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系列课程(共9篇)
财务会计系列课程 篇1
一、要充分发挥会计技能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会计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会计类专业比拼教学技能的抓手, 技能竞赛的举办目的在于“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每年的技能竞赛都吸引了无数的院校参加。以2014年浙江省会计技能竞赛为例, 参赛的院校有34所。由于受比赛硬件和软件的限制, 每个学校参赛队伍只有一组, 每组四人。这些都是从校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 通过对这些选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参加省级比赛, 为各自所在院校增光添彩。
会计技能竞赛, 表面上看是少数参赛同学和两个辅导老师的事, 其他同学和老师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导向是错误的, 事实说明比赛得奖的院校不见得教师教学技能就强, 因为这仅仅代表极小部分同学在短时间通过强化训练的结果, 用比赛成绩来检验教学技能其实非常片面。笔者认为, 要想将比赛的积极效应波及大部分同学和老师, 那就需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因为技能竞赛主要考核的课程是财务会计系列课程, 笔者认为应当把技能比赛跟课堂教学相结合, 制定基于技能竞赛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真正让每位同学都对会计这个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笔者先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再结合近几年辅导比赛和教学改革的经验, 谈谈如何构建基于技能竞赛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国内外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中非常普遍的一个专业, 但从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财会人才和会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状来看, 该专业教学模式亟待改进。笔者所在院校的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 专业课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目前仍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为主, 以提高实操能力为辅。当前证书考试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论考核, 导致学生有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不会做账。而会计技能竞赛则是模拟一个企业财务部的岗位设置, 分派完成相应的任务, 接触的都是企业的真实单据的流转, 对实操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能把会计技能竞赛的模式有效应用到会计教学上, 实现考证和技能竞赛的互相促进, 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案例选取脱离实际。
虽然近几年一直提倡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但高职会计的课堂, 其实还是以讲授法为主, 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很多情况下就是教师传授完理论知识, 当堂出几个习题, 让学生完成。案例的选取大都是单一片面的, 重视会计核算, 忽视财务管理、审计、纳税申报、报表分析等, 导致学生出去后最多就是个簿记员,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综合性会计人才的需求。
3.“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停留表面。
职业院校以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来衡量教学水准, 其实极不科学。不是取得了讲师资格、会计师资格的都叫双师型教师, 只有让年轻教师真正深入企业实践, 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和学习, 或者通过指导技能竞赛来熟悉企业的财务流程、业务流程一体化模式, 搜集、编写符合实际的案例, 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基于技能竞赛要求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
1. 基于技能竞赛的模块化教学的培养能力目标。
笔者所在院校参加浙江省会计技能竞赛已有多年, 获得过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根据对参赛同学的就业调查分析, 笔者发现, 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同学在工作上明显比其他同学上手快, 自学能力强, 见习期后更受老板欢迎。且不说这些同学都是从数百人里面精挑细选的, 就算是资质一般的普通同学通过考前一两个月的辅导也能让原本零散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
基于会计技能竞赛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有以下方面: (1) 技能竞赛重视岗位核算, 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有助于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日常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中从事或参与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查账的人才。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企业的会计, 担任某一岗位并完成分配的任务, 出色完成任务后就换别的岗位, 让学生感觉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晋升的空间。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一般的课堂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导致学生就业时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基于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注重分组操作, 每个同学有明确的岗位和任务, 各个岗位之间有合作, 给出仿真的单据, 有助于与实际接轨。
2. 基于技能竞赛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设置。
基于技能竞赛的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课程。
其中, 基础会计是专业入门的基础课, 初级会计、成本会计主要在会计手工操作方面提供了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成本核算、记账、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 税务会计则重点学习增值税、所得税等各税种的核算和申报。而会计电算化课程从原先的安排在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先学习用友T3财务软件 (适合中小企业) , 然后第三学期学习用友U8软件 (适合大中型企业) , 对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与应付、销售与应收、库存、存货核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核算。
这些课程与会计技能竞赛的考核点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考核的内容和能力见表1~表6。
3. 基于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
参加技能竞赛的同学大多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他们有这样的诉求:“我要学习”、“我要比赛”。教师事先在每次课前将上课用到的知识点制成PPT传至班级群共享, 提出问题并导入课堂学习, 以少数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 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 这就是翻转课堂模式。
(1) 会计手工业务处理采用分岗模式和混岗模式。最能体现技能竞赛精髓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为期一个月的会计综合实训, 主要是将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授课模式采用三结合: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课后自主实训教学。手工实训模拟技能竞赛的团体赛, 要求四人分工协作完成企业一个月 (通常是12月份, 这样可做年末的结转) 100多笔的经济业务, 四人之间实行单据的流转。比如出纳填制的现金支票要提交会计主管并由其在支票上盖章, 否则支票将不能提交总账会计进行制单, 其中的精髓在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出色的自学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把技能竞赛的精髓用于日常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协作能力。
会计手工业务处理首先采用分岗模式, 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 四人一组, 分别担任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的角色, 一轮过后还要轮岗操作。所以最好是自愿分组,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团队合作, 有助于产生职业共鸣。
要让实训真正开展得恰到好处, 还需要对班内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给不同基础的学生三种情境: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分组, 给出全部有经济业务的文字说明;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分组, 给出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 (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 ;对于小部分自学能力较强又渴望多接触企业真实操作的则给出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 (无任何文字说明) 。这样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形成同一班级内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设计分层的模式。
