儿的疼爱之情和以女为傲的满足心理。老猛的《检讨书》一文以“检讨书”作为整篇文章的叙述核心,围绕念检讨书一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图。惟其在这个温馨的大集体中,每个人才得以暂时揭开平时迫不得已戴上的伪装面具,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毫无隔阂地互诉衷肠,发自内心地放声大笑。文章结尾还以检讨书作为引子,引发了作者对少不更事时期的一段懵懂恋情的回想以及对儿子未来的期许。整篇文章洋溢着浓厚的亲情以及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这组作品不仅有通过回忆的方式来抒发真情实感的,也有对现实生活中某一时刻真实内心感受的书写。“每逢佳节倍思亲”,李凤兰的《情人节》以“没有情人”的江琳在情人节即将到来之际,酒吧买醉、睹物思人,揭露了她内心的寂寞与痛苦。该文是这组文章中唯一的一篇小说,不能简单地把小说主人公与作者等而视之,江琳此刻的内心感受不能简单地视为作者所有,但江琳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之感是众多成功的都市女性所共有的症候,绝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剑男的组诗《前往彭刘杨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虚伪与残酷的冷静观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虚无感和灵魂的漂泊性。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人们对历史与人情的淡忘,造福于人类的历史名人遗迹在喧闹都市的映衬下显得如此的冷寂与落寞,早已被人遗忘;两只蜗牛相跟缓慢行进的情景让人恍如隔世;爱情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如此众多残酷现实扼杀美好理想的画面,让作为城市过客的诗人感到了灵魂的虚无与内心的焦躁不安,因此诗人笔下才会有众多沉重的表达,漂泊、游移、冷寂、落寞、幽暗、渺茫、灰暗沉寂、迷茫、空幻、徒然等词汇交替闪现,一次次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哀伤。覃少平的组诗《病房诗草》是诗人对自己生病住院期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记录,归根到底是诗人沉重、压抑、恐惧心理的真实流露。诗人在诗中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病中压抑、沉重的心理感受以及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丝毫没有做作之感。城市上空浮着的雾霾实际上是诗人压抑心理的隐喻。“落叶触地即碎,随即化作尘埃”是诗人病中对生命脆弱的深刻体会。有关太平间、多多卡天葬台、骷髅等的描写流露出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而对阳光的渴求和天边情人的幻想则是诗人对生的渴望。

与上面的写人、记事、抒情有所不同,晓苏的《万山石头记》一文则是从状物的角度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虚与委蛇、追名逐利等丑恶行径的厌恶以及对淳朴之风尚的憧憬与向往。与其他作品相比,作者的这一情感表达显得更为隐晦曲折,表面上作品只是对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简单描述,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作者把真正自然的石头与做作虚伪的人类进行比较的隐性意图。整篇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紧紧围绕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真”来写,但正是这样的叙事策略更加凸显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假”。与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真实纯朴相比,人类显得做作虚伪;与万山群岛上石头的圆满、圆润、圆熟相比,人类显得圆滑;与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相依相偎、淡然笃定相比,人类显得貌合神离、浮躁不安。最后作者借此得出结论: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平常人;人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压根儿比不上石头,更比不上万山群岛的石头;如有下辈子,宁做石头不做人。

纵观“桂子山”栏目的十二篇作品,不难发现,作品所书写的对象只是平常随处可见的家长里短、日常琐事,故乡情、亲友爱是其叙述的重点,无关乎国家大事、国计民生;所选用的叙述方式也比较朴实、随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严格的体裁、结构的限制,毫无做作之嫌。正是这些微小温馨的题材、朴实无华的叙事,更为深刻地传达出了这一群深处繁华大城市的作者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们追求朴实纯真生活与宁静心灵的美好愿望。它们是作者们内心真情实感的袒露,构成了一次以真情写实景的集体书写。

系列作品 篇4

在当下这个尔虞我诈、虚与委蛇的社会大环境中, 每个人都习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 曲意逢迎地微笑着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虚伪地应对着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但对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 他内心深处是厌恶这种虚伪生活的, 是怀念和憧憬那种纯朴、质然生活的。比起那些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等丰富多彩的生活, 有的人更怀念那种简单、质朴的童少年生活;比起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 有的人更向往那种相敬如宾的夫妻之情;比起那些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 有的人打心底更喜欢那些憨厚、可爱的父老乡亲;比起那些精雕细琢、寓意深刻的奇观美景, 有的人更欣赏那种简单、不做作的真实之物。

2013年,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桂子山”栏目集中发表了该刊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十二篇文学作品, 虽然文章体裁不同, 散文、诗歌、小说各显所长;题材各异, 写人、记事、状物多面出击, 但是潜隐在内心的情感表达倾向却大体一致, 基本上都是对作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的挖掘。它们或是对故乡情、故乡事、故乡人的深情怀念;或是对父母、子女、夫或妻的深情摹写;或是对某一时间自身真实感受的深刻表达;亦或是对某一纯朴实物的由衷赞美。