实训可采用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模式, 先让学生在网上自行查看知识点, 组长监督, 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带到课堂上讨论解决。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扮演催化师的角色, 在给出催化环境包括完整的案例资料和分组后, 保持中立, 课堂是学生的阵地, 鼓励他们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比如学生对采购短缺入库业务有疑问的, 教师不要立即给出答案, 而是循循善诱, 一点一点地给出提示, 让学生自己提出几种不确定的答案, 其他同学分析。教师要始终相信答案自在学生中, 通过众人的分析排除, 最后留下的那个就是标准答案了。
一轮分组实训后, 要求学生进行混岗操作。混岗操作要求每一位实训学生单独完成全部会计模拟实训内容, 因为中小企业财务部的岗位设置通常是一个出纳和一个会计, 需要的人才多数是一人能进行所有的会计核算。由于有了之前的分岗训练, 每个岗位的任务都非常明确, 也有参考答案了, 混岗将会变得简单。在课程实训中, 通过分岗操作和混岗操作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岗位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2) 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和电算化实训。手工实训通常能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 然而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能力却不容乐观。不仅代表学校出战的精英们在信息化竞赛中得分较低, 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做电算化实训也会迷失方向, 他们普遍感觉系统管理、初始化比较容易, 到业务处理环节就乱了阵脚, 其关键症结在于业务的处理流程一塌糊涂。可见, 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会计凭证由会计人员自行填制和输入, 而在信息化环境中, 系统会根据事先的设置, 比如在采购部门完成采购业务的同时, 由采购员填写请购单、采购订单、到货单、采购专用发票, 仓管员填写采购入库单, 而后经过审核的采购发票自动传到应付款管理系统, 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由会计人员审核。
会计信息化共有八大模块, 分别是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报表、销售与应收款、采购与应付款、库存、存货核算。教师通过做微课将每一模块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清晰的讲解,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算化方式系统管理、各模块的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等。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把八大模块的联系和区别理清,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流程图, 不是靠死记硬背, 而是掌握流程的规律, 对于供应链业务能够一气呵成地做下来。
除了会计电算化课堂, 综合提升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能力的就是会计综合实训里的电算化实训。很多院校都是同一套资料先进行手工处理, 再进行电算化操作。手工资料要转化为电算化还需要做很多调整, 也可以用手工做12月份的, 用电算化做明年1月份的, 跨年衔接业务操作, 这就需要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资料, 资料的设计上体现连贯性。学生不仅要会正向的“单据→凭证”操作, 也要学会“凭证→单据”的逆向操作, 要具备简单的解决计算机和财务问题的能力。
基于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重在对教师、学生思想的渗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然后采用岗位角色扮演, 由教师积极引导催化。我们期待会计技能竞赛的效应辐射到每个同学身上, 并引入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 才能在课堂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剑明.基于会计技能大赛视野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12
[2].郝林毅, 肖绍萍.会计技能大赛对广西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启示.广西教育 (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 2014;1
[3].左占卫.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加强高职会计教学的改革.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3
财务会计系列课程 篇2
一、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课程
1、《员工精神——做老板最愿意培养的员工!》
2、《做最好的职业人——转换思维你就是NO.1!》
二、企业员工执行力培训课程
3、《狼性执行力——给老板需要的结果!》
三、企业高绩效团队建设课程
4、《团队王国——让团队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企业中层培训课程
5、《新中层必跨的十道坎——指引新中层更快发挥作用!》
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改进
一、引言
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会计审计工作。 当前会计实务的工作模式是会计人员基于计算机硬件平台, 应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 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也会应用审计软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审计及其他审计工作。因此, 在大学本科阶段的会计学专业, 教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非常必要。 我国高校为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一般包括《会计软件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 某高校《会计软件应用》 课程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大。 《会计信息系统》 在学生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计算机审计》 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开设, 学生对这两门课学习兴趣一般。 是什么原因导致该课程教学不被学生重视,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应该如何改进, 以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导致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兴趣较低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 会计学专业学生所修的前序课程没有起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经调查, 某高校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 《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实务》、《管理信息系统》, 该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这三门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 学校缺乏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 对开课专业缺乏教学的要求, 导致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对会计专业后续课程需要的教学重点讲解不够。例如, 会计学专业课需要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 这是学生后续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关键点, 而授课教师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讲解却一带而过。 此外,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实务》 课程在讲解时没有针对会计领域讲解, 而且深度不够。数据库是计算机会计和计算机审计的基础与重点, 由于学生数据库知识掌握不好, 对后续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学习也就感觉有难度, 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技术的讲解, 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诸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模式、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机理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等侧重较少, 学生难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到底是什么。 教师在讲解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时, 也试图补充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知识, 但是因为课时的限制, 会计信息系统内容的讲解就不透彻。所以, 高校应该在学生培养计划制定、 课程建设方面增强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 会计学专业院系应该将教学重点与内容和承担该课程的其他学院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制定教学大纲, 授课教师尽量按照会计学专业需求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 让专业基础课真正发挥作用。
(二) 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设定与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设定缺乏关联性。 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内容设定包括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比如会计学方向, 专业必修课是财务会计, 但是教师在讲解财务会计时不涉及在计算机环境下如何来实现, 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 有一笔业务发生, 脑海里直接的反映是如何做分录, 至于业务如何处理, 会计信息如何管理没有直观感受。 直到学生大三、大四阶段, 才专门开设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 相当于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讲解进行了割裂, 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整体性。所以, 应该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讲解基于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理论与实务。