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 置身于喧闹的现代化城市中的一批所谓城籍农裔的现代人呈现出归属感极度匮乏的精神状态, 灵魂深处被孤独感紧紧缠绕, 在此情况下, 记忆深处的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往往会成为他们安妥灵魂的港湾;延续至现实生活中的父母爱、子女孝、夫妻情往往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不竭动力。“桂子山”栏目系列文章中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与对浓浓亲情的描摹占了很大的比例。黄碧斋的《挑水少年》一文既是对少年时期挑水生活的怀念, 也是对教我挑水的母亲的怀念, 更是对童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乡的怀念。整篇文章谈论的都是与挑水相关的事情:挑水本身的乐趣、挑水的“神秘”吸引力、母亲教我挑水的场景。文章并没有过多的谈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 但作者的恋母怀乡之情在字里行间已显露无遗。舒坦的《冬日还乡》一文利用空间位置的转换, 回忆了与己相关的两个生活片段。看着麦田里招摇的麦苗, 作者想起了初冬凌晨与母亲往麦田背猪粪的艰难往事;看到父亲上班的地方———集镇, 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出生之时父亲因高兴而醉酒晚归的往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 作者却不直接道明, 而是巧妙地通过对父母亲与自己相关的往事片段的回忆与怀想, 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洪鸣的《故乡人物》一文通过对胡家湾三个平凡人物生活片段的描摹, 以此为契机传达出了隐藏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怀乡情结。张思的《我的小学》一文通过对小学老师与同学以及发生在小学里的一些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单纯、快乐生活的怀念。

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归结到底都是表露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那么接下来分析的几篇文章则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情描摹, 对亲情的深情回味。郑利玲的《母亲掠影》一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母亲艰难一生中的几个片段, 这里既没有轰轰烈烈的救国壮举, 也没有夺人眼球的奇异婚恋, 有的只是一地鸡毛般的平淡生活。退学照顾多病的母亲和顽皮的弟妹、以己之力培育了四个优秀的儿女构成了母亲生命长河中的多彩画卷。整篇文章记流水账般地对母亲平淡的一生进行回顾, 更加凸显了平凡母亲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尊敬与感恩之情。高述新的《我和我的妻》一文记录了作者与爱妻之间的“不知道是不是爱情”的爱。作者与爱妻之间的恋爱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 有的只是隐晦羞涩的行动证明;作者与爱妻之间的婚姻生活也没有激情似火般的热烈, 有的只是平淡如水、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的谐和。正是这种平淡的爱的表达方式才足以证明了两人之间的真情;才有了两人之间对对方的那份情永远处于保鲜的状态, 迟迟不会过期;才有了榨菜就饭、相依而偎看电视的难忘的快乐回忆。望子成才、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的美好愿望, 儿女的健康成长、成才往往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和最大的孝心, 李发舜的《犬女出嫁》一文以颇为灵活的叙述方式:简单的背景介绍加一篇婚礼感言, 构成了一篇形式颇为新颖的文章。整篇文章语言朴实, 感情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女儿的疼爱之情和以女为傲的满足心理。老猛的《检讨书》一文以“检讨书”作为整篇文章的叙述核心, 围绕念检讨书一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图。惟其在这个温馨的大集体中, 每个人才得以暂时揭开平时迫不得已戴上的伪装面具, 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 毫无隔阂地互诉衷肠, 发自内心地放声大笑。文章结尾还以检讨书作为引子, 引发了作者对少不更事时期的一段懵懂恋情的回想以及对儿子未来的期许。整篇文章洋溢着浓厚的亲情以及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这组作品不仅有通过回忆的方式来抒发真情实感的, 也有对现实生活中某一时刻真实内心感受的书写。“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凤兰的《情人节》以“没有情人”的江琳在情人节即将到来之际, 酒吧买醉、睹物思人, 揭露了她内心的寂寞与痛苦。该文是这组文章中唯一的一篇小说, 不能简单地把小说主人公与作者等而视之, 江琳此刻的内心感受不能简单地视为作者所有, 但江琳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之感是众多成功的都市女性所共有的症候, 绝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剑男的组诗《前往彭刘杨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虚伪与残酷的冷静观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虚无感和灵魂的漂泊性。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人们对历史与人情的淡忘, 造福于人类的历史名人遗迹在喧闹都市的映衬下显得如此的冷寂与落寞, 早已被人遗忘;两只蜗牛相跟缓慢行进的情景让人恍如隔世;爱情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如此众多残酷现实扼杀美好理想的画面, 让作为城市过客的诗人感到了灵魂的虚无与内心的焦躁不安, 因此诗人笔下才会有众多沉重的表达, 漂泊、游移、冷寂、落寞、幽暗、渺茫、灰暗沉寂、迷茫、空幻、徒然等词汇交替闪现, 一次次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哀伤。覃少平的组诗《病房诗草》是诗人对自己生病住院期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记录, 归根到底是诗人沉重、压抑、恐惧心理的真实流露。诗人在诗中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病中压抑、沉重的心理感受以及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 丝毫没有做作之感。城市上空浮着的雾霾实际上是诗人压抑心理的隐喻。“落叶触地即碎, 随即化作尘埃”是诗人病中对生命脆弱的深刻体会。有关太平间、多多卡天葬台、骷髅等的描写流露出了诗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而对阳光的渴求和天边情人的幻想则是诗人对生的渴望。

与上面的写人、记事、抒情有所不同, 晓苏的《万山石头记》一文则是从状物的角度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虚与委蛇、追名逐利等丑恶行径的厌恶以及对淳朴之风尚的憧憬与向往。与其他作品相比, 作者的这一情感表达显得更为隐晦曲折, 表面上作品只是对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简单描述, 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作者把真正自然的石头与做作虚伪的人类进行比较的隐性意图。整篇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紧紧围绕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真”来写, 但正是这样的叙事策略更加凸显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假”。与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真实纯朴相比, 人类显得做作虚伪;与万山群岛上石头的圆满、圆润、圆熟相比, 人类显得圆滑;与万山群岛上石头的相依相偎、淡然笃定相比, 人类显得貌合神离、浮躁不安。最后作者借此得出结论:要怀着一颗平常心, 做一个平常人;人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 压根儿比不上石头, 更比不上万山群岛的石头;如有下辈子, 宁做石头不做人。

解读画家张双凤逸笔简狂系列作品 篇5

作为职业艺术家,张双凤有三张重要的名片:一是她立足鸭绿江畔、辽东边地、吉祥满乡宽甸的文化土壤,倾力创作的人物画。其中或工笔或写意,以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美展而确定其艺术价值。二是牡丹题材花鸟画创作的个人化、符号化探索。牡丹题材创作难出新意,既要表现吉祥富贵的国花境界,又要突出个人艺术语言。数十年探求,张双凤笔下的牡丹,有了自己的样貌和内涵。三是鸭绿江画院院长的身份。作为一个集合白山、通化、丹东两省三市艺术家、立足鸭绿江流域文化背景的地方画院,在张双凤的带领下,不断拓展艺术交流空间,打造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艺术品牌,积极参与大型艺术慈善拍卖,闯出了书画院创作交流、鉴藏推广的发展之路。

张双凤尽管客居京华,但根在鸭绿江畔。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她作品中呈现的文化基因、文化积淀,都是深植于辽东边地那个吉祥满乡。这让我想起著名画家刘小东的话:“当你迷茫时,想想自己的童年。”客居艺术界喧嚣一片的京华,张双凤依旧清晰并坚持自己的艺术表达,未曾迷失艺术个性,显然与故土给予她的文化滋养和深刻烙印息息相关。事实上一个地方艺术家的影响力,也正是建立在“其方言系统所搭建的地域文化视角和人文语境”之中。这种艺术创作层面的非主流,恰恰是艺术史关键性的个体确认和文化识别。

张双凤的花鸟画创作,主要集中在牡丹题材的偏好上。但是,已然很难有艺术突破的国花创作,张双凤却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系统”,使她可以确切地表达性情。逸笔简狂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她创作上的突破。画牡丹易俗,画者往往以艳俗来表现牡丹的雍容华贵,而很难能理解盛唐时期牡丹的象征意味,也很难理解白居易说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境界。而张双凤画牡丹,从牡丹作为植物的历史切入,对其出身、生长、品种了如指掌,进而对牡丹自盛唐以来的人文梳理了然于胸。有这些支撑点,便可率性而为,画出自己心中的牡丹了。所以,她创作的牡丹作品,既有人文层面的探索,又有植物性状的关切,更有艺术家性情的舒张,如此一来,很多人喜欢她的牡丹就不奇怪了。

张双凤画牡丹,尺幅巨者,丈八以上,小者盈尺成扇,但都不影响她在语言层面不断拓展的边界,通过个性化植入画家的性情和感悟。在她的笔下,有时候此牡丹已非彼牡丹,是张双凤,是直觉加感性和率真。当下是以艺术市场论英雄的时代,坚持个人化而不失落于市场的同时,还能够以学术的价值引起市场关注,张双凤做到了。

有时候,地方艺术家的身份确认会迷失进入所谓主流艺术界的不懈钻营之中。事实上,地方艺术家恰可以置身事外,拥有一个绝佳机会,即旁观者的超然。但这一境界需要极深的领悟,客居北京并以艺术创作为生的张双凤,差不多明了此种三味。所以,作为远离故土的地方艺术家,终于花开墙外,熠熠生辉,打开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与诸多终老故里,常作井底蛙鸣之辈比较起来,她不但成功保有地方艺术家的身份,使之不会湮没于地方艺术史,同时也以确切的艺术态度活跃于喧嚣之地——所谓艺术界,并有了更大范围的认知和认可