(三) 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内容存在不合理性。
1.《会计软件应用 》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一般应用方法和技巧。 当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见下页表1。 可以看到该门课程73%的课时在教学生掌握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账务业务处理, 如何编制报表以及如何进行报表数据分析, 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工资的计算等业务处理, 如何应用会计软件完成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变动、折旧计提等。而这些只是会计业务处理的一小部分内容, 对会计工作其他内容的涉及比较少, 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处理, 更不利的后果是对会计软件中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依赖管理缺乏理解。在讲解会计软件其他业务处理时, 教学方法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 在实验课上学生只能实验自己权责内的模块,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此外, 教学中不涉及国外软件的应用方法与技术, 而当今很多学生关注的企业采用的是SAP等国外软件, 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2.《会计信息系统 》 课程。 从表1中可以看到, 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时间占到近40%, 但学生对应用高级语言开发软件感觉比较困难, 此外,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讲解不足。 所以应该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讲解难度, 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将来不太可能从事开发财务软件工作的情况, 关注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层次内容,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
3.《计算机审计 》课程。 该课程定位不明确, 而且实验的教学时数只设定为课时的1/4, 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清楚计算机审计知识有一定难度,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解计算机审计知识也困难重重。所以, 应该对《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进。 此外, 对于着重讲解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与技术还是讲解信息系统审计的知识, 笔者认为二者应该兼顾。
三、 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教学的改进思路
(一) 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和该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应该教学生掌握在计算机环境下, 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 基于财务业务处理一体化模式下, 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模式与方法。 教会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在开展审计工作时, 如何借助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如何对信息系统本身实施审计。 教学生掌握如何基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会计管理。
(二) 对 《管理信息系统 》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管理信息系统》 的教学内容应转变到重点教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企业的管理等方面, 而不要过分强调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施。可以设定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如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的生成机理等; 第二部分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所基于的技术基础, 如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为学生掌握网络会计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 讲清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模式; 第四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控制问题, 主要讲解人工与计算机的安全与控制技术; 第五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 第六部分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立。 也就是说偏重于讲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机理、功能以及特点, 而不是重点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带学生到企业亲自观察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或者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要减少学生上机开发程序的教学时数, 因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亲自进行会计软件的开发机会很少, 一般这样的工作是由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事的, 所以让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机房实验学习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必要, 通过一个案例讲授这部分内容就足够了。
(三) 修订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取消《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讲解, 从表2 可以看到单独设置《会计软件应用》课程,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讲解清楚会计软件的诸多业务处理方法与技术, 教学目标实现效果稍差。所以取消该门课程的讲解, 将《会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课时转给其他专业课程的讲解。例如在《财务会计》教学中, 加入计算机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方法与技术, 教师在讲解各种核算时, 可以演示在财务软件中如何处理, 当然这就需要教师事先通过一定的途径教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 可以采用网络视频授课的方式, 教师事先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录制,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 当前的学生自学几款会计软件比较容易, 可以把原来在课程中占用实验时间教学生学习会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和技术改到课后。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入会计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的应用讲解, 在审计课程中加入如何应用审计软件辅助完成审计业务的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 》 课程仍然保留但是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主要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在企业ERP系统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数据, 为计算机审计打好基础。 此外还要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安全、 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 具体改进建议见表3。
对《计算机审计》课程, 主要讲解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与技术。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 本文认为, 提高会计信息化系列课程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是会计学专业必须开展的工作, 提高学校各院系之间的教学研究, 实施集体研讨集体备课, 改进课程设置体系, 加强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 Z
参考文献
[1] .刘媛, 单文涛.新时期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7) .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总结 篇4
学号: 2014300466