张双凤的艺术创作正值盛年,作为艺术之路进程清晰的艺术家,作为坚持艺术理想不为“潮流”左右的艺术家,自然前程似锦。

Zhang Shuangfeng, female, is a national famous painter who serves as director of Liaoning Artists Association, vice president of Dandong Artists Association,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president of Yalu River Academy of Painting etc. S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nd won grand prizes. Many of her artwork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张双凤,女,满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丹东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丹东市政协委员,鸭绿江画院院长。

她以满族文化为底蕴的人物画作品,连续入选第9、10、11届全国美展;牡丹作品作为学术、厅堂佳品,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及藏家的高度认可。

系列作品 篇6

卓然木老师的油画创作题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风景画另一类是人物画和肖像画。在这两类作品中,她最擅长的题材是人物画和肖像画。在以人物和肖像为题材的作品中,卓然木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油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她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和学习教育中,始终把自己的创作目光停留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和自己心中深爱着的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上。新疆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辽阔的大自然风光,对于在新疆长大而进行艺术创作的这位维吾尔族女画家来说是热烈的、丰富的、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资源。然而,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创作主题和创作题材的选择是艺术风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卓然木老师选择了疆内民族特色比较浓郁的于阗县作为创作的来源。于阗人朴素、善良、热爱生活的特点感染了她。她开始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于阗人独特风俗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卓然木老师的油画表现形式和于阗人的人文精神有很密切的联系。

一、《于阗人》系列作品中的油画表现技法

卓然木老师的人物和肖像画作品大多都不太追求所谓的透视关系和琐碎的细节,而很在乎整体感觉的把握。她认为,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追求对创作对象的某个方面做出强调或减弱。画家艺术个性与艺术追求的不同也带来了绘画风格上的差异。由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追求,卓然木老师寻找到了自己特有的表现技法,并在西方油画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她在一副作品的具体创作时,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性绘画方法和自己独特油画技法相结合,首先从把握画面的整体感觉开始,一步一步运用自己独特技法和审美完成作品。她的作品在人物的动态和塑造上大方自然,使人物和背景形成有机的整体。

结合作品《于阗人》系列具体分析。在构图上,画家分别用单个人物肖像或群体人物组合构成画面。作品的构图使得人物和背景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到位。在色彩上,她的作品色调统一,看起来很舒服。她的作品在一大块统一色调中也用了互补色使得画面色彩更加丰富,最多见的是黄色和紫蓝色,但这种互补色的应用并没有影响到画面色调的统一。在材料技法上,卓然木老师应用的综合材料技法是她独特油画表现力的重要部分。综合材料的应用方面,她既运用了贴金银箔又运用了油性材料与水性材料,这增加了她作品的观赏性,使观赏者可以在她的作品前驻足很长时间。这也是画家在表现技法方面成功的一个证明。

二、《于阗人》系列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新疆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维吾尔族的文化和艺术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在维吾尔族居住的地区当中,于阗县在自身的区域特点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于阗人的形象、服装和精神气质都很适合艺术家们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

于阗人的形象特点是非常入画的。他们眼眶深,额骨和鼻子较为隆起,轮廓明显,肤色自然,非常合适艺术表现。于阗维吾尔族妇女的服装有别于新疆别处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装。画家卓然木·雅森抓住了她们服装上的特点,与自己的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自己艺术风格。比如:于阗妇女的蓝色长袍、黑色靴子、长白纱头巾、黑色和蓝色组成的小皮帽等服装特点都被卓然木老师画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于阗地区维吾尔族妇女的服装和卓然木老师作品中的色彩以及造型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于阗妇女的服饰文化、人物相貌都生动的再现在她的画面中。于阗人的人文精神气质被艺术家用色彩和造型完美的表现了出来。这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个人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技法的体现。

画家在《于阗人》系列作品当中主要让观看者看的不是于阗人一般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她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等表面上的问题,而是将服装特点和画面色彩当成一种媒介来表达于阗人的内心世界。生活在戈壁、偏远地方的于阗人具有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人身上所不多见的性格特点。于阗具有古朴典雅的民风和朴素、善良、热爱生活的特点。她们穿的服饰不只是为了挡风御寒,更主要是用来装饰打扮的。这在一方面反映了于阗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给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丰富素材资源。

蓝色代表生命和希望,也是表达冷静、古朴深厚情绪的色彩。卓然木老师在油画作品《于阗人》系列中以蓝色为主基调,阐释自己心中的美好,表现于阗人们的纯朴善良和智慧。画家也用了黄色、紫色、桔红等不同的颜料以及金银箔材料完成作品。画面上的这些颜色搭配上也注意到同类色关系和对比色关系,这使得让画面斑斓优雅,也是为了表达于阗人内心世界服务的。

我跟在卓然木老师交往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她的创作和写生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女性的美和魅力,更多的是表现于阗人或模特的内心世界、人物精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家在《于阗人》系列作品中表现的人物眼睛专神目光灵动,表达了于阗人尤其是于阗妇女的朴素、善良、爱美以及热爱生活、相信未来、勇敢进取的精神,这就是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成果。

总之,卓然木·雅森作为中国油画画坛上最有影响的维吾尔族女画家,她的艺术风格是独特的。她在创作中所表达的题材、所利用的材料以及所运用的技法都表达出了浓厚的地域特性和人文精神。她的作品也充满了浓厚的当代艺术趣味。她的人物作品既有着装传统的妇女形象,也有着装现代的都市妇女形象,这些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维吾尔族妇女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状态,也可以研究维吾尔族妇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属性。

卓然木·雅森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是一位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而不断付出的老师,作为她的一个学生,我祝福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出更多艺术人才。

摘要:在新疆当代女画家卓然木·亚森的油画作品《于阗人》系列作品中,论述画家运用的表现技法和人文精神。在表现技法上主要分析构图、色彩、材料技法等。在人文精神上主要分析于阗人的社会精神,卓然木老师的作品和于阗人人文精神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她的油画创作的特点和她油画艺术在现代画坛上的影响。

关键词:卓然木·雅森,于阗人,表现技法,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胡中平.新疆艺术[J].《蓝色调之歌》第87页,新疆艺术杂志社,2015年1月版·

[2]卓然木·亚森:《新疆于阗艺术资源与绘画图式探析》手稿·

天价作品是否是最美作品 篇7

书法的发展道路也是起起伏伏、崎岖不平的。它的传承方式以碑刻、墨迹、拓本、木刻等不同形式进行。而现代主要以装裱的形式传承, 书法的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它本身的价值,各大媒介、拍卖机构利用金钱来衡量这个美。

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美在于作者本身的修养和受教育的程度。古代人的书法、绘画作品都在于作者本身,他们苦学经典,增加学识,进而专研一个方向,直至学精、学透、学好, 从而自成一体。因此古代艺术品被拍出天价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作者本身学识与魅力的结合。同时它也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流传,保存,历久弥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能看到笔触的运用,体悟作者的心境,时代造就人才。

王羲之的《兰亭序》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明独尊其书风,开始贴学之风,同时期以及后世都学王成风。而王羲之在创作《兰亭序》时,携同好友,心境舒畅,随心所欲在酒后飘飘洒洒而作;颜真卿,其行书作品《祭侄文稿》 称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在其侄子死后,心情异常悲愤时而作。此作品在文中涂涂抹抹,力透纸背,显示出了当时颜真卿的悲愤心情;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称天下第三行书, 此作品是苏轼被贬黄州而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苏轼对世态炎凉的一种感伤之情。

以上为例,艺术品在创作时要符合时代潮流,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当时书写的心境。此类古代艺术品堪称“天价作品”不为过。可是现在,当书法作为纯粹的艺术品出现时, 它缺失了古代书家的气质,现代的书家多以抄为主,借用古文来写今,而绝无心境可言,为出作品而出作品,何为美可言?中国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南派重技法,北派重理论,二者相看两厌。山东,是中国的书法大省,这个省份主要以批量生产为主,一批一批的书法作品销往全球,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技法的增长,何之为美?

美是无价的,是从内心出发,由内向外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气质,即使丑也是一种美,因其独特的气质,大丑即大美。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它们的美更加是从小的地方无限的扩大、再扩大,从而达到整体的美。而学则是对知识的积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坚定的处理每个时期应该掌握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美”必须和“学”统一而论,这样的美学才是真的美学,从而丑的在人们眼中也是美的,要丑得有气质。

金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自创隶书书体“漆书”,横画厚重,竖画轻薄,撇画细长,拉开,字形成长方行,突破了以往隶书成扁形的特征,其中不乏对笔力的控制,奇丑, 但正因这种丑而让其书法脱颖而出。

大美即大丑在于作者本身的气质,这样的作品富有情感,生动而灵活。之上所谈艺术家一生淡薄名利,即使贫困也没有把艺术和金钱挂钩。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才更富有价值,没有铜臭味。但是有些高价作品全完无法理解高在何处。

美国抽象画艺术大师汤伯利的作品《黑板》,在黑板上6行的连续圈圈,就像小孩子的涂鸦一样,却拍出了7053万美元的天价,美国罗伯特·雷曼的《无题》,是一幅几乎全白的油画作品,拍出了1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高价。这些天价作品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审美,然而艺术品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加高于人们思想的一种精神境界的产物。 而现在的“天价作品”却是炒作之举。它们美吗?美,当然美, 因为价高,所以赋予的价值也高,紧接着对其评价也高。