学院:航空学院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总结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四周的学科前沿系列讲座的课程学习。在四周的时间里,我们在四位来自航空学院的教授的精心讲解和介绍下,了解了许多关于航空火控系统发展及趋势、航空电子系统及其综合化发展、飞机通信导航与雷达系统发展历程及趋势、结构健康监测与深度学习理论四个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先进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在第一次讲座中,张安教授给我们讲解了航空火力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一代机载火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从中我们了解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机载武器火控系统已成为现代作战飞机的主体控制系统,将继续向着高度综合化、智能化、模块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可实现远距指挥引导、超视距多目标、多机协同攻击、近距大机动格斗、对面精确打击和反隐身、反电子对抗的作战能力。而我国的的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先后开发完成了多种性能较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形成了国内装备和外贸出口两大系列十余个品种,机载雷达的规格覆盖从装备在歼-7G上的小口径脉冲多普勒雷达到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大型多用途雷达系统;功能由可以为离轴发射的红外格斗弹引导目标到可制导中距离拦射导弹,再到可导引发射后不管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先进对地攻击弹药。我军新型作战飞机装备的雷达系统已经由单纯的制空作战发展到了具备地形测绘、合成孔径、地形跟随等功能,具备较强对地、海目标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多功能火控雷达系统。以脉冲多普勒体制和平板缝阵天线为标志的新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目前已经全面装备国产歼-8系列战斗机、"飞豹"战斗轰炸机、新型多用途战斗机和重型远程战斗机等。我国现有机载雷达整体性能基本达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在部分技术性能方面已经接近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可以满足为我国第三代战斗机配套的需要。在这次讲座之后,我才真正的了解到了火控技术发展的艰辛和它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第二次讲座由宋东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概况。在这次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综合航空电子技术发展至今,基本上经历了分立、联合、综合到高度综合这四个阶段。航电综合系统结构不断改进,使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促成了战斗机水平的更新换代。在航空电子系统对飞机整体性能影响日益增大的同时,航空电子系统的硬件成本占飞机出厂总成本的比例也在直线上升:从20世纪60年代F-4的10%,70年代F-15C 的21%,80年代中期F-16C的30%,到90年代EF2000和F-22战斗机的40%~50%。因此,未来的航空电子系统除继续保持航空电子的进一步综合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势头外,还必须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减少航空电子的寿命周期费。
在第三次讲座中,马存宝教授给我们讲解了飞机的通信导航和与雷达系统。飞机的导航系统测量飞机的位置、速度、航迹、姿态等参数,供驾驶员或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引导飞行器按预定航线航行。飞机的机载气象雷达系统用于在飞行中实时地探测飞机前方航路上的危险气象区域,以选择安全的回避航路,保障飞行安全工作方式有“气象”、“气象与湍流”、“地图”等几种。机载GPS借助导航卫星给飞机电子设备和机组人员提供飞机位置信息。GPS可以提供经度、纬度、高度、精确时间和地速。GPS 可提供飞机的真航向信息。有了通信导航和雷达系统,飞机便仿佛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使得飞行更加快捷安全。
最后一次讲座,姜洪开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结构健康监测与深度学习理论,十分手动。在这次讲座中,我们学习到机在长期飞行过程中,由于疲劳、腐蚀、材料老化以及高空中的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损伤积累,甚至发生飞机坠毁等突发的严重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对飞机结构进行适时健康监测,从而在事故之前给出预警,减少或避免灾害性事件发生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大量军用及民用飞机在超过其设计寿命很多年的情况下仍在运营,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对于这类飞机尤为重要,对其进行健康监测以确保其安全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是延长了其安全使用寿命。建立安全可靠的健康监测系统将有助于根据飞机的整体性能决定其是否退役,而不是按照设计预定计划退役,从而充分利用了飞机,节约了成本。在飞机结构健康监测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模态理论的损伤检测和基于波动理论的损伤检测方法。信号分析方法如小波变换、时频分析法、HHT 法以及神经网络法也逐渐在这一领域中被采用。而关于深度学习理论,我们了解到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深度学习的概念由Hinton等人于2006年提出。基于深信度网(DBN)提出非监督贪心逐层训练算法,为解决深层结构相关的优化难题带来希望,随后提出多层自动编码器深层结构。此外Lecun等人提出的卷积神经网络是第一个真正多层结构学习算法,它利用空间相对关系减少参数数目以提高训练性能。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
同机器学习方法一样,深度机器学习方法也有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之分.不同的学习框架下建立的学习模型很是不同。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s)就是一种深度的监督学习下的机器学习模型,而深度置信网(Deep Belief Nets,简称DBNs)就是一种无监督学习下的机器学习模型。
“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研究 篇5
一、“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开发
五年来,“生态崇明”系列课程实践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如何对这一系列课程作总体设计与实施工作的组织管理?如何将隐含着的生态教育因素的原生态社会资源作理性的识别、筛选、加工,成为教师们可以利用的、有科学保障的课程资源?如何让教师把握和遵循乡土课程开发的原理,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
1. 构建区域性“生态崇明”课程体系
2006年,我们组建了崇明县生态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由专职研究员与兼职研究员两部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崇明县生态教育特色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组织、管理,开展对国内外生态教育的情报研究,开展师资培训活动,通过“生态崇明教育网”等媒体,跟踪报道生态岛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动态,介绍推介优秀课程、教案、课件等为教师提供相关教育资源,总结介绍生态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有价值的事和先进人物。
通过对“生态人”培养目标、崇明岛生态资源及其生态岛建设蓝图和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解读,我们对区域生态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长程设计,并开展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实践。目前,已经构建起“生态崇明”课程体系的雏型,即四个课程系列。
崇明岛目前已有10个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这是一批极好的生态教育资源,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加更多的体验活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课程系列目前已规划了两期课程开发工程。第一期工程包括:《崇明县前卫村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西沙绿华镇生态科普活动基地指南》《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县学宫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县瀛东村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第二期工程包括:《沐雨生态农业园区科普基地指南》等五个基地指南。
2. 构建社会智力资源的支持性组织与运作机制
为保障“生态崇明”课程开发方向的正确性与内容的科学性,2005年,我们组建了由岛内外专家参与的“生态崇明”课程开发专家咨询组;2007年,在这个咨询组的基础上,我们组建了“崇明县生态科普协会”。协会主要承担崇明岛生态研究项目、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项目、出版崇明岛生态研究报告集等工作,对崇明岛的生态资源进行专题研究并举办科普活动。
首先是“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的开发。为了做好“生态崇明”课程的开发,尤其是教材的编写,由崇明县科协、崇明县教育局和上海证大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生态崇明”乡情科普读本开发项目组,对“湿地崇明”“鸟类驿站”等15个专题进行了研究。为确保此项研究成果的质量,我们邀请了相关高校及我县相关专业部门的11位专家组成课程开发专家咨询组。“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被上海市科委确认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读本出版后,分赠给全县每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作为提升崇明教师生态素养的读本,也作为相关课程开发的参考资料。
其次是《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一)》的开发。崇明岛的生态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特别是生态的动态变化,就注定了“生态崇明”课程应随生态岛建设的进程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更新。在县科协、县环保和县教育局联合组织与资助下,生态科普协会承担了生态科普“进百校、讲百课”活动。由15位专家组成讲师团,并把这些报告汇编成《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一)》,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报告集已成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提示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向、保障其内容的科学性发挥了特殊作用。目前,《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二)》正在规划中。我们将构建起对崇明岛生态作持续深化研究的组织、制度与运作机制系统。