这些天价艺术品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国人在盲目的炒作之风中更应清醒的去了解它应有的价值。在尊重历史,尊重古老文化,尊重后现代艺术,尊重抽象主义的同时真正的去把握它们本身的美与价值。认真、虔诚地保护艺术品,拜读它们的精髓,这样的天价作品才是最美的,才是我们该认真去学习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天价作品是否是最美的,大美即大丑,大丑即大美,利用王羲之、颜真卿等中国古代大文豪的经典之作,来表现古代作品中的美;同时也以美国抽象派大师汤伯利的《黑板》和罗伯特·雷曼的《无题》两幅作品,寥寥数笔拍出天价为例,把现代社会这种利欲熏心的现实和艺术品的本身价值进行对比。

关键词:天价艺术品,大美,大丑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系列作品 篇8

信息社会,高科技的成果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时代,我们会不会成为被信息异化的一代?还是在地球村里我们成为欢欢喜喜的一家人?这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两种境遇,更是与“生存还是死亡”同样严肃的话题。李俊峰的作品“信息时代”系列,昭示了人与传媒、信息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同化,是信息的发展导致;信息时代也宣告了纸质媒介材料的挽歌。

一、“信息时代”:符号学的约定

符号在俊峰的“信息时代”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就画面形式而言,其扎实的写实功力似乎在昭示其对传统的依恋,也为其作品增加了传统的分量。但同时,“信息时代”中的前卫信息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其人物形象上,开放的头颅独特而具有“先锋”性。在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头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头部的破裂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信息时代”中,无论是享受春光的兄弟,还是郊游一家人,所有的人物头颅都是开放的,如怒放的花朵,灿烂而夺目。开放既是一种吸纳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辐射的状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已由单向转为多向,由主动变为互动。开放的头颅以形象的方式将这种状态表现出来。

在能指与意指的对位与转换中,报纸在其原初的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被赋予了“传统信息”的特定内涵,并由此拓展为“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意指。于是,以其为符号承载的视觉画面就具有了矛盾的二重性: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以昂扬的姿态昭示其存在,同时,其所塑形象开放的脑部形态符号则映射出传统对现代信息的接纳胸怀。这种接纳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强势面貌,传统也因其接纳的姿态而具有了现代性,传统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传统获得了胜利。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先锋与前卫的革命性被传统消融了之后,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所谓现代性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传统力量的新生。

二、纸质媒介材料的挽歌:报纸的临终遗言

俊峰选择用报纸作为绘画的主要形象材料,是有其话语意义的。在“信息时代”中,我们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在镜中,我们直观自身,知晓我们身在何处,并明晰前进的方向。永不止歇地前行,享受快意的生活。作品中的场景,成为我们生活的纪念或印记。就报纸本身而言,其生命具有短暂的瞬时性,同时,公众对报纸的阅读,具有一种浏览的性质,单张报纸承载的信息也只是社会生活的片断。报纸材料在峻峰的作品中,不仅是形式的载体,其自身也具有了话语的意义:瞬时的生命结束后被废弃,其信息也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去。重回画面后的报纸,不仅昭示了物的生命轮回或延续,具有了新的生命意义,在当下信息社会中,更是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与观照。而在峻峰参加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的作品“信息时代系列之物语”中,画面上的报纸被国画学生写生废弃的宣纸所替代,强化了峻峰作品中生命轮回的可持续特质。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作为文字信息的最重要载体,报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度成为信息的代名词。而今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电脑屏幕、露天显示屏,甚至是手机屏幕,都成为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央视媒体早间节目“马斌读报”的报纸,就是转播时的电脑屏幕。而传统的报纸,如一个垂暮的老人走在黄昏中的夕阳里。报纸在俊峰“信息时代”中的表达,成为报纸的临终遗言,似乎在哀颂一曲纸质媒介材料的挽歌。

三、走在前卫与传统的中间地带

俊峰为人低调,为画亦如是。他曾谈及对前卫的态度,反对艺术家过分“追逐”前卫与流行,但他认为又不能固步自封。他对自身的定位,是在前卫与传统的中间地带;在艺术的马拉松之战中,他一直定位于“第二方队”。这样的结果,在其作品中就呈现出独特的特性:传统与前卫共生,仿佛是一个混血儿,是“熟悉的陌生人”。

峻峰画面中的形象是可视的,更是可读的;是具象的,同时又是抽象的;是个别的,又是概括的;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这种矛盾,既是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表征,更源自其行走于前卫与传统之间的定位。

其作品中的场景刻意淡化,却又呼之欲出。朦胧而清晰的远山、奔泻而凝固的河流、幽暗而夺目的阳光……其描绘的形象也是刻意消融个性的人物,似乎没有性别,没有年龄,没有职业,没有特定的身份定位,只是个体或群体的组合。但却又是个性鲜明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我们自己的影子:明媚春光中的郊游、夏日午后庭院中的闲谈、家庭小聚的合影……,如此亲切、熟悉,恬淡而闲适,画面中飘逸着浓浓的诗意,不由让人想起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息”。这应该是我们梦境中的理想生活,更应该是我们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在宁静的呼吸中,我们分明可以听到来自我们心底的幸福的旋律,如品啜极品的洞顶乌龙,初味淡,入口无,回味永。峻峰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气息就在这品啜中飘散开去,历久弥香。峻峰的作品又是极其理性的。在形式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可以看到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子。材料与媒介在峻峰的画面里被解构后,点、线、面、光、形、色俨然以理性的方式排列组合于画面中,并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只是,这种刻板却是假象,就好像放在箱子里的中国皮影,一旦演出开始后,它们便鲜活起来,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峻峰的舞台就是那一幅幅画面本身,它们随时都在上演人生的悲喜剧。

系列作品 篇9

关键词:创作,立意,情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是中唐诗人孟郊的名篇《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游子吟》算不上水平最高的诗歌, 但它却引起了海内外万千游子的共鸣, 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历久不衰。也就是这首诗歌使我产生了创作以母爱为主题作品的想法。

一、芦雁系列作品的立意过程

不同画家对创作有着不同的理解, 具体创作题材的差异也使得作品具有无限丰富的形态。笔者受到《游子吟》的启发, 把题材作为传达自己情感的媒介, 创作了表现母爱为主题的《芦雁图》系列作品。母子情和故乡情是天下最特殊的情感, 也是历代文学艺术作品讴歌的永恒主题。

《子母鸡图》为宋代院体画小品, 淡笔勾勒, 背景以浓墨填实。画中一只母鸡, 引领著五只孵出不久的小鸡, 在地上漫步啄食。母鸡雪白的羽毛蓬松亮丽, 目光充满著慈爱, 小鸡则稚嫩怯弱, 依偎在母亲的羽翼保护下。此画尺寸虽小, 却能小中见大, 为宋代翎毛画佳作。画家寄情于景, 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融于画中, 使画面充满了诗意。用花鸟画表现母子情深的构思便开始浮现在脑海, 这也是笔者芦雁系列作品立意创作的初衷。

二、芦雁系列作品的选材与构思过程

受到《子母鸡图》的启发, 笔者便开始尝试创作了一系列大雁呵护小雁题材的花鸟画作品, 如《冷月寒禽图》《雪汀寒禽图》《雪塘宿雁图》《雪景寒禽图》《溪塘过雪》《雪江寒禽图》等工笔花鸟画。这一系列作品主要以雪景、大雁、芦苇、月亮为主题来表现作品清明净洁、清寒静寂、率意萧散的意境之美。

东北是中国下雪最多的地区之一。雪景是关东画家的非常喜欢表现的题材。纯净的雪景能荡涤尘埃、净化心灵, 给欣赏者带来宁静、冷寂的感受。置身其中, 容易使人忘记尘世的一切烦脑而产生一种超越的感觉, 获得心灵的安宁。

大雁形似灰鹅, 有黑额雁、白额雁、斑头雁、鸿雁、灰雁等种类, 为大型候鸟, 春天飞向北方, 秋天飞向南方, 一如既往, 亘古不变。自古以来人们以“大雁”来寄托思乡之情。历代画家作品都喜欢以大雁为描绘对象。

本人主张在继承两宋工笔花鸟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把东北地区的地域人文因素与东北绘画题材结合起来, 关注生活、追求花鸟精神和现代审美意识。

本系列作品多数采用全景式构图, 追求场面宏大饱满, 视野广阔, 内容丰富, 强调视觉冲击力。以《冷月寒禽图》为例, 作品是以“黑额雁呵护小雁”为题材, 以母爱为表现主题的花鸟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雪汀苇塘边、皎洁清寒的月光下栖息着数只朴实无华的黑额雁, 有的在安静的休息、有的在梳理羽毛, 姿态各有不同, 五只大雁安排的疏密有致、动静各异。作品以大雁为表现主题, 雪芦、冷月烘托画面气氛, 使画面主次有序、虚实分明。作品使用“井”字构图法, 主题黑额雁安排在画面“井字”左下角三分交叉点处。画面的“画眼”是一只大雁母亲, 羽毛蓬松亮丽, 头颈上伸, 形态充满警觉, 宽大的羽翼呵护着雁宝宝, 雪夜的寒冷使雁宝宝深深地躲藏在母亲宽大温暖的羽翼下, 显得稚嫩而怯弱。在母亲的羽翼下探出四个娇小可爱的小脑袋, 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观察着周围洒满月光的雪夜。雁宝宝眼神略显一丝惊恐, 也流露着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作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大雁母子相互依偎的动人场景, 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唯美的画面, 使人感受到子女对母亲的依恋, 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作品寄情于景, 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自然之中, 充溢着母爱的纯情, 使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芦雁系列作品的表现技法