最后是乡土课程实践的经验研究。“生态崇明”课程属乡土课程范畴,也包含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一些属性。为确保此课程开发过程能遵循课程原理,尤其是乡土课程的特殊规律,2007年4月,我县成立了“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就“乡土课程理论与实践”项目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乡土课程实践》一书,对规范未来“生态崇明”等乡土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3. 构建“生态崇明”课程科学性的保障机制
“课程科学性”包括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课程编制的科学性。我们成立了崇明中小学课程审核学术委员会,要求各校原则上做到进入课堂的课程需经学术委员会审核。审核分课程开发的立项审核和课程开发成果的验收审核。验收审核分为内容的科学性审核、课程编制的科学性审核和课程试验过程审核三部分。对一些特殊的生态课程,特邀相关专家进行科学内容的审核。
二、“生态崇明”实验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以初中教材为例
1. 教材编写的宗旨、原则与策略
“生态崇明”初中实验教材编写宗旨:凡经过初中阶段学习的每一位崇明学生都具有关于崇明生态(自然、经济、文化)和生态岛建设方面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相关的研究能力和养成与生态文明相吻合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探索一条农村地区创造性地实施上海二期课改的新路,即如何利用本地区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创造教学实践的新形态,在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教材的组织原则:一是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儿童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地呈现相关的学习内容;二是教材的内容既顾及地域生态本身的科学结构性,同时又充分关注崇明生态的亮点与优势,抓住其主要特征。
教材的开发策略:一是先课程资源准备后教材编制。我们先开发“生态崇明”成人科普读本,为教材编写奠定科学的内容基础,后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二是教材编写与改进实践互动。在遵循课程原理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必须人人进课堂进行教材使用试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和听课教师的建议对教材作修改、调整。这样通过编写教材——教学实践——修改教材的多次反复,使教材日趋完善、成熟。
2. 教材的体例结构与内容框架
教材由三级体例结构:一级体例结构是指教材的总结构,由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三个部分组成;二级体例结构是指每个单元的结构,由单元导言、主体部分(每个单元6节课)、单元结语(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相关链接)等组成;三级体例结构是指每节课的结构,由学习目标、学习与思考、探究活动、拓展阅读四个板块构成。
教材的内容框架:教材共分上中下三篇,15个单元,84个课题。具体内容为:自然生态篇(上册),由宝岛崇明的自然环境、河口岛屿的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鸟类保护、河蟹河鳗五个单元组成。经济生态篇(中册),由水土保护、植树绿岛、岛域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在崇明、特色资源可持续利用五个单元组成。文化生态篇(下册),由生态旅游、古瀛文化、崇明岛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岛区、聚焦生态岛五个单元组成。
3. 教材试验及其使用推进
我们选取三所学校为试验学校,并明确了教材试验的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有:实验教材的可行性试验,学校需要做好哪些配套准备?教师需要怎样的教育素养?如何获得?学生生态素养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等。通过试验教学,力求把教材修改成能为学生接受、教师认可、专家通过;让教师积累教学实践技能和成功经验,为面上推广和专题培训作准备。
由于本教材为崇明区域拓展型实验教材,属地方管理课程,主要供崇明地区六、七、八年级学生使用。原则上我们要求学校每周上一节课。其中,四分之三的课时使用本教材在课堂中学习,四分之一的课时使用学校开发的延伸性校本活动课教材,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个人防护系列(PPE)在线课程 篇6
培训形式:中文在线课程 (动画+讲解+测试题)
培训对象:一线员工、生产监督、安全监督、部分负责人、车间主任、班组长等。
培训特色:泰致德推出最新学习模式, 加入会员可全年免费学习所有VIP在线课程。
培训内容:本系列课程为HSE的通用课程, 共分为3门, 即头部及五官防护、身体防护、肢体防护。本系列课程讲述工作中常见的个人防护装备, 个人防护装备的作用、选择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如何维护与管理防护装备等, 以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trainor
电话:0755-26808780
邮箱:info@trainor.cn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改革实践 篇7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涵盖机械类与近机类专业开设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 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是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不仅在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在人才培养上有其特殊的作用。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制度等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在尚未踏上工作岗位时便可充分开掘各种潜力, 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牢固建立工程观念, 快速提高创新设计水平。
一、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淡化现有课程体系的学科化倾向而向工程化的方向发展, 即一方面增加本课程在工程中的适用性, 另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机械整体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 课程体系以机械系统设计为主线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 教材改革是关键。进入21世纪以后, 机械原理课程面临许多新情况。我国几十年沿用的机械原理教材虽然几经改革, 但体系和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现行机械原理教材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注重机械分析内容的介绍, 注重图解法内容介绍, 注重单个机构 (不是机械系统) 的介绍。而对机构综合能力特别是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对实用性的机构解析设计方法, 对生产中已经应用的空间机构的基础知识介绍不多, 缺少学科的新内容、新发展。这样培养出的学生, 机构分析能力尚可, 却缺乏机构创新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黑龙江科技学院对教材的选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讨, 机械原理课程改用申永胜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机械原理教程》[1], 该教材的内容更强调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 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以该教材所构建的新体系为平台, 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 一般把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部分的知识内容进行分割, 分别讲授, 人为造成知识的隔断。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 头脑中没有形成一个机械产品的完整形象, 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2]。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打破这两部分内容的分界线, 着力培养学生对机械产品的整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编写了以机械系统设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新版教材, 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将教材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机械设计基础总论;第二部分:机械的执行机构;第三部分:机械传动;第四部分:机械连接与支撑;第五部分:机械系统[3]。这五部分内容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清晰,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课程内容首尾相应。
(二) 更新教学内容, 满足改革需要
对于机械原理课程, 在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教学中, 增加了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的介绍。而机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内容的增加是为机构运动分析和机械执行系统方案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机构运动分析中, 将传统的图解法改用解析法, 为配合相应课程设计改革的需要, 以模块化设计程序较好的杆组法为重点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在凸轮机构设计中, 增加了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在增加的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中, 主要内容包括: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 (功能原理设计、动作及运动设计、执行机构的形式设计、执行系统的协调设计和执行系统的方案评价与决策) 、原动机类型的选择和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等。
(三) 充实教学内容, 重点突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改革重点是“强调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一些创新思维方法, 并结合课程的有关内容,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减少思维“约束”, 增大思维“自由度”, 把传授知识与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结合起来, 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思维、方法和技能;通过淡化分析, 强调综合, 对学生加强机械系统的综合训练, 在课程的各个部分有侧重地穿插设计性的作业和课题。这样, 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逐步设计训练中, 不断开发其智力因素, 培养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并注意对意志、毅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以及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意识的培养, 美育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塑造,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加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由于现有教材对运动副、构件和机构的描述过于抽象化, 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设计时缺乏工程背景, 且过于理想化和单一化, 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 加之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 普遍反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难学, 更主要的是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不能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 除了要从工程背景来讲运动副、构件和机构的概念, 介绍实际机构结构的知识与内容外, 更要加强从工程实际出发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与方法的传授。以实际的凸轮机构设计为例, 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设计凸轮的廓线, 而是如何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 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机构的配置和有关基本参数, 使所设计的凸轮机构既能满足机械系统的特殊要求, 又具有良好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此外, 广泛挖掘机械设计基础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 特别是现代机械的发展动态, 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液动及气动与机械技术的相互交叉与融合, 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 适当增加例题和习题的工程应用背景及创造性意向说明。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机械创新设计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中工程应用性极强这一特点和目前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 将教学环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通过“四位一体” (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综合实践) 的教学环节和“三路并进的课外综合实践” (机械设计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综合性大作业) 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 强化实验室建设, 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为增加学生对各种典型机构的应用及零部件失效形式的感性认识, 我们在原有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陈列室的基础上, 补充一些新型的机构和典型机械的模型和实物。我们在一些工矿收集了各种典型的失效零部件和各种机械, 为学生认识零件的失效情况和学生亲自动手拆装机器、认识掌握各种传动方式提供条件, 使学生真正地接触工程实际, 为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实验室全天开放, 方便学生参观学习, 兼作为该课程的学习室。
我们还构建了机械创新实验室, 购买了“慧鱼创意组合机器人模型”、“空间机构创新设计试验台”等实验设备,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为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创造条件。
(二) 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以前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实验大多是演示性的, 用来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 内容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缺乏研究性、设计性, 学生动手机会少, 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与兴趣, 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先后开设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如机构创新实验、机电系统创意组装实验等, 学生综合课堂所学知识, 自己动手设计、组装并评价或测定结构方案和机构传动系统方案, 从而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三) 完善课外综合实践, 开展科技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为学生的实践训练和创新活动提供宽广的舞台, 为学生个性化教育创造广阔的空间,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程训练, 我们大力开展创新竞赛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慧鱼”创意组合机器人设计大赛, 让学生对其设计的项目进行评价, 从而活跃了学习氛围。实现了由分课学习向工程综合、由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上, 结合不同的讲授内容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 如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如在讲授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 注意结合实例介绍机构的创新与应用, 开展讨论式教学, 给学生一些小型的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的设计题目, 如电动黑板擦、伸缩式梯子、硬币分选机等, 由学生当堂提出设计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其次, 在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引入创新设计等内容。教师进行评阅后将其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次, 搞创新视窗, 将电视上一些促进创新思维的节目录制下来, 供学生观看,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新意识。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具体外形、结构、工作原理等的实际表述。而对于学生来讲, 他们大多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和工程概念, 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也不多, 教师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用各种图形、符号、表格等来表述教学内容, 这不仅占用了较多学时而且效果也并不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多年来我们从电化教学到多媒体的制作和购买,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多媒体教学课件可用文字、图形、声音、录音、二维仿真、二维动画等多种方式表达一些学生难以想象的结构, 难以理解的工作原理, 难以见到的实物和工业场景, 使学生耳目一新, 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 课堂上营造出了生动活泼的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 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加深了理解,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 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节省教学学时, 增加学生在课堂内接受的信息量。但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教师的板书减少, 教学进程的速度也自然加快,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也有不利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掌握多媒体教学演示的速度, 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 调整教学进度,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改革考试制度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如果不能与考试方法的改革相配套, 很难取得成功或成效不一定理想。对于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我们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做法, 建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全面检测体系。 (1) 平时成绩占10%, 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及学习态度的考核。 (2) 机构创新设计, 占10%, 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 发现一个自己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提出一个新产品的设计方案, 学生也可以采用教师提供的设计题目, 如水上自行车、旋转餐桌、家用升高器、游泳池清洗器等, 从中选出一个创新设计的题目。作业要求在期末考试前完成, 题目大小不限, 拿出机械系统设计方案,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或装配图均可。 (3) 课程实验占10%。 (4) 期末考试占70%。为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除了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一般应用能力外, 还增设了附加性质的创新设计题目, 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拟订出一个能实现给定功能的、可行的设计方案, 并画出机械系统的运动简图。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改革, 从2002年起在我校相关专业逐步实施以来,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同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该项教学改革获得了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等几方面的教学改革, 开发出了用于教学的诸多资源,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 使学生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 更能深刻了解工程实践, 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20-315.