芦雁图系列在作品格调和表现技法上, 远承两宋院体工笔花鸟画的精髓, 融合当代的审美意识, 追求达到“以形写神、工而有意”的境界。芦雁图系列作品如《冷月寒禽图》《雪汀寒禽图》《雪塘宿雁图》《雪景寒禽图》《溪塘过雪》等作者以双勾染色法描绘黑额雁和芦苇, 积雪以传统的留白法画成与黑额雁腹部的白羽相呼应, 丰富了画面色彩层次。在处理方法上, 追求工而不俗, 以工为主, 以写为辅, 注重画面强烈的视觉效果表现。整个系列作品尽量做到赋色古雅, 色调明快, 即清秀又不乏野趣。画格清新雅致, 追求回归传统文化, 独守清悠的心态, 使这一系列作品呈现出一种平和恬静的审美特征。在整体上追求构图饱满、布局疏密得体、主题鲜明突出。尽量使画面中雁、芦、题款和谐地融为一体, 表述了人间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抒发了画家赞美母爱的赤子情怀。艺术作品当以借物咏志, 我想这也是本人身居关外思念家乡的情感流露吧。

近期也创造了一些以湖石、鸟巢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 立意仍以赞美母爱为切入点, 表现山雀呵护雏鸟主题。如《家园》《梅雪寒禽图》《雀跃春晖》等作品。如《家园》画面中间斜伸出一棵老树, 树上筑一鸟巢, 鸟巢内几只雏鸟争先恐后的伸出羽翼未丰的小脑袋, 画面上空一只觅食回来的山雀正飞向鸟巢。使作品追求充满着温馨而动人的人文情怀。

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作者、不同的阅历、不同的知识结构对艺术创作有着不同的理解, 具体表现的题材差异也使得创作作品呈现无限丰富的艺术形态。无论是注重形式还是看重内容, 抒发情感是一切艺术创作绕不开的永恒主题。清代恽南田在《南田画跋》曾有精辟论述:“笔墨本无情, 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 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笔墨无情, 人却有情。花鸟画创作的目的不是浅层次的造型逼真, 而是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精神, 表达作者的性情与感悟, 传达出时代的精神面貌。

笔者结合自己创作实践, 梳理创作思路, 以图不断进取, 逐步进入艺术殿堂。可能存在创作经验不足或是有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不成熟, 希望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以图突破自己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朱良志著.中国艺术论十讲——曲院风荷[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03.

[2]梅忠智主编.20世纪花鸟画艺术论文集[A].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1年.

书法作品 油画作品 篇10

陈荣昌工于书法,自始即摹颜真卿、钱澧,晚更变而学米芾,学龙门十九品。其仿顏书孔明庙古柏行,草书飞动,号为杰作。卒年七十六。门人私谥文贞。著有虚斋诗集文集、桐村骈文、滇诗拾遗评选、剑南诗钞、东游日记、老易通、桐村词、明夷子等数十种。

藏品名称:陈荣昌书法

收藏者:李刚

注:排序为6040-6041-6046-6052

为从右到左排列

作者简介:李曼峰,1913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幼年时移居新加坡,后到印尼,著名画家。李曼峰是东南亚的先驱画家,他对“南洋画风”有着重要贡献和影响。他曾在多个国家生活和创作,早年在新加坡接受教育,后来在印尼居住并成名,晚年重回新加坡居住,1988年病逝于新加坡。

李曼峰精通中西画法,创作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题材多样,从人物风情画到动植物画都有涉及。曾到新加坡、荷兰学画,被苏加诺总统聘为总统府顾问画师和藏画主管,主编大型画册《苏加诺总统藏画集》。1955年4月他曾率团访问中国,在北京、广州展出其在中国旅行写生的作品。李曼峰逝世后,其作品一直为世人称颂,并受众多收藏家追捧。近几年,李曼峰的油画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每幅为十万美金左右。

作品名称:《相爱》

系列作品 篇11

黄耀莹 / 一件霓裳

杨俊洁 / 剪花——宝相花

帅静泉 / 世界上最好的家

陈智强 / 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创意海报

尹述睿 / 新精卫补海篇

陶 珂 唐胜天 / 华·韵——中式餐厅

黄军 / 华(海报)

张凌霄 / 文房四宝

张潇珑 / 民族特色手机游戏《高跷捕鱼》角色设计

陶玉 /“美意延年”包装设计

牟炼 / 永和豆浆历史人物篇系列海报——玄奘篇

彭丽莎 / 剪狂纸舞(书籍装帧设计)

周景秋 / 0排放——吸尘器篇

上一篇:小学生减负对策下一篇:剩余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