[2]马兵.基于创新教育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财务会计系列课程 篇8
体育可以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缓解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调节大脑。但是有为数不少的人, 面对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 却不知道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其实在这些人当中, 有很多人都是曾经接受过十几年体育教育的大学生, 但他们为什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基本上都与体育锻炼绝缘了呢?他们是不知道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还是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锻炼, 或者没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1.缘由探析
上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近年来也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与应试教育有关。学校体育也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大中小学的普通体育课均以竞技运动成绩为教学和考核的主要依据, 把高不可攀、脱离社会需要的运动技艺和成绩作为考核学生体育的唯一标准。在学校体育中, 过分注重体育尖子生的培养, 忽视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强、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 贯穿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 脱离学生实际, 难以掌握, 使广大学生望而却步, 失去了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传统体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造成的, 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弊端之一:体育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难以满足走向社会后的需求
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多是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服务的, 基于这种思想, 学校体育首先把完全竞技化、成人化的运动项目照搬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 学生面对高难度的运动技能只能是感叹, 却不能完成, 久而久之, 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其次是把一些实用价值不大的项目列入《大纲》, 使教学内容多而重复,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师为了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而采取“填鸭式”教学, 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 体育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出现学用不一的弊端。
弊端之二:体育教学注重运动技能掌握, 忽视健身能力及健身意识的培养
以往的体育教学, 存在着重运动技术学习、轻学生健身能力及健身意识的培养, 缺乏对身体合理保养及健康的指导。反映在《大纲》中, 一是体育健康知识比较少, 二是没有正式的保健内容, 且缺乏系统性。反映在教学中, 一是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是把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上述问题导致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意识, 学了不会用, 更不知道如何用体育知识去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
弊端之三: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达标”成绩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 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高度、远度、时间等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中和评价教学效果, 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达不到“及格”标准, 有些学生为了达标, 天天就练习达标的那几项, 有些实在通不过, 还找人替考。这既非体育课堂目标的规定, 也不是体育课堂的功能所在, 而是一种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错误现象, 更是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根源。
想要改变尴尬的现状, 就必须树立“终身体育”、“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次基础教育改革很及时, 也很有价值, 它力求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 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
2.观点解读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掘了体育课程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功能, 即通过参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来教育学生, 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其次是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的功能, 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使其既能形成健康的本质, 又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等。那么, 通过哪些途径或方面来体验体育新课程的功能呢?我们认为主要通过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来体现。
途径之一:体育新课程的功能在教材方面的体现
(1) 新教材具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使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仍是十分需要的, 只不过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必须接受的, 而是一种可以探讨与探究的。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 就要很好地发挥范例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认知。
(2) 新教材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这里的思想教育功能与以往的思想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新教材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是学生把知识学习, 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注意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注重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使其具有良好的素养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 新教材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 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这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单课程的教材教法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新教材应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育阶段提出不同的问题, 设置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这种要求的标准应因人而异。可以根据现实生活, 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又贴近生活的素材, 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4) 新教材具有培养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功能。新课程对教材要求比较灵活, 教材主要是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由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编制或对现有教材的再加工。教材内容更加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很受学生的喜爱, 应该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 不断构建知识, 使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灵感或者受到启发, 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新颖性。
要实现新课程、新教材的功能, 体育教师就应该树立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的教材观, 选择一些与现代生活相接近、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终生体育意识及能力、自主学习体育知识能力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途径之二:体育新课程功能在教学方法方面的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人体生理的基本知识, 促进他们对一些体育运动的特点、技战术和规则的了解和掌握, 使学生能够欣赏一些体育比赛, 并进行简单的评说, 养成科学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掌握正确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途径之三:体育新课程功能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体现
体育新课程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相对比较灵活,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主要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新课程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规模、素质、学校的实际情况等加以选择, 可采用全班练习, 也可采用分组练习。在分组的形式上可以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规定进行分组教学, 重点是要体现体育新课程的理念,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个体差异, 提高其体育能力, 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篇9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 更要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之课程教学学时的普遍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日益尖锐, 课程之间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 使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又面临新的挑战。对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较窄的基础知识及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厚基础, 宽口径, 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2)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多学科知识之间缺乏融合, 课程内容也缺乏整合。3) 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与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不相适应。4)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式教育方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要求。
二、研究与探索思路
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 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工程设计各主要环节训练的需要出发, 对我校机械基础课程群的主干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基础实验”等多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主要探索在于更新教学观念, 变革传统的的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 并遵循“认知———实践———创新”的学习规律, 以课程为载体, 以技能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来构建一套与现代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及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育实践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改革, 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受益。
自教育部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来, 通过教改项目研究、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建设等一系列教改工程项目的实施, 使我校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条件大为改善, 并在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 其中“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课程为学校精品课程。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主要体现在:
1) 从整个课程群体系中去探索各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任务以及各课程的相互关联,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应用性、实践性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 整合课程结构体系, 构建实训平台, 探索以课程为载体、以技能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人才培养课程群教学体系。2) 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 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如何结合工程实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与工程思维方式。3) 转变过去基础课程教学只强调教学内容基础性的传统观念, 以既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又注重教学内容的学科应用、学科融合以及课程内容的整合, 按照精选整合, 减少重复及加强内容系统性的原则,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使学生从机械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要求来认识、了解、应用机构与零件。学生知识与实践结合, 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就能从机械系统的工作需要提出对机构与零件的设计要求, 使所学知识回归到实践中去。4) 转变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推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科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而使用交叉式的教学手段, 讲授以少、精、宽、新为原则, 注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学科发展、讲工程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演示、实际工作视屏演示、模型演示等可以使授课内容更为直观, 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5) 构建以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线的实验教学平台, 并开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创新实验, 结合工程实践加强专题研究与课程设计训练, 为后续实践环节打下基础。合理分配基础验证性实践、开放性实践以及创新性实践的比例, 同时将实践项目的开放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竞赛 (如机器人竞赛等) 密切相联系, 力争在全省、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突破。使机械机械基础实践逐步成为既为本科教学服务, 也可以为研发创新提供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主动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在当前提倡拓宽学科基础、压缩课程学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这一背景下, 与传统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相比, 我们构建的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教学研究与探索突出了系统、实践和创新, 更加贴合工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能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避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况和陷入考前突击的误区, 因而在课程教学期间学生能投入其中、较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与提高, 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具有较强的教学推广价值。
三、结束语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满足后续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 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合理做法, 进一步丰富、完善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接近生产实际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研究得到了四川理工学院项目资助 (JG-1213) 。
参考文献
[1]解念锁.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推荐阅读:
财务会计课程10-20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10-21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09-1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感悟06-05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07-13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总结10-18
弗迪尔财务制度系列 内部稽核管理办法06-17
财务报告财务会计05-22
会计报告财务会计09-